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历培训课程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经历培训课程(精选9篇)

学习经历培训课程 篇1

——清华大学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水木清华,厚德载物。

我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就要结束了。由于是满怀仰慕与自豪、带着圆梦之心踏入清华的缘故,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始终做到了主动学习,认真思考,用心经历。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学习,就是感受深、收获多、提高大,是我人生经历中一段短暂而难忘的激情燃烧岁月。当然,我能顺利完成在清华大学的培训学业,一要感谢省财政厅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领导,是各位领导为云南财政干部搭建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二要感谢清华大学老师的教诲,是老师们用学富五车的渊博知识和深入浅出的分析点拨,为我们“充电”和更新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三要感谢单位的同事们,是同事们分担了更多的工作,使我能安心地在这里接受清华精神的熏陶。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收获及体会。

一、感悟清华精神,收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虽然是第一次走进清华园来学习,但清华大学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我并不陌生,因为她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联、风雨同舟。1911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她是在中国被动挨打的屈辱历史中诞生的。明耻自强的精神,使清华大学从一开始就肩负了民族振

兴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责任。学术独立,教育自主,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文理会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思想;“行慎于言”的实干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育才目标;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一直传承在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和清华大学的血脉中,使清华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批先进分子,为先进理念而奉献牺牲,强有力地带动了清华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熏陶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红色工程师、著名学者和科学家,以及当之无愧的经国栋梁。

在学习的日子里,我多次好奇而激动地漫步清华园,任性遐想圆明园的辉煌;想像八旗皇太子在清华园、迎春园读书成长的如烟往事;仿佛听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当年敲人振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铿锵演讲。默视“闻亭”,我想到了西南联大轰轰烈烈的“一二〃一”运动,敬仰和缅怀在昆明遇害的民主运动战士闻一多先生;在无月的京秋夜晚,我几次悄无声息地走近“自清亭”,独处在幽静的煤屑路和池水边,寻觅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勾幻中学时代的朗朗书声。在清华校园中,还有一连串震撼民族精神的名字,如梁启超、陈寅恪等国学大师,梅贻琦、蒋南翔、梁思成等教育思想大家,华罗庚、叶企孙、杨振林等世界著名科学家,胡锦涛、朱镕基、吴邦国、姚依林等经世济民、支撑着新中国大厦的栋梁,正是这些中国近现代历史中许许多多的先锋人物、撼人事件、优秀文化在清华校园中的积淀与传承,凝聚成了今天的清华精神,成为激励清华学子奋发图强、— 2 —

创新奉献的校园文化。

二、努力更新知识,收获了新的信息和思维方式

在清华校园短暂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听讲座、勤思考、社会调查、讨论交流、拓展训练和自学等形式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当今世界格局以及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公务员能力素质提高等方面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个方面:

(一)领导干部要培养把握世界格局思考问题的战略眼光。在学习中,有关国际形式和世界格局的讲座,对我启发很大。如果我们掌握了把中国发展与世界格局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就能充分利用世界各国优势,助推我国的发展。同样,如果我们学会了把大局与小局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就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发展。我国领导人在把握和运用世界格局,通过谋势、借势和造势,促进国家稳定发展方面有许多精彩的典范案例。仅择两个侧面作一些浅显分析。

1.毛泽东的大外交思想。中国人民绝对不会忘记,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在百年屈辱和战争的废墟上建立了新中国。为冲破世界各国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新生政权的封锁,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通过察势、谋势、造势和借势,充分利用世界格局的变化,形成了我国走向世界的大外交思想,为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中国与美、苏两个大国的世界格局来看,我

国在建国初期的50年代,采取了向苏联老大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既避开了意识形态领域与美国对立的现状,又争取了苏联的大量援助,壮大和发展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肩负新中国的两大使命,第一次访问了苏联。一是商谈国家安全。主要是争取斯大林废除俄中不平等条约,解决中苏边界问题;二是商谈国家建设。主要是争取斯大林对新中国建设的援助,苏联在我国的“一五”时期援助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后来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应该说,这是毛泽东巧妙利用世界格局,推动新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原因是出现了中印之战、援越抗美,尤其是与苏联老大哥闹翻后,世界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丧失了继续对外开放的国际大环境。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遭受连年灾荒和美、苏经济军事制裁的极度困难时期,于1956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喷气式飞机的国家,又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3时,在新疆的罗布泊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正像毛主席幽默地说的一样:叫花子也要有根打狗棒。正是毛泽东“以核制核”的大战略思想和决策,打破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稳定了世界和平的大格局。同时,为了备战,毛泽东还提出并实施了“三线建设”,既加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又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优秀干部,如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4 —

他们都是“三线建设”中历炼出来的国家栋梁。进入70年代,特别是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建交,到1976年毛泽东主席去世时,与我国邦交正常化的国家达到了117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为80年代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完成了国际外交准备,这就是毛泽东大外交思想结出的丰硕果实。

与新中国当年加入联合国、争取世界的承认和支持一样,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紧紧抓住了和平与发展的良好时机,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经过艰难的斡旋与谈判,于2001年12月加入了世贸组织(WTO),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通道。

2.当前的台海关系问题。这是一个需要运用大智慧和大战略眼光来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中,美、日以及世界上的许多小国家都不希望大陆和台湾统一。而各个国家的动机又不一样,美、日是希望利用台湾“不统不独”的现状,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美国更是利用中国的台湾岛建立了以夏威夷、关岛和台湾三个岛屿为核心的三条岛链,从军事上保证了美国控制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优势。其他小国家不希望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国政府的援助。而台湾对中国来讲意义十分重大,在军事战略上,台湾处于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点,是首都北京的门户,是太平洋上不会沉没的“航空母舰”。在经济战略上,台湾岛及其周边

