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共8篇)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培养具有交通安全与控制技术专业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从事交通安全与管理控制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主要课程
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管理、安全系统工程、交通事故调查处理、交通控制技术、高速公路管理、运筹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社会调查、驾驶实习、交通事故调查处理、交通安全管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实训、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2、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毕业后具备的能力
培养技能
交通安全、事故评估、交通管理信息及智能控制能力。
3、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高速公路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道路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可综述如下: (1) 按照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进行设计; (2) 按照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进行设计; (3) 按照专业的工程和实践特点进行设计; (4) 按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
根据上述思路, 学生的培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修养。要求学生掌握交通控制、交通工程基本理论、交通系统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知识修养。要求学生熟悉主要交通运输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营要求;掌握从事交通运输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所必需的知识 (包括经济管理、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信息技术等) ;熟悉国家关于交通安全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 技术和技能修养。主要是掌握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 具备现代化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能力, 熟悉计算机在交通行业中应用的基本技术。 (4) 创新思维和能力修养。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
上述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 必须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推进, 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要求, 交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交控专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分析
为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笔者对本专业所依托的ITS产业进行过深入调查, 现就该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及各类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进行分析, 以深圳市ITS企事业单位为例, 总体上ITS职业岗位涵盖了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客服、技术支持、采编、制图、工程、项目管理等十大类, 如表1所示。
表1所列各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从表面上看非常杂乱、宽泛,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交控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交通电子技能, 另一类是信息管理技能围绕交通电子与信息管理技能的培养, 基本可以使学生满足上述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求,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交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全遵循“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高职教学模式, 图2给出了本专业的层次结构课程体系模型, 由文化基本素质类课程、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课程三个体系构成。
文化基本素质类课程体系文化基本素质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当是统一的工科高职教育基础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由综合基础 (包括“两课”、形势教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国防建设等课程) 、基本技能 (计算机、外语基础技能等课程) 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接受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类教育课程体系是根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的, 应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 (专门化方向) 三部分课程组成。 (1) 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对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和训练。 (2) 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交通专业的特性和一般工程技术专业的共性, 由交通工程类、电子、信息与控制类和交通安全类组成, 目的是加强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培养, 有效拓宽交通专业的工程技术基础, 强调“工程技术”意识的培养。 (3) 专业方向 (专门化方向) 课程是针对专业就业岗位的具体理论知识内容, 目的是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和训练。具体内容有专业主修、专业特色和专业拓展三部分, 应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上述三部分课程都涉及实训课程, 构建实训课程的关键是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实训项目及实训资源库建设, 涵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实训项目的开发至少应包括立项、设计、开发、维护、使用与评估六大环节, 贯穿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 最好由校企合作兼职教师团队实施。
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应设立自主教育课程, 主要通过全校选修课、院选修课、专业限选课、技能大赛及创新工程加以实现。
根据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宗旨, 本专业培养具有大专水平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解决智能交通相关企事业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经实际调查和分析预测, 交控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如图3所示。
交控专业教材建设思路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立体化、精品化、系列化。通过总结高职教学经验,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形成具有原创性教材的编写思路, 按照交控专业教学中的共性、规律性内容进行归类整理, 积极与国内同类高职院校联合, 创新性地开展交控专业教材的建设工作。
立体化建设主要包括教材建设、电子教案建设、网络课件和专业资源库建设。教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品, 教案不再局限于板书, 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的建设, 可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义阐析和语境表达, 也可为学校成人培训和网络教学提供更为科学、方便的手段。
精品化建设每门教材都按照大纲要求, 精心设计教材知识体系和篇章结构, 克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 充分体现专业教学热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除严格实行教材主编和主审制度外, 还要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教材进行审议和把关, 对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期限做出明确要求, 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改变教材建设各自为战的局面, 使各门教材建设遵循和体现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想和精品意识。
系列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系列化, 各主干课程形成系列, 系统、全面地涵盖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二是课程本身的系列化建设, 除教材以外, 还包括教学实训指导书、习题库、考工培训、现场实习大纲、专业资源库等配套建设。
教材建设绝不能急于求成, 要避免因急功近利导致教材粗制滥造, 应在尽量能够满足专业课程发展的基础上, 建设一门, 成熟一门, 先建设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讲义, 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要经得起几个学期严格的实践教学考验, 再考虑出版发行及推广。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其关键是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 在此基础上厘清建设思路与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袁媛, 向怀坤, 等.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 2008, (5) .
[2]李学锋, 黄燕, 杨蓉.高职课程开发理念、模式和技术的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2) .
关键词:公路标志作用与设置特点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0引言
