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学习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语言学习

关于语言学习 篇1

第二一定要多用。不管是哪句话,试着翻译着说一下,别害怕错误,语言就是用来与人沟通交流的,所以直到你能够顺畅的和别人交流之前,无论你专业考试分数有多高,都是不成功的。我个人建议买本字典,没事就翻一翻,找个同好一起练习,见效很快的。

第三要学会写,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大家也知道应该怎么用。在做题的过程中,别老是想着一定要知道哪个单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清楚的可以先划出来,一两个单词并不妨碍你对整篇文章意思的理解。当然最后这些词都要查一查记下来,以防万一。

第四是我个人的一些偷懒的小技巧。我是在学日语和英语的,英语是国家规定义务教育的要求【虽然我是最后一届。】日语呢当然是因为喜欢动漫,而且画画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外文参考资料。英语我一向是不愁的,比方说,高一时做高考题就可以拿到125分。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看英剧和听歌是我觉得最有用的【当然首先你对于结构的基础一定要打扎实!】《Sherlock》中的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曾为BBC的纪录片《South Pacific》配音,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但是一定要注意对照字幕,这对单词积累很有好处。听歌的话,我最喜欢的是owl city,歌的主题风格都差不多,但是歌词很美。所以抄歌词记歌词的同时你便是在主动学习了。

关于语言学习 篇2

蒋文过度强调学习语言, 而否认研究语言, 不主张寻找语言规律, 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就散文而言, 分析语言是不能少的。小说也应该把学习语言和分析语言相结合, 不可偏废。

首先, 对“语感”的定义, 蒋文说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作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词之一, 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语感是什么?这在语言学上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一般达成的共识是“语感实际上是由外部语言在人的内心引发出来的诸多感应。这种感应有着相当复杂丰富的心理机制, 包括认知感受、联想想象、揣摩品味、情感体验以及质疑感悟等等。” (张福生、魏正书《试析语感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6年第1期)

语感的概念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是, 蒋文对语感的定义也强调其经验性, 那么, 经验不应该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吗?文中还说到“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 对词语含义、语法规则等, 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格’越多、越固定, 语感就越强。”其实, 这里说的“格”就是语言规律, 寻找语言规律是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自觉和不自觉中都在进行的一个活动。

文章还以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证明不能先了解词的构成、句型、修辞等, 否则就学不好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在高中阶段应该是不同于儿童的,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高中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从众多语言现象中归纳语言规律与运用语言规律来丰富话语, 两者相结合。

谈到语感教学时, 作者认为语感分析“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 如词性、句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 (或称隐含意义) , 分析语言的运用效果。”这实际上只是强调对语言作语用分析, 在后面的教学案例中, 我们看到整个课堂程序都是围绕“语言得体”这一个中心环节来进行的。而语用分析只是语言分析的一个层面。很多语言若从句法等角度来分析, 能够读出作品中更深的意义来。如, 孙犁的《荷花淀》, 水生嫂对丈夫的一句问话:“怎么了, 你?”, 从主谓倒装句式的角度, 才能分析出水生嫂内心对丈夫的关心和急切想知道情况的心情。

就以《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来说, 王熙凤携黛玉之手, 连着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三个连问句后, 完全没有要黛玉回答之意, 没有停顿, 紧接着就说“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 只管告诉我……”可见其虚情假意, 她这一切只是做给贾母看的, 也是在表明自己的身份。我们从连问句的角度来看, 也能分析出人物性格来。如果仅从语境意义 (或隐含意义) 的角度是看不出这点的。

在分析语言得体上, 从复句关系的角度也能看出说话的艺术。如, 邢夫人苦留黛玉吃过晚饭去, 黛玉笑道:“舅母爱惜赐饭, 原不应辞, 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 恐领了赐去不恭, 异日再领, 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里用了转折复句, 而不是直接拒绝, 显得语气很委婉。再如, 王夫人叮嘱林黛玉不要理睬宝玉, 黛玉说:“舅母说的, 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 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 小名就唤宝玉, 虽极憨顽, 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 自然只和姊妹同处, 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 岂得去沾惹之理?”这里, 黛玉先用了一个转折复句, 不能说宝玉的不好, 再用一个让步关系的词“况”, 让王夫人听了既高兴, 又放心, 此处可见黛玉确实是时时小心, 处处留意, 说话十分谨慎, 很有艺术。

