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用8篇)

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在这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年份,我们召开市委政协工作会议,就是要回顾人民政协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近年来全市政协工作,研究部署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的作用,更加广泛地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进新常德新创业的强大合力。

1988年常德撤区建市以来,市政协已经走过了26个春秋。26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协团结带领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在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市委政协工作会议以来,市政协认真落实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积极主动地服务大局、建言献策、协调关系、汇聚力量,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政治协商成效显著。紧紧围绕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心组织政治协商,先后组织开展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建设临空产业园、推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推进津澧融城等重大协商活动,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几年,市政协每年都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一批高质量的提案,推进了相关工作的落实。比如,《关于复原清末民初常德沿河古街场景,打造文化旅游亮点的提案》,就促成了“三街”重建工作的启动;《关于诗墙真迹破损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的提案》,就推动了诗墙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二是民主监督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直气壮地开展民主监督,通过组织委员视察、鼓励委员担任民主监督员、支持委员参与行风评议等途径,不断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特别是今年,以提高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委派民主监督小组的方式,对“三大战役”重点责任单位的工作实施民主监督,把委员个人的监督行为上升为政协组织的监督行为,扩大了民主监督的参与面,提升了民主监督的影响力,为“三大战役”的扎实有效推进贡献了力量。三是参政议政成效显著。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不仅为各党派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创造发表意见建议的条件,搭建参政议政的平台,还注重发挥团结联合的特点,广泛收集和反映各界别、各阶层群众的呼声,协助市委增进各方面的共识、汇聚各方面的力量。去年,市委提出新常德新创业的总要求之后,市政协积极主动地为新常德新创业宣传造势,协助市委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认识,为推进新常德新创业传递了正能量。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可以看出,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履职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优势和作用更加显现。市委对政协工作是满意的,全市人民对政协工作是认可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政协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人民政协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政协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政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人民政协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具有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化对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是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事业领导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一直致力于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越来越重视。党的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今年9月21日,中央隆重举行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亲自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切实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任务,对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中央精神、落实中央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做好政协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和重要作用。

2.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人民政协具有人才密集、联系广泛、位置超脱、渠道畅通的优势,能够发挥辅助决策、促进和谐、监督谏言、桥梁纽带的作用。我们要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推动党委政府更好地广开言路、协调各方、发扬民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施政水平。

3.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是推进新常德新创业的重要举措。去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并强力推进新常德新创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新常德新创业是继往开来的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是600多万常德人民的事业,打造一个中心、推进两个转变、实现三个翻番、建设四个常德,是一张宏伟的发展蓝图,必须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增进团结,汇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把各党派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到干事创业的滚滚洪流中来,为深入推进新常德新创业提供强劲动力。

二、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和职能作用,为推进新常德新创业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政协成立65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工作只有围绕发展的大目标、立足发展的大格局,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有作为。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进一步发扬优势、认真履职、扎实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工作大局,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的水平和实效,为推进新常德新创业、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一是城乡基础教育走向均衡。义务教育, 启动了“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年计划”, 2014年投入12.6亿元, 新建、改扩建校舍38.7万平方米, 改善了3442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60%, 全市中小学校舍标准化率达83%。渝中等6个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验收, 累计通过国家验收认定的区县达到10个。普通高中教育, 投入4.44亿元扩容改造学校57所, 其中贫困区县55所。学前教育, 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在园幼儿总数的72%。在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 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

二是现代职教体系加快建立。加快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拓展中职学生上升通道, 1.63万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和本科院校, 占毕业生总数的12.5%;积极探索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6所高校成立了转型发展联盟。实施职教实训基地、示范学校、重点专业三大建设计划,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突出, 实现中西部“五连冠”;参加全国中职文明风采竞赛, 连续5年获特殊贡献奖。职业教育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5项。

三是高等教育水平稳步提升。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方面, 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25个、市级特色专业27门、精品课36门、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63门,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领域39个, 4所高校进入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科技创新方面, 全市高校获准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0项, 资助金额4.3亿元。在渝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 其中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实现我市直辖以来牵头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36个国家级中心之一, 新立项建设6个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 新遴选市级择优支持协同创新中心4个、优秀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2个。基本条件方面, 高校新校区竣工校舍70万平方米, 设备仪器值比上年增加10.8%。

四是教育综合改革开局良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课改中心在全国第一个与我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6个区县成为国家课改试验区, 一大批课改专家深入我市指导课改工作。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68.5万义务教育学生平稳有序入学;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达到70%, 普通高中择校生比例下降到10%左右;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有序推进中考、高考改革各项前期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推进“雏鹰计划”, 加强高校与高中联合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探索;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新增企业冠名班53个;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遴选计划项目342个。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 重庆正大软件职院升格重庆工程学院, 成为我市第二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 全市高校新增办学投入7.8亿元。创新队伍建设举措, 出台了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 投入资金3.52亿元、惠及除主城7区外的33个区县10.4万农村学校教师;在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基础上, 启动了学前教育“3+2”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新增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个;全市高校长短期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6127人, 比2013年增长24.6%, 生源国别增加至134个。市委改革办确定的8项教育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

五是教育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3项重点民生实事年度目标任务。2014年, 新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17所、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6962套、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学校59所,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投入资金9.1亿元, 惠及学生209.2万人, 14个试点区县实现了全覆盖。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 安排资助经费34.8亿元, 惠及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家庭学生144.3万人。关心关爱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 全市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34万人, 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1.3%;累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4385个、校外托管机构1292个。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2031名农村学生享受单独划线政策升入重点大学;首次实施市属本科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录取农村考生317名。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帮扶, 全市大学毕业生9月底就业率88.5%, 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 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重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17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教育中心”, 党的十八大要求“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现在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新形势新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四有”教师队伍, 推动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让13亿人民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市长黄奇帆也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多次研究教育工作, 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 也为我们科学谋划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 经过多年努力, “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 家长“上好学”愿望更加强烈, 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

2015年, 全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治理、提高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5年, 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进一步均衡发展, 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85%, 新增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4个;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同时,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教育民生进一步改善, 教育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年度工作要点中作了全面安排, 已经印发大家。稍后,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将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专门部署。下面, 我从改革、发展、质量、公平、治理、保障六个方面, 就今年的重点工作强调如下:

一、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抉择, 是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 必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实实在在抓紧抓好。

一是细化实施规划。近期,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印发《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长期规划》。各区县和学校也要按照对接原则, 制定相应规划, 进一步明确重点改革事项、时间表及路线图, 细化改革具体任务。

二是落实重点任务。按照市科教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深入推进7大重点改革任务, 分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健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衔接机制,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创新学校管理制度。

这里我特别强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 去年国家已经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4个配套文件, 今年是落实年, 市教委正编制全市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及配套实施细则。总的思路是:义务教育, 继续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中考, 将逐步扩大区县自主权, 继续实施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中职, 采取“学生申报、学校选择、学生确认”的选拔和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方式招生。普通高考, 将研究制定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以及自主招生的实施方案。高职, 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入学考试制度, 适度增加高职单招院校, 扩大高职单招规模。去年我们建立了高校新生报到率考核机制, 要严格执行, 切实提高高考录取率。

