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语文重点知识总结(通用14篇)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体也简称体(solid)。包围着体的是面(surface)。
3.2 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3 角的度量
1度=60分 1分=60秒 1周角=360度 1平角=180度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compi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刚从小学升到初中, 多数学生可能会不适应, 学习可能会感到吃力, 那么初一语文知识该如何积累, 如何提升语文水平呢?
一语言的积累需进行
语言积累, 不仅指对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 也包括词语的积累, 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近几年积累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一定的比例, 包括单独的古诗文背诵, 也有成语运用考查, 同时也有句子的仿写。
因此, 教师应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加以重视。进行语言积累,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 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改善语文教学极好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 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 逐步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 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 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文章应该怎么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别无新得和方法。”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之一。背诵优美的诗文, 是学生积累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背会《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名篇和段落, 做到默写时不增、不删、不错字词、不用错标点符号。
当然在日常的阅读中, 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也要注意积累和摘抄。需要指出的是, 对名句的积累学习, 要能够理解其意思, 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的运用。摘抄、做读书笔记是积累语言知识的方法。在初一阶段开学之初,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二阅读的积累需加强
在课内阅读中要注重情感渲染, 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体会字里行间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 使学生对其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阅读中产生了兴趣, 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林语堂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读出味来, 语言自然有味, 做出的文章亦有味。”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从而促进各科学习, 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鼓励他们多读好书, 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让他们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 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
三文言文的积累需重视
对于在小学阶段很少涉及文言文阅读的初一学生来说, 文言文积累较为欠缺, 因此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积累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学积累工作。课内文言文一般是一些经典文章, 因此要注重文本的解读, 包括其中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翻译;同时在讲解课内文言文的同时, 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迁移。课外应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如一些勤学苦读篇中的《程门立雪》《颜回好学》, 盛德遗范篇中的《唐太宗罢朝》《不计人过》等,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四生活的积累需增加
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 文章才真能写通, 写来才真有意义。”为了使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教师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 增加学生生活的色调, 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 记下平时观察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生活片段, 持之以恒, 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如在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时, 我会让学生知道作家们的写作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 感受亲情, 体味浓重的情意, 然后让学生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写下亲情中温暖感动的瞬间。又如在《绿色蝈蝈》的教学中, 让学生知道从习性、外貌、食性等方面来描写叙述这类文章中, 同时让学生课下认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 并试着以这种方式进行叙述。重视生活的积累, 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需要, 更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因为这些积累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总之,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多体验、多积累, 学生的积累丰厚了便会文思泉涌, 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荀子.劝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3]林语堂.林语堂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本人以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来谈谈对这方面的体会。
这一段是本篇文章中公认的重点段。说它是重点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该段的条理清楚,全段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三个词来连接;其次,该段重点写的地方,详写的地方一看便明,谁都知道是“单是”以后“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和事情。再次,作者在写景时,是从人的五种感官:耳、口、眼、皮肤、鼻上去感知景物,然后再用文字把它们展示出来。
基于以上几个特点,我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本段时,就着重告知学生,本段给大家提供的写作技巧是写文章要讲条理或顺序,这条理分为空间、时间、逻辑条理,当然,这三种条理在一篇或一段文章中是以其中的一种条理为大的条理,即全文、全段或几段的条理,在其中又可以用其他条理来组织安排文字。如本段,它大的方面是按逻辑条理中先次后主的条理来安排文字的,这是值得借鉴的一点。
同时,通过对该文段的学习,我们也会体会到,描写景物先要以人的五种感官去感知事物。感知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特征去感知。什么是特征?简言之,即此事物与彼事物不同的地方,这不同的地方多得很,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哪个方面都去写,而要取决于中心。《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主要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这一带的景物就有“无限趣味”,可见园中的趣味比比皆是,这样写就突出了中心。所以,作者在选择景物时,是选的“乐”景来写的,文字带有褒的色彩。这就告知我们,抓事物的特征时,一定要围绕中心去抓,注意用感情色彩去感知事物。这是值得借鉴的第二点。
学完本段后,我布置了一个写作练习:或是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来描写一个地方的景物;或者是用以上讲的三种条理中的一种来安排大的顺序,其中以另外的条理安排小的顺序来描写一个地方的景物,两题由学生任选一题来做。
2.福建欣欣电子有限公司向工商银行申请了甲、乙两种贷款,共计68万元,每年需付出利息8.42万元.甲种贷款每年的利率是12%,乙种贷款每年的利率是13%,求这两种贷款的数额各是多少?
