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荐7篇)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公有制经济;奋斗目标
从现在起至20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我国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非公有制经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1.从今后一个时期所有制变动的情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将是一个趋势,而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其企业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在各自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大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增强,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安置就业,积极捐助公益事业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非公有制企业在总体上拥有较为灵活的先天机制及创新、管理成本低的优势,这种综合优势将使其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各地区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具体来讲,非公有制企业在筹集资金、兴办项目、生产经营等方面,具有机制灵活、可塑性强的优势,创立和经营成本也较低,运行效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而且这类企业能够有效体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内在规律,市场适应速度快,生产方式灵活,创新的驱动机制也较为有效,动力机制特别强,综合优势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成为促进各地区长期发展目标实现、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力量。
3.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相当部分的生产增值,并提供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在目前经济疲软,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及社会安定秩序的维持。
从未来各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看,要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必须以较高的速度和较合理的结构增长,而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由于其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部分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战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对于确保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目标实现和社会安定秩序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非公有制经济的稳定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对实现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或退出某些非优势领域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重组,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企业转制的战略过程中,依靠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创立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无疑是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为改革提供运作经验,降低改革成本,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安置了大量下岗人员,为他们提供生活出路,使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不致面临分流无门的境地,减轻了社会负担,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兼并、购买等方式将其经营机制注入国有企业,从而有力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以及缩小城乡、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涉足农业,大大改善了农业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市造成的压力,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农民初步脱贫致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
1.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政府环境将得到改善。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正在深入的进行,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首先是政府对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较大规模改革,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小政府、大保障”的政府管理格局,在具体工作上,各职能部门将逐步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认真履行职责,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政府环境将最终得到改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体系的建立将使非公有制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进一步规范、有秩序。近几年国家开展了专项斗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许多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制约经济发展的经济障碍将逐步消除,现行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中许多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地方将逐步完善,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将使非公有制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进一步规范、有秩序。
3.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保护、规范作用加强,良好的法制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加大。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执法情况也在不断进步;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而从法律制度上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4.“干事创业氛围”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社会环境将逐步形成。必须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有着自身特点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下成长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消除社会依然存在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某些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还需要社会舆论的大力支持,我国目前正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诸方面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逐渐创造更浓郁的“干事创业氛围”,通过社会舆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动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1]
(1)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一视同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标志是: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各级政府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一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
经济是振兴各地区经济,加快各地区
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迫切需要和依托,二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三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是扩大就业,吸纳多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稳定社会的重要渠道。
(2)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专门的行业管理之中。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把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起纳入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门的行业管理中来,要做到同其他企业一样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认真推行目标责任制,奖优罚劣,加压驱动,并给予其一样的重视、支持、鼓励,增加政府在这方面宏观调控的指导协调作用,逐步改变依靠经营者的趋利动机
自发性、盲目性发展的不良现象。
2.加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其发展的政府环境。
(1)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法律、管理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指导、服务和协调等工作。从中、长期改革的目标看,要参照深圳市的经验,成立按企业规模进行分类管理为主与按所有制成份管理为辅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订和统筹、协调,从短期改革目标看,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政出多门、又无统一主管的问题,应建立由工商、税务、劳动等职能部门参加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划、组织、服务、管理、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各地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统筹安排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工作。
(2)合理配置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的人员及相应的责、权、利,以增强实效。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效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相应决策、执行、监督机构人员,坚决克服人浮于事及人员力量不足的两极化现象,同时应进一步修订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行为程序,明确行为人的行为权限(责、权、利),根据其履行责任的情况实施严格的奖惩,并加强监督力度,有力促进秉公执政,保证执政的公正有效性。
(3)修改原有限制甚至歧视其发展的不合理政策,尽快做到平等对待及落实到位,加大政策的促动作用。各地区应重视政策的制定及落实,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结合本地区实际,借鉴先进地区一些好的经验,已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要补充、修改、完善,一切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要废除,并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出台新的方针、政策;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力相对弱小的现实,在政策方面应淡化所有制因素,给予较大的政策优惠鼓励与扶持,尤其是在税费、信贷、执法等关键问题上要及时兑现政策,落实其待遇,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
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支持。
(4)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拓展其服务领域,提高其服务效率与水平。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中,要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强化服务意识,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寓有效管理于优质、到位的服务之中去。在具体工作上,如提供金融支持手段、鼓励高层次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协调土地征用、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把支持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现到具体行动上来。