关于语言学习 篇3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46-01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大脑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幼儿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幼儿一无所知,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幼儿在每日的生活中表现是以语言表达为主,因此,幼儿的语言教育成为我们教育重点的重中之重。同在一个地方,同样的幼儿语言教育,可是幼儿语言的发展却是参差不齐。因此,搭建一个健康,活泼,多动的环境平台,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能够自己观察,自己表达。让幼儿语言的学习更加的轻松,生动,活泼。让幼儿学习的有兴趣,有乐趣等,成为本论文的关键。

一、老师要为幼儿的正确语言表达做好示范

教师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平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普通话规范、词汇丰富、口语表大清楚、富有表现力等。当幼儿出现语言表达上的错误时,教师应马上予以指正,而不是放任,更不能重复幼儿的错误,不要认为幼儿年龄还小,就和他们一起讲“儿语”,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幼儿掌握新的词汇,还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形成障碍。如在学习《毕业诗》时,本来是一首诉说离别情感的诗,由于幼儿不理解,朗诵时豪无感情,还嘻嘻哈哈。于是我将诗歌配上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并将其录制下来,一遍遍地放给幼儿听。幼儿在欣赏中尝试模仿,并逐渐体会到了诗中表达的情感,开始学习富有感情地朗诵。再如在学习《种子的秘密》这一散文时,最开始孩子们朗读很平,没有一点起伏,我让孩子们反复听录音,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朗诵,孩子们就能模仿“蒲公英”、“菱角”等不同的声音,用语言区分它们的“身份”。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逐渐丰富幼儿语言的色彩,让他们体会语言抑扬顿挫的魅力。

二、利用优美的文学作品促进孩子学习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之一。优美的文学作品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让孩子伴着优美的文学成长无疑是给了孩子一把主动学习语言的金钥匙。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意境、曲折故事会给孩子美的熏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愿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典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去主动学习语言,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发展。让优美的文学作品伴随孩子成长,除了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书籍、选择合适的内容外,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在和孩子共同阅读的过程中要不厌其烦地解答孩子的提问,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孩子尚不理解的词汇和细节,满足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允许孩子自由选择读物,因人而异地予以指导,引导孩子主动地学习语言,让语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活起来,而不是照本宣科,让孩子呆板地背诵成人和书本中的典范语言。

三、通过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幼儿的礼貌言行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育孩子尊敬长辈、成人。要求幼儿能用礼貌语言主动、热情、大方地打招呼、称呼人,会问早、问好,道别。教育孩子当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会说:“请您帮我……”受到帮助后,会说“谢谢”。教育孩子当自己影响到别人时,会主动诚恳地道歉,而当别人影响了自己时,能克制、谅解别人,会说“没关系,不要紧。”教育孩子当别人在谈话时,应不插嘴、不妨碍;成人和自己讲话时,要专心地听,不打断别人讲话,不离开,不嫌烦。有急事需要及时谈时,要打招呼。别人向自己提出问题时,要认真地回答。进行这些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并会正确使用。

四、在语言练习中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新入园的孩子对于新环境新朋友都感到陌生,有种恐惧感,教师应先主动与其交流,如每天早上幼儿来幼儿园时,教师应主动向幼儿问好,并亲切地问问孩子是谁送你来的,坐什么车子来的等等,多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回答欲望,并尽量让其大胆清晰地说话,使他们乐于表达自己,从而学会准确表达。语言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必须让幼儿多练习,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幼儿根据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词汇、语法,创造性地组织语句,讲述情节。比如,我们在午餐后的休息时间要将故事、讲述图片、编故事结尾等语言活动,给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在活动中允许他们无拘无束、自然的交谈。教师也要经常参于幼儿间的谈话,以朋友的身份在自然的氛围中引导孩子谈话,纠正他们语言上的错误,如发音问题、语言的规范等。

英语老师关于儿童语言学习的感悟 篇4

“儿童学习语言的心里机制是在大脑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开始。发展完之后就成为了大脑的一部分。”

——玛利亚·蒙台梭利

学英语(非母语)的过程是否也和这个过程相似?我从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他们学英语的状态是一个“吸收”的过程。我的肉眼看不到,但能感觉到。