3.某服装厂要生产一批某种型号的学生服装,已知3米长的布料可做上衣2件或裤子3条,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为一套,计划用600米长的这种布料生产,应分别用多少布料生产上衣和裤子才能恰好配套?共能生产多少套?
4.某商场按定价销售某种电器时,每台可获利48元,按定价的九折销售该电器6台与将定价降低30元销售该电器9台所获得的利润相等.求该电器每台的进价、定价各是多少元?
5.一张方桌由1个桌面,4条桌腿组成,如果1m3木料可以做方桌的桌面50个或做桌腿300条,现有10m3木料,那么用多少立方米的木料做桌面,多少立方米的木料做桌腿,做出的桌面与桌腿,恰好能配成方桌?能配成多少张方桌.
6.甲、乙二人在上午8时,自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上午10时相距36km,二人继续前行,到12时又相距36km,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走2km,求A,B两地的距离.
7.某中学组织学生春游,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若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则多出一辆车,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每日每辆租金为220元,60座客车每日每辆租金为300元.试问:
(1)春游学生共多少人?原计划租45座客车多少辆?
(2)若租用同一种车,要使每位同学都有座位,怎样租车更合算?
8.光明中学9年级甲、乙两班为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两班捐款的总数相同,均多于300元且少于400元,已知甲班有一人捐6元,其余每人捐9元;乙班有一人捐13元,其余每人捐8元,求甲、乙两班学生总人数共是多少人?
9.晓跃汽车销售公司到某汽车制造厂选购A、B两种型号的轿车,用300万元可购进A型轿车10辆,B型轿车15辆,用300万元也可以购进A型轿车8辆,B型轿车18辆.
(1)求A、B两种型号的轿车每辆分别为多少万元?
(2)若该汽车销售公司销售1辆A型轿车可获取8000元,销售1辆B型轿车可获利5000元,该汽车销售公司准备用不超过400万元购进A、B两种型号轿车共30辆,且这两种轿车全部售出后总获利不低于20.4万元,问有几种购车方案?在这几种购车方案中,该汽车销售公司将这些轿车全部售出后,分别获利多少万元?
10.双蓉服装店老板到厂家选购A、B两种型号的服装,若购进A种型号服装9件,B种型号服装10件,需要1810元;若购进A种型号服装12件,B种型号服装8件,需要1880元.
(1)求A、B两种型号的服装每件分别为多少元?
(2)若销售1件A型号服装可获利18元,销售1件B型号服装可获利30元,根据市场需求,服装店老板决定,购进A型服装的数量要比购进B型服装数量的2倍还多4件,且A型服装最多可购进28件,这样服装全部售出后,可使总的获利不少于699元,问有几种进货方案?如何进货?
11.武汉市江汉一桥维修工程中拟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某项目,从两个工程队的资料可以知道:若两个工程队合做24天恰好完成;若两队工程队合做18天后,甲工程队再单独做10天,也恰好完成,请问:
(1)甲、乙两个工程队单独完成该项目各需多少天?
