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规矩礼仪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寺院规矩礼仪(共4篇)

寺院规矩礼仪 篇1

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

若受师父馈赠物品,得捐款于功德箱内。寺庙之物不分价值,微细至纵使您在寺庙打一通电话,而不投一块钱,就足够下地狱受苦,贪取寺庙一块钱,当种下地狱果报,是不可不慎的!

第二条:不得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

寺庙后山树上的水果,自摘而食,即犯了偷盗寺物之罪。

第三条:入佛堂不得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

在佛堂中吸烟、嚼槟榔,实为不敬三宝之行,并污秽了佛堂清静。进入佛堂内,应穿干净的鞋子,穿一般鞋子进堂,当污秽佛堂清洁,应知大家所穿的鞋子在外踏过脏物,从厕所内出来都会沾到不净之物,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为宜,当戒之。

第四条:进佛寺,不得由中门入,当从旁门入,入寺内不踏门槛(门底下隔板),需踌脚而入,是为礼也。

第五条: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即作礼拜,更不得溜达作观赏,东张西望;进入佛堂内,在堂内走来走去,或站着堂内正中央,高视佛面,像在观艺术品一样,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观佛面,应站立于堂外丈远而观之,方合乎礼制也。

第六条:于佛堂内不得大声谈话、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佛堂内不得口不择言,大声谈话,或话家常,扰乱清静,罪过无量。小孩一入宽大佛堂内,当作游玩场,乱蹦乱跳,跑东跑西,大人管不严,甚是罪过!

第七条:入佛寺内勿随地吐痰或随地擤鼻涕

于佛寺中吐痰擤鼻涕不得不慎;若欲吐痰擤鼻涕,当以卫生纸包之,投入垃圾筒内,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冲洗。

第八条:入佛堂佛绕佛可得五种福德

凡入佛堂,应旋即佛顶礼,或绕佛唱念佛号,佛言:当得五种福德,一、后世得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槃道。

第九条:寺庙内用食,当提捐献

凡适逢菩萨辰日,举办消灾法会,都会备办素食筵席与众生结缘;或平时到寺庙用餐,皆得捐献功德金,因所食之物,皆为十方善众所捐献的,不应白吃的;如此当犯偷盗食之果报。

第十条:一枝法杖倚壁,证果全失

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放于地上,而后再行顶礼拜佛,尤其千万不可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于桌上。入佛堂亦不可穿木屐或拖鞋。

第十一条: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礼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主持礼拜位置,一般人请勿站立或礼拜。很多人在佛堂拜佛,都喜站跪在中央礼拜,殊不知已犯礼仪,因一寺主持,需德高才优者,方能当之,佛堂中位为尊。礼拜占主僧之位,为我慢失敬。

第十二条:入寺庙,服装要整洁朴素

女人到寺庙拜佛,千万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失礼仪,跪拜礼佛时,相当不雅观,有碍佛堂庄严,并会引起来参拜之信徒非非之想,扰乱寺众之清修,则罪过矣!

第十三条:勿让小孩到佛堂内奔跑嘻戏

若带小孩到佛寺拜佛,一定要管制的好,勿让小孩在大殿内东奔西跑,或随意动法器,因木鱼、罄之法器,乃龙天耳目,千万不可让小孩把玩敲打

第十四条:入佛寺不可大声说话

佛寺内,大声谈天说地,走路搭肩勾背,随便摄影佛像,带荤肉食物吃,如此扰乱出家人清静修行之法,当犯果报。

第十五条:入佛寺应念“阿弥陀佛”向师父问讯 凡入佛寺,遇师父应问讯答:“阿弥陀佛”,不可直称师父法名,凡答谢师父或向师父赔罪,皆说声“阿弥陀佛”。向师父告别,应说“弟子向师父告假,阿弥陀佛”

第十六条:皈依弟子应向师父顶礼行路中,与师父相遇,应停足向师父问讯后离去,不得闪避而过。

第十七条:入师父房间之礼节

入师父房间,应扣三声:若不应声,则表师父在内有事或休息,不得强入,可即离去。

寺院规矩礼仪 篇2

关键词:先秦,祭祀礼仪,繁复,规矩

作为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对于祭祀有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情感。祭祀既是一种宗教活动, 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源于宗教中的灵魂观念, 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主流价值。在先秦时代, 正是由于祭祀的存在, 人们才在难以征服的自然面前安心生活、发展农业。所以, 先秦古人十分重视祭祀礼仪, 其范围也十分广泛。据《尔雅·释天》记载:先秦时代, 春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祠, 夏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礿, 秋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尝, 冬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蒸, 祭祀天地被称为燔柴瘗薶, 祭祀山川被称为庪县浮沉, 此外还有师祭、马祭、大祭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祭祀礼仪[1]21。在这些名目繁多的祭祀礼仪中, 有一些环节是共通或必不可少的。例如文辞发布, 即以文辞实现人与神之间的交流。这是先秦祭祀礼仪最重要的部分和手段。

