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复习(精选11篇)
【原文】
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④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履,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题解】 东阳,现在浙江省东阳市,明朝属于金华府。马生,即马君则,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是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作者当时已经69岁。
【重点词语解释】 嗜:喜欢致:得到,买到观:看,读弗:不怠:懈怠
走:跑逾:超过因:于是益:更加慕:羡慕
患:担心硕:大执:拿叩:发问、询问侍:伺候
援:提出质:询问俟:等到或:有时卒:终于
负:背曳:拉,这里指拖穷: 尽支:同“肢”汤:热水
再:两次被:同“披”,穿腰:挂在腰间敝:破旧假借:借
以是:叱咄:训斥,呵责辞色:脸色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沃灌:浇洗逆旅:旅店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内容分析】
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三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四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 “口体之奉”的情况。第五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理解性默写】
⑴.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⑵.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⑶.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⑷.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内容分析】
1、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文章第一节作者主要回顾了自己读书求学的艰辛。从时间方面看主要分两个阶段: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四个方面:读书难;求师难;旅途难;生活难。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什么?
是由“嗜学”与“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5、作者“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作者“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6、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7、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8、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10、作者与富贵子弟比较表现了什么?说说现代中学生的苦乐观。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12、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3、《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一是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二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4、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6、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7、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8、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 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19、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
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
20、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1.按拼音填写汉字, 将加点字注音。
既加gu Qn () ch K () 咄 ()
s K () 其欣悦y F () 然
负箧 () 曳x J ()
j On () 裂y Kng () 人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家贫, 无从致 () 书以观⋯⋯
(2) 录毕, 走 () 送之, 不敢稍 () 逾约。
(3) 又患 () 无硕 () 师名人与游⋯⋯
(4) ⋯⋯以衾 () 拥覆, 久而乃和。
(5) 同舍生皆被 () 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 () 白玉之环⋯⋯
(6) 余则缊 () 袍敝 () 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3.按要求填空。
(1) 本文小结作者学习生涯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者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 主要有哪两方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与思考
6.你怎样看待作者的学习态度和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 有地隐然而高, 以临于溪, 曰新城。新城之上,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 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此为其故迹, 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而尝极东方, 出沧海, 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 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 晚乃善;则其所能,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 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 岂爱人之善, 虽一能不以废,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 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拓展练习
7.按拼音填写汉字, 并将加点字注音。
w Q () 然qi Ang () 以仕
ch Wng () 徉 ()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有地隐 (隐约) 然而高
B.而尝极 (游遍) 东方
C.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4 (同彰, 显著) 也
D.夫人之有一能, 而使后人尚 (崇尚, 尊重) 之如此
9.选出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本文记事为次, 说理为主;记叙是手段, 说理是目的。但记叙与议论浑然一体, 而不是先记叙而后议论。
B.记, 是古代一种文体。它既可记人、记事, 又可议论、抒情。
C.本文通过记墨池, 指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D.本文是强调人们应当像王羲之那样刻苦学习, 而没有要求人们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比较分析
10.此文与《送东阳马生序》的写作目的是否相同?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内容到形式谈一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之窗
