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习俗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文化习俗(精选9篇)

中外文化习俗 篇1

日期:2009-11-13 作者:联合国贸易网络上海中心 来源:解放日报

只有了解外国礼仪习俗知识并应用于对外交往,才能和外国友人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在世博会日益临近之时,了解外国文化礼仪习俗便尤显重要。其中,仅仅是最常见到的肢体语言,在中外文化中便大有不同。

▲招呼手势:招呼人过来的手势,英语国家的人是食指朝上向里勾动。中国人却是手掌向下朝自己方向招动。英语国家的人使用这一手势,是让人“慢一点”,如果手掌向外举起向下招动,则表示“你好”或“再见”。

▲两臂交叉的动作:这在两种文化中都有,但其含义多种多样。两臂水平交叉都表示拒绝、反抗或轻蔑;与此同时,通常将脸扭向一侧,如果再双目直视,面带微笑,挺起胸脯,就是显示自己的“力量”。双臂下垂交叉,在英语国家中就只是一种精神放松、态度随便、悠闲自在的姿势,中国人却视其为拒绝交往或居高临下的一种派头。

▲拦车的动作:面向车辆,一只胳膊向一侧平伸,手心向前,做出“停”的手势,这种动作在中国常见,但在英语国家就有不同的动作来拦车: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拇指跷起向右肩方位晃动,但这一动作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不能使用的,因为在那里它被看成是淫荡的。

▲表示生气或失望的动作:英语国家的人用手掌或拳头叉腰,或者手臂背到背后,一手紧紧抓住另一只手腕表示压住“火气”。这两种动作在中国人当中也可以见到,尤其是男性或撒泼的妇女更喜欢使用这种手势。

▲表示害羞的姿势:在英语国家,双臂伸直,向下交叉。两掌反握,同时脸转向一侧,就表示害羞。中国人表示害羞时,喜欢用手臂捂住脸,头向一侧低垂。

▲以手指敲击头部:相同动作是以食指或食指和中指敲击前额或太阳穴。如果面带微笑,表示“聪慧”;但如果是眉头皱起,则表示“愚蠢”或“疯狂”。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还有一种共有的手势动作是用手指指向太阳穴,做出射击的姿势,意思是“我真该死”,但也可表示“我恨不得宰了你”或“你真该死”。

▲表示自己:中国人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英语国家的人却是用食指或拇指指着自己的胸部。中国人以食指指着自己的太阳穴时,表示“动动脑子”或“机灵一点儿 ”,英语国家的人表达这一意思是用手指点点自己的太阳穴。

▲禁止出声: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形都是高声大喊的动作,表示“别做声”的动作都是嘴唇合拢,将食指举到嘴前。不过,英语国家的人是食指贴着嘴唇,中国人却将食指放在唇前。英语国家的人还有一种叫人安静的方法是不出声,只是闭住嘴,将拇指横掠双唇之间。

▲掩口:用手捂着嘴打呵欠或嘴张开用手指拍拍嘴唇,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都表示“枯燥无味”、“发困”或“该走了”。这个动作也正是英语国家的人在咳嗽、打呵欠、打喷嚏、打嗝和咀嚼时做掩饰的习惯动作,其根本目的是不要让别人看到。中国人在这方面没有那么严格,他们在与人交谈时,有时为了礼貌也常捂住嘴,以免唾沫喷到或气呼到别人脸上。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国家的习惯是与别人距离拉大一些,或者将头掉过去。

▲擦掌动作:这一动作在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都有。面带微笑,两手手掌相擦,表示“愉快地期待”;面部聚精会神,表示“在思考”;双肘紧夹,一会儿擦擦手掌,一会儿摩摩手背,表示“冷”;双掌上下搓擦,意思是“完了”,在英语国家中也表示“我再也不管这件事了”。在餐桌上中国人使用这一动作表示“我再要添一点儿”。

▲跷大拇指: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这一手势可以表示数字,在数数时,他们用食指代表“1”,用中指代表“2”,以大拇指表示 “5”。另一种是旅游者要求搭车的手势,这是一种表示请求的体态语。再一种就是表示侮辱人的信号:在希腊,如果将大拇指急剧跷起,就表示让对方“滚蛋”,是对人的极大的不敬。

中外文化习俗 篇2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 将汇集国内外专家及成功企业家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着重关注经济、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追求高品位、高品质, 悉心为广大企业和读者服务, 力争成为思想文化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者及广大读者的“智库”。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的座右铭:思想的行动者行动的思想者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的特色:融理论探索、案例研究、价值引领、品牌展示于一体;体现研究性、实践性、文化性、交流性、可读性、收藏性。

在即将出刊之际, 面向各界人士征询宝贵意见和建议!一经采纳, 我们将赠送3个月杂志以示感谢!