交通标志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明确、直观、易懂的交通信息,从而保障众多出行者行车、走路的安全和顺畅,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和功能。实践证明,合理设置的交通标志,可以提高道路和能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防止交通阻塞、节省能源、降低公害、美化道路沿线和周边的环境。
1交通标志、标牌的作用与设置特点
公路标志在现代道路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通标志设置的原则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一般情况下标志均设置在公路的右侧,驾驶员正急于寻找的位置。对于象超车道、行车道、紧急停车带这类车道划分和道路指示标志,设置在路侧确有困难时,通常采用门架式支撑,将标志板安装在公路上方,为了便于驾驶员判读,确保交通安全,在高速公路终点附近,还将一些禁令或警告标志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内。
1.2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均保证标志与标志之间互不影响,而且没有其它结构物阻挡视线。
1.3互通式立交及服务区附近的标志设置,以交通车辆接近交叉口或分流、合流处不会影响驾驶员视线为原则。
1.4标志设置能保证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以便作出安全运行所必须的判断。因此,为了使标志内容起到应有的作用,标志的设置应有一段提前量。这里,还需要明确一点,即板面尺寸越大,标志内容越简单,这个距离提前量可以越小。
1.5路侧标志保证与路肩外缘有25cm的净距,标志板下边缘与紧急停车带外侧路面间有2m的净空。在公路上方设置的标志,保证板下边缘与路面间的净距>5m。
1.6标志板正面面向来车方向,与公路走向基本成直角布置,板面稍向内倾斜。关于路侧标志的倾斜问题,目前尚有不同意见。有些国家的规范认为,只有当标志板与路肩边缘相距9m以上时才向内倾斜,当标志板与路肩外缘相距不足9m时,为防止反光造成的目眩现象,反而将它向外倾斜3°。
2交通标志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交通标志的施工工序为:基础定位放样一基坑开挖一基础混凝土浇注一标志立柱安装一标志板安装。
2.1基础定位放样
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提前量,要能够保证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作出正确安全的判断。驾驶员从看到标志到按照标志所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操作,通常经过感知、判断、操作几个信息处理的阶段。标志的内容不同,所需信息处理的时间也有所差异,完成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至10s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车辆已向前运行了一段距离。因此,为了保证标志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标志应提前一段设置,特别是对于警告标志,距离危险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行车速度确定,不可少于安全停车视距。
在施工前,应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依据设计图纸、现场交底的控制桩点以及实际地形、地物情况进行标志位置的施工放样,使用经纬仪、钢尺或者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准确确定交通标志基础的平面位置,以及交通标志立柱中心的平面位置。若道路沿线的设施构造物、高压线等对标志板面造成遮挡,影响标志的认读,应调整标志的位置,并注意控制基础标高。测量人员在放线定位完毕后,在基坑开挖前通知监理工程师以便查看或检测标志位置。
2.2基坑开挖
基坑位置、基坑几何尺寸、深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基坑挖到图纸规定的深度和大小,如有扰动的开挖面,加大开挖量,达到设计规定要求。基底应整平夯实,同时要控制好标高。双柱基础不能同时施工。开挖的基坑要防止雨水进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3基础混凝土浇注
标志基础根据设计的规定进行就地浇注,其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2.3.1要按照施工配合比拌和混凝土。
2.3.2每个底座顶部的地面外露部分要按图纸要求立模,要符合施工技术规范。
2.3.3基础钢筋排列的形状及各部件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钢筋纵横交叉处应采用规定直径的铁丝绑扎牢固,不滑动,不遗漏。
2.3.4底座法兰盘的安放位置应符合图纸要求。底座法兰盘应与基础对中,其顶面应与混凝土基础顶面平齐,预埋地脚螺栓应与底座法兰盘垂直绑扎,外露长度控制在10-20cm,并妥善保护。
2.3.5混凝土应紧靠未松动的开挖面浇注,浇注混凝土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浇注在基坑开挖后24h内完成。
2.3.6浇注混凝土时必须进行振捣,无论采用人工或机械振捣都应按层依次进行,捣固应密实均匀,不得出现跑模、漏浆等现象。振捣时要保证底座法兰盘和地脚螺栓的正确位置。
2.3.7底座顶面抹平,所有基础外露边缘要修抹整齐、混凝土颜色一致。混凝土表面外观必须平整、光洁,不允许出现蜂窝、麻面。
2.3.8浇注完结后应避免被阳光直晒,要按规定养生混凝土。
2.3.9为保证双柱式标志安装角度符合要求,对双柱式标志基础施工时,应重点控制两个基础之间的中心线,特别是两个基础高度不一致时。
2.3.10为保证门架标志横梁的正常安装,对门架式标志基础施工时,应重点控制基础之间的间距和中心轴线。要根据门架横梁的实际规格尺寸数据确定基础间距,从而控制标志基础的间距偏差和中心轴线偏差在较小范围内。
2.4立柱安装
标志立柱要按技术规范和图纸的规定制作和安装。
2.4.1立柱安装时必须配有吊车,标志立柱应尽量保证垂直,且不允许向车行道一侧倾斜。因此,安装的同时要检查立柱的竖直度,用垂线和直尺《精度0.5mm)测量,用垂线对照立柱的竖直方向,固定垂线,量取立柱偏离垂线的距离及其对应的立柱长,每处测量三次,并计算竖直度后取平均值,要求竖直度符合规范要求。竖直度的检验也可用经纬仪测量。若竖直度不满足要求,要不断调整标志杆竖直度。
2.4.2双柱式标志或门架式标志的两根立柱均应垂直并互相平行,其顶端在同一高度上,连接件应对称布设。
2.4.3立柱安装时要考虑到标志板下缘至路面净空高度及标志板内缘距路边缘距离的要求。
2.4.4安装时,要注意保护立柱,不得有划痕、檫伤等损伤。
2.5标志板安装
2.5.1标志板的净空要求
严格控制单柱标志的标志板内缘到土路肩边缘的距离、悬臂和门架标志的标志板下缘至路面净空高度。标志板安装紧固方法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标志板安装完毕,须对标志板进行清扫,且不得损坏标志版面。标志板安装完毕后,检查其外观、视认性、颜色、镜面眩光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标志板的净空要求包括标志板下缘至路面的净空高度及标志板内缘距路边缘的距离,施工时要严格控制这些距离。这些距离由规范及设计图规定,在测量时应事先确定边线的正确位置。
2.5.2标志板的安装角度
标志板的正面应面向来车方向,并应尽量减少对驾驶员的眩光,与公路走向成直角或一定角度布置,板面稍向内倾斜,具体规定为:
①路侧安装时,标志板面的法线应与公路中心线平行或成一定角度,指路标志和警告标志为0-10°,禁令标志和指示标志为0-45°。②采用悬臂式、门架式或附着式支撑结构时,标志的安装角度应与公路中心线垂直,并与道路垂直线成0°-10°俯角。⑨在曲线路段,应根据交通流的行进方向来确定标志的安装角度。标志板安装后,若安装角度不满足要求,应调整标志板安装角度。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不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侵害的一种状态,也指为确保此种状态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天然有毒物质、天然过敏物质、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
第二章动植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龙葵碱的防治措施:存在于土豆中
1、将马铃薯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或辐照处理,以防马铃薯发芽。
2、发芽较多的皮肉变黑绿色者不能食用;发芽少者可剔除芽与芽基部,去皮后水浸30-60min,烹调时加入少许醋煮透,以破坏残余的毒素。
3、目前,对发芽马铃薯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发现病人后立即采用吐根糖浆催吐,用4%鞣酸溶液、浓茶水或0.02%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停止食用并销毁剩余的中毒食品。对重症病人积极采取输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秋水仙碱的防治措施:存在于鲜黄花菜中
1、不吃未经处理的鲜黄花菜。最好食用干制品,用水浸泡发胀后食用,可保证安全。
2、食鲜黄花菜时需做烹调前的处理。即先去掉长柄,用沸水烫,再用清水浸泡2-3h(中间换水)。制作鲜黄花菜必须加热至熟透再食用。烫泡过鲜黄花菜的水不能做汤,必须弃掉。
3、烹调时与其他蔬菜或肉食搭配制作,且要控制摄入量,避免食入过多引起中毒。
4、一旦发生鲜黄花菜中毒,立即用4%鞣酸或浓茶水洗胃,口服蛋清牛奶,并对症治疗。有毒的动物性食品几乎都属于水产品,动物中常见的有毒物质:河豚毒素、贝类毒素、鱼体组胺、蟾蜍毒素。
第三章生物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沙门菌属,属于肠杆菌科,为革兰阴性无芽孢直杆菌。中毒临床表现类型: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短杆菌。葡萄球菌属,革兰阳性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革兰阴性菌。
肉毒梭菌,格兰阳性内生芽孢杆菌,厌氧。蜡样芽孢杆菌,革兰阳性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革兰阳性菌。李斯特菌属,革兰阳性菌。
食源性寄生虫分类:肉源性寄生虫、水生动物源性寄生虫、水生植物源性寄生虫、蔬菜水果源性寄生虫。
第四章化学和物理因素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留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及其衍生物和杂质的总称。兽药残留:是指给动物使用药物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以及可食性产品中的药物或化学物的原形、代谢产物和杂质。
药品残留危害表现方面:毒性作用、过敏和变态反应、细菌耐药性、菌群失调、“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激素的副作用。★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除了应遵循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还应遵守以下要求:
1、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充分的毒理学鉴定,保证其在允许使用范围内长期摄入而对人体无害。
2、食品添加剂对食品的营养物质不应有破坏作用,也不影响食品质量及风味。
3、食品添加剂应有助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及贮运过程,具有保持食品营养价值、防止腐败变质、增强感官性能及提高产品质量等作用。
4、食品添加剂最好在达到使用效果后除去,而不进入人体。
5、食品添加剂加于食品后应能被分析鉴定出来。
6、价格低廉、原料来源丰富、使用方便、易于贮运管理。
第五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氟化物氯气沥青烟雾酸雨大气粉尘和金属飘尘 土壤污染物:农药重金属多环芳烃和酚类物质化肥污泥垃圾
