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来历及习俗(精选10篇)
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习俗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着是2月5日。
关于春节的对联
1.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2.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3.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
下联: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春节的古诗
1、《除夜》
白居易
2、《元日》王安石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腊月二十三―祭灶
送灶神也称过小年,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其目的无非是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点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保佑来年收成,一家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四―扫尘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在这一天会家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也寓意除去晦气。除此外自己要也做做清洁,沐浴换新衣是必须的。
腊月三十除夕―年夜饭、守岁、放鞭炮
腊月三十这一天活动最多,这一天一家人要聚齐,一起吃个团圆的年夜饭。一家要一起守岁,年长的人要给小的派红包。一直玩耍到凌晨。放鞭炮、烟花也不可少环节。
年初一―贴门神、参加祭祀活动
早起要贴门神、贴春联,迎接新的一年,祈祷风调雨顺、一家平安。大年初一这一天早上街道上都是碎红满地,“满堂红”象征瑞气吉祥。年初一一般是去参加祭祀活动,更具各地风俗不同,会有一些地方会有好玩的庙会。
以上就是人才网小编为您介绍的中国春节的来历及和传说的故事有哪些啦!如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中国人才网哦!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春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2.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3.关于春节的故事
4.春节由来的传说故事
5.春节的传说故事
6.春节万年创建历法说的故事
7.老子最神奇的一个传说故事
8.富兰克林关于智慧的故事
夏至是烤炉的起始,却还未到巅峰。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才是最热的天气。
“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着名诗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季阳气盛于外,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是不错的选择。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2017年关于夏至的来历2017年关于夏至的来历。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的传统习俗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那么,文化风蕴的夏至时节,又有哪些古老民俗呢?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8.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夏至吃什么养生
一、多吃青菜
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所以,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二、 多吃瓜果
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瓜类之首。另外,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饮用,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
三、多吃粥
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因受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四、 多喝汤
当人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简单易学的“防暑汤”如山楂汤、绿豆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五、 多饮茶
粽子中一般含有红豆,红豆不仅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人体常为湿热阻遏,红豆能够利水湿,解热毒,与绿豆相辅相成,堪称消夏良药。粽子中一般含有红枣,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
粽子总会用到芦苇叶,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所以对於脾胃虚弱和肠胃不佳的人士,如消化不良、经常吐泻或便秘人士都有好处,多吃红枣能改善肠胃功能。此外,红枣又能补气血,对於中气不足及气血亏损人士特别有帮助,能减少平日气促气喘的情况,又能针对肌肉无力等症状,增加体力。
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且不说其中的配料,仅就清香的叶子和柔软的糯米,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开。对于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传统称为“胃寒”的人来说,糯米是非常好的食品。
粽子不宜作为一餐当中的惟一食品,一定要配一些菜。因为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比较快。如果多吃些蔬菜来配合,吃粽子之后就不会有这么强的饥饿反应。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可帮助吞咽和消化,同时,在吃粽子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最好是凉拌菜,这样可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而维生素本身就是一种消化酶,可促进粽子的消化。
挂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家长可以将香囊放在孩子的衣兜里或枕边,对于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能。夏天气温高,很多人经常觉得没胃口,也在身边放个香囊。因为香囊里中药的香气被人体吸收以后,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能够增强食欲。
由于香囊中的药物有通窍的作用,孕妇要慎用。另外要保持香囊的干燥,注意防水、防潮。若香囊接触皮肤处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请立即取下香囊,挂于室内空气流通处或车内。
喝雄黄
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成人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黄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赛龙舟 洗龙湫水
