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陈磊(推荐10篇)
高一历史老师:陈磊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假如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本民族的文化之魂,从而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当今的中学生们普遍缺乏必要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面对当今中学生面临的道德缺失问题,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对学生教育改变现状这种状况,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精神。江泽民同志说过:现代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发展。今日的成就也是历史成就的发扬光大。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中国的栋梁之才,青年学生有必要继承历史的遗产,传承文化的薪火,将传统文化大力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发展了的民族文化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历史教学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实现发扬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呢?我们首先要掌握好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方法,先说一下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倾向于通过背诵历史知识。那么现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历史教学方法呢?答案是素质教育。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它改变了以往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而是要发挥老师的课题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学会自己动脑思考历史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要在高中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分为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从文化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了解一个人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就可以判定他的人文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育了,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的窗口,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我们应该找出适合学生学生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高中历史有明确的时间线索观念。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们都能够对高中历史基本知识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素质教育不是离开考试的教育,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还是要围绕高考开展工作的。现阶段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最终目标就是赢得高考,现在的高考重点考察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点了,而是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必须达到一定深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好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要准确、科学的表达历史概念,这样便能很好的方便学生理解掌握历史概念。例
如给学生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第三单元专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个专题总共包括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三课内容。在跟学生们开始讲授新课之前,我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我首先向学生们讲述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让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分割这段历史知识。
其次就是从思维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知道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将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历史学生的积极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使学生们可以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热点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学生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概念的理解很不明白,我就用当今的热点问题美国次债危机作为实例来分析。针对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展了激烈的讨论,通过探究式学生,同学们最终对这个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但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还通过分析讨论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学生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不是光想着要去问老师而是要自己先去寻找答案,要善于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通过让学生参加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争论,作为教师在这时就要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点拨,这样就可以将历史问题在讨论中解决,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以及在此基础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就是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出发,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很好的将社会主义道德转化成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教育中加入道德教育因素,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学会感恩、关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
高中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它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德和人格的形成。在高中阶段,中学生们在接受知识方面存在着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意志,让学生们远离不良道德的侵蚀。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邓小平同志提倡教育要“三个面向”,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尽管大家面对历史教学、教材、考试的急剧变革已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但一部分历史教师水准与日新月异的教改潮流不相适应, 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 故“补课”已迫在眉睫, 主要表现为: (1) 观念滞后。部分历史教师受传统的习惯影响, 思维保守僵化, 容易安于现状, 进取心减退。 (2) 教学方法单一。教法过于单一, 容易有重灌输轻启发、重课内轻课外、重分数轻能力等弊端。有的教师甚至只热衷于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 人为地加重学业负担, 学生穷于死记硬背, 临时突击, 对历史怕学、厌学。还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呆板,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不足。许多历史教师对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电脑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知识和设备还比较陌生甚至空白, 只得沿用老化的教学手段, 微机和多媒体技能的缺陷已成为束缚教学的棘手问题。教育家康内尔告诫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 非善学不可, 非终身学习不可”。为此, 历史教师不应是“老古董”, 学海无涯, 教无止境, 我们应千方百计地紧跟形势, 开阔眼界, 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 注重在业务上不断开拓进取, 精益求精, 换言之即头脑要活, 干劲要足, 功底要实, 技能要全,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而非平庸的教书匠, 像杨子坤、陈伟国等名师一样脱颖而出。俗话说教学相长, 教然后知困, 为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目标的转型, 由守成教育向创新教育模式的超越, 由片面单一的学科体系向全面综合的教育内容过渡, 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 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 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 为此笔者主张: (1) 前提———转变观念, 强化前瞻意识。