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2025-03-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共10篇)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2、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2、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

3、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 教学准备:

橡皮泥、地形图、白纸、小树、小草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利用暑假也出去玩了一趟,想不想看看老师去哪了? 生:想。

师:观察黄山和青岛的地形,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们去过哪里?能不能告诉大家那里是什么样的。师:有的同学去过黄山,有的去过青岛,有的去过蒙古大草原。都感觉祖国大好河山太美了。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下其他地方美丽的景色。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祖国的美景,我们高邮有这样的地形吗?

二、认识地形

在这此美景中,我们看到有大山、有峡谷、有峭壁、海洋、有大河、有湖泊、有草原、丘陵。这些地形跟我们家乡的地形一样吗?(出示油菜花和高邮湖)

哪位同学说说我们家乡的地形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的表面》 除了平原外,还有什么地形呢?

分别出示:盆地、山地、丘陵、高原图片和地形特点。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几种地形的特点和图片,现在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电子白板出示地形、特点和简图)让学生把相应的特点和简图与地形连起来。

那么地球上除了这几点常见地形还有别的吗?下面一起欣赏下。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照片,他拍摄的与我们看到的图片一样吗?下面我们拿出地形图出来看看,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哪里是海洋?我们的祖国在哪里,我们国家的地形是怎样的?

现在请同学看看你们看了刚才的世界地形图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说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

三、制作地模

刚才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来,你们有兴趣作个地形的模型吗? 老师每组提供一盒像皮泥、一张白纸、一些小树小草,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个地形的模型,看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在动手前先看下活动要求。如果都清楚了,就开始动手吧。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汇报交流典型地形模型。那么什么是地形呢?

老师也收集了什么是地形的资料。课件出示。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现在人们很多都采用了航拍还有卫星拍摄技术。

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这么多有关地球的表面的有趣问题,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和疑问。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山地、海洋等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2、能利用材料,小组合作制作地形,并简单描述所制作的地形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橡皮泥、中国地图各块模板、记录表、毛巾。教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出示两支长短不同的笔,用毛巾遮住笔的下一半,请学生猜一猜哪一支笔长。学生发现,比较两支笔的长短,不能只看露在外面的部分,将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很容易区分出笔的长短。从而引出,比较两个地方的地势力高低,也不能只看只露在地上的部分,应该有一个比较的水平面,我们暂定为“起平线”。

(一)揭题

1、出示谷歌地球(转动的地球),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地球表面的一些知识。

2、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

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不平(凹凸不平)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貌。(教师板书揭题)

(二)认识典型的地形

1、看视频,说地形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边看边想:你看到了哪些地形? 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看到的地形名称写在黑板上。

2、认识山地、平原地形

多媒体出示山地、平原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地、平原地形的特点。

请一个学生根据同学们描述的山地、平原地形特点,画出简图。

4、认识盆地、丘陵和高原

多媒体出示盆地、丘陵和高原,学生小组讨论这三种地形的特点,在记录纸上记录三种地形的特点,并根据所描述的特点画一画简图。

小组讨论结束后,全班交流对三种地形描述的特点及简图,将信息反馈在黑板上。

5、小结,说说家乡的地形

根据刚才学习的五种典型地形,说说我们的家长泰顺属于什么地形,并说说理由。请家长不在泰顺的学生说说他们家长属于什么地形,并说说理由。

(三)造中国地形,认识中国地形的特点。

1、造地形

说说我们祖国有哪些有名的高原、平原、盆地?

教师用多媒体介绍用模板来造一造这些有名的高原、平原。(主要盆地:

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主要高原: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原内蒙古高原 主要丘陵: 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主要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宁夏平原。)。学生造,教师巡视,特别关注盆地小组,指导怎样造。

2、展示地形

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我们做的是什么地形?全体学生评价是否符合地形特点。

教师将地形模型拼成中国地形图模型,学生讨论中国地形的特点。

(四)学习地形图

出示中国地形图,说说怎样区分地形图上的不同地形。

出示世界地图,运将才学到的知识请观察世界地形图,说说从世界地形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五)拓展,了解海底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篇3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地形”“观察地形图”。

“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什么是地形呢,就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教科书没有直接给这个词语下定义,而是通过交流活动“我们能说出去过的地方是高山、平原还是其他什么典型的地形地貌吗”,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和观察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让学生知道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典型的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等,并知道这些地形具有什么特点。教科书通过表格的形式,希望把学生们介绍的地形地貌进行总结和归类,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地貌种类及特点的理解。建立各种地形概念。观察地形图这个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态,最便捷的方法是观看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收集信息,这是科学家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地形图,了解地形图上的信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陆地分成的几大板块,以及陆地上的主要地形地貌以及地形图上的颜色和符号标志。“关于地球表面我们还知道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一方面是通过交流互相启发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对这方面已有的认识、还想知道的问题,自然地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要让学生关注和收集各种地形地貌的事例,特别是收集

火山和地震的事例,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准备。在此基础上我做了适当拓展,对于我们所在的省地形图让学生做简单的了解,以及家乡的地形。因为学生最喜欢的就是了解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

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小组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出示地球仪,谈话:地球仪的表面是光滑的,实际上地球的表面是怎样的?都有什么?

