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精选17篇)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篇1

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历来的教育者(包括我自己),只会用前两种方式。王老师竭力向我们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帮孩子,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办法上来。作为新教师的我,第一要务是做好“管”和“哄”,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好“帮”。

王老师书中谈到有关班主任影响孩子的手段——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让我感触颇多。结合具体的事例,我看到了智慧的老师做出的智慧的选择。同时王老师很理性地分析了这些工具的用处,也指出“万能钥匙是没有的”,每一种工具只有用得恰当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怎样才能算有效果呢?学生在你这种方法的影响下确实有进步。我结合自己在这学期的工作,发现自己确实做得不好,遇到问题,只是单纯地选择了批评,很少运用表扬,效果非常不理想。另外,自己定的规矩,说过的话,有时疏忽了,让学生逐渐有了坏的意识——老师没惩罚我,下次还可以再犯。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班级及学生存在的情况,我要学会使用多种手段,并理智地分析和思考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力争把这些工具用娴熟。当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硬搬。

书中结语处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美国商人去亚洲某部落订购草垫,订得多反而提价,因为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人很厌烦;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只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是智慧。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篇2

一、校本研究的沃土上, 做一个快乐的耕耘者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 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 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 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化, 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 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 形成对话机制, 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

1.课题研究。

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 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 探寻教学对策, 逐步解决, 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 (1)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 以“面对真问题, 展开真行动, 获得真发展”为目标, 教师兴趣浓厚, 参与热情高, 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 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能力。 (2) 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可以三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 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 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 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 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 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 (3) 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 交流与分享, 得到大量的信息, 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 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

2.案例研究。

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 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 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的一种研讨活动。案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 强化了教师实践智慧, 发展了教师反思能力。研讨内容包括:教师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展开方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诊断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让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改进教学行为。

二、教育理论的活泉中, 做一个执着的学习者

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 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 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真正做一个执着的学习者。

作为教师, 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 但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 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 提高自身学养, 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 好的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情感和气质, 使人高尚。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 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 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 我们要有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在看书、读报时, 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 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 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 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 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三、公开教学的磨砺中, 做一个智慧的汲取者

“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 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 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 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从公开课的类型上看, 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 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 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 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 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 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 往往是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因为每一次公开课学校都会成立一个备课小组, 备课组总是力求完美, 有时为了一个情境创设争论得脸红耳赤, 有时为了一句过渡语言苦苦思索、细细推敲……就这样, 不断学习着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 不断汲取着先进的思想和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 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 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

四、教学反思的智慧中, 做一个理念的升华者

袁采曾说:“贤者能自反, 则无往不善。”“经验+反思=成长”, 这个公式表明了一个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华师大叶澜教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处处可为之, 时时可为之。我们既不能“拿来主义”般一味盲从, 又不可藐视一切地妄自尊大。我们可以反思一本书、一个人甚至一节课的成功之道, 也可以反思其不足之处。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 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 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 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 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愿我们做一个虔诚的行者, 在专业发展的征途中愈走愈远……

摘要:教师专业成长, 就是让教师个体拥有一种强烈的内需和渴求, 有一种知之不足的意愿和期待。让教师专心致志地去专注和钟情自己的专业发展, 去自觉自愿、自主自动地寻找自己职业生命所必需的原动力, 潜心潜力地去蕴纳自己专业成长的必备元素。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不妨也做一个快乐的行者。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校本研究,理论学习,公开教学,博客交流,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M].

[3]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

读《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有感 篇3

一、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构建

首先,庄老师认为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符合现实性,又要对儿童经验有一定的挑战性。她强调无论做什么主题,都要有一个总目标,总目标里要体现整合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制订的教学目标只是单纯体现本节课的目标,没有真正从主题的核心概念构建一个总体的发展目标,从而不能促进儿童的多元化发展。其次,在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很多教师往往都是以自身的喜好来确定,没有考虑儿童所熟悉的、所喜欢的事物,这样不利于幼儿构建新的知识经验。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里都有主题墙,感觉只是表面存在,相对应的调查表不见踪影,更没有区域活动的呼应和主体性活动的游戏,这些都是我们多数教师存在的共病。庄老师提倡的理念是:主题统领、领域渗透、教学和游戏相互融合。我们不能单存走教学的唯一路线,一定要把教学和游戏相互结合起来,以课程为依托,在选择、整合、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生活环境资源,构建园本化的主题课程实施體系。庄老师举了一个实例:以交通工具为主题课程,在讲解船这种交通工具时所给出的船的主题活动网络时让人一目了然,让儿童通过想象用语言来表达未来船的样子,展开幼儿想象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庄老师能想到的有关船的民间故事,通过讲故事来进行对幼儿语言方面能力的培养等。

二、《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给了我们正确的导向

细细回味,品味到了教育的真谛。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真正有效?庄老师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一)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实现目标的有效性

作为老师大家都知道目标确定的原则是围绕教学内容来确定的三维目标:第一个层次是认知领域、知识技能的目标;第二个层次是智力、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三个是关注情感、态度、社会性发展目标。许多老师都是按照以上来设定目标的,有些时候目标设定得过多、太过宽泛,或者太笼统又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目标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针对这些问题庄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无论是什么教材,首先要进行重组和分析,识别教材的课程潜能。(2)教师要高度关注幼儿。备课时要考虑幼儿的先前经验、背景、个性特征和已经掌握的技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更要有孩子。(3)教师要经常积累经验和课后反思教学。优秀的教师有一种风格就是教师的日常积累和反思:积累失败与成功,反思自己的经历,与心灵对话,认真学习他人经验,接受各类

