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相关应用分析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相关应用分析(共8篇)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相关应用分析 篇1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物联网”的明确通用官方定义。现阶段广泛认为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物联网具有三个特点,即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

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深化。物联网不是重新建设一套平行于互联网的系统,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完成实时数据读取、信息交换、远程控制等特色功能。

2、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

3、物联网工作步骤

物联网的工作步骤是首先通过标签等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接着利用感应器和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指挥物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物联网发展历程及应用

根据物联网技术水平、用户需求和系统成熟度等方面的特点,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演进路线可分为信息汇聚、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将会渐进式的发展,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

从应用发展角度来看,与技术演进一致物联网也将经历三个阶段方能成熟:当前是典型应用的示范期,然后是规模增长期和全面发展期。在目前阶段,普遍认为M2M(Machine to Machine)是物联网最主要的表现形式。M2M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目前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管理、环保监测、人员出入管理、仓储与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已在国内外小范围内推广应用,物联网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物联网的发展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技术完善与市场推广的过程,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

2、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是在当前通信网与互联网基础上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也与通信网和互联网产业链类似,增加了部分参与者如RFID/传感器制造商、传感网节点制造商、物联网运营商这几个环节,如图2所示。其中物联网运营商是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在我国,最有可能成为物联网运营商的就是电信运营商。首先,电信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可以很容易地采用系统集成商的解决方案来推出物联网业务;其次,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群必然同时也是物联网物理信息的消费者,运营商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按照行业划分的基础物理信息数据平台,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分发者;再者,由

于物联网产业链较长,因此产业的聚合者和主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目前,国内物联网的积极推动者当属电信运营商,各大电信运营商不仅把物联网看作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更把物联网看作是下一个“净利润增长点”。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力度,并已在有些领域涉足物联网应用。

中国移动率先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紧接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相继在无锡成立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移动在物联网起步较早走在前列,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09年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物联网的前提下,目前均处于概念宣传和部署应用试点阶段。但中国电信对IPv6技术早有部署,目前已处在试商用阶段。另外,中国电信拥有众多的行业客户资源,后期对发展物联网将形成有利条件。而中国联通相对其他两个运营商而言,拥有最成熟的3G网络这将给物联网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

三、物联网产业机会分析

1、应用前景

随着IC制造、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在各国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中科院泛在与传感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壮表示“中国的物联网到2015至2020年会出现产业萌芽。”业内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将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近期来看,值得期待就是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蕴含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将给通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产业机会

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进行扩容和升级,这将给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另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商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从受益时间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展首先受益的是RFID和传感器厂商,接着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这是因为:第一、RFID和传感器需求量最为广泛,且厂商目前最了解客户需求;第二、物联网涉及众多技术和行业,系统集成需求巨大,且系统集成商有可能掌控上游供应商;第三、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扩展,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随之提高,同时也将凸显物联网运营商在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但从增长空间的角度看,增长最大的是物联网运营商,其次是系统集成商,最小的是RFID和传感器供应商。这是因为:第一、未来物联网具有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管理需求、个性化的数据分析要求的特点,必将催生物联网运营商的需求量,且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二、系统集成的需求将远高于目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需求;第三、RFID和传感器厂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度较低,很可能形成完全竞争的格局。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但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将给信息产业及通信产业带来众多机遇和挑战。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将促使运营商对网络扩容升级。网络的扩容升级将带动光纤光缆技术、接入以及骨干传输的发展,同时还将促进3G、4G以及其他无线技术的应用,为通信设备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相关应用分析 篇2

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产值超过了3500亿元,其中支持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分别贡献了2. 7% 、22% 、33. 1% 、37. 5% 和4. 7%[1]。 感知层和传输层中涉及的厂商数量最多,在物联网行业引起了最密集的竞争。考虑到当前黑龙江省在感知层和传输层领域不占任何优势,因此推进物联网行业应用将成为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并通过行业应用与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产业逐渐渗透到黑龙江省的经济领域中来。

1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 1基本情况

黑龙江已有100余家从事物联网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的机构和企业,2012年黑龙江省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其中传感器、网络传输设备、数据处理终端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与应用软件业的总产值分别为130亿元和120亿元[2]。相继涌现出航天科技、国裕集团、海格科技等一批在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方面全国领先的骨干企业,在车联网、乳品溯源、工业控制、节能环保、精准农业等领域的物联网产品市场上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并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1. 2运行特点

( 1) 加快园区建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园区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哈尔滨经济开发区“中国云谷”、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北方智谷”、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物联网产业园、大庆市物联网产业园、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凌云港”、黑河市“新曙光基地” 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近600亿元,不仅对黑龙江省物联网、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 而且有效带动了终端制造企业、电信增值服务企业、 软件开发企业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和聚集。目前,以中国云谷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聚集了中国移动、曙光超算、宝德数据、中金数据、万国数据、浪潮集团、天安数码等多个国内知名企业。

