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英语复习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概念英语复习(精选8篇)

新概念英语复习 篇1

《新概念英语》我想不必多说,“地球人都知道”,是最为经典的一套英语学习教材,已经近40年历史却依然风行全球。只有经得起时间的磨砺,才更能显出其无与伦比的品质。下面我就针对考研英语来分析一下《新概念英语》能给各位带来的帮助。

首先,从语言角度来说。考研英语所选择的文章来源以英式英语为主,这是因为相对于美式英语而言,英式英语结构更加的严谨,用词也更加的合理(的四篇阅读文章,有三篇是来自于英国的《经济学人(Economist)》,另一篇则来自于同样是英国的《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 Economic Review)》)。而《新概念英语》,众所周知,是由英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L.G. Alexander所著,其中选取的文章,尽管在新版中为了赶上时代有了一些改动,但始终都是以英式英语来写就的。其语言结构,词语使用上都与考研英语所选取的文章更加符合。因此,训练阅读水平,《新概念英语》第四册(以下简称“新四”)是最佳的选择。

很多参加考研辅导班的学生反映,做阅读时候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阅读速度很慢。造成这一问题的很重要原因就是阅读的量都难度都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做了很多套真题和模拟题,速度依然得不到提高,反而将大量的时间给浪费掉了,而等考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相当临近考试了,于是只有扼腕叹息。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因为没有掌握好的方法而导致的失败是最可悲的。而从“新四”所选取的文章来看,其内容和长度比考研英语难度稍高一些,因此,如果能够把“新四”完整的学下来,那么毫无疑问,你在阅读考研英语的文章时,就会感到非常得心应手。

其次,从词汇角度来说,考研英语从起取消了单纯对词汇的考查而放在阅读理解、完型和翻译中进行考查,同时从20起取消了大纲词汇表当中的中文释义。这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是这样的考查明确了对词汇的要求(阅读当中出现的词汇要求认知,翻译当中出现的词汇要求理解,完型当中出现的词汇要求辨析,另外还要在写作中运用词汇相关词汇);第二个问题则是这样一来,对于词汇的考查就有了一个大的背景――文章,考查的是词汇在文章当中的含义而不是单纯自身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熟词僻义”,而且对单词的具体含义没有了限制,只要在字典中出现的解释在考查中出现都不算超纲。特别是最后这点是让很多同学很头疼的一件事情。而在《新概念英语》第三册(以下简称“新三”)和“新四”中,一是有大量在考研英语中经常考考查的词汇(比如“新四”12课中的adopt一词,16课中的deprive一词,都曾经是考研完型题目的答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单词在文章当中的含义;二是有很多熟悉的单词在文章中出现了新的含义(比如“新四”8课中的accord一词,做名词使用,其含义是“协议”,而该词也是考研中多次出现的单词,但到目前都未以名词出现过,所以“新四”中出现的使用方式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针对新大纲的词汇进行复习。

再次,从写作角度而言,很多同学都在说写文章的下笔无语,这当然也是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造成的。从阅卷老师的角度看,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构,一个好的语法,加上一个好的结尾,就可以得到高分,因此做到这几点,写作拿高分不是难事。在这一点上,《新概念英语》,特别是“新三”可以给考生起到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新三”当中文章不论是难度还是题材都是符合考研英语大作文的写作要求的,它们写的都很优美,其结构和语言也非常的讲究,背“新三”的文章,自然是能够让你在写作时候用上一些妙语(特别是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给阅卷老师带来更好的印象。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就是“新三”和“新四”的教材结构。大家只要翻开这两本教材就会发现,在每课的生词和译文之间,有一个注释环节,而这个注释环节更多的就是对于一些中国学员不太熟悉而是英国英语常用的语句和结构专门挑出来讲,这对于中国学生理解英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而在译文之后是大量的`练习:首先是理解,这显然是对主题的理解,其实就是在训练我们找主题的能力(这也是考研英语甚至任何英语考试阅读必需的技能);然后是词汇,对于词汇主要是替换的练习,而这一点在考研英语也很重要,因为在英语考试中大家已经有所感觉,阅读理解中含有正确答案的选项往往就是文章中词语的“同义替换”,因此做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在考研英语中更容易的找到替换的部分;再次是句子结构,这其实就类似于考研英语阅读文章的长难句结构分析,对于阅读理解和翻译的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最后的一些小练习也可以帮助我们熟悉文章、句型和词汇,这些积累对于在复习考研英语的过程中都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概念英语复习 篇2

对照《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对初中生提出的“五级”词汇要求: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我们发现,学生们不仅要识记单词,更要领悟语境中词汇的含义,最终达到活用词汇。

同时,语言专家指出,学生在学习、运用词汇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他们发展、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部分(developmental errors),也是学习者前进道路上“走向完善的路标”。通过对这些“ 路标”的观察、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从而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对策。同时,通过对学生错误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知晓教学之得失,了解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以便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

本文将分析学生练习中所犯的一些典型错误,反思我们的词汇教学,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力求使我们的初三英语词汇复习做到“精教活学”,提升效率。

一、运用概念图,精教单词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词汇含义的理解往往依靠机械记忆,忽略了不同含义之间的联系性。但是,在这些众多的附属意义与词汇的原始意义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初三复习阶段,面对有着相当词汇基础的初三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单词进行相应的延展归纳教学,这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单词多种含义之间的发散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的意义联想和扩展思维。概念图的形式在词汇的复习阶段显得尤为有效。

诺瓦克(Novak)博士认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 Novak & Gowin, 1984) 通俗地说,概念图就是用节点代表数个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图示法。

概念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运用在初三复习阶段的词汇教学,可以起到相关词汇延展、整理的作用,建立起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词汇的记忆“由繁到精”。

例一 :Learning to play a musical instrument has a ____(持久的) value in life.

正确答案lasting,错误答案last.

本题的讲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以平铺型概念图对相关词汇予以梳理。

例二 :If parents want to get on with their children, theyshould learn to listen to their ________( think) carefully.

正确答案thoughts, 错误答案think, thinking, thought.

运用爆炸型概念图整理如下:

在教学中,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概念图,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词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运用时能游刃有余,又增加了趣味性。

二、搭建情境,引导学生活学

一般而言,大多数英语词汇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但是在词汇学习中,学生一般只关注词的基本含义和在课本中的用法。因此,当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单词练习题时,就显得错误频出。因此,教师在设计词汇学习活动时要结合语境,要力求使学生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正如马林诺夫斯基( B. Malinowsky) 所言“, 语境是决定词义的唯一因素, 舍此别无意义可言”( 周方珠,2004)

1.预制语块,辨识情境

预制语块是集功能和形式于一体、兼具词汇和语法特征的语言构块(Nattinger & De Carrico, 1992)。预制语块常作为整体储存在语言使用者的记忆里,在使用时不需经过语法的生成和分析而直接从记忆中提取使用。教师通过预制语块的归纳整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情境的辨识度,从而使学生对词汇的运用回归到语境中。

例三:

———Who’s that? I couldn’t recognize your ______.

———This is Mary.

正确答案voice, 错误答案name.

本题属于典型的脱离情境导致的单词误用。如果学生们能注意到who’s that和this is Mary是典型的电话用语的话,就能立刻反馈出voice的正确答案了。针对本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相关电话用语的预制语块。如:

常见电话用语:Who’s that? / Is that…(speaking)? / Hello,may I speak to… ? /This is…Speaking./ Hold on, please. /You are wanted on the phone. / May I take a message for you?/Could I leave a message to…?/……

有了这样的预制语块储存在学生头脑中,将极大提升学生对相关情境的辨识度,从而避免词汇的误用。需要指出的是,这样预制语块对于词汇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诸如电话用语,书信格式,日常口语问答这样的情境中。

2.例句辨析,减少负迁移

语言学习中的“迁移( transfer) 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所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包括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类型。负迁移阻碍语言学习。

例四 :I like the suit, but it’s too large. So it doesn’t__________( 适合) me.

正确答案fit,错误答案match, suit.

本题就属于典型的中文词义对英文词汇用法产生的负迁移而导致的错误。教材中,对于fit, match, suit三词的释义都有“合适”的释义,因此学生在使用时引起了混淆。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我们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母语的翻译释义。而由于不同语言往往依附着不同文化,因此再精妙的翻译有时候也不能完全表达出词义的原有含义。甚至老师在讲解词义辨析时,也常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因此,对于这种精细的词汇辨析,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相似例句,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的微小差异,最终能得体地活用词汇。

针对本题的讲解,教师可以提供以下例句的对比,帮助学生辨析词汇用法的不同。

It is really pretty and it certainly suits you.

The size 12 dress was so beautiful and fitted perfectly.

The gloves didn't fit.

She wears a hat with a yellow ribbon to match her yellowdress.

His clothes don't quite match.

从以上例句中,学生很容易理解,某物穿在某人身上或放在某处好看应用suit;动词fit则表示衣服尺码合适;用来表示色彩、图案或物件互相匹配应用动词match。

笔者始终认为,对近义词的辨析,中文的讲解始终是比较苍白又费力的。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例句,才能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词汇的微小差别,破除汉语负迁移的不利影响。

3.词入语篇,整体理解

词汇学习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词汇复现率低,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操练与巩固,导致学得多,掌握地少,影响了学生对词汇的灵活运用。而多阅读有利于多接触单词、熟悉单词,提高单词词性辨认的敏感性,然后再聚焦拼写,就会有效降低拼写的难度。因此,语篇理解也是词汇学习的重要手段。正如专家所言,词汇学习既要源自语篇,又要依托语篇,更要回归语篇。 ( 陈则航、王蔷,2010)

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反映语篇理解的最大障碍是词汇的原因在于,语篇中词汇受情境影响更为灵活多变。

例七:在一篇阅读理解的文章中,学生读后提出以下划线部分是他们词汇理解的难点。

He looked kind of funny.

