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风 雨》教学设计
<1>导入:
大自然神奇而又美丽,在文人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有些事物更是他们借以抒发倾述的对象。比如说“风雨”,翻阅古诗词,我们可以发现有关“风”“雨”的古诗不甚枚举,同学们有没有学过有关“风”和“雨”的句子,列举一二。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风雨”的句子,我们可以来欣赏下。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如此多的文人大展其笔,尽显“风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风雨”的文章,来看看贾平凹(wa)又是怎样来描写风雨的呢? <2>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自传:娘呼“平洼”,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风雨》是作者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一篇写景散文,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3>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有的急促些有的缓慢些,事例指导如急促,“猛的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如缓慢“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每一段落转换处应停顿,不能急促)
2.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抑扬顿挫。并思考每个段落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第1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自然段。(从修辞、动词运用并结合想象的角度)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问:将什么比作面团?为什么像面团?北方秋意正浓、满目黄绿的哪点像面团了——在狂风劲吹下)
明确:比喻,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虽然狂风劲吹,肆虐着树林,但是它仍然生 命顽强。
2)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房舍,墙头。(“长在空中”说明了什么?有哪些动词?)
明确:说明风吹起落叶时间较长;“旋”“挤”“拉”“扭”“冲”“乱”“压扁”细致的描写出风肆虐树林的情态。
3)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比喻,柳条乱得像麻团,从形的角度)
4)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杨叶千万次变了模样,从色的角度)
5)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芦苇倒伏破裂出声,从声的角度)
明确:从描写树林整貌到具体描写风雨中的垂柳、杨叶、芦苇。
4、古人评论含蓄而精彩的作品说“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课文中没有一个“风”“雨”字,但一直在写风写雨,也就是说作者写风雨,并没有直接写风如何雨如何,而是通过写风雨之中的各种景物的变化来表现风雨,这种写法就叫什么?——侧面烘托(对描写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描写,来从侧面形容渲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5、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老师所分析的句子外,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描写其他景物的句子,结合修辞,动词,侧面烘托和想象来分析一下其他的句子好,好在哪里?它使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精读课文
1、从全文的详略情况上来看,“风”姿多于“雨”态,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风的,写出了风的怎样特点?又是从几处着笔写雨的?找出写雨的句子?
明确:其一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其二是对动物的描写;其三是对人的描写。还有宏观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是微观描写,分别从形状、色态、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特点: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态。——狂暴、肆虐。
第2页
共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根据2013年秋季新教材编写
2、如何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明确:课文大篇幅描写风雨之大之猛烈,狂风下的景物模样——树木乱成一团,蔓藤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情势之紧急,都有着一种“急”的情调。但到了结尾,转写室内,年迈的老头饱受风雨天气带来的风湿疼痛,年幼的孩子看什么都是新奇有趣,叠着纸船玩游戏。在一片萧瑟的风雨景象中呈现这样的一幅温暖画面,令人回味。节奏舒缓,有一种“温暖”的情调。在其他景物和人的存托之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世界上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3、描写这些景物的顺序?
