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精选11篇)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1

生产安全。这里包括三个层面或环节。一是生产前的安全研发,安全培训,安全防范;二是生产中的安全指挥,安全操作,安全监督,安全救治,安全检查;三是生产后的安全评定,安全整改,安全追责,安全成果与经验推广。企业领导者只有在这三个环节上肯于花钱,肯下功夫和肯于“动

1真格的”,并做到步步扎实,环环紧扣,才能确保职工的身心安全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到任何伤害。

生存安全。在这方面,企业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确保生存环境安全。要通过开展创建“平安林区”等活动,治理林区的治安、消防与交通环境,对辖区内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给予充分保障。倘若因非职工群众因素导致自身生命财产受到伤害时,受伤害者在取得法律支持的同时,企业还应根据其受伤害程度,给予相应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安抚。二是确保生存条件安全。企业对职工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需求应给予高度重视。重点是对特困职工和贫困家庭应给予足够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援助,帮助他们渡过危难,摆脱窘迫。企业在完善现有的“帮扶小组”、“帮扶中心”、“爱心超市”等做法的基础上,还应建立起一种具有信息传递便捷通畅、帮扶措施丰富灵活、援助效果显著持久、人财物来源充实稳定、运作程序透明公正等特征的科学积极的长效机制(如成立“贫困家庭帮扶协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林区弱势群体的生存之忧。

切入点二:在企业运作过程中遵循人性化原则

人是企业的主体,是物质资源与智力资源的创造者和整合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企业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才能使物质资本经营得以有效运作,并实现资本增殖的最大化。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提升森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保证企业正常、高效运作,关键是要求在企业领导者的头脑中牢固树立“人不是为生产,生产是为人”的人本理念,在企业运作过程中切实遵循人性化原则,在观念上真正实现企业劳动者向企业主人的根本转变。实现这种转变,企业必须破解三个课题。

变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为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沟通平台,实现企业领导与职工的平等对话和真诚交心,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和谐氛围和亲情关系。建立建议与奖励制度,鼓励职工从当主人、做老板的角度为企业领导献计献策,给领导当先生,给企业做顾问。建立了这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就必然会将企业构筑成为领导与职工精诚团结、职工与企业荣辱与共且效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变纪律的、经济的强制约束为主为精神引导为主。在保障职工群众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职工进行积极的培养、引导和长期的潜移默化,完成职工意识的一致性过程,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团队精神,从而促使职工在共同理念影响下,自觉地、理性地践行企业规程与制度,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标准,实现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

变恪守成规为鼓励创新,宽容错误。创建宽松环境和有效机制,引导职工群众在企业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的规范

下,解放思想,放开思维,在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敢于实验,大胆突破,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进而发掘职工的潜能,拓展职工自我发展的空间,不断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切入点三:在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目标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确立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使其成为广大职工群众不懈追求的努力方向和奋力拼搏的力量源泉,是现代企业领导者的重要任务。但是,过去有些森工企业却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职工群众对企业发展目标普遍漠不关心,对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大多无动于衷,对目标的内容和指标更是一问三摇头,甚至谈此即避而远之。这类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领导者和其秘书们没有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没有关注民情和倾听群众的呼声,其目标更没有很好地反映林区人民的真实愿望和根本利益。简言之,没有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即在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目标过程中,没有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精神,重点应把握两个环节。

创造人文环境,为目标“从群众来”提供条件。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过程中,企业领导们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相信群众、求教于群众,为职工群众的进言献策大造舆论,广开言路。只有这样,才能将与职工群众切身利益息

息相关且得到普遍认可的内容纳入企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才能在企业发展目标中,切实融入对职工群众多元需求的理解和关怀,把优化职工群众的整体环境和提升林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做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人文关怀,为目标“到群众中去”提供保障。制定目标只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企业发展目标实施过程的正确与否。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形式,将企业发展目标根植于职工群众之中,让目标的内容和指标真正深入人心。二是建立社会监督和职工群众监督机制,强化职工群众参与实施与监督的责任和权力,确保企业与职工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达成目标上的一致,并最终形成共同目标下的积极高效的同质性群体行为。

倘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对职工来说,无疑可以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企业主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美好家园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对领导者而言,无疑调动了职工群众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并为职工群众指明了追求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结束语

以上关于坚持人本理念的主张,并非是在倡导企业无原则地迎合职工群众的一切要求。笔者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关爱人”作为“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把“发展人”作为“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森工企业的领导者们只要把“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内涵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管理体系之中,“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真谛就能得到充分体现;职工就能同企业同呼吸,共成长;森工企业就有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冲出困境,再振雄风,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2

1. 构建和谐项目,促进企业发展,必须关心人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长年流动、露天野外、水上高空施工的特点,作业危险性大,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员工与父母、子女聚少离多,家中的事务无从顾及,加上目前施工项目普遍单价低、效益差,员工的收入较低,他们的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都无法解决,致使业务技术骨干留不住,而这些也正是影响我们构建和谐企业、实现企业全面发展的难题。

留人留心。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心人,时时处处以员工为中心,时时刻刻把握员工脉搏,倾听员工呼声,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求,自觉把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根本点,不断改进工作。项目部应该把关心员工作为己任,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工作,紧紧依靠公司各级组织,加强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好员工的实际困难。

