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章程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章程(精选7篇)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章程 篇1

当前, 我国对西方大学章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别间的横向比较, 且大多限于现行章程的翻译与介绍, 缺乏纵向深入的比较研究。本文试图作这样一种尝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解析一个世纪前后伦敦大学两个章程制定的法律依据, 重点比较与分析它们的主要内容, 揭示其中恒定不变的要素、增减的要素以及各要素内涵的演变,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章程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本文选取伦敦大学章程为个案, 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 伦敦大学是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它是由英国政府1836 年颁布特许状、合并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成立的, 伦敦大学学院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所纯世俗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1]伦敦国王学院则是在反对其世俗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伦敦大学的诞生“形成了与牛津和剑桥大学不同的办学及治理模式, 开辟了一条新的大学发展之路, 对于近代英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堪称英国高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2]其次, 这两个章程在伦敦大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伦敦大学面临着有史以来的最重要改革, 大学组织结构有了重大调整, 《1900 年伦敦大学章程》 (以下简称《1900 年章程》) 是这一改革的重要标志;20世纪末21 世纪初, 伦敦大学同样面临着重大改革, 大学与学院的关系愈来愈疏远, 《2008 年伦敦大学章程》 (以下简称《2008 年章程》) 是这一改革的重要标志。伦敦大学的这两次重要转型深刻地反映在这两个章程之中。

众所周知, 英国的大学章程与其大学一样历史悠久, 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例如依法制定章程的传统。正是由于“英国大学章程依据特许状或国会法案而制定”, [3]因此欲对《1900 年章程》和《2008年章程》进行深入地比较与分析, 必先对二者制定的法律依据有所了解。

二、伦敦大学章程制定的法律依据

英国大学章程具有依法制定的传统, 这里的“法”不是像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教育法》之类的普通法案, 而是指特定的大学法;依据大学法制定的大学章程必须呈交女皇陛下会同枢密院审核, 获得批准或修订之后才能生效。《1900 年章程》依据的是《1898 年伦敦大学法》 (University of London Act, 1898) , 《2008 年章程》依据的是《1994 年伦敦大学法》 (University of London Act, 1994) 。

(一) 《1898 年伦敦大学法》解析

1836 年诞生的伦敦大学是一所纯考试机构, 不管教学与科研, 只负责制定考试大纲、组织考试和授予学位。长期以来, 伦敦大学的考试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对教学与科研的无视却引起了大学学院和国王学院的强烈不满, 双方的矛盾在19 世纪最后20 年内达到顶峰。就在大学无力解决矛盾之时, 问题被提交给了枢密院, 最终政府颁布了《1898 年伦敦大学法》, 决定重组伦敦大学, 联合大学的考试和教学功能并兼管科研, 努力把伦敦大学建设成一所辐射英帝国的联邦制大学。

《1898 年伦敦大学法》的首要任务就是成立伦敦大学委员会 (Commissioners) , 负责改组伦敦大学。委员会由贺拉斯·巴伦·戴维 (Horace Baron Davey) 、伦敦皇家主教曼德尔 (Mandell) 、欧文·罗伯特爵士 (Sir Owen Roberts) 、剑桥大学希腊语钦定讲座教授理查德·克拉弗豪斯·杰布 (Richard Claverhonse Jebb) 、剑桥大学生理学教授迈克尔·福斯特 (Michael Foster) 和伦敦大学评议会主席爱德华·亨利·巴斯克 (Edward Henry Busk) 组成, 还有一位女皇陛下任命的秘书。戴维任委员会主席, 拥有一枚法团印章, 凭此制定相关章程与条例, 且不受其他议会法案、宪章、契据或法律文件的制约。《1898 年伦敦大学法》规定:“章程或条例一经委员会制定就得在伦敦公报 (London Gazette) 上发布通知, 公告章程或条例已制定及可获得副本的地方, 同时递交议会两院, 经女皇陛下会同枢密院审批之后才能生效。如果议会两院在章程或条例公布后的40 天内 (不含休会时间) 提出申请, 请求女皇陛下撤销她同意的章程或条例 (或其中部分内容) , 那么该章程或条例 (或其中部分内容) 则不可进一步实施, 且本条款适用于新章程或条例的制定。”[4]委员会可取证和处理任何事件, 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向女皇陛下递交任何建议。委员会任期满后, 大学理事会将有权制定章程和条例, 修订或增加委员会制定的任何章程或条例。理事会在制定或修订的章程和条例前, 必须将草案交与评议会商议, 如在2 个月内反馈至理事会则必须考虑评议会的意见, 但8、9 月不在2 个月的计算时间内。[5]由此可见, 委员会是伦敦大学章程制定的临时主体, 待重组完成之后, 制定章程的权利将转移至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 即理事会。

(二) 《1994 年伦敦大学法》解析

1989 年, 大学联合计划委员会 (Joint Planning Committee) 组建一个战略问题讨论组 (Strategic Issues Group) , 负责筹划大学未来组织、运营和管理的战略, 确保中央的管理职能在联邦制的基础上最有效地运营。1991 年, 战略问题讨论组提出报告, 建议改革大学的管理体制, 形成单一的管理和执行机构, 即用大学委员会 (Council of University) 取代理事会 (Senate) 和董事会 (Court)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随着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 大学学院、国王学院等具有大学规模的学院倍感危机, 纷纷要求独立的大学地位, 《1994 年伦敦大学法》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994 年伦敦大学法》赋予了大学委员会制定大学章程的权利。第一, 委员会应根据本法案的相关条款来制定章程, 更改、撤销或增加暂行的章程;第二, 委员会制定的章程副本必须递交给评议会、学院管理机构及大学认可的教工会审议, 他们的任何申述必须在递交之日起4 个月内反馈至委员会;第三, 委员会必须保证关于章程的任何申述都能够顺利进行;第四, 委员会应考虑由评议会、学院管理机构、大学认可的教工会或任何教授、副教授、教师、评议会成员或学生提出的关于章程的任何申述, 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对章程作出修订;第五, 委员会通过决议来制定章程且要满足以下条件:决议必须在委员会的会议上获得通过, 会议的时间是在上次会议之后的1 至6 个月内;每次会议至少提前15 日书面通知委员会成员;会议的出席人数不得少于2/3, 决议通过的票数也不得少于2/3;至少有2/3 的学院管理机构同意, 决议才可生效;如果制定的章程改变了评议会的结构或功能, 那么章程的制定必须得到评议会的同意。[6]此外, 章程不能修订特许状及任何其他法律文件;委员会制定好的章程必须在伦敦公报上发布通知, 获得女皇陛下会同枢密院的审批之后才能生效。

三、章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1898 年伦敦大学法》在结尾处为伦敦大学的改组制定了“一览表” (Schedule) , 《1900 年章程》是完全依照“一览表”的内容来制定的, 相关条款经女皇陛下会同枢密院修订通过的时间是在1903年~1911 年;但《1994 年伦敦大学法》并没有直接为《2008 年章程》提供具体的改革内容, 而是为委员会制定章程赋予了法律权利。《1900 年章程》共20 章、136 条, 《2008 年章程》共23 章、54 条。除了序言、过渡条款、修订条款、废除条款等之外, 《1900年章程》和《2008 年章程》在主体内容上有显著的变化, 不仅章节的总数量大大缩减, 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条款, 即使章节名称不变, 其意义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一) 名称未变的章节