( 2) 产业配套和行业应用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助力

为推进物联网产品在黑龙江省内的应用,黑龙江省相关企业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横向合作,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如海格科技公司就车用LED、 车用智能终端等产品与航天科技开展技术合作,联合生产了一款新型车用仪表样品,目前黑龙江天有为公司正对该样品进行光衰实验,如海能达、瑞兴、 阿继等公司先后与哈尔滨市建设局等单位进行沟通,并获准将其研发的轨道交通设备用于哈尔滨市地铁工程,其中海能达800万的通信系统设备合同已于2012年底签订,瑞兴科技的信号系统有望参加哈尔滨市地铁二号线的投标。此外,黑龙江省正积极谋划物联网新项目,目前正与上海铁勋RFID智能之别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加强联系,探讨以黑龙江省应用市场为牵动,引进RFID智能识别产品生产的可行性。

1. 3存在问题

( 1) 应用软件企业融资难

目前,银行信贷产品适用于软件企业的产品偏少,软件企业大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而用无形资产抵押。在国家推出鼓励创新、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方针后,黑龙江省银行业、风险投资业也制订了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产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型的软件企业,这些产品仍然存在门槛较高,申请周期长的尴尬,使黑龙江省在物联网应用层领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得限制。

( 2) 企业利润下降

据统计,2012年前3个季度,黑龙江省物联网企业产量、销量总体平稳,但利润总额下降,全行业利润总额增长仅为2. 9% 。如航天科技主营收入下降39% ,但利润总额却下降100% 以上。奥瑞德主营收入增长69% ,但利润总额下降60% 。海格科技主营收入下降14. 6% ,但利润总额下降49. 4% 等。 从侧面反映出黑龙江省的物联网企业生存环境较差,利润空间非常狭小。

( 3) 固定投资过小

2012年前3个季度,全国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6952亿元,其中超过150亿元的有16个省市,江苏省达到1602. 7亿元,而黑龙江省只有25. 5亿元,其原因在于黑龙江省缺少大项目拉动,投资严重不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

( 4) 新增项目和企业扩能资金紧张

目前,黑龙江省多数物联网企业表示新增项目或扩能资金紧张,希望得到国家和省里的支持,如光宇集团的蓄电池项目,希望国家和黑龙江省给予支持; 海格科技、工大奥瑞德等正在做大做强的企业, 希望得到连续三年的支持。同时,物联网、智能电网、三网融合等产业在省内缺乏专项资金,项目启动面临较大困难。此外,员工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也是造成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

2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介绍

从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物联网产业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即以标准与核心技术引领的无锡模式,以公共服务示范带动的重庆模式和以政企联动促进产业化的乐从模式[3]。

2. 1无锡模式

无锡市是我国物联网中心城市,而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路径则正是标准先行,瞄准顶层设计, 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集聚与发展。近年来, 无锡市从教育研究到产业应用,多层面、全方位推进物联网建设,尤其在被称为制高点的“标准化”方面,国际的物联网标准有五项,无锡市参加了三项, 牵头一项; 国家的物联网标准有十项,无锡市参加了九项,牵头三项。

在物联网标准制定进展迅速的同时,无锡市还着力通过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制高点。该市在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进程中,通过对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等三大国家级研发机构的建设,不断攻克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如通信芯片技术、大规模自治组网和可靠信息交互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并通过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以提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2. 2重庆模式

2012年,重庆市以“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等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了一大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物联网应用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在未来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方面,重庆市物联网的发展将首先从公共服务领域起步。目前,重庆市已经着手物联网在医疗、公共安全、车辆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比如电子病历、网上远程诊断、警务通、车务通、宜居通等项目,都是首先在公共服务上应用,市民将率先享受到物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物联网发展都与重庆模式相类似,如北京、上海等。

2. 3乐从模式

与前面两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广东省乐从镇采取的是“政府引导、企业主办、政企联动”的发展路径。

作为镇级行政区,与北京、上海、无锡等地区相比,乐从在决策权、政策配套和资金等方面并不占优势,但依靠乐从以及珠江三角洲强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走政企联动的产业化推动道路,能够充分整合政府和企业资源,在把握整体规划和方向的前提下, 让企业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从而更加有效率地推进物联网应用产业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以便快速形成产业的聚集效应。业内人士认为,乐从物联网发展途径为国内物联网产业由理论技术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打开了先行应用的大门。

3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通过对国内物联网产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总结, 结合当前我国及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黑龙江省采取“政企联动为主、公共服务为辅” 的物联网发展路线既立足于省情又符合国家物联网发展趋势。本文对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作出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3. 1突出地方优势领域

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 “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带宽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4]。这是物联网第二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从2010年的“加快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升级到“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对比温家宝总理的两次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从“研发”走向“示范应用”,这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化的重要拐点。

物联网产业链条庞大,黑龙江省政府需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突出地方优势领域的典型应用,才能引导和推动这一产业发展。在物联网的先导应用阶段,建议黑龙江省政府部门优先选择社会效益高的行业,着重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如交通、农业、医疗、食品安全等行业。在这一阶段,政府可以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定等项目,选择性地以某个方向技术为主打,形成拳头产品或者品牌业务,而弱势的部分则可以通过与其他地方物联网基地深度合作的方式进行协同发展。