三是抓好试点带动。市级将开展2014年确定的67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 并启动“一区一县一高校”综合教育改革试点。各区县和学校要按照“一授权两报备”的工作机制, 对需要申请授权的重要改革举措, 按程序主动向市教委申请授权, 事前报备具体实施办法和标准, 事后报备实施进展情况。

四是注重改革实效。教育综合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增强改革的针对性。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 拿出触动根本的举措, 真抓真改、改出成效。教育改革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要树立底线思维, 积极稳妥推进, 市委市政府要求的、有民意基础的, 具备改革条件的, 先行改革, 改革过程中要加强问题研判和评估, 避免出现偏差和失误, 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着力加快各类教育发展

教育领域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一是要用规划引领教育发展。市教委正编制全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16个专项规划。近期我们将召开会议, 专门布置全市教育系统“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各区县、学校要充分认识规划的重大意义, 切实抓好规划编制工作, 并与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中期总结评估结合起来, 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 提出一批重大项目、政策和举措, 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 推动列入当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快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 加之我市实行的流动人口子女“零门槛”入学政策, 大规模学校、大班额问题在主城和其他区县城有所反弹。2015年, 市教委将根据“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 出台《都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主城各区要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 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建成49所配套学校的年度任务, 缓解入学矛盾。其他区县也要结合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实际, 加快区县城中小学规划建设, 同时因地制宜办好村小, 防止因为办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被迫远离家庭就学。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 要用改革的办法增强活力、加快发展。全面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高职和中职与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巩固中职办学规模,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协调发展, 拓展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购买服务等形式,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 探索组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职教集团, 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加强示范、骨干职业院校建设, 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四是优化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推动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层次结构上, 我市是全国本科院校设置薄弱的地区, 本专科院校结构不够合理, 本科院校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新增本科高校,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类别结构上, 支持鼓励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今年教育部将启动转型发展国家和省级试点。转型是已有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深刻调整, 不是挂牌、不是更名, 不搞一刀切。市教委将制定转型发展指导意见, 出台配套政策, 积极支持转型发展。性质结构上, 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建, 促进行业举办高校进一步发挥优势、特色发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和民办高职“升本”、提档提质;提高教育开发水平, 努力吸引国外高水平大学来渝合作办学。

五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 利用富余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 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加强部门配合, 开展扫盲教育。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要积极为老年人继续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随着教育普及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级各类学校更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摆在首要位置。

一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现象, 坚决摒弃片面以考试成绩、升学率评价学生、考核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各级各类学校要始终坚持德育首要地位, 强化每一个教师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德的观念, 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今年, 将举办第三届中小学课程育德优质课大赛。去年底市政府召开的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工作会, 全面部署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 各区县、学校要抓好落实。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决落实体育艺术教育规定课时, 因地制宜上好体育艺术课。市教委今年将开展督查, 对不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落实规定课时的, 要通报批评直至严肃问责。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市级将确定100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要继续实施“卓越课堂”建设计划、体艺科技“2+2”项目和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 进一步落实减负提质“双十条”, 着力改革课堂教学, 改进教法、学法, 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因地制宜开好选修课、活动课,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当前, 小学教育特色不断增强, 高中教育水平持续提升, 初中教育相对薄弱。今年, 市教委将出台《关于加强初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着力解决初中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单办初中数量偏少、城镇初中大班额现象突出、优质初中相对不足、寄宿制初中生活设施不配套和运行经费困难等问题。学前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3—6岁儿童发展纲要》, 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 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今年, 将争取出台《重庆市政府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见》。各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我市6+1支柱产业、10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布局, 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 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合作举办冠名班、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抓好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继续办好职业技能大赛,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核心工作。学科、专业、课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今年, 市教委将启动实施高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计划、研究生课程建设计划、开展首批特色专业检查验收。各学校要围绕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着力打造精品课程, 突出特色优势, 避免盲目布点、重复建设, 防止“同质化”。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 市教委将启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各高校要以教改项目为抓手, 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革。要狠抓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 加强教学和考试管理, 加强学生诚信考试教育。协同育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把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突破口。高校要坚持开门办学, 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合作, 积极探索共建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合作双赢。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市教委将开展本专科新设专业评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落实实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 开展学位论文抽检和重庆市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建立质量检查评估结果和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有机结合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这是新形势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水平的关键。要实施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计划项目,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 确保取得实效。深入实施“2011计划”,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汇聚优秀创新团队, 聚集各类创新资源, 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促进科教深度融合, 引领支撑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要进一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创新人才和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公平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让身处不同环境的孩子都有实现人生梦想的机会。

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网底”的原则, 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改薄计划”, 2015年, 新建成寄宿制学校147所, 累计完成校舍改造规划任务的30%, 完成教学仪器改造规划任务的40%。各区县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 将其作为“改薄计划”优先保障、必须完成的建设内容, 纳入规划项目和年度实施计划。今年我们将对此开展专项督导, 强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乡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 积极争取出台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标准, 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和流入人口聚集地区的“入园难”问题。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改造工程, 改善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

二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年前, 市委组织部、市教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在前几年4个区县试点的基础上, 今年将全市推开, 重点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在区县域内向薄弱学校流动, 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各区县要精心组织, 积极稳步推进, 实现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 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探索建立县管校用的机制。同时, 继续实施好“双特”计划补充农村教师, 抓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落实好乡村教师岗位补助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全面推进中小学“捆绑发展”战略, 各区县要进一步推进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校校结对等办学模式改革, 发挥优质学校帮扶作用, 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 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三通工程”, 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方面应该优先保障, 优先实施。每所学校花钱不多, 但对农村薄弱学校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学校师生远程互动, 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山村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 都将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三是提高困难家庭孩子的教育保障水平。教育工作要特别关注各类困难家庭孩子, 确保他们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2015年, 将扩大家庭困难在园儿童资助范围, 提高普通高中和中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4个试点区县实现全覆盖, 其他区县也要努力推广学校食堂统一供餐模式。全面实施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 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继续实施好高考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切实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确保完成就业目标任务。

五、着力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增强教育治理能力, 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既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 也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进教育各项工作, 既是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市决策部署的要求, 也是顺利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市教委正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 依法梳理职责权限, 形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各区县教委、高校也要形成“两个清单”, 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要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机制, 未经法制机构审查的规范性文件, 一律不得印发公布。要切实加强教师法治教育, 促进教师自觉学法、模范守法、依法履职、依法执教, 不得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法治教育, 今年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将“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列为“一号提案”, 也是唯一一个现场办理的提案, 说明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市教委正着手组织专家修订重庆市地方教材《法制教育读本》, 并将免费发放义务教育学校;各区县和中小学要高度重视, 抓好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 落实好法治教育课时, 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积极吸纳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聘请法治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 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

二是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总方向。“管”, 根本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正确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 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把该服务的服务好, 把该协调的协调到位, 营造更好的办学氛围, 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静下心来按教育规律办事。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 市教委将调整直属学校管理体制。“办”, 核心是完善学校依法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健全学校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机制, 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高校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领学校内部规章制度, 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章程已经教育部核准备案, 各市属高校要抓紧章程建设, 今年内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并报市教委核准备案。“评”, 教育评价不能“王婆卖瓜”, 关键是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更多委托第三方开展教育评价, 积极探索建立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群众、家长代表、有关单位等社会各方参与的教育评价机制, 不断完善社会评价、监督和支持教育的制度。

