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调查报告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调查报告

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调查报告 篇1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备受关注。针对消费者权益在现实生活中屡受侵犯的事实,我于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对中国商品市场,进行了调查。深入地剖析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构建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对策。

一、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现状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的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规定,消费者有以下九项重要权利: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权;知情权;索赔权;受尊重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批评监督权。此外,我国目前己经形成了一系列由《消法》及其《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管理条例》、《价格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组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由此可见,我国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消费者权益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现状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

(一)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绝,严重侵犯和威胁着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

近几年来,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投诉始终高居榜首。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06年上半年全国消费者协会受理的投诉件数为318868件,其中投诉商品质量问题的就占到了63%。又如2007年第一季度,广西区各地消协受理消费者投诉的案件有2823件,其中商品质量的投诉就有1789件,占投诉总量的63.4%。贵州省各地消协在2007年上半年受理消费者投诉3787件,其中对商品质量的投诉有2743件,占投诉总量的72.43%。福建省各地消协在2007年上半年受理消费者投诉28734件,其中对商品质量的投诉有14792件,占投诉总量的51.48%。

(二)电信、汽车、医疗、商品房等服务行业的价格缺乏透明度,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权,价格欺诈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2007年第一季度,广西各地消协受理价格问题方面的投诉就有274件,占总投诉的9.7%,与2006年同比增长45%。其中电信145件,占总价格问题投诉的52.9%,与去年同比增长163.6%;商品房24件,占总价格问题投诉的8.8%,与去年同比增加24%件。贵州省各地消协2007年上半年消费者对价格的投诉206件,占投诉总量的5.43%;浙江省各地消协2007第一季度受理的价格投诉335件,占投诉总量的5.26%。

(三)虚假广告的投诉增多

一些经营者用虚假广告、包装、说明书等形式,故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主要成分、使用方法等,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辞或故意夸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如著名的欧典地板事件和全国牙防组认证事件。

(四)不平等格式条款难以遏制,继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现在一些行业、宾馆、超市、酒店、商场等继续以不平等格式条款、店堂告示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商品拆开包装,概不退货”,“寄存物品丢失损坏,最高赔偿额为100元”,“降价、中奖商品不予三包”,“酒店禁止自带酒水”等。

此外,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由选择权和维护尊严权也时常受到各种非法干涉或者侵害。如在2007年第一季度,广西各地消协受理了消费者人格尊严被侵犯方面的投诉7件。贵州省7件,占投诉总量的0.18%。浙江省各地消协27件,占投诉总量的0.42%。

综上所述,目前,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2007年3月12日,中消协将其于2006年起联合全国45个省市对消费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35.9%的消费者表示合理要求虽然得到解决,但本人并不满意;27.2%的消费者反映合理要求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二、消费者权益屡受侵犯的原因

在我国如此重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有大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存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消费者的相树弱势地位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之所以被侵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单个的消费者在经济实力和专业知识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特别在在现代社会,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是一种非专业对专业,非知情人与知情人的关系。经营者通晓商品的技术性、了解市场行情、掌握顾客心理、具有一定的销售技巧,可以说知己知彼;而消费者却缺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相关知识,所接受的消费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的、有促销和诱导成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难免不被经营者所操纵,并与之建立非公平的交易契约。加之商品与服务技术含量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剧经营者的强势地位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即强势更强、弱势更弱。

(二)法律赋予消费者维护权益的途径虽多,但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实效

根据《消法》第34条的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款规定似乎为消费者解决消费纠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违法经营者很少会积极主动配合协商;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较少,且无强制执行的权力,因此,调解成功率并不高;我国行政执法部门职责不清,在处理案件上相互推诿。而且即使在双方当事人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情况下,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行政机关不能强制执行,所以,行政机关也难以成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靠山。由于实行仲裁制度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事前就纠纷解决办法达成了仲裁协议。而现实生活中,在消费纠纷发生后,很少有经营者主动愿意或积极配合与消费者达成通过仲裁解决消费纠纷的协议。因此,在客观上,消费纠纷仲裁制度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目前我国的诉讼制度比较传统,针对小额消费纠纷和群体性诉讼,虽然有些地方的人民法院已经在积极探索、尝试灵活、便捷的诉讼方式。但就全国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解决我国消费纠纷特点的诉讼制度。烦琐的诉讼程序和漫长的诉讼时间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提起诉讼的积极性。因此,就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发生消费纠纷后,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消费者协会,然而,在消费者协会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就只好自认倒霉了。

(三)《消法》规定的对违法经营者进行惩罚的力度不够

《消法》中规定的对违法经营者进行惩罚的大多数条款都是建议性的,不能有力地起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而真正具有惩罚性的只有《消法》第49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经营者拒不接受调解,消费者最终还是要通过打官司才能获得此赔偿。因此,此条款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导致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

产品到处都有。

三、促进“消费和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消费诉讼制度,简化诉讼程序

消费纠纷中,一方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另一方为势单力薄的消费者个人。因此消费诉讼应当实行简便易行的程序,强调简易、迅速、经济地解决消费纠纷。我国目前的法律没有根据消费纠纷的特点专设诉讼程序的规定,而将消费纠纷与一般的民事纠纷一起共同适用普通审判程序,不能体现国家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特殊保护。我国必须借鉴吸纳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诉讼制度,简化诉讼程序。一是建立小额的消费诉讼法庭,灵活的解决消费纠纷。二是实行巡回法庭办案,独任审判等,以减轻消费者的诉讼之累,激起消费者诉讼的积极性。

(二)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

由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关系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正常的经营秩序,因此,当前各国在消费者立法中,普遍加重了对违法者的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我国消费者权益屡受侵犯,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我国也应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让违法的经营者得不偿失,再也不敢涉足违法经营。

(三)制定《反垄断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借鉴日本《消费者契约法》的规定,规定公用事业部门等垄断行业在与消费者订立和履行交易合同时,必须履行保护消费者的承诺,否则,消费者有权终止交易合同,规定交易合同中与消费者保护契约相抵触的条款,一律无效。

(四)构建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一个消费者都是潜在的可能受害人。而且由于现代的消费涉及的面较广,特别是那些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产品涉及的地域广,受害的消费者也多,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消费者诉讼具有公益诉讼的属性。如果在消费者诉讼中,仍然以“直接利害关系”限定消费者诉讼的主体范围,可能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人,而无法保护公众及社会利益。因此,为维护公共利益提起的消费诉讼,不应恪守传统诉讼法理论“无直接利害关系便无诉权”的要求,而应将原告范围扩及于任何组织和个人。这就解决了我国传统的诉讼法理论导致的消费者公众利益受害无从救济与热心公益事业者投诉无门的尴尬境地。

