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共9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1

062711187-94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

《区域互动促进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行动研究》的子课题

常熟市实验中学 朱永发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我校是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在“十五”期间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批准设立的江苏省“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招标课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经过四年时间的研究,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教学资源初步形成规模,为教务管理、教学应用提供了支撑。在建设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还重视应用与研究,各学科度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实验教师形成了一部分研究成果,部分作品在各级各类评比中屡屡获奖或者在出版物上发表。其中有两个网络课件分别获全国一、二等奖;《学摄影》获全国专题网站二等奖;两篇论文分别获全国、省三等奖;一个教学案例获大市一等奖;10篇文章在出版物上发表。并于2005年3月31日由江苏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和省电教馆组织专家到校进行验收结题。为了进一步巩固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数字化校园”的内涵,真正把建成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创新应用,使数字化校园建设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亮点。所以我们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二、课题的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信息化“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和教师的生活质量”,站在生命的层次上研究和处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过去更多地关注电脑,转向关注人脑,着眼于为师生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所以我们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三、研究的方法

我们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 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行动研究法认为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发现以及推广普及,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它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强调问题来自实践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行动研究强调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必须意识到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这种研究的动力来自实践者本人。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本课题于2006年2月开始启动,有二位副校长直接参与课题研究,这样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经费,并可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业务指导。信息中心主任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人员,信息技术老师对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支撑,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每年制定一次研究计划和做好小结,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每年2-3次),及时收集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思阶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四、阶段研究主要成果

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和结合本校实际,依托学校优越的信息技术环境,(附网络拓扑图)着眼于教师、学生的各方面素养的提高,不断增强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意识和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论文、课件、教案、科技活动等获奖。其中国家级的有徐晨老师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赛一等奖等8项;江苏省级的有邓辉老师的《消化系统》课在2007年江苏省初中生物教学优秀课评比中获二等奖等14项;苏州市级的有我校英语团队(张明亚、奚建新、邹惠云)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一等奖并获初中组十佳网络教学团队等14项;常熟市级的有丁方老师的《传媒的发展》在2006年常熟市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中获一等奖等22项。(详见附表:阶段研究主要成果一览表)

五、小结与反思

1、课题研究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即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自信心、坚持力、探索精神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的品质,是创造力的源动力,决定了人们对创造寄予无限的希望。

创新能力,即教师解决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它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由创造性地确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等因素构成的。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性、维持性的教育,创新教育一方面牢固地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以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求这种新型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要求这种新型的教育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信息技术具备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储存和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显示,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育信息源一定时间内大量高速率地传输,同时映 2 象的切换伴随着声像,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信息技术不仅显示出教育内容的创新,更在教育界的实践过程中体现了创新教育思想,解决了传统教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科学研究的量化过程,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情况,解决问题的思维展示过程,动画实验等虚拟现实仿真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演示,在动态中观察,使问题的结论迅速形象地展示,提高了教学速度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这些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认知的学习情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例如:丁方老师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课件以电影中火烧圆明园一场戏开始:从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到大水法遗迹。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冲天火光中化为残垣断壁„„这是怎么了?又是为什么?教师在短短的两分钟里,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圆明园,是被雨果称为“人类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中国所谓“康乾盛世”的能工巧匠几代人的成果,这使学生感到喜。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清之精华在圆明园”,看到中国的圆明园被毁,这使学生感到悲。然而圆明园被谁毁?英法联军。这使学生感到怒。然而圆明园为什么被毁?英法联军的借口是因为双方换约过程的冲突,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他们要惩罚的是咸丰皇帝。这使学生感到哀。今天象圆明园这样奇迹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产。毁灭圆明园就是在毁灭世界文明!但其背后的原因呢?邓小平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开场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光,“吊足了胃口”,使学生欲罢不能。这为本课内容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后老师可以层层剥笋,润物无声中达到教学目标。

另外,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显示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以及多种教育媒体的综合利用,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教育的质量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必须经过教育过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大大地扩展了教育过程的内涵外延。从而达到促进师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例如我校化学组的老师由主备课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其他老师集思广益充实课件内容,制作了一整套化学教学的课件,然后全体化学老师资源共享,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的化学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2、课题研究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教学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变革。

我校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大部分老师都能使用Word来制作教案、制作讲义、出测验题;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内容的课件进行上课;利用因特网搜寻相关教学主题的资源并作整理分类,形成自己的教学材料资源库;或使用网页编辑软件如FrontPage和DreamWeaver来制作自己的专题网站(目前有十个)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并向课外延伸。还整理资源并提供分享,这样不但自己下次准备类似的课程内容时可以事半功倍,而且校园网的特性,也可以让其他教授相同课程的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参考使用。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3、课题研究的反思和今后的设想

①我们工作做得很多,但理论学习不够,今后要加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研究理论 学习,使研究工作有指导、有方向,少走弯路。

②有些师生由于升学压力过大,信息技术掌握得不够,制约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③我们通过课题的研究资料积累很多,但缺乏科学的管理,今后要加强资料的归类做好便捷检索工作,使现有研究成果发挥最大作用。

鉴于上述问题,我们继续要认识到课题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继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继续深入扎实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后备力量作出更大的贡献。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及时把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充实课题网站,争取更多的研究成果迎接专家们验收。

2009.3.

