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精选12篇)
【摘要】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格拉底 哲学 心灵的转向 灵魂不灭说 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心灵的转向。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2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2、灵魂不灭说。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3、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3 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4、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 4 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 5 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三,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说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这种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伦理思想,后来被安提斯泰尼继承和发展,形成以强调禁欲为特征的犬儒学派;而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乐论思想,则被亚里斯提卜继承和发展,形成主张享乐的居勒尼学派。柏拉图全面 6 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体系,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四,社会对于苏格拉底的评价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 7 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五,学习西方哲学的收获
我在大一时就从学长们那里了解到有一门西方哲学的选修课,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所以在大二下学期慕名而来,果然不同反响,感觉学完西方哲学,收获很大。
上学期我就跟着房老师选修了硬笔书法,一直觉得房老师身上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气质,很有修养,这学期选西方哲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 以他独特的思想与实践、崇高的人格与精神光耀了古希腊和整个西方文明。他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你自己、提出重要的问题、独立思考、挑战传统、与朋友一起成长、说出真相、加强你的精神。从教育的视角来看, 基于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 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智慧上的碰撞、共同追寻真理的苏格拉底之“道”, 符合时代精神, 也不悖韩愈对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要求, 对今天的英语教学仍然有很大启示。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的著名箴言。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 哲学的任务就应该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在我国, 从老子的“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到孙子的“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也始终处于一个无尽的探索之中。“认识你自己”, 这句充满了理性精神的古希腊启蒙时代的格言对现代英语教学的启示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 从而实现自我, 真正成为自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实践、体验和展示自己英语学习成果的舞台, 在即时评价与反馈中, 教师循循善诱、信任鼓励的引领, 无疑都会有利于学生理性认识的深入和人格品质的完善, 使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 达到“顿悟”的境界, 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天赋”, 从而大大增加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成为更加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苏格拉底还告诉我们, 获取真理的“诀窍”就在于不断地“提出问题”。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醒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 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 激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潜在于自己内心的真理。英语教学中教师更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智慧和艺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还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出发点的, 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如果我们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力和乐趣还给学生, 把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传给学生, 把学生关注的焦点从分裂的字、词、句, 引导到对教材主题现实意义的思考、对自己未来职业和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的思考, 我们就可以帮助大学生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并懂得一个社会人肩上的责任。