联系人:李文杰 王京平 电话:010-82251245/1246 传真:010-82252201

E-mail:l.wenjie@126.com marywjp@126.com

习俗和文化 篇3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有着过春节的习俗。在欧洲、在美洲、在大洋洲、在亚洲、在非洲,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春节,中国传统的春节俨然成了世界的节日。在纽约布鲁克林唐人街,老外双手抱拳说“恭喜发财”也不足为奇。在伦敦中国城,洋妞举着糖葫芦吃不再是新鲜事。

传播传统文化精粹

京剧,作为中国文化必不可缺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紐约,梨园社青年团的成员们选择了“复古”,选择了“国粹”。这个由“80后”“90后”中国留学生组成的“京剧爱好团”成员全都是喜爱京剧的年轻人。梨园社作为海外推进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经过多年来不间断地演出和筹备,已经成为纽约中国传统戏剧界最活跃的社团之一。

领跳敦煌舞的中国女孩

在2016元旦纽约时报广场跨年派对的开幕式上,华人舞蹈艺术家表演的敦煌舞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领舞的女孩叫王扬。

2011年,王扬被纽约州立大学Brockport分校录取,成为该校舞蹈系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她认为,“要尊重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舞种及其文化、历史、宗教和教学模式。”

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的陶品儒,从一名澳大利亚首都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干事成长为团队的“班长”,一直致力于服务在堪培拉的华人留学生。

他说:“中秋、国庆晚会是我们每年活动的重中之重。”2013年与2014年,陶品儒和学联的成员共同在澳洲议会大厦,成功举办了“中国梦”与“中国心”两台晚会。2015年,陶品儒带领团队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中心举办了“从有为的中国到世界的繁荣——‘一带一路’大型学术论坛”。

那曲文化习俗礼仪 篇4

藏北人热情开朗,豪放大方,乐于助人,特别能歌善舞,歌声悠扬,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尤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富民族特色。献哈达是最崇高的礼节,每当遇到婚喜、节庆、迎送宾客、拜会尊长、朝佛拜像、送别远行等有献哈达的习惯。磕头也是一种礼节,一般用于朝拜佛像、佛塔和佛堂等佛事活动。主要节日有藏历年和赛马节。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藏历正月初一很早就起来,换上新做的服装,摆上“切玛”(用一个雕刻十分精细的木盒,里面装满糌粑,象征丰衣足食),“退”(用酥油、奶渣、红糖、面粉等做成的糕点),果品等节日食品,互致新年的问候,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气氛中。牧民还要在羊圈周围摆上冰块,预祝新年风调雨顺,牛羊肥壮,六畜兴旺,吉祥如意。每年八月的恰青(夏季)赛马艺术节,热闹非凡,区内外的游人商贩云集藏北,专程来参加赛马节的外宾也越来越多。草原牧民白天观看勇士们赛马、马上射击、马上拾哈达等各种马术表演,以及丰富多采的文艺演出,晚上则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使整个草原成为五光十色、欢声笑语的不夜之地。

由于地广人稀,婚姻方式较为简单,成婚多以自由恋爱为主,有女嫁男方,也有男嫁女家的。在形式上还是尊重父母意见,请亲友做媒,谚云:部落之事首领定,子女婚事父母定。婚礼规模取决于双方的家境,所谓“豪门狮对虎,富翁财对财,穷人背对背”。迎亲那天,双方家庭都要举行煨桑仪式,以祭故土神灵。出发时首先要向西南走,牵马人手拿九宫八卦图开路。迎娶人家在帐绳上挂上哈达,帐门两侧各放装满干牛粪的袋子和盛满鲜奶的奶桶。在新人下马处铺一块洁白的毡子,上面用青稞画一个吉祥的符号。迎至帐前,先由盛装的年轻妇女向来人敬献“切玛”和青稞酒,迎入帐内入座。再向两位新人献上吉祥饭“卓玛折司”(油拌人生果饭),尔后由亲人和来宾向新人及父母、贵宾敬献哈达,并献上相应的礼物。男女双方亲友各派出一位能说会道的人,争相夸耀各自的主人公,将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然后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般婚礼只进行一天,也有长达三天的。在一个月内,新婚夫妇要回娘家小住几天,并举行规模不等的庆宴,婚礼到此才算结束.