几百里的领海,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黄金通道。目前,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70%,而95%以上的对外贸易又是依靠海洋通道来实现的。在政治战略上,如果台湾独立,中国政府将丧失国家完整自立的合法性,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会面临像前苏联一样国家解体的悲剧。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国土面积超过了50%,如果台湾独立了,国家还会稳定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能存在吗?所以,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是有底线的,只要台湾当局没有突破独立的“底线”,我们都应该运用韬光养晦的大战略思维,理性地处理台海问题。因为中国的台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地区安全和世界格局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如果台湾当局一旦宣布独立,那么,中国政府也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一国政府如果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也就不可能确保国家安全。所以,台湾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对外关系的“底线”,是不能进行任何交易的国家主权问题。

此外,我国面对当前的朝核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反恐问题,以及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气东输等方面的决策,我们都应该从把握世界格局的变化中来思考和理解。

(二)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我们知道,一个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是 — 6 —

关键。如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遇事要学会权衡利弊、不偏激,要全面、发展地思考问题等,都是一个干部辩证思维能力的体现。下面,我仅就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方面,从辩证思维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目前,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是大家关注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在宏观经济中,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大类。经济数量指标体系以GDP为核心,可以在短期内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可以在没有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情况下,通过要素投入实现增长。我国行政管理中较多地存在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政绩工程,高投入、高能耗等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就是过度强调(GDP)经济增长这一数量指标的结果。辩证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的干部尤其是财政干部,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规模和数量,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经济质量指标体系以经济结构为核心,包括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指标,它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增长,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什么水平?可以用上述两类指标来衡量。如2005年(按名义汇率计算),美国的GDP总量144,866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近30%,位居第一,人均GDP超过了42,000美元。我国的GDP总量20,548亿美元,排世界第五位,仅相当于美国的1/

7、日本的1/2.3。中国的人均GDP1,352美元(按平均汇率计算为1,703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

31、日本的1/27。但是,国

际上大多认为,中国的统计低估了经济总量,原因是有的产业和产品没有纳入统计,而且人民币没有按照市场汇率换算。所以认为,中国经济已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不少学者则认为,中国的统计高估了经济总量,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官方公布的要低。但从经济质量指标来看,如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或发达程度。在世界最落后的国家中,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平均为72%;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国家(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平均为54%;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接近1,600美元的)平均为40%;高收入国家(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的)平均为8%;发达国家平均为4%;最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为2%。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1978年为78%,现在为45%。所以,从就业结构看,中国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落后国家,进入了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了,只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是自己与自己相比较取得的进步。当自己与别人相比较强大了,才能叫“复兴”。而一个国家,只有复兴了才能自强。

此外,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也是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基尼系数只能作为衡量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一个参考指标,而不能作为衡量标准。目前,如何处理发展速度(效率)与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如何提高中国公民及全社会的诚信度等,都是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在游戏中收获的启示。我在拓展训练中,先后参加了付出与回报、雷阵、改善等9个项目的团队训练,一开始觉得太简单,但每个项目做完后,都会得到一些启示,通过队员之间的总结交流,会有一些较清晰的认识。我在所有项目的团队训练中,有三个方面的强烈感受和一点深刻的启示。三个方面的感受:一是要研究和把握规则。我认为,这是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重要环节,因为“正确地做事”,对一个团队来说,是一个正确选择目标及方向的问题,只有目标和方向正确了,团队的行为结果才会真正有效。否则,组织行为的结果将会危害团队。这就告诉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正确把握文件精神和领会上级意图,是正确地做好事情的前提;二是要有一个统一的协调和指挥。由于所有训练项目都带有群体性,而在游戏规则中又没有明确的组织指挥或领导者,所以我们在活动开始时,都会出现明显的混乱状态,而一旦团队中有人充当了领导者角色,整个组织活动很快就会变得有序、高效,并能正确地完成目标。可见,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是保证团队“做正确的事”必不可少的首脑,是实现团队目标的关键;三是要重视总结,按照分工协作原则提高效率。要在研究游戏规则的基础上,组织分工,搞好配合。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通过“头脑风暴”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效率。在现实中,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按照规律分解工作,明确职责,大胆授权,并通过分工、协作和检查、总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还一点启示就是:有团队精神的群体能够发展壮大;

而没有团队精神的群体必然走向灭亡。这在自然法则中也能找到证明,如具有团队精神的人类能战胜最强悍的狮子、老虎;具有团队精神的蚂蚁、蜜蜂甚至能战胜大象猛兽。事实上,今天最需要我们来保护的,恰恰是那些最强悍的狮子、老虎。可见,最强大的东西往往是最难长久的。总之,我认为这种在游乐中启发人的教育方式,最容易理解和记忆,也最容易启发人。

三、在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

我认为,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经历和机遇,是构成人力资本要素的若干变量。清华大学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维方式,既有利于我们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又有利于我们积累丰富而难得的学习履历,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的个体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升财政干部的人力资本价值。可以说,我们到清华大学学习,一方面是党组织和单位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培养,是个人难得的经历和机遇。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在学习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将会成为清华同窗的缘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延伸和加强,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重要信息资源,有利于同学之间在今后的交往、交流和工作中扩大联系、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更好地为云南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管好家、理好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富民强国服务!我一定会把这次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联系工作实际,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到正派诚信谋发展;勤政廉政不偷懒;公正办事不 — 10 —

学习经历培训课程 篇2

一、情境中学习———激发兴趣

情境学习的方式着重将数学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情境之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情境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经常用有趣的现象吸引学生, 或用开放式材料和问题设置悬念, 或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挑战性情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在种种新奇有趣的情境和认知冲突的过程中, 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挑战的欲望.