培训。

(二)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想让幼儿去死记硬背知识,每次上完课后,不做提升,不做总结,有些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孩子说的话一样东一句、西一句,没有逻辑,没有让孩子领悟到实质性的东西。庄老师认为幼儿学习要倡导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游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无论哪一种学习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各种思维和创作能力、提升素质,这才是孩子终身受用的。幼儿教育是启发性的、基础性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记忆知识,而是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要让他们用动作、用语言、用图画,用多元的方式去学习、去表达。

(三)有效课堂应该做到简单、真实、自然、有效

老师经常听课、上示范课,我们经常是“看课件课”,把连环画、图画书,扫描了一幅又一副,放给小朋友看,大篇幅地讲,这是很多老师的通病。庄老师提倡的是,“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课堂。每一节课要找出关键的和重要的,对儿童各项能力发展有价值的,让孩子来讲、来想、来学、来表演、来迁移。组织教学就是调动孩子原有的经验,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经验,课后拓展、迁移经验。老师不要过多地关注形势和操作,例如,我们在设计“动物找家”“九宫格”等情景游戏时创意很多,设计很多花样,可是数序概念,从左到右还是从下往上,教师都没有做铺垫,花架再多却没有预想的效果。又如,在学门牌号码时,教师说他家住502,然后就问孩子,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孩子根本不清楚。在学习门牌号之前,我们可以做一些调查,小涵家住什么地方,小朋家住哪里,幼儿就会回答我家住山水花城84号楼1单元302,等等,然后再问302是什么意思,孩子很容易就能回答出3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再来学习门牌号就很容易了。我们要分析教材,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真实、自然、有效。

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要把读书作为一种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既然选择了教师,我们就应多读书,读好书,发挥自身学习的正能量,让读书丰盈自己的生活,让读书提升自己的品味,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勤奋的读书人,专业的教书人!

做一个爱学习的教师 读书心得 篇4

教育是智慧的事业,是激情的事业,当我们带着激情,带着智慧走上三尺讲台时,我们就会欣喜地感受到,原来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工作每一天都是幸福的。而要想做一个有激情,有智慧,有幸福感的教师,我们就应该做一个爱学习的人。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之路上,有两位著名的人物,即“北魏南冯”北魏指的是北方的魏书生,南冯指的是南方的冯恩洪。

魏书生曾是辽宁盘锦中学的校长,在外担任着38项职务,尽管工作繁忙,他依然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和两个班的班主任。魏书生一年在外讲学4月之久,他不用别人代理班主任,不用别人代课,他不在班级管理依旧井井有条,语文课按部就班,魏书生为什么这么牛?原来他的班级管理全部运用了心理学原理并演绎到了极致。他的班级管理有一整套的管理细则,从上课学习状态到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从日常学习到考试成绩积分管理,从道德品质到一些行为习惯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案。我记得很清楚的一点是如果学生不写家庭作业就写1000字的说明,这是多么有创意的惩罚。1000字的说明绝对比家庭作业要难得多,有这样的制度学生敢不写作业吗?反观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就缺乏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也没有一套规范的管理指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间教室乱成一团,间操课学生的队伍不像样的原因。我的班里也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学习没兴趣,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讲文明,没有集体责任感,如果我们都能像魏书生老师一样制定出有创意的管理制度,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有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学,学习管理的艺术。

冯恩洪是上海浦东新区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学校总校长,1980年6月份,上海知名《文汇报》曾整版篇幅报导了他对德育改革的探索。文章发表后,竟有19万字的文章反对他的观点,这是他感觉到改革光凭热情,光凭感觉是不行的,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从1980年7月1日起,他给自己定计划,每天自学一小时,先学习后休息。就是这一习惯使他透过教育的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他的思想被列入教育部的工作部署和中国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来。1985年7月6日,中国教育部在北京香山举行教育工作会议,冯恩洪作为教育部特邀基层代表出席了会议,并要求做一篇最多四十分钟的讲话,但当他讲到第8分钟的时候,国家教委副主任彭佩云说:“各位老师,我建议对这位来自上海的青年教师的发言取消发言时间的限制,鼓励他自由发言好不好?”就这样预计40分钟的讲话延长到了一小时四十分钟。当天晚上,冯恩洪住的小楼非常热闹,教委副主任彭佩云、教育部七位司局长、中宣部的曾德林都去看望他,可以说冯恩洪一下子声名大噪。冯老师能有这么独到的见解与思考,这源于他的一个好习惯----每天自学一小时。正是这一好习惯,使他在2003年秋季以学生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同济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班,两年后顺利完成了15门课程的研修。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篇5

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最主要谈谈怎样读书。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还是教坛新星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

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用陶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但是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为“没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行走,难以抵达心灵的深处”,也就难以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脉之中。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篇6

——读书心得

三年级:×××

2017.11.30

最近读了一本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书里说,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

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

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

总之,一定是“行为”;“行为”的背后,是师爱;师爱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爱。理解是爱的别名。泰戈尔是这样说的:“爱是理解的别名。”

三、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 齐白石作画:在似与非似之间。这也是我的为师之道。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

太像上课,很可能“万马齐喑”;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讲课、和学生谈话不倒背手,做值日——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为学生做点事,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以情教书,理在其中。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不是生活在理念中的,生活在理念中是要窒息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童心不泯

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因为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

作业就少了,活动就多了„„岁月的刀能在我的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五、身正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汉·班固)

所以,我要努力写好自己这本无字书。

我——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敢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六、“激励”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第斯多惠。激励要动情、激励要及时、激励要当众、激励要重复。用放大镜找激励后进生的理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

七、把课上得有意思

1、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

2、朗读好了,有意思

3、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有意思

4、轻松的课堂有意思

5、有了收获才有意思。把课上得有意思,我赢得学生喜欢的重要筹码。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当把课上好,也会把课上好。一个学期总要给学生留下几节难忘的课。

八、成就自己的是“明天的风景”

