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同行(推荐12篇)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必须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师必须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如在教学《诚实的我》一课时,我以讲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如在教学《社区里的生活》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环节“变废为宝”时,教师不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己去通过观察现有废品的特点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相似,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创造出新的物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教师示范、自由创作、学生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表达、教师引导等过程,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去设计与创造,达到预期效果。从中知道废品不是废,而是宝;我们从小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污染环境,用心创造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又如在设计用七彩颜色画出你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环节时,让学生将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美,用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结果,有的学生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如在教学《社区里的生活》时,在设计其中的一个“让垃圾回家”的环节时,让教师引路,先做一个示范,并主动让学生边看边猜,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引起学生思考。在活动中,老师不规定学生几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根据准备的和构想的,自由组合小组,自由分工,教师也适时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当好学生的好帮手,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随时调整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地开展活动。既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又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 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教师必须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儿童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按照儿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 (社区) 生活等不同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 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 非常有利于教学。教材的这一特点, 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使用教材, 用活教材。一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 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二是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 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我在教学《进厨房》一单元时, 事先了解到学生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或农村孩子, 他们已经开始学做家务, 厨房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 在课前我设计了一张活动表, 布置学生回家体验厨房生活, 要求一起和父母做饭,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事后请父母填写活动表现。到了课堂上, 学生们兴奋极了, 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在渲染了课堂气氛一番后, 我让学生把活动表拿出来, 先在小组里交流, 然后选出表达最好的同学全班交流。一时, 课堂上热闹极了, 有些学生说自己会洗菜, 有些学生说自己会炒鸡蛋饭, 有些学生说帮妈妈洗碗扫地……我抓住机会引导他们说说进厨房的体验, 并对学生大加赞赏, 鼓励他们学做更多的家务。学生们通过劳动得到表扬和认可, 都感受到了进厨房带来的快乐。无形中, 品德教育也渗透其中了。这一教学活动中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在课程中进行整合, 使学生有一个学习、接受、提升的过程, 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最终回归生活, 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课堂“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 是儿童发展的基础, 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 所以,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 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 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 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 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 玩中做, 玩中思”, 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在活动中激发出新的热情。“六·一”儿童节是学生最喜欢的节日, 在上《六一儿童节》一课时, 我精心设计了“巧手装饰我们的天堂”和“六一游园节”两个活动主题。首先进行美化教室的活动。我带着学生们做手工, 画画……我们把各种画剪贴下来, 组合成一串串窗花, 贴在教室的墙上做装饰, 再把小手工作品陈列在教室的图书角, 教室里有了学生们的作品, 顿时生动起来, 我们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日益临近。学生们别提多高兴了, 看着自己的“杰作”, 个个喜笑颜开, 自豪极了。美丽的教室布置好了, 我又组织学生进行游园活动。根据年龄特点, 我设计了“大象贴鼻子”、“捡珍珠”、“双人运球”、“盲人栽花”等游戏, 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到校园六一节的快乐。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欢乐, 他们在活动中互助、交流、体验、提高, 这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 活动的力量不可小觑,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活动课,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 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课堂应从教室延伸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做到开放化, 至少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的延伸, 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 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 相互促进, 资源共享。《品德与生活》教材, 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教材中有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师生充分拓展思路的内容, 如大量省略号的使用, 以及“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的提示语;教师教学用书也设计了大量供教师选择的开放性活动。这些都为教师组织开展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 保证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
“教有定则, 教无定法”。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求和特点。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 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 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 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 从生活中来, 再到生活中去, 才能真正将课程、教材、教学转化为儿童的生活, 发展儿童的实际生活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 引生活之水, 灌心灵之花!
