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庭暴力法教案(精选8篇)
一、教学目标
学会读写与反家庭暴力法知识相关的字词,学习反家庭暴力法基本内容。家庭、文明、恐吓、强制、暴力、殴打、告诫、治安、预防、捆绑、审理、处罚、制正、残害、鉴定、平等、限制、保护、和睦、谩骂、驳回等生字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认读关于反家庭暴力法知识相关的字词。
2、教学难点:字词的写法对学员来说较难,家庭、文明、恐吓、强制、暴力、殴打、告诫、治安、预防、捆绑、审理、处罚、制正、残害、鉴定、平等、限制、保护、和睦、谩骂、驳回,需要学员们多练习。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各位学员,大家好!你们有谁了解或看到家庭暴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制定的法律。于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2、新课导入
向学员们介绍反家庭暴力法的有关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摘录。1.精神暴力入法。[原文]: 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2.强制报告制度。[原文]: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子帮助。
3.告诚书可作家暴证据。[原文];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子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告诚书应当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禁止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等内容。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可以根据公安机关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等证据,认定家庭暴力事实。
4.人身安全保护令。[原文]: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应当在七十二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或者驳回申请;情况紧急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作出。
五、小结
“不放弃追诉”(No-Drop Prosecution Policy)政策起源于美国,指的是在有足够证据支持起诉时,案件的进程不受被害人的意志所左右②。其中又有“硬性(Hard)”和“软性(Soft)”之分,二者区别主要在于被害人是否享有公诉出庭作证的豁免权,实质上也是国家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案件的程度区分,区分的前提是将家庭暴力作为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015年12月27日,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通过,并于2016年3月开始实施。该法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概念以及主体范围,对家庭暴力的预防、责任和救济作了具体规定。但对其实施前景的可行性和正当性,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现状
自2001年修订《婚姻法》至今,全国性关于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文件共有6个③,立法速度呈现出缓慢而艰辛的特点。④截止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22个省市制定了有关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5个省(市区)以多部门联合文件的形式下发了预防和制定反家庭暴力的政策文件。⑤
2015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2015年12月27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通过。纵观整部法律,其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自由的法律精神,彰显了法律的保障机能。首先,这是一部公权力色彩极其浓厚的法律。反家庭暴力的责任主体从司法机关、政府行政部门等直接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机关,到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间接受公权力支配的团体和组织,其做出的任何行为都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约。例如人身保护安全令是由公民向人民法院进行申请,再由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司法权保护其身体和精神利益或对侵害人的自由给予一定的限制。其次,《反家庭暴力法》并没有完全阻断公民通过自救行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现代民法理论中存在“禁止私力救济”的原则,目的是防止个人私力对公民财产和人身造成不必要的侵害⑥,而代之以公权力规制以完成权利义务的统一。《反家庭暴力法》并没有禁止个人私力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反抗,但也绝不鼓励过多的私力救济,同时加强了工会、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和组织在反家庭暴力上的预防和缓冲作用。再次,《反家庭暴力法》第三十七条明确将“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纳入该法的调整范围,即同居关系、前配偶关系中若出现本法规定的暴力行为,均可适用本法规定。这顺应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以及世界反家庭暴力的立法趋势,有利于全面的保障人权。最后,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既不是一部单纯惩罚侵害人的“责任”法,也不单单是对被害人给予事后救济,而是建立了以预防、保护、责任等多元素为要件的保护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人权,打击家庭暴力行为。
“法律统一适用既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应有之义,也是司法公正的必要内涵”⑦。《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前,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存在零散化、碎片化的现象,基本法与特别法的规定相冲突,地方性立法与全国性立法协调性不强,此法的出台使令出多门的法律无序状态结束,对我国家庭暴力的概念、认定标准和救济措施予以了明确。
二、国外“不放弃追诉”政策研究
“不放弃追诉”政策是国家公权力介入个人私生活领域的代表之一。在这一政策下,当施暴者的行为达到公诉条件,而受害者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施暴者并未实施家庭暴力行为时,公诉机关有权忽略受害者请求停止公诉的愿望而继续进行公诉。此项政策在美国受到了司法机关和警察系统的追捧,在美国圣地亚哥实行了“不放弃追诉”政策后,由家庭暴力引起的杀人案有1985年的13起减少到1994的7起;同时家庭暴力案件的起诉率上升,而相关的犯罪率有明显下降。
