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现象(精选8篇)
2012-11-16
作者:冯香云
所属课程: “国培计划(2012)”-小学语文河南省001班
关于如何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目前学生识字写字的现状。
翻开班里学生的作业本:身休(体)、眼晴(睛)、知到(道)、坚(竖)式、目光炯炯(右边写成同)、……再听听学生的朗读:“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píng)地跳个不停。”“我沉着地操纵(cóng)着计算机。”……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出现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的增多,错别字也会随之增多。这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同时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阻碍。试想,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答出来的卷面题错别字连篇,那么他的阅读、写作水平高不了多少。
2、周围环境不规范用字的负面导向:
现在很多小学生平时走在街头非常喜欢看广告牌认字,但街头的广告牌却时不时地出现错别字,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家具城”写成“家俱城”;一些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百依百顺”写成“百衣百顺”;摩托车广告把“其乐无穷”写成“骑乐无穷”;蚊香广告把“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 ;卖烧饼的地方写着“烧(多了一点)饼”;理发店的招牌上写着“不剪不散”;……这些错别字无形中给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家长的托付:
“老师,我的孩子平时很会写错别字啊!”“是啊,我看平时很少抄词语的,是不是平时抄的太少了?”“我的孩子总是听您的话,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你多布置点作业吧。”……家长们说这话的时候,绝对是一脸的诚恳,面对这些农村家长的“重托”,我们岂能袖手旁观?尽管新课程如火如荼地实施了许多年,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写字教育,依然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家长不重视。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小学生错别字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面对当前极为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写字教学的规范教育。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天面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错别字,我准备开展小学生错别字的课题研究,总结一些对策,减少孩子们书写中的错别字。
二、小学生常出现的错别字的类型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可称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经常会发现写错别字现象很普遍,如果你再留心观察,又会发现一些常见的形近字、同音字出错率最高。我总结了一下,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错字的类型
1、丢失笔画。在汉字构造部件中,丢失该有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一大根源。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经常会看见“裤”字中的“衣字旁”少了一点,“真、具、直”少写一横,“蒙”字秃宝盖下少写一横等等。进而分析就不难发现产生这种类型的错字,不是由于学生在教师对生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时没有认真听取,深刻记住,就是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生字缺乏仔细观察所致。
2、添加笔画。
在汉字构造部件中,添加累赘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另一大根源,如把“琴”字下半部分写成了“令”;武字多加一撇,“烧和荒”多加一点等等。这类错字与丢失笔画如出一辙,也是教师对字形分析不到位或者学生辨析不到位所引起的。
3、改变字形的某个部件。
究其原因,这种笔误大多是源于习惯的错误牵引在作祟。如学生经常会把“南”字中间部分写成“羊”字。
4、改变字形的组织结构。
如一些学生把上下结构的“落”“范”写成了左右结构,把左右结构的“满”写成了上下结构等等。这是错字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预防与纠正错字,一般都是在字形上作比较;而别字则不同,它却要求我们在音、形、义上结合起来考虑。别字也有四大类型,现将它们作如下分析:
(二)别字的类型
1、音同形义不同。
如有学生将“反映情况”写成“反应情况”,可见此学生只记住汉字的读音,而对其形义没有正确地掌握与理解,以致有此错误。又如“再”和“在”,“根”和“跟”,“保”和“宝”,“悲”和“卑”,“招”和“朝”,“振”和“镇”,“意”和“义”,“决”和“觉”,“忠”和“终”等,由于乱用同音字而造成的错别字占的比例相当大。
2、音形相近义不同。
如一年级学生做生字辨析时经常将“违反纪律”的“纪”选成“记”,这显然是对“纪律”一词中的“纪”字其义没有真正理解。“纪”与“记”虽然在读音上相同,字形上也比较相似,但其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3、形近音义不同。
形近音义不同的别字大都归咎于书写者的疏忽。比如有学生拟写“休息”时,却在不知不觉间写成了“体息”了。防止或矫正这类别字,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书写者的检查了。
4、字序排列错位,或取附带字进行冒名顶替。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学生把 “积极”写成“极积”,出现这种现象,说来也不足为怪,因为这是学生在不经意间将那些组织强度高、搭配有紧凑感的词取附带部分作顶替了,抑或把字序排列错位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积极探索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现象的措施,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类型。通过调查法、观察法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有哪些,并进行归类总结,为以后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及基础。
2、了解小学生这一阶段的认知、意识及情感等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以便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他们乐于接受的方法。
3、制定纠正错别字现象的对策,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让学生更准确地使用汉字,为中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打好基础。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过程:
1、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收集有关资料。
2、实施阶段:边研究边实践,同时借鉴他人经验,探索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