关于特级教师评选、管理和研究的若干建议
一、采取“综合荣誉”或“师德+师能”或“师德+师能+X”的标准, 不拘一格评选特级教师。在对参评教师人品、师德等进行综合考评, 在确认其人品好、师德高的基础上, 可以看“综合荣誉”, 可以看“师德+师能”, 也可以用“X” (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业绩) 折合抵充“综合荣誉”。
二、特级教师可考虑分若干等。可设一级特级教师、二级特级教师、三级特级教师等, 等第之间可进可退。如初评者都为特三级, 然后根据其业绩大小和综合表现, 再逐级递升。而特一级则为较难达到的境界, 达到这一境界的可同时授予“功勋教师”之类终身荣誉。从低一级到高一级, 不必设比例限定, 但要有明晰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要求。
三、取消“特级教师终身制”, 改为“特级教师任期制”。一般任期为3~5年, 任期内在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设置“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达不到基本标准和要求者, 采取诚勉告之、延缓评价等措施限期达成, 仍未达到基本标准和要求者, 取消特级教师荣誉。连续3个任期都一次达标的, 可享受终身特级教师荣誉。
四、搭建特级教师人才梯队, 形成特级教师“前引后追”格局。“前引”, 即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领跑效应”, 采取“工作室”、“师带徒”等方式, 带动区域或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后追”, 即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授予诸如“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称号, 作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重点加以培养。
五、启动“特级校长”评选制度。“特级校长”评选后, 既可以避免校长与教师争“特级教师”名额, 又可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1.情境创设生活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分蛋糕”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2.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挖掘”数学素材并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思考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认识容量和升》一课,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知一升到底有多少,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作为学具——学生在食堂用餐的饭盆,利用量杯测量比较,学生惊喜地发现,他们盛饭的饭盆大约能装一升的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升的表象。把十分抽象的“1升”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饭盆活生生地物化出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于无声无息中化解了难点。
3.数学问题生活化。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假如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会付钱吗?”(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体会到,简单的数学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价值。这种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是由学生自主构建来实现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数学日记是课后作业的一种类型。让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走近生活、走进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我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学写数学日记习惯的。
1.购物时体味数学。如在教完两步计算应用题后,为了帮助学生对两步计算应用题有更好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购物,写下自己的购物感受。学生李倩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带了50元钱去书店买书。我一连选了好几本,一看书背后的标价都是6.00元。于是我把它们都买了下来。到收银台付了钱以后,我就兴冲冲地往家里跑。一到家,爸爸问我买了几本书,我说还剩20元钱,买的书每本都只要6元就够了。爸爸一听,马上回答道:“你买了5本书,对吧?”我笑眯咪地点点头,心想:原来爸爸数学学得这么好啊!
2.感悟课堂学习。教完《一亿有多大》后,张泽宇同学写了这样的感受——记得以前,我以为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但不知道它具体有多大?我们就说数作业本吧。我们数1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时间呢?1本,2本,3本……100本,大概要用110秒。而1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呢?只要计算一下就知道一亿有多大了。数一亿本作业本大约110000000秒,试想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要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年?大概是要1833333分,30556时,1273天,3年!还真是不算不知道,数一亿本作业本竟要3年啊!
三、课外实践生活化
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氛围,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二要重视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三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加强指导,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操作有序。
诗人问:“是生存,还是死亡”;哲人说:“艰难和困惑是生命的本身”;我即思而言:是安全!是安全捍卫着我们的生命,是安全在维护我们生存的权利,是安全在为我们注入无限力量。“智者是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总结经验”,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安全格言,因为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为此我们应该从他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
安全意识的淡化、薄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每一次事故的发生,我们都后悔莫及,那么在事故发生之前,我们的隐患排除了吗?我们的防范措施到位了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早防早治才能确保安全。而抓安全,就必须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提高警惕、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努力做到紧绷安全弦,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
安全是一种爱,安全的爱是领导对员工永远的牵挂;安全是一种美,安全的美体现于维系安全的行为过程之中;安全是一种情,安全的情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状态;安全是一种理,安全的理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用安全文化对生活方式的理性表达;安全是一种法,安全的法是文明的体现,责任的体现。安全,就像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安全,犹如阳光,我们无法承受失去它的痛苦。安全,它时刻联系着我们每一个人,安全是我们之间息息相关。
安全是生命的源头活水;安全是生命的雨露阳光;安全是生命的导航灯塔;安全是生命的延伸轨迹。生命只有融入于安全的养分之中,才会使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光璀璨,生命之霞绚丽„„
如果说,生命是一叶在岁月长河中行驶的小舟,是一片在茫茫大海中远航的孤帆,那么,安全就是把握生命的轮盘,就是指引生命的灯塔。生命,不应如鸿毛般飘忽,生命,不应如闪电般短暂。让我们时时重视安全,处处遵章守纪,如履薄冰,防微杜渐,去堵塞百分之一的疏漏,千分之一的侥幸,万分之一的偶然,共同筑起心中永不崩溃的大堤,让安全生产的警钟时刻长鸣!