当我开始教他们唱歌,做游戏时,他们都全神贯注地看着我的脸,眼睛一眨不眨,无论听懂与否,他们都非常愿意尝试。他们不介意自己犯错,遇到喜欢的游戏,会要求再玩几次。

当儿童大一些的时候,比如一年级的学生。一个孩子听不懂了,他的脸上会有茫然、着急、紧张这些不同的表情。似乎卡在了哪里,他会用汉语说“我听不懂”。而学龄前的儿童则是一遍又一遍用汉语跟我确认“你是不是这个意思?”或者,他们并不介意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老师的含义,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去玩游戏,有些儿童会安静地坐在那里看别人游戏。

儿童时期学习英语和成人时期学习英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如果,儿童用六年时间学到的英语,成人只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学完,为什么不推迟学习语言的时间呢?

“到6-7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大概已经学会识别40个音位,或基本语音,而且能够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说话者发音时的细微差异。

“到10-12个月的时候,婴儿逐渐对不经常听到的语音失去敏感性。比如日本婴儿不再对‘ra’和‘la’”做出区分,因为在日语中不存在这种区分。尽管感知非母语声音的能力没有完全消失…”

——《孩子的世界》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确有这个现象。教成人发音和儿童发音时,成人会把自己说母语的音迁移到英语上。比如说英语中的”eat”, “pig”这两个词时,会将母语中“立”、“陛”这些词中“i”的发音进行迁移。

我自己身上也存在这个现象。有一次跟一个外国朋友聊天说到”I slipped on the stairs.” (我在楼梯上滑到了)朋友愣了几秒,我就把单词拼给他听。他恍然大悟说我以为你说的是“ sleep”。(slip意指滑到,sleep意指睡觉)

学龄前的儿童、一年级的儿童、二年级的儿童学习发音时,他们都注视着我的脸,注意着我的嘴部的变化。他们学习发音很快,眼神是全神贯注的。

成人学习英语时,在练习发音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听出对同一个字母发音的不同的嘴部变化带来的不同发音结果,自己开口说时常常是将说母语中有着类似发音的音带出来了。即使他们知道这个音的嘴部变化是什么,自己练习时会觉得很不习惯,“别扭”。

龙飞虎( 英文名:ChrisLonsdale)在TED上做过一个演讲,叫做“如何在六个月学会一门外语”。他说“学习语言本身不仅仅是获取大量的知识,在很多方面,更多的是生理的训练…在你的脸上有43块肌肉,你必须协调好这些肌肉来发生,让别人明白你的话……学发音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发音在学心的语言的时候,你的发音练得对的时候,面部会酸疼,记忆都是一个生理过程…大脑的神经细胞要伸出去,它要成长,跟其他的神经细胞做连接。”

许多孩子刚开始学英语口语时,会出现这种生理记忆现象,比如说到“good”“that”这些单词时,有浓重的尾音。当他们反复听原版音频时,这种浓重的尾音现象很快就消失了。他们天然擅长模仿。成人学习发音时,遇到和母语发音方式有细微差别的音,她们的嘴部肌肉确实会有酸痛的现象存在。

关于语言学习 篇5

白粉二色交织糅杂着,一片片花瓣吸饱了太阳的光,溢漫着一层层金色的涟漪。它或立于残地荒野,或悬于崖头峭壁,或舞于狂风怒雪。它在荒凉中轰然绽放,散落下满地温暖,漫天生机。伴着万物凋零,它更是钟灵毓秀。大自然将对这世界的爱全都托付给它,借它来进行自己无边的表达与倾诉。

但是,大自然似乎错误地表达了自己的语言。

梅花错误地于冷清时节面向世人;错误地与那满春繁华隔雪相望;错误地傲立寒霜,一枝独秀;错误地融化柔软了整个严冬……

可它的存在,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它恰似一道流光,划破了冬日凝固的苍穹,裹挟着大自然的善意喷涌而出。它承载着千言万语,却走错了时光的轨道,才阴差阳错地造就了这绝美的错误语言。