第六章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转基因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或DNA重组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提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切割,再和一定的载体拼接重组,然后把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内,产生基因重组现象,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转基因食品GMF:是指用转基因生物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等。
★转基因技术实验步骤:
1、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以分离出含有特定的基因片段或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
2、制备载体基因,再把获得的目的基因与制备好的载体用DNA连接酶连接组成重组DNA分钟,利用细菌繁殖扩增重组DNA。
3、将该重组DNA分钟转入受体细胞,使之在受体细胞复制保存。
4、对成功转化了重组DNA的受体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
5、对含有重组DNA的细胞进行大量培养,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
第七章食品生产过程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 在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方面:
1、食品加工企业设计不规范,生产环境不符合食品企业卫生的要求,未能远离有毒、有害物污染源,以及风向、采光、通风、防尘、污水处理等不合理。
2、食品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管道使用不当或清洗、消毒不当,使其中的有害物析出,造成食品污染。
3、生产用原辅材料、生产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使用腐败或霉变、虫蛀甚至受有毒物质污染的原辅材料,造成食品污染。
4、生产工艺不符合卫生要求,造成食品污染。
5、使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或加工助剂,造成食品污染。
6、食品的掺假及假冒。
7、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不良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厂址选择:食品厂应选这城镇郊区、周围环境较好的地方建设。水质控制:食品加工用水和制冰用水必须符合国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分离技术:过滤萃取絮凝膜分离。
常见杀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巴氏消毒法
第八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微生物常规技术:灭菌消毒技术无菌操作显微操作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接种、分离纯化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的计数技术微生物常规鉴定技术
GC-MS系统组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一般由气相色谱仪、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的中间连接装置和计算机四部分组成。
LC-MS联用仪组成:液相色谱、接口、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
ELISA常用方法:直接法测定抗原、间接法测定抗体、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竞争法测定抗原。
PCR扩增:模板DNA变性模板DNA与引物退火引物延伸 巢式PCR: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反转录PCR:检测RNA 多重PCR:检测单拷贝基因重排、插入扥异常改变 不对称PCR:检测特异长度单链DNA。
生物传感器组成:分子识别元件信号转换器件电子测量仪表
第九章食品安全性评价
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计量。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交流
毒性试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 28d经口毒性试验 90d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
第十章良好生产规范GMP、食品生产许可QS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QP 良好生产规范GMP:它是为保证食品安全、食品质量而制定的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全过程的一系列方法、监控措施和技术的规范性要求。食品生产许可QS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QP SSQP : 加工企业为了保证其生产操作达到GMP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加工过程中消除不良因素,使其所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制定的,知道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如何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的作业指导性文件。实施GMP的意义:
1、确保食品质量
2、促进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有利于食品进入国际市场
4、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水平
5、促进食品企业的公平竞争 实施QS的意义:
1、实行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是提高商品质量、保证消费者安全健康的需要。
2、实行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是保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符合基本条件、强化食品生产法制管理的需要。
3、实行食品生产许可制度是适应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经济运行环境的需要。
第十一章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它是一种以食品安全预防为基础的,简便、合理、专业性又很强的,先进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由食品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
★实施HACCP的理由:
1、HACCP是保证食品安全和防止食源性疾病传播的质量管理体系。
2、HACCP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将加工企业对原料的要求传递给原料供应商,确保原料安全性,减少食品的原始危害。
3、HACCP是一种体系化的控制体系,能够及时识别生物、化学、物理等所有可能发生的危害,建立预防性措施,提高食品安全性。
4、HACCP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的质量检测与监督方法的不足,不但提高了产品品质,延长了产品货架寿命,而且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是保证食品安全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5、HACCP控制程序通过预测潜在的危害物,提出控制措施,为采取新工艺和新设备提供依据。
6、HACCP已被政府监督机构、媒介和消费者公认为目前最有效的食品安全性与卫生质量控制体系。企业可通过实施HACCP提高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度,促进产品的销售。
2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
2.1 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目标
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目标是建设工期。工程建设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要求进行,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竣工、交付使用。
建设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建设中与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并列为工程建设控制的三大目标之一,而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阶段,对其进行进度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控制的重点,因此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又是承包单位进行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核心。
2.2 影响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因素和产生的原因
2.2.1 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庞大、复杂、周期长、相关单位多等特点,故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主要有来源于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影响。
①有来源于政府及上级建设主管部门的、建设单位(业主)及业主代表(监理单位)。例如当业主或业主代表(监理单位)发了开工令后,施工场地还未能完全交出给施工单位施工,或属于业主责任应办而未办的前期工作、手续;房地产开发售楼,要求先完成小区外围的建筑物;或某些献礼工程,要求影响形象部分的建筑物先施工等……
②有来源于供货单位影响。施工过程需要的材料、构配件、机具和设备等不能按期运抵施工现场或运抵后发现不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都会影响施工进度。例如,“广州某球场工程”由业主供料的日本进口黑色西班牙屋面瓦,迟迟不能运到现场,就影响了施工进度。
③有来源于资金的影响。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通常,资金的影响来自业主,或由于没有及时给足工程预付款,或由于拖欠工程进度款,甚至要求承包商垫资,如“某山庄工程”,施工单位在签工程承包工程时不得不接受业主(建设单位)在前期工程的结算工程款中扣下200万作为后期工程保修金的要求,这些都将影响承包单位的流动资金周转,从而影响施工进度。
④来源于设计单位的影响。或由于原设计有问题需要修改,或由于业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所谓的“三边工程”,即边设计、边施工、边投入使用的工程,如以前的所谓“献礼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设计变更是在所难免的。
⑤有来源于施工条件的影响。例如某工程的建设地点在黄埔开发区,由于施工场地是淤泥冲积层,地下水位高,承包商根据图纸进入人工挖孔桩施工,在施工期间不断地发生塌方、流砂,不但给施工人员带来生命安全问题,还给承包商带来工期和费用损失;再如,“某某广场”进行土石方工程施工时,承包商发现了地下埋藏的文物,经考古学家考证地下原来是“南越王府的后花园”。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气候、水文、地质及周围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的,由于处理地下的障碍、隐患和文物,则必然影响到施工进度。
⑥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风险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及自然等方面的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因素,政治方面的有战争、内乱、罢工、拒付债务、制裁等;经济方面的有延迟付款、汇率浮动、换汇控制、通货膨胀、分包单位违约等;技术方面的有工程事故、试验失败、标准变化等;自然方面的有地震、洪水等等。
