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通用11篇)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篇1

应酬是一门科学,但对于许多不善交际的人而言却是一件痛苦的事。3日,武汉某星级酒店公关部主任张华静(化名)透露了她的交际小秘诀。

张华静说,首先,在聚会前要注意收集聚会者的相关情况,如生日、婚姻、工作简历等。这样,如有机会与之交谈也便于打开“话匣子”。另外,千万记住不要在聚会上议论任何人,因为他可能是主人的朋友。

若出现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时,张主任就会使点小招数摆脱窘况。如果有人对她表现出追求之意,她把戴有结婚戒指的手放在显眼的位置,让对方在“无意”中看到;如果碰到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客人,她常用的办法是赶紧找一个更能侃的`人,然后坐到一旁“坐山观虎斗”。

张主任说,在聚会上,要懂得感谢每一个帮助自己的人。她对那些穿梭于人群的服务生也不例外,看着他们迈着谨慎的步子,端着饮品和小食品穿梭在客人之间,她常常会给他们一个礼貌和感谢的微笑。她说:“也许服务生只是一个大学生,为了学费来打工,也许他已跟随聚会的主人多年,熟悉主人的喜好。”总之,要坚信对别人发自内心的友善一定会有回报的。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 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现象屡屡出现, 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 我国的英语教学, 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 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开阔视野,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 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 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 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言材料中, 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 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 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 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 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 (红色)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 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石头记》) 。因此, 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 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 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 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含蓄、谦让、儒雅, 而英美人崇尚自由, 勇于表现个性。所以, 对别人的赞美, 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 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用客气等, 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 一个是以“你”为中心, 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 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 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 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 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 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 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 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 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 宣传本族优秀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 比如中国的太极拳 (Taiji) 、武术 (Wushu) 、功夫 (Kongfu) 、气功 (Qigong) 、衙门 (Yamen) 、曲艺 (Quyi) 、二胡 (Erhu) 、麻将 (Mahjang) 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 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 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 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 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 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 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 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所以, 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 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 又传播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减少文化休克现象, 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 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交际中的“小心思” 篇3

那年,王菲和赵薇相遇在《天下无双》剧场,发布会上,两个人没有被安排站在一起,引发了媒体八卦,说是王菲刻意要与赵薇划清界限,因为那时赵薇的“军旗装”和“泼粪事件”还没有平息。晚上,赵薇一个人落寞地坐在房间里,心里七上八下的。这时,门铃响了,进来的竟然是王菲。王菲以抱歉的口吻说:“不好意思,打扰一下,你有烟吗?楼下都是记者,助手又不在,我不方便下去买。”赵薇偶尔会抽烟,王菲都知道。赵薇心里一热,赶紧去拿烟。然后二人就攀谈起来,说到令赵薇烦恼的,王菲劝她不要多想,静下心来做好事情,自然会如水波消散无痕。后来谈到唱歌,王菲说:“你的《把心照亮》唱得不错,但那句‘雨后的太阳会把心照亮’,如果这样处理,会给人以更大的信心。”说着便唱起来,赵薇听了,确实如此,也跟着唱起来。两个人快乐地聊了近两个小时,王菲站起身来说了句“打扰了”,回了自己的房间。王菲走了以后,赵薇才明白过来,王菲来“打扰”她,是为了帮助她,王菲真的把她的心照亮了。从那以后,王菲和赵薇成了过从甚密的闺密,成为娱乐圈的美谈。

在媒体的八卦面前,在赵薇的低谷时期,王菲以烟为借口,去“打扰”赵薇。表面上是给赵薇带去了麻烦,实际上是为赵薇排解苦闷,引导她走出失落的心情,重新扬起风帆。王菲的小打扰,赢得了赵薇深厚的友情。现实生活中,制造点善意的小打扰,走到交际的前台,获得心灵的沟通,是智慧的交际策略,能收到出其不意的交际效果。