语言的错误何尝不是一种绚烂,世上的诸般美好都是孕育于其中的。

譬如雕塑。它是雕塑家无声的语言。雕塑家将一生心血倾注其中,打磨出了这世界上最精美的一类文字。可总会有出现意外的时候,像是雕塑家正倾诉到激动时刻,却欲说还休——维纳斯断了双臂,这本该是个错误,可正是因为这个错误的表达,才让它美得更加精妙绝伦。

譬如基因。它是最神秘而独特的语言,世间生灵是它的宏伟巨作。它一个字便是一池青莲,三亩金穗,一句话便是百花斗艳,万木争春,语顺章成之时,便有了人类,有了这千姿百态的世界。可基因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出现意外——基因变异是个难以避免的错误。可如果没有这个错误,哪来的生物进化,哪来的物种多样性,哪来的地球漫长曲折却辉煌精彩的历史?基因错误的语言表达,却为这个单调平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道厚重的油彩。

譬如,人类文明。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血脉。如今,文明又被注入了一个个程序之中,程序俨然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人类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将曾经的幻想一步步地变成现实。正如同基因一般,程序终究会出错的。正是有了错误,才能去改正它,从而推动科技文明不断进步。而我们平时说得那些最频繁的语言,更是如此——如果语言永不出错,永远是最精准地按照意愿去表达,那么世界上便不会存在误会,不会存在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但是,这些我们期望存在的,从长远的角度看,真的是可取的吗?如果语言的错误不存在,也就不会存在改正这些错误的机会,不会存在进步,发展,变革。就像世界上消失了摩擦力一般,没有了阻力,却失去了更大的助力。

如果说语言是文明传承的统治者,那么错误定是一位股肱谏臣。

关于语言学习 篇6

研究的实践报告时光荏苒,漫长而又短暂的假期转眼逝去。回首这个假期自己的实践经历,心里也感到很欣慰,感觉这个寒假过得很有意义,很充实。

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我们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只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我们来说也许那个时期只能停留在中学阶段。去年九月我踏进了大学校园,半年的时间里我成长许多,而在大学以前,每次放假我都呆在家里,除了帮父母干点家务也没参加过什么别的实践活动。现在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这意味着成长和独立,因此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度过寒假,应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也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所以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种信念,我们加入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过大学生活的我决定重回中学校园,重回中学课堂,去深刻了解一下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区别。

在中学参观学习的几天时间里,我对中学教育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学们都经历过了中学阶段,对中学的学习也很了解。我想从中学时期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局限性谈起。第一个局限性体现在知识方面,以前我们学习的知识除了来自课本还是来自课本,没有其他一些有用,有价值的资料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知识的局限对我们的发展很不利。但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图书馆等领域挖掘各类知识,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从而用高,精,尖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第二个局限性就体现在时间上,中学时的教室,家,食堂成三点一线,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规定的学习计划,就是你完成了,效果也会很差啊。现在在大学就好了,一星期只要上完该上的课,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如果同学们稍微抓紧一下时间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差。中学的第三个局限性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思想的局限性。中,高考一直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学们也为此喜怒哀乐,超负荷的学习也是为了它。整天头脑中都会思考如何通过考试,云里雾里,学习效果极差。现在希望同学们转变一下思想来学习,我们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进入社会,我们应想想今后踏入社会独立生活的情景,如果你对未来生活充满激情和渴望,那么你现在的想想肯定会有激情,而且还会无限的积极。