3、总结阶段: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研究成果。
方法:
1、调查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学生易出现的错别字类型主要有哪些。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等心理特点,以便制定适合他们的相应的措施。
3、行动研究法:根据所分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观察效果,并根据效果随时做出转变。
六、课题研究策略:
(一)教学前要有预见性
据“先入为主”的效应,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知识,要比向他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得多,所以,在识字教学前一定要有预见性。教师在备课和复备时,把本课易错的生字及课文中的字标记出来,根据字形寻找策略,教学时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可以降低错误率。
那么怎样强化第一印象呢?可以分析字形特点,并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比喻强化正确的写法,预防学生写错别字。例如教“滚”字这个生字时,把记住“滚”中间部分的“公”字作为掌握“滚”字的关键。先用熟字帮助记忆,三点水旁、“公”、“衣”,再用红粉笔写“公”字,利用色彩引起学生注意,刺激记忆,然后利用儿歌增强记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识字的情趣,而且还加深了对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识记的准确性。
(二)利用汉字规律巩固识字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利用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发展及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比较字形。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写错。如:学会了“放”,再写“游”总爱把右边写成“放”;学会了“东”再写“练”总爱把右边写成“东”。这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对巩固程度不够的新知识起了干扰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在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强调对字形的差异,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比较分析时既要注意细微差别,又要考虑到它们的相互间的干扰作用。在防止干扰作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比较时不要把正误两个字同时出现,这样容易使学生越记越混淆。
2、了解字义。
有一些字学生常常用错是因为不解其义。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别字属于这种情况。如“再”和“在”、“望”和“忘”、“幕”和“暮”。掌握这类字,就必须让学生把字义弄清楚。如在教学认识“飘”和“漂”字时,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两幅简笔画:一只风筝在天上“飘”,一块木头顺着河水“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区别,明白带“风”字旁的字和带部首三点水的字不同之处。知道很多字的部首和它本身具有的涵义有着一定关系。认识这一规律可以预防学生写很多错字。
3、形义结合。
教师把形近字,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创设语言环境灵活而有效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的牢固联系,从而使学生把字记准确、用正确。如许多学生“辛”和“幸”分不清,我编了这样一句歌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用来帮助学生区分。这句歌诀根据“辛”和“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指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辨别,还用“辛苦”和“幸福”两个词表示出意思,组成的句子也沟通了形义联系。学生读后印象深刻,既准确掌握了字形,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利用口诀、歌词帮助识记
口诀、儿歌、字谜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如学生对“未”与“末”混淆时,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在学习“柜”字时,根据部件就可编出一句字谜:“好大一棵树”(或“参天大树”)。在学习生字“裕”时,用口诀“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就富裕。”学生对这样的识字方法感兴趣,学得快,记得牢。“碧”字“王大娘和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等等。
(四)培养良好的识字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因此,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自己检查自己修改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我就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错别字医院”,就是把平时轻易写错的字收集起来,记录在专门的一本小册子里,要写出自己写错、用错的字错在何处,找到病因后再订正、组词、解释。如“旱”读hàn,“早”读zǎo,“旱”下边是“干”,“早”下边是“十”。旱,旱灾,陆地上缺水。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另外,对记录下来的字,定期进行矫正训练,要求同学之间互测互评,每人只测自己错过的字。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一遇到容易混淆或不确定的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严谨学风,可以避免写错别字。
七、预期成果:
1、加强学生的识字意识,减少错别字,培养正确的识字写字习惯。
教育实验表明:原来书写正确的字, 在后来出现书写错误的概率, 要比原来书写错误的字但经过纠正后又出现书写错误的概率要低。况且,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预防错误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更容易。因此, 课堂才是写字教学的主阵地, 减少错别字应立足课堂教学。课堂上要给足汉字书写教学的时间, 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以此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正确率。那么,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应对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呢?