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划船运动对“坐”班族更有益。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划船运动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腰腹的前后俯仰动作,这能很好地锻炼腰腹部肌肉,减少腹部脂肪的效果也很明显;对改善腰肌劳损、肌肉僵硬,以及椎间盘等健康问题,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大蒜的味道那也是众人皆知,吃完大蒜敢开口说话的人没几个。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大蒜被称为人类的“健康卫士”。大蒜中含有约0.2%的挥发油,其中的主要成分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蒜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抗高血脂和动脉硬化,抗血小板凝集。营养学专家发现,大蒜提取液有抗肿瘤的作用,建议每日生吃大蒜3—5克。
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中医认为,鸡、鸭、鹅蛋药性不同,人们最好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鸡蛋性平,适合大多数人吃,尤其是营养不良时吃鸡蛋可恢复体力。但蛋白不易消化,老年人和肠胃不好的要少吃。鸭蛋性凉,长痘、上火时吃可以清热解毒。体质寒凉、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鹅蛋性温,中医认为可补中益气,老年人、体虚的人可吃鹅蛋补身。
吃五黄
端午节里为何要吃“五黄”?专家说,这是江南一带的习俗,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尊贵的颜色,五月麦熟,也是丰收景象,带有吉祥意味;雄黄之黄,克杀邪毒,也有驱除五月气候中邪气的作用。所以说,吃“五黄”的目的是驱邪毒、求吉祥。
情人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相传在七夕这天晚上诚恳对着夜空祈求,那么你就会得到一段美好的姻缘哦。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夕节的来历及习俗”,大家快快收藏起来吧。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节日,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泰国——在“五一”全国统一放假一天,在首都以及一些大城市会有相关的庆祝活动,不过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今年泰国1日放假,2日补休。
日本——日本是一个节日比较多的国家,5月1日前后的节日就很多,如4月29日植树节、5月3日宪法纪念日、4日国民假日、5日儿童节,这些假日连起来,一般日本人至少有一周休息时间,最长的甚至达11天。
美国——恰逢周末,美国30日、1日都休假,但以往都只在1日休假一天,没什么庆祝活动。
俄罗斯——5月1-3日全国放假,届时各政党都会齐聚红场进行演讲等,普通市民会举行。
德国——1日放假一天,今年周末和五一节重合,但德国也只休一天,并不会补休。据悉,每年德国很多人都会借五一这个机会闹事,政府,要求减税。今年也不例外,从30日就有发生持续到1日,很多超市被抢,汽车被砸、烧。
意大利——意大利尽管承认“五一”国际劳动节,政府也表示尊重劳工,但一般人并不举行专门的庆祝活动,也没有全国性的“五一”假期。
墨西哥——今年5月1日也是墨西哥的儿童节,但墨西哥没有全国性的休假。以前有过在五一这天工人罢工或等活动,但今年没有。
秘鲁——1日放假,2日补休。没有什么庆祝活动。
波兰——1日放假,由于3日是波兰国庆节,有的单位会从1日休到3日。5月1日时,波兰全国工会协议会、民主左派联盟党、社会民主党、劳动联盟等左派团体和政党举行了庆祝“五一”群众活动,队伍打着“8小时工作日”等标语。
劳动节的起源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劳动日”(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Day),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劳动日”(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Day),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当时,美国和欧洲等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口号,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第一次全国罢工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了罢工运动。
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虽然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狠毒的资本家根本不予理睬,这项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工人们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资本家的折磨。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将这场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集会,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这一天终于来到了。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当时在罢工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厂,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
激昂的歌声唱出了工人的心声,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愿望,也感染了广大的群众,他们纷纷声援工人的罢工运动,将罢工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罢工运动所表现的巨大力量使政府和资本家极为恐慌,他们不甘心答应工人的条件,便露出他们狰狞的一面。5月3日,芝加哥政府终于撕下了“民主”的假面具,用暴力镇压工人。他们组织罢工破坏者在警察的保护下混进工人的罢工队伍,故意制造混乱,以此为借口,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当场开枪打死六个工人。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市工人的极大愤慨,他们决心为死难的工人兄弟们报仇!
此项活动由非政府国际工人联合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政府对这次活动愈来愈表现出的革命性感到恐惧,当地商界首脑要求增加警察和军队的数量。芝加哥商业俱乐部购买了2000美元的枪支用于警戒对付这次罢工,5月1日这次活动得到了芝加哥纺织工人、鞋工人、房屋装修工人很大的支持,5月3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四人,一些非政府人士号召第二天在广场集会严重政府的暴力镇压。
这场集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事件,但在最后一位演讲者登上讲台时,天下起了雨,广场上只剩下几百人,180名警察进入广场疏散人群,这时一颗炸弹飞向警察中间,炸死一名,炸伤七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开火,打死一名打伤多名群众。
由于无法断定是谁扔的炸弹,这个事件成了攻击劳动节活动的把柄,警察查抄怀疑对象的家和办公室,有数百人在未指控下被逮捕,尤其是那些此次活动的被袭击,8名芝加哥活动的积极倡导者被指控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图谋反,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判决其中4人于1887年11月11日绞刑。(另一名自杀于狱中,其它三名直到1893年才被释放)。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以示庆祝.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中国首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1920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介绍“五一”节的来历和美法等国工人纪念“五一”的活动,劳工神圣徽章号召中国工人把这年的“五一”作为觉醒的日期。陈独秀也为庆祝这个节日发表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陈独秀又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作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当天各地工人和知识分子共同集会。