His father was doing the dishes and he always splashed( 溅出)water all over when he did that.

She was very surprised and moved to see the breakfast onthe dinning table.

……

虽然以上这些句子里没有出现新词,但是由于置于篇章的情境中,学生们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基本释义,理解就出现了偏差。比如,kind of funny理解为“一种有趣”而不是“有点儿滑稽”;do the dishes理解为“烧菜”而不是“洗碗”;moved理解为“被挪动”而不是“感动的”等等。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篇教学中,既要不断补充词汇基本词义的延伸含义,更要不断渗透“根据上下文灵活理解词义”的思想。

正如《英语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掌握一定数量的英语词汇有利于学生学好英语。这是因为英语学习的各项任务,无论是语音、语法、句型等知识的学习,还是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都与词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词汇积累,就谈不上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词汇就像盖大楼用的砖,是语言的最基本和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从内容上讲,词汇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概念的载体,词汇贫乏,就可能有许多概念表达不出来,在特定情况下,词汇起着关键的作用。

初三复习阶段正是单词大量涌现的时候,教师如果能通过有效的方法“精教”单词,同时不断在教学中渗透、引导学生“活学”词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一些英语教学专家所说“, 使单词记忆的过程变得有趣,消除学生记忆单词的心理负担和反感情绪,使记忆单词的过程成为满足学生自己的需要而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当学生不把记忆单词当做负担,不对记忆单词产生反感时,英语教学就离成功不远了”。

摘要:初中英语复习阶段词汇教学一直是困恼师生的难点。本文通过对学生错例的分析来反思词汇教学。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一方面运用概念图精教单词,另一方面通过预制语块、减少负迁移、整体理解的方法来搭建情境引导学生活学词汇,力争使词汇复习教学做到“精教活学”。

高三生物概念和原理复习 篇3

一、夯实基础,回归教材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老师一定要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的内容要读,小字的内容要读,旁栏的内容也要读,实验的内容也要读,而且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反复阅读,比较记忆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再加以理解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和外延,最后才能将相关知识总结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比如,教材中关于蓝、绿颜色的物质及现象描述的比较,通过阅读把它们总结在一起;教材中有关RNA的知识总结:可作遗传物质、可转运物质、可构成细胞结构、可作催化剂、可作合成DNA和蛋白质的模板等等。

二、构建知识结构图

构建知识结构图就是“找点、连线、建网”,教材中每大章或每小节都有自己的核心概念,构建结构图能将零散的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能将书本知识浓缩,突出中心内容,同时把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老师来说,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减少板书的内容;对学生而言,能够系统地复习生物知识,形成知识链条。每节课教师给定一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个核心概念,通过适当的引导,将本章节的内容或者整套教材的内容,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或者让学生上黑板填写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材知识到结构图的转换,理清结构图中的从属关系和并列关系,从大到小进行分支,这样整个知识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就体现得非常充分,这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参与了互动,学习效果很快就会体现出来。

比如,变异的知识,首先将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再将可遗传的变异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而染色体变异还分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这样在分析遗传题中,当出现变异情况时,每种情况都考虑分析,才不会遗漏,比如,一株高豌豆(AA)作母本和矮豌豆(aa)作父本杂交,结果后代中出现了矮豌豆,问可能的原因,就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分析:(1)不可遗传的变异分析:子一代Aa可能受环境影响而表现为矮。(2)可遗传的变异分析:有可能是母本基因突变产生了a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a表现为矮的个体;不可能是基因重组,因为研究的是一对基因;有可能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母本产生了缺失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表现为矮的个体;有可能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母本产生了缺失含A基因的那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从而产生了a表现为矮的个体。

三、课堂教学问题化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学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常见的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知识间的联系,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例如,在复习ATP时提问:(1)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哪些?细胞器有哪些?(2)原核细胞产生ATP的场所?(3)动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4)植物根尖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5)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6)无光条件下植物细胞产生ATP的场所和细胞器?通过这样的设置问题,让学生答题时注意,在不同的条件下该怎样去分析,从而减少失误,提高考试成绩。

四、及时的课后反思和总结

通过课后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安排练习时,避免数量太多,避免难题过多,避免速度过快,避免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避免只练不讲。最关键引导学生对所做的练习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推敲,同时,引导学生增加对错题的积累量和对典型例题的拥有量。引导学生主动地将一些试卷上的典型错误及典型例题抄下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和典型题集,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在高考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总之,在高三生物复习阶段,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我认为要取得好效果最主要还是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工夫,理清这节课的复习重点是什么,这节课将要解决什么问题,这节课将要提什么问题,这节课的课后作业重点是什么,只有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起来轻松愉快,最终才能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影视声音艺术复习概念 篇4

通过声音将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融为一体,形成“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情境,使观众在欣赏中产生想象和联想,犹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情绪上受到感染。

如在影视作品中,虚化掉现实中的各种环境声音,突出和强调某一种声音,使观众体验到与角色相同的心境,从而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如:黑店狂想曲(结尾)音乐在电视中的作用;

一、强调和提高作品的情感;1.音乐要素;

二、剧作作用;剧作要素主要用于影视剧中,一般纪录片很少使用;

三、渲染气氛;渲染气氛就是运用声画统一的原则,为画面配上气氛、;如:《泰坦尼克号》船沉没时富有穿透力的音乐1.营;

四、概括和揭示主题;音乐可以概括主题、揭示主题、也可以深化主题;

五、激发联想;音响与对于这些音响所反映的情感之间形成的情

1、音乐在电视中的

一、强调和提高作品的情感

1.音乐要素。力度、节奏、速度、曲调、和声2.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奋斗》中米莱给陆涛唱《左边》3.与人物情感、性格、命运相关的音乐。4.具有某种象征性符号作用的音乐。

二、剧作作用

剧作要素主要用于影视剧中,一般纪录片很少使用。被听见的音乐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和戏剧性。

1、片头主题歌。-----《将军令》

2、片尾主题歌。----《雏菊》

3、首尾呼应式主题歌。-----《人生如此》4.作为人物情感的转折点。

三、渲染气氛

渲染气氛就是运用声画统一的原则,为画面配上气氛、情绪与之相同的音乐,使画面所展现的气氛得以强调,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度。常常使用夸张、重复的方法加以渲染。

如:《泰坦尼克号》船沉没时富有穿透力的音乐1.营造艺术氛围2.渲染环境气氛3.渲染局部气氛4.渲染时代气氛 5.渲染地方色彩6.渲染民族特点

四、概括和揭示主题

音乐可以概括主题、揭示主题、也可以深化主题。一部片子的音乐设计是服务于整体构思而不是单按某个情节来设计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电影主题歌,如《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主题歌与影片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突出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

五、激发联想

音响与对于这些音响所反映的情感之间形成的情感之间形成联想体系。平时生活中语言的体验和音乐中所表现的因素联系在一起,便产生了音乐形象。如:《末代皇帝》中“革命造反歌”让观众联想到这是文革时期的中国。

六、刻画人物形象

在电视艺术中,由于画面往往已经提供了人物的具体外形,因此,音乐刻画形象更是着重于人物的精神和气质。音乐可以把人们内心世界的各种体验和情感准确而细腻地表达出来。如:《李小龙传奇》片尾曲:“记住他的狂吼,记住他的拳头”

七、描绘景物

音乐不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描绘功能。当然,描绘景物是绘画艺术的长处,音乐的描绘功能只能通过模仿、象征或暗示的手法来表现。1.模仿手法2.象征和暗示的手法3.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八、音乐转场

1电视节目都有有一定的结构,需要分段叙述。只有段落分明才能有起伏、形成段落节奏,具有形式美。

2段落的转换常常是时空转换,要求自然流畅、切忌生硬。利用音乐转场,便能达到这一目的。如:《非诚勿扰》

九、扩展时空

音乐是时间艺术, 在单位时间内以线状的波形传递着信息, 而画面则是图像化的视野, 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例:《邓小平》第一集“马赛曲”

十、代替音响

音乐选择自然界声音中最为悦耳的,即振动有规律的声音材料构成,例《战争与和平》小鼓代替机枪声

2、音画组合方式

①电影电视剧中的声音应包括三个方面:

人声:电影中的人声包括人物的独白、对白、旁白、歌声、啼笑,感叹等。主要是指人物语言,还有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的嘈杂人声、交谈声等等。如果编剧能够考虑到上述种种人声的运用,自然会有助于创造出真实环境中的气氛来。

人物的对话:a 内容单纯、集中、有中心b 长短不拘,简短为主c 生活化而不平淡乏味,幽默有情趣d 个性化、动作性e 潜台词(配合音调、语气、节奏、目光、等传达细微心理)音响:影视中,特指为为剧情服务的自然界除人声外的声音。音响是除语言和音乐之外电影中所有声音的统称。包括: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人声会引起观众特别的注意而忽略画面,音响却会加强画面的作用。语言和音乐是对现实的抽象概括,音响是具体的感性的。

音乐: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表现节奏的。因此,电影音乐也就成为电影在叙述故事、表现情绪、完成影片节奏等方面的有力手段。★音响的特殊处理方式:音响强化 音响转化 音响变异 主观音响 ②在影视中,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呈现为三种形态:

第一种,声画合一。又可叫做“声画同步”或“写实声”。声画合一是声画蒙太奇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在影视作品中被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声画合一的作用。

其作用是加强画面的逼真性和可信性,使银幕或屏幕上所展示的一切,显得有声有色,自然真实,提高了视觉形象的感染力。只有当声音和画 面结合在一起时,银幕或屏幕上展现的世界才是具体的和真实的。

第二种:声画分立。所谓“声画分立”,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离异;或者说,观众听到的声音和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不一致,所以叫“声画分立”。”’

经常被使用的声画分立有以下三种:1,反应镜头2,用声音代替形象3,用声音来表达人物的回忆或幻觉。把人的思维活动变为视觉形象。声画分立的意义。

在于声音和画面摆脱了相互的制约,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在新的基础上求得和谐和统一的结合,声画分立的发现,则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进步。