其次,再讨论一下两个时期的教学差别。

我们刚进大学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大学与中学在这方面肯定有很大的差别,无论是教学设备还是师资力量,因此,在这方面我不作过多的评价。我主要讲以下四点:第一就是教学方式,在中学时期,中学老师在授课时候,手把手式全面教学,多数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老师带领着去解决问题。及少数在授课中采用的是学生自由讨论式学习。所以学生认为中学的教育就是老师问,她们答,老师给出方向标,她们跟着走。在学习之后,中学教育中会有大量的家庭作业作为对所有知识的巩固,加强记忆。然而教师还在这个环节中起重要的左右,比如,监督完成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时刻在每个教育环节都离不开老师这职务。课堂上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什么,同学们就听什么,根本不会对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根本意义。而且几乎是天天见老师,有了问题找老师很方便,甚至有时老师找我们提问检查学习。进入大学,在大学课堂上,多是教授滔滔不绝的讲下来,有时会有数十页的笔记,当然上课时的紧张程度与中学不可同日而语。重要的是根本不存在什么晚自习教师巡视或办公室答疑,每章的复习,也主要是靠我们自己自觉来完成。我们可以完全自由的,开放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也可以进行更一层次的沟通,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第二点在于教学目的的不同,中学时期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走进更高一级的学校,而大学的教学目的是教导学生成人成才,有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为人理念走向社会。第三就是学习方式,中学每节课和自习都是我们一个班的人一起上课,而大学则是大班上课。中学生的课后学习,是统一上自习。而大学生是个人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地点,或是图书馆,或是教室,还可以是宿舍。至于课后的学习时间和具体安排,大学生也有充分的自由支配权。第四在于考试方式和要求的不同,中学时的平时练习、单元检测,所以期末考试时对于成绩我们心理都还有底,其次是即使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仍可继续跟班学。大学则不同,平时练习作业是否自己独立完成全靠自觉,教师很少检查;而且不存在单元检测和章节复习。考前的复习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且考试不及格必须进行重修或补考,不但要额外交费,而且耗时。而且不及格科目达到几门,则在毕业时失去学位。因此,大学的学期考试比中学的要严峻得多。总之,大学与高中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很大不同,需要我们慢慢的适应,但无论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还是学校的教学,我们都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大学时代这人生的黄金时代更好的学习专业技能。

最后是在生活方面的差别:

第一,大学比高中更自理。一般上大学都需要住校,绝大多数是到外市或外省,家长不可能跟在身边,这便要求远离家长的我们更要照顾好自己。

第二,心态的不同。在大学里,很容易感觉到很闷和无聊,没有方向。我想这原因可能是在中学的时候总是有人管,上了大学除课程外有很多空闲时间,在我们无所事事时自然易感无聊,如果有机会我想去多学点东西,或者多参加些社会实践,充实、锻炼自己。

第三,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同。大学相对高中可供支配的时间充裕的多。甚至有时在工作日都是半天没有课,这便要求我们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以免光阴虚度。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

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也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当然在社会上的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在外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交谈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社会实践,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以上是我自己觉得在这次假期社会实践学到了自己觉得在社会立足必不可少的项目。这次活动使我再一次走进了我的母校,看到了辛苦学习的高三学子,这不禁让我再一次想起了我的高中生活。高中的学子对大学有着带多的幻想,也有着太多的希望,有很多人认为高考就是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转折点,是自己人生当中的一次重大飞跃。高三学子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这点在我上高中时也是一样,单上大学后却发现大学的生活与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别。在很早以前老师就给我们讲过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区别,这次回来后与很多在各地上学的同学聊了天,大家都有这种感触,大学真的与高中不一样,两者存在着各种不一样的地方,学习的方法不一样了,生活的方式也不一样了,但大学真的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大家也都说因为学习方法不一样,再加上没人管,在学习方面有一些松懈,大家互相鼓励,下一学期一定要改变现状,既要愉快的享受大学生活,又要努力学习完成学业。

实践感悟: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三年之后,我就不再是一名大学生,而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选择了会计为专业的我,更需要细心与耐心,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企业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这关乎企业的利益损失。

关于语言学习 篇7

一、可贵的探索

1.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 变“讲内容”为“学语言”。语言文字是一个非常精致又非常微妙的存在。同样的意思, 表达的方式不同, 遣词造句不同, 它所承载的语言文字的情味和意蕴是不一样的。教学中只有留意怎样的语言形式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语文才真正具有语文味。近年, 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执教老师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关注。教学没有停留在以往内容的分析、作品主旨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感悟上, 而是突出语言文字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比如标点符号的用处, 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的效果等, 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如六年级《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学: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了解到姥姥剪纸技术高超———堪称“神”之后, 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内容层面的教学上, 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技术高超, 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神”:抓“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以及“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两处, 体会文中运用的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抓“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体会民俗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2.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 变“只感悟”为“学表达”。教学中“学习表达”的意识普遍增强了, 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教学, 基本上都根据具体的课文特点, 在感悟内容的基础上, 加强对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课堂练笔, 或写感悟, 或写想象, 或仿写等。教学中空泛议论少了, 动笔实践多了;“泛人文”少了, 语文味浓了;“课上热热闹闹, 课后空空荡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大多数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获, 有所得。