《2008 年章程》仅仅保留《1900 年章程》中“视察者”、“校长”和“副校长”三章的名称, 而这几乎是英国所有大学章程的必备要素。从表面上看, 伦敦大学章程的世纪演变是全面而广泛的, 甚至是颠覆性的。从要素的内涵上看, 虽然这三章名称未变, 但其意义却不可同日而语。关于“视察者”, 《1900 年章程》定义为“会同枢密院的女皇陛下”;[7]《2008 年章程》定义为“会同枢密院议长的君王”[8]。这表明大学的视察者没有变, 还是国王或女皇, 但视察者的会同人员由整个枢密院改为枢密院议长。关于“校长”, 《1900 年章程》规定, “校长是大学的领导和行政长官, 由评议会选举, 实行终身制, 作为理事会、评议会和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主持理事会会议, 如职位空缺则由副校长或代理副校长担任”;[9]《2008 年章程》规定“, 校长是由校董会任命的大学领导”。[10]学界一般把西方的校长 (Chancellor) 视为一种荣誉头衔, 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早期的校长是掌管一些大学事务的, 至少从伦敦大学历史上看是这样。早期伦敦大学的校长是理事会、评议会和常务委员会的成员, 还主持理事会会议, 直至现今才演变为一种荣誉职位。关于“副校长”, 《1900 年章程》规定, “理事会选举其一名成员担任副校长, 并赋予其相关职责, 任期1 年且可重复当选, 无论副校长职位在任何时候产生空缺, 理事会都可任命另一名理事会成员代理”;[11]《2008 年章程》规定, “副校长担任大学的行政长官, 负责组织和管理大学的事务, 在校董会的同意下副校长可以被代理”。[12]从本质上看, 副校长是由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选举任命的, 无论是理事会还是董事会, 在副校长空缺的情况下, 都有权任命最高管理机构的成员担任副校长。这一点始终未变。

(二) 重组替换的章节

1.“大学目的” (Purposes) 和“构成” (Constitution) 分割为“大学目标” (Objects) 和“成员” (Members)

《1900 年章程》规定:“大学目的是为联合王国及其他任何地方的所有阶级和教派提供教育, 鼓励追求一种常规的和自由的教育课程, 促进并提升科学研究与教学, 并在被认可的范围内组织、改善和扩大高等教育;大学由校长、会员 (Fellows) 、1理事会、被认可的和被任命的在职教师、毕业生和学生组成。”[13]而《2008 年章程》将这一章拆分为两章, 规定大学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 主要通过学院, 同时还有中央学术机构和下属服务机构来促进具有大学标准的教育;通过教学与研究来提升知识和学术水平;鼓励实现和支持最高水平的学术标准;为了追求这些目标, 大学将为学院服务并支持学院的利益;大学由校长、校董会成员、大学和学院的所有员工、学生、毕业生以及大学与学院的荣誉教授和副教授 (Readers) 组成”。[14]

从“目的”到“目标”, 不是简单的名称变化, 而是一个世纪前后伦敦大学改革的不同方向。20 世纪初的伦敦大学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联合大学的教学与考试功能, 兼顾大学的科研功能;其次是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受惠范围, 使伦敦大学面向所有人招生。这两点正是“目的”所要表述的意思。“目标”更关注的是公共利益, 着力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 给予学院更大的利益考虑。在大学的人员构成方面, 除了校长、学校最高管理机构、教师、毕业生和学生之外, 《2008 年章程》还强调大学与学院的所有员工和退休教师, 不仅包括大学与学院的教师, 还有非教师的员工。值得关注的是, 《2008 年章程》中“大学目标”和“成员”这两章从一开始明确划分了大学与学院、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关系, 它们都是相互独立的法人团体。

2.“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重组为“校董会和学院委员会” (Board of Trustees and Collegiate Council) 、“校董会成员资格”、“校董会职能”、“学院委员会成员资格”、“学院委员会职能”和“校董会和学院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1900 年章程》共用了12 条内容对“理事会”的构成、选举、权利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规定, 其中主要内容则是理事会的构成和权利。理事会共54名成员, 包括校长、评议会主席、女皇陛下会同枢密院4 名、评议会16 名、伦敦皇家物理学院2 名、英格兰外科医学院2 名、伦敦大学学院2 名、伦敦国王学院2 名、林肯律师学院1 名、内殿律师学院1 名、中殿律师学院1 名、戈瑞律师学院1 名、联合王国合并法学会2 名、伦敦城市公司1 名、伦敦郡管理委员会2 名、伦敦促进技术教育城市行会1名和学部16 名。[15]理事会是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负责大学公章的监管和使用, 拥有大学的全部管理权 (包括制定和修改章程的权利) , 统管大学事务、重大事件和财产, 并采取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利益的方式, 普遍推广大学目的。“学术委员会”是理事会的3 个常务委员会之一, 共20名成员, 由校长、副校长、评议会主席、16 名学部成员和1 名理事会成员组成, 主要负责分配资金、批准合格的机构成为大学的学院、任命大学的教师并规定其职责、组织管理校内生考试和任命考官等。

校董会和学院委员会是伦敦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根据《2008 年章程》, 校董会是大学的管理和执行机构, 推动大学目标, 总领大学事务, 但无权干涉学院事务;学院委员会负责向校董会建议关于大学所有事务的集体观点。校董会共14 名成员, 包括当然成员副校长、校外独立成员9 名和学院委员会选举的院长4 名, 任期4 年, 连任一届后至少间隔1 年才可继任;校董会任命1 名独立成员为主席;校董会行使权力的法定人数是5 名, 且独立成员必须占大多数出席成员。校董会的职能主要有制定大学的战略方针, 管理大学的财产和资源, 任命校长、副校长和审计员, 制定大学的财政报表, 确保中央学术机构和下属服务机构的有效管理, 审批大学每年的预算, 联合学院委员会出版大学年报, 审批学院的准入以及是否继续拥有学院的地位, 审批中央学术机构的建立或解散, 制定或修订章程和条例, 等等。[16]学院委员会由副校长、所有学院的院长和高级研究院的院长组成, 副校长任主席, 校外学院院长任督察员。学院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向校董会提供建议, 包括大学的战略方针、学院的准入以及是否继续拥有学院的地位、建立或解散中央学术机构、修订章程和条例等。[17]此外, 《2008 年章程》还规定了学院委员会与校董会的关系, 如学院委员会必须定期向校董会递交相关事务处理的议程和决议报告, 校董会在决策过程中必须给予学院委员会的观点和意见以一定的权重等。

从“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到“校董会和学院委员会”, 伦敦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实现了蜕变, 期间虽然也出现过董事会, 但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大学与学院之间关系的变化。起初, 大学通过学部将各学院纳入麾下, 学部由各学院中学科相同或相近的团体组成, 通过控制资金和学位授予权来保持与学院的密切联系;20 世纪90 年代, 随着大学内外环境的变化, 伦敦的大学数量增多, 伦敦大学原本具有大学规模的学院普遍要求“大学”的待遇, 因此, 重组大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并赋予学院学位授予权, 一方面是对学院具有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充分肯定, 满足了学院的诉求, 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时代改革与发展的潮流。

