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名人名言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诸葛亮的名人名言(共10篇)

诸葛亮的名人名言 篇1

2、志当存高远。

3、非宁静无以成学。

4、劝农业,无夺其时。

5、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6、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1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1、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12、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

13、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14、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1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1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19、胜者随道而修途,败者斜行而失路。

20、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21、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22、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4、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6、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27、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28、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29、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30、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1、可是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3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3、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

34、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6、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3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远。

38、日月之明,众下仰止,乾坤之广,万物顺之。

39、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

40、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41、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42、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43、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44、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

4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6、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

47、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

48、红紫乱朱色,淫声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

49、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50、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

51、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

52、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

53、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

54、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5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6、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

57、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

58、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

59、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60、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不能皆坚固也,处之而已也。

61、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

6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3、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64、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65、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66、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67、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

68、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

69、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国危则不安。

70、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

71、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

72、制之以财,用之以礼,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时之气乎?

73、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

74、臣初奉先帝,资仰凭借、依赖於官,不自治生谋生计。今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75、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合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76、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来增加些微财产。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77、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诸葛亮的名人名言 篇2

一、两晋到南北朝政治上的能臣形象

从历史记载来看, 成都的武侯祠兴建于东晋时期, 当时巴蜀有个起义军的领袖李雄 (303~334) 在占据巴蜀的时候兴建了武侯祠。《太平寰宇记》说:“李雄称王, 始为庙于少城内, 桓温平蜀, 城内独存孔明庙。” (又见《方舆胜览》卷五十一) 可见, 两晋的统治者虽然尊重诸葛亮, 但是并没有为其修建祠堂之类的纪念其丰功伟绩, 这主要是因为两晋司马氏与诸葛亮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恩怨。同时, 由于诸葛亮的声名主要在巴蜀地区, 其他地区受到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 对其认识还非常有限。对于其认识, 主要集中到他对蜀汉的历史贡献上, 是一个政治上的能臣形象。李雄之所以修建武侯祠既是对诸葛亮的尊敬, 也是希望能够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能臣来辅佐自己, 在巴蜀地区站稳脚跟, 巩固自己的政权。受到当时的动乱的影响, 加上历史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游览武侯祠的名人还比较少, 留下的文献资料也非常有限。

二、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开始提升

隋唐时期是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相对比较平稳, 文化高度繁荣, 在高度繁荣的背后对于诸葛亮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统治者基于统治的需要, 可以大肆宣传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从这一时期开始迅速提升。最早留下游览武侯祠文字记录的名人就是杜甫, 他避居巴蜀时期与武侯祠相邻而居, 经常游览凭吊武侯祠, 写下了千古名句《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白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既描写了武侯祠当时的景色, 也表明了以古喻今之意, 杜甫空有一身报国之心, 却得不到国家的重用, 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像诸葛亮那样的一代名相。对此, 杜甫给予了诸葛亮很高的历史评价, 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展现了一个悲情的历史人物形象。而武侯祠的重要文献资料《蜀承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是由唐代著名文学家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丹, 著名碑文家鲁建镌刻“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 则蜀垂相诸葛公其人也。”裴度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比较高, 认为是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四者具备, 古往今来可以说是无人出之其左右。随后该碑文从诸葛亮隆中决策、出山辅佐刘备二十多年的历史功绩进行了概述, 正是这一碑文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但是, 对于诸葛亮的不足之处, 裴度却没有过多的进行论述, 只是以“不测不克”模糊地给出定论。可见, 他是有意提高诸葛亮的历史地位, 刻意地不去评价他的不足之处, 这充分说明了在这一时期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诗人游览了武侯祠, 比如说著名诗人岑参 (715~770年) 晚年客居成都, 游昭烈庙与武侯祠后, 创作《先主武侯庙》一诗:“先主与武侯, 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 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 英灵贯千岁”。贞元八年 (792年) 诗人张俨游先主庙, 写《渴先主庙》:“扶顺继王业, 并吞势由已。天命屈雄图, 谁歌大风起?得股肚贤明, 能以奇用兵。何事伤客情, 何人居帝京?雄名垂竹帛, 荒陵压叶陌。终古更何闻, 悲风入松柏”。大中六年 (852年) , 唐诗人李商隐游武侯祠, 写《武侯祠古柏》诗一首:“蜀相阶前柏, 龙蛇捧阴宫, 阴成外江畔, 老向惠陵东。大树思冯异, 甘棠忆召公。叶凋湘燕雨, 树折海鹏风。玉垒经纶远, 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 一为问昭融”。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唐朝的历史名人游览武侯祠, 留下了很多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资料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所谓褒奖之意, 但是评价的却比较中肯, 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诸葛亮在隋唐时期历史地位的提升。