(2)已知甲工程队每天的施工费为0.6万元,乙工程队每天的施工费为0.35万元,要使该项目总的施工费不超过22万元,则乙工程队最少施工多少天?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
(2)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 ,独与老翁别。
(6)闭之,则右刻“ , ”,左刻“ , ”,石青糁之。
(7)《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8)《石壕吏》中描写老妇被抓走时家里凄惨情景的句子是: , 。(9) ,决眦入归鸟。 ,一览众山小。
(10)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
(11)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核舟记》中最能概括雕刻家构思巧妙、技巧精湛的句子是:
, 。
(13)《春望》中道出战火纷飞年代人们的心声的千古名句是: , 。
(14)大道之行也, , , 。
(15)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16)《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17)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19)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21)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22)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
(23)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_______,平海夕漫漫。
(2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
(26)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⑪与友期行( 约定) ⑫太丘舍去( 离开) ⑬去后乃至(才 ) ⑭尊君在不(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 ⑮待君久不至( 您 ) ⑯相委而去( 丢下 ) ⑰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⑱下车引之(拉 ) ⑲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②、“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先走了。”
(1)搞好小学与初一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2)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深深地体会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3)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大胆地走出一步,首先和初中教师的思维方法与理念达成一定层面的衔接。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一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顺利过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从小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等三方面谈一谈小学知识与初一知识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1.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運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负数的概念,二是在复习简易方程时,适当补充移项、去括号等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一些困惑。不同的字母比如a、b、c认为表示的数一定不相同,因而还要对学生讲清字母可以表示某些东西,不同的字母或表达式可以表示相同的东西。可以把字母看成具体事物,也可以把字母看成未知数,可以把字母看成是可以取不同值的广义数等。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
算术与方程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两种是不同的方法,算式表示一个计算过程,用算术方法解实际问题时,算式中只含已知数而不含未知数。而代数中设未知数或列方程时,首先需要用式子表示问题中有关的量,这些式子实际上也是算式,只是其中可能含有字母(未知数)。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己知数,又含有未知数,由于方程中可以用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表示相关的量,所以方程的应用更为方便,这正是用字母表示数带来的好处。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优越性,从而体验方程解法的优势,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使学生感受到列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三、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认识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初一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
学生进入初中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初中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1.《邓稼先》
至死不懈 (xiè):懈,放松。
蓬断草枯:形容环境恶劣。
署(shǔ)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选聘(pìn):挑选聘用。
锋芒毕露(lù):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鲜(xiǎn)为人知: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é)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每家每户都知道。
阔(kuò)别:长时间的分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铤(tǐng):疾走。( 铤而走险 )
挚(zhì)友:亲密的朋友。
筹(chóu)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犹豫。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诗兴不作:作,起。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仰之弥高:指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锲(qiè)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炯(jiǒng)炯:形容明亮 ( 多用于目光 ) 。
迥(jiǒng)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沥(lì)尽:滴完。
群蚁排衙(yá):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独裁(cái):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凶多吉少:不幸的多,吉利的少,非常危险。
迭(dié)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昂(áng)首挺胸:昂起头,挺起胸。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聚集。
疏懒:形容词,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高标:名词,很高的标准。标,标准。
慷(kāng)慨(kǎi)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3.《回忆鲁迅先生 ( 节选 )》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安顿:安详,安稳。
阿司匹林:一种解热镇痛药。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kāi):擦,抹。
阖(hé):闭合。
一、作者简介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
二、理解词语静谧:安静。谧,安宁、平静。高邈:高而远。邈,遥远。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莅,到。粗犷:粗野豪放。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总写我喜欢“雨”。第二部分(第②一⑤段):具体叙写四季“雨”的不同特点。第三部分(第⑥⑦段):抒发对“雨”的 赞美之情。
四、问题解疑1.“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和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树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把萌发的叶子比作绿茵茵的波浪,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2.“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这段文字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如何写春雨的?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春雨过后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上。
3.结合第③段,说说本段首句的“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4. 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但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因为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 能纯净人的灵魂。
5.秋雨观景图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怎样的特点?本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或拟人,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6.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作者将雨中的静物比作木刻,形象地表现了冬雨的自然、干净。
7.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指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重要知识
类型名称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备注柱体圆柱S侧=2πrhS侧=2πrh
+2πrV=πr2hr是底面半径
h是圆柱的高棱柱S侧=ch
(直棱柱)S侧=ch′
(正棱柱)S全=S侧
+2S底V=Shc为底面的周长
h′为斜高
S为底面积
h为几何体的高锥体圆锥S侧=πrlS侧=πrl
+πr2V=13πr2hr是底面半径
l是母线长棱锥各侧面
积之和各面面
积之和V=13ShS为底面积
h为几何体的高球S球=4πR243πR3R为球的半径题型分析
例1(1)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O为BD1的中点,三棱锥OABD的体积为V1,四棱锥OADD1A1的体积为V2,则V1V2的值为.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高为22,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
解析:(1)设AB=a,AD=b,A1A=c.
则V1=13S△ABD·12A1A=abc12.
V2=13SADD1A1·12AB=abc6.∴V1V2=12.
(2)∵底面半径为1,高为22,母线长
l=(22)2+12=3,∴圆锥的侧面积为:
S侧=12·2πr·l=12×2π×1×3=3π,故该圆锥的侧面积为3π.