3.健全法制环境。
(1)完善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为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地区应加快立法步伐,研究、制订、完善一些地方性的配套法规,应考虑尽快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权益保护条例等作为指导、规范、保护企业的法规,使企业在法制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既为其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行为提供严格的法律规范,又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的法律保护,也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有法可依。
(2)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法制建设是消除政府缺陷的保证,要逐步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完善政府行为规范,使政府行为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和彼此配套,政府行政立法要避免空洞无力,要尽可能地明确、具体,并要有相应的制裁强制措施,相应监督主体也要制订法规明确行为,确保给予有效的监督制约。
(3)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控制、引导,杜绝违法、违规现象。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各有关部门一方面应通过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法制、职业道德、思想教育,积极引导。为此,政府有关综合部门要加强通过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进行的宏观调控,工商、行政、计量、审计等部门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行业规范标准,加强行政监督与控制,从而构成一条企业行为的监督控制链,公检法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资源的规范管理,制订环保标准,控制污染
企业并加以强制治理。
【参考文献】
[1]潘成义.全面小康与中国盛世[J].社会主义研究,2006,(4).[2]厉以宁,等.民营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J].民营经济,2006,(7).[3]陈恭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民营经济,2006,(11).
1 农村经济安全和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农村经济安全是一种农村经济的环境适应经济发展的状态, 具体表现就是对于土地、森林、水源和大气资源的利用能够达到永久的状态, 国家的各种政策或者法律法规以及人口变化等其他活动都能保证经济的发展, 避免出现种种不良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计民生, 更与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密不可分。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 要想让小康建设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 重点还是在农村, 对于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 主要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因此。农村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
2 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安全面临的威胁
2.1 新背景下农业抗御风险能力低下。
我国加入WTO之后, 农业在对面开放的程度上需要扩大, 而来自国外的农业大都表现着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我国农业也因此受到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影响。农业优势变为劣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我国当前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比较低下, 虽然40亿美元的基数较大, 但是相对于农业总产值而言, 也仅占2%左右的比例,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补贴水平。因为我国的政府财力不足, 从而对农业的实际补贴水平很难达到WTO协议中的相关要求, 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很多地方的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 这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其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这种较为粗放、相对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表现出了更多的弊端, 经营规模较小和市场需要较大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我国农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处于水平较低的劣势地位。
2.2 水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中位于第110位, 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贫水国之一, 人均淡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水资源的地域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 西北部相对缺水, 东部地区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当使用, 逐渐变为缺水地区, 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安全。
2.3 农村耕地数量和农村劳动力出现矛盾。
我国耕地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逐渐减少, 由于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个部分的发展对农村耕地的需求都开始逐渐变大,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多, 虽然我国政府已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对农村耕地的占有, 但是, 这些措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而我国农民对于耕地采取的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污染程度也比较高, 化肥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还多, 但是有效的利用率却只占总使用量的30%, 剩下的化肥都转化进土壤, 变成污染程度较大的物质。过度使用农药。让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并且污染程度逐渐加深, 这些都造成我国的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有所下降。而我国的农村人口却有9亿之多, 耕地下降和逐渐增加的农村人口形成一对较大的矛盾体, 我国农业各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农村劳动力有限, 而剩余劳动得不到转化, 不仅会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 更大程度上也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阻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农村经济安全。
3 如何构建农村经济安全保障
在对我国农村经济安全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之后, 采取合适的措施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首先需要改变农业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向着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提高抵抗市场各种风险的能力。为了化解我国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压力, 首先需要改变农业的经营体制, 让整个农业应对市场压力的能力增强, 让农业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经营, 在保证现行的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建立农民愿意接受并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土地经营制度, 可采用委托经营、公司经营以及入股经营等经营方式,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就要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业, 绿色农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 因此, 在进行农产品种植和培育过程中, 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推行有机农业的发展, 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培育和研究力度, 逐渐树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度。
我国的农村经济缺乏预警防范机制, 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 为了让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机构, 应该在综合分析社会总体环境的基础之上, 加大农村经济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机制的建立, 挑选整体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对农村经济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安全问题, 及时上报给政府部门, 让政府在采取相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时所侧重。还要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 整合各种与农业生产结构有关的信息网络资源, 对各种农产品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为农业生产部门提供不同的有力数据, 让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 和农产品的种植方面有针对性。
对农村耕地进行政策性和制度性的保护, 一旦出现非法占用农村耕地, 或者破坏农村耕地的现象, 要及时上报给相关负责部门, 并对种种不正确、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进行劝告和处罚, 让有关单位和个人从根本上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 促使农村耕地具有政策性的保障。
如何保证我国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 就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首先对于农村的计划生育控制力度不能放松, 还要大力发展各种民营和乡镇企业, 尤其要充分利用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 对于需求市场做好定位工作, 发展有地方特色, 保证销量的地域产业, 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工业生产上。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国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保证和支持, 对于传统的户籍制度要加大改革力度, 对转移人口加大职业技能的教育力度,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 对于农民进程经商的现象不准歧视, 还要加大扶持力度, 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加大农村经济安全的保护力度, 就要对农村经济安全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做好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就是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只有保证农村的经济安全, 才能保证发展的顺利进行, 保证农村经济安全依靠个人或者部分, 是实现不了的, 只有整个社会一同努力才能完成。
摘要: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安全, 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而如何进行农村经济安全的保障工作, 怎样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 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农村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 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来加以阐释。
关键词:农村经济,安全问题,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昌君.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8) .