(1)建立联系人制度,全面掌握员工信息。

项目部要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多渠道、全方位、第一时间了解员工及家庭情况,及时掌握信息,尤其是家庭变故、突发事件等特别困难的情况,迅速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稳定员工的情绪。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共建和谐。项目班子(党工委)成员、各工区、各部门负责人,各党团支部、工会委员、职工代表、党员、团员、积极分子等是当然的信息收集人、联络人,是项目部与员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解决问题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党工团组织采取聊天、座谈、谈心等方式,广泛收集信息,并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反馈。

(2)要关心员工在工地的生活。

项目部要健全职工的生活设施,建好员工活动室,配备相应的体育、娱乐设施,保障员工的生活,使员工身心健康、体力充沛、心情愉悦。在传统节日鼓励员工家属到工地过节,并开展丰富多彩、温馨健康的文娱活动,让员工在工地有家的感觉、家的氛围,让员工家属放心。

(3)要关心员工个人问题。

近几年来,施工企业大都进行了用人制度的改革,招收的员工多为大中专毕业生(女生较少),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但由于施工企业女同志少、加之流动频繁、待遇较低,员工找对象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也成为施工企业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人员的流动虽属正常现象,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负面影响,应尽可能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对于员工找对象难的问题,企业和项目部也确实做了一些工作,想了一些办法,例如与地方单位搞联谊活动,牵线搭桥;发现员工出现感情危机时,党工团组织做对方的工作等。

关心员工就是关心企业。个人问题虽然是员工的私事,但我们一定要站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关心他们。我们关心员工个人问题,并不是要包办,而是给员工提供机会和方便,并尽可能帮助他们圆满解决问题。这是构建和谐项目、和谐企业和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4)要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

员工常年在外流动,父母、家庭无暇照顾,子女的教育无法顾及,员工不能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帮助家庭解决日常的实际困难,难以尽忠尽孝、尽到父母教育子女的义务,致使员工遗憾终身,他们默默承受着心理的煎熬,在外工作常常对家庭有一种负疚感。因此,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也不能等闲视之。

家和万事兴。员工只有把家庭的事情处理好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项目部除了给有困难的员工及时给以帮助外,更重要的是对特别困难家庭长期跟踪帮助。项目部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组织的力量关心、帮助员工,为员工排忧解难,努力构建和谐。

2. 构建和谐项目,促进企业发展,必须培养人

实践证明,无论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员工自身的角度,都要注重对人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本身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人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是人才,人才需要培养。项目是施工企业培养人才的摇篮,在项目部培养人才是项目部的责任和义务。项目部要依据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和现场施工需要,积极组织实施对人的培养。目前实施的“导师带徒”活动就是培养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项目部要善于发现员工的特长,并根据员工各人的具体情况,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培养方向,有计划、有侧重地对员工进行培养,同时适时向上级组织推荐。

3. 构建和谐项目,促进企业发展,必须尊重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个人的最高需要,人人都有这种需要,人人都有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的要求。项目部要尊重人的这种需求,并创造必要的条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有舞台、有动力、有盼头。

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要以后,有了尊重的需要。

尊重人首先要尊重人的合法权益。目前项目部实行的是项目工资制,按照现行的做法,员工休任何假都要扣项目工资。根据《宪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劳动者在法定休息日和婚伤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目前,有不少企业的现行的做法有悖于国家法律,影响了项目和企业的和谐。

企业进行改革改制后都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企业还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员工休息、休假和工资分配及增长机制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并经过合法的程序和必要的途径告知广大员工。我们决不能因为资金困难、企业困难而违反国家的劳动政策法规,损害员工的合法利益。

和谐是协调的艺术。人在劳动之余要追求艺术,生存之后要追求和谐。企业和项目部一定要保护人追求艺术、追求和谐的本性。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依靠广大员工促发展,并让企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构建和谐、促进和谐。只有企业想着员工,员工心中才有企业,企业才会和谐,企业发展才会有源动力,企业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

摘要:目前, 建筑施工企业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这已经成为制约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如何留住人才, 是摆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面前不能回避并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从建筑施工企业及现场项目部精细化管理的角度, 简要阐述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如何关心人, 培养人, 尊重人, 以达到构建和谐项目, 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篇3

众所周知,学校的“以人为本”管理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办学应“以师为本”,“以师为本”就是要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充分信任教师,用赏识和发展眼光去看待教师,承认教师能力上的差异,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引领教师朝专业化的轨道发展,关注教师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师的成长,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二是教育應“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就是要突显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欣赏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师”为本,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教师的管理是管理学校的重点。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并未获得足够的专业满足感、成就感、快乐感和使命感,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偏低。是什么原因造成家村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指数偏低呢?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指数不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管理不能真正做到“以师为本”。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过程中怎样做到“以师为本”,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以师为本”的人文化管理核心是尊重、培养、发展、塑造教师。首先,校长要尊重教师。尊重就是要尊重教师的意愿,尊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自由就是教师有理由要求合适的工作条件和地位,因为这些表明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承认。校长必须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条件,以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各种作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的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流,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尊重教师意愿,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尊重教师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教代会制度,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与建议,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与建议,让代表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二是坚持校务公开,凡是应公开的工作都向教师公开,使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及各项政策有所了解,而不是“事外人”;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是反对的意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给教师穿“小鞋”。这样,就教师与领导就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引导教师确立“认识别人,必须先认识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意识;引导教师为学校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并且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带领教师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赢得“和谐、真诚、奋进”的良好人际环境。