在情境设计中我们应注意贴近学生生活, 紧扣教学内容, 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怎样使情境和教学内容联系, 怎样使生活的内容数学化, 怎样才能既有趣又严谨, 这些都是设计情境时要考虑的问题. 能够最合理地处理好上面的几个问题, 那么情境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既学会了知识, 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 , 我一开始设计了“猜猜老师的年龄”的游戏.

师: 你们今年10岁, 5年后老师比你们大20岁. 猜猜看老师现在几岁?

学生踊跃发言, 猜对后, 老师再问: (1) 当你们1岁、2岁、3岁……时 , 老师是多少岁 ? (2) 从这组式子中 , 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提出哪些问题? (3) 如用a表示你们的年龄, 那么“a +20”表示什么 ? 像这样用字母表示数 , 有什么好处 ?

小学生们对于老师的一切都是非常好奇的, 因此用学生来猜测老师的年龄, 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事情. 把“用字母表示数”这样一个学习内容置身于猜测老师年龄的游戏情境中,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思考的兴趣. 而在学生积极思考, 猜老师年龄时, 就在努力思考2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当学生能知道“当你们1岁、2岁、3岁……时, 老师是多少岁? ”这个问题时, 他们已经明白了2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当他们搞明白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时, 学习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 而且是十分有兴趣, 主动地去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知识、习惯得到了统一, 学生轻松有趣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情境中学习, 能让学生以游戏的心态更轻松愉快地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获得理想的结果.

二、操作中学习———主动体验

操作中学习, 或称做中学, 是着重寻找解决问题过程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 是一名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做中学不仅是个体的学习过程, 也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数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自动手探索的过程中, 才能对物质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兴趣, 才能对材料有所发现和疑问. 数学探究的意义正在于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操作、体验与思考的过程.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认钟表”一课, 我就把认钟面改为做钟面, 小组合作来完成. 我准备了学具,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硬纸片, 印好时针与分针, 一个圆周, 里面有12个均分的点. 我让4人小组合作, 组长安排, 做个钟面. 合作开始了, 只见有人剪时针, 有人剪分针, 有人剪外形, 有人写数字, 组装成了一个钟面. 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 了解了钟面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明白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均匀地分割了整个钟面. 学会了你做一部分, 我做一部分, 再整合成一个钟面的合作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知识的渗透, 也有合作中人际关系的处理, 学会在小组中发表见解和倾听小组同学的意见.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 它应该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 能让他们亲手接触、亲自动手的事情记忆会更深刻. 操作学习中和同伴的交流也会更加自由, 而同伴或老师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学生不断思考, 完善自己的想法或建构新策略.因此我们应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来经历数学,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等感知几何图形, 通过剪纸学习对称, 通过制作年历感知和学习年、月、日的相关概念等.操作中学习, 能帮助学生更深刻主动地经历数学,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生活中学习———经验迁移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育理应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必须植根于生活.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我们不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实例, 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 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 他们在学校之内、之外都做些什么事情, 对什么比较感兴趣.

1.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在生活中经历“数学发现”, 会使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 让课本上的“数学”和孩子们变得更加贴近, 使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会发现一些新的数学内容.

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如教室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本教室在学校各个教室中的相对位置等; 生活中到处可见的几何形体, 门、柱子、柜子、各种球等;人们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假如能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 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 同时学生们也会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 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生活中的数学发现不仅是一种数学学习的“预习”或者“复习”, 它更是数学知识建构的桥梁. 如寻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 有利于建立对应的几何概念.

2. 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数学教学的目的.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课本上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

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使得单一的数学练习更富有现实意义, 也更加有综合性, 可以说是更多地还原了数学的本质. 如让学生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一次超市购物过程: 买了哪些东西, 单价多少, 每种物品花了多少钱, 总共花了多少, 什么东西最贵 / 便宜, 吃的物品有几种, 用的有几种, 等等. 这样一个过程涵盖了多个数学知识点, 不仅是加减乘除的练习, 也是统计等概念的渗透. 另外,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计算家里一年的水电费, 了解水电费的计费方式;记录并计算出行、旅游的交通费用;学习比例时, 将自己家房屋结构平面图画出来;学习平均数, 可以统计班级各科考试的平均分等.

如下面两道题就是很好地利用生活资源来进行数学学习的案例:

(1) 在下面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单位、数或词语填在横线上. 你的身高是138 (米、分米、厘米) , 体重是36 (吨、千克、 克 ) , 你每天步行去上学从家到学校要走20 (时、秒、分 ) , 你每分钟走50 (千米、分米、米 ) , 你的家到学校有 (100、1000) 米, 来回一趟要走2 (千米、分米、米) .如果学校8:45上课, 你8:30离家去上学, 你 (一定、可能、不可能) 会迟到, 因为 .

(2) 请你计算一下你家客厅的面积. 如果客厅用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设需要多少块?