《杨氏之子》一课中, 在感受到杨氏之子的善听、妙答、反应快、机智之后, 教师设计语言运用情境:

若是来访的是李君平、黄君平, 想想杨氏之子又会如何作答?并出示练笔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运用:

李指以示儿曰:“此为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乃夫子家果。”

黄指以示儿曰:“此为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黄鹂乃夫子家禽。”

学生笔随心动, 有话想写, 有话可写, 兴趣盎然投入到练笔中, 既训练了语言表达, 又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与积累。

3.发挥教材“例子”功能, 变“学课文”为“学阅读”。阅读教学, 不仅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读懂内容, 感受形象, 从中受到思想启迪, 情感熏陶,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阅读。在观摩活动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变“学课文”为“学阅读”, 在指导学习方法上下了很多工夫。比如识记生字的方法, 理解词句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揣摩文章表达特点的方法, 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的方法, 教师基本上能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 有效落实。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 不同年段根据不同课文特点训练方法各有不同。还有的课重视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质疑, 在关键词句的研读中设疑,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教学中, 对学习策略的指导显得非常突出:第一步, 引导学生从“单元导读”中提炼出本组文章阅读学习的思路———知内容、识风情、品语言;第二步, 引导学生通过采取“合并自然段”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第三步,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句引导学生比较、想象,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效果, 感受“抓关键词句识风情”“想象画面品语言”等学习阅读的方法……

教学从过去偏重内容分析到如今关注文本表达形式, 增强了语言运用意识。

二、现实的思考

如何更有效地理解和实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理念?老师们仍有几点疑惑。

1援“运用”一定是“写”吗?课标描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 是一种运用;表达, 也是一种运用。“运用语言文字”, 应涵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两个层面, 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的旁落, 不是要弱化阅读理解。因此, 体现“语言文字运用”, 未必都要“写一写”。我认为, 听、说、读、写, 都是“语言文字运用”!

2.“一课一得”, 只有“写”才是“得”吗?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实效性, 要有所得, 因此很多课就去“一课一写”。只有“写”才算是“得”吗?叶圣陶先生认为:“学语文为的是用, 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 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 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比以前读得透彻, 是不是“得”?学到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学到一种概括的方法, 是不是“得”?感受到一种表达的方法, 在拓展性阅读中加以理解和运用, 是不是“得”?比如学习了《白杨》一课, 了解了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外再搜集一些类似的文章来进行扩展阅读或比较阅读, 是不是一种“得”?温儒敏教授在全国小语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讲到阅读的重要功能是促进思维的发展, 倘能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考, 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及变通性, 不也是一种“得”吗?因此, 将“一课一得”变成“一课一写”, 存在着理解上的偏颇。

3.阅读教学, 一定与写作教学捆绑吗?有些课在学生没有完全读懂课文, 没有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的情况下, 只学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教师就瞄准这一部分的“写”点马上让学生“写一写”。对此我提出质疑。阅读教学强调动笔, 强调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一学就用”吗?每节课学一点立马就要写, 是不是有些急功近利?是不是违背了学生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 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吗?现在, 有一种苗头, 认为学习阅读, 就是为写作服务的。

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 课堂中出现了这些现象———

一是整体把握少了, 寻章摘句多了。由于一学就要写, 为保证能写一定的量, 教学中势必对整篇的文章缺少应有的把握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课文是一个整体, 是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一篇完整的文章, 写法上的“得”也应该是整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缺少整体的把握, 文本的内容整体、形象整体被人为地剥离。这样为了在一课时中体现“写”, 生硬地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 人为地割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破坏和谐的阅读场, 把教学过程弄得忽东忽西, 课文弄得支离破碎, 不但收不到预期的练笔效果, 还影响了正常的阅读教学。

二是语文形象少了, 语文术语多了。文艺理论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叫“形象大于思想”。读文学作品, 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 而不是简单的抽象概念。由于要在一课时中体现“写”的训练, 教师的眼睛只瞄准了“写”的训练点。于是一些课对文章整体缺乏应有的把握, 语言的整体运用之美, 人物形象的丰富、立体之美, 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之美从课堂中流失了, 从学生的身边流失了。要读出形象, 就要抓准语言训练的点, 层层深入研读, 否则就如“蜻蜓点水”, 如“过眼烟云”。

