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胃管的操作流程(推荐9篇)
用物准备:
治疗车上放置:治疗盘、温开水、胃液包、弯盘、听诊器、石腊油、棉签、胶布、一次性胃管、10毫升注射器、皮筋、速干手消毒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7月在我院外科住院的需留置胃管的昏迷患者56例, 男25例, 女31例;年龄45~81岁, 中位年龄63.1岁;颅脑损伤31例, 脑出血1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 脑梗死8例;其中浅昏迷13例, 昏迷伴躁动6例, 昏迷伴气管切开29例, 昏迷伴舌根后坠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 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胃管置入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为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的方法, 即置入胃管达会厌部 (14~16cm) 时用左手托起患者头部, 使下颌靠近胸骨柄, 使管端沿咽后滑行而入胃内[2]。观察组由护士长及4名置管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 在参考文献[3,4]的基础上, 结合临床经验, 分别制定浅昏迷、昏迷伴躁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舌根后坠患者留置胃管操作流程。护士首先评估患者的昏迷情况, 然后按照操作流程为患者置入胃管, 操作流程具体如下。
1.2.1 浅昏迷患者:
(1) 评估患者昏迷程度。 (2) 常规置管前准备。 (3) 按照规范及程序, 清洁鼻孔, 打开鼻饲包及胃管, 常规置入13~15cm。 (4) 用手指轻推患者喉头, 刺激患者产生吞咽反射, 顺势快速置入胃管。 (5) 确认其在胃内后固定好胃管。
1.2.2 昏迷伴躁动患者:
(1) 评估患者病情。 (2) 准备常规用物外, 另备高枕头2个。 (3) 双枕直接垫于患者头下, 使患者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 (4) 按照规范及程序, 清洁鼻孔, 打开鼻饲包及胃管, 按常规双手交替快速置入胃管。 (5) 确认其在胃内后固定胃管。
1.2.3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昏迷患者:
(1) 评估患者病情。 (2) 准备常规用物外, 另备导丝1~2根。 (3) 胃管内注入少量润滑剂, 将导丝置于胃管内到达胃管前端, 在胃管口处用胶布固定导丝。 (4) 按照规范及程序, 清洁鼻孔, 打开鼻饲包及胃管, 充分润滑胃管后经鼻腔缓慢置入, 达到规定长度后将导丝拔出。 (5) 确认其在胃内后固定胃管。
1.2.4 昏迷合并舌根后坠患者:
(1) 评估患者病情。 (2) 准备常规用物外, 另备舌钳、开口器、手电筒, 选用透明硅塑胃管。 (3) 按照规范及程序, 清洁鼻孔, 打开鼻饲包及胃管, 置患者于侧卧位。 (4) 左手持胃管后端, 右手持胃管前端, 从一侧鼻孔置入13~16cm (口咽部感到有阻力) 。 (5) 助手用舌钳将患者舌头拉出。若患者牙关紧闭, 可先用开口器助其开口, 再用舌钳将舌头拉出。操作者将胃管置入45~55cm。 (6) 确认其在胃内后固定胃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1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过程中呛咳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7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呛咳的发生率为42.9%低于对照组的6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为了克服人为因素的影响, 笔者根据昏迷患者不同病情, 制定一套客观、实用的操作流程。浅昏迷患者吞咽反射仍然存在, 用手指轻推喉头, 刺激患者产生吞咽反射, 胃管可随吞咽动作送入胃内。昏迷躁动患者制动困难, 反复的刺激使患者咽喉部肌群痉挛, 出现咽环肌紧张性收缩, 使胃管入口处通过困难。将患者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 可增大咽部通道弧度, 便于管端后壁滑行, 可节省人力, 尤其可使躁动患者头部固定, 方便夜班护士1人操作。由于气管套管占据咽喉部空间, 使咽部空间较小, 造成胃管通过困难, 同时昏迷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不能引导胃管进入食管。利用导丝可支撑胃管顺利通过会厌部, 避免因气管套管阻挡使胃管打折。昏迷合并舌根后坠患者咽部组织松弛, 舌根后坠堵塞了口咽部通道, 使胃管很难置入[5]。常规先仰头后托头的方法, 增加弧度并不能解除口咽部受阻。相反, 患者头后仰时舌后坠更加明显, 胃管更难置入。当患者侧卧位时, 舌向后坠的重力作用减小, 舌后坠减轻, 同时由于拉舌钳的作用, 舌根完全拉出, 口咽部通道不再受堵。此法不依赖患者做吞咽动作, 且特别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及颈强直患者[6]。本资料显示, 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规范化操作流程的应用, 能使操作程序化、标准化, 可减轻护士工作量, 避免常规方法导致误吸、黏膜损伤等并发症, 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患者安全, 减轻患者痛苦。以上各流程不是完全独立的, 可以相互配合使用。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 采用有效的操作流程, 既能提高昏迷患者胃管置管成功率, 又能减轻护士工作量, 为患者的后期治疗奠定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昏迷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为昏迷患者留置胃管;观察组分别制定浅昏迷、昏迷伴躁动、气管插管或切开、舌根后坠患者留置胃管操作流程, 评估患者病情后按照操作流程为患者置入胃管。结果 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7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呛咳发生率为42.9%低于对照组的6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操作流程的改进, 能使留置胃管操作程序化、标准化, 提高昏迷患者置管的成功率。
关键词:昏迷,胃管,操作流程,改进
参考文献
[1]蔡启明, 钱焱, 顾建平.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工作流程[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3.
