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精选7篇)

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篇1

银行对其经营场所的防范和控制力度是有限的, 要防止或减少银行经营场所侵权案件的发生, 到银行存款、取款等人员在维护自身安全上也负有观察、注意、自我保护的自警义务:如发现有不安全的隐患时, 停止相应的存取款业务;对大额存取款业务应尽量避免为公众知晓;避免老、弱、病、残、孕等人员单独携带巨额现金等。银行只对合理限度内的安全保障承担责任;并且这种责任是银行在有能力为, 而不为的情况下的过错责任。

现实中, 相当一部分侵权及犯罪行为的发生, 既有银行在履行安全保障责任时的懈怠, 又与当事人的麻痹大意等主观因素有关。对于双方都负有过错应当首先依据双方的过错程度及比重来分配责任, 若在过错程度大体相当或难以区分的情况下, 则责任分配主要取决于双方过错行为对损害发生及扩大所起作用的大小的对比。如客户为一般过失, 银行严重违反安全保障措施的要求, 则由银行承担主要责任;如双方均为重大过失或一般过失则平均分担 (1) 如客户为重大过失, 银行有轻微违反安全保障措施的某些规定, 则应当由客户承担主要责任。

二、当前银行管理中责任缺失的表象

(一)

我并不十分清楚这个工作, 所以才没有做好这是很多银行管理领导者的理由。因为不清楚所以才没有做好, 看起来很顺理成章。其实在这个理由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不清楚自己的责任?如果你对自己的责任边界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那么你在做什么你自己清楚吗?别告诉别人你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种追问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缺乏责任感, 就是自己没想弄清楚自己的责任, 或者即使清楚也不想承担责任, 才找到这样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其实比较孱弱无力, 经不起推敲, 它根本不能为你挡住什么。

不清楚自己的责任还有一种表现, 就是将自己的责任无限范围地扩大, 这样最终会导致缺乏付诸实际行动的着力点。责任范围扩大, 就会使责任边界模糊, 容易造成责任的无法实现, 并且为个人推卸责任找到理由。

(二) 谁有权力谁负责, 我只是一

个普通的工作人员这是很多工作人员的理由。“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领导指哪我打哪儿, 打错了也不能怨我呀。”这个理由看起来的确很有说服力。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你的确没有很大的权力, 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有忠诚于银行的义务和对银行负有责任, 比如你有责任忠诚地执行领导下达的命令。但更有责任履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比如在领导命令正式执行之前, 你已经意识到这个决定有缺陷或者不适合执行, 你就有责任把你的真实想法反映给你的领导, 无论你的领导是否接受你的建议。

三、提升银行管理需要强化责任

(一) 责任会使人更勇敢

—位著名的企业家说:“当我们的公司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时, 我突然不知道了什么叫害怕, 我知道必须依靠我的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它, 因为在我的身后还有那么多人, 可能就因为我, 他们从此倒下。我不能让他们倒下, 这是我的责任。所以我在最艰难的时候, 才变得异常的勇敢。当我们走出困境的时候, 我对自己的勇敢表示难以置信, 我会这么勇敢吗?是的, 那一次遭遇让我真正明白了, 惟有责任, 才会让你超越自身的懦弱, 真正勇敢起来。”

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当他面临挑战和困难时, 他会迸发出比以往强大若干倍的能力和勇气。一个逃避困难, 不敢面对挑战的人, 很难让人相信他能真正担当什么责任。责任不仅让人勇敢, 责任还能战胜死亡和恐惧。

(二) 责任能保证绩效

现在, 很多银行都在寻找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工作的绩效。不过很多银行发现, 无论是优秀的管理模式还是先进的管理经验, 一应用到自己的银行就“不灵”了, 工作绩效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责任。

(三) 信守责任能使你做好一切

现代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职工的一丁点儿不负责任, 都可能导致整个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所以, 银行的各级领导者应注重对职工责任感的培养, 有较强责任感的职工不仅能够得到领导者的信任, 也为自己的事业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试想, 一个在责任感方面很欠缺的职工又怎么能给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呢?又怎么能树立银行良好的形象呢?银行里一个人缺乏责任感, 那么他所影响的不只是他自己, 还有整个银行。这就是那些管理成功企业为什么要把责任融入到职工的日常生活中的原因。

不必找一些理由作为自己不负责任的借口, 借口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人不负责任的理由。承担责任虽然有些压力, 但总比不负责任要好得多。对别人的不负责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对个人如此, 对银行如此, 乃至国家也如此:责任是成果, 责任是创新, 责任是效率。打造一个勃发的和谐银行, 必须建立一种以责任为核心的氛围。

摘要:保障银行经营场所的安全, 是银行的责任, 更是对客户应尽的义务, 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所以, 打造一个勃发的和谐银行, 就必须建立一种以责任为核心的氛围。任本文论述了银行责任的本质, 揭示了当前银行管理中责任缺失的表象, 提出了提升银行管理需要强化责任。

关键词:银行,安全,责任

参考文献

[1]汤啸天.经营者场所安全责任的合理边界[J].法律科学, 2004, (3) .

[2]渝纪法.关于问责制有关问题的思考[J].探索, 2005, (04) :82-84.168.