3.“学院 (Schools) 和大学教师”分割为“学院” (Colleges) 和“大学员工” (Staff)

《1900 年章程》在“学院和大学教师”这一章中共有27 条, 对学院的认可、教学标准和内容、实施和仪器供给、教师的任命和等级划分、理事会的监管等内容作了十分详细的规定, 其中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学院和教师的定义。《1900 年章程》规定, “理事会批准在伦敦郡范围内的公共教育机构全部或部分地作为大学的学院, 包括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等24 所公共教育机构成了伦敦大学的首批加盟学院”, [18]并且设置了8 个学部, 将各学院纳入学部之下管理。恰恰相反, 《2008 年章程》取消了学部, 把学院“独立”出去, 让其变成一个更为独立、自治的法人团体, 而且各学院独立于大学和其他学院, 有的学院甚至可以授予自己的学位。《1900 年章程》将教师分为两类:被理事会任命为大学官员的教授、助理教授、高级讲师和讲师, 称之为“被任命的教师”;公共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在被任命的范围内, 无论是否是大学的学院, 从章程修订生效的那天起被委员会或理事会认可为大学的教师, 称之为“被认可的教师”。[19]在《2008 年章程中》中并没有采用“教师”这一说法, 而是采用“大学员工”这一称谓, 校董会负责制定大学雇佣人员的服务条款, 确保绩效管理、处理惩戒、解雇和投诉的顺利进行, 但大学不能干涉学院的员工聘用。

需要注意的一个词是“学院”, 由“Schools”变为了“Colleges”。事实上, 这两个词在现代大学的使用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因此很难做出十分明确的划分。但在伦敦大学的不同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Schools”是指20 世纪初被伦敦大学接纳为“学院”的所有学校, 其中有一些并不具有大学的教学水平, 因而统称为“Schools”;而“Colleges”则指伦敦大学中在具有大学规模的“学院”, 类似于大学的地位之象征。

4.“校内生”变为“学生”

《1898 年伦敦大学》的颁布形成了著名的“校内生” (Internal Students) 和“校外生” (External Students) 制度, 在伦敦地区大学各学院学习的学生称为“校内生”, 在其他地方或不在校内学习的学生称为“校外生”。《1900 年章程》尽管确立了“校内生”和“校外生”制度, 但始终强调“校内生”和“校外生”的学位标准一致。20 世纪前半叶, 攻读伦敦大学校外学位的人数持续增多, 遍及英属殖民地乃至全世界, 到20 世纪60 和70 年代, “校内生”和“校外生”人数几乎相等, 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大学数量的增多, 选择攻读校外学位的人数逐渐缩减, 因此, 《2008 年章程》只设“学生”一章, 将学生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大学注册的学生, 另一类是在学院注册的学生, 校董会负责处理第一类学生的惩戒事务、学术申诉和投诉, 学院负责第二类学生的所有事务。[20]

大学机构的重组、大学与学院之间关系的变化引起学生类别的划分。学院是独立的法人团体, 负责处理自己学生的事务;大学也是独立的法人团体, 只负责向自己注册的学生的事务。《1900 年章程》规定的“校内生”与《2008 年章程》中的“学生”之不同, 是大学章程演变的结果, 其原因主要是大学与学院之间存在一种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互惠的关系。

(三) 减少和新增的章

《2008 年章程》摈弃了《1900 年章程》的8 章内容, 即“会员”、“理事会常务委员会”、“外部学生委员会”、“促进大学教学扩展董事会”、“评议会”、“学部和学部成员”、“学科董事会”和“学位和考试”;新增了6 章, 包括“大学权利”、“校董会和学院委员会的委员会”、“审计员”、“中央学术机构”、“学术自由”和“反歧视”。“大学的权利”包括授予学位和其他荣誉的权利、推动大学目标的实现、制定任何形式的投资方式等;“校董会和学院委员会的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计和风险管理, 可随时组建具有特殊咨询功能的常务委员会、下属委员会或董事会;“审计员”是一个公认的监督组织 (《1989年公司法》中第二部分规定的) 成员, 由校董会任命;“中央学术机构”包括10 所校内高级研究院和3 所校外机构;“学术自由”指大学雇佣的学术教师在法律范围内所具有的学术自由的权利, 包括质疑和检验既定的知识、提出新观点和不入流的意见等, 大学保证教师的这些言行不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反歧视”包括反对歧视种族、国家、性别、性取向、年龄、宗教信仰、政治背景、婚姻状况、残疾等。[21]

四、特点及启示

伦敦大学章程的百年演变是一个在内容上由充实至简约、在主旨上由集权到放权、在传承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发展过程, 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世纪前后伦敦大学章程发展的自身特色, 同时也折射出了英国大学章程在百年演变中一些恒定不变的要素。在内容上, 虽然《1900 年章程》比《2008 年章程》还少3 章, 但每章规定的内容前者却比后者多出83 条, 内容之详细和全面与后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充实与简约的鲜明对照;在主旨上, 这两个章程体现出了联邦制伦敦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演变是从加强中央对学院的集权控制到放权给学院使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甚至学位授予权的过程, 如大学目的的转变、学部的取消、最高领导层的重组、学院委员会的成立等无不体现出这一主旨;在传承上, 《2008 年章程》继承了《1900 年章程》依法制定章程的传统, 在大学最高领导层中继续吸收校外人士参与大学管理, 加强科学研究, 保持大学反保守的特色, 同时《2008 年章程》还对《1898 年章程》有所超越和创新, 体现出了伦敦大学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如保障学术自由、加强大学风险管理、反对各种歧视。

综上所述, 通过对一个世纪前后伦敦大学章程的比较、分析与总结, 反观我国大学章程现实的困境, 英国大学章程在世纪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能给予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 加强大学法建设, 保障大学章程的制定确实有法可依。我国大学在制定自己的章程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宏观法案, 没有针对个别大学单独立法的先例, 这些法案体现的是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共性要求即普适性, 不能反映各个大学的自身特色, 造成一种“表面上有法可依, 实际上无法可依”的困境。尽管2012 年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管理办法》, 但“作为部委规章, 鉴于其法律地位相对较低、效力不强, 没有被纳入作为大学章程制定依据的‘上位法’体系之中”。[22]我国是否有必要针对所有大学都单独立法, 这一点仍然值得商榷。但是, 制定一部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法未尝不是一件有益的尝试。制定单独的大学法, 可以突出大学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特征, 实现大学的理念, 解决我国目前政府与大学关系的胶着状态。[23]