侥幸是危险的前奏,追悔是安全的惩罚!不要说工作中有人管你是和你过不去,它是满含善意的提醒和呵护;不要说准确的操作规程让你感到劳累而繁琐,它能使你远离事故的陷阱;不要说简单的警语是累赘的替身,它会时刻提醒你守望安全;不要说预防是无用的枷锁和沉重的负担,它是对付危险最有效的武器;不要说有了安全设施就万无一失,它仰赖的是我们对隐患的关注和警惕。习以为常的随意操作扼杀了无数宝贵的生命,而对安全的无知与漠然又在酿造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剧!安全,今天你重视了没有? 我们要尊重生命,就要敬畏规章,遵守规章是责任,是道义,是权力,更是义务。只有遵守规章才能保安全,这是安全生产的经验昭示。安全源于长期警惕,事故出于瞬间麻痹,思想上的松懈麻痹必然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和违章现象的发生,哪怕一次偶然现象的发生,哪怕一次偶然违章,就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没有了安全就丧失了美满的家庭,更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法遵章,所有的事故都可以避免;松懈麻痹,所有的事故都可能发生,遵章二字,正是水之源、树之根、安全之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天地之魂,万物之灵,生命因此而珍贵,我们要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眼前的每一天;让我们永远牢记安全责任,警钟长鸣,才会让安全之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对待安全工作,不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尤其应该持有“举轻若重”的态度。“举轻若重”,就是把安全工作的小事当作大事来抓,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的细节,只有自己学会了如何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春天走了会再来,花儿谢了会再开。然而,生命对我们只有一次,幸福寄希望于安全,安全又给予我们无限美好的幸福。让我们抓住安全这根生命线,时刻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之中,享受幸福的乐趣,演义生命的精彩!一切源于生命,生命如此宝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牢记安全,珍爱生命——让安全与我们同行!与生命同行!
山东巧媳妇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精致车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一二班的吴金玲,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与梦想同行》。
有人说,青春是人生一道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一首用热情和智慧唱响的赞歌;有人说,青春是用奋斗写成的诗篇,是人生中一段难以磨灭的插曲,它注定是不平凡的。我认为青春代表着我们充满活力,激情,我们拥有青春,就犹如朝阳永远向上;我们拥有青春,就犹如山溪,不羁奔流;我们拥有青春,就犹如幼蚕破茧而出。
生命是脆弱短暂的,但有了梦想的支撑,生命就可以变得坚强。
拥有梦想的青春是简单快乐的,拥有梦想的青春是奋发向前的,拥有梦想的青春是无所畏惧的,拥有梦想的青春是所向无敌的。
征途是曲曲折折的小路,有寒冰,有大雨,有绊脚石。不注定前面的路是深不可测的渊池,还是风平浪静的湖面;也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还是布满鲜花的阳光大道。我不管—我不管路上的荆棘,也不顾前方的危险,系紧我的鞋带上路。
只有启程,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追求,才会放出生命的色彩。成功和喜悦,从来就不是翻转手掌那般容易;金牌和鲜花,从来就不是撞树而死的兔子;骄傲是自豪,也不是滑天掉下的馅饼。梦想是追逐成长的勇气,青春是一种美的姿态,在哪热情似火的季节里,刘翔用他有限的青春,跑出了通往理想的赛道;郭敬明用他宝贵的青春,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还有那失去双臂的刘伟,用他美好的青春,弹奏出了最美妙的乐章。在他们看到了斗志,看到了拼搏,看到了青春的足迹,看到真正的盛气英年。为了我们最初的梦想,在风雨雷电中成长,在坎坷泥泠中奋斗,在惊涛骇浪中奋进!给梦想插上翅膀,用青春奏响生命的乐章!
来吧,放飞你的青春,放飞你的生命,放飞你的理想,趁你还年轻拥有着世间最雄厚的资本,让我们带着梦想踏上人生的征途,让我们的青春一路高歌,用梦想的翅膀承载起青春的心,让青春与梦想齐飞!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与诚信同行》。
在人们公认的美德中,诚信具有核心地位。商鞅立木取信,宋濂雪后还书,重耳退避三舍,无一不证明诚信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们中学生,在社会普遍呼唤诚信的今天,更应该笃守诚信,学习中对自己诚信,交往中对他人诚信。以诚律己,以信待人。
考试,是检验一个学生诚信的重要环节。因为考试考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在检验一个人的诚信。考试作弊,虽能带给我们一时的高分,片刻的欢心,却无法带给我们一生的辉煌,永久的坦荡。一位北大外籍教师面对他作弊的学生,曾说过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孩子,你的信誉价值连诚,你怎么舍得用一点点分数就把它出卖了?”在哈尔滨的某中学率先推出了无人监考的考场。每个考场只见奋笔疾书的学生,而不见一位监考老师。他们的口号是“考出真实的成绩,考出诚信的品德”。
君子慎独。有人时,我们讲诚信;而只有一人时,良知更要求我们保持高度的自觉,因为诚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有泰山之重,可以有鸿毛之轻;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让人的灵魂贬值;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的胸怀宽广,高瞻远瞩,可以让人的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诚信没有色彩,却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悦,可以让人的心情灰暗,苍白。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增强主体意识
教书是为了育人, 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 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就会主动去学.