三、宋元明时期的神化

一进入北宋时期, 武侯祠就被统治者刻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据明曹学佳的《蜀中名胜记》记载:“《蜀古迹记》云:宋曹彬, 建隆二年 (961年) 为都监伐蜀, 渴武侯祠。视宇第雄观, 颇有不平。谓左右曰:‘孔明虽忠于汉, 然疲竭蜀之军民, 不能复中原万一, 何得为武?当因其颓败者拆去之, 止留其中以祀香火。’左右皆谏不可。俄报中殿摧塌, 有石碑出土尺许。彬逞视之, 其刻字宛如新书。题云‘测吾心腹事, 惟有宋曹彬。’读讫, 下拜曰:‘公, 神人也。小子安能窥测哉?’遂令蜀守新其祠宇, 为文祀之而去。”这一段记载虽然不是正史, 但是却客观地说明了诸葛亮的形象在这一时期被神化的事实, 当然所记载的神化内容不可信, 肯定有人有意为之, 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诸葛亮的形象神化, 以提升诸葛亮的历史地位。陈荐在《武侯祠》诗中 (详后) 说“手植劲柏尚苍翠, 疑有神灵潜护持”, 神化诸葛亮历史形象的目的更加明显, 而宋裴士禹《蜀先主庙古柏》说:“陵前古柏树, 千丈起平地。根大压巨鳌, 心虚藏野隧。风动虬龙枝, 雷雨随声至。”说的也是武侯祠当中的柏树有神龙保佑。可见在宋朝诸葛亮的形象明显地被神化了, 而且可以说是神乎其神。元朝统治者虽然也尊崇诸葛亮, 并继续将其神化, 但是在元朝统治的时期,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及战乱的影响, 武侯祠已经破败不堪, 鲜有名人前去游览。但是到了明代,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 武侯祠的游人开始增多, 对其继续深化的同时开始理性地进行评价。万历二十六年 (1598) 六月, 山东, 陕西按察司副使前兵科左给事中、境内梦夔张应登所提的七律诗碑刻当中“龙虎风云际会场, 苍烟古柏汉祠堂。玉鱼甫卧中山后, 杜宇惊啼北帝王。落日荒荒磋莫挽, 残云虑痣根偏长。可知雪耻须今日, 灭魏平吴运更昌。”诗的内容可以说是平淡无奇, 但是“玉鱼甫卧中山后, 杜宇惊啼北帝王”这句话也含有将神化诸葛亮形象之意, 意思说诸葛亮在此长眠, 都“惊啼北帝王”。这里的北帝王指的就是刘禅第五子刘谌, 在这里要他将诸葛亮比作“玉鱼”。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 早时金碗出人间。”可见, 在这里带有一定的神化色彩。如明薛暄《诸葛武侯庙》 (十首) 中说:“……钟鼓尚存当日庙, 江山犹绕旧时宫。画檐金榜蛟龙出, 粉壁丹青户墉通。”记录当时武侯祠的修复情况, 点出了当初建筑风格及主要装饰情。当然, 对于武侯祠的描绘也是人间仙境一般。