我们把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各种形态称为地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2、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

能说说你去的地方,那里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

3、展示带来的旅游图片,向同学介绍注重地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指出;地形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

4、小结:看来地球的表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形,这些地形又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怎么根据它们的地形特点进行分类?

二、深入探究,交流总结,了解特点。

1、今天在课堂上老师带同学们再去旅游,这些地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课件演示)

2、学生观察发现

学生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教师课件演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归纳。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五种非常典型的地形的特点了。如果老师现在出示一个地方的图片,你能准确的说出它所在的地形吗?

4、看到图片,你猜猜这是哪儿吗?了解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这里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吐鲁番盆地: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著名水果有无核白葡萄和哈密瓜。蒙古草原: ①我国第二大高原; ②地势坦荡、切割微弱;

③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大面积沙漠戈壁;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西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在流经地球上唯一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时,造就了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

三、观察世界地形图,及家乡的地形,进行交流。

1、同学们,刚才的这些地形在地形图上都能找到它。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我们可以在它们的帮助下更好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在地形图上分别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各种地形的,还有什么地形?你能从上面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结论填写在报告单上。

(学生观察讨论并记录报告单)(学生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1、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2、蓝色的、封闭的图形是湖泊。

3、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4、根据不同的印刷,颜色会有差异,具体的以图例为主。

5、还有岛屿和半岛

6、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3、现在我们知道了各个颜色所表示的地形,那你们看我们的祖国,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呢?

(地形西高东低,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巍峨高耸的大山,也有大小不等的盆地;既有起伏不平的高原、丘陵,也有坦荡肥沃的平原。其中山地占大多数。

从高空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像三级阶梯,西高东低,逐级下降。)

4、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的重庆市,Ppt28(教师课件出示重庆市的图片)

通过这张照片我们更能确定我们的家乡浙江省属于什么地形? 地形:

四、扩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2、地形是一成不变的吗?又是什么力量在使它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查找有关地震火山的资料,并进行整理。下节课我们来研究。PPT30

【作业】

1、查找有关地震火山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2、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1、地球表面的地形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学起来没有实感,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通过多媒体图片来观察地形特点,遇到判断有分歧的再通过讨论交流来理解。

2、课文一开始让学生说说旅游的地方的地形,学生大部分不会说,因为在游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去关注地形,现在回忆起来也陌生。突然跟学生讲地形,地形的概念还没建立,学生就不知道如何描述。因此这里的教学教师可以扶一下。教师先出示图片,介绍地形,然后通过观察更多的地形了解到地形的特点。

3、在此我认为让学生了解家乡地形,省地形学生有兴趣。学生平时都可能去旅游了,对这些地方熟悉。所以在内容上我做了拓展。

4、本课容量还是比较多的,教学中各环节要紧凑。引用资源:

七年级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 篇4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试解释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局限:“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

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观察到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篇5

《看看地球的表面》是鄂教版六年级品社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课第二课时内容。根据《课程标准》,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整合教学资源,用观看视频和图片、搜集与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球体,地球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为了解人类对两极的探索作好铺垫。并从中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是球体,了解其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课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品社课的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在看图、查找、识记等形式多样活动中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美丽。

情感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教学重点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引导学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关信息,与同学交流,感受地球的神奇、可爱。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尤其是在地球的地貌上的全面观察,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很零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层层递进和整体的把握,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陆分布,感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与探索的艰辛与执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学时,我准备采用以下二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用合作交流、生动形象的画面图片,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知。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碰撞,在讨论中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状况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了更好的上好这一课,我还准备了地球仪、图片等相关课件。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充分享受了大自然中景色美,音乐美,画面美,让学生体会到了上品社课就是美的享受。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看地球,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景色宜人,美不胜收,你喜欢吗?想进一步认识她吗?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也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并进行板题。

教师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第二步:合作探究,深入研究,从七大洲、四大洋入手,直奔重点海陆分布情况。地球分成了七大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大洲,你能在地球上找到它们吗?课件出示:东西半球图。生合作完成后逐个点击七大洲