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2006.2-----2009.2 国家级: 1、2006.2 我校蒋雯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在《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年第3卷第4期上发表,该论文被该刊学术评审委员会评审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2006.7 夏梅芳在“首届全球ET学术峰会—200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3、2006.7 蒋雯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网站在“2006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中荣获网站评选二等奖暨特色教育主题网站。4、2007.4 朱永发《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研究报告论文在《中国名优校长创新全书》评奖中获一等奖,并录用出版。5、2007.6 徐晨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赛一等奖。6、2007.6 蒋雯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获电脑绘画类指导工作二等奖。

附:学生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 卢婷二等奖、梅雅婷二等奖。7、2007.7 蒋雯的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氛围》被《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杂志录用,并获一等奖。8、2008.5 张明亚的论文《新课程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及注意点》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及教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入编《2008中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论文与教案选》

省级: 1、2006.5 丁方的《传媒的发展》获第四届苏州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中学组二等奖。2、2006.7 蒋雯指导郑纯在2006年江苏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应用竞赛中获初中组二等奖。3、2007.1 二00六年江苏省中学数学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张建良《通过网络延伸与学生交流》二等奖。4、2007.4 徐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浅谈》在“DELL杯”第五届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文、方案及课件评比中获初中组论文类三等奖。5、2007.4 朱永发老师在江苏省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活动中被评为活动优秀科技辅导员

附:朱永发、徐晨老师辅导学生获奖江苏省第14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活动

投篮机器人:温李延

一等奖张本骞、二等奖、叶敏超

二等奖

赵凌洋

三等奖

足球机器人:邹戴晓

三等奖、张佳汇

三等奖、顾

三等奖 6、2007.8 二00七年课改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徐

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优秀论文。7、2007.11 邓辉的《人体的激素调节》获二00七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 8、2007.12 邓辉的《消化系统》课在2007年江苏省初中生物教学优秀课评比中获二等奖。9、2008.11 我校被评为创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10、2008.3 徐晨的论文《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获2007年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11、2008.8 2008年江苏省课改优秀教育论文评比

二等奖:蒋

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12、2008.10 徐晨的《数据的筛选》获二00八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案例三等奖 13、2008.5 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模型(军舰拼装)竞赛活动:

初中组

二等奖:钱亦翔

三等奖:钱子安、殷梓勋 指导教师:蒋雯、张明亚 14、2008.6 江苏省第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

投篮机器人:第一名

支宇航

第二名

秦阳光、祁志豪

第三名

朱经炜、唐学范

足球机器人:第一名

健 指导教师:蒋雯、张明亚

苏州级: 1、2006.2 苏州市第二十三届化学教学年会交流论文

夏梅芳《对初中化学新教材实验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一等奖; 徐文琴《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初探》一等奖;

徐步田《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实践活动的体会》三等奖; 盛培红《浅议化学教师在信息技术中对学生的引导》三等奖; 2、2006.10 蒋雯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3、2006.10 邓辉《消化系统》课获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6年中学生物评优活动初中组一等奖。4、2006.12 徐晨在2006年苏州市第三届中学信息技术优秀课评比中获初中组二等奖。5、2007.6 孙霞执教的《新闻专题》一课荣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2008.1 张暐的论文《网络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在2007年苏州市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分会的论文评审中被认定为交流论文 6、2007.7

2007年苏州市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素质竞赛

初中组:郑

一等奖

指导教师:朱永发

二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吴沁祺

三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王莹姿

三等奖

指导教师:蒋雯

王怡嘉

三等奖

指导教师:朱永发 7、2007.12 沈嘉骏在2007年苏州市”星海杯”中小学生科技模型制作竞赛活动中两栖动力组个人二等奖。8、2007.12 徐晨的论文《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谈新课改下信息技 术教师专业发展》在2007苏州市教育技术研究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9、2008.1 我校英语团队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中获初中组十佳网络教学团队。10、2008.1 我校英语团队(张明亚、奚建新、邹惠云)在2007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中获初中组一等奖。11、2008.1 苏州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

蒋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活动设计研究》三等奖。12、2008.4 苏州市教育学会二00七年优秀教案评选 徐

晨《数据的筛选》

二等奖

张明亚《WORD中表格制作与数据规划》三等奖 13、2008.11 《常熟实验中学校园网》网站在第二届苏州市优秀教育网站评比中获教育门户网站类一等奖

常熟级: 1、2006.2 朱永发主持的课题“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在常熟市“十·五”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2、2006.5 丁方的《传媒的发展》在2006年常熟市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中获一等奖。3、2006.8