[2]“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课题组.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过半[J].调研世界, 2011 (2) .
[3]管华.分散与合作趋势下的农村经济及其整合[J].农业经济, 2012 (11) .
[4]张建升.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2) .
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中,既要建设现代农业,也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的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包括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使得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到一个新的前途。而城乡经济发展是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我们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延伸为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如果不能首先在观念上打破二元经济社会分割的观念,进而逐步在体制和政策上体现二元经济社会统筹工作的话,要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很困难的。二元经济社会的统筹实际上包括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统一协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或者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二元经济社会的统筹。
二、为什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走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道路呢?
这是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社会、体制等原因,在当前中国二元经济社会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极其悬殊的发展状况。二元经济社会的矛盾具体包括工农二元产业之间的矛盾、城乡二元社会之间的矛盾、大中小城市二元结构的矛盾、东西部地区二元结构的矛盾、富人和穷人二元社会的矛盾等等。一般来说,前者较多地代表着现代、先进、富裕、文明,后者则反映了传统、落后、贫困、愚昧。二元经济社会之间既存在着显著的发展势能差,又具有较强的供求互补性。二元经济社会的长期分离脱节、传统一元长期的落后、贫困、愚昧和弱小是造成中国近年来经济不活、社会不稳的根本原因。占全国70%的中国农村人口消费全国30%的社会商品总额,这是多年来中国内需不足、市场需求疲软、大量产品过剩积压的重要原因。注重解决二元经济社会的矛盾问题,通过改革、开放、发展、调整、重组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工农产业协调化、条块经济融合化等等,已经成为中国许多沿海发达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之有效重要经验。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经济特区就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充分利用当时中国沿海地区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之间二元经济社会之间显著的发展势能差和较强的供求互补性这一规律和特点而发展壮大的,中国小城镇、县域经济、乡镇企业也是利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发展势能差和供求互补性而发展起来的。许多地方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和区域经济、国家重点项目周围的地方产业和中小企业、城市经济周围的郊区经济、农业产业等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而且,利用二元经济矛盾发展起来、收到好处的不仅是二元经济中落后的一元,而且是先进的一元。也就是说在推进中国二元经济融合发展中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城市化战略、农业产业化战略、传统产业现代化战略对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现代工业也是大有好处的。二元经济社会的特征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国情,二元经济社会矛盾是中国过渡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重大问题。同时解决二元经济社会矛盾也是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巨大潜力所在。就是说,二元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差距既给二元经济社会之间的整合、转化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和矛盾,同时也给二元经济转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希望。二元经济转化发展的问题也是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基础问题,推进二元经济转化发展的思路、战略、政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完全一致的。
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道路
必须正确处理四对二元经济社会关系:一是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其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根据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必须十分注意既弥补不足,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扬长避短,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并不就是泡沫经济,它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有及好的促进作用。但它确实又是一把“双刃剑”,若失去规范、使用不当,就将给整个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三是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只有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又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我国实现真正的和全面的小康。为此,要尽快实现从“吃饭”农业向市场农业的根本性转变。四是东部与中西部的关系。中西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一个人力、物力资源供应的广阔基地和极具潜力的“内需市场”。要大力加强东、中、西部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从而真正实现东中西部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小康”是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为标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和谐协调发展的小康。过去的消费主要在“物”的方面,现在人们已开始追求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必然要求我们通过及时的和正确有效的消费引导,帮助和鼓励人们加大对“知识消费”、“精神消费”的投入,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专家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可能要难于经济增长指标。而仅有经济的富裕,没有精神财富和社会人文品位的跟进,实现“全面小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中国二元经济转化发展的关键是在农民、农业、农村和西部地区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二元经济社会矛盾的症结是城市社会、现代部门和东部发达地区与农村经济、传统部门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相互脱节和两极分离。推动中国二元经济转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一是农民、农业、农村和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通过自身内部努力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二是市民、工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打开封闭的城门,扩大投资、就业和发展的空间,加强与农民、农业、农村和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扶持、交流和合作,三是国家政府要对农民、农业、农村和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扩大转移支付、增加财政贴息、信贷和产业政策的保护扶持,促进二元经济社会的融合和混合生长。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和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工农产业发展、协调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条件显然已经基本具备。