一、祭祀大事慎而严, 以鱼为祭讲究多

先秦古人相信:“祀与戎, 乃国之大事。”对于国家而言, 祭祀与兵家战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先秦祭祀礼仪繁复, 就祭祀对象来说, 主要以人们难以征服的自然为主, 例如天地、寒暑、四时等。根据《礼记》记载, 先秦祭祀礼仪的次数很有讲究, 太频繁不行, 太频繁会显得轻慢, 轻慢则是不敬的表现。次数太少也不行, 那会显得懈怠, 懈怠则容易遗忘。春夏秋冬四季, 每一季都至少要进行一次祭祀, 被称为四时之祭。如果有人不参加四时之祭, 就很可能遭到惩罚, 如寒冬腊月不准穿裘衣, 或夏天酷暑不能着麻葛。可见, 先秦祭祀礼仪是十分慎重而严格的。

祭品是先秦祭祀礼仪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除了现代人熟知的牛、羊之外, 鱼也是常见的祭品。天子在祭祀社稷神时用的是太牢, 诸侯用的是少牢, 而没有分封的士大夫用的是荐新礼。所谓荐新, 是以五谷瓜果等食物为祭品进献给神灵。如果没有新鲜的食物作为祭品, 就以旧有之物替代。四时之祭分别被称为春礿、夏禘、秋尝、冬烝, 实际上也是以时令食物为祭品上荐, 以表示对宗庙的尊重、对天赐的感恩以及对先人的孝敬。《礼记·中庸》中说:先秦修祖庙, 陈宗器, 设衣裳, 荐时食。所谓时食, 就是针对四时之祭而言的, 祭品各有不同。一般为, 春季上荐蔬菜, 夏季上荐麦子, 秋季上荐黍物, 冬季上荐稻谷。其中, 上荐蔬菜须与蛋相配, 上荐麦子须与鱼相配, 上荐黍物须与肉相配, 上荐稻谷须与禽相配。由此可见, 鱼是重要的上荐之物, 这与现代人一般认为的祭品之物明显不同。又如《国语·陆语上》中所言:取名鱼, 尝寝庙, 助宣气, 执事举鱼。此外, 《仪礼》的“有司”篇和“少牢馈食礼”篇中都说:“鱼、羊、豕三鼎乃升”、“司士升鱼”等[2]18, 足见鱼在先秦祭祀礼仪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先秦祭祀礼仪上荐的鱼并非没有讲究, 反而对于鱼的种类、数量、摆放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周礼·渔人》中说, 每当春季即将来临的时候, 会有专门的捕鱼人捕捞鲔鱼用于春季的四时之祭。《礼记·月令》中也说, 春季祭祀宗庙, 要进献鲔鱼。鲔鱼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鲟鱼, 是有着两亿多年历史的、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先秦时, 鲔鱼在开春之际便从入海口溯江河逆流而上, 寻温度适宜的淡水环境产卵, 此时正是捕捞鲔鱼的最好时机。而《诗经·周颂》中对于先秦祭祀礼仪中上荐的鱼的种类并没有局限于鲔鱼一种, 而是说“潜有多鱼, 有鳣、鲔、鲦、鲿、鰋、鲤, 以享祭祀景福。”《仪礼》的“少牢馈食礼”篇中也说:“司士三人, 鱼用鲋。”也就是说, 在一些祭祀礼仪中, 人们用鲋鱼作为鱼类祭品。鲋鱼即是今天人们所称的鲫鱼。由此可见, 先秦古人祭祀用鱼并不局限于哪一种类, 但也绝不是对所用鱼的种类没有规定, 主要因季节或捕捞时节而定。

