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道的启示(精选6篇)
1、“老友”这个词人人都挂在嘴上,但是真正的友情却很罕见。——费德罗
2、君子居人间则治,小人居人间则乱。君子欲和人,譬犹水火不相能然也,而鼎在其间,水火不乱,乃和百味,是以君子不可不慎择人在其间。——刘向
3、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纳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丘
5、古人说,老友是第二个“我”,多一个好老友实际上使你又获得了一次生命。——佚名
6、多和朋辈交游无疑是医治心病的良方。——泰戈尔
7、交绝不出恶声。——刘向
8、面对不幸,了解老友。——赫尔德
9、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翟
10、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林语堂
11、交老友必择己者。讲贯切磋,益也;追随游玩,损也。——《西畴老人常言·讲学》
12、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周兴嗣
13、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14、先择而后交,不先交而后择。——葛洪
15、从外貌看来,人最宝贵,狗最低贱,但圣人一致认为:重义的狗胜于不义的人。——萨迪
16、生活交在种种友情之中得到充实。爱他人,并不他人所爱,这就是生存的最大乐趣。——威·史密斯
17、在危险之中,常有被疑的老友成为救星,最被信用的成为卖友的人。——伊索
18、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老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培根
19、老友之义,务在切直以升于善道者也。——徐干
20、不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一个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柴可夫斯基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丘
22、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不能忍,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太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陈毅
23、忠实的老友是菩萨的化身。——拿破仑
24、与恶人相处发同登舟入海,即便不致葬身海底,也不免受到惊吓。——伊本·穆加发
25、与老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李惺
26、三毛说:老友这种关系,美在锦上添花,贵在雪中送炭。——佚名
27、欲知其人,视其老友。——《意林》
28、删掉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鲁迅
29、寻找老友的人,是理应找到老友的,没有老友的人,说明他从未寻找过。——莱辛
30、交不为利,仕不谋禄。——稽康
31、怜悯你的人不是老友,帮助你的人才是老友。——托·富勒
32、只有不倚赖老友,不苛求老友,才可享受到交友的快乐。——佚名
33、你我是老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老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肖伯纳
34、你不要把那人当作老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老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萨迪
35、选友以求益。——弘一法师
36、老的树最好烧,老的马最好骑,老的书最好读,老的酒最好喝,老的老友最可信赖。——莱特
37、信任别人的善良是自己善良的明证。——佚名
38、用了狡计去害友人的人,自己将陷于危险埋伏之中。——伊索
39、知心老友相隔千山万水,也似近在咫尺。——泰格奈尔
40、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与愚者作伴,必定无益。——大卫王
41、一切善的终点与顶峰,生命最后的明星都是友爱。——埃·马卡姆
42、实际上,人们的联合是不可思议的,是一条神奇的“友爱”纽带把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卡莱尔
43、一个受了友情的感动去办事的时候,本来胆小的变得勇敢了,本来怕羞的有了自信了,懒怠也肯动了,性子暴躁的也谨慎小心肯对待人了。——萨克雷
44、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45、和老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鲁迅
46、友情就好比一颗星星,而爱情只是一支蜡烛。蜡烛是要耗尽的,而星星却永远闪光。——大仲马
47、谁若自顾快走,你别和他结伴同走;谁若对你薄情,你别把他当作老友。——瑟蒂斯
48、像爱情始于爱情一样,友情始于友情。——佚名
49、自制的友情比买来的友情要持久。——奥美利
50、你若聪明,莫把那人当作老友,假如他和你的敌人交情深厚。——萨迪
51、人与人的友情,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是温柔甜蜜的。——圣·奥古斯丁
52、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样都是错误的。——塞涅卡