(五)强化国家和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调查报告 篇2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的身份, 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 将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 尤其是占很大比重的名牌消费现状, 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 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鉴此, 我们小组在校园内展开了关于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名牌消费情况的随机问卷调查。经我们回收整理, 发现我们调查的男女生比例为48:52, 而数据和结论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名牌消费现状

(一) 讲究经济实用是消费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名牌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 讲求经济实用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考虑因素, 但不难看出, 名牌和时尚、流行元素等在大学生消费取向上有着重要影响。如图一所示:

(二) 追求时尚和名牌。

大学生绝大多数是20岁左右的青年, 他们站在时代前沿, 追新求异, 敏锐地把握时尚, 惟恐落后于潮流, 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调查中发现, 85%的大学生购买过名牌, 只有15%的大学生没买过 (见图二) 。

在问及购买品牌产品的原因时, 28.8%为高素质, 20.3%为紧贴潮流, 16.9%为有优越感, 16.9%为朋辈影响, 10.2%为高档次、有质量, 6.9%为其它 (见图三) 。

(三) 名牌成为购买各种用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调查发现, 在大学生购买各种用品时考虑的因素比重中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牌子和品质。并且所占比例不相上下 (见图四) 。

二、当代大学生名牌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 储蓄观念淡薄, 节约意识需培养和加强。

调查发现95%以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为家庭。有钱时就大手大脚乱花, 而月末或期末时, 大部分同学的消费大大超出计划范围, 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 当前大学生的节约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加强。

(二) 消费结构不合理,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

调查结果发现, 有85%的同学曾有过购买名牌的经历, 并且名牌的消费费用在他们生活消费中比重在30%—50%之间占58%左右 (见图五) 。

而在选择名牌的消费方面, 主要集中在衣物和电子科技产品。一部分人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 存在攀比心理。在调查中, 一些同学指出, 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 有的同学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它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 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 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 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 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三) 名牌消费目的有所偏失。

调查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名牌消费的动因中, “有面子”、“为了心情愉快”占了很大的比重, 次之的为“跟随潮流”以及“怕被人看不起”。这几点, 都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名牌消费上过于虚荣, 并未确立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中外名牌消费比例失调。

从调查中我们惊奇地发现大学生名牌消费中中国名牌只占了11%, 虽然我们的调查项目有限, 但统计数据反映出我国本土企业, 在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较国外著名企业都有待改进和提高。并且, 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情结) 还有待“浓化”。

三、当代大学学生名牌消费心理及行为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名牌消费过度等问题, 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 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一)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 当某些大学

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 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 就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 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 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 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 但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甚至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行为。

(二) 父母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

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 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父母对他们比较溺爱, 很多时候默许他们的错误行为。因此, 我们更应该关注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重视不够。具体体现为:

其一, 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关注不够。

其二, 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 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 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 因此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其三, 校风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树立正确的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 引导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 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 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 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无论是在学生日常生活, 老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家长在提供经济时, 都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养成健康消费心理,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 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节约意识, 增强理财能力, 提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作为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金钱和名牌, 培养和加强节约意识, 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 学校也应加大对大学生各方面的风气建设。消费风气也是其中的一方面。因此, 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 并且持之以恒, 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 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倡导:

1.节制消费, 勤俭节约!

2.名牌消费, 量力而行!

3.健康心理是美, 虚荣可耻!

关于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调研报告 篇3

一、两省投资和消费的变动特点

2008年,安徽、河南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总体上是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比前几年有所回落,但均能达到10%以上,连续5年保持在两位数。从投资与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看,两省近年来均呈现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特征,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

多年来,安徽、河南两省投资增长较快,2000—2007年,安徽省的投资率(资本形成率)从36%上升到46.4%,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3.7%提高到52.5%;河南省的投资率从41.6%上升到5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3.6%上升到77.1%。2004年以来,两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消费,一直维持在50%以上。

与此同时,两省的消费率呈逐年回落的态势。2000—2007年,安徽省的消费率由64.1%下降到54.1%,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5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65.1%下降到48.2%。河南省的消费率从2000年的54.3%下降到2007年的45.5%,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74.5%大幅下降到27.5%。虽然两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上也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但相对投资而言,消费增速明显偏低,因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

(二)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比重上升

安徽、河南两省的消费结构变动也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比重持续下降,政府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在居民消费中,农村居民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城镇居民消费比重持续上升。

2000—2007年,在最终消费中,安徽省居民消费比重由82.9%下降到81%,政府消费比重由17.1%上升到19%;河南省居民消费比重由76.1%下降到70.6%,政府消费比重则由23.9%上升到29.4%。同期,居民消费中,安徽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由59.7%下降到33.9%,城镇居民消费比重由40.3%上升到66.1%;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由33%下降到29.2%,城镇居民消费比重由67%上升到70.8%。

(三)薄弱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

近年来,两省在保持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在调整投资结构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两省投资中的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产业转移带来的资金,加上两省城镇化率相对较低,投资安排中重视工业、重视城市的倾向十分突出,一些薄弱环节的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对能源及原材料等传统加工工业投入较多,对高技术、农业、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形成投资结构总体偏重,在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安徽、河南两省仅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四个行业的投资就分别占到两省投资总额的62.8%和68.6%。由于城市投资增长迅速,农村投资比重下降较快,城乡投资差距持续扩大,2001—2008年,安徽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2%下降到11.7%,河南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31.6%降至16.9%。

(四)新一轮扩大投资对两省投资与消费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效益下滑,投资意愿和能力减弱,沿海省市产业梯度转移的投资增幅也明显下降,两省投资增速均呈现高位回落的态势。第四季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以扩大投资为主的保增长措施,对两省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将逐步显现。

由于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对比较直接,扩大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难以评估,甚至有可能是对本区域以外的发展拉动作用更大,所以地方对增加投资的积极性更高,措施比较多、也比较具体。随着一大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两省投资环比增幅迅速增大,进一步增加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的难度。

二、两省投资消费关系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安徽、河南两省经济增长明显呈现以投资拉动为主的格局,并有随着近期宏观调控政策而持续强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与两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特征密切相关,也与现行的体制机制有很大关系。