丧葬风俗

丧葬根据死者身份分为许多等级,高贵的人和世系**等德高望重者死后,一般火葬;大**及在民间有很高威望者死后,一般法体塔葬;被射杀砍死的人或因传染病死亡者均实行土葬,但有分别的墓场;幼童夭折实行石棺葬、罐葬或土葬。除此之外的亡者皆行天葬,即将遗体分解后喂秃鹫,天葬台都有专职的天葬师。人死后先要请高僧大德占卜算卦,确定出葬的日期和时辰,停尸三到七天,出殡前划白线,以示灵魂送出,上路时必须先向西南行走。丧葬佛事十分隆重,请喇嘛念诵经文,以超度亡灵。并要做好卜卦所示的各种佛事活动,迎设超度佛像、朝拜庙宇、进香施财。藏北牧区如遇丧事,不仅家人哀悼,而且全村乃至全部落的人都为其举哀,亲朋好友送钱送物慰籍家属。家人在一年内不梳洗打扮、不喧哗谈笑、不事娱乐活动。家境好的在周年内每月做一次法事,周年日,用二至五天搞一次周年丧葬礼祭,修佛念经,洗发更衣,以示解哀。

那曲的历史文化

古代象雄遗址

古代象雄遗址,建于山腰,石头建筑,规模宏大。遗址距今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

雅砻风景名胜区

雅砻风景名胜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山南雅砻河流域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也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该风景区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视野辽阔。

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也称羊卓雍湖(当地人通常简称为“羊湖”),因为藏语“错”就是“湖”的意思。从地理上划分属于山南市浪卡子县。羊卓雍错,藏语意为“天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

那曲草甸草原

澳门文化习俗礼仪 篇5

七子澳门

闻一多的那首《七子之歌》向人们诉说了澳门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今,澳门已经回归了。里,中国依旧以稳健的步伐迈进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澳门,也在风云浮沉之后愈发的璀璨和耀眼。这里的每一天都仿佛在创造一个新的开始,澳门人共同努力之下,澳门也日益蓬勃。当我们回顾历史......

从1553年被葡萄牙人占领之后,这个历经400多年的文化冲击,被中西方文化反复碰撞的“弹丸”之地,仍然保留了根植于血脉中的“中国风”,更从文化的交织之中,诞生了历久弥坚属于自己的奇特“风俗”

妈祖信仰

妈祖是我国沿海一带的渔民特有的海神信仰,起源于福建一带,在澳门又称娘妈、天妃、天后。

早期的澳门同胞以广东沿海一带渔民、来往东南亚的商人移居为主,两者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大海和船舶,为了祈祷海上平安,妈祖祭祀文化也被带入澳门。

澳门被葡萄牙语翻译为“Macau”,意为“妈港”,最初来源是葡萄牙人初到澳门时见海岸边立着高大的妈祖像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澳门的第一座妈庙宇像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出海的福建商人筹资修建,当时名为天妃庙,庙宇的旧址就在今天的澳门南部妈阁庙。

如今的妈祖祭祀文化,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已经渗透进了澳门人的日常生活中

年俗

“谢灶”,在内地也叫“祭灶”,是澳门继承下来最古老的中国年俗之一。

在内地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给灶王爷摆上灶糖,祈求来年事事顺心如意。

澳门谢灶也用灶糖,不过与内地不同的是,澳门把谢灶的日期定在了腊月二十八,粤语中腊月二十八谐音为“易发”,所以澳门的大多数商家在这一天请吃“团年饭”,祈求财运亨通。

澳门过年当然也有除夕守岁,一家人团员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不过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年夜饭和祭拜演变成了用吉祥花木取代。

红包是所有中国人的“硬通货”,澳门当然也不例外,红包被称为“利是”。

礼仪风俗

澳门邻近广东,居澳的广东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广东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礼仪在澳门的影响最为深远。随着历史的变革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澳门居民的传统习俗也在发生变化。

澳门人的结婚仪式主要分为二类:在澳葡萄牙人、欧美人士和信奉天主教或的中国人采用的仪式,一般是到教堂举行婚礼,按天主教或的婚礼程序进行,这在澳门总人口中仅占小部分。大多数澳门居民是粤籍,故广东仔的结婚仪式是其主流。迎来新婚夫妇后,一对新人参拜天地、父母及互拜,然后大摆宴席,宴请众多亲朋、各方嘉宾,继而新娘端茶致敬亲友,亲友们接茶饮后送茶杯时,需递上“红包”,以示祝贺。

近代受清朝影响,新郎头戴及第帽,新娘头戴凤冠,身穿红袄红裙。不过,二战之后,这些传统婚礼服装逐渐为男着西服、女披婚纱所取代。宴请也从家中摆设过渡到酒楼。在生儿时设汤饼宴,粤人多分送姜醋与邻里或探访的亲友品尝,外省人则分送红鸡蛋。在婴儿过周岁时,有条件的人家则登上酒楼(取其登高吉祥之意),略设小宴庆贺,年长的亲友还给婴孩一绺线,意即长命富贵。为老人祝寿是中国敬老的一个传统。寿庆规模视其家庭情况而定,寿堂布置得五彩缤纷、红烛辉映,寿礼摆满案台,儿孙对老人行跪拜大礼,有名望的人士还会受到当地官员或名流的祝贺。丧事仪式也有繁简之分,一般在澳中国人较重孝道,其做法比较繁琐。