3. 在生活中养成数学眼光

在新课程中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 或者是学生解决习题的能力, 我们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 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 数学就会枯竭. 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是把数学学习更多的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主动意识, 这是我们不能遗忘的一项数学教学任务.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的科学, 小学生由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缺乏会觉得数学离自己很遥远, 很陌生. 当我们把数学学习的方式变成有趣的情境、可以动手操作的实物, 或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节和事物, 让他们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每天的生活中之后, 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就能以更轻松和喜欢的态度参与、建构、获得提升.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在一线教学实践过程中, 本文作者开展了数学学习方式的新探索——经历数学, 以“情境中学习”“操作中学习”“生活中学习”的方式,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 经历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经历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能力发展和生活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深入学, 使数学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一片沃土.

我学习中文的经历 篇3

家庭

我最早知道的詩句是“春眠不觉晓”,在我3岁的时候,早晨起来下雨了,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这首诗。吟跟唱差不多,每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吟的调子也不一样。直到现在,我一想起“春眠不觉晓”,耳边自然就回响起湖州调。

有一段经历虽然比较短,但对我影响很大。初中国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郭子仪单骑退回纥》,节选自《资治通鉴》。老师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资治通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碰巧,我父亲的一位朋友送了我一套《资治通鉴》。

初三那年暑假,我出于好奇,就一本一本地看《资治通鉴》。书里每隔几段,就有“臣光曰”,即司马光的评语,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我忽然兴起,把那些“臣光曰”全都抄在一个本子上,但为了说明他这一段评语说的是什么事,我就把前面那段历史事实用自己的话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这样抄了一段时间以后,被我家一位常客发现了。他姓郝,是我舅舅的同学,我叫他“郝寄爷”,是干爹的意思。他不到50岁,很有学问,特别是旧学底子非常深厚,由于他恃才傲物,所以经常失业,穷困潦倒。他失业了就常来我家吃饭,我最爱听他讲话,因为他有一肚子的掌故。他看到我抄“臣光曰”的笔记本,对我写的史实概要很欣赏,夸我的概括能力很强,说了一句“可以与言《左传》矣”。于是,他就主动教我《左传》。跟《资治通鉴》相比,《左转》的文字更简练、古奥,如果没人讲解,在当时我很难自己读下去。他给我讲是选读,加上他自己的见解,像讲故事一样,特别生动,而且常使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我对《左传》越来越感兴趣,郝寄爷教我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启蒙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不仅仅是《左传》,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都在我心中活了起来。这是我最早以这种方式接触到古典,这样一种自然的熏陶对我影响特别大。

一般综合性大学搞通识教育,多搞拼盘,如文化史、书法、科技史、电影欣赏之类,但这不是通识教育的本义。

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是完整的人格教育,不是为了增加一点文艺、人文修养,不是琴棋书画;而是为了增加人类历史传下来的最智慧的东西。

通识教育主要鼓励学生读书,读“基本的书”——对所有学科而言最基本的书,如《论语》、《孟子》、《红楼梦》、《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这些书不是最好的,却是最方便的书。

——温儒敏

我父亲是留学生,他有一些很“洋派”的朋友。那时候天津有外国学校,除了中文所有课程都用外文教学。为了学好外文,我父亲的“洋派”朋友们就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我父亲对此略有动心,但我母亲坚决反对。她认为,如果中文底子不打好,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深刻,外文以后还可以补,中文错过了就补不回来。所以,我继续留在原来的学校。我很感谢母亲做了这个决定,也认同她的看法。

学校

我读的耀华学校是一所十二年完整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学校对中文特别重视,中文是最主要的主课之一,一星期至少五节。小学课本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第一课就是“小猫叫,小狗叫,小弟弟哈哈笑”。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会加上一点文言文选读。我最初读的是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朗朗上口,很快就会背。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真谛之一,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阅读对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校教育时期是人阅读习惯、能力、阅读兴趣形成最关键的时候。

——苏霍姆林斯基

中学六年的课文大约文言文、白话文各半,文言文的课文基本按年代排,例如初一主要是先秦文章,初二是秦汉文章……高三是晚明和清朝的文章。老师在课堂上重点教授文言文,所以我印象深的都是文言文。我们学校很特别,中学六年基本上作文都写文言文,国文老师的理论是,文言文做好了,就不怕白话文做不好。这有一定的道理,文言文的底子无形中对文风的通顺、简练,以及遣词造句的推敲十分有帮助。

除了国文课之外,我们学校还特别加了“经训”。“经训”每星期一堂,小学六年级是《论语》,初一是《孟子》,初二是《大学》和《礼记》,初三是《诗经》,高一是《左传》,然后到高二改成“中国文学史”。高二中国文学史那位老师讲得非常生动,每个朝代都挑一点东西讲,还讲很多野史,我们都听得兴趣盎然。

这样说起来,我好像读了一大堆古文,四书五经,其实只读了“三书二经”,还只是挑着念了一点,不可能像前人那样从头到尾每一本都念。但是,这样浅尝辄止跟从未接触过是不一样的,选读文章大多比较精彩、出名,我了解很多成语、典故的出处,而且对于汉文的美有了鉴赏力。从文言文中了解到古代读书人的境界、幽默、思想,使我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我觉得这应该归功于老师,不管是家里的老师,还是学校的老师,每一位都全心全意,非常投入。他们给学生讲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自己就非常喜欢和欣赏,甚至感动得快要落泪了。学生跟着老师一块儿欣赏,一块儿感动,而不是为了准备考试或者其他目的。有人说“五四”以后文化断裂,我觉得至少在我身上是没有断裂的。