“明天的风景”就是指人要有追求、有理想,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九、努力成为文化人

与书为友、与戏为友、与笔为友、与鸿儒为友。文化是知识、修养、人格、情感、气质等的总和。决定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

既然命运为我们选择了教师,就让我们把教育作为事业吧!成功就在脚下——只要带着思考教书。大目标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从上好一节课做起,从写反思做起。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篇7

首先从课堂谈起。虽然每一节课之前都有师生的互相问候, 但这一环节学生已没有真实的感受, 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过程而已。“老师好”、“同学们好”中的“好”字早已缺乏真情。课上和课后听得更多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抱怨。作业没写呢, 抄袭啊等等, 很少听到对学生欣赏的话语。再加上课堂的一些错误操作, 一节课下来老师已是“怒火万丈”, 何谈幸福。以上的错误操作, 使得老师在课上不堪其苦, 自然就没有幸福感了。下面是几组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相应的答复:

老师:我得告诉你多少次才行?

学生:6284次。

老师:你是不是想让我把你带到办公室?

学生:对极了, 我正好需要休息一下。

老师:你是不是有问题啊?

学生:不是我有, 是你有。

老师:难道你连这份材料也读不懂?

学生:我要是能读懂的话, 你就得失业了。

你能猜出在上面的这些场景里, 老师们会如何反应吗?没错, 老师们大惊失色, 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当然我不是说这些学生的答案是恰当的, 但是我认为老师们其实是“自寻其辱”, 他们本想控制局面, 结果却推波助澜。苛刻而又讥讽的问题只会得到针锋相对的答案。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 你不难明白, 老师们为什么不幸福了。

其次是教学规划。做老师的一定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不要无故迟到;要精心备课;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了以上的教学规划, 老师们就不会搞不清楚, 造成尴尬, 影响幸福。

第三是课程指导。教师就是一个“教”字, 只有“教”了才会成为“师”。我是教语文的, 以前总是抱怨学生字不会写, 古诗词不会背诵, 心里很是恼火。经过学习才发现, 我是只讲不练, 犯了教学大忌, 怎会有幸福呢?

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篇8

读书是幸福的,幸福在于读书能增长我的知识和智慧。“开卷有益”,好的书总会让人获益匪浅。读《水浒传》,我认识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的英雄豪气;读《红楼梦》,我明白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史和封建社会的世俗人情;读《格列佛游记》,我了解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黑暗与腐朽;读专业书籍,我的知识得以补充与更新,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读书是幸福的,幸福在于读书能丰富我的人生阅历与体验,让我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史记》告诉我,“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自古圣贤多磨难,逆境造就人才;《鲁滨逊漂流记》教会我,人生路上的困境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对,用自己的智慧就会获得新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启示我,拥有光明多么美好,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警示我,一个人应该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不屈服于命运的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读书是幸福的,幸福在于读书能陶冶我的情操,丰富我的情感。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经常陶醉于古典诗词的韵律中。跟随陶渊明去世外桃源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携手李清照去大明湖游览,“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结伴王雏去欣赏边塞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偕同李白去登临谢眺楼,“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本本好书令人百读不厌,是我们的无言朋友和精神食粮。困惑时,它会给你方向的指引;伤心时,它会给你心灵的慰藉;得意时,它会给你奋进的提醒;低落时,它会给你精神的鼓舞。

言不尽读书的幸福,总觉得幸福时时萦绕在心间。愿你成为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初中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读书心得 篇9

这两部作品里的文章,有一些是重叠的,也就是说,有几篇文章被同时收录到了这两本书里,特别是前两章,初看竟觉得有些索然无味,好在坚持看到了第三章,惊喜地发现满满的干货映入眼帘。

第三章的主题是“读书与写作”,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朗读者》里,主持人董卿说过一段话,“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现在,我想问,“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又有多久没有写作了?”

学生时代,无比羡慕上班族,觉得只要工作了,一生就是尘埃落定了,再也没有考试的压力,可以随心所欲、放纵自由。然而,等到走入大学,发现闲暇时刻,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竟然是期刊室和图书馆。非考试时期,也是不爱看专业书,但各种杂志、小说、散文,一向是我的最爱,我原以为我是在打发时间,但后来发现,那是我真正喜欢的事情。转眼间,工作以后,慢慢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错得太离谱。人生没有止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是活着的追求和意义。而此刻的我,心甘情愿的将自己交付给读书和写作。

刘墉先生的观念,与我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实在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读以前念过的书,是进入旧矿坑中再下一铲,很可能发现新的矿脉。”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一直想要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本重新翻看一遍,遗憾的是未能及时付诸行动,而那些资料早被母亲当做废品处理掉了。这是我心里的一件憾事,只怪自己当初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这件事情拖了下去,最终,拖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当你学画只是做消遣时,不论老师对你,还是你对自我的要求,都不会太严格;但是而今你计划以艺术为终身职业,则各方面的`要求和条件都得改变。”人和事不断变化,我们看问题的眼光也要随之而上,万不可停滞不前、故步自封。

刘墉提到写作时,两个概念,“热笔”和“冷笔”。以“情”取胜,毫不遮掩地“说尽心中无限事”的常属于“热笔”;以“理”见长,经过再三推敲、精雕细琢的常属于“冷笔”。热笔常需要灵感的刺激,如同火药需要火种去点燃。冷笔则比较能够“经营”,只要多读书,多存素材,再训练写作技巧,就能得到。也可以说热笔可以“偶得之”,冷笔则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证明自己总能写出不错的作品,每个人都得学习“冷笔”。

“比、兴、赋”,也是写作时常用的三种方法。比是比喻,兴是从远处谈起,赋则是开门见山。赋比较强而直接,兴则活泼委婉。写论说文、短文或新闻稿时适用于前者,写景言情和小说时比较适用于后者。可以以“兴”的方式带入,以“比”的方式申论,以“赋”的方式作结。