3. 2推进重点项目及专项工程建设

针对当前在我国物联网应用层总产值中仅占我国物联网产业中产值的4. 7% ,应用层投融资仅占物联网产业投融资的20. 3% ,物联网由技术向应用转化进程缓慢。2013年,建议黑龙江省政府部门有效推进海能达数字集群产业基地的项目完工、投产; 结合招商与产业合作工作,争取吸引珠三角应用类电子产品等生产企业落户中俄信息产业园; 针对物联网、LED照明、智能电网等产业园区建设搞好专项调查研究,确定发展模式,做好土地和专业园区审批工作; 进一步促进哈尔滨海格科技与航天科技、天有为公司的合作,并鼓励其他物联网企业的横向合作交流; 继续支持威克科技、瑞兴科技、阿继公司、海能达公司的物联网产品参与哈尔滨地铁工程。在此基础上积极挖掘黑龙江省内市场,推进省内配套、开拓本地市场,对省内建设项目政府采购时优先利用省内产品,通过政府采购和省内配套拉动产业发展。

此外,建议黑龙江省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专项定位基金,并效仿陕西模式以股权投入代替财政拨款,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在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提高政府投入效率。

3. 3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建议黑龙江省政府部门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加大承接转移力度,真正提升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配套能力,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良好对接,尽早形成产业链条。建议黑龙江省能够组织人员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进行考察,搞好产业转移对接; 同时,组织项目推介会,大力引入新项目到黑龙江落户; 对于签约项目要加大关注和协调力度,促成其尽早开工建设。

3. 4紧抓运行监测,强化行业管理

建议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完善物联网产业企业库的同时,建立物联网产业项目库和行业专家库工作,加强重点行业、重要企业、有需求中小企业及基地园区的调研,强化政企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掌握行业基础数据,做好行业运行监测数据发布工作,同时委派相应产业促进机构开展深入研究,及时发现行业运行中的苗头性和趋势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不断提高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和指导能力。

3. 5企业抓好产业发展载体和运营服务模式

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是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根本。黑龙江省物联网企业应紧密围绕所属园区建设,并依据园区内产业链的分工,形成既有相互竞争,又有资源共享的协作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建议省内物联网企业能够首先借助已有资源,通过并购、深度战略合作等战略举措,对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布局,然后通过业务整合夯实业务基础,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将业务分类别进行分拆上市,获取更多的内外部资源,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5]。同时,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企业还应抓好带动性强的应用载体,如社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第二代身份证、动物耳标,推进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

此外,建议黑龙江省物联网企业关注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独特价值。 当前黑龙江省物联网企业大多从2010年才开始建立,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行业经验几乎全靠摸索,且产业链不完整,物联网企业基本由提供物联网行业应用服务企业和提供物联网软件服务企业组成。这就需要我省企业有效利用资源、技术优势,重点在海量数据存储、处理与决策、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等方面建立有影响的品牌,通过云聚合模式,使省内乃至国内产业链不同环节直接沟通,并通过地域分散性、用户聚集性降低收益风险。

3. 6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如何铸造一个供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供用户自由选择的平台,是物联网新时代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针对当前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链不完整、市场规模较小,政府、企业、高校需合力建设一个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并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对省内物联网企业进行有效扶持。同时,平台还应定期开展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律研究、政策研究、商机研究、技术研究、发展模式研究等工作,定期提供研究报告,加强对政府、高校、企业物联网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提高。 目前,黑龙江省物联网中心已初步建成了面向省内中小企业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了可为企业研制的读写设备、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产品提供性能测试和环境试验的基础测试环境,并可为黑龙江省物联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项目申报、资质认证、市场推广等服务。但考虑由一家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将受到资金、区域及技术资源等因素制约,还需省内相关机构协助将其服务功能进行完善。

4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相关应用分析 篇3

摘要 介绍姜堰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现状,指出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农业增效。

关键词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对策;江苏姜堰

当前,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3次浪潮。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为动、植物生活、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进行有效生产,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养,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姜堰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现状

1.1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全市16个乡镇(区)所辖26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村村通”,宽带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电话、手机等信息工具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已成为主要的信息网络。二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形成“市有信息中心、镇有信息服务站、村有信息服务点”的3级信息服务体系和“电脑有网站、电视有影像、电台有声音、电话有应答”的“四电合一”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1]。