穿壁引光与佣作读书
葛洪
匡衡字稚圭, 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 家富多书, 衡乃与其作, 而不求偿。主人怪, 问衡,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 资给以书, 遂成大学。衡能说《诗》,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匡说《诗》, 解人颐。”鼎, 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西京杂记》卷二)
《解析〈送东阳马生序〉与〈墨池记〉》参考答案:
1.既加冠, 叱咄 (du T) 俟其欣悦, 负箧 (qi F) 曳屣, 皲裂, 媵人。2. (1) 致:得到。 (2) 走:跑, 稍:略微。 (3) 患:担心, 硕:大。 (4) 衾:被子。 (5) 被, 同“披”, 腰:腰佩, 腰用作动词。 (6) :旧絮, 敝:破
3. (1) “勤且艰”。 (2) 对比手法。4.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5.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 读来更觉亲切。
6.略。
7.洼然, 强以仕, 徜佯 (y Wng) .8.A 9.D
一、称呼
文章中涉及到的称呼有“先达”“宋学士”“东阳马生君则”等几个。在古代。对人的称呼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中的“吕师孟”“贾余庆”;有称字的,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等:有称号的。如称欧阳修为六一居士,陆游为陆放翁等;称谥号的,如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死忠烈公等;有称籍贯的,如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称康有为为康南海等;有称官职的,如称文天祥为文少保,柳永为柳屯田等;还有称官地的,如称刘备为刘豫州,陶渊明为陶彭泽等;另有称爵名、斋名的,如称寇准为寇莱公,梁启超为饮冰宝主人等。另外,在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兼称等。像本文的“宋学士”则是称宋濂的官名:“东阳马生君则”是兼称,“东阳”是地名。现在浙江省,“君则”是马生字。“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先达”则是晚辈对长辈和前辈的尊称。
二、官职
本文涉及到的官职有“学士”“司业”“博士”等。“学士”在古代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称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政事,有“内相”之称,明清以后的侍读、侍学等也称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的地位和权力略有不同。历史上像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文天祥都曾是翰林学士。古时的“学士”以及下文的“博士”都是官职。秦汉时“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工作的官职。而现在这些与“硕士”“博士后”等已成为专用的学位名称,已不具有行政职能。“司业”与“博士”一样也是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另外,本文的“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县官”是代指朝廷。
三、科举
“今诸生学于太学”的“太学”是指古代的学校。古代对学校的称呼在不同时代也不同。殷商时代称“痒”。周代称“序”,到秦代则又称为“国学”“乡学”,“太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主要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它同时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后又开设“国子监”。有时与“太学”同时设立,有时只设其一。这里的“诸生”是指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也称“监生”。后来,监生只成了一个虚名,捐钱也就能取得监生的资格。我们熟悉的监生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鲁迅《祝福》中讲理学的老监生“四叔”等。
四、礼仪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中的“加冠”是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到了二十岁时,由父亲主持,在宗庙里行加冠的礼节,戴上成年人的帽。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二十岁则称作“弱冠之年”。而在此之前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说法。如称儿童有“孩提”“童龀”“垂髫”等说法;到了十岁左右,因为儿童将头发分作两半扎结,宛如两个羊角,所以又有“总角”一说;到了十四岁左右。女孩子则称“豆寇之年”,豆寇是一种在初夏开花的植物,“豆寇之年”表示人还未成年;十五岁以后,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二束,所以又称“束发”。二十岁以后则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另外到了八九十岁则称之为“耄耋”,百岁则称之为“期颐”。
五、文史典籍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此处的《诗》《书》实际上是泛指古代的一切经书。封建时代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正统教育的必读教材,并被统治者作为宣传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后来又有“六经”“十三经”之说,“六经”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加上《乐》,也有把“六经”称为“六艺”的,如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就是指六部儒家经典。“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和《诗》、《书》、《易》、《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宋代把《孟子》也列入经部。故有“十三经”之说。
六、文体
一、生字
1、余幼时即嗜学(shì)
2、砚冰坚(yàn)
3、弗之怠(fú)(dài)
4、不敢销逾约(yú)
5、既加冠(guān)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shuò)
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kòu)
8、或遇其叱咄(chì)(duō)
9、俟其欣悦(sì)
10、卒获有所闻(zú)
11、负箧曳屣(qiè)(yè)(xǐ)
12、足肤皲裂而不知(jūn)
13、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shè)
14、媵人持汤沃灌(yìng)
15、以衾拥覆(qīn)
16、同舍生皆被绮绣(qǐ)
17、右备容臭(xiù)
18、烨然若神人(yè)
19、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yùn)(bì)
二、一词多义
1、以 无从致书以观(目的连词,可译为“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可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可译为“因”。“以是”可译为“因此”。第二个“以”介词,可译为“把。”)
以衾拥覆(介词,可译为“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可译为“因为”)
2、之 弗之怠(指代“抄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衬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介词,可译为“向”)当余之从师也(动词,可译为“跟从”)
三、古今异义