一、分散书写, 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统一联系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很多的错别字现象就是因为音、形、义相分离造成的。二年级教材中每课所要书写的字基本都是学生已认识的字, 但尚处于泛化阶段, 之前识字时仅对汉字的音、形、义建立了模糊的暂时联系。因此, 写字教学时, 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机会, 尽可能让书写的汉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 现实教学中为了保证阅读教学流程的深入与连贯, 一线老师往往只在课堂快要结束时留出一点时间, 抽出几个教师认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此的结果经常是教师刚指导完, 或学生刚动笔写一两个字, 下课铃声便响了。如此匆忙的写字教学如何能让汉字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写字教学分散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势必能保证一定的写字教学时间, 更能帮助学生对所写汉字的音、形、义建立统一的联系。
1.“识写同步”策略。一年级每课要求会写的字与会认的字大多不相关, 所认的字与课文紧密相关并有一定数量, 所写的字则与笔画、部件、结构相关, 字数不多, 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不过, 进入二年级, 每课要求会写的字与认读的字具有一定的重合率, 此时, 识写同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对于每课出现的同时有认写要求的字, 在教学中应合并进行, 同步识写, 在认读的同时进行书写, 如:二年级下册《画风》一课, 文中三个孩子的名字, 共有7个字, 其中6个字需要认读, 4个字需要书写。教学中, 可设计小朋友介绍名字的口语交际活动, 让孩子们对每个字都能用熟悉的词来介绍, 特别是用上同学的姓名, 与此同时可趁热打铁进行“陈、丹、涛、艺”四个字的写字教学, 把识字与写字捆绑在一起, 扎实了生字的认读和书写。
2.“随文写字”策略。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生动的语言环境。阅读教学中, 当本课所要写的汉字在文本学习中出现时, 应紧紧抓住这一语境, 帮助孩子理解字义, 并以字义为中介, 音、形、义相结合, 进行书写教学。如: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从此他丢下了锄头, 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在引导学生理解后, 就可提取出这句话中要求书写的三个生字:此、桩、丢, 即时指导学生观察、练写。此时, 这三个生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孤立的, 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边, 学生已理解了字义, 并对其字音、字形有了深度的感知, 三者之间便能建立起牢固的联系, 书写的正确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生字书写教学还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呈现既能落实写字教学又不会割裂阅读教学呢?这要根据具体的课文来安排:有的课文课题中就有需要书写的生字, 就可在揭题导入时进行;有的课文可以结合整体感知, 梳理课文内容, 按情节变化来引出需要书写的字词;有的课文生字分布比较散的, 逐一呈现比较费时, 可以在阅读教学之后集中出现;有的课文生字集中在几个句子段落中, 可以结合难句、重点句读通读正确时进行;有的课文配有情境图, 也可以结合看图说话来呈现。
二、清晰辨别, 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字形
小学生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时, 掌握字形是最难的。这既与汉字本身的特征有关, 也与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汉字的感知仅仅是大体的轮廓, 要想把字写正确, 并牢固识记还需对字形结构、部件、笔画进行清晰的辨别。进入二年级, 由于单字数量的增加, 同音字、形近字频率上升, 对学生的字形辨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学生分析字形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自主习得清晰辨别的方法, 经历自我构建的过程, 才能更牢固地掌握字形。
1.“攻破堡垒”策略。二年级上册每篇课文要求会写的字为6-10个, 二年级下册为9-12个。每个字都应有所指导, 但指导不能平均用力, 对于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容易出错, 或者与其他字易混淆的生字要作重点指导。而这种指导应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为主, 可让学生互相交流易错字的哪里容易写错, 有没有好办法帮助自己牢记。如: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课中的“碎”字, 右下“十”的“丨”只出头一点, 不能竖在两个“人”的正中间。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右下的“十”并思考:要给同学们什么重要的提醒?当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右下的“十”时, 就能很快发现这一点, 并有不少自己的想法。有孩子说, 这两个小人是好朋友, 所以这一“丨”不能出头太长。此时, 教师再范写, 并把易错的笔画用彩色粉笔标出来, 突出易错部位, 强化刺激, 便能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在整个辨别的过程中, 教师无须多言,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观察和思考, 由孩子自主构建的辨别方法更利于学生掌握。
2.“渗透字理”策略。所谓字理, 即汉字的构形理据。进入二年级, “甜蜜、泼水节、象角鼓、水勾、提目”等张冠李戴的别字、词在学生的各类作业中随处可见, 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也不例外。看来, 在学生会写的字的总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要渗透一定的字理, 帮助学习者在识别字形的同时依靠字理掌握意义, 在表义中知其形与音。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 就同时出现了两个极易混淆的“蜜、密”, 有一位老师就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字理, 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辨别了这两字。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 出示各类水果的图片, 其中有一幅图为“蜜桃”)
师:蜜桃是怎样的桃子?
生:很甜的桃子。
师:很甜的枣, 我们叫它———
生:蜜枣。
师:很甜的糖, 我们叫它———
生:蜜糖。
师:这个“蜜”的意思就是———
生:很甜很甜的意思。
生:蜜蜂采的蜜当然就是很甜很甜的。
(师当即在黑板范写, 并请学生联想)
师:看着这个“蜜”, 你想到了哪个和它长得很像的字?
生:茂密的“密”。
(师随机范写“密”, 所有学生都清晰地看见这个字为“山”字底, 并请学生自主据形推理。)
师:它为什么是“山”字底呢?
生:茂密, 一般是山上的树木很密, 所以下面是个“山”字。
师:猜一猜:秘密、密封、甜蜜、蜜桔, 分别选择哪个“mì”?
(学生基本能依据字理正确辨析)
看来, 想要减少学生汉字应用与书写中的错误, 写字教学应该为学生敞开文字背后的那个意义世界, 在教学中渗透字理知识,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字理, 进而增强用字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找规律归类”策略。在错字中, 以形错字最多, 而形错字则以笔画错最多, 笔画错又以增笔或减笔为最多。一线老师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 如:“真”字的书写教学, 因为对学生可能出现中间部分少一横的情况了如指掌, 所以教学时会一再强调, 但是依然无法防止学生出错, 甚至造成负迁移, 学生书写“祖”时却多加了一横。老师们便唉声叹气, 怪孩子不聪明、太粗心。其实, 如果教师能对此情况深入思考探究, 就能找出规律, 采取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帮助学生。