其次,校长要抓好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让教师尽快成长,尽早成熟,多出成果,体验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学校要努力使教师由知识型向学者型、专家型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不仅仅能讲课、评课、命题,还要能著书立说,能举办学术讲座。学校要为教师打造好成长平台。除了开展集体说课、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之外,还应该进行广泛的经验交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观、培训、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经验,武装自己。教师的培养应该常规化、制度化。

教师的管理,关键是“人心所向”。校长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了解教师——从性格、家庭、爱好、特长、专业、有何技能、发展趋势等多方面了解他们,越细越好,因势利导,知人善任,在人尽其才中使更多的教师有工作上的归属感。尽可能让不同岗位不同角色上的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并由此产生职业幸福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以“生”为本,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是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把学生视为班级的主人,应该让全体学生进入到自己工作的决策过程当中来,无论是制定计划、贯彻执行,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要让学生参与,使他们了解班级工作的上下环节,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翁的意识,才会把教师建议完成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

其次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动力和发展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小组合作学习”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学生经过互助合作,把学生从单一、不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学生间交往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更多的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校长在实践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寻找增强教师幸福感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 扬.以人为本 提升管理水平[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12期

[2] 张云潮.“以生为本”和“以人为本”到底是什么关系?[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4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

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治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5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毫无疑问,是人的生命!

世界上失去什么最令人痛心?勿容置疑,是亲人的生命!

每个人来到这个美丽的地球上,都是幸运的。短短的一生间,只要生命不息,都可以尽情享受到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享受到亲人的关爱、子女的孝敬,享受到日新月异的生活,憧憬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希望。

安全的关键在于管理。安全管理是一个任务艰巨、头绪繁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用安全文化来支撑,最大限度地消除职工的思想隐患,影响职工的思维、行为定势,从而对安全管理产生协调力、导向力、凝聚力,实现水利事业的“长治久安”。

2006年6月是全国第5个“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是“安全发展,国泰民安”。这是一个充满浓郁人文关怀色彩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在当前全面建设惠及13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在此举国上下同话安全之际,作为在水利工作多年的一名管理人员,浅谈对安全、安全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和见解!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

安全文化在水利建设和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要使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搞好安全文化建设。现在,在不少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的构建中都比较注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高高兴兴下井,安安全全回家”、“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注意安全”等等。一方面,要在单位醒目的地方书写人文化的安全宣传标语,如“遵章作业,天天快乐”、“安全生产,家人团圆”等等。另一方面,水利行业要办好安全文化园地,充分利用文化园地进行安全的宣传教育,正面宣传安全生产的先进典型,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让职工群众生活在充满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之中,养成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则的良好习惯。

以模范榜样带领人、以先进的思想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浓厚的氛围感染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安全文化正是如此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神奇的效应。在水利单位安全文化建设中,我们就应当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先进思想理念的作用,坚信文化的巨大力量,不断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做细、做实、做强、做大,但安全文化建设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图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所以,安全水利文化建设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文化理念的先导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才能有什么样的行动,只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思想上“零角度”,工作中形成合力。

心态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人的行为安全和物的安全状态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事故多发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保证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最能体现群众观点,最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可一些管理人员在行政行为指向上,重生产、轻安全,甚至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眼前的利益以及所谓的“政绩”,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比如上级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检查部门等组织的安全检查,本意是帮助基层查找问题、排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这本是好事。可是个别基层单位的个别领导往往是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影响自己的成绩,甚至对检查中查出的问题也不能正确对待,总是想通过走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安监人员巡视现场本应是安全生产的“保护神”,可是现场管理者和操作人员却利用“你来我停,你走我干”的游击战术来对付安监人员;本来“我要安全”是职工本能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上述的错误观念一日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一日不树立,那么,安全文化建设永远是空中楼阁。

安全文化沿袭了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从安全哲学、安全美学、安全文艺等多角度对职工的安全文化渗透。发挥安全理念的先导作用,首先要自下而上广泛征集安全理念及理念背后的故事,经过层层筛选、提炼,形成具有本企业、本单位特色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伦理道德规范。在建立企业安全理念体系的基础上,加大理念的倡导、实施力度。充分利用宣传牌板、广告灯箱、宣传栏等形式,造成职工对安全理念文字的视觉冲击效果,单位领导还要通过经常地登台讲理念、讲理念背后的故事等方法,强化职工对安全理念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3、强化安全意识,注重亲情感染,增强安全文化的渗透

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身体、物资、环境、自然条件进行保护时,大脑产生的意识形态。纵观安全生产搞的好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并为防止或避免人身受到伤害、物资受到损害、环境或条件遭到破坏,能够超前形成强烈的防范意识、积极拟订防范措施、采取防范行动等而取得的。目前,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常常听说有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不仅给国家、社会、企业造成财产损失,给职工家庭带来伤害,而且还带来很大的负面政治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不懂安全防范意识、轻视安全所致。加强对水利职工的安全避险知识教育,帮助引导煤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的思想理念,真正理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责任重于泰山,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的深刻内涵,让职工有意识的接受安全培训,在无意识中接受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文化的渗透,帮助引导职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促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安全的宣传教育,如果适应职工群众内在需求,从主观上讲职工是愿意接受的。但是,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长期千篇一律、老生常谈,使职工把每一次的宣传教育当成枯燥无味的例行公事,左耳进、右耳出,工作方法上的简单、粗暴不能使职工心服口服,甚至会激起部分职工的逆反心理。因此,安全教育要切实解决群众内心的问题,一定要注重柔性的情感投入。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工作方法有直接联系。管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加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也能使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通过经济惩罚手段使职工就此和“三违”现象决裂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三违”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惩罚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感情的投入、注重柔性的管理方法,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行动上的同频共振。、导入安全成本理念,让职工认识到安全事故出不起