1、日再食(“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继续)
2、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汤水)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4、尝趋百里外(“趋”,古义:快步走,本文有“奔”的意思。今义:常用表趋向)
5、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四、词类活用
1、录毕,走送之(“走”,动词做状语,跑着,赶紧。)
2、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3、余立侍左右(“立”,名词用作状语,站着)
4、卒获有所闻(“获”,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获”)
4、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手自笔录(“手”,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动手”。“笔”,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用笔”)
五、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六、文言句式 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弗之怠(代词“之”作宾语,代“抄书”这件事;动词“怠”后置,“弗”表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弗之怠”就是“不懈怠抄书这件事”。)
译文: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轻松些。我站在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季节,刮着猛烈地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配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儿,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勤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作者一心向学,不辞辛苦的原因:
1、家贫,希望能改变命运。
2、更重要的是爱好,兴趣的动力,作者把学习当乐趣,乐而忘忧,心中有
2、纯正的追求,坚定的理想,从求知中获取乐趣,生活才有价值。
3、学业有成的原因:
1、刻苦学习
2、虚心求教
3、博览群书。
4、中学生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1、苦中作乐
2、虚心
3、珍惜时间
5、对同舍生豪华生活好不羡慕原因: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及在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
6、从哪三个方面写自己学习经历:求书难、求师难、求学难。
7、读完文章,有何启示:
1、学习的动力是兴趣;
2、学习要勤奋、刻苦;
3、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4、敢于发问;
5、学习要主动。
7、从古今刻苦学习的事例中,有何启示:
1、求学之路艰苦,勤奋可以战斗;
2、学习的成败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关系不大;
3、学习要勤奋,要学会苦中作乐,所以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
8、文章从4个方面讲了求学的艰难,请概括:求书难、求学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
9、最后一段作用:通过对比突出我的物质条件很差,进而转入对我精神境界的揭示,即略无慕艳意,因为我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再以物质生活贫困,只要心中有追求,心中世界充实而快乐,生活再多的困难与艰苦也能坦然面对。所以精神富足物质相比不重要。
10、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学习态度:
1、勤奋好学;
2、乐而忘忧
尊师方式:
1、更好地向老师求教,向老师学习探讨知识。(认可)
2、平等交谈追求真理的尊师方式。(不认可)
11、如何看待老师的态度:
1、严师出高徒,体现师道尊严。(好)
一、解题
序,是一种_______,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本文属于_____________。
二、作者简介
宋濂,字_______,号_________,谥________,浙江浦江人,___________,著名______家,被推为“___________”。生平著作很多,收藏在。本文选自
三、给下列加点的词注拼音
嗜学()硕师()叱咤()()俟其欣悦()负箧()曳().......
屣()皲裂()媵人()以衾拥覆()皆被绮绣()()......
容臭()烨然若神人()缊袍敝衣()...
四、解释加点的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
2、无从()致()书以()观
3、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
4、手自笔()录()
5、计日以()......
还
6、天大()寒
7、砚()冰坚
8、手指不可屈()伸()
9、弗().....
之怠()
10、走()送之()
11、不敢稍()逾()约()......
1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3、余因得()遍观群书
14、既()加冠.......()
15、益()慕圣贤之道()
16、又患()无硕()师
17、尝().....
趋()百里外
18、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9、先达()......
德()隆望()尊20、门人弟子填()其室
21、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23、援()疑质()理
24、俯身倾耳以()请
25、或().....
遇其叱咄()
26、色()愈()恭
27、礼愈至()
28、不敢出一言以复......
()
29、俟()其欣悦3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1、负箧()曳()屣()
32、穷冬()烈风
33、大雪深数()尺
34、足肤......
皲裂()而不知35至舍()
36、四支()僵劲不能动
37、媵人......
()持汤()沃灌()
38、以衾()拥覆
39、久而乃()和40、寓()......
逆旅()40、主人日()再()食()
41、无鲜()肥()滋味.......
之享
42、同舍生皆被()绮绣()
43、戴朱缨()宝饰之帽
44、腰()...
白玉之环
45、右备容臭()
46、烨然()若神人
47、余则缊袍敝衣()处.....
其间
48、略无()慕艳()意
49、以()中有足()乐者50、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五、古今异义
1、录毕,走送之走古义:今义:
2、媵人持汤握灌汤古义:今义: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今义:
4、右备容臭臭古义:今义:
六、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
2、余则袍缊敝衣...
3、手自笔录
4、主人再食..
七、一词多义:
1、以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俯身倾耳以请
以是人多以书加余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朱元思书
3、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当余之从师也
4、其俟其欣悦门人弟子填其事
5、至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
6、若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八、重点语句翻译: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4、至舍,四肢僵硬不能动
5、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九、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2、本文写同舍生的优越条件有何作用?