第三次全教会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专家十分重视创造思维 (实用性、批判性、敏捷性) 的潜移默化。那么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置于首要地位, 耐心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加强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应用, 为塑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奠基。 (2) 关键———改进教学, 体现实践理念。目前“教师要加压, 学生要减负”的呼声高涨, 教学改革力争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模式, 加强学科内综合, 把求知作为多渠道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让大家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教师要当好导演, 把更多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以便于在历史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现其能, 最终走出传统教学封闭的圈子。由此, 我们首先应改进教学策略, 利用“减负”契机, 自觉遵循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综合性原则, 借鉴现代教育策略与模式理论, 以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学活为目标, 把课上出味道来。同时,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 把听、看、思、议结合起来, 人人积极参与, 争取大家动口、动手、动脑, 构造师生双向互动的融洽气氛。同时力求精炼、多导、有趣, 自己跳进题海, 再让学生跳出题海, 克服陈规陋习的误导。
笔者打算今后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以下几点: (1) 教学观念的改变。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 积极努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重视新课程下的课程标准, 不仅要重视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标准, 更要重视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的变化。 (2) 教学方法的改变。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 即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预习提纲, 能够整理出自学大纲, 简要记录自学笔记。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先通过口头提问或是抽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总结在自学预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难题。针对各个问题提示、讲解, 让学生能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教师自身素养的改变。我们历史教师应该修炼专业, 突出开拓精神。孔子主张“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历史学曾被马克思尊为“一门唯一的科学”, 它囊括上下几千年, 纵横几万里, 无所不包, 博大精深, 这个富矿需要我们去勘探开发。以古人“破万卷书, 行万里路”为志向, 以“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笃行之”为宗旨。笔者平生兴趣广泛, 注重亲临其境的感受。首先, 笔者每个学期制作5~6个课件, 并经常“触网”, 熟能生巧, 初步尝到了高科技的甜头。再次, 狠抓科研, 确保优先地位。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 犹如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缺一不可。要积极投身科研, 先应消除科研的神秘和畏难心理, 善于借鉴和总结, 以科研带动教学。此外, 还要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教师间要加强合作, 集体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人, 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更高, 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 而是备学生、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 围绕学生来备课, 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 解决很多实际问题。通过备课组定期举行的活动,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并统一进度, 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提出自己教学设想进行交流, 对教学所起的作用是一个人闭门造车所无可比拟的。
一、精心设计课堂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就需要我们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设问,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的情绪悄悄被点燃。例如,在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思想和实践》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中国发挥了与西方不一样的作用?"如果直接把问题抛出,学生们肯定不感兴趣。于是我这样设计这一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你能从鲁迅的这段话来分析一下,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中国发挥了与西方不一样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对这样的设问特别感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如,在讲必修三《孔子和老子》一课关于孔子的思想主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你去帮助他,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的哪些事情呢?"还有,在讲必修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时,为了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这样设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就是说,经济的全球化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你是如何理解的?"通过这样设问,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把遥远的问题变得实际,学生们思考的空间被打开,很多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很多的探究问题在课堂上、书本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学生们一生去寻找与探索。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在无形之中吸引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历史,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观今察古,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相联系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联系现实,可以使学生获得现实的启迪,使他们切身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思想解放,关心现实,如果历史教学只是"为历史而历史",远离现实,他们就会感到无趣,长此以往,还有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在讲述历史知识时,一定要联系现实。例如,在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在和平年代,青年学生如何实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对比,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一些历史人物更加尊敬,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再如,在讲必修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搜集了很多80后的小孩从小吃到大的零食的图片,比如大白兔奶糖、大大泡泡糖、街头爆米花等图片展示给大家,学生们看到这些图片都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活巨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恰到好处的联系现实,不能牵强附会。只有那些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重大事件和现实问题,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联系现实。如果为追求形式而联系现实,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联系的事件和现实问题,就是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声像结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材中可以挖掘的,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的史实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本身的素材创设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经历历史、感受历史,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其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必修一《五四爱国运动》一课时,为了再现时代背景,我给学生放了电影《我的1919》的片段,影片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弥漫硝烟的战争年代。