第二, 明确大学章程的功能定位, 厘定必备要素。伦敦大学章程在百年的发展中呈现出越来越简约的趋势, 逐渐抛弃原来繁琐的内容, 凸显章程的必备要素及其简约性。究其原因, 大致有两点:大学放权至学院, 学院成为独立的法人机构, 并拥有制定自己章程的权利, 使大学章程的内容有所缩减, 这是一点;另一点是除了章程之外, 伦敦大学还制定了条例 (Regulations) 和细则 (Ordinances) , 共同构成现代伦敦大学治理的主要依据。这就可以看出, 大学章程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条例或细则, 而是大学改革与发展、内部治理以及与外部关系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 具有简约性, 不可与其他细则或条例混为一谈。因此, 我国在制定大学章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大学章程的功能定位, 其次是厘定必备要素, 如校长、最高领导机构、大学构成、大学目标、大学权利、学术自由、教职工、学生、学院等, 同时还要明确各要素的基本内涵与一般特征, 以及章程制定与修改的程序, 因为“章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是论证其本身合法与否的根据”。[24]

第三, 把握大学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彰显大学特色。大学最高管理机构在制定大学章程的过程中必须阐明大学目标, 而且作为大学发展的指南针, 大学目标必须具有战略意义, 指引大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让大学目标成为大学的使命, 例如在《伦敦大学2009~2014 战略计划》中就将《2008 年章程》中“大学目标”的内容转述为“大学使命”。[25]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这一特色要体现在大学章程之中, 这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伦敦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在创办伊始就形成的, 并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现代伦敦大学的前身之一伦敦大学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打破了宗教的入学限制, 不开设宗教课程, 教学内容实科化, 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所纯世俗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 开创了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世俗化和大众化进程。因此, 大学章程的特色应从大学成立之初的办学目的中去发掘, 寻找在后续发展中一以贯之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与理念。

第四, 与时俱进, 充分反映当下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大学章程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依据, 也是指导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依据, 因此, 大学章程的内容不能固守传统, 而应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切实反映当下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伦敦大学的自身特色就是反对传统思想和保守势力, 并时刻走在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 这一点在《2008 年章程》的“反歧视”一章中尽显无遗。该章不仅继承了伦敦大学反对宗教限制和性别歧视的特色, 而且将当下十分流行的民主化内容纳入章程之中, 如种族肤色、政治与宗教信仰、性取向、婚姻状况等, 足见它的与时俱进的特征。我国在建设现代大学章程制度中应结合国情和大学自身的创办特点, 与时俱进, 把握当下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让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章程绽放出时代的主题与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W.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1100~1914.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84.115.

[2]肖朗, 袁传明.伦敦大学建立与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以第一特许状为考察中心[J].现代大学教育, 2013, (6) :38.

[3]马陆亭.大学章程地位与要素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 2009, (6) :70.

[4][5]University of London Act, 1898.In:University of London (ed.)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Historical Record (1836~1912) .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1912.65~66.

[6]University of London Act, 1994.[EB/OL].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la/1994/16/pdfs/ukla_19940016_en.pdf.2013-10-13.

[7][9][11][13][15][18][19]Statutes Made for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by the Commissioners Appointed Under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Act, 1898.In:University of London (ed.)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Historical Record (1836~1912) .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1912.70~99.

[8][10][12][14][16][17][20][21]University of London Statutes, 2008[EB/OL].http://www.london.ac.uk/fileadmin/documents/about/governance/New/Statutes_1_August_2008_-_Appendix_1_updated_December_2012.pdf.2013-10-13.

[22]朱全宝.大学章程的冷思考——兼谈大学法的制定[J].复旦教育论坛, 2013, (1) :47.

[23]刘璞.大学章程制定中的缺位与错误——兼谈大学法的制定[J].新疆社会科学, 2011, (6) :97.

[24]郑洁.章程建设:大学管理改革的新方向[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5) :17.

大学章程策略探讨 篇2

【关键词】大学章程 策略 探讨

一、制定大学章程的策略探讨

第一,教育主管部門要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切实加强对大学章程建设工作的推动和指导力度。一是要对大学报送的章程建立起规范的报送审批制度,使章程的审批工作严格、规范、公开、透明;也要对章程积极反馈,提合理化建议,让主管部门和大学在办学的重大问题上有协商、有沟通,在章程核准过程中实现二者充分的意志沟通和表达,从而确保章程更科学、更完善,实施起来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提升章程的实施效度。二是要善于挖掘典型,对章程建设工作做得好的大学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使其为其他大学的章程建设起到引领、借鉴、促进、示范带动作用。可通过网络、报纸、刊物、宣传册、电台电视台、DVD等媒介宣传大学章程的理论知识、内涵价值等,提高相关主体的认识和建设的自觉性,为章程建设积极作为。

第二,大学领导要高度重视,主动参与章程制定并发挥领军人物和协调统筹作用。领导的认识高度影响全校人员的行动力度,也直接决定章程建设工作的质量。笔者就章程制定问题与几位大学领导进行过探讨,制定起来远非那么简单容易,必须对学校的基本重大事项做出规定,要全面反映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传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优良传统,结合新的时代彰显学校的特色。这就需要校领导高度重视,既要加大章程制定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踊跃参与章程的制定过程,也要和专家学者、知名校友一道对传统的实践、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凝练和提升,更要结合时代对高校发展的新要求,加强法律知识汲取,保证章程充分体现法律效力和现代管理制度的特点,更好保障学校的权益不受外界侵犯、师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合理诉求。

第三,大学章程的制定要严谨缜密,科学规范,为章程有效实施提供好文本。一是起草人员的组成要科学规范。在人员组织上,可设立顾问小组和起草小组。起草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多层面人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资历经验,有着不同的利益主体,这样制定出来的章程,才能够切实反映学校的整体情况,充分表达各方利益诉求。二是起草过程要做到严谨、细致、周密、客观。在程序组织上,可分几步进行。首先是实地调研。到各院系调研,到其他兄弟院校调研,相互间沟通理解章程制定的信息,并且开展一些分析论证工作。其次是翻阅文献。立足学校实际,借鉴国内外大学章程制定的经验,以及各类论述大学章程的文章,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找出他们各自的突破点和特色,为章程的起草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参照。结合自己的高校进行分析,对本校制定章程具有“明目”和拓展思路的作用。三是从法律视角明确章程的主体框架。尤其是在章程建设的核心要素上下大工夫,如:大学的外部关系及章程的生效程序;规范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目标和使命;明晰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决策过程要科学民主,行政过程要专业高效,监督过程要公开透明。学校运行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和权力配置要清晰顺畅。四是召开专家小组讨论会和专家意见反馈会。组织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章程起草小组的汇报,让专家参与讨论,提可行性建议,及时研究和解决章程起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五是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在形成正式草案之前,学校可专门布置各单位组织师生征求意见,并将草案征求意见稿在校报、新闻网上等全文刊登,直接面向全体师生员工征求意见。对于每次征求的意见,章程起草专家工作组先进行认真汇总,然后再提交章程起草委员会或起草小组逐条审议。

第四,章程的制订既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又要尽可能地符合学校实际和体现学校特色,为学校未来发展指引方向提升整体效度。章程中最为关键的是这几方面内容:大学权力(办学自主权)——划清与政府的权力界面,是大学获得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大学内部的组织机构与权力配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是大学自运行的组织保证;大学与教职员工、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明晰大学各个主体法律关系的途径。学校现在的章程也正是按照这个逻辑顺序来安排整体内容和结构的。还需要注意的是,章程的制订应根据大学的定位,界定大学共性的同时彰显个性,做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使命有所区分。比如,高水平大学要瞄准国际前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体现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地方性大学要更多地参与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地方性、区域性、应用性;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努力为行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服务,体现行业性、服务性、创造性。在管理体制方面,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总框架下进一步明确,经过规范程序制定出来的大学章程,经过科学的核准程序,加之监督功能的真正发挥,这样实施起来才能具有很好的执行效果和整体效度。