⑦来源于承包单位本身管理水平的影响。施工现场的情况千变万化,若承包单位的施工方案不恰当、计划不周详、管理不完善、解决问题不及时等,都会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例如,在黄埔开发区的一个工程中,施工单位在编制技术方案时为节省施工措施费用,采用喷粉桩代替防渗墙作止水幕墙,结果止水效果不佳,造成工期延误。
2.2.2 产生的原因
将上述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在估计了工程的特点及工程实现的条件时,过高地估计了有利因素和过低地估计了有利因素。
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有关方面工作上的失误。
③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
2.3 工程施工进度的检查方式和检查方法
正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打乱原始计划的安排并出现进度偏差,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从而使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分析和检查影响进度偏差的原因,并为工程施工进度的调整和控制提供信息、依据。
2.3.1 工程施工进度的检查方式:
在工程进度计划实施后,应及时跟进并收集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包括工作的开始时间、完成时间、持续时间、逻辑关系、实物工程量和工作量,以及工作时差的利用情况等,从中了解到施工过程中影响进度的潜在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防止偏差、纠正偏差。
2.3.2 工程施工进度的检查方法
施工进度的检查方法主要是对比法,有利用横道图比较法、S型曲线比较法、香蕉型曲线比较法、前锋线比较法、列表比较法等将经过整理的实际进度的数据与计划进度的数据相比较,从而发现是否出现偏差和偏差的大小。若偏差较小,可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矛盾得以解决,继续执行原计划;若偏差较大,经过努力不能按原计划实现时,则要考虑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即适当延长工期或改变施工速度。
2.4 工程施工进度的调整和工期延期的控制
2.4.1 工程施工进度的调整
工程进度的调整一般是不要避免的,但如果发现原有的进度计划已落后、不适应实际情况时,为了确保工期,实现进度控制的目标,就必须对原有的计划进行调整,形成新的进度计划,作为进度控制的新依据。而调整工程进度计划的主要方法有两个:
①压缩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在不改变工作之间顺序关系,而是通过缩短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上的持续时间来缩短已被施长的工期。具体采取的措施:
有增加工作面、延长每天的施工时间、增加劳动力及施工机械的数量的组织措施;有改进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以缩短工艺技术间歇时间、采取更先进的的施工方法以减少施工过程或时间、采用更先进的施工机械的技术措施;有实行包干奖励、提高资金数额、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给予相应补偿的经济措施;还有改善外部配合条件、改善劳动条件等其它配套措施。在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进度计划的同时,还应考虑费用优化问题,从而选择费用增加较少的关键工作为压缩的对象。
②组织搭接作业或平行作业:
③在不改变工作的持续时间,而只改变工作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这种调整情况有:对于大型工程项目,如小区工程可调整的幅度较大是由于有多项的单位工程而它们之间的制约比较小,从而可调整的幅度比较大,因此比较容易采用平行作业的方法来调整进度计划;对于单位工程项目,由于受工作之间工艺关系的限制,可调整的幅度较小,通常采用搭接作业的方法来调整施工进度计划。
当工期拖延得太多,或采取某种方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或可调整的幅度又受到限制时,还可以同时用这两种方法来调整施工进度计划,以满足工期目标的要求。凋整同时还需要注意到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然会增加费用,故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进度控制时还应该考虑到投资控制的问题。
2.4.2 工期延期的控制
①工期延期的概念:
工期延期是由于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单位)、合同缺陷、工程变更等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是施工单位组织不力或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工期延期是可以通过向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单位)申请获得批准而增加工期的,我们在工作中,应注意区别工期延期和工期延误的概念。
②工期延期获得批准的条件:
首先必须符合合同条件,亦即导致工期拖延的原因不是施工单位自身的原因引起的,例如,施工场地条件的变更;工程施工时受到其它主要的承包商(施工单位)的干扰;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关于施工方面的变更等……因上述原因的工期拖延是工期延期申请获得批准的首要条件。
其次是发生延期事件的工程部件,必须是在施工进度计划的关键线路上,才能获得工期延期的批准。若延期事件是发生在非关键线路上,且延长的时间未超过总时差时,例如屋面防水层的变更发生在工程结构施工阶段,即使符合批准为工程延期的合同条件,是不能获得工期延期申请。
最后,工期延期的批准还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注意时效。对延期事件发生后的各类有关细节进行详细记载,及时向建设单位代表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申请,递交详细报告。通常是在延期事件发生的14天内提出申请,外商投资的工程则根据FIDIC合同条件的规定,在延期事件发生的28天递交意向书,在此之后的28天递交正式的申请报告,否则过期申请无效。
总之,施工进度控制是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工作,不仅要求施工管理人员要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还要熟悉建筑施:工、建筑工程劳动定额与工程预算定额、技术方案方面的知识,并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如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合同法》等建筑法规的知识,另外还要求细心收集和整理有关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自然灾害等资料。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进度控制就是经过不断地计划、执行、检查、分析和调整的动态循环,因此做好施工进度的计划与衔接,跟踪检查施工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题下,确保工程建设进度目标的实现。
3安全管理的现状
3.1 政府法律和监管
(1)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
我国工程建设投资体制的变化使原有的建筑生产安全管理己经不适应现在的建筑生产方式,因此一直由政府主导的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再加上有关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2)法律法规多而不全,执行力不够。
我国法律的“环境与健康”过于薄弱。对建筑活动中“环境与健康”的重视,己经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话题。工程建设的目标体系已经由传统的“成本-造价-质量-工期”体系,转向“成本-造价-质量-工期-环境与健康”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己制定了环境管理体系。
(3)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机构改革,企业改制,企业逐渐脱离了行业行政管理的束缚,成为了市场中独立的行为主体。与此相适应,建设部及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为国家建筑安全专项监督职能的履行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则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督职能的履行者。
(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与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分开。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实际上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并未真正做到行业管理。这就形成了建筑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模式不一致,伤亡事故统计数据失真,管理工作职责交叉不清。
3.2 企业安全管理
(1)建筑单位安全管理问题。
将建筑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发包给不够资质或能力的单位甚至非法的个体承包商。由于这种层层的分包,导致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同时它还使利润降低,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会减少他的一切不必要的金额开支,导致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2)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主要的安全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或改变勘察设计文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使勘察设计成果存在缺陷,不能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对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理,发现事故隐患时,也未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和消除;检测单位出示虚假报告。
(3)施工单位的安全问题。
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个体建筑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中处于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
3.3 安全管理改善措施
3.3.1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2)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工作;
(4)经常进行预防性试验,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5)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6)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3.3.2 安全文明管理改善措施
(1)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
