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精选8篇)

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 篇1

小学环保教育这一活动在小学进行 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为学生讲解环保知 识, 自然界的奥秘、可持续发展的道理等 等。

陇头小学平时利用校本课时对学生 进行环保教育;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环境 日和水日、植树节等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形 式多样的活动, 或进行展板宣传, 或集体 外出拣拾垃圾等, 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 保意识氛围 , 做到热爱绿色,保护绿色。

一、地球妈妈变漂亮了

二、拒绝“白色” 拒绝包装

三、俯俯身 伸伸手------带 “垃圾宝贝”

四、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五、多吃水果蔬菜好处多

六、了解森林的作用

七、我们期待绿水青山

八、我们要节约用水

九、我做环保小卫士

十、环保知识我知道

十一、世界环境保护日

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 篇2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篇3

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家从百忙中抽空过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时间已经临近二年级的期末,现在就这个学期的学习进行一些梳理,希望对家长在家给孩子复习能有帮助:

一、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9个单元:分别是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以及数学实践活动。

其中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也就是教材中的1、2、4、5单元。

难点内容:(1)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中有关除法的含义

(3)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中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4)第六单元克与千克

特别强调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内容:除法、万以内数、旋转平移以及克和千克。

第一次接触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首次用数学的眼光学习以上内容,由于没有什么认知基础就容易出错,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咱们家长对孩子的辅导要耐心、细致,积极与老师保持一致,将动手操作实践类的作业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孩子们对于新知识最初建立的表象才是正确的、形象的、深刻的。

二、结合典型错例与家长们探讨一下如何科学正确地辅导孩子的学习: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①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②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中家长们容易出现的疑问是:解决问题列综合算式还是分步算式好?

在这一单元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的两种形式,而且在连减的不同方法中又认识了小括号,家长也就自然想知道: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要求必须列综合算式和使用小括号呢?

其实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也就是搞清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从而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至于是用分步列式还是列综合算式,只是书写形式的不同,对解决问题的要求没有影响。因此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只要孩子掌握多种方法中的一种即可,综合算式还是分步,都是可以的。

另外,友情提示:这一单元我们根据今后学习的需要,补充了有关脱式计算的内容,脱式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孩子们初学很艰难,书上没有相应的练习,希望您能帮助孩子

巩固这部分知识,特别注意的是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正确率。

二、表内除法

(一)本单元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部分。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难点是: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1、除法算式的读法:乘法只有一种读法而除法有两种,例如:18÷6=3读作:18除以6 等于3或者 6除18等于32、看图列式分不清除数。圈一圈,圈完之后就列成8÷2=4

三、图形与变换

这一单元有两部分内容:一个是锐角和钝角,一个是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所以对这部分知识首先家长们自己要弄清楚。

火车在铁轨上直行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观览车、转椅都是旋转现象。学生滑滑梯也是一种平移现象,但不同于本单元所讲的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而秋千、跷跷板都属于摆动现象。

本单元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浅度。

学习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不要学生用度数进行分类。

2.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判定要着眼于整体,避免无谓的纠缠。

例如火车在一段笔直的轨道上行驶,舍去车轮滚动的细节,只看火车车厢的运动,就可以看作平移。

3.教材中安排的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我们只要求学生能画出顶点在方格纸的格点上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四、表内除法

(二)这是表内除法的第二阶段。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②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③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单元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是本册中的重点,概念较多,知识点也比较多,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所以这部分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数感,提高估数意识和能力。另外,读数和写数家长们要引起重视,如果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到高年级此类问题的错误学生也时常会出现。

六、克和千克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克和千克到底是质量单位还是重量单位?

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质量单位有千克、克,还有吨和毫克等。而重量的单位是力学单位牛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重量、一个物体有多重,都是指它的质量。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纠正这种说法了,比如以前说汽车的“载重量”,现在已经改为“载质量”等等。所以辅导时,家长们要引起注意。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

八、统计

本册统计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数据,条形统计图的每一个格要代表五个单位,而且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如根据统计图表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根据数据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九、找规律