第三种,声画对位。所谓“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它们各自以其内在节奏独立发展,分头并进,最终而又殊途同归,从不同方面说明着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的形式,就叫做声画对位。声画对立的作用

可以提供画面以外的环境,比如回忆、幻想,同时发生但画面上看不到的情景,与人物动作不同的内心世界,尚未察觉但已逼近的危机等等。例如:潜台词作用《钢的琴》 ③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三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声画合一和声画分立是指它们的结合形式;而声画对位是指它们的相互作用。声画分立常常具有对位的性质,因为声音和画面在分立之后,又要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结合起来。但我们又不能把“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不加区别地等 同起来,因为,不能认为凡是分立开来的声音和画面必然要作对位处理。

声画对位之后,它的艺术效果如何呢?它可以产生出自身并不具备的新的含意,如对比、象征、隐喻(类比)等艺术效果。

声画对位已成为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含蓄而富有诗意。正如雷内·克莱尔所说:“有声电影中一些最优美的效果,正是交替表现(而不是同时表现),可见形象和形象发出的声音的结果。”雷内·克莱尔所说的“交替表现”,就是声画对位。★

3、声音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①客观性声音与主观性声音

从电视中声音出现的方式与合理性来说,可分为客观性声音和主观性声音。

客观性声音是指有声源的声音,包括环境音响、背景人声、同期声、对白及客观音乐。客观性声音可以真实地展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有声世界。②客观性音乐出现的方式

(一)剧中道具发声。这是电视艺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二)剧中人演奏演唱。音乐以剧中人自己演奏演唱的方式出现,如:《霸王别姬》

(三)剧中歌舞。以歌舞作为剧作元素。如:《甄嬛传》中惊鸿舞。

③主观性声音是指画面没有提供音源的声音。主要是指解说词、主观音乐。主观性声音是编剧、导演根据节目主题、人物、气氛、环境的需要加上去的。如《雨中曲》 ★

4、声音的写实

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写意,音响的主要功能是写实,音乐大都是写意。但并不等于音响只能写实或音乐只能写意。

①写实音及写实音响的表现意义

(一)写实音主要由环境音响、背景人声、同期声和部分写实音乐、模拟音乐构成。

(二)写实音响的表现意义。1信息性2逼真性3时代性4.表情性 5空间感6运动感 ★

5、写意音及其使用形式

①写意音主要包括主观性音乐、部分客观性音乐、艺术化的音响和主观音响

★夸张:夸张是写意音响经常使用的形式,它有时作为象征性的符号,有时表现一种非正常情况下的思维、幻觉或梦境。主要在故事片中使用。

★闪回:选择剧中已经出现过的某种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声音,以主观音响的形式再次、多次出现,造成音响闪回,由此引发联想暗示,增加戏剧的艺术效果。《甜蜜蜜》 ★无声:在影视作品中无声可以用来暗示死亡、危险和深奥莫测,形成“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喻:利用两个具有相反象征寓意的音响在同一影片中重复出现,形成对喻。

★悬念:某种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音响,可以和产生它的环境、事件紧密相连,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在剧中造成悬念。《金陵十三钗》 ②使用形式:

夸张——写突变、以响写静、以响写情、以响写速度等。

闪回——选择剧中已经出现过的某种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声音,以主观音响的形式再次、多次出现,造成音响闪回,由此引发联想暗示,增加戏剧的艺术效果。

悬念——某种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音响,可以和产生它的环境、事件紧密相连,有很强的象征性,可以在剧中造成悬念。

无声——作为暗示死亡、危险及深奥莫测的象征来运用。

对比——利用两个具有相反象征寓意的音响在同一影片中重复出现,形成对喻。★

6、写实音和非写实音两大类:

非写实音不能表现任何客观现象或增加画面上某些形象的真实感,但却能表现节目中内在的思想、情绪,启发观众对画面内容深刻领会。如《佐罗》非写实音包括主观化音、纯主观音和纯写意音三类,它们的运用使声画有机结合有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7、声音的主观运用

?写实音被加以某种程度的主观处理后,就成为主观化音。例如:被夸大的手表滴答声(生活中一般是听不到的)衬出了环境的安静或者表现一种分秒必争的紧张心理。

?纯主观音不仅在画面内,而且在节目内容的情节中找不到任何存在的发音声源做为依据。如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均属纯主观音,它们与画面配合进行,赋予画面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有时还能造成感人的创造性效果。

?声音完全从写实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便成为纯写意音。其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发生,最常见的是背景音乐。纯写意音与画面的有机联系主要体现在它的模仿作用、暗示作用和感染作用,也是写实音所不能代替的。如《光荣使命》 ★

8、声音组接(剪辑)

(1)声音的切入切出。与镜头组接中“切”的方式一样,是一种声音突然消失,另一种声音突然出现。通常与画面切换一致,有时也可进行特殊的时空转换。声画合一的场合里均用声音的切入切出进行声音转换。

(2)声音延续。画面切换后,前一镜头中画面声源形象所发出的声音连续下去,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于下一镜头,称为声音延续。

这种延续可以使上一镜头的情绪或气氛不致于因镜头转换而突然中断,而是逐渐消失和转变的,并且也有助于镜头转换的流畅。

(3)声音导前。画面切换前,后一镜头中画面声源形象所发出的声音提前出现在前一镜头之中,称为声音导前。

(4)声音渐显、渐隐。与镜头组接中“淡入淡出”类同,是指声音出现后音量逐渐增强和声音音量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如《拯救大兵瑞恩》 声音组接(剪辑)

(5)声音的重叠。与画面重叠一样,是指一个以上的相同或不同内容、不同质量的声音素材叠加在一起。声音重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声音的内容,也大大加强了声音力度和群感方面的效果。如《卡萨布兰卡》

9、声音的层次

语言——对白、采访、画外音

音响——画内音、画外、写实、夸张、闪回、悬念、对比、转场、特写; 音乐——客观性、主观性、主题、表现 声音主次关系(处理声音 “三原则”):

1、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种声音是为主的;

2、在同一时间里,如果有两种以上声音出现,主次声音的音量比例要控制好;

3、在同一时间,最好控制只有两种声音,如必须有两种以上声音出现,要控制时间,不要太长。如《离别的车站》 ★

10、声音的功能

1、声音能使画面活起来,使观众看见了也听见了现场,犹如身临其境。如《飞屋环游记》

2、声音是多层次、多色彩的表现因素。

3、声音是使画面立体化的因素。如《小行星状地球》

4、声音是增加信息量的主要因素

5、声音是画面组接多样化的因素。如《寻枪》 ★

11、声音的编辑

电视节目制作离不开声音的编辑。①解说词是解说画面的语言。但它绝不是画面的附庸,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的作用有:以使电视具有完整叙事的能力、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的精炼和集中、使电视克服画面的局限,揭示深层主题、可以使画面更真实自然、可以连接画面进行转场 ②解说词的选配时要注意2个方面:要处理好与画面的关系,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 解说词是读给观众听,要注意口语化,为听而写 《大国崛起》

12、音乐选配需注意的问题

克服音乐选配的随意性,尽力追求音乐与全片主题、风格的和谐统一。

选配无主题音乐,要注意不要过多地选用中性音乐,以避免音乐的平淡乏味,尽量与画面节奏、情绪的表达相匹配。客观音乐与主观音乐交叉使用。在音乐长度上,不应将音乐从头至尾灌得太满,应该是时而突出,时而间歇,不要连续出现。宁可多用写实的效果音响,不可滥用写意的音乐。★

13、音响的编辑

音响编辑的音量控制,在后期编辑阶段应该参照画面的景别因素。音响音量差别较大的两个场景转换时,不一定必须让音响保持着相同的音量完全与画面同步切换。可以采用渐强渐弱的方法来转场,以免太突然。音响有时候可以夸张使用。对无声录像资料或者是照片可采用相关主题的音响。★

14、声音的综合处理技巧

语言、音乐、音响的关系,可以用“连贯、交替、补充、呼应”八个字来概括,最终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艺术化的听觉世界。在同一时间时里,只能有一种声音是为主的;主次声音的音量比例要控制好;解说时如果以解说词为主,音量要饱满,音乐音量要控制在解说词音量2/1或2/3的大小。如《天天向上》配音

15、电视专题片的声音

专题片的声音比较丰富,同期声已被采用,背景声、环境音响,真实感的客观记录式的片子受欢迎,抓拍、抢拍、偷拍、跟拍 ★

16、电视音乐的分类 ①表现形式

电视片音乐的结构形式:有主题式:单主题贯穿式、双 主题对比式、多主题式。无主题式:散文式、音画式、组曲式。

★电视音乐播出量大、时效性强、制作周期短

★电视音乐是为画面内容服务的,在片子的情节或情绪最重要的地方才有效果。随意性大。②有主题式之——主题音乐

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的音乐(歌曲),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时,作曲家把主题歌的音调化为主题音乐,与主题歌交替出现。音乐主题是一段具有相对完整和独立意义的乐曲旋律,能表达一定得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并可用作乐曲发展的基础。例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音乐

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旋律抒情优美、略带伤感,与古典故事题材是协调一致的。③有主题式之——多主题 如《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插曲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德国纳粹分子带给犹太民族的是残暴虐待、血腥屠杀。此刻电影中的音乐却是纯净、节奏简单的童声合唱,这给观众造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和对比的感觉,给人更加强烈的心灵震撼,为这世界性的灾难痛心不已。④无主题式——散文式 音乐无孔不入进入电视,早期电影作曲家加入电视圈,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电影音乐的创作的经验。王立平为专题片《哈尔滨之夏》创作了《太阳岛上》 ⑤无主题式——音画式