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不仅是管理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
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的任务是缔造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和规范施工生产作业的安全文明行为。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状态包括创造安全文明施工场所和采用安全文明施工的工艺和技术两个大的方面,而施工生产的安全文明行为即进行安全文明作业和操作。
(2)施工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
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相辅相成的,施工安全生产不但要保证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井然有序,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对提高投资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也有深远的意义。
3.3.3 安全监督管理改善措施
(1)预防职能。“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它也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对生产过程做到实时监控,提前排除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找出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利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做到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伤害和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2)补救职能。补救是要彻底消除已出现的安全事故对产品生产和使用的不安全因素,它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督促企业(项目)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用技术上有效、经济上可行的措施消灭隐患,排除产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和弥补因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
(3)评价职能。建筑生产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为企业(项目)安全管理提供标准方法和应达到的要求,使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达到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的。安全生产评价是综合评价一个企业(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组织措施的完善性以及管理者和操作者安全素质高低等。
(4)教育职能。施工安全检查是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企业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安全生产的情况、劳动条件、事故隐患等所进行的检查。通过施工安全生产检查,使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推广正面的经验和吸取反面的教训。
(5)信息职能。建筑施工安全信息是政府和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一项十分宝贵的资源,一旦失灵,会引起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混乱。研究生产系统中的安全信息,及时向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部门提供,加强控制与反馈,实行动态管理,以提高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生产一直是安全意外事件和安全事故的高发段。这不仅使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还给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4加强施工项目进度控制
4.1 高度重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是施工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拟对工程目标,资源供应和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其空间布置和时间排列等诸方面统筹安排,是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认真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现场准备、施工场外准备等,对合理供应资源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赢得社会信誉都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就必须高度重视工程项目准备,做好施工前准备。
4.2 按照项目合同工期要求,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按合同工期,完成施工任务,这既是合同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建设单位(业主)同施工单位双方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加强施工进度控制,确保合同工期履约,是项目经理的基本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没有计划,就谈不上控制,控制就是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找出期间的偏差,然后进行反馈调整。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就是确定一个控制工期的计划值,并制定出保证计划实现的有效措施,保证工期计划合同工期的完成。
4.2.1 项目进度计划种类的选择应用
编制进度就是决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或者什么时候工程进度到什么程度。无论是项目自身的各道工序,还是与施工有关的其他工作,都应纳入进度计划之中去,或者说,都要对其进度做出计划安排。项目进度计划的种类,根据内容划分,有目标性计划与支持性计划。针对项目施工本身的进度计划是最基本的目标性计划,它确定了该项目施工的工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有一系列的支持性计划,如材料使用计划,周转材料使用计划,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劳动力使用计划以及构件、半成品使用计划等等。从时间控制长短来分,有总进度计划与阶段性计划。总进度计划控制项目施工的全过程,而阶段性计划包括本项目的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和旬、周的作业进度计划等。从表达形式来分,有文字说明计划与图表式计划。前者用文字说明各阶段的施工任务,以及要达到的形象进度要求;后者用形象而简洁的图表来表达施工的进度安排。据笔者所知,最常用的是横道计划、网络计划、斜线式计划等。从管理范围来分,有总体进度计划与分区进度计划。总体计划是面向项目全局的战略性进度计划安排,一般比较粗略。而分区计划则是针对项目中的某一部分或一个专业工种的进度计划,一般比较详细。
4.3 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依据长期从事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和施工进度控制理论知识,笔者认为,项目施工计划的编制依据。(1)本项目的工程承包合同。合同中工期的规定是确定工期计划值的基本依据,合同规定的工程开工、竣工日期,必须通过进度计划来落实。(2)本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这个资料明确了施工能力部署与施工组织方法,体现了项目的施工特点,因而成为确定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目标计划的基础。(3)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计划,项目进度计划是企业计划的组成部分,要服从企业经营方针的指导,并满足企业综合平衡的要求。(4)项目设计进度计划。图纸资料是施工的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必须与设计进度计划相衔接,必须根据每部分图纸资料的交付日期来安排相应部位的施工时间。(5)材料和设备供应计划。如果已经有了关于材料和设备及周转材料供应计划,那么,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必须与之相协调。除上述五点编制项目进度计划作为主要依据考虑外,还应注意有关现场施工条件的资料,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气候环境资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情况,辅助生产能力等。还要在编制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之前,对已建成的同类或相似项目的实际施工进茺项目施工进度计划之前,对已建成的同类或相似项目的实际施工进度进行收集,并认真进行分析、整理,列出控制的约束条件,明确影响工期达到强制时限,为编制项目进度作好充分准备。
4.4 项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的编制
由于网络图具有明显达到逻辑性,它不但能清楚地表示项目控制进度计划中的各项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尤其是能够明确地表达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制约的关系,能够运用数字方法来分析计划和进行优化,因而网络计划比横道计划有更好更多的优点,“网络计划技术”在施工企业用来控制工程工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4.4.1 工艺网络图与施工网络图
在项目施工任务过程中,各工序之间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由施工工艺决定的,叫做工艺逻辑。施工工艺不变,工艺逻辑不变。例如,建设一般的住宅,按照通常的施工工艺,总是做完基础才能砌墙,砌完墙才能铺楼板,盖完一楼才能盖二楼,如此等。只要施工工艺不变,上述逻辑关系不会改变。
(2)由施工组织的方法决定的,叫做组织逻辑。这类逻辑关系常常可以随着施工条件和施工组织方法改变而改变。例如组织两栋住宅楼的施工,先挖甲栋的地槽再挖乙栋地槽,做完甲栋的基础在做乙栋的基础,这样先甲后乙的顺序关系,就是由于采用了流水施工的组织方法而决定的,也很可能是因为施工力量有限,不能齐头并进地同时进行两栋住宅楼的施工。如果有足够的施工力量,其他条件也许可,为了缩短总工期,两栋住宅楼也可齐头并进的地进行施工。笔者认为,明确逻辑关系,旨在使项目必须遵循的顺序,这种顺序不能随便改变。以工艺网络为基础,考虑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包括实际投入的施工资源量和具体采取的施工组织方法,加上相应的组织逻辑关系,就可以画出可供实施的施工网络。在项目施工准备阶段,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往往只能根据既定的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案,确定各施工工序之间的工艺逻辑关系,画出工艺网络。由于工艺网络一般只考虑工艺要求,是在假定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凡是工艺上允许同时施工的工作,都按平等作业安排,因而工期一般都较短。但是,实际上,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提高资源的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则是编制计划时必须重点考虑实际问题,在项目施工中用来指导施工。