葡人及其他欧美人士和信奉天主教、的中国人则到教堂吊唁、祈祷,让逝者灵魂上天。祭祀祖先乃是中华民族之美德,澳门居民与国内一脉相承,祭礼形式也没多大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清明节。许多人在去世亲人诞辰或忌日也设三牲举行祭拜,以慰先人在天之灵。

在春节来临之前,澳门居民纷纷上街筹办年货。澳门人也同样讲究好意头,以求新春大吉大利,一年到头平安顺利。如年糕,意即年年收入步步高;绿色瓜子,图个吉利,瓜子形似小银元,剥瓜子也就叫“抓银”。除夕之夜,家人团聚一起吃“团年饭”,然后在家中向尊长叩头拜年。在除夕之夜和年初一,爆竹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舞龙舞狮贺岁,也为春节增添了节日气氛,特别是醉龙表演,这是具有澳门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节目。

饮食文化

汇聚中西南北特色

许多外地人对澳门人有句评价,叫作“澳门人不怕请客”,意思是说澳门人请客人吃饭,决不会为请吃什么饭而发愁,保证会让你吃到独具特色、别处没有的菜肴。因为,澳门可谓荟萃了中西南北的美食,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葡国菜,还可以吃到澳门菜、广东菜、上海菜、日本菜、韩国菜和泰国菜。

如果还是偏爱中国菜的话,澳门的很多酒楼都应有尽有,从传统的烧鸡、蒸鱼,到特色的北京填鸭、鱼翅汤、烧乳猪,还有虾饺、烧卖、粉果之类的点心,尽可大快朵颐。位于新马路附近的福莱新街一带的中餐馆最为出名。想找个经济实惠的地方换换口味,可以去小食店尝尝各式粥品、粉面、云吞水饺、姜汁撞奶等,花费不多就可饱餐一顿。素食主义者还可以到菩提禅院吃一顿清淡的素菜。

入夜,澳门半岛旧城区里许多风味店、烧烤店火爆得很。香气四溢的牛杂汤、鸡腿、牛肋骨、鹌鹑、羊肉汤等应有尽有,令人回味无穷。日前,有笔者专门到青草街根记辉盛野味火锅店品尝羊肉火锅。

这家有20多年历史的店铺很是简陋,然食客云集。其羊肉火锅别具特色,用海南省的东山羊做料,配以黑蘑菇、蒜苗、蒜瓣等,肉鲜嫩无比,汤越喝越想喝,连我这个吃羊肉长大的人也是头一次体味到无可比美的可口。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台湾式茶坊,大多集中于“新桥区”和“新口岸的帝景苑区”。

集中在皇都酒店附近一条叫二马路的街里的泰国菜馆,特色菜有富贵鱼、腌鸡脚、炸虾饼等。吃得尽兴了,回去的时候还想给家人带点的话,可以在中区新马路到清平直街一带的饼家,买些云吞水饺、杏仁饼、蛋卷、薄脆、花生糖、鸡仔饼、肉干等小吃,可不要小看它们,这些都是超过半个世纪历史老饼家的产品,是祖传的手艺,甜咸胶合,甘香酥脆,令人齿颊留香。

酒吧、咖啡室或露天茶座可算是另一种选择。在午餐后,不少人喜欢到咖啡室或露天茶座喝一杯浓浓的咖啡驱赶倦意。有时间的游人在咖啡和闲情的伴随下度过一个慵懒的下午,真是让人羡慕。例如在板樟堂街就有不错的葡式咖啡室,里面还有种类繁多的葡式甜点、糕饼。

满族的礼仪习俗文化 篇6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建州闻见录》云:“将胡(指女真人为官者)之见奴酋(努尔哈赤),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

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

传说,当年汗王遭难时,狗有救驾之恩,满族视之为恩祖而加以保护和珍爱。

西炕不许随便坐人。

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

还有尊卑、等级关系上的忌讳和规矩。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

长辈吃饭,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

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

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

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

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

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

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儿媳妇对公婆更是恭敬,要端庄恭谨,每日给公婆装烟三次,一日三餐要站着侍候,早晚还要送上洗脸水和洗脚水。