三是全面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管行业, 必须管行风。全市有11000多所学校、615万学生、39.8万教师, 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好坏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教育系统的干部职工, 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实施意见, 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进一步防止和纠正“四风”, 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要敢于担当、崇尚实干、深入学校、贴近师生, 不断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 落实“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入学、中职招生和资助、高校自主招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信息公开等方面, 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以招生、收费等为重点,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严肃查处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 防止“破窗效应”,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六、着力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教育是重要的公益事业, 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 离不开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作为, 主动争取重视和支持, 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 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教育投入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 中央和市级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了向区县转移支付的力度, 积极对渝东南、渝东北等农村区县支持倾斜, 但个别区县出现了“挤出”效应, 没有做好这事。各区县应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做到法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 这也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和体现。2015年, 将开展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 加大教育投入督导检查力度, 今后此项工作将进一步常态化。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 向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加强教育民生和质量内涵建设保障,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做真正惠及学生的事, 少搞锦上添花、不搞“面子工程”, 使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益。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二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办教育首先要抓师资。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要求,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宣传教师先进典型, 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深化职称和岗位制度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积极提高教师待遇,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落实教师编制政策, 及时补充配备教师。严格教师招录聘用标准, 把好教师入口关, 把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 不断壮大名师队伍。近年来, 教育部和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这些也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要求, 要严格执行, 对各种师德不端的行为及时严肃查处, 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三要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安全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 “安全不保, 何谈教育”。教育系统点多面广战线长, 安全工作必须警钟长鸣, 常抓不懈。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稳定属地管理责任, 认真落实“一岗双责”, 切实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师生安全教育, 健全人防、技防、物防体系, 开展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认真排查整改各种隐患, 加强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管理。现在学校开始陆续放假, 春节临近, 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切实做好学生离校期间安全工作, 提醒学生假期注意安全防范, 加强假期留校大学生安全管理, 确保学生安全度假、愉快过节, 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 加强安全工作督查力度, 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因责任不落实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严格按照“一案双查”和“四不放过”的原则,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在全市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探讨2008年中职扩招对策,实现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术人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扩大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2008年,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职招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一个通道”、“三带十区”这一战略规划和实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升级、综合开发、强市富民”战略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扩大中职招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2008年度全国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普及高中教育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普通高中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去年国检验收结束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做好初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扩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教育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黑河目前形势看,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5%,普通高中已基本饱和,中职学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力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学校责无旁贷。扩大中职招生是满足人民群众谋职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要把初、高中不能升学的学生动员到中职学校来,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生存、发展的本领。“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寄托的厚望。近几年我市每年小学升初中人数在2万人左右,毕业生约1.5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仅有5000多人,尚有1.5万未成年人需要劳动预备役培训,中职招生的空间很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多关注,针对学生们的各自特点,指导、规划他们的未来,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成才之路。

二、精心组织,确保扩大中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两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实际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督导室主任和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教、初教、职成科(股)长和各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长为成员。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中职招生运行机制。要把中职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按1:1比例制定招生计划,实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从市到县到校到人,确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做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录取。严格实行“普高”招生的“三限政策”,特别是限人数,统一制定和落实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计划,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要建立中职学校招生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要尊重学生选择优质职教资源的权利。建立中职招生的绿色通道,坚决打击有偿招生行为,对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取消相应学校的招生资格,保证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中职招生考核奖惩机制。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与中职招生达1:1的比例”列入2008年十项绩效工程任务目标考核体系,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单位,年底市人大、市政府督查室将跟踪问效。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研究中职招生的督导评估办法,把招生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有利于中职招生的奖惩政策。每年招生结束后,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把各县(市)区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严格兑现奖惩。要把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校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校长评职、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在2008年将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个人。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三、明确目标,同心协力完成扩大中职招生任务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000人,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中职招生计划为6406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密切配合,戮力同心,取得实效。首先,初、高中学校要积极做好分流工作。初、高中学校要担负起为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职责,积极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为职业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初、中、高级人才缺一不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各初、高中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校内职普融通班或与中职校采取1+1+1合作办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参观职业学校,引导初中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绝不允许简单粗暴强行分流。各初、高中学校要以初中入学人数为基数,动员流失生和参加中考未能就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保证中职招生入学人数。其次,中职学校要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各中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初、高中学校联系,为其提供宣传内容和资料,介绍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优势,展示学校办学成就,专业设置特色,使初、高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流。同时,要为初、高中校内职教班、高中通用技术课、初中技术课提供师资、实验实习设备支持。要宣传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重要意义及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典型事迹,不断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中职招生工作。

同志们,扩大中职招生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而努力工作。

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今天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传达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市人才工作,安排部署我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刚才,X同志传达了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

X同志对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有很强的针对性,我完全同意。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落实。X就如何抓好人才工作作了交流发言,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各具特色、成效明显,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见贤思齐,共同提高。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人才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作出系统安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形成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的体制机制,为X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就人才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深刻阐明了推进人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重大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必须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目标任务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提高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在体制机制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在核心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X月X日,省委召开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省委书记X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形成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发展水平,为决胜全面小康、让X更加出彩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书记X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深刻理解丰富内涵,坚决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全市人才事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创新平台,实现了人才总量、素质、贡献率大幅提升,全市人才工作良好格局已经形成,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人才工作领导体制逐步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我们在引进和集聚高层次人才、推动政企研高端对接、人才服务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保持了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好态势。今年1—6月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X%,居全省第X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X%,居全省第X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X%,居全省第X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周边地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无论是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人才工作的机制和环境上,都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够、结构不优。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低于发达地区水平,虽是人口大市,却不是人才大市。全市各类人才总量约占总人口的X%,大大低于全省X%、全国X%的平均水平。二是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电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环保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极为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平台建设比较薄弱。自身的科研院所数量较少,产业集聚区的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还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缺乏吸引人才创新创造的平台。四是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发展过程中与人才结合不够,项目的引进和人才的引进没有很好统筹起来,存在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五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到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流动还存在不少障碍,有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人才竞争,发展优势更多的表现为人才优势。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市五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持继承创新、统筹谋划,在“四个总”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X”跨越发展思路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市“两会“上,正式向全市发出了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员令,目的就是提振士气,厚植优势,晋位争优,跨越发展。实施“X”跨越发展思路要求,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枢纽经济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承载区、创新驱动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华夏历史文明X传承创新区,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优势,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完善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发展体系,最大限度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尤其要看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着眼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又好又快跨越发展,以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的优化激活人才这一池春水,以人才优势赢得竞争、赢得未来。

二、强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发展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加快构建具有X特色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上下更大功夫,全面提升人才发展水平。

(一)要以活力迸发的机制引才用才。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只有实施更加积极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枷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才能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贯彻落实X,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解决好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的问题,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的问题,人才流动不畅的问题,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进一步完善以业绩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以体现人才价值为根本、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基础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人人争当人才、人人争做贡献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对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专项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的需要。对于人才建设,各级政府要善于投入、舍得投入。要设立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的专项资金,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科技、人才投入上的主体作用,支持它们建立人才发展基金,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提取比例。要统筹协调各类人才经费的使用,加强监管,切实提高投入效益。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和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人才评价中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大局。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畅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向基层和困难企业集聚,让优秀人才各展其能、实现价值。比如,我市正在谋划设立省科学院X分院和省社科院X分院,希望各县(区)抓紧研究谋划、积极主动对接,围绕主导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博士等高技能人才,推动X发展。