(一)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率

储蓄是投资的源泉,较高的储蓄率是维持较高投资率的重要条件。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储蓄率是较高的,2000—2005年我国平均储蓄率排在全球第11位。而安徽、河南两省的储蓄率则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高。2000—2007年,两省投资率和储蓄率基本一致,差值都保持在0.5个百分点之内,考虑到两省都是内陆省份,外向型经济的成分不高,因此说明储蓄向投资转换得比较充分。一般而言,储蓄率上升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储蓄的增长;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的增长。调研发现,两省来自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储蓄率上升是导致总储蓄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力。2000—2007年,安徽和河南省GDP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则分别下降了9.61和19.35个百分点。与此对应,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0.2和22.29个百分点。企业储蓄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是投资回报极具吸引力。而投资回报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包括能源、公用事业、土地价格、污染控制在内的投入成本低,负外部性成本没有内化为企业成本等,扩大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市场价格没有成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正确信号,并持续激励企业减少红利分配,从而减少可支配收入向居民部门转移,进而提高了全社会的储蓄率。

(二)工业化城镇化推高了投资率

从国际经验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较高的投资率作为支撑。目前,安徽和河南两省工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2007年,安徽省工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分别只有37.4%和38.7%,均比全国低6个百分点左右。河南省工业比重较高,2007年末达到57.1%,但城镇化率却仅有3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住宅投资的大幅增加,2008年安徽和河南省城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88.3%和83.1%,且城镇投资增速分别高于本省农村投资增速10.6和5.3个百分点。安徽省预测,本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0.52个百分点。河南省预测,到2010年本省城镇化率将达到40%,城市人口增加1000万以上,能带动投资高达万亿元。近年来,两省投资率的迅速提高,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特征决定的投资为主的拉动模式有很大关系。

(三)产业梯度转移抬高了投资率

安徽和河南省都属于中部地区。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和我国的国情,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升级,东部地区资金快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两省正越来越成为一些劳动密集的、消耗资源的、生产传统产品的产业转移的接受地,这些工业投资的大量进入,也使两省的投资率不断提高。近年来,两省利用省外资金的增速很快,2006年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99.4%,省外资金占城镇投资比例高达28%。因此,安徽和河南两省的高投资率带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由于承接的还是以初级加工业为主,也承接了部分“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生产能力的项目。因此导致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以“量”的扩张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据2007年统计,河南省90%以上工业企业是“零”专利,80%左右没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0.4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多种因素影响消费率的提高

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抑制消费增长。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231元和4454元,安徽省分别为12990元和4202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省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也低于本省GDP增速。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在40%以上,加上其他如交通通讯、衣着支出等刚性需求,城乡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十分有限,这极大制约了消费提高的能力。

其次,是消费信心不足抑制消费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体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导致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第三,是不完善的消费环境阻碍消费扩大。河南和安徽作为中部欠发达的省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交通、通讯、文化、旅游、卫生、金融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金融资本市场发育不足,信用消费比重太低(在我国消费总额中,消费信用所占比重不到1%,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通常都高于20%),限制了居民扩大消费的能力。特别是农村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以政策引导不足,限制了农民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如郑州三全食品公司为扩大农村市场销售,在县乡投放了一批冰箱专卖冷冻食品,每台冰箱年销售额达2万元,说明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但由于冰箱一次性大量投入的成本较高,投放的速度上不去,这种市场潜力的释放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如果国家对此给予一定补贴,效果会比较好。

(五)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加剧了失衡状况

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投资力度对破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拉动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安徽和河南省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赶超战略”,追求实现跨越式增长。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体制的和历史的原因,各地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财政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投资建厂、发展工业和扩大城市规模,因此习惯于投资拉动的思维定式。结果是搞项目建设得心应手,扩大消费却显得力不从心,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投资、重复投资、低效投资的问题。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硬件”投入多,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发展“软件”的投资少;见效快的投入多,管长远的投入少。由此导致投资率偏高和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全社会消费能力提高不足。而且,调研中还发现,各地政府对经济形势今年年内见底、明后年经济的高增长普遍充满信心,在这种氛围下,大干快上,继续加大投资的想法和做法比较普遍。

三、几点建议

我们认为,安徽和河南两省情况反映出的问题,在全国具有共性。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投资率持续走高、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将会带来工业项目的重复建设,城镇化的蔓延式开发,最终导致投资效率的下降,出现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的破坏,影响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大众福利的提高,形成“富裕中的贫困”现象。必须采取措施对不合理的投资消费关系进行调整,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和“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着力点,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科学界定政府的投资领域

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扩大政府投资的举措,是在我国已经形成巨大生产能力、一些行业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进行的,必须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切实优化投资结构。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要着眼改善民生、注重优化结构,进一步减少对一般竞争性行业的投入,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带动效应。

(二)注重运用经济手段调控投资方向

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都要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发挥其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行业投资、生产与市场供求情况的信息发布制度,正确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制定完善行业的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准入标准,加强用地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三)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注重从源头上解决扩大消费不足的问题,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增加就业为核心,实现收入增长,带动消费增长。在目前停产限产企业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要大力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微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实行“零税赋”,对个体经营户实行免注册设立,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安排就业给予适当补贴。继续提高农资直补、良种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广辟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就近就业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消费热点

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农村连锁便民超市和配送中心。扩大家电下乡补贴范围,对速冻食品企业在农村超市投放冰箱设施等冷链物流投入给予适当补贴,以促进形成市场销售终端,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对购置食品安全仪器设备给予适当补贴,以调动企业购置安全检测设备的积极性。城镇是消费需求的大头,要把扩大城镇消费作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点,努力拓展消费空间。合理引导住房、汽车等消费,促进旅游、文化、休闲、健身和节假日等消费。不仅要注重需求引导,也要注重供给引导,通过供给创新带动需求创新,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培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五)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

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全面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探索与职工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衔接。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探索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尊重传统文化崇尚节俭和提倡“量入为出”的谨慎消费模式的同时,鼓励适度超前消费和信用消费。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引导银行加大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消费贷款业务。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与时俱进地推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现代农业机械、建房及住房装修等适销对路的特色消费信贷品种。