第二步:看一看、议一议、找一找,感受地球的美丽

学生自由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貌?通过动手、动脑、交流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热爱地球的情感。

第三步:积累知识拓展延伸

以“地球地貌世界之最”为主题,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办一期小报进行展示。

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快速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看看地球表面

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七大洲 四大洋

丰富的地表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地球村》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中的第二个主题。本单元从人类生活的地球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了解地球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亲近感和探索精神,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基本了解。本课在学生学习了第一主题,对地球有了初步了解后,借助地球仪来认识我们的地球村是什么样的,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了解大洲大洋及国家是怎样划分的。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我校五年级学生进行的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偶尔接触地球仪,少数学生能够说出地球仪上的一些名称,如经线、赤道等。但是学生普遍缺乏对地球仪相关概念的进一步认识,不能正确使用地球仪。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地球仪的兴趣表示一般。由此反映出学生在地球仪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十分欠缺,而地球仪作为学习工具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以及相关概念抽象都成为学生兴趣的障碍,所以,探究性活动成为本课学习的重要形式。(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激发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依据制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主要教法:

1、激趣法

2、操作法

3、探究法

4、互动交流

5、演示法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对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3.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4教学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乒乓球。

四、教学过程

时间安排:一导入(1)二 目标(2)三自学提示(1)四小组合作(12)五展示交流(15---20)六达标检测(3)----七总结反思(1)学生自学3 互学3 探究学6 展示交流15---20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法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2、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3、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

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别小看这小小的地球仪,它的上面藏着很多奥秘,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小小的地球仪,去探究它的奥秘。(出示地球仪导入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用优美的视频画面,用亲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地球的神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重点)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难点)

3、激发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出示自学问题

1、在地球仪上你都发现了什么?

2、你了解经线吗?

3、你了解纬线、赤道吗?

4你知道在地球仪上怎么划分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

(教师温馨提示: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可以在教材上圈圈,划划,同时结合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手中的学具,完成学习目标。)

四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五小组展示汇报 第一小组展示

1、在认识经线、纬线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地球仪的方位。找学生说一说地球仪上的方位是怎么样的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最北端叫北极,最南端叫南极)

地球仪上有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海洋 陆地 航线 国家......)学生只要说出即可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到的知识真不少,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和符号来表示陆地、海洋和国家等不同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和名称等等。把地球表面的事物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说有了地球仪,我们就可以方便、清晰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地球了。在地球仪上有很多纵横交错的线,他们互相垂直,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转动地球仪,观察思考,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相关内容。] 第二小组展示经线

1、学生上讲台汇报经线。(定义,方向,长度,形状,度数)A.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是经线。B经线指示南北C任意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每一条经线都是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E每一根经线都有相应的数值,称为经度。第三小组展示纬线和赤道 学生上讲台汇报纬线。

A纬线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是纬线B纬线指

示东西。C每一条纬线就是一条长度不等圆圈,越往两级纬线圈越短 到南北极变成两点D每条纬线都有相应的数值,称为纬度。E最长的纬线是赤道,强化赤道的作用,南北半球划分,南北度数划分的起点,很重要,记住这条纬线。

5、教师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

我们已经学会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经线纬线,下面我们要一起动手做一个地球仪,我们要自己画一画这些线。我们在画的时候为了区别,我们用黑笔画经线,用红色笔画纬线。首先拿起红笔画纬线,先确定南北极的位置,再画出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最长的纬线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线。拿黑笔,连接南北两极,与赤道垂直就是经线,画出三四条就可。

6、教师提问:(1)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在地球上真的存在吗?(地球仪上的经纬线都是虚的,实际上不存在。)

(2、)师:经纬线虽然在地球上不是真的存在,但他们的作用却在我们身边。那经纬线有什么作用呢?

7出示视频:2008年5.12汶川地震,讲述经纬线的作用:构成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游戏说明经纬网的作用:下面老师跟同学们做个游戏:老师想找到在座的一名同学,怎么样快速找到他。对,说出他所在的列数和行数就可以了。竖着的是列,从前往后横着的是行数。现在老师说出几个(2.,1)(3,4)同学说出他的名字。把行和列放在地球仪上。行就相当于地球仪的纬线,列就相当于经线。

第三小组展示

人们用西经20度,东经160度两条经线将地球分成东半球和西半球。赤道将地球平分成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人们为什么用西京20度,东经160度来划分。