5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54、“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佚名
55、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象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
56、老友也是说好话的多,所以真肯提你缺点的人倒是你难得的好友。——盖叫天
57、结友使心晓。——谢惠连
58、在幸运上不与人同享的,在灾难中不会是忠实的友人。——伊索
59、友邪则已僻。——徐干
60、没有比人们之间的善良关系更重要和更美好的了,无论是火车上与人结伴同行,还是与家人或同事相处,都是如此。——佚名
61、必须切脉考察病根,交老友也必须考查对方的品德,否则是危险的。——伊本·穆加发
62、友情要像爱情一样才温暖人心,爱情要像友情一样才牢不可破。——穆尔
63、与人交,不为人所信,义未至也。——《意林》
64、这个人愿意为我流尽鲜血,牺牲生命,但他却不能向我公开藏在他内心一角的小小的秘密。友情啊,你不过是过眼的烟云,你象阳光一样光明灿烂,但只是可供观赏而不可捉摸的虚无缥缈之物……——大仲马
65、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需要永远呆在一起。有的人你和他长住一块,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从来不会推心置腹说心里话;而有些人,刚刚相识,就一见如故,彼此像忏悔一样把所有的秘密都泄露出来。——佚名
66、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克雷洛夫
6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荀况
68、交老友,贵在眼慈,横看成岭侧成峰——总是个好家伙。小疵人人有,哪个还不是也有,自己难道没有?——三毛
69、老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老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席勒
教师通常会通过上图的比较告诉学生:分得更多就会更像长方形,这就是无限接近的意思。但对学生而言,分得再细也还是曲线,只是由更短的曲线接起来而已。
数学专家会说,因为线是由点组成的,当分成点时,曲线就会变成直线。但问题是:由圆分割而成的始终是如下的形状。
当变成点,这个形状还有吗?长方形还在吗?
当然,对于这些想法,学生是不会讲出来的。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听教师所说的。教师说变成长方形,就是长方形吧,何苦自寻烦恼!而这种想法正是教学的可怕之处。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断了他们思想的冲动。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想办法纾解圆方(曲直)之间的纠结关系。
圆形变成长方形的困难究其根源是线的曲直问题。因此,在小学,有两节课可以为这个问题的纾解做比较好的铺垫。
铺垫一:线无曲直
小学四年级有一节课是“线的认识”。在这一节课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认识“线的基本属性为长短”。但在生活中,线除了有长短外,还有曲直、粗细之分。因此,要在这一课中让学生体会线无曲直、无粗细,明确曲直、粗细并非线的基本属性。
……
师:同学们,大家都说线分曲线和直线。
生:是的。
师:请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来区分曲线和直线的?
生:只要不直的就是曲线。
师:(两只手拿起一条线且拉直)同学们,这条线是什么线?
生:直线。
师:(两只手往中间靠拢)同学们,这条线是什么线?
生:曲线。
师:这条线一会儿是曲线,一会儿是直线,那这条线到底是什么线?
生:……(发呆了)
师:这条线变直、变曲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老师在拉,是老师的原因。
师:很好,那线自己是曲的,还是直的呢?
生:不知道,它自己只是线而已。
师:线自己有曲直吗?
生:没有。
整个过程颠覆了学生确定线有曲直的生活经验。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生活中的线通过一个活动把它分为现象与本质。从现象上看,是有曲直的;从本质上看,却是无曲直的。这种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讨论,是无法用语言给学生讲明白的。只有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有所惊诧,有所疑惑,恰是在惊诧和疑惑中,才会更好地体会关于线的现象与本质。
原来的关于线有曲直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被动摇,继而慢慢地树立起关于线无曲直的认识。线的曲直由“二”的状态变成“一”的状态。
铺垫二:圆是几边形
在小学五年级“圆的认识”这一课中,圆的特征是曲线。这是与之前学过的图形在外观上的最大不同。因此,对圆的认识,有必要在直线与曲线上再一次联结,使四年级“线的认识”一课中埋下的“线无曲直”的种子得到伸展。
材料:将正三边形每边的中间折断,会得到六边形,然后将每边的中间折断,得到十二边形,依次不断进行,得到下图。
问题讨论
问题1:以此不断,一直到最后,最后会是个什么图形?
结论:最后是一个圆。
问题2:圆是几边形?
观点1:圆是无数边形。
观点2:圆是一边形。
讨论1:为什么会认为圆是无数边形?