(二)要以筑巢引凤的办法养才育才。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我们要着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平台建设,比如,各县(区)产业集聚区在搞好其他服务的同时,要尽快设立主导产业研发平台,从而为广大人才在X能够发挥作用、展现作为搭建舞台。一方面,要配置好本地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让X市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开展与省内外高校合作,用好博士服务团、科技副县长等渠道,引进更多更适用的人才,力争引进的人才既为我所有也为我所用,即使不为我所有也要为我所用。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紧紧围绕我市正在着力打造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紧紧围绕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转型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晋位升级、保障改善民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公共服务期盼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长远,重点扶持,跟踪培养,加强教育引导,鼓励探索创新,紧密结合省、市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从各自的职能和发展需要出发,研究提出并积极实施切合发展的人才工程项目,进一步为培养人才搭建有效平台。要积极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着眼贯通优生优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道德教育、就业创业、高端引领的人才发展全链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我市人口大市实际,持续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大国工匠”和“金蓝领”。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向农村、向企业、向社区、向基层流动,真正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三)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留才聚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光和胸襟,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内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对外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留住人才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各类人才在X有干事创业的条件、无各种后顾之忧的困扰、搭建好的舞台,不能让英雄无用武之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从政策扶持、优化服务、舆论宣传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X提出的相关举措,同时抓紧出台有效管用的人才引进培养配套措施,确保这些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效应。要注重防止“重抢才、轻用才”的倾向,既要有“三顾茅庐”的执着,又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包容,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引进人才,着力解决好人事关系、社会保障、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使各类人才在X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工作上要多支持,帮助他们掌握更多信息,争取项目资金,落实工作经费;在生活上要多照顾,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多办实事、好事,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人才工作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为科技专家喝彩、向优秀人才致敬的浓厚氛围,从而为广大人才营造安心舒心的工作环境。

(四)要以“高精尖缺”的导向纳才强才。目前,我市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努力扩大总量、提高质量、盘活存量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培养和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就可以盘活一个单位、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高层次人才对于推动一个城市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相统一,重点围绕我市城市建设、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引进一批懂项目、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具有超前战略思维的优秀企业家短缺也是我市人才工作的一个短板,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保持企业家队伍的青山不老,才有经济发展的绿水长流。要把企业家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来谋划,按照市场经济导向,打破行业、系统壁垒,积极引导各类人才主动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潮中,鼓励支持杰出经营管理人才闯市场、创大业,使其成为推动X加快发展的领跑者。要围绕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结合落实领导干部服务企业五项制度,在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创新创业上多想办法、多谋良策,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培养,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个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适应X建设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塑造X发展人才优势。

三、加强党的领导,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人才事业是宏大的事业,人才工作是系统工程,涵盖领域广、参与主体多,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一)要坚持党管人才。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特别是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二)要加强引领服务。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把握好各方面人才的思想实际和工作特点,做好各类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办法。领导干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慧眼识才、爱才惜才,带头加强同广大专家的联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善于同各方面人才交朋友,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广阔舞台。

(三)要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发展改革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盘子中来统筹推进,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逐级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该转的职能要尽快转,该放的权力要放到位,扎实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要加强督促检查,做好改革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对推进不力、效果不好的要严肃问责追责。

(四)要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制定的人才工作文件的政策要求,宣传我市人才工作的成效探索,宣传我市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社会大兴重才育才爱才聚才之风,努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同志们:

今天,我们把宣传、组织、统战、党委办公室以及老干部、党校、机关党委七个方面的工作会议进行合并,召开一个综合性的党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21党务工作,表彰先进,安排部署2022年工作,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推动党务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常委会事先听取了各部门的工作汇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刚才,我们对2021党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xx同志分别就2021年全市宣传、组织、统战、党委办公室包括老干部、党校和机关党委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2022年的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请各级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总体来看,我市过去一年党务工作扎实深入,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市委对此是满意的,也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对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按照上级精神,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就全市2022党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党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

党务工作是全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从事关党的领导,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党务工作的重要性。

(一)做好党务工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是执政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执政要讲政绩,政绩如何,最终要看发展。发展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执政能力的高低,而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到民意。没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没有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党的执政地位就无从巩固,党务工作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党务工作必须立足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搞好服务;各级党务工作部门和党务工作者,必须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集中精力多研究、多参与、多服务经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抓好党务工作是构建和谐XX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首先要做到党内和谐。实现党内和谐,必须通过加强党务工作,创建和谐共事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必须通过加强党务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倡导诚信友爱,激发工作活力,保持党内团结,努力营造安定有序和谐的政治局面,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和谐。实践证明,凡是放松或忽视党务工作的地方,干群关系往往紧张,社会矛盾容易激化,最容易发生不稳定事件;凡是党务工作抓得扎实的地方,干群关系就和谐,社会就和谐。当前,我市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矛盾的凸显期,不仅发展任务繁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也很大。只有进一步加强党务工作,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和政权基础,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抓好党务工作是加快赶超跨越的前提。

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但是,我们不论是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还是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真正实现XX的赶超跨越,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耽搁不得、工作失误不得、社会折腾不得。党务工作必须担负起“推进器”、“加速器”的职责,努力做好强基础、育人才、造声势、聚合力的各项工作,为赶超跨越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扎实实做好2022年党务工作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务工作的根本要求。具体到我们XX市来讲,就是要紧扣市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在大局下行动,为大局做贡献。

(一)宣传思想工作要突出方式方法创新,着力提升引导力。

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载体,立足于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引导力,扩大影响力,为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要加强理论武装。要围绕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各级党校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聘请党政领导、优秀企业家和优秀教师专题授课,聘请专家学者做客座教授,以科学发展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提高全市干部群众的政策理论水平。二要强化对外宣传。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精心策划一批大的宣传战役,强化正面宣传,形成舆论强势,把我市经济建设的成就宣传出去,把我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优势资源、优势项目宣传出去,把我市的发展商机和发展前景宣传出去,展示和提升XX开放、发展、文明的形象。三要抓好舆论引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服务全局、服务发展,把采访的镜头对准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一线,把报道的目光聚焦于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营造大干快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四要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双创”工作,切实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全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文明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二)组织工作要突出科学选人用人,着力提高公信力。

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把全市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好、配备好、建设好,真正调出生机、调出活力,改出干劲、改出正气,实现机构精简和领导干部的优化配置,以组织工作的新局面带出全市各方面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今年的组织工作责任尤其重大,任务特别繁重。必须牢牢抓住科学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做好各项组织工作。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品行为本、责任为重、务实为要、民意为上、廉洁为贵,旗帜鲜明地选用那些讲党性、讲原则、讲工作、品行好的干部;选用那些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利益、敢于负责、敢于碰硬的干部;选用那些思想解放、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选用那些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干部;选用那些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生活严谨、情趣健康的干部。二是要用宽阔的视野选人用人。要

扩大识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坚持五湖四海,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做到谁最能胜任工作就选谁,谁最能干好事业就用谁,谁最能加快发展就让谁干。真正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生产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三要用科学的办法选人用人。要扩大选人用人民主,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规范民意表达程序,健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切实增强民意表达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扎实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工作,积极探索差额选拔干部的方式方法,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满意度。四是围绕落实“两个待遇”,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老干部工作是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干部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责任。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习近平副主席“坚持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干部”的工作要求,在组织学习、开展“关爱年”活动、落实各项待遇、加强医疗保健和发挥老干部作用上下功夫,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层次,真正实现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统战工作要高举大团结、大联合的旗帜,着力凝聚发展合力。