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

在公婆面前不许穿短衣服,不许大声责骂孩子。

儿媳妇外出,临走要给公婆装烟,说声“请阿玛、额娘看家”。

来了客人,儿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声媳妇要答应“ ,再去干活。

即使媳妇年岁很大,在年岁小的长辈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满族有重小姑习俗。

满族未结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谨慎侍候。

满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义。

在满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东西要设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认领。

有以”窃人之财为耻“的风习。

”邻里相处,有难必帮“,一家缺米大家凑,一人打柴大家烧,为乡间邻里平常之事。

互相借贷,不需立契,只凭口头相约,恪守信义。

旧时农村旅店少,过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

主家热情招待,酒足饭饱后自然留宿。

由于满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回避。

但客人入睡时必须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为有礼。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报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礼“表示谢意即可赶路。

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动手做饭吃,饭后收拾干净,物放原处,临行时拿来草放在门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来后会感到很荣幸。

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

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

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

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B在文化方面,满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

《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

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

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

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

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

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

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

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灸人口。

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

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

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

《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

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

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

铁保、永理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

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

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

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

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

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

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

②宇宙关系神话。

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

③灵魂神话。

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

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

《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

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

至嘉庆四年(17),历时完成。

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

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

成书于乾隆末年。

内容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

《尼山萨满》: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

满族著名史诗。

流传于黑龙江流域。

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

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剪纸:满族喜欢贴窗花。

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

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

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

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

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补绣:满族民间工艺。

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

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

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回答者:标致607 - 举人 四级 2-14 18:00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英美文化与习俗》课程教学探索 篇7

文化资源对各国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课程的主要特色在于从概念、标准和要点三方面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和社会视野, 从背景、发展以及需要注意的几点规则方面引导他们注意到英语语言内在的文化土壤和外在的多面性, 为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参考, 消除文化歧义, 对于很难精准表达文化的内涵, 该教材从历史, 政体和人文风情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被组织起来形成相关概念, 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具体来说《英美文化与习俗》具有语言外在的多面性, 社会的相关性以及人文风情的联系性三个特点。

(一) 语言外在的多面性。

《英美文化与习俗》共分为六个单元, 包括风俗, 社交礼仪, 生活方式, 食品, 传统节日及其历史, 体育竞技等等, 每单元由多篇文章构成, 学习重点各有不同。话题内容丰富, 有Concept of Privacy, Thanks and Apologies, Ladies First, Three Threes in Britain, The Way of Expressing Courtesy, Table Manners, Friendship Patterns, 等等, 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英国与美国的国家基本情况及其文化艺术的发展, 对西方思想的形成有进一步的认识。语言外在的多面性一旦跟文化和语言相联系马上就显露出复杂性、差异性和选择性, 所以分析语言外在的多面性时, 要从社会、文化、语言等角度入手, 才能全面透彻地揭示出它的本质。很显然本教材对语言外在的多面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展示。本教材主要涉及到语言外在的多面性的认知本质。首先从单元结构编排上简要概括了不同的角度话题的研究, 具体从风俗、生活方式、传统节日等等角度对语言外在的多面性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接着, 不同的单元直接切入到具体的语言点, 然后, 单元文章具体分析了字、词、句及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的翻译。最后, 编者总结出:语言外在的多面性的产生不是任意的, 而是基于体验的;体现了构成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所以教材增加一些思考题, 例如: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in using titles?让老师和学生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跨文化的意识。这样可以增加教材的现实性和文化归属感, 同时“知己知彼”才能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有实质性的内容。

(二) 社会的相关性。

目前来看, 社会的相关性仍是一个鲜有探究的领域, 本教材从话题的角度引出了社会的相关性, 同时通过一些课后问题的编排, 明确和鉴评了社会的相关性的重要性, 并且, 用一些实例的方式, 具体表现了社会的相关性在实际教材中的运用。当然社会的相关性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教材编写, 但编者仍需努力将社会的相关性与其教材相结合, 以求构建一个理想教材编排的理论系统。社会的相关性并非为满足某个实际需要而临时产生于特定的范畴化过程, 而是编者应该怎样从自己的经验中抽取精华, 并将经验进行范畴化。教材的编写不仅是复杂的工作, 而且是语言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 关于文化教材的编写是各类教材中最困难的。文化不是孤立的, 编者必须运用特定文化时空环境, 突出历史的魅力, 又使得编排工作更为复杂化。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英语, 其文化早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教材以社会的相关性为特点, 介绍了英美文化的特点和规范, 并探讨了一些实例以及方法。《英美文化与习俗》中的课文社会性非常强, 相关话题有:How Titles Are Used, The Way of Expressing Courtesy,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Bringing Gifts, Table Manners, Campus Social Relations等等, 而且在课后的练习中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安排了相关的问题, 例如, What is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social custom and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How do Americans behave in their office?How do Chinese usually behave and act in the office?这些习题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在关注西方社会的同时更要重视中国社会, 这样的安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人文风情的联系性。