五、统筹城乡发展和二元结构,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和下岗职工等弱质产业和弱势群体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二元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的观念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因此,绝不能因为加快工业化和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失业问题困扰各级政府的头疼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调整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一定程度上是其为政府进行改革而付出的社会代价,我们决不能因为一部分企业家和在岗职工的财政税收的贡献增加而轻视其存在的问题,解决社会失业和扶贫济困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协调社会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是社会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的不发达地区,更是重要经济资源和少数民族分布较大的地区,它们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稳定和繁荣。我们决不能因为其直接投资效益较东部低而有所轻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我们重要战略方针,但是决不能离开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股份化改造而孤立进行。实践证明,二元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大问题,二元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长期相互脱节分离、差距悬殊就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二者关系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则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改变改革以来至今仍然存在的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社会发展,过分重视经济指标的提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不良倾向。必须高度重视二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西部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和降低城乡失业率,注重多方面改善弱势群体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文化生活。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科技文化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坚决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六、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消除二元经济社会差距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思路,这是从思维观念上、战略思路上而言的,但并不是说这是短期一下子就能实现的
因为中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差距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发展西部经济、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矛盾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完成。当然也是不可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时完成的。但是这决不能否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根本思路。既要避免悲观失望的思想,又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念头。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目标着眼,从统筹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近期工作行动着手,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七、必须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解决二元经济社会矛盾为动力,以促进二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途径,把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与鼓励城镇人员和企业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农、轻、重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传统观念、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和促进二元经济社会之间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尤其要鼓励其相互投资和入股,发展合作和混合经济。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决策界和学术理论界都异口同声地认为加快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但是,许多人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部分农业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我认为城市化还应该包括部分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城市化应该是一个城乡双向交流、融合发展的概念。当前鼓励城镇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更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之举。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初具规模,许多大中小城镇已聚积了相当巨大的能量,具备了向农村辐射的基础和实力,形成了推进中国城市化的优势所在,也是现代化巨大动力之源泉。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仅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上千万人,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数千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二元经济之间的巨大的势能差和互补性客观上奠定了分散型城市化和城乡交流合作的社会基础;但是由于城乡双轨体制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的交流发展尚不正常和通畅。因此,促进现有城市人才、技术、资金、文化、信息向农村的扩散是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扩散、辐射和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城市人员和企业在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巨大的辐射功能和优势,利用城乡二元结构具有较强的发展势能差和供求互补性,全面实施新的上山下乡实业工程,促进部分城市人口和企业、经济、文化、科技向农村的扩散,与农村自然和生产要素相互结合形成的生产力,这将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八、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做好统筹城乡工农产业发展、协调二元经济社会的工作
必须改革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过多地为发达地区、为城市、为国有经济服务的机构和职能,破除工农脱节、城乡分离、条块分割的双轨体制,调整不利于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私有财产和各种所有者权益和促进企业家成长的法律制度,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和其它弱势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要加快改革那些不合理、歧视性的政策法律制度,打破行政垄断,鼓励平等竞争,为国内外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要给二元经济社会中的农民、农业、农村和民营经济、西部民族地区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发展机会。尤其是在贸易、投资、就业、教育、文化、市场准入等方面要一视同仁。在金融上要容许和支持西部地区率先建立民营银行、地方银行和地方投融资机构,大力推进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竞争性领域的国退民进的步伐。“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必须携手并进,跨越二元经济社会的现实鸿沟,共同奔向城乡融合、工农协调、条块结合、繁荣发展的小康社会的光辉未来。我们相信,只有占全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民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中国全面建设社会的目标就必定实现了。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的小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B.我们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C.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第二目“经济建设目标”。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教学活动过程】
课前:播放《走进新时代》烘托出一种祖国欣欣向荣的气氛。
一、自主复习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表现:从微观上看,、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2)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①特点: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②目标:成为基本实现,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明显改善、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 更加、更加具有、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
(2)全面改善,更加充分。
(3)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 构、、消费模式。
二、基础自测