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 篇4

一、教材分析

第二组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和“语文园地二”组成,是一组陶冶情操的好教材。《识字2》中出现的12个词语都是说学生课外活动的。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栽花种草、观察气象,这些活动是学生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场景歌》描写的是描述物体的数量词,让学生学会更精准的表达。《树之歌》使学生懂得不同季节的大自然的变化,通过不同的树木感悟美好自然,并拓展了相关简单易懂的谚语。《拍手歌》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拍手形式的儿歌,并感悟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田家四季歌》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季节不同的农作物生长过程,感悟四季轮回。《语文园地二》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表现,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年的学校学习,学生对学校生活已经很熟悉,在教室里读书、画画、做作业,在操场上奔跑、做游戏,在音乐室唱歌、跳舞——本组教材内容贴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一定兴趣盎然。教学这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取指名读、自由读、比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读中悟、读中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随文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根据活动情景,设置一些与活动有关的词语、句子进行识字,自主探究识字方法。用有趣的小故事复现生字,巩固要认识的字。要写的字,采取学生自学,老师指导写,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语文园地二》中的口语交际是结合《我选我》一课的学习,谈“我的想法”。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这项活动和《我选我》的教学结合起来,或者和推选班队干部结合起来。本组语文园地安排了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内容,可在教学本组生字时做些铺垫,引导学生按部首给汉字归类,认识部首。教学时,可以一个字为例,指导学生试查,通过探索总结出部首查字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坚持运用,使学生真正掌握。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49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3、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珍惜时间,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三、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1、在语境中自主识字49个,规范书写4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3、鼓励孩子们自己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珍惜时间,好好学习。难点

1、理解句意,小组讨论并能质疑。

2、读课文并能初步体会文章感情,懂得做人的道理。

(四)单元课时分配 《识字2 场景歌》 3课时 《识字3 数之歌》 3课时 《识字4 拍手歌》 3课时 《识字5 田家四季歌》 3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口语交际 2课时

共计:17课时

五、教法与学法

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 篇5

李红玲

一、教材的框架体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它共分四个部分:习惯篇、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共23课。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分四个板块: 学用字词句、写字训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教材各部分的编排特点都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该如何用好这册教材,让儿童乐学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标中低段目标要点

二、课标中低段目标要点

1.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低段重点;认写分流,不加负担;认要记住,写要规范;写字姿势,正确好看;巩固拼音,能查字典 ;独立识字,方显能干。2.阅读

喜欢阅读,培养语感;读通读顺,体验情感;学习默读,发展语言;主动提问,大胆发言;积累词句,养成习惯。3.写话

写有兴趣,乐用词语;学用标点,错了不急。4.口语交际

学会倾听,了解要点;交谈有礼,自信自然; 积极讨论,乐表意见。5.综合性学习

培养好奇心,提问共讨论;勤看勤活动,表达不拘形;课内外结合,注重探究性

三、编写特色与教学建议

(一)习惯篇

《课标》在“总目标”里就明确要求“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苏教版“国标本”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安排“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篇”,其主旨非常明确:

第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积极开发小学生的早期阅读。第二,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给儿童打好学习语言的基础。第三,着眼于明天的发展,努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将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每一次语文学习和实践之中。

(1)加强指导。教师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可以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利用晨读时间,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每篇课文,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背会。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沟通。

(2)勤于检查。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经常抽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情况,采用表扬和婉转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靠几课时的“习惯篇”教学进行培养,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始终,在各板块的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这样,养成习惯的目标才能到位。

(二)识字写字 1.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采用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的方法编排内容。其中安排了两个单元(8篇)集中识字。其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呈现活泼,富有文化品味,有利于学生多元识字。集中识字课文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词串识字包括“识字”1、2、5、6课,它将意思相关的词语围绕一个中心集中在一起,要识的字就在这些词语中。每一课中,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好像一首小诗。学生在借助词串形式和情境图识字的同时,认识了相关事物,受到了美的熏陶。这种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识字安排,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必然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看图会意识字: 包括“识字”3、7两课。这种识字形式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字义,认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后面附有韵文,意在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归类识字: 包括“识字”4、8两课。这种识字形式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后面也同样附有韵文,以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2.本册识字写字目标:

⑴ 准确认读406个生字。

⑵ 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⑶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能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⑷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⑸ 初步汉字的一些规律,会查字典,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3.识字教学建议

(1)把握本册教材各类识字的特点。

词串识字:诵读词串,轻松识字。看图会意识字:图字对应,形象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品读短语 理解识字。课文识字:自读课文,语境识字。

会认的字:读准字音,认识模样,巧妙识记。会写的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工整书写。(2)教给识记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的方法,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识字的工具。学生在自主性、趣味性的观察、比较、分析中能很快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常用的识字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一”。

① 数一数: 用数笔画、笔顺的方法识记一些独体字。

② 比一比: 把字形相近或含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夕——多”,“梅——海”。

③ 分一分: 把合体字分成几个部分识记,这几个部分大都是熟悉的字或部件。如蛇(虫、它),吐(口、土)。

④ 编一编: 根据字形特点,编字谜或顺口溜,以帮助识记。如“识字1”的“夕”可以编成“加一横不好,加一倍不少”;“归”可以编成“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倒在旁”。

⑤ 问一问: 适用于识记形声字。如教学“锚”和“泡”这两个字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想一想:“锚”和“泡”为什么是金字旁和三点水旁?怎么记住这个字?