生命诚可贵,安全无小事。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财产、社会资源的安全,事关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了问题,政治稳定、企业发展、家庭幸福都将无从谈起,事关国家、企业、家庭的所有福祉都将成为泡影,这样算来,事故的危害大不大,安全的成本高不高,不是都一目了然了吗?

如此,对事故进行分析,对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计算,对安全投入的成本进行计算,使职工心里有“一杆秤”、“一本帐”,衡量一下安全与事故、得与失差距到底有多大,计算一下,安全得益多少,事故损失几何?如此,一笔一笔深入职工心目当中,使职工真正做到害怕出安全事故、避免出安全事故;盼安全、确保安全!5、举一反三,接受事故教训

痛定思痛,许多事故的多次重复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举一反三地接受事故教训这一环,忽略了事故案例教育所应发挥的作用,对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2004年4季度到2006年上半年,国家新闻媒体披露了几起特大的安全事故,让人震惊,我们水利职工观看新闻图片后,心灵上受到很大震撼:为亡者、伤者感到惋惜、痛心,感觉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痛下决心:遵章作业,切实搞好安全生产,保证自身、他人的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但是,事故现场离我们太“遥远”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同志把自己下的决心给淡忘了,特别是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采取防范措施的更是少的可怜!如此,安全宣传、教育所应发挥的效应也就慢慢淡化了,心慢慢的“疲”了,弦慢慢的“松”了,事实充分证明,心理上对于安全事故的淡忘、对安全工作的松懈、对于安全事故隐患的麻痹、不设防状态是安全管理上的大敌。安全管理工作中,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现象是最危险的思想苗头,是安全事故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只有吃一堑、长一智,才能防微杜渐,从细微处避免安全事故重复发生的悲剧,避免一“堑”连着一“堑”的被动安全局面!

安全事故案例教育,是最具有说服力、最容易见成效的,但关键还要看我们从安全事故当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是否真正将安全事故教训传达到了基层,深入到每名职工的心中、脑中,并在工作中反复强调、叮嘱。在安全措施的制订、落实上,是否做到了举一反三;在安全制度、安全文化的构建上,是否做到了举一反三;在施工现场的跟踪、督导中是否做到了举一反三!对安全事故教训的深刻认识、全面分析、认真吸取并慎、严、细、实的运用到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才是真正达到了进行安全事故案例教育的目的,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生命为第一,一切从生命的角度去考虑,违章行为和现象就会大幅度下降,生存的希望就会大幅度上升。

把普通百姓视为草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现在,中央政府对各级地方政府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真正体现了关爱老百姓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权理念。我们要搞好安全生产,缺少的不是制度和法律,而是在制定这些制度的过程中缺少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这一理念!我想,假如我们在考核各级领导的效益工资时也引用安全“一票否决制”;规定在安全隐患没有处理好时,有权停止作业,企业必须支付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对产生违章行为、漠视隐患的源头来个“釜底抽薪”,那是否会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呢?

人,虽有穷富之别,但生命的价值同等!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我们人类。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是最神圣的,关爱生命,是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的神圣而崇高的职责。职工俗称领导者们为“父母官”,我们就应该从心底里把职工的生命看作是自己亲生儿女的生命来关心、爱护!试想,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儿女在一个隐患没有处理好的危险环境中去冒险作业呢?如果都能以这份感情来对待我们的职工,那我们的安全生产还愁不能搞好吗?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篇6

——陆平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汇报

陆平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54年,199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第二次改制已于2006年年底进入运行阶段,现已基本完成。目前,公司现有员工1300名,工程技术人员60多名。是以各类桥梁支座、桥梁伸缩缝装置、预应力锚具、改性沥青及道路填缝材料等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生产厂家。质检机构为国家一级质检机构,所有产品均已通过省部级检测、鉴定,已获得27项国家专利,2国家级新产品。是全国桥梁工程橡胶最早的生产厂家,目前年产值五亿多元。公司先后被授予京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五一奖状”、“百家优势企业”、“省优强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京南百强企业”、“省模范职工之家”、“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京南省第二届诚信守法企业”、“京南省第九届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京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使企业干群关系融洽,劳动关系和谐,闯出了一条自我发展壮大的路子。我们的体会是:

一、坚持“依靠”方针,以人为本促发展

本公司始终坚持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方针,把严格管理与调动职工积极性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在实行股份制改造等企业改革过程中,不仅不削弱党团工会组织,反而加强这方面的力量。从人力、财力、物力上支持工会等群团组织依法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班子成员坚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推进企业改革过程中,集团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职工的意愿,维护职工的利益,把企业改革的一条一款变成千余名职工发自内心的需要,由“要我们改革”转变为“我们要改革”,使企业改革平稳运行,企业、职工双受益。在这里不仅没有下岗职工,还接收安置大批破产企业职工、转业复员军人、残疾人就业。建立了一系列经营管理理念:“追求卓越品质,创造辉煌未来”、“我们只做精品,让社会因我们而精彩”,“建设学习、创新型企业”等,这些理念的精髓就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公司依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争先创优,使“恒力”牌桥梁工程橡胶制品产量、质量、规模和效益连续十多年来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获得国家专利27项,获省部级优秀新产品13项,多次为交通部制定全国行业标准提供依据,带动了本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公司主导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面对日益增多的减利因素,公司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内部考核,严格管理,挖潜降耗,努力消化减利因素。通过改进工艺和加强管理,橡胶支座的质量有了稳步提高。我们坚持以市场为核心的方针,强力开拓市场,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主动适应市场,打造名牌,靠质量和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提高了各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恒力”牌桥梁工程橡胶制品在国家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中中标,带动该系列产品在占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新进展。08年桥梁工程橡胶制品完成产值预计将会翻番增长,创造历史新高。

三、加强科技创新,永葆增长活力。

本公司形成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发的“恒力”牌桥梁橡胶制品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在全国率先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政建设以及众多大江大河的多座公路、铁路桥梁工程。以其先进的技术性能带动了本行业的技术进步,并为国家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提供了大量依据。先后承办了交通部“全国公路桥梁板式支座标准审定会”、“全国公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标准审定会”等行业技术会议,来自全国桥梁工程界的专家盛赞“恒力”牌产品开辟了我国桥梁交通建设的新局面,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公司产品技术领先,质量优良,使用效果良好,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并已出口日本、孟加拉、莫桑比克、几内亚等国家。

四、关爱职工,调动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公司在职工经济权益的维护上,严格遵守法纪,不折不扣。一是在全市企业中首批建立了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二是集体合同重视规范运作;三是严格履约。公司依法为员工足额缴纳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险,及时报销医疗费用。为实现职工安居乐业,公司为职工一共建造住宅楼9栋,集体宿舍楼一栋,基本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为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全市第一批积极推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和“一法三卡”制度,获第五届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奖。建有“七室一厅”的职工活动中心,设施完善,全年开放。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提高了职工素质,树立了企业形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保护职工的创造积极性,一直注重鼓励先进典型。从95年开始,设立了董事长特别奖,对为企业年增效益达50万元以上的部门或个人予以重奖,另外还设立了四个级别的技术创新奖。自199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组织劳动模范和业务骨干出国观光,先进生产工作者则在国内参观旅游。现已有近200人次享受了这一待遇,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五、加强新形势下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我们以职工代表大会作为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势,并不断完善职代会各项制度和各种工作组织机构。凡是涉及企业命运和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职代会审议、通过。还将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工作,作为监督手段,根据评议结果向公司行政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连同开展的厂务公开、职工代表提案、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使职工民主权益得到保障,职工之声得到了尊重。尤其是职代会的提案工作,在每次职代会前都要求职工代表认真征集、提出提案,职代会后,切实抓好提案的督办和处理。多年来董事长一直坚持亲自审阅提案,详细批示。每年的大量提案都能做到件件提案不仅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还有解决落实部门的处理答复意见,最后还有提案人“满意不满意”的反馈意见。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7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幸福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因此“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以生为本”,整个教育就是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而展开,特别是面对当前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职业学校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坚持以生为本,将他们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如何让这些失意学子在职业教育苗圃中走出失败的阴影,以成功重拾自信,笑对未来人生,则更显任重而道远。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教育方式

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新教育方式。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和评价标准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在成功中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步改变因失败而产生的厌学情绪,重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然而,事实上我们强调的是大纲统一标准,授课统一进度,同一模式,考试和评价采用同一尺度,而在面对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异大,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差甚远的情形下,这种统一的教学、考试、评价方式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找不到乐趣,失去精神寄托,他们终日学无所获,心灵空虚,谈何实现学生的幸福和发展呢?这样的教育还有教育的功能吗?

武汉市二职学校08级烹饪专业在红案课程结业考试的方式上进行了改革。一改传统的考试方式为向家长汇报的方式,成绩由家长评定。方案一出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课堂上睡觉的同学没有了、课下练功的同学多了、同学们以及大的热情迎接家长的到来。汇报会上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端上他们自己做的菜肴时,无不感慨:我们的孩子还是有希望的!而学生们从家长欣慰的眼神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整个活动结束,班主任们更是感觉到似乎陡然间学生们像是懂事了,也长大了。他们感叹:一个评价方式的改变真能改变一个人,同学们不是不想学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啊!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可见,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要由封闭式转型为开放式,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型为个性化教育,传授式转型为创新教育。

二、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创新专业及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就必须创新专业及课程设置。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不仅要为学生的现在负责更要为其今后终身负责。学生是在教育中成长发展,教育要紧紧和学生的幸福及未来联系在一起。当前许多学校的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是依据其现有的师资和实习实训条件来开设,没有考虑社会的需求,更没有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这种状态下培养的毕业生既不能很好的就业,也就更谈不上会有更好的发展,以生为本在这里缺失,是徒有其名了。这种封闭的,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没有创新和新鲜活力的办学,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失去市场,这样的学校在竞争法则面前也必将被淘汰,更无法实现“以生为本”。