课外乱看书

学生时代我读的书远远超过课堂。商务印书馆出的幼儿文库、少儿文库、中学生文库是我最早的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我较早乱翻书是在小学五、六年级,那两年住在上海舅舅家,他家有一个壁橱,堆满了各种新老书籍,没有整理。我没事就钻进去弄得灰头土脸的,确实狼吞虎咽地看了不少书,从武侠、神怪到红楼梦,从巴金的《家》、《春》、《秋》到冰心的《寄小读者》,还有翻译小说,如福尔摩斯、大仲马、莫泊桑。这是真正的“乱”翻书,完全自由放任,生吞活剥,没人管,也没人指导。不过,每次遇有趣的东西,或有心得,我就与年龄相仿的表姐们交流。

我们那时学习比较宽松,放学后家庭作业少,所以有许多闲暇看闲书。母亲虽然对我管教严格,但只要成绩单令她满意,她就绝不干涉我随便看书。我主要养成了“读字”的兴趣,不一定是看书,抓着什么看什么,对一切有字的东西都好奇,连买东西包的报纸都不放过。

我拉拉杂杂讲了这些,只是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学习中文的经历,和我自己的一些体会。我的体会算不上学术观点,纯粹是个人感受,一得之愚。我决不提倡现在的小学生花很多时间大量学古文,更不提倡读经。

我要说的是,作为中国人打一点中文基础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熏陶,不是作为实用的工具。有这个熏陶和没这个熏陶,人思想的深度,审美的品味是不一样的。然后,在接纳外国文化时,在取舍之间,你的品味也会不一样。

缺少阅读,就如同缺乏了大量来自外界的刺激,我们整体的视野和观念就很容易被局限,像是井底之蛙一样,井中观天,所见的那片天空,必定被井壁遮挡,无法观看整片天空的宽广与辽阔。从中国近代史的例子来看,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非但不晓得西方的坚船利炮已进展到什么地步,还依旧骄傲地以“天朝”自居,最后不堪一击,落得割地赔款的悲惨命运。

闭门造车,很容易原地打转。外来的刺激和交互流通,反而能冲撞出新的想法和概念,所以万不可关起门来自满得意。

大人物当然应该靠大量阅读来汲取知识,一般人也是如此。我们进入社会,必须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应付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绝不是只靠专业的知识,而需要倚靠大量的常识。很多弱势群体,常常就因为普通常识不够而吃了大亏,最常见而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弱势者往往不懂法律,因而被懂法律的人所欺侮,所以千万不可小看普通常识的重要性。

——李家同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我的旧学根底不算深,而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没有功夫学我学过的那些,只能浅尝辄止。这就像到了一个精品店里,琳琅满目,你浏览过,知道有这些非常精致、漂亮的东西,你不可能把它们全买回家,但是你知道你见过,以后想起来的时候知道还存在什么样的东西。有了这个见识,就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工作及学习经历 篇4

1998-2002,我在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学习。除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我还学习了应用化学品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专业课程。后来在牛雪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抗肝片吸虫病药物的表征和生物活性测试》的学士学位论文。

同年七月,我在蒙西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属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工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我作为技术员参与合成纳米SiO2改性的聚合物乳液,然后应用于涂料工业以提高涂料的性能。同时,我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高性能建筑涂料的配方设计工作。2003年底,因工作的需要,我被调到蒙西高分子材料公司,在涂料事业部,专门从事涂料性能改善和提高。

因为在工作中意识到自己的很多不足,所以我于2004年7月辞职,开始考研和出国深造两手准备。2005年6月,我如愿拿到了比利时鲁汶大学的通知书。年底开始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语言学院学习法语(在法语鲁汶大学硕士阶段的课程是法语授课)。2006年九月,我通过了学校的语言考试,进入鲁汶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化学系学习,跟从教授Soumillion,完成我的阶段论文《Essai d’analyse du transfert d’energie dans une dyade naphtalimide-BODIPY》(BODIPY-萘亚酰胺间的能量转移分析实验)。为了完成论文,首先我们根据以往经验,选定一种结构的萘亚酰胺,然后合成这种化合物,并分析和测定它的结构性质。最后我们选择了可以和这种萘亚酰胺进行耦合BODIPY,然后进行耦合试验,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跟踪测定,检测耦合化合物的能量转移。

个人学习经历 篇5

主要学习经历:

在学习中,我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想办法,找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勤奋认真地钻研知识。虽然有时成绩进步不大偶尔甚至出现下降,但我总是努力摆脱成绩不好的阴影,总结教训,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坚持不懈。每次学习我都会自信告诉我自己“我相信、我能行、我成功”是我自己在学习遇到困难不妥气不放弃,因为我已经深知学习是学生的本职,从未放松过自己的要求,做到不懂就问,并积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跟学生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因为我报读人力资源专业,需要的是沟通,怎么样与人相处,在生活中,“与人为善”是我第一准则。人的一生,没有高层次的目标,只有更高层次追求,生活就是需要追求,人只有不断向着更高层次目标不懈追求,才会不断发展、进步,在生活上保持乐观态度是决定你学习工作的一切动力,人总是要成长的,很多时候你不去学习,环境都会逼着你去学习,让你去成长,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人的地方可以学习、可以锻炼自己,保持一颗乐观的心你会活得很精彩。

在工作中,康职院短短两年里,有苦有乐,从一个不善于表达我当上班上团支书慢慢意识到一个集体的荣誉感,到系部学生会办公室干事明白那种责任心,至今的管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副书记一职,更多的是学习到态度、责任、沟通、知识策划、团队意识、组织能力等,不管是班集体工作还是学生会工作,都会尽心尽力去完成,过程是累的,或许很多结果不是很完美,当是沿途风景是最美丽的,因为我大学三年过的很充实,在乎不是这个结果,而是这个过程你学到什么,懂得又是什么,在学生会工作中让我收获最大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就是在于你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沟通,怎么样去换位思考别人的立场。虽然很简短的几百字,但是给我的是一生的改变和铭记,是康大给我机会,管理系给了我成长。