故事片长度有限,以文学名著改编,大约90分钟的长度;画面、对话、音乐音响精益求精;强调艺术性。电视剧,长篇连续,一天一集慢慢回味,强调通俗性

⑥标志音乐:包括各个电视台的台标音乐和各个栏目的片头、片尾音乐。这种音乐是作为一个特定符号出现,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台的门面。

⑦电视广告音乐:具有明确的商业性,他是为商家推销产品的,做得好可以是商家获得巨大

影视片配乐的基本方法 单段体重复式 二部曲式的组合 多段曲式的组合 散点式的乐曲组合 语言的设计 语义和情感

语调—语言旋律和情绪

语义不清的话语、咒语、胡言乱语及其他 非人类语言

语言个性---通过节奏、旋律、音色、地域差异、习语等表现出的个性,通常出现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很多时候这些语言个性与正常的情境出现差异,能创造出独特的效果 几种典型的语言声音

高调---会使语言声音更清晰;在心理学上,可以表现一种隐含的“救我“的信息,不论声音表现多平静,都让人隐隐觉得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叫声

低调、低沉---呻吟比较弱,能量比较低,通常是情绪低落、犹豫不决、顺从、沮丧的 无力---除了共振之外几乎在任何频段上没有能量,这种急剧的衰减给人一种空虚感,一般有严重慢性病的人发出,没有活力、消沉或极度疲劳状态。

精力充沛---爆发的声音,听起来像成功者,通常是外向的、好斗的、自信的或者哗众取宠的 音响的设计

真实,典型的环境声 创新的动效声

表现或凸显主观意识的各种音响 声音细节 动静对比 节奏的把握

主观声音:将现实的声音加以艺术上的主观处理,将某种声音与画面并列,以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或人物的内心。

声音重复,放大,沉默,对位 声音对位分为:声画平行和对立 影视片音乐设计

影视片音乐的旋律特征:大调式和小调式音乐

配乐特征:叙述性的画面

气势宏大、空间壮阔的画面

风景画面

人文情感的画面 音乐类型 身体精神和情绪的影响

庄严的赞美诗、福音音乐—踏实、内心平和、精神意识超然并免除苦痛。无伴奏圣歌—正常的呼吸、心胸开阔、压力降低、沉思

新世纪音乐—时间和空间的扩展、平静的觉醒状态,超脱于躯体 舒缓的巴洛克(巴赫、维瓦尔第)--安静、准确、秩序竟然 古典音乐(莫扎特等)---轻盈、幻想

浪漫的音乐(老柴、肖邦)---情感的、温暖的、自豪、浪漫、爱国精神 印象派(德彪西等)---感情、,梦幻影像、白日梦

爵士、布鲁斯等----欢快、真诚情感、恶作剧的、嬉戏的、嘲讽地 大型乐队、流行音乐、乡村音乐、西部音乐----自信、美好的,感动 摇滚乐----好斗、形成压力或者释放压力

声音蒙太奇是影视作品中蒙太奇的重要手法之一,一般可分为叙事性和表现性两类

作用:对影片的故事情节叙述、思想含义表达、寄走和情绪的表现以及风格和样式的艺术创造等方面有很重要作用。

叙事性声音蒙太奇:是一种以交代情节和展示事件真实声音为的蒙太奇。声画同步:主要用来表现影片的真实性。声音提前:又叫声音导前。声音之后:又叫声音延续。声音转换:又叫声音转场。声音的淡入淡出:渐隐渐显 声音的切出切入:

表现性声音蒙太奇:创作者对影片声音内容主观性和写意性。

作用:将现实或者非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加以夸张、歪曲、变形,表现人物精神状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者象征、隐喻事物的性质。

纯写意声音:在影片中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声音(如原创音乐,或者选用音乐),来烘托画面内容。可解释画面内涵,加强节奏感等

音量: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受,主要是振幅相关。

音高:又称音调,是人耳对声音高低的主观感受,它是指一些声音比另一些声音高或者低的性质。音色:是人耳对声音的主干感受,它用来区别同样响度和音调的声音的不同特性。另外,泛音和谐音,对于音色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声音的空间感:1指人耳对声音源所处空间特性的感觉。2主要反映在,环境感,透视感,方向感。声音的运动感:1由于声音的音量与音调的改变使观众在听觉上产生生源移动的感觉 2声音的运动感还包括声源种类的变化 3声音运动感与镜头的运动有机结合 声音的色彩感,地域地方色彩

民族色彩 时代色彩

声音的平衡感:声音自身音量和音色的平衡,大多数演员之间音量与音色的平衡,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音量平衡。

声音的节奏:指某种声音素材或者若干声音素材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强弱及长短变化。

声音的主题:又称主导动机,指将一种具有某种含义并具有剧作功能的声音形象,赋予某个角色或者某个特定环境,并使得它在片中多次出现或者贯穿始终,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品主题等目的。声音蒙太奇是影视作品中蒙太奇的重要手法之一,一般可分为叙事性和表现性两类

作用:对影片的故事情节叙述、思想含义表达、寄走和情绪的表现以及风格和样式的艺术创造等方面有很重要作用。

叙事性声音蒙太奇:是一种以交代情节和展示事件真实声音为的蒙太奇。

★第八章 声音的综合艺术处理 第一节 声音的层次

☆电视中的声音种类多,同类声音中的“品种”多: 语言:对白、采访、画外解说

音响:画内音响、画外音响、写实音响、写意音响、夸张音响、闪回音响、悬念音响、对喻音响、转场音响、特写音响

音乐:客观性音乐、主观性音乐、主题音乐、表现性音乐、功能性音乐 所有的声音必须做到:

多而有序不死板,就是要有层次感。杂而不乱有章法

☆一般乐曲一定要有主旋律,这是第一层次,要有副旋律,这是第二层次,要有背景和弦,这是第三层次,还要有倍大提琴奏出低音,这是第四个层次,当然有时还加入打击乐器。

☆主旋律:是构成音乐情绪气氛的主体,是乐曲的灵魂,其他层次围绕和支持主旋律,是根据主旋律的情感而构思的。☆电视专题片的层次:

1、第一层——画面:以画面为主的叙述段落,把主题思想、主要人物事物呈献给观众——主旋律

2、第二层——语言(采访、人物同期声、解说和字幕):发挥它严密的逻辑性和明确的语意性优势,对画面不足以表达的内容作补充——副旋律

3、第三层——音响:提供真实的背景和扩大画面空间

4、第四层——音乐:不在多而精,画龙点睛,增加韵味、气氛 ☆层次的安排还有声部的问题:

在交响乐队里,每一个乐器组都有高音、中音、低音不同声部的乐器。长笛、短笛、小提琴、小号是高音乐器

双簧管、单簧管、中提琴、圆号、长号是中音乐器

大管、大提琴、倍大提琴、大号、大锣、大鼓是低音乐器 四部合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

电视剧中:如果在电视剧中出现很多角色,他们不但应该有声部的不同,也应该考虑有各种各样的音色。各种角色有了丰富的音色,才显的多姿多彩。

专题片中:避免常见的新闻播音腔调;注意播音员的音色、语气;谈心而无说教的感觉 专题片的四个层次,横像四条线,纵像一张网,纵横交织,形成了声音的交响

在专题片的四个层次中,只有画面是连续不断的,语言、音响、音乐都是断断续续的、不完整的 第二节 声音的主次与连贯、交替、补充、呼应

在专题片中要做到杂而不乱有章法,必须做到能分清主次关系

一般规律:画面是主要的,声音是从属的。在声音中,采访、人物同期声、解说是主要的,音乐、音响是次要的。

处理声音层次的主次关系三原则:

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种声音是为主的; 在两种以上声音出现时,主次声音的音量比例要控制好;

在一般情况下最好控制只有两种声音,如果两种以上声音出现,要控制时间不要太长。

电视的声音:语言为主。语言包括采访、人物同期声、解说。采访是重要的,但是为了更概括的叙述,可能在被采访人的主要观点说完后,把采访声压小,成为解说的背景声。

音响:做为背景声处理的时候多,它常常是画面和解说词的气氛性声音。就同足球实况转播时解说和球场环境音响的关系。失去背景的依托,解说和画面都是苍白的。

音乐:音乐是画面情绪、气氛、形象的补充、延伸和深化,但有时也跟着解说的感情走。音乐和解说词在音量上的主次关系变化最多,有解说时肯定是以解说词为主的,音量要饱满,音乐音量要控制在解说词音量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大小,以不干扰和破坏解说词为准。优秀的电视片都非常注意发挥音乐的作用,解说词量控制在片长的70%左右。在渲染气氛、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的时候,主要靠音乐起作用。这时要把音乐推大,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语言、音响、音乐三者的关系:可以用连贯、交替、补充、呼应八个字来概括。连贯是对声音线条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声音,由于表现特色不同,是通过交替、补充、呼应形成变化的。语言表意、音响表真、音乐表情,但在更迭替换时,各种声音交叉中,不能突停突起,这条线虽然此起彼伏,但必须是流畅的,不能疙疙瘩瘩。

语言、音响、音乐三者关系的实际运用:

1、音响转场:从一段画面转到下一段画面,是两段画面交接连续的关健之处,既要给人醒目的转折演进层次的感觉,又要过渡的自然。两段画面交界处出现的音响。有承接传递作用,叫音响转场。◎音响转场常常通过可以出现音响的特写画面,音响转场是醒目的,音响是突出的,瞬时的大音量使经常处于背景地位的音响,也走到前台来表演。

◎转场的音响必须是画内音响,它的设置是编导总构思的一部分。◎体育节目里最多、最方便、最合理的转场音响是观众的呼喊声与掌声

2、为音乐转换自如设计的音响

◎这种方法主要用在两段情调差别比较大,或速度变化比较大的音乐转换时。◎其音响是用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当然也可以改变音乐的长度。◎音响之前的音乐在音响出来后惭弱隐掉了,可把原来的乐曲缩短。后面的乐曲是在音响声中渐强出现的,也可以改变原曲的长度。