四、清朝时期其历史地位达到顶峰

清军入关以后, 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对汉族文化极为尊崇, 《清史稿·礼志三·吉礼三》“历代帝王陵庙”条记载:顺治初年, 该庙入祀的三国人物中, 仅诸葛亮一人。说明了清初统治者对于诸葛亮的历史地位的重视。康熙对诸葛亮的评价甚高, 他在《遗诏》中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人臣者, 惟诸葛亮能如此耳。”晚清四川总督沈葆桢留下的对联, 写得饱含感情:“地有千秋, 南来寻丞相祠堂, 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 东去襄阳问耆旧, 几人相忆在江楼?”一句“大名垂宇宙”道出了诸葛亮在清朝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赵藩“能攻心, 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 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他在这里反思了诸葛亮采用攻心的战术收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故事, 指出了诸葛亮的用兵如神和谋略得当, 又对比指出了清末政治腐败, 缅怀了诸葛亮这位忠臣能士。清代道士张清夜是武侯祠的第一个主持道士, 他留下了《昭烈忠武陵庙志》, 卷七收有其《阴符发秘说》、《忠武侯祠钟铭》、《辑省体编序》、《忠武祠焚炉引》、《重摹古柏行碑跋》、《玄门戒白》等文, 其中有大量武侯祠的记载。还留下了“兄弟君臣一时际会, 当年铁马金戈, 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祖孙父子千古明良, 今日丹楹画栋, 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认为是诸葛亮一手奠基了蜀汉的江山。在这一时期, 诸葛亮已经成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象征,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历史人物, 而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儒家思想的一种集中的体现。朝廷对于诸葛亮的重视, 让很多达官贵人经常来拜祭武侯祠。在清朝, 新任地方首脑到了成都以后, 一般都有先谒武侯祠的习俗。朝廷大员路过此地, 一般都会到武侯祠进行拜祭。清人傅崇矩在《成都通览》“成都之民情风俗”中曾记述道:“正月初一游各庙, 以武侯祠为热闹。”又说“初一日、初五日、初九日、十五日, 均游武侯祠。”可见这一时期对于诸葛亮的祭祀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 游览和拜祭已经成为普通人的行为, 这与以前主要是以名人为主的游览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就充分说明了诸葛亮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神, 其历史地位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总之, 从名人游览武侯祠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是不断变化的, 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尊崇, 到隋唐时期历史地位的提升, 到宋元明时期的形象神化, 再到清代达到历史顶峰, 这种历史地位的变化, 既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也是政治作用的使然, 但是不管是何种原因, 都将诸葛亮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历史地位。

摘要:成都武侯祠从其兴建到现在, 中间是几经破坏, 经历了多次修葺才留下了今天的这个面貌。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智慧形象, 历代名人游历武侯祠时候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 从这些文字资料当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历史地位的变化。从收集到的资料文字资料来看, 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也就是从两晋到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历史地位有明显的变化, 从中肯的评价到形象深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 这种历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漫长的历史变化和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

关键词:武侯祠,诸葛亮,杜甫

参考文献

[1] .杜甫.杜甫诗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

[2] .乐史.太平寰宇记 (宋本影印本) [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3] .顾农, 童李君编选.高适岑参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9