2006年常熟市中小学课件论文评比结果:

信息技术论文:吴庆丰《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新课程整合的一些探讨》二等奖; 多媒体课件:吴庆丰《声音》一等奖;

方《传媒的发展》二等奖。4、2006.12 常熟市初、高中学校信息技术青年教师评优课决赛: 初中组:一等奖

晨 5、2006.12 2006年常熟市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评优课比赛

一等奖: 孙霞

初一语文《七颗钻石》。6、2006.8 朱永发被命名为常熟市第六批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7、2007.5 常熟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科学幻想电脑绘画比赛

玥《太空漫步》二等奖

指导老师:徐晨 8、2007.12 常熟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科学幻想画:瞿乃隽《海底之城》初中组一等奖

指导老师:卓

顾凌枫《新世界》初中组二等奖

指导老师:顾君瑜、顾建平

求《太空火车站》初中组优秀奖指导老师:顾君瑜、顾建平

拱桥模型制作:胡晨迪、孙子豪 三等奖

指导老师:吴庆丰 9、2007.12 我校被命名为常熟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10、2、2008.1 我校获2007常熟市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中学组团体二等奖。11、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中学组

个人一等奖:李颖佶、倪雨婷

个人二等奖:平荪艺 12、2008.1

2007年常熟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

中学组 一等奖:徐

晨《利用有利环境促进专业成长》

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氛围》

二等奖:陶剑华《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实践与探索》

三等奖:张明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雏论》 13、2008.1 我校被评为2007年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先进学校。14、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活动优秀学员:倪绍棠、田心馨、卓佳、季叶红、王蕾、宋韧、吴庆丰、陆晓丹、薛梅、周玮贤、沈燕 15、2008.1 2007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远程学习伴我行”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

吴庆丰《远程学习伴我行》 钱

维《远程学习伴我行》 范

沩《远程学习伴我行》 蒋

雯《远程学习伴我行》 季叶红《远程学习伴我行》 殷

歌《远程教育学习心得》 许

欢《远程学习伴我行》

暐《远程学习伴我行》 周玮贤《远程学习伴我行》 16、2008.1 常熟市2007年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

一等奖:许

初三物理《变阻器》

二等奖:徐文琴

初三化学《铁的冶炼——合金》 17、2008.7 秦阳光在“奥运在心中”2008年“我爱祖国海疆”苏州市青少年航海模型竞赛中获中学组电动遥控快艇项二等奖 18、2008.12 周沁心的“理想家园”在常熟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科学幻想画三等奖 19、2009.2 我校被评为2008年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先进学校 20、2009.1 2008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优秀学员:刘英、顾洁、蒋雯、陈建平、薛梅、李艳、冯新 21、2009.1 第二期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伴我行”征文比赛

二等奖:蒋

雯《远程教育学习心得》

三等奖:殷

歌《远程教育伴我行》 22、2009.1 2008年中小学生键盘操作比赛

二等奖:周洽、庞宇洋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创新”,品生 (社) 整合,课件,教学

21 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世界教育的发展同样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这场变革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渐被人们认同, 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模式已走进了小学日常课堂。然而,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未体现课程的学科特性, 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未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无效的整合反而在可用其它教学媒价值观取代时变得苍白无力;三是未恰如其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四是荧屏取代了课本的作用, 人机互动取代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这些不利因素导致课件的“主导”影响着学生的主体, 课件领着学生学、学生跟着课件走等现象大量存在, 课堂模式混乱低效。在此背景下, 我校提出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已开展实验研究一年多。笔者以课题实验过程中取得的点滴心得, 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实施“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 借以抛砖引玉。

一、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趣味性

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 在设计制作优秀的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 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视听合一的效果, 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而教师精心选择的画面、音乐、动画等, 以充分的新鲜感、动荡的好奇感、强烈的震撼力,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课件, 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以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 改变以前固有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 使“乐学”落到实处。

例如:我校的刘老师在《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的《和春风一起玩》一课的教学中, 就借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顺利达成目标, 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课前, 她播放《春天在哪里》渲染气氛, 课伊始, 就利用多媒体出示风娃娃图片及风声, 声情并茂的一句“瞧, 调皮爱玩的风娃娃迫不及待的赶来了。”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可爱的风娃娃呼的一吹, 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儿歌。 (课件再出示《调皮的风娃娃》) , 大家一起来读读吧!”借助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视听合一的效果, 创设巧妙情境,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接着, 在“玩一玩, 我和春风捉迷藏”的体验活动中, 出示课件, 春风拂过的活动画面“, 春风娃娃藏起来啦, 她在哪?你们能找到她吗?那就赶快找一找吧!比比谁的眼睛亮!”在这一环节, 刘老师打破了单一、呆板的课堂模式, 借助多媒体课件春风拂动的生动画面带领学生自主去寻找风、发现风的存在及特点, 让同学们在玩一玩的游戏中体验和风一起玩的乐趣的情感。这样的活动设计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又体现了新课程中品德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多媒体课件真正起到辅助优化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学科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具体体现在在学科教学中能够抓住学科特性、需求,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品德与生活》学科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和春风一起玩》一课的教学中, 刘老师在执教“我和春风娃娃玩游戏”这个环节时, 借助风娃娃的侃侃而谈的温馨语音提示:“1.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打扮漂亮!2.风娃娃可不喜欢乱扔纸屑的小朋友!3.要分工合作, 互相帮助哦!”结合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动手操作体验中, 自主养成良好的习惯。课的高潮部分, 在“说一说, 和风娃娃一起玩的收获”这一环节中, 刘老师先利用多媒体, 播放操场上学生玩风筝的视频, 当学生看到熟悉的同伴, 熟悉的场景时, 一下兴奋起来。这时, 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和风娃娃玩, 感觉真开心, 我发现了____。”这样, 又一次成功的借助多媒体, 引导学生投入积极的思考中。