至于祭祀用鱼的数量, 不同史籍中的记载有所不同。据《仪礼》的“特牲馈食礼”篇介绍, 先秦祭祀礼仪用鱼共有四条, 其中一条用于进献, 其余三条置于俎上。据《仪礼》的“士虞礼”篇介绍, 先秦祭祀礼仪用鱼有七条, 全部置于俎上。据《仪礼》的“少牢馈食礼”篇介绍, 先秦祭祀礼仪用鱼有十五条, 全部置于俎上。相关记载同样都是出自《仪礼》, 但由于不同的篇章所记述的祭祀礼仪不同, 相应所需的鱼的数量也不尽相同。尽管数量并不统一, 但可以确定的是, 先秦祭祀礼仪所用鱼的数量还是有严格规定的, 一般都在二十条以内。而在祭祀开始之前, 对包括鱼在内的所有食物的烹饪工作应已完成。祭祀开始后, 司士举着盛鱼和盛豕的鼎, 跟在司马的后面入场。司士将鱼等食物摆放在祭台上。《仪礼》记述的摆放顺序是:“设俎为中, 羊为先, 而后鱼, 而后豕, 而后腊。”[3]45由此可见, 先秦古人将鱼置于祭祀礼仪仅次于羊的第二位。而羊作为比较贵重的禽类, 并非一定要出现在所有祭祀活动中, 如此, 鱼作为首要祭品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二、血祭程序不可逆, 甲骨记述残忍事

先秦古人祭祀礼仪中另一不可少之物即为血。早在比先秦更早的原始社会, 人们出于对生命、对人体的崇拜而形成了尚血观念, 并发明了尚血仪式。至先秦时代, 种种史籍记载表明, 血祭是祭祀礼仪的一项重要程序。在祭祀先祖的礼仪中, 有“九献”和“十二献”的说法。“九献”中就有献血而祭的环节, 主要出现于肆、献和裸的礼仪中。据《周礼·大宗伯》的记载:“献礼, 谓荐血腥也。”可见先秦祭祀礼仪的重要一环即是荐血腥之献。又据唐代鸿儒贾公彦所疏:先秦祭祀礼仪的渐进程序依次为, 裸献、朝践、献馈、酳尸。天子或诸侯主持的祭祀, 先有裸献之礼, 再有迎牲之礼。士大夫主持的祭祀则没有裸献之礼, 只有自荐熟始, 以馈食为礼。另据郑玄注改谓称:先秦祭祀礼仪多有荐血腥之事。以“毛告纯, 血告杀”说明荐血意味着已杀。综合《周礼》、《礼记》、《郊特牲》等各种相关史籍的记载, 先秦祭祀礼仪中的血祭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组织祭祀礼仪活动的主人外出迎牲口入宗庙, 将它们拴系在宗庙中庭的石柱上, 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迎牲丽碑”。这种宗庙祭祀用的是活的牲口而非已死的牲口, 一来是表示伸尊, 二来是表示别嫌。然后, 在杀牲之前要向参与祭祀的众人展示牲口, 并需要得到众人对其毛羽、毛色、体型等的赞美之辞。其次, 组织祭祀的主人要亲自杀死牲口。如果是天子或诸侯, 要亲自击豕、剐羊或射牛;如果是士大夫, 则要亲自以长刀或短刀宰杀牲口。之所以要亲自操刀, 就是为了达到“战战兢兢, 以事百神”之效[4]78。再次, 牲口被宰杀后, 要盛取牲口的鲜血、皮毛、内脏等物。据清代学人孙希旦所言, 取牲口之血用以告幽, 表明牲口在被拉来用于祭祀之前是没有内伤的。而取牲口之皮毛则是用以告全, 表明牲口外表没有损伤。最后, 向祭祀的神灵上荐血、毛、内脏等物。在献血的同时, 祭祀中庭要进行一种被称为“燔燎”的仪式, 并从中聚其馨香, 以向天神献祭。

上述有关先秦祭祀礼仪用血程序的记载主要针对的是周代时期, 但随着不断出土的甲骨文文物逐渐被科学解读, 现基本可以确定, 周代之前的商代也曾广泛实行过这样的礼仪和程序。商代的迎牲之礼被称为“逆羌”。例如在卜辞中, 就有“王于宗门、南门逆羌”, 与《周礼》、《礼记》等史籍中的相关记载相印证。此外, 甲骨文中也有文字表达了商代血祭的情况。据甲骨文学家们的解读, 商代的祭祀礼仪有先杀牲口后取血的环节, 甚至有极端事例表明, 商代祭祀还有以杀人取血的环节。这一般只有在战争中或战争后才会出现, 是虐杀俘虏的一种残忍方式。