1.2 农业物联网技术试点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物联网在高效设施栽培、畜禽养殖、大田作物精细栽培、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姜堰市在积极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新方式,积极研制引进信息新技术,推广信息化新成果,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工作。一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得到应用。2011年,市水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60多万元,建立了泰州市首个设施蔬菜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该系统通过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等数据,由技术专家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实现远程自动控制湿帘风机、侧窗、遮阳设备等。二是专家系统在大田作物生产管理上得到应用。2004—2010年,姜堰市农业信息中心与北京中科院合作研制开发了“绿色稻米生产管理智能化专家系统”。该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了规则库的规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水稻生产中技术难点与普通管理技术相结合。该系统的研制与推广实现了全市信息技术在大田作物生产上的新突破,取得了新成效,目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到6 666.67 hm2,实现增效10%左右。三是自动化节水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得到应用。大伦绿色家园葡萄种植基地,采用现代化设施栽培方式种植优质葡萄,新建避雨保温联体双层钢架大棚14万m2,安装相应的滴灌配套设施500套,实现水、肥、药全自动化控制。四是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在养殖业上得到应用。江苏万维养猪场6幢1.3万m2标准猪舍,视频监控到每个猪舍、每头猪,实现猪场生产管理智能化。兴泰镇之春鸽业合作社建立了养殖、加工全过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讯网 http://

生产管理信息化、远程化和自动化。溱湖龙虾养殖基地、恒隆生猪养殖场等规模基地都已建立养殖环境视频监控系统。养殖环境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全市规模养殖基地的管理水平,也为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框架已经建立。2011年,姜堰市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该监测网实现了全市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贸批发市场、“三品”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联网和数据自动化统计汇总工作。监测网建成后,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能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全市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应用架设了框架[2]。姜堰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正在逐步被全社会认知、认可,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实现农业集约、高产、优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姜堰市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广大基层农户、企业负责人以及基层农技人员对物联网技术认识程度不够,有的还停留在模糊概念上,对物联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物联网产业基础薄弱,物联网技术研究力量不足,财政性产业研发和技术应用资金投入不足。全市虽有极个别IT企业能够实施物联网技术项目,但是不具备自我研发能力。三是缺少起点高、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大的物联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高效的综合管理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不够,物联网成熟技术的先行先试推广应用比较困难。四是基层专职从事信息化技术服务人员匮乏,尤其物联网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适用人才更加缺乏。五是物联网技术平台后期技术、硬件维护成本较高,设备更新速度较快,后续资金投入较大[3]。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也是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信息产业、科技、农口等涉及部门,要建立工作责任体系,明确相应的责任科室和业务机构,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步分级实施,确保应用示范工程扎实推进。

3.2 落实资金保障

积极鼓励、支持互联网运行商参与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实行“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农业企业、种养基地引进物联网应用技术;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依靠外力、外智、外资共同建设全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4]。

3.3 开展典型示范

分行业选择基础条件优越、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规模种养基地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

3.4 普及物联网知识

加大农业物联网技术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形式、多手段宣传和普及农业物联网知识,积极营造物联网技术的浓厚氛围。

3.5 强化队伍建设

物联网现状与发展分析 篇4

概述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够被纳入“物联网”的范围:

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4、要有CPU;

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一般来讲,物联网的开展步骤主要如下: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IDC),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应用案例

IOT的应用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它已经在很多领域有运用,只是并没有形成大规模运用。常见的运用案例有:

一: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已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 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而就在不久之前,上海世博会也与无锡传感网中心签下订单,购买防入侵微纳传感网1500万元产品。

二:ZigBee路灯控制系统点亮济南园博园。ZigBee无线路灯照明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是此次园博园中的一大亮点。园区所有的功能性照明都采用了ZigBee无线技术达成的无线路灯控制

三:智能交通系统(ITS)

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先进的通讯、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交通信息采集被认为是ITS的关键子系统,是发展ITS的基础,成为交通智能化的前提。无论是交通控制还是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都涉及交通动态信息的采集,交通动态信息采集也就成为交通智能化的首要任务

另外,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目前,物联网在我国的高铁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首家高铁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心已在苏州科技城投用,该中心将为高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高铁物联网作为物联网产业中投资规模最大、市场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往购票、检票的单调方式,将在这里升级为人性化、多样化的新体验。刷卡购票、手机购票、电话购票等新技术的集成使用,让旅客可以摆脱拥挤的车站购票;与地铁类似的检票方式,则可实现持有不同票据旅客的快速通行。

7月1日正式通车的国家重点工程沪宁城际铁路,其全套客运服务系统和设备均在该中心研发生产,此外,京沪高铁、沪杭高铁等多个项目也已签约。

国家计划的高铁建设里程达2万公里,同时海外市场也很广阔,而该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对外技术输出。

据悉,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近年来进入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联集成系统开发,正在形成万亿元级的庞大市场。业内人士预测,该中心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未来3—5年内可达百亿元规模。

物联网热浪为什么在中国会迅速壮大呢?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

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物联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今年就能创造1000亿元左右的产值,它已经成为后3G时代最大的市场兴奋点。有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有研究机构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

从22日在上海开幕的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了解到,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我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未来将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市场、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打造全球产业高地。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RFID成为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

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

物联网目前存在的问题

1、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如果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不被泄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隐私问题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上和法律上予以解决。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关键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这就带来了如何确保嵌入有标签的物品的持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问题。

3、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

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只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出来,做起来,它不仅需要技术,它更是牵涉到各个行业,各个产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

4、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如果各行其是,那结果是灾难的,大量的小而破的专用网,相互无法连通,不能进行联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也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因此,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5、管理平台的形成。