1、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经历了有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的过程。总体小康的特点有()①低水平②不全面③发展很不平衡④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①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结果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试试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难中之难。者告诉我们()
A、全面小康的目标在贫困地区是难以实现的B、我国鹰爪力确保贫困地区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C、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D、解决贫困地区的小康问题,只能靠国家的扶持和帮助
4、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这个新目标()①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②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尽可能的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③降低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④强调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温家宝总理在解释“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我受上届党委委托,代表中共吉居乡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代表提出宝贵意见。
上界届党委工作回顾
五年来,吉居乡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县交通局、县农机局、县粮食局等联系单位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转变干部作风为先导,以执政为民为宗旨,以组织建设为保证,狠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克服工作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使吉居乡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现将具体工作认真总结,汇报于下:
一、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乡党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把党建工作放在突出位臵。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加强对干部职工教育,整顿干部作风。乡党委把加强党的建设,整顿干部作风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二○○六年以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从学习教育入手,抓思想建设;从整改入手,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从整顿入手,抓作风建设,通过开展教育活动,达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预期目的,全乡干部职工素质明显提高,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明显进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进一步加强和保持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理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党委自身建设
乡党委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反对腐败。建立和完善《党员管理制度》、《副科级领导联系村工作制度》、《干部驻村包村工作制度》、《督查考核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从党委领导做起,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切实提高乡党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效率,在机关干部职工和群众中逐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对部分软弱涣散的村级组织加强整顿力度,选拔政治可 靠、年轻、有文化、责任心强、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村级干部,调整了部分村级领导班子,充实和壮大基层组织,培养了一批后备干部,夯实了我乡农村工作的基础。
3、党员教育与党员发展工作
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产生后,把党员教育与发展党员工作放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臵来抓,制度了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落实了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加强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五年来共培训党员120人次。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狠抓党员发展工作。五年来,共发展党员23名,不断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使我乡各级党组织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使村级组织成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乡党委坚决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加大了反腐工作力度,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四)加强党建硬件设施建设
在县委组织部的项目帮扶下,逐步完善了各村硬件设施建设,新建了宋玉、菜玉、各坝、吉居、马蹄五村村级活动室,配备了宋玉、菜玉、各坝、吉居四村远程教育设备,进一步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条件。
(五)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在县委、县政府、县委组织部、县发改局的关心帮助以及大力支持下,吉居乡人民政府完成了乡政府大楼新建项目,彻底改善了乡干部的办公生活条件。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通村公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难。五年来,我乡致力于通村公路建设,在县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共修建宋玉至四能卡、四能卡至吉居通村公路19公里,整治维修普沙绒河口及宋玉通乡公路共35公里,维修人行索桥8座,新建三座。普沙绒河口及宋玉35公里通乡公路改扩建、铺油路工程即将启动,吉居至各坝通村公路、四能卡至马蹄组通组公路正紧锣密鼓施工,有望明年底通车,这样,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二)多措并举,解决群众用水难。
在县水利局的项目支持下,我乡通过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完成宋玉、菜玉、各坝三村共计36公里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目前供280余户、1400余人饮用,解决了我乡大部分群众饮水难问题。
(三)与时俱进,解决群众通信难。
2007年,我乡积极配合康定县移动公司,完成宋玉村移动微波基站的协调工作,并于2008年1月9日成功开通了手机信号,切实解决了群众通信难问题。
(四)抓住机遇,解决群众用电难。我乡积极争取县扶贫办项目,免费向困难户发放了55台微水电站、60台太阳能照明,切实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用电难的问题。
三、落实农村惠民政策工作
(一)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在县扶贫办、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五年来,我乡共计完成240户群众住房改造工程,完成180户群众“三改”项目,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我乡大部分群众的住房条件。
(二)五年来民政救济工作有序开展,确保了各项民政资金足额发放到位,目前全乡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42人,城市低保对象2人,五保对象14人,优抚对象4人。
(三)从2007年起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每年均有95%以上群众参保,切实方便了群众就医,解决了以往群众“生不起病、住不起院”问题。
(四)五年来,按时足额发放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补贴等各项惠民资金,确保了群众各方面利益。
(五)认真落实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全乡现有1101人参保,其中有234位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均能按时领取到农村养老保险金。
(六)认真落实“村村通”项目,共计发放140台“村村通”设备,解决宋玉、菜玉两村群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不便。
(七)2010年,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各坝村引水灌溉水渠2公里。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契机,围绕干部队伍建设这条主线,紧紧抓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党章规范行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发展与服务意识。一是紧抓示范。党委中心组以身作则,带头学理论,强化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建设成一支团结务实,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二是实抓教育。实施乡、村干部、群众教育,党员干部的教育与学习按照“坚持制度、注重实效、学以致用”的基本要求,做到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有经验交流,教育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三是常抓培训。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制度,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地接受了教育,有力地推进了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