苏格拉底提倡“挑战传统”, 主张通过双方的辩论, 一问一答, 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 迫使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 从而否定自己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 以求得一般的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或小组讨论机制提供给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过程, 会帮助学生对已经存在了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而不是人云亦云, 只重复权威和前人说过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怀疑和批判的精神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英语研究性学习也要求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 倡导学生学会质疑, 尝试探索, 在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间建立联系, 获得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体验, 这种学习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群体动力的作用, 融浓郁的人文精神与鲜明的时代特色于一体, 对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和朋友一起成长”是苏格拉底精神的精髓。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我们需要懂得去欣赏和分享朋友的智慧和知识, 在分享和给予的过程中, 和朋友一起成长。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也应该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程度, 适时开放时空, 创设情境, 通过异质分组的协作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和思维碰撞的机会,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融传统纸质图书、互联网络、社会各有效资源于英语教学, 让学生在群群互动和交流中, 共同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 英国正在引进一种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学者卡洛斯·卡瓦纳历时20年开发出来的名为“复合教学”的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挑战按学习能力分班的传统做法, 学生四人一组, 负责彼此间的学习, 课程快结束时, 每组选出一人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由于学生事先不知道谁将作汇报, 他们必须保证组员人人能够胜任。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育学玛丽·居里教授约·博勒用四年时间跟踪调查700名美国高中生学习进展, 证明了复合教学法在数学学习中的明显优势。复合教学“让求教者和讲解者双方受益”, 结果“人人擅长这门课的某些方面”。一些学者认为, 复合教学尤其适用于英语和数学一类的核心课程。
“说出真相”是一种基于理性、情感和道德原则上的一种行动、一种责任。课堂内外, 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向别人表达和证明自己的思想, 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并且听取别人的意见, 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概括或评价等思维活动。因为在听到我们应该表达出来的思想之前, 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 而只有在把自己的信念和意见表达出来之后, 才会发现它们还需要在很多地方加以整理和改进。“说出真相” 可以使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并彼此接纳, 以开放的情怀容忍差异,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大学英语课堂上积极的表达与沟通, 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以自身现有知识去理解所学内容, 而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吸收新知识, 这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辩论中去共享精神、知识和智慧, 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通过互相帮助甚至彼此质疑, 看清自己, 证明自己, 既增长知识, 又发展能力。
“加强你的精神”, 是苏格拉底为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提供的一种基本方法。苏格拉底从来不说自己是权威, 他只是知识的热爱者和追求者。他是哲人, 不媚俗不屈从, 坚持自己的理念, 并为之勇敢奋斗, 直至殉难;他是个朴素而高尚的、真实的人, 他以“从容赴死”的形式, 证明自己的无辜和理性精神必胜。我们当代的英语教师也不需要外表的威仪, 我们的职业同样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 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作为教师,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我们自始至终要弘扬一种尊重理性, 宽容不同观点的价值理念, 并且身体力行, 用我们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我们的学生, 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完善人格的过程中自我克制、鉴别真伪、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
