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诗教学策略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古诗教学策略(精选8篇)

我的古诗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古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72-02

古诗教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古诗应该怎么教?以下是笔者的看法。

一、去其功利,通过诵读来学诗

诗歌的起源与劳动、宗教、音乐、舞蹈等有关,后来的诗歌虽脱离了舞蹈、曲调,但还保留了音乐的本性。对仗整齐,有节奏;合辙押韵,讲究韵律,如此旋律优美的文体,必须以声传情。可是,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教古诗的目标比较单调,或把诗歌作为加强某种思想教育的工具,或把它作为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对象,或把它作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强背。

诵读好,应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任务。这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具体要求的。低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音、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低中高年级虽教学目标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通过诵读来达到目标。诵读,是要有层次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而识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抑扬顿挫,朗朗诵诗,是古诗教学的诗意课堂的目标,这点需坚守好,决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古诗教学迷失方向。

二、抓住具象,模拟情境,走进古诗

诗歌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具体的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这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因此,读者阅读诗歌,其实是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所以,古诗教学必须抓住具象(在诗中或是人,或是物,或是景)。抓住具象,也就是读诗时头脑中能马上形成一幅幅具体的图画,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时情感自然流淌而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性的画面,都有主观的情感,这样意在其中,韵在其中,情也在其中,也就算读懂诗了。还原具象的方法,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老师提供的影像资料,或学生根据诗歌自己画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引发想象。如果能在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人特点的基础上还原具象,那就更能身临其境,更容易准确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创设情境,模拟诗人创作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如教杜牧的《泊秦淮》,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现在跟随诗人杜牧一起出发吧。天黑了,夜晚来了。此时的江面上你看到什么景色?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烟笼寒水月笼沙。)

师:月色朦胧中,我们――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歌女们在唱――

(学生:后庭花。)

师:南唐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这是亡国之音啊。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被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真是――用诗句来说――

(学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纸醉金迷、沉迷歌舞的老爷们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师:这真令人忧虑啊!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毫不警醒,不从中汲取教训。国家命运堪忧啊,杜牧长叹一声,走进船舱,奋笔疾书,写下了《泊秦淮》。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吧,读出诗人的情怀。

(师生共读)

三、拓展阅读,多角度赏诗

小学课本里古诗的呈现一般是以《古诗两首》、《古诗三首》为题,这两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一般能学习两首古诗以上,但不同内容的古诗在同一节课上,显得脱节,没有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人留下的诗歌多如繁星。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过,同一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写下不同情感的诗歌。这是中国古诗的又一特点。我们通过拓展整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了解,还原的意象更完整、丰满。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引用不同时代的诗人写西湖的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热爱西湖,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离任前,还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一起读读。

(学生读《春题湖上》。)

师:几百年后,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任杭州刺史,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一百多年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下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除了同一题材,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选择,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之外,针对同一主题,展现不同的诗歌来同时学习,也能有同样收效。如:不同的古诗表达同样的思乡之情,可同步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李中的《客中寒食》、向居易的《阴雨》、张乔的《江上送友人南游》等。不同的古诗同写戍边生活感受,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曹松的《乙亥岁》、陈陶的《陇西行》等等。

四、学古诗,学做人

文以传道,歌以言志。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所为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这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对这些古诗文熟读成诵,可激发学生立志报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白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修身、虚心等方面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渎使他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诵读,从而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世的精神。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是“最有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学习古诗是学生汲取、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要还原古诗的木性,充分吸取古诗的养分,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做学问。

我的古诗教学策略 篇2

古诗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诗言志, 诗传情。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然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不甚明了, 身在庐山, 不识其真面目。

(一) “不识”源自重视不够。

一般语文教师重视现代文阅读教学, 轻视古诗词教学, 总认为古诗词简单, 逐字逐句讲解意思, 学生会背会默即可。教不重视, 导致学不重视, 学生仅仅满足于表层理解, 零碎感知, 机械记忆, 而不愿多花工夫。平时的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也很少有人涉及古诗词, 特级教师、名教师能以古诗词做示范教学的少之又少。