物联网是什么?我们经常会说RFID,这只是感知,是物联网的其中一种应用,其实感知的技术已经有,虽然未必说成熟,但是开发起来并不难。但是物联网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在于网,而不在于物。传感是容易的,但是感知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那这个网络就没有意义。因此,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庞大的,综合的业务管理平台,把各种传感信息进行收集,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小企业甚至都可以开发出传感技术,开发出传感应用。但是一个小企业没有办法建立起一个全国性高效率的网络。没有这个平台,各自为政的结果一定是效率低,成本高,很难发展起来,也很难起到效果。

这个平台,电信运营商最有力量与可能来建设,也可能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管理平台建设与提供者出现。我也相信,这个平台的建设者会在未来的物联网发展中,取得较好的市场地位,甚至是最大的受益者。

6、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它对于产品的主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体系,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不被竞争对手所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现在应该说,会有哪些安全问题出现,如何应对这些安全问题,怎么进行屏蔽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不清晰的。但是这些问题一定值得注意,尤其是这个管理平台的提供者。安全问题解决不好,有一天可能有价值的物联网会成为给竞争对手提供信息方便的平台,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大的打折扣,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和敢于去使用。

7、应用的开发。

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应用,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这些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这些应用开发不能依靠运营商,也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物联网企业,因为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都无法理解行业的要求和这个行业具体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这是非常难的一步,也是需要时间来等待。需要一个物联网的体系基本形成,需要一些应用形成示范,更多的传统行业感受到物联网的价值,这样才能有更多企业看清楚物联网的意义,看清楚物联网有可能带来的商业价值,也会把自己的应用和业务与物联网结合起来。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场科技革命。

物联网对社会发展进步所带来的意义

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新兴产业。

物联网的发展,也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和泛在网络发展的结果,带动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应用创新进一步带动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塑造了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形态的形成。移动及无线技术、物联网的发展,使得创新更加关注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成为下一代创新的核心。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大众创新、用户创新成为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新特征,技术更加展现其以人为本的一面,以人为本的创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现实。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相关应用分析 篇5

——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盛大启动

(2011年4月8日)今日,落户广东顺德乐从、由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牌的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下盛大启动!同时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授牌的广东省华南物联网应用研究院也在乐从宣告成立。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采用“政府指导、企业主办、政企联动”的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技术资源、产业信息化经验大力发展物联网建设,由广东制造发展为广东创造,打造幸福广东。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佛山市、顺德区和乐从镇等各级政府领导及启动区第一期运营商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有限公司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韩国三星SDS、软通动力等顶尖科研院校和行业巨头与会签约,达成战略合作。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的物联网,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在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人大会议中,温家宝总理强调“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对物联网的应用寄予厚望。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有关领导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广东依托产业制造和信息服务优势,有力推进物联网产业聚集和普及应用成效显著,并期望基地的建设为全国物联网应用产业发展探索鲜活的经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领导表示,基地的布局建设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举措,佛山市顺德区肩负着先行先试的重任,要高起点、高标准、高定位建设应用产业基地,加快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和物联网在经济社会普及应用。顺德区和乐从镇政府领导表示将不负重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努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应用产业基地,为物联网应用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

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是”中国南方智谷”建设的重要内容,座落于以“家具、钢材和塑料”三大专业市场而闻名于世的顺德乐从。基地建设将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云计算等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开展以智慧家具商贸、家电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大宗物流配送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物联网发展,推进智慧城镇建设。

通过建设“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聚集一批物联网研究机构,培育和引进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物联网企业,形成物联网信息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化发展,努力打造国际物联网应用产业集聚基地、亚洲物联商务枢纽、全国物联网产业应用先行示范区、华南物联网创新创业高地,发展成为面向世界、辐射全国的物联网应用信息服务中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智慧广东”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乐从镇党委书记麦连桐表示:“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落户乐从,既是乐从的荣誉也是乐从的重任,乐从将以基地的建设为抓手,一方面以乐从现有商贸物流产业的高端提升为结合点,推动物联网新兴产业在本土的聚集,推动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实现“物联新城”的城市远景蓝图,另一方面,也将勇担镇域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的探索任务,为广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积极经验。”

目前,基地以“政府指导、企业主办、政企联动”的模式,规划建设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产业园区作为启动区。乐从镇政府与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产业园区分期开发。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有限公司已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了一期项目的开发建设。预计到2011年10月可投入使用。同时,广东物联天下物联网信息产业园有限公司还与政府就二期项目开发达成协议。

广东省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启动区一期项目将涵盖智能体验区、广东省华南物联网应用研究院和数据中心及培训中心、电子商务协同平台及物联网相关企业集群区四大板块;二期分为研发功能区、高新产业聚集区、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区、数据信息服务区、会展区、商务区、生活区、休闲商业区八大功能区。

基地在进行园区建设的同时,还将重点就城域物联网项目与战略合作伙伴广泛开展合作。城域物联网项目主要着力于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统一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公共平台,实现跨行业跨应用的融会贯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完善公共管理、民生福祉和生产管理等各项公共应用,实现智能城市。