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篇2

摘要: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其中民生轮船公司的公私合营的方式被称为“无痛分娩法”并在全国作为典型推广。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鲜明特点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导向,注重改造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注意防止“左”的偏差,及时纠正过“左”行为以及注重结合省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但这一改造在进入高潮后也存在深刻的教训。

关键词:所有制改造;湖北特点;生产力标准;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F041.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6.005

1953年初毛泽东视察湖北及在湖北关于总路线精神的阐发,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湖北在1953年底进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总体来看,从1953年9月到1955年10月,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独具湖北特色并在全国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1955年10月后,湖北跟随全国进入公私合营的高潮,至1956年2月迅速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与全国一样的“改造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的弊端。深入探讨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绩与经验,总结其教训,有利于从整体上正确评价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事件。

一、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和简要历程

(一)湖北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方针的确立

建国初期的湖北,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毛泽东、李维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下推进的。1953年春,中央统战部组织调查组,由李维汉部长率领,到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调查。这次调查以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中心,深入考察了建国后头3年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工业方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经验,并据此形成了向中央和毛泽东报送的《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初步提出了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改造的意见。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解放后第一次来湖北武汉视察,就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一系列思想进行了阐发。

1953年9月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湖北根据总路线和毛泽东在湖北讲话的有关精神,在1953年召开了中共湖北省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上,专门研究了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问题,1954年1月出台了《湖北省委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向中南局的报告》,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

1.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策略是“插”和“挤”。

李先念在中共湖北省第三次党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与欧美资产阶级相同的地方是其本质都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要求。革命胜利以后,他们承认并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资产阶级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采取和平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逐步改造的政策。这种政策是“蚕食”而不是“鲸吞”,是“插”和“挤”而不是没收。所谓“插”,就是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如合资经营,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等。所谓“挤”,就是要淘汰一部分,如粮商是非挤掉个可的[1]163。

2.注意区分小商小贩和商业资本家。

湖北省副省长张体学在《省市场工作紧急会议上的总结》指出,根据阶级分析的观点,把小商小贩与商业资本家区别开来是对的,明确小贩是半无产阶级,小商是小资产阶级,他们是可以和工人、农民合作的,这是正确的与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就放松了对小商小贩的管理,对他们的投机性与破坏性丧失警惕,放任不管,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严格管理防止其投机倒把,但从小商小贩是劳动人民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必须强调以负责精神加强团结教育和改造,勿使流离失所。另一方面,不仅对小商小贩的生活安排,必须是负责的,对商业资本家生活适当安排,亦必须是同样采取负责精神的[2]302。

3.针对商业和工业提出具体方针。

商业方面的改造,主要采取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既得阵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继续稳步前进;对现有的大批发商,排除大部,对中、小批发商则有条件地维持,对零售商,在“挤得了,收得了,他转得了”的原则下,逐步排挤,但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有区别地对待;将全省市场大致分为六类,分别按不同的政策进行处理。

工业方面的改造主要是整顿现有公私合营企业,总结过去对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经验,将全部私营工业进行排队,按照我们的需要,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订货,争取在4年之内,把大部我们所需要的私营工业,通过加工订货等形式,有计划地逐步地组织他们公私合营[3]182-184。

(二)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程

1.初始阶段,稳步前进。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4]。同年10月,湖北省委召开了学习贯彻总路线为核心的第三次党代会,成立了以张体学为书记的工商业工作委员会,对这方面的工作,保持政策与步骤的统一,有计划,有准备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并提出4年内基本完成全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1953年底到1955年12月,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平稳进行,亦贯彻了“稳步前进”、“自愿互利”和“劳资两利”的方针,改造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当时的湖北省委提出,对资本主义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不应该单纯从公股的比例多少,增长快慢上做文章,应该是从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资本家的改造成绩上去考虑。在企业的生产上,必须贯彻中央“改革经营管理,节约原材料,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方针。

2.高潮阶段,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11月16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了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参加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和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规划。会议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按照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即在1956年和1957年,争取达到90%左右,并且准备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内,争取逐步地使公私合营企业基本上过渡到国有化”。

湖北省全力贯彻中央决议,加快了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1955年12月9日省委统战部邀请省工商联执监委员举行了招待会,反复分析形势,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也针对私营工商业者思想反映回答了一些具体问题,对全省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武汉市还于1955年12月初作出规划:“在1956年和1957年内,全市私营工业将分批纳入以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近两年内,现有的400多家私营工厂将全部经过改组实行公私合营,其中大部分将在1956年内实行公私合营。”[5]1955年12月12日到22日,中共湖北省委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会议制定出全省对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主要是推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一个以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迅速到来了。

1956年1月16日起,《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开始大篇幅报道全国各地进入改造高潮的情况,使得湖北“向北京看齐,向社会主义跃进”成为一时的潮流[6],争取“坐第一趟列车到社会主义”成为时尚。武汉市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进入高潮。1956年1月17日,电池、织布、制线、针织、染绸、土染、合沙、建材、帆布等几个行业的私营工业首先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1月,全市私营工业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随后,黄石、沙市、宜昌、孝感也开始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1956年底,全省私营工商业都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轨道。其中私营工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或直接转入国营,到年底形成公私合营工业企业624户,职工人数62 702人,总产值5.3亿元;公私合营商业(包括饮食、服务业)达18 793户,职工人数40 455人,公私合营及合作商店、小组的商品零售总额达5.4亿元[3]29。就这样湖北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省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为湖北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历时3年的湖北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湖北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湖北工业化的基础和走向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改造过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人的改造