评注:三棱锥体积的计算,只需找到合适的顶点和底面,而四棱锥体积的计算,关键在高的计算,圆锥中的半径、高和母线长,它们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直角三角形来沟通计算.
二、平行关系、垂直关系
重要知识
1.平行关系
类型证明方法直线与直线平行若a∥b,b∥c,则a∥c若a∥α,aβ,α∩β=l,则a∥l若a⊥α、b⊥α,那么a∥b若α∥β,α∩γ=a,β∩γ=b,则a∥b直线与平面平行若aα,a∥b,bα,则a∥α若α∥β,mα,则m∥β平面与平面平行若aα,bα,α∥β,b∥β,a∩b=A,则α∥β若a⊥α,a⊥β,则α∥β2.垂直关系
类型证明方法直线与直线垂直若a,b所成的角为90°,则a⊥b若a⊥α,bα,那么a⊥b直线与平面垂直若l⊥a,l⊥b,aα,bα,a∩b=A,则l⊥α若α⊥β,aα,α∩β=b,a⊥b,那么a⊥β平面与平面垂直若aα,bα,a∥β,b∥β,a∩b=A,则α∥β若a⊥α,a⊥β,则α∥β题型分析
例2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
(1)证明:PA⊥BD;
(2)设PD=AD=2,求点D到面PBC的距离.
解析:(1)证明:因为∠DAB=60°,AB=2AD,由余弦定理得BD=3AD.从而BD2+AD2=AB2,∴BD⊥AD,又由PD⊥底面ABCD,BD面ABCD,可得BD⊥PD.∴BD⊥面PAD,PA面PAD,∴PA⊥BD.
(2)法1:在平面PDB内作DE⊥PB,垂足为E.∵PD⊥底面ABCD,BC面ABCD,∴PD⊥BC,由(1)知BD⊥AD,又BC∥AD,∴BC⊥BD,又AD∩BD=D,∴BC⊥平面PBD,又DE面PBD,∴BC⊥DE.又DE⊥PB,PB∩BC=B,则DE⊥平面PBC.由题设知,PD=AD=2,则BD=23,PB=4,根据DE·PB=PD·BD,得DE=3,即点D到面PBC的距离为3.
法2:设点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d,由(1)得BD⊥AD,∴AB=4,VPBCD=12VPABCD=12×13×SABCD×PD=16×2×4×32×2=433,又VPBCD=VDPBC=13S△PBC×d,由PD⊥底面ABCD,BD面ABCD,DC面ABCD,△PBD,△PCD为Rt△,∴PC=PD2+CD2=25,PB=PD2+DB2=4,又BC=AD=2,∴△PBC为Rt△且S△PBC=12×2×4=4,∴d=3.
评注:异面直线间的垂直问题,一般要通过合适的线面垂直得到,题设中已有PD⊥底面ABCD,故有PD⊥BD,因此我们选择证明BD⊥平面PAD.点到平面的距离的计算一般要利用已有的垂直关系构建面面垂直进而得到线面垂直,如果构建垂直关系比较困难,则可利用等积法求距离.
例3如图几何体中,矩形ACDF所在平面与梯形BCDE所在平面垂直,且BC=2DE,DE∥BC,BD⊥AD,M为AB的中点.
(1)证明:EM∥平面ACDF;
(2)证明:BD⊥平面ACDF.
解析:(1)法1:延长BE交CD与G,连接AG,∵E,M为中点,∴EM∥AG,EM平面AFDC,AG平面AFDC,∴EM∥面ACDF.
法2:取BC的中点N,连接MN、EN.
在△ABC中,M为AB的中点,N为BC的中点,∴MN∥AC,又因为DE∥BC,且DE=12BC=CN,∴四边形CDEN为平行四边形,∴EN∥DC,又∵MN∩EN=N,AC∩CD=C.∴平面EMN∥平面ACDF,又∵EM面EMN,∴EM∥面ACDF.
(2)∵平面ACDF⊥平面BCDE,平面ACDF∩平面BCDE=DC,又AC⊥DC,∴AC⊥平面BCDE,∴AC⊥BD,又BD⊥AD,AC∩AD=A,∴BD⊥平面ACDF.
