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精选8篇)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1

第一单元 负数 解决问题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博孜墩乡第二中学

教师:古丽布斯旦·吐尼牙孜

2018年4月25日

第一单元 负数 解决问题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5。

二、教学目标

1.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2.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性。3.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渗透坐标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

教学难点:把直线上点的位置与实际意义建立一一对应。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负数,知道了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里有四个同学以大树为起点,分别向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它们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参考PPT第2页)

预设1: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方向。预设2:用不同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的距离。

教师:请你仔细想一想: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稍停顿)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对了!他们两人向东,两人向西,走的方向正好相反。那么能否用正负数的知识解决呢?

教师:是的,正数与负数正好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以大树为起点,用0表示。如果我们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呢?

预设:对了,向西为负。

教师:小丽向东走2m用+2来表示,那么小明向西走2m该怎么表示? 预设:-2m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样用正负数表示他们表示行走的方向和距离? 预设:先确定方向。预设:再确定距离。

小结:是的,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我们刚刚是用正负数的来表示他们表示行走的方向和距离,向西走4m,向东走4m该用什么数表示?请你说一说。

是的,向东走4m是+4,向西走4m是-4。(参考PPT第2页)

【设计意图】从熟悉生活情境引入正负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向相反方向行走于正负数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

教师:同学们,我们用一条有方向的直线来表示东西的方向,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有方向的直线叫做数轴,那么怎么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行走后的情况呢?

教师:如果0这个点表示大数的位置,1格表示1米,现在你能把这2对正负数表示在数轴上吗?(参考PPT第3页)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依次演示。

教师:小明与小丽都走了2m,为什么位置不同?

引导学生概括出:是啊,他们与0的距离是一样的,但是方向相反。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温度计,现在把温度计横过来,与数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温度计与数轴一样都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在此之前已有认识理解正负数的含义,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让学生带着问题“都是2m,为什么位置不同”思考并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同时通过以前所熟悉的温度计抽象出数轴的意义,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抽象升华

教师:数轴上无数个点,0左边的数表示(负数),0右边的数表示(正数)。教师:如果小东继续向东走2米,走到哪个位置呢?

教师:如果小明沿一个方向走了一段路后,到达﹣5这个点,他向哪个方向走了多少? 教师:同学们,怎样在数轴上表示出-1.5呢?你是怎么找的?(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教师:是这样吗?1.5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吧。(参考课件中微课)(参考PPT第4页)

小结:我们刚刚学习了0左边的数表示负数,0右边的数表示正数,了解了在数轴上上表示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思考,不断加深对数轴表示数的理解,在寻找-1.5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在直线上寻找正负数的方法,进一步明确1.5与-1.5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四)巩固练习

1.(出示)你会在直线上表示下列各数吗?

教师:从起点到

如何运动?

预设:负数在0的左边,从0开始往左先数2格,再多数半个,这个点就是

2.(出示)你读懂些什么?

预设1:+5m表示一个人先向东走5m,那么又走﹣5m就表示接着向西走4m。预设2:我们可以在数轴上画一画他的位置在确定与出发点的距离。

教师追问:如果一个人从“-2”位置出发先向西走1米,再向东走4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最后的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正负数的相关知识与基本推理的能力。

(五)总结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像2与-2,4与-4,-1.5与1.5等等这些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以后我们还会经常使用它。今天的知识你掌握了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旨在梳理主要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回顾。

(六)板书设计

在直线上表示负数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2

一、“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分析

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并辅之于学生访谈、教师研讨, 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数学思考的方法缺失

(二) 意义建构的过程模糊

(三) 图形观察的空间观念薄弱

针对图表式开放题, 很多学生题意理解不到位。如这样一道题目:在下面正方形中各画一个学过的图形, 使它的面积正好等于正方形的一半 (见图2) 。学生画出的图形类型相同, 也有部分学生画出的是一个组合图形, 原因是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之间关系不够熟悉, 缺少转化经验。例如平行四边形。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 只能靠亲身经历,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才能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经验。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 教师是“眼中有物而无人”, 知识强于活动, 结果优于过程, 更多地关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围绕“双基”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扎实的, 但往往会让解题经验替代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表现在测试中,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 但对于图表式、对话式的试题及开放性问题失分率较高。

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

教师要想从“眼中有物”转化为“眼中有人”, 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就要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线教师, 首先要明晰教材的内涵, 用好教材, 才能积极探索“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策略。