湖北根据中央规定的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方针,加强了对私商改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一,以阶级分析的观点把小商小贩和商业资本家区别开来。毛泽东将小贩列为半无产阶级,将小商列为小资产阶级。“小贩不论肩挑叫卖,或街畔摊售,总之本小利微,吃着不够。其地位和贫农不相上下,其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也和贫农相同”。“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小商人,“他们一般不雇店员或者只雇少数店员,开设小规模的商店”[7]。因此,对他们改造,应强调思想教育,强调妥善安排,有领导地有计划地引向合作化道路[8]5。第二,在从经济上改造私商的同时(使其逐步纳入国家商业计划的轨道,并逐步改变其资本主义所有制),必须加强对私商的思想作风改造工作。湖北省委认为,从思想上改造私商,是对私商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没有对私商的思想作风改造,仅有对私商经济方面的改造,要完成改造私商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至于广大的零售小商小贩,绝大部分是劳动谋生的,是同工人、农民可以合作的小资产阶级或劳动人民,对他们更应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但同时当然也要经常警惕私商随时可以发牛的投机违法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管市场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定期地结合具体情况,针对他们思想动态,加强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宣传教育。

(二)根据省情对私商改造采取多种形式

1.采取“带”、“并”、“迁”、“转”、“淘”等多种改造形式。

1955年12月22日,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同志在省党代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提纲中要求各地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因业制宜,制定全面规划。省政府要求:对私营工业,采取“带”、“并”、“迁”、“转”、“淘”等办法,对私商改造要采取多种形式,同时要注意区分小商小贩和资本家。全省雇请两人以上的私营商户(不包括饮食业及服务业),只有1 838户(其中武汉1 035户),不到纯商户2%,绝大部分是夫妻店及小商小贩。全部私商户中,资本家所有约占10%左右,小商小贩60%左右,季节性摊贩及孤寡老弱商贩约各占10%~15%左右。对此,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因行业因商户制宜,采用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小组)、代购、代销、经销、自购自销兼代购代销等多种形式,不强求划一。这几种形式大体是两头小,中间大。将改造户作为100,估计公私合营户约20%左右,合作商店(小组)约50%~60%,其他形式约20%左右。这些做法有效地避免了改造过程中的过“左”行为[3]233。

2.承认个体经济存在的合理性。

湖北的改造还表现在事实上对个体经济存在的认可。当时的湖北省委提出,熟食业、复制业、照相、旅栈等服务性行业,以及其他许多不好归口的小行业和小商贩等,大部分是社会需要的,而在当时,政府是不能代替的。他们的货源或原料已为国家控制,可以按计划分配,亦可对他们加强价格管理,这类行业在性质上已有某种程度的改变,或多或少带有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因而对这些行业应当是采取维持的办法,而且这种维持的办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亦不会改变。政府的工作应当是加强领导和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防止其投机行为,而不应当将他们加以排除。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也体现了湖北省委的这一务实倾向。湖北省委提出,小商小贩的存在,可以扩大销货,供应农村,组织小商品收购,使农村买卖便利,并可减少失业现象,是安排农村市场改造小商小贩的一个有效办法。不固定的流动小商贩,在农村初级市场约占私商从业人数的10%左右,应该加以适当组织领导与管理,划定一定经营范围,允许跨区经营。鼓励经营商品品种多种多样,发挥其作用,以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要。

(三)围绕湖北生产力的发展推进改造工作

1.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

在建国初期,如何对待民族资本主义问题上,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长的李先念用“瞪”和“拍”作了形象而生动地说明,“当他不老实的时候,就要瞪着眼看它一下,让它安分些;当它消极的时候,就要拍拍它的肩膀,使它积极起来”,他认为在当时的国情下,应该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还不能完全取消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利用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9]。

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李先念1953年10月20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一文中说:“我们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本的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应该为此目的而努力奋斗。”[1]157这一思想是忠实贯彻“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最好体现,湖北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总体上坚持了这一思想。

2.把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湖北省在改造进入高潮之前,总体上能正确领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注重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积极因素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湖北日报》曾发表《保持私营企业原有好的经营管理制度》的文章,认为私营企业“有一套完整的责任制和联系制度”,而公私合营企业则实行“实物负责”制,与前者相比,明显缺少责任界限的划分,应该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10]。《湖北日报》还发表了署名亦群的“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反对平均主义思想”的文章,认为平均主义是“妨碍生产发展的反动思想”[11]。虽然表述不是很准确,但反映了湖北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务实精神。

湖北省第三次党代会在明确湖北改造的方针时也强调,“要使各种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就要统一集中人力、物力,发展重工业,并相适应地发展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和交通事业,要发展地方工业与手工业以补国家轻工业生产之不足。要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应城市、工业以足够的粮食和原料,只有有了强大的工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力量作后盾,才能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才能保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保证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3]174。通过改造发展生产力,建立湖北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是湖北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指导思想。

(四)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

湖北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大部分时间内能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李先念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在1954年《更好地贯彻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一文中深刻地阐发了这一思想,他说,“就我们的工作来说应根据主客观情况,正确地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摆好公私关系。摆好公私关系的主要原则是,一方面要在增长社会主义经济比重和巩固对市场领导作用的前提下,扩大物资交流调剂供求,稳定物价,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现有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一面,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并且使其有利可得,能够适当地扩大生产经营。我们对资产阶级不仅改造他们的企业而且也要改造人。如果只是‘挤得掉,而‘用不上,是不算本领的。只看到资产阶级坏的一面,看不到资产阶级在目前一定时期内仍能起积极作用的一面,是不全面的。还须看到,私营商业中还有为数很大的小商贩,而依靠私营工商业谋求生活的人更是数以百万计,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的手工作坊和家庭副业,牵涉到的人就更多。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采取稳妥政策,而采取急于求成的粗暴政策,就不仅不能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而且势必使依靠私营工商业谋生的人们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须知这些人的生活问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国家所能包得了的。因此,我们不应背起过多的和暂时不必背的包袱,而应允许私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经营占一定的比重(主要是零售,包括代销在内),这对人民是有利的”[1]160。