评注:(1)中的线面平行问题可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得到,前者要在平面中找一条线和已知的直线平行,面中找线的方法是利用平形四边形或三角形(如题中的平行四边形EMCD和△ABG),后者需要构造一个过已知直线且与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通过证面面平行得线面平行.(2)中要证线面垂直,但题设中给出了面面垂直,我们找出一个面中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可以得到线面垂直,进而找到证明线面垂直中所需要的线线垂直.
例4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AD,CD=2,AD=2,AB=1,如图1所示,将△ABD沿BD折起到△PBD的位置,如图2所示.
(1)当平面PBD⊥平面PBC时,求三棱锥PBCD的体积;
(2)在图2中,E为PC的中点,若线段BQ∥CD,且EQ∥平面PBD,求线段BQ的长.
解析:(1)当平面PBD⊥平面PBC时,因为PB⊥PD,且平面PBD∩平面PBC=PB,PD平面PBD,所以PD⊥平面PBC,因为PC平面PBC,所以PD⊥PC.因为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AD,CD=2,AD=2,AB=1,所以BD=BC=3,DP=2.所以CP=CD2-PD2=2.又因为BP=1,所以BP2+CP2=BC2,所以BP⊥CP.所以S△PBC=12PB×PC=22.所以三棱锥PBCD的体积等于VDPBC=13S△PBC·PD=13×22×2=13.
(2)取PD的中点F,连接EF,BF,如上图所示.又因为E为PC的中点,所以EF∥CD,且EF=12CD.又因为BQ∥CD,所以EF∥BQ.所以B,F,E,Q共面.因为EQ∥平面PBD,EQ平面BFEQ,且平面BFEQ∩平面PBD=BF,所以EQ∥FB.又因为EF∥BQ,所以四边形BFEQ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Q=EF=12CD=1.
评注:立体几何中的翻折问题,要注意翻折前后变化的量与不变化的量,本题中DP⊥BP总是不变的,结合平面PBD⊥平面PBC就由线面垂直从而得到∠DPC=90°,通过勾股定理得到∠BPC=90°,最终利用公式得到体积.(2)中已知线面平行,利用其性质可以得到一个EF∥BQ,据此得到平行四边形EFBQ也就得到BQ的长度.
三、空间角的计算
重要知识
角的计算公式
名称计算公式备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cosα=|a1·a2|a1|×|a2||a1,a2为直线的方向向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αsinα=|a·n|a|×|n||a为直线的方向向量,n为平面的法向量二面角α|cosα|=
|n1·n2|n1|×|n2||n1,n2为平面的法向量,要判断二面的平面角为钝角还是锐角例5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矩形,PA是四棱锥的高,PB与DC所成角为45°,F是PB的中点,E是BC上的动点.
(1)求异面直线AF与PE所成的角;
(2)若BC=2BE=23AB,①求直线AP与平面PDE所成角的大小;②求二面角CPDE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解析:(1)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AP=AB=2,BE=a,则A(0,0,0),B(0,2,0),P(0,0,2),F(0,1,1),E(a,2,0),于是,PE=(a,2,-2),AF=(0,1,1),则PE·AF=0,所以AF,PE所成的角为90°.
(2)①若BC=2BE=23AB,则D(43,0,0),PD=(43,0,-2),PE=(23,2,-2),设平面PDE的法向量为n=(x,y,z),由n·PD=0
n·PE=0,得:43x-2z=0
23x+2y-2z=0,令x=1,则z=23,y=3,于是n=(1,3,23),而AP=(0,0,2),设AP与平面PDE所成角为θ,所以sinθ=|n·AP||n||AP|=32,所以AP与平面PDE所成角θ为60°.
②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m=(x,y,z),C(43,2,0),DC=(0,2,0),DP=(-43,0,2),所以-43x+2z=0
2y=0,令x=1,则y=0,z=23,m=(1,0,23),设m,n所成的角为α,则cosα=m·n|m||n|=134,又二面角CPDE的平面角为锐角,所以其余弦值为134.