明确:植物——动物——人;远——近;屋外——屋内
4、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上一下子植物、动物、人„„但在每个景物的描写中都离不开“风雨”的这个主题。
<5>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主旨:作者通过对西北小村落那些显而易见的景物在风雨中的千姿百态的描写,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并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第3页
“玄宗时宰相姚崇令人灭蝗, “仅一个州, 就消灭蝗虫14万石。 (1) ”页下注“ (1) 石 (dàn) , 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14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称谓之误。“市制”虽是指我国创造和长期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制度, 但在古代度量衡制度并不能称为市制。“只是到1928年时, 才开始称为市制 (市用制的简称) 。全国解放后, 正式把我国传统的度量衡制度称为市制。”[2]99“1959年6月国务院规定以公制作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同时仍保留市制。”[3]792市制的标准量制是1石为10斗, 1斗为10000毫升。就唐代而言, 虽然“斛”、“石”可以互换使用, 但其标准量制是“斛”而非“石”, “实际用‘石’作为容积单位自宋始”[4]284, 唐代的标准量制是1斛为10斗。由于斛石可以互用, 故也可说是1石为10斗。此似与教科书所言相同, 但事实上, 唐制大斗1斗等于6000毫升, 小斗1斗等于2000毫升。与市制相差甚远, 故称唐时的石是“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是不正确的。其二, 读音之误。石作为容量单位, 在唐代读为shí, 而非dàn。《说文》:“石, 山石也。”段注:“或借为硕大字, 或借为禾石字, 禾石, 百二十斤也。”读音皆为石声, 而石声为“常只切。”[5]448故“石”在汉代作为重量单位, 读为石头的石。唐宋时的字典《玉篇》:“石, 市亦切。又厚也, 斛也。”[6]411《广韵》:“石, 常只切”[7]518, 皆读为shí。石音发生变化出现在宋代。据梁方仲称:“北宋时四川的成都府及梓州两路已出现了‘擔’这一权衡单位的名称。不过, 当时这些地区仍以石 (量制) 作为米谷的计算单位, 只有一些‘杂色’的税物才以擔 (衡制) 来计算。自清初以来, 在很多省区, 民间已通俗称衡百斤为一擔 (担) , 而量一石亦称作一擔。擔、石二名从此往往通用。”[8]526因此秦似称“石在北方话中有dàn的一读, 是晚近的事。”[9]375
2.《中国历史》 (下) :
“唐玄宗时期, 有个状元出身的考官叫李昂, 以公正刚直著称。科举考试前, 他对应试者说:‘文章的好坏, 是可以衡量的。如托人情, 一律不录取。’李昂的舅舅与应试的李权私交很深, 舅舅找到李昂为李权说情, 李昂大为不满, 表示要让李权当众出丑。考试结束, 李昂将李权文章中的不通之处, 摘出来贴在墙上, 让众人品评。李权不仅没有考中, 还丢了颜面。”[1]17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李昂虽是进士第一名及第, 如下文所证, 当时官方并没有状元的称呼。故称李昂状元出身不妥。其二, 向李昂为李权说情的人不是李昂的舅舅, 而是他的妻父。考此典出自《唐摭言》, 向李昂举荐李权的人, 史书称是李昂的“外舅”, 所谓:“既而昂外舅常与进士李权邻居相善, 乃举权于昂”云云[10]11。按《尔雅》云:“妻之父, 为外舅;妻之母, 为外姑。”[11]2593《说文解字》所谓:“舅, 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5]699据此, 为李权说情的人是李昂的妻父而非舅舅。
3.《中国历史》 (下)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 增加学员。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 仍未中进士。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1]18
笔者按:此条问题有二:其一, “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此论不确。因为贞观年间并非每年都开科取士, 如贞观“二年米贵不举贡”、贞观“十六年不贡举”[12]276。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也不在千人以上, 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10]4虽有千余人之说, 但这是包括了明经等科考生在内的。如宋人王珪所谓:“唐自贞观讫开元, 文章最盛, 较艺者岁千余人, 而所收无几。咸亨、上元增其数, 亦不及百人。”[13]3614其二, 所谓:“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值得商榷。
首先, 对进士第一名的称呼, 唐代并非状元一个, 还有状头、榜元、榜首之称。因应举者皆须向有关方面呈交填有证明其身份内容的家状, 故称居首者为状头或状元。如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仙人许状头。”[14]4153孙棨称乾符中, “孙龙光为状元”颇惑于名妓郑举举[15]28。因应举者省试合格后, 放榜于尚书省, 夺魁者名居前列, 故名“榜元”、“榜首”。如范摅称李肱于文宗元年, “以榜元及第。”[16]15另外在唐代, 制科第一人亦可以称状元, 如唐宣宗大中五年莫宣卿中制科第一, 柳珪遂有《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
其次, 唐太宗时, 进士第一名尚无“状元”之类的称呼, 随着科举文化的发展, 中唐以后, “进士登第名噪一时, 获第一者更为士林所重。所谓‘榜元’、‘榜首’、‘状头’、‘状元’之类的称号, 就在这时开始出现。”[17]而此前科名高低并不受人重视。如李诚开元三年进士第一, 其《墓志》称“开元三年举进士, 十年兴茂才, 十七年举文学, 皆射策取甲科。”[18]卷11李琚开元二十二年及第第一名, 其《墓志》论及此事时, 也不过是说:“遂以乡贡进士及第”而已[19]1619。柳宗元为杨凝、魏弘简等进士第一名所写的墓志中, 都没有用状元称号, 如他为杨凝写的《墓碣》称其“君既举进士, 以校书郎为书记”[20]212。为魏弘简所作的《墓志》称其“由进士策贤良, 连居科首”[20]223。
【学生学习反馈】
这是一节任务型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能较自觉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
【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边探究实验边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属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现对教学各环节作如下总结:
1、在备课过程中,我将教材内容以问题和任务的形式,将课堂教学设计成探究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用阅、听、看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课前,我自己动手做了实验,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备课时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3、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品尝馒头的味道,再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取分组探究问题的形式,随机抽组讲解、让每个学生都带着任务去开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采用多媒体给学生适当的提示,采取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完善实验计划。