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调查报告 篇4

一、工作概况

1、工作机制建设情况

接到通知后,我行立即召开相关部门会议,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行部署,成立了以分管行领导为组长,综合部、零售事业部、会计结算部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同志为组员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小组,负责辖内营业网点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组织推动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本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重新梳理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工作流程。明确规定我行零售事业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全行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跟踪、监督和考评,各机构负责人是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行零售事业部服务岗和网点营业厅主任是服务投诉的管理人员,网点大堂经理为指定的投诉处理人员、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客户投诉处理工作。对客户投诉处理工作采取“统一管理、分级处理、专人负责、逐级上报”的管理模式。建立来电、来函、来访等多种形式,总行、我行等多种投诉机构的投诉渠道,对客户投诉的处理流程进行了明确规定,且应对不同渠道的投诉设定了处理实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客户投诉进行化解。

2、保护范围与保护措施

在金融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接受金融服务时,对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进行保护,个人隐私和消费信息充分保密,对金融消费者购买的金融产品、接受的金融服务进行如实告知,让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进行公平交易等,具体如下:(1)购买理财产品的金融消费者

在开展理财产品销售活动时,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等相关规定,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客户合法权益,遵循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如实告知原则,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充分揭示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对客户进行误导销售。各营业网点设立专职理财经理,对有意愿购买理财产品的金融消费者,遵循风险匹配原则,不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财产品,只向客户销售风险评级等于或低于其风险承受能力评级的理财产品,加强客户风险提示和投资者教育。对于销售文本中出现的收益率计算提供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并以醒目文字提醒消费者,理财产品销售文本载明收取销售费、托管费、投资管理费等相关收费项目、收费条件、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以上重点条款理财经理均会重点提示消费者。

(2)办理信用卡的金融消费者

在为消费者办理信用卡时,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尽量亲核亲访消费者单位,并对其本人的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确保消费者资料的真实性,在源头上杜绝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行为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对于信用卡办理条款进行充分揭示并如实告知,告知消费者安全用卡注意事项。对持卡人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告知“透支”与“恶意透支”、“取现”与“套现”等行为的本质区别并充分说明其不良后果。此外,制作和分发卡友手册,通过卡友手册将信用卡产品的权益、服务、常识和收费等知识进行汇总,在日常的营销过程和柜面服务中传递给客 户,使顾客有册可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3)购买其他金融产品的金融消费者

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结合日常社区金融服务与营销工作,积极在居住区、商务区等宣传金融知识,联合相关管理、服务机构,开展针对性的咨询服务,特别做好中老年客户、文化程度较低等人群的银行服务安全与风险宣传。

3、宣传推动情况

在厅堂宣传方面,我行在各营业网点醒目位置公布本行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的专门机构、投诉方式、投诉处理流程等事项。并在分、支行建立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工作台帐,时刻跟踪处理结果并接受金融消费者的监督。对于金融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对于提出建议比较多的问题进行整改优化。

在业务宣传方面,我行各营业网点借助各种业务宣传渠道,包括横幅、大屏幕、宣传折页手册、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广播等方面,采用广告、软文或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开展金融知识的宣传。

在金融知识推广普及活动方面,印制《安全用卡指南》,在各营业网点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折页,提高客户的安全用卡意识。同时,我行还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循序介绍本行的收费政策。在活动中,重点宣传、推广本行提供的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对金融服务达到一定认知程度的消费群体,向其介绍收费政策(包括账户管理费的收取以及免收费、低收费政策),引导客户理性选择银行服务,强化风险意识,规范零售业务的宣传与 销售。

在金融消费者问卷调查活动方面,我行设计了金融消费者调查问卷,(内容涵盖银行产品、渠道、服务、信息等金融消费者关心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于金融消费者问卷调查周,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金融问卷调查活动。在活动期间,安排合理,组织细致,特别是重点做好调查对象的宣传解释以及资料的收集、统计工作,分工协作,责任到人。

在“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月”方面,我行根据当地社会与客户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如开展持卡人安全用卡的宣传、商户引导与收单机具的布设,无现金的结算业务的推广,以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的宣传引导,改变客户的服务需求模式,持续培养客户选用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消费习惯。

二、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我行根据《转发<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南京我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暂行办法的通知>的通知》,结合我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缺乏这方面的服务意识,所以与预期的效果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问题,我行一方面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培训,从思想上强调维护金融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性,使员工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也传达了行领导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

此外,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类型的不断增多,我行也 在积极创新经营模式。这既刺激了个人金融消费,也同时带来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更多思考,所以我行正准备积极地拓宽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不断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力度。根据客户购买的产品与服务,我行定期与其联系,充分提示其产品的风险,询问其对我行业务的满意程度。

再者,通过市场调研,我行发现银行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材料比较少,有些材料还比较专业和枯燥,客户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本行根据长期以来掌握的顾客信息对顾客进行分类,然后组织我行的专业人士根据不同的顾客层次,编制内容深度不同的宣传手册,并配以不同的宣传形式,可以让客户最大限度地学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知识,了解自身可以享受到的权益。

关于女工权益的调查问卷 篇5

(请女职工在合适的选项序号上打“√”,不记名。)

1、年龄: 囗A20-35岁囗B35-50岁囗C50岁以上

2、文化程度: 囗A中专囗B大专囗C大学囗D研究生

3、用工形式: 囗A最常见的规定了劳动时间(每天工作时间)、劳动期限(劳动合同期限)的工作方式的全日制囗B以小时计酬为主的非全日制

4、单位是否为女职工提供以下保险和福利?(可多选)囗A养老保险囗B医疗保险

囗C失业险囗D工伤险

囗E生育险囗F住房公积金

囗G带薪休假囗H 其他

5、从事工作: 囗A管理人员囗B普通职工

6、你单位是否设立女职工组织或女工委员:囗A是囗B否

7、是否签订劳动合同: 囗A是囗B否

8、婚姻状况: 囗A已婚囗B未婚

9、生育状况: 囗A已生育囗B尚未生育10、4、今年以来,受安全形势的影响,单位是否减薪? ①是,如是,女职工月平均减薪元②否

11、您是否了解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内容 : 囗A是囗B否

12、您认为本单位履行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效果如何: 囗A很好囗B一般囗C不清楚

13、是否与男职工同工同酬: 囗A是囗B否

14、单位是否安排女职工从事因生理特点禁忌从事劳动范围的劳动:囗A是囗B否

15、单位是否存在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现象:囗A是囗B否

16、经期女职工是否有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囗A是囗B否

17、单位是否定期为女职工发放卫生用品: 囗A是 囗B否

18、是否安排女职工加班加点: 囗A经常囗B有时囗C从不

(如果是经常或是有时加班,请注明每周加班次,每次时间)