电影以1919年巴黎和会为背景,通过中国外交使团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出80多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情绪,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道理。影片表现了一个弱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看过电影,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对当时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们的爱国情绪受到感染。在这样的情绪下,我进一步问学生,"当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后,你作何感想?"同学们各抒己见,从而认识到什么是五四精神。又如,在讲必修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学生们听着激昂奋进的国歌,看着人民解放军的英姿,情绪受到感染,切身的体会到旧中国的耻辱和新中国的强大。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等有着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乐,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作用,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摘 要】将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向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一些尝试,在积极主动做好硬件、软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采取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课程 探究式 互动式
一、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1.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同、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整合强调了对个体性的承继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同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
二、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国家编写了很多新的教材。我们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配置了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多年以来,我校每个学科都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像:“表演历史小品”、“启发式教学式”、“实验教学法”等等。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看到,这么多年的探索,都无法完全脱离开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溉的地位。在这样一种形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用电教媒体上课,尽管我们的课是在有电脑的教室上的,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5分钟时间里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三、在改革的路上积极地探索
本人近年来也在努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本人的一些肤浅的经验。
通常在我的课堂上,一节课分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资源支撑,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自主构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若干个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每个步骤关键之处设计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攻克了,学生才能去攻克另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浅白,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学生则会兴趣索然无味,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有针对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其活动。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要求学生设计、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我应用Powerpoint把卡通片的部分精彩内容用媒体剪辑到课件中,让学生首先有个总体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一种思考、急于想了解的状态,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再提出问题,“二战如何爆发?开始的标志,大战的转折点、性质、影响极其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等等”,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讨课文,找出了答案,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2.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当一大堆问题提出后,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既能保证绝大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协作小组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制定学习计划和明确分工,应让学生明确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的目标和有序的分工是完成探究任务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在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
3.资源支撑、合作探究
利用主题网站或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加工、整理。网页上的很多信息不是全部有用的,如果学生只会把网页整个保存,而不进行整理、加工,这就不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探究来的新知识。学生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这里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小组讨论及总结”等环节来实现,在传统的教学进程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分析,实际能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合作讨论,即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这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历史资料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商鞅变法》这一课时,我在课件里面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范文书本上没有的课件,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在我讲解完课文后,我就按照学生的能力高低,给每个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不同层次的课件来进行学习。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这节课有事可做,而且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并且他们这时的查找不会是漫无目的的,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既可以大大增加每一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讲历史故事或历史小品竞赛,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利用提问,实现这一目标。提问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提问,与学生开展有效互动。
一、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利用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教师提问辛亥革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就不会提起学习兴趣,也不会主动思考;而如果教师将问题改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他们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从而主动寻找答案。
二、把握时机