适应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牛津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大学,其重要的一点在于牛津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打破了大学与社会的阻隔,使牛津大学施以社会最需要且适应学生的教育。而职业教育更需要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前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及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销对路。

职业学校在招生中应该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在课程设置上按大类排课教学,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比较宽泛,到第二年下学期再具体根据学生的兴趣及社会的需求专业定向,并进行强化训练,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学生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观,职校生是职业教育的终极价值观,适应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新和谐的育人方式

如今,在职业学校面对问题学生更多的采用的是处罚的方式,如:罚站、赶出教室、小题大做、请家长到校、歧视、疏远学生等。然而这些做法忽视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淡漠了情感和人格的陶冶,用机械的、僵化的方式去“训练”和“控制”学生。而针对逆反心理极强的职校生来说这种方式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我们要创新育人方式,正如戈登·德莱顿和珍尼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长此以往不仅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还会扭曲他们的性格。

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我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放弃所谓的“权威”平等的对待学生。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和谐的育人方式需要教师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他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谁不是天生的普通人,但也没有任何人注定是平庸之辈。”

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李副校长在教学中,尊重他的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在业余时间里一起玩“偷菜”的游戏,通过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在他的引导下,他的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他本人也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学生在他的调教下也各有收获。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企业发展

秦皇岛港作为拥有资产一百多亿、员工一万八千多人的中国最大的煤炭枢纽港,承担着我国焦炭和原煤运输的重大任务,“是国民经济发展这盘棋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本文从人力资源的内涵、类型、特点出发,通过对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实践,深刻论述了以人为本,走人力资源开发型企业发展之路,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人力资源广义上指一定区域人口总量;狭义上指劳动力资源,即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人口及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劳动年龄以外的人口总和。

人力资源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所谓量的规定性,主要指劳动资源的数量表现,劳动年龄是其重要标识。劳动年龄的规定通常由劳动法规或有关制度加以规定或确认。所谓质的规定性,主要指劳动力资源质量表现,科学文化水准是其重要标识,具体包括自然、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

人力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能动性。在社会直接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只作为开发利用的对象和客体。人力资源不仅是开发的对象和客体,而且也是开发的动力和主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通过自身有目的的活动来完成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起重大的作用。

2、时效性。人力资源是有生命的物质实体,以人类自身再生产为存在方式,存在着生命周期和世代更替的问题。如果不被适时地开发和利用,就会随时间的流逝降低甚至丧失他的作用,而自然资源一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3、社会性。自然资源的发展变化,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力资源的发展变化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发展变化的直接结果,社会的经济条件对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具有决定作用。

4、可投资性。只要劳动人口具有从事生产、经营及公益事业的本领,就可以随时投入,投入得当会使较多的劳动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的类型

企业人力资源大体可分为四类,如下图所示:

第一类是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和有效利用;

第二类是管理型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规划与决策;

第三类是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生产、建设一线的现场管理、指导施工、监督工作质量等工作;

第四类是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实际操作工作。

三、何谓以人为本

对“以人为本”中的“本”字也需要做进一步的剖析。关于“本”,既可以解释为“根本”,也可以解释为“资本(人力资本)”,还可以解释为“原本”、“本性”。因此,以人为本并没有能够明确应当以人为何种“本”,是将人作为挣钱的根本,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人力资本,还是说企业的管理方式着眼于作为人的员工个人以及群体的本性需要?或者说是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满足人的根本需要之本?事实上,或许是出于误解,或许是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不少企业一方面口口声声称以人为本,实践中却仅仅将员工作为赚钱的工具。

从本源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命题,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的不断积累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企业谋利的最主要手段,再加上资本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剩余,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必然是从属于资本的。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也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企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对企业生产率以及利润目标的贡献,“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更是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逐渐地,“人本主义”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其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之“本身”,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资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以人为本之“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本身”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高度产生的对企业自身性质的再认识。

四、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增强企业竞争活力

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有计划、持续性的组织实施培训、教育和开发计划,以改善员工和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的活动。因为工作绩效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即员工的激励、技能、环境与机会,其中前两者是员工的主观性影响因素,后两者则是客观性影响因素(见下图)

(1)激励是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本身又取决于员工的需要层次、个性、感知、学习过程与价值观等。

(2)员工工作技巧与能力的水平,也取决于个人天赋、智力、经历、教育与培训等个人特点,其中培训不仅能提高其技能,还能对预定计划目标的实现树立自信心,从而能加大激励的强度。

(3)环境因素指公司内部的客观条件,如公司的组织与规章制度、工资福利、培训机会等。

(4)机会则是偶然性的,完全不可控的,但却是可以抓住的,需要凭借自身的能力、水平优势。

以上充分说明员工本身素质和后天培训的重要性,只有发挥了人本身的潜能,并且给了他们环境和机会,他们就会为企业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为了适应未来港口对人才的发展需要,为了满足广大员工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每年专门提取工资总额的1.5%作为职工教育经费,保证了员工的教育费用落到实处。秦皇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与有关院校联合举办过多次专科、本科学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几年又在部分业务骨干中陆续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提高业务骨干的素质,同时也使员工享受到免费教育和培训的待遇。另外,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在员工国内学习培训的同时,把眼光放到国外,利用与国外港口建立的友好港口关系,派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港口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都说明了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对员工的重视,使员工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五、如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呢?本文认为应该从继续教育入手。