关于读书考试这件事情,刘墉先生也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我在学生时代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很遗憾很多好习惯没有坚持下来:一、上大学时,花一个礼拜准备一门考试,可以考98分,过后没几天,全忘了,好像自己没有学过这门课,也压根没有考过这门试一样。这一直是我心里的疑惑,刘墉先生给了我答案,“因为考试过了,记忆的动力消失了。”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如果读过考完就忘,那跟没有读过有什么区别。我们要把知识装进大脑,理解、记忆、思考,产生新的想法,那才是一个独立的你。“别认为念书只为考试,考好就够了,要知道,忘记了所学,就是浪费生命。”真是无比赞同。二、“冲击能够帮助人们记住前后相关的事物。”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在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地震”,我清楚的记得那是5月12日14点28分,那时,我正在教室里趴在课桌上,等待两分钟之后的上课铃声响起。三、“如果你常为孩子摄影,从孩子小时候,常常拿以前的照片给他看,譬如五六岁时,给他看两三岁的照片,这样一路看下来,他对童年的记忆也会多得多。”这和“温故而知新”不谋而合,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四、无论年哪一科,只要碰上不容易记得东西,我就“跳过”。但在跳过之前,会把那记不住的重点或单词写在课本或参考书的最边上。每次翻书,我的眼睛都会掠过。而且当我读后面几章的时候,一定先快速把前面几章翻一下,使那些“重点”一次又一次跳进眼睛。这一点,我有经验,确实有很大的效果。一些不容易记住的内容,通过“碎片化”时间,多次、重复记忆,比将一大块时间消耗在上面要有效得多。五、“浸润法”基本上是自然发生的,如同“孟母三迁”,讲究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能加一点“有意”的力量,效果会更好。“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是非常强大且有效的。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篇10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满足,知足常乐,这就是幸福;有人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心情舒畅这就是幸福;还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一份舒心的工作,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再有人说平平淡淡就是福。不同的人,生活阅历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我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后,觉得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

读了陶老师的教育讲演录之后,让我对如何拥有幸福感,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深知自己做了十几年的教师,拥有的只是那么丁点专业知识,不仅术业无专攻,文化也不曾有啊,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说实话自己非常清楚读书的好处,也一度下过决心要读好书,总是觉得没有时间,静不下心来读书,自从读完陶老师的书后,被陶老的读书精神所感染,陶老师能够在四十六岁时开始背论语,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能坚持背古诗,所以我也能够使读书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忙碌过后静下心读上一本书,进入书中境界,体会书中内涵,确实是一种幸福。多读好书,会让自己拥有好的心境!经典为伴,“取法乎上”就是一种幸福。

“大自然有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人之生命历程也是如此”,在既有波折又有成功,既有平坦又有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如何打点自己的幸福人生呢?读了陶老师的书后,深知幸福的人生首先应该拥有健康,拥有了健康就有了幸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拥有爱情、成功的事业、财富等等,这样我们的幸福指数才不会是零。

幸福的人生要有生命的内在和谐,要有宠辱不惊的境界,遇到挫折把它看成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取得成功也把他当作绚丽生命历程中的一朵小花。构建内心和谐还要有宽容大度的情怀,谅解冲撞自己的人,宽恕伤害自己的人,感恩批评自己的人。生命的内在和谐还要淡泊名利,学会舍得,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全力以赴的去做,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要后悔,得到了不要喜形于色,失去了也不要怨天尤人。幸福的人生要懂得孝敬老人,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可以等待,等以后有机会有时间再去做,而孝敬老人不能等,无论是懵懂顽童、青春少年还是事业有成的而立之年,随时都可以尽孝道。幸福的人生中与人为善是不可缺少的,心性的至善,使人性回归最自然的状态,这时就会感觉世界大了,天地也宽了,幸福的感觉自然就有了。

做一个微笑的教师 篇11

关键词:教学,微笑,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接触的都是学生,在学生中如何与之亲密相处,这是一门艺术。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缺少亲和力,学生就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与学生都得不到学习的乐趣。但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快乐用于教学,把自己的微笑引入教学,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可谓其乐无穷。

1. 笑能联络教师与学生相互间的关系

教师的微笑如连接两岸的桥梁,它会使学生与教师结为一体,使学生愿意与教师交往,理所当然教师也会赢得他们的喜爱和信任,学习上他们也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这“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显而易见了,而这对一些一贯被教师否认和被同学及家长排斥与冷落的学生来说更是久旱逢甘霖,他们得到尊重后心里会感到满足,变得自信,从而爱上教师所授的学科和教学方式,教师也会进一步地认识他们,并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笑着和自己的学生相处,教学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也总想从他们身上查找事情的原委,以致有些教师总是先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通。结果,事与愿违,教师得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换种方式,试着用微笑来慢慢开导,不急不躁,从尊重学生开始,从解决问题的根本着手,开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相信调皮的学生也容易对教师坦诚一切。

2. 笑能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走进课堂,面带笑容,这首先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的人善于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要我学”的强制中,不敢质疑,思维受束缚,不能发挥出他们主体创造性的才能。但在这里,学生因你爱笑、常笑,时常以一张笑脸走进课堂,他们会无拘无束,自由地“驰骋”在教学课堂上。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设计的提问,都能听到全体学生不同的声音。在轻松与不经意间学生接受了知识,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还可以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锻炼,比如,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整个课堂生机盎然,给教学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并体验成功与快乐的平台。因此,不能不说笑是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润滑剂。

