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精选8篇)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篇1

为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关于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的精神,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团的基础知识教育,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培养和发展优秀的团学干部,我们参加了医学院与材冶学院合办的团校学习班。在学习团校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学习辅导、专题讨论交流、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做到集中辅导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果。为巩固加强二级团校学习效果,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研究为课题成立专题调研小组,就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进行研究。

一、调研需要探求的几个主要问题:

1、了解90后大学生目前状况下的思想追求

2、了解90后大学生现阶段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4、调查90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取向

5、如何促进90后大学就业择业(自身,学校,社会)

6、调查现阶段大学生有无明确的职业定位发展目标

7、对自身就业前景的评价

8、关于专业对口和就业态度

二、调研形式:本次调研以访问调查为主,辅以网上查资料,论坛讨论,并进入学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咨询学校就业咨询服务部老师开展调研

我们从身边的同学进行就业择业价值取向调查的基础上,从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就业价值目标、地域选择、行业选择、择业薪酬期望、职业选择因素等方面,综合考察我们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毕业后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通过老师的指导分析从而得出“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的研究结果。

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这是人生价值观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这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路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个时代的青年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来说,也应调整视角,充分分析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打造适应90后大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

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才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而他们又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大学,是蜕变成熟还是走向堕落,它是人生的转折点。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通过研究90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给学校学工处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帮助解决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从而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

业择业的指导工作,这对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择业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并上网查资料了解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与身边同学的访谈,并进入学校就业信息服务网,咨询学校就业咨询服务部老师关于近年来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来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四、研究过程与结果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一)毕业后的去向选择: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的两大主要选择。现今“考研热”愈演愈烈,大多数同学选择毕业后考研,他们希望通过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来提高未来的就业筹码。还有有很多同学想通过自主创业来发展自身,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敢轻易尝试,这说明了我们有创业意识但创业意志较弱,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的大学生没有过硬的创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还有一些同学是盲目跟风,并且对就业难的形势感到恐慌,想通过考研继续学习来暂时逃避就业难的状况。还有很多同学表现出创业意识,但当问到毕业后是否会去创业时,很多人都摇头。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还有就是学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足,学生创业能力欠缺,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二)就业价值目标:大多数学生选择职业的动机是锻炼自我,提高自身能力,获得经济收入。这些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注重趋向于给自己带来实际物质财富的工作,而回避对社会有贡献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以己微薄之力为民族国家社会做出一定贡献。这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的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实现就业,这是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地域选择:大多数同学在被问到以后准备去哪工作时,都会选择离家近的城市就业,有些人则表示想去大都市但基于就业竞争压力过大而避免。他们表示大都市虽然繁华机遇大但同时挑战也很大,而且物价水平高,几年打拼下来也无法安居稳定下来,因为大都市房价过高根本买不起。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到基层就业,这些人大多数是贫困山区的孩子,虽然他们想走出那偏远的山区,但他们明白家乡孩子上学难的严峻形势,他们想尽自己的努力反哺家乡,让更多的孩子有上学的机会,走出家乡上大学,然后共同建设他们美好的家园。

总体来说,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只有极少的大学生表示愿意选择去西部或基层就业,不过也有同学表

示可以先去西部支教支农支医几年再回来工作,因为近年来“西部计划”政策方针的出台,包括生活和交通补贴及综合保障,鼓励和优惠政策等。在与这些同学面对面谈心过程中,他们大多告诉我们因为参加西部计划有考研鼓励政策,考公务员鼓励政策和享受助学贷款减免政策,这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有促进作用。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极少。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但这些地方竞争压力大,就业难的局面普遍存在,而且物价高房价高的现状仍旧存在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着毕业生趋之若鹜的步伐。我觉得国家和学校仍应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更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以积极调动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促进国家地域性贫富差距的相对减小。

(四)行业选择:大多数学生在被询问到如何选择未来就业行业时表示想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稳定的职业。不过由于近年来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形势良好,并且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越来越多的同学表示这些地方就业,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相对来说发展空间较大。不过大家在选择行业企业时仍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这进一步反映了现今社会下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更加实际,物质功利化。我觉得学校和有关就业主管部门仍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五)择业薪酬期望:大多数学生对薪酬期望开始趋于合理,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有过于理想化趋向。这与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分不开,而且现阶段网络技术发达,大多说同学通过网络基本对所选职业有一个基本认识,能较合理定位自己.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他们表达了较高的薪酬期望,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流失就业难,进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我觉得学校应在这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同学们较科学合理地定位自己.(六)职业选择因素:大多数人在选择职业时看重经济因素,注重个人发展,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长远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对“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注重也导致了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健康的就业观念的形成,这不仅损害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观念,也将对90后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和长远发展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1990年后的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发展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矛盾凸显期”,加之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交汇,90后生长的环境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非抽象的哲学。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

信仰层面上的东西。这就不难理解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因此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仍旧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此次我们对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研究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个体与集体之间更重个体,物质与精神之间更重物质,理想与现实之间更重现实,传统与时尚之间更重时尚。但同时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所以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着的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仍引起大家的关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90后”大学生就业观呈现出新特点,历经了市场经济发展、就业模式转变、WTO加入、金融风暴洗礼等社会经济变迁,“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上印刻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解放、积极上进、求真务实、敢说敢干、独立负责,同时他们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功利心也强。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在不断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从而出现“90后”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多元化倾向。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只要真正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我们才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创新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认清就业形势,多渠道促进就业途径成为改善大学生就业顺利与否的关键。从自身出发:我们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岗位在面临就业之时,大学生不可盲目的投简历、或者过于依赖于他人的建议和安排。首先应了解个人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其次明确自身对专业的掌握程度,了解所学专业适合什么样的岗位;最后在选择岗位前积极收集有意向的企业信息资料,知晓所选企业的文化。将自身的特长与专业适度的融合起来,并且学会如何表达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展示自我,从而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择业过程中坚定立场,不随波逐流。参与工作后,应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会从基层做起,不断的积累经验,减少频繁更换工作的现象。