三、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交互性

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 互动式的教学设计可使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 生机之间以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选择、探究、创新, 实现个性化的探究性学习, 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 共同提高。品德与社会教材中, 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信息, 有大量的信息、事例可供利用、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事例, 步步渗透, 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成长中的新问题》时, 课一开始, 通过播放音乐《我们多么幸福》和学生成长中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幸福, 然后通过音乐的渲染, 图片的再现生活, 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出现过的新问题, 并且谈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态度。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得到充分的促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中的有效运用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改以来, 关注生命, 激活课堂, 以学生为本, 促进发展, 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而以往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 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 教师在“探究—创新”教学模式下, 可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任务, 使学习过程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动、真动、主动”的过程。

例如:在《多姿多彩的媒体世界》一课教学中, 可利用多媒体网络, 为学生提供便捷、丰富的阅读资源。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如进入“泉州信息超市”可以搜索查找有关景点介绍, 了解家乡及世界各地的民俗民情。进入全国各地的旅游网站, 可以查找许多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学生通过查找、下载信息, 有了广阔的文化背景, 习作时就能游刃有余。又如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六单元《向人民英雄致敬》, 通过多媒体课件, 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从黑暗中走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也曾走过一段艰难坎坷的道路, 英雄、伟人也都经历过挫折的考验。让学生通过自主上网查找资料, 整理、交流、汇报, 在一系列视频短片中体验、畅谈, 畅谈中感悟。这样开放性的设计,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 照顾到全体学生的不同水平、个性,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反思空间, 发挥学生潜力, 使学生在探究—创新活动过程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整合;有效教学

G633.67

一、课题背景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小学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已成为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课题。

二、研究目标

在新课程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学科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织、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内涵

(1)信息技术

①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②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2)有效教学

“有效”的内涵: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有效性的质量测量与评价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测评

(2)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组织的学业水平检测成绩

4.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5.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重点应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

6.利用信息技术使知识来源多样化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将使单一的由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学生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同时,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它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四、研究方法

1.采用教育实验法

(1)选定两个常规教学状态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班级,一个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照班。

(2)实验班搭建相应的网络平台,配备必要的电教器材和设备。

(3)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有效性的数据积累和分析,研究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

(4) 通过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检测,帮助实验班教师寻找教学的薄弱点及学生的缺陷,及时做到课堂改进,以此实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2.实验班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3.教师必须具备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适应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后新的学习需要。

4.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认知工具,要求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5、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有效性的质量与评价

五、研究结果

1.在三年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堂教学评价分数和考试分数均呈现剪差发展趋势。

2.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學的策略与方法

(1)建立校园网,并同区域内其他学校建立起互动平台。

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师生自主深入地学习与思考,能有效地解决日常教学与学习之间的问题;我校与上海绿川学校、浙江丽水青田的章旦学校、江苏仪征的青山学校及安徽涡阳城关中心校组成了长三角网上结对学校,通过网络互动、线下交流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研讨,网络的互动性提供多元的交流、研讨、学习的方式,提高了教研与学习的有效性。

(2)利用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用计算器进行数据验算,用图画工具学习几何图形认识,利用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等,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作用,既达到学习、应用技术目的,又较好地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内容中,使文本变得生动有趣。

呆板的文本在小小的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的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屏幕的点触,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觉。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问题讨论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科学、合理。

2.信息技术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延伸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进行课后总结

总之,有效教学是教师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和运用教学策略,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将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概括和运用,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新理念》主编陈旭远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评课的新理念与有效操作》主编黄宁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有效上课》(小学语文)主编周建熊生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4

——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通用技术课堂实效途径、方法的研究

上半年阶段小结

信息组

罗来仿

2015年我校申报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申报的课题《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有效课堂方法的研究》,于2015年11月15日确立为教育部管理中心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子课题。本课题为学校课题《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有效课堂方法的研究》下的子课题,自课题立项至今已历时半年,按照课题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进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具体的探究和实践,现就此课题上半年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理论学习方面