3. 笑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指责学生“朽木不可雕也”,教师应该恪守职业道德,为培养合格人才出谋划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行为。作为教师,自身的人格、形象、行为都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对他们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热情、豁达、开朗的教师,对学生肯定也是受益无穷的。人始终以笑面对生活,对一切事物充满着积极态度,那么就愿意走进生活,了解生活并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他们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即使在学习上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他们也会从容面对。

4. 笑对转化后进生称得上一剂良药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正确善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育人的准则。教师应该信奉一句话: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后进生不是什么都差,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对待他们,教师应该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后进生身上是有很多缺点,容易使人心生厌恶,但是,如果教师多接近他们,多了解他们,多与他们交谈,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坏,且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如果清楚这点,教师多给他们一些特别的“微笑”,常给他们开开“小灶”,微笑着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关怀与温暖,得到理解与帮助,从而帮他们树立起自尊,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用笑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促使其转化与进步。教师用真诚的笑与每一位后进生相处,这笑对他们而言,既是一份爱,也是一份鼓励,更是一份肯定。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书笔记 篇12

思想上转变

从第一天的阅读中,我的思想上就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要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一个苦差使,不要认为他会限制自己专业的发展,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来研究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等。通过读这段时间的几本书,我好像没那么讨厌做班主任了,主要可能是心中觉得更有底了吧。

帮孩子

平日里我们的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本书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记得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总是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如班内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我们总是管着他们,批评他们,出去玩大型玩具或是做游戏,总会有一个老师专门负责他们,生怕他们一眨眼功夫就去欺负小朋友;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我们采取最多的就是奖励小红花或是糖果,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帮孩子则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运用到其中,使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两个故事

一个是美国商人去亚洲某部落订购草垫,定得多反而提价,因为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人很厌烦;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

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记得去年九月初,我被分配到一个新的班级担任班主任,自小小班就入园的孩子们,入园第三年对园内的学习生活相当熟悉,也对以前几位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刚进这个班,班内几个调皮、倔强的男孩子,处处与我作对,活动课不认真、聊天,午睡玩衣服、鞋子,虽然他的举动很让我厌恶,但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友善的和他聊天、游戏,到了第三天他与我的对话多了起来,慢慢的从家长的口中得知,孩子总在家提到我,还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一年,但我不时会想起来,如果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始终采用批评加灌输,那得到的成效可能是甚微的。我们要擅用个人的魅力和威信,让学生真正钦佩,并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反思,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 篇13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今天我聆听了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报告。如何理解幸福?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幸福的前提必须是人格高尚和心灵和谐。那么人格高尚又从几个方面来解释,①富有良知,②一心向善,③心有感恩,④充满爱心等等。

陶继新老师在报告里时时让我们感受到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

陶老师的报告,主要从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㈥精神世界,这三个方面来讲的。陶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宗旨就是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当我看完以后,我的感受很大,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读书走向,要取法乎上。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他主张大量的经典诵读,则是另一种存款,称之为文化存款。只是没有存到银行里,而是存到自己的心灵了,而文化一旦在心灵里安顿,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坚持。真要改变自己,就必须从经典诵读开始,且一定要坚持下去。第二个层次是形成习惯。如果有一个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日有收获,天天进步。第三个层次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就在审美层面。陶老师之所以有

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有书在丰盈着他的精神世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就是“在49岁的时候,我从《论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背诵。”多么聪

明好学的陶老师,时刻为自己储蓄文化,为心灵增加营养。让我们这些年

轻教师深感惭愧!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身,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

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总之,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使我明白了怎样去发现教

育的美丽之处,并去享受教育。

读书,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与哲人交流;读书,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

悯;读书,让我们扩大智慧和见识;在读书中,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全

面提升教师品味。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一

生的幸福。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与书为伴,向着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努

力,但愿我们的老师能在理智与激情中工作,在激情中创造我们的幸福之

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 篇14

怎么才算把他们太当回事呢?肯定不是把他们的真经搬回去“束之高阁”;也不是生搬硬套, 照单全收, 然后回去“小和尚”念经。我们还真得认真解读这些“真经”, 迁移内化, 融会贯通, 这才是真正的“太当回事”。这既避免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又是对专家、名师和领导的负责, 也是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

1. 这里可不可以读写结合

观重庆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张勇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正如刘教授评课时所说:“重读而行导。”的确, 张老师不是一味地“读”, 也不是一味地“导”。一味地“读”, 容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味地“导”, 容易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张老师“重读”和“行导”双轨并行, 这样学生就读出了语气, 读出了意义, 读出了情味, 读出了感悟。这种读才是高效的。

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放音乐, 让学生用“善哉, ……兮若……”练习说话, 这种读写结合本意是好的, 但在这一课似乎不妥。因为学生听了几段音乐后很快能说出“若……”从表面上看学生已掌握这一知识了, 可是又恰恰说明“知音无数”, 这么多小孩子都能听懂音乐, “知音好觅”嘛, 又怎么会“难觅”呢?这似乎就“自相矛盾”了。那么, 这里可不可以读写结合呢?如果可以, 可不可以先放几段“深奥”的音乐, 至少学生很难听懂, 那么学生说出来的“若……”就不对了。这样, 学生既运用“善哉, ……兮若……”练习了说话, 又体会到要想“知”此“音”是多么不易, 再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其志高远, 志在天志在江河, 就如“此”高深的乐曲不比通俗的乐曲易懂, 其志高远的伯牙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懂的。俗人好懂, 因为俗人满脑子都是金钱名利, 闭着眼就知道其心中所想, 而高雅如伯牙之士, 其心中所想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轻易懂的。所以, 引导学生和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高雅的人吧。

2. 是精准理解好还是意会好

观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谭茹月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 感觉她的教学设计简洁明快, 就三个环节:分层朗读、想象画面、感悟词情。这使得整节课轻松活泼, 学生读得实, 想得巧, 悟得醉, 不仅感受到诗词的知识、意境和魅力, 更激发了浓浓的兴趣, 这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或许从此爱上诗词, 爱上语文。