城域物联网的建成,将能够整合各种物联网技术资源和合作伙伴,并由此诞生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业。该产业将迅速成长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基地技术核心--广东省华南物联网应用研究院

广东省华南物联网应用研究院由政府、学术机构、企业三方参与组成,在其不断成长与壮大中,政府、学术机构、企业将各行其责,不断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顺德区人民政府将共同支持和推动,提供高精尖人才引进政策倾斜保障;顺德区乐从镇人民政府日常指导,提供高精尖人才落地以及专项研发支持基金;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研究院和负责一系列运营服务、研发成果市场化运作。

广东省华南物联网应用研究院主要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应用解决方案、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四大关键环节将各合作科研院所进行分类组建项目研究组,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引入先进技术与资本,结合市场需求与地域应用,为本地产业提供物联网技术支持和公共信息服务的平台。

物联网应用现状及发展机遇 篇6

物联网被看作是推动信息领域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机遇,世界先进国家都对物联网技术发展高度重视,可以说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目前,关于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物联网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1],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3],更莫达成一个共识。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物联网进行了研究[4,5,6,7]。本文从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和标准、应用现状等角度,对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机遇,为物联网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

1 物联网概念

从1999年MIT给出的物联网概念[8]到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9],物联网已有10多年的发展史,但有关物联网的相关应用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间关于物联网的定义也是多样性的。直到2005年,ITU(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10]中才正式给出了物联网的定义,并指出了其关键技术,例如: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2009年9月欧盟CERP-Io T SRA议程中,将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将是未来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架构,它具备基于一定的标准和互用的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中也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智能仪表等智能传感设备,以及可扩展的、能普遍接受的通信、软硬件及平台技术,按约定的协议,把人、物品和信息系统相互连接成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无所不在的信息采集、分析、优化和对物理世界的有效监控和管理。这种网络,我们称之为“物联网”。

目前,就物联网概念而言,目前较为公认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1]。

2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标准

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涵盖感知等各层面以及总体架构、标识资源、安全隐私、网络管理等技术,也包含嵌入式系统、微机电、软件和算法、电源和储能、新材料等关键支撑技术,图1给出了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体系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RFID、传感器、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是物联网的4个关键性的应用技术,另外网络和通信技术也很重要。

1)RFID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由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完成信息的自动采集工作。RFID是物联网最关键的一个技术,它为物体贴上电子标签,实现高效灵活的管理。

2)传感器及节点技术:传感器是指能感知预定的被测指标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有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物联网中传感器节点是在传感器基础上增加了协同、计算、通信功能构成了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智能化是传感器的重要特点,嵌入式智能技术是实现传感器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3)网络和通信技术:传感器必须依托网络和通信技术来实现感知信息的传递和协同。传感器网络可分为2类:近距离通信和广域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近距离通信的核心技术是以IEEE 802.15.4规范为准;广域网通信的核心技术是以IP互联网、2G/3G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4)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实现网络通信、传感器及节点硬件的核心组件,是以上技术的基础条件。

物联网技术作为推动信息化革命的技术,有其自身的标识资源体系,主要包括:应用标识—URL、Content-ID等;通信标识—IPv4、IPv6、E.164、IMSI、MAC、6Lo WPAN和ROLL等;物体标识—条码标识、RFID、标识智能物体标识、统一物体标识等。

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几乎涵盖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化应用的各领域和各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很多种标准体系共存。

3 物联网应用现状

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其最初的研发方向主要是条形码、RFID等技术在商业零售、物流领域应用,而随着RFID、传感器技术、近程通信以及计算技术等的发展,近年来其研发、应用开始拓展到环境监测、生物医疗、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就目前而言,物联网的许多相关技术仍在开发测试阶段,离不同系统之间融合、物与物之间的普遍链接的远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物联网的应用主要有智能交通中的电子车牌及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的医疗监护、智慧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

电子车牌作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它是一种新兴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具有高速识别、防拆、防磁、加密、储存等特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用该技术,能精确、全面地获取交通信息,规范车辆使用和驾驶行为,抑制车辆乱占道、乱变道、超速等违法违规行为,并能有效打击肇事逃逸、克隆、涉案等违法车辆

智能电网在发电环节上对常规机组、水库、新能源风电机组等布置传感监测点;在输电环节上堆雷电、线路气象环境、线路覆冰、线路在线增容、导地线微风振动、导线温度与弧垂、输电线路风偏、输电线路图像与视频、杆塔倾斜在线监测与预警等方面充分利用传感技术。配电环节上对配电设备状态监测、配电网现场作业管理,以及智能巡检也充分利用各类传感和识别技术。

在智能医疗的医疗监护应用中,医疗监护人身上可以安装不同的传感器,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并且实时传送到相关的医疗保健中心,如果有异常,保健中心通过手机,提醒您去医院检查身体,达到实时监测智能分析自动预警

在智慧城市的平安城市建设应用中,利用部署在大街小巷的全球眼监控探头,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110、119、112等交互,实现探头与探头之间、探头与人、探头与报警系统之间的联动,从而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