首先通过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对信息技术环节进行重新认识,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点题对应和什么是策略和方法进行进一步学习;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掌握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认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二、加强培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以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关键。为了保证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首先积极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如微课培训,既拓宽了的视野,也提高了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全面实施,深刻总结

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分析实践、总结反思,调整研究步伐,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自课题立项后,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活动中,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在每一节常规课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课程准备和组织常规课,上好课题示范课、研讨课。围绕研究课题,突显研究的主题,总结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鉴别,分析影响因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既强调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又注重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实施启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客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化解知识的难点,为学生营造了资源丰富、形象生动逼真、知识多元化的模式与仿真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合作地学习,使学习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了整合课堂的一般教学结构。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展开和深入,学生也逐步掌握了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5

学习心得

双辽市服先镇中心小学校 王清华

这次中央电教部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本次课题的研究我觉得是农村教师的最大收获,在《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中让我懂得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可以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我记得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局领导的关心下,我校新添置了多媒体教学白板。因此选择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技术支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图建构起崭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这样不仅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比方说目前我校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还有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等等。

就拿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突显开放性与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特点:

1.以立人为宗旨的价值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实验原则是将“立人”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2.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气氛活泼、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它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3.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自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具体操作中,应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突出自主,它不是“填鸭”、不是“牵牛”、也不是“放羊”。而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条不紊,灵活自如地展开教学。既要将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以实践为本位的训练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强调将思考权、发言权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周玉仁语),确保学生能充分实践;它重视通过问题情境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期望,保证学生能主动实践;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随着问题的解决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6

双辽市红旗中学 张荣凡

教学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策略”一词原是军事用语,引入教学领域后,引起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重新认识,人们更自觉地把教学活动理解为有明确目标、有各种最优化手段与方法以保证目标实现的系统。所以,教学策略的研究,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完整性与科学化,也是教学理论和实践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效教学”是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教学理论之一,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目标。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以及实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实物投影仪、电脑、电子白板等技术进入我们的课堂,为广大的教师带来了各种新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中学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将以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可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校抓住机遇,从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实际出发,选择了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充分利用我校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从而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新一轮课改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美术素养。

师本教育的致命问题在于它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个性。正如丰子恺先生一幅《教育》的漫画:一位先生把一块块泥放进模子里,印出了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娃娃。在教育走向生本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印泥人”的匠事了。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有效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美术学习领域。)

(二)研究内容:

主要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包括美术阅读教学的研究;学生协作学习的研究;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美术教学更形象,直

观,生动;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阅读更为便捷,读写结合更为密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写作活动的个性化特征更为突出。

三、本课题的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和实验步骤。

(一)理论指导:

1、《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学科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转为“做”,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着与客观主义更为对应的一面发展。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认识并非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的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主体的认知结构亦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

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正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感受、体验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获取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过程,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即在符合时代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有效课堂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正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研究对象 7-9年级学生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

1、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采集、剖析为主要内容,发动教师参与,经过反思、筛选、提炼出不同课型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程序,形成稳定的、具有理论支撑的美术结构。

2、行动研究法——引导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文献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理解、验证、应用。研究过程与常规教学、日常教研、教师培训结为一体,主要以三种培训推进研究: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课例分析、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二是“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理念观摩、经验交流、骨干示范的方法进行;三是“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以点促面的方法进行。

(四)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6月):

(1)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本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3)优化校园信息环境,丰富资源库为课题实施做好准备。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1)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实施研究。(2)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讨交流。

(3)将科研、教研、教师培训有机结合探索新的校本教研模式。(4)建构不同课型的美术教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5)开展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

(6)定期开展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加强培训的力度,督促试验教师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及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

(7)不断补充、完善信息资料库,建好课题研究网站。(8)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

3、成果汇总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4月)(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整理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资源等,整理学生问卷、成绩统计、相关评价等资料。

(3)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职责:负责实验方案的撰写、实验计划的的制订、实验过程的具体指导、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教师:

职责:参与实验过程,探索教学模式,收集整理实验资料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主要在“研”字上求发展,在“实”字上下功夫,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经常化,专题化,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主要成员曾先后承担省级教育科研课题

研究,并在有关教育部门和专家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实验。省级重点课题经省电教馆课题研究专家审核,我觉得我校课题主要研究成员具备积极的研究态度,并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有能力继续开展更多的有实效性的课题研究。

2、目前,我校有机房1个,装配了50多台电脑,8个班级都装有多媒体展台,其中,有5个教室装有电子白板。每个教师宿舍都安装了电脑。基本上实现了校园网络资源共享和宽带上网,创建了大容量的校园资源库。全校有270名学生,有电脑的家庭占到70%以上。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了,为研究本课题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如果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7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中小德育不可避免地面临全面挑战, 表现为多元化的信息为主体德育带来新的任务。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中的思想观念常常是多元的, 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观念的集合地。如何发挥德育作用, 如何使主流的思想意识在网上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