(五)注意及时纠正偏差

1.纠正过“左”行为。

在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一度出现了一些过“左”行为,但当时的湖北省委能及时洞察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如崇阳县税务局未经县委讨论,封闭全县油榨坊事件,县委发现后立即下令停止。地委也会同专署责成祟阳县委县政府彻查责任,并予以严格处理,以教育全党。鄂南由于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和税收工作的单纯任务观点,出现了侵犯工商业及广大群众利益的严重事件,破坏了党的政策的正常实施。对此,湖北省委及时发现并作出了组织处理,1954年6月湖北省委发出《关于祟阳、宋埠等地违犯工商业政策的通报》,对上述错误的做法进行了全省通报批评[3]193。

2.反对大合大并。

即使在改造进入高潮时,当时和湖北省委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1956年3月15日,湖北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改造工作的指示》指出,在运动胜利前进中,局部地区的部分行业特别是小行业,发生盲目过渡,大合大并和铺张浪费等现象。由于大合大并,轻率地改变原有的经营制度,过去私营商业的一些便利群众的经营方法和习惯改变了,原来由他们自购自销为群众日常所需的小商品减少了,引起不少的群众不满。由于比较普遍地实行了固定工资制,而仓促评定的工资又不尽合理,挫伤了他们的经营积极性。特别是有些小商小贩,在实行集中经营、固定工资后,由于家庭附属劳动不能参加经营,收入减少,家大口阔的甚至不能维持。

因此湖北省委要求,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斗争。李先念同志在讲到国家资本主义问题时也说,“积极、急躁是两回事,能搞国家资本主义者,应积极去搞,但也要防止急躁,不能不加区别地一步搞起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有所不同,一视同仁”[8]12。

三、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局限性

(一)在改造的过程中步骤过急,工作过粗

对于三大改造,中共中央原计划15年完成。1955年中央召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会议,又设想要在1957年底前全面规划,分期分批地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已经比原来的计划提前了,但农业合作化高潮一来,割断了城乡资本主义的联系,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没有出路,只好实行公私合营。这样就出现了步子过急,工作过粗的问题,忽视了逐步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优势,结果一轰而上,把大量并无雇佣剥削的“三小人员”(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划为资产阶级。有的私商说,“市场情况乱纷纷,商人情绪欲断魂。借问过渡那里走,人人都说到农村”。 于是私商改造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导致供应普遍紧张,靠市场安排又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种混乱还给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如农村脱销,国营积压,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不满情绪;不少地方的私商户数人员资金急剧减少,工商业主赔本垮台导致的失业现象和城镇贫民的失业与半失业现象增加幅度较大,私商以大化小。抽资逃税,投机倒把,抬价压价等反限制的行为十分严重,致使城乡流通受到阻塞[2]303。这类现象在全国均较为普遍,湖北也不例外。

(二)部分小商小贩的生存未受到关注

在改造高潮到来后,湖北原先坚持的注意区分小商小贩的方针也未得到很好的贯彻,盲目排斥小商小贩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这部分人的生计。如老河口联营商店(五户)资金146元全部吃光了,散了伙,还欠银行的贷款20元未还。襄阳县黄龙区小商贩刘××因赚不到钱,每天吃一顿饭,老婆饿跑了。孝感城关代销店董××光靠卖家具维持生活,家具卖光了,没办法,跑到专署找专员要求安排。襄阳县段庙区有18户没有营业执照的黑户(粮食统购以后被排挤出去的),因营收收入少,主要依靠卖家具、投亲戚、讨饭等办法过活。更严重的是有的地方甚至还有自杀事件发生。据荆州、襄阳、孝感等三个专区反映,有12人自杀,其中有9人是因为安排不当,生活有困难而造成的[3]303-305。

(三)宁“左”勿右的思维习惯影响了改造方针的贯彻

部分干部在改造政策的认识上存在着宁“左”勿右的思维惯性。他们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的市场情况和小商贩的经营情况认识不足,怕安排了小商贩 “发展了资本主义”,“怕自己的零售计划完不成”,怕别人说“立场不稳”,“思想右倾”,因而对私商业主在货源、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不合理的干涉和限制。值得指出的是,纵使发生了上述种种错误的倾向,当时的湖北省委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坚持调查研究,及时地了解情况。上述问题出现后,省委及时掌握了动态,1954年11月26日,湖北省召开市场工作紧急会议,省长张体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势,及时纠正了所存在的问题,防止了偏差的进一步扩大。

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折射出建国初期湖北领导人结合省情贯彻党的方针的决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功绩是主要的,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但是能够勇于在探索中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今天,湖北和全国一样,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国初期的湖北经验及其教训,对于湖北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推动湖北1+8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先念.李先念文选(1935-198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张体学.关于当前市场工作问题[Z].湖北省档案馆(SZ34-18),1954.

[3]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湖北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05.

[5]武汉市委.关于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元月20日以前全部完成公私合营的意见[N].湖北日报,1955-12-04(1).

[6]范苓.敲锣打鼓齐欢笑[N].湖北日报,1956-01-19(3).

[7]湖北省对私改造办公室.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N].长江日报,1955-12-30(2).

[8]李先念.先念同志关于国家资本主义问题的报告[Z].湖北省档案馆(SZ34-18),1953.