(二) “不识”源自方法不当。

首先是教学方法枯燥。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带古诗词读本, 对诗词篇目、数量加以硬性规定, 要求学生背诵默写, 到了期末, 更是背了又背, 抄了又抄;有的老师一味串讲词句意思、古今对译, 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有的教师把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照搬到古诗词教学中来, 使古诗词失去了应有的灵性与诗意。其次是考试方法失当。现今考试重书面、轻口头, 书面考试又多以默写诗句及意思, 填写诗人朝代等常识为主。考试是指挥棒, “你怎么考, 我就怎么教”, 为保证不丢分, 少失分, 教学时教师不去花时间考虑怎么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美, 而是动脑筋猜这首诗词的考题该怎么出, 可能会考到哪几个词义解释、哪几句诗的意思, 而对付这种考试最好的办法就是照搬教学参考书的注释, 逐词逐句地记在黑板上, 让学生一字不漏地抄下来。至于学生的独特理解、个性解读则是应考的大敌, 因不能拿全分而未出口便遭“夭折”, 而一张张练习卷却应运而生。

重理性积累, 轻感性体验, 古诗词教学等同于机械记忆、背诵积累, 等同于一般文学体裁教学, 等同于串讲诗意、创作技法分析……古诗词失去了她应有的美丽。

二、策略探究:众里寻他千百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 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探索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还古诗词教学应有的美丽。

(一) “读”占鳌头, 读出音韵美。

古诗词讲究韵脚的合辙, 平仄的搭配, 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 因此即使不唱, 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铿锵有声, 自然而然产生乐感, 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 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 且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三四句对仗工整、平仄有律, 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节奏不同, 诗与词的节奏又不同, 词更是一种填在曲调中供人吟唱的作品, 它更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面对这样的文字, 必须突出“读”这一手段, 将“读”放在首位。“三分诗七分吟”, 无论哪个年段的古诗词教学都要以读为主, 读是综合感受古诗词、鉴赏古诗词、体会意境情感的第一步, 它有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领悟那些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学习一篇古诗词, 首先要反复读, 在学生不得其味时教师做适当的范读, 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其次要在理解诗意后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 读出节奏和韵味;最后要熟读成诵。

(二) “品”上心头, 品出语言美。

小学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 很多都是千古绝唱, 在这些诗句中, 诗人讲究一个“炼”字, 往往用词精妙。教学时, 需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细细品味, 加以赏析, 使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1. 品“诗眼”。

文有“文眼”, 诗有“诗眼”。“诗眼”就是在诗句中用得灵动跳脱、贴切传神, 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那些字眼。“诗眼”在诗句中能一字传神, 或抒发感受, 或描绘形象, 或创造出美的意境, 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诗眼”, 认真推敲, 咀嚼欣赏, 体味语言的精炼与准确。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即为诗眼, 学生品味时需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 在人们需要它时来了, 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 唯恐惊扰世人, 令人生爱, 此为二喜;“云俱黑”, 浓云满天, 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 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感受到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 春色更怡人, 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 却无处不在写“喜”, 正是诗眼之妙处。

2. 品名句。

名诗必有名句, 名句其实就是诗中的“点眼”之句。有的诗句内容是全诗灵魂之所在, 承上启下, 关联全篇, 是情感的落脚点、理趣之升华处;有的诗句手法独特、形式明显、表情达意作用突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味, 体会诗句的形式与炼意的浑融一体。如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字面上描绘的是春景, 实则给人们以哲理的启迪: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任何人为因素想压制它是不可能的, 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值得细细品味。

3. 品风格。

古诗词的语言有其多样的风格, 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 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诗歌豪放, 杜甫的诗歌沉郁,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 李清照的词曲婉约, 等等。不同风格的诗词, 其创作手法的运用、技法的安排都有独特之处, 教学中可以品味赏玩这些表现手法, 领略其语言的表达美和格式美。