二、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同一堂课, 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 接受程度也不一样, 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 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 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 鉴于此,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 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 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 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 ”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 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 “选择储蓄比较安全. 在储蓄之前, 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 蓄的知识, 哪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 ”学生竞相发言. 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 学生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三、改进教法, 指导学法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 指导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四、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 学生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 这样, 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 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五、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六、数学问题生活化, 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 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这样, 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 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 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 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一、在新课导入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新课的导入时,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作为基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将上课前我准备的许多生活中常见物品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提问:在讲台上你看到了什么?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学生问答后继续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呢?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让学生观察这些生活中直观的物体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为学生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做铺垫。
二、在讲授新知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课堂是枯燥无味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将这些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数学挺简单,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7的分与合》时,让每个孩子都准备7块糖,两个小盒子。上课时候让他们将自己的糖放到自己的两个盒子里,并提了一个要求:每个盒子里都要有糖。因为糖是孩子都比较喜欢吃的,每个小朋友都很感兴趣,很快就放好了,而且很容易就发现7可以分为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让生活经验重现,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在设计作业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扎根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教师都会觉得现在小学生不爱学习数学,不喜欢做数学作业,其实,这样就更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發,设计孩子感兴趣、熟悉的数学问题作业。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作业:新时代超市的营业时间是开门时间:9:00,打烊时间:20:00;天天超市的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8:00—23:00,哪家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各家每天营业几个小时?这样,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感悟数学,建立数学的思维,巩固了新知,也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总之,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古人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有道是: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事能知足心长惬,人无贪欲品最高。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而使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怎奈,这些比为食而亡的鸟高明不了多少的人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力,胡作非为,最终导致小节不守,大节难保,如同坐上了魔鬼的滑梯,直滑到自己无法预料的地方。
面对职务犯罪,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党和政府治理腐败不力的现状越来越不满,反腐败、反职务犯罪依然任重道远。在党的十八大及党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落马意味着,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反腐败没有禁区一切以党纪、国法红线、底线,不论涉及到谁,不论他的官有多高,权有多大、资格有多老,只要触了红线。破了底线,就会被绳之以法,绝不姑息、绝不容情。一批省部级高管落马,乃至副国级,甚至正国级的官员落马,充分证明了中央反腐的决心和铁碗力度。“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理念是金科玉律,我们党有充分自信,有高度的自净能力。“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我们的党有决心,也有信心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一名党员干部,我们理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清正廉洁,抛弃侥幸心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侥幸的心理都会酿成大祸,决不能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