这一阶段, 学生新近学习的与“真”一样, 中间部位有三横的字还有:直、具;与“祖”一样, 为两横的字还有:且、姐。教师应出示这两类字, 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各自的特点, 相信孩子很快就能发现规律:“真、具、直”三字都是有“头”或有“尾”的;而“祖、且、姐”三字均是没有“头”也没有“尾”的。在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的同时, 辨析方法也就一目了然。再加上便于记忆的小儿歌:有头有尾是三横, 无头无尾是两横。让师生为之困扰的“几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规律可循的形近字还有很多, 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形近字,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 孩子们会获得自主发现的快乐, 更能使形近字细微的不同之处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清晰的图像。
三、语境应用, 让书写巩固并充满思辨
低年级课堂中识字教学的巩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这已成共识, 写字教学也是同理。许多教师的写字教学都有“读帖观察──教师范写──描红临帖──交流讲评”这样的环节设计。反思这个流程, 摹写让学生对汉字有了感性的认识, 但尚处于“依葫芦画瓢”的阶段, 若能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支持学生的应用, 能大大提高学生进一步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
1.“即时默字”策略。二年级上册《称赞》一课, 在课堂最后的生字巩固教学环节, 可发给学生人手一张儿歌纸, 填写刚学会书写的生字。内容为:
小獾学木工, 清早做板凳,
做得很粗糙, 但是很认真,
刺猬称赞他, 小獾乐哈哈。
刺猬采果子, 傍晚遇见獾,
小獾赞苹果, 刺猬疲劳消。
这首儿歌中囊括了本课10个认读生字中的8个, 8个会写生字中的6个 (加黑添底纹的汉字, 以田字格供学生默写) 。在完成此练习的过程中, 巩固了认读的生字, 整理了文本的内容, 尝试了脱离临摹的书写。默的过程能引导学生思考、领悟、揣摩, 将汉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 现学现用, 有了一个“入心”的过程。
2.“综合练习”策略。综合练习是对汉字作正音、辨形、释义和运用的综合训练。对于学生中普遍出现的同音字、形近字混淆情况, 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创造设计相关的综合练习, 则可以高效地引导学生分辨运用。如:
选字填空:
员 圆 园 向 象 弟 第
森林公 () 里, 在小超市服务的工作人 () 是身子 () () 的小熊兄 () 。 () 一个进来的顾客是大 () 爷爷, 小熊兄 () 热情地 () 它介绍刚到的食品。
这样的一道综合练习把分辨与书写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加深理解与巩固记忆, 更有利于提高写字的自觉性和培养自学能力。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学生写错别字成了语文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字复杂难学的影响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汉字无疑也是最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基本笔画有30多基本笔画又构成500多种基础部件,不同部件再按不同结构方式组成一个一个的汉字,这样构成的汉字虽字形优美但复杂难学。汉字的笔画数差异很大,笔画少的只有一两笔,多的有二三十笔,不利于学生记忆,以至于他们写的时候,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如“慌”然是常见的字,学生在书写时常常会多加一点,更别说“舞”、“斓”、“漆”等字了。
汉字中,有许多字形相近的字,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不是字了,小学生观察事物笼统,不够精确,在识字过程中常常只记住字的粗略轮廓,而对字的细微部分常常忽略,这是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如“己”、“已”、“巳”等。
汉字同音字多也是导致小学生写错别字的重要原因。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同音字,有些同音字字形还相近,但是又千差万别,小学生识字常常不能将字的音、形、义密结合起来,运用时常常张冠李戴。如“已”和“以”、“在”和“再”,学生常常会写出这样的句子:“我以经上三年级了,在过一年,我就上四年级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识字教学不科学与矫错无方的影响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识字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先指导学生反复念这个字的读音,接着分析字形,这个字什么结构,每一部分都是什么,再书空念笔画,最后组几个词。专教法单一,程序固化,使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出现错别字。
为了让学生不写错别字,我们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常着重强调,提醒学生注意:“同学们,看仔细了,不要把这里写错了。”然后顺手就把错别字的样子板书了出来。到了批阅作业时,发现许多学生仍然把这个字写错了,而且错的与老师提醒的一模一样。熟不知,我们特别提到的种种错误写法,本来有的错误学生根本没有想到,教师的提醒反而提示了他,这无疑是对记忆的干扰,无形之中加大了记忆的难度,学生在书写时,就容易出现错别字。
学生出现错别字该怎样矫正呢?有的老师把学生写的错别字写在黑板上“批斗”,反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无意识记忆,造成错别字扩散。有的老师用“写错一个罚写一百个”的方法强制纠错,矫正效果不尽人意,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一个学生因在“试”字上多中加一撇而受罚,刚开始时写得很认真,写着写着,罚写的字中又出现了画蛇添足的“试”字。有的老师发现错别字立刻圈出来,并在旁认真范写一次,再让学生订正。可这种“保姆式”的纠错方法也收效甚微,反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没有发现错别字的能力。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错别字泛滥,外部环境的干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服装店的“衣衣不舍”,精品店的“玩物尚志”,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这些广告商别出心裁,很有成效,但对于汉字储存量相当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就会形成不良影响他们无法辨别正误,就会出现错用词语的现象,如將“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斥着错别字的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错别字如毒瘤一般嵌入他们脑中,带来许多危害。
针对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对策。
1、教学前要有预见性