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特殊优势和作用,切实担负起出生产力、出推动力、出凝聚力的重要责任。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有新举措。要有计划地组织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深入调查研究,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大“回归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回归工程”的辐射面,增强“回归工程”的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要积极牵线搭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壮大。二要牢记责任,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有新贡献。要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和谐建设方面的“预警器”、“调节器”、“减压器”和“助推器”的作用,积极在体察民情、集中民智、反映老百姓的利益诉求上下功夫,努力做到通达民意、反映民情,求同存异、增进团结,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特别是在民族宗教工作上,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演变为民族纠纷,切实维护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既要防止疏于管理又要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宗教管理事务的法制化。三要关注民生,在维护群众利益上有新成绩。要以“光彩事业”活动为载体,组织引导各界人士参与社会救助,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吸纳就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要以办好统一战线的10件实事为载体,引导社会各阶层人士弘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特殊群体送温暖、献爱心,在扶贫济困、帮残助学、爱心救助等方面多下功夫,为国家解忧、替社会解难、帮百姓解困。要以“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回归工程示范村建设”、“少数民族小康村建设”为载体,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助力。

(四)党委办公室工作要着眼全局,着力提高“三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党委办公室工作是党委机关的神经中枢,担负着为上级党委服务、为同级党委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的重要职能,必须着眼全市工作大局,紧贴党委决策部署,在增强服务本领、提升服务水平上下苦功夫,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党委决策部署的执行力。一要强化调查研究,当好参谋助手。要站在党委领导全局工作的高度,突出改革发展稳定的主题,抓住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要按照“出思路、树典型、破难题、办实事”的要求,把调研重点放在研究解决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上,放在同级党委的中心工作上,放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力争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努力使调查研究更贴近经济建设,更贴近工作实际,更贴近领导决策。要突出及时、准确、全面、适用,进一步加强党务信息和综合文字工作,切实发挥党委办公室以文辅政、谋在其中的职能作用,为领导当好智囊。二要抓好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要主动督查。做好决策落实中各种情况的反馈工作,特别是反馈妨碍决策落实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提出对策性建议。要敢于督查。坚持党性原则,切实履行职责,敢督、敢查、敢办,敢于碰硬。对领导的重要批示件,要

一抓到底,做到批必查,查必清,清必办,办必果、果必复。要善于督查。要加强同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形成督查合力,共同抓好决策落实;要充分发挥督办落实的独特作用,以增强督查工作权威,提高督查工作实效;要建立健全督查工作机制,把督查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使之成为一项抓落实的经常性工作。三要搞好综合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综合协调是办公室的基本职能和经常性工作,要认真对待,操之有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按照党委的意图和要求,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协调工作,强化综合协调,善于主动协调、沟通协调、补台协调,总揽全局抓协调,关注民生抓协调,提高效能抓协调,做到办文、办会、办事既着眼全局,又细致周密、快捷高效。

(五)机关党建工作要认真落实“四个先行”,着力增强工作实效。

机关党建工作对全市各方面工作具有引领作用,必须坚持先行一步,走在其它各项工作的前面。要围绕中心任务抓宣传、抓运作、抓落实,充分发挥机关党建的保证、推动和示范带动作用;要围绕建设学习型政党,加强基础性、应用性、前瞻性学习,着力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要围绕机关作风建设,着力建设责任机关、为民机关和廉洁机关;要以科学的机制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要增强四种意识,切实提高党务工作整体水平

一要增强全局意识,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一是始终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是党务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抓哪一项党务工作,都不能偏离“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始终服务民本民生。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走出机关,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大力解决一些关系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办一些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好事、实事。三是始终服务稳定大局。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稳定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我们要强化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注重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努力为我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做好党务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创新是生产力,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党务工作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开拓创新。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开阔思维,用新的方式方法,更有效地完成新的工作;要在活动载体上创新,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确保各项活动取得实效;要在业务工作上创新,对党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进行研究探索,以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找到应对和破解之策,使党务工作始终保持鲜活的生机和活力。

三要增强公仆意识,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一要政治过硬,党性坚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始终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二要严守纪律,注重形象。当今社会,社会监督的形式、手段之丰富,监督的力度之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如果我们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行为不检点,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哪怕是茶余饭后的轻松言论,就会因此影响到个人甚至一个地方的形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提高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的前提下,提高生活素养,注重一言一行,以个人行动维护党和机关的形象。三要作风扎实,乐于奉献。党务工作大多是幕后工作,党务部门大多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是难以干好党务工作的。作为党务工作者,必须按照省委卢展工书记“说到做到,说好做好”的要求,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努力做到不让一件事在自己手中延误,不让一个群众在自己面前受到冷落,不让党和机关形象在自己身上受到损害,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要增强创优争先意识,提高党务工作层次。党务工作做得好不好,本质地看是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多大作用,做出了多少贡献,群众是不是赞成拥护;表象上看是党务工作在全国、全省和全XX市处于一个什么位置,直观地看就是获得了什么荣誉称号,得到了什么奖励。如果工作上抱着混日子的思想,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党务工作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敷衍,不苟且,体现创优争先的精神和魄力。创优争先是敢创一流的勇气,是永不懈怠的精神,也是干事创业应有的作风。全市各级党务部门和广大党务工作者,一定要切实增强这种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敢为人先的使命感,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努力在XX争第一、xx争先进,全国争影响,树立XX党务工作求真务实创一流的品牌和形象。

同志们,抓好各项党务工作,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努力开创我市我市党务工作新局面!

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在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童国祥

(3月5日下午2∶00,市行政大楼12楼会议室)

同志们:

今天党建工作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镇江市委关于党建工作的具体要求,回顾总结去年成绩,研究部署今年工作,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职责使命,奋勇争先创优,以更加开拓的思路、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优良的作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我市“推进同城同建,打造南京副城”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市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专门召开了常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刚才,市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分别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成绩总结客观实在,工作部署也非常具体,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贯彻了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希望大家会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也与各基层党委签订了2010党建工作目标责任状,希望大家按照作出的承诺,不折不扣地抓好今年的党建工作。

应该说,过去的一年,是句容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团结拼搏,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跨越赶超的的良成好绩势,头党。建我工们作能功够不取可得没这。样一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在继承中求创新,在探索中求深化,在实践中求突破,使党建工作亮点纷呈、成绩卓著,形成了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围绕扩大有效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企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重点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危中求进、难中攀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年的艰苦努力中,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也

工增作强的了实在际复能杂力环,境积中累抓了好破经解济发展难题的成功经验。二是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氛围更加浓厚。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团结比钢铁更有力。党建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有效地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力量,为全市上下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动力、鼓足了干劲。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把危机形势下加快发展的压力变成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三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凸显。党建部门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党建工作,创造了不少在镇江、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党建工作品