4.5 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的优化
用来控制项目施工进度的计划应该是优化的计划。计划的优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施工工期、资源投入量与成本消耗量,是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素。项目施工进度网络计划的优化,就是通过合理的改变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利用关键工序的时差,科学地调整工期与资源消耗使之最小,不断地改善初始的计划,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录求优化的项目进度计划。
4.5.1 工期调整
工期通常是进度计划编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一定的资源用量与成本消耗条件之下,常常要适当地调整计划工期,以满足规定工期的要求。
(1)搭接流水,缩短工期。在不同的工序之间,将顺序施工改为搭接交叉施工,将一个施工项目合成若干个流水段,组织流水作业,可以缩短工期。前一道工序完成了一部分,后一工序就插上去施工,前后工序在不同的流水段上平行作业,在保证满足必要的施工工作面的条件下,流水段分得越细,前后工序投入施工的时间间隔(流水步距)越小,施工的搭接程度越高,总工期就越短。
(2)合理排序,工期最短。把一个施工项目可分成若干道工序,每一个流水段都要经过相同的若干道工序,每道工序在各个流水段上的施工时间又不完全相同,如何选择合理的流水顺序,就是合理安排工期的关键问题。因为由施工工艺决定的工作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哪个流水段在先,哪个流水段在后的流水顺序是可以改变的,不同的流水顺序,总工期不同,需要找出工期最短的最优排序方案。
4.5.2 资源平衡
编制施工项目进度计划时,必须进行资源的平衡。不但要求资源的计划用量不超过资源的可供应量,还要力求做到资源的均衡使用。也就是说,要使资源的计划控制在可供应的资源限额以内,并使每天使用达到资源量都相差不多,在平均数上下波动不大。很明显,资源用量越趋于均衡,资源用量高峰就越小,资源使用的一次性费用就越少,经济效益则越好。对于企业配备的一定量人力和物力来说,如果计划的安排能使得这些人力和物力,在整个计划期中每天都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率,那么这个计划的资源用量就是均衡的,经济效益也必定是好的。理想的资源均衡情况是资源用量动态曲线图呈一矩形,其顶边是平行于时间坐标轴的水平直线,表示每日资源用量保持一定的数值不变。但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目标只能是使每日资源用量趋近平均水平,上下波动尽可能地少,也就是要昼削低高峰,又尽量地填平低谷,使极差(指最高峰或最低谷与平均数之差的绝对值)减小。
4.5.3成本优化
在项目施工中,采用不同的施工组织方案,工程成本会不相同。寻求成本最低的计划方案,是施工进度网络计划优化的重要内容。工程成本由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组成。一般说来,直接费用低的计划方案,工期比较长;为了缩短工期,需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施工机械或施工工艺,直接费用往往就要增加;如果不改变效率,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资源的使用强度,那就势必要扩大现场的临时设施和附属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加一次性费用的投入,其结果也要导致直接费用的增加。通常项目经理部总是优先彩用那些增加费用不多而缩短工期效果显著的方法。不过,随着工期的缩短,直接费会更快的增加。间接费与项目施工的关系不那么直接,无论现场施工情况如何,每天大体上总要发生那么多费用。工期越长费用越多,费用与工期成正比。
结束语
施工项目进度控制往往是工程施工中最大的风险,和质量、成本、安全等因素相互影响、息息相关,与投资控制和质量控制一样,是项目施工中的重点控制之一。它是保证施工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搞好进度控制也是项目管理的重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机构,健全安全制度,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订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狠抓落实,那么我们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必将大大减少,不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时刻在施工过程中给大家敲响安全警钟,唤醒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下面关于食品安全表述,正确的是:()A、经过高温灭菌过程,食品中不含有任何细菌
B、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的营养要求,对身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C、原料天然,食品中不含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 D、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外观、口感正常 2.关于有机磷农药,不正确的说法()A、大部分不能够溶于水
B、这一类农药的药效高 C、不易为微生物所降解 D、很少有农药毒性残留
3.关于平盖酸败,不正确的说法()A、罐头外观正常 B、因平酸菌引起
C、原因菌多需氧 D、原因菌多耐热
4.引起毒素型食物中毒,不包括下面哪一细菌()A、沙门菌 B、韦氏梭菌 C、蜡样芽孢杆菌 D、肉毒梭菌 5.关于GMP,不正确的说法()
A、是在提倡企业产品遭到投诉后再做检验 B、是一种起源于药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 C、是指对于生产环节实行重点控制 D、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终产品检验方法 6.下列哪些不属于防腐剂()
A、苯甲酸及其钠盐 B、山梨酸及其钾盐 C、丁基羟基茴香醚 D、对羟基苯甲酸酯 7.在HACCP术语中,危害分析指的是什么()A、分析危害以了解它们是否可能在食品中产生 B、对危害及其存在条件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的过程 C、对食品加工步骤进行分析以确定什么会出错
D、对食品加工步骤进行分析以确定如果在某处出错可能是有害 8.关于CCP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关键限值(CL)是确保CCP有效控制危害所必须满足的底线 B、在HACCP体系中,至少要在生产流程图中设立两个CCP C、生产过程中的小步骤也可视做控制点,但只有部分作为CCP D、是生产过程中的点、步骤或程序可对此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9.下列哪项在产品配方中不涉及食品安全危害?()
A、水分活度
B、苯甲酸钠 C、蛋白含量 D、柠檬酸含量 10.引起水俣病的毒性物质是:()
A、元素汞
B、氯化汞
C、甲基汞
D、硫酸汞 11.下面物质中,目前公认是属于致癌物的包括()A、三聚氰胺
B、亚硝胺 C、苏丹红 D、黄曲霉毒素
12、ABS指()
A、聚乙烯 B、聚丙烯 C、聚苯乙烯 D丙烯腈丁二烯
13、在罐藏食品的安全性控制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罐、玻璃罐需经82℃以上的热水清洗、消毒 B、水果罐头采用抽空处理
C.冷却水加氯量应使排放的冷却水中余氯量不低于0.5 mg/kg D、在高酸水果罐头中加入0.1%动物胶延长罐头保质期 14.可进行重复照射其总的累积吸收剂量不得大于10kGy的食品()
A、为控制病虫害而进行辐照的含水分高的食品 B、用高剂量辐照过的原料制成的食品
C、为达到预期效果可将所需的全部吸收剂量分多次进行照射的食品
D、含6%以下辐照配料的食品
15.凡属我国创新的物质特别是对其中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可能者或产量大、使用范围广、摄入机会多者,必须进行全部()A.二个阶段的毒性试验 C.四个阶段的毒性试验 二.填空题
1、煮豆浆时为使毒素有效破坏,应防止__现象。
2、公认的极毒、强致癌物,有“世纪之毒”之称的是__。
B.三个阶段的毒性试验 D.五个阶段的毒性试验
3、在油炸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剂和增效剂,降低油脂变质速度,最理想添加__。
4、常用的抗氧化剂TP是__。
5、__表示一定剂量外来化合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6、危害识别所需材料中的人体材料主要来自__。
7、质量管理的中心任务是__。
8、国际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提出采用__原则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9、三致作用即__作用。
10、能引起一群个体死亡50%所需的浓度,一般以__(单位)表示水中外来化合物的浓度。
三.名词解释
1、农药残留
2、MAC
3、HACCP
4、无作用剂量
5、安全系数 四.简答题
1.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因素 2.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原因 3.热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控制措施 4.亚慢性毒性试验原理
5.我国实施GAP标准化与认证的意义 五.论述题
1.ISO9000,GMP,HACCP的关系 2.控制生物污染的措施 六.案例分析题
某企业为糖果制造厂,此前已经建立并实施了ISO9000体系,目前又在策划HACCP并申请认证。审核员在第一阶段的现场审核中,发现生产流程中需添加色素等化合物。根据资料,人工合成色素使用不当会造成危害,如致畸、突变等。
审核员考虑:(1)后道工序无法控制这些化学残留物质(2)我国有关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等法规有此要求。所以判定配料司称工序为CCP,查企业的HACCP计划,并没有把此过程识别为CCP——HACCP小组的解释是:在ISO9000体系中已将其作为关键工序,所以没必要作为CCP。
审核员参考ISO9000体系程序文件,发现对该工序的要求是:检验物料品种,注意使用正确性和称量准确性,但缺少CCP所要求的:(1)色素添加步骤CCP及建立CL(依据我国以及各进口国的标准要求),(2)确定CCP的监控程序,以及(3)偏离该CL时的纠偏行动。可以看出,虽为同一工序,但两个体系所强调的重点和控制的深度却不同。审核员认为,目前仅仅以ISO9000的程序对这一点进行控制是不充分和不严格的,建议将该工序列入HACCP计划中的CCP,并实现与原有体系的融合运行。
问:何谓CCP?你对CCP怎样理解?结合本案例谈谈体会。答案
物联网(theIntemetofthings)在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隧道、铁路、建筑、电网、公路、桥梁、供水体系、大坝、油气管道以及家用电器等各式物体上,并接入互联网,用特定的软件程序运行,实现远程控制。
物联网有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实时地获得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结合,实时准确地将物体的各种信息传达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控制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分析和处理物体进行智能化地控制。
2 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系统是在比较健全的道路硬件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高效、准确、实时、全方位、大范围发挥作用的交通管理系统它是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能力,增加运输效率,保证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世界上公认较好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是SCOOT(英国)系统和SC AT系统(澳大利亚),这两种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被我国引进引,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两种系统的基础均为精确的数学模型或预设的方案,而我国城市的交通车辆种类繁多、随机性大、影响因素多,尤其是中小城市,很难通过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