一方面,“不放弃追诉政策”有其优越性。“不放弃追诉”的前提是将家庭暴力作为一项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隐私范畴的家务事。传统法学理论认为,“婚姻家庭纯属私人自治领域,不受国家干预;公法领域则执行严格限制的公共职能……公法与私法领域之间界限分明”⑧。但随着现代法学理论的发展,“法的社会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法律越来越倾向于牺牲或限制部分私权而保护公共利益。首先,受害者在遭受到家庭成员的侵害后往往抱有侥幸心理,出于感情和道德的考虑,容易宽恕施暴者而将自己再次置于一种危险的状态,受到二次侵害的可能性加大,部分受害者也并不希望施暴者受到过于严重的法律制裁。其次,国家对于自己辖区内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有保护的权力和义务,这是国家主权理论的基本要点,刑事司法体系是维护大多数公众的利益并实现社会正义,“不放弃追诉”政策有利于最终实现改变社会态度、预防犯罪和惩罚犯罪的刑法目的。
但“不放弃追诉”政策也受到广泛抨击。首先,该项政策是对受害者(一般是妇女)的自主选择权的严重侵犯。现代法律理论倡导民众本身的意志和行为自由,家庭暴力作为带有明显人身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例如我国刑法将虐待家庭成员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亲告罪。受害者有权选择是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国家公权力的强行介入带有暴力性、强制性的特点,违背了被害人的自主意愿。其次,家庭作为市民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由家庭成员的血缘和情感维系与法律的规制共同运作而存在的,是家庭成员的自治空间,强烈的人格色彩使得国家公权力的强行介入与保护公民权利的宪法精神背道而驰。最后,造成严重后果的家庭暴力行为往往已经被刑法所规制,所以家庭暴力案件的罪行往往较轻,施暴者受到的处罚也较轻,在施暴者刑满释放后,很难保证其不对受害者进行二次加害,那么“不追诉政策”将成为侵害被害人的“隐形刽子手”。
三、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可行性与正当性分析
《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前,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制裁办法虽然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中,但对于家庭暴力的定性和预防缺乏体系化的措施。当家庭暴力造成严重侵害时,施暴者可能受到《刑法》、《治安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裁,但是现实生活中造成严重侵害的案件少之又少,而家庭暴力案件逐渐增多。据研究,全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0.81亿个家庭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所以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工作有其时代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家庭暴力与其他形式的暴力并无区别,故意伤害即行为人以暴力方式对被害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实际损害结果或者使被害人的身体健康处于危险状态,法律有权力也有义务对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的行为进行处罚,家庭亲密关系并不能改变这一行为的性质从而阻挡法律对犯罪行为的制裁。
其次,从“不放弃追诉”的角度出发,我国将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案件更具有可行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为贵”、“家丑不外扬”等思想根植于民众的思想中,很多受害者在遭到家庭暴力侵害后选择了沉默,而这种沉默间接鼓励了施暴者进一步的加害。除对本人的侵害外,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成长在暴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极易形成不良的人格,且在成年后他们自己的婚姻中也容易陷入暴力。同样地,在将“家庭和谐”视作一项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于施暴者的“不放弃追诉”则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更多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权益,维护社会和稳定,公权力的介入此时就显得正义和必要。
最后,我们承认,国家公权力的强行介入不考虑被害人的意愿而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在某种方面可能侵害了被害人的自主选择权以及隐私权,也可能使被害人面临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压力。但此时,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利益的评价与考量。一个案件如果忽略妇女的意愿而不追诉,岂不是纵容了违法犯罪的行为并损害了公共安全利益?家庭暴力现象的出现是男女不平等旧思想的余孽,国家公权力的介入是根治家庭暴力的最根本方法。由此看来,惩罚施暴者暴力行为所收获的社会公益效果也将远远大于违背被害人自主意愿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和实施,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在未来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更加努力避免公权力介入带来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法律在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确保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摘要:2015年底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手段,表明了国家与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低容忍和强保护。本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的背景下,从著名的“不放弃追诉”视角出发,对我国目前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此次立法的特点,并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和实施前景作了可行性分析。总体来说,《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有利于我国人权的保障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不放弃追诉,反家庭暴力法,前景分析
注释
1夏吟兰.论我国家庭暴力概念---以<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为分析对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2).
2李华.不放弃追诉政策---国家介入家庭暴力的价值选择[J].环球法律评论,2004(26).
3包括<婚姻法>、<婚姻法司法解释(一)>、<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最高人民法院涉及家庭暴力案件审理指南>、<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
4夏吟兰.中国反对家庭暴力立法进程及发展分析[J].新视角(上),2010(8).
5刘延东.我国反对家庭暴力地方法规、政策比较研究[J].时代法学,2011(2).
6王慧.从复仇看: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的历史演变[J].人民论坛,2007(3).
7张洪林.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整合与趋势[J].法学,2012(2).