从学校出发:学校应该在课程安排方面适度增加职业规范、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并培养具有专业指导就业的教师队伍,以传授大学生就业中的面试技巧,如何规范自己的就业方向,积极引导大学生提早做准备。我们学校建立了网络化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充分、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就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如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开展务工务农劳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劳动能力,在实训和实习中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从国家社会出发: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和社会应该要转变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

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

所以我们90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要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个人无论如何优秀,如果不融入社会,都无从发挥聪明才智,社会才是你大展宏图的天地。大学生求职择业,其次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擅长的领域,才能有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机遇与环境。比如擅长口才的,可以选择培训或演讲类的岗位。综上所述,大学生求职择业,一定要统筹规划,全面考虑,根据特长,抓住重点,这样就增加了成功的机会。

希望此次对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价值取向研究的调研能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关于开展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调研人员:徐琳欣 李晨 翟蕾蕾 蒋功括 邹晓林 郭凡凡 李越铭 周柳宏 龚潘 翟毅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转变, 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 使得“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调查研究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把握其变化趋势, 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 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 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其树立更为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有效提高社会人才的利用率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 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选择现状及原因

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 使得各行业间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 由于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不断累积, 因而造成当前“90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所以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就变得更加趋于务实。主要表现在更多毕业生不再盲目选择“跟随”考研, 而是遵循“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 就业后再根据需要选择创业或是考研, 这也是“90后”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的一大进步。

“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中薪资报酬等传统因素虽仍然处于主要地位, 但有所下降, 相对应的是个人兴趣、提高自身能力等时尚因素的逐步提升, 但就业地域选择的城市化、就近化, 求稳或不愿担风险的取向仍然普遍存在, 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淡化。另外, 虽然大约十分之一的“90后”毕业生表示有自主创业的愿望, 但最后真正选择自主创业的寥寥无几。这除了学生自身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外, 国家政策支持不够, 社会舆论导向力度不够, 以及高校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和教育不到位, 成为导致“90后”大学生极少选择自主创业的外部因素。所以,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二、“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趋势

(一) 职业选择务实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重视经济利益。首先,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以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为首选, 希望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 而西部基层单位却很少有人问津。其次, 在职业选择上“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等能够带来权力、地位和更多经济利益的“理想”职位。

(二) 追求职业稳定性

“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对稳定的追求是重要因素之一。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各级各类公务员考试持续高烧不退, 特别是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者数量逐年增加, 热门职位的竞争更是达到白热化, 千里挑一的竞争率屡见不鲜。另外, 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因其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也倍受毕业生关注。

(三) 倾向地域就近性

相当一部分“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就近就业。他们遵循着“父母在, 不远游”的古训, 很少选择到外地工作。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 更要想尽一切办法回家乡就业, 基本不考虑异地就业。这种现象主要因为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而带来的传统思想所导致, 还有希望依托家乡的人脉资源, 利于以后发展的现实考虑等。

(四) 职业选择心理矛盾性

“90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既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带有市场经济和新的各种思潮的痕迹。他们在职业选择上采取“双重标准”, 从而引发了在择业标准和择业行为上的矛盾心理, 以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上的自主化倾向。这也是我国社会转型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上的反映和体现。

(五) 缺乏个体创业性

许多大学生缺乏创业的决心和勇气, 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创业时受到许多资源瓶颈因素制约, 导致大学生创业变得异常困难, 使得他们创业积极性不高。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人员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0%左右, 而最终能真正选择自主创业的仅有1%。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 理应成为创业的主力军, 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仍有待增强。

(六) 职业目标选择理想化

“90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上还受到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这一过时观念的影响, 不考虑大学扩招后就业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工作, 而忽视工作岗位的适用性和现实性。

三、“90 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多样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个体心理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 国家政策因素

一是国家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创业”政策的实施, 使大学生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择业和就业压力, “高不成, 低不就”成为很多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二是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阶段发展, 在更多人得到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是培养质量却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一些自身知识结构欠缺的大学生被推向社会后, 很难用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指导自己择业就业。

(二)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们改变了以往那种长期不变的择业观念。市场经济除了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外, 也使大学生认识到在就业中可以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更新的择业方式完成就业。其次, 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思想的解放, 激发了他们的开拓精神, 表现在就业取向上就是更倾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最后, 网络时代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日渐丰富多元的职业理想。考公务员进入国家机构、考研深造、进入各类企业打工、或者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选择, 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

(三) 校园环境因素

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逐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高校作为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 除了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以外, 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高校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变化, 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施加影响, 使其更符合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是, 目前部分高校不重视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 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原因。

(四) 个体因素

大学生个体是就业价值观形成的决定因素,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一些学生职业认知存在偏差。他们忽视对某些职业的现状认知, 又不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只是一味追求所谓“热门职业”, 结果造成更为残酷的职业竞争, 供求严重失衡。其次, 部分学生功利性价值取向问题严重。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只考虑个体经济效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对社会价值的实现不够重视。最后, 个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素质的竞争, 大学生要转变固有观念, 通过不断提高个人整体素质, 努力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来主动适应社会对职业的更高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整体价值观、家庭职业价值观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依据, 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内部原因, 也有国际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 同时还受到家庭职业观念的影响。