然而在课后交流时, 有老师提出古代无“陶醉”一词, 对“醉”的理解有误。我当时就在想:酒醉?陶醉?古代无“陶醉”一词, 然而古人就不会陶醉了吗?只会酒醉?只会沉醉?其实酒醉也好, 陶醉也罢, 抑或酒不醉人人自醉, 抑或人不自醉酒醉人, 是不是要分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醉里吴音相媚好”, 也许就是这样的情景:一边喝着小酒唱着小曲欣赏着田园风光, 再时不时借酒说两句情话俏皮话。您说这是酒醉?还是陶醉?语言, 尤其是古诗词, 有时候说白了反而无味了!或许这种“醉”比单纯的酒醉, 单纯的陶醉, 单纯的酒醉加陶醉更“醉”得深沉, 更“醉”得有韵味, 更“醉”得有意境。如果非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或许就大煞风景了!或许就少了些“醉”味, 少了些村居生活中那种“醉”的闲适, 那种“醉”的悠然自乐!那么, 诗词的“字”“句”就不需要去精准理解了吗?就让学生囫囵吞枣吗?诗词的“字”“句”是否要精准地理解?是精准理解好?还是意会好?这或许涉及理解的“度”, 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研究和掌控。

3. 教学中怎么把握雅和俗共生的度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来给我们讲《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之《回到教学的原点》, 我当时最强烈的印象是:窦桂梅老师无疑是非常有个性魅力的漂亮女人。这样的人, 谁都喜欢, 不仅是孩子, 还有我们许多一线的教师。然而, 我们是学不来的, 因为个性不能复制。所以, 她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 她的有些东西我们是可以学得来的, 而且是可以去超越的。比如, 可以坚持自己的个性, 可以塑造自身的魅力, 或许没她漂亮, 却可以比她可爱。托尔斯泰说得好:“你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而是因了可爱才美丽。”可爱了, 谁看着都顺眼了, 但未必谁都会喜欢。因为窦老师的漂亮还在于不断“超越”, 要超越就得有自己的思想, 就得非常专业。所以, 她漂亮, 是因为她有思想;她漂亮, 是因为她专业。如果我们做到有自己的思想, 做到非常专业, 那么我们也会“漂亮”。

窦老师让我记住了:我思故我美, 我专业故我精彩。

“母语被污染了。”窦老师说, 我以为极对。窦老师又说:“回到母语。”我就纳闷了, 回到被污染的母语中吗?窦老师举了很多用文雅的母语教育学生的例子, 哦, 原来是回到文雅的母语中。可我又纳闷了, 母语不仅有“雅”, 似乎还有“俗”, 否则就太单一了。有用文绉绉的语言写成的文章, 也有用很直白浅显的语言写成的文章, 就好比有“阳春白雪”, 也有“下里巴人”, 有“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还有“通俗唱法”, 最近几年又流行“原生态唱法”, 谁能说哪一种唱法的歌曲就绝对好?谁又能说哪一种唱法的歌曲绝对不好的?现在有的孩子就是太文雅了, 文雅得以至柔弱, 没有一点“野”味!想想我们小时候, 漫山遍野的疯, 掏鸟窝捅蜂窝骑牛打架……这种生活养成了我们豪放不羁的性格, 养成了我们耿直乐观的性格。所以, 现在的有些孩子, 更应该多读一些大气的文章、阳刚的文章, 甚至通俗的文章, 这样更能做到雅俗共赏, 增加他们个性的宽度与厚度。

4. 绘本如此教妥否

第二天, 窦老师给我们上公开课《我的爸爸叫焦尼》, 窦老师那优美的朗读, 循循善诱, 让人叹服其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学养。她反复引导学生从绘本的语言中体会“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并引导学生当堂“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的厚度和深度。

然而, 我又生出了许多疑惑:

(1) 绘本是外国的, 其语言也是根据外语翻译过来的。那么, “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是不是应首先归功于这绘本的外语。用这样的例子, 是否“回到母语”了?

(2) 窦老师最后要学生抒发对父亲的感情, 但要做到“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然而学生的表达让窦老师觉得苍白无力, 甚至假大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与窦老师对文本的引导有误是否有关?是否与学生的情感之弦没有完全被拨动有关?

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引导:比如问问绘本中的孩子为什么会逢人就急不可待地介绍他的爸爸, 一般的孩子会这样吗?那么, 他是想急于证明什么呢?为什么要这么急于证明呢?

这样引导或许会比较容易地使学生想到孩子急于想证明他有爸爸, 他爸爸不是逃犯, 也不是在坐牢, 他不是孤儿, 他爸爸没有抛弃他, 他有一个爱他的爸爸, 他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爱他的爸爸, 他有一个值得他骄傲的爱他的爸爸, 他有一个以他这个儿子为骄傲的爸爸……

这样的引导, 或许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有爸爸”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进而体会到“有亲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学生或许还会明白:珍惜拥有, 不要等到失去才去珍惜。赶紧抓住爸爸的手, 抓住妈妈的手, 抓住所有亲人的手……至此, 学生的情感似乎应该被拨动, 那么, 情动辞发, 真情似乎也应该自然流露了!那么, 我们还会担心孩子的表达“苍白无力、假大空”吗?