在学生探究阶段,我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断巡视,及时掌握学生实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规范实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我探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为后面的整合、精讲及以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情资源。
4、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制,出现语言表述不准确、思路不清楚的情况。
②部分学生不敢大胆质疑,畏首畏脚的。
③有的学生加入碘液的量过多,浪费了材料。
④留给学生实验时间和结论分析时间稍少,导致表达交流环节效果未达预期效果。1篇二: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章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重学
生。(公平)让他们找到理想、方向。因是借班上课,所以在上课前刻意去了解了学生的能力程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差异、爱好等,以便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及时表扬,及时指正。例如,在学生回答教材第二十一页的“资料分析”中自己所填写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有的学生不是很敢回答,这时教师先肯定他答题的方向是正确的,再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引导他说下去,学生受到鼓舞后基本都能慢慢地说出合理的答案。其他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也会更重视自己。
二、信任学生。
沟通是一种互相协作,合作的活动,教育是一种互相协作的活动,应建立一个可以取信于人的互动模式。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互相协作、合作学习。我让学生在课前就分成4-5人一小组,每组自己选出一组长,并分工负责实验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等。还让学生自己选出人员自编自演节目。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还布置课后讨论题,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一些问题。
三、乐观。
人性本善,且潜能无限,并会从错误中学习,人类在所有的工作领域中,都有未经发掘的潜能,虽然学生的潜力不是很明显、但它总是等待我们的发掘开发。相信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即使环境是如何恶劣,我们(教育)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当环境或条件是合适时,学生往往均可以超越自己。例如,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课前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编自演缺乏一些无机盐、维生素的症状,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让人很惊喜。课堂上及时地肯 1 定学生,能让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挥。
四、刻意安排。
在人物、地方、政策及过程等方面刻意设计、安排。例如,刻意课前去了解学生,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好-中-差”进行分组、分工,安排学生自编自演节目。刻意将第一课时安排在实验室上课,便于学生分组实验,而第二课时安排在多媒体课室,便于学生观看节目表演。刻意安排实验和表演,令学习有趣、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带了桔子让学生品尝并说出百吃后的感觉,以此引入新课的学习。还刻意根据“学习金字塔”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安排了多个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中实行学习较好的学生带较弱的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安排
学生实验、表演等。多种方法搭配使用,尽可能地去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平创作。积累相关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的风格导入词的学习
二、简介温庭筠
三、读顺全词
1、读出节奏。
2、读出重音。
3、示例:“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肠断”。
三、读懂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的大义。
2、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全词内容。
四、读出层次
建议你再读全诗,从“时间、景物、情感、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一句话,表示你读懂了课文。
1、从时间来看,全词描绘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从清晨到黄昏一天的活动。
2、从景物来看,全司的景物犹如一个个扫描镜头,从家中→楼头→千帆→江水,最后定格在白频洲。
3、从情感看,全词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因而肝肠寸断。
4、从手法看,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从表达方式看,全词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景,第三句抒情,[叙一笔,描二笔,抒一笔],构成叙→描→抒的模式。
小结模式:叙一笔、描一笔、抒一笔(或事一笔、景二笔、情一笔)
五、读出情味
“梳洗”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满怀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小结:
1、“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选行爱人的归来,写出了这一个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同时又引出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2、“千帆”点明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改变语序“千帆过尽皆不是”)
3、“脉脉、悠悠”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夕阳有意,江水有情,思念无穷。