(三) “感”同身受, 感知画面美。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是很多古诗词的特点, 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 一幅田园风光图。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 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 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 还暗含诗中的江之蓝, 船之褐, 等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 远近高低相映成趣。从文字到图像, 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 教师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 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意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想象, 使学生对诗中的形象有直觉的整体把握, 从而在脑海中构建起鲜活的形象, 最终达到如临其境的目的, 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 “悟”入心胸, 悟出意境美。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 一也;音美以感耳, 二也;形美以感目, 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 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也即所谓的“诗情画意”。所以, 学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只有“入境”, 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 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领悟诗人的感情, 领悟诗词的意境美。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借描写江畔雪景, 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 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 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 又要抓住“千”“万”“绝”“灭”“孤舟”“独钓”等词语仔细玩味, 领悟意境之高远清丽。

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词的意境或空旷凄凉, 或飘逸洒脱, 或空灵飞动, 或幽静清愁, 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其“境”, 悟其“神”, 会其“意”, 才能充分悟出古诗词之意境美。

(五) “探”求意蕴, 探得哲理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学古诗词, 也要善于抓住学生做研究者、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 去发现、探究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教学时,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黄河、中条山、落日等构成的壮丽景色;更深入一层, 要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 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摹之中, 或给人启迪, 或催人奋进, 或发人深省, 因而诗中暗含深刻哲理的为数不少,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白居易的《草》, 等等。教师在教学这些诗歌时, 要有意识地多问问:你觉得诗句还有其他的深意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从而引导学生在体会诗歌感情的同时感受诗歌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六) “拓”展延伸, 延出创造美。

古诗词的海洋浩瀚绚丽, 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源泉活水。教学中, 适当做些资源整合、拓展延伸, 以有效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探究激情。

1. 拓展同主题诗作。如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可以拓展《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诗作, “送别”的主旋律将愈发清晰地流淌在学生心田, 激荡他们的情感。

2. 拓展同题材诗作。如教学王冕的《墨梅》时, 可引导学生回忆王安石的《梅花》, 引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宋梅坡的《雪梅》, 张谓的《早梅》, 等等, 在比较阅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3. 延伸同诗人作品。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后, 带出他的其他诗作《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成》、《望庐山瀑布》等, 以一带多, 拓展阅读面。

4. 仿编古诗词, 改写古诗词等形式趣味盎然, 教学中可以不作硬性要求, 全凭兴趣参与, 让学生享受创造带来的成功感。

古诗教学策略谈 篇3

古诗是我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小学语文课中所选古诗约占课文的10%左右,如何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应采用哪些教学策略?本文从了解学生实际,确立教学起点;选择学习支架,引导自主学习;提供多种语境,运用所学诗句;发挥文体价值,开发多元智能;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感悟体验6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期探索出一条小学古诗教学实践的新路。

【关键词】

古诗 教学 策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一首首诗作,一面面镜子,言简意赅,富有情味,既反映社会生活,又映照人们心灵。一个人从小读一些古诗,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好处。小学课本中所选古诗约占所学课文的10%左右。如何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应采用哪些教学策略?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粗略的看法。

策略一:了解学生实际,确立教学起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进入课堂并非空着头脑,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知识分类学习论观点同时告诉我们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内容时,其原有的相关知识对新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必须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有一些内容是学生相当熟悉的,如:《草》《锄禾》《春晓》《梅花》《静夜诗》等。这一些诗学生在上幼儿园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已经是小和尚念经——滚瓜烂熟了。这时,我们的教学就不可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而一切从零开始,应根据学生的起点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以便腾出更多时间给后面内容的教学。《梅花》一诗的教学,笔者做了这样的处理,片段如下:

1.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了解背景。(此环节最好由学生完成。)

3.师:已经会背这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据实评价:都会呀,太好了!)能不能背一遍让大家欣赏一下呢?(开火车背全诗,相机纠音。)

4.全班齐背。(表扬。)