(一) 网络信息源良莠不齐

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选择, 但网络上东西的品质却是良莠不齐的, 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谣言和误导, 甚至有不少邪教异说等精神垃圾。因此, 在网络世界面前, 如何帮助青少年作出正确的选择, 提高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合理利用好网络, 也是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 网络社会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网络的新异性、信息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媒体化以及家长主观上自认为的对孩子上网时间的可控制性, 使得网络为人们所接受和欢迎。这给学校德育途径的拓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三) 信息技术为小学德育提供多种方式

多媒体信息带给小学生以多种感官外部刺激, 也为小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获得与保持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辅助作用的同时, 也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问题:如何让互联网成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如何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的变化, 大力推动小学德育途径的拓展和创新, 增强小学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避免学生沉溺于网络等, 都是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校德育的新方式

德育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要求及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 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方法。

图1中, 教育者、学习者、媒体模式、德育目标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形成德育途径。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媒体模式教育学生;学习者的接受情况反过来作用于媒体模式、教育者和德育目标。

(一) 搭建德育网站, 构筑德育平台

网站德育资源的整合与构建是拓展中小学德育途径的核心内容。要进行网络化的小学德育, 必然要在网上现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基础上,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和重新构建。较之传统媒体的区域性、时效性而言, 德育网站具有广泛性、长期性的特点。学校针对德育教学可以设置德育专题网站, 这是德育网站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是教育者以社会时事或学生道德规范的某一个侧重点为主题, 围绕该主题将与相关的内容和信息,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认知规律进行重新组合链接, 以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呈现。

(二) 建立班级特色网页, 开展德育活动

班级文化是学校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 也是网络德育途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班级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设立具有班级特色的栏目。如有的班级网页设立了“班级述事”“学习博客”。有的班级根据学校活动设立的“网上祭悼汶川”“中华民族网上行”等专题。网络也创造了新型的人际关系, 班级网页与班级网页的“友情链接”扩大了学生交往范围, 学生超越时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没有任何障碍任何歧视地进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往。

(三) 开辟网上论坛, 增强网络认知学习

班级论坛是立足班集体而设立的班级内部事物论坛。它的结构通常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设立, 是展现班级特色, 表现学生特长, 商讨班级事务的平台。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 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的权威性, 利用网络条件为教师及学生建立“德育课程资源论坛”, 提供相关的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网上获取信息, 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素材再加工, 最后以多媒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教学创新策略的作用和效果

中小学网络化德育途径是在依据现有德育理论巩固现有德育途径的基础上,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发挥其不断发展的信息服务功能, 以局域网和广域网为平台, 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 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

(一) 新途径的应用发挥了德育的主体性原则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时, 强调让儿童主动参与,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 是通过与其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德育活动中, 以学生为主体, 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是人们基于对传统德育反思的基础上而获得的有关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和德育本质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全新认识。无论是德育网站、德育专题网站, 还是学校网站、班级论坛、班级博客、即时通讯, 都充分体现了德育的主体性,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教师在充分考虑到学生道德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所采取的德育方式。

(二) 新途径使得德育更具有开放性

在网络德育途径的构建过程中, 构建网络德育途径应当坚持开放性, 让受教育者参与其中, 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开发和完善德育方式。其次, 德育内容上也应该具有开放性。教育的均衡化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受到均衡教育, 无论哪一种形式, 让更多的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 接受德育信息。

(三) 新途径的应用使德育方式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种与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教育, 德育途径的开发应当坚持多元理论的指导, 吸收反映人类共同精神品质的优秀的理论, 以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道德需求为出发点, 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德育网站实现了德育方针、政策, 以及德育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展示, 让学生、家长、教师从德育网站对德育内容和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并指导自己的德育工作和方式;德育专题网站则就德育某一侧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德育感知和讨论;学校网站及论坛是从身边的学校做起的德育;班级论坛是对班级学生进行细节化德育的平台;QQ群和MSN则是在线德育的工具。这几种德育方式相互补充, 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 从群体到个体的德育。

摘要:德育途径的拓展是网络时代到来的必然选择, 也是德育与时俱进, 走向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必须借助网络超级工具的影响力, 发挥网络的功能, 在对传统德育途径进行扬弃的同时, 将德育途径拓展到网络上, 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信息技术,网络

参考文献

[1]马和民, 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2]汤悦.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J].上海电教, 2007, (3) .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8

【关键词】合理使用 多媒体 教学环境 优化 适当运用 互联网搜索 教学方法 改革 充分应用 交互式多媒体教室 教学模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5-01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 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这一课题摆在我们中职教育的面前。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本人长期实践,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逐步实现着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点滴变革。

一、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合理使用,实现了教学环境的优化。

曾几何时,枯燥的教材,冰冷的作业,成为学生课堂的全部。这些远离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的知识,被威严的老师灌输式地传给学生,教师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学得毫无趣味可言。