(3) “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这是学生自己很难解读出来的。在窦老师的引导下解读出来了, 但未必就完全能够理解这句话。即使完全能够理解这句话, 也未必用得来。明白这个“理论”或者“方法”, 并不表示立即就能“使用”。“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别说对学生, 就是我们在座的老师也很难做到用简单的表达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动, 就是对作家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需要反复推敲, 几易其稿方才达到“删繁就简”, 至于能不能“丰富的感动”, 还是个未知数。如此, 学生情感之弦本未完全拨动, 加之又有“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来限制情感的表达, 出现“苍白无力, 假大空”也就在所难免了。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篇15

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让读书成为生命成长的必需。两年来《学校管理参考》每本第一篇文章都是陶继新老师访名校的访谈录,每次读时都钦佩陶老师的文采。看了《做一个幸福教师》的第一章,我豁然释怀。他说:“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而且他主张“取法乎上”的读书,“上”就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是那些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对于古今中外的经典不仅要读,还要背诵。陶老师49岁的时候,就从《论语》中选出85%以上的篇章背诵。背诵之后,对以前很多不理解的内容方才有所感悟。更重要的事,背诵几乎改变了陶老师的人生,不单单改变了他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而且还提了他的思想境界,使他进入一种心灵安适的境界之中。

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在那个年代所能找到的连环画、小人书、评书、小说等等,无论是武打、言情、破案等等,我都能读得茶饭不思,夜不思寐。和陶老师的“取法乎上”来比,我顿觉憾颜。虽所读之书不在少数,但感觉自己精进甚微,没有多大的改变。我一直对学术类的书籍不感兴趣,更不喜欢看四诗五经,总觉得太累,太费功夫。今年我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论语》,我只是看了其中的故事,有些难的句子连读都没有读,对一些熟知的句子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理解水水平上,更别提背诵。而陶老师将《论语》视为珍宝,不但自己背诵,还让自己的大女儿,二女儿背诵,背会了还有几千元的重奖。煞费苦心。“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陶老师的身上处处显现着这道绚丽的风景。

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能培养自身良好的心态。“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别人眼中我一直是个心态非常好的人,但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压力,思想上一直背着很重的包袱,总感觉心很累。陶老师豁达乐观、宠辱不惊、宽容大度、有舍方有得,让我深有感悟。“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事事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选择不了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我把这首诗送给了自己,以此改变自己,争取“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才认识到:读书更能培养人的自信。当班主任时我面对学生,我很有自信,我可以侃侃面谈;当教导主任面对教师时我不敢讲话,总担心自己出错。去年后备干部培训演讲时,在这些教育界精英面前,我更是从未有过的紧张。不自信源于我自身学问的不足,多读书才能充实自己,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资本的教师,才能充满自信,那样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读了《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老师与孔子的对话也一次次在耳畔响起:“孔子的生命是流动的,更是不断飞跃的”。这给我一个重要启示—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不能停留于既有的生命状态,而要在不断努力中,实现生命的不断飞跃。

《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读书心得 篇16

面对自己的64名学生,经验不成熟的我总会有很多无奈的时刻,但看着他们的故事,我有一种期待,期待以后的自己也能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也能像他们那样从容不迫。

让学生感悟数学自身的魅力

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我们经常会写: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时候会用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也会制作一些道具让学生搭一搭、量一量,但学生好像对操作更感兴趣,回归数学本身还是经常面带愁容。

在这本书中,曹培英老师提出:许多数学知识,甚至数学符号本身,都有着内在的趣味性。

在乘法学习的过程,曹培英老师就用“让学生写10个2连加的算式,再写100个2连加的算式”的困难,引出了数学中的好方法――乘法。

“为什么乘号用‘×’表示呢?”原来,发明乘号的数学家觉得,既然是同数连加,就把加号转一下,用来表示这种新的运算。曹培英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让乘号在学生的眼中有了灵性。

在备课的时候,总会思考,怎样讲学生会更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但却总会忘了,数学也有自身的魅力,只需要老师的稍加引导,就能让他们看到。

我想,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只有自己热爱数学,感受到数学中的美,才能把这种感动带给孩子吧!

学生不听课的责任在于老师

“怎样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这一直是自我反思的一个问题。是通过第一节课的震慑?是通过罚抄、罚坐吓住他们?俞正强老师的经历让我豁然开朗:学生不听课的责任在于老师!

在俞老师年轻时,曾给学生立过一个规矩:上课如果让他停下三次的话,当天放学后要罚学生静坐15分钟。在一次罚坐30多分钟后,他收到了一句话:“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

是啊,学生上课不听课是对于教师最大的鞭策,不应该一味地抱怨学生不听话,而应该反思自己:如何才能让课堂变得有趣?如何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

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种情况:给一位学生讲一个问题,怎么讲都没法理解,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却发现他已经会了。比如:在竖式计算的教学过程中,会个别学生会在计算时总忘记“商乘减比落”的顺序,不知道谁跟谁乘。但是,在复习阶段,却发现他们的计算方法基本不会出现问题了。对于这,我一直以为,是因为反复的练习而达到的。

在俞正强老师讲述故事中,我却惊奇的发现,有的时候,学生的突然“学会”是因为他们的“成熟”。所以,当什么都教不会的时候,不如尝试等待一段时间,说不定过段时间,一讲就会了。

在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激情,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现在,孩子们能够通过很多的渠道“学习”,这使得他们更早地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成长无疑是迅速的。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办法跟上他们的脚步,一同成长、进步,又有什么资格教他们呢?

正是这本书让我有了想要记录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却一直被搁置,直到最近,学校要上交两篇读后感,才又被记起。真是惭愧!

做一个阳光般的教师 篇17

作为一名教师, 因为你肩负着传递授业、教书育人的责任, 所以, 拥有阳光般的体魄, 阳光般的温暖显得成尤为重要, 让我做一个阳光般的教师吧!