3、音乐和音响出现时,总是先出现音响

◎音响制造气氛使人身临其境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是一种声音出现时间长了也会单调,随后有音乐出来呼应,很快会让人感到有新鲜感,气氛得到升华,◎音乐和音响像一对亲兄弟,总是有呼有应,交替出现。但这是两位性格相个性各不相同的兄弟。一个是乐音表“情”一个是噪音表真”。在艺术中,正因为他们性格和个性不同,交替补充才有意义,才能形成变化。

4.完整的音乐声中时断时续的出现一点音响

◎在写意的音乐中出现一点写实的音响,别有一番情趣。

◎音响视画面而定,反正到处都可能有音响,选择有意义的,与主题有关的都可以,但不可大多。第九章 电视音乐的创作及配置

(一)电视片音乐的结构形式(总体结构)分为:有主题式、无主题式。

◎有主题式,又分为单主题贯穿式(最多)、双主题对比式、多主题式。

◎无主题式,分为散文式、音画式、组曲式。

散文式在短片中最常用。

(二)音乐主题:是一段具有相对完整和独立意义的乐曲旋律,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并可用作乐曲发展的基础。

主题音乐:是一部电视剧或专题片的核心音乐,为主题思想服务。它的重复出现可以深化主题,其出现的次数、时间、位置是最突出的。

在视听综合艺术中,电视音乐只有在和画面、语言、音响等表现因素的结合中才能发挥作用。因为电视音乐的结构不能像独立艺术的音乐结构一样保留独立的完整结构形式,而必须符合电视作品的总体结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从默片到视听艺术

无声电影对后世有声片、电视的影响广泛,包括对电影的本体属性、电影声音艺术方方面面的影响。如产生“电影(电视)是画面的艺术”的观念、建立蒙太奇理论,以及在电影时空、风格、节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声音思维

声音的出现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变化:

1.电影反映现实的假定性更小了,更具备了生活的逻辑。

2.改变了对影视媒介本体的认识。

随着影视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对声音研究的深化,“影视是画面的艺术”的观念逐渐转变为“影视是视听的艺术”的更科学的观念。

3.声音大大加强了影片或电视节目的信息容量,声音有自己的语义系统,传达与画面不同的信息。声画结合的不同关系,使电影传达的信息大大超越画面本身。同时也因为声音,画面的含义大大丰富起来。

4.它给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新的体裁样式。

5.为影视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力。

6.声音重建了影视的时空关系。

7.增加了声音这个最为重要的节奏要素,使电影的运动节奏变得更为复杂、更鲜明、更具表现力。

8.镜头运动、画面组接手段更丰富了。换句话说,场面调度、镜头运动、画面组接可以声音为逻辑来结构。

9.增加了叙事因素

声音的出现重新构建电影的叙事规则。

10.增加了造型功能

声音在再现特定的环境(环境音响)、塑造人物形象(有声语言)、表现运动状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声音成为最重要的风格要素。

12.声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影视制作的工艺。

13.改变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

第三节

视听元素

一、画面

画面表现的是具象信息——事物的外形、色彩、材料、质地、运动状态等,纯画面无法直接表现抽象信息。画面还给我们展示空间信息。在影视艺术中,画面由一个一个镜头构成,如何用间断的、跳跃的镜头表现连续的时空、连贯的运动、统一的情绪是影视艺术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二、语言

影视艺术中的语言是有声语言,它与印刷符号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有声性。影视艺术中的有声语言包括两大类:节目语言和角色语言。

三、音乐

影视艺术中的“音乐”实际上由两类艺术形式构成:一类是指不依赖于影视媒介而存在的、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而另一类则是伴随影视媒介而产生的音乐,包括电影音乐、纪录片配乐、栏目音乐、广告音乐等。

四、音响

影视艺术中的音响包括环境音响和动效两部分。环境音响指处在具体时空中的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动效指被拍摄的对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

第四节

电子媒介

媒介、工具不仅仅是“载体”、“形式”,它更是“视角”、“感知方式”、“解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即是媒介增殖的“本质意义”。媒介并不简单地复制现实,我们选择了一种媒介就是选择了一个特定的观察方式、特定的表现方式和特定的思维方式。每个媒介因其自身的独特物质手段,从而构成其摘取、表述的独特方式,都有其长处与不足。电影、电视独特的媒介特性、制作方式、结构作品的手段给我们带来独特的审美对象、特定的视角、叙事方法、读解方式和审美感受。

三、考核知识点

(一)默片对后世的影响

(二)声音给影视艺术带来的深刻变化

(三)视听元素的属性

(四)媒介与音乐

四、考核要求

(一)默片对后世影视艺术的深远影响

1.识记:“电影是画面的艺术”的观念;影视时空的观念;蒙太奇理论等。

2.领会:默片时代并没有真正“结束”,默片时代形成的种种观念今天仍然有深刻影响,也是对影视声音种种误读的重要原因。

(二)声音的出现给电影带来的变化

1.识记:有声片的诞生使电影艺术产生十六方面的重要变化。

2.领会:声音的出现给电影观念带来的变化——视听思维方式的形成。

第一章 音响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音响”的一般属性、“环境音响”与“动效”的概念及其在创作上的意义,了解影视艺术中“音响”的艺术表现功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音响的属性

关于“音响”一词的界定:在理论研究和实际使用中,音响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广义的音响泛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中的一切声音形态;狭义的音响概念仅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作品中的自然音响,即除了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声音形式。

一、噪声

音响观念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音乐替代音响的功能;二是只有“动效”的概念,没有“环境音响”的概念;三是把“音响”与“噪声”的概念划等号;四是对声音的空间属性缺乏认识。

有必要对影视艺术中的“音响”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噪声”概念加以区分。影视艺术中的“音响”(很多研究著作直接称之为“噪声”,与语言和音乐并列)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特别是音响中的“环境音响”,它是我们再现特定环境的最主要手段,而它的物理属性通常体现出全部“噪声”的性质。

二、音响的属性

声音的空间特性主要表现在声波的辐射特性、声波的反射与干涉、声场的属性等。

人耳对声音时空属性的感觉: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音高、音强、音色、音长感觉之外的又一个感觉要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它包括:方位感、距离感、运动感、声像感、层次感。

第二节

环境音响与动效

在影视艺术中,音响包括“环境音响”和“动效”两部分。

环境音响指处在背景层上的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动效,即动作音响的听感效果,指被拍摄的对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这二者的区分更多的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而非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划分。

二者有如下异同:

1.除非是表现化的用法,否则环境音响和动效都是有源的,但我们一般从画面上不能直接看到环境音响的音源;而动效则是“可见”的。

2.环境音响指向画外空间,动效则指向画内空间。即环境音响是“画外音”,动效是“画内声音”。

3.环境音响是连续不断的、恒定的;而动效则是间断的、律动的。

4.环境音响是广泛分布于整个声音的频谱;而动效则因不同对象而具有特定频谱。

5.从透视关系上讲,环境音响是背景层上的,是“全景”的;而动效音响则是前景的、“近景”或“特写”的。

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环境音响的作用有两个:

一、再现真实的现实环境;

二、表现超现实的心理感受。

动效主要表现的是动作主体的运动性质。

第三节

音响的艺术处理

一、音响的制作

音响的制作主要有实录和拟音两种方式。实录是直接拾取现实环境中的声音的创作方式,拟音则是或圄于条件或需要某种特效而采用人工方法制作的音响。

二、再现的音响与表现的音响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音响可分为再现的音响和表现的音响。再现的音响是影视录音通过录制或拟音,重现具有真实感的生活场景的声音环境和动作效果。表现的音响是影视录音通过对环境音响的艺术变形,或通过特殊的音响表现非现实的空间或人物的心理感受,如回忆、幻想,以及激动、愤怒、恐惧等情绪情感。音响的表现化处理,包括夸张、变形、美化。

表现化音响的特例——“主观音响”:

影视艺术中,观众作为音响的“聆听者”,既可能是以第三者的角度,也可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聆听的,这时,观众的听觉感受等于角色的听觉感受,声响效果成了主观音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有声语言

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二、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自然语言。它是人类交际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其传递特点有:有声语言是双向互动的,是即时的,是包括副言语的。

副言语是人们在说话时表现出来的语音特征,它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其他的独特方式,如:口音和发音习惯等,还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它不是纯物理意义上的语音特征,更多的是由此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内涵。经历、职业、文化背景都一一在每个人的言说方式上加盖自己的印记。

第二节

影视语言

节目语言与角色语言

(一)节目语言

1.解说

它是一种主要的叙事因素,只有语言才能表达概念性的东西,比如某种哲理性的思考或道德评判。对画面的解说也就是对画面的具象信息进行整合,从中抽象出片子欲表达的概念性主题。它是作者理性思维的直接外化,用来解释、议论、抒情、介绍背景、表达情感等。

视听艺术的各个要素并不以其他的元素为存在前提,它们有各自的特性与功能。解说并不是作为画面的附庸或解释者而出现的,画面也并非解说的图解。

2.同期声语言

作为同期声语言,通常是为了表现这样一些内容:亲历者对事实的叙述、看法等。

(二)角色语言

本书把演剧类作品中的有声语言定义为角色语言。它在表现人物个性、内心情感、欲望以及所属社会阶层的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矛盾纠葛等方面,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最重要的作用。角色语言主要由“对白”和作为“画外音”的“独白”、“旁白”构成。

1.对白

对话是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表达手段;对话是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对话是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对话是人物矛盾纠葛的重要表现手段。

2.画外音

“画外音”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源于电影,原指“独白”与“旁白”,之后有泛化趋势,指声音不存在于画内的声音。