当我们学校所有教室均配备起了多媒体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等设备后。我试着发挥起了多媒体教室系统的优势,利用它们图文、声音、视频并茂的特点,用课前制作的课件,向学生完美呈现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课堂教学。有时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接入校园网的特点,登录到各种教学网站和各种教学资源库,点播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下载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进行呈现。

多媒体的直观性,突破了视觉的限制,学生可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则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其交互性,则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诸多特点,让我们大大地改变了教学环境。比如:上WORD排版课,我在制作的课件中加入了大量精美的报刊杂志排版效果图,加上POWERPOINT动画效果,学生刚一接触,就马上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被教学内容紧紧抓住。

二、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的适当运用,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互联网上海量、鱼龙混杂的知识极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将学生引入歧途。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自由开放互联网,教师很难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和管理学生,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因而,使用互联网教学并不多见。

但是,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的适当运用,却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有些可以安排在机房上课的学科,如:计算机专业课、电子专业课等……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这根线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CORELDRAW X3基础与案例教程第5章图形的交互式处理教案设计[案例18]世界建筑摄影(透视)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上课时,我首先通过网络教室将参考网址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查阅关于透视图的详细文字讲解及图解,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接着,我用课件展示课前制作的[案例18]世界建筑摄影(透视)》效果图,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再次,我用案例驱动,让学生通过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课件学习、查阅本节课教材学习、同学讨论学习、特别是通过老师发下的网址在网上学习,为下一步操作任务的完成扫清学习障碍。再接下来,我要求两位同学协作完成世界建筑摄影案例制作的学习任务。最后,我要求要求同学们在网上学习3D文字的制作方法,并合作完成3D文字制作拓展练习。同学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运用透视等工具,都完成了漂亮的3D立体文字制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创新、审美、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小结与反馈:教师将所有学生的作品通过网络教室收集在一起,并通过网络教室发放回每位学生的电脑上,使得每位学生能欣赏到其他所有同学的作品。教师展示两件最好的作品,并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学生在欣赏到其他作品后,进行讨论、点评并修改自己的作品,教师可将好的作品发到互联网上,让学生感受小小的成功。这样的教学,以互联网搜索为主线,从概念的理解到案例的制作步骤及拓展练习,都通过互联网学习,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充分应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

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为我们变革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我个人非常喜欢应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教学。比如,像我们学校,有的机房安装了伽卡他卡电子教室、有的机房安装了NETOP SCHOOL电子教室……我们上课时,可以利用电子教室实现内容演示、过程控制、师生互动和动态评价。比如,我校推行的无纸化考试,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所有学科外,电子专业的PROTEL、学前教育专业的弹唱录音、讲故事录音等等,都可以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系统环境下进行测试。测试收上的电子答卷,可以由教师利用电脑客观评判,并可以利用上课时间,将电子稿分发回学生,让他们拥有所有同学的电子答卷,引导他们进行互评,并一次次地比较、改进,教师则可对每个学生的改进进行动态评价。利用电子教室进行考试不仅是无纸化考试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学生推行过程评价的考核方法的一种尝试。

应该说,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系统的应用,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过程监控、分层式教学分类指导、过程评价等方面都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被充分重视、全面应用和普遍推广。

总之,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并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科特点,立足课堂, 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学习,通过学习,让我们的学生收获知识、学会技能、学会创新、学会学习,最终收获成功。

参考文献:

[1]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应用基础》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阶段 篇9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商德群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信息技术溶入学科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本文作了一定深度的探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学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影响了教师的教,又影响了学生的学。

使学生学会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输出信息是今天教育的基本目标,信息意识的培养,是教育赋予我们新的任务,将信息技术溶入学科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是这一教学目标的体现,当然,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作文教学中的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常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以前通常用于对学生的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各种素材中,理清思路,学会切题、审题,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但这种训练往往受到“材料”的制约,一段文字,几幅图画,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作文教学引进了信息技术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问题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作文教学? 问题二,作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教材”的改变

1、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数据、图形、语言、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使学生得到更完美更直观的综合信息。多媒体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通道,多种信息通道的配合使用对于信息传播效果的改善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形式,可以加快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的速度,又可以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把握事物的手段,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感性化。

2、网络化。

平民化、自由化、便利快捷的各种局域网组成的广域网的因特网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相对应的信息交流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手段,学生的知识来自交流并从交流中产生智慧,网络化扩展了学生的认知交流领域。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训练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教育模式”的改变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通常文本中的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阅读与检索的速度、效率都受到制约,而超文本的结构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链接和组合以及检索方法。而这种学习方法,对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从单纯阅读文字到多媒体应用软件。

传统的阅读材料是文字媒体,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使我们从文字扩展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乃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提高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程度,从而提高了效益。

3、检索式的资料查询。

传统的检索常常是十分累人和麻烦的事,而超文本和数据库的技术使检索成为轻松和便捷,只要用键盘简简单单打几个字符,在很短的时间内你想要的资料马上就出现在你的眼前。

4、个性化的不同层次的个体教育。

人出生后就生活在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里,所以学生的个性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而创造性正是个性的核心,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是发展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通道。计算机网络教育为个体学习,满足不同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案例