[4] .郑在瀛编.李商隐全集[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2011

[5] .房开江编.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诸葛亮升值的背后 篇3

三国时期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幕——五丈原诸葛禳星,便在这里上演。牵强附会的枝蔓显然是文学家罗贯中的夸大。但54岁的诸葛亮被司马懿拖死此地,却是不争的事实。蜀不及魏,亦不及吴,无可否认。可诸葛孔明乃至刘备、关羽、张飞明知不可为,却躬身为之,崇尚一个忠字,追求一个义字,似乎才是后人尊崇他们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为失败者建庙立祠并不是时尚。单单一个蜀汉小国,人口不过百万,且偏处西南一隅,却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诸庙兴建民间。这其中惟诸葛孔明名气最大,被神化成智慧的集大成者。如此等等,除民族文化推崇的“忠、孝、节、义”的成分外,怕还是诸葛一干人的“忠诚”被历代皇帝看中。从西晋开始,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给诸葛亮的名气注水——唐封武灵王,宋赐英惠庙,元追封“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朱元璋加以帝王之礼,钦定“帝王庙”。到了清代,诸葛亮更是身价倍增,其庙一修再修,春秋祭祀成规。康熙皇帝直抒胸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毋庸置疑,诸葛亮一生力行一个“诚”字。刘备托孤时,他表示要“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一死”。日后辅佐刘禅,果然是“惟知嗣君之当辅,而不复知有其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等耿耿忠怀!——阿斗虽庸弱,并不感到来自强相的威胁。而刘、关、张、赵,更强调一个“义”字。赵云虽未能赶上“桃园结义”,但他千里迢迢投奔刘备,同样情同手足。蜀汉的五位开国元老,尽管性格各异,但他们的精神信念,几乎涵盖了正统道德观的全部。这些忠、孝、节、义的思想品德,自然是封建皇帝最需要的。不以胜败论英雄,而以“忠、义”授尊称,恐怕也只有蜀汉的五位元勋享此殊荣。而此后的千百年里,“忠、义”不仅维护了皇权的统治,也深刻影响了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

然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倘若超越极限,就会走向反面。刘备正是过分地牵挂了那个高傲自大的二弟关羽,连蜀汉的安危也不管了,发兵讨吴。结果,被东吴的新生代陆逊打了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连老命也丢在白帝城。张飞亦然,屠夫本性不改,下场更为悲惨。正由于这样的故端,才给一个“义”字做了大大的注脚。诸葛亮比刘、关、张高明一些,可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还错用了一个马谡,冤杀了一个魏延。但诸葛亮的忠诚把一切瑕疵都掩盖了。要说英雄,曹操才是三国时期的英雄,刘备等辈均为其手下败将。曹操还是文学家,开慷慨苍凉一代诗风。但曹操动不动拿献帝开涮,后来的皇帝怎能看得顺眼?更不用说为他立庙建祠了。

答案大概得从“忠、义”说开去。关羽被后世尊为“武圣”,但他是打了败仗逃跑时,被对手擒拿斩首的。张飞被手下兵士要了小命,至少是治军无方。刘备只会哭,看不出有什么经国治世之方。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义”,这怕是后人为其立庙祭祀的因由吧!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他一生的忠实写照。因此,历代皇帝为其加冕,当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诸葛亮忠于刘备,为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那个时代,仍有其合理性,所以,受到后人的尊崇。即使到了今天,他那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仍然被人们敬仰。这恐怕是五丈原游人如织的缘故吧!

诸葛亮的励志名言 篇4

1、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3、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6、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7、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8、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9、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10、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13、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14、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15、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16、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18、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19、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20、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21、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2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23、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24、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25、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26、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7、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2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0、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古文经典励志名言

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张岱》

3、慎始如终,则无败事。——《道德经》

4、靠山吃山,种田吃田。——《增广贤文》

5、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增广贤文》

6、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

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增广贤文》

8、老来多忘事,唯不忘相思。——《白居易》

9、悲哉梦仙人,一梦误一生。——《白居易》

10、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朱熹》

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2、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增广贤文》

13、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

14、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15、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冯梦龙》

16、人怕三见面,树怕一墨线。——《增广贤文》

17、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增广贤文》

18、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

19、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20、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朱熹》

21、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曾国藩》

22、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

23、莫道无情何必尔,自缘我辈正钟情。——《唐寅》

24、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

25、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

2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2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

28、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

29、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黄宗羲》

30、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曹雪芹》

31、苍蝇不叮无缝蛋,谣言不找谨慎人。——《增广贤文》

32、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增广贤文》

33、树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增广贤文》

34、有钱难买子孙贤,女儿不请上门客。——《增广贤文》

35、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36、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37、有子之人贫不久,无儿无女富不长。——《增广贤文》

38、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以借境调心。——《洪应明》

39、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曾国藩》

40、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

4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

42、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

4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婚不嫁惹出笑话。——《增广贤文》

44、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曾国藩》

历史名人诸葛亮的生平故事 篇5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诸葛亮名言语录 篇6

2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3不爱尺璧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4非宁静无以成学。