《反家庭暴力法》有四大亮点:
一、全面贯彻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工作
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反家庭暴力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四条对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的要求为整个第二章所规定的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工作的体系化措施奠定了基础。加强家庭暴力的预防工作有利于改变人们传统意识中对家庭暴力的漠视,以及受害人求告无门的状态。
二、对家庭暴力行为以及在家庭暴力中的各种关系采取了更为宽泛的定义
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第三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首先,在第二条中将身体侵害与精神侵害并列,明确承认了在家庭暴力中更为多发且更具隐藏性的精神侵害的存在。其次,在第三条中扩大了实施家庭暴力人员的范围,避免了有着同居关系、抚养照料关系、家庭雇佣关系等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无法定罪的尴尬。
三、明确规定强制报告义务
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三十五条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本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关于第十四条的规定更多的强调了各种社会机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保护,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的预防其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同时,第三十五条明确不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法律责任,更加增强了该项特别保护措施的强制力。
四、完善救助手段
第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受害人就医、鉴定伤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严重伤害、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者处于无人照料等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
第十六条规定,家庭暴力情节轻微,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
第二十一条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应当继续负担相应的赡养、扶养、抚养费用。
从紧急庇护制度到告诫制度再到撤销监护制度。这些制度的设立完成了对家庭暴力救助体系的全面构建。从而保障了受害人在遭遇侵害后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庇佑以防二次侵害的发生。特别是第二十条规定的“告诫书”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家庭暴力的证据,解决了受害人取证难的问题。
作为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反家庭暴力法》,其在预防、制止、救治家庭暴力行为方面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家庭暴力的客观表现形式上遗漏了性暴力。
目前学界普遍承认婚内存在强迫性行为,但却难以纳入立法规制。主要是因为夫妻间享有同居权,因此有学者认为夫妻间不存在“奸”的情况存在,也就无法将丈夫强迫妻子进行性行为归入“强奸”的范畴。而且由于我国不存在“事实离婚”,可是婚内强制性行为对一些已经夫妻感情破裂或者分居但尚未离婚的女性来说具有同被强奸一样的伤害性,并且完全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条所规定的强奸罪的犯罪构成。但由于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不能以“强奸罪”来认定此种暴力行为,而在实践中以虐待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处罚在认定中又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对于这种婚内违背妇女意志又对妇女具有强烈伤害性的强迫性行为,虽然不宜将其规定为“强奸罪”但也有必要在《反家庭暴力法》中给予其法律的制约以保护妇女性的性的权利。
此外,国外的立法里都已经把性暴力规定为家庭暴力的重要形式,例如,1993年12月20日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明确提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一词系指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而不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又如,英国《1996年家庭法法案》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是:“个人为了控制或支配与之存在或曾经存在过某种亲属关系中的他人所采取的任何暴力或虐待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的或经济上的)。”[1]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预示着国家越来越开始关注对个人权利的全方位保护,被寒冷和干旱摧残千年的土地终于迎来早春的希望。橙红色的光芒正逐渐驱散笼罩在冰山上的厚重乌云。千百年来的默默隐忍和玉石俱焚的抗争终于冲破了历史和观念的枷锁,迎接着璀璨的生机与曙光。公权力机构的关注与介入正汇聚成国之利器撼动着沉寂了几个世纪的冰山。消融的冰水顺流而下滋润大地孕育出新的希望,几千年受压迫的女性终将可以迎着朝阳拥抱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明舜,曲美霞,侯宗兵.《适度加强公权力对家庭暴力的干预》,载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年4月第2期.