不断分边,越多越圆,因此,圆是无数边形。
讨论2:那圆是一边形的理由呢?
没有理由,一看就是一边。
讨论3:无数边是由观察推想出来的,是无数条直边。
一边形是观察来的,是一条曲边。那谁对呢?
结论:都对,无数条直边组成一条曲边。
这个结论非常重要,从小学四年级对曲直边线的模糊,到五年级的曲直融合,对线的认识有了渐趋完整的认识。
如前所述,公式推导的难点在于线的化曲为直,因为已经有了两个铺垫,即线无曲直,曲由直来,再来理解化曲为直,是十分自然而然的。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
(1)圆形转化成长方形,从表象上来看,是形的问题,实质上是线的问题。线化曲为直的可理解决定形化圆为方的可理解。
(2)一节课的难点,如果之前不铺垫或在这几个点上略过,本质上说这节课的难点就会失去突破的机会。所谓的“突破”也只是学生无奈的记忆而已。
笔者以为,对于滞销品这一问题,还需要从源头抓起动起来、“畅”中思“滞”与延“畅”、制“滞”先要做动销三个环节重视起来,三个环节,犹如三把火,点着并烧旺了,方有利于化解滞销品为厂商带来的心头之痛。
源头抓起,未雨绸缪
新品上市,两种结果,非成功即成仁。所以,无论对畅销品与滞销品,还是上市成功与上市失败的新品而言,历经导入、成长、成熟、衰退这几个周期是可能,只不过或多或少的经历某个历程罢。
既然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有可能预料到,为什么在翘首以盼成功的时候,不多做一些预先的假设与化解之策呢?预先规避与防范,在于源头抓起,即:在新品上市之初,以量化的追究到个人的章法确保新品策令有效的执行;及时跟踪新品上市后的种种问题的发掘与及时性处理和化解;及早下功夫做足分析,对新品上市后的种种动态变化了如指掌,适时做调整加以改进和完善;定期对新品销售及库存数据进行统筹分析,等等。
前不久,负责食品推广的刘经理遇到一个这样的问题:上级要求他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制定推广策略,解决十余家所进驻终端销售不力的产品。刘经理接到这活时,抱怨不断,分析他抱怨的原因,原来在于各门店一线与技术部门的脱节以及销售部门乐观的预估。产品推广一段时间后,过于重视销售数字,缺乏深入的品类分析与调整,导致发出去多款产品,仅有个别的一两款销售良好,问题产品出来后,改进力度不强,难以有人追踪落实,逐渐导致其它产品库存量与日俱增,
随着公司一纸“各区域发出去的货物就地消化禁止退货”的指令下达,市场上着急了,推广部门也怨言不断。可以说,造成目前的这种状况,也正在于厚此薄彼,并缺乏预先的一种防范。
“畅”中思“滞”,延“畅”生命
畅销之时,思谋如何延长畅销品的生命周期,或者更多精力防范沦为滞销品,无形中将加大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既定的不同阶段系统的产品推广的有效执行是一方面;同时,还需要结合市场状况,尤其是一些动态性强的有利于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影响力的热点事件,展开推广。只有品牌知晓率提升了,产品形象深入人心并加深了记忆和影响,方能促使产品上市后一路欢腾。
欧利优是一个区域性乳品牌,相对大名鼎鼎蒙牛、伊利等品牌而言,无疑鸡子对比大象。该品牌上市前虽然做了一系列的品牌推广,但在现金作支撑、渠道终端制胜的今天,影响力可想而知。虽然未能大红大紫起来,但至少慢慢在有所起色。五一期间,该品牌迅速抓住了这个节假日商机,在人流量大的露天广场,连续开展了一周的现场促销活动,奖品从一箱奶到自行车、电动车不等,出奖率较高,引得门庭若市,人头攒动,消费者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为配合品牌推广与产品销售,还专门联合一剧团,演出了当地百姓青睐有加的传统剧目,将广场的人流聚集的人山人海。
2) 若一有贪恋,便堕危机。
3)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4)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申居郧
5)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6) 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 拿破仑
7) 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 陶铸
8)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 《伊索寓言》
9) 饱暖则气昏志惰,饥寒则神紧骨坚。——王永彬
10) 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11)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林逋《省心录》
12) 我们要能多得到深挚的友谊,也许还要多多注意自己怎样做人,不辜负好友们的知人之明。——邹韬奋
13) 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念、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14) 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
15) 朋友是财富,健康是本钱。
16)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7)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
1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9)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为大家分享了读书之道的名言警句,一起来看看吧!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
2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2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1、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32、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3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郭沫若
34、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3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38、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39、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40、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4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2、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罗曼、罗兰(法)
43、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俄)