提问时机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效果,因此要想发挥课堂提问的最大作用,教师就要把握时机,恰当提出问题。对此,教师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提问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就会感到突兀,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而如果教师先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讲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认识到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从而得出启示国家独立统一是富强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而不得的时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循序渐进,层层剖析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且层层渐进。因此,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一个环节连一个环节,体现出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出问题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层次性。
此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然后提问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哪些暴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提问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四、积极鼓励与评价
教师要妥善处理学生的回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正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以正面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摘要:多元化教学属于一种教学艺术,然而如何利用好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中收获、在学习中体会却是难上加难。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弊端,如何避免不足,发挥多元化教学的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将根据自身的经验谈谈在历史课堂多元化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多元化;教学艺术
众所周知,高中是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大,要学习的课程较多,而历史学科繁重的记忆任务让学生更加头疼,导致很多学生在需要记忆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厌学,这就需要多元化的教学艺术来拯救高中历史课堂。我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思想逐渐变得成熟,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兴多媒体的普及,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信息渠道也更为开放,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早已经不拘泥于历史课本。
高中阶段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之时,自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对历史事件的独到看法,他们对于网上新观点的兴趣远比对历史课本上知识的兴趣浓厚。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渠道,另一方面,网上知识混杂真假难辨,容易误入歧途。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常常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述的史实,以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忽略了繁杂的历史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注意教学艺术的运用、渗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既抓历史基础,又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传统教学的精髓,还必须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学习充满兴趣。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致力于树立“课堂是师生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只有建立了师生平等的氛围,学生才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加深了师生友谊。
第一,为什么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一名教师如果总以师者自居,打造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不当的目标观将对一个班的历史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严重导致历史创作灵感被扼杀,因此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迫在眉睫。第二,如何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教师在平时应多鼓励学生大胆的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学生争做小老师,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这种创新形式的多元化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更有利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
二、多元教学,课堂巧妙运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完善的教学设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记忆深度。而高中历史课堂中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观看历史题材影视热播作品。教师可以从近年来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热播现象入手,试图构架起影视作品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桥梁。第二,运用图片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图片及视频更有利于人脑的记忆,尤其是针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一新的授课方式。根据记忆曲线,视频图片等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当他们在观看的同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会将一个人的思想变成两个人的。这一多元化教学过程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同学感情,更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与记忆。
在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同时,教师切不可忘记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学习后有收获,学习后有进步,为下一步课堂教学做铺垫。教学中恰当运用白板多媒体,采用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欢乐的教学情境,启迪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划分小组,利用PPT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一点是针对高中生的特点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多元化活动。普遍来说高中生心智较为成熟,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加以利用,如果不控制则会导致课堂主旨内容跑偏,所以教师在划分小组进行活动的时候要制定一个计划。
第一,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提倡不同的答案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在教学《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一课时,我会先让学生分小组,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制作成PPT,学生们热烈讨论课堂的参与度非常高,不用教师去苦口婆心的灌输和提示,这样关于民国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就被学生熟悉并掌握了。这也需要教师规定课堂讨论的内容,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进行PPT制作和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聊天,导致上课秩序被打乱。
第二,设置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时间。这要根据讨论的内容来灵活决定讨论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有时间观念,让学生在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遵守规则,不能因讨论而忘记了时间和纪律,仅靠老师来安静课堂。
第三,进行课堂讨论及辩论的总结。在讨论完毕之后每组选出一人总结讨论过程,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在此过程中其他组员也可以举手积极发言,补充该学生没有提到的方面。讨论总结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是检验本次课堂讨论质量的标尺,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就能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也就能够对学生形成创新型人格非常有利。
四、拓宽思维,优化学科结构
多元化的历史教学除了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应该包括有更多的内容,甚至包含超出历史教学内容的学习。比如历史学习总是会牵涉到地理的知识,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地理知识也需要相应的基础。例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从中选择一个答案”。因为没有地理坐标概念,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不健全的历史知识结构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历史学习,拓宽学生思维,优化各学科的学习结构。