[9]曾成贵.建国初期李先念的政治思想[M]∥中共党史论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0]湖北省对私改造办公室.保持私营企业原有好的经营管理制度[N].湖北日报,1956-03-01(2).

[11]亦群.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反对平均主义思想[N].湖北日报,1956-04-06(3).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 篇3

关键字内部控制管理者缺位风险控制

银行作为保证国家金融稳定的基石,各国的金融管理部门对其的监控一直没有放松。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也随之不断涌现,全球金融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创新化的过程中,风险危机逐渐显现,内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其典型代表就是,1994年英国“百年老店”巴林银行倒闭,1995年日本大和银行巨额亏损丑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与2002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违规贷款案。以上危机既涉及发达国家,也涉及发展中过家;既涉及经济制度完善的国家,也涉及经济转型的国家,形成这些恶性事件的诱因众多,但涉案银行缺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却是共同点。

1内部控制制度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其既定目标的实现,在其内部对业务流程、财务会计、员工行为操守所采取的有别于企业日常管理的控制程序。通过在单位内部设置严格的约束和制度,以防止员工舞弊行为的发生。其最初起源于西方审计学中的“内部牵制”,它是指每项经济活动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员工负责,从而形成相互约束、相互监管的财务制度,并主要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如财会制度中的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但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内部牵制制度逐渐渗透到企业各部门,发展成为现金内部控制制度。对商业银行而言,内部监控体系建立取决于银行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体制结构等诸多因素,彼此之间有一定差距,监控的重点亦有所不同。因此,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作为商业银行制定内部监控体系的纲要。2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分业经营制度,长期承受着政府和国有企业对其正常经济业务的干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实行“总量控制,规模管理”办法,导致其发放贷款“重量不重质”。此外,由于国有银行普遍缺乏完善的内部监控,行内人员违规操作不时发生,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增多,威胁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建立“分级管理、分工监督”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总体上,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四大问题。

2.1存在“所有者管理缺位”现象,内部控制环境恶劣

一是国有银行仍未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存在模糊不清的委托管理关系,员工激励不足,造成严重的所有者管理缺位;二是没有在行内树立内部控制优先的指导思想,存在“重业务轻内控”的倾向,内部控制没有跟上业务发展速度;三是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理解不透彻,把日常管理和内部控制、审计相混淆。2.2银行的内部控制文化尚未形成

总行领导甚少向行内员工发布明确的内部控制守则和信息,令部分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责任与权限不了解,不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角色与作用,使得员工放弃相互监督的权利,但求自保;发现问题不敢上报,使下情难以上达,信息交流损失严重,此情况在银行基层机构尤为显着。

2.3风险评估体制不完善和内部控制不足并存

目前,国有银行还没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构,对各种可测风险与不可测风险缺乏严密、客观的评估;银行内部各系统的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对考核过程及其结果真实性没有相关的检查措施;开发新产品时不能及时补充、调整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内控盲点。此外,银行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与银行机构面临的风险程度不适应,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即使内控时发现违规现象,处理结果也不严厉,对银行员工没能起到警示作用。2.4监督、再控制机制薄弱

虽然各级国有商业银行都设置内审部门,但在现行的银行体制下,该部门在人事、费用支出等方面完全受制于本行的领导层,其监管活动受到日常管理所限制,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权利,更无法履行其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职能。内部控制人员、权利制约机制尚未形成,各业务部门与内控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甚至出现交叉任职情况,严重削弱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国有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改革建议

3.1统一法人体系,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从目前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统一法人体制和股份产权化制度,使银行法人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承担法人责任;通过董事会、监事会的规范运作,明确利益分配制度,强化经营约束,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2)提高最高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在全行中建立内控优先的原则,制定严格的内控规章,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一是按照国际规范的内控原则和内控系统的框架,尽快建立以董事会、监事会为主导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委员会,在制度上和组织上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和研究。二是横向上建立权力制衡、分工牵制的管理模式;在纵向上减少管理层次,加强对下级单位的监控,形成纵横交错的平面化管理。使每位员工(包括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在每项业务、每项操作中,都处于严格的内控制度约束之下,使任何经营活动有迹可查,防止内控机制出现死角。3.2注重员工自律意识的培养

在全行员工间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进行定点宣传,使员工明确自己岗位的职责,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全体员工自觉地用金融法规和内控制度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创造一种浓厚的内部文化氛围。

3.3切实履行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风险评估体系完善

(1)树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在员工间建立“认制度不认人”的理念,明确条例执行人,以保证各项内控制度的落实,在制度上防范风险的发生。

(2)建立统一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由总行牵头,根据行内各部门的业务规范、业务性质和风险特点,统一指定系统、全面的风险度量办法和风险管理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动态、量化的监控,并下发各分行严格执行。

(3)以“内控优先”为原则,建立风险评估制度,防止“巴林银行事件”重演。必须按月核对基层前台人员的账目,并对其道德风险、操作风险进行评估;每季对银行流动性资产进行清查,防止内部舞弊,侵吞公有财产;每半年,有针对性地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借款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贷后检查,对易发案环节和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3.4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系统

理顺内部控制体制,保持内部控制体系的独立性与系统性,改革现行银行内部的内控体制。必须实行总行垂直领导向下派驻的内控管理体系,由总行直接负责各内控部门的人事调任与费用开支,加强总行对下属各行重大财务事项及一把手财务状况的监督,强化内控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审计是对现有政策与程序是否充分以及银行是否遵循现有政策与程序所做的独立评估,发挥着对内部控制再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银行内控进行测试并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发展 篇4