(一) 对接生活——在经历生活数学中积累实践性经验

对小学生来说, 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在上小学之前, 他们已经遇到过许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例如, 跟父母去超市购买物品, 在生活中看到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知道什么时候播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的电脑等, 这些活动为他们建立数量和几何形体等初步观念提供了经验, 尽管这些经验是不系统的、非纯数学的, 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对此, 教师就要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 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对学生头脑中的日常数学经验进行数学化提升, 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使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 才能帮助学生生成新的数学经验。

翻阅小学数学教材, 一年级上册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认识物体和图形、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等数学内容。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认知起点, 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逐渐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为例, 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 是几何图形学习的起始课。有教师在教学时, 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喜羊羊”带来的百宝箱, 并出示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第一个环节,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 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揭示概念。第二个环节,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模型, 让学生认一认, 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 加深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第三个环节, 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 从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通过三个环节的活动, 从观察实物图揭示概念模型图到形成表象, 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 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

(二) 自主探索——在经历体悟数学中积累探究性经验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数学体悟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创设自主探索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亲历探究性活动, 在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在进一步体验、感悟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 强调对学生获得经验的回顾梳理, 通过归纳、概括和总结等方式, 让新经验自主建构于原有经验体系中, 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如像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运算定律等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 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体悟到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 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例如, 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 这一课时, 首先出示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 两端都栽, 可以怎样植?并让学生把想法用线段图和表格以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两端都栽”的时候, 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并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 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 也有利于学生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及时地将线段图上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加以总结, 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数学问题奠定基础。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 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拓宽思路, 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三) 动手操作——在经历综合数学中积累活动性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每一册都设置了“综合与实践”内容,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随机摸球、统计、地面拼图等综合性较强的内容, 都要求学生以多种经验参与其中,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 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 四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 笔者做了以下改编:

1. 创编例题, 选择趣味内容作为统计教学的材料。

教学时, 笔者选择中国在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上的奖牌数作为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两届奖牌数的讨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 从中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2. 动手实践, 探究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 让学生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 比较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的优缺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图分析能力。

3. 展望前景, 感受统计知识的趣味性。

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及绘制好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 笔者提出问题:根据中国队在前两届奥运会的表现情况, 你们认为2016年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统计的趣味性。

上述统计教学中, 教师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 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 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提取信息、解释问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并在经验积累中掌握统计的知识与技能, 思维获得了较好的训练。

(四) 交流反思——在经历思维数学中积累方法性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预测结果、探究成因, 而学生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获得的。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数学规律, 猜测数学结论, 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积累和提升策略性与方法性经验。

例如, 四年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的教学, 教师可以分两步新授教学。

第一步,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 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3

【关键词】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方法的掌握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学生特点、学校生源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效果不佳。对此,笔者将以某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就如何提高高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在求学道路上良好发展。

一、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调查

某地区一所城乡结合小学学校内,六年级学生人数为36人。为深入了解这36名学生的应用题解决能力,对学生进行了两份试卷调查,第一部分是考察学生审题能力、解决方法、检查与回顾这及方面;第二部分是了解学生如何对待和处理解题困难这一情况。经过调查问卷的整理与分析,确定六年级学生中只有60.5%能够清楚明确的解决应用题,而50.5%的学生在解题前没有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1]。综合看来,六年级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较差。

二、分析影响六年级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的因素

基于以上对六年级调查问卷的详细分析及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影响六年级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是:

其一,六年级数学教材应用题编排与呈现方式不科学。从教材中应用题编排来看,可以确定此种编排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主动探索、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但是教材中应用题过于分散的编排与系统数学不统一,并且多样化的呈现应用题,使得学生难以将相关知识点与应用题联系起来,不利强化和巩固学生知识点的掌握。

其二,学生解题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从学生解题的表现及解题结果来看,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逻辑推理方式单一、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其三,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差与教师有很大关系。数学教师教学中轻视解题策略的培养、不注意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回顾与说明、不注意鼓励学生收集和处理应用题信息等,均会影响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的提升[2]。

三、强化六年级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措施

在当前多种因素影响和阻碍高校学六年级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情况下,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变此种局面。

(一)精选教材内容,突出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

1.加强应用题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在教授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知识及解题方法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将其他数学知识与之相联系,使应用题解答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同时还能够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空间与圆形”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的活动,并在学生对圆形、空间概念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应用题解答,鼓励学生想象空间中圆形特点及书本上圆形特点,尝试着解决应用题。通过此种方式教授学生知识,并培养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

2.重视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联系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常见的。为了简化数学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还要注意将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联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实例当做素材,改变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能够点播学生,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而正确的解题,提高自身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3]。

(二)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意识

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意识,可以使学生面对数学应用题时,可以有意识的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确定解题思路,有序的进行应用题解答,如此可以使学生快速的、准确的解答应用题。当然,要想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意识,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应思想、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够变换多种思维、多种方法来思考和分析应用题,提升自身应用题解决能力[4]。

四、结束语

在我国越来越注重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情况下,在高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当注意通过精选教材内容,突出数学学科的学习价值、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意识等措施来培养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数学知识水平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求学路上,学好数学这门学科,间接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红梅.提高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朱楠,王雁.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应用题解决过程的模式特点及有效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5):39-48.