根据“先入为主”的效应,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知识,要比向他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得多,所以,在识字教学前一定要有预见性。教师在备课和复备时,把本课易错的生字及课文中的字标记出来,根据字形寻找策略,教学时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可以降低错率。
那么怎样强化第一印象呢?可以分析字形特点,并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比喻强化正确的写法,预防学生写错别字,利用色彩引起学生注意,刺激记忆,然后利用儿歌增强记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识字的情趣,而且还加深了对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识记的准确性。
2、利用汉字规律联想识字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利用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发展及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比较字形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写错。如:学会了“放”,再写“游”总爱把右边写成“放”,这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对巩固程度不够的新知识起了干扰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在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强调对字形的差异,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比较分析时既要注意细微差别,又要考虑到它们的相互间的干扰作用。在防止干扰作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比较时不要把正误两个字同时出现,这样容易使学生越记越混淆。
(2)、了解字义
有一些字学生常常用错是因为不解其义。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别字属于这种情况。如“再”和“在”、“望”和“忘”、“幕”和“暮”。掌握这类字,就必须让学生把字义弄清楚。如果学生知道了“暮色”的“暮”是傍晚,“暮色”是傍晚昏暗的天色。“夜幕”的“幕”是覆盖在上面的帐篷,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所以叫“夜幕”,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用错了。
(3)、形义结合
教师把形近字,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创设语言环境灵活而有效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的牢固联系,从而使学生把字记准确、用正确。如许多学生“辛”和“幸”分不清,我编了这样一句歌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用来帮助学生区分。这句歌诀用“一点”和“十分”指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辨别,还用“辛苦”和“幸福”两个词表示出意思,组成的句子也沟通了形义联系。学生读后印象深刻,既准确掌握了字形,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3、培养查字典的习惯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不熟悉的字和不能确定的字经常会出现,假如学生一碰到这种情况,能及时拿出字典查阅,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反之,则影响学生识字能力和阅读爱好。因此,让学生随时带着一本字典,对小学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另外,当学生碰到两个轻易搞混的字,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错觉,而这种错觉一旦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记忆的时候,就会直接给学生产生一种假象,当第二次碰到的时候,他会对之前的选择产生条件反射。因此,第一次碰到两个轻易混淆的字,一定要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查字典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
养成勤查字典的严谨学风,还可以避免写错别字,当遇到没有把握的字,只要查一查字典就解决了。只要教师经常要求,经常训练,经常检查,持之以恒,学生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就会逐渐养成,汉字书写的正确率会不断提高。
4、扎实识字、写字教学
学习汉字最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时候,要有充分的课堂教学准备,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正确引导学习方法,扎实学生的识字写字基本功。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引导学生注意写字姿势,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清楚,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错别字的产生才会得到有效的制止。另外,教师还可以经常性组织学生开展写字比赛,对于学生的写字作经常性的评价和表扬、奖励,促进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和兴趣。
张庄小学张业林
一、课题的提出:根据调查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现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四五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以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注重实际活动效果,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研究过程各个阶段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反思,采取观察、调查、分析、统计方法,对研究者、被研究者的态度、情感、行为变化、方法运用与否,产生的行为效果进行考察、筛选、总结、推广,并纳入具体的情境中去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经验成果。
2、观察法。采取有目的的随机观察,观察学生的平时写字表现,作好观察记录,对问题进行处理,调整计划让师生不断进步。
3、比较研究法。研究过程中,采取同类比较法,纵向与横向比较法,定性与定量比较方法,科学地比较实验前后学生写字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4、调查法。课题组采取问卷、访问、等具体调查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写错别字基本情况,了解掌握产生错别字原因。
5、经验总结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各种有利条件发挥语文教师资源优势,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6、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理论专著,上网搜寻等,解决研究过程中疑难问题,并用文献资料上的科学理论指导研究、实验,提升研究水平。
三、归因分析
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汉字本身的特点。