苏格拉底之“道”的启示就在于:我们应该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借鉴别人的观点和关心自己的灵魂, 更充分、更有效地去运用我们的智慧和知识, 去完善我们自身的理性、情感, 历练我们的道德和人格。深入思考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传授法在比较高效率地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 牺牲了学生的智力、个性发展以及主体性的培育。大学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做些语法的解释、词语的训练和技巧的传授, 还要引导学生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襟, 引领学生深深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让他们看到平凡的铅印文字和鲜活的生活实际之间的必然联系, 懂得历史与未来都与自己相关。这样, 他们也必然会在感动、欣赏、震撼之余, 开始慢慢学会思考, 觉得表达与交流是一种自然需要。只有把学生调整在这种迫切想要应用所学语言和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状态中, 才能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人格素质的积淀, 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因此而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摘要: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探讨了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现代英语教学的启示, 提出了成功英语教学的几个关键。
关键词:苏格拉底,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美]格罗斯著.徐弢, 李思凡译.苏格拉底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道德;美德;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背景
苏格拉底生于BC469的雅典,这是正处于希波战争时期的雅典,而且这场战争以雅典的胜利为终结。战后,几个国家建立起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同盟的建立使雅典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巨大发展为雅典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雅典也从此进入了黄金时期。
民主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民主制毕竟有着自身的缺陷: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妇女和奴隶没有民主权利。雅典社会的大部分财富是由奴隶创造,而奴隶却没有自由,“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不创造自由的人却拥有自由”是雅典社会的真实写照。雅典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伯奔尼撒战争,通过这场战争,雅典社会的矛盾彻底激化,整个社会失去控制,雅典也从此一蹶不振。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由盛转衰的权过程,亲身体会到了雅典民主的优劣,这种环境为苏格拉底思想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二、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苏格拉底哲学作为哲学史上重要的一页,被哲学史家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的世界观以探索一种或多种宇宙本质为特点。人们探索世界的本源,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多数哲学家试图通过追溯世界的开端来发现世界的本源,即在“世界上在先”的本原。当时希腊的思想文化氛围也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繁荣的雅典文化和民主的推行使苏格拉底有机会推行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也因此从“关注自然”走向“关注自我”。
三、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思想
1.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追求真理不能外求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苏格拉底哲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他是第一次真正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揭示了人不能真正认识自我就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一深刻内涵。因此,古罗马时期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太阳神庙门楣上的一句铭言。苏格拉底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左右铭。“认识人自己”对苏格拉底来说有两重含义:一是他认为,人不能徒劳的去研究自然,把握自然是神的职责,人的智慧在神面前是毫无价值的,人只能认识人自己。二、在苏格拉底看来,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德性),即认识人自己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理性,也即我知道什么、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
2.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城邦,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人们都无节制地贪图享乐,造成社会公德缺失,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苏格拉底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批评,并希望通过重建社会公德来挽回日益衰颓的城邦制度。他认为德性的实现有赖于知识,并进一步提出了“知识即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任何具体行为都不构成美德,因为同一行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但美德本身不会因为某种相对行为而丧失其普遍含义。通过提出美德的普遍性,来否定了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通过一系列的辩证解释,最终得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的结论。