作者简介:
摘要
家庭暴力古代就有,并存在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针 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呈蔓延之势,它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阶段,针对妇女 的家庭暴力具有存在的广泛性、主观的故意性、形式与后果的严重性、缺乏救助 性等特点。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以成年男性居多,究其原因,除了男性具有优越的 体能条件外,传统意识形态中男权思想、封建文化影响是家庭暴力发生的深层次 的社会因素;个人受教育程度、个人心理素质高低是家庭暴力发生的深层次的个 人因素;夫妻感情破裂、经济收入差距过大、生活压力过大等原因是家庭暴力发 生的直接因素。家庭暴力侵犯了妇女的人权,具体来说,它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隐私权、财产权、性权利等权利,而这些权利都是国家通过法律予以保护的权利,是不允许侵犯的。我国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立法。但我国是最早签署《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及政策性文件也就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作了规定。尽管如此,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家庭暴力界定不明确、缺乏整体规范、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都存在不足、部门责任不明确等。我们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反家庭暴力的成功经验,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该法=明确家庭暴力的概念、制定针对家庭暴力的投诉受理程序、制定针对家庭暴力的证据规则、制定对受害人的特殊临时保护措施、明确相关机构的责任等。另外,在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的同时,还要完善现有的刑事、民事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完善社会反家庭暴力的体系,以更好地保护妇女的基本人权。
关键字:家庭暴力 以暴制暴 法律救济 反家庭暴力法
一、家庭暴力的特征
家庭暴力立法,首先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界定“家庭暴力”。而界定“家庭暴力”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家庭”的含义,二是“暴力”的含义、范围。关于家庭暴力,目前无论在国际社会,还是在国家层面上都没有一个统一或大体一致的界定,各国由于文化传统、习俗、社会经济状况等国情的不同,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列举都有所区别。根据家庭暴力涉及对象的特殊性,关于“家庭成员”的范围可以采用两个概念,即家庭成员和“视为”家庭成员。所谓家庭成员,指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成员和现行法律中规定的家庭成员,包括配偶、父母(含夫妻双方的)、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家庭成员,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叔伯姑侄等。所谓“视为”家庭成员,指曾经是配偶即前配偶
(一)家庭暴力的广泛性
研究表明,家庭暴力的发生不受地域、经济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种族、学历等人群中,并且它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家庭暴力是文化素质低的特有产物,近年来高层次家庭暴力现象呈上升趋势,施暴者中教授、博士等高素质人才不在少数。目前,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全国妇联 200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 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 30%存在家庭暴力,且施暴者有90%是男性;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 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以成年男性居多,直接原因在于夫妻感情破裂、经济收入差距过大、生活压力过大等,间接原因则是因为受到传统意识形态中男权思想、封建文化的影响以及个人受教育程度、个人心理素质高低的影响。家庭暴力侵犯了妇女的人权,而保障妇女人权是我国人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把保障妇女人权提到重要的日程。因此制定出一部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是依法治国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另外,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学术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此课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二)家庭暴力的隐蔽性
家庭暴力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家庭暴力发生在具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在家里,地方隐蔽鲜为人知;另一方面,施暴者担心影响形象极力隐瞒自己的行为,而受害者受传统文化影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到万不得已也绝不向外透漏自己的悲惨经历。
(三)家庭暴力诱因的多样性
在我国家庭暴力的存在与激化有其特定的原因,如男权文化、夫权思想的根深蒂固。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及男女收入不平衡、婚外情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家庭暴力诱因。家庭暴力另一重要诱因—精神暴力即表现为对对方漠不关心,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等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家庭暴力的严重危害性
家庭暴力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夫妻小打小闹”,而是轻则眼青鼻肿,重则伤及生命,严重侵犯受害者健康权、生命权等基本人权的大事。它会给受害人带来肉体上的极大伤害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如导致精神失常、人格扭曲,或不堪重负而自杀、以暴制暴,造成一系列家庭悲剧。同时,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孩子往往患有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由于耳濡目染他们很可能成为新的施暴者,更有甚者成为敌视、报复社会的人。总之,家庭暴力破坏家庭和睦,严重危害社会安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规定与不足
家庭暴力在我国由来已久,尽管多年来我国在预防和惩治家庭暴力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骄人成绩,但在立法和司法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我国多部法律规定了禁止家庭暴力行为的条文,如《宪法》第49 条规定:“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妇女保障法》第2条规定:“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也有许多条款涉及对妇女的法律保护。《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2条的规定也适用于家庭成员间的轻微伤害和虐待。《婚姻法》不仅将“禁止家庭暴力”作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更将配偶一方实施家庭暴力作为法定离婚事由,将其作为无过错方在离婚时要求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同时,湖南、陕西、西安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