44、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4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46、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47、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48、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49、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50、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51、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52、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53、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雨果
5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培根
5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5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7、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58、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59、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6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61、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62、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63、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64、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65、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66、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67、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68、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69、“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70、“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
71、“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德伯里
72、“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73、“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74、“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75、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76、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77、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78、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79、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80、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81、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82、勤动笔墨勤看书。
83、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84、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85、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一、市场预测, 经营未来
在现代营销中, 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查及分析, 对市场走向进行预测, 以便进行科学的营销决策。通常, 市场预测和管理决策是建立在对自身产品销售状况、消费者行为、自然因素等市场因素的调查分析基础上的。天下未暑我先热, 万人未冷我先寒。没有市场调查, 没有科学的市场预测和管理决策, 就不可能有成功的销售, 这是市场竞争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铁的法则, 也是厂商谋求发展、取得成功的秘诀。受兵法中“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思想的影响, 古代商人对此也非常重视。
白圭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极为强调“乐观时变”原则, 这与《孙子兵法》中的“庙算”原则如出一辙。白圭灵活地将军事上的“庙算”演化为经营上的“乐观时变”, 使得他在商战中能左右逢源。“乐观时变”, 就是善于观测和分析市场行情, 看准和利用经营的时机。被称为陶朱公的范蠡提出, 在市场预测中:一是要注意季节时令变化与农业周期性的变化, 随着这些变化的到来, 市场的供求情况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引起物价的涨落。二是要把握物价涨落的规律。他通过观察, 发现商品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和下跌与供求有直接关系。他说:“论其有余不足, 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 贱出如珠玉”。这是很符合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 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 供应市场, 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 如果价格太低, 就打击了积极性, 人们就不愿生产, 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 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就是在物价便宜时, 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 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 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 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 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其抛出。