[2]万焕云, 黄念棠.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6.
[3]陈健春.昏迷病人插胃管方法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8, 15 (3) :138.
[4]陈志娜, 曾丽雯, 何瑾云, 等.机械通气患者经鼻置胃管方法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 :41-42.
[5]丁华, 王小琴.意识障碍患者半坐卧位置胃管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20) :17-18.
【中图分类号】R71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75-01 早产儿由于解剖及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吸吮及吞咽功能较弱甚至消失,不能直接经口喂养,临床上常需留置胃管注入奶液及药物,以保证患儿足够的能量及满足治疗的需要。传统方法多采用经鼻留置胃管,但由于新生儿的解部特点,其易导致鼻黏膜水肿、充血、呼吸不畅等。为此,我们采用经口留置胃管,发现更易操作,对早产儿的肺功能影响较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0月—2012年8月在我科收住的需留置胃管的2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经鼻留置胃管者8例(经鼻组),经口留置胃管者12例(经口组)。男14例,女6例,胎龄28~36周,出生时体重1250~2100g,平均体重1750g。
1.2 操作方法: 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选择6~8号胃管。经口留置的长度为鼻翼至剑突的距离[1],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将胃管从口角插入,用3M敷贴固定于嘴角下;经鼻留置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2],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后沿鼻道插入,插入后将胃管用胶布缠绕一周后固定于鼻唇沟上方。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插入过程中观察患儿有无呕吐、呛咳、口腔及鼻腔黏膜损伤(以是否有鼻出血或胃管上是否有血丝为准)。
1.3.2 观察两种置管方法的成功率。
1.3.3 观察插管时及留置胃管期间患儿有无相关并发症(紫绀加重、呼吸暂停、窒息等)。
2 护理
2.1置胃管前备齐抢救用物(吸痰器、婴儿复苏囊等),充分给氧,保证SpO2在90%以上。插管时将患儿上半身抬高30°—50°,以防分泌物,呕吐物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操作者动作轻柔,技术娴熟,切忌粗暴,有阻力感时切勿硬插,以免损伤黏膜及组织。
2.2 每次注奶前均应回抽胃管,证明胃管在胃内,注奶或注药后用温开水冲管并夹紧胃管在体外的一端,下次喂奶打开。注奶速度宜缓慢,切忌过快,时间不少于15—20分/次。拔管时反折末端,当管前端近咽喉部时应迅速拔出,以防管内液滴入气管内引起窒息。
2.3 防止喂养不耐受情况,如腹胀、胃内潴留、呕吐等。每次喂奶前回抽胃液,观察胃内残留情况,并观察残留奶量大于进食奶量的1/2时,应停喂;若残留小于1/2,可从本次奶量中扣去残留量喂入,残留奶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不要弃去,重新注入胃内;若残留液小于1/5,可忽略不计。
2.4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天三次用棉签蘸温开水擦拭口腔黏膜,湿润口唇,并注意贴胶布的部位皮肤有无破损、出血、过敏等,胃管每4d更换。
3 结果
12例经口留置胃管者均一次插管成功(100%),8例经鼻留置胃管者,6例一次插管成功(75%),2例插管不成功(25%),插管时有阻力,出现鼻腔黏膜出血症状。经口与经鼻插管及期间患儿相关并发症。经口组:恶心呕吐1例 紫绀加重2例 呼吸暂停1例 窒息0例。经鼻组:恶心呕吐2例 紫绀加重4例 呼吸暂停3例 窒息1例。
4讨论
4.1 本结果提示,两组在置管过程中均出现恶心呕吐,可能是由于两种置管方法都会对咽部的喉上神经刺激而引起恶心呕吐。黏膜损伤方面,经鼻组有两例黏膜损伤,这主要与新生儿鼻腔狭窄,鼻粘膜血管丰富有关,特别是早产儿,不但黏膜柔嫩,而且管壁薄,粗硬的胃管极易戳破管壁造成出血[3]。经口鼻置胃管可避免胃管对鼻黏膜的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充血、水肿及呼吸不畅,还可避免留置过程中对鼻黏膜的压迫而导致的缺血坏死。
4.2 新生儿时期由于头面部发育不完善,鼻道相对短小狭窄,几乎没有下鼻道;鼻腔黏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伴有呼吸道炎症感染的患儿,黏膜充血肿胀,使鼻腔变得较为狭窄,甚至闭塞,所以胃管很难顺利通过鼻腔,造成插管失败。反复插管导致机械性损伤,更易引起黏膜水肿、充血,致呼吸不畅,患儿烦躁、紫绀加重、窒息。
4.3 新生儿以经鼻呼吸为主,由于解剖特点,舌相对大,与软腭接触,闭合口咽部,喉的位置相对高,会厌与软腭较接近,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经鼻留置胃管势必会造成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升高[4]。鼻腔留置胃管还会造成局部黏膜水肿,粘液分泌,加重气道阻塞。特别是危重早产儿,本身呼吸功能不完善,当鼻气道阻力升高时,紫绀加重,更加重了脑缺氧,易导致呼吸暂停。另外,鼻阻塞时适时的反应是改为经口呼吸,使患儿口腔黏膜干燥不适,而经口留置胃管时则避免了这些不利因素。本组也证实经口组出现紫绀加重、呼吸暂停、窒息等并发症明显低于经鼻组。因此我们认为,新生儿更适合经口留置胃管。
参考文献
[1] 徐润华,现代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08.
[2]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2.
[3] 陆小芳.留置胃管致黏膜损伤及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2):154.