(一) 社会整体价值观对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就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与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就业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始终要求我们要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去长抓不懈。当代青年的就业观念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选择, 而职业价值观需要社会整体价值观来引导。日益突出的青年就业问题, 不仅限制了青年自身的发展, 还造成了家庭以及社会的各类矛盾问题, 最终制约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 培养广大青年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才能帮助当代青年塑造良好的就业观, 进而促进青年自身的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二) 家庭职业价值观对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基础、最初级的场所。每个人在出生后都会最早接受家长的一些教育, 都会对家长的价值观有一定认同, 这会对日后整个人生观的树立有一定影响。所以,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非常重要。

对于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来说, 他们在评价和选择职业时对某些具体职业价值尺度的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首先, 家庭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差异致使家庭经济困难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更加注重子女就业的务实性。其次, “独生子女”大学生缺乏集体生活体验, 这种家庭结构使学生在就业时更注重对地域的选择, 因为他们还要尽赡养长辈的义务, 因此不会选择离家太远的地方工作。最后,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当前许多家庭与学校、社会缺乏必要的联系, 无法与社会、学校相关的就业价值观教育相配合, 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出现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断层。

总之,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确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导致了显著的差异。我们应当客观分析其中的利弊因素, 充分调动积极因素, 有效抑制消极因素, 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家庭背景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

五、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 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转变就业固有观念

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90后”毕业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得有利位置。除了在课堂上学好文化知识以外, 还要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学会与人交往,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不断积累社会知识;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报告会, 以更全面的完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定位;勇于创业, 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个人兴趣、特长、增强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从基层做起, 积累丰富经验, 扎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 做好家庭教育,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父母传统的求稳定、保终身的就业观念, 对“90后”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有直接影响, 同时还会将他们的某些特长、才能扼杀在摇篮中。因此, 父母应转变观念, 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同时, 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树立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社会、用人单位要给予毕业生宽容、理解与支持

“90后”大学生整体上是好的, 社会和用人单位要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历练平台和时间, 通过了解和采纳他们的想法和思路, 不断调动新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融入。

(四) 高校要做好职业教育, 探索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高校要通过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理想、认知和素养教育以及择业心理教育, 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端正“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 探索建立一整套能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

首先, 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同时, 要给学生们更多接触社会的实践机会, 建立适应专业特色的产学研实践基地, 利用实习机会加深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另外, 学校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同时, 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发布各类就业信息, 结合校内专业招聘会,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 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总之, “90后”毕业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他们在关注薪资报酬的同时, 更注重个人的事业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但社会奉献意识和责任感逐渐淡化。因此, 整个社会要共同努力, 帮助“90后”毕业生去除就业中的错误观念, 树立正确的、更有利社会发展的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海.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主体角色与落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8) .

[2]常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论析[J].就业指导, 2012, (4) .

[3]叶进, 孟晓莉.浅议全球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9, (6) .

[4]石志成, 乔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0, (10) .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篇3

群。他们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群。相对于70、80后大学生的内敛含蓄而言,9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张扬个性、与众不同,希望引人关注。正是因为90后学生具有这些特点,会出现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相互碰撞,甚至格格不入的现象。这也对当代大学辅导员对90后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考验。如果还是固守过去的保守,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角度这四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较为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以方便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90后人群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主要构成人群,同时,90后人群也成为了社会各方面主要关注的对象。自私、责任感差、自制力差已经成为90后学生的典型特征。为了更深入了解90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婚恋观,从而能够更好的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为辅导员班主任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该校曾经对2010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254份,经收回统计,最后有效数据为1599份,其中男生374份,占总数的23.4%,女生1223人,占总数的76.6%;90年后出生学生180份,占总数的11.4%,90年前学生1419份,占总数的88.6%;城镇学生697份,占比43.6%,农村学生602份,占比56.4%;会计专业学生1376份,占比86.1%,财务管理和金融投资专业的学生223份,占比13.9%。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来看,2010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依然很明确——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理想,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让90后学生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中,学习问题不再是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空虚、无所寄托、没有人生目标等情感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强。对于社会关注的90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有60%的学生对于责任感这个问题并不关心,只有28%的学生认为90后学生责任感强。在日常教育中还需要不断灌输责任感的意识。对于生活的向往,当代大学生与他们父辈以及80后学生观点完全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是追求个性张扬风格独立的生活,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前人的更强,团队观念越来越淡,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尤其是在他们步入

社会后,团队意识的缺乏,会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日常教育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意愿还是很强的,一方面希望能够独立开展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方式方法不恰当,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还无法独立完成专业学习,还需进一步引导。此外,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并不清晰,比较迷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生规划的指导。

1 当代大学生从性别角度、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背景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1 从性别角度分析,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于社会主流,而男生在入党动机和大学生活上与女生相比显得比较消极被动

在当代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情感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男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但是从整体来看,女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竞争能力与男生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绝大多数女生选择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需要他人的帮助。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而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当代大学女生出现“傍大款”、“出卖色相”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责任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对女性的社会歧视,导致女性被迫选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不足,对女生的关注不够。此外,女生在大学里所学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专业知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学习还不如男生,也导致女性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尤其是以女生人数为主的系(部)专业中,还要加强对女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女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专业的兴趣程度明显好于男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比男生扎实很多,而在课外阅读上,男生的涉猎面比女生更加宽广,对于事物的分析也更加全面。男生在学习当中更愿意学到职场中为人处事的原则,而女生则希望学到相关技巧。面对考试,女生会比男生更刻苦,而男生更喜欢靠临场发挥,有些甚至顺其自然。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女生需要加强对其的课外知识的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而男生只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1.2 从年龄结构来看,90后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人群,90后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张扬、自我、不喜欢受约束等个性化特点