近些年来,经济发展了,一些腐朽思想泛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违法违纪现象也屡见不鲜。前车之辙,后车可鉴,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应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鉴。虽然出现的腐败分子和贪官不少,但各级党组织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队,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纷纷涌现出了一大批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先进个人,所有这些典型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习他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他们严格自律、拒腐蚀永不沾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刚直不阿、秉公办事的革命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始终把握好人生的总目标,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不论在什么时候还是在什么地方,都必须时刻以法纪和正确的行为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尤其在政治上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要以低标准知足常乐,要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所扰。否则,就会纪律涣散,虚荣心膨胀,就很容易导致思想上蜕化变质,最终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自律防线溃于蚁穴,要时刻警钟长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并时时处处能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结常挂心头,自律切莫放松,争做一名清正廉洁、勤政廉政的好干部。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淮南子有训: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合规管理是金融业的生命保障线,对作为上百年历史的银行业来说,客户是其发展的天然基石,质量是其分展的永恒主题,形象是其发展的亮丽衣裳,而制度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
记得刚刚加入咱农信社这个大家庭时,我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积极学习业务知识,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我渐渐地发觉,业务知识在工作中的分量并不是最重的,熟悉业务知识不一定代表能办理好业务,知道业务流程也并不一定就能规范的操作好它,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合规问题了。
目前,全国各大银行都在不遗余力倡导合规文化,要求员工认真按照本系统规章制度办理好每一项业务做合规员工。合规,是一种工作态度,它不是呆板的印刷物,不是贴在横幅上的装饰品,它需要的是身体力行。业务流程不像爬楼梯,可以一步迈两个台阶甚至三个台阶,它必须一环扣一环的紧紧相依,否则,一个定期存单,一个活期存折,很可能仅仅因为落下一个业务公章而让顾客大费周“章”了。
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如今已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也与银行的其他风险一道,纳入银行的全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如何真正体现商业银行应有的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如何大力倡导建立银行自身的合规文化,都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探究的主题。
有人似乎觉得违规可以捡便宜、捞好处,所以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甚至沾沾自喜,熟不知那些最终被绳之以法的人,在最初都毫无例外地抱有侥幸心理,当正义宣判来临之际,他们才开始悔恨、自责,留下了多少警示后人的教训?现在,他们有的背着处分受到社会的谴责、人们的唾弃,有的由一名信合员工成为社会上的盲流,有的在高墙下,铁窗内默默度日,他看到了吗?他的父母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出现,因为他怕别人说他教育出了一个社会的蛀虫;他的妻子,从此不敢在同事面前谈笑风生,因为她的丈夫,几乎毁掉了她的生活;他的孩子,抱着爸爸给他买的第一个毛毛熊不停的问着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每每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景象,我不禁要问是什么给了他们抛弃人生美好生活的勇气?是什么给了他们敢于挑战规则的魔咒?有什么比平安重要?有什么比生命重要?有什么比幸福的家庭重要?任何深渊都不是一下子滑落的。如果当初,如果当初他们多一点合规意识,少一点违规行为,多一点违规的耻辱感,少一点违规的侥幸心,又何止于此。
当日历一页一页撕落,最初的彷徨不知所措已经不复存在,守着一份愉悦,一份执着,一份收获,每天记账,结账,虽然没有赫赫显目的业绩,但我尽心尽力的接待每一个客户,每一笔业务,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一次检查中的“高抬贵手”看似是“小恩”,实则是隐患。“违规必究、违规严究”看似很无情,实则是大爱。正是这份大爱,杜绝了风险隐患;正是这份大爱,保护着员工和单位的利益;也正是这份大爱,承载起了社会的信任和嘱托。
近年来,我行始终将完善制度、从严治行作为固本之策,以把握政策、诚信待客、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作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通过学习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我行利益,最终使每一位员工受益,因为农行的发展与繁荣关乎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利益。
合规是我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合规操作是企业合规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合规”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有一个“合格”的“规”;二是大家都去“符合”这个“合格的规”。在我行的内部控制检查中,曾发现了不少问题,制度执行不严的现象,这些检查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合规就像一个警示牌,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风险防范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有责任心的人就能把风险拒之千里,没有责任心的人是害已又害人,我们不能凭感情办事,违规操作,最终自食其果。
当然,制度和规定有时和客户需求会产生矛盾,客户需求往往受到制度和规定的制约,作为员工的我们要把握政策,规范操作,控制风险,绝对不能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人情代替纪律,以信任代替管理,不搞违规操作,坚持以诚相待,以高效率和高质量取得客户的信任。
恪守诚信,合规为本,让我们严守行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言行;没有光辉的事迹,只有平凡普通的工作;没有英雄的形象,只有忙碌的身影。但就是这朴实、平凡和忙碌中,充分说明了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忠诚。
做人,有才有德是正品,这里的才,是业务能力,那么德,便是合规文化。在工作中,我们每一名员工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都代表着我们农信社的形象,只有德才兼备,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才能不断壮大。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设情境;学习环境
作为一门语言,英语首先应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笔者认为,英语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英语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英语从应试英语、课堂英语走向生活英语。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与生活同行,丰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比如,笔者在孩子们学字母时,提前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英语字母,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充分调动了起来,孩子们会很兴奋地找出橡皮擦上面的ERASER,笔记本上的NOTE,衣服上的T,J,书包上的BAG,扑克牌上的A,J,Q,K以及商店招牌上的各种各样的字母,接着,笔者拿出自制的字母卡片,让孩子们对号入座,并趁势归纳出字母的顺序,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和书写,同时寓教于乐,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字母,看看谁表演得最好,孩子们非常开心地掌握了26个字母,轻松地过了字母关。