(三)阅读 1.教材特点

(1)主题组元,关注生活,视点新颖。 二单元:多彩生活  三单元:美好心灵  四单元:学会做人  六单元:好学奉献  七单元:冬日情怀  八单元:自然赞歌

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大体上按内容分为6个单元。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有革命传统教育的(《朱德的扁担》),有赞美人间真情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有关注乡村生活的(《乡下孩子》),有揭示自然现象的(《云房子》),有反映动物天地的(《小动物过冬》),有劝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学艺》),有点明学无止境的(《小鹰学飞》),也有崇尚科学实践的(《有趣的发现》),等等。这些选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在时空跨度上纵横古今中外,在内容编排上涉及人事景物,在体裁上多为儿童喜读乐背的诗歌、童话和故事等,课文语言规范,浅显易懂,加之插图再现了课文意境,富有儿童情趣,有助于激发想象,启发思维,理解课文内容。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朗读、背诵、复述,旨在增加儿童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坚持练好写字的基本功。

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有时练习造句,从而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为便于实施,第三册“习字册”除继续按课安排生字的描红、仿影与临写外,还增加了抄写常用词语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简约实用,抓住了关键,学生能远离烦琐机械的练习,高效率地达到《标准》规定的主要目标。2.本册阅读目标

⑴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⑶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3、教学建议

低年级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要更多地通过听读体会和朗读体验来理解内容,而不是主要靠讲解理解内容。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

一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过好“认读”关(正确认读

读得连贯 形成顺畅的语流)贾志敏老师曾说过:“只有读得流畅,才可以说得清楚,写得明白。高明的老师是变着法儿让学生反复读书。”正确地读,是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所谓正确,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特别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用普通话读,要杜绝地方音;还要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不一字一顿地读,能按句逗停顿;也不每个字都拖长声音地唱读。三要进一步做到,长句子中和段落之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要自然停顿。教师要舍得在“读正确”上花时间。特别是对生字的字音、易错读成地方音的字的读音要重点加以指导。对于停顿,可用范读让学生体会和学生自读体验的办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停顿的规律。

二是落实阅读中的语言训练

阅读课文,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怎么写的”、“写得怎样”。而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对遣词造句的领悟并不要求作理性的讨究,主要的途径还是出声的朗读。在读中品词析句,要善于选择训练的切入点。

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先去掉“边儿”这两个字读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明白“翅膀边儿”才是准确的。再读这句话,“边儿”就能强调重读了。

(四)“单元练习”部分

“学用字词句”中的几个题目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这种编排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要注意让学生在读、写、说、唱、画、做的自主实践中识字、写字、学用词句。

“读读背背”中的成语歌是教学的重点,而背诵成语又是教学的难点。虽说教成语歌不必字字落实求甚解,但背诵记忆毕竟要先有所理解。根据成语歌的特点,有的须通过观察相关事物理解,如“练习1”的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和“练习5”的成语歌:“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当时的气候特征,从相关景物中感受成语意思。有的成语歌可联系相关课文理解,如“练习4”中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可联系《小鹰学飞》理解;“练习6”中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可以结合《梅兰芳学艺》理解。借助生活经验也可以理解有些成语歌的意思,如“练习3”中的成语歌:“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见闻解释这些现象。

(五)“口语交际”:

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要注意利用训练题中的文字提示和情境图创设交际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或亲身参加表演,模拟再现情境;还要通过设置悬念、假设情境、合作表演等,让学生在有强烈表达欲望时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也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如教学“练习2”中的《学会请求》,导入新课时,可预设一个情境(如某同学忘记 6

带文具了,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揭示课题后,再让学生借助情境图,自主尝试或师生合作,演一演李春燕是怎样向奶奶请求的。教师要注意“导演”不同的情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 是否说清楚了请求的内容,提出请求时是否有礼貌,提出的请求别人能否做到,是请求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还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假想出其他的“请求”情境(如鬃想请爸爸带他去公园玩),合作表演,巩固深化。最后,联系生活,组织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是怎样(或打算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的?