留置胃管喂饲法主要应用于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由于置管时间长,病人自身疾病或操作者水平等原因,可发生一些并发症,如败血症、声音嘶哑、呃逆、食管狭窄等等。
一、败血症
(一)发生原因
1、患者有某些基础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急性胃炎等,抵抗力低下,留置胃管对胃黏膜的刺激,加剧了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炎症反应。
2、某些药物,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使胃液pH值改变,细菌在上消化道内繁殖引起败血症,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
3、长期留置胃管,细菌由胃管进入胃内,在抵抗力降低情况下诱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寒颤、高热、四肢颤抖,反复呈现规律性发作。化验白细胞进行性增高,血及胃液培养可见致病菌,(三)预防及处理
1、留置胃管前仪器及管道须彻底消毒。可选用改良胃管,即在传统胃管尾部加一个可移动塑料止水管夹,并在尾端口加一硅胶管塞,手轻轻一按即可关闭胃管,既能有效防止胃内液体外流,也能防止细菌通过胃管污染胃腔,从而减少条件致病菌所诱发的感染。
2、对急性胃肠炎患者留置胃管时要谨慎,胃管的前端不要太靠近胃黏膜,以免损伤充血水肿的胃黏膜而引起感染。
3、注意观察用药后引起的细菌异常繁殖。
4、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时发现问题,若发生败血症,即尽早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二、声音嘶哑
(一)发生原因
1、胃管质地较硬,在下插过程中损伤喉返神经。
2、置管过程中患者咳嗽、说话致使胃管移动引起局部摩擦或胃管的机刺激引起喉头水肿,压迫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
(二)临床表现
1、根据年龄、性别、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的胃管,采用硅胶管可减轻局部刺激。
2、发现声嘶后嘱患者少说话,使声带得以休息。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局部湿润,给予雾化吸入。
3、病情允许应尽早拔出胃管。
三、呃逆 又称“打嗝”,是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一)发生原因
留置胃管过程中膈神经受胃管刺激而产生的发应。
(二)临床表现
1、喉间呃呃连声,持续不断,声短而频频发作,令人不能自制,轻者数分钟或数小时,重者昼夜发作不停,严重影响病人的呼吸、休息、睡眠。
2、一旦发生呃逆,可首选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给患者突然提问或交谈等。
3、可舌下含服心痛定10mg,或给予胃复安20-40mg肌注,严重者可给予氯丙嗪50mg肌注。
(1)(2)清洗双手 备齐用物
型号合适的留置针,透明敷贴、棉签、2%碘酊、75%酒精、胶布(注意:根据病情选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检查商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型号,套管与针芯是否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3)(4)备好输液的药液,接一次性输液器,排尽空气备用。选择准备穿刺的血管: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
(注意:患皮肤病及皮肤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5)安抚患者
2.静脉留置针穿刺步骤
(1)
扎止血带,尾端向上,在穿刺点上方8~10cm。扎止血带时间在40~120S,松紧度适宜,以能放入2横指为宜。
(2)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应>8cm,并反复两次消毒,嘱患者握拳,松动针芯。
穿刺前为什么要进行转动针芯:a.软管经过微波处理后管壁变薄,呈圆锥形。b.导管的材质不变,在穿刺皮肤与组织时更为容易、顺利,不易劈叉减少耗损,减轻痛苦。c.处理后,软管与针芯紧密结合。因此穿刺前一定要转动针芯,以便松管或拔针芯顺利,确保穿刺成功。选择粗直血流丰富的血管,避开关节及静脉瓣。
(3)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指和示指持针翼使针尖斜面向上,于静脉的上方与皮肤呈10°~30°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约10~15°继续进针1~2mm,松开止血带,退针芯1~2mm至外套管内,固定针芯慢慢将导管送入静脉内,防止外套管弯曲折断损伤血管,观察周围无渗血后拔出针芯。
(4)妥善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后将透明敷贴的中央对准穿刺点,无张力粘贴。具体步骤如下:①单手持膜、捏合导管座(塑型),以确保敷贴粘合导管,避免导管移动。②抚平整块敷贴,排除敷帖下空气,避免水汽集聚。③边撕边框边按压,减少周边翘起,同时将标记纸贴于导管座下端,延长管与穿刺管呈U型固定(Y型接口勿压迫穿刺血管),肝素帽稍高于导管尖端。
(5)正确封管
1)常用封管液:肝素生理盐水10~100U/ml;保留时间 :持续8h;
用量:最小剂量:导管及附加装置溶剂的2倍 采血或者输血后,需要大容量的冲洗液
2)封管的技术
A.封管时应缓慢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入过快,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
B.应用10ml注射器脉冲式(推一下停一下)推注封管液剩0.5ml后,靠近针座处夹紧小夹子;一手持小夹子,一手快速将延长管(拿捏输液接头一端)推至输液夹底部;移除注射器。C. 输液过程中液体输入不畅时,首先应观察患者体位,观察导管是否扭曲打折,如输液管通畅,应使用注射器抽取肝素封管液2~3ml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小凝血块挤入血循环而发生栓塞。
3.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1)做好健康教育