【小请求悦人】

小姚是京郊人,父亲常年生病,靠母亲一个人种田维持生计。从上高中起,主持一姐李静通过妇联牵线,资助她一直到大学毕业,还为她介绍了工作。李静去小姚家看望时,母女俩充满感激,言语间千恩万谢。李静感觉自己给姚家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于是,李静给小姚打电话说:“小姚,静姐想麻烦你点事情,你知道,现在菜场上买的菜不是用了催熟剂就是打了药,我不放心。你们郊区种菜的多,你打听一下,谁家种有机蔬菜,你每天上班时,给我带一点儿,两人一顿的量就够了。你不要多带,否则静姐不高兴。”小姚听了,赶紧说:“我妈种的就是有机蔬菜,静姐你放心吧,这事包在我身上了。”从那以后,小姚每天上班会带一两样蔬菜给李静,二人话多了起来,再也没有那种因感恩带来的隔膜了,她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因资助妨碍了正常的交际,李静就故意制造小请求,让小姚与自己的善意取得平衡,从而使交际得以正常。在日常生活中,施恩与受恩普遍存在,而弱势一方往往因感恩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正常交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强势一方的施恩者,故意给对方制造点小请求,平衡对方心理,即可实现平等交际。

【小登门怡人】

1947年,周汝昌到北京大学读书,胡适任北大校长。那时候,胡适红学造诣天下闻名。于是,周汝昌开始钻研红学,很快就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研究文章。当时,周汝昌在诗词、戏曲方面已经小有名气,现在红学也出了成绩,他觉得可以去拜访胡适了。为了这次拜访,他精心撰寫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然后叩开了胡宅大门。周汝昌发表的文章,已经引起了胡适的注意,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到眼前的年轻人很有思想,很开心地跟他讨论起了红学、诗词等方面的学问。他鼓励周汝昌深入研究下去,表态说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找他探讨。从此,周汝昌跟胡适不是书信交往,就是登门拜访。胡适不但耐心指导,还把一些海内孤本书借给周汝昌。周汝昌后来能成为新中国红学第一人,跟胡适的倾囊相授密不可分。

一个北大学生,一个北大校长,一个初出茅庐,一个学界泰斗,最后竟成莫逆之交。这是周汝昌交际上的很大成功。他通过展示实力,引起对方的器重,如果周汝昌拿不出有分量的东西,哪怕敲开了胡适的大门,也会很快被大师遗忘。现实生活中,对于德高望重的人,你一定要有打动他的实力,这样才让他高看你的小登门,才能敲开与之交际的大门。否则,只会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引起对方的反感。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篇4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手段主要有: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称为“非语言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对非语言行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 者:陈邦玲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6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3(2)分类号:G04关键词: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体态语 副语言 客套语 环境语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篇5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从对非语言交际的种类及其功能的`分析.探讨研究非语言因素在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必要的非语言交际信息是必要的.

作 者:王彦清 WangYanqing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1(6)分类号:H0-05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理论 篇6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信息源/行为源 编码 信息 ④渠道

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 ⑥译码 ⑦反应 ⑧反馈

8.影响交际的因素:

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9.“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10.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

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能解决和避免交际中产生的冲突、障碍等。

二.文化定势:

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对现实的某一方面,特别是某些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相对僵化、过分简单或带有偏见的认识。B.特点: 过分简单化 不加鉴别的判断 以偏概全 ④有影响力

⑤有顽固性,拒绝新的信息 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A.价值:

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捷径; 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跨文化交际中预测的依据; B.弊端:

阻止跨文化交流的发生; 严重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构成歧视行为;

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尊重不同的文化 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④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

1.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作为东方的代表,认为天人合一,世界上万物皆一,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组成因素互为存在条件。西方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即“物我两分”,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相互独立,自主,矛盾。

2.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尊重老人,行为举止注重含蓄,任何都以集体为重,而欧美人比较注重年轻人,行为直率,注意个人利益的得失。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 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 4.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转变:

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地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开始要求把道德的社会功能从主要是调节人际关系改变为主要保证个人得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来,人们做到“先公后私”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得的利益。在平等观念上,传统的要求结果均等或差序的格局被要求以机会均等代替。人们开始要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广泛干涉及过多关注应当受到限制。

④一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观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如“中庸之道”“知足常乐”等旧观念正在破除,勇于革新等观念正在形成。

⑤社会期望由“无为”和“依赖”开始向“有为”和“自主”转化,其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注重和珍重。5.“价值观”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B.特点:

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价值观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 价值观既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

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有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同的成分; 6.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

A.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弱;集体文化强调社区和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强。

B.权利距离:权力距离衡量的是人们接受权利不平等状况的程度。这一尺度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

C.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对将来情形的不确定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回避不确定性是指一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容忍或要避免不确定性。

D.男性-女性:性别上的生理差异是否应该运用到社会活动的角色中去。7.“思维方式”的含义: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或思维的程序。8.西方国家典型是思维方式分类:

归纳推理法: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观念性或结论性的东西。

演绎推理法:思想理论具有真实性和重要性,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直觉推理法:它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利用来自权威的思想。

④辩证逻辑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9.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不同语言文字的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有差异。说线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注重观察和测量得出观念;说点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注重逻辑推理得出的概念。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A.影响: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际距离。我们采取的态度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反面,即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一种文化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准则趋理解和评价,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只能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

B.方法: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先入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群体或文化成员。

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语构文化是语言在结构方式形成的语言本身的特点。它体现在语言符号的长短,摆放的语序等。

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① 重合词汇 ②平行词汇 ③ 全空缺词汇 ④ 半空缺词汇 ⑤ 冲突词汇。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是指教会学生在适合的场合使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 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

表示情感;大体语言;发送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④礼仪或宗教仪式;

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人体语具有普遍性、直观性、灵活性、亲切容易使人理解,可以达到语言交际无法达到的效果。

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时间观的差异:

A.过去、现在、将来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人重视过去,其时间观带有较重的向后看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相信将来时属于真主阿拉,所以其时间观念上有重视现在的倾向;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时间取向是将来。

B.直线时间观和环形时间观: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其主流文化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的意识到过去、现在、将来,把重点放在将来;佛教和印度文化,是环形时间观,他们认为历史循环式发展,有生命的东西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人间和地狱。

C.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单向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西方多是单向时间观念。多向时间习惯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为随便,更讲人情味,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

A.含义: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B.表现: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④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⑤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⑥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

蜜月阶段:指人们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阶段;

指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的阶段; 调整阶段: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到异文化里的优点与当地人接触增多,并建立起了友谊;

④适应阶段:沮丧、烦恼、焦虑消失,基本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和当地风俗,能和当地人和平共处。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 与人交往

放慢生活节奏,简化日常工作,尽量放松 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布置一些熟悉的物品 ④养成习惯,生活有规律

⑤哭、笑、唱歌、祈祷、绘画,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⑥不要因失败而自责,修订自己的目标,留出更大的回旋余地 ⑦重新努力学习语言,在简单的场合中应用 ⑧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体育锻炼

⑨在伤心时向朋友吐露心中的哀愁,他们的帮助会使自己感到温暖 ⑩做一些简单的决定,并付诸实施 4.有效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 A.基本交际能力系统:(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2)文化能力(3)相互交往的能力(4)认知能力

B.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1)情感能力主要指的是移情能力,有六个步骤: 承认个人和文化之间存在大量差异 充分认识自我

悬置自我,消除自我和环境的分离状态 ④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深入别人的心扉 ⑤做好移情准备,经验移情

⑥重建自我,享受别人经验而产生激情与欢悦,也必须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精神状态,再次看到自己的文化常态(2)关系能力:

交际双方应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叫我的需求;

相互吸引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交际以产生共识为前提,而共识涉及文化取向、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 以适应对方代替群体中心主义; C.情节能力系统:

情节中的行为必须达到人们的期望; 实现心目中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篇7

关键词:MOOC,“跨文化交际”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然而传统的强调语言知识的大学外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鉴于当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的现状,许多院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就包括MOOC中的“跨文化交际”课程。

二、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出现

MOOC产生的时间较短,2012年被称为“世界MOOC元年”,2013年被称作“中国MOOC元年”。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的缩写,意为大规模网络开放在线课程。MOOC可以带给全世界的学习者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学习中国文化的机会。MOOC因其提供优质免费在线开放教育资源而迅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目前,我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MOOC课程,其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导论(英)》课程,201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英国慕课平台上线,上海外国语大学成为Future Learn第41个大学合作院校和课程提供者,“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两方线上合作的首门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就是以中外文化交流作为研究对象,帮助学习者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践行学校理念的最好体现。事实证明,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三、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积极作用

贾玉新认为,概括起来,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至少由基本交际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情节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组成[1]。而当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些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首先,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便捷性。这里所说的便捷性,主要是指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来源、获得途径与手段的便捷性。具体地说,就是国内大学生可以直接应用我国某些大学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比如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设的《跨文化交际导论(英)》课程,甚至也可以选择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美国家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而这些课程更具有语言文字的地道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选择学习的自由性、免费使用的开放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特点,从而大大地促进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其次,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MOOC中的资源都是来自世界顶尖高校的优秀教师团队所开发的优质课程,其教学内容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相比更丰富。MOOC打破了时空和地理的界限,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跨越时间和地域空间界限进行学习,实现了大范围内学习信息的共享。[2]不同高校里,教师对同一门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在不背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也各有侧重。传统学校中如果想新推出一门课程,往往要前期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而MOOC课程的推出,同一门课程可以在很多院校之间分享。这样,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总量就会成倍增加。目前尽管我国MOOC中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高校不多,只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导论(英)》课程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但是其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英国慕课平台上线,这足以说明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质量之高,因此,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必定会引起国内外大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其更新速度紧跟时代步伐,这样MOOC在网络平台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众所周知,文化是会随着时间变迁的,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法落后相比,MOOC中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有更大的优越性。MOOC课程的学时分配大大少于传统课程的学时,其课程内容大都是以模块为主,将每个单元的知识重点难点作为串联依据。在相对短暂的教学时段里,教师以展示课程的重难点与精华内容为主,以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动力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在MOOC中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生,相比普通课堂中的学生学习效率会更高,因而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较快地提升。

四、结语

跨文化教学可以让大学生获取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对目标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3]因此,MOOC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信息时代,它的便捷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必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82.

[2]袁巧帆.MOOC背景下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2):198-200.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交际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009-02

Bachman的研究將交际能力划分为广义的概念“语言组织能力”,包括“语法和篇章能力”,以及“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必备的,也是克服文化障碍所必须的。[1]尽管语用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已经提上日程,然而,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非语言交际差异,仍然是很多跨文化交际课程中难以涉及的部分。

一、非语言交际的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重要性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言语之外的传递信息的所有人际沟通方式,包括手势、眼神、姿态、面部表情、气息、服装、发型等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方式。

研究人员指出,有时候非语言信号比语言信息对交流的效果起着更决定性的作用。比如,玩笑或者嘲讽取决于讲话同时的面部表情和语调。

虽然各地人们都同时无意识的使用非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觉,非语言行为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的彼此理解和交流,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行为却任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交流双方来自不同文化,拥有不同非语言符号时,必然产生误解。所以对非语言交流中文化差异的理解不容低估。“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2]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往往受到更多的重视,而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却常被忽视。而事实上,非语言行为的差异会造成更大的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非语言交际应该成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能放弃的一部分。