[3]王坤洪.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能力[J].科学咨询,2011(33):121.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4

1、明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他发现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8页,同学们,你知道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吗?

2、学校组织“红十字会”捐款活动,六年级学生共捐款650元,比五年级学生捐款数多150元,六年级比五年级学生多捐款百分之几?

3、施工队修一条800米长的水渠,已经修了220米,再修多少米正好修了全长4的?

54、一张照片长10厘米,宽6厘米。如果按3:1的比把这张照片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面积是多少?

5、用塑料绳捆扎一个圆柱形的蛋糕盒(如下图),打结处正好是底面圆心,打结用去绳长2.5分米。

①扎这个盒子至少用去了塑料绳多少分米?(单位:分米)

②在它的整个侧面和上面贴上彩色包装纸,至少要包装纸多少平方分米?

6、芳芳的爸爸拿到一笔8000元的奖金,他打算按下面的方案进行分配:其中1的交芳芳的学费,15%用来购书,其余的购买国家建设债券。10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5

桥板乡中心小学覃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59例5)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设计说明】:由旧知识引入,让学生巩固正、反比例的知识点,熟悉正、反比例的关系式,为新授支起“点路灯”。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设计说明】:这例题是学生以往学过的归一问题。这样做,让学生经历旧知的梳理过程,更能使学生明确旧、新解题思路的异同,从而达到整合学习的效果。

(2)引入新课: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3)学生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目中有哪两个量?

2、这两个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3、题目中的定量是哪个量。

(4)集体交流、反馈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5)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比例:

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8χ=12.8×10

χ= 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或跟算式方法比较结果来进行检验。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课件出示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由表象的学习引入的新授课的殿堂之中来,让学生十分清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全步骤;再让学生经历小组讨论环节,让优生从能做升华到会讲,达到知识的整合。

2、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三)概括总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1、设要求的问题为X;

2、判断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作答。

【设计说明】:组内交流之后,选派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有序组织语言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可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体系。

三、巩固提高。

四、全课总结。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6

一、课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呈现形式更加灵活。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提供一题多解、一题多答或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除用常规思路解题以外,还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寻求最佳的解题策略。为此对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三、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3.教育心理学:

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高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结合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特点及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研究内容:

(1)针对目前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弊端,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特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并优化各种解题策略。

五、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康成小学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学习和研究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理论及操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综合,找出课题研究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总结、提炼出值得推广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实践经验。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2013.8——2013.9)课题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思辨,组织申报,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2013.810—2013.11)课题研究阶段。1.收集理论资料,进行理论学习。2.联系教学实际,设计实验课例,展开实验教学,组织课题组成员听课、评课。

第三阶段:(2013.12—2014.1)课题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过程资料,七、研究成果

课题组每学期都能围绕计划认真开展活动,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矫

正、再实践、再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认识了“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目标的实施,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个意识”。首先,是突出问题意识,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境或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综合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第二,是加强策略意识,使学生能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第三,是重视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从事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第四,是提倡评价与反思意识,使学生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二)整理挖掘课程标准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基本素材

数学课程标准教材都编排了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解决应用题等数学问题的重要资源,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现实(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使学生在童话故事、人物对话、图画、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情境中理解应用题,真切感到应用题出自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原型,容易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抽象成数学问题。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学习画图、列表、枚举、假设、转化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构建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模式

基本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了解一些简单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新课程更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建构的过程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基本数量关系的积累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感悟积累,努力以数学思想方法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让数量关系的建构“活”起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更好地为解决问题服务。

六 年 级 数 学 备 课 组

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 篇7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谈到阅读,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数学阅读。

要指导好学生的数学阅读就要认识数学语言。我们翻看数学教科书可以发现其中的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往往用一个符号、一个图表、一个公式来表示数学知识,任何一个用词、符号、图表都有明确的特点和意义,看似简单,却隐含了大量信息,具有精确性、无歧意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二、引起注意保证数学阅读的持续性