人文风情是一个国家历史、风俗和智慧的反映, 人文风情经常会表现在人们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当中, 尽管时间流逝, 人文风情已慢慢地沉淀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有其固定的独特的文化意义, 然而人文风情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 而且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非常丰富, 这也加大了教材对人文风情的表现。因此这个时候, 编者有必要运用事实求是和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找出一个折中点, 应尽量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源语言对等的人文风情, 如果没有就应给予一定的注解。《英美文化与习俗》中三分之二的部分涉及到了西方的人文风情, 如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宫;英国人的闲暇时光和私生活;传统的英国食品;还有美国人的住房和用餐以及各种西方的节日, 特别是对于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的介绍, 让人耳目一新, 同时配有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挖掘西方的人文风情, 这一点有别于其他教材, 其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同时该教材对于存在的一些人文风情方面的文化障碍进行了讨论, 相关问题有:What sort of life do American city people lead?What will you miss in the U.S.when everyone appears to be in a hurry?What do most Americans do when they find that you are a stranger?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really need some help in a city of the U.S.?等等, 这些讨论题可以引导学生将人文风情与跨文化交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认知阅读中的文化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让学生了解外国人文风情, 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良好的作用。这样编者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英美文化与习俗》课程教学方法

(一) 挖掘教材。

挖掘教材不仅是语言的挖掘, 还有文化的挖掘。《英美文化与习俗》是全面展示西方文化的窗口。所以, 挖掘教材从而感受文化是使用该教材的重要一步。语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 因此, 讲授课文不仅讲解语言浅层的意义, 还应该考虑语言所承载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这样, 任课老师首先要有在该国家生活学习的经历, 还需要有大量的实物及说明性、演示性强的教学辅助物和教学辅助手段,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更真切地体验所学习的语言的那些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层面, 把各个国家进行比较式的学习和思考, 同时把英语学成更灵活、更自然、更有生命力的鲜活的语言, 而不是僵硬的词句、篇章的、断裂的所谓“知识”储存。

(二) 跨文化意识。

用跨文化意识做指导使用该教材来分析和探讨英语及其相关国家的文化, 能将语言与社会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 能对认识教材中的文化问题提供深刻的启示, 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该教材编写的主要意义和功能。根据Newmark提出的语言的六种功能, 跨文化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在章节讲授时, 教师需要不时地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帮助学生扫除文化障碍。例如, 在讲解第一单元第四章节Concept of Privacy时, 教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的隐私观念, 介绍一些国内学者在隐私观念方面的相关研究, 阐述西方隐私观念的基本观点, 结合社会学的原则指出西方隐私观念的实质, 表达其功能和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从社会的角度具体分析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别。这样为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指导价值以及新的视角。

(三) 开放思想。

开放思想是教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处理课文中文化因素的具体方法。课文讲授时以源语为归宿, 提倡在讲授中保留原文文化的形式, 尽量再现原文的文化色彩, 更好地传达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在授课中运用易于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 使课文讲解更适合于学生, 经过教师授课经验的筛选, 使授课变成融入了教师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开放思想是授课中最复杂和抽象的部分, 因此授课时教师应多介绍一些相关的英美新闻, 当代文学, 英美文化等,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如何认真制作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电子课件, 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注重针对性、实践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制作好多媒体电子课件, 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电子课件涵盖内容范围应该要广, 从对话到短文, 电影对白, 英文歌曲, 听说训练, VOA听力, 资料等方面, 包罗万象。例如, 在讲授教材中的话题Misunderstanding时, 教师可以引用电影《刮痧》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来讲解, 教师应该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和探讨, 让学生在完全理解课文的同时, 又能感受到异域文化, 领略异域风情, 激发和保持他们了解语言文化的兴趣。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 提高文化适应性, 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有利于我们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 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顺畅。《英美文化与习俗》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篇章阅读, 扩大文化背景知识, 深入了解英美文化, 众所周知, 由于英美文化自身的特点, 在学生中备受青睐, 也在英语学习中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 因为它们能够为句子, 篇章添姿加彩, 这一点可以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中看出, 教师在授课时中适当地融入文化能够增加授课的流畅度与节奏感, 使西方文化更接近中国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焦英.英美文化与习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明.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1997, 4:18~20

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 篇8

摘要: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在此生活着以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为代表的诸多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具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习俗,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由此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翻译在对外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吸引国外游客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并提出了规范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建议。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建议

一、引言

在贵州居住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不仅为中国游客所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这些少数民族习俗作为中华习俗的一部分,是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并不尽如人意,有些少数民族习俗译法并不统一,多种译名共存、多种译句版本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并提出了规范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建议。