(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活动
1、在全乡范围内认真组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激发全乡干部职工、广大群众热爱吉居、建设吉居的热情。
2、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我们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整治,使群众的健康指数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提高。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乡进程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乡人民群众特别是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在全乡范围内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提高了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人民群众逐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政议政能力得到加强。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我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始终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首要任务,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把综治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以村级活动室为治安阵地,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民兵应急分队,完善应急处臵预案,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臵能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遏制了重特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发生。立足于疏导,防止矛盾激化,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村级社会治安联防工作,打击偷牛盗马等违法犯罪行为,发挥村级组织在社会治安工作中的作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强对武装工作的领导,认真开展民兵整组工作,强化民兵训练,使民兵在抗洪抢险、应对突发事件、支持经济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农业工作
1、农业生产稳步推进。
全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870亩,每亩施农家肥1000斤以上,推广了大棚种植蔬菜2户2亩,玉米良种“川单10号”5亩5户,完成粮食总产量555吨。同时,乡党委、政府狠抓经济作物建设工作,广泛栽种核桃幼苗近3000株、花椒幼苗300多株;积极搞好虫草、松茸、核桃、花椒等资源的生产工作,共创利 50多万元。经过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乡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群众的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加,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畜牧业发展势态良好。
抓好了每年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五年来全乡无重大疫情发生。大力提倡养殖业,现全乡有各类牲畜存栏5926头匹只,并重点培育养殖大户,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二)教育工作
我乡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做好适龄儿童入学动员工作,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乡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教育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新建宋玉小学教学大楼一座,在建宋玉小学学生住宿楼、食堂等项目,切实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
(三)医疗卫生工作
加大卫生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卫生医疗条件,待建乡卫生院。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从2007年起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每年均有95%以上群众参保,切实方便了群众就医,解决了以往群众“生不起病、住不起院”问题。
(四)林政工作
加大护林防火宣传力度,成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及打火应急分队,与各村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由村林业管护员及乡半脱产林业管护员进行巡山工作,防止火灾发生,并组织青年劳动力进行了植树造林活动,共植树3000多株。严厉禁止乱砍滥伐,认真落实伐木指标的分配工作,指定地点进行有序采伐,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严禁猎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全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狠抓退耕还林补种补植工作。积极配合县林业局,完成吉居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五)计划生育
五年来,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加强计划生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计划生育意识。同时,积极作好节育措施及药具发放工作,认真落实“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政策,确保群众享受到计划生育优惠政策。
(六)国土
认真落实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严禁毁坏、占用耕地的行为,确保全乡耕地面积总量,切实保护耕地。严禁私自搭建房屋,修建房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批。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破坏、偷盗矿山采矿设备,依法保护矿产资源,合理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测工作。
(七)统计工作
五年来认真统计、及时准确上报全乡各类数据,2010年顺利完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过去的五年,党委领导班子团结一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艰苦奋斗,齐心协力抓发展、搞建设,使全乡的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无愧于心;过去的五年,我们继往开来,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并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头、起好步,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县委组织部、县交通局、县农机局、县粮食局等联系单位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是乡党委全体成员、全乡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努力的结果。我代表乡党委,向全乡各族人民、全体代表以及为吉居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不辞辛劳,长期战斗在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了这一届领导班子是团结的,能战斗的,能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领导班子。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发展速度还不够理想,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盲目乐观,面对困难,我们也绝不退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昂扬的斗志,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夺取改革和建设的更大胜利。
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
今后五年,乡党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激发全乡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体思路是:继续深化对吉居乡乡情认识,认真研究吉居今后的发展方向,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水电开发为龙头,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复合型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施科技兴乡,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围绕上述目标,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党的一切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开展,根据我乡实际,把发展经济和结构调整的难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作为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力争做到内容求新,方法灵活,效果求好,使党的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小组一块阵地,一个党员一面旗臶。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目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严肃党的纪律,严格党内生活,认真落实党组织的各项制度,不断增强党性观念,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党要管党,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工作措施,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参与重点决策的内容和方法。