4、“肠断”写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极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呈收拢回来,集中在“百频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聚焦定格情头)
六、读背全词
屏幕显示关于词的来源及特点。
根据学生积累介绍作者
指导朗读
再读全诗
深入理解
建议你再读课文,就课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教学回顾
谭义专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鲤城区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再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知道下,办出我校信
息科技教育特色并全面事实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发展和新水平。
二、主要工作:
1、深入的学习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尽力的工作。
2、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
(1)、组织学生报名活动。
(2)、组织学生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
3、加强备课组建设,重视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
(1)备课组长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组内各项日常工作的贯彻与落实,组织好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2)每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和听课与评课活动,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开展外出听课、观摩教学录像后的取经说课,上研讨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4)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每个美术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4、继续在校园内的玻璃橱窗展示学生作品,绘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美术教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个人认真备课,批改美术作业,辅导学生,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进度表
第1周18/2—24/2
2月18日正式上课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
第2周25/2—2/3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活动一 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欣赏。
第3周3/3—9/3三.八妇女节
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
活动二 中外油画、版画、欣赏。
第4周10/3—16/3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活动三 艺术作品的表现和审美情趣。
第5周17/3—23/3第一单元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活动四 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探索。
第6周24/3—30/3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
活动一 《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通过欣赏学习,了解艺术家如何表达春天。
第7周31/3—6/44月4日清明节
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
活动二 《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大自然是我们艺术创造的源泉。第8周7/4—13/4第二单元 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
活动三 《色彩常识及配色训练》 让学生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对比色、相邻色。
第9周14/4—20/4第三单元 校园的春天(设计、应用)
活动一 《收集和交流——设计标志》 标志设计常识、标志设计要素。第10周21/4—27/4期中复习考试
第三单元 校园的春天(设计、应用)
活动二 《学习与练习——设计海报》 海报设计常识。
第11周28/4—4/5五·一 劳动节
第三单元 校园的春天(设计、应用)
活动三 《设计与展示——运动会会场设计》主席台、场地等。第12周5/5—11/5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综合、探索)
活动一 《设计制作请柬》请柬设计与制作。
第13周12/5—18/5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综合、探索)
活动二 《设计布置舞台》会场设计与布置(小型表演活动)第14周19/5—25/5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综合、探索)
活动三 《制作道具、表演》 表演道具的设计与制作。
第15周26/5—1/6第四单元 校园艺术节(综合、探索)
活动四 《校园艺术插花》 艺术插花常识。
第16周2/6—8/6高考6月8日端午节
第17周9/6—15/6教学常规检查高中会考
第18周16/6—22/6 第五单元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欣赏、评述)
平面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字体设计、图像设计、书籍设计等等。
第19周23/6—29/6期末复习考试
第20周30/6—6/76月30日初二会考7月1—3日中考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2.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难点: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四、辅助工具:PPT图片
五、教法设计:讲授法、启发法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程序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新课
1.以“抓耳挠腮落笔愁,胡编生套成文羞”导入,用上一次学生写的作文《在挫折中成长》所总结归纳的学生的选材情况引出对教学重点--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的讲解。选材情况如下:
(1)写考试失利的20人
(2)写家庭变故,父母离婚的2人。(据了解,父母婚姻幸福)
(3)写作业任务繁重,没完成作业的1人。
(4)其他选材5人。
请三位同学讲述上述选材情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一一引出写作选材三要素“围绕中心”、“真实”、“新颖”并板书。