总之,大学章程作为大学的“宪法”,是连接高校内部法规和校外法律规范的桥梁,是界定高校和其他民事主体在相互交往中的法律边界、职权范围的载体,是高校自主管理、依法治校的重要法律基础,更是学校按章办事、更好根据办学定位履行人才培养任务的基本依据。我们在把握其权威性、规范性、稳定性、可诉性和现实性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章程建设的力度和实施的科学性。

作者简介:

医院董事会章程 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提高医院运行效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xx县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杭委〔xxx〕111号)及其它有关规定,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医院名称为“xx县医院”(以下简称为医院)。英文名称为“xxxxxxxxxxx”。医院以“xx”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xxx”组成的爱心图案为院徽,以“厚德、精业、奉献、创新”为院训。

第三条 医院是xx县人民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属性为事业单位,医院的经营性质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自主办医和管理,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

第四条 医院地址:xx县xx镇xx路xx号。

第二章 宗旨使命和业务范围

第五条 医院宗旨: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救死扶伤,忠诚为维护和促进xx县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服务。

第六条 医院的功能定位与使命:作为县域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的龙头,承担县级综合医院应有的职能。一是为县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运用适宜医疗技术和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二是推广适宜医疗技术,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人员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三是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以及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四是与城市三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五是承担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六是承担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七条 医院的服务形式及范围:

㈠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骨科、肿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科、中医科、麻醉、检验、病理、医学影像、远程医疗等基本诊疗服务;主要从事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和重大疑难疾病的接治转诊。

㈡承担县域医疗卫生中心的任务,接受城市三级医院支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㈢承担公共卫生、卫生应急、医疗救治、医疗保障、医疗救助、干部保健等工作,以及医疗援外、医疗扶贫、义务诊疗等公益性活动或其他政府指令性任务。

㈣开展医学科研活动,发展医学重点学科。与境内外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开展与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的调查研究,以临床为主,开展实验研究、医技研究、护理研究、医院管理研究,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

㈤承担医学院校实习生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并承担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和本县全科医师临床培训任务。

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拓展诊疗服务范围。

第三章 服务对象及管理

第八条 医院的服务对象

㈠优先满足本县人民群众(包括职工医保和城乡合作医疗对象)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㈡为政府指定的医疗救助对象提供适当的医疗服务;

㈢为全县干部保健对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㈣立足xx,辐射周边区域需求人群,为其提供诊疗服务。

第九条 医院服务对象的管理

㈠实行主诊医生负责制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㈡实行预约诊疗服务,实施分级医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

㈢推行优化流程、预防为主的治未病式健康管理服务;

㈣推广优质护理服务;

㈤实行“无假日”门诊制度,保障急诊急救工作24 小时运转;

㈥其它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其他服务模式。

第十条 服务对象的权利与责任

㈠有权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㈡保有自己的健康隐私权;

㈢享有便利获得自己健康状况信息的权利;

㈣有责任提供真实的健康数据和疾病史,为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㈤有责任按照医院的导引和流程要求接受医疗健康管理服务;

㈥有责任为医疗服务提供医疗保险付费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付费。

第四章 医院员工

第十一条 医院员工实行全员聘用制,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医院应当与其聘用的职工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 医院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所有在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和岗位聘任协议。

第十三条 以院长为代表的医院管理层岗位名额和工资预算,经董事会批准后,执行固定工资和绩效目标考核为基础的年薪制;其它岗位实行岗位工资制和绩效工作制。

第十四条 医院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各职系各级岗位的职责和考核指标,建立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绩效评估体系,进行日常考核、季度考核、年度考核;制定科室量化考核指标,并与科室绩效工资总额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工续聘、解聘、奖惩以及确定薪酬待遇的依据。

第十五条 根据编内、外不同对象,医院员工相应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六条 按国家制度和法规以及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要求,规范医生执业行为。医疗临床一线的临床医师应购买医疗风险责任险,以规避医疗风险。医院为一线临床人员统一提供医疗风险责任险。

第十七条 医院人员实行“去行政化”管理。本县内其他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聘用到医院后,按照医院的人事制度管理。

第十八条 医院设立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参与医院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负责选举代表列席董事会会议和医院管理层会议。董事会审议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应当事先征求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第十九条 医院依法聘用、解聘、晋升、奖惩员工应当征求职工代表大会意见,并报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组织架构

第二十条 医院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医院独立承担经济责任、民事责任和社会责任。

第二十一条 医院设立董事会、医院管理层和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第二十二条 董事会的组成、董事会成员的基本条件、董事会成员的产生、董事会职权及议事规则、董事长职权、董事职权等按《xx县医院董事会章程》 执行。董事会负责行使医院重大事项决策权。医院董事会可根据需要设立医院顾问委员会和县外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决策提供顾问建议和专家咨询。

第二十三条 监事会的组成和产生、监事会成员、监事会的职权、监事会议事规则等按《xx县医院董事会章程》执行。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医院管理层成员的职务行为。

第二十四条 医院管理层负责运营管理,并按照本章程对医院实施管理。

第六章 医院管理层

第二十五条 医院管理层由院长、副院长、总会计师、党总支部书记、副书记及院长助理等组成,逐步推行职业化。

第二十六条 由院长任医院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其他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七条 医院管理层全部成员经董事会通过后聘任,任期为5年,经董事会同意,可以连任。医院管理层是医院的执行层,负责医院内部事务的决策管理,行使医院经营管理事权。医院管理层的职能:

㈠起草医院发展规划、运行方案和基本管理制度,拟定医院内部运行架构;

㈡贯彻落实董事会决议,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运营、管理医院,组织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对外交流、预防保健等业务工作,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目标;

㈢研究提出贯彻落实医院党总支部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实施意见,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开展活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㈣保障医院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质、增值。

第二十八条 院长的职责:

㈠主持医院全面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负责召集和主持医院管理层会议,对医院经营管理事务有决策和监督权;

㈡签署工作人员的聘任书,签发医院公文;

㈢组织实施医院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重大活动工作方案;

㈣组织实施医院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规范;

㈤指导和监督副院长在分管领域的管理工作;

㈥监督和检查医院管理层决议的执行情况,听取各副院长的工作报告;

㈦代表医院处理对外事务;

㈧接受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和指导,并向其报告工作。

第二十九条 副院长的职责:

副院长对院长负责,协助院长分别分管临床医疗、医技,院感、护理,科研、教学,行政和后勤保障、干部保健等工作。

第三十条 医院管理层实行院务工作会议制度:

㈠会议由院长召集并主持,院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权时,由其委托一名副院长代为主持。凡属医院管理层职权范围内的重大事项,需由医院管理层集体讨论并做出决定。