正是因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这个经线圈经过的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划分起来比较方便,我们就以西经20度、东经160度这个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游戏: 下面我们做个练习请你们从地球仪上找出:0度经线;0度纬线;东经116度,北纬40度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北京),它在哪个半球上?同学任意说出一个国家或地点看它在哪个半球上。例如:澳大利亚(东经151度,南纬32度澳大利亚悉尼,2000年27界奥运会)(北纬22度,东经120度,台湾高雄)(学生小组合作,找到相关位置)[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掌握重点知识。在游戏中,学生经过合作了解了特殊经纬线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情感目标。

五、达标检测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同学已经掌握了有关地球仪的一些知识,逐步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下面来检测一下学习效果。

一、填空:

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线()。3 0度经线叫()3 0度纬线叫()

4()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赤道以南是()

4.人们用西经20度、东经160度两条经线将地球分成()和()。

六总结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学习感受)(知识、态度)七总结拓展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爱护她,保护她。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地球村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划分,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欣赏地球上美妙绝伦的景色。

[本环节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热爱美丽的地球。自然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完成课前预设,体现无痕教育。]

看看缩小的地球------地球仪

---课后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篇7

张进华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2.小结: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三)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而侧面积是指圆柱侧面的面积;表面积包含着侧面积.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

=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这道题是求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实际上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题里告诉我们的“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计算时就是用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4.教师说明: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1)“四舍五入”法在取近似值时,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5或比5大的舍去尾数后向前一位进一,是4或比4小的舍去.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所研究的例

1、例

2、例3都是有关圆柱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什么呢?

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必须灵活掌握.如油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只求侧面积.另外,在生产中备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就是为了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一)求出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二)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单位:厘米)

(三)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有盖和无盖两种)

五、课后作业

(一)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底面直径是3米,深是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二)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面包的截面

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题目

有一个圆柱形的面包,要切一刀把它分成两块,截面会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讨论.

《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 法:启发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法

教 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一)导学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怎样求圆的周长与面积?

(2)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3、导入课题

(二)定向

揭示学习目标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10分)

(一)填空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教学活动建

苏教版科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不迷信权威;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⑤课件播放“月食过程”,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你有什么疑问?

⑥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⑦提问: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①课件出示“海边归帆”,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②学生讨论交流。

③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④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①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②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③学生讨论交流。

④.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⑤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谈话: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

3.看教材第16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

4.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我们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想象地球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参考资料: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近年来经过精确测量和一批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资料的分析,表明地球实际上为一近似的三轴椭球体,地球的实际形状很不规则,很难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准确地表示它的真实形态。为了便于对地球进行量测,根据不同精度需要把地球形状作不同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常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为了突出地球形状的总体特征,用大地水准面来表示地球的形状,这个大地水准面所表示的地球形态并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所以通常又把规则的椭球体作为参考椭球体,用各地的大地水准面对照参考椭球体的偏离来反映地球的真实形状。在测绘大比例尺地图时常把地球作为参考椭球体看待,在发射人造卫星和轨道计算时,就要考虑不同地方与参考椭球体的偏差值。

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正圆,而是个椭圆,长轴与短轴最大相差430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为对称的,北半球稍尖而凸出,较参考椭球面凸出18.5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参考椭球面凹入25.8米,南纬45°稍隆起,北纬45°稍微凹陷。

关于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测算。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根据几何学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对地球圆周进行了直接的测算。在近代的大地测量中仍然采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测量恒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测太阳的方法,测量精度更提高了。近年来从人造地球卫星获得的有关地球数据更加精确了。1979年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会决定,有关地球大小采用如下数据:

地球赤道半径a 6378.137公里

地球极半径b 6356.752公里

地球的赤道周长2πR=40075.7公里

地球的表面积4πR2=510100934平方公里

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亿立方公里

地球的质量5.976×1027克约为60万亿亿吨。

地球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海洋面积为36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8%;而陆地面积是14900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2%。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面积的39%),海洋多集中在南半球(占南半球总面积的81%)。地球表面高低不平,陆地平均高度为875米,陆地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 848.13米,最低点是死海,-399米,海洋平均深度为-3729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 033米。地球表面的最大高差将近20公里。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

人会一年一年长大,动物和植物也会随着时间年年长大,而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会不会随着时间长呢?