学习经历作文 篇6

在上三年级时,家人为我报了一个硬笔书法班。第一节课时,我感觉又枯燥又无趣,字总是写的歪歪扭扭,像一条蚯蚓一样,怎么写都写不好,我开始对书法产生了厌恶。我心中暗想:书法那么枯燥,又学不会,有什么可学的呢!我不想继续上课了,可父母却一直坚持让我上,我只好应付一节节书法课,囫囵吞枣,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有一次在书法课上,老师点名表扬了我。老师的表扬给我了极大的信心,对书法课的厌恶感消失了,取之而来的是对书法课的幸福和期待,一心想练习好书法,多被老师表扬。

就这样怀着对书法课的期待和兴奋,我上好了每一节课。在老师讲解要领时紧盯黑板,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在练习时才能如鱼得水。我就这样认真写了几节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几乎每一节课都能听到老师对我的赞扬声,我骄傲极了,心想:不就是书法吗,有什么难的!

但好景不长,几节课后,我就为自己的骄傲付出了代价。几节课后,我不但没有被老师表扬,反而说我退步了。我心中充满了疑惑,想不开为什么会被老师批评。可转念一想,是啊,我这几节课因为骄傲而落后了。不能就这样落后,我心想,我一笔一划地练着字,一丝不苟,每到想休息时就想起要坚持。就这样练习了两年,我的硬笔书法技能水平突飞猛进,在学校的一次评选中,作品被班级选中到学校进行展览。可以说,这一切成绩都源于对书法练习的坚持。

怎样让你的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篇7

新的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目标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 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我国这是首次把“经历”这一过程性动词纳入了教学目标, 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产生了震撼性的冲击:新课程必须重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过程”。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得多。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 学会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原有经验为基础。“经验对儿童的价值, 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经验的获得, 必须由学生通过实践, 自己感悟内化。只有多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让他们尝试成功与失败, 才会使他们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 并能运用这些经验有效地去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 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 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 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发现的机会、实践的条件和思辨的氛围, 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不仅可以暴露他们在学习中所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 而且有利于养成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 获得成功的体验, 敢于迎接挑战, 树立学好科学知识的信心。因此,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也是实现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亲身经历的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充分经历成功, 经历参与, 经历思维, 经历创新。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

案例一: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首先出示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同学们放学出校门后可能走向三个不同的方向 (如图) , 我作为你们的老师, 更关心你们的安全, 我想了解咱们班同学放学后, 走向各个方向的人数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学生自己又非常实际的问题, 学生很有兴趣, 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经过讨论, 大家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案。有的说: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告诉老师, 老师写下来;有的说:我们可以分成三类举手, 数一数;有的说:我们可以分成三堆站一站, 一数就知道了;还有的说:干脆我们就像做操那样排成三排, 不就一眼看出来了吗?经过讨论, 多数学生选择了二、四两种方案。通过分类举手点数, 很自然地呈现出了统计表;他们所排成的三路纵队就是一个十分直观的象形统计图, 再让他们照三路纵队的样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填在统计图上 (教师做一定的示范) , 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就这样产生了。学生不仅能从统计图、统计表中很方便地找到课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对全班同学放学后的分流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而且从中发现需要过大街的同学也有不少, 针对这一情况, 他们还提出了几条安全建议。

点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用统计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有了初步的体会, 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有所感受, 对数据的获得、分类、不同的记载方式, 以及简单的分析有了亲身的体验,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还被同学间的关爱之情所感染。

案例二:人教课标版二上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新授课中, 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规律, 在课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的游戏活动。

环节一:宣布比赛要求一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

2个3相加, 3个4相加, 5个2相加, 8个7相加, 40个9相加。

比赛结果自然是我获胜, 学生感到十分惊讶和佩服我计算的速度, 这时我故设悬念, 先请学生回答: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板书如下:

2个3相加:3+3=6

3个4相加:4+4+4=12

5个2相加:2+2+2+2+2=10

8个7相加:7+7+7+7+7+7+7+7=56

40个9相加:9+9+9+9……=360

环节二:呈现新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当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后, 教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是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的。接着, 在原来的板书旁边写出乘法算式:

点评:

充分关注体育课堂学生学习经历 篇8

关键词:充分关注;体育课堂;学生学习经历; 团结;竞争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体育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通常是采用放养的政策,老师和学生各干各的事情,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老师在体育课堂上需要认真地充分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经历,这样可以帮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那么,到底该怎样在体育课堂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呢?让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要关注学生竞争的学习经历

老师在体育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需要老师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竞争的学习经历,竞争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人生处处都有竞争,在学校里,学生之间有竞争,出学校,同事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成功人士都是一些敢想敢拼的竞争能力强的人,体育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渠道,老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多安排一些可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的活动,老师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要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帮助学生变成更好的自己。

比如说,老师可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做一些小游戏,可以是“两人三足”,可以是“击鼓传花”,游戏有输有赢,可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老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小小的比赛,比赛也是很能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比赛跳高、立定跳远等项目。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会让学生开展一些小小的比赛,我会让所有的学生都来进行“立定跳远”的比赛,每个学生都有两次的机会,可以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和其他同学学习的机会,“立定跳远”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活动,但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展示自己,激起学生“一争高下”的心理,这种心理可以帮助他们一直前进,直到做到最好的自己。