静脉置管前,护士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说明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是决定输液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置管肢体避免过度活动,尽量避免肢体下垂。留置针上方衣服不可过紧,3岁以下患儿在四肢静脉留置时,留置肢体可以套手套或袜子。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置管期间透明敷贴若有卷边脱落及时处理。
(3)置管期间的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用碘伏,酒精消毒每周至少2次,并盖以透明的无菌敷贴,用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的纸胶布固定。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一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
4.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1)穿刺部位感染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皮下血肿
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认真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的动作应轻巧、稳准。根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液体渗漏
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之外,应避免在关节部位穿刺,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4)导管脱出
应固定牢固,可用无菌输液贴贴在针眼处固定后,使用专用敷贴固定。为防止患者过分牵拉可将留置针回折后固定在患者皮肤上。3岁以下患儿经四肢静脉穿刺应戴大袜子或手套,头部的留置针可用头套。加强巡视,一旦发现松动及时更换,并及时减轻患儿不适,减少输液肢体的过分活动。操作前后应多与患儿沟通,减轻其恐惧感及好奇心,避免患儿自行抓脱留置针。(5)导管堵塞
留置针穿刺后应采用U型固定,以减少血液回流。应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保护留置针的肢体,应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责任护士熟悉患儿病情,如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做好交接班,必要时增加封管液的用量,或改变封管液的浓度。
(6)静脉炎
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长期输液病人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用,点滴速度应慢,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7)静脉血栓形成
为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选择上肢粗直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5.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1)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针留置时间宜为72~96h。如果穿刺部位无炎症,留置针回血良好延长留置时间时应每周更换透明敷贴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由内向外做圆周状消毒,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针眼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主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应立即拔出。
(2)穿刺留置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一般来说,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因为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会导致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一般以3~4天为宜,太长可导致留置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
(4)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5)留置针封管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套管的长度,选择适量封管液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血斑,鼻腔、齿龈有无出血。
熊佳欣 一:留置尿管的定义:
指在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管插入膀胱内引出尿液,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二:留置尿管的目的:
⑴抢救危、休克重病人是正确记录24小时尿量、测量尿密度,以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⑵盆腔手术前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误伤。
⑶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留置尿管,以便于引流和冲洗,并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促进切口的愈合。