四、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
1.苏格拉底思想对古代哲学影响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从苏格拉底那里他学到了研究从心灵人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原则,学到了反对智者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诡辩的基本立场,也学到了以普遍定义为认识目标的对话方法。他不但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且还在深刻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发展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他的理念论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是什么,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都能明显的反映出苏格拉底的影子,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苏格拉底思想忠实的信奉者。
2.苏格拉底对近现代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福星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并在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思想的影响下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传播也多借助苏格拉底的思想,他们把苏格拉底的思想用于批判宗教神学、教会制度、旧制度和旧观点。卢梭、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就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并通过他的思想发展了自身的思想
五、结论
尽管苏格拉底为了论证自己的哲学在哲学中引入神学目的、灵魂等概念,使精神和物质明确的对立起来,成为唯心主义的奠基人。但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捍卫了他的信仰,实现了智慧与人格的完美结合,不愧为人类道德的化身,逍遥人生的鼻祖,西方哲学的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梁景时.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1:44-50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得分: 12.5分 3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经验必须是? A、从技术中获得
B、从父母的传承记忆中获得 C、可传授的 D、不可传授的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B 得分: 0.0分 4 当我们用砖瓦盖房子时,()是形式,()是质料。A、房子、砖瓦 B、砖瓦、房子 C、房子、房子 D、砖瓦、砖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得分: 12.5分 5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 A、感觉 B、记忆 C、技术 D、智慧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D 得分: 0.0分 6 四因说是柏拉图提出的。
从西方哲学看张东荪之“架构论”-“架构论”与怀特海、波普尔及结构主义
除了佛教的“因缘说”和“空论”,张东荪“架构论”之直接来源无疑是西方哲学;但反观西方哲学之发展历程,东荪之“架构论”却又反作了波普尔“突现进化论”之先导,开了欧美“结构主义”之先河。
作 者:张耀南 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100044刊 名:广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年,卷(期):“”(2)分类号:B2关键词:架构论 宇宙观 西方哲学
为颠覆性地击败中世纪以来的教会权威,以树立起“人的理性”的丰碑,获取关于自然之确定性、真理性知识是近代科学和哲论文联盟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1]。因此,“确定性”是近代科学和哲学的重要特色,学术界对西方近代哲学的解读更多地从这个角度做出。但是,在解构主义盛行的今天,“不确定性”的研究对于后现代主义者而言是耳熟能详的话题,其理论特点在于对“确定性”的解构。它以虚无主义的姿态否定一切终极永恒的东西,却又不再设立一个新的希望。这是“不确定”的极端化发展。所以“解构”还不如“回归”。在“回归”之途中,人们同时又注意到神是人的看护者,人在感恩中才能得到心灵的安宁。我们似乎多的是关于经验合理性和理性普遍性的知识,但是背后隐现的是一颗依旧不安的心。因此,“回归”不仅仅是对“确定性”的解读,也是对“不确定性”的把握。虽然学者很少把它与西方近代哲学联系在一起,但本文认为“不确定性”早隐含于其中。
一
“不确定性”一方面包括人对自身位置、地位、价值等的不确定,即在时空的坐标中无法找到属于自己属性的参数,同时又处在确定的价值以外,因为价值对于人来说只是一个单向度的参数;另一方面也包括自然界(世界)向我们显现的“不确定性”,“在经典物理学中,科学是从信仰开始的——或者人们应该说是从幻想开始的——这就是相信我们能够描述世界,或者至少能够描述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丝毫不用牵涉到我们自己”[2]。我们无法看到宇宙的全部,就好像我们无法认清自己一样。
本文的“不确定性”是指近现代以来科学意义的“不确定性”,即人解释世界的不确定性。正是由于科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才有人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上“确定性”的追寻。