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一生所用的知识在学校取得10%--20%,其余80%--90%则是在工作中通过接受再教育的途径获得的,而人类社会知识目前每两年增加一倍。人类要驾驭现代生活,就必须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据统计,我国每年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五、六十年代占20%,八十年代占80%,九十年代则占90%以上。这就足以说明,在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后,还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来拓展知识、提高技能。继续教育就是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使之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综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继续教育的特点

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自身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着重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层次高。这是由继续教育的对象一般是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决定的,是属于高层次教育。

(2)时间短。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基础和实际需要确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所需时间短,却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内容新。继续教育旨在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关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4)见效快。继续教育紧密结合科研任务、生产任务,学以致用,使受教育者不断提高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而具有很强的速效性。

2、企业继续教育产出形成三种效益

(1)经济效益。继续教育在促进管理现代化,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攻克技术难关,直接为企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的效益。

(2)人才效益。继续教育在改善人才结构,培养人才后备力量,开发人才创造性思维等方面产生的效益。

(3)社会效益。继续教育有利于迅速传播先进的前沿科学技术,宣传新理论、新成果,推动社会前进,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产生的效益。

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为使员工开拓思路、转变观念、提高任职能力,认清市场经济形势和本企业的差距、增强职工在竞争大潮中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每年都选派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各地学习、培训,汲取新知识,新经验,开拓新视野;另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大学教授来公司讲授现代企业制度、先进的管理知识。同时对基层员工开展针对性很强的岗位技能培训。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公司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持续发展观 篇9

---------读《格兰仕商道》有感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中扬帆前进,持续发展且顺利到达彼岸,是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用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邓德海先生的著作《格兰仕商道》一书,书中从一些小事入手,渲染了一个大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国际家电市场的秘诀,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持续发展观。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个第一要素,纵观《格兰仕商道》一书的以人为本,其中所谓的人包括员工、客户、股东、合作伙伴等组织的一些具有相关利益的群体。从股东的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要为股东、为企业最大限制的创造价值;从员工的角度讲,就是要尊重人性和人的自身价值,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能力,自动自发的工作。格兰仕厂区的横空标语:“人是格兰仕的第一资本”,就是最好的体现。他们认为“所有的人才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从荒滩创业的那天起,格兰仕就非常重视人的力量,上世纪80年代限于客观条件,征战不规则市场的那批人,最高文化程度只有高中,相当一部分员工连小学都没毕业:90年代自己开拓国际市场,并不是靠从跨国企业猎来高端人才,第一批精英都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1994年格兰仕刚刚改制、转产尚未走上正轨,负有数千万债务,更不幸的是厂区全部被洪水淹没,在这种条件下,人人都说格兰仕完了,员工肯定四散,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格兰仕竟然没有一个人离开,洪水退后他们不分昼夜的赤手从淤泥之中挖出机器,三天即开工、三个月即全面恢复生产„„这是怎样一种凝聚力、这是怎样一份赤诚之心!格兰仕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杰出的企业员工,这是让每个人都得以深思的问题。企业界人士和大学教授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人们心中的疑问,他们认为: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能像格兰仕这样对待员工、对待客户、对待消费者、对待市场,不但中国的经济可以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同样也会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公司,这是一颗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明星,它照亮了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前进的道路,为社会和人类节约了大量能源。这是一个和格兰仕具有相似经历的企业,同样的白手起家;同样的需要对各个流程工艺条件进行不断地摸索,探讨,试验;同样的一批刚刚大学毕业就来县城工作的大学生员工;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有世界上顶尖的技术指导人员和管理人员。与格兰仕相比,我们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企业,因此,既然我们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就应该也有理由成为太阳能这个行业领域的领头人而站在世界的前列!亲眼目睹了我们的员工在建厂初期不分昼夜对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顾不得吃饭,每天工作到深夜一两点,我们的领导更是以身作则,从自身出发,节约开支,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用于生产线的扩建。经历了半年多的艰苦创业,我们成功了!我们生产出来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效率最高达到17.79%,平均效率为17.5%!这在世界上都是很难得的,而且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拥有了三条生产线!在宁晋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里,能有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就是企业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和员工以公司为家的态度。公司给工人的不仅反映在物质上,而且反映在精神上:我们基层的员工工资一直高于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而且公司给所有员工的就是一种家的感觉。凭着这些,员工有什么理由不竭尽全力奔赴生产第一线?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和谐发展 篇10

推进经济跨越发展

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本保障是经济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发展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要务,用经济的率先发展、跨越发展支撑和保障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两个高于、两个确保”,即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30强、高于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平均水平,确保在全省30强、在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的位次不断前移。

为此,**市紧抓制约发展的要害和症结,提出并确立“重点是工业,关键是项目,根本在投入”的工作思路,把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工业强市上,放在多上项目、上大项目、多投入、大投入上,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强劲势头。

依靠工业的支撑带动,全市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30强中,**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快速前移。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第12位跃居2005年的第7位。在2005年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评比中,**居第40位,3年前移28个位次。在2005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评比中,**跻身百强,居第81位。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市确立以建设现代化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打造区域统筹发展龙头,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文化影响力。