19、女职工怀孕七个月(含7个月)以上,对不适应现工作岗位的是否调换: 囗A是囗B否

20、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的,是否算作劳动时间: 囗A是囗B否

21、女职工怀孕七个月(含7个月)以上,单位是否给予工间1小时休息时间,不再安排加班和夜班劳动: 囗A是囗B否

22、支付女职工产前假期间工资情况: 囗A全额支付囗B支付工资60%-80%

23、女职工生育后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是否得到保证: 囗A是囗B否

24、女职工怀孕流产的是否享受产假待遇: 囗A是 囗B否

25、女职工生育后哺乳时间单位是否给予安排: 囗A按规定每天1小时哺乳(含人工喂乳)时间囗B哺乳时间集中休囗C没有哺乳时间

26、女职工生育产假后重返工作: 囗A仍回原来岗位囗B岗位比原来差多了囗C另外安排和原来差不多岗位

27、单位是否报销女职工生育费用:囗A是囗B否

28、单位对女职工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培训?(可多选)

囗A技术技能培训囗B女性健康培训

囗C安全培训囗D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囗E其他

29、是否按国家规定的公休日休息:囗A是囗B否

30、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每年“三八”妇女节女职工可以享受半天带薪休假,您享受了吗: 囗A享受囗B没有享受囗C不知道

31、单位是否定期组织女职工妇科病检查: 囗A半年一次囗B一年一次囗C二年一次

32、您了解的法律法规有: 囗A《劳动法》囗B《劳动合同法》囗C《妇女权益保障法》囗D《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囗E《婚姻法》

33、您认为单位对女性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是否重视: 囗A重视囗B一般囗C不重视

34、对本人岗位工作的满意度: 囗A非常满意囗B一般囗C不太满意囗D很不满意

35、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 囗A非常满意囗B一般囗C不太满意囗D很不满意

36、如果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您会找哪个部门来咨询解决问题:囗A行政部门囗B工会组织囗C自己解决

37、是否遇到侵犯自己的工资、福利和劳动保护等的劳动权益事件:囗A是囗B否

38、是否遇到侵犯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益事件:

囗A是囗B否

关于高中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6

调查时间:2009年4月调查对象:新桥中学学生

共分发问卷数:100收回问卷数:100

小组负责人:蔡朵朵

小组成员:张丽、张娟、梅柯、王城、钱程、方文娇、闵智健、赵洁、吴婷、王磊、张强

一、内容提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高中学生的消费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追求名牌、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买奢侈品、花钱大手大脚等问题层出不穷,为此,我们做了一次高中在校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高中学生现在消费观的弊端及原因并提出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研究背景

现在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通讯、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时代,他们的视野可能比长辈们还要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有放松的现象:独生子女比较多,改善生活、穿戴好点不足为怪,给学生数额不等的零花钱也是正常的事情。因此,高中学生的消费市场成为商家掘金的必争之地。有的中学生能正确利用好手上的钱,但是有的人却出现盲目消费的现象。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学生消费状况,揭露这一现象,警示有这种行为的人,并建议正确的消费途径,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又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改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所以高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更要正确认识当前中学生在消费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这次调查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增广学生见闻,可以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研究的过程

1、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确定研究课题。

2、再确定问卷调查表的问题。有自家月收入、主要的消费、每月的零花钱多少、一天大概消费多少、平均每月花在衣着上是多少、买东西时是不是倾向于名牌、买东西较注重什么、拥有那些物品、每月的手机费用、装饰品购买、化妆品购买、是否有计划的消费等问题。

问卷如下:

1):你是 A:男生 B:女生

2):每月可供自由支配的RMB有

A:不到200 B:200-400C:401-600 D:601-800 E:801以上

3):你认为每月的钱 A:完全够用,还有节余 B:勉强够用,每月无剩余 C: 经常不够用

4):你大部分钱会花在 A:饮食 B:书籍杂志 C:服饰 D:玩 E:其他

5):你认为高中生消费名牌 A:条件允许的话,无可厚非 B:纯属浪费 C:没什么感觉

6):每当有消费欲望时,你会

A:坚决消费 B:克制,放弃 C: 想克制,但做不到 D:三思而行,看自己是否真的需

3、调查完之后,将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调查情况写一篇调查报告总结。

五、分析结论

经调查所得,70%的学生家庭收入都是一般,10%的家庭收入较差,20%家庭收入较高。10%学生月消费在200-300元之间,70%的学生月消费在300—400元之间,10%的学生月消费在500—700元之间。大部分学生一天的消费都是10元以下,高中生主要的消费是服饰、零食、话费等消费。30%的学生经常买名牌鞋和化妆品。80%的同学认为买衣服时应注重款式。现在不少学生有手机、名牌自行车或电动车、MP机等物品。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有计划的消费,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则存在乱消费的现象。引起学生乱消费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自尊心强.主要表现在:注重外表,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现在许多学生穿的都是名牌的衣服、裤子、鞋子,甚至袜子都要名牌,平时用的,吃的,喝的都要买好的,原因就是名牌的更漂亮,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想别人都尊重自己,这样很容易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的风气,这样,乱消费的现象更加严重。高中学生对新产品、新技术十分敏感,加上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很容易把钱花在这上面。如手机、MP机、名牌衣服、名牌鞋。在学生中,有的人在不允许的情况下私自购买了手机和MP机等,其实这样做是很不理智的,而且是很浪费的,但是这种情况却又屡禁不改。

(2)父母对儿女的溺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十分疼爱,很容易使他们养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诸如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钱用光了,又向父母要,父母不给,便发脾气„„如此下去,轻则更加助长了他们乱消费的风气,重则使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不考虑别人处境。

(3)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这里不一一列举。

六、建议

既然外界的环境不易改变,那么要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只有从自身做起:有零用钱是正常的,但数额一定要合理;要合理地使用零用钱,不大手大脚,应用则用,不要用在一些既昂贵,又不实用的东西上。如购买衣服鞋袜时,不必追求名牌,应学会购买物美价廉的;当自己买的东西不如别人好的时候,不必理会别人是怎样看你的,只要自己坚信这样做是对的;自己更加要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懂得钱是得来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节俭,用得合理,这样才会使父母感到放心。

七、感受和体验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逐步学会了与陌生人的沟通,怎样对不认识的人进行调查访问,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勤俭节约的意识有所增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在调查过程中也得到了教育,也让我们改掉了不好的消费习惯。

1、对学校学生消费行为的了解:

学校中有许多学生是很节俭的。据了解,一般一顿饭超过2元的比较少,大部分是1块五毛。家庭富裕的学生消费相对比较大,比如手机消费、服装消费等。学生之间消费差异比较大,由于家庭经济差别的现状存在,所以这种差异也比较合理,而学生应结合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合理消费,因为学生是依靠家庭经济的消费者,自己并不能赚钱供自己花。

2、对于上网消费:

关于上网消费,假如是上网学习电脑等知识,查阅资料,搜索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等,是很正常的消费,而且也不需浪费很多钱和时间,是比较合理、适度的消费。但是,少数学生沉溺于网吧,玩游戏、聊天、上一些不良网站等,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这是不好的现象,应该坚决反对。

3、对于手机消费:

学校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学校的宿舍都有电话,学生与家长或朋友联系,也是比较方便的,不必再用手机。用手机,许多学生会把精力花在手机上(如发短信),有时也分散学习注意力等,而且也需要交手机费,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这是很不好的。

4、学校中也出现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仍不切合实际,爱攀比,摆阔气,有时借钱,超支消费等极不良的现象,同学中也有一些爱穿奇装异服,标新立异,过于追求与众不同的我们也是不提倡的。

5、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在这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引导力度还待加强,现在主要靠政治课上老师给学生讲解相关消费知识的内容,让学生多了解有关正确消费的知识。

②同学之间的消费观相互影响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周围的同学都比较节俭的话,那么这位花钱比较大手大脚的同学很容易受到影响,慢慢改掉乱花钱的习惯。③家庭因素对学生的消费观的影响尤其重要。家庭可以采取相对的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适当减少他们的零花钱,切实地控制学生的消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6、对于学生开Party聚会等:

学生生日聚会现在也有少数搞得轰轰烈烈,如赠贵重礼物、开Party大幅度的消费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互送礼物是友谊的表现,其实真正的友谊应体现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关心、体谅上,而不是看礼物是否贵重。

7、对于开庆功会,请客的问题:

为了庆祝某位同学的成功,让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庆祝会和请客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铺张浪费是不行的,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举例:××同学获得歌手赛奖项后,买了苹果请客。苹果价格不太高,是比较合适的方式。有时学生中也有互请饮料或其他的现象。由于一些风俗习惯,这样的现象基本上是正常的。

8、谈谈当时在读书时的消费:

过去经济落后,处于中国经济建设刚刚起步,人们收入水平不高,消费品及消费内容不丰富,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当时消费是很俭朴。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许多学生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现在就算最低的消费也比以前增高不少。要现在的学生学习当时那样每一分每一厘都精打细算是不可能的,但是,节俭的思想仍然要学习,我们要学习适度消费,在这样的前提下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合理地消费。我们也学到了合理消费的四个原则,应该努力去做好它。

高一《九》班同学心声

1、当班长说自己买沙袋后没有再用时,一位男生也表示有过如此类似的经历,说自己买的时候心血来潮,没有多加考虑。

2、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自己家里有许多买后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东西,部分同学表示会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不再用的东西。

3、对于大手大脚花钱的看法:潇洒后的狼狈。

4、许多同学表示对自己花钱的方式觉得不太浪费,而且,几乎全班同学都会在买东西时讨价还价。

5、大家都认为以后买东西时,应参考价钱再作决定,若真的很需要,就必须自己有能力去买才行,而且最好不要向别人借,一天之内不要消费太多(同学中赞成居多,说以后能够做到的却很少)。

6、10位左右的同学对自己的钱进行合理的计划。

7、买东西的经历:买书时,也是不加考虑,买了又没看。很多的同学也表示曾经买东西时很多时候都不加考虑。

8、一位同学的消费经历:买衣服买鞋,货比三家,觉得款式心仪再讨价还价

9、对于手机、随身听,有同学表示不羡慕拥有这些东西,因为买了以后用处不大,没必要去追求时尚。而许多同学表示有机会还是会买的。

10、许多同学都曾经在假期出外打工,看看他们的经历如何:

⑴暑假到外面打工,母亲对她说:“要是不自己赚钱交学费,你也就不用上学了。”结果这位女生便更加辛苦地学习、工作,最终回家时只赚了200元,深感惭愧。她的母亲却表示钱赚得多不多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打工告诉她钱来之不易,以改变大手大脚地挥霍钱的习惯。

⑵以前花钱不多加考虑,现在通过打工才知道每一分钱都是汗水与苦力换来的,来之不易,所以如今花钱节约了许多。

⑶打了两个月工,每天很晚才下班,才感到学习才是在享受,同时也珍惜起钱来,现在减少了消费。

⑷打工太辛苦了。曾经出去闯荡不久便“混”不下去,才知道该好好读书,以后才可以找到好一点的工作,不会太辛苦。她曾经也买了许多书,现在没有看了,但以后仍会抽时间看。

⑸起初认为打工很好玩,读书无味,暑假便出去打工。但是由于自己的工作没能得到肯定,全都不及格,哭闹着想回家。现在,才真正懂得该珍惜钱,因为赚钱很辛苦。

⑹向父母拿钱确实很心疼。现在自己已有200元,打算在假期学做些生意,赚些钱帮父母分担一些负担。

11、同学们都表示以后花钱将适当节俭一些。

12、老师以前的一些消费经历:

⑴有零花钱买书,但是一学期下来,许多书都没有真正去看过,浪费了许多。通常都是心血来潮买了以后又冷淡下来,没有兴趣,所以以后同学们在买书时应多加考虑,适当选择,不能“三心二意”。

⑵对学生们的建议:节俭但不要过于苟刻,特别是饮食方面。同学们在消费时要顾及家庭收入,应该“量力而为”,家庭收入高的可以去多购置学习资料,但都不能去进行一些不良的消费作为,如吸烟、酗洒、沉迷网吧等等。

——2009年6月13日

采访家长一:

问:您认为中学生如何消费才是合理的呢?

答:哦!我认为就是说必要的衣服、工具,课外书以及吃的东西就必须买的,特别是吃的,不能饿肚子。

问:如果您的孩子乱花钱,您如何教育他?

答:首先,我觉得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勤俭自持。第二,告诉他钱很难赚,要养成好的消费习惯。第三,减少给他的零用钱,总之,我认为中学生已经是懂得思考的人了,应该自己管好自己,合理消费,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访后感想:中学生已经是有自己主见的人了,什么是该买的,什么是不该买的,自己心里要清楚,作为父母,他们是绝对相信我们的,所以我们要更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不让他们失望。

采访家长二:

问:您每个星期会给您的女儿多少生活费呢?您觉得这样的生活费算不算多? 答:每个星期大概150元吧,150元的生活费也不算多少,要节俭一点才能够用。问:如果您的女儿花钱很浪费,您会怎么做呢?