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长达近3之久的科学革命是本文所考察的“不确定性”的时代,其中的重点是17世纪。柯瓦雷认为这场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变化,而所有的变化归结为宇宙的崩坏与空间的几何化。前者指,世界作为一个有限的,井然有序的整体的概念——在此世界中,空间结构蕴含着一套完美与价值的等级序列——被替换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甚至是无限的宇宙概念,此宇宙不再由自然的从属关系所联结,它之所以是统一的只是因为它的终极组分和基本定律的统一;后者指亚里士多德式的空间概念——分立的,以潜在形式存在着的位置序列——为欧几里得几何空间概念所取代,欧氏空间是指本质上具有无限性和均匀性的广延,它被视为与世界的真实空间是同一的。
柯瓦雷说:“17世纪曾被人恰如其分地称为天才的世纪,……在我看来群星中有两颗是最耀眼的:一个是笛卡儿,他奠定了近代科学的理想——或是梦想?——即把科学还原为几何学的梦想;另一个是牛顿,他使物理学完全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3]63鉴于此,本文以牛顿和笛卡儿的描述和解释为切入点来研究近代西方哲学的“不确定性”问题。
首先来看牛顿对上帝的态度。事实上,17世纪英国的思想家们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关系的问题,自然哲学是否负有探求终极因之任务的问题,以及理性在信仰领域中能起多大作用等问题上,给出过多种解决方案并有过激烈的论争。牛顿所在的思想家群落有着一个共同的意愿,这就是重建真正合乎《圣经》精神的人类知识体系。牛顿是运用数学于自然哲学研究的大师,但是他运用数学于自然哲学的方式却与开普勒有着质的区别。开普勒相信上帝是一位数学家,他运用数的法则创造世界;而牛顿则拒绝从这种数学实在论的角度理解世界的本质,从根本上讲,他拒绝从唯理智论角度理解上帝(唯理智论神学将上帝理智置于其意志之上,因此上帝受制于他自己所设置的规律)。牛顿认为上帝意志是第一位的,绝对自由的,是世界的根源,意志绝对自由并对被造物拥有绝对主宰权力。对于他们来说,人不能问上帝的本质是什么,不能问上帝能做什么(上帝无所不能),而只能问上帝已经做了些什么。通过阅读《圣经》和“自然”这两部上帝之作,人可以了解上帝做了些什么,而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其意志的表现。人通过了解上帝做了些什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上帝的某些既定意志,了解上帝的存在和作用,但却不能借此认识上帝的本质。至于上帝意志则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完全自由的。他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他关于自然的意志就是自然之规律。所以袁江洋说牛顿是“自然哲学家——牧师”[4]。在这里,牛顿的态度似乎和宗教宽容一致,但至于他为什么会是这个态度,这与他纯粹的信仰有关。而信仰本身即是对于人自身位置和价值不确定的深深忧虑并做出解决的尝试。另外牛顿后期对“宇宙第一推动者”的执著追求,也是科学上过度的“确定性”所致。
牛顿说:我不杜撰假说,而非“我不构造假说”[5]。首先这显示出牛顿对假说的态度。对笛卡儿旋涡的拒斥即很好地说明了他对无“理由”假说的厌恶。牛顿总是从经验出发,对现象作出“拯救性”的规律解释,在这里牛顿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经验的普遍化的规律,借助的是数学等理性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似乎对于“确定性”没什么可以怀疑的,但是假说即是“不确定性”的体现,世界从来是它向我们所显现的世界,至于它事实上是如此或存在与否已经被科学的起点——信仰——所排除。的确,宇宙被牛顿所解释,但毕竟它起于牛顿的一个“假说”——数学的纯粹化和自然的可被显现性和可理解性。
在“引力”上牛顿被误会最多,以至于第一篇关于在法国面世的《原理》的评论把该书作为“力学”的价值夸赞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又十分严厉地谴责它的“物理学”:“牛顿先生的著作是一部力学,其完美程度达到了我们可能想象的极限……其中大部分是随意假定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它们仅能作为纯力学论述的基础。……但这个假定是任意的,因为它还未被证明,所以一切基于它的证明都只能算做力学”[3]。
“引力”是什么?牛顿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也没必要,因为这是一个必要的“假设”。其实上述的批评还是概念的实在论在作怪,概念的实在论要求概念和实体的相符性。“引力”的提出就是一种新的“不确定性”。我们已经知道有一种力在起作用,那么至于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力应该是随之关心的问题,但牛顿没有解释。
再来看牛顿对数学痴迷的重视。他对自然和宇宙数学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主义,试图在宇宙学问题和几何学成就之间确立起内在的联系,而这缘起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在世界的本原上悖论性的结果(重点是柏拉图主义和亚理士多德主义对此的回答)。对于柏拉图来说,形式,在其严格的意义上,是超验而不是体现于事物之中的。但是如果自然界只是形式世界的模仿,那么形式怎么作为自然界的特点而源起呢?亚理士多德试图从如下问题的角度来回答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留下的问题:怎么必须既存在上帝又存在纯粹形式的知性世界?在亚理士多德看来,形式并不引起或产生变化,而只是调节已经在别处被引起的变化。亚理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自我运动的。按照这个思想,我们不可能合法地设定一个在自然之外的有效原因来说明在它之中发生的变化。为此,亚理士多德同意柏拉图的看法,时间必定是随自然同时存在的,因为要不然我们必须假设,在自然之外存在着一个有效的原因,以便使时间本身存在。但是不同于柏拉图,通过引入一个目的论的论证,亚理士多德把上帝重新引入宇宙学中来。按照亚理士多德的说法,所有过程涉及到在潜在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之间的一个区分:事物有一种潜势要使它自己踏上现实之路,好像它自己有一个既定的目的要实现似的。通过设想所有事物有其自然的目的,亚理士多德把终极原因的概念与有效原因的概念统一起来:通过在恰当的客体中激起以物体的形式进行自我实现的潜力,一个终极因不仅引导而且也唤醒它所控制的力量。亚理士多德的世界图景是这样的:事物按照它们被赋予的目的努力实现它们的尚未存在的形式。在这一点上牛顿也没有作出自己的回答,但他已经抛弃了“目的论”。抛弃了“目的论”,所谓牛顿物理学“综合”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因为问题本身即是不确定的。
二
这里有一个问题:上述在目的论意义上的重新解释是否合理,是否必要?