牌。宣传工作对外出精品,对内造声势,牢牢抓住话语权,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跨越赶超注入了强大动力;组织工作选干部、配班子,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建功立业、争先创优的热情;纪检工作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坚持惩防并举,注重制度建设,推动了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统战工作充分发挥优势,搞大团结,促大联合,为句容发展增添助力、汇聚合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党建工作队伍务实创新、奋发有为的生动体现。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决胜之年,也是实施“推进同城同建,打造南京副城”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使命,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崭新舞台,也为党建工作创新有为开辟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哪里的党建工作抓得实、抓得好,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干部风正气足,哪里的发展就又好又快。因此,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要牢记使命,认真履职,积极创新机制,扎实开展工作,在推动句容跨越赶超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下面,我就抓好今年的党建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今年,全市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在市十届八次全委会上,市委明确提出“推进同城同建,打造南京副城”的发展目标,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建设家乡的无限热情,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向

心力,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城市功能、城市管理的期望;我们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跨越赶超的势头十分强劲,但危机中充分暴露的产业结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连续几年保持了良好的拆迁势头,创造出十分宝贵的拆迁经验,但随着村庄拆迁整理的深入推进,拆迁工作的难度也在加大,等等。这些都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建工作要始终把服务和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找准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地做发展的参与者、支持者、服务者和推动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宏观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独特优势,敏锐捕捉新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全力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围绕重点工程建设、重大项目推进、发展创业型经济、“万顷良田”工程、村庄拆迁整理等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快发展不停步,跨越赶超不松劲。

二、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就能充满发展的活力,就能充满进取的力量。近几年,我市发展已经开始迈上快车道。特别是去年,在建成全面小康、重返全国百强后,全市跨越赶超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气可鼓不可泄,志可长不可消。我们要继续在全市多鼓发展之劲,多聚

发展之力,使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氛围更加浓厚,使众志成城、团结拼搏的合力更加强大。要围绕“推进同城同建,打造南京副城”的发展战略,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大力宣传各条战线上争先创优、攻坚克难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一切有利于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积极因素,引导全市上下把思想、精力凝聚到跨越赶超上来,把注意力、兴奋点和积极性调动到快转型、求突破、争进位上来,使广大干部群众工作的热情更高,干事的劲头更足,发展的士气更旺。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媒体格局发生了新变化,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这对党委的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群众利益有关的一些事件,如果舆论宣传处于被动状态,往往会产生消极甚至是严重后果。我们要积极抢占新兴媒体阵地,不断提高对新兴媒体的驾驭能力,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使及时的、正面的、真实的声音成为媒体的主流,防止让小道消息、街谈巷议混淆视听。

三、要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打

造出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推动句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要有一支勇于担当使命、善于攻坚克难、敢于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要大兴学习之风。“推进同城同建,打造南京副城”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市改革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也对全市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思维层次和执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以开阔的视野观察分析新问题,以开放的胸怀接受新事物,以务实的精神拓

展新思路,在实践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本领。这次会上,我们举行了赠书仪式,向每个领导干部赠送了2本书,并推荐了20多本好书,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并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把良好的学习风气带进家庭,带进单位,带向社会。要大兴实干之风。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科学发展的理念,也要有敢于直面困难矛盾的勇气和智慧,要有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工作作风。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健全选人用人机制,选拔重用那些勇于创新的干部,选拔重用那些埋头干事的干部,选拔重用那些实绩突出的干部,真正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我们要推进市镇两级机构改革,希望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把注意力放在干事上,多考虑一点工作得失,少考虑一点个人进退。要大兴廉洁之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句容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几年,是句容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各种诱惑增多的考验期。我们在鼓励干部“多干事”、“干成事”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使广大干部“不出事”,在全市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四、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新

。创新形式下做好党建工作的新路径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动力,也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建工作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路子、新办法,从而适应社会转型期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使全市各级党组织始终充

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宣传部门要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组织部门要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党内民主等方面迈出新步伐;纪检部门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在深化党务公开、提高机关效能、推进反腐倡廉等方面开创新局面;统战部门要在加强与党外人士合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新贡献。全市各级党组织都要注重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打响党建工作的品牌。

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按照会议安排, 我就分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11年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全省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对我省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积极探索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模式, 以研发多功能中小型农机具为主, 抓好重点农时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主要环节的机械化生产,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抗灾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努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农机工作有亮点, 有特点, 呈现出快速健康、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 农机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日趋加强。各级各部门对

农机化工作的认识更加统一, 农机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在年初的省委农村工作会上, 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提出:“要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要以中小型农机为主推进农业机械化。”王富玉副书记指出:“要把农业机械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生产方式要从传统的人畜力转向农机化。”在省“两会”中也有不少委员代表提出要加快我省农机化发展进程。《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与研究》被列入省委重大课题。农业部分管领导、农机化司的领导多次到贵州视察农机工作。通过我们积极争取, 安顺市被列为全国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市, 为我省坚持走具有丘陵山地特色的农机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 购机补贴资金逐年加大, 监管制度逐渐完善。2011年, 农业部、财政部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亿元, 省级财政安排资金6000万元。在实施中做到:一是购机补贴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关键薄弱环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支持购置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二是调整补贴比例, 促进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在确保省级购机补贴资金力度不减的前提下, 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实际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制定补贴标准, 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及特色产业作业机具补贴比例;三是为各实施县安排600万元的工作经费, 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四是从省级购机补贴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 作为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及稻、马铃薯、茶叶等重要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的示范经费;五是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协议, 安排50万元经费重点培训农机操作手和维修人员;六是进一步加强了对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贵州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通知》、《贵州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经销商管理暂行办法》, 与各地区农机主管部门签订工作责任书, 明确省、地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职责, 细化政策落实的奖惩制度, 不折不扣地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实施到位, 最大限度发挥其政策效应。全年在完成中央、省级补贴资金的同时, 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投入购机资金4.18亿元, 购置补贴机12.89万台 (套) 、温室大棚68万平方米, 受益农户10.69万户, 农机总动力达到1851.24万千瓦, 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三) 农机与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结合的工作思路更加晰。紧紧围绕全省粮、畜、果、蔬、茶、烤烟六大主导产业, 积极进、改进、推广和鼓励广大农民购买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的新型农机具, 加快农业生产产前、产后机械化发展, 形成了与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组织做好农业部下达我省机插秧、油菜和马铃薯、保护性耕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推广工作;二是结合我省农业生产实际, 做好省级农机化项目。投入1280万元农机专项资金, 实施水稻机插秧、马铃薯、茶叶生产机械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平安示范县建设项目;三是首次探索了与茶产业结合的试点。选择石阡作为重点示范县, 投入379万元, 在“大屯万亩有机苔茶园”开展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 有效地降低了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 确保茶叶品质。通过以上农机化示范项目的实施, 加快了我省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四) 衣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渐壮大。投入450万元在全省新建4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目前达到252个, 合作社社员6360个 (户) , 服务农户13.48万户, 作业面积347万亩, 服务总收入2.55亿元, 机具数量1.18万台 (套) , 资产总额9300万元, 这些农机专业合作社己成为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助推器。黔南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农机化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整合平安农机建设, 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三合一”建设模式, 使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及农业生产全程发展, 推进其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五) 农机在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针对去年持续的严重干旱, 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农机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和灾后重建。4—5月分别在黔西南州和毕节市组织了两次全省农机抗旱救灾应急演练。各级农机部门多渠筹集抗旱专项资金1950万元, 新购置抗旱机具12311台 (套) , 省级农机部门及时分配中央购机补贴资金向重特旱地区倾斜, 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和抗旱救灾中的生力军作用。全省共组织各级农机技术人员2.86万人次深入春耕、三秋、抗旱、抢种抢收生产第一线, 检修各类农机具18万台 (套) , 组织各类农机专业服务队1590个, 举办各类机具演示会500余次, 完成机插41.48万亩, 机耕1187万亩, 机灌823万亩, 机收323万亩。