相比90后的学生,90前的学生在人生奋斗上更愿意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90后学生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更强,虽然在刚步入社会时90后学生可能会因为得到他人帮助而比90前学生稍占优势,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90前学生的发展潜力更大,耐心和承受能力更强的90前学生,会在工作当中逐渐释放出自己的魅力而得到单位的赏识。因此,对于90后学生教育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等。而对于90前学生需要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90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相比较90后学生更强,90前学生更愿意自主学习,而90后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希望老师能全盘教授。90前学生也会在课后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以90后学生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专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从生源地来源分析,城镇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比农村学生的要强,而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更胜一筹

农村的学生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则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区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城镇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目前还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而农村学生则已经开始一步步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对于城镇学生的教育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面对种种社会现象上,农村学生显得比城镇学生更加敏感,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程度也远远高于城镇学生,因此,对于农村学生应该以心理疏导为主,使他们能够用更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问题。

1.4 从专业角度分析,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人生价值观上还是学习目的上都要高于财管金融等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更加现实,满足丰富的物质需求。但财管金融学生的综合能力比会计专业学生更突出,更愿意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消极因素,会计专业学生将学习放在首位,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则更容易受到感情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不断弥补劣势。

2 学生角色定位

把学生定位于怎样的角色,对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培养目标有很大影响。

2.1 他们是有思想的人,包括独立思想

在他们面前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权威的代言人。相反,在表达辅导员自己的想法和给出的建议之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听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无论最终按照什么方案、按照谁说的去做,双方都是愉悦的,并且很多时候可以形成最优方案,学生和辅导员都会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获得成长。

2.2 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都有擅长的事情。因此,需要帮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空间和舞台,也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可以给辅导员分担一些事情。

2.3 他们在成长中

从中学相对单纯的环境和父母庇护之下走到大学,直接面向社会的光怪陆离,彷徨中犯错、不懂自律,是难免的。这样想,就会在他们出错时不那么生气,不那么怪罪于他们的“本质”。

2.4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以专业学习为中心。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引导、活动安排中注意分量,不因务虚而疏实,不因重末而忽本。

2.5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现在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思想和行为有所不同

认清这一点才能容纳,相信他们能够承担也只能由他们承担未来社会的责任。把这种相信和希望传达给他们,他们也会相信自己,也会正确定位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

希望每一名辅导员都能摆正自己的心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的事业是高尚的,光荣的。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4).

[2]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艾恩·史都华,凡恩·琼斯著.易之新译.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M].张老师文化,1999.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6]刘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高等研究,2011(7).

作者简介: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篇4

一、职业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会受到一定的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因此,当下开展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择业方向和理想上,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并无显著性差异,无论是80后大学生还是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人都将东南沿海城市作为自己参加工作的首选地区。这说明良好环境下成长的80、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在条件好一些的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对于“毕业后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这一问题:

通过上表可见,两个群体都倾向于工作相对稳定、更有保障性的企、事业单位,但进一步分析则发现,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选择则有着一定的上升,这说明90后大学生鉴于当前就业压力,开始转变观念,选择“分流”,逐步趋于理性。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通过问卷中的另一道问题来进一步验证。调查中请大学生谈谈对当前以及未来就业的看法,56.7%的80后大学生选择“尽量找一个稳妥地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只有在实在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情况下,才会先就业再择业”,而90后大学生选择这个的则只有46%,少了10%。这进一步表明,90后大学生的择业态度要比80后大学生更为理性,更加务实,已然逐步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而80后大学生择业观念上的落后,恐怕也是导致当前其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理想向往,也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的目标所在。为了解哪些因素会对80后、90后大学生选择职业产生影响,我们设置了“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结果二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能发挥个人才能”、“单位在大城市”。被调查学生的选择反映了这样的现象和事实: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讲究经济利益的时代,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已由过去重视工作单位的知名度、级别、规模、社会地位转为对收入、待遇的关注。

如何实现职业理想,8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的具体态度见下表:

可见,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找到一份工作的关键是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是依靠强硬的社会关系网,而且持有这样观点的80后大学生数量要比90后大学生更多一些。这恰恰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一部分毕业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将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家人以及学校老师的人际关系上,把社会关系网当成救命稻草。90后

大学生尽管也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但是相比较来说他们更为积极一些。在访谈中,一些90后大学生指出只有脚踏实地、放宽视野、提升自我,才能在不利的就业大环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由此可见,90后表现出较高的自信,他们对自身的发展充满期望。

二、婚恋价值观

婚恋问题,历来是大学校园里比较敏感且热门的一个话题。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婚恋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待恋爱态度上、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姻基础、婚前性行为评价等方面。

对待恋爱态度上:35.3%的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前谈过恋爱,38.9%的80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谈过恋爱,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现代的青年群体恋爱超前、普遍。两个群体中不少人都有恋爱的经历,那二者对于在大学校园恋爱态度又是怎么样呢?