5.会背那会写吗?想准备的快准备,已经有把握的赶紧默写。指名两名学生(后进生)上台默写。

6.核对订正。

以上教学,教师以一句“能不能背一遍让大家欣赏一下呢?”了解了学生的起点状况,结合教学评价一改传统古诗教学“背诗、默写诗压轴”的方法,相机调整了教学顺序,背诗后趁热打铁让学生默写古诗,并允许作适时的准备。这一环节的安排并不突然,也不困难,因为学生初试成功,内心涌动的是成功带来的喜悦,此时此刻无疑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另外,两名上台默写的学生,他们的作业经修改留在黑板上成为板书,这对他俩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在《草》《春晓》《静夜诗》这些古诗的教学中也可用这种方法。此外,还可了解学生对诗人及写作背景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法。这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认为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在教师身上同时发生着,教师必须随着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策略二:选择学习支架,引领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加涅的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学习中如果缺少支持性条件,相关的学习虽有可能发生但其效率却不高。所谓支持性条件就是那些对学习产生加速或减速作用的条件,如有意义学习的态度等。因此,要想取得古诗教学的高效,必须为学生选择学习的支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里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还是以古诗《梅花》的教学为例,学生会背会写古诗了,接下去到底怎么教,是步步为营还是海阔凭鱼跃?这就须做出选择。教学过程中,笔者如下设计:请同学们再用心地反复地读,仔细体会:通过读,你发现梅花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可看出来?诗人写梅花的目的是什么?有困难的可找前后旁边同学商量请教。等一会儿我们来比一比,谁发现得最多,说得最好?读后充分交流,相机落实训练点。

以上教学,学习的支架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大问题,创设合作协同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这个大问题涵盖了很多小问题:诗中梅花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开放?什么颜色?什么气味?诗人写梅花要赞美什么?从哪些地方知道的?从而取代了逐词逐句的线型分析。教师从前台退到幕后,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大问题中合作交流,在发现感悟中畅所欲言,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此同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在合作协同中获得知识,构建起自己的学习体系。而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不谋而合的。

策略三:提供多种语境,运用所学诗句

学习古诗,并不是会背会写会说就行,重要的还在于运用。因此,作为教师,应提供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把所学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运用起来,让学生明白学诗还可以为己所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位老师在教《山行》一诗,向学生提供如下语言环境:1.张老汉年过花甲,但干起工作来,仍然生龙活虎,不亚于青年小伙子。怪不得大家称他是“_______”。2.深秋时节,我信步走在松山脚下,一排排枫叶在微风中点头微笑,我不由吟诵起杜牧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江雪》一诗,又设计如下练习: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 _________”的味道。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胜利一定在前方,诗句“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教学《锄禾》,可提供:我吃饭时老往外掉饭粒,妈妈见了,说:“吃饭不能老往外掉饭粒,你应该知道‘_____。”

以上练习的设计,语境的提供,如一架桥梁,构建起课堂教学与生活学习的新体系,为学生正确运用所学诗句创造了条件。这既是运用的过程又是积累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运用中提高,而这又是我们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

策略四:根据教学实际,拓宽教学内容

我们现在教学古诗,除了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学会运用古诗外,还应让学生积累更多古诗,积累更多优美丰富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如果仅从课文中学习,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教师,不能让教学只停留在课文必学的内容上,而应在课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即适当进行阅读拓展。拓展的渠道有二:一是课内拓展,即学诗后利用多余时间当堂展示教师或学生(或两者)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文;二是课外拓展,即课内布置课外收集,抽时间反馈,交流欣赏。拓展时也有两方面的选文思路:一是同诗题不同诗人的作品;二是同诗人不同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描述事物表达情感的语言丰富性。如低年级学生学了《锄禾》可提供李绅的《悯农》之二(“春种一粒粟”);学了《望庐山瀑布》可展示诗人李白所作的其他一些诗,如《送友人》《望天门山》等;学了孟浩然的《春晓》可展示其他诗人写的有关春天的诗句,如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翁卷的《乡村四月》、朱熹的《春日》等。这样,学生多读多背古诗文,形成习惯,可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了解祖国的古代文化,这对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极有好处,同时,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积累中得以提高。

