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遣怀》(精选3篇)
最高的山 峰连峰去 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 倚绝壁 。
最难请的 人 最难请的 人千呼万 唤始出来 , 犹抱琵琶 半遮面 。
最高的瀑 布 最高的瀑 布飞流直 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 落九天 。
最难走的 路蜀道之 难 , 对于上青 天 。
最豪壮的 军声四边 伐鼓雪海 涌 ,三军大呼 阴山动 。
最久远的 名声千秋 万岁名 , 寂寞身后 事 。
最壮观的 登顶会当 凌绝顶 , 一览众山 小 。
最不威力 的剑一身 转战三千 里 ,一剑曾当 百万师 。
最不值钱 的诗赋吟 诗作赋北 窗里 ,万言不值 一杯水 。
最长的桥 西山白雪 三城戍 , 南浦清江 万里桥 。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 啼不住 , 轻舟已过 万重山 。
最远的风 长风万里 送秋雁 , 对此可以 酣高楼 。
最贵的信 烽火连三 月 , 家书抵万 金 。
最高的楼 危楼高百 尺 , 手可摘星 辰 。
最长的恨 天长地久 有时尽 , 此恨绵绵 无绝期 。
最大的雪 花燕山雪 花大如席 , 片片吹落 轩辕台 。
最长的头 发白发三 千丈 , 缘愁似个 长 。
一、积累、深化
一个作家要表达的思想,要抒发的感情,与他的人生观、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详细了解作家的生平和生活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杜甫有“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艰,尝尽安史之乱的苦难,自然多抒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忧民情怀。苏轼被贬黄州,仕途遭受沉重的打击,但他在政治上仍坚持儒家的入世思想,在生活上则是庄禅旷达的处世态度。所以,他的作品多抒发“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旷达。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先让学生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及时代背景,将诗歌鉴赏和这些常识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经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大都已接触过选修教材的作家,但只是知道简单的片段知识。因此,在选修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积累文学常识,深化对作家的认识。引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既可以由学生自行整理,也可以是教师补充介绍。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央视《百家讲坛》等形式,介绍著名作家的情况,提高学生认识的宽度和深度,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鉴赏该作家的作品。
二、比较、升华
《唐诗宋词元曲选读》教材以某个作家和某种题材为一课进行编排,体现“点”和“面”的客观存在,有利于学生现阶段学习和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某个作家的作品教学,只要把他其中的一篇课文当作一个“点”,通过比较鉴赏作家的其它作品,举一反三,鉴赏他“面”的作品。如此,就能达到由“点”知“面”的效果,从“质”的角度把握该作家的作品。如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的基本课文,分别是王维、李白、杜甫的作品。杜甫的五首诗均以安史之乱为背景,表现其在战乱时期的生活状况和博大情怀。以《月夜》为教学的“点”,引导学生联系背景,理解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将《月夜》与另四首诗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诗人都“哭”了。探究诗人哭的原因、方式的不同,就能感悟诗人那颗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之心。杜甫的诗歌真实感人,提供了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故后人称之为“诗史”。学生学习杜甫“点”的作品,在比较中认识其人其诗,认识就得到了升华,为今后鉴赏他“面”的作品打下基础。
《唐诗之旅(上)》的拓展阅读,分别是即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某种题材诗歌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比较作品的异同,归类升华,形成理性认识。
三、感悟、审美
诗歌是擅长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好的诗歌具有思想美、情感美、哲理美、意象美、意境美、节奏美、语言美等,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审美乐趣和情感震撼。
在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可以多样化,比如,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朗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座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天姥山形象就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人不敢逼视。而该诗以七言为主,杂以四、五、六、九言,句式错落有致,变化多端,具有诗歌的节奏美。此外,聆听名家声情并茂的诵读,也可以把学生带入诗歌美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又如,让学生动手作画可以再现诗歌的画面美。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和联想,动手画简笔画,表达所领悟到的画面美。