高中历史老师讲得太多, 照本宣科是高中历史课堂上睡茧不醒的主要原因。教师讲得多, 学生自然就动得少, 最终学生思想僵化, 口笨舌拙, 成了一个不会思想、不会表达的人。课堂成了教师的戏台, 更多的时间被无效的讲解所占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一门学科, 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要学习好, 必须在解构中发现。
二、在解构中化蝶
1.意——启动发现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 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 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之中, 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 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 可以以“神农”的传说作引, 点出农业是古代文明成就的基础。
接着出示表格, 让学生自己去填写: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 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探究“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2.疑——展开发现活动
师生共同提出问题, 选择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同时提出对该问题回答的猜测和假设。布鲁纳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 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
3.探——深入阅读实践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 其中包括设计探究的方法与步骤、选取有结构的材料、提出探究的注意事项等。
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五目“行省的设置”, 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 要让学生在深入阅读实践的基础上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明白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 明白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4.议——交流发现结果
解构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过一种热情的生活”, 学生在认识真理的同时就是在创造真理。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 体验活动和经历, 让学生在与环境“互动”的进程中领悟了真理性知识。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探究的内容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使同一小组学生首先取得共识, 形成初步结论。
5.获——取得发现认同
获取知识结论和习得探究知识的方法。包括全班学生共同交流各小组的探究过程与方法、知识结论、展示学生制作的作品等, 在全班形成共识。同时, 引导各小组对猜测和假设进行验证, 提出新问题供下次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1.前言
史料教学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是英国处于历史教育危机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之一,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成功帮助英国历史教育走出低谷。事实上,史料教学属于过程性、动态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将史料视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究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高中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方法的意义
2.1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总的任务和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同时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并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此外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掌握科学史观,并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还要促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并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对民族及人类在历史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关注,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等。很显然,这一教学目标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善于思考的立体形象,绝非简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更为强调学生对历史的探寻。史料教学将史料分析和探究作为教学方法的中心内容,恰好是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性以及纵深思维,自然有益于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
2.2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除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外,史料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并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就是一个搁置旧有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他在用自己的视角对一个历史事件或是一段时期内的历史面貌进行考察,那么他可能得到和一些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的思想见解,抑或是他能够真正深入地对某一历史事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有所认识。这个过程属于探寻和发现的过程,属于思维意识创新的过程,一旦学生适应于这种教学模式后,在他未来的人生中遇到一些问题时,也很有可能采用相同的方式——搁置既定的、旧有的观点或方法,从自己的角度对事物加以认识与探索,这个过程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挥,也意味着科学精神在闪光。
3.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的基本方法
史料教学固然是一种教学模式,但却同样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就像是一件趁手的工具,也需要使用者熟悉它的操作方式并与之不断地磨合才能够真正地为我所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也要熟悉史料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3.1选择适当的时机展现史料
史料教学并不意味着将史料一股脑地丢给学生去参悟,而是同样讲究展现的时机,并合理搭配展现的史料内容。一般来说,在以下时机加入史料可能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是新课程的导入时,可以通过生动的史料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并将他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内容上来,使学生由此开始积极的思考;其次是当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出现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课外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补充,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第三是当学生对相同历史问题产生不同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入史料使学生的观点进一步碰撞和补充;第四是当教材中没有提供史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供而使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
3.2正确地选择史料
事实上,在教师的教学中,可供选择的课外史料是非常多的,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史料,怎样选择史料就成了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选择得当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史料选择不当,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减弱。笔者认为,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史料有难易,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也有所差异,因而对高一生,教师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史料,对于高二生,教师可提供经转述及翻译的略有难度的史料,对高三生,教师则可以适当选取一些原始状态的史料。
3.3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