三、各有其辞分工明, 六诗之歌考验难

无论所用祭品为何, 也无论为何祭祀, 先秦祭祀礼仪都是十分隆重而庄严的。尤其是在大型祭祀礼仪活动中, 参与者都有非常严密的组织分工, 并逐渐形成了各有其辞、各司其职的祭祀礼仪制度。祭祀礼仪不同, 需要与之相配的祭辞也就不同。值得一提的是, 先秦祭祀礼仪制度促进了先秦文体的分类, 也因而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祝祷文体。先秦祭祀礼仪中以祝祷文体表达的祭辞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并深受祭祀礼仪本身的影响。

先秦祭祀礼仪的制度性与规范性, 以祭辞为重要体现之一。据《周礼》的“春官”篇记载, 一般的祭祀礼仪活动都会有专门负责祝祷文辞创作和发布的人。例如被称为大祝的负责人, 专门创作“六辞”;被称为诅祝的负责人, 专门创作“盟诅载辞”;被称为瞽矇的负责人, 专门创作咏歌或诵诗。这种类似后世的礼官制度, 增进了先秦古人对不同文体的认识。由于各种祭祀礼仪的目的不同, 祭辞也有不同的形态, 所以先秦繁复的祭祀礼仪也丰富了祭辞的内容。以“六辞”为例, 执掌“六辞”祭辞的大祝为“求永贞, 祈祥福”, 以亲疏远近通上下为依据, 作祠、命、诰、会、祷、诔“六辞”。这“六辞”也被后世视为六种文体。它们或关乎宗庙社稷, 或关乎国之命运, 或关乎先祖德行, 各有各的祭祀运用场合[5]54。根据祭祀目的的不同, 大祝所作文体样式也就不同。而创作“六辞”本身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那就是在处理人与神、人与鬼、鬼与神的关系时沟通亲疏远近与上下之别, 相互之间绝不能混淆。由此可见, 在“六辞”的创作中, 祭辞文体的分类就已经萌芽了。

有一些先秦祭祀礼仪, 尽管没有独立的祭辞, 也没有让古人意识到文体分类, 但却同样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例如在不同的祭祀礼仪活动中, 瞽矇执掌“六诗之歌”, 为后来的《诗经》区分颂、风、雅三类诗歌提供了依据。如前文所言, 瞽矇负责的是祭祀礼仪中的咏歌或诵诗。《周礼》的“春官”篇中较为详细地提到:瞽矇掌播歌、弦、管、柷、鼗、埙箫、敔等古乐, 执九德、系世奠、鼓琴瑟、诵诗歌。《周礼》的这一记载同时出现了歌与诗。其中, 歌体要鼓琴瑟、击缶合乐而歌;诗体要讽诵。此外, 《周礼》的这一记载还表明, 瞽矇不仅执掌“六诗”、“九德”之歌, 还执掌“讽诵诗”。而此处的“诗”并非独立于“歌”的单一文体。对此, 贾公彦曾解释说:瞽矇之师乃乐官之长, 故而深受政教。所以, 瞽矇一般都以六德为本, 即和、知、仁、义、圣、忠之德, 无论诗体还是歌体, 均以此六德为祭祀教化之内涵, 相互之间并无明显区别。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能在先秦祭祀礼仪活动中执掌“六诗之歌”的瞽矇不仅要有高超的诗歌造诣, 更要有让人尊重的高尚道德品行。有些祭祀礼仪活动如果需要瞽矇在创作之外亲自念唱祭辞的, 则对瞽矇的要求还要更高, 因为这样就意味着瞽矇必须具有良好的嗓音条件。从瞽矇的身上不难看出, 先秦祭祀礼仪于组织者、参与者来说都是对当时个人能力与素质的较高考量。

参考文献

[1]张琪亚.民间祭祀的交感魔力[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3.

[2]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孙诒让.墨子间诂[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

坐车的规矩和礼仪 篇3

一般情况下,出于尊重,我们应当让尊者先上后下,要请尊者先上车,做到上座,位卑者要先下车,为尊者打开车门;男女同车时,男士应主动为女士开车门,出席商务场合时,如果男士的职务高于女士,则不必讲究。但是,在具体的场合中,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应变。

比如,陪同领导外出办事时,同去的人较多,对方热情相送,这时我们应主动向对方道谢后先行上车等候,因为送别仪式的中心环节应是在双方的主要领导人之间进行的,所有的人都非要等领导上车后再与主人道别上车,就会冲淡双方领导之间道别的气氛,而上车时也会显得混乱无序。再比如,如果到达时接待方已经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则应当等领导下车后陪同人员再下车。