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 篇6

一、图示脱离实际或自相矛盾

1. 化学必修1 (人教版, 2007年3月第3版) 第3页

彩图右下方, 最左边液态物质不宜装在广口瓶内;第102页图3-34“试剂”中左瓶固体颗粒不宜装在细口瓶中;化学必修2第49页图2-18左后边固态物质不宜装在细口瓶里。这些都与药品的通常存放基本原则相违背, 应当尽量避免, 虽然实际生活生产中没有作过细的区分, 但对于教学来说, 教材中这种药品存放方法就成了一种误导。

2. 化学必修1第9页图1-7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总

体积与实验1-4 (1) 中提供的大约14mL (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与4mL的四氯化碳) 明显不符, 对比图1-8分液漏斗中液体的体积, 误差实在太大。

3. 化学必修1第23页彩图右下方“铁丝在氧气中

燃烧”实验中, 要确保实验安全和仪器不被损坏, 应先在集气瓶内盛少许水或细沙, 否则, 铁丝燃烧后生成的高温熔化物掉落瓶底, 集气瓶极易爆裂。

4. 化学选修4第40页《化学反应原理》, 同是水合氢

离子, 图3-1中氢原子明显比氧原子半径要小, 而图3-2中氢原子与氧原子半径大小几乎相同, 前后自相矛盾。根据氢氧原子半径大小判断, 图3-2中的水合氢离子结构是不合理的。

二、图示不符合实际变化

化学必修1第36页图2-11氯化钠形成示意图中,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钠离子, 原子核大小几乎不发生改变, 表示两个实心圈大小没有变, 查阅《原子 (离子) 半径 (pm) 周期表》知:钠原子半径约为154pm, 钠离子半径约为95pm, 其半径要减小, 最后形成氯化钠的钠离子实心圈比原来的小了, 这符合变化情况;同样, 氯原子变成氯离子, 原子核大小几乎不发生改变, 表示的两个实心圈大小没有变, 氯原子半径约为99pm, 氯离子半径约为181pm, 其半径要增大, 但最后形成氯化钠的氯离子实心圈大小前后几乎相同, 这不符合化学变化中氯离子半径的实际变化情况。所以建议:将最后代表整个氯离子的实心圈适当增大, 至少比原来氯的原子核的实心圈明显要大。

三、化学反应条件错误或遗漏

1. 化学必修1第50页《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

反应, 从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反应用于加热的工具是酒精喷灯, 图3-8实验装置图中使用的酒精灯火焰也罩有铁丝网, 说明该反应的温度是高温。事实上,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温度为650℃~900℃, 然而, 第51页中化学方程式的条件却是加热符号“△”, 建议改成“高温”。

2. 化学必修1第92页《科学视野》中火箭使用的燃

料偏二甲肼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遗漏, 建议写上“点燃”。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第12页、13页中也出现反应条件遗漏的类似情况。

四、图文交代不清或知识归纳遗漏

1. 化学必修1第95页《实践活动》 (2) 中提到pH

计, 图4-26中却用的是酸度计。那么, pH计与酸度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书中没有明确说明。参照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47页和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第49页的相应说明, 知道酸度计也叫pH计, 但仔细比较图片中的两种仪器, 发现它们并不相同。必修课本中提到的是“笔式酸度计”, 选修课本中提到的是“台式酸度计”, 都可以准确测量溶液的pH值, 但精度还是有一定差别, 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选择。

2. 化学必修1第97页根据图4-27可以清楚地看

到:止水夹明显地夹在橡皮管上, 烧瓶内又有水进入, 而实验4-8操作步骤中却没提到止水夹是否打开, 文字交代不清。建议在“轻轻挤压滴管, 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的前 (或后) 加上“打开止水夹”。细心对照, 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教材彩图第2页和第64页图4-2“彩色喷泉”图片中的止水夹位置准确清楚, 就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五、化学基本概念表述歧义

化学必修1第30页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若按这个定义理解, SO3属于电解质, 因为它既是化合物, 它的水溶液又能导电。其实SO3是非电解质, 它的水溶液能导电是SO3和水化合生成的H2SO4在水中电离出离子, 而不是它自身在水中电离出离子。教材中电解质的定义只强调了实验现象, 而忽略了本质, 容易产生歧义。如果将电解质的定义改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相对更准确更贴切。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 应当特别重视知识的科学性、真实性、严谨性、安全性、可读性、教育性, 尽可能做到知识内容、定义表述、图片模型等准确无误, 在此基础上力求实用、丰富、创新和个性等特色, 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篇7