二、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的新经验,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组织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努力实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创新。
要改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简单,方式单一,责任不清的作法,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和阶段性任务,及时宣传新观念,树立新典型,开展新的主题实践活动,克服被动局面。社会经济发展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一步。要善于针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搞好调研,提出解决办法。要努力探索建立起一套科学,易于操作,实效性强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尽快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要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落实,努力实现以党委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目标明确,职责清楚,渠道畅通,关系协调,奖惩分明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的改进工作方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应当善于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和手段,来丰富我们的文化教育阵地和宣传形式,提高工作效率,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进一步抓好管理制度改革,切实转变职能 进一步理顺党委、政府与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简政放权,运转协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采取目标管理责任制的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程。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继续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建立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以检查和考核为重点,加大反腐工作力度和纠正不正之风。
四、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巩固学习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积极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完善推荐机制。在扩大民主上有所突破,建立公开推荐制度,扩大选拔范围,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二是完善培养机制,在缩短周期上有新突破。要根据干部成长规律,本着“什么方法更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就采取什么方法培养”的原则,对年轻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和妇女干部,加大培养力度,为优秀年轻干部尽快成长创造条件。三是完善使用机制,在增强激励上有新的突破。增强目标激励,对哪些表现优秀、能力较强、实绩明显、潜力较足的年轻干部,要及时重用,以免错过最佳使用期。四是完善考核培训制度。把考核结果与工作实绩紧密结合起来,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乡领导班子,建立正常的干部培训和知识更新制度,不断提高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五是完善监督机制,在强化管理上有新突破。对能力平平,政绩一般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六是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对不称职的人员,采取说服教育、警示教育等方式处理,使他们有一种面临淘汰的紧迫感,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学习,刻苦工作,勤政为民,使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七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建立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创建性和对工作满腔热忱的激励机制。
五、发扬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
采取措施,完善制度,强化党务、政务,简化程序,搞好服务,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调研,解决制约我乡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大胆运用成功经验,探索改革开放的路子,把改变吉居贫穷落后的面貌的强烈愿望同开拓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对关系全乡重大的决定问题,实行全过程的监督,清除堵塞现象,确保政令畅通。各位代表: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做好本届党委的各项工作,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尤为重要。要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坚持把农业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退耕后农民群众的出路为主攻方向,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搞好为民服务;实施好扶贫项目,巩固脱贫成果。——搞好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
水利资源是我乡的优势资源,积极配合成勘院做好楞古电站前期勘探工作;要实施好以公路为主体的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以宋玉、菜玉两村为试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好道路硬化建设项目;争取实施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早日解决群众用电难题;实施住房解困及“三改”项目,改善群众住房条件;规划实施好吉居、马蹄两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建设。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与自然协调发展
强化人口管理,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加大计生工作力度,落实好计生三项制度。控制人口出生率,抓好马蹄、各坝两个示范村的创建,加快计生信息化建设,深化缺陷干预工程,加快优质服务站建设力度,使全乡计生工作上一个新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搞好普法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增强群众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进一步搞好民政救济,促进社会保障。——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抓好全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立足防患于未然,以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懈地抓安全生产,杜绝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全乡社会稳定。
一、“德法兼治”是我党长期治国理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们党就十分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受封建人治思想的影响, 在建国之初党内就形成了个人专权和领袖崇拜的严重倾向, 最终导致了“十年浩劫”的历史悲剧, 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 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随之下降。所以, 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根本重要性, 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针对我们党存在的腐败和道德滑坡的现象, 反复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并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党的十四大又强调, 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各行各业都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 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党的十五大, 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郑重地写入了党的文件中。在随后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又通过宪法修正案, 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宪法。党的十五大还强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2001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则明确提出“以德治国”, 并要求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其目的就是为了杜绝重新回到封建“德治”的老路上去, 这也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中治国方略认识的进一步总结和升华。党的十六大强调: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胡锦涛在2004年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全党要“坚持求真务实, 不仅要从思想上强调, 而且要从制度上落实, 以制度建设和创新来保证”, 而且“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对“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道德模范榜样作用”都做出进一步的强调。由此可见,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都特别重视“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 同时从“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到把依法治国的方略历史性地写入宪法和党的文件, 都充分说明了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法治”更重于“德治”的深远现实意义。