(1)结构复杂。汉字结构差别大,仅《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不同的结构成分约有1000个笔画之多。在1952年原教育部公布的2000个常用
字中,每个字平均有11画之多,其中在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每个字形体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或不成为字。例如:“未——末”,“酒——洒”。
(2)同音字多。在普通话中,有1000多个单音节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例如,“纪念——纪年”,“业绩——业迹”等,都是因为音义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2.小学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小学生的知觉还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 挖”字容易多加一撇,“矛”字和“予”字易错,“免”字容易多加一点,如:“武”字容易多加一撇,“挖”字容易多加一撇,“矛”字和“予”字易错,“免”字容易多加一点等等。
(2)注意不稳定,粗心大意。学生的注意力还不稳定,往往容易被那些与学习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出现错别字,但这些错别字大多数在注意检查的条件下自已能发现并纠正的。如“它、他、她”,“既、即”,“拔、拨”等。
(3)记忆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于汉字的音和形分离,有时学生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苹”字上面的“艹”;结果把“苹果”错写成“苹菓”,这类错别字在连用的双音节词中经常出现。
(4)学习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如学会汉语拼音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的干扰现象;语文学习不能区分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等等。在识字过程中表现之一是,前一个字的字型影响后一个字。例如:批评——批抨,眼镜——眼目竟。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双音节词中。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
四、教学策略
那么,怎样防止学生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个方
法。
1、编顺口溜
教师可根据字形特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奇特的想象把音、形、义结合起来编成顺口溜。顺口溜识字法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小学生喜爱。激起他们学习和识字的浓厚兴趣。
如:美----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
园----一元钱,买了票,进了公园进花园。这里把花一元钱的“元”与公园和花园联系起来,“园”就不会与“圆”相混了。
琴----大王和小王, 今天来弹琴-----琴。不仅强调了上边两个“王”字的写法稍有不同, 而且还突出了“琴”的下边是“今”字。这样一来, 很少再有学生把“琴”下边的“今”写成“令”了。
巳、已、己----“堵了整个念巳sì,封了一半念已yǐ,不封不堵是自己jǐ。”
戌、戍、戊----学生总是难以区分,将它们编成顺口溜:戊wù戌xū戍shù,观察字里面记忆口诀:横戌xū,点戍shù,不点戊wù这样的顺口溜朗朗上口,学生记得又快又好。
辛----有位学生说:“妈妈是个营业员,每天立上十小时真辛苦。”这样,他不会把“辛苦”写成“幸苦”
……
2、讲清一些偏旁做汉字部件时的变形。
汉字由于简化,许多偏旁已经认不出它的原来的样子,所以由于不知其形旁或声旁,总是写成错别字。
如"羡慕"的"慕"、"恭敬"的 "恭", 学生常把下面写成了“小”字。其实,这是“心”作部首时的变形。因为這两个字都与心理活动有关,与“小”无关。又如: "衤"旁"与"礻"旁,只有一点之差,最易让学生写错。可是"衤"是“衣”作部首时的变形,如:“衫、被、裸、初、袖、补、袍、裙、褂”等字, 都与衣服有关,。而"礻"旁是“示”作部首时的变形,“示”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一个三条腿的桌子上放着供品,如:“神、祝、社、福、祸、祈、祥”等字都与祭祀有关。如“罒”与“四”,学生常把“罗”字上边写成了“四”。其实,“罒”是“网”字作部首时的变形,与罗网有关,如:羁、罚。
如学生常把“练”字的右边写成了"东”。其实,它是“柬”作声符时的变形,如:炼。
3、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孩子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老师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
例如 “燥、澡、噪、躁” “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洗澡要用水,应是“澡”,噪音是用嘴发出,所以是“噪”,“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
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例如:“冫”与“氵”常常混淆,我们要讲清楚,凡用“两点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关系,如“冻、冷、凛、冽、凝”等,而用“三点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洪”等。
4、发挥想象记字形。
如“鸟”字中的“点”像什么?是它的眼睛,“乌”因为乌鸦一身黑,眼睛也是黑的,看不见,所以没有一点。有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组成关系编顺口溜,;又如“省”字,有位学生说:“到商店买东西,少用眼睛看,可以省下许多钱。”既生动有趣,又减少了孩子识记生字的心理活动过程,孩子记得牢,甚至终身难忘。
由于生物名称的专业性、学生的理解力和不细心导致的错字、别字、别名五花八门,令人啼笑皆非,现将初中生物教材中常见“别”字和易“错”字进行归纳 初一
应激性、排泄、液泡、载玻片、镜座、生态平衡、叶绿体、结缔组织、神经系统、光合作用、分裂、氨基酸、脂肪、线粒体、食物链、竞争、细准焦螺旋、稀碘液、草履虫、胞肛、伸缩泡、噬菌体、疫苗、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胚轴、孢子、裸子植物、氮、磷、钾、雌蕊、萼片、胚珠、人工授粉、筛管、韧皮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初二
睾丸、胚泡、胎盘、脐带、分娩、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咀嚼、唾液淀粉酶、阑尾、胆汁、皱襞、平衡膳食宝塔、会厌软骨、膈肌、肋间肌、肺泡、黏膜、防御、静脉瓣、房室瓣、动脉瓣、心率、同型输血、凝集、泌尿系统、肾脏、膀胱、肾小囊、过滤、瞳孔、咽鼓管、前庭、耳蜗、脊髓、传导、反射弧、中枢、感受器、内分泌系统、垂体、侏儒症、甲状腺肿、肾上腺素、胰岛素、汞、镉、水俣病、吞噬、抗原、特异性免疫
初三
鳃丝、大肠杆菌、异养型、骨骼肌、脊椎动物、脊柱、鳞片、臀鳍、腔肠动物、水蚤、流线型、翼、气囊、外骨骼、刚毛、臼齿、恒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关节囊、髋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肌腱、肱二头肌、屈肘、伸肘、生物反应器、荚膜、芽孢、青霉、曲霉、发酵、酵母菌、根瘤菌、嫁接、蛹、若虫、接穗、砧木、扦插、孵卵、育雏、胚盘、迁徙。
极易混淆。
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又比如“大拇指”错成“大姆指”,这是三年前学生高考中出错率最高的字。
长期出现