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手段。比如,在上闽教版英语五年级上册Asking the way这一课时,笔者在free talk后说:“老师这个周末想要去严羽公园,谁能告诉我要如何才能到那?”孩子们一听,马上七嘴八舌地说着。笔者根据孩子们的说话,在多媒体上体现出行走路线,孩子们一看都乐了,开心地说:“这是我的路线。”笔者转而在路线图上的相应位置上出示right,left, straight, turn right, turn left, go straight这几个标志,孩子们很容易就掌握了这几个词及词组,进而笔者又展开了一个“看谁反应快”的游戏,操练这几个词及词语,在Follow me的歌曲中,孩子们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节课。
二、与生活同行,改变教学方式
语言学家克鲁姆曾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我们在英语课堂上要重情景、重过程、重引导、重体验。
闽教版小学英语给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话题,如四年级下册的“Shopping”Part B部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听懂,会说数字类新授单词60~100。能听懂并会说句子How much is it?Its...yuan.会运用有关数字单词和句型进行对话。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笔者灵活运用媒体资源,在激趣环节播放韵律诗Teddy Bear,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说韵律诗,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创设了去商店购物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首先,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认识钱的表达这个环节,利用课件呈现不同面额的钱,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用“Its ... yuan.”进行表达。并且用不同面值样币作为小组竞赛的奖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拓展巩固环节,笔者利用课件和实物向学生展示一个虚拟购物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游戏中来,评出“最佳售货员”和“最佳顾客”,这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与生活同行,创造学习环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来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比如,在班级中设置英语角,上面贴上学生自制的英语小报;班级的黑板报上的“Follow me”可以写上英语谚语、英语小故事,甚至可以是新学的单词;在校园的功能室上贴上相应的名称如“Library, Teachers Office, Music Room”等等,同时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节假日来举行不同的英语主题活动,母亲节、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元旦等都是很好的节日资源,通过装扮教室,制作贺卡,互相问候,更好地体现了语言的运用与交流。
四、与生活同行,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学完Family这一课后,笔者布置的家庭作业是:画一幅家庭画,并向家人做简单介绍。四年级学习了Weather这一课后,笔者布置孩子们回家收听天气预报,并完成下列表格。
这样的作业设计,每次上完英语课后,孩子们都很乐意地去完成作业。
总之,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把学习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与生活同行,让知识的课堂变成生活的课堂,让英语在生活化的学习中腾飞吧!
一、联系生活实际,找准知识切入的兴趣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找准知识切入的兴趣点,导入新课,不仅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教学过程的单调和平淡,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的。
例如,在教学“合理安排时间”时,我先出示课件:小学生明明在“叮叮”的闹钟声中起床,说:“今天我当家,我要像妈妈那样,把家务事安排好。”然后课件出示明明做家务的情境及流程:穿衣服(5分钟)、刷牙洗脸(5分钟)、上厕所(5分钟 )、热牛奶 (3分钟 )、煮鸡蛋 (10分钟)、吃饭(8分钟) 、刷碗(2分钟)上学路上(10分钟)。虽然早起,事情也做得井井有条,但结果还是迟到。看完课件,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我问:“明明为什么会迟到? ”学生大声说:“他时间没有安排好! ”顺着学生的话,我问:“明明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呢? 请小组讨论。”学生听了,情绪十分高涨,纷纷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创设生活情境,凸显知识形成的立足点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宽松和谐、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求平均数》,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比赛,并当场统计第1小组男、女生比赛结果,得到下列信息:(单位:下)
男生:102、98、89、111
女生:101、96、124
新课伊始,老师问:“看到这组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 ”既然是比赛,学生最关心的自然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接着老师又问:“男生跳的多还是女生跳的多? ”看着表格,男生高兴地喊道:“我们! ”女同学很不服气,大声嚷道:“这不公平! ”这位老师饶有兴趣地问:“为什么? ”女同学七嘴八舌地说:“虽然男生跳绳的总数比我们多,但男生人数比我们女生多呢。”老师马上追问:“那么,怎样做才能公平地比出谁赢谁输呢? ”这时,“平均数”在学生的思考、交流、辩论中逐渐清晰,求平均数已经成为学生迫切的需要。老师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男生平均每人跳多少下?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求出女生跳绳的平均数;最后,把两个平均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就这样,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三、解决生活问题,发掘知识应用的拓展点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引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推荐阅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09-13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10-25
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中09-23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趣味06-06
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具有魅力11-13
数学与趣味生活07-07
关于数学与生活论文07-12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06-14
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09-13
与自然沟通让生活更美好初三作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