四、探究、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诗歌教学“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古代诗歌所反映的生活离我们现在已久,其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作品的思想。
诗歌教学还应重视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不能只是单一化的“思考问题”教学。要让学生尝试诗歌创作,把诗歌改写为散文或现代诗,开展诗歌朗读比赛,古诗词新唱,写赏析评论,组织业余社团等,都是实践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认为传播是在物质流通的基础上动静结合、纵横交叉的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 而作为信息传送者和接受者中间信息传递的通道就是媒介。在中国历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时期内, 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 传播媒介主要以文字为主。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文字就是唐代诗歌。唐诗既承载了文人墨客的情怀, 同时作为一种传播手段, 在当时是文人之间信息和感情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时也是现代人了解当时社会的重要途径。而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 唐诗所承载的信息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被广泛认同, 同时这种信息又对传播产生怎样的影响, 都值得探讨。
传播学理论认为, 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总是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弥合距离必须依赖传播工具。在传播工具落后的古代, 信息的传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实交通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有效地传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类信息, 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整套邮驿系统, 依靠这套邮驿系统, 古代社会才能进行相对高效的信息传播。
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化生活的重要产物, 之所以能引起当时文人之间的共鸣与交流, 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有关, 而关系最为密切的正是邮驿系统, 这也正是本文的立论依据。
二、走近唐代邮驿制度
在传播学史研究中, 邮驿传播是重要的研究范畴, 是文字时代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它使得文书传播能延伸向更深远的地方。1那么何谓邮驿呢?驿, 《说文解字》解释:“置骑也”, 《辞海》解释:驿为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场所, 驿、邮二字意同。2见于史籍记载的邮驿制度和邮驿的正式名称始于周代。到春秋战国时代, 各诸侯国都建立起邮驿网;而秦王朝建立后, 短短几年就建成了以“驰道”为干线的全国交通网。进入汉代, 邮驿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 邮亭驿站已然星罗棋布。隋唐之时, 邮驿系统更是得到空前的大发展, 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邮驿网络。
通过考察《唐会要》和《大唐六典》中关于邮驿的律令, 不难看出唐王朝存在一个相当完备的邮驿系统:在中央和地方, 有专职的邮驿官吏, 六部中的兵部下设的驾部郎中, 专管国家的驾舆和驿传之事。此外法令还规定, 30里一驿, 即每里有驿兵五人。为了保证邮驿活动的正常开支, 全国各地的邮驿机构还拥有相应的驿产, 如驿舍、驿田、驿马、驿船和邮驿工具、办公用品和馆舍的食宿所需设施等。据《册府元龟》记载, 唐朝上等的驿, 拥田达2400亩, 下等驿也有720亩的田地。这些驿田, 用来种植苜蓿, 解决马饲料问题, 其他收益也用作驿站的日常开支。此外, 唐政府每年还予各驿站经费补助, 每年从全国各地收上驿税约150万贯左右, 分到每个驿站经费约1100贯。3
与其他时代相比, 唐代邮驿还有一个最为鲜明的特色:通过邮驿传递信息的范围比历代都有所扩大, 除了传递中央与地方的公文以外, 唐代在允许官员利用邮驿系统通信方面也有了突破, 官员间通信不再被禁止, 私信往来彼此唱和基本上没有障碍, 官员利用外出的驿使捎带书信成为合法行为。
这在唐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传统邮驿系统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一) 政治信息传播。在传播工具、交通工具都很落后的情况下, 中央政府的政令下达、地方政府的情况上报, 只有一个高效的邮驿系统才能做到。邮驿传递的政治信息包括政府下达的政令、官员上书的奏折、各地社会情况文书 (如灾情等) 及其邸报等; (二) 军事信息传播。军情要务是国之大事, 军事信息通常发自边疆, 而中央政府又必须及时应对, 因而对信息传播速度、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对军事信息的处理, 显示了一个社会邮驿系统运转的最高水平, 因此军事信息的传播是邮驿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 经济信息传播。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唐书·刘晏传》所载, 唐代宗时转运使刘晏善理财, 他的办法之一就是“置驿相望, 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 虽甚远, 不数日即知, 是能权万货重轻, 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 自言如见钱流地上。”当时的刘晏已经明确意识到经济信息的流通对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由此可见, 唐代邮驿系统允许官员之间私信往来, 而当时的官员中, 很大一部分正是活跃在唐代文化界的文士及诗人, 因此彼此之间除公务外的文学交流有了相当程度的物质基础。