三是有感而发少了, 无效练笔多了。有的“写”, 正如北京小语会张立军老师所说的:实乃是有读无感, 有仿无心, 有写无情。课堂上教师有了很强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 但有些训练点纯属顺应当前大势, “应景”而作, 不是真正地从年段目标出发, 从文本出发, 从学生需求出发, 存在着泛泛而谈的感受性练笔、“套模子”似的仿写、针对性不强的想象性练笔等现象。这样的练笔, 既没有进一步拓展文本内容, 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发展学生的思维, 更没有活化学生语言, 学生既没有得“意”, 也没有得“言”, 更谈不上表达方法的迁移。

三、改进的建议

怎样更有效地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笔者有几点建议。

1.正确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认为, 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目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叶圣陶先生把读写能力并列为语文教育的两大目标, 反对因阅读而削弱写作, 也不认为阅读的功用仅限于为写作服务。换言之, 写作不能成为阅读的依附;同样, 阅读也不能成为写作的奴仆。他指出:“阅读教学, 本身自有其重要性, 并非作文教学之辅。”“果能善读, 自必深受听读书篇文篇之影响, 不必有意模仿, 而思维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 其意在此。若谓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 则偏而不全矣。”叶圣陶先生不厌其烦地谈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自身规律, 其意正在于强调阅读独立于写作之外的特质, 二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2.“读”与“写”要有机结合, 方能相得益彰。对于学生而言, 被文本中事物所吸引, 被文中情感所感染, 对文中语言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方如骨鲠在喉, 不吐不快。因此, 阅读与写作, 要注意“读写结合”, 相得益彰!那么写什么?什么时候写?

一是精选内容。课堂小练笔不能成为“光明的尾巴”, 随意让学生写一写诸如“读了故事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心里话”等, 应根据文本本身的语言特点来决定写不写, 写什么。教师应根据年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表达特点找准训练点, 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让练笔有的放矢, 从而实现习得语言, 内化表达方法。

二是妙搭“阶梯”。文本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或有着怎样的结构特点、表达特点?教师要深入研究, 发掘文本“读写迁移”的价值所在, 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 让广阔的写作积累走进学生练笔的课堂, 帮助学生的练笔既从课文语言特点中来, 又突破文本语言特点的束缚, 避免千篇一律, 让练笔具有个性特点。

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8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及价值取向

1.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在总体上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学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动,既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2.合作学习的价值取向

(1)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合作能力的提高。

(2)合作学习有助于智力放大,思维共振,提高学习效益。合作中能各抒已见,集思广益,克服片面,互相启发,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取长补短;还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3)合作学习利于因材施教。学生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进步到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关注到小组中的个人。

(4)合作学习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发言、表现、相互交流及评价的机会,从而弥补了班级教学制下教学的局限性。

(5)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交往能力的一种较好形式。

二、适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几种教学情景

在具体的教学操作层面,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环节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因而,我们必须探讨哪些情况适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情景比较适宜:

1.收集和处理信息

收集和处理信息最适合于通过合作学习进行。一个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范围较窄,收集到的信息毕竟有限。而不同学生收集信息的内容、范围、渠道往往各不相同,如果能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则可以实现互相补充、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较成功地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如美术科让学生收集“门”的艺术设计,生物科让学生收集人与生物圈关系的案例。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选取最好的在班上汇报,深受学生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2.遇到疑难问题或认识模糊的问题

如数学科在概念教学时,学生常常出现概念理解模糊不清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种种不同的看法和疑问。此时教师可不急于给予解答,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研讨争论,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寻求正确的答案。在“相反数”一课中,学生在叙述“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时将“只有”两个字漏掉了。教师敏感地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概念中“只有”两个字去掉行吗?“只有”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小组里学生争论很激烈,最后,学生学会了用举反例的办法说明“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不都是相反数。“只有”两个字含两层意思:①符号不同(相反)②符号后面的数相同。通过小组研讨,大家加深了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