画外音出于叙事的需要、抒情的需要、思辨的需要,更多的是出于风格的需要。它的处理主要取决于不同体裁、风格的表现需要。

第三节

语言的录制

一、有声语言的物理特性

包括有声语言的时间特性、频率特性,以及有声语言的生理特征。

二、清晰度与可懂度

语言的清晰度(speed articulation)与可懂度(speed intelligibility)是语言经过传输,受到各种噪声干扰后,能够听清或听懂的程度。它原是通话系统主观评介的一个指标,主要通过主观测试获得。

影视艺术中的对有声语言的处理追求的是可懂度。

三、考核知识点

(一)有声语言(与文字不同)的性质

(二)影视艺术中的言语与副言语

(三)演剧类(故事片、电视剧)中的语言(角色语言)的形态与审美特点

(四)非演剧类的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节目语言)的形态与性质

(五)影视艺术中语言的艺术处理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有声语言与文字符号的异同

1.识记:有声语言与文字符号的诸种异同。

2.领会:有声语言包括“言语”和“副言语”部分,它在即时、双向互动交流信息、表情达义方面的独特性。

3.应用:在分析有声语言的独特性之后,掌握影视艺术中有声语言的艺术表现功能。

(二)影视语言的形式

1.识记:(1)“角色语言”中的“对白”、“独白”、“旁白”等的性质与功能。(2)“节目语言”中的“同期声”、“解说”等的性质与功能。

2.领会:(1)角色语言在表现人物个性、内心情感、欲望以及所属社会阶层的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矛盾纠葛等方面,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最重要的作用。(2)旁白、独白的叙事、表现意义。

3.应用:正确处理影视艺术不同形式的有声语言。

(三)影视艺术中语言的艺术处理

1.识记:(1)有声语言的一般特性。(2)清晰度与可懂度。

2.应用:正确录制符合质量规范的声音。

第四章 声画关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声画关系是视听艺术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影视艺术中声、画两个完全不同的符号系统各自的记录、处理和还原的功能;了解声画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艺术处理层面的不同表现形态与内涵;要求掌握影视声画关系的不同形式与艺术表现功能。

二、课程内容

对声画关系的研究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一、在影视艺术中声音和画面是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有各自的叙事、表意规则;

二、声画关系不是视频系统+音频系统或画面+声音的问题。

第一节

声画关系的形式

音画关系有不同层面的意义:技术层面的关系、心理-生理层面、艺术层面的关系。它们探讨的问题有:技术范畴,探讨声音与画面的物理对应关系问题;时空关系问题,探讨声音的时空属性与画面的时空属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声音的(情感)形象与画面的(情感)形象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归纳总结,一般意义上的声画关系主要有几个方面:同步、分离(对位、并行)。

第二节

影视时空

影视的时空,包括画面的时空、声音的时空和由二者构成的特定的时空关系三个不同层面的部分。

一、画面的时空属性

1.影视画面是以二维的平面影像来营造三维的空间幻象的。

2.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

二、声音的空间属性

声音产生在一定的空间中,振动物体使声能在一定的媒质和环境中传递,声波总是携带着振动物体的信息和环境的信息。它给我们造成“声音的空间效果”和“声音的环境效果”两类听感效果。

三、画面空间与声音空间的关系——视听时空

1.叙事时空

作品的叙事空间是事件本身的时空属性,它由情节所决定,表现在同一时间轴上的一系列不同景别的画面和声音的组合。

2.“镜头”与“画面”

本书使用“镜头”的概念包括开放性的声音元素。本书把纯视觉的若干镜头的组合定义为“画面”,即指一系列有意义的镜头组合,但不包括声音元素。

3.声画时空关系

同一叙事时空:画面的时空+有源声音(画内的或画外的);不同叙事时空:画面的时空+不同时空的有源声音(画内或画外的);超叙事时空:画面的时空+无源的声音或幻觉画面+有源或无源的声音。

4.声音对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展现

第三节

剪辑

一、经典蒙太奇理论的局限

(1)经典蒙太奇理论诞生、成熟于默片时期,它是关于画面的语法规则。

(2)经典蒙太奇理论是关于情节剧艺术的画面剪辑理论。

二、声音的剪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声音作为剪辑的结构线索,比如正/反拍模式,比如思辨性的语言;二是声音提供一个统一的“背景”,这种统一的背景可以是时空的统一(例如某种背景音响)或情绪情感的统一(例如音乐),从而把时空跳跃的画面组接在一起获得某种完整性。我们可以利用声音的前导或滞后来获得时空转换的逻辑性。

第四节

声画关系的表现意义

一、同步

声画同步表现为声音和画面的形象、情绪色彩一致,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互为冗余信息,因为画面与音乐媒介的质的不同、读解方式有别、感受的迥异。

二、并行

声音不再局限在某一段画面的情绪范围之内,而是超越于具体的画面、人物行为,甚至具体的情节之上,表现作品的主旨、某种象征性含义、某种哲理性感悟等。

三、对位

音乐与画面的表现意义突出地表现在音画对位的关系中,它使音乐与画面在情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考核知识点

(一)声画关系研究的意义

(二)声画关系的形式

(三)影视时空的构成(四)声音作为剪辑要素

(五)声画关系的表现意义

四、考核要求

(一)声画关系的形式

1.识记:声画关系的基本形式:同步、分离(对位、并行)。

2.领会:声画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艺术处理的不同内涵。

3.应用:从不同的参照系分析声画关系。

(二)影视时空

1.识记:(1)画内时空与画外时空。(2)声音的时空属性。(3)有源的声音与无源的声音。(4)叙事时空与超叙事时空。

2.领会:画面时空与声音时空的种种复杂的组合关系。

3.应用:运用影视时空理论分析、创作影视艺术作品。

(三)剪辑

1.识记:经典剪辑理论及其不足。

2.领会:声音作为剪辑要素的功能。

3.应用:运用影视剪辑理论分析、创作影视艺术作品。

(四)声画关系的表现意义

1.识记:同步、对位、并行的表现意义。

2.应用:运用影视声画关系理论分析、创作影视艺术作品。

第五章 节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理解节奏作为影视作品艺术创作、风格表现的意义;掌握影视节奏的构成,了解声音作为节奏要素的特征与地位。

二、课程内容

在视听艺术中,节奏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和表现要素,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验之一,是作品艺术价值的一个参量。

第一节

节奏-运动的基本要素

一、节奏的意义

从广义层面上讲,节奏作为运动的最基本属性体现在所有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艺术作品中,包括其速度、运动模式、结构等。

二、艺术节奏

艺术节奏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1)自然及社会运动变化的节奏。(2)原有艺术样式。

艺术节奏中的制约因素:

(1)时间因素;(2)动作因素;(3)心理因素。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节奏

一般意义上可以把视听艺术的节奏分为“内节奏”和“外节奏”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可看成是节奏意义的引申,如叙事节奏,后者是可以明确表现为运动模式的因素,主要有视觉节奏、听觉节奏两个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画面的节奏

在影视艺术中,画面是活动的镜头,其视觉节奏是通过镜头的运动——摄(像)影机的推、拉、摇、移、升降等的运动速率,镜头长短组成的剪辑节奏,拍摄对象的运动等构成的。

二、声音的节奏

声音给电影带来的最重要变化之一是增加了一个节奏要素。

语言、音乐、音响都有自己的节奏特征与艺术表现功能。

三、声画节奏关系

声画关系除体现在形象、情绪色彩上的张力关系外,还表现在结构关系和节奏关系上。这种结构关系与节奏关系在不同的视听作品中体现出或疏离或密切的情况。

四、节奏表现意义

节奏是一个艺术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参量,评价一部作品的艺术成就的高低、技巧的圆熟,其中就有恰当的节奏感的把握。节奏也是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源泉,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情绪情感,引起不同的心理体验。同时,它又是作品风格特点的重要构成要素。

影视艺术中,节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表现;二是体裁的特点;三是风格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风格的含义

一、风格的含义

1.定义

“风格”一词的多义,它至少涉及了下列问题:

(1)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形式上的)独特、鲜明的特征;(2)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家个人的鲜明的特点;(3)作品中蕴含的时代、民族、地域的特征;(4)作品中体现的某种审美趣味或审美理想;(5)它是我们评判一个艺术作品的重要参量之一。当我们提到一种风格时,我们指的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品质或形式,一种表达方式。风格是艺术成熟的标志,风格化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6)风格是事物稳定的、系统化的感性特征。

2.风格的本体论意义

风格借形式得以表现,但风格却不等于形式或形式语言。从主体角度说,风格是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审美追求的印记。审美追求是创作者艺术观、价值观的体现,因此它便有了某种本体的意味。

从形式上说,风格是艺术对技艺的应用、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的综合,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诸要素中,表现为对艺术语言的驾驭的独创性。

二、风格与形式

风格首先表现为有特色的形式,但风格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表层的形式美感和背后的文化意蕴。

三、风格的不同层面

风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分析把握。比如从艺术家的角度,可以有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以及地域或群体艺术家所呈现的流派风格;从文化的角度,可以把握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从艺术美学的角度,风格大致划分为几种类型,如古典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象征主义风格等等。风格还有观念的层面和形式的层面。

第二节

影视风格

在影视艺术中,风格是一个由视听语言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表现在叙事策略、影像造型、声音构成的方方面面,还与题材、体裁有关。它渗透到镜头及其运动、色彩、影调的每一个像素上,声音、表演、服化道等。它秉承着地域、民族的传统,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文化的遗传基因。

声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而又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的部分。在影像的霸权下,声音始终被放到画面附庸的位置上,对它的研究一直停留在“渲染”、“烘托”画面的浅层上。

第三节

声音作为风格要素

一、语言

语言音响的风格体现在声音的造型(音色、口音等静态因素)和声音的处理(语气、力度、节奏等动态因素)上。前者体现文化、地域、民族等历时性因素的影响,后者表现个性、兴趣、欲望等共时性因素的影响。对语言音色等因素的选择和对节奏、语气等的处理,体现了创作者的风格追求意识,塑造出或凝重、宏大的历史叙事风格,或幽默、平实的纪实风格。