三是要做好进行贸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司马迁将范蠡的这种经营方式总结概括为“候时转物”, “居货物, 随时而逐利也”, 就是说商业经营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商机是无限的, 又是瞬息万变的, 用范蠡的话来说:“从时者, 犹救火、追亡人也, 蹶而趋之, 唯恐弗及。”“得时无怠, 时不再来, 天予不取, 反为之灾。”这里所说的“时”, 就是商机。与他同时代的计然在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规律时提出:“岁在金时, 能够丰收;岁在水, 就有水灾之害, 可能欠收;岁在木时, 就可能出现饥馑;岁在火时, 则要出现旱灾”。按照这一规律推算, 陶朱公运用计然关于农业丰歉循环论, 六年一次丰收, 六年一次旱灾, 十二年一次大饥荒, 提出“八谷贵贱之法”, 大败之年, 八谷皆贵。美之年, 八保皆贱。八谷亦一贵一贱, 极而复反。范蠡将这一理论用来指导他的商业实践, 根据季节、时令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确定贩卖不同的商品, 范蠡将他的这一做法概括为“夏则资皮, 冬则资稀, 旱则资舟, 水则资车, 以待乏也”, 强调把握住经济的发展规律, 做到预测在先。要让货等客, 不要让客等货, 这是资别人所不资, 有别人所没有。如此, 既满足了市场供求, 保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 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范蠡的“待乏”不同于囤积居奇。“待乏”是有远见的商家通过市场预测, 预谋在先, 在货源充足或者是某种商品处于销售淡季时低价购进, 待货源紧张或销售旺季时抛出, 虽然商家按照贵出贱入规律, 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但不坑不骗, 既调剂了市场供求, 稳定了物价, 又急民众之所急, 满足了民众需求。
二、人弃我取, 别具一格
在现代营销中, 别具一格的差异化战略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差异化是生产者向市场提供有独特利益, 并取得竞争优势的产品的过程及结果。它是参与竞争的企业从其产业中挑选出为许多客户所重视的一个或数个特质, 把自己置于别出心裁的地位上, 以满足这些需求, 从而取得溢价报偿的策略行为。由于差异化所带来的结果, 是提供了为市场所接受的具有独特利益的产品, 所以它对供给者或生产者来说, 一是能有效地回避正面碰撞和竞争;二是能削弱购买者手上的权力, 因为市场缺乏可比的选择。
白圭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人弃我取, 人取我予。”弃者, 无用也,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认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是已经贬值了的商品, 一般情况下商人见到这种情况也会大量抛售, 以防止更大的亏本。取者, 购进、收购之意。在商品贬值之机大量购进似是愚蠢之举, 很多人认为这样不是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无底洞之中吗?问题的关键在于, 购进的是那些由于市场暂时变化而忽然供大于求贬值了的商品, 它们并不是完全丧失了市场潜力, 而是一时由于市场变化的原因而滞销。对于商贾来讲, 能够看到这种商品潜在热销的可能性时, 就应大量购进。而对于已丧失了消费潜能的商品, 当然不能购进。有一次, 商人们都在一窝蜂地抛售棉花, 有的商人为了尽快把棉花出手, 不惜把价格压得很低。白圭见到这种情况, 便吩咐手下的僮仆挂出收购棉花的招牌, 一概收尽商人手中所有现存的棉花。后来由于收购的棉花太多, 白圭只好派人从其他商人那里花钱租地方来存放棉花。此时, 卖完棉花的商人又都拥在了一起, 抢着购进皮毛。原来, 不知从哪个商人那里传出消息, 说最近皮毛成了抢手货, 冬天人们有可能从市场上难以买到皮毛。此时, 白圭的仓库里正保存着一批上好的皮毛, 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 他把所有库存的皮毛卖了个精光, 从中赚到了不菲的一笔。没过多久, 由于连绵不断的阴雨, 棉花严重歉收。于是那些手中已经没有了棉花存货的商人开始到处寻找棉花。这时, 白圭便以高出收购价的价格卖出了全部库存的棉花, 再次发了一笔大财。又过了一段时间, 由于某种原因, 满街的皮毛突然卖不出去了, 价格降得越来越低, 其他商人后悔不迭, 血本无归。
人弃我取, 体现了与对手实施不同的经营策略, 形成了差异化的经营战略。然而, 这种策略选择是建立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的。白圭善于观测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 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 售出粮食。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 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 精心经营, 以至家累千金。
三、薄利多销, 善用计谋
毫无疑问, 商人是以赢利为其目的的, 贵出贱入是商家经营的基本原则。但究竟追求多大的利润, 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获得利润, 不同的商人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牟利的方法也不只一途, 而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商业上的竞争, 往往表现在商品价格的高低上。同一种规格、相同质量的产品, 投入市场后, 谁能赢得市场,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位的高低, 优势在价位低的一方。范蠡深谙这一要领, 他经商盈利的主要方法是收取什一之利。《史记》载:范蠡“复约要父子耕畜, 废居, 候时转物, 逐什一之利。居无何, 则致赀累巨万。”这是对他商业经营成功经验的总结。白圭在经营中, 始终掌握一个“薄利多销”的原则。他说:“欲长钱, 取下谷。”下等谷物虽然利薄, 但为广大民众所必须, 销量极大, 故可取得巨额利润。实际上, “贵出如粪土, 贱出如珠玉”, 也包含了薄利多销的涵义。
在商业活动中, 古代经商者非常注意消费者心理, 进而采用不同的计谋。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 白天给人卖剪刀, 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 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 上等的价钱不变, 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 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 赚的钱比往日多了一倍, 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