纵观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主要有以下不足:
(一)法律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差
《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宪法性法律其规定本身很原则,可以作为立法指导但不方便作为司法裁判依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虽然对家庭暴力进行了界定,但因家庭暴力引起的过错损害赔偿性质如何?是否包含精神损害赔偿?这些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未给予明确规定,使得家庭暴力引起的损害赔偿难以操作。
(二)地方立法分散不统一
目前我国地方立法分散且层次低,给行政执法和司法适用带来了不便:一方面,大部分地方法规具有宣传性、口号性的特点,法律规范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假定、处理、制裁)并不突出;另一方面,地方立法不统一,容易导致“同案不同判”,相同案件获得不同法律评价,造成法律保护的不平等。
(三)法律规定的内容有其不合理之处,家庭暴力范围过窄
《婚姻法》解释
(一)将《婚姻法》上的“家庭暴力”解释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结果的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主体、表现形式、后果等方面缩小了家庭暴力的范围:①家庭暴力的主体仅限于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从而排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恋人、同居伴侣、离异的前配偶之间的暴力行为;②家庭暴力仅限于身体暴力,排除了精神暴力、经济控制以及威胁、恐吓等行为;③家庭暴力必须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造成一定的伤害,以伤害后果作为衡量标准不利于保护受害人。
三、预防和惩治家庭暴力的构思
虽然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家庭暴力现象在目前还不能完全消除,但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可以实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制止,对受害者也可给予充分的救济。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一)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构建反家庭暴力体系
没有法律作后盾,制止家庭暴力是非常困难的。鉴于我国现行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不足,故预防家庭暴力必须制定具体化、专门化的法规。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明确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确定公安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的管辖分工、处理程序及方法;明确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明
确其他部门的责任及相关人员的义务。
(二)借鉴外国确有成效的措施为我所用
曾几何时家庭暴力作为“私领域”的问题,各国法律严禁公权力介入。但随着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国际化,如今各国纷纷利用公权力解决家庭暴力。在刑事方面,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采取“支持起诉”“支持逮捕”等政策,通过“强制性逮捕”和“强制性起诉”要求检察官对于家庭暴力无论受害人是否愿意均得起诉;针对受害妇女“以暴制暴”问题,必要时将“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应用于司法实践;确立司法矫治处分的刑事预防措施应对潜在家庭暴力,如心理矫治处分和人格矫治处分。在民事方面,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对家庭暴力受害者采取颁发保护令的救济措施。我国可结合国情对上述措施予以借鉴
(三)完善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济制度
《刑法》方面应该降低对虐待罪证据的认定标准;《刑事诉讼法》对于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而“以暴制暴”的妇女应视具体情节规定“不起诉”“无罪判决”“有罪免罚”等特别措施;《婚姻法》损害赔偿方面加大对家庭暴力的惩处,明确具体标准、数额;证据举证责任方面,必要时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由施暴者对自己未实施家庭暴力提供相关证明。同时加强对我国现有法律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制定内容具体、系统的反家庭暴力战略以支持对受害者的司法救助,如由政府出资设立庇护所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受害者提供膳宿和其他帮助。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反家庭暴力法 告诫制度 强制报告制度 人身安全保护令 紧急庇护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233
根据中国妇联抽样调查,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妇女遭受过家庭暴力,每年有近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破碎,家庭暴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形势日趋严峻。除了妇女在家庭中经常遭受暴力外,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老年人也经常遭受不同程度的精神暴力和身体暴力。在越来越多的人的呼吁下,《反家庭暴力法》亮相,并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反家庭暴力法》 首次运用法律规制家庭内部事务,是对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和宗族观念的突破,亮点众多,在制度上创造性的实行了告诫制度、强制报告制度,人身保护令制度,对于从前家暴问题中举证难、维权难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解决,充分体现了《反家庭暴力法》所承载的教育、预防和惩戒作用的结合。
一、公权力介入下的告诫制度
家庭暴力中的告诫制度是指公安机关对情节轻微不构成治安处罚的家庭暴力行为,做出督促加害人改正的行政指导意见。在反家暴法未出台之前,尽管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实施家庭暴力也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家庭暴力行为达不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伤害标准而使公权力处于无法干预的状态,更让相当多的施暴者有恃无恐而使家庭暴力愈演愈烈。此次《反家庭暴力法》第十六条第一款明确提出对于家庭暴力情节较轻尚未达到治安处罚的,公安机关可向施暴者开出告诫书,从而使公权力在家暴情节轻微时就开始介入。相对于以往公安机关单纯的口头调解方式,家庭暴力告诫制度通过严格的程序,由公安机关实施告诫,采取书面形式,送达加害人本人,其正式性更容易对加害人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除此之外,告诫制度的又一重大作用体现在能够有效改善家庭暴力案件的举证困难的现状。《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条提到,公安机关的出警记录、告诫书、伤情鉴定意见在诉讼中可以作为认定家庭暴力事实的证据。尽管告诫书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告诫书已经下达即在公安机关有了备案,当家暴升级,即可作为法院在审理涉家暴民事案件时的直接证据;在涉及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中,告诫书也可作为法院裁判的酌定从重情节,从而为受害者在诉讼中的举证提供了便利。