可见,双方的态度上还是有些不同,90后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应该受到限制,应任其发展,要比80后多4.4个百分点,这可能与90后不愿意受到束缚,崇尚自由的个性有很大关系。8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相对成熟一些,这可能与他们见证了一些失败的校园恋爱,受到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有关。

恋爱动机:恋爱动机涉及到人为何要恋爱,也是驱使人产生恋爱行为的重要动力。有的人谈恋爱是为了获得爱情,有的则是为了人生伴侣……当前大学校园的两个主体群体的恋爱动机是什么呢?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篇5

春运的人潮涌动,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超半数的国人从南到北、由西向东穿越大半个中国回家过年,浩浩荡荡人类迁徙像似洄游的大马哈鱼。春节,它象征着辞旧迎新、幸福团圆、平安健康、兴旺发达,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更是整个名族的精神支柱所在。对于不同年代的人,同一个春节,他们却有着不同的打开方式。70后认为春节是文化的传承,所以非常注重这个节日,过年必须过得有仪式感——走亲串门、团圆家宴大操大办在所难免;80后更多的把春节当成一种使命感,甚至在节前增添了一丝焦虑——中年油腻、上下都要掏红包而显得压力重重;90后则是把春节当做释放压力的时间,追求时尚的过年方式——出游度假,对繁杂的过年礼节则更多选择淡化——佛系青年认为差不多就行了;对于00后来说,春节不仅意味着可以好吃好穿好玩,更是一年一度最大的“吸金节”。价值观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影响着每一代人春节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几个角度出发,以70、80、90、00后为对象,最大程度的剖析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春节价值观。从70后的集体观到00后的个性凸显现在大家口中所说的70后、80后、90后,就是指出生在1970-1979年、1980-1989年和1990-1999年的人群,由于不同时代的经济情况和人口政策不同,导致了这几个不同年代的人口数量差距也很大。在之前《“大国空巢”已成定局? | 养蛙青年盛行,佛系中国的唯一出路是......》的文章中,鱼叔曾对近几十年的中国人口数据做了详细统计,得出了: 90后比80后少了4800万人,00后比90后少了1200万人。由于“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影响,中国五六十年代人口数量激增,在带来众多年轻劳动力的同时,人口与资源的不对等性问题凸显。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中国在197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在1982年将计划生育写入宪法。很显然,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后,赶上了人口激增的末班车,虽受到国家计划生育的约束,但影响程度远不及80、90和00后。从数据看出,90后相较于80后的出生人口,可谓是断崖式下跌。由于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差距,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时过春节的方式,进而影响后来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春节价值观。上世纪70年代,基本每家每户都有3-5个孩子,春节时的红包分配、礼物分配甚至到食物分配,父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怕分配不均造成家庭的不必要矛盾,所以那时候中国整个社会很提倡“孔融让梨”精神,鼓励孩子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关爱,从而使大部分70后形成了服从分配、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而且70后的父母一辈都是经历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集体时代,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从小耳濡目染,集体观也深深扎根心里。90、00后,是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下的新生一代,由于政策限制,他们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加上所处时代又是中国经济腾飞期,各类物资相当丰富,他们不用花费更多精力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90、00后思维更加跳跃,个性彰显淋漓尽致。90后不再满足传统过春节的方式,他们更愿意追求新的过年方式。而对于00后来说,由于父辈的财富积累,春节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更是一次钱包满血的好机会。那些传统的过年方式,似乎在这两代人上渐渐淡去。社会财富积累结构分化80后处境尴尬80后,他们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一代,如今,他们皆三十而立,人生早已进入到工作、婚恋、生育模式。同时,住房、婚恋、职场竞争、孩子养育、父母赡养等,构成了“80后”中年普遍面临的中年危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们感到中年油腻与不明的焦虑,面对着社会主要财富掌握在70后手里和来自新生一代90后的职场冲击,他们处境显得十分尴尬。据 《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 数据显示,中国大众富裕阶层在近年来迅速壮大。2010年这一群体人数达到了794万人,2012年达到了1026万人。而大众富裕阶层的主体人群为60后及70后。70后在总体数量中占比逾三成,成为大众富裕阶层的中坚力量。2017年最新的胡润中国百富榜数据统计得出,排名前五十名的名单中,80后上榜数量仅有3个人,占6%。80后的社会财富比例和幸福指数比不上现在70后的社会财富比例,而且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被拉大。原因如下:

1、中国的房价是在2000年上升,2003年房价飙升,2005年和2007年又都疯长了一波。70后的大学生大多在1996-2003年毕业,只要家里有点积蓄的,都能买到便宜的房子。80后买同样的房子要多付出3、4倍的价格(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毫不夸张的说,70后出让给80后一套房子,等于剥削了80后10年的工作(相当于80后要给70后打工10年)。

2、中国是在2001年加入WTO的,中国的经济由于出口强劲增长,各类人才奇缺。2001年毕业大学生115万,2002年123万,2003年212万(80后上场),2004年280万,到2009年超过600万(80后主力,遭遇全球金融风暴)。2003年前毕业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工作条件会更好。对80后致命的是70后占据职场的管理和技术高级岗位,80后会缺少70后当时的机会。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篇6

【摘要】90后大学生相比于70,80后的在观念和行为上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们的消费特点是主要是追求时尚潮流,有部分的90后追求着另类装扮自己,以凸显与众不同,表现出前卫、个性、新潮的消费行为,注重品牌,但不盲目追求品牌。他们喜欢非主流。90后”们喜爱娱乐、追逐娱乐。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选择信用卡消费和网上购物。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方式

90后一代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民、消费权力、消费意识、消费话语相比于80后有了很大变化。

(一)90后一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这一问题今天可能很难有一个答案。有调查表明(2009),中国的90后一代,有超过70%的人都有上网经历。有超过一半的城镇儿童的家中有互联网连接。这种生活特征致使90后中更多地是所谓“宅女”、“宅男”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在蜜罐中长大,对于他们而言,网络世界甚至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但他们同时又缺乏与社会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如何将学到知识转化为如何做的能力。