内容摘要.……………………………………………………………………………1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2(一)、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2

(二)、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2

(三)、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3

(四)、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3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水平.……………………………

3(一)、要完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3

(二)、要加强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3

(三)、要加强对货币信贷政策的研究。…………………………………………3

三、要想方设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3

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4

(一)、要培育全员风险意识………………………………………………………4

(二)、要建立正面、正向和正确的激励约束机制………………………………4

五、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4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5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5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5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6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6

六、结语。……………………………………………………………………………7

参考文献:。…………………………………………………………………………8

内 容 摘 要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转制而来的新型金融机构,由于起点低、底子薄、人员素质较低等先天不足,迫切地需要通过发展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风险控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对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此次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提出了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的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字:农村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核心竞争力 发展

论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与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既是银行业金融监管的要求,更是银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风险管控水平直接体现了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认识风险、防控和化解风险,是实现经营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障。一要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建立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全面就是从“三会一层”到每位员工,都必须具备风险管理的义务和职责,并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还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各个操作环节;审慎就是要坚持“内控优先”的要求,做到业务发展,制度先行;有效就是保证内控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独立就是风险管控人员不应受到干扰,能够独立判断、识别风险、报告风险,并实施相应措施。二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使得员工把防范风险作为自觉行动。特别是处于风险控制的前台员工和内审部门,要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性培训,全面熟知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三要强化相互制约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机制。加强授权、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使得各级、各部门之间权力制衡,减少决策失误。四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经营管理有章可循,约束有效。2004 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银行业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严格控制风险的双重压力,多家银行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同其他银行相比,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由于是从农村信用社发展而来,存在着起点低、底子薄、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另一方面,它又迫切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如何在目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难题。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强化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势在必行。

现认为农村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与以后的发展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由农村信用社转制而来的银行,不可避免地刻着农信社的烙印,而且原有业务主要为涉农业务,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操作经验相对较低,这些都导致其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较其他商业银行而言,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应作为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农村商业银行各级行的领导要高度重视风险预测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风险的预测分析对银行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的重要性,自觉地将风险预测分析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行内部管理的整体工程来抓。在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要确立健康的经营理念和恰当的风险取向,根据风险约束、资本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有选择地推进各项业务的发展,防止盲目发展,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寻找风险点,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

(二)、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农村商业银行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股权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要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逐

步实现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要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三)、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积极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通过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建立风险识别和控制模型,努力使隐蔽的风险显性化,把滞后的风险及早识别出来,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四)、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尽管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但仍应坚持内控优先,制度先行。为确保风险的预测分析和事前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农村商业银行要通过对目前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的重新审视和梳理,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预测分析和事前防范制度,尤其对新开办的业务必须在进行风险预测分析,并制定防范控制风险的预案后,再逐步推广,健全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将风险的事前防范纳入各项业务的经营过程中。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决策水平

(一)、要完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诸侯决策”的难题,即分支行的权力太大,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削弱了总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相比之下,商业银行若能借助数据集中的科技平台,通过集权化控制,则能加强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防范。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兴的银行,应逐步按照专业化营销和管理的要求,重新布局业务模式,把零售业务下放给各支行,公司业务则集中到分行总调控;同时按照新的行业规划与开发的业务模式要求,再造各项管理和业务流程。

(二)、要加强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针对市场和客户的快速变化,农村商业银行要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自身,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一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走势、地区、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分析与跟踪研究,严格防范政策性、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和集团性企业风险。二是要加强对金融市场运行特点的研究,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加强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有

(三)、要加强对货币信贷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区域信贷政策、行业信贷政策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特殊性的研究,为信贷资产的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研究,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增强全行的宏观风险防范与预警能力。

三、要想方设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与其他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这就要求新生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有效防范风险,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金融市场上突出重围,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确立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市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基本市场定位。一是要立足地方,充分发挥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优势,实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与地方经济腾飞的双赢。应加大对市政重点项目的投入和对区属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使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市,区两级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影响,占领市场。二是要服务三农,农村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无论其所有权结构和管理模式如何改革,其经效规避市场风险。

营的方向必须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都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偏离了这一方向,就背离了改革的宗旨和目标。三是要服务市民,要努力丰富服务手段,开发业务新品种,满足市民金融服务的需要,并以此实现零售业务的迅速发展,建立牢固的客户群体。四是要服务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模式上,应该引入新思维,突破以往银行业单纯以贷款来满足企业单方面资金需求的传统做法,而是在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以信贷支持、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三管齐下的新方法,全方位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农村商业银行可以调整传统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拓宽盈利空间,提高收益水平。

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一)、要培育全员风险意识。风险控制应依靠全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更主要的是发挥具体经办人员包括各级决策者、客户经理和一线操作人员的能动作用。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主体应由以管理者为主向以操作者为主、全员共同参与转变。要在进一步强化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强化全员业务培训等灌输式教育的同时,通过一些创新做法,如解剖案例等,增强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防范风险成为个人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二)、要建立正面、正向和正确的激励约束机制。尽可能将风险管理、营销管理和绩效管理紧密挂钩,形成其内在的统一性,使银行的短期目标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从根本上克服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

五、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以东宁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刚刚成立不久、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东宁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东宁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