在上海,陈独秀指导下,5000多名工人召开了由中华全国工界协进会等7个团体联合筹备的世界劳动纪念大会,陈独秀当选筹备大会顾问。纪念会上,各界代表发表演说,工人提出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教育的“三八制”要求,并高呼“劳工万岁”、“中华工界万岁”等口号。会后,发表了上海工人宣言和答俄国劳农政府的通告。《新青年》纪念专号还刊登了李大创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重要文章,以及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工人现状的调查报告。在北京,李大钊领导了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纪念活动。北京大学学生在这一天罢课,《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出版了“劳动纪念号”。学校内召开了500多名校工和学生参加的纪念大会,李大钊到会讲话。何孟雄等8名北大学生和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唤起工人为反对剥削、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被巡警陈独秀(左)李大钊(右)拘捕。邓中夏到北京长辛店,向铁路工人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并发表讲演。这是中国首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也是中国历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国庆节、春节和“五一”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从此,3个“黄金周”掀起的旅游消费热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假日经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话题。已基本形成。从11月9日开始,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比较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改委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上予以公布,开展民意调查。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7天调整为3天,减少4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3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
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这才是五一劳动节的精髓所在。所以,人们才这么注重劳动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五月劳动节的起源,除欧洲之外,也有“劳动节”这一节日。比如美国,但美国的劳动节不是五一,而是每年的9月第一个周一,即所谓的LabourDay,直译的话应该是“工人节”或“劳工节”,虽然,“五一劳动节”的起源是在19世纪的美国。
那是1886年,美国工潮的中心是芝加哥。5月1日的全国性大罢工使美国的经济陷于瘫痪。3年后,也就是1889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工人大会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纪念以芝加哥为主导的美国工人大罢工。此后,5月1日便成了全球性工人团结的象征。
离五一劳动节原意最近的莫过于亚洲一些国家工会组织的争取劳工权利的五月集会。在菲律宾和泰国,每当5月1日,工会便组织人们上街为提高工资和争取基本权利而斗争。
季氏后人以季为姓。
姓氏郡望:
鲁 国:西汉初年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寿春县:战国时属于楚国。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命名为郢。秦代时置寿春县。相当于现在安徽省寿县一带地区。
姓氏堂号:
“三思堂”:春秋时季文子聪明又好学,遇到问题肯向人求教,即使学问不如他的人,也不觉得丢面子。遇事再三考虑成熟才去做 。
姓氏迁徙分布:
民国三十四年,正值我国对日抗战达到白热化,上海一部份爱国人士看到日本人猖獗狂妄、环境恶劣,为了激励全国同胞奋发团结,早日消灭日本人,就发起“父亲节”来颂扬、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
抗战胜利后,党国元老、上海各界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觉得订定父亲节很有意义,有特别加以提倡的必要,就联名呈请政府准予规定每年八月八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遵行。后来呈请获准,八月八日就正式成为我国的父亲节。
姓氏:夏侯
姓氏祖宗:夏禹
姓氏起源:
从《姓谱》和《唐书·宰相世系表》两书中的记载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夏侯氏的历史渊源,
夏侯氏和单姓的夏氏本是一家,只是夏氏为兄,夏侯氏为弟罢了。春秋时代的杞国被楚国并灭之后(约于公元前445年),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裔,封他为爵侯,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世子孙便以夏侯为姓。得姓历史应该是距今24左右。
姓氏郡望:
谯郡
姓氏堂号:
不详
姓氏迁徙分布:
大年正为白面变雪、人烟稀少的事胡猜乱想哩,一听人间祷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恶。他气恨恨地去找小年,小年却满不在乎地说:“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碍你啥事啦?”大年看他不讲理,气得抬手去打他。谁知小年心恶劲大,竟反手把大年打倒在地,还恶狠狠地说:“不念一母同胞,我连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赢小年,只得亲自下凡对人们说:“小年生来怕雷怕火,等他再来了,你们用油松干柴烧青竹,围成圈子,点上火,人们坐在中间,它下来就吃不着人啦。”人们记住大年的话,小年下来时,干柴油松烧得青竹“砰啪”乱响,烈火烤人,急得它转圈磨牙没办法,只好空着肚子回去了。他知道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没法,也跳到人们烧的火圈里。小年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等我练好了火功,把你们吃个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黄。凶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终于练成了火功,再过一天又要下去糟践人啦。
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准备。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没睡觉,整天没明没夜地熬气力,练武艺,再过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战一场,保护人类不受残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头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动手打起来。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黄风滚滚,云雾遮天。这就是后来春天风多雾多的原因。 一气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张嘴要吞掉大年。大年急忙举起手心雷,谁知小年纵身一蹿躲到了高处。大年追着他往上打,他就一直往上蹿。这就是二月二打闷雷的原因。
【春节起源来历及习俗】推荐阅读:
处暑节气习俗起源11-25
中秋节赏桂花的来历起源10-23
七夕节的起源习俗06-28
春节的习俗及由来11-18
《春节序曲》的来历07-05
春节和除夕的来历09-29
春节来历的作文400字10-10
春节的来历是什么英语12-17
春节的来历英语50字01-06
关于春节来历的手抄报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