《春望》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含义: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1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国家_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社会现实。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山河破碎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高兴,而是“溅泪”“惊心”。“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久别思家之苦。
16、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二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17、请再写出古诗词中忧国思乡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童年的朋友
噗pū脯pú绺liǔ惩ch?ng咒zhòu颊jiá嗅xiù皱zhòu膝xī兜dōu鬃zōng辫biàn鼻bí壶hú
颤动chàndòng:短促而频繁地振动或抖动。
咕哝gūnong:带有不满意的情绪小声说话。
胸脯xiōngpú:指胸部。
两liǎng膝xī:两只膝盖。
一面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运用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再看课文《背影》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自已亲人的背影,再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景。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语言文字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的,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各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把课堂变成学习和消化知识的第一步。
养成良好的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水平。因为语文的知识太广泛,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可能学好语文学科的。
学会快速阅读:
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在语文学习上是很不利的。这里我所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学会阅读中抓住文章的主线。学会总结中心思想。
重视教材:
◆must have done过去肯定做了(某事)
课文原句:Tree after tree went down, cut down by the water, which must have been three meters deep.
此句意思为推测“水那时应该有三米深”。注意句中must的用法。情态动词must在肯定句中可以表示推测,must be 结构是对现在事实的推测,例如:You have worked hard all day. You must be tired. 你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一定累了。而must have done结构,则是对过去事实有把握的推测。例如:I didn't hear the phone. I must have been asleep. 我刚才没有听到电话,想必是睡着了。
真题演练:
This cake is very sweet. You _____a lot of sugar in it. (2005辽宁)
A. should put B. could have put
C. might put D. must have put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must表示对过去事实有把握的推测。蛋糕现在很甜,因此,可以推断在过去做蛋糕的时候,放了许多糖。因此,答案选D。
◆ a large number of 许多的,大量的
课文原句:A great part of the city was destroy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buildings burnt down.
此句意思为“城市大部分被摧毁,大量建筑被烧毁”。句中包含一个常用的短语:a large number of(许多的,大量的)。这一短语是在“a number of”的基础上变换而来的。学习“a number of”时,要注意和“the number of”区分:
1) “A number of”的意思是“若干”或“许多”,相当于some或a lot of,和复数名词连用,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在表示数量的多少时,可用great、large、good、small等来修饰number,构成短语:a great/large/good number of(许多的……)和a small number of(很少的……)。例如:
· I can think of a number of ways to carry out this plan.
· A great numbe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studying abroad.
· Only a small number of girls dare to do this.
2) “The number of”意思是“……的数目”。这个短语也要后接复数名词,但由于“the number”才是句子的真正主语,所以它的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例如:
·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our class is 46.
真题演练:
As you can see, the number of cars on our roads ___________ rising these days. (2006全国卷Ⅱ)
A. was keepingB. keep
C. keeps D. were keeping
解析:The number of cars表示“小汽车的数目”,主语的中心词是“the number”,是单数,所以谓语动词也要用单数。同时,“these days”表明是现在的一种状态,句子应为一般现在时,因此应填keeps,选C。
Unit 5
◆couldn't help doing sth. 情不自禁做某事
课文原句: While watching the Titanic, most people couldn't help crying when it came to the scene in which Jack saves the life of the girl but died in icy water himself.
此句意思为“当看《泰坦尼克号》时,大多数人看到杰克为了挽救女孩的生命,自己却死在冰冷的水里这一幕时,都禁不住哭了”。 Couldn't /can't help doing sth.,译为“情不自禁做某事”。
注意:couldn't /can't help (sb.)(to) do sth. 则表示“不能帮助做某事”。例如:
I'm sorry I can't help you to clean the room. 抱歉,我不能帮你打扫房间。
真题演练:
She can't help ____ the house because she's busy making a cake. (1997上海)
A. to clean
B. cleaning
C. cleaned
D. being cleaned
解析: 根据题意:“因为她忙着做蛋糕, 所以不能帮忙打扫房间”, 只能用can't help to do sth.(不能帮助做某事)。选A。
◆cause 造成
课文原句:He caused trouble for Minzhi almost every day.
此句意思为“他几乎每天都给Minzhi带来麻烦”。句中的cause是一个及物动词,译为“引起,导致,使发生”,常用句型为cause sb./sth. to do sth.“促使某人做某事,成为……的原因”。例如:
The drought caused the plants to die. 干旱导致植物枯萎。
What caused the traffic accident? 是什么引起交通事故的?