(六) 农机安全生产形式基本平稳。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在“春耕、三秋”等农机事故易发高发时期, 全省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切实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牌证核发和安全技术检验等工作, 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安全生产大检查、平安农机创建等活动。进一步抓好农机质量监督管理, 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试验鉴定, 严格农机安全技术监督, 加强对全省的农机监理事故处理员、考试员、检验员的培训力度。全省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农机安全生产事故。

二、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工作成效突出

2011年, 围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和休闲农业年均增长12%的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 扎实工作,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一) 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增长。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483亿元 (不含烟酒) , 比上年增长28.8% (未考虑物价因素, 下同) 。新增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10家,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1家。

(二) 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全省从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457个, 从业人员5.3万人, 其中农民就业人数4.7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 比上年增长12%, 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6.1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 上交税金6.6亿元。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三) 融资、担保力度增大, 引领拉动作用增强。我委牵头组织的招商融资项目与外省实现合同、意向协议签约资金35.8亿元。省乡镇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在保数195户, 担保责任余额8.3亿元, 其中在保涉农项目金额1.9亿元, 约占在保余额的四分之一, 比上年增长26.7%。

一年来, 我们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

(一)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制定《贵州省农委贯彻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暂行) 》, 下达各市 (州) 农产品加工业目标考核任务, 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按照扶优扶强扶特的原则,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优强企业快速发展;三是开展专题调研, 与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共同完成《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强省中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课题研究工作;四是配合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在遵义等地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情况调研, 向农业部申报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增至5亿元。12月, 在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上又一次签约。每次合作力度的不断加深, 为创新农业担保模式开拓了新思路;二是在农业担保领域进行了特色合作银行的探索。2011年中心与建设银行开展涉农小微企业担保业务合作, 打造特色合作银行。我委与建设银行于12月签署了三农战略合作协议, 该协议中指定中心作为三农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在首批签约的十家涉农小微企业中, 有九家由中心提供担保, 金额约3000万元;三是创新反担保措施。中心在涉农项目的反担保设置上, 首次采用了生物资产质押的方式。

(四)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增强对外经贸交流合作深度。一是努力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收集项目350余个, 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 对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方面的种植、养殖生产基地加工104个招商引资项目和农产品加工、物流176个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向省发改委报送29个大项目, 向省经信委报送8个赴港招商引资项目;二是围绕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与广东省农业厅共同签署了《黔菜供粤协议》;三是积极参与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项目推介活动;组织企业参加部级商品推介、投资贸易洽谈活动, 大力推进农业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三、明确目标任务, 扎实推进农机和乡企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 实现农业机械化,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突出打造休闲农业新亮点, 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 关于农业机械化工作部署

2012年全省农机工作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机具17万台 (套) , 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万千瓦, 机耕面积1200万亩, 机收面积350万亩。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坚持走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道路。为贯彻落实栗战书书记提出的要以中小型农机为主推进贵州农业机械化的指示, 根据我省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基础, 我们坚持全力普及机耕, 大力发展机收、机脱, 力争突破机械化栽植的原则, 统筹做好适宜丘陵山地重点作物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一是积极争取农业部农机化司在研发、引进适合我省特点的农机具项目上给予支持;二是省农机推广总站、山地农机研究所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 通过对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关键技术开展改进和研发工作, 争取在茶园中耕机具、采摘机具、马铃薯收获机具等方面有所突破;三是通过招商引资, 争取一些国内有实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落户贵州, 通过与省内的农机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合作, 生产一些适合贵州山区特色的先进中小型农机具, 为加快贵州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2、坚持走与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为加快发展我省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 更好发挥省级购置补贴及项目资金的作用, 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农机部门要加强与委相关处室协作, 整合资源, 加强与各市 (州) 县联系, 结合当地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 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 各市 (州) 要结合本地农业产业特点, 申报一至两个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

3、进一步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2012年, 农业部、财政部已安排我省第一批补贴资金2亿元。省级财政资金预计不会低于6000万元。可以肯定的是, 今年全省的补贴资金总量不会低于去年的水平。因此, 我们务必根据农业部精神及时制定我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意见, 完善补贴实施政策制度, 加强监管, 确保安全。

4、继续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研究出台《关于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二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并执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和鼓励办法;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投入,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进一步促进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四是推广黔南农机专业合作社“三合一建设”经验, 适时召开一次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场会。

5、努力提升农机安全发展水平。广泛开展好农机安全宣快发展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 实现农业机械化,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突出打造休闲农业新亮点, 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 关于农业机械化工作部署

2012年全省农机工作主要目标是:新增各类机具17万台 (套) , 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万千瓦, 机耕面积1200万亩, 机收面积350万亩。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1、坚持走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道路。为贯彻落实栗战书书记提出的要以中小型农机为主推进贵州农业机械化的指示, 根据我省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基础, 我们坚持全力普及机耕, 大力发展机收、机脱, 力争突破机械化栽植的原则, 统筹做好适宜丘陵山地重点作物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一是积极争取农业部农机化司在研发、引进适合我省特点的农机具项目上给予支持;二是省农机推广总站、山地农机研究所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 通过对丘陵山地小型农机关键技术开展改进和研发工作, 争取在茶园中耕机具、采摘机具、马铃薯收获机具等方面有所突破;三是通过招商引资, 争取一些国内有实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落户贵州, 通过与省内的农机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合作, 生产一些适合贵州山区特色的先进中小型农机具, 为加快贵州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2、坚持走与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为加快发展我省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 更好发挥省级购置补贴及项目资金的作用, 2012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继续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农机部门要加强与委相关处室协作, 整合资源, 加强与各市 (州) 县联系, 结合当地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 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 各市 (州) 要结合本地农业产业特点, 申报一至两个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

3、进一步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2012年, 农业部、财政部已安排我省第一批补贴资金2亿元。省级财政资金预计不会低于6000万元。可以肯定的是, 今年全省的补贴资金总量不会低于去年的水平。因此, 我们务必根据农业部精神及时制定我省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意见, 完善补贴实施政策制度, 加强监管, 确保安全。

4、继续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是研究出台《关于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二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并执行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和鼓励办法;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投入,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进一步促进我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四是推广黔南农机专业合作社“三合一建设”经验, 适时召开一次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场会。

5、努力提升农机安全发展水平。广泛开展好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落实农机事故防范措施, 坚决制止无牌无证和未经检验、未经培训的拖垃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投入农机作业。开展违规发放拖拉机牌证专项治理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做好拖拉机的界定和推广鉴定工作, 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 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创建活动, 促进农机化和谐安全发展。