二、音乐

音乐的风格因地域、民族、时代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音乐语言系统及其内在的审美观念上。

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体系,从律制、调式体系、乐器的构造、配器色彩到特性节奏、特性音调以及表演方法等都迥然不同。

三、音响

与语言和音乐鲜明的风格表现相比,环境音响更像是一个隐含的风格塑造者。其实在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中音响也体现出强烈的差异。如在纪实、思辨和探索等不同风格的作品中,音响的使用大相径庭。在好莱坞的类型影片中,音响的使用也是类型化的。

技术设计

1.工艺

录音工艺的采用与媒体相关,与节目类型相关,同时也受声音创作元素的性质的制约。电影与影视作为不同的媒体,二者的制作工艺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都是视听艺术,都是利用活动影像和声音进行记录、创作作品的,因此又具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如果忽略具体手段的不同,着眼于录音艺术的规律性的东西,影视节目的录音工艺从制作流程看,大致分前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配音和混合制作几种方式。节目类型是采用何种工艺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与创作者对媒介的认识、与他的影视艺术的美学观密切相关。

同期录音:在影片或节目拍摄中同步记录声音和画面摄制方式。

后期配音方式:先期拍摄画面,需要时同时录制声音参考信号,然后以画面和前期音频参考为基准录音声音的工艺方式。

先期录音:影片或节目制作中先行录制声音信号,然后再拍摄画面,最终进行音画合成的摄制方式。

混合录音方式:在影片或节目制作中同时采用两种以上录音工艺的方式。

今天影视作品的创作日趋复杂化,严格意义上讲,采用单一录音工艺的作品是很少见的,电视特有的节目制作工艺:电视由于记录媒质、传播方式与电影有着本质的不同,导致节目制作方法与工艺与电影有很大的不同。电视节目的制作工艺中,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与电影相似,EFP(电子现场制作)则与电影完全不一样。其特点是多机拍摄、现场切换、同期录音、一次完成。

2.硬件平台

硬件平台的选择、搭建当然不是一项纯技术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出于成本核算的考虑,它是基于艺术处理的需要、效率等综合因素考虑的结果,因此也是声音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影视节目制作设备越来越复杂化,如何配置一套高效、实用的制作平台,保障拍摄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高质量的音频信号的录制就变成一项专业化的工作。

影视声音艺术

一、双耳效应:

人对声源感觉主要依靠双耳听音差别,称为双耳效应。双耳效应的原理认为,由于双耳位置在头部两侧,假如声源处于人的正前方的中轴线,则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声强级和相位是一样的;假如声源偏离听音人正前方的中轴线,则声音到达两耳的距离不等,因此,声音到达两耳会出现时间差和相位差。同时,因为一侧耳朵出现遮蔽效应因而两耳之间出现声级差、音色差。

二、音响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在理论研究和实际使用中,音响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响泛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中的一切声音形态;

狭义的音响仅指广播、电视、电影及舞台剧作品中的自然音响,即除了有声语言和音乐之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声音形式。

影视艺术记录的声音中,除有声语言及音乐之外的一切自然界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统称为音响。2.影视艺术中的音响包括环境音响和动效两部分。

环境音响指处在具体时空中的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 动效指被拍摄对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声音。3.音响的分类

按声源分:动作音响(动效),自然音响,交通音响,军事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按创作时手法分:主观音响,客观音响,主观音响与客观音响转化 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自然语言,它是人类交际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其传递特点是:有声语言是双向互动的,是即时的,是包括副言语的。有声语言与文字的区别

在有声语言和文字之间,有声语言永远是第一性的,而文字永远是第二性的。言语声包含声源和传播过程的自然信息,从中可以分辨说话人、环境干扰声的性质。文字无法直接表现复杂的语音现象,写出来的话跟说出来的不一样,它甚至带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书面语言一定严谨,而有声语言则必然更粗陋,字音以外的语音现象更是为人们忽略了。2.副语言:

副语言是人们在说话时表现出来的语音特征,它包括音量、音质、速度、节奏、语调、其他的独特方式,如口音和发音习惯等,还包括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它不是纯物理意义上的语音特征,更多的是由此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内涵。副语言并非是有声语言的附加成分,而是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表达的内容加上表达的方式才能传达完整的意义。

四、声音设计

“声音设计”,是指在影视节目制作中对整个节目或片子的音响部分(包括语言音响、音乐音响和效果音响)作总体设计,以便使音响和其他艺术手段一起共同完成艺术形象塑造的工作。

五、音乐节目与节目音乐:

1.音乐节目,是指以音乐艺术(作品)为主要传播内容的节目形式。决定这类节目性质的根本因素,在于音乐节目里的“音乐”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而存在的。2.节目音乐,是指电视节目中除音乐节目之外的,其他节目中的音乐要素。它包括栏目的标志音乐(片头音乐、片尾音乐和片花音乐)、专题片配乐、广告音乐等。

音乐节目与节目音乐是两大类——前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后者是视听艺术中的一个元素。

六、混响:混响是指在室内声场稳定的情况下,声源停止发声后,由于室内存在的多次反射而使声音延续的现象。

七、人的生理属性:

1.人耳对声音时空属性的感觉

声源方位感,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音高、音强、音色、音长感觉之外的又一个感觉要素,涉及到复杂的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它包括:

(1)方位感--在空间移动的声波能使人们清楚地判断出声源物体的前后左右的具体方位。(2)距离感--声波的振幅、音色等的变化能够使人们比较准确地判断声源物体的远近距离。

(3)运动感--根据声波在时间维的连续性和在空间维的方向性,听觉器官可以辨认出物体自身运动,特别是物体方位移动的过程。

(4)声像感--音响的组合可以使人们听出声源物体规模大小。

(5)层次感--现场多种声音会同时传入人耳,但由于声源物体的振率不同,彼此远近距离不同,自然会在人的听觉器官中形成远、近和高、低不同层次的音响感觉。

八、音乐音响和音响音乐

音乐音响:以特殊的音响效果出现的音乐。

初二物理上物理概念总复习 篇5

第一章《声现象》清大学习

2010 12 25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而产生的。

☆在桌上撒些碎纸屑,敲打桌子时纸屑会。说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不能。

声能在中传播的事实:水中的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声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在水槽中盛入适量的水,两只手分别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相互撞击,我们可以听到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与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

> V

>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合 km/h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

s(当时空气15℃)。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当时空气15℃)。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测距离: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 vt。

☆测声速的方法:站在高大建筑物远处,大喊一声。记下喊话到听到回声的t,测出喊话人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s。即可算出空气中的声速v,v=st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一些失去听力的人(传导性耳聋),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

三、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指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是Hz。

声音可分为次声、可声、超声。可闻声:频率在 Hz之间。次声:频率低于20Hz。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低于

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长笛、箫等乐器,吹奏时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倒开水时听到声音的大小,与热水瓶内的空气柱有关。3.响度:指声音的。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振动越大声音越响。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产生的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的发散。例如,医生的听诊器。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4.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高音歌唱家──指。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分贝计量的是声音的响度。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中午要午休时,邻居家里大音量播放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就会变成。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 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b.判断雷声有多远。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光源。分类:,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标。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⑤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⑥排纵队看齐。⑦木匠检查木条刨得直不直。

4.光速: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 = 3×108m/s = 3×105k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与声速相反,光在中传播的速度最快。一般情况下,V气

V液

V固。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都会发生。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的两侧;反射角入射角。3.光路可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4.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因为光进入我们的。分为两种情况:(1)物体本身发光(光源),发出的光直接射入我们的眼睛;

(2)物体本身不发光,是由于物体表面反射其它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5.反射分和

⑴镜面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反射。⑵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四面八方。条件:反射面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的缘故。(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利与弊。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①像、物相等。

②像、物到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平面镜的作用:(1)(2)2.球面镜:

1)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凸面镜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作用。(凸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镜,街头拐弯处扩大视野。2)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

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光。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牙医内窥镜是平面镜;五官科医生的额镜是凹面镜。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进行实验。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选用平板玻璃而不用平面镜的目的是:平板玻璃是半透明的,便于看到蜡烛的。

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传播方向

(折射角=入射角=0度)。3.光路可逆: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物体的,看到的位置都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色散。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一束太阳光照在红玻璃上,只透过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红纸板上只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蓝玻璃上,只透过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蓝纸板上只反射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这说明: 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也就是说: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物体通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反射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3.色光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绿光照在绿色的菠菜上,菠菜呈绿色;照在白纸上,白纸呈绿色;照在红纸上,红纸呈黑色。

☆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是因为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把七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2.红外线:在光谱中的红光以外存在,人眼看见。

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与物体本身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紫外线:在光谱中的紫光以外存在,人眼看见。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 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在焦点(F)。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5.测焦距:(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3)用刻度尺测出透镜中心到光点的距离即为。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暗箱中的胶卷相当于光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它能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当物距稍大于焦距时,它能成倒立、的实像。放大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当被观察的物体在其焦距以内时,它能成、放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侧。

3.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何异同:

不同点:平面镜是通过光的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是通过光的成放大的虚像。相同点:都是由光线的反向的交点组成,都不能用光屏来承接。而且都是的。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以内;②烛焰在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正。物距等于像距(u = v = 2f),成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u > 2f,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f< u < 2f,v > 2f),成、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u < f),成正立、放大的。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点。⑵u=2f是实像放大和缩小的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和角膜的共同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使像成在视网膜上。4.透镜焦度用ф表示,f表示焦距,则ф=。眼镜片的度数T=×100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5.取一副老花镜,测定它的两个镜片的度数。器材:一个白纸屏、一把刻度尺、一副老花镜 步骤:

(1)将两个镜片分别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的光点(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镜片到光点的距离f1、f2(4)用公式算出镜片的度数.T=×100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显微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稍大。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望远镜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

3.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有关。☆简述测焦距的三种方法(近似值)

办法一: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使另一侧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点,量出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二:把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透过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当字很模糊不清时,量出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三:利用凸透镜成像,当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时,量出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再除以2即为焦距。

☆简述区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看外观,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方法二:对着课本上的字看,能把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否则属于凹透镜。方法三:正对太阳光,能会聚太阳光的透镜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方法四:能使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的透镜是凸透镜。

方法五:让一个远视眼透过镜片去看近处的物体,能看清楚的是凸透镜。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我们把物体的叫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2.热力学温度与常用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 K 3.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

二、熔化和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温度不变。熔点:晶体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点:晶体形成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3.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在路面上喷洒盐水,盐水使雪的熔点,积雪很快可以熔化。

三、汽化和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的形式。它们都需要。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⑴液体的高低; ⑵液体表的大小;

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

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空气、依附物、留下的液体的热量),具有致冷作用。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方法:

⑴(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⑵。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用小纸锅烧水,能使水沸腾,而纸锅自身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由于水沸腾吸热,温度保持,使得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冰冻后,取出放置一会儿,可以发现变湿了。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为什么?