二、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种少数民族习俗多姿多彩,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然而在对外宣传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过程中,其汉英翻译却并不完全统一,不同的译者风格就有不同的翻译结果,有时往往令外国游客困惑,这给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宣传与中华文化走出去造成了一定影响。以下笔者将主要从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和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两方面来展开分析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

(一)民族节日

贵州少数民族种类众多,自然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就多。这些民族节日作为少数民族习俗的一部分,正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与这些民族节日相关的翻译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国游客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第一印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汉英翻译对对外宣传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些民族节日较好翻译并且各种口头书面旅游资料上的与之对应的翻译基本上能统一,比如:

赛龙舟:Dragonboat Race

斗牛节:Bullfight Festival

但有些民族节日则不是特别好处理,要么翻译版本不一,要么就算翻译版本是统一的,但是却令人很费解。比如:

“吃新节”是贵州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为了庆祝丰年并祈求丰年而举办的农事节日,在这一节庆中会有很多少数民族风情活动,如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仡佬族祭祀、侗族斗牛等活动。但如此重要的节日,“吃新节”的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结果却并不统一,笔者至少搜集到5个版本,“New Grain Eating Festival” “Green Grain Festival” “New Thing Eat Festival” “Tasting Ripening Grain” “Green Grain Eating Festival”,这五个版本都有使用,而从翻译规范的角度讲,笔者认为“Green Grain Festival”较为恰当。

还比如:“赛芦笙”一般译为“Lusheng Competition”,“芦笙”直接译为汉语拼音,很难让外国游客看了就明白是什么节日。还有像贵州少数民族重大节日“苗年”、“侗年”、“三月三”、“六月六”等,非常具有文化内涵和,主要翻译还是直译为主,译为“Miaonian Festival” “Dongnian Festival” “Sanyue San” “Liuyue Liu”,虽然保留了贵州少数民族特定文化内涵,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贵州少数民族一般使用农历,所以最好在译名后加注释义,方能不引起误解。

(二)民族礼节

贵州少数民族热情好客,有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仪式,而这不仅是贵州少数民族习俗的必备元素,也是外国游客少数民族风情游的看点和体验,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这些民族礼节的汉英翻译对外国游客正确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至关重要。

在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上,无酒不成礼,酒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民交流的媒介之一,因此也就产生了很多有关“酒”的礼节,如“拦路酒”、“牛角酒”、“拦寨酒”等等。关于苗家最隆重的酒礼“牛角酒”,也存在译文版本不统一的情况,有译者译为“Drinking an Ox-Horn Wine”,有译者译为“Horn Wine”,还有译为“Horn Wine (The grandest courtesy of the Miao people to serve guests with horn wine. The guest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village or house till they drink the wine in the horn”。

还比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时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民歌。在其未有统一译名前,“侗族大歌”曾被翻译为“Big Song”,远不如之后其统一译名“The Dongs Grand Chorus”更能清楚而准确的表达出其内涵意义。

三、结语

本文从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和贵州少数民族礼节两方面来展开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的现状,发现部分译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特别是同一原文的译文版本不一。为了更好的对外宣传多姿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笔者建议,政府、科研学者及翻译工作者应该大力协作起来,统一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汉英对外宣传翻译标准,制定相应规范,筹建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平行语料库,尽快规范和健全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汉英对外宣传翻译,这无疑将极大的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对外宣传。

参考文献:

[1]Baker,M. (2004).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傅敬民.全球结构视野下的翻译规范研究[J].上海翻译,2013(4):11-15.

[3]樂萍.目的论视角下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竹青.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传说[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5.

[5]李跃平.更新理念 高扬其声——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39-240.

[6]乌永志.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名称汉英翻译规范研究[J].外语教学,2012,33(2):93-97.

[7]郑懋,安梅.目的论视角下的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J]. 贵州民族研究,2013,34(4):207-210.

牙买加及其文化习俗 篇9

教科院 148班 5号 李洋

牙买加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东隔牙买加海峡与海地相望,北距古巴约140公里。海岸线长1220公里。东西长235公里,南北宽82公里,是加勒比海中面积仅次于古巴和海地岛的第三大岛。

金斯敦是牙买加的首都,也是牙买加首要的港口。它是加勒比海地区较大的都会区之一。京斯敦城是由英国人所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作为运输甘蔗至欧洲。1907年,一场地震使得京斯敦毁损惨重,不过也因为地震后的重建,使得京斯敦城有许多现代化的旅馆、银行与商业办公大厦。该城的贫穷地带有许多问题滋生,甚至常引起政治骚动。