真题演练:
Millions of pounds' worth of damage _____ by a storm which swept across the north of England last night. (2005重庆)
A. has been causedB. had been caused
C. will be causedD. will have been cause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cause和时态的搭配。题干的意思是“昨晚横扫英国北部的一场暴风造成了价值数百万英镑的损失”。Cause在此表示“导致,造成”的意思,与主语是被动关系,题目又强调发生在过去的动作对现在造成了影响,因此用现在完成时态的被动语态。所以选A。
◆afford负担得起
课文原句:Minzhi wants to go to town, but she can't afford to buy a bus ticket.
此句意思为“Minzhi想去城里,却买不起汽车票”。句中的afford是一个及物动词,其主要用法如下:
1) 负担得起(……的费用;……的时间),常与can、could、be able to连用,表示“有足够的(时间、金钱等)条件(做某事)”。①afford+名词,例如:I can't afford the cost. 我付不起这钱。② afford to do sth. 例如:We can't afford to buy this new bike. 我们买不起新自行车。
2) (正式用语)供给,提供,给予 ① afford sth. 例如:The trees afford a pleasant shade. 这些树提供阴凉。② afford sb. sth./afford sth. to sb. 例如:Music afford us pleasure. 音乐使我们快乐。
真题演练:
That poor old people! All they can ____ is one meal for the two of them. (2007陕西)
A. afford B. pay
C. demand D. choos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辨析。Afford 表示担负得起,是及物动词,直接接宾语;pay译为付账,其句型为pay for sth.;demand译为“要求”;choose则是“选择”的意思。题干意思为“那可怜的穷人!他们两个人却只买得起一份饭。”所以选A。
Unit 6
◆ need 需要
课文原句: Although good manners always make you look good, you do not need to worry about all these rules while having dinner with your friends or family.
此句意思:“尽管好的礼仪常使你看上去很有魅力,但与朋友和家人吃饭时,你不必在意这些规则。”此时,need用作实义动词,意为“需要”。Need还可用作情态动词。下面是它的具体用法:
1. 作情态动词时,常用于否定句、疑问句或条件句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和过去式形式。构成疑问句时,将其移至句首;构成否定句时,直接在其后加not。例如:
I know the reason, so you need't try to explain. 我知道事情的原因,所以你不必解释。
2. 在肯定句中,常用作实义动词,构成疑问和否定需借助do(does/did),need后面常接带to的不定式。Need表示“需要”,且其主语是后面动词的宾语时,其后的动词既可用动名词一般形式表被动,也可用不定式的被动语态。例如:
The shirt needs washing. 衬衫该洗了。
真题演练:
You ______to the meeting this afternoon if you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o. (1991全国)
A. needn't to come
B. don't need come
C. don't need coming
D. needn't com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need的用法。在否定句中表示“需要”的need,通常用做情态动词,直接与动词原形连用,其否定形式是在need后面直接加not。所以选D。
◆allow 允许
课文原句: It is allowed to use your hands when eating meat on bones.
此句意思是“啃骨头上的肉时,可以用手”。句中的allow是动词,意思是“允许”。它的常用结构为:allow to do sth.、allow doing sth.和 allow sb. to do sth.。例如:
We are allowed to enter the room. 我们可以进入房间。
They don't allow smoking in the meeting room. 他们不准在会议室抽烟。
He allowed me to close the door. 他允许我关门。
真题演练:
Mary wanted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all by herself, but her parents did not _______ her to do so. (2006全国)
A. forbidB. allow
C. followD. ask
《手不释卷》的成语故事讲了三国时期,吴国大将( )在吴王的劝说下从此爱上了看书,知识越来越多了。鲁肃见了很是吃惊。他回答:“人分别三天,就得另眼相看……”他回答的话语就是成语( )的意思。我还积累了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
2、我填一填: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 )的,我要把( )的生命,投入到( )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对于我来说,申明的意义在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 ),( )。——爱因斯坦
3、我记一记: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关键词:语文;语言训练;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47-02
在目前中学语言训练逐渐被淡化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认清语言训练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积累我们在语言训练方面的经验,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努力在新的语文课改中走出一条更趋向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的新路。