二、非语言行为的种类

非语言行为可以大体上分为四类:身体语、时空语、辅助语和客体语。

身体语,又称体态语(body 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学家Birdwhistell(1970)最先提出。David Abercrombie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讲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这一类非语言行为包括姿势(posture)、手势(gesture)、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及目光语(eye contact)和接触语(haptic)。身势语可以理解为交际过程中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们具有象征、说明、情感表露、调节与适应性等功能[3]它可以加强、补充有声语言表达,并使语言信息具体化。

时空语即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E. T. Hall在他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中指出,“时间讲话”、“空间讲话”,这就是非语言行为所谓的时空行为(temporal and special behavior)。是研究时间在交际行为中的使用,它是交际文化中最大而最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失误的因素。

辅助语,或称副语言(paralanguage)。辅助语言,它包括发声系统的各个要素,丰富多彩但各有交际含义。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语调对交际意义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像语调一样,音高、音质、语气,叹气、沉默、咳嗽等都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影响。副语言是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它贯穿语言交际的始终,伴随语言所表达的真正意义。

客体语则包括物质的一切有意或无意的表达。比如交际者的衣着、饰物及那些源于文化而相对稳定的环境或客观存在的因素,都能被交际双方所感知,因而也可以提供文化特性等交际信息,往往也能揭示使用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特定情况下,能传递出比有声语言更多的意义。

三、跨文化英语交际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教学

对文化背景、对整体社会形态的认知是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基础。非语言交际训练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先期可以开设文化基础、文化比较等课程。在文化教学中除设置文化背景,了解英语国家基础知识外,还要多把东西方国家的习俗传统、价值观、社会形态进行对比,体会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案例教学贯穿非语言交际案例可以是文字案例、视频案例、演示案例。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文字案例目标明确,直接易懂。视频案例直观、真实,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演示案例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从而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产生的各种情景。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语言交际行为可以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和理解。

与语言教学相结合非语言行为不可能完全脱离语言行为而存在,在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文字、视频或情景演示,语言都可以为其设置一定语境。

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4]。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一定的信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教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Bachman,Lyle(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HYPERLINK“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cial:BookSources/978-0-19-437003-5”\o “Special:BookSources/978-0-19-437003-5”978-0-19-437003-5

[2][美]杰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学习跨文化交际感想 篇9

因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不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交流障碍,如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很好地克服这些障碍,形成更具质量的积极交流,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手段愈加多样化,这些不同的手段带来的影响和质量也各自不一。电影作为世界范围内广被认同的一种优质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承担着重要的沟通责任与使用,不同类型电影中蕴含的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现象,能够直观的对文化接收者产生影响,但是在这个发挥影响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社会背景、文化观等的不同产生文化冲突,电影《刮痧》毫无疑问就是如此。《刮痧》影片中很好的集中展现了跨文化交际的一些冲突,这种冲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刮痧”现象与西方文化取向的矛盾集中展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东方元素,很好地传扬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但是无可否认,也集中展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的交际冲突主要集中在文化交流中,伴随着经济和文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由此引发了众多文化交际冲突的问题。《刮痧》这个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就是处在这个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时期,背景定位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的故事,正巧是全球文化浪潮兴起的一个时代,在即将跨入千禧年的新时期,在文化交流方面展现了巨大的生命力,不同文化之间互相的融合和多元发展趋势极为明显,文化迁徙现象也愈加普遍,《刮痧》这部电影正是顺应时代浪潮将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和阐释的典型案例。《刮痧》电影中所反映的众多中西方文化交际冲突都代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典型现象,下面我们针对这些现象简要分析。.对“刮痧”理解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刮痧是自然疗法之一,它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从中医医理的角度来看,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是同样一种行为,在电影中的美国却引发了巨大的误会,并由此引发了众多灾难与矛盾。影片中,无论大同如何向陪审团和美国医学专家解释刮痧的效果,都不被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遭遇到了阻碍。影片中有个非常特殊的场景,法官要求大同找个专家使用英语来解释中国的刮痧,但是美国的医学专业课程方面并没有相关的知识,由此刮痧被认定是不科学的,大同被冠以虐待儿童的罪名并且无法洗清,这种情况不仅仅代表着中西医之间的药理学差异,同时也是其背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价值的冲突与差异。