三、唐诗中邮驿情景的文学再现
邮驿的功能除了各种信息的传播之外, 其提供食宿等的服务也促使士子能更好地流动及出行, 这从唐代游学风气的兴盛可以窥见一斑:唐代诗歌中反映邮驿生活的作品数量与历代相比, 增加很多。
这无疑有其深刻的背景:大唐, 国家空前统一, 经济繁荣, 交通发达, 政治清明, 使得“致君尧舜”成为那个时代文人们的最大理想。于是经过数载的寒窗苦读, 或出行游学, 或入京赶考, 或从军戍边, 这促使旅行成为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与驿站结下不解之缘, 从而出现了大批与邮驿有关的诗歌。通过相关文献检索, 仅《全唐诗》中以驿为题目的诗就有275条, 而内容中提到驿的则有412条, 以邮为诗的有58条, 总计745条之多。
涉及驿站的唐代史料及诗集之多, 举要如下: (一) 有诗歌之中不经意中提到驿站名的, 《全唐诗》中提到的驿站名据有关研究者统计, 达到186处之多。 (二) 有介绍驿站设置的。如杜牧的《商山富水驿》中提到:“驿本名与阳谏议同姓名, 因此改为富水驿”。4 (三) 有直接描述驿站功能及生活的。岑参的《北廷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驿马从西来, 双节夹路弛。喜鹊捧金印, 蛟龙盘画旗”, 描述了驿站的传递公务信息功能;5李郢的《茶山贡焙歌》:“研膏架动轰如雷, 茶成拜表贡天子……半夜驱夫谁复见,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九重城里虽玉石, 天涯吏役长纷纷……”描写了驿骑传送贡品的情形;6杜甫的《九日奉寄严大夫》:“小驿香酪嫩”, 描写的是驿站提供食宿的情形;7元稹的《使东川·望喜驿》:“满眼文书堆案边, 眼昏偷得暂时眠”, 反映了驿站中批示公文的情形。8 (四) 有反映驿站历史变迁的。如《避寇白沙驿作》:“避乱无深浅, 苍皇古驿东”, 《经荒驿》中的“古驿成幽境, 云萝隔四邻……废巷荆丛合, 荒庭虎迹新。昔年经此地, 终日是红尘”。9 (五) 有反映驿吏生活的。如《沙溪馆》:“翠湿衣襟山满楼, 竹间溪水绕床流。行人莫羡邮亭吏, 生向此中今白头”。10
不妨总结一下, 在《全唐诗》中, 所再现的邮驿生活反映了其方方面面, 它们有的是文士之间迎别送往而作, 有的是驿居感怀而写;有的是单纯描绘驿站外的山川风物, 有的是面对古迹的有感抒发;有的是彼此赠答呼应, 有的是自身遭贬谪后的内心拷问。由是观之, 邮驿在唐代士子生活之中, 成为重要的媒介工具、表现题材、灵感来源等等。
四、唐诗传播:“干谒”与“行卷”
以上的考证可以看到邮驿与唐诗发生交互关系的一个侧面:邮驿为诗人提供行走及流动的可能性;唐诗通过邮驿的传播媒介能够增强其影响力, 从而更好地流传。
对于邮驿承担的传播介质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 就是上述我们曾经提到的文士之间私信交流更加频繁。对此我们并不陌生, 以大家熟知的“诗仙”李白及“诗圣”杜甫的交往来看, 二人之间相识之后常常书信往来, 以物入诗、以诗传情, 不少旷世佳作就是在书信之中完成交流和传递的。
除了私信交流之外, 邮驿传播还包括:干谒及行卷。
首先, 来看干谒。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 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一般是上呈地位更高的官吏或文坛泰斗。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 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 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有的干谒诗借助邮驿传播的方式, 从而能更好地交流和传递, 不经意中完成了诗歌的保存和流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为其代表作, 就是不折不扣的干谒诗。
再来看看行卷。与干谒之风同样重要的是伴随唐代科举制度产生的“行卷”活动。所谓行卷, 就是应试士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 写成卷轴, 在考试之前送呈当时在政治上、文学上有一定地位的人, 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 从而增加自己及第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 行卷是为了扬名或宣传而出现的一种准出版物, 其异地传播也与邮驿有不解之缘, 对此不再赘述。11
此外, 除了私信、干谒、行卷之外, 唐诗的传播还有民众喜之后的自觉接受。唐代喜诗之风兴盛, 但凡稍通文墨的人不乏许多唐诗的追捧者, 白居易谈及自己诗作的流传时这样感叹:“士庶, 僧徒, 孀妇, 处女之口, 每每有咏仆诗者”;元稹的诗则“妃嫔近习皆诵之…”这样空前的热忱也形成了唐诗传播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而,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唐诗的传播至少通过邮驿系统, 可以完成三方面的信息传递, 一是私信交往, 这主要承担着诗人或士子彼此之间的群体互动, 其传播阶层基本为平级传播;二是干谒及行卷, 这主要承担唐诗的向上传播, 影响者多为地位高于诗人或士子的显贵或文化贵族、文坛领袖;三是民众追捧, 这主要承担唐诗的向下传播, 影响者多为普通学士及百姓。如此看来, 唐诗的传播构建起了三个层次的立体途径。
五、结语
【唐诗之《遣怀》】推荐阅读:
唐诗之《渡汉江》02-08
唐诗之《章台夜思》10-26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11-07
唐诗之《琵琶行·并序》01-29
唐诗之韩?:同题仙游观10-01
唐诗之《送梓州李使君》鉴赏05-27
唐诗之《破山寺后禅院》原文赏析07-15
《台城》唐诗鉴赏10-07
唐诗《霜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