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多智能体系统,其目的是将复杂的大系统构造成简单的小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为能够相互连接、相互协调,便于控制管理。进而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可以通过子系统的自治和相互协调来解决。正是由于城市交通网络的实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应用多智能体系统结构进行智能控制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本文按照该结构设计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进行车流量信息检测利用的是RFID技术,结合嵌入式技术设计开发交通信号控制器,通过各种智能算法之间的比较,最终采用模糊控制。在该结构图中,路口信号控制器能够实时更新单个路口的车流量数据,并给相连接的路口提供交通流数据用于信号配时;区域信号控制器通过分析区域交通流信息能够使路段之间交通流达到动态平衡;信号控制中心管理智能体统一协调各区域交通运行。
3 RFID技术的概述和发展
RFID(RadioFrequencyxDentifie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即无线射频识别。它是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辨识目标获取相关的信息。射频识别技术的优点是:无需直接接触、无需人工干预、无需光学可视即可完成数据的通信和处理,并且便于操作。能够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交通、运输、医疗等需要大量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应用领域。
RFID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它被应用在空中作战行动中进行敌我识别。因此,RFID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在国外的发展比较迅速,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摩托罗拉、德州仪器、西门子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而且都各有特色。虽然我国的RFID技术的开发较晚,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已经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4 交通信号机
交通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交通信号机,且交通信号控制算法的硬件载体也是交通信号机。随着3 2位单机的功耗和价格的不断走低,国人对它的认可越来越多。实时多任务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使用也被应用到各种领域,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应用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产品市场也日趋活跃起来。今后市场的主导必然嵌入式系统在智能交通控制领域上的应用。本文目的是建立一种基于RFID技术和ARM处理器为对象的嵌入式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高效的智能控制。
本系统的信号控制采用的是嵌入式模块,处理器选择的是拥有200 MHz的ARM920T内核的EP9315处理器,它是高度集成,能够满足交通控制高效实时运算要求。该模块集成了多种通信接口,与流量数据检测设备,信号控制机的通信可以通过串口或者CAN口实现,由以太网接口完成与控制中心的通信。人机交互部分是工作人员在特殊或紧急情况下进行现场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输入部分包括8×8键盘阵列,PS/2接口和触摸屏,输出部分包括LCD,VGA显示器,IDE和CF卡槽以及USB接口。JT AG及串口调试部分提供了系统开发调试时实现程序下载、运行调试等功能。
5 模糊控制器
模糊控制(FuzzyControl)是以模糊化的语言变量、模糊化的集合论以及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它是智能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设计方法主要来取决于操作员的实际经验,对于处理一些非线性的系统,模糊控制是非常合适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包括: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即根据具体的系统确定其输入、输出变量;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即把输入、输出的精确量转化为对应语言变量的模糊集合;模糊推理决策算法的设计,即根据模糊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并决策出输出模糊量;对输出模糊量进行解模糊判决,即通过各种解模糊方法完成由模糊量到精确量的转化,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
交通需求通常用路口停车线前的排队长度即停车线前相隔一定距离(通常为80~100 m)的两检测器之间的车辆数来表示。建立模糊表如表1和表2所示。
6 结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交通控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智能交通系统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通过有效的结合与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使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最优的方式呈现,进而实现高效、准确、实时、安全、节能的目标。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为:通过对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知识的学习,了解了物联网和智能交通领域的新技术,新概念,了解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学习RFID技术,了解RFID的发展和特点以及优势,设计了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的交通信号机,并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对交通信号灯进行实时高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一感知中国平日世界的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1-90.
[2]胡振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现状与发展构想[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3(2).
[3]张国伍.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周晓光,王晓华.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5-7.
[5]董丽华.RFD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60-71.
[6]陈颐.AR刻嵌入式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7]周立功.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8]蔡教武,蔡延光.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的交通灯控制系统[J].仪表技术,2010(9):32-36.
[9]刘凯.ARM嵌入式技术应用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0-42.
1 安全智能集装箱的概念及功能
1.1 安全智能集装箱的概念[1]
安全智能集装箱狭义上指具有自动识别、信息存储和通信、智能监控等功能的集装箱。自动识别功能是先决条件,可以确保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的唯一性,提高识别效率;信息存储和通信功能是基础条件,能够实现集装箱运输信息和安全信息的存储,使相关系统之间具有信息交换的能力;智能监控功能使普通集装箱具有自我安全状态监测和防护的能力。
安全智能集装箱广义上指在箱体上装有安全智能设备,从而具有安全智能功能的集装箱。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安全智能集装箱,因此,通常所说的安全智能集装箱是广义上的概念。
1.2 安全智能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功能
安全智能集装箱功能优势的完美发挥离不开与之配套的多个系统,因此,讨论安全智能集装箱的功能应从安全智能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
安全智能集装箱运输系统由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涉及的各类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系统组成。完整的安全智能集装箱运输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自动识别功能 自动识别集装箱,使其与作业系统进行快速的信息交换,减少手工录入及单证流转过程中的差错,同时提高通关速度;
(2)安全监测功能 探测并记录集装箱的非法入侵事件,识别并记录经授权的开关箱门操作,提供报警功能,协助海关及客户进行快速查验,确定安全责任划分;
(3)定位和追溯功能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和定位技术手段,记录和查询(或自动报告)集装箱位置,当与预先设定的运输路线不一致时发出警报信号,同时可以追溯集装箱运输过程中的历史状态;
(4)状态监测功能 利用传感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运输过程中集装箱状态的实时监测;
(5)集装箱堆场自动作业功能 由于安全智能集装箱具有自动识别能力,因此堆场机械能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自动找到对应的集装箱,并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将集装箱放在计划的堆场位置上;
(6)信息服务功能 自动记录集装箱的关键信息,如箱内货物、箱号、提单号等,并通过与后台信息系统的数据关联,实现经授权的信息管理和查询功能;
(7)集装箱设备维护和管理功能 记录集装箱的生产商、生产日期、规格、维护情况、箱主等信息,集装箱管理人(箱主或租箱人)可以据此安排集装箱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计划。
笔者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国内外集装箱运输业专家和从业人员对安全智能集装箱的认识,有90%以上的人认为安全智能集装箱运输系统应具备自动识别功能、安全监测功能、定位和追溯功能,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具备状态监测功能、集装箱堆场自动作业功能、信息服务功能、集装箱设备维护和管理功能、集装箱自动称重功能等。
2 安全智能集装箱的应用技术