⑷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病人引流尿液,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⑸为尿失禁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评估】
⑴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留置尿管的目的等。⑵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⑶膀胱充盈度及局部皮肤情况。【计划】 目标
⑴病人能说出留置尿管的目的,主动配合。
⑵病人未因留置尿管发生泌尿系统的感染等并发症。⑶病人尿管引流通畅,局部皮肤清洁干燥。⑷病人及家属掌握留置尿管护理的相关知识。三:留置尿管病人的护理:
⑴在行导尿术中,用物严格灭菌,按无菌操作进行,预防尿路感染。
⑵在插管过程中,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失尿路粘膜。
⑶对膀胱高度膨胀且又极度虚脱的病人,第1次放尿不超过1000ml。因为大量放尿可是腹腔内压急剧下降,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血管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又因膀胱内压突然下降,导致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发生血尿。
⑷引流管要牢固在床沿上,避免翻身时将尿管拉出,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而影响尿液流出。出现引流不畅时,应及时检查并调整尿管位置,酌情处理,使尿管保持通畅。
⑸倾倒尿液时,不可将引流袋提高于床沿,以防止逆行感染。
⑹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的措施:保持尿道口清洁:女病人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病人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包皮,每天1-2次。每日定时更换尿袋,及时排空尿袋,并记录尿量。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硅胶导尿管可酌情延长更换周期。
⑺鼓励患者多饮水,向病人解释多饮水的重要性,指导病人每天摄入液体2000-3000ml(开水瓶1瓶水),多饮水以利尿,达到膀胱冲洗的目的。
⑻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并观察尿液的颜色和性状。尿液突然减少应首先检查尿管是否通畅。如果尿液颜色和性状改变,应立即通知医生。⑼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取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管,每3-4h开放一次(患者想排尿时),是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使膀胱功能恢复。⑽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有无烧灼,疼痛等膀胱激惹症状。
关键词:插管方法,鼻饲,护理
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 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而伴有吞咽困难, 以致于不能经口进食。通常都需要插胃管, 通过鼻饲的方法来治疗, 鼻饲是通过胃管提供给患者食物, 满足机体营养与新陈代谢需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和维持患者的生命。鼻饲就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入胃, 从管内灌注流质饮食, 水和药物的方法, “只要肠道功能许可, 首选肠内营养”已逐渐成为共识[1]。现在将我院住院病房中鼻饲患者的护理工作做一分析与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 收入病房需鼻饲患者共30例, 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最大91岁, 最小65岁, 其中脑出血16例, 大面积脑梗死12例, 其他病因2例, 所有患者都不能自己进食, 入院后通过给予留置胃管鼻饲流质。
2 结果
30例住院患者均好转出院, 住院时间7~86d, 平均35d。通过尽早采取鼻饲饮食, 供给机体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再配合医师通过胃肠道给药, 从而增强机体得免疫力, 促进病员康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也适当减少静脉输液量, 降低了医疗费用。
3 护理
3.1 插管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鼻饲患者往往对进行性加重的进食困难、日渐减轻的体重焦虑不安;对所患疾病有部分或较全面的认识, 迫切希望能早日手术, 恢复进食。但又担心麻醉和手术意外, 表现出日益紧张、恐惧, 失眠、食欲下降, 甚至情绪低落。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心理状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实施耐心的心理疏导。讲解和提供手术和各种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等, 尽可能减轻其不良心理反应。
3.1.2 正确的体位
取正确的体位, 昏迷的患者平卧位、将头稍微后仰, 让食管尽量伸直;清醒的患者取半卧位, 有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3.2 插管时护理
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先清洁鼻腔, 测量胃管插入长度, 做好标记, 一般采取低半卧使膈肌下降, 利于呼吸, 但床头抬高角度不易过高, 由于垂直的压力阶差, 平卧时胃尖血流量增多;直立时胃底部血压最大, 而胃尖最小;又因胃底部容量比胃尖部容量小4倍, 如床头抬高的角度过大, 更造成胃尖仅有通气而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 形成胃泡死腔, 不利于术后胃氧和。为了更有效地使胃泡组织充分氧和, 胃内的血流/通气正常, 可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每1h变换患者体位。当胃管插入14~16 cm左右的时候让患者尽量做吞咽的动作, 尽可能将胃管迅速送入胃内。