牙买加主要节日:独立日(国庆)1962年8月6日独立,国庆日为8月第一个星期;新年1月1日;圣灰星期三2月21日;耶稣受难日4月5日;复活节后的星期一4月8日;劳动节5月23日;民族英雄纪念日10月21日;圣诞节12月25-27日。

牙买加是个对于体育有相当兴趣的国家,板球、足球、田径和赛马是当地蔚为风行的运动项目。在奥运比赛上,牙买加的田径成绩最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牙买加夺取六金三银二铜,11面奖牌皆为田径场上所夺下,其中牙买加短跑男女双飞人乌塞恩·博尔特及维罗尼卡·坎贝尔·布朗在个人项目上分别夺取两面金牌(2008年8月20日,博尔特廿二岁生日前夕)及一面金牌,博尔特并且分别以9.69秒及19.30秒佳绩两度冲破100米及200米世界纪录,取代由自己保持的100米9.72秒及美国麦可·强森保持的200米19.32秒世界纪录。成为1984年卡尔·刘易斯后,第一位赢得100米及200米奥运冠军的人。在男子400公尺接力项目上,博尔特和他的队友阿萨法·鲍威尔等人以37.10秒亦轻松打破世界纪录。值得一题的是,博尔特是在奥运会有史以来,一届奥运同时打破这三项世界纪录的飞人,更是历史名将卡尔·刘易斯都没有做到的奇迹。

在这么多运动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短跑。据说当地无数的少男少女开始是为摆脱贫困,才利用上天赋予他们的优势来奔跑,希望跑出精彩人生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还曾在对超过200名牙买加运动员的研究分析中发现,有70%的牙买加人体内拥有一种能改进与瞬间速度有关的肌肉纤维,就是这些纤维可以使运动员跑得更快,研究报告还下了这样的结论:“这是由基因决定的。很显然,那里还有很多人拥有这样的潜力。”

牙买加的村庄一般都有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场是整个村子的中心。广场四周有村政府、医院、商店、长途汽车站等。村里的房子多用水泥和砖瓦建成。城市建筑和规划是欧式的,有许多高层建筑,沿海城市有漂亮的饭店和游泳场等。居民常穿的衣服有衬衫、短裤。妇女平时穿裙子,在庄重场合都穿西装。居民喜欢跳迪斯科,喜欢听莱加乐曲,喜欢群体对舞。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面包、牛肉、牛奶、蔬菜等。青年人喜欢喝可口可乐,而老年人喜 欢喝茶和咖啡。啤酒和龙酒也是许多人喜欢饮用的饮料。色彩浓烈的非洲式土造小屋,以及深受非洲影响的家族制,表明牙买加具有非洲人家庭生活的传统习俗。探亲访友时,大多数人头戴麦秆帽子。

按照牙买加的习俗,男方在结婚前必须买一栋或建一栋房屋,举行隆重的婚礼,并且养活不须出去工作的妻子,但这往往只在上流社会通行。比较下层的居民则有另一种配方法。牙买加的女子,大约有三分之一在婚前就怀第一个孩子,当女子一有怀孕症状时,女方的母亲通常即认这一既成的事实,只要婴儿的父亲答应担孩子的一定费用,就可以住进女方的房屋,一旦生下孩子,就可以过同居生活,但不举行正式婚礼,因此,牙买加70%以上的婴儿都是私生子。

在性的方面,经过 1960 年代的世界性性开放后,1980 年代开始世界主流回归保守,现在公认性观念最开放的是北欧和牙买加。美国人常被误以为“最开放“的国家,实际上英美社会骨子里重视家庭观念,法国社会会认同一对夫妻在外各有性伴侣,美国社会就不会认同。金发美女是热情开放的,北欧社会福利又是超级棒,也许这是北欧走在性开放前列的两大原因,女人性开放,享福的当然是男人,他们不断地恋爱,又早又多,但是结婚,谁愿意那样承重? 所以北欧多的是单亲家庭和同居家庭(随时可以走人的家庭)。

牙买加的礼节与英联邦国家和拉美国家比较近似。最常用的称呼是先生和女士、太太、夫人等,习惯在称呼前面加官衔或职称。赴宴时,被邀请的人应带礼物。牙买加的禁忌与英国相似,如不问妇女的年龄,认为每月的“13”日是个不吉利的日子.一般人们也不喜欢用“13” 这个数字等。

我国发往牙买加的航空邮件由北京封发,空运伦敦及巴黎转航金斯敦。水陆路邮件由北京散寄古巴转。电报、电话均由北京至伦敦电路传递。牙买加出租车没有收费表,采议价制。因此在乘坐前务必告知目的地,谈好车资后才乘坐。

上一篇:委托检测协议书(水泥) 新下一篇:小白兔找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