注意是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样数学阅读也离不开注意,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保持,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凡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形式新颖的、色彩鲜艳的投影图像,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教学中,教师多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使简单的图画变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极强的动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三、阅读感悟,理解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

课标指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1.正确使用量词,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做好简单解决实际问题的启蒙工作。教师在一边教会学生认数的同时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2.感悟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所反映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叙事,二是数量关系。 叙事是解决实际问题所叙述的事实。数量关系即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叙述的已知数与己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己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一道解决实际问题都应包括己知条件和问题两个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条件是解题的依据,问题是解题的目标即思考方向,一般设在尾部,它与已知条件相适应,是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合情合理的提问。一道解决实际问题至少要包括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通过阅读感悟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有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至少要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要有一定的联系。

四、指导阅读,提高理解分析实际问题能力

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优秀的阅读者和较差的阅读者都能找到文章中的重点内容,也能较长时间注意这些内容,把阅读水平区分开来的不是注意的控制能力,而是后来的加工和理解,所以在学生初接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强阅读策略的传授,有助于学生到高年级理解稍复杂的问题。

1.训练学生口述实际问题。一年级中看图列式的计算题比较多,这种看图列式有时也被称为图画型简单应用题,中间括号内的“+”、“一”运算符号也已经给出,它作为简单应用题的入门教学,进行口述训练是很有意义的,对于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图画内容,有选择地、有逻辑地说出条件和问题,概括出两个己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由教师完整的叙述出这两个条件和问题,再提问让学生重复教师所说内容即可。慢慢培养学生看到图片可以自己说出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形象化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不能较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以致于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词的理解配上手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参考文献

低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探究 篇8

一、启发学生弄懂题目意思

所教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数比较有限,观察能力也尚欠缺,如果让学生自己独立弄清题意往往会因为不认识字和不清楚词义而产生歧义,导致答非所问,所以要老师帮助读题,并且要对一些关键的词进行解释,以此来帮助他们审题。

例如:在教学“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时,结合题图,通过创设“猴妈妈一共摘了28个桃,但是小猴嘴馋偷吃了一些后,还剩下7个桃”这样的适合小朋友的问题情境,情境图且结合文字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发现什么是已知道的,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知的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有学生可能就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在知道了什么是已知的和什么是要求的之后,再请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既帮助学生审清题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学生识字数的增加,对字词认识和理解水平提高了,那么解决实际问题的审题方面会有很大帮助,老师也可以逐渐让学生独立读题、审题,培养他们独立审题的能力,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审题之后就要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知道应该怎样列式解决问题。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只涉及了一百以内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简单的加减法的数量关系蕴含在各种数量关系里。

同样是在教学“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在帮助学生审清楚题意之后,我采用了上学期学生都接触过的“括线”形式来指导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提问“28个桃分成了哪两个部分?”让学生从题目中找出数量关系,学生会说出28个桃分成了“吃了的”和“还剩的”,并且知道了28个桃是总的数量,然后向学生展示用括线表示的数量关系如图1,但是只告诉了学生总数是28,然

吃了的          还剩的              吃了?个              还剩7个

(图1)总的几个                                (图2)28个

后通过追问学生“吃了的知道吗?还剩的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图1变化成如图2,将不知道的用问号表示,将知道的数量表示出来,可能也有同学直接就能说出如图2的数量关系,即28个桃分成了吃了的个数和还剩下的7个桃,这样学生们既知道了已知部分的数量和要求的部分是什么,也知道了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

我觉得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只有知道了数量关系才能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第一步,第二步就需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为确定解题方法和说清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做好铺垫。

三、帮助学生确定解题思路

在审题和理清数量关系之后,确定解题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在让学生列式计算之前,让学生说解题思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要求吃了多少个桃?你是怎么想的?”学生通过思考可能就会回答“从28个桃里面减去还剩下的7个桃就是吃了多少个桃”,再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教会学生怎样解题,而忽视让学生叙述解题的思路,这是不够的。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是否畅通,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3)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等学生正确解答题目后,才判断出他们是否会解、会分析问题,那么这将大量浪费课堂时间。如果让学生口头说解题思路,可以节约大量时间,也为之后的巩固练习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四、通过多练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

以“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为例,在例题之后,书上想想做做中有4道练习可以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教授第一道练习时,在我的帮助下学生们能审清题意和理清数量关系,也能说出解题思路之后,对于接下来的几道练习,我采用了先读题再让学生自主完成,等学生完成之后再集体交流分析,说解题思路,做到了“扶”“放”结合。

上一篇:亡羊补牢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自我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