笛卡儿是个不一样的人,他似乎还沉醉在“哲学是科学女皇”的时代。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他的“科学”。虽然,笛卡儿和牛顿在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上似乎是相反的,笛卡儿对“新科学”的理解也不同于牛顿,但是“不确定性”的主线是一样的。
看起来好像牛顿体系的胜利是建立在对笛卡儿体系的抛弃基础上,但是笛卡儿对牛顿的启示是无庸置疑的,包括“运动”是“状态”观念的重新确立;惯性定律的模糊表述(虽然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等。牛顿写道:“……由于在这些定义中,我已假定除物体之外还有空间,并且运动是相对于空间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对于临近物体的位置而被定义的……现在我将尝试着推翻他的结构,免得这被当作为了反对笛卡儿的学说而被有意假设出来的。”[3]
所有这些“虚构”中最糟糕的之一就是“运动”的相对性观点。这是因为笛卡儿的“科学”和“哲学”是一体的,对他做纯粹科学的讨论似乎是枉然的。这还表现在他的一些最基本的哲学观点——广延与物质同一,拒绝虚空和空间的独立实在性,对思维和广延两种实体的截然划分及世界只是“无定限”而非“无限”的奇特断言等,这些都是牛顿所重点考察的自然(世界)的对象,即自然哲学的对象。
事实上,笛卡尔对于确定性的探求有着现实的目的:要寻求来解决经验科学中的问题,要在一个怀疑论畅通无阻的世界里寻求某些真正确定的东西,以便占有自然界。他说:“如同我们明确了解各行各业的手艺一样,而且通过把这种知识应用在适当的地方,我们就会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6]这样的确定性只能用他的新科学——理性主义哲学来寻求。
哥白尼的科学革命为宇宙作为一部世界机器的近代概念奠定了基础,而在伽利略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和发展。伽利略完成了对于哥白尼理论的实验确认,把它从纯粹数学的先验王国转变为物理存在的王国。但是他对于普遍化原则和方法犹豫不决,或许这本身就是经验主义的“软肋”。笛卡儿做到了,他清晰性地看到了新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哲学含义。在这一点上,笛卡儿比牛顿更出色。笛卡尔在数学方法的运用中看到了理性的模型,深信人们能够通过数学发现宇宙的`秘密。因此,对于他来说,空间或广延变成了宇宙中的根本实在,运动变成了所有变化的源泉,数学变成了在宇宙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唯一关系。最终,笛卡尔达到了这一思想: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按照纯粹力学词项来说明。这个笛卡尔纲领意味着终极原因(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目的论)被抛弃。但由笛卡尔在哲学认识论中导致的这个变化走得更深,因为它意味着传统世界观的整个本体论结构几乎都被无情地抛弃。亚理士多德的具有确定本质的质体被笛卡尔的只是在空间上延展的质料所取代。结果,在笛卡尔物理学中,没有真正的个别质体,只有一种普遍的同质的物质;对于物质的表征也不参考其假设的“真实本质”,只有抽象的广延和可分性的几何概念。当然,仍然有一个笛卡尔称为“最初原因”的东西,即上帝,他创造了一个具有确定运动量的在空间上延展的宇宙。但是笛卡尔为上帝保留的地盘非常有限(和牛顿的上帝不一样)。一旦已经强调制约着这个宇宙的根本定律是不变的和连贯的,强调通过诉诸这些定律,我们能够推出在宇宙中运作的所有必然联系的整个结构,这个宇宙看起来只是受野蛮的必然规律制约着。这样一来,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人的存在和意义制造了一个困境。这个困境为康德所注意,他将这种哲学称为“独断论”,但康德的哲学革命并没有解决这个困境。从来没有理由假设上帝的观念能被轻而易举地从这个新的世界体系中打发掉。这不只是因为这个观念本身对于诞生新科学的这个文化传统是根深蒂固的,更重要的是因为由新科学所揭示出来的这个宇宙的秩序、和谐,以及它对于人类的可理解性,暗示了对于上帝的一种解释:由上帝——本体论意义上的或非本体论意义上的东西——来结束“不确定性”。虽然那个时代的哲学家对上帝在宇宙中根本作用的见解并不一致,但他们都不否认宇宙中最终的活动源泉是上帝。
从近代哲学中自然地产生出来的“二元论”不仅制造了知性的难题,而且也形成了价值上的困境。其不确定性“表现为教化宗教再也释放不出一体化的力量,来对传统宗教的一体化力量加以革新”[7]。现代哲学一次次宣告近代哲学“确定性”的终结,但终结并不是“意义”的终结。从科学和实证主义角度而言,描述并解释经验事实就是意义,那么“意义”就是可操作化,随之而来的是可怕的后果——人的价值单向度化和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
最后,我将对科学的“不确定”问题从人的存在意义上做出力所能及的回答。在我看来,存在的本体,抛弃了古希腊的“实体”,却归于海德格尔意义的“存在”。就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来看,我们对于实体的抛弃是有道理的,即对实体作“本原”意义的追求,不管是物质的抑或是精神的。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其实对于“实在”的追求是徒然的,我们不知道真正的实在是什么,甚至连“实在”本身也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即世界就只是它向我们所显现的样子而已。当科学不再是严格的“确定性”的时候,对于“特定语境下的确定性”或“可能性趋势”的追求或许将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及他对科学的态度将会对我们有所帮助。把“存在”作为一定意义本原的“逻辑常项”,即和引力的运用一样。当世界在我们面前,我们论文联盟在世界面前越来越显得陌生和不确定时,我们要的是人的存在意义的最终归宿。
论哲学课堂
课堂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场,其建立依赖于师生角色的纯粹化、外在环境的虚化与思维的活动化.哲学课堂的成立是一个动态的养成过程,要从哲学能力培养、哲学道场建立与哲学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作 者:郑朝晖 ZHENG Zhao-hui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424.2关键词:课堂 “道场” 哲学能力
论走出哲学的哲学--从早期希腊思想的根源看
“走出哲学”是二十世纪哲学所表现出来的趋势,其实质是一方面宣告了知性类型的哲学的终结,另一方面宣告了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类型的兴起.本文借助于语源学的.考察,一些思想家的分析,对早期希腊思想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再次经验,来把握当代“走出哲学”这一趋势的本质.