史料教学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角色。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过程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史料的兴趣与分析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技巧。亦即教师在摒弃传统一言堂教授方式的同时也不能失去章法,失去自己在历史课堂中把握方向的掌舵作用,同时还要尽量提升个人的表现力。比如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对一段史料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和干巴巴地照着材料去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效果,语言表达、词汇水平,这些都是教师可以提升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史料教学法更好的发挥作用。
结语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其精髓在于学生不再单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历史知识,而是要结合对史料的理解和研究去分析和认识历史,从而借由阅读、分析、评价以及理解史料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的探究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丰富并提升史料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做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172-173.
[2]张保祝.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基本内容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2,(2):7-8.
一、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评价如何实现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笔者结合这一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准来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渗透。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首先针对“钓鱼岛”事件、我国抗日系列的影片、日本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来启发学生的民族感,确定“铭记苦难,不断咀嚼苦难”的情感教学目标;其次,结合我国就“钓鱼岛”事件我国部分群众砸日货商店、打砸日本出厂的车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现象,制订正确纪念苦难、反思苦难的情感教学目标;最后,直入本节的教学内容学习主题:“宁战死不为亡国奴”“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正视历史,展望未来”等,围绕情感教学目标来逐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端正对历史的学习。
二、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课堂教学指出:“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激情和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性的教学不仅仅能够活化学生的思维,而且对于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也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有利于自我个性思维、自我内在力量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活动等来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将自己的.不同见解或者不懂之处记录下来;其次,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最后,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流自主收集信息的途径、学习和思维方法等,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充实展示自我。
三、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主要都依据教材,新课改指出: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却不是唯一的。对此,倡导教师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来开发、挖掘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实用性的体验和感受。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笔者在此认知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充分挖掘、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借以来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历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历史知识范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实现素养和技能的双重培养。如,在教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现在的生活和前的生活做比较,即:收秋:传统的人工工作――机器作业;联络:书信、BB机、固定电话――手机、网络等,让学生通过比较,真正地感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深化高中历史教学。
总的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倡导以生为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情感、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历史资源的整合等。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真正的促使自我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相吻合、统一。
参考文献: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
工作总结
陈磊 2014年1月26日
还记得,作为一名四期队员,在月河街义卖报纸。再回首,2012年12月8日,益满湘西爱心团队,四期五期换届表彰。从那一天开始,五期正式启航。
如今,“爱心接力,永不落幕”已到了六期,作为一名留队两年的成员,我真切地希望,未来有十期,二十期乃至更长久。那时,再回去参加毕业生欢送会,“一家人”其乐融融,简直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五期的一年里,我负责实践组,五期的基调定为“求实”。核心团建立初始,在四期六位前辈地点拨下,我们六位慢慢学习传承了团队的会议文化,带队准则,也共同思维交流,在整个流程中创造亮点。下面我就针对“实践组”的工作进行总结:
实践部总的是两大块:外联和募集。外联是对外社会,媒体,各界爱心人士的联结以及对他们反馈感恩。募集包括图书和资金。
关于反馈。最早交接是谢小龙队长带着我去印刷店(帮忙印刷成果报告册)进行感恩,顺带一盆发财树和我们上一年的成果报告册。五期期中,我带领分配队员,前往嘉兴各所小学,感谢他们捐赠大量图书文具,随手献上队员纯手工的纸玫瑰。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五期对四期梦想超市活动的反馈形式。在综合考虑资金,心意等方面,队长庆岩在淘宝上印了上百张湘西孩子手握“梦想”的喜悦照片,加之受赠的高露洁牙膏,我们六人按专业对献出爱心同学进行划分,一一将我们的心意送到他们手中。那会天很冷,但同学们看到照片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我也相信,这种反馈,绝对是一种爱与感恩的循环。所以,建议未来的队友们,能重视反馈的创意与执行。饱含心意地创新反馈,将爱传递。
关于联结。其实,在我看来,益满湘西这么多年来的本质正是爱的平台。在陆老师,湘西吴老师的无私指导下,在一二三四五期各位队员的努力付出中,我们一起携手搭建了“益满湘西”这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将社会各界人士,部门单位的爱心资金物资传递到需要帮助的湘西,为那边的孩子送去温暖。
我们不想做大,不想做强,但想做长久。做大学生力所能及的事,用爱回报社会,用责任点亮梦想。在心中播下这颗种子,等待在迈出校园,踏上社会这个大花园里,萌芽,绽放!关于募集。首先,这是五期在四期人事结构框架上作出的改变,实践组的前身是四期的外联组和募集组。因为考虑到五期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创新,所以设立了教学组。而外联募集具有共通性,故而回归到三期架构中的实践组。因此,在当初选人上,我也侧重多一些男生,进入到实践组。这对后来的搬运娃哈哈,运载图书都十分有益。当然,我的理念是,把每一位队员都作为实践组的一份子,而实践组的队员们,更要组织,付出,创新,从而更好地执行。
在与小组队员的熟悉中,我采用“逐个击破”到“大团圆”。比如五期这十位实践组的战友,我有去他们的QQ空间看他们的说说,照片,有对他们报名表的信息进行归类,在大致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后与他们沟通,往往会有相见如故的惊喜。然后,再找机会,大家一起聚餐,探讨嬉笑间,情谊也自然升温了。
关于实践组负责的活动,我还想说两点。一是团队的第一桶金。爱心的传递,团队的运行,都离不开资金的保证。所以建议大家好好思维,动员身边的力量。把握这第一次既可以磨合团队的良机,又能为后期团队建设添砖加瓦。二是大家都期待的素质拓展培训。在后期的交流中发现,很多队员都提到,真正让他们亲密无间的契机正是这一整天素质拓展培训的展开。这也说明了培训对家文化和团队升华的重要性。希望今后团队能延续这项活动,并且能够推陈出新,多沟通,设计出更好的活动项目。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陈磊】推荐阅读: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06-05
高中历史教学艺术漫谈07-02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11-17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06-12
高中历史新教学模式06-25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09-07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10-25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