《反家庭暴力法》在第三章家庭暴力的处置中确立家庭暴力告诫制度,是对我国各地试点先行实施情况的经验吸取。通过运用行政指导手段,将教育、预防和惩戒相结合的制度创新。与口头调解相比,这种被法律确认的告诫制度更能够起到教育警示加害人的作用;与惩戒措施相比,强调在轻微家庭暴力行为升级之前的干预,起到减少家庭暴力升级的预防效果;与行政强制措施相比,尽管不能够立即产生强制力,但是为家庭暴力升级时的惩戒又提供了合法的证据,是我国《反家庭暴力法》“预防为主,教育、矫治与惩处相结合”基本立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明确非当事人责任的强制报告制度
强制报告制度,也称作强制报案制度,是《反家庭暴力法》在中国法律体系中首次创设的重要制度。《反家庭暴力法》第14条规定了一些能够及时发现受害者遭受家暴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学校、医疗机构、居委会、村委会、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发现有遭受家庭暴力现象的,不可置之不理,应当及时报案。并且在第35条规定了这些有义务报告而未报告的主体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家暴受害者而言,他们由于生理或心理的不足,在家庭中易受暴力侵害,自我保护能力差,且同时丧失了诉讼行为能力,面对家暴也没有及时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和能力,而法律规定的维护他们权利的法定监护人实际上却往往是施暴人,法定监护人并没有主动替被害人寻求外部干预的可能,因此,对于和受害者接触密切的机构,是最早可以发现家庭暴力行为的主体,由他们来为受害人及时寻求保护再合适不过。
家庭暴力中强制报告制度的创设,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意义重大。其一,价值层面上,强制报告制度彰显了保障人权特别是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成员人权的价值理念,对于遭受家暴后无法通过自己报案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开启了另一道保护屏障,也能够使自己的健康权得到保护。其二,行为层面上,让家暴行为无处遁形,尤其是对知情不报的特定主体明确法律责任,能够有效改善中国传统的家庭暴力是别人家私事观念下导致的对家庭暴力视而不见的情况。其三,法治层面上,体现了在法治社会中,与不法的家庭暴力行为作斗争是公民的义务,是尊重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体现。
三、较为完整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为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确保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而由人民法院做出的民事裁定,是一项保护家暴受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在《反家庭暴力法》颁布之前,我国有少量采用签发人身保护令的试点法院,但需要依附其他案由。在吸收国际反家暴法的成功经验和参考我国试点的实行情况,本次反家暴法中设立专章,用大量的篇幅对人身安全保护令做出了明文规定。
《反家庭暴力法》中专篇专章对“人身安全保护令”作出规定,包括人身保护令的申请方式、形式、管辖、申请条件、保护令种类、保护措施、期限、送达、执行等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且专门明确了违反保护令的法律责任,从而构建起较为完整全面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其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人身安全保护令不须依附其他案由就可独立申请。根据该法第二十三条,当法院对申请人的请求进行审查后,确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就可以做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第二,确立人身安全保护令代为申请制度。除当事人可以申请保护令外,反家暴法还赋予能够了解到受害人收到家暴的相关人员和机构代替当事人申请保护令的权利,此举为因强制、威吓等原因不能亲自申请以及由于其智力原因不知申请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受害者提供了救济途径。第三,将人身安全保护令分为通常保护令和紧急保护令,确保受害人及时受到保护,不再遭受家暴威胁。其中,通常保护令要求法院在72小时内做出驳回或者签发,而紧急保护令则将时间限制在24小时内,充分发挥保护令迅速、有效地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实施保护的作用。第四,明确规定了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律责任,使得保护令不是一纸空文。在《反家庭暴力法》的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达到犯罪标准的,还可追究其刑事责任,结合《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拒不执行人民法院裁定、判决的法律责任进行处理。从而为保护令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成为被申请人的“紧箍咒”。第五,保护令的申请形式灵活,管辖就近便利,贯彻司法为民的理念。人身安全保护令可进行书面申请,但也承认特殊情况下的口头申请,这尤其为受教育程度低的受害人提供了便利。在管辖上,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的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最大程度保证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及时签发,尽快将受害人解救出家暴的苦海。
四、紧急庇护制度
在反家暴法中紧急庇护制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公安机关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害人提供协助,与民政部门配合,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更加弱势的受害者提供临时救助服务。二是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可以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及时对受害人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受害人再次被施暴者恐吓而遭受精神及身体创伤,为举报施暴人而脱离家庭后无法独立生活的受害人提供生活保障,也鼓励了受害人主动向公安机关举报家庭暴力行为。
在许多家庭中,施暴者肆无忌惮的施行家庭暴力,原因之一在于施暴者往往是家庭经济的掌控者,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成员需要依附其提供生活保障,如残疾人、精神病人、老年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的人,以及无法从事劳动的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当他们遭受家暴后往往容易面临施暴者不在提供生活保障的威胁。紧急临时庇护制度就为遭受这种困扰的受害人断绝了后顾之忧,当遭受家庭暴力时能够及时的向公安机关举报,维护自己的权利。相较于人身安全保护令,紧急庇护制度更是切断了让受害人再次受到家庭暴力的源头。人身安全保护令对施暴者来说,只能是再次实施家庭暴力后,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而当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时,也意味着受害人再次受到了家庭暴力。而紧急庇护制度下,施暴者和受害人不再共同生活在一起,将施暴源完全隔离开来,这对于已经遭受严重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大家好!