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曾组织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提供每年差错率最高的词,这批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的别字,便是在10年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
《咬文嚼字》编辑部认为,认定别字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过程,一定要防止漏判、乱判特别是错判。有些字一般认为是别字,如“好象”的“象”、“陷井”的“井”,但语文界、辞书界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为此没有贸然收入字表。该刊还透露说,公布字表只是第一步,他们还将组织专家,从字形、字义、字史、字用等方面作深入的学术讨论,总结别字的特征和辨析的规律,为纠正这100个字的差错,尽到自己的责任。在继续收集材料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咬文嚼字》还将陆续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字表。
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括号中为正字)
《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与会语文专家认为,这些别字的明确公布,不但为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而且为编辑业务进修和社会语文学习,提供了科学的参照。本报今刊发这100个最常见的别字,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陈熙涵)
1.按 (安)装 18. 气慨 (概) 35.不落 巢(窠)臼
2.甘败 (拜)下风 19. 一股 (鼓)作气 36.烩 (脍)炙人口
3.自抱 (暴)自弃 20. 悬梁 刺骨(股) 37.打腊 (蜡)
4.针贬 (砭) 21. 粗旷 (犷) 38.死皮 癞(赖)脸
5.泊 (舶)来品 22. 食不 裹(果)腹 39.兰 (蓝)天白云
6.脉博 (搏) 23. 震憾 (撼) 40.鼎立 (力)相助
7.松驰 (弛) 24. 凑和 (合) 41.再接 再励(厉)
8.一愁 (筹)莫展 25. 侯 (候)车室 42.老俩 (两)口
9.穿 (川)流不息 26. 迫不 急(及)待 43.黄梁 (粱)美梦
10.精萃 (粹) 27. 既 (即)使 44.了 (瞭)望
11.重迭 (叠) 28. 一如 继(既)往 45.水笼 (龙)头
12.渡 (度)假村 29. 草管 (菅)人命 46.杀戳 (戮)
13.防 (妨)碍 30. 娇 (矫)揉造作 47.痉孪 (挛)
14.幅 (辐)射 31. 挖墙 角(脚) 48.美仑 (轮)美奂
15.一幅 (副)对联 32. 一诺 千斤(金) 49.罗 (啰)唆
16.天翻 地复(覆) 33. 不径 (胫)而走 50.蛛丝 蚂(马)迹
17.言简 意骇(赅) 34. 峻 (竣)工 51.萎糜 (靡)不振
52.沉缅 (湎) 69. 有持 (恃)无恐 86.滥芋 (竽)充数
53.名 (明)信片 70. 额首 (手)称庆 87.世外 桃园(源)
54.默 (墨)守成规 71. 追朔 (溯) 88.脏 (赃)款
55.大姆 (拇)指 72. 鬼鬼 崇崇(祟祟) 89.醮 (蘸)水
56.沤 (呕)心沥血 73. 金榜 提(题)名 90.蜇 (蛰)伏
57.凭 (平)添 74. 走头 (投)无路 91.装祯 (帧)
58.出奇 (其)不意 75. 趋之 若骛(鹜) 92.饮鸠 (鸩)止渴
59.修茸 (葺) 76. 迁徒 (徙) 93.坐阵 (镇)
60.亲 (青)睐 77. 洁白 无暇(瑕) 94.旁证 (征)博引
61.磬 (罄)竹难书 78. 九宵 (霄) 95.灸 (炙)手可热
62.入场 卷(券) 79. 渲 (宣)泄 96.九洲 (州)
63.声名 雀(鹊)起 80. 寒喧 (暄) 97.床第 (笫)之私
64.发韧 (轫) 81. 弦 (旋)律 98.姿 (恣)意妄为
65.搔 (瘙)痒病 82. 膺 (赝)品 99.编篡 (纂)
66.欣尝 (赏) 83. 不能 自己(已) 100.做 (坐)月子
67.谈笑 风声(生) 84. 尤(犹)如猛虎下山
错别字, 顾名思议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字时因笔画或构件错误, 写成了本无其字的字, 而别字则是写字时, 受形、音、义的影响, 把甲字写成了乙字。社会中有一些乱用成语、常用语的现象, 导致学生认知模糊, 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别字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因为错别字在中考中丢分现象也比较多。如何能帮助学生避免因错别字失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汉字的本质特点, 分析学生初中化学中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使学生减少在中考中因非智力因素而失分。
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 即使是表音部分, 也仍然具有表意功能, 这样的汉字决定了它的形和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氵”与水有关, “火”与火有关, “溶”与“熔”, “溶”字偏旁是“氵”, 与水有关, “熔”字偏旁是“火”与火有关, 所以“溶解”与“熔点”这两个词就不会弄混淆。“爆炸”中的“爆”也与火有关也就不会错写成“暴”。“金属钠”中的“钠”不能写成“纳”, “钠”是固体金属, 而“纳”的意思是收入、享受的意思, 与“钠”根本就是不同意思。对于容易出现的同音字, 就从它的音、形、义入手, 抓住形和义进行比较。学生理解了该字的音、形、义, 就不容易写错别字了。
现代汉字中, 形声字占80%以上, 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避免一些错别字, 例如, “酚酞变红”中的“酞”书写错误, 学生会写将其右边部分写成“犬”, 在教学中, 笔者就教给学生, “酞”这个字是形声字, 是根据右边的字发音的, 如果你写成了“犬”, 那读音就不是tài, 而是quǎn了。这样一说, 班级里就没有学生因为这个字写错而扣分了。
笔者还教给学生顾名思义, 例如, “长颈漏斗”中的“颈”字写成“劲”, “长颈”顾名思义, “颈”是脖子的意思, 而“劲”指力气, 漏斗是脖子长还是力气大, 用哪个字就不言而喻了。“导管导出气体”中的“导”字写成“到”或“倒”, 导管的作用是引导出气体, “倒”是指位置上下颠倒。“化石燃料天然气”中的“然”字写成“燃”。天然气指的是自然界里有的气体, 与“燃烧”无关。“汞”俗称“水银”, 是一种液态物质, 也可以说与液体有关, 所以下面的是“水”而不是“贝”。“气体逸散”中的“逸”字写成“溢”, “溢”是“氵”偏旁, 与水有关, 而我们要写的与气体有关。
还可以根据化学科目的特点区分, 从材料的质地或者组成元素的角度进行区分, 例如, “灯帽”中“帽”离不开布, 所以是“巾”字旁。“镊子”是有金属制出来的, 所以是“钅”字旁, 而不能写成“扌”或“足”。“坩埚”是土烧成的, 不是金属制的, “坩埚钳”中, “钳”是金属制成。“金刚石”组成的元素是非金属, 所以“刚”字不能是“钅”字旁。“炭”和“碳”字的区分, “炭”多数和其他字组成词语, 以混合物为主, “碳”指的多数为纯净物或者元素。
也可从字的表达的不同意义入手, 帮助学生区分字与字的不同。“和”“合”这两个字在初中也出现多次, “和”是多种物质叠加, 但每个都是独立的;“合”是多种物质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物质。这样就能区分“中和反应”、“饱和溶液”、“化合反应”中的同音字了。“浑”水不清, 污浊, 例如,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混”是掺杂在一起, 例如, “混合物”。