科学规划定位,着力彰显城市特色。委托同济大学重新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城区三面环山环水、山水城相间相融的自然环境风貌,把城市景观重点放在园林绿化、山水开发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加大投入,提升城市的档次和品位。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近30亿元,重点实施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净化和旧村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道路骨干工程,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新建一批花园式居住小区,旧村改造率超过85%。开工建设**、新汶两个污水处理厂、两个净水厂和城市天然气工程,水、电、路、暖、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加快开发区建设,搭起经济发展的平台。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加大市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3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5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7平方公里,进区项目124个,200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6亿元,利税5.9亿元。

全面加快新一轮小城镇规划建设,打造城镇隆起带。依托京沪、济新、蒙馆3条干线公路,加快形成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生态文明型的新型城镇。通过投入开发,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8.6平方公里,人口达39万,城市化水平达47.5%。2004年以来先后获得山东省园林城市、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省首届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05年又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是全国入选的5个县级市之一。

【范文网】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在推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市把人与社会的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2003年以来,累计投资近亿元,新建和扩建改造学校172处,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较好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卫生事业发展,80多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3次成功举办全国少儿体操比赛,涌现出毕文静、王峰等体操、跳水世界冠军。**被命名为“全国体操之乡”。

大力实施“民心工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农村,重点解决好路、水、电、医、学等实际问题,基本完成县乡以上公路升级改造和村村通油路、通客车,解决了194个村24万人的吃水问题。在城区,从群众关心的城市环境、交通秩序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先后4批筛选确定出67件实事,认真加以解决。

大力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2.9万人,新增市外劳务输出3万人;完成各类社会保险金征缴2.9亿元,比2000年增加2.1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下,实现了“两个确保”。加大对干部工资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乡镇机关干部历年拖欠的养老保险金基本得到清缴。

扎实建设“平安**”

按照“不出事,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稳定保发展,以稳定促发展,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实现“三无两确保”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国有企业;群众路线;重要性

2013年以来,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众多国有企业也参与其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抓学习、下基层、入门户、开座谈、搞调研、听声音、办实事,形成了一股反对“四风”、求真务实、亲民为民、用心发展的浩然正气,为公司在困难时期改进作风、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充分认识党的群众路线对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从成立到不断发展壮大、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从十八大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2013年6月份中央召开群众路线工作会议,无不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群众路线的重视,无不体现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党的根本宗旨。这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强调作风的纯正性,求真务实谋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深刻认识到“四风”问题,是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背道而驰的严重危害,必须下大气力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达到突出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作风转变取得明显成效,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群众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工作成效得到不断巩固的目的。

二、充分认识国企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的“四风”问题的成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相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四风”之弊的产生,非一日之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也滋生了一批官员腐败、奢靡、拜金的作风。不少出生贫寒的领导干部,一旦掌握了权力,就超脱于群众高高在上,接受与权力和身份相匹配的享乐。要想保有权力得到升迁,又不想深入实际埋头苦干,就大搞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官本位”思想作祟,另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经济涌现出一大批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一些官员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再加上别有用心的商人或已经堕入腐败深渊的同僚的诱惑,一批意志薄弱的官员很容易就走向贪腐。此外,一些领导干部虽然能力过人,领导水平过人,但同时也爱慕虚荣,好大喜功,喜欢讲排场,比阔气。因此,“四风”的形成,主要在于五光十色的物质享受追求战胜作为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志坚守,其根源还是在于个人思想认识与观念作风。

三、以党的群众路线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四风”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歪风习气,筑起的是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鸿沟。在“四风”笼罩下执政的党员干部,最终只能受到群众的厌恶,甚至是背弃。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国企改革兴起,国有企业面临更多重要责任和使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复杂多变的是市场形势,给企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企业要想在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必须走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之路,必须依靠质量取胜,依靠安全高效取胜。要实现这些,关键在落实,成败在干部,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自觉树立履职尽责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廉洁勤勉意识,把良好的作风作为战斗的武器,责任面前敢于担当,困难面前勇于担当,带好头,领好路,不推诿扯皮,不辜负职工群众的愿望,更不做损害职工利益、企业利益的事,要在职工群众中去挖掘智慧。为此,必须要做到以下方面:

要锤炼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精神世界的塑造,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持在事业中施展才华,在奉献中实现价值的信念,用坚定的信念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成为事业上的带头者、作风上的表率者、职工群众的信服者。

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为企业发展艰苦奋斗。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千均压身的责任感,积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持续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科技兴企战略,扩能翻番战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要牢记宗旨,以人为本,矢志不渝地为最广大职工谋求利益。不断强化扎根群众的宗旨意识,时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系企业发展,心系职工福祉。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倾听职工呼声,解决职工关切,把企业的兴衰、职工福祉作为自身行动的准则和权力使用的标准。

要坚持标准、德才兼备,切实做好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要注意考察干部的衣食住行,行为习惯,对于生活作风不正的干部,坚决不可提拔重用。要注意在艰苦环境中培养、考察干部。要注意考察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一个生活上追求享受、工作上追求轻松的干部,必然会遭到群众的唾弃,难以与群众打成一片。要注意考察干部的工作实绩,坚持凭实绩用干部。

参考文献:

[1]樊林.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重大.才智.

2013-09-05

上一篇:房产测量问题论文下一篇:我最爱的玩具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