作 者:程金生 作者单位: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广州,510232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336(3)分类号:B089.2关键词:走出哲学 早期希腊思想 语源学 哲学类型
论中西哲学的会通
自从提出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西方ontology以后,有一种新的观点,试图为不同于西方ontology的所谓中国哲学本体论作辩护,并欲以此会通中西哲学,这实际上涉及到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逻辑上说,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本体论,仍未脱出西方哲学观念的.框架,而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则必定要求传统哲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初步探讨出新哲学观念的特征.
作 者:俞宣孟 Y(u) Xuanmeng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刊 名: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分类号:B016关键词:形而上学 思想和体悟 原理和源头
论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向是科学技术哲学这门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演进,我们应当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不断进行反思,以期以此为切入点,不断把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推向前进.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包括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科学对哲学的作用等多项内容.本文仅就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的有关问题,略陈些许陋见.
作 者:马来平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刊 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论帽子哲学读后感
以一个人脑袋的大小来评论他的全部,这在我们看来多么可笑啊: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我们爆笑之余,有没有反观自己呢?也许,你站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视角看世界时,你就已经因为偏执而错过了你本应该拥有的风景。因此,我想到了本文要写的内容。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诱惑太多,看纯净太少,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这样做人无疑很失败,一双追求眩目和浮华的眼睛下,怎么会有澄澈平静的心呢?我们的眼睛总是在追求那些闪耀的东西,于是我们都盲目的盯住那个目标赶路,在路上,我们一面前进,一面抱怨着路途的曲折坎坷,可是,根本就没有人剥夺我们走一条通幽曲径的权利啊!像这样仰着头跨大步赶路真的很累。那么,何尝不换一下你的目光的方向呢?看厌了阴云密布的天空,就低头注视一会儿鲜嫩的芳草;看倦了光辉夺目的太阳,就俯视片刻杨柳柔绿的枝丫;看乏了骄傲雄壮的雪峰的顶,就弯腰凝眸瞬间叮咚歌唱的流水;还有那荡悠悠的小桥,OO@@发出蛰音的玲珑的虫儿,和那指尖音符般滑落下来的细小的沙…… 当你把目光的.焦点分散到更多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也就不惹人厌了。谁说追求的路不可以洒满芬芳、撒遍开得或清雅或浓艳的花呢? 急功近利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人都想一朝成名或一夜暴富,很多人都十分羡慕得志之人。但是,却很少有会偶尔欣赏脚下和身旁的风景的人,很少有人敬仰得道之人。不要忘了,一个不懂得使用眼睛的人,一个不会欣赏生活的人,又怎么会反观自己追求的意义呢?又怎么会领悟生活的真谛呢? 眼睛,看得宽些,欣赏风景。看千种风景,品百味人生,领略万种风情。内容摘要:“在场”是戏剧的本质特征并和戏剧史上各种潮流变迁息息相关。现代主义的戏剧传统推崇文本的叙事建构,贬抑戏剧性和舞台形象。“在场”被界定为通过模拟的手段将不在场的“现实”展现出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发生的现场。20世纪60年代,受阿尔托思想的影响,戏剧重新张扬演员的身体及视听意象,尝试自发性表演以及观众和戏剧之间随机互动。“在场”成为演员在戏剧当下自发地呈现内心精神以及戏剧和观众在不断变化的空间和无预先设定的条件下真实地、共同地创造一种不可重复的戏剧经验。然而,德里达和鲍德里亚关于“延异”和“拟像”的理论否定了纯粹的自发性和即时性,任何“在场”都无法逃脱“再现”的命运。进入后现代之后的当代戏剧将严肃议题、传统的结构、后现代元素和先锋戏剧的舞台能量混合制成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戏剧糅合这种形式的“在场”并在呈现在场的同时,又揭示在场的幻觉。