也有一些字是由于学生粗心造成的笔误:“酒精灯”或“燃料酒精”中的“酒”字写成“洒”;“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物质其中之一油脂”中的“脂”字写成“酯”;“焦炭可以冶炼金属”中的“冶”字写成“治”;“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中的“侯”字写成“候”。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年级;错别字;强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49-01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时出现错别字的几率较低,但是一旦学生到达中年级阶段其出现错别字的频率将会直线上升;一篇几百字左右的小文章甚至会出现十几个错别字,不过错别字出现的情况在学生升到高年级之后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错别字的比重依旧较大。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老教师,鉴于当前学生在错别字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归纳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方法。
一、在中年级阶段我们仍旧不能放开识字教学的手
现阶段,中年级教学课程中形近字、同音字出现的频率在不断升高,但是中年级学生识字辨析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中年级阶段是出现识字混淆的主要时期。并且,很多教师为了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通常不开设相关识字教学的内容,识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沦落为学生课后的自学科目。但是之后的种种事迹表明,当前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放任自由只会影响教学情况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教师放弃“独立识字”的课堂教学,极易给今后的学习埋下祸根,一旦将来酿成大祸就很难挽回局面。因此,在中年级阶段,教师依旧需要开展相关方面的识字教学。
当前在关于形近字的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把字形相差无几的形近字单独拿出来,引导学生自己编造适合个人记忆的顺口溜。例如躁、燥、澡这三个形近字,除了偏旁以外读音和字形都相差无几,首先,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其次,教师和学生可以交流彼此对其的不同看法,并且教师需要逐渐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在偏旁的含义中,让学生了解“足”、“火”、“氵”,这三个偏旁所表明的不同含义,通常“氵”这个偏旁是跟水相关,“火”这个偏旁是跟干燥情况有关,而“足”则表示脚,常与脾气暴躁相连。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编造出适合个人记忆的顺口溜,并且趁热打铁要求学生举例出新的类似字组。顺口溜的编造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形近字的印象,进而降低学生错别字的书写频率。
当然,中年级阶段的识字教学和低年级地毯式的扫描教学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需要教师随着生字情况的变化随时转换教学模式,一些简单词汇只需稍作提点,而某些词汇则需要多次督促,因此,中年级阶段的识字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当场及时指点学生习作过程中出现的生字
目前,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词汇量方面的缺失,教师通常会鼓励低年级学生运用拼音夹汉字或者汉字夹拼音的方法来弥补词汇量缺失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给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创造条件,进而解放低年级学生的创作激情,挖掘其写作潜能。与此同时,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在汉字中夹杂拼音的这种写作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说到底拼音代替汉字只是一个暂缓的方法,并不能长期使用,一旦长期使用会让学生对拼音的使用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不利于今后在识字方面的长期学习。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课堂上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一一巡视学生的习作情况,随时做好实地教学的准备。这样“实地教学”的方法和传统的批改教学相比,更能加强学生的主观印象,可以在第一时间拉响学生心中的记忆警报,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印象。
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习作课堂上,教师可以单独割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学生进行生字的交流学习,届时,学生可以自由的向老师发言也可自由在黑板上书写自己在习作上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在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的针对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快速的进步。
三、习作前积极预防错别字,习作后积极纠正错别字
中年级阶段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是教师长期采用“多认少写”的教学方案,一方面,当前我们缺乏适合学生识字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度重视教学而忽视了教学过后的学生写作。
1、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生字造句
张田若提出降低错别字出现频率的方法有:在学生获得大量词汇后,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遣词造句,与此同时,可以把与学生相关的生活、个人兴趣等方方面面应用到所造的句子中去,甚至可以引用当前流行的歇后语,这样学生在学习记忆时就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生对于生字的恐惧,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减少错别字的错误记忆。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
众所周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授学生学习生字时,我们要重点培养其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学习过程,而不是单一了解学习到的生字,这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学习而言是关键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商 伟.小学生易写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现象】推荐阅读:
如何处理小学生迟到的现象02-16
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现象浅析10-24
小学五年级描写自然现象的作文01-16
争胜小学关于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自查报告01-28
小学生常见夸张句07-04
小学生常见英文谚语02-14
关于规范幼儿园防止小学化现象责任书02-17
错别字学生02-12
常见小学作文题材02-14
小学常见夸张句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