策略五:发挥文本价值,开发多元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证明每个人都有七种不同的智能中心,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能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关闭。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发掘并引领这些智能的发展。此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很多内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首诗如歌似画。作为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古诗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古诗的价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智力范畴得到发展。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就是一幅幽美淡雅的水墨画。那笼盖四野如穹庐似的苍天,低低地垂着,一轮明月,清清的江水,所有的一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就可紧抓这一特点,让学生根据诗中所描绘的画上一幅再现诗的意境;学了《望庐山瀑布》,则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古诗鉴赏。课后爱好音乐的同学给诗配了乐,爱好画画的同学根据诗意画了画,并用语言解说画意;爱好朗诵的同学配上动作再现古时风采,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则与同学合作完成……在上述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主动,因为鉴赏的方式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的,他们量力而行,牛刀小试,其乐融融。而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也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策略六: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感悟体验

创设情境是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模拟,创设典型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获得审美感受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可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塑造的意境直接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通过眼看、耳闻、手触各种感觉都被调动起来,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作如下处理:

1.听配乐朗诵。

2.听了朗诵之后,同学们对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畅谈感悟、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笔画出诗人站在船头的形象。)

3.请大家听一段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看看你会想象出什么情景来。(放曲子《春江花月夜》片段。)

4.明月之夜,诗人站出船舱,站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又见……诗人想到现在已是春天,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江岸、田野……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想到的你们想到了吗,想到什么?(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以上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思维、想象,使学生通过直观感觉,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当然,优秀的古代诗歌,都是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十分深远,与之相比,任何物质的再现手段都是不够的,因此,教师不能把所创造的情境视为学生理解作品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实践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也参与到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来,在感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探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优化策略 篇4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优化策略

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认为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语言,探析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汲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使学生充实、灵秀起来。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再现诗文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情,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之意境。

二、融情于境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在古诗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加深理解。如贺知章《咏柳》中的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做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我们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还是“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三、引导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是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学生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考验。

为了坚持不懈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就要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由题目入手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总体把握,即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诗歌中心,我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对这首诗和《慈母吟》进行背诵记忆。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5

文昌市第一小学 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

一、机械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二、表演抒情法

在教古诗《鹅》,我在学生看完白鹅浮水的多媒体课件后,引导:“我们边读边做动作,想象白鹅在绿水上愉快戏耍的那种可爱的样子,好吗?”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放起欢快的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边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边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地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高歌的样子,然后将手平放两侧做“浮”的动作,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读到“红掌拨清波”时,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自由练读时,学生更是踊跃参与,好像一只只小白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交流中,学生有的说:“读着读着,自己仿佛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里欢快地游。”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了鹅白白的羽毛,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氛围里,学生越读越爱读,他们不仅在自主性的体验中感悟了语言,而且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阅读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三、绘画悟情法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古诗的兴趣。又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四、名句导入法

古诗词中有许多千古绝唱的名句佳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它们是古诗词的精华。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等。这样的名句佳句举不胜举。这些名句佳句学生在课前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闻,而用这些学生曾经接触过的,甚至是学生熟悉的诗句来导入对整篇诗文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高。

小学语文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篇6

【摘 要】传诵至今的古诗文,成其为经典,必有其因。有对比才有辨别,白因黑的存在而显其白,明因暗烘托方显其明。在古诗文教学,为突破悟诗情的教学难点,也可以尝试将一首(篇)古诗文置于相关系的经典古诗文或时代、创作的大背景下从事教学,形成对照,让学生徜徉诗海,通过朗诵、比读,拓宽诗歌探究的途径,在璀璨的诗歌星河中,感触其属于这一首经典诗歌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意境深隧、语言优美,而且琅琅上口,是对小学生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熏陶的最佳启蒙教材。但古诗文创作年代漫长,时代背景古今迥异;古诗文语言精练,小学生吃透能力有限,因此,教学中,难以真正让学生触及到作者的心灵,领悟作者的思想情绪,这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