(二) 关于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工作安排

为努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 确保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和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目标的完成。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大工作力度, 促使农产品加工业稳中求进。一要完善《贵州省农委贯彻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暂行) 》, 将挂帮联系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列入目标考核;二要扎实搞好项目储备建设工作。按照项目动态管理, 优进劣出的原则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入库。对需要贷款的好项目及时向有关融资机构和省乡镇企业担保中心推荐;三要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监测预警, 开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月报统计和季度分析工作。加强茶、椒、药、薯、油、肉、粮、果疏等特色加工企业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四要按照农业部乡镇企业局 (农产品加工局) 的要求和安排, 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项目, 促进农民增收;五是继续坚持扶优强扶特的原则, 重点扶持规模型企业, 适度扶持成长型企业, 探索扶持示范型企业。

2、加大工作力度, 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一要加强对贵州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会的指导和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 鼓励“促进会"在遵守国家法律政策和自己《章程》的前提下, 大胆创新开展工作, 配合主管部门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 提升我省休闲农业的形象;二要继续开展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命名工作。探索各地发展休闲农业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和宣传, 引导旅游企业规范建设、发展, 做大做强, 做出特色, 打造品牌;三要在整合农业资源上进行新尝试和探索, 把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清洁工程和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3、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作用, 为涉农企业融资提供保障。

书记在全市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2011年是我们中心成立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经过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我们建立了《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2/3的省区市成立了专门机构,编创推出9套健身气功新功法和4套竞赛套路,建立活动站点13000多个,发展练功群众100多万人,开展全国系列展示活动907场,举办全国交流比赛12次,推广工作覆盖到了全国各省区市,并且从国内走向国外,组派117个团组到3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了推广传播,特别是使健身气功项目正式进入全国体育大会和世界传统体育大会。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10年的努力,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不仅走出了制度缺失、管理滞后、谈气色变的困境,而且呈现出功法推广由城市社区向村镇、学校、企业和机关发展,业务骨干由辅导员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教练员发展,活动组织由建站设点向俱乐部、培训基地发展,活动内容由推广功法向表演展示、交流比赛发展,项目建设由国内推广向国外传播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全国健身气功工作已经开辟了崭新的局面,发展走势非常看好,我们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过去的10年,是我们共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10年。10年不平凡的岁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健身气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把体现党的政策和满足群众的需求统一起来,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启示之二:健身气功是一项特殊的体育工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紧紧依靠政府部门的齐抓共管,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启示之三:健身气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正确处理建设和活动的关系打好工作基础,正确处理积极与稳妥的关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启示之四:健身气功是一项群众体育工作,主动进入到体育事业的整体建设中去,主动融入到大群体的活动中去,是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0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得到的启示也弥足珍贵,其中凝聚着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在创业道路上的艰辛和汗水。

二、关于2011年健身气功工作的估价和评点

2011年,是健身气功工作全面进步的一年,全年有这样几项别具特色的工作。一是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群众体育大奖,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二是全国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受到有关省区市的一致好评;三是直接向站点发送《健身气功》杂志和音响器材的工作落实得比较好,赢得了习练群众的热烈欢迎;四是全国健身气功培训基地和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试点成功,走开了推广工作的新路子;五是高校推广、行业体协推广以及配合转化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领域;六是我们中心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和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健身气功展示成功举办,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影响;七是成立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气功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八是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首次在国外举办取得圆满成功,收到了多面效果,起到了多重作用。2011年各省区市在基础建设、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面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次大会上将对23个省区市健身气功管理单位给予通报表彰,这里特别要对2011年工作进步幅度比较大的新疆、福建、贵州、甘肃、黑龙江的健身气功主管部门提出表扬。一年来,广大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辛勤奋斗在工作第一线,甘于清贫,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为健身气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做出了新的贡献。值此年终岁尾之际,我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向全国的健身气功管理干部表示衷心感谢!

三、关于今后一个阶段健身气功工作的思考和认识

2012年的健身气功工作,无论是大型活动还是基础建设,无论是国内的推广还是国外的教学,特别是还有一些创新性的工作,可以说要干的事情很多,任务也很艰巨。做好新年度乃至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确保健身气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十分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把文化引领贯穿健身气功工作的全过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行业、各级单位各有各的责任。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一体”的思想、“三调合一”的理念、“身心兼修”的方法,这些儒、释、道等诸子百家文化无不渗透在这一项目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看,还是从这一项目历史背景、社会形态和价值作用的角度看,做好这项工作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刘鹏局长就曾用“五禽戏”佐证体育文化。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活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术升华到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我们中心已经组织专家启动了《健身气功学》的编撰工作,争取在2012年年底前推出,使其成为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文化权威和理论支撑。健身气功区别于其他锻炼的关键,在于气功是主动地、内向性运用意识,以增强其驾驭形体的能力,促进身心达到高度统一。要使我们的功法紧紧吸引住练功群众并获得更好的功效,必须要深化现有几种功法的教学层次,把“三调合一”的技术要领进入练功状态,以充分体现气功健身的独特魅力。对此,我们已在2011年组织专家启动了四种健身气功教材的重新编写工作,进一步充实其文化内涵,从而使教学推广和习练活动更上一个层次。

(二)要使稳中求进成为健身气功工作的总基调。从事健身气功工作既是光荣的,也是有风险的,在座的每位同志都有切身感受。在我们的工作比较顺利的时候,在我们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大家一定不能淡化风险防范意识,更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求发展、求进步。随着健身气功习练人群和各种交流展示比赛活动的增多,无疑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如果对习练者或气功活动管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把握好稳中求进,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对站点的管理。建站设点要严格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要求审批,对负责人和辅导员的审查更要严格。各省区市要严格落实所建站点的年检制度,对未按要求审批的站点要进一步完善手续,对有其名无其实或有违规问题的站点要坚决予以注销。建站设点一定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的原则,已经建立500个以上站点的省区市,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提升和数量巩固上,最好能够做到一个站点一个站点地过一过,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加强对队伍的管理。建设队伍第一位的是要把好进口关,按照《健身气功项目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暂行办法》要求,严格进行培训、考核和审批,否则不予承认。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入,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裁判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要加强对活动的管理。随着健身气功工作的发展,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比赛活动此起彼伏。希望各地今后举办健身气功活动,要继续按照《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规定的权限报批,同时采取体育、公安、场地等方面齐抓共管的安保措施,从而确保活动万无一失。稳中求进,顾名思义不是消极的稳,是一种积极的稳。稳与进是互为因果关系,稳是为了更好地进,进是在保持平稳发展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新进展。总之,大家要牢记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要将协调发展作为健身气功工作的突破口。这些年的推广工作由点到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明显存在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影响着推广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在2012年要把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进一步解决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一是要解决地区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在2012年要把练功站点落后的省区市作为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力争使这些省区市的站点数量发展有较大的突破。二是要解决推广领域不协调的问题。各省区市在2012年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上述领域中的建站设点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研究、去落实。三是要解决人才队伍不协调的问题。通过10年的努力,我们拥有了一支不同等级的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队伍,但等级比较高的主要在一些高等院校,因此在基层活动中存在人才供需矛盾。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培养基层高等级的教学和裁判人员,把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一线。四是要解决推广模式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说依托站点推广健身气功新功法,是我们这些年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单一的推广模式很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此,我们近两年已经有所觉察,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收效甚微。最近,我们已经在北京进行了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俱乐部授牌仪式,明年设想再给一些省区市授牌。希望各省区市也要把建立健身气功俱乐部这一做法推广起来。总之,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各自的短板,从而做到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上一篇: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反思下一篇:让孩子走进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