环境保护应用中,使用无线传感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生物种群研究、气象和地理研究、洪水、火灾检测。如跟踪珍稀鸟类、动物和昆虫栖息,分区域监测水位及相关水资源与污染信息,铺设大量节点随时监控林区内部火险情况,生活环境-水质、大气、电磁辐射、噪声、降水、土壤、地质灾害检测等。

4 物联网的发展机遇

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初步应用到小部分行业,物联网技术要像互联网技术一样深入到各个行业和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需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约束、整合产业链、制定相关技术和标准,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物联网的概念应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来讲,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是“泛在网络”。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从狭义来讲,物联网是物品之间通过传感器连接起来的局域网,不论接入互联网与否,都属于物联网的范畴,这个网络可以不接入互联网,但如果需要也可以随时接入互联网。

在物联网的发展上,要使物联网技术能够快速发展、全面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国内外并行的系列标准,满足泛在网各阶段的需求。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大力扶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革。在管理上,应对研究和应用进行监理、对乱用资源进行治理,掌握主动权。

5 总结

物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人们的传统思维,被业界称为继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物联网研究对于我国物联网建设和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文章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物联网应用的现状,探讨了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并指出了未来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机遇,为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当然物联网的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世界范围内的政策、法律、标准、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物联网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Casagers.RFID and the Inclusive Model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OL].(2010-2-1).http://www.rfidglobal.eu/userfile/documents/FinalReports.pdf.

[2]Botterman M.Internet of Things:an early reality of the Future Internet[R].Prague:Czech Republic,2009.

[3]Cerp-IoT.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OL].(2009-9-15).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society/policy/rfid/docu-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5]牟龙芳.物联网技术前景展望[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4):48-49.

[6]张晖.物联网标准体系研究与产业发展策略[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8):18-21.

[7]孙玉砚,刘卓华,李强,等.一种面向3G接入的物联网安全架构[J].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Z2).

[8]Sarma S,David L Brock,Kevin Ashton.MIT Auto ID WH-001:The Networked Physical World[R].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0.

[9]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Tunis: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WSIS),2005.

[10]IBM.A Smarter Planet[OL].(2010-02-01).http://www.ibm.com/smarter-planett.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 篇7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作者: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下是部分内容摘录

物联网定义和相关概念

蓝皮书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物体与网络相连,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物体相关信息的巨大网络。物联网通过使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通过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网络(如Wi-Fi、WLAN等)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换和通讯,以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外延概念描述之一: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组成部分,是互联网的应用延伸和拓展。未来进一步发展,将可能成为工作平台,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从连接人到物。最早是连接人的,后来连接各种各样的服务,现在连接各种各样的物体。它是有着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动态网络,在其中,物质和虚拟的“物”都有着自己的身份、物质属性、虚拟特性和可使用的智能接口,并无缝集成到信息网络。它涉及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的全过程,材料、器件、软件、系统、网络各方面的创新都会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外延概念描述之二:在物联网中,人们将成为商业、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从发展战略或者长远目标来说,物联网将建立在标准通信协议基础之上,计算机网络、媒介网络、服务网络将整合为一个全球人们共同拥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无缝信息网络。

外延概念描述之三: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无线网络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下一代互联网将成为公共基础设施,每个人都可以像使用空气、水、电一样使用互联网,并能动态地随着“物”之间的相互连接而改善使用的体验,方便性和快捷性也将大大增强。由此,物联网中的通信将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这样的互动方式无疑将推动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善及和谐化,也就会推动社会公共空间、公共利益的建设。并且,当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自我配置、感知环境的时候,那么它的行为自然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整,与环境适应,比如在生命周期结束时,对拆卸、回收利用进行提醒和智能管理,以保护环境。

物联网相关概念

M2M(Machine to Machine)

简单的说,M2M是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的对话。但从广义上M2M可代表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 to 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它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

传感网

传感网是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现在谈到的传感网,一般指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严格来说应当称为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传感网实际上由传感器+短距离传输模块共同构成。传感器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据说传感器的种类有3万余种。目前我国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角度提出传感网,其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其实并不是传感器本身,而是聚焦在通过各种低功耗、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构成自组织网络来传输数据。泛在网

也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最早见于施乐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在1991年“21世纪的计算”文章中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因此泛在网概念的提出比物联网更早一些,而且国际上研究Ubiquitous的人也更加多一些,已经有一定的积累。2004年,日本提出了U-Japan、韩国提出了U-Korea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计划。

对于是谁最先提出泛在网概念,目前还有争议。日本学者认为是他们最先提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4A”化通信能力仅是U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U网络之上的各种应用。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为一体,它是一个全国性、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式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具有覆盖广、建设成本低、部署方便、具备移动性等特点,使得无线网络将成为物联网主要的接入方式,而固定通信作为融合的基础承载网络长期服务于物联网。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这些数据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声音、视频、普通信息数据等),考虑到方便性(需要数据线连接)、信息基础设施的可用性(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方便的固定接入能力)以及一些应用场景本身需要随时监控的目标就是在活动状态下,因此移动网络将是最主要的接入手段。

