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顺序评课稿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的顺序评课稿(精选10篇)

数的顺序评课稿 篇1

本课亮点有:

一、关注已有知识,重视数数经验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范老师在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忆数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男生从20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让女生从25数到100,五个五个地数。将学生对之前知识进行有效回顾,也很自然的通过数数引入新课进一步来学习数的顺序。

二、注重数感培养 ,发展想象推理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范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在解构、建构百数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先让学生横着选几行,再从竖着选几列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范老师很注重教学细节,在百数表的教学中教给了让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还框起来看,通过不同形状的“魔力框”分别在百数表里给出一个数,说出框里其他的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此同时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活动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是现实性的,有趣的,对数的感觉也在活动逐步培养。

三、善用激励评价、提升学生注意

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维持度不高,范老师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她紧紧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先完成的小朋友心里仔细读读看,没有完成的加油哦!”“坐的端正的小朋友,老师才请你”“我们的小手指写累了来放松一下,用手指来指一指,指着读”等等,小朋友在范老师的激励下学得很认真。

建议:

1、观察思考不能替代动手操作。学生应该人手一份魔力框(十字框和田字框),让学生先框一框,动手操作后再观察思考。或者可以让他们在书上框一框,交流时每一个学生框的数字都不一样,让他们充分交流,然后发现虽然他们框的数字都不一样,但是规律都是一样的——百数表上下相邻的都相差10,左右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1等。学生只有自己去经历了,知识的建构才能更加深刻和完善。

2、如何结合百数表更好的培养数感环节里可以梳理的更清晰一些,不要牵领学生单单按照横着观察一行,或者竖着观察一列,这样的形式多了反而会引起枯燥感。可以结合练习中例如35的相邻数是( ),比78大1的是( ),65的上面住着( ),下面呢?等等这些穿插在探索规律的环节里,学生的学习情绪会更高一些。

近似数的评课稿 篇2

1、教学目标落“实”。

纵观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到赵老师很好地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即使是今天的学生群体,也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掌握。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寻找近似数的过程,感受了近似数的价值,经历了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过程,理解了求近似数的方法,这样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得以顺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而求近似数是进行合理估算的知识基础之一。但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把认识近似数的目标仅仅指向为估算教学服务,而是把建立数感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一目标的达成。

2、 教学设计朴实。

本节课是本册教材起始单元,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知识不生疏,而使近似数的产生的过程,近似数的价值及如何求近似数等内容流于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朴实的设计中处处渗透着教者的细心。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的

意义,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课的主题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见数量,二是测量的数据。教材之所以以这样的内容作为主题情境图,就是要学生感受到不仅数据会根据需要求近似数,即使在测量中由于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误差,所以其产生的测量数据也是近似数,从而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数的实际意义,也为学生的数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课教师紧紧抓住这一主线,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没有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如对主题图的取舍,对植树棵树的改变以及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度的障碍等等。

赵老师引领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数据,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分类,体现了分类的标准在分类中的作用,这不仅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抽象出准确数和近似数,同时也建立了数感。我们还注意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所搜集的近似数,如用“左右”、“多一些”、“少一些”和大约来表示近似数,和对“约等于15万”的不同表达方式等,这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和教师搜集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背景数据。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学生对自己所搜集数据的分类,对教师出示的数据的分析,再对自己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等内容使得近似数概念的产生以及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价值、概念本身等教学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评课稿 篇3

一、巧用迁移,关注难点

前面所学的知识和已经有的经验对当之处还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是知识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而学生新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很多都是知识的正迁移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老师的教学巧妙地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使学生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1)教学伊始数千字文的环节,通过和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得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再到新知的出现,引导:这么多的字如何数才能又快又准呢?学生回答出一百一百地数,得出10个百是千,自然生成。(2)本节课的难点是整百数数的时候拐弯处的数法,教师利用学生已经有的100以内数的经验,辅以计数器,教学中关键处不急不缓,停停等等,关键处点拨,使绝大多数的孩子自己体会到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正确数数。

二、动手操作,加深感知

数学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会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知,李老师在本课设计了两次动手活动:(1)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千字文,圈一圈、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千字文这一传统的素材非常好,一行成10,一块成100,整片成1000,是不可多得认识1000的好素材。(2)同桌两人一起拨计数器数数,似游戏,似竞赛,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195、204处教师有意停一下,学生在愤悱状态下,更易于知识的掌握,加深感知。(2)是动手摆小棒,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数的组成,并通过“如何更清晰地看出小棒的多少?”引起学生动脑动手,巩固十进关系,明确数位概念,为后面的读写作了充分的铺垫。

三、观察估数,发展数感

对于估一估瓶中的黄豆的颗数是本课的一个亮点,通过初步感知的估,给出了100粒黄豆,再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小见大,一次比一次准,同时也学会了一些估算的方法和技巧,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可谓一举多得。在估完黄豆后,教师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让学生估一估。如估一估学校操场上站着多少人?学校多媒体教室能容纳多少人都是?这一系列的估,让学生能充分感知千以内数的大小。

亿以上数的读法评课稿 篇4

第一:由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导入,既复习旧知,又给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精心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亿以上数的读法,在教学时,老师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即 :①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探索。先让学生借助读亿以内的数的读法,试读出例 1 中的三个数。②交流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读数的过程,并由此讨论总结读数的方法。③练习活动。然后,组织读数活动,请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读数,这三个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交流总结—熟悉恐固获取亿以上数读法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与 伙伴的交流讨论形式正确简便的读数方法,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达成较好。