99年我们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设计的课件既用于教师的教又用于学生的学;在准备的材料中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和各种视频材料,最先的设计是单机版,只能用于多媒体教室使用,这种形式,仍是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个体作用不能体现,后来把课件改成基于Web的形式,将课件放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上,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室里进行授课,这样一来,无论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还是教学训练的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文本的图形化。

有一个材料:

这条小鱼在乎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许多小鱼被暴风雨卷上岸来,回不了大海,等待它们的将是悲惨的结局。一个小男孩在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个散步的男人忍不住劝道:“孩子,有几千条呢,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那你为什么还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回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为了增加材料的“张力”,我们将材料作了设计:一条小鱼,张着嘴,在水洼里正渴望什么„„彩色的图片显然要比单色的文字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展示材料的同时,我们还加了朗读。

显然,这幅带配音的彩色图片,要比一段文字更容易“打动”学生。同样还有一个材料,我们也作了设计:配音彩色图片。

地球的南极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然而最新研究发现,月球的南极则可能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阳光充足,且温度相对稳定,并发现了水和冰。自从1996

年科学家宣布有证据显示月球有水后,人类大大加快了移民月宫的步伐,有科学家大胆预言,人类最快可在15年内移民月球。

2、材料的图形化。

文字是我们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但它的信息量没有其他媒体大。在材料上,用一些图形、图像代替文字材料,在图形图像上含有的信息量大,有的可以加文字,有的什么也不要加,有的配上音响效果,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编造故事、抒发情怀,同一幅图片,全班50个学生可能讲出50个动人的故事,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学生思维训练的空间大大增加了。精选了好的主题,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学生各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情感。

3、视频的使用。

虽然图像也能提供“情境”,但动画、视频素材,有着其他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它对视觉的冲击,它的震憾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使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资料表明:人们的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94%。另外,根据对记忆率的研究:学习时同时使用多种感官,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益和增进记忆。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各个感官的功能,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旁白、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和各种声响音效可以刺激听觉;而交互式操作则更是发挥了人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

4、网络的应用。

基于Web页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使教师和学生走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校园网扮演和诠释了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的角色。超文本结构是Web页中常用的普通技术,所谓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

事实上目前的绝大多数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它将信息分成许多节点,节点之间用链进行网状连接,它可以在每个节点处提供多个不同的选择,易于实现“学习者控制”的个体学习的教学策略:鼓励以学生为中心,将流程的控制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习惯来选择和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根据教师提供的研制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可以探索不同的问题,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参加各种活动;学生可以使用由Web技术提供的超文本、论坛、聊天室、BBS、电子邮件、搜索等各种方法收集信息、交流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这样一来,原来普普通通的一堂作文训练课,已变成了思想、品德、行为、情感、信息素养、作文训练的综合课,其收益,远不是一堂普通作文课所能比拟的。

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学生的个体的分层次教学成为了可能。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育、健康情感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使教学的诸多情感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师运用计算机在进行学习的学生中“巡视”,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记录学生如何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跟踪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策略,能够获得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关信息,支持连续性评价,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起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现代教学观,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把计算机技术真正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否则,只能是把一言堂的“口灌”变成“电灌”,仅仅是把新技术强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在形式上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根子上仍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十分清楚: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什么?信息技术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如何进行合作性学习?怎样建立“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技术与教材之间有何种关系?在这样的新型

教学模式下,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方法和技能?这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在教学中自己的“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单元教学计划方法是教师们应该了解和使用的教学理念之一。

其次,研制、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十分耗时费力,其中有教学素材的数字化、教学素材的研制、教学软件的制作、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软件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靠学科教师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教师不但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使用多种软件,也要进行“团队合作”,要有信息素养。

再其次,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网络和因特网的使用,“玩转”网络,在这方面,往往学生会走在教师前面,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相对而言,教师反而有些“保守”,多一些抵触新事物的“惯性”。

创设情境、协商会话、团队协作、信息提供、单元教学、学生中心是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因特网的使用为我们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教师不可能掌握各个技术环节和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全部”内容,他们需要的是知道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那些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关联各种资源,如何组成协作小组,制定单元学习计划以及如何提供给学生搜索与分析信息的工具,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而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旁观者,一个合作者,一个领航员和一个陪练。

教育技术变了,教育方法也随之改变。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观念支配的,我们要使学生改变传统的注重接受知识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应用多媒体教学,应用网络教学、应用因特网资源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流,我们在使用最新技术的同时,更要注意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注重人文关怀,在关爱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培育,健康向上的情感的养成以及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社会。

2003年6月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

2、陈长顺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9

3、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信息技术与教育》 苏州大学出版 2001.2

4、上海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组 《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4.0版 2001.4

5、何克抗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上一篇:百善孝为先_小学作文下一篇:小学生学习雷锋做有道德的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