对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一大亮点。

如书中图表7-1(节选自第七章《全球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所示,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

图表 7-1 2007-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变化趋势(亿美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据预测,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这样的增长态势持续下去,未来10年全球的物联网无疑都将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实现大规模普及和商用,走进普通人家。

二、安防、电力、交通行业的中国物联网应用位居前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其中,对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进行了分类描述,以及数量化的预测。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是全球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安防、家居、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为代表的一些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开始逐渐接受物联网概念,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行业的生产、服务各个环节。

这些行业应用的市场规模和相应的市场份额,如书中图表10-2(节选自第十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所示。

图表 10-2 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及份额(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数据整理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3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到15%的市场份额。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其物联网应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5%和9%左右,市场规模分别为大约300亿元和190亿元。重要的应用行业还包括物流、医疗、手机支付等,并正在逐渐渗透到其他各行业和经济领域。

三、中国RFID产品市场方兴未艾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另一大亮点。RFID(射频自动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技术,对它的现状描述和预测,可以从侧面反映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如书中图表9-4所示(节选自第九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图表 9-4 2008-2012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市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8

一、发展现状

(一)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态势。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电信联盟在XX的互联网报告中,首先提出“物联网”概念并预言“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美国把“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确定为振兴经济和保持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欧盟发布了下一代全欧移动宽带长期演进与ict(信息与通讯技术)创新战略,组织制定并着手实施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提出“泛在网”国家战略,重点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韩国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提出,在加快部署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时,重点推进物联网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发展。

我国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是当前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与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子和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演进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网络实验室、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应用项目。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无锡、深圳等地都在开展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二)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

1.产业基础。xx是国家电子元器件制造和信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2.21%。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53%,在嵌入式软件、中间件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领域处于西部领先地位;rfid(射频识别)产业已具备芯片设计与封装、读写器产品制造和应用系统集成等研发生产能力,2011年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市场10%;电子科大红外成像传感系统、川大智胜视频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国腾集团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惯性器件和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和芯微电子数模混合ip核(知识产权核心)和编解码器芯片等在国内视频识别与定位跟踪行业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此外,千嘉科技在光电直读式远程数据系统方面、安可信电子在智能型气体检测设备制造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研发基础。xx是国家电子信息高技术产业基地,拥有物联网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科技优势。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光电所等在光纤传感技术、mems传感技术、自组网技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传感器核心芯片与rfid芯片设计、天线设计、应用软件、中间件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中电科技30所在物联网信息安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电科技10所、29所、总参57所、九洲电子等在物联网技术军转民应用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和较大发展潜力。

3.信息设施基础。近年来,我市按照建设“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通信枢纽要求,开展了骨干传输网、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无线城市、互联网网际同城直联、数据存储灾备、高性能云计算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满足数据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基础体系,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三)重点项目。

1.产业基础项目。在抓好物联网应用组网与测试验证平台、eda公共技术平台、信息安全公共支撑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国电信云计算与云存储西部中心、中国移动m2mxx平台、3g网络、万国数据中心、中立数据中心、曙光公司高性能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实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无线宽带网络体系和面向物联网产品生产、应用的产业基础平台,形成总容量达到40000tb(万亿字节)的数据存储能力和200万亿次/秒的计算能力。

2.产业载体项目。加快xx(高新)物联网产业科技园、xx(双流)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以两大园区为载体,抓好九洲物联网工业园、凯路威rfid产业园、红宇科技总部、电子科大红外传感产业基地、金蝶物联网中间件产业基地、中电科技30所物联网信息安全产业基地、xx物联网工程技术学院等项目推进。

3.产业化项目。抓好国腾集团mems传感器及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川大智胜视频识别系统、千嘉科技光电直读式远程数据系统、电子科大rfid芯片规模化量产、普什rfid扩产改造、和芯微电子传感器芯片设计等项目实施。加强与欧盟、美国、日本、以色列、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科院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和项目引进,着力打造并逐步形成国内一流、面向国际的物联网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通信枢纽建设,重点推进与物联网发展直接相关的重大基础工程,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所需要的通信传输、智能处理、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在带宽、码号、频率、特服等通信资源、物联网基础设施布局以及物联网技术检测、标准验证等方面的支持,尽快形成物联网产业快速聚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

(二)抓好应用示范。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民生领域,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着力打造物联网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服务运营体系。2011年,重点在以下6个领域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

1.智能交通。采用浮动车、视频识别、地感线圈、微波等感知技术,搭建交通信息综合采集系统技术环境、数据应用共享平台和交通运输管理控制系统,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信息采集、信号控制、指挥调度、交通诱导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

2.食品安全。在生猪等食品安全溯源示范应用的基础上,扩大基于rfid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物联网体系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食品溯源管理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平台和呼叫服务平台,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和安全监管。

3.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采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污染源智能监控系统、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系统、水资源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系统、中心城区排水管网监测管理系统,构建环境智能监控(测)体系,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信息的自动获取和智能处理。

上一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我爱我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