今天,朔州市司法局联合市妇联、市公安局、市法律援助中心、朔城区妇联、朔城区“110”等几家单位在这里开展以“关爱妇儿反家暴 法律援助进社区”为主题的集中法治宣传活动,这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深化“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司法局、市妇联等单位,向承办这次活动的朔城区妇联、站北小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今天活动的父老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妇联作为妇女群众的娘家,联合市司法局一直致力于反家庭暴等法治宣传教育。我们以“三八”妇女维权周、“11?25”反家暴日、和“12?4”国家宪法日等重大节点为契机,充分发挥法治宣讲团、律师志愿者作用,通过会议、法治讲座、宣传栏、宣传展板、宣传横幅、标语、宣传单、宣传光碟等形式,大力开展反家暴宣传教育进家庭、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广泛宣传反家暴知识及预防知识,增强广大群众反对家暴的意识。此外,市司法局发挥系统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扎实推进帮扶帮教工作,组织法治宣讲团深入基层进行法治宣讲,回访服务和调解处理,更好地提高告诫制度的实际社会效果。
尽管我们在法治宣教帮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家庭暴力现象依然严峻。希望大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律观念,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
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此次反家庭法是公权力在家庭暴力的立法新实践,打破了“法不入家门”的传统,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反家庭暴力与保护人权
家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人权问题,家庭暴力的广泛存在严重地侵犯了妇女的人权。家庭暴力对人权的侵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暴力侵害了受害者的生存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施暴者往往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对家庭成员实施家暴,对受害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危急生命,严重侵害了他人的生存权。
(二)家庭暴力侵害了受害者的精神健康权
施暴者的家庭暴力不仅对家庭成员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还伴随这对其精神的摧残。有大量的研究发现女性抑郁与家庭暴力有关,受配偶或伴侣虐待的妇女中74%有不听程度的抑郁情况,相比较没有受虐的妇女中只有34.2%。[1]家庭暴力对于家庭成员的精神健康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侵犯了他人的精神健康权。
为了遏制家暴、保护人权,世界各国纷纷从法律的角度对家暴进行了规制,约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家庭暴力进行了立法。我国也相当重视相关权益的保护,已经签署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等国际公约,向全世界承诺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家庭暴力[2]。
在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其中规定的人身安全保护令让人极为振奋。此次反家暴法对人身保护令进行了专章的规定,是我国保障人权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权保护又一个新的实践。
三、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由来和现状
人身安全保护令起源于特权令状、用于质疑羁押合理性、而后演变成为在家庭暴力中法院向被害人签发的保护其免受侵害的紧急命令。[3]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家庭暴力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在29.7%到35.7%之间(不包括调查暗数),其中90%以上的受害人是女性。[4]为了遏制家庭暴力保护家暴受害者,我国在2008年3月的《设计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中规定实施人身安全保护裁定。依据此项指南,我国多地法院进行了试点,自此人身保护令制度才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保护令经过七年的实践,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据统计,我国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履行率超过了80%,自此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正式步入正轨。
四、人身安全保护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人身安全保护制度具有依附性
在国外,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进行独立的申请,但是我国的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是依附于离婚、孩子抚养权、赡养老人等诉讼提起的,同时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行为保全也是以保护诉讼和判决的执行为基础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实践中,有很多家暴的受害者并不想离婚。从这个角度来看,有许多的家暴受害者无法获得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合理保护。在此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人身保护令已可以独立地申请,不再依附于民事诉讼,有利于全面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二)执行主体不明确
人身保护令能否真正保护受害者的权利,还有赖于执行主体的明确。当人身安全保护令被违反时,由哪个主体进行执行在我国法律上还是空白。在此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第34条规定,“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15日以下的拘留。”可以看出反家暴法将公安机关作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执行机关,此项规定对于具体落实人身安全保护令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保护令的期限相对较短
此次反家暴法确定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期限是六个月,但由于家庭暴力往往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六个月的期限对于家暴受害者的保护并不足够。建议可以规定通过当事人的申请延长人身保护令的期限,但是也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最长期限,平衡各方利益。
五、结语
此次《反家暴法》的出台是我国反家暴史上重要的一步,更是对保障人权的又一新实践,反家暴法中的人身保护令制度对于防止家庭暴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人身保护令制度正式写入法律也将推动着我国人权保护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邓喜莲.从人权角度看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与法律完善[J].长春理工大学报,2009(3).
[2]110法律咨询网.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露问题的规定[EB/OL].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08453.html,2011-3-14.
[3]王晓雪.我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人身保护令制度的完善[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5(4).