一、导入新课
苦难有时候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关于作者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代文学家。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志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现四川省汶羌族自治县一带)中途病死于夔州(现在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君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作者、课题介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思考探究。
(一)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
为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艰难——受人照顾
学习生活艰苦——乐以忘忧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生: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生: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生: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 热水今: 菜汤
走送之 走:古: 跑今: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有时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今:假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1.了解实词“嗜、趋、俟、穷、被、臭、遗、馁、书”和虚词“以”等,了解名词用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固定句等句式现象。
2.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和正反对比的手法。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自励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
教学难点:
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教读新课
一、教读1-2自然段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内容理解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我 同舍生
吃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教读3-4自然段
1.掌握重点词句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2)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3)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2.内容讨论
(1)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
讨论明确:
比较点 我 太学生
吃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廪稍之供
穿 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 岁有裘葛之遗
住 寓逆旅主人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
行 行深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
师 未尝稍降辞色 未有问而不告
书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本文最后一段表明了写作原因及目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
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3)手法小结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讨论明确:
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论证,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老师方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 色”与“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对比;书本方面,“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对比。
拓展:
励志名言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2.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3.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5.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6.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特特的体验等。总之,课堂教学已不是老师教教材而是怎样用教材教,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是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1、教学目标:
本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际,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的翻译课文。并熟读背诵课文。还要理解文中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泛读和学生自己朗读,鼓励学生进入情境,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下了解作品主旨,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通过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赐予。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3、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的构建】
1、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着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亲和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融合、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中,尊重学生的好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觉得老师力求做到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学生共同学习,同时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他的成绩,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感知、形成分析问题和合作的精神,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本文搜集到的资料和一些相关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大家,让它在重组的教学过程中,起到最佳的辅助作用。
2、教学经历和体验:
在两年的课改实践中,特别是在现行的过渡教材的使用和自学辅导教材的试验过程,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会学生学知识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于是对这一课,就体现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审美鉴赏,拓展延伸。通过这一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就是用此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养成的。
3、教学评价的选择:
我认为评价并不是老师的专利,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所以本节课我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方法。通过这种评价,帮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我,战胜自我、发展自我。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中站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及步骤】
1、创设情境:
用乙武羊匡的故事引入,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又是课文中相关内容,没有脱离实际。
2、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泛读,学生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后去理解课文,就更容易又更深刻一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读课文,学生就更愿意接受和挖掘作品内涵。
3、审美鉴赏:
这一步骤是师生共同赏析课文的环节,这一环节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师生共同赏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疏通文章,理解文章。在合作中分析出主人公的形象,并学会了如何去分析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握了文章思路与主题。并且也是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好方式。
4、拓展延伸:
姚滩学校 胡赵平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送东阳马生序》,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文言文。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此文是作者给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本课除了重要文言词语需要积累学习外,更以作者勤苦求学的意志,成为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好教材。
学生通过对《马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明白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篇文章,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想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思想基础。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再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诵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少吃苦的经历、意志的磨练和勤奋的态度,很有必要利用教材积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另外,他们在一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但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领悟作者“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而把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作为难点。
2、这篇文章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领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求学态度。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流程
㈠谈话导入: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导语设置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容易跃跃欲试,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学习课文的热情。)
㈡、出示课件,了解作者,读准生字词。㈢、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2、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3、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全班齐读。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整体感知全文,进而背诵课文。)
㈣、合作,疏通文意
1、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要求学生就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㈤、变换角色,领会文意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藏书者”、“先达”、“同舍生”,试以“我所交往的宋濂”为话题说一段话,有创意地翻译课文,感知文意。(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2、假如你就是“宋濂”,请归纳你求学历程中遇到哪些方面的艰难困苦,并说明你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变换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创意的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既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为下面的品读人物,理解主旨作铺垫。)
㈥、品读,读懂人物,突出重点。
用圈点批注法,划出描写作者借书难、求师难、求学路途艰辛和生活条件艰难的语句,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然后用句式说话: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宋濂。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学习重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意志,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思考作者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动力所在,理解作者的苦乐观。)
㈦、探究,把握写作目的,领会写法作用。
围绕课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设计一段正面劝勉马生勤奋学习的话,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并学习“现身说法以及对比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㈧作业设计: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想一想,并将它写下来。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并形成正确的见解,用以指导学习生活实践,突破难点。)
1、余幼时即嗜学。...余: 即: 嗜: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无从: 致书: 假借: 笔: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逾约: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既: 加冠: 益: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患: 硕师: 尝:_________ .趋: 叩问: .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援: 质:
7、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或: 叱咄:________ 至: 复:_________ 俟:
8、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负: 箧: 曳: 屣: 穷冬: 皲裂:
9、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舍: 支: 僵劲: 媵人: 汤: 沃灌:
10、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寓: 逆旅: 食:_________
11、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被: 腰:_________ 烨然:
12、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緼袍敝衣: 略无: 慕、艳:
1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县官: 廪稍: 遗: 馁:
1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宜: 于: 假诸人:
1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非……则…… 天质: 卑: 岂:
16、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流辈: 贤:
17、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朝: 谒:
18、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撰: 贽:
19、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论辨: 夷:
20、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推荐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复习课教案06-13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10-28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及原文07-03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及翻译09-20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个人感触11-06
《北史》《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及答案07-08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00字09-23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和答案09-25
东阳中学高一06-17
东阳城市规划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