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五)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原来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农村信用社在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上,仍不及其他专业银行,这反映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对发展贡献度不大。今后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与文化建设上,应该两手抓两手硬,在改革发展中形成自己健康而又独特的文化,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在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家银行区别于另一家银行的关键特征之一。从表象上看,核心能力提供了进人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它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但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以企业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只有有了以文化为底蕴的员工价值认同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同时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尽心尽职地为客户服务,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推陈出新,顺应市场的变化,捕捉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良好的物质激励不可少,但为员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前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培养员工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价值认同感,才是关键。以物质为诱惑来吸引人才,是银行人才竞争中的下策,不是长久之计。况且,这种策略还容易助长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中的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极大的损失,长此以往将蛀蚀银行发展的根基。是故,以员工价值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底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六、结语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正处在加速改革的关键时刻,面对宏观调控持续深入的大势,如何自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银行自身的发展规律,利用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摆在农村商业银行面前的一大课题。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上,尤其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原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组建的,商业化经营时间比较短,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不追求做大,而求做强。要把合规文化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使合规文化、风险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每一个员工日常行为中。要尽快完善合规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推进流程改造,建设好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提升风险管控水平。面对新的形势,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视挑战为机遇,采取积极措施,确立与现代化商业银行相适应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实现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⑴、王亚彬 关于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中国会计网2011 ⑵、于学军:未来农村商业银行将强势发展 百度文库 2010 ⑶、乐宜仁 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 中国知网 2002 ⑷、宋文光 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与保险》2008/6 ⑸、中国银监会统计资料.中国金融网 2009

东宁电大09秋金融本科 王发伟

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篇5

天津银行招聘网:天津银行荣获2013中国银

行业最佳社会责任实践案例奖

欢迎来到天津银行招聘网(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网)为您整理天津银行招聘信息(农村商业银行),并为您提供免费备考资料、备考视频、试题真题等资料,欢迎大家收藏(ctrl+D),天津中公金融人预祝众考生应聘成功!

近日,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2013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工作评选活动中,我行荣获2013中国银行业最佳社会责任实践案例奖,是我市受到表彰的唯一一家金融机构。

2013年,我行积极践行地方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主动服务实体企业和市民百姓,实现了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赢。加强资源倾斜,不断加大我市重点项目、民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楼宇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鼎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新推出了应收帐流转贷、政府采购授信、供应链融资等创新产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打造“准、新、专、快”工作机制,助力中小微企业“顶天立地”;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机构布局向涉农区域延伸,积极推广“蓟县农乐贷”专属产品,并提供银行卡、理财、自助业务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拓宽服务功能,推出“医付宝”快捷支付及“全民付”公共缴费产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切实做好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金融服务,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进社区、入校园活动,宣传各类金融知识,送金融服务上门;情系社会回报社会,设立助学奖学金,加强对口帮扶,持续向灾区、贫困地区及困难

天津银行招聘考试网

天津金融人tj.jinrongren.net

家庭送温暖、献爱心,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志愿服务队被评为2013年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队。

2015年天津市银行招聘考试笔试辅导课程

2015天津银行考试在线交流平台:182635634

更多天津银行考试招聘信息欢迎访问天津银行招聘网

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篇6

关键词: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民事责任,公平责任原则

一、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的发生原因

网络银行的蓬勃发展, 能使资金的转移高效、快捷、方便、低成本的进行, 但同时也因网络的虚拟性等特征而带来了不少问题, 其中就有开放性的网络导致的网络银行业务交易的安全性问题。这都极可能使用户不能及时进行网络银行业务交易或发生错误交易 (笔者认为错误交易也应是交易不能的一种类型, 因而可统称为“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 。即使从事网络银行业务交易的银行和网络服务商充分考虑到系统和数据的安全问题, 完全按照法律和实践的要求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安全措施, 但互联网本身就不是完全安全的, 这些风险还是时刻存在并随时发生。

二、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的民事责任的承担

笔者认为, 互联网本身不安全的原因或外力致使系统瘫痪而导致的交易不能, 则此损失的民事责任应由各方当事人按照公平责任原则酌情承担。

1. 对不可抗力作扩大解释。

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有学者认为, 应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并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为依据来对不能预见进行判断;不能避免是指当事人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仍然不能避免某种事件的发生;而不能克服则是指当事人在事件发生以后, 已尽到最大的努力仍不能克服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发生;客观情况是指外在于人的行为的客观情况。我国学理上以及有关法律通常将自然灾害、社会异常事件 (比如战争、暴动、骚乱、罢工等) 以及国家、政府行为这三类情况视之为典型的不可抗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事物,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在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均已各尽到其最大的努力还是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在互联网中所可能发生的上述各种障碍或风险, 应将其纳入不可抗力的范围之内, 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无需承担因此而发生的损失的责任。

2. 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

(1) 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法理依据。中国工商银行网站曾经分别在2007年5月25日和2007年8月15日这两日连续好几个小时都不能被访问, 其原因分别是网站的线路发生故障和疑为遭受拒绝服务攻击;几小时的访问不能, 使得急于办理网络银行业务的用户无法及时办理, 如有用户是使用网络银行进行基金交易的, 还有用户是急于存款或汇款的, 虽然银行都会在其网上银行交易规则或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因网络故障、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导致网上银行无法正常运行时, 用户可到中国工商银行营业网点办理相关业务。但如果银行的物理营业网点的系统刚好也瘫痪了, 那用户如何到其物理营业网点去办理了?因而这还是不能排除在紧急情况下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 主张将导致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的系统瘫痪等风险纳入不可抗力的范围之内, 从而免除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的民事责任;但如果说让因这些风险而发生的交易不能所造成的损失因此而全部由用户独自承担, 这似乎又不公平, 在此类个案中, 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都没有过错, 因为它们已全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还是无法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 而用户更没有过错, 用户本身就是受害者, 在这种当事人均无过错, 而又有一方当事人有损害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因此, 因系统瘫痪等风险而导致的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所造成的损失应由网络银行、网络服务商、用户各方当事人共同酌情承担。