2.情感与法律的冲突

电影在情感取向方面,更适合东方人的价值取向,影片中大同对父亲对儿子的爱,祖父对孙子的爱,这些强烈的情感碰撞很容易打动人心,尤其是大同在没有任何犹豫的情况下承担了父亲对孙子刮痧并引发官司争端的这种举动,十分打动人心。在父亲回国之前,大同即使触犯法律也要将自己的儿子带出来去送爷爷,甚至在圣诞夜前夕爬山九层楼高的管道回归家庭,都是为了爱。这种东方人高度重视家庭之爱的爱可以说是打动了无数观众。但是这些行为在美国的法律中,每一个都充满争议,在美国,法律的力量遍及每一个角落,任何有争议的事情都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相比情感,他们更加信奉律法的力量。正是因为法律,大同被迫和自己的儿子分离,虽然从情感上难以接受,但是从法律角度却是可取的,这正是东西方文化中非常迥异的一个地方。从情感和法律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果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很难说哪一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只能说在文化方面,二者确实存在差异和冲突。

在影片中,大同的儿子与老板的儿子互相打架之后,对于两个孩子教育显示出了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别。大同采取的方式是打,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教育的一种形式,但是美国老板则认为这种行为过于粗暴,不可理喻,令人难以忍受,二者在这种观点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大同被判虐待儿童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国家崇尚的民主和自由不仅仅体现在国家、种族和社会各阶层,在家庭生活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西方家庭的儿童在教育时会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在东方,儿童则会更多地依附于家庭的伦理道德和观念,在处理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别,这种东西方不同的教育文化也会加剧冲突的 原因之一。

跨文化交际小论文 篇10

课前,我非常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美术老师商量,让小朋友捏橡皮泥,捏自己喜欢的作品,体验动手之乐,积极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交际材料。

口语交际不能离开生活,凡是学生自己熟悉的、体会又深的活动,一般说得比较具体活泼,反之就空洞死板,交际时结结巴巴,文理不通的地方也较多。

美术课上了,小朋友们的小制作有《机器人》、《小鸟》、《一对好朋友》、《花蝴蝶》等作品琳琅满目,我就在口语交际课上课中引导孩子们把自己怎样构思、怎样捏的过程(先------再------然后------最后-------)的具体经过介绍给大家听。

听的小朋友当小记者,有疑难的问题可以上讲台随机采访,提出问题。孩子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听,都有自己的不同体会,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人家说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补充。引导他们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作品,尽情地介绍,注意自己的手、脚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代表把自己制作的过程具体介绍出来,组织集体评价。同学们有了亲身经历,体验到动手之乐,交际时兴趣可高了,大部分小朋友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真情实感。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分析 篇11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特点语言

跨文化交际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是已经不是一个新词。尤其近年来,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的机会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被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词汇。领导人进行政治谈判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去国外旅游、留学或接待来旅游、来留学的外国人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在互联网上与外国人聊天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都是跨文化交际。对跨文化交际特点的研究有利于较少跨文化摩擦,避免交际失误,有效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践。分析表明,跨文化交际具有以下特点:

一、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共享性是指人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在交流学中是指人们对同一客体给予和享有的共同编码。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的交流双方共享同一文化,而后者的双方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个人、群体或国家),其各自的文化中的队知体系、规范体系、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符号与非言语符号系统的相似与不同混淆在一起,其文化共享性差。编码本不同表现在多方面。以语言符号为例:

其一,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例如,汉族人把自然界中的清晨东升,傍晚西落的发光的球状天体编码为“太阳”,而英国人把它编码为sun”。其二,是词汇量不同。例如,甲种编码本有2万个收词量,乙种编码本有2.5万个收词量。汉语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有50多个,如烤、烧、蒸、煨、炖、煮、炸、煎、炒、烩、熏、煲、烘、焙、熬、涮、溜、氽…而英文用以形容烹调方法的词,大约只有10余个,例如,bake(烤),broil(用猛火烤),barbecue(烧),steam(蒸),stew(用文火慢慢煨炖),boil(用白水煮熟,汤通常弃之不要),simmer(用文火短时间的炖煨),deep fry(炸),panfry(介于炸与煎之间),stir fry (炒)。把上面汉英文里关于烹调的词相对照,可以看到,烩、熏、煲、烘、焙、熬、涮、溜、氽……在英文中都没有相应的编码。 其三,是甲乙编码本中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掺杂在一起。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对相同的事物或人的行为,有时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有时却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英国人说“他像一只狐狸”。中国人对此话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这样的理解符合英国人的原意。即是说,两种文化对“狐狸”赋予了相同的文化内涵。第四,编码次序不同。例如,中文里的“早晨好!”其编码的次序是“早晨+好”;而在英文里其早晨好“Goodmorning”的编码次序是“好(Good)+早晨(morning)”。两种语言词序的不同是其语法不同的一种表现。语法不同是思维方法的一种反映,而思维方法的不同又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这样,在跨文化交流中对同一信息的共同理解与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混杂在一起,影响了对原信息解码的准确性,增大了误解的可能性。

二、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在把文化融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之中时,两种文化相似的程变对理解跨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应当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许多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当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的文化差异增大时,误解的可能性无疑更大。

以文化中某具体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例如,菊花作为菊科的一种多年生长的草本植物,其叶子有柄,边缘有缺刻或锯齿,秋季开花。从植物学的角度对它进行的描述,在各个文化中都是一樣的。但其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却大不相同。在中国它是高雅的象征,人民大众喜欢菊花,北京市把它作为市花。父母亲常用菊花作为女孩的名字,例如“秋菊”。在日本菊花带有一些贵族的色彩,白色的菊花是皇室的象征。在英国菊花只是观赏花卉之一,没有中日两国文化中那种文化内涵。在拉美一些国家菊花却被看作是鬼花,不能用它送礼,只能用它祭灵。例如,在墨西哥过鬼节时,有些地区的人们把万寿菊的花瓣一路撒到墓地的祭坛下面,指引亡灵回家。可以看到,中日对菊花编码的差异较小。中英对菊花编码的差异为中,中墨对菊花编码的差异最大。

可以说,中国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最大。这种明显的差异可以通过一位贵州农村的农民与美国中部农场的农民的对比看出来。尽管两者有着一些从事农业生产和过着乡村生活的相同之处,但是他们在长相、语言、思想方法、行为举止、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农业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

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要比中美间的文化差异小。自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文化以佛教为媒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胜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语来源于印度,如:觉悟、实际、清规戒律。孙悟空的艺术原型来源于印度文学。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应对佛教进行认真研究,“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仅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之间,其文化差异也是不同的,以美国与其他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相比,显而易见,美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最大;美国与加拿大的文化差异最小。

三、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了解的人,常常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人们自呱呱落地,大都成长和受教育于某种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为准则。对许多准则很多人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与同一文化内的人相交往的时候,人们又不断地运用这些准则,久而久之形成思维习惯,习惯成自然。

虽然人们有能力冲破自己单一文化的的樊篱,以多种文化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但是实际上多数人难以做到这点。一是大多数人很少有机会直接与多种异文化接触,扩大自己的阅历;二是有些人即使和异文化有所接触,却偏爱自己熟悉的文化,总是从交往中寻找进一步肯定自己价值正确性的东西;三是有些人会在与异文化接触的机会面前退缩。总之,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在头脑中积淀的文化成分,到成年之后难以改变。