90年代消费者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只要看一看今天电视银幕上,人们就不难理解90后一代他们喜欢什么。打开电视经常看到温文尔雅的周杰伦手捧奶茶,他的一番话,博得身边温柔漂亮美女的欢心,两人边喝奶茶边度过温馨浪漫的时刻,一副浓情蜜意的景象。这是周杰伦代言的优乐美奶茶广告,在电视上热播。90后一代他们就喜欢这样的方式。再如,一个充满艺术感的高调环境下,帅气的王力宏手里握着尼康新款数码相机,无意中拍到一位性感高贵的美女,于是一路追寻,当然结果可想而知。把数码相继与一个性感高贵美女联系起来,似乎说,这个数码相机,能帮助我们达到梦想的生活和欲望的满足。

对于90后一代消费群来说,喜新厌旧是促使他们进行持续消费的动力之一。尽管他们也知道,追求时尚与新鲜的事物不一定具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却能给他但们带来时时不同的新鲜感觉与美好心情。“90后”更注重消费和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追求产品或服务与自己情感体验的一致性。90后”们喜爱娱乐、追逐娱乐。“90后”追求自我的同时,又有很强的群体主义意识。QQ圈子、博客圈子、MSN圈子、开心网圈子……大行其道。在这些圈子里,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体验,也乐于接受别人的经验,进而作为自己消费的依据。大部分90后在消费行为中表现出与70后、80后不同的心理动态。他们对消费的掌控能力明显增加,这也是他们自信心比前两代人要强的一种体现。绝多数90后高中生和大学生认为价格、质量等实际因素为首选,而不是追求名牌和个性另类。有调查显示,追逐时尚名牌和新潮以成为大学生消费的流行趋势和消费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但也有部分90后大学生似乎却不这么认为,他(她)们大多看中的价格、质量等实际因素。而追求名牌和个性另类的均占7%左右。这反映了很多90后的人的消费心理有了很大的改变。KTV、网吧、餐厅成为感受这种消费力量集中轰炸的最前线。

90后注重消费的过程和内心感受,新生代消费者多注重产品和品牌中蕴含的能营造他们感官体验的思维认同,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如显示身份或阶层的象征,时尚与先锋,够酷够炫够好玩,潮流等。

90后消费都乐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购买独特风格和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而且持续不断的需要新锐的事物来装扮自己以凸显与众不同,表现出前卫、个性、新潮的消费行为,注重品牌,但不盲目追求品牌。重视品牌与自身个性的契合,也不排斥国产品牌,只要样子够潮有自己的味道就乐于购买。除此之外,她们用在化妆品方面的钱比较多,整套

化妆品平均在300元左右,单品不超过100元。她们对厂家单纯的宣传推销并不感兴趣,乐于接受附带美容讲座等相关培训的宣传方式。

“90后”消费者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自我化的价值观念,有自己的见解和取舍,形成了独立、自我的个性特点,崇尚个性彰显,敢于标榜自我,乐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和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而且持续不断地需要新锐的事物装扮自己以凸显与众不同,表现出前卫、个性、新潮的消费行为。

(二)90后一代的大学生消费方式

对于消费方式的选择,大多数的时候,还是选择直接去商店购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过在支付方式,90后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许多人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信用卡取代现金支付。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90后的过渡消费,成为“月光族”。

90后伴随着高科技成长,对于高科技消费的热情度最高,90后是自主消费的一代,是科技消费族,他们出生于网络时代,天生亲近网络,对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非常熟悉,依赖性强,热衷于上网购物,网络是最精明和最专业的消费平台。

在网上可以买到本地买不到的东西,当然也有缺陷了,缺陷就是自己只能通过图片来辨认。东西好不好,关键是看自己的眼光。淘宝上有贵也有便宜。价格太便宜的不一定不是好货。要从卖家的信誉度来买,一般在2钻以上的卖家就可以在他家购物了。

网上购物的大概流程是(以淘宝为例注明):

一首先在淘宝上注册一个帐户(用邮箱名注册,推荐使用QQ邮箱),然后填写相关的资料,特别是收货的地址和姓名及电话不能错。

二其次登录支付宝,也就是用淘宝号激活即可。设置一下支付宝的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三再次,进入淘宝网搜寻到自己喜欢的商品,点击购买即可。然后就填写数量及选择收货的地址,点击确认后,将会弹出需要用支付宝支付的页面,如果你的支付宝里有钱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直接购买,若是金额不足,请选择网上银行进行支付。

四说到网上银行,我建议使用农行网银,简单方便。而且只要拥有借记卡,即可申请电子支付卡支付200元以内的金额。

五其他银行办理的方式大同小异,我以农行网银办理流程简单的说下,带上你的身份证到银行网点办理借记卡,如果有了则省略这一步,办理完成以后,向工作人员申请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这时,他会给你一张网银申请表,你照着填写即可。然后过几分钟,他就会给你一张密匙,你拿着密匙,回到家中,即可登录(农行网页),下载登录控件,安装好以后,即可下载证书进行安装了。以后你只需要登录农行网页,即可不需要输入密码登录你的帐户,(要进行查看金额,还是需要输入密码的,无须担心)。然后点击interner选项,点击安全选项卡,找到农行的网银证书,点击备份,将其备份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以免下次重装系统的时候好恢复。

六最后进入支付宝里,点击确认后即可选择农业网银进行支付,过程略过。

七当你收到卖家发过来的货物以后,你再次进入我的淘宝中,点击确认所购买的商品,(蓝色的确认图标),之后输入你的支付宝支付密码,即可让卖家收到货款。

他们选择网购主要原因是网购的范围很广,可选择的物品种类繁多,最重要的是很方便,因而网购在90后大学生中的消费生活中已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篇7