二、要关注学生合作的学习经历

老师在体育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需要老师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合作的学习经历,合作也是学生一生中都离不开的一个内容,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力量都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实在是太难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出色的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好的团队,我们通常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是这个道理,在学校里,老师会布置很多的任务,需要小组之间共同合作完成,工作以后,很多的工作项目也需要一整个团队来齐心协力地完成,体育课堂是一个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渠道,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多准备一些可以让小组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比赛,老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之间打比赛,在排球比赛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整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的全力以赴,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排球比赛还很考验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我在组织班上同学分小组进行排球比赛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学生特别有优越感,他们总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在比赛的时候也特别爱出头,往往会因为他一个人打乱整个小组的节奏,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小组比赛之后,我发现他有些很明显的变化,变得很低调,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把球传给身边的同学,把整个小组的利益放在最前面,而不是只一味地展示自己,体育课堂中的很多项目都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合作。

三、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

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地观察学生,帮助学生进步,同样的,老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认识,才能够督促这个学生更好地前进。很多老师在给学生上完体育课之后都会让学生自己在脑海里反复演练,重新回味这节体育课上自己的表现,这就是老师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也有的老师会让一些动作规范的学生进行演练,这其实也是在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其他的同学,然后可以更好地认知自己。

自我认知,就是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了解状况,也是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自我认知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想要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认知,就需要学生谦虚,能够认真地对待他人给自己的评价,也可以从其他同学身上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学生想要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认知,需要学生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都能够认真地去做,也能够认真地观察其他同学的表现,那么,到底该怎样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认知呢?我建议老师在体育课堂上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生展示完之后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出他们在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老师也要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认真地进行观察,从他们身上找出自己在展示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

四、结语

体育课堂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身体,也能够帮助学生学到一些好的体育精神,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竞争、合作和对自我进行认知。

参考文献:

[1]张良平,吕晓亚.简论中小学体育课堂组织与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护士学习经历 篇9

髋关节置换:系统学习掌握了髋关节置换术的OCM微创入路,该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肌肉没有干扰,手术切口短,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头臼配置方面,德国多采用36mm大头的陶对陶或陶对金配置,术后关节极为稳定,术后脱位率极低;短柄型髋置换在德国已经应用将近,在我国尚属新的理念和方法,这次学习系统掌握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同时也参与了较多的翻修手术,学习了多种髋关节松动的翻修技巧。

膝关节置换:初步掌握了单髁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操作应用技术。

肩关节置换:系统学习了肩关节置换理论,初步掌握了肩关节表面置换、解剖型和Reverse型肩关节置换术的适应症选择和手术操作。

同时也发现了中国和德国的医学差异和差距,德国的医院设施和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更能够体现充分的人文关怀,这点对我触动很大。

二、德国医院和医疗状况

德国的医院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性大医院,另一种是专科医院(几乎都带有教会性质),前者为数极少,据说只有7家,均为大学附属医院,实力强大,后者准确点应该称作“准专科医院”:科室设置不全,往往只有某几个专科,只有实力较为强大的才能生存下来,效益不好可能会撤销的。我所在的医院是波恩大学的教学医院,但并不是附属医院,只有耳鼻喉-整形美容外科、骨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内镜科,当然有临床辅助检查科室的存在,但门面很小,很不显眼。每个科室都是独立的单元,门诊、急诊、手术室、病房均在同一地方。

德国的病人是不会直接到专科医院去看病的,即便是去了,也只能看急诊,大牌医生没有预约是看不到的。遍布城乡的是大量的Praxis和专科Praxis也就是我们说的社区医生,社区医生是全科医生,也有专科医生,他们承接几乎所有的首诊病人;他们都有严格的行医资格,也受医疗保险的覆盖,病人到诊所看病费用由政府报销。社区医生初步诊断后认为需要送专科医院处理的时候会联系专科医院,有专科医院专家安排就诊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医院门诊门可罗雀的原因了。而且专家看病数量是有限的,以保证质量。

德国医院医生等级和我们比较相似。科室主任只有一个,是科室唯一的负责人,在科室里具有最高权威;教授可以有多个,但是由于晋升教授的条件苛刻,一般只有附属医院的科室才可能有多个教授(2-3个),其它准专科医院一般没有或者只有一个教授;科室医生的等级可分为:主任(ChefArzt)、中级医师(OberArzt)、和普通专科医生(Doktor),还有助理医师(相当于我们的培训医师,培训期2年,不算正式编制)。

主任是学术权威和管理决策者。一般较大科室的主任有2-3个秘书,秘书在主任的授权下负责科室的内部和外部事务以及主任专家门诊的预约安排、主任和中级医师手术记录的整理打印、住院医师病历的打印等等,秘书非常忙,我发现这里的秘书个个都行动特别快,思路特别清晰。病房的护士不多,整个station12有24张病床,每班只有4个护士,她们一上班就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和我聊天。我问主任为什么不多要几个护士,他说:“Why? Money!”。

三、德国医院学习的所感所悟

1、良好的医患沟通

德国医生非常重视医患沟通,有良好的医患对话习惯,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早查房的时候,护士早早就把病历车推在病房门口等待。医院非常安静,没有陪护。医生之间从来不会在病人面前汇报病史分析病情,更重要的是,医生一进入病房就能叫出病人的名字,因为在病房门口他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进入病房先敲门,见到病人先叫出他的名字并问好,握手,征询病情,交代诊疗事宜,而且非常耐心地听取病人主诉和要求,医患关系非常融洽。查房中,看完一个病人在病房里就用消毒液喷手,然后再看下个病人。这样避免了交叉感染,同时也让病人觉得很放心。