5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6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7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8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志当存高远。

1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3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4不爱尺璧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15非宁静无以成学。

16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17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1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2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浅谈诸葛亮的社会影响 篇7

本文通过诸葛亮早年的社会活动及政治思想的形成做一些事实求是的分析。

一、少年时期的逆境, 树立了超群的思想报负

东汉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 诸葛亮出生在山东徐州琅琊阳都 (今山东沂南县) 的一个士族家庭, 其远祖诸葛丰, 西汉元帝时, 曾官至司隶校尉, 其父诸葛珪, 做过泰山郡 (山东泰安县) 的郡丞。诸葛亮从销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8岁时丧父, 从此家庭衰败。他的少年时期, 正值东汉王朝气息奄奄, 豪强割据, 军阀混战, 贫民百姓辗转沟壑, 中原各地到处是“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的景象, 诸葛亮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诸葛亮的家乡山东是齐鲁文化的源地。管仲与《管子》, 晏婴与《晏子春秋》时齐文化的代表, 孔孟儒学是鲁文化的代表。出生在山东, 并在家乡故土度过了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自然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熏陶。

二、青年时期的“隐居”, 与他发奋图书、广交名士、适时而出

叔父病故后, 人地两生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 来到南阳卧龙岗上过上了一种自食其力的农夫生活, 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臣本布衣, 躬耕南阳。”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上躬耕时, 除参加部分田间耕作外, 更多的时间是在草庐内掩门攻读, 博览群书, 结交志士, 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 逐渐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当时, 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战国至秦汉的高峰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致了思想、文化大发展, 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技发明家, 他们或授徒、或著述, 创立了多家学派并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文化典籍, 两汉时期, 随着强大的西汉帝国的建立, 思想、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惊人的突破,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

三、诸葛亮出山以后与刘备的关系

从诸葛亮出山跟随刘背后, 直到赤壁大战建立孙、刘联盟前, 诸葛亮并未发挥出大的作用, 直到草草率大军南下, 刘备被迫仓皇出走, 因情况危急, 诸葛亮“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孙、吴, 建立孙、刘联盟并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使刘备集团从此有了立锥之地, 诸葛亮才逐渐获得刘备的真正重视, 赤壁大战后, 刘备任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 督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驻临丞”, 远离刘备的统治中心, 任务只是“调其赋税, 以充军实”。同一时期, 在刘备身边担任谋士的是庞统, 职务与诸葛亮同样为军师中郎将。在争夺益州时, 刘备每事决于庞统, 法正等人, 基本上与诸葛亮无渉, 后来庞统阵亡, 诸葛亮带兵入蜀, 虽被封为军师, 也还是“常镇守成都, 足食足兵”, 继续管理军需供应;而未能参与刘备北攻汉中、东征孙吴等重大决策活动。刘备东征失败后, 诸葛亮也只好叹息说:“法孝直 (即法正) 若在, 则能制主上, 令不东行, 就复东行, 必不倾危矣。”可知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还没有达到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权, 也并非一贯受到刘备重视的。尽管如此, 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座右铭的诸葛亮, 并未因此而消极。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在逆境中磨练自己, 经得起磨难, 以不断地完善自身, 而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要求君子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人,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孟子强烈谴责自暴自弃者:“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者;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谓之自弃也。”孔孟这种孜孜不倦以求自我完善的奋进, 搏击之精神, 为诸葛亮所发扬光大。他在刘备交于他的工作岗位之上, 兢兢业业, 效忠尽能地勤奋工作, 不仅为之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根据地, 而且保证了前方“军实”的需要, 终于获得了刘备的信任与依赖。所以, 人们才借用刘备曾言之“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 将他们之间的关系称之为鱼水关系, 并被历代标榜为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楷模, 这实际上正是儒家君臣大义思想的完美体现。