3.3 插管后护理
胃管插入后应妥善固定, 为了患者能适应鼻饲, 开始的时候滴注时营养液宜从小剂量开始, 每次量约50~100mL, 持续滴注每小时约50mL, 然后逐渐增量。温度为38~41度。可采用分次、间断推注和滴注的方法, 推注量每次不超过200mL, 每次间隔时间2h, 持续滴入的速度以60~80mL/h为宜。注射前后, 应用温开水冲净胃管, 以免食物在胃管内腐败变质。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应对症处理, 并根据血液化验结果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营养方案。
3.4 常见并发症护理
3.4.1 腹泻
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是由于大量液体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2]。在护理上, 如有腹泻发生, 通畅进行对因处理:减少管饲流质量及脂肪摄入, 保持管饲流质温度接近体温。在饮食上, 患者应尽量多吃一些能进入食道的食物, 如半流食和全流, 并要注重半流食和全流的质量, 不要限制热量, 要做到营养丰富, 饭菜细软, 容易消化和吸收, 必要时可做匀浆膳。若患者不能进食流质且营养状况较差, 可根据医嘱补充液体、电解质或提供肠外营养。注意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尿量, 以判断患者有无脱水及决定输液的速度和量。
3.4.2 便秘及其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弱, 导致鼻饲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 容易造成粪便干结而致便秘。在护理上告知慢性便秘患者不要憋大便, 鼓励患者在散步或早餐后2h排便, 并每天大便1~2次。适当增加运动。适当的运动可减少便秘的发生, 对运动无禁忌的患者, 每天要求步行或慢跑10~30min。合理使用药物。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润滑性泻药, 如甘油、蜂蜜、液体石蜡及促肠动力药及微生态剂, 如:普卡必剂、金双岐等[3]。
3.4.3 食物返流及其护理
返流是胃内食物经贲门、食道由口腔流出的现象。应选择管径适宜的胃管, 鼻饲时和鼻饲后取半卧位, 借重力和坡度作用可防止返流, 鼻饲后尽量避免搬动以免因搬动患者时胃受机械刺激而引起返流, 鼻饲前应吸尽气道内痰液, 如痰液过多者需随时吸痰, 动作轻柔, 吸痰管不宜插入过深, 避免呛咳, 可防止返流;昏迷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 消化液分泌减少, 鼻饲应缓慢逐步开始。
4 小结
胃肠道内营养的供给是人类固有的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的最佳途径。尤其在昏迷状态下, 有的患者失去咀嚼和吞咽功能, 不能由口进食, 病情重, 病程又长, 丢失量多等特点, 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需要增加营养, 所以必须进行鼻饲补充营养。因此, 做好胃管及其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配合医师的治疗, 促进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obert G, Stephen A, Vincent W.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patient: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American Society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J].Crit Care Med, 2009, 37 (5) :1-30.
[2]田小京.高龄患者胃镜引导下空肠置胃管营养支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8) :5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6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 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其中对照组男21 例, 女19 例;年龄20 岁~70 岁, 平均年龄 (56.8±1.2) 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4~8 分。观察组男22 例, 女18 例;年龄22 岁~73 岁, 平均年龄 (56.5±1.5) 岁;GCS 3~8 分。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方法取患者平卧位, 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水平, 将一次性胃管经一侧鼻孔插入约15 cm, 感觉插入阻力增加后拔出气管套管1 cm, 固定导丝, 继续插入胃管至60 cm左右, 胃管经过气管切开位置时再将气管套复位, 固定。