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在美国的一点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他说:“帮我写书的那位院长太太,本是我以前一位老师的女儿,现在已有40多岁,她屡次和我直说不要老是称她作XX太太,该直称她做Greta。她更告诉我说,若是我总是规规矩矩地XX太太长、XX太太短,她会觉得我有意和她生疏了。她的确待我和家里人一般,我没有理由生疏她,所以下了几次决心要改口了,可是刚要出口,就觉得无论如何向一个年纪比我高,我十分尊敬的太太直呼她的名字是不成的。这时,我才亲切地明白了文化的作用了。理智上,我明知我非按着美国的方式做不可,做了能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但是我的习惯不允许我。我只能向那位太太道歉,说我实在没有法子改口,同时,我又声明我的不改口,并非对她不领情,有意生疏。(“人们在成人之后,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交际习惯、思维方式,构成了人们潜意识的本民族中心论,即以本民族文化模式为基准来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此外,对异文化的成见和偏见也往往是无意识的先入为主的内容。)

四、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以上三个原因,增加了跨文化交流误解的机会。在群体层次上,国内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民族之间有时发生无谓的矛盾以至激化成流血冲突。跨文化交流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不仅在数量上多于同文化交流,而且更难于消弭。

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上的冲突会导致政治冲突。例如,英国籍作家拉什迪写的《撒旦诗篇》,引起了伊斯兰国家的普遍愤怒。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1989年2月发出了对拉什迪的追杀令,导致了英国和伊朗两国的紧张。国际上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既包含政治的原因,也包含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冲突。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甚至认为,世界政局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冲突的根源既不是意識形态方面的,也不是经济方面的,而是文化方面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发生。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个人层次上,交往者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现象。 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参加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也有人把这种定义扩大到由持续不断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精神疲劳,失去不熟悉的食品、伙伴等之后的感觉,对东道主的反感,被东道主所反感,对自己价值观遭到亵渎、价值观和身分角色的混乱引起的不舒服,对应付环境无能的感觉。例如,在茅盾的小说《子夜》中,吴家老太爷从农村来到上海后,因受不了光怪陆离的文化的刺激而死去。这实际上就是具有农村封建文化的吴老太爷适应不了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都市文化而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上世纪70年代,一些英国公司派到非洲和中东的职员有60%由于“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务,使公司蒙受很大的损失。上世纪60年代,美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由青年人组成的和平队,许多成员由于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严重的“文化休克”会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杀。一些西方国家医院的心理诊所就接收“文化休克”的患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的明显程度与家乡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的差异大小成正比。

五、文化变异性增强

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在情况报道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是相似的,然而在文化传递功能上有差异。前者更多的是表现文化的遗传性”功能,后者更多地是表现文化的“变异性”功能。同文化的交流功能中的文化传递功能,即社会遗传功能,是一种有利于巩固本群体文化的功能。而跨文化交流的传播功能中的文化传递功能,是把异质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即传播一种不同于本民族的异民族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它更多的表现出的是社会的变异功能,使得文化群体的部分成员、文化的某个方面,以至整个文化群体的社会发生变异。

在个人层次上,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异文化的熏染,对本文化成员的文化变迁发生作用。例如,我国一些留学美国的学生,在某些文化的方面带有美国文化的色彩。

跨文化交流促使某群体文化的某个方面发生变异。例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中文报纸上出现了“卡拉OK”这类中西文合壁的词语,中国的方块字中加入了拉丁字母。

跨文化交流也会使整个文化群体的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异。在1742年至1840年,中国闭关自守,跨文化的交流微乎其微,中国文化发展呈现的是一种旧文化的延续。1840年中国的国门被打破,出现了广泛的跨文化交流。1911年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帝制被推翻,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19年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40年到1949年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的是一种变异。

跨文化交流的文化传递功能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向超级大国文化趋同的功能,而在某一文化群体,特别是一些弱小文化群体中是一种变异的功能。

低效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的误解,以及其他交际障碍的形成多是由于这些跨文化交际的特点造成的。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了解其过程,寻找解决和避免较集中产生的障碍、冲突的途径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一阵清风六年级作文下一篇:述职报告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