一、在历史或创作的背景墙上,放映古诗文

每一首古诗文,都有其时代背景,有些作品的创作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络。譬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一章节的诗,作者“喜欲狂”的心情,正是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息后,人们喜悦至极的内心感触的表白。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吃透诗人喜极而泣的来源,展现安史之乱以来,社会遥望,国破家亡,人民居无定所、饿殍遍野的惨境;在近八年的时间里,诗人一家人一路沦落,过着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寝紧张席的苦难日子,必须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同写于安史之乱张藉的《秋思》这一章节的诗,倘若不在展现这一历史背景上下足功夫,就难以吃透诗人“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繁杂心理。因此,这类诗文,将它们投射于历史的大背景下从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对策。能穿越时空,拉近文本与同学们的距离,让学生更明确的感触其诗人的内心情感。

古诗文的创作的背地都有一段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有据可查;有的鲜为人知,甚至无可考证。故事内容,有的朴实无华,有的动人至深。有记载的古诗文创作背景,为古诗文的教学开展了一幅充满人文情怀的画卷,无论是对于成人,还是孩子都有极有利诱力。顺着诗人创作的心路历史的这条滕,谛听诗人创作过程的点点滴滴,能让学生更值得探讨的触及诗人的心灵。

举例:李白的《赠汪伦》这一章节的诗,诗人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伦送我情”,表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仅从诗文上看,诗人只是对汪伦送别自己时行为的感激。其实不然,汪伦对诗人的情谊,在送别之前,体现的更为动人。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知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缎。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合歌。

教学中展现上述的真情故事,一定能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加深对诗文所表示情感的把控。先发表,后fu费,发表伦文版面预定维信***,扣,扣13247,25251。

二、在相同类型诗歌的幕布上,描绘古诗文

古诗文虽无清晰的分类,但老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人为的给古诗文归类,或可怜感类,或同作者类,或同景物類等。将一首(篇)古诗文,置于同类古诗文的大背景下,通过学生比读,读出诗情,领悟这一古诗文的经典之处,同时学习一首,带读了一组,增强了古诗文探究的效率。

举例: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章节的诗,诗人以目光送友人,视角别致的表示了对友人竭诚的情感。如何让学生感触其诗人写作的特别呢?教学中,可以选择同为送别类的诗歌,譬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以酒送别友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以劝慰友人的措施,送别友人。由此辅导学生更深刻品读出这首古诗的情韵。

又譬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章节的诗,诗人描写了西湖初晴后雨的漂亮景象。晴天是水光潋滟,雨天是山色空蒙,西湖如同妇孺皆知大美女的西施一般,无论浓妆也好,还是素妆也罢,都漂亮无比。

那么作者笔下的西湖,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在近代描写西湖景象的诗文很多,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年龄特点,选择几首通俗易懂的古诗,让学生比读。譬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终究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还有清代文人田庶的《西湖柳枝词》(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学生会有所察觉,只有苏轼将西湖比作美女,那么西施到底多么漂亮,在人们心目中,也只有一个含混的美的印记,这不正是诗人想向人们传达的一种诗的意境吗?

在教学一首或一篇古诗文时,选择好同类型的古诗文比读,可以让学生明确的感触到诗人写作的独辟蹊径,深化了对古诗文的把控。

三、总结语

总的来讲,将古诗文置于大的影响下展开教学,以经典烘托经典,尤如让学生泛舟诗海,穿越时空,触及诗人的魂魄,更值得探讨的品味到古诗文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 篇7

一、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把诗读到心里去

古诗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平仄押韵。反复朗读是学习古诗的最好方法,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1. 借助拼音,读准读顺。新课标对朗读教学提出三个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一以贯之、密不可分,但在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初读古诗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进行自主朗读,力求读得正确、流利。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阅读古诗的前提和保证。

2. 抓住韵脚,读好诗韵。诗韵潜藏着古诗的情感,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和韵脚来表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如果读成平音jiā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 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 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3. 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古诗富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1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 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可时∣照我还? 2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 ”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3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 部分) 用升语调,哪句( 部分) 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