地球,是个没有生命的东西,一般说,没有生命的东西应该不会有大小的变化吧?可是,实际上并不是全对的,比如:我国长江口崇明岛不可思议的就是从水里“长”出来的——由江水中所夹带的泥沙慢慢淤积而成的。上海,这个建筑着高楼大厦的大城市,在许多年前,也是个鱼类悠游的地方。虽然地球没有生命,但它却没有停止过变化。

它究竟是在变大,还是变小呢?目前,各有各的说法。

有些人说,地球本来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刚开始也是一团炽热的熔体,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冷凝后,就收缩成有现在硬壳的地球了,因此地球应该是在缩小。有些科学家对阿尔卑斯山作了调查后,推断地球的半径比2亿多年前(即阿尔卑斯山开始形成时)缩短了2千米;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每年大约缩短了1%毫米。

又有的人说,依据阿尔卑斯山的情况,还可以给整个地球的发展作出正确结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是复杂的,比如现在人们还发现沿赤道一带,地球的半径有加长的痕迹,他们认为这是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响。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地球一直以来就在膨胀,因为它把本来包住整个地球的大陆撑裂了,现在这些裂缝还在加宽,说明它还在继续膨胀,但是膨胀的真正原因,他们还没说得非常清楚。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在大量的减少,也有人认为这是地球内部本身放射性物质因散热而引起的。

《可爱的地球》教学设计 篇10

湖南省安乡县城东小学

龚玉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地球的可爱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懂得地球的可爱。

2、学会善意地看待事物,客观地评价事物。体会全文简练的结构和精练的语言。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师: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一齐说,它是——地球。(板书:地球)

2、师:在你的眼中,地球是怎样的?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3、师:这是我们对地球的认识,那飞出地球的宇航员他们是怎样看地球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七课《可爱的地球》(板书:

7、可爱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经登上过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鲁斯.坎贝尔(板书)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35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反馈交流。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一读。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非常不错!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认为自己已经牢牢地记住了本课生字词的同学请举手。好!老师出示词语,请你迅速地、大声地将这个词语念出来,能做到吗?(2)全班一起读读。

师:很好,我们全班同学来一起读一读。

3、师: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学习课文了。你觉得应该抓住课题中的哪个词展开今天的学习?(在“可爱”一词下面标上重点符号)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课题,注意突出“可爱”一词。

4、师: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的可爱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5、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自由地反馈。

师: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三、再读感悟

师:地球这么可爱,你喜欢地球吗?喜欢它的哪一方面?谁来说一说?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地球的可爱。

1、欣赏图片展示美丽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

师:哦!你喜欢地球有美妙的大气层。看,这是可爱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你看到它那美妙的大气层了吗?

2、师:让我们听听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的介绍。

3、师:大气层不仅看起来美丽,而且还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读书你知道了吗?

4、读这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共同领悟大气层的美妙。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感悟地球的可爱。

1、师:哦!你喜欢地球有自转和公转,那老师想来考考你?

2、欣赏课件(地球公转与自转)

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畅想如果我们生活在土星上会怎样呢?

师:多么神奇的自转和公转呀!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的丰富多彩!正因为地球的公转,才有四季更替,才可以“绿叶之后赏红叶,毛衣之后穿夏装”。正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才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说到自转呀,土星也有自转啊!土星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想象如果我们生活在土星上会怎样呢?

4、分男女生读三、四自然段。

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真是神奇又可爱,下面请男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女同学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的时候体会地球的可爱。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感悟地球的可爱。

1、辩论赛

师:我们都觉得地球是可爱的,可有的人认为地球引力太强,人很容易摔伤;还有地球气候也不好,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能说说你提出反驳的理由吗?

2、读这两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一、二大组的同学读第五自然段,三、四大组的同学读第六自然段,让那些认为地球不好的人听听我们的意见。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地球的可爱之处,但“人无完人”,地球也有它的缺点,但是人类为什么还是选择地球,而不去其他星球居住呢?

2、生交流、归纳。

3、师: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地球和月球、金星、火星作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再次感受到地球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

四、答疑解惑

1、师:地球是我们“永世的乐土”,可为什么曾绕月飞行的宇航员安德斯上校却说它是颗“微小”而“脆弱”的星球呢?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理解“脆弱”、“微小”。

师:接下来,老师请大家静静地、认真地观看一段视频,看完后,相信你会对安德斯上校的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升华情感

1、师:地球是最美丽、最可爱的星球,可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它是多么的微小,面对人类的肆意破坏,它又是多么的脆弱。它毫无保留,无私地提供着各种资源,哺育着我们人类。然而,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的呢?请一个同学来读。

2、出示诗歌,引发思考。

师:谁来将这首诗的后两句补充完整?

3、师:来,我们一起将这首诗补充完整,大声地读。

六、拓展延伸

1、师:此刻,面对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你想向人们呼吁些什么?

2、师:让我们用坚定的口气读安德斯上校的这句话吧!再读一次,并把它牢牢 地记在心底。

七、课堂训练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工作重点下一篇:我生活在幸福中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