1.2.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面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置入胃管时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改变, 若发生呼吸困难或节律异常等则要停止插管, 实施抢救。 (2) 胃管置入后要预防其脱落, 避免反复插管对患者的损伤。护理过程中以通气胶带牢固固定胃管, 鼻翼两侧交叉固定, 确保管道不会滑落。同时在胃管上做好标记, 方便观察胃管是否移位。 (3) 留置胃管护理期间要警惕腹泻的发生, 调整好鼻饲营养液的温度、浓度、量、鼻饲速度等, 控制温度在35 ℃左右, 鼻饲速度控制在40 m L/h左右, 总量不宜超过500 m L。每次鼻饲前后以温开水50 m L冲洗胃管, 每天营养液要现配现用, 各环节保证清洁卫生。 (4)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引起胃肠血管痉挛, 导致应激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胃液颜色, 若出现血红色或咖啡色则要立即停止鼻饲, 及时给予止血药、胃肠减压。 (5) 护理过程中还要注意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反流及误吸。昏迷患者易发生缺氧性胃肠黏膜水肿, 影响消化功能及胃肠蠕动, 鼻饲后胃部易潴留灌注液, 诱发误吸。护理人员在鼻饲前要确定胃是否排空, 抽出胃内残留物, 若抽出物超过100 m L则要延长鼻饲间隔时间。护理时要及时清除气管分泌物, 预防呛咳。鼻饲30 min后不能吸痰或翻身, 避免反流。留置胃管时规范操作、插入管道时控制好长度也有助于预防反流。抬高床头至30°~45°, 半卧位, 鼻饲后1 h维持头部稍高, 避免食物反流。观察比较2 组患者呛咳、误吸、腹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本身病情复杂多变, 昏迷后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会很快出现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留置胃管是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一种基础操作技术, 也是病情观察和治疗的有效措施, 留置胃管可为患者提供足量的营养来维持新陈代谢[4]。昏迷期间患者的一些异常症状难以被察觉, 临床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在留置胃管期间, 要执行科学、系统、全面的护理计划, 以严密监测病情为基础, 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资料[5]。做好口腔卫生护理、胃肠道护理, 积极预防感染, 及时上报和处理异常症状, 保证患者昏迷期间治疗安全、有效[6]。我院对收治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从基础体征监测、胃管护理、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 (P<0.05) 。
总之, 对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合理调节营养, 以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代谢需要, 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廖英.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胃管固定方法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31) :4101-4102.
[2]姚俊兰.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留置胃管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5) :81-82.
[3]常荷.重型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护理[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45-46.
[4]梁敏, 冉成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3) :1458-1459.
[5]易芳.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行胃管留置的护理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7) :2346-234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56例气管切开留置胃管的患者, 其中男42例, 女14例, 年龄19~68岁。重型颅脑损伤38例, 脑出血18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气管切开留置胃管的条件并采取“垂直留置胃管法”, 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1.2 操作方法
我院临床插置胃管所使用材料为头端较硬、管壁柔软、侧孔较大、对患者刺激小的透明硅塑胃管, 临床使用为14~28号硅胶胃管, 以16号最为常用。医护人员安置患者去枕平仰卧位, 保持患者头、颈、躯干处于同一水平线 (患者头部轻度后仰) 。在选取最为适当型号的胃管后用石蜡油进行润滑, 用左手轻推患者的鼻翼 (暴露患者一侧鼻孔) , 用右手将胃管前端以握笔的方式垂直插入12~14cm, 插入时感到有阻力后沿顺时针方向以螺旋运动的方式将胃管向下置入 (左手托住胃管后端) [3]。
2 结果
54例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96.4%, 经过精心护理56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恢复, 仅4例患者出现食管反流并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经60d治疗后均气管切开顺利封管。
3 气管切开患者留置胃管的护理
3.1 胃管的护理
为确保胃管的顺利插入与降低对患者鼻黏膜的损伤, 医护人员应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具体情况, 并检查患者鼻孔是否有阻塞问题 (颅底骨折、鼻骨骨折、脑脊液鼻漏等情况的患者应从口腔插入胃管) 。首先, 医护人员为患者清除鼻腔与口腔内的分泌物, 使用吸痰器将患者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其次,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插入胃管后应迅速为其吸痰, 在患者呼吸平稳 (插入胃管的刺激会引起患者咳嗽) 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20ml) 向胃管内注入空气, 以确保胃管成功插入胃中 (在剑突下听到有气过水声) 。胃管插入后用线在患者近鼻翼处的胃管打第1个外科结 (1cm×1cm的布胶布固定于患者鼻梁中段) , 在患者眉心处胃管打第2个外科结 (2cm×2cm的布胶布固定于患者眉心) , 以防止患者因躁动 (颊部出汗) 导致胃管移位 (脱落) 甚至误吸问题的发生[4]。