安全智能集装箱是多种软硬件技术集成的产物,主要涉及自动识别技术、集装箱安全和状态监测技术、定位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多个领域和学科。
2.1 自动识别技术
目前普遍应用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包括条码自动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技术,其中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
2.1.1 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常见的条码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和白条组成。由于成本低廉且效率较高,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电管理、银行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条码标签仅能在近距离、无遮挡的条件下实现非接触识别,读写距离近、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使其难以应用于集装箱的自动识别。
2.1.2 OCR技术
OCR技术指由电子设备(如扫描仪或数码相机)对文本资料进行扫描,然后对图像文件进行分析处理,获取文字及版面信息的过程。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监控识别领域,其不足之处是对天气、光线的要求较高,在大雾或夜晚条件下很难通过OCR技术来进行自动识别。
2.1.3 RFID技术
RFID技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的功能。集装箱电子标签就应用了RFID技术。
集装箱电子标签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操作,支持远距离数据存取;可重复使用,应用便利,无机械磨损,寿命长;穿透性好,读写距离远;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强,可以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并且可以同时读取多个标签。如图1所示,当装有RFID电子标签的集装箱接近射频读写器时,射频读写器能通过天线自动识别和存储集装箱的相关信息。总之,RFID电子标签具有识读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操作便捷等诸多优点,适合应用于集装箱的自动识别。[2]
2.2 集装箱安全和状态监测技术
安全智能集装箱实现自身安全监测主要依靠两方面的技术:一是通过安装电子箱封来监测箱门开关状态;二是通过在集装箱内布置安全内衬来监测箱体安全。[3]
电子箱封主要有门夹式、挂锁式、插销式等3种类型(见图2)。以门夹式为例,电子箱封由通信控制模块、箱门开关探测模块、无线射频天线、电源和卡紧装置等组成。箱门开关探测模块基于霍尔传感器,具有防恶意磁干扰的特性,能判断箱门是否被打开过。
目前集装箱安全监测多是对箱门开关状态的监测。由于集装箱共有六面,为防止不法分子从其他几面进行破坏,研究人员提出在集装箱内布置安全内衬的方法。如图3所示,内衬紧贴集装箱内壁,当集装箱的任何一面遭到破坏时,贴在内壁上的导线网就会发生短路,从而可以判断集装箱是否被破坏。[4]
集装箱状态监测主要通过速度传感器、碰撞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开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装置,实现对集装箱状态的数据采集,如加速度、压力、液位、温度、湿度等。
2.3 定位技术
集装箱的定位目前多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值得一提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CNSS),它是我国自行研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继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GPS采用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CNSS采用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与GPS相比,CNSS的优势主要包括:(1)增加通信功能;(2)全天候快速定位,精度与GPS相当;(3)芯片价格较GPS便宜。劣势主要包括:(1)CNSS属于有源定位系统,系统容量有限,定位终端比较复杂;(2)CNSS目前只能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定位服务。我国计划到2012年左右,使CNSS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功能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到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CNSS,届时有望采用我国的CNSS对集装箱进行定位。
除采用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外,也可以利用移动通信基站进行定位,其原理如下:由移动电话测量不同基站的下行导频信号,得到不同基站下行导频信号的到达时刻,根据测量结果结合基站坐标,采用三角公式估计算法,计算出移动电话的位置。实际的位置估计算法需要考虑多基站(3个或3个以上)定位的情况,因此算法要复杂得多。一般而言,移动台测量的基站数量越多,测量精度越高,定位性能改善越明显。[5]
2.4 无线传输技术
集装箱数据的近距离无线传输往往组合应用多种无线传输技术。由于Wi-Fi的应用范围较广,而且可以直接接入网络,因此,在应用于移动设备或没有有线网络的条件下,Wi-Fi技术通常是进行近距离数据传输的首选方式。由于应用环境不同,也可采用其他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如集装箱堆叠在一起时,可以采用Zigbee技术。
为实现安全智能集装箱与远程监控平台之间的数据通信,可采用GSM/GPRS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多种无线传输方式,但是各种无线通信技术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GSM/GPRS移动通信技术由于成本较低,且广泛应用于远距离无线传输中,常作为首选的无线传输技术;随着3G网络的普及,3G传输速率较快和传输容量较大的优势逐渐显现。然而,在集装箱全球运输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是移动通信信号覆盖不到的;卫星数据传输虽然最为可靠且覆盖范围最广,但其成本昂贵,只有装运高价值货物的安全智能集装箱才可能采用。
因此,最好采用移动加卫星的双通信模式,在移动通信信号可以覆盖到的范围内由移动通信网络负责数据传输,在移动通信信号盲区时自动切换到卫星通信。
3 安全智能集装箱发展趋势及标准化建议
3.1 安全智能集装箱发展趋势
目前安全智能集装箱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发展需经历电子箱封和电子标签阶段、安全智能设备阶段、安全智能集装箱阶段。届时,安全电子设备将不再是与集装箱相分离的单独产品,而成为集装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6]当前,电子标签和电子箱封及安全智能设备的应用主要用于培育市场,加速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软硬件环境都具备,安全智能集装箱才有望真正被大规模应用。
3.2 安全智能集装箱标准化建议
标准因素对于推动安全智能集装箱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相关调查问卷显示,88%的人认为安全智能集装箱应当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有必要开展安全智能集装箱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先进的安全智能集装箱相关技术标准。安全智能集装箱标准化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1)智能设备技术标准化 相关标准主要包括ISO/IEC 18000系列标准(RFID空中接口)、ISO/IEC 10536(非接触式集成电路卡)、ISO/IEC 14443系列标准(非接触式集成电路卡—近耦合卡)、ISO/IEC 15693系列标准(非接触式集成电路卡—疏耦合卡);
(2)智能设备数据结构标准化 相关标准主要包括数据内容和编码方面的ISO/IEC 15418(应用标示符和数据标示符及维护)、ISO/IEC 15424(数据载体标示符)、ISO/IEC 15434(高容量数据获取媒体用语法)、ISO/IEC 15459(物品管理的唯一ID),以及读写器与计算机接口方面的ISO/IEC 15961(接口协议和应用)、ISO/IEC 15962(数据编码规则和逻辑存储功能)、ISO/IEC 15963(RFID标签的唯一标示);
(3)智能设备电气物理指标和检验测试标准化相关标准主要包括ISO/IEC 18046(RFID装置性能测
试方法,包括系统、阅读器和标签的性能测试方法)和ISO/IEC 18047(电子标签装置一致性测试方法);
(4)智能设备应用标准化 相关标准主要包括ISO 10374 (集装箱无源RFID电子标签),ISO 18185(集装箱有源电子关封),ISO 11784,ISO 11785,ISO 17358和ISO 17363(应用于供应链的集装箱电子标签),ISO 17364~17367(应用于供应链可回收运输物品、运输单元、包装、标记的电子标签)。
仍待编制的标准包括:(1)集装箱安全设备标准;(2)中间件数据通信与接口标准;(3)用户数据交互与接口标准;(4)产品认证与数据安全执行标准;(5)信息化集装箱全球统一数据交互国际标准;(6)信息化集装箱应用标准与行业应用规范。
4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集装箱运输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安全智能集装箱将成为未来优化集装箱运输效率、促进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解决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存在的安全和效率方面的瓶颈性问题,研究安全智能集装箱的技术解决手段,探讨安全智能集装箱的发展对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外集装箱运输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集装箱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加速对安全智能集装箱的研究和推广,力争在未来的集装箱数字化、标准化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成,邓延洁.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应用模式及推广策略[J].水运管理,2008,30(1):22-24.
[2] ROBERTS C M.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J].Computers & Security,2006,25(1):18-26.
[3] 秦丽,吴青,宗成强.基于射频技术的集装箱实时安全报警系统的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32(1):180-182.
[4] 张华.聚焦集装箱安全——电子箱封[J].水运科学研究,2008(3):53-55.
[5] 杨扬,郭爱煌.移动RFID技术的应用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5):15-17.
[6] 胡美芬.电子技术集装箱应用标准的最新发展[J].交通标准化,2008(7):38-40.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推荐阅读:
“交通标志与交通安全”教学设计06-24
素质高低与交通安全12-10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a07-03
学校与家长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状06-14
学生家长与驾驶员交通安全责任书09-29
初中与交通安全有关的写事作文1000字11-13
智能交通管理控制系统09-15
智能交通调研06-29
智能交通宣传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