四、“托孤”之后所面临的内外困扰

刘备病危之时, 认为诸葛亮在蜀国已位高德重, 而刘禅幼弱, 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佐, 是不能巩固帝位的, 遂遗命“托孤”, 将一切政事交于诸葛亮处理, 后主刘禅只做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诸葛亮所接手的这个蜀汉政权, 面临的是一系列丞侍处理的内政, 处事难题, 诸葛亮在十分困难情况下, 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力挽狂澜, 一一着手进行处理。当时, 刘备新丧, 属国内部人心浮动。魏国名士大臣纷纷写信给诸葛亮, 要他审时度势, 顺从天命之心, 纳士归降, 作魏国的藩属。诸葛亮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称为《正议》的文章, 让大家进行传阅和讨论。他在信中振振有辞地斥责了“助纣为虐”的东汉王朝的元老旧臣, 强烈的表达了他忠于汉室的精神品格。在当时蜀汉多事之秋, 面临内外诸多困难情况下, 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对蜀汉统治集团内部搞好思想建设, 吉利数寒臣僚忠勤王事, 增强抗击曹魏的信心, 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针对蜀汉元气大伤, 一时难以恢复, 后方尚未稳定的情况, 诸葛亮采取了三线基本国策:一是重新贯彻“草庐对”中所规划的联吴抗曹的外交方针, 主动派遣邓艾去东吴与孙权和亲结好, 恢复蜀吴同盟, 以摆脱两面受敌的情况;二使“务农殖谷, 闭关息民”, 即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使民休养生息, 加强蜀汉国力;三是以“攻心”政策, 平定南中叛乱, 既稳定后方, 又增强蜀汉的经济.军事实力。

五、命丧定军山的良苦用心

诸葛亮之所以要“遗命”葬于定军山, 是因为在封建时代, 做忠臣也殊非易事, 尤其是像诸葛亮那样已集权力于一身未能完成统一天下, “兴复汉室”之重任者, 虽然诸葛亮受儒家文化影响, 一再强调“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努力实现人格独立和追求人格不断地完善这种自强自立意识。但限于当时的情况, 为减少对北伐的干扰, 他不能不处处谨慎小心。还在诸葛亮大权在握时, 蜀国内部就有人对他权力至大产生过疑虑。甚至随着后主刘禅年龄的增长, 权力欲也逐渐膨胀起来, 时刻思念恢复由刘备遗命交给诸葛亮的某些“皇权”, 并通过宫中宦官搞了一些小动作, 诸葛亮意识到了这种危险, 所以在《出师表》中说:“宫中, 府中, 俱为一体”, 并用汉代兴衰的历史要求后主疏远宫中的小人。宫、府之争, 已经昭然于世。公元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为了平息国内舆论, 上疏请自贬三等, 后助立即将诸葛亮降为左将军, 并将诸葛亮的过失诏示于天下。生前尚且如此, 死后就更难以预料了。为家人计, 为国家计, 为统一天下的大业绩, 诸葛亮的自强不息精神使他不得不做出一种明智的选择。而葬于定军山, 既可避免身后被君臣猜忌以误国家大事, 又可勉励后人不要忘了北伐, 将自己自强不息之奋斗精神继续贯彻下去。诸葛亮一生忠贞谋国, 志在兴复汉室, 执着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及奋斗目标, 不折不挠的走下去。不论出现什么困难, 都丝毫不能改变他的初衷。这一切, 都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维护封建綱常和忠义道德的儒家正统思想, 以及信奉儒家君臣大义的思想。正是他的这种矢志不移, 积极进取的伟大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诸葛亮早年躬耕与南阳, 晚年北伐基地选择在汉中, 临终前遗嘱归葬定军山有其深刻的文化寓意。主要原因在于它浓厚的恢复继承汉室帝统, 怀恋汉家创业旧地的兴灭继绝儒家正统思想所然。诸葛亮一生做人、做官、做事, 不仅为他那个时代, 也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诸葛亮作为一个受人敬仰的千古良相, 历代文人都把他作为讴歌赞颂的对象, 是传统文化精华的象征, 是中国人民智慧与才能的化身, 在历史上有卓越的贡献, 他一生的努力作为, 忠贞廉洁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诸葛亮,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论自强不息的精神》。