㈡院长可根据需要随时决定召开医院管理层会议。医院管理层会议须由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出席方可举行。医院管理层会议应对会议所议定事项形成会议纪要,并由院长签发。

㈢在医院管理层会议上,成员具有平等的质询权、发言权和表决权,必须维护医院的利益,不得泄漏医院的秘密;在行使职权时,如违反医院规定,给医院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十一条 医院学术委员会是专家学者代表组成的学术评议、审议和学术决策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成员必须具有高级职称,组成成员由院长与各专业科室学科带头人协商产生,其中不担任院级行政职务的高级职称医务人员代表所占比例应当多于二分之一。

第三十二条 医院运作架构:医院设院办、党办、医务科、护理部、人事科、院感科、保健科、财务科、审计科、总务科、设备科、信息科、医保办、客患服务部、保卫科等职能科,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康复科、理疗科、急诊医学科、感染科、麻醉科等14个临床科室和药剂、医学检验、医学影像、超声、心电图、内窥镜诊疗、病理、高压氧治疗、消毒供应、健康体检等12个医技辅助科室。

滨州市民营医院协会章程 篇4

第一条 本会的名称为滨州市民营医院协会(以下简称本会)。

第二条 本会是由全市的民营医院和民营医院管理工作者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市各级民营医院和民营医院管理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热心民营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士,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促进民营医院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成长,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强化民营医疗系统内信息网络建设,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和全方位的经济技术与合作。积极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四条 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滨州市卫生局、登记管理机关滨州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本会住所设在滨州市……………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会的业务范围如下:

(一)宣传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管理与监督;

和管理办法的调查研究;

(四)受相关部门委托,组织开展民营医院管理人员的培训;

(五)组织开展国内外民营医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六)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评选、表彰和奖励优秀民营医院工作者、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学术著作及论文;

(七)承办对民营医院有关法律、政策、管理等问题的咨询服务;

(八)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民营医院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民营医院的合法权益;

(九)促进民营医院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民营医院之间、民营医院与社会有关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十)办理相关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第三章 会 员

第七条 本会会员分为单位会员、个人会员。第八条 凡拥护本会章程,有加入本会的意愿,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均可申请加入本会:

(一)个人会员

1、从事医疗卫生行政、医院管理、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三年以上或获得助理执业医师以上及相应技术职称者;、其他科学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会员符合上述条件者可以申请为本会会员。

(二)单位会员

1、获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各级各类民营医院、研究所等;

2、愿意参加本会活动,支持本会工作的医疗器械、医药企业及与医院管理有关的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

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理事会通过批准;

(三)由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予会员证。第十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团体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会的活动;

(三)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第十一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的决议;

(二)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及声誉;

(三)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向本会反映情况,提拱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果一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三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十四条 本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审查和批准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决定本会的方针和任务;

(三)制定或修改会费标准;

(四)选举和罢免理事;

(五)决定终止事宜;

(六)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条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任期四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

超过一年。

第十七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本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聘请名誉会长、顾问的人选;

(十一)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

第二十一条 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八条第一、三、五、不超过理事人数1/3)。

第二十二条 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第二十四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五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机关批准同以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六条 本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每届任期限四年,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机关批准同以后方可任职。

本会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条 本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第二十九条 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之间的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台人员的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三十条 理事会根据工作需要,可酌情设立若干工作委员会,分别承办理事会交办的有关工作任务。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三十一条 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

社会捐赠;

(三)政府部分资助;

(四)协会兴办或管理与宗旨、业务相关的经济、技术实体和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各种活动或服务及按协议取得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二条 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本会会费为团体会员会费和个人会员会费两种,具体标准如下:

副会长单位:每年缴纳5000元 常务理事单位:每年缴纳3000元 理事单位:每年缴纳2000元 会员单位:每年缴纳1000元 个人会员:每年缴纳100元

会费统一交于本会办公室,并开具财政部门印(监)制的社会团体会费收据。会费每年交纳一次,具体交纳时间由协会通知各会员单位。

会费的使用:(1)开展学术活动及学术活动的优秀论文奖励;

(2)会员福利:免费发放协会简报;(3)为会员提供法律援助;

4)奖励会员单位的优秀管理者及优秀工作者;(5)用于对会员的其它服务。

第三十三条 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四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五条 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六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民政厅和卫生厅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八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九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条 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十一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卫生厅审查同意,并报民政厅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二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四十四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卫生局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五条 本团体经政府登记管理机关按照国家《登记管理条例》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终止。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经 年 月 日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创建平安医院依法护院维稳章程 篇5

随着医院日益强大,医院接诊、处置的危重病人会越来越多,风险随之加大,社会上不安定因素亦逐渐增多,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有一个安静祥和的医疗秩序和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制订维稳章程。

一、维稳大队设四个常备中队和两个预备中队及办公室,大队设大队长一名、教导员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中队设中队长及指导员各一名。

二、所有队员一切行动听指挥,接到命令(电话)20分钟到达指定现场,不能以任何借口迟到或当逃兵。

三、到达指定现场后,应紧跟大队和中队领导周围,配合处置事宜,不能随意或单独行动,更不能抱怨,未接到解散命令不能擅自离开。

四、维稳大队办公室作好到场、中场及散场三次登记,并记录表现突出队员。

五、队员如意外受伤,医院出给予免费治疗、补助,还应授予“护院卫士”称号及当年度“先进工作者”。

六、队员如缺席二次或有事不请假二次(以上),干部就地免职,职工实行一票否决。

论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篇6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一) 何为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1]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 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2]使得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大学的高楼大厦和硬件设施, 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 犹如人的精神存在的作用一样, 是无形却巨大的。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是激励大学改革的推动力。[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笔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指通过大学中的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和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 (与大学相关联的所有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观, 它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源, 是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很多时候,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但它的确存在于大学和大学人的心里。大学精神有时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但它却有“深入到骨髓”的力量。它常常体现在大学的校训校识、办学理念、大学使命方面, 但又不完全吻合。大学精神更加客观, 更具高度和提纲挈领的精髓感, 是凌驾于校训、理念与使命之上的上位概念。当然, 各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也蕴含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批判精神、科学创新精神、人格独立、学术中立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本质的因素。办学规模、办学方针, 甚至办学理念, 都可以被模仿, 但大学精神却是不可被复制的。越是杰出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它自成风格, 世代延续。这不仅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 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久发展的精神源泉。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学精神会持续以各种具体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发展。尤其是当一所大学因各种外部因素陷于困顿时, 就会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新知和动力。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临时组建而成, 虽然只有短短8年的办学时间, 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却培养了大批爱国栋梁之材, 靠的就是三校的名师荟萃和融会贯通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严谨认真”和南开的“吃苦耐劳”, 凝练出了西南联大“刚毅艰卓”的精神, 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入学人数激增25%, 而州政府拨款却骤减25%, 导致大学预算锐减、工资下调、人员雇用冻结等。但伯克利正是秉持“平等与先锋”“优秀与公平”相结合的大学精神, 仍然在这个时期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共同承担起与东部常青藤高校相媲美的西部大学学术脊梁。