3.2 鼻饲的护理
首先,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鼻饲前都应检查胃管刻度 (防止胃管脱出或盘曲于患者口腔) 有无腹胀并常规抽取患者胃液观察胃液颜色判断是否有胃潴留 (胃液清亮且食物残渣较少表示无胃潴留, 对于呈现咖啡色或鲜红色的胃液应暂停鼻饲, 报告医生处理并留标本送检) 。当抽出的胃残留液>100~150ml时应推迟或减少鼻饲量以有效防止胃潴留引起反流 (鼻饲时床头抬高大于30°能有效防止反流问题的发生) 导致误吸问题的发生。其次,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鼻饲前同样应先清除患者气管内的痰液, 以防止鼻饲过程中患者吸痰而呕吐 (窒息) 。患者鼻饲的药物 (充分研碎) 与食物应选取无渣流质 (牛奶与果蔬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吸收消化的食物配制) 。依据患者的消化情况配比鼻饲量 (食物温度38~40℃, 食物量250~300ml, 鼻饲时间15~20min/次, 间隔时间1.5~2h, 8~10次/d) , 我院采用顿、顿的间歇式喂养方式有效刺激患者胃肠道激素的周期性释放。此外, 为患者鼻饲流质的前后都应通过注入少量温开水以有效防止流质残留于胃管的情况发生, 且鼻饲后30min内除特殊问题发生外应避免翻身、扣背、吸痰等护理操作, 以免导致食物反流误吸问题的发生。对于需要长期鼻饲的患者应每周更换1次胃管 (晚上喂完药物与食物后拔管, 次日早晨从另一侧鼻孔插入) [5]。
3.3 呼吸道的护理
呼吸道护理的关键在于加强患者气道湿化以保障呼吸道的通畅, 从而有效防止患者肺部感染问题的发生。我院采用将湿化液 (生理盐水100ml+α糜蛋白酶1支) 用一次性连接管插入气管切开套管内 (4~6cm) 并固定的方式 (以4~5ml/h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入气管切开套) 为患者进行气道湿化。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1~2次/d[6]。
4 讨论
气管切开的患者因气管套管占据喉部空间使得喉部空间变狭窄, 这就直接增大了插管时胃管通过喉部的难度。患者的食管被向后的气管套管压迫加之长期的放置会出现喉咙部位组织水肿、咽与食管的交界部位异常狭窄;气管的后壁是膜壁 (纤维组织膜封闭) , 缺少软骨的膜壁在患者吸气时 (气管内压力增大) 受气管套管的直接压迫使气管后壁与后壁间隔软组织后方隆起、患者的食管前壁受压迫及昏迷患者因吞咽反射迟钝 (消失) 无法配合插管加大了插管困难程度。我院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垂直留置胃管法” 有效提升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 “垂直留置胃管法”有着安全、简单、方便、有效的优势, 其操作要点为:患者去枕平仰卧位, 保持患者头、颈、躯干处于同一水平线 (患者头部轻度后仰) 能够有效拉直患者的喉部通道、最大限度保持气管套管的相对绷直度、胃管端沿食道轴线降低、气管与气管套管相对前移、扩大患者咽喉部与食道间隙、减缓咽壁抵触刺激度, 方便胃管插入;插入时减少患者咽部与胃管形成的角度、降低插入时胃管的反折情况、降低误入口腔与喉的情况;顺时针方向以螺旋运动的方式将胃管向下置入能够有效降低胃管对患者咽部的摩擦力与刺激、增加胃管的任性, 促进胃管的顺利插入[7]。
颅脑损伤与脑出血的患者抵抗力与机体营养都处于较差水平, 治疗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气管切开患者需留置胃管鼻饲药物与食物来满足患者营养素的摄取、机体代谢、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身体康复等需求, 对此可以看出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留置胃管的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医护人员应通过各项措施提升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并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 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时晓红.气管切开病人留置胃管的护理 (J) .医学信息:内.外科版, 2009, 22 (11) :1066-1067.
[2]秦学英.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留置胃管的新方法探讨 (J) .当代医学, 2010, (1) :153.
[3]赵宇坤.介绍一种为昏迷气管切开患者留置胃管的操作方法 (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 39 (9) :842.
[4]张爱军.颅脑术后行气管切开并留置胃管患者的护理 (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 24 (1) :207.
[5]黄惠芬, 李小梅, 林洁梅.改进留置胃管方法在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 (J)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11, (5) :1247-1248.
[6]袁凤英.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留置胃管的护理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版, 2011, 17 (12) :87-88.
【留置胃管的操作流程】推荐阅读:
留置尿管的注意事项06-04
留置胃管操作10-12
留置胃管病人护理10-18
商管的工作流程06-27
胃肠减压管的护理07-23
静脉留置针护理论文12-07
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护理09-20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06-04
常用管道及静脉留置针的护理05-28
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