3.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有些可以由个人单独完成,而有相当多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效果更好。如化学科学习钠元素的性质时,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要求小组每位同学都认真观察钠在水中出现的现象,并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小组里大家七嘴八舌,争着把看到的现象说出来(基本上都能把该发现的现象讲出来),有的同学还讲出书上没有写出的一些现象,如钠会沿着容器的边跑,有的钠还会跳外面等。对于“原因”,争论就更热烈了。显然,这种合作学习比个人完成探究任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共同完成一项较大的实践活动任务

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项较大的实践活动,都适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比如:生物科分小组进行校园绿化的设计活动。小组里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强调协作配合,要求小组成员努力去完成平面图测绘及绿化设计工作,充分调动了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

5.遇到创新性问题

创新性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现成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解决这类问题,应当事先让每个学生都作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开展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个人的发散性思维扩大到整个小组的发散性思维,最后通过班级汇报达到全班的发散性思维,使智力得到放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好處。

又如音乐课让学生进行“同头换尾”、“同尾换头”的即兴作曲。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交流,结果同学们创作出许许多多很有创意的曲子。

6.开展合作评估

在评价进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评、互帮、互勉。这样既能扩大评价的参与面,又能及时反馈,使学生及时改进。这对于加强过程性评价、日常评价有很大的好处。

再以体育教学为例。一个体育教师往往承担整个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着几百名学生。因此,很多体育教师都特别注重小组织合作学习。学生们在小组中既开展体育合作学习,又开展小组内的合作评价和小组间的竞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开展互帮互学

关于语言学习 篇9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而我,不断地学习,不是为了“仕”,而是为了保饭碗。虽然个人的事业已成定局,仕途上没有发展的机会,工作上也都能胜任,可是,形势总是在不但发展的。为了使从自己手中出去的公文不但不显出落后,而且还能够与时俱进地把那些个新名词新口号写进八股文中。一篇材料有时候代表了一个单位的形象,体现一个单位的综合水平,反映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对于这一点,是很有体会的。象我这种人,是要有自知之明的,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把手中的事做好,日子是很难过的,说不定饭碗也难保住。

培根说过,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不学习的人,一部分人出于懒惰,毕竟读书比贪玩要辛苦许多,一部分人确实是“欺世有术”,他们连别人写好现成的稿子念散了句子也照样“平步青云”。只要能欺会骗,就能活得滋润舒坦,而我,天生没有这个“悟性”和“本事”,当然就只有辛苦地学习。

现在呢,学习也是为了充实生活。自己不喜欢跳舞,不喜欢打牌,不喜欢串门,不喜欢应酬,如果不读点书,生活会是寂寞难耐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虽然不再理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也可以在学习中找到许多乐趣。观世象百态,悟岁月人生,修炼一颗平和之心,写出几篇娱人娱己之文,这样,既可以少惹家长里短的是非,少留不学无术的笑料,还可以修身养性,明智健脑呢。

昨天读过这么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说“不学习的人也许是虚无主义者。学习的人是可敬的,因为他在反抗绝望--明知学无止境,还是要学。”杰弗逊曾对他女儿说,一个人一辈子都不懈怠地学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啊!这给了学习的人以希望。过去,总是在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念书的时候遭遇“”,书读得太少,参加工作以后先是家里穷,买不起书,后来因为工作太忙,家务负担太重,没有时间读书,那么现在呢,时间有了,书也买得起,还不该好好地读些书吗?

关于学习的对联 篇10

立志当怀虎胆;求知莫畏羊肠.悠悠书香情,丝丝沁我心;漫漫学海路,步步催我行.探胜拾微,扬帆游学海;攀高揭秘,矢志越书山.学优才赡凭修练;海阔天空任展为.胸怀祖国务实文化基础攀登科学高峰; 放眼全球锤炼思想品德服务人民大众。打开科学大门,激活创新理念; 掌握学科基础,攀登思辩尖端。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让我们欣赏。你的心,在书林中。我的脑,在学海中。书中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让我们欣赏。

4、你之心,在书林里;我的脑,在学海中。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6、故作轩窗掩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

7、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

8、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学如黄鹤习如鹊;勤如羽翼奋如翅。

11、懒惰厌学难成器;勤奋博学出状元。

12、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

13、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

14、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

16、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1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8.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一篇:三本专业就业前景排名下一篇:融媒体改革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