诸葛亮的姓氏谜团 篇8

这当然是笑谈。但是,要说诸葛亮他家原本并不姓诸葛,那倒是真事。他家的姓氏来源,《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注有两说。一是《吴书》:“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说他家原本姓葛,琅琊郡诸县(今山东诸城市)人氏,后来迁到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而阳都先已有姓葛的,为了区别就被称为诸葛了。二是《风俗通》:“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说是秦朝末年的葛婴,是陈涉(即陈胜)的大将,立下功勋却被冤杀。葛婴的子孙,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的侯爵,家族为了显示荣耀,就把“诸”字加在姓氏前面,变成诸葛了。

两种说法,一说诸县是其原居地,一说是其封爵地,但是关键点完全相同:即原本姓葛,后来与诸县发生关系,才变成诸葛。而且诸葛亮的老祖宗葛婴,当初还跟着草莽大英雄陈胜、吴广,闹过一阵子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史记·陈涉世家》留名青史,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颇堪玩味。

你可能有疑问了: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性符号,能够变来变去吗?

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喊出振聋发聩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一位,在其名著《日知录》中说,上古的姓与氏,并非一回事。以周代贵族为例,两者区别主要有二:一在功能上,姓用来“别婚姻”,即区别婚姻对象;氏用来“明贵贱”,即区别身份贵贱。古代先民知道近亲通婚会造成生育不繁衍,即《左传》所谓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为了避免近亲通婚,就有“姓”的产生。而同一家族中,各个分支的成员各自在社会上自行打拼,身分会有升降。高贵者为了显摆身份,就有“氏”的出现。二在性质上,姓是血缘基因符号,血缘基因不会变,所以姓也不能随意改变。而氏是身份贵贱符号,身份贵贱会发生改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身份改变了,氏也会发生变化。

但是,战国的大战乱,开始颠覆这一切。接下来刘邦从底层崛起,手提三尺剑开创汉朝,传统社会翻了个底朝天,以往与贵族制相配合的姓氏文化无法继续保持。于是汉代以后,姓与氏混为一体,上至天子,下至草根,都有各自的姓氏。而且这时的姓氏,既用来区别婚姻,也可以发生改变。诸葛亮的先世将葛氏改为诸葛氏,就是这种社会流变大背景下的产物。

《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魏略》云:“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同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死后,蜀地老百姓还把他继承侯爵的儿子诸葛瞻,尊称为“葛侯”。刘禅所称的“葛氏”,百姓口中的“葛侯”,都与诸葛亮家族最初的姓氏完全吻合。

诸葛姓的来源,姓诸葛的名人 篇9

朱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历史。

一、姓氏来源

1、远古时代,有官职掌管祭把,通鬼神、问吉凶,名巫祝,其子孙以祖上官职为姓;2、西周时,周武王封一支黄帝族的后裔于祝,后建祝国(今山东省济南市),其子孙以国名为姓。

二、郡望堂号

秦置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市。

一、寻根溯祖

1、以国名为姓。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国名为姓。汉代,有枞阳人竹晏改为竺姓,其后沿用不改。 2、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

1 来源于越王的后裔。西汉初期,有人名为无诸,他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后代。秦朝末期,他率领着部将帮助刘邦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汉朝建立以后,他被封为闽越王。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作为姓氏,形成诸姓。

2 来源于诸葛氏。

诸葛亮的名人名言 篇10

千古良相诸葛亮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的

诸葛亮,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在《三国演义》里,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退敌,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可谓智圣。但是在现实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

2、观看百家讲坛

3、询问老师、父母、同学等

4、阅读他的文章

三、研究内容

1、隆中高卧定三分

诸葛亮相貌、出身:

《三国志》记载:“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三国演义》中如此描写:“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由此看来,无论是史料还是小说,对诸葛亮的定义均为身长八尺、气度不凡,可见其才气。

诸葛亮出身官吏之家,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亲名叫诸葛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躬耕陇亩:

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居于荆州。叔父去世后,他们就隐居隆中,耕田为生。诸葛亮与徐元直、崔州平等为好友,常自比管仲、乐毅。后娶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氏为妻。