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发展精髓的归纳与总结。它最能体现大学的本质要素, 是大学学术水平不受侵害、人格不被侵蚀的重要依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大学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与干扰, 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但正是大学精神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引导大学不向世俗妥协, 不为利益损害大学的声誉。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正是认为大学应该人格独立, 坚决反对政府和政党干扰学院发展, 才有了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案”。该案的判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分离, 使得达特茅斯学院在245年的发展历史中, 始终保持私立性质, 并跻身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列。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出席并演讲, 里根希望哈佛大学借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结果被哈佛大学断然拒绝。这也是大学坚持学术中立精神的鲜明写照。

大学精神是激励大学摆脱平庸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当中, 往往都含有目标性的表述, 都有使大学办出杰出成就的动力诉求, 凝聚了全体大学人对大学未来发展远景的集体判断。当大学流连于肤浅层面而沾沾自喜时, 当大学满足于发展现状而驻步不前时, 大学中的有志之士和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人, 就会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力量, 来刺激和激励大学发展, 使得大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摆脱平庸。即便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同样也需要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动力, 捍卫自身的荣耀与光环。麻省理工学院正是坚持“不保守、不落后, 勇于开拓”的大学精神, 才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赢得“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仅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凭借的正是香港科大“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绝”“不甘平庸处世”的精神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智慧融通——大学章程

(一) 大学章程的发轫与要义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这种更有效率的专业化组织的诞生, 规范其与世俗权力机构关系及其内部规则的大学章程也应运而生。[5]早期的大学章程多以“特许状”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特许状”由枢密院颁布, 作为一种皇家特权, 赋予大学存在的合法依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章程同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大学特许状有点像今天的执照或政府批文, 是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框架的法律性文件。它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 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6]后来的欧美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的董事会制定和颁发。中国的大学章程, 从最早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山东大学堂章程》开始算起, 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彼时的大学章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的密集推进, 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出台, 将我国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 欧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都是先有章程, 后有大学, 而中国大都是先建立了大学, 再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中西方高校章程制定方面的重要差异。

大学章程不是大学精神, 它是大学精神的下位概念, 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彰显与融通, 是大学精神借以正确表达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归根到底, 大学章程的本质和内涵是高校融入大学精神、规范自身、指导大学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所大学的章程制定得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并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是判断一所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没有规范的大学章程, 很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 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并且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种规范, 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7]

(二) 大学章程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章程的制定, 大学章程制定的首要要义, 就是要认真领会大学精神, 并以大学精神指导制定大学章程。好的大学章程一定是认真总结了一所大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真正地融入自身。这样的章程才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本质。大学章程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且是主要的载体之一。这种章程对大学精神的融通, 不是表现在章程的开头插入几句大学发展理念的话, 更不是特指专门对大学精神有一段文字表述, 而是真正地将大学精神融入到章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融入到章程的每一句话当中。一旦大学精神融通到大学章程当中, 大学精神便富有了直接的生命力, 指引大学的发展。

大学章程是指导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纲领。大学章程一旦制定, 就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作为大学治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变动之中, 但大学的章程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是不随大学的人,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保证大学章程的威严和效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 章程没有制定则罢, 一旦制定, 是不可以被废止的, 它将与大学共存亡。当然, 这并不是说章程的内容不可更改。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 章程内容是可以进行修订的, 但也必须经过学校严格的民主法定程序。

大学章程不但要承载大学精神, 更要指导大学治理。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上承大学精神, 下启大学治理。大学章程不能像大学精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要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能像大学治理那样, 处处从细处着手, 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大学章程在大学处于宪章地位, 一方面体现为“最高法”, 校内任何规章制度都须以大学章程为直接依据, 大学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 不能和大学章程有冲突之处;另一方面体现为“纲领法”, 它仅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统领性事项做出规定。[8]既要保证大学章程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保证在大学章程之下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章程中既不能写没有实质内容和指导性较弱的话, 更不能写一些大学细微层面的内容。细微层面的内容可以由具体的规章条例来完成。这已经属于大学治理层面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指导下的大学治理

(一) 何为大学治理?

国内外对大学治理有多种理解。大学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科森创作的《学院与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即大学治理。[9]大学治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具体贯彻层面。如何更好地让全体大学人领会大学精神, 遵照执行大学章程, 靠的是大学治理。何为大学治理?笔者认为:治, 制也, 即制定各项规章规则;理, 厘也, 厘清与学校发展相关的规律与各种问题, 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治理就是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规则, 发现并厘清大学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有章有法地创造性解决, 从而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治理既包括要求人们服从的正式规章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规章规则。

大学治理, 要从表象看到实质。目前很多大学治理方面的问题, 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精神没有好好总结和领会, 对大学章程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出现“三张皮”的现象:章程上不凝练精神、下不指导治理, 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无为和无序的状态。造成大学章程上写的是一套, 而在大学治理中使用的是另一套——比如更多是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精神被扭曲, 大学章程便成了虚无的东西, 大学就会沦为地地道道的“人治”。所以, 大学治理是否真正融入了大学精神, 是否真正贯彻了大学章程, 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 大学治理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治理是一个不断诠释和丰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治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一以贯之。大学精神是最具稳固性的, 大学治理既要领会大学精神, 更要创新性地去诠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大学章程, 同时也在一直持续不断的、长时期地指导着大学治理, 是推动大学治理达到理想效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而对大学治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也是使大学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的源泉。

大学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基本载体。要将大学章程的内容贯彻到实处, 还要靠大学治理。章程只是根本大法, 但只有章程, 是无法完成学校的法制建设进程的, 需要通过大学治理才能落实大学章程的内容。大学治理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求真创新, 勇于改革, 并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各类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乃至废弃的过程, 以行为诠释大学精神, 以措施贯彻大学章程。大学治理是在具体层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最好的诠释和贯彻。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相近, 但并不等同于大学管理。具体而言, 大学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 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大学的发展水平。如欧美的大学治理一般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教授制度等。大学管理则是指大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动作, 如计划、组织、协调等, 对大学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做法。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大学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既定目标。可以说, 大学治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概念, 注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学管理则是一个更加实践性的概念, 直接面对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种种问题。

四、大学何为——针对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 尊重大学传统, 实事求是, 归纳和凝练大学精神

大学要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不扭曲大学发展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学校过去、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精神。而不是因为社会因素、政治要求的介入, 去人为地改变大学精神的本来要义, 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大学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高校还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 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10]有的高校完全以量取人, 将科研的量化考核指标用到了“极致”, 严重伤害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此种种, 俨然对大学精神为何已经相当陌生, 更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抛之脑后。使得大学精神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 阻碍了大学的发展。恪守大学之道, 重新认识、建构、凝练、提升大学精神, 是我国大学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 团结全体大学人, 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制定好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一定是一部被学校的大多数人认可、被学校全体人贯彻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大法的法规。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仅仅靠开会和征求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地需要做一些主动性的工作, 主动去提炼、去凝结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既不能搞一言堂, 对师生校友意见的征求流于形式, 更不能对所有的意见都一味采纳, 丧失章程制定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章程随波逐流。章程制定工作既要很好地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 采纳大多数人的主流意见, 又要主动对各种文本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升和凝练。这才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本质要求。每次章程的修订都必须民主、合法、有理、有据。

(三) 保证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

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三者具有一贯性联系。如前所言, 三者的主旨要义和价值判断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将大学的体制机制理顺, 保证三者主旨要义的一致性, 才能真正顺利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倡导以法而治, 而不是人治, 更不是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写入大学章程;一些全校形成共识的、明确性的东西, 可以为大学治理提供指导的, 一定要写到章程里面;一些尚不能确定的内容, 可以先不写进章程;一些细节性的、具体层面的规定, 则可以由大学治理去完成。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会随着大学治理的具体形势而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的改变是一种主动的改变,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 而不是迁就于大学治理。如何将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联系做到最好, 将三者紧密地上下融通一体, 考验大学的智慧, 考验大学人的智慧, 更考验大学管理者的智慧。

注释

1[1]陈平原.大学以精神为最上[J].大学 (学术版) , 2009, (11) :93.