二、“德法兼治”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思想道德建设固然很重要, 但法制建设更为关键。因为市场经济本身首先是法制经济, 其次才是道德经济。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开放性、竞争性、平等性等特性, 客观地要求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体系相配套, 也就是说只有用法律制度去规范、引导、制约, 才能保证市场秩序、社会保障和宏观调控规范化、有序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由早期的无政府自由主义转变为现代国家的新干预政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契约经济”, 遵循的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它要求人们经济生活要讲诚实、讲守信、讲公平、讲公正。而且,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既要讲效率优先, 还要兼顾公平;既要讲“少数先富”, 还要讲共同富裕;“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总之, 全面落实胡锦涛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客观特性所决定的。
但是,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社会上泛起了“一切向钱看”的思潮, 更有甚者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意味着见利忘义, 想赚钱就意味着不择手段。其实, 这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特性, 更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经验的误解。实际上, 西方著名思想家从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到当代的西方学者, 在首先强调法律对经济活动的强制性约束作用的同时, 也很重视经济与伦理的联系, 他们都把物质生产看作是创建社会文明、促进人类美德的手段。然而, 从目前的现实看, 在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和唯利是图、坑蒙拐骗等不道德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政府公务员中贪污受贿、违法犯罪的大案要案也时有发生。为此,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同时, 要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指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 加强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 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 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可见, 坚持“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 就是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 应当更加重视“法治”的强制性约束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利于加快建立和完善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德法兼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现代“法治国家”的理论核心, 就是把实现社会和谐的首要的、根本的途径寄托在法律制度和国家体制上, 它反对以往那种把善治国家的唯一期盼寄托于“明君”、“贤臣”或“哲学王”的政治观念。因而“法治”观念的确立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它虽然发韧并实践于西方社会, 但不应当专属于西方所有, 而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财富。当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资本主义法治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为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目标, 就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且,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 已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道路, 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其中,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都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而不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就是说, 我们实施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就是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最终从根本上克服传统“人治”社会的弊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同时, 西方“法治”文明史表明, 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要靠法律和制度等强制性“硬件”措施的根本保障, 而且还需要其他“软件”如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有利配合。甚至, 法治国家作为一种体制和制度, 其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可以说, 只有实现大多数人对宪政和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即外在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必须转化为大多数人的内心自觉即“法律道德化”之后, 才能够为“法治”的存在提供最巩固且可靠的社会心理基础。实践也反复证明, 良好的法治有利于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 而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准又会有助于法治的推行, 也就是说法制的健全程度与道德的完善程度似乎总是成正比的。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首先需要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同时, 也需要伦理和道德的支撑。所以, 我们提倡“以德治国”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弘扬民族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等等, 其目的并非不要“法治”, 更不是重复古代“贤人政治”的旧论, 而是要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思想道德保证。
总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是明确的、坚定不移的, 我们所倡导的“德治”也不能脱离现代“法治”的基本范畴, 也就是必须坚持“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唯有如此, 我们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尤其是“科学发展观”, 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534、555、555、534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30~31、35、38~39、21、31、35、29、28、31、34~37页
[3].《邓小平文选》[M].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版第333、146页
[4].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N].人民日报, 2004年1月13日版
【评《经济全球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荐阅读: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06-18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12-20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学案例05-31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09-12
4.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07-27
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网站策划书05-23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调查研究05-28
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07-12
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0-29
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