2、详细讲解如何做到选材“围绕中心”。讲解围绕中心的三个要点:“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接着出示一份案例《记一位助人为乐的同学》所选的几种材料:
(1)小勇同学学习刻苦,从乡下转到城里,英语基础差,但他勤学好问,一个学期就将英语成绩赶了上来。
(2)他爱好体育,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了几个冠军。
(3)他课间很抓紧时间,珍惜分秒复习功课。有时同学课间遇到难题,他耐心帮助解答。
(4)他课间帮助低年级小童学抬水。
给学生2-3分钟思考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点是围绕中心选材的。然后再次向学生强调“围绕中心”选材应该做到的三步:“确定中心”、“广泛取材”、“仔细删选”。
进行练习:
从《误会》、《我长大了》中任选一题,你会选择哪些材料?以提纲的形式写下来,准备交流。(3-4分钟,通过交流分析讲述同学所选材料在“围绕中心”方面落到实处与否。)
3、以2个写作不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案例的“不真实”的原因,并抽同学讲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过的“不真实”的材料,从而讲解选材真实的必要性。案例如下:
“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师评语:“4张500块钱,下次带给老师看看。”
“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表扬。”
老师评语:“你的语文书真够厚啊!”
接着出示一则选材真实的案例“妈妈夜晚为我洗衣服”片段:
“妈妈的身影朦胧在冷冷的、黯黯的灯光里,昏黄的光线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暖意。春寒料峭,风依旧像小刀一样锋利,吹割着妈妈的皮肤,可以想象水的温度是如何的冰冻着她的手。“嚓、嚓、嚓……”妈妈用她那柔而有力的双手一下一下的搓洗着,领子、袖口、前襟……单调的声音在清冷的夜里诉说着她无言的爱意,也一点一点地沉淀在我心底:那仔细的动作,让人觉得她手里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个值得拥有的珍品。她的背影俯下,抬起,俯下,抬起……在这个寂静清冷的夜里成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无论岁月如何斑驳,它都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技艺……”
请一位同学朗读,并抽同学分析这则材料选得真实,写的好的原因,然后总结同学们的回答:抓住细节、环境描写、修辞方法。
然后出示课件:“在我们班级生活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细节。请仔细回忆,认真思考,以“那一刻,我很--”为题,选择材料。思考后口头交流。”时间2-3分钟。抽同学回答后总结作文选材真实应该“观察生活,注意细节。”
3、讲解选材新颖。首先讲述何谓“新”,接着以《做早操》为题出示2份写作片段:
(1)一天,阳光明媚,我和哥哥去草地上做早操。
第一节12345678;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二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三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四节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2)一提起做操,我们班同学答案各不相同,有烦、无聊、害怕、厌倦……我觉得做操很高兴,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
平时,老师不在的时候,男生和女生就发生大战了。你看,做第二节的时候,男生连忙冲过去,用起了“泰山掌”,女生们几乎要摔到了。可是,女生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往右的时候,用了“如来神掌”,还好男生们稳定性好,只受伤。接下来往左时,男生用“葵花点穴手”,往右时,女生用“连环八卦掌”。有时几个男生或女生检到“暗器”,就用起了“小李飞刀”。
通过两者之间的截然不同进一步讲解选材新颖应当“全面撒网,重点捕捞。”。然后以“被咬过的苹果”为主题选择新颖材料。注意:“全面撒网,重点捕捞”
1-2分钟思考后抽同学讲述自己的选材,然后出示老师的选材:
①苹果像地球,奉献了甘甜却被人类破坏得伤痕累累。
②生活就像被咬过的苹果,并非十全十美,我们要热爱生活,尊重生活。
4、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
5、布置作业。
以《谢谢你》为题,围绕这一中心,选择真实、新颖的材料,只写提纲。
李玉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
重点 1、词语积累。2、学习作者生动逼真的描写。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记叙技巧。
难点 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具体深入地理解口技表演者精彩的表演与高超的技艺。
课前预习(请在书本“读一读,写一写”上做好笔记)
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不懂之处请作好记号。
3、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部分。
第一课时
一、多媒体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学生谈感想后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组长检查《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部分。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以组为单位,解决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2、全班释疑。
3、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学生需要注意积累的词句。(学生抢答)
五、朗读、背诵指导。
1、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根据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行归类。
3、综合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4、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并结合文章内容的层次安排,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堂训练部分。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导入
二、自主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作者结构安排意图。
1、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记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段意。
2、开头与结尾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3、课文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4、开头与结尾两段两次交代口技表演者的道具有何作用?