一、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征

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物质充裕, 精神世界丰富, 和80后、70后大学生相比, 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自己的特征。

1、多元化消费

90后大学生的思想开放,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喜欢追求时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 在他们的消费行列中饮食和服饰消费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而另一方面一种多元化的消费观念正在充斥着的他们的大脑, 主要表现为:1、通讯消费。基本的通话和收发短信功能已经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通讯需求, 他们普遍追求手机具有更多的功能, 上网、qq聊天、收发邮件等已成为必须, iPhone 4, PSP等高消费商品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2、电子产品消费。电脑、手机、相机等数码产品已成为90后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走入大学宿舍映入眼帘的不是书本, 而是电脑和路由, 对于70、80后大学生来说非常奢侈的消费品,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却是必须的。他们尝试通过掌握最领先的科技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使自己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3、游玩消费。相比于好好在学校中呆着, 90后大学生更愿意走出校园去游山玩水, 开拓视野, 没到假期, 学校中的旅游广告随处可见。他们时间充足, 精力充沛, 但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他们的旅游消费也受到限制。4、课外培训费用。知识经济引起了学习观念的转变,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他们更加渴望通过课外培训来充实自己的头脑, 如托福、雅思、驾照考试等。5、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是活跃的一代, 他们人际关系复杂, 师生朋友众多, 要想维持好这些人际关系, 有时候人情消费是必须的。

2、消费理性不足

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 大多是依靠父母供给, 不了解挣钱的压力, 自然也就不会有消费的压力, 他们容易出现冲动消费, 不会去衡量消费产品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消费模式下充分暴露出他们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其中, 90后大学生消费理性不足主要表现在:1、感情消费突出, 易受诱惑。90后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 寻求刺激, 他们的消费方向大都是受感情的影响, 他们在购买商品时, 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要求商品具有实用性以外, 还要求能够带来情感上的刺激和满足。朋友、媒体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媒体又以其独特的方式主导大学生消费。很多大学生的消费对象对跟随媒体的引导, 尤其倾向于明星代言的品牌或产品。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还不成熟, 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媒体广告引导的消费方向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2、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指的是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在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及相互关系。按照消费用途可以分为衣、食、住、行, 对于大学生来说, 他们的消费构成应该以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为主。然而, 当今的90后大学生往往把消费侧重于人际、娱乐和享受上, 而过度的压缩生活费用, 过多的精神消费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同时, 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中, 他们过于注重自己的形象, 并不惜为此付出代价。同时要注意到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是造成大学生侧重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

3、消费从众心理和个性化的矛盾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既有公众性的一面, 又有个性的一面。一方面, 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为了不被孤立, 他们经常喜欢模仿别人的消费方式, 以保持和他人行为上的一致, 避免独树一帜。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加强, 为了表现自我, 消费方式又表现出个性化的一面。

4、时尚的消费方式

90后出生于和平发展的年代, 注定他们的个性也是张扬、阳光的, 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喜欢追求个性的发展。在信息暴涨的网络时代, 他们更乐于接受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 淘宝、网购已经成为他们的消费新趋势。90后大学生熟悉网络, 技术掌握较快, 这使得他们的支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刷卡消费、银行转账对于他们来说已不再陌生。

二、造成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原因

首先, 社会消费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受到了影响, 一方面, 各大媒体极力宣传广告产品, 扩大了大学生的消费视野。另一方面, 社会中的不良消费行为也左右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向。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为了刺激消费, 都在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 鼓励消费者购买, 却忽视了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这对于正在身处校园或者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个误导。社会大环境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方式, 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也受到了影响, 超前消费在大学生中发展起来, 有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一味的追求消费品的外在形式, 认为买的东西越贵就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 家庭消费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其比较溺爱, 出于心疼孩子, 家长对于孩子的消费要求是尽量满足, 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使他们建立科学的消费观有很大障碍。

最后, 学校消费教育的缺乏。目前, 高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 而对于消费常常看成是学生的私事, 很少给予关注, 对于学生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更是缺乏有效的引导。近几年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大大增加, 再加上高校管理和社会发展不同步, 使得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频频出现。

三、针对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措施

90后是对社会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代, 并不能因为他们的消费观念就对他们的另眼相看。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个性也会有所差别, 身为以教育为先的高校工作者, 有责任对刚刚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 如果不及时引导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而消费观是他们接触社会的最初途径, 对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1、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着想。

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富裕, 消费能力较强, 倾向于名牌和高端消费品, 自我控制能力差, 对于钟情的消费品如果买不到手绝不善罢甘休。对于这些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理财思想, 做好消费规划, 做到理性消费, 在此过程中体会金钱来之不易, 树立勤俭节约的品质, 也在潜移默化中使个人的价值观得到升华。

2、利用思政课堂, 做好价值观教育。

在课堂中要向90后大学生倡导理性消费的理念, 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指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引导他们学会理财, 学会消费, 从思想高度上来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倡导大学生良好价值观的确立。

论坛、博客、贴吧、微博都是90后大学生热衷的网络交流工具, 利用它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通过网络资源向他们宣传正确的消费形式, 是他们的消费观念日趋成熟。

90后大学生是具有超前意识的一代, 从他们的消费观念就能洞察他们价值观的转变, 面对这群新新人类,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育人为本的使命, 正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他们成为教育工作中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刘晓芸、高彩云:《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刍议》, 《商场现代化》, 2007 (522) 。