隆中对策:

建安十二年,刘备在数败之后依附与荆州刘表,屯兵新野。徐庶前去投奔,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称其为“卧龙”。于是刘备亲自登门拜见,三国志记载为“凡三往,乃见”。而后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局势,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蓝图,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自此,诸葛亮踏上了征程。

2、鱼水相随永安梦

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之子刘琮听信佞言,闻听曹操南下,便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得到消息,率领百姓、军队南逃,曹操派五千精骑兵追赶,在长坂坡大破刘军。

刘备败走夏口,又正值鲁肃前来打听曹军情况,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做说客。到达柴桑后,诸葛亮智激孙权,孙刘结成联盟,在周瑜的指挥下,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

演义中又加了许多使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虽然不是事实,但都体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特点。

三分天下:

赤壁战后,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刘备占领益州,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诸葛亮在率军入川时,曾告诉荆州守将关羽:“东和孙权,北据曹操。”入川后,每逢刘备出征,诸葛亮就留守后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延康元年(2),曹丕篡汉自立,次年,刘备登基,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永安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V亭之战中战败,撤回永安。次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来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则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命刘禅兄弟三人父事丞相。刘禅即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开府治世,领益州牧。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为平息南蛮叛乱,率兵南征。《三国志》中写道:“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出师北伐:

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出祁山两次,与魏国将领司马懿展开了一系列智斗。造出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军事器物。却因操劳过度病重。

长使英雄泪满襟:

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谥号忠武侯,葬于定军山。墓葬极为简朴。

4、赢得生前身后名

开拓农田,兴修水利: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治国严明,公开公平公正:

作为蜀国丞相,诸葛亮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通过“挥泪斩马谡”可以看出,在法律前面,无论对方是谁,他都会毫不留情,依法处置。同时他自己也谨遵法律,不利用职位去得到一些利益。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用易中天教授的话说就是:“绝对公开公平公正。”可谓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成就:

诸葛亮是个军事家,这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认可。唐太宗多次与李靖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和八阵图。唐朝时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也写了许多军事著作,如《南征》、《北伐》、《北出》、《武侯兵法》等。他还推演阵法,作八阵图,改良连弩,造木牛流马。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

艺术造诣:

诸葛亮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都有研究。南朝陶弘景的《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原文来自苹果教育网HttP://WwW.PeQuiP.CoM.cN/,请保留,谢谢!)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

《三国志》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

四、生平总结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文学家。在世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时因其才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精于战略规划,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为之后蜀汉政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更是尽忠尽责,被后人称为千古良相。陈寿评价他: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五、作品评析

接下来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对诸葛亮作品的理解。《诫子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书围绕“静”字加以论述,最后把失败归于一个“躁”字上。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修身治学的精髓:要从淡泊宁静处着手,用俭朴节约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切忌怠懒险躁。此可谓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本文虽篇幅短小,却意味深远。

六、研究收获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三顾之恩,是你后半生的全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你永不改变的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生命的精华。

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上方谷顶,一道天雷,击碎了你的梦想;五丈原中,一阵秋风,化作了一声叹息。

君虽已离去,可是历史不会埋没你的姓名。当天下大乱,你悄然规划了三分的蓝图,手指轻点,便把矛头指向西川。可叹浮生一梦,永安塌前,君臣相望,泪满衣裳;六出祁山,屡次战败,数番午夜梦回之时,月光冰冷,你心的依然滚烫。

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亦随着那杯浊酒,付诸笑谈。

只是,你的执着,你的公平,你的忠心,将被后人刻在脑海,永不会磨灭。

学习总结:

演义中的诸葛亮,鲁迅先生说为:“状多智而近妖。”通过对现实中诸葛亮的研究,发现历史上的诸葛亦不缺乏睿智精明之处,明白了做人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执着是成功的垫脚石。

另:附上有关武侯的几篇文学作品:

《出师表》、《诫子书》、《诫外甥书》、《隆中对》

上一篇:如何提高英语改错的方法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