关键词:在场 再现 残酷戏剧 解构
“在场”(presence)是20世纪文学艺术领域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它一直和戏剧紧密相连,并和“即时性”(immediacy)、“自发性”(spontaneity)、“现场感”(liveness)、“本真”(au-thenticity)、“偶发性”(contingency)和“亲密性”(intimacy)等相互重合的概念一道成为描述戏剧最根本特质的词汇。
在场是一个集合性的、相互交叉或冲突、并不断演变的概念。当人们谈及戏剧的“在场”时,他们可能在谈论不同时期戏剧的不同层面。一种解释是将“在场”等同于“即时性”。在戏剧的语境下,“即时性”意味着观众和舞台上的戏剧经验同步并行。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曾指出“戏剧永远展现的是当下”(qtd.in Power 4)。柯斯丁,斯切梅特(KerstinSchmidt)在《转换的戏剧:美国戏剧中的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在场’和戏剧密切相关,因为戏剧表演在本质上来讲是此时此刻发生在某一群体的观众面前的一种原创性艺术行为”(66)。瓦尔特·本雅明在描述“光晕”的概念时,强调机械复制的作品所缺乏的是其原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在场”。他解释说:“也就是唯一存在于原本存在的地方”(Benia-min 220)。在这个意义上,在场接近“本真”和“独创性”(authenticity)。罗格·科普兰(Rog-er Copedand)则强调“在场”的空间意义和交流功能。他的“媒介的在场”一文将“在场”界定为“推进演员和观众之间交互作用的舞台演出的建筑和技术空间层面”(copedand 30)。
可以看出,这些对于“在场”的陈述各自切入的角度不同。即便是看似相同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阐述,其实也是不同的概念。在怀尔德的观念中,戏剧的“现时感”更多地指向观众与戏剧故事铺展的虚拟时空所产生的契合。而斯切梅特的“在场”则发生在“第四面墙”之外,意指观众由于剧场、舞台背景及道具等物质存在以及演员的声音、动作而生发的“现时感”。这两种“现时感”在同一部戏剧中可能是相互冲突的,也就是说观众对于剧场的真实时空的认同会削弱戏剧幻觉和文本的“即时性”。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在场”?在整个西方戏剧理论和实践当中,“在场”的观念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若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回到戏剧的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在场”的观念和戏剧史上各种潮流变迁的根源在于戏剧传统对于“真实”(real)与“非真实”(unreal)、“戏剧文本”(drama)和“戏剧舞台”(theater)的区分以及二者此消彼长的冲突和角力的过程。
一、“在场”与西方主流戏剧传统
戏剧(drama)和舞台(theater)对立的观念始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当中,亚里士多德规定了悲剧的六种因素,其中,情节、性格、思想、语言都属于戏剧的内在本质属性,而舞台形象(spectacle)和歌曲是外在和表面的属性,是次要因素。他认为,“情节的建构应该是这样的:即便没有亲眼看见,(读者)也仿佛能听到令人恐惧的事件并对发生的一切感到痛惜”(Aristotle 13)。亚里士多德的这种VA“模拟”为主旨,以戏剧文本为重心的思想借着19世纪末期兴起的现代主义尤其是自然主义文化大潮走向了极致,从而形成了贯彻这些理念的镜框式舞台和“幻觉剧场”(illusional drama)。在这样的语境下,“在场”的含义也被界定为通过模拟的手段将不在场的“现实”真实地展现出来,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发生事件的现场。这就是说,戏剧的“在场”是通过“模拟”的两方面作用来实现的:演员是发之于心而形之于外的整体性模仿,观众则是内模拟,他们身在观众席上,心灵中却重演着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产生各种情感上的反应。考麦克·鲍尔(cormac Power)将这种在场命名为“虚构的在场”(6cfional presence)(Power 15)。这种“在场”发生在“再现”的整体框架之内。
【西方哲学论文《论苏格拉底》】推荐阅读:
西方哲学智慧 原因论07-24
西方哲学史论文07-20
西方哲学的故事06-02
西方哲学十大经典名言01-12
尔雅西方哲学智慧答案02-06
西方哲学史历年真题06-04
西方哲学史复习笔记07-07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01-18
山东大学西方哲学史01-26
近三十年的西方哲学研究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