要富有爱

冰心曾说过:“世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 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 老师用心去温暖学生, 和学生一道含英咀华, 在爱和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是教师最大的快乐。”的确, 人世间的爱有千万种, 只有教师的爱才是最真挚、最亮丽的。师爱的感化和陶冶, 能使自卑者自信, 使落后者向前, 使悲观者看到希望, 使冷漠者燃起激情。教师的爱甚至超过父母, 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使学生不断进步。

我曾经带的一个班有一个其貌不扬, 性格孤僻, 感情脆弱, 相当自卑的女孩。她在学校里从不跟同学交流, 在家里也从不与父母谈心, 成天都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呆着。如果有同学无意中触到她的痛处, 她就会躲到一个别人不易找到的角落里悄悄地哭泣。我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我想如果不及时让她改变, 可能会毁了这个孩子的前程。于是我以大姐姐的身份找她谈心, 开始她不搭理我, 仍旧自顾自地哭泣, 我不厌其烦地安慰、开导她要坚强, 不要为一点小挫折而自暴自弃,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最终我的真心打动了他, 她停止了哭泣, 默默地起身回到了座位上。事后, 我经常在同学们面前表扬她, 还特意安排一些女同学主动找她谈学习, 谈生活, 谈理想。慢慢地, 她变开朗了, 但我并没有停止对她的关照, 常常留心观察, 了解她的言行和思想动态, 还千方百计地鼓励她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 她的字写得好, 我就找机会让她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钢笔字、粉笔字, 如办黑板报, 办学习专栏, 等。她的作文写得好, 我就经常在同学们面前表扬宣读其优美的习作, 她爱劳动, 讲卫生, 我就安排劳动卫生竞赛, 让她渐露头角……“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 上课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课外经常和同学打成一片, 有时还主动分担一些班里的事务, 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受到了各科老师的青睐。他的父亲感激地对我说:“秦老师, 如果不是你, 我的女儿到现在还是一个胆小、自卑、不被人重视的丑小鸭。”我欣慰地笑了, 我感受到爱的阳光撒到孩子们身上, 他们将会在师爱的阳光下英姿勃发。

善于鼓励

在这个世界上, 人人都需要鼓励, 都喜欢赞美。对每个学生多一句鼓励和赞美的话, 奇迹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于学生而言, 适当的赞美和鼓励常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即使一个平庸的学生, 在鼓励和赞美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阳光般的教师就是不指责学生, 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放大他们的优点, 并发自内心地赞美。也许你的真诚和赞美就此改变他们的一生。2009年秋季, 我们班转来一个外校女生, 听说她身上有许多坏毛病。刚接触时, 我仔细地观察她的言行举止, 发现她并非无可救药, 于是我就尽力寻找她的亮点, 结果发现她的文笔不错, 我就以母亲的口吻鼓励她多练习写作, 争取更好的成绩, 将来即使考不起学, 到外地打工做个文员也不错, 而且我还经常在同学们面前表扬她的写作水平, 结果她在我的鼓励下专心写作, 写出来的文章一篇赛过一篇。心安定下来了, 身上的坏毛病也随之烟消云散, 最后成了老师和同学公认的“才女”、“好学生”。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陶行知的告诫,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赶跑他们,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这席话的含义。

学会鉴赏

出色的艺术家就能把丑陋的石头刻成面带微笔的雕像, 而平庸的观赏者却把珍贵的艺术品看成一块碍眼的石头, 这一切都是取决于人们心中是否充满阳光, 每个学生都是一部未完成的艺术品, 需要教师用充满阳光的心去品读, 如果用黯淡的心去看自己的学生, 那么收获也同样黯淡。请你相信你讨厌的那个孩子, 你批评了数次的那个孩子……其实他们心里也有花园, 他们顽劣的外表后面藏着一颗渴望关怀的心, 给一点阳光, 他们心灵的花园就会变得更加美丽;给一点阳光, 他们就会大放光彩;给一点阳光, 他们就会成为一块雕啄的玉石。

把爱的阳光撒向自己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一个思想枯竭、情绪低落的教师, 一些陈腐的思想、恶劣的情绪就会像细菌一样感染敏感的学生, 从而影响孩子们的心性, 也会让老师自己身陷迷惘。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 长期承受压力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除了教师个人修养以外, 教师的职业情绪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将爱的阳光撒向自己的心田, 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进而影响学生。

面对工作压力, 教师要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首先要让自己经常得到成功的体验, 我们要将奋斗目标定得客观一些, 或将大目标化解成多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 使完成这项任务变得可能。教师还要学会主动体验成功, 在看到不足的同时, 更要看到自己的成绩。其次, 面对烦恼时要学会自我调整和宣泄, 把注意力分散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 运动、听音乐、交游和与朋友聊天都会让人舒缓情绪压力。同时教师应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到快乐, 为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而兴奋, 为学生一丁点儿转变而愉悦。这样教师能将阳光的种子播种到学生心里。

把爱的阳光撒向课堂

曾经有人调侃地说:“教师是一个大菌团, 稍不留情就把病情传染给了学生。”的确, 老师一言一行, 一颦一笑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 正值青春年少的初中生观察力和领悟力非常强, 老师一个轻微的动作或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被他们捕捉了去, 所以我们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阳光, 我试图每天都以阳光般的穿着和阳光般的姿态走进课堂, 用阳光般的话语与学生交流, 常用“点燃你的智慧之光, 照亮学生”;常用“人非圣贤, 谁能无过”, “错了不要紧, 改了就行”来劝导同学们畅所欲言;常用“我的口出卖了我的心”启发孩子们寻找错误, 追求真知。我力图将生硬无味的课堂变成一个洒满阳光的、充满趣味的娱乐场。学生们常常在下课铃响了以后依依不舍, 而且小心嘀咕道:“下节课要还是语文课该有多好!”从他们的眼神中, 我认识到了阳光的魅力。

上一篇:时代楷模发布厅黄诗燕毛相林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下一篇:八年级政治总复习提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