擦不干。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金属)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表面。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表面发生,所以一时擦不干。

四、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较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所以“雪后寒”。☆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华成(霜),附着在冻肉上。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灰尘等。)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3.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

6.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电子带。电子绕核运动。

7.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单位:(C)元电荷

1e=

C

8.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9.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导体:导电的物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电荷。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绝缘体:

导电的物体。不易导电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金属镁的原子核带有12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带有12个电子;这些电子总共带1.6×10-19C ×12 =1.92×10-18C的电荷.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形成: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把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2.电路是。4.电路组成: ①:提供电能 ②:消耗电能 ③:输送电能

④开 关:控制电路的 5.三种电路: ①:接通的电路。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连接起来。(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引起火灾。)

三、串联和并联 串联:

定义:元件逐个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断开所有用电器都工作。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 并联:

定义:元件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开关作用:干路中的开关控制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1.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②各个元件之间相互影响。

③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其控制作用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2.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②各元件之间互不影响。

③开关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本支路电流的通断。

3.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的单位:A mA、μA

1A=

mA

1mA=

μA 2.测量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负接线柱,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

六年级数学数的概念复习 篇6

2012-06-21 08:15三亚市第一小学 周燕

1.正整数、零与负整数统称为整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0.1.2.3.4.5,…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自然数的基本单位:任何非“0”的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自然数不仅表示事物的多少,还表示事物的次序。

4、“0”的含义: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但并不是说“0”只表示没有物体,它还有多方面的含义。比如在表示温度时,它是正、负温度的分界线;在刻度尺上,它是起点;在数轴上它是整数和负数的划分点;在计数中,“0”起占位作用。还可以从运算的角度认识“0”,如任何数加“0”都等于原数;0和任何数相乘得0;0不能做除数……

5、计数单位:数数时用的单位就叫做计数单位。计数单位有:个

(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6、数位: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就叫做数位。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7、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读不出来,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8、多位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9、比较正整数大小的方法:如果数位不同,那么数位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依次类推直到比较出数的大小。

10、倍数和因数:自然数a(a≠0)乘自然数b(b≠0),所得积c,c就是a和b的倍数,a和b就是c的因数.例如:4×5=20,4和5是20的因数,20是4和5的倍数。

11、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因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12、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13、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14、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5、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作互质数.互质的两个数不一定是质数,例如(8和9),但是 两个质数一定是互质数,例如3和5。

谈“数的整除”中概念的复习 篇7

关键词:数的整除,理清,复习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多十分重视“数的整除”中概念的复习。大家知道:整除的一些性质为:(1)如果a与都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任意整数,那么积ac也能被b整除。(3)如果a同时被b与c整除,并且b与c互质,那么a一定能被积bc整除.反过来也成立。对于整数a,b,若有q,使得a=bq成立,则称a可以被b整除,即b可以整除a,即a可以整除以b,一般说a除以b后是整数,记作b/a,这里斜线是竖线,找不到符号,如2/8,a叫做b的倍数,b叫做a的约数或因数,a也是被除数,b是除数,q是商,数的整除是做整数的范围内定义,是通过商的性质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的概念。

一、加强对比,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复习之前,教师提问:什么是自然数?整数包括什么?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指明,我们所学的“数的整除”中的数是指自然数。然后以“整除”为主线,抓住有关的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对比,对联系密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避免知识间的相互混淆。

1.除不尽,有余数除法算式、除尽、整除四种情况的对比。出示例题:(1)1÷3=0.333……;(2)4÷3=1……;(3)6÷5=1……;(4)2÷0.5=4;(5)0.2÷0.1=2;(6)9÷4=2.

按要求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上:除不尽:(1);有余数除法算式:(2);除尽:(3)(4)(5)(6);整除:(6)。

通过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对“除尽”与“整除”进行对比。从中使学生理解到整除是除尽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对以整除与除尽的关系也可以用直观图来表示,加深知识间的理解。

2.质数与质的因数,质数与互质数的对比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首先可以从质数、质因数、互质数的意义出发,启发学生分清,质数是指一个数;质因数也是一个数,是相对一个合数来说的,这个数是质数双是一个合数的因数;而互质数是指两个数的关系。具体方法可通过例题加以对比说明:(1)2、5、9,哪些数是质数:2、5;(2)12=2×2×3,2是12的质因数,3也是12的质因数;(3)5和7是互质数,通过实例来加以说明,质数与质因数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质数与互质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

3.约数与公约数,倍数与公倍数的对比。对比时同样可以从意义上来说明,最好是能从实例中进行对比,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约数、倍数是在整除的情况下,一个数对另一个数来说的关系;而公约数、公倍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公有的约数,公有的倍数来说的。

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的脉络

复习的目的就是学生理解概念,避免知识间的混淆,因此在加强对比之后,一定要把部分的概念系统地整理出来,划成表让学生记住。这样把“数的整除”中的概念进行对比的复习,又把概念系统地列成表,既能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进而学生就能运用概念去解答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再感到头痛。以“数的整除概念复习”这一内容来说吧,它是一节数学概念最集中、最抽象,也是最容易混淆的内容,如:奇数与质数、合数与偶数、互质数与质因数、公倍数与公约数等。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抽象又乏味。一般情况下学生是不愿意上这样复习课的。于是,自己就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创意,用操作活动的形式,通过全程的师生互动,将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常用方法“用词造句”迁移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求新的心理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课的开始,先用“45和9”要求学生“造句”到课尾的依托“快乐大转盘”这一当时流行的娱乐载体,进行的“数的整除”单元中的概念集中运用,使学生不但不感到复习这些数学概念抽象无味,而且给这些“数概念”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效果出奇的好,这就是数学活动课中让学生愉快地说的结果。这一学习过程中的最大特点是摆脱了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要求,学生做习题的一般模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教学中不但要学生会说,而且要求学生说得好,不但要学生对老师说,而且要求学生能在同伴间进行辩说;不但要学生会说为什么是这样想的,而且要求学生会说为什么不是这样做的,通过愉快而有思考的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玩是儿童的天性,学是儿童的天职,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寓教于乐”,注重活动的情趣,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重视它愉悦身心的作用,是数学活动课的“生命线”。在“数的整除概念复习”课中,让学生通过“玩”———按要求摆数来达到巩固“能被2、5、3整除的数”特征的同时,还有机结合了如何进行合理的归纳和表达这些要求。学生在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过程中,“玩”得很自由(摆法的新颖性),学得很有趣(摆法的个性化),练得很灵活(交流的互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此外,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较少克服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在转化过程中遇到困难会出现灰心丧气或有一点进步就感到满足,流露出骄傲的情绪,阻碍继续进步。教师应及时进行帮助教育,使他们继续努力永不放弃。对智力较差的学生,重点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尽量减轻作业负担,适当放宽要求,让他们易学,乐学。

高中生物复习中概念的整合和梳理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整合;梳理

高三同学进入紧张的高考一轮复习,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综合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高中教材中有些概念从表面看差别很小,但含义却大不相同。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将各章节中类似的、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如下:

一、区分应激性、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应激性:任何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植物的向性运动:指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日葵的脸总朝着太阳。

植物的感性运动:含羞草的这种叶片闭合和叶柄下垂的现象,并不是“害羞”,而是植物受刺激和震动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称为感性运动。

含羞草受到刺激小叶合拢,是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细胞紧张改变的结果,是因为分布在叶片中的水分布改变而使其闭合的,而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的,自然不需要ATP。植物的感性运动到底算不算应激性?首先应激性是生物体随环境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反应的特性。应激性是生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丧失这种特性,生命活动就随之停止。那么感性运动应该是应激性的表现。

二、DNA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和DNA解旋酶

DNA限制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

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解旋酶: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并能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三、氨基酸、密码子、反密码子的种类

自然界中氨基酸有20种,密码子有61种。所以一种氨基酸不一定有一种密码子,而一种密码子一定有一种氨基酸。那么tRNA的种类有多少种呢?目前有的高中教师及一些资料给学生说是61种,我认为不妥,理论上说最多61种也不对,因为tRNA的划分并不是以反密码子的不同来划分的。在生物体中tRNA的种类要少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61种),关于怎样用少数tRNA来识别61种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不同生物各有不同的方式。

四、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生发育过程是: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在网织红细胞之前红细胞是有核的未成熟的红细胞,尚残留部分核糖体,但是之后成熟红细胞不仅没有细胞核,而且也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利用脂肪酸等。这些形态特点,既使红细胞的代谢率较低,又使红细胞无法长期存活。只有鸡的红细胞才有细胞核。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细胞,其体积比红细胞大。也有成套的细胞器。白细胞可以合成蛋白质,比如一种特殊的白细胞——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可以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上一篇: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000字左右下一篇:顾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