教材解析

本单元有4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七。《我能行》《再来一次》《我是最弱小的吗》《掌声》,从自立、自尊、自信、关爱等不同角度反映了“成长”这个主题。课文中的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每一课都配有生动、活泼的插图,有利于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语文百花园七安排了绕口令、辨析形近字、写词写句、读一读、写留言条、能说会道《夸夸自己》等语文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会认49字,会写32字,掌握要求会写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懂得在现代生活中要学会沟通和理解,学会合作和共处。在合作中茁壮成长,自我认识。

学习重点

1、认识49字、会写32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学习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在生活中要善于沟通和理解,相信自己,关爱他人。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录音带、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习策略

写字方面、主要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指导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结构。

朗读时,老师对重点词句做针对性的指导。理解感悟,通过仔细观察图画、理解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感悟。阅读教学,仍要坚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再指导读出语气,读出适当的停顿,读出对句子的初步理解;最后才要求读出感情。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教学要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继承我国识字教学的优秀传统,吸收各种识字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能力和良好习惯。

写话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因势利导。重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写话的兴趣,并乐于运用自己学到的词语。不刻意追求篇幅和形式。

课时安排:

我能行……………………………………………………2课时

再来一次…………………………………………………2课时

我是最弱小的吗…………………………………………2课时

掌声………………………………………………………2课时

二年级教材分析图文 篇8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简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三、课时安排:

共3课时: 认识多边形 2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三、课时安排: 共6课时:平均分3课时

认识除法3 课时

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1、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知道“平均分”用除法算,并已有“平均分”的感性积累。在这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全单元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和练习二,按照被除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分成了两段,并结合出现相关的解决问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5为第一段,这里出现的被除数都不超过12。之后的教材为第二段,要求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是解决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先教学计算,再教学相关应用题的编写模式,从单元教学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练习,都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引导学生探求算法,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因此,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各种算法,交流探索成果。最后联系学生的各种算法,体会都是用“5个2是10”这样的事实算出商是5的,从而导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留有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以此,本单元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各种算法;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只编排了一道例题,给学生学习留有成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机会。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五、课时安排建议:

共4课时:口诀求商 2课时

练习五 2课时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三、课时安排: 共4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第七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位置”部分。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并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第二段认识东、南、西、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主要有以下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我位置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一些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注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体现为由实际生活场景巧妙地向平面图过渡。

2、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发展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除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以外,还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看图说话、自主设计等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现实的情境或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三、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确定位置 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2课时

第八单元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

(二)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

二、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并能用这些口诀求商

五、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7、8、9的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15课时

7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8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9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整理乘法口诀„„„„„„„„„1课时 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2课时 复习„„„„„„„„„„„„„1课时

算“24”点„„„„„„„„„„1课时

第九单元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时、分、秒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秒。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认识钟面,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五、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接近整钟点数时钟面的识别。简单的时间计算。课时划分:3课时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的物体。

教材分两层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层,第94页的例题一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场景照片,判断拍摄者的位置。

第二层,第94页的例题二和第95页“想想做做”中的相关练习,通过提供的活动场景,判断观察结果的可能性。

二、教材简析

1.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在体验中培养空间感。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生成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发展。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不尽相同,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础,安排了多次实际观察,经过前后两面的,前后左右四面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观察,逐步积累判断方位的经验。

2.以生活经验为依托,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材从熟悉的教室场景,到可爱的玩具;从观察物体,到想象推理出观察物体后得出的平面图;这种由熟悉到不太熟悉,从具体到半抽象的安排,既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也容易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课前要为学生观察物体做好材料和组织观察活动的各项准备,实物、图片或照片等材料应保证易观察、易表述。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都要让学生经历多观察、细判断、说理由的过程。

教学进程要适度。要充分估计学生在判断位置方面的困难,比如第95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缺乏联想的经验,教学时不要节奏太快,更不能以讲代看。可以引导学生以看到的壶把手去想象与之相对的同学可能看到什么。也可以制作茶壶旋转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其不同的面后再做出判断。

教学要求应适度。要尊重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存在“时间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一刀切或提出过高要求。至于接受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要多让他们体验、感悟,求得逐步的发展。

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统计与可能性

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2.难点:

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十二单元、期末复习

一、教学内容

1.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复习除法的意义。

3.复习7一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4.复习常见的平面图形,观察物体,量长度,时、分、秒的认识,确定位置和简单的统计。

5.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7~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7~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口诀求商等知识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乘、除法 2.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买新衣服的日记下一篇:干事 :个人工作总结,个人工作计划,活动策划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