答:首先我会跟她谈谈,告诉她家里的经济也不是那么好,有时候花钱应该节俭点,不要见什么就买什么。另外,如果她总是不明原因地总来拿钱,我会问她钱到底花在哪里,好让她有所改变。

问:那您认为如何花钱才是正确的呢?

答:学生花的钱当然没有我们这些大人多了,他们还是比较俭朴的。我也不是希望儿女很节俭地花钱,特别是需要钱时,千万不能节俭,比如买一些学习用品,吃饭,还有有时病了也要花钱,这些必需花钱的地方都不要太吝啬,偶尔买点其它的她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也不反对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跟别人比,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了。

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调查报告 篇7

一、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

(一) 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情况, 问卷调查了20多项文化娱乐活动, 结果显示, 文化消费活动中排在前列的是:电视、广播、报刊、上网、打牌、运动等休闲活动。参观、看戏、收藏等高端文化活动比例极小。90%以上的居民每天都看电视, 紧随其后的是看报、打牌和体育运动, 分别占全部被调查者的41.40%, 29.52%和28.49%。

(二) 日均文化活动时间

调查显示, 居民的文化活动时间较充足。有近70%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有1-4小时可用于文化娱乐活动, 其中12.76%的人长达5小时以上, 主要是大专院校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日均文化娱乐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11.54%, 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企业工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部分自由职业者。

(三) 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调查表明, 当前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还比较低。近70%的被调查者月均文化消费支出占个人月收入的5%以下, 占个人月收入6-15%的人占20.03%, 占个人月收入16-20%的人仅占8.36%, 还有极少数认为文化消费不值得。从年龄结构看, 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5%以上的集中在18-35岁年龄阶段, 文化消费支出占收入10%以上的集中在40-55岁年龄阶段。从收入结构看, 收入越高, 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消费意愿相对越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 学历越高, 文化消费意愿越强。

(四) 文化消费的目的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自己、减轻压力”“休闲娱乐”和“增加知识、拓宽视野”, 选择这三项的占全部被调查者的62.13%, 59.75%和54.33%。对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迫切需要, 有63.76%的被调查者表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都重要, 有14.02%的人认为“精神文化消费”需要迫切。

二、抚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

1. 文化消费支出偏低

调查显示, 居民的文化消费项目大多是简便易行、花费少甚至不用花费的项目。从调查结果看,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人均月支出低于50元, 居民文化生活由于投入不足而远远不能得到满足。对此, 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水平。

2. 文化消费结构单一

目前抚顺城镇居民的娱乐性消费主要是一般消遣型, 娱乐享受型消费比例较小。调查显示, 居民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打牌, 文化消费构成单一, 消费层次低。调查还表明, 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强健身体、休闲娱乐。这说明目前居民文化需求还处在适当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减压的低级阶段, 其构成缺乏活力和消费热点。

(二)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居民文化消费偏低, 首先因为收入水平偏低, 支付能力弱, 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多投入。但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之间也有一些特殊现象, 即居民文化消费多少并不完全与收入高低呈正比,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投入普遍较高, 而很多学历不高的高收入者还不如较低收入者投入得多。这说明提高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培养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与缺乏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密切相关。调查中, 60%以上的居民认为文化设施配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0%以上的居民认为应多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让更多的人参与。目前, 近70%的居民几乎没参加过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

文化消费偏低、结构不合理还缘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消费需求由过去的生存型需求升级为发展型需求。生存型需求主要集中在物质产品方面, 而发展型需求则更关注精神文化类产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

三、促进文化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 培育文化消费观念, 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可以利用学校、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 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的理念, 培养文化消费习惯, 让文化发展得到全社会重视, 引导居民以提高文化素养、充实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追求更高生活品质为目的, 自觉进行文化消费, 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与此同时, 要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创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

(二)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制文化事业单位,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引导和督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 尊重消费者, 为消费者服务,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使文化市场更加活跃, 文化产业更加繁荣, 带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长。

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抚顺地区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但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所以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进一步培育文化市场, 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三) 培育文化消费增长点, 优化文化消费结构

文化消费增长点不多是文化消费偏低的重要原因。现代消费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是不仅消费“决定”生产, 同时生产又“决定着”消费。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可以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所以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需要挖掘和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点。首先要挖掘居民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 提升其内涵、层次和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范围, 从而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 让老树发新芽。其次, 要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 开发新的文化消费项目, 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方向, 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 立足文化消费现状, 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

关于消费者权益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海外代购;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海外代购中的法律关系及主要法律问题

(一)海外代购的概念及模式

“海外代购”是指国内买家通过个人或机构在海外市场购买商品,然后通过邮寄、快递或者直接携带等方式,将商品送到买家手里的行为。海外代购的模式主要分为熟人海外代购和通过网络平台代购。

熟人海外代购多指亲戚朋友从国外帮忙购买商品。通常存在三方主体:一时消费者,即实际的买方;二是代购者,现实中多为消费者熟悉的人;三是国外出卖人,即在经营地点在国外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实际商品出卖方。

网络平台代购指的是通过专业代购网站以及电子商务进行的代购。通过网络平台的代购又可以分为现货代购和非现货代购[1]。现货代购指的是代购方已经从境外将商品买下,已经实际取得了该商品的所有权,可以随时向消费者发送消费者所选购的商品。非现货代购指的是代购方尚未从境外购买商品,是在实际未取得商品所有权的情况下开展的代购行为。

(二)海外代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1.熟人海外代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熟人“海外代购”模式中通常存在兩种法律关系:第一种法律关系是消费者(实际上的买方)与代购者(名义上的买方)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即委托人为消费者,受托人为代购者,委托合同的内容为代购者购买消费者指定的外国产品;第二种法律关系是代购者与外国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即名义上的买方与国外商品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

2.网络平台代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在现货商品代购中,代购者与消费者形成了普通商品买卖合同关系,因为代购方已经将代购商品从境外购下,代购方已经取得了商品的所有权,商品处于代购方的实际支配下,现货商品则是两者间买卖合同的标的。[2]