寺院规矩礼仪 篇4

一、案例现象

五岁多的张亿蕊小朋友,刚从别的幼儿园转来,身高明显比同龄的小 朋友高出一个头,清秀可人的外形,穿着时尚,性格活泼。在她身上折射出的礼仪行为令人担忧。

镜头一:入园时,她总是耍脾气,有时使劲拽着妈妈的手,哭闹着不肯进教室,妈妈摆出交换条件—买东西,她才松手,一脸胜利的表情,没事似地径直走进教,老师向她微笑打招呼,她却不屑一顾。

镜头二:上课时,她不是走到别的小朋友位置,拉扯其他女孩子的头发;就是走到窗户边独自欣赏风景。户外游戏时,她不是推其他小朋友插队,就是四处乱窜,不听指挥,有时还躲起来,让老师们担心。

镜头三:区域活动时,她总是不守规则,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还不时使用暴力;把玩具随手乱丢。

镜头四:午睡时,大家都排好队,他不是往楼上跑就是跑到一楼躲楼梯拐角处,让保育老师顾此失彼,好容易把它带进寝室,他不能安静躺下,不时发出怪叫声,小动作打扰身边小朋友休息。

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她玩,对她的告状不绝于耳。张亿蕊小朋友种种的表现都让老师们为之头疼,怎样制服这只离群的顽劣“小野马”?关键是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二、案例分析

张亿蕊小朋友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和溺爱,稍有不如意,孩子就会用哭闹耍赖的行为,让父母长辈有求必应;在待人处事方面大人很少引导教育,总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会懂事了,造成孩子的放任自流,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父母之间关系不和谐,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孩子耳闻目染后,形成不良攻击行为;刚上幼儿园时,在亲戚开的幼儿园读书,那里的老师给家长“面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过于“包容”,还多次换幼儿园,使孩子没能接受幼儿园规范化、系统化地学习与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幼儿从小将礼仪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更好地学习、成长、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儿童在2.5岁—6岁的可塑性最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年幼的孩子做“规矩”很有必要,而且越早越好,家庭、幼儿园一定要相互配合,对孩子进行系统训练。幼儿的礼仪教育关键在于加强幼儿的爱心教育。幼儿的礼仪教育问题,其实质是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往。

三、措施与效果

加强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身体力行,强化孩子的打招呼行为,如入园时,教师可轻轻环抱孩子,主动和孩子问好,并不吝啬夸赞“呀,今天,我们的仕显穿得真帅气?”“我们可爱、有礼貌的亿蕊来了。”在缓和关系后,让孩子也回应老师的问候。设“文明礼仪之星”让幼儿在校门口“站岗”,向老师、家长小朋友,家长打招呼。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主

动和身边的人打招呼,为孩子树立榜样。

对于孩子上课乱讲话行为,可以让他当老师的小助手,监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帮老师发学习用具等,如果孩子认真,要及时夸奖,激励孩子。

对于孩子的霸道行为,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适时安排她和其他幼儿整理玩具,抬早操器械,按号放小口盅,挂小毛巾等,让孩子护理植物角的植物,培养孩子的细心、爱心,缓解孩子的霸道之气。进餐环节,安排他帮小朋友们分汤匙,让小朋友们对她说一声“谢谢”树立了孩子形象,增强孩子的荣誉感,也增进孩子间的情谊。每当出现温和的好行为时,给予孩子奖赏和鼓励。而这期间,争取家长积极配合,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园共育双管齐下,消除孩子不良行为。

对于孩子不守纪律,乱跑行为,可让她当小队长指挥幼儿,因职责在身,自豪感责任感,使他更专注于对其他幼儿监督和管理工作。

对于孩子入睡难的不良行为,教师可轻轻抚摸孩子的头,这种安抚的小动作,会平静孩子焦躁。

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教育,张亿蕊小朋友改掉了很多不良行为。入园时,她会高高兴兴牵着父母的手,主动和老师们问好;改变了霸道的行为,与小朋友们友好相处;上课时能安静坐下来,积极回答问题;户外活动时不会乱跑了,午睡时也能安静。家长反映孩子孩子在家乖巧懂事,很少无理取闹了,很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孩子每天快乐地成长着。

四、反思

对幼儿的礼仪教育是一项漫长又艰巨的工作。在幼儿园,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

上一篇:档案整理方法步骤下一篇:中学生如何学好科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