【关键词】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暴力;法律;思考
1 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1.1 家庭暴力的概念
国外学者对家庭暴力的认知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之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其中“家庭”所指有同居关系的双方以及婚姻关系终止后发生的暴力行径。在我国,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暴直接作用于受害人身体,损害其身体心理甚至人格受到一定伤害。其中家庭暴力发生在以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的家庭单位中。该行为受害者多为妇女及儿童,受害者中同样存在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与国外定义相比,我国对主体性别没做限制,但外延涵盖面小。
1.2 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
家庭暴力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家庭暴力现象。据全国妇联的调查表明:中国近三成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现象。据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的白皮书》统计,我国每年解体的40万个家庭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中国妇女联合会权益部门统计得出,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95%都是女性。尤其在我国农村,普遍村民法律意识不强,家庭中丈夫对妻子施暴事件屡见不鲜。
家暴手段残忍可怕,据相关司法部门透漏,家庭暴力成为破坏我国家庭关系,造成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法律并不完善促使家暴有增不减。新婚姻法实施前,1980年的《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分别对家庭成员间的虐待、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家庭待罪、虐待家庭成员、受虐人要求处理的等情况做了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对此作了些原则性的规定。但是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不强,造成大部分家暴事件无法可依,受害人得不到保护担惊受怕,施暴者逍遥法外,肆意妄为。修改后的《婚姻法》尽管增加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条款,但对于具体何种力暴程度算家庭暴力,何种家暴受何种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
2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施行及内容
此次2016年3月1日起实施的反家暴法,照以往相关法律有几点新颖详实之处,对比以前将对于家暴的保护提升了一个高度,使其更加专业化,使反家暴更加法制化。也改变了家庭生活脱离社会成为孤立无援的一叶扁舟这种社会现象。以往家庭暴力的产生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1)文化水平过低,以往的案件中往往施暴者文化水平不高,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认为两口子打架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2)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我国惯守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理念,甚至有人默认殴打妻子实属正常,两口子打架别人劝架多管闲事。同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错误的教育方法,也致使很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家暴。
(3)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受害者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甚至不知道对方已经触犯法律,家庭生活无法和谐进步,社会更无法文明和谐。
针对以上的原因,以及以往法律的漏洞。此次反家庭暴力法有几大新颖之处:
(1)明确了家暴包括对身体以及精神的残害,明确了主体不仅为夫妻双方还包括同居双方。
(2)反暴力法一预防为主,先警示后惩戒,依据零容忍原则但尊重受害人意愿,保护受害人隐私不受侵犯。
(3)强制报告制度,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居委会等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将在工作中观察到的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事件向公安机关汇报。
(4)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申请人疑似遭到暴力事件,人身遭遇危险可以向当地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人身保护设有通常保护令和紧急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
(5)紧急庇护制度,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身体遭受严重伤害处于危险环境无人照料时,公安机关应通知并协助有关部门将当事人转移到安全庇护场所或者福利机构。
(6)撤销监护制度,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实施严重家暴,损害其权利的,人民法院可依据近亲属、居委会等相关组织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制定监护人。被撤销资格的监护人还要依法承担赡养费等相关费用。
3 我国《反家庭暴力法》存在的问题
《反家庭暴力法的》的推出是我国对于家庭问题重视的体现,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它让无数深受家暴毒害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保护。但是,我们也应该全面得看待问题,意识到存在的问题。
(1)反家庭暴力不应该只停留在出台一部法律,更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依据宪法、民法、刑法、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形成一系列有法可依、依法严惩的责任追究体系。从法律角度既要求政府责任追究,又在社会角度警示人心。
(2)在以往的家庭暴力案件中,往往因为受害者法律意识淡薄或者惧怕犯罪人导致司法力量无法渗透到案件中去,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降低受害者在案件中承担的举证责任,鼓励受害者勇敢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公正。
(3)即使反家庭暴力法政策的出台震慑了社会一部分犯罪分子,但我们仍应该加强社会舆论,严格监督政府部门依法惩治犯罪分子,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检举揭发,解放原有传统思想禁锢,让饱受家庭暴力的社会各阶级人群都勇敢的利用法律武器正确的保护自己,和违法分子作斗争。
参考文献
[1]张洪林.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整合与趋势[J].法学,2012,363(02):43-52.
[2]崔轶,洪炜,苏英,刘晓柳.七省市家庭暴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03):360-362+327.
作者单位
【反家庭暴力法教案】推荐阅读:
反家庭暴力法11-01
反家庭暴力活动总结05-26
反校园暴力主题班会教案07-26
反暴力承诺书09-09
反校园暴力欺凌范文11-14
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学习心得11-26
妇女遭受家庭暴力问题11-26
学习心得体会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12-08
妇联对家庭暴力问题调研建议05-28
家庭暴力及预防措施研究doc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