2[2][10]饶武元, 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43, 45.

3[3]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51.

4[4]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 2004, (1) :193.

5[5][8]柯文进.关于大学章程制订中法律地位、外部关系与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3, (4) :15-16.

6[6]马陆亭, 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3-24.

7[7]刘继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02-03-12.

大学章程:软法还是硬法 篇7

【关键词】大学章程 软法 硬法

项目资助: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大学章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JK0084。

大学章程是“软法”还是“硬法”,这一问题是大学章程法律属性的争论焦点之一。厘清此问题不仅利于当前大学章程的制定,而且有助于未来大学章程的有效实施。

大学章程“软法说”的反思

1.概念厘清:“软法”与“硬法”。“软法”与“硬法”相对应,目前学术界对“软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1994年,法国弗朗西斯·尼德教授指出,软法是“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有学者认为,软法是“以文件形式确定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但是可能具有某些间接法律影响力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以产生实际的效果为目标或者可能产生实际的效果”。[1]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软法”是指不依赖于公共权力强制执行,但具有事实约束力的规则。相应的,“硬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主要依靠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则。与“硬法”相区别,“软法”具有以下特征:从效力上看,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是软法与硬法的根本区别。“硬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公民如果违反“硬法”,则必然受到强制性法律制裁。“软法”则依靠制度、舆论导向、伦理道德、文化等软约束力来发挥作用。[2]从内容上看,软法一般不规定罚则,不具有“硬法”上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更多依靠激励性和自律性的规定,而硬法则强调命令与他律。在纠纷解决机制上,其主要通过民间调解、仲裁、当事人自行协商等方式处理,与“硬法”的法院裁判、行政复议相对应。[3]

2.大学章程“软法说”的理论缺陷。大学章程“软法说”认为大学章程是公法中的“软法”。[4]因为“章程是政府和大学共同制定的关于大学自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不具有制定主体的国家性”,“惩罚措施上不具有人身和财产的国家强制性”。

大学章程“软法说”的理论缺陷:首先,不符合国内大学章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实际状况。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学章程,无论是教会或国王的特许状、国会或州议会通过的专门法律,政府发布的命令,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核准规范,无不赋予大学章程以法律约束力。其次,此说法仅看到大学章程是一种自治性规则,却忽视了这种“自治”背后的国家意志。最后,在纠纷解决机制上,大学并非主要依靠协商、伦理道德、舆论引导来处理纠纷,行政复议、法院裁判等已经深度介入。

国内外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状况

1.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学章程

清政府颁布的三个京师大学堂章程,即《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和《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具备现代大学章程的基本要素。它们由最高学务当局主持制定,既是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纲领,又是所有大学堂的基本规范,具有高等教育法规的意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

民国时期,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章程由学校自己制定,再由相关行政部门核准。《交通大学大纲》规定,“本大纲自交通部核准之日施行”。《国立北京大学现行章程》在附件中规定,“缮呈钧部至祈鉴核备案,并予示遵”。即就是,章程送教育部鉴核备案后施行。《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也在附则中规定,“本大纲自呈经教育部核准后施行” 。

2.港、澳地区的大学章程

香港地区的大学章程由特区立法会通过,是香港特区法律,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如《香港大学条例》、《香港中文大学条例》等。澳门地区大学章程也是由澳门特区立法会通过,并且由特区行政长官签署命令公布,具有特区法律效力。如2006年2月27日澳门特区立法会通过的《澳门大学法律制度及章程》,是澳门特区第1/2006号法律。

3.国外的大学章程

从英美法系的实践看,大多数大学章程都是根据特许状或专门立法而制定的,由国会或州议会等立法机构通过。由特许状或专门立法加上大学章程形成了完整意义的“大学章程”,这些大学章程具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美国大学的章程一般由董事会根据特许状及联邦或州教育法律法规而制定。英国大学的章程一般由大学理事会依据特许状来制定,并经过枢密院批准。如《剑桥大学章程与条例》。

从大陆法系的实践看,大学章程一般由大学全校代表大会制定,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具有行政法律效力。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章程》指出,“根据高等教育及研究全国理事会的意见,根据部长联合技术委员会的意见,经国务委员会同意,讨论通过,总理颁布如下《章程》法令”。《柏林大学宪章》指出,“柏林州政府中负责高校事务的主管部门根据《柏林高等学校法》第90条第1款规定,于2006年6月1日批准柏林大学的申请,本章程生效”。

大学章程“硬法说”的缘由

大学章程并非“软法”,而应该属于“硬法”范畴,具有事实上的法律强制力。主要理由如下:

1.大学章程的宗旨决定其不能是软法。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认为,“法律的制定既要有遵循现有生活条件的一面,又要有强制性的一面。没有强制性的好法同用强制性推行的恶法一样,都不会有好的社会效果”。大学章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切入点,担负着厘定高校与政府权力边界、高校内部权力分配的重任。当前形势下,高校相关主体利益冲突剧烈,且此消彼长,只有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才能平息这些冲突和矛盾。

2.大学章程最终由谁审核通过,决定了大学章程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等级。《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第23条规定,“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的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其中本科以上高等学校的章程核准以后,应当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核准。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章程,经主管部门同意,报教育部核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大学章程的审核,实际上属于行政法上的行政许可行为。所谓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5]大学章程经过教育行政机关成立的章程核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被赋予了强制性法律效力。

3.高校具有强制性处分权。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高校都是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具有一定的行政职权,具有强制性的处分权。《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具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具有“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并对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校长具有“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职权。

4.大学章程具有司法强制力。在司法实践中,大学章程、校纪校规具有一定程度的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在“甘露不服暨南大学开除学籍决定案”判决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学生对高等院校作出的开除学籍等严重影响其受教育权力的决定可以依法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应当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参照相关规章,并可参考涉案高校正式公布的不违背上位法规定精神的校纪校规”[6]。

参考文献:

[1]Linda Senden, SoftLaw, Self- Regulation and Co-Regulation in European Law: When DoThey Meet?Vo.l 9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January 2005.

[2]罗豪才.公域之治中的软法[J].法制日报,2005-12-15.

[3]徐靖.软法的道德维度[J].法律科学,2011,1:33-34.

[4]湛中乐.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52.

[5]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2.

[6]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甘露不服暨南大学开除学籍决定案》.

上一篇:售票员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大学生的实习安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