三、合作探究,学习以动衬静和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1、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我们班上自习课时,只能够听到笔尖在稿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声,这就是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请你找出来,反复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2、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烘托,请在课文中用波浪线划出来,大声朗读,并说说有何作用?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四、拓展延伸
当堂开展“我也露一手”的小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的口技,比如学鸟叫、模拟汽车、飞机的声音、吹乐曲等。
2、一人表演,其他人说出表演的内容。
3、对比文中口技人的表演谈感受。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后训练部分内容。
秦瑛
第一周 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4)爸爸的花儿落了(3)
第二周丑小鸭(2)诗两首(2)伤仲永(3)
第三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四周黄河颂(3)最后一课(4)
第五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土地的誓言(2)木兰诗(3)
第六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2)邓嫁先(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
第七周音乐巨人贝多芬(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孙权劝学(3)
第八周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3)社戏(4)
第九周安塞腰鼓(3)复习(4)
第十周期中考试,评讲试卷(自修)
第十一周五一放假
第十二周竹影(2)观舞记(2)口技(3)
第十三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3)伟大的悲剧(4)第十四周荒岛余生(4)登上地球之巅(3)
第十五周真正的英雄(2)短文两篇(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2)第十六周猫(3)斑羚飞渡(4)
第十七周 华南虎(2)马(2)狼(3)
第十八周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3)作文讲座(4)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各自的来历、外形、性情,以及在家里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4.通过讨论探究,形成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自动播放有关猫的图片)猫是一种活泼乖巧,温顺可爱的小动物,哪些同学有过养猫的经历呢?(生举手)请分享一下你家喵星人的故事吧。(生举手叙述家里养猫的故事)作为人类家庭的伙伴,猫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被许多人喜爱。开始,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家里也养过三只猫,最后他家却永不养猫。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从他的《猫》中一探究竟吧!(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郑振铎,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生字词注音
污涩(sâ)相称(chân)红绫(líng)怂(sǒng)恿(yǒng)一缕(lǚ)怅(chàng)然 蜷(quán)伏 惩(chãng)戒 妄(wàng)下断语
3.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作者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作者的感情变化,完成下表。
4.三只猫中,作者重点写第几只猫?为什么?
【交流点拨】
第三只。
这只猫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使我明白自己冤死了一只不会说话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三、合作交流,案情重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第三只猫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冤案”的造成有哪些原因?
【交流点拨】
(1)第三只猫本身不讨家人喜欢。
(2)第三只猫经常对着鸟笼凝望。
(3)被发现时嘴里正在嚼着东西。
2.我的判断是否正确?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
不正确。(学生找原句,勾画)
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交流点拨】
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
4.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
四、感悟延伸
1.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怎样才能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呢?
2.把老师当成文中的“我”,你想跟“我”说些什么?(给你一次教育老师的机会。好好把握哟!)
【交流点拨】
(1)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2)为人处世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能全凭个人好恶、私心和偏见。
(3)善待生命,同情弱小,关爱动物。
3.对文中那只可怜的猫,你想说什么?