在德国,绝大多数病人都是听从医生的意见的,当然,对于一些治疗效果预期不好的病,医生也会和病人及家属商量,由他们决定方案。在德国医院,医生和病人是完全平等的,互相非常客气,吃饭都是在一个食堂的,厕所也是通用的。

2、规范的诊疗行为

德国的医疗活动非常规范,按照统一的治疗指南从事医疗活动,正如德国人一样一丝不苟。德国病历中的术前谈话单是全德国统一的,一般有三到四页纸,还有图片讲解和说明,患者非常容易理解。德国医生有了这样的谈话单,说明他们的.医疗主管部门在制定诊疗行为的管理规范时已经充分考虑到规定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除危重患者外,没有静脉治疗,既减轻了患者负担,也减少了工作强度。

3、精良的医疗和手术设备保证管理高效

德国手术室门均为自动门,无人把守。大门是电子密码锁,手术医生输入密码后手术室大门即自动打开。洁净区已整齐放好干净的鞋子、手术衣服和帽子、口罩,医生自己的鞋子衣服都有鞋架或衣架供存放,私人贵重物品则存放在专门小箱子内,钥匙可自行保管。这样,就节约了大量更衣室空间。

德国医院的设备大多特别耐用,设计很合理。他们的器械非常精致、齐全、摆放很有条理、取用很高效,让人羡慕,甚至连踏脚凳和垃圾桶都非常精致。手术床是可以移动的,避免反复搬抬病人。德国医生做一个全髋人工关节就会有多达20余把拉钩,每个步骤都会有专门的拉钩,医生和护士的配合非常默契,平均45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工髋关节或者膝关节置换手术。参观他们的器械房,可见各种器械盒码摆放的整整齐齐,就像集装箱码头一样,每个器械盒子都有一个条形码,还有一个目录,可以很方便的取用器械。手术室的规划很合理,进入手术室都有两扇门,只有关上一个门才能打开另一个门,这样就可以保证层流的效果。医护人员到更衣室上一次厕所都要更换洗手衣和口罩帽子。手术后的器械清洗是先用机器清洗,然后所有的器械都需要再次手工清洗一遍。

4、敬业乐业——良好的职业素养

德国的骨科医师是比较辛苦的,我问过一位德国同事,问他周末如何度过,他回答说周六睡觉,周日才出去处理私人事情。德国医师给我的感觉是工作严谨,工作态度认真,他们医生之间、医护之间团结协作,相互之间默契和谐,整个工作氛围可以说是其乐融融。每天第一次见面时都相互问好。他们从不高声说话,正常说话都感觉象是在说悄悄话,手术台上也是如此。在这里,同事、医患之间只有关爱,只有慈祥的目光和友善的微笑。

四、德国的社会感受

在德国学习期间,我们看到德国的城市干净舒适,到处都是风格别致的建筑和草坪。在高速公路或列车上行驶时,可以看到,路两边的景色宜人,风景秀丽,到处可见白色的风力发电机,以及郁郁葱葱的森林。德国到处是青山绿水,碧毯铺地。这里,除了各种道路之外,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不仅是公共场所、官宦人家,即使是普通百姓的宅前屋后,也都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这一切,当然有赖于国家的重视和投资力度,但更重要的是人们高度自觉的对自然环境的精心保护。

这里的公交系统非常发达,交通秩序良好,几乎没有塞车现象存在,公交车在每站都能准确到分钟,就算是上下班时间,公交车都是准点到站的(不差一分钟),真让我们吃惊和惊讶!。

德国人的诚信和认真在公交车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我发现上下公共汽车都没有人查票、卖票,有交通卡的主动向公共汽车司机出示,没有交通卡的主动买票,投币、取票全部自己完成。在地铁,都没有人查票,但是有人主动买票。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并且已潜移默化成为习惯。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很有秩序,一点也不拥挤。就餐时的餐厅总是静悄悄的,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商店购物付钱都一定要排队。当你在街上问路时,都会详细给你指明,或者带你到达目的地。处处体现了高度的文明和良好的个人素质。

五、意见和建议:

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利用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先进理念,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而改进我们的工作,提升我们的水平。根据医院的现有状况,结合自己所学,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开展新技术项目:

拟开展髋关节的OCM入路,短柄型全髋关节置换术,进一步提高髋关节置换的整体水平。如果有可能,开展肩、膝关节置换手术。

2、成立关节置换中心

国外发达国家,关节置换量大的惊人,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人工关节置换量也在逐年增加。我院是省内、甚至国内的知名医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规范关节置换的操作水平,做出更好的效果,真正的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关节中心的成立,同时也为郑州医院的成立储备力量。

3、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西医发展的最高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顶级医院到欧美进修,国内省级医院到北京上海等国内顶级医院进修,县市级医院到省级医院进修。新技术新项目就是这样传播的,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站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去。到发达国家去,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有现实和潜在的意义。

在德国进修学习这短短的3个月,是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段经历,我从中受益非浅。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德国国同行们的“工作责任感、工作负荷、科研精神、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信、自强、自我展示”这几方面。他们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这里,我将自己这次学习到的东西与大家交流分享,希望能带给各位同行一些新鲜有趣的见闻、一些新的理念。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改进,让人工关节置换成为真正造福于病人的一种治疗手段。

上一篇: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下一篇:新教师座谈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