4. 饱含激情,读进心里。读诗不是停留在嘴巴上的念读,而是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一种表现式朗读。在指导朗读时要教给学生发音技巧, 告诉他们声音是从胸腔里迸发,用气送出来的,读时音似断非断,气断意连,如读文言文一样满怀激情,感情饱满,把字字句句读到自己的心坎里。

二、激发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读到诗里去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一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读诗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在学生读好诗的韵味的基础上,还要从整体入手,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反复吟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把自己读到诗里去,充分感受诗所表现的意境,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意。

1. 反复吟诵激想象。“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诗如鼓琴, 声声见心。又因为“俯而读,仰而思,熟读精思理自知”是传统的教诗方法, 因此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激发想象是理解诗意的最有效、最朴实的方法。 如教《江雪》一诗时,让学生自由吟诵,一边诵一边想象,这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便水到渠成,真切地进入了诗的意境。

2. 电教媒体助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 而情感又是通过一定的意象构成意境,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由于古诗中所表现的社会时代、人文思想、风土人情已是遥远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很困难,这就要借助于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1创设诗境,激趣想象。如教学《村居》时,播放《渔舟唱晚》 营造宁静气氛,交替出现“草长莺飞”“拂堤杨柳”远景、近景、全景图。欣赏孩子们放学回家忙放纸鸢的画面,引导想象,体会意境。2扩大信息,协助想象。

3. 实践活动促想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作画、表演,再现诗境,更能引发学生想象,促进对诗的理解。1作画促想象。如于永正老师教《草》一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音乐想象,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了诗里,深刻地理解了诗意。2表演促想象。对于有人物活动,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可让学生分角色自编自演,对所演角色的感受发挥想象。如《寻隐者不遇》《回乡偶书》《赠汪伦》等都可以这样教。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将自己变成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三、借助资料,引导学生读到诗人心里去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的享受。教者要凭借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体悟诗人心境,缩短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感悟诗歌内涵。

1. 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古诗词,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如陆游的《示儿》一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不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的伤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了。

2. 借助资料,走进诗人内心。言为心声,诗为情生。不同的诗表达不一样的情感,通过各种资料,揣摩诗人不同的诗,可以了解诗人不同的情思,感悟到诗人的形象。如教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在感悟诗人谆谆教子的基础上,拓展陆游的其他诗句: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 读《钗头凤》,感受诗人的孝于亲,忠于情。这样学生对陆游的形象就有了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再读陆游的诗时,将很容易走进诗人的心里,与诗人产生共鸣。

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篇8

一、教学问题分析

1. 师生重视不够。教不重视,学也不重视,学不重视是由教不重视引起的。在语文教学中,一般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词教学,总认为古诗词简单,逐字逐句讲解意思即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故而不愿多花功夫。其实学一首古诗词,并非把诗词中字词意思翻译为生活语言就预告这首诗弄懂了,学完了。

2. 考试方法失当。考试无疑是教学的指挥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是教师心态的真实写照。现今考试只重书面考试,不重口头背诵,书面考试又以默写诗句及意思为主。为保证不丢分,少失分,平时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苦不堪言。因而许多古诗词的教学只能是落空了,更谈不上情感培养了。

3. 教学方法枯燥。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地领会其意境。由于缺少想像,缺少生活的联系,因此显得苍白、空洞。

二、培养策略探讨

提升自身素质。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修养,练好内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高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消极情绪,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不能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教师要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不大起大落,不喜怒无常,情绪稳定,心态平稳,对工作、学习充满信心,对学生、教学充满爱。

提升调控学生情感的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用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舒畅的学习气氛,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钻研教材。初中阶段要求学习的古诗词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作者在进行构思创作时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的,作品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深入研教材,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不仅情感培养要落空,就是对词句的理解也要大打折扣。

改进教法。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确立“生本观念”,努力做到教为学用,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责任编辑 邱丽

上一篇:城市公共自行车工程建设工作报告下一篇:铁路防护栅栏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