一、培养语感能力,“双基”语言的核心是语言,语言的核心是语感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是首要任务,一个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了,他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将继续前进。什么是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离不开语音,文字,词,句和语言的理解和把握的基本知识。因此,语言学习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条件的语感。但是,毕竟知识是理性认识的东西,语感是一种能力,一个感性与理性的实践技能。语感的升华,是语言知识,经验和不断的培训,不断的实践过程。从教学点的另一个角度讲,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阅读能力,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思则进矣”。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反复背诵,用心熟记,品味咀嚼,才能体会到内在的味道。在这整个过程中,对文章中的声音,文字,词,句的鉴赏是一种不自觉地训练。这样的训练和个别分解知识点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一个动态的,灵活的训练,这是静态的,死的训练。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的潜在思想,培养语感能力呢?摆脱想象,诱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想出来读进去。也就是说,想象和阅读,促使学生组合使用形象思维阅读的方法。有三种情况:第一,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的感染力,并引导分析,理解想象,发现其蕴含的意义,去深刻体验遣词造句的目的,即语感。例如教《守株待兔》,当我们讲到一只兔子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时问学生:“为什么要使用‘窜出’,而不是‘跑’或‘走出去’呢?”学生想象特定的语境情况下使用这三个字,分析比照,仔细品味“窜”描写了四乱逃离野兔偶然撞死的可能性。这样字词的描述加深了了解表达并诱发了语感。第二,阅读文章要使用形象的思维,再现课文的情景,深刻认识文章的内涵。例如教《黄继光》,读黄继光用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读课文后,同学们会觉得黄继光是什么样的战士呢?当时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启发同学们的想象。当时在战场上的危险和黄继光战士的突出表现,同学们就会像放影片一样在大脑中上演了一场,并构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使其处于当时的景象之中,并产生感觉和情感的共鸣,看到了志愿军战士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从而熏陶了学生们爱祖国、敬佩我们英勇顽强的战士的情操,语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第三是材料(或情节)放在一起。选择三个或四个零散的事情或细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补充、延续、不断扩展,使这些资料演变成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故事。如果用“电脑”、“公路”、“盲人”“鲜花”,“掌声”,“雨伞”,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用几个特定的词语想象出一个有意义的事件或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语言实践的语感能力,真正能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意会反嚼,回溯语感。意会就是指凭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文章和生活体验所潜在的含意联系,直接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的一个心理过程。它侧重于直观的性质与认识模糊的简单理解。对句子,词语,段落,通篇文章阅读的理解,但它是很难用言语来解释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理解,从每个字词和句子中寻找形成意会的突破口,进行语感的回溯。在《月光曲》教学的时候,贝多芬与盲姑娘是一对知音者被众多老师强调,可是课文里却没有“知音”这个词,要想让学生领悟这个知识点,就得抓住“琴声”这个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琴声你能想到什么?”这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回读课文,把“琴声”作为联系贝多芬与盲姑娘是“知音”关系的线索,从而就有未听见声音就有见到本人的感觉;二是走出课文,把“知音”和“琴声”作为基点和线索展开想象,引发心弦震动。这两方面的活动都包含了语感,它的效果自然而然高于老师的解释。
二、思路的把握,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训练思维能力
这两种能力是以反复的阅读实践为基础的。叶圣陶先生曾说,典型的例子就是课文。看完一篇完整的文章,作者的思路你就得明白了。思想要讲求路,一句句,一段段,都要成路。首先要摸清整篇文章的思路,其次要把握每段的思路,最后就是理解每句的思路。如果这些都会了,你将一辈子受益。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以下三点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善于铺路。就是将课文思路特点与学生学路相结合,采用合理的教法,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挖掘文章的内涵。在教《手》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提供文章线索提出三个问题:①本文记述了什么事?②哪些材料可以记述这些事?③这些材料和文章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读、思考、讨论,来领会文章的思路,把“手”作为线索从不同层面反映老一辈农民、教练组长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巧于指路。通过语言文字作者的思路才得以体现,学生要想把握文章的思路,老师要学会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律来理解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思路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记叙文会沿着时间和空间的脉络发展,或者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有的沿着作者认知过程的脉络发展,有的沿着体现人物性格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有的沿着方向变化的脉络发展,有的沿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发展,有的沿着不同类别和功能的脉络发展。理解了相应的规律,利用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来教学生,学生就能理出文章的各段思路,理解文章的思维。
【初一的语文重点知识总结】推荐阅读:
初一语文重点知识点12-22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初一内容10-05
初一语文下知识点梳理10-29
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01-02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知识点梳理01-28
初一地理重点知识点10-29
初一语文上教学总结01-14
初一语文教学经验总结06-07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总结10-16
初一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