第三,本节课上老师能够调动潜力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时候,让班上的潜力生比一比,后进生答对的时候,能够及时鼓励,这点很值得我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 篇5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任老师做的很好,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有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让学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教材上这样设计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对于课堂来说,一节课穿纸鹤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这种活动又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任老师结合教学目标,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以学生摆小棒引入,先是让学生将6个分为一组,怎样列算式,来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每7个几个分成一组,还剩下几根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摆小棒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也是比较直观、形象,由摆小棒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的意思及发现其特点,即余数比除数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论,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中,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特色之二:关注学生成长。

纵观整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任老师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在设计教材上,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心思。如在引入时,任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问老师猜彩色彩球的颜色。一方面是为激发兴趣,课伊始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设疑问,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且在这学生时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所以任老师就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质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有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性、趣味性,为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特色之三:教师基本功扎实,随机变应能力强。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例如:在出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一下子发现不出来: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

数的顺序评课稿 篇6

一、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孔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二、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的顺序评课稿 篇7

今天上午听了李稻葵老师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本节课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听了本节课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打造绿色校园”来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在动手操作环节这一环节,老师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熟悉“余数”后,通过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重视学具的应用,在教学中李稻葵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突出了注重观察、强调操作的特点。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值得商榷之处:

1、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为以后试商做准备,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

2.在教学除法竖式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实践活动中的分小棒,使让学生真正理解竖式的意义,认识分小棒活动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分别可以用哪部分小棒表示,指导学生不用小棒操作的情况下如何试商,逐渐过渡到脱离操作进行计算,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最后我要感李稻葵老师为了这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给我们学校的教研带来耳目一新的一课,带给我们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今天上午听了李稻葵老师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本节课的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学中虽然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学,但教材却赋予它新的内涵。听了本节课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打造绿色校园”来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在动手操作环节这一环节,老师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熟悉“余数”后,通过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重视学具的应用,在教学中李稻葵老师通过让学生摆学具的过程,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有余数除法竖式写法,再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突出了注重观察、强调操作的特点。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值得商榷之处:

1、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为以后试商做准备,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

2.在教学除法竖式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实践活动中的分小棒,使让学生真正理解竖式的意义,认识分小棒活动中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分别可以用哪部分小棒表示,指导学生不用小棒操作的情况下如何试商,逐渐过渡到脱离操作进行计算,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数的顺序》教案 篇8

1、学习20以内数的顺唱和逆唱。(重点)

2、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并且会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难点)

活动准备数字卡、小皮球勾线笔。

教法设计操作法,游戏法。

学法指导指导幼儿通过操作和游戏来学习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玩个报数游戏吧。

2、你刚才报的数字是几?为什么每个人报的数字不一样呢?

3、发给幼儿数字卡片,与幼儿报的数字一一对应。让幼儿拿着卡片散开,听口令按顺序排队。

4、你们是怎样排队的?手中的卡片对你排队有什么帮助?

二、探索20以内数的顺序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排队,了解了数字的先后顺序。现在,老师请大家给这些大乱了的数字宝宝来排队,谁应该排在最前面呢?接着应该是谁?下一个呢?教师引导几个后,幼儿自己来排队。

2、运用顺唱、小段唱、接唱的方法练习20以内的数字顺序。

(1)教师拍皮球,幼儿来数数。

(2)教师拍球过程突然停止,接着再拍,幼儿来数数,不能抢。

(3)教师拍球,男孩数几个,女孩数几个,轮流数数,不漏数。

:数数要注意前后顺序,点数是要与实物一一对应,不抢不漏。

三、操作幼儿用书

1、看一看,月亮里有些什么数字?找一找数字1在哪里?沿着数的顺序寻找其他数字,并连线。

2、连完线后看看会出现什么画面?展示自己的画面。

课后反思

这节课,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理解了20以内的数序,并且会按顺序来排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也有部分孩子对10――20的数序有的不清,可能是游戏的要求和不到位。

活动点评

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9

刘永芳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例4。在此之前学生学过《2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我们还要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作为过渡性知识,这一单元起着建立数感,培养心理意向的重要作用。

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及本课知识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百以内数规律的过程中,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感。教学重、难点: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让“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一课改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的演示功能,引导生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一课改新理念要求我们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促进、注重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注重让孩子们经历火热的探究过程:观察分析、合作交流、总结归纳、汇报展示、自编自用。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量的堆砌、不再掐头去尾的“烧中段”不再书本中冰冷的结论。那么又怎样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从“冰冷的结论到火热的探究呢?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研读本课的知识时我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应选取什么素材才能体现出学习“百数表”这一知识的必要性。即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百数表”?(2)怎样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意识?(3)借助这一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4)这一知识能为哪些后继知识做准备?

(一)创设情境。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探究课的伊始怎样设计情境,才能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呢?我从零乱数据发现规律之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意识到有序的排列才更容易发现规律。

二、合作探究

1、在解决了“为什么学习百位表”的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要研究“怎样学”的问题。“请同学多角度观察百位表,如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等等方式进行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我先请同学们自主观察,然后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交换各自的意见,丰富自己的结论。力求达到规律越多越具体越好。基于这样的目标,在互动中我把一切说的时间还给孩子,把讲的机会交给孩子,把问的权利让给孩子,尽最大可能的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在互动中我及时的对孩子们创新的思维进行鼓励,感谢他为课堂创造了不同的声音,对有不正确同见解的孩子也感谢他为大家提供了有价值的争论。对不正确的观点要适时的延时评价,为孩子们的互动留有空白。教师不该反应太快,否则就筛选掉了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教师预设之外的结果。也就筛选掉了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亮点。

三、拓展运用。

在解决了“为什么学、怎样学”的问题之后,我们要来研究“应用”的问题。百位表能让孩子们迅速的辨别数学之间的重要联系,在建立数字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课堂反思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反思 篇10

2、“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3、“两利用”是在“两观察”之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给学生开阔学习思路,教给学习方法。

上一篇:共同债务法律规定下一篇:守望优秀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