(2) 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实践依据。如果国家在立法中规定对因系统瘫痪等风险而导致的网络银行业务交易不能所造成的损失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话, 则用户会更放心大胆的使用网上银行办理业务, 而不必担心一旦出现那种状况自己就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了。而如果只是将这种风险的后果推给用户一人独立承担的话, 则估计没有多少用户敢完全放心的进行网上银行业务交易了,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阻碍网络银行这一新生事物的成长。

(3) 以直接损失作为赔偿范围。一旦因系统瘫痪等风险而发生交易不能并造成损失, 该损失如何确定?是以赔偿直接损失为限?还是应赔偿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要赔偿, 直接损失又如何确定?间接损失又如何确定?

笔者认为应以赔偿直接损失为限, 因直接损失还是可以计算的, 通过网上银行业务买卖基金的, 虽然基金市场本身就有风险, 但在买入卖出该基金的那一时刻基金的价格还是可以确定的, 因此可以以其买入卖出基金的差价作为直接损失, 通过网上银行业务办理网上付款或转账的, 可以该款项金额作为直接损失。而市场是瞬间变化的, 间接损失几乎就无法计算或衡量。考虑到这种风险发生时, 会有很多的用户遭遇交易不能, 但有些用户因不是太紧急而不会有损失, 为避免诉求权利的滥用, 因此, 受害者要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所遭受的直接损失的范围以及当时的紧急情况。

然后, 再在直接损失的赔偿限额内, 由各方当事人根据公平责任原则酌情确定的各自分担的比例为基础向受害者予以赔偿。

综上所述, 笔者建议应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 对因黑客入侵、网络中断等而引起的系统瘫痪而发生的网络银行业务交易的不能所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承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并明确规定具体的赔偿范围, 以增强网络银行用户的信心, 促进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论商业银行的楼宇经济战略 篇7

【关键词】 商业银行;楼宇经济;战略

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服务业和都市型产业的发展,一种具有高度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城市经济形式正在逐步形成,这就是楼宇经济。这种新兴的经济形式已经引起了各家商业银行的广泛重视。

一、楼宇经济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以下优点:

(1)随着我国城市化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和劳动力涌入城市,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土地资源更显稀缺。楼宇经济以楼宇为依托,突破了城市中心商务圈土地匮乏的限制,纵向发展,往空间要效益,“一幢楼宇就是一条垂直的金融街”。

(2)楼宇经济具有高知识密集型效应。一般进入楼宇的企业都具有高知识密集型的特点,这些企业能更有效的运用社会资源来创造财富,具有高科技集聚性、高收益性、高成长性。由于信息的相对集中,企业往往能更加便捷的获取有用信息,降低运营成本。

(3)楼宇经济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幢商务楼宇的建成后,其周边的购物、餐饮、休闲、房地产等配套服务业都将陆续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楼宇经济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纽约、东京等大都市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我国的楼宇经济形式也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将楼宇经济列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

二、楼宇经济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日益健全,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脱媒现象也日趋严重,单纯依靠存贷款来提供利润的盈利形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对位于城市中心位置的商业银行来说,生产制造企业的城市边缘化也给我们的营销带来了很多不便。针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必须寻找出一种新的具有多种银行产品需求的产业经济形式来解决问题。在城市中矗立的一座座商务楼宇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的市场。

能够入住这些高档商务楼宇中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实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决策总部和生产环节的相分离得到了实现,一些以往不在该地区的优质企业为了享受该地方政府为发展楼宇经济提供的优惠政策或为了享受产业规模化带来的效益,纷纷选择把总部设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楼宇中。这些在楼宇中工作的办公人员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是楼宇中的企业,还是楼宇中的办公人员都是商业银行的优质目标客户群。

以某行某市营业部现在的营业网点黄金广场写字楼为例。楼内的企业共计60多家,涉及了外贸、物流、教育、石化、纺织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有的需要贷款支持;有的需要国际业务产品;有的需要存款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大楼内的办公人员平均学历在大专以上,月薪在5000元左右,这类客户群需要商业银行为其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并能够较好的接受和理解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这些需求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大丰富了银行的盈利点,各家商业银行新设立网点在选址时往往都偏重于,选择那些位于中央商务区写字楼的一楼网点。这也说明了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为大力进军楼宇经济做着准备。

三、商业银行楼宇经济战略建议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与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力争第一时间掌握新开发楼宇的计划。商业银行可以为其提供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融资服务。在开发商进行楼宇设计时,可以考虑在楼宇规划中加入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设计方案。如可向房地产开发商建议将一楼大厅设计成可供商业银行开设营业网点或自助银行的模式;大楼内可以安放随时可以使用商业银行借记卡进行消费、缴费的机具。这样可以使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中具有良好的排他性。

其次,在楼盘建成后,商业银行可以为入住的每一位用户都配发一张商业银行借记卡,方便用户在大楼内使用。与入住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满足其业务发展所需求的各项金融服务。

最后,在为楼宇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后,可以向这些企业的上下游行业延伸,寻求更多的合作可能。

综上所述,楼宇经济已经在大中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具相当的规模。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大力发展楼宇战略,开创新的合作模式和业务品种,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如何发展老城区楼宇经济[J].商场现代化.2008(3)

[2]戴敬瑞.税收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8(2)

上一篇:六一幼儿园表彰决定下一篇:酒店收银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