[2]董婷婷:《90后大学生消费观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及思考》, 《江苏商论》, 2010 (01) 。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篇8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价值观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渐渐取代了“80后”,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是国家明日的栋梁人才,也是我国社会群体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研究该群体价值观导向,了解其价值观的现状及其特点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合肥地区四所高校1990年以后出生的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208份,有效问卷172份。其中,来自城镇学生占29.1%,农村学生占70.9%;男生占51.7%,女生占48.3%。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理想而又现实的婚恋观

在婚恋观中“90后”大学生选择恋爱的方式、恋爱对象的年龄无论在性别、家庭结构以及生源地上均无显著差异。77.4%的学生希望恋人的学历与自己差不多;55.84%的人在乎恋人与自己的年龄差距;对恋人社会背景因素关注程度上多数人选择“对方自身条件”、“对方家庭背景”“对方经济条件”。(如图1) 这与当今时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有关,年轻人接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思想,尤其是宣扬恋爱自由论。而在关于恋人学历要求上,“90后”大学生在性别上出现显著差异,男性更希望恋人比自己学历低,女性更希望恋人比自己学历高,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不同所造成的男女大学生对恋人学历要求的差异。在社会文化、角色期待等多方面影响下,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异被逐渐拉大,从而造成人们不同的角色行为。男性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直是强者的象征,同样,女性则更多的代表着弱者,在关于恋人学历要求上,男性潜意识里希望保持强者地位,而大多数的女性更希望男性能强于自己。对于选择恋人时,“90后”大学生认为自身条件是首要考虑的社会因素,其次再到对方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研究者认为这与“90后”所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于一体,他们一方面既希望婚姻能以纯粹的感情为主,同时又不得不受许多现实的物质条件制约,所以是理想而又现实的。

2.2 重素质的理性交友观

调查中发现64.53%的学生认为只要和自己谈得来,对方任何学历都可以,而有30.23%希望对方最好与自己学历差不多,在对交友的学历标准上,性别、家庭结构、生源地没有明显差异。“90后”大学生在交友时最注重对方的处事能力(77.91%),其他注重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际能力(55.23%)、生活能力(51.16%)、抗挫折能力(40.70%)、学习能力(40.12%)。“90后”正赶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倍受呵护的“6+1”模式下成长,因而家庭更加注重在对子女与人接触交往方面的教育。在关于处理寝室内部冲突时,“90后”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均能采取理性的处理方式,仍有少数大学生会采用冷冻处理,任矛盾自身自灭,这其中大多数的人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反映了“90后”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处理人际沟通上虽然有心提高自身这方面能力但仍有力不从心的地方,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的努力。

2.3 务实而又矛盾的择业观

就业一直是大学毕业生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调查的被试“90后”大学生中大一、大二年级占多数,仅有少数的“90后”大学生非常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在工作地区期望的调查中,大多数人选择“中部大中城市”、“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直辖市”。在具体的工作选择上,53.49%的“90后”大学生选择在国有企业工作,其他的选择从高到低依次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创业、政府部门。所得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在毕业后是否愿意从基层做起的态度与所能接受毕业后最低的工资行为之间存在矛盾,大多数“90后”选择毕业后都表示愿意从基层做起,而所能接受的最低工资大都在1500~2000元之间或2000元以上(合肥最低工资在1000元左右)。这与“90后”矛盾的自我认知有关。首先,一方面已经认识到就业难的现状,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了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在面对学历不如自己的同龄人时还会有点优越感。其次,一方面认识到自己在就业市场上优势不明显,并不能依靠自己的高学历占便宜,另一方面又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工作待遇还低于不如自己学历水平的人。大多数的“90后”就业选择意向是在工资待遇以及福利保障优厚的国有企业,在选择工作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仍是“薪酬福利”与“个人发展机会”,这与相关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2.4 整体认知水平较高的道德观

从研究结果来看,“90后”大学生总体社会责任感较强,大多数都有参加义务劳动或有公交车上让座的经历,这也是延续中华民族千年精神文明的表现。在诚信与知识关系态度上,“90后”大学生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7.80%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68.60%都曾为希望工程、灾区等捐款捐物;在诚信方面,80.81%的人认为道德诚信与知识一样重要,但是仍然有65.70%的“90后”大学生都表示偶尔有过作弊的情况,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对“90后”大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方面的调查显示:在男女性别因素上,平时考试作弊情况与论文写作真实情况上均出现显著性差异,男生作弊次数更多,平时论文写作抄袭模仿更严重。大学生生理与心理仍处于发展状态,有研究表示男生更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女生更能踏实安心学习。在家庭结构、生源地方面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异。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道德观总体呈良好状态,这与近年国家大力提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但仍有需要提高的不足之处。

3 结论与启示

在查阅有关“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研究,及对本研究使用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点有以下几条: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价值观标准越来越个体化与现实化;价值抉择呈现矛盾趋势。这与张海娜老师《浅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阚妮妮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等有关价值观特点的研究结论是相似的。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社会、传媒和家庭等的一些具有时代烙印的不良因素也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表现在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困惑也正是社会应该予以关注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关于“90后”的调查中,对他们的形容大多是“叛逆”、“消极”、“缺乏独立”等,但是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校园里大部分“90后”并没有明显的叛逆、消极、独立性差等特点。作者认为,进入大学校园的这一批“90后”大学生已经渐渐走出了青春叛逆期,向成人过渡,而且经过大学的教育,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得更加成熟,对价值观的判断也越来越理性。

参考文献

[1] 阚妮妮.“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2] 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3] 秦俭.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4] 郑士鹏,王永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析[J].教育研究,2009(3).

上一篇:大班秋季学期温馨提示下一篇:鸟岛 课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