【交流点拨】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五、技法鉴赏
文中“我”养的三只小猫最终都是非常意外的结局,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三次明显的飞来横祸吗?作者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使得全文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交流点拨】
1.衔接呼应: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呼应开头。
2.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联接。
3.伏笔的设置,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六、课堂小结
第三只猫就这样悲苦地死去,他身份卑微(被人遗弃,无家可归),活得可怜(不好看,不活泼,不讨人喜欢),结局悲惨(受人冤屈,遭毒打却无法辩诉,含冤而死)。生活中这样的“可怜猫”还有很多,愿同学们都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平等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生命吧!
教学进度表(2012年2月20日—6月29日)(共十九周)
第一周(2.20——2.24)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4)爸爸的花儿落了(3)
第二周(2.27——3.2)丑小鸭(2)诗两首(2)伤仲永(3)
第三周(3.5——3.9)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四周(3.12——3.16)黄河颂(3)最后一课(4)
第五周(3.19——3.2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土地的誓言(2)木兰诗(3)第六周(3.26——3.30)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2)邓嫁先(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
第七周(4.2——4.6)音乐巨人贝多芬(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孙权劝学(3)第八周(4.9——4.13)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3)社戏(4)
第九周(4.16——4.20)安塞腰鼓(3)复习(4)
第十周(4.23——4.27)期中考试,评讲试卷(自修)
第十一周(4.30——5.6)五一放假
第十二周(5.7——5.11)竹影(2)观舞记(2)口技(3)
第十三周(5.14——5.18)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3)伟大的悲剧(4)第十四周(5.21——5.25)荒岛余生(4)登上地球之巅(3)
第十五周(5.28——6.1)真正的英雄(2)短文两篇(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2)
第十六周(6.4——6.8)珍珠鸟(3)斑羚飞渡(4)
第十七周(6.11——6.15)华南虎(2)马(2)狼(3)
1.情感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2.知识目标: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能力目标: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体会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 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初一学生班级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的互动气氛较浓。
教学方法 诵读,自读为主、合作交流,老师点拔归纳
教具 多媒体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研读“学者”部分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研读“革命家”部分
三、拓展延伸
四、品析语言
五、写作特点:
六、课堂小结
1、关于闻一多:
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导入。 引出闻一多相关资料。
2、作家简介:展示臧克家相关资料。
臧克家: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3、字音字形 见课件
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见资料包)
2、表情朗读。教师做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3、表演朗读(配乐《春野》见资料包)
4、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理清文章思路。
学者 《唐诗杂论》
(三本书)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革命家 起稿政治传单
(三件事)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起过渡作用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第 二 课时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3、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作为学者、研究者“做”比“说”更重要,闻一多如此,邓稼先如此,作为学生更应如此。
目前,我们虽然不可能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卓越的学者,不可能像邓稼先一样成为“两弹元勋”,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
借你一双慧眼,看看你身边的伙伴,
谁是真正的“做”者?他(她)是怎么做的?
举例语句:
①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③“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⑤“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总结:
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选材典型,以少胜多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交流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挺度印象,学习表情朗读。
3、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同学评议。
齐读精辟语句
4、默读课文后,交流看法,
并汇总
5、两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承上,“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启下 。“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些关联词,“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1、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3、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学生找出文中颇有感触的句子,读一读,自选角度谈自己的理解。
小组讨论
代表发言
个别补充完善
个人朗读注意节奏读音语调
讨论后老师点拨
学生总结语言特点
学生总结“一课一得”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三本书 《唐诗杂论》
(学者)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选材典型
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 以少胜多
(革命家)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辟。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播放录音,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在学生充分交流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很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及情感。能够复述课文大意,并能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但是对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议论、抒情和描写的写法,分析时稍有难度,需精心引导。
刘丹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工作总结12-03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06-29
音乐暴风雨教学反思11-18
《历经风雨才见彩虹》教学设计09-1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诵读》教学设计09-15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教学设计09-26
《狼》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2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9-24
《窃读记》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20
人教版七年级下思想品德教学计划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