在非现货代购中,一般涉及三个主体:实际的销售者、实际的消费者以及代购者。两个法律关系,销售者和代购者之间的民事关系以及消费者与代购者之间的民事关系。海外代购中是代购者为消费者提供劳务服务。代购消费者指定的商品,并邮寄给消费者,从中收取报酬的行为。可见代购者向消费者出售的是他的劳动,而非商品,代购者的行为受托处理事务的表现,而商品的实际购买者是支付货款的消费者。[3]

(三)消费者在海外代购中主要遇到的法律问题

1.产品质量问题

为了避税,商家往往要将货品标签取掉,更不会携带货品小票入境。所以,通过代购渠道买到的商品一般拿不到正规票据,即使有所谓的发票“电子版”或“复印件”,但也真假难辨,所以以仿制品充当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即使是真品,质量及后期服务也很难得到保障。

2.维权问题

(1)诉讼对象难确定。海外代购的大多是各地航空公司的空姐、海外留学生或者各网站店铺,发生纠纷后,消费者难以确定维权对象,也难以提供对方真实信息,导致法院难以受理或送达,消费者不得不承担不利风险。

(2)证据缺失。销售凭证在诉讼过程中是消费者的主要证据材料,消费凭证缺失将无法确认诉讼标的物的具体价值。诉讼中,消费者往往只能提交购物小票的复印件或只有所购买奢侈品的残缺发票,这些发票属于非原始票据,在诉讼过程中不具有证明力,将直接导致消费者承担败诉风险。

(3)售后存在风险。跨境代购的产品往往存在使用人和销售商分属于不同的国家的现象,所以当产品在质保期内出现维修事项或者发生人身伤害等情况,消费者就会碰到欲投无门的情况,无法享受应有的售后服务。

(4)法律适用问题。侵权责任难以明确:因所代购商品一般产自境外,难以确定商家身份情况,并且买卖行为发生在海外,而对最终消费者的损害发生在国内,消费者若想直接向海外零售商索赔,在法律适用上可能会产生冲突。管辖权认定存在争议:因代购行为可能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管辖权难以认定。

二、海外代购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表现

(一)安全保障权

消费者面临两大安全风险。一是人身安全:海外代购因其特殊性,消费者只能通过一些媒介资源了解所需商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于一些冒充正品、以次充好的产品以及不符合中国人体质的护肤品或药品等,必然会给消费者人身造成侵害。二是财产安全:海外代购涉及境外网络交易,消费者个人隐私、网络支付账户存在泄露的风险,可能造成资金损失。

(二)知情权

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代购商品真伪及质量没有保障,缺乏经验的消费者并不能准确判断商家的信誉和服务质量,且难以对代购商的行为进行监督。鱼龙混杂的代购市场中不免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虚假报价及制作虚假凭证的不法商家。

(三)求偿权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海外代购通常会跨越多个国家或地区。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网络海外代购管辖问题的专门立法,因此网络海外代购纠纷管辖权认定也存在一定争议,这会增加网络海外代购消费者的维权成本,阻碍消费者维权。即使法院受理该类案件,消费者在取证、举证时也存在困难。

三、海外代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网络平台对代购者进行管制

网络平台要对消费者公开代购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和地址以及资质等,建立卖家身份认证体系和网购信用体系,利用民法相关法规规范交易行为,建立符合诚信交易的规则。同时,购物网站也要保证侵权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建立专门的维权机构,协助消费者进行维权。

(二)消费者自身加强维权意识

1.远离个人代购,选择企业代购

消费者代购时一定要选可靠、知名度高的代购网络平台,尽量选择公司企业代购的形式;而对于个人建立的代购网站,因一般没有强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尽量远离,同时也要防止低价陷阱。

2.签订书面协议

网络消费者委托代购者代购商品一般仅有口头协议,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很难证明双方合同关系容易,故尽可能签订书面协议。

3.应尽到充分注意的义务

在签收代购商品时,消费者应仔细检查,如果发现商品质量存在瑕疵,可以拒绝签收并要求代购方退款,不要造成退货难的困境。 4.尽量保全证据

实施网络代购的消费者应尽量保存委托购买过程中的交易记录、即时聊天记录以及付款凭证等证据,做好充分的维权准备。

5.积极寻求法律保护

网络代购消费者应充分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工商机关应积极探索网络代购监管新举措

1.加强网络巡查,坚持调查摸底

应尽量摸清从事网络代购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的相关数据,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组织执法人员实地巡查,切实做到户数清、对象明。

2.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网络监管

对相关行业建立代购审查机制,逐步形成跨境代购服务体系。对跨境代购服务的提供者进行实名制审查,提供跨境代购服务的网店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实名制认证,积极引导消费者在进行代购前了解商家的资质,对存在欺诈等行为的跨境代购网店进行处罚等。

3.畅通维权渠道

设立网络代购消费申诉举报绿色通道,并通过各种形式向消费者发放消费警示,加强消费引导和维权教育。

4.实行电子网格化监管

应在网络经营者中积极推行购销货台账、索证索票、进货查验、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并将其纳入电子网格化监管系统。

(四)规范跨境代购的法律适用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规范跨境代购行为主要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就海外代购而言,其存在不同于传统购物的诸多特点,将现有法律的触角扩展至这一新兴领域;此外,实际法律事务中更多在于证据的认定,建议尽快就电子证据进行统一立法或解释,便于网络代购中保护消费者权益。

1.完善争议解决机构

因境外购物的维权具有金额较小、受众较多等特点,消费者采用小额索赔的方式符合其经济利益,故建议建立以网络平台自治的争议解决机构为主、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为辅的制度,积极引导网络平台搭建争议解决机构,以便于消费者维权。

2.限制代购商的任意解除权

我国《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4] 网络跨境代购的委托行为应是有偿的委托。代购商家行使任意解除权的权利非但不能滥用,且要具体区分使用。如果代购商基于正当事由将代购职责无法履行事先告知消费者,且得到了消费者本人同意,此种情况下解除权是正当合理的。但代购商无正当理由任意解除委托,如因商品缺货未通知消费者擅自取消交易等,是有损消费者权益的,那么应根据恶意违约条款,除了返还给消费者定金或者预付款之外,还应赔偿消费者因延迟购买商品而额外支付的金额。

参考文献:

[1]程楚.《论网络代购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

[2] 林凱.《网络跨境代购若干法律问题》[D].复旦大学,2012,8(9)

[3]程海玲.《海外代购产品质量引发的民事维权难题研究》[D].法制博览, 2016年14期。

上一篇:1000米800米辅助练习下一篇:四年级语文第三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