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感人的优秀作文(精选8篇)
我觉得里面令我最感动的是:龙花。
龙花,一个普普通通的苗家女孩,她是一个顶梁柱,因为她一边要照顾身患重病的母亲,另一边要照顾一个爱吃冰淇淋的弟弟。
还有一个是:赵文龙。
赵文龙,一个胖胖的男孩,他非常爱吃西瓜,但因为母亲的病情,打消了念头。本该跟着爸爸生活,但他舍不得妈妈。医生说过妈妈的营养不高,赵文龙就在去学校的路上,顺便捡些塑料瓶,卖钱。卖来的钱拿去给妈妈卖肉。
但是, 不难发现, 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当中, 经常出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现象。真情的闸门总是打不开, 所以, 情到笔至, 妙笔生花的佳作实难见到。
那么, 如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一、感受生活, 孕育情感
学生是生活中的个体, 耳濡目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很多时候, 他们往往熟视无睹。这个时候, 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 要留意身边的每一处变化, 记录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比如屋后的山什么时候变秃了, 门前的水什么时候断流了, 妈妈的头发什么时候变白了, 爸爸的脾气什么时候温和了。这样, 从身边开始, 感受来自自然的忧虑, 感受来自家庭的亲情。然后走进社会, 看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气象, 看看工矿企业和社区有哪些温暖, 看看灾区人民得到了哪些帮助, 看看山区的学校有哪些变化。这样, 深入社会生活, 感受来自生活中的喜悦, 感受来自社会的真情。
生活中有美, 美得让人总想高歌一曲;生活中有丑, 丑得让人深恶痛绝。这时, 学生对生活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欲望, 或正面讴歌, 或反面呼唤。
二、选准材料, 唤起情感
有了情感渴望, 就有了写作的动机。但现实的问题是, 我们的很多学生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比如想赞美亲情, 却不知写什么事情。面对心中装着的庞杂的材料不知所措。这时, 选择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选材呢?
1. 新颖独特
材料不可单一, 不可俗套。比如赞美“母爱”, 不要只想到自己的妈妈给你送伞、背你上医院, 可以另辟蹊径, 写藏羚羊的跪拜, 写地震中母亲给孩子的留言。
2. 起伏跌宕
所选材料不可平铺直叙。比如写你的一个同学, 你可以以你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写出你们情感上的起起伏伏。
3. 以小见大
选择的材料切忌大而空。比如要写“保护环境”之类的题目, 你可以虚构一个故事:某某受伤需要一种草药。几年前, 这种药在家乡很常见, 但如今, 因为过度开发, 尽管四处找寻, 早已不见踪影。
4. 视角广阔
材料不可局限于家庭、学校。比如写“爱心”一类的题目, 学生更多的可能想到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妈妈的爱, 更多的想到的是捐钱捐物。教师可以将他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比如动物园中小孩给动物喂食, 比如炎热的夏天, 老人在大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
有时, 作文选材需要勇敢。在一篇写家庭生活的作文里, 有一个同学叙写的是这样一件事:卖菜的妈妈瞒着爸爸为我能在“贵族学校”读书积攒了一笔钱, 但赌钱成癖的爸爸发现并很快输掉了这笔血汗钱, 一向逆来顺受的妈妈终于愤怒了, 在那个晚上与爸爸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失去理智的爸爸把妈妈打得遍体鳞伤, 并且迁怒于“我”, 撕毁了“我”的课本。一记重重的耳光, 疼在脸上, 更痛在心上, 也粉碎了“我”所有美好的幻想。本来非常害怕爸妈离婚的我, 竟然劝说妈妈离婚……不必再叙述, 沉重的事情道出的是来自心底的痛苦, 由此产生的渴望和呼唤也当然是发自肺腑的。
还有一个同学写他的父亲, 写到这样一件事:父亲起了个大早, 从偏僻的山村乘着月光推着满满一车大米, 送到我所在的城市学校。到校时, 已是正午, 正赶上我们吃午饭。当我看到父亲那老土的样子时, 头一低, 竟然没和他说一句话。直到同学们吃完饭回到教室, 我才匆匆带着父亲把大米交到食堂。后来我问父亲吃过午饭没有, 他摇摇头:还没有吃早餐。而此时, 食堂里早已过了开餐时间。当父亲推着木车走出校园时, 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 攥紧爸爸刚刚给我的30元钱, 发疯似的向他跑去……还有什么叙述比这更感人,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唤起情感?
有时候, 在生动的叙述中能迸发出炽热的情感。
三、刻画细节, 强化情感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 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朱自清在写父亲的《背影》时, 父亲买橘子的动作细节让人潸然泪下, 林莉在《小巷深处》中的肖像细节, 让人情感迸发, 忏悔不已。可以说, 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 作用能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 能强化人的情感。
因此, 我们一定要学会观察细节, 写活细节。
1. 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
细节来自生活, 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 不必是曾有的事实, 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有个同学写父亲冬天为我去捉青蛙, 准备为病中的我熬蛙汤。作者的本意是表现父亲的深挚, 所以捉青蛙的动作细节写得很“生动”, 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 结果让父爱也被大打折扣。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 绝不能凭空想象, 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2. 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
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 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 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细小动作。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 鲁达三人取钱的动作细节, 鲁达曰“摸”, 是搜寻所有的银子, 足见其慷慨, 史进边说边“取”, 不假思索, 也见其豪爽, 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银子, 挑挑练练, 足见其小气。这些细节描写的语言极富表现力。
3. 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断
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 而应该工笔细描, 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 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比如上文提到的《我的父亲》一文中, 写到父亲没吃上午饭, 后来又给我30元钱时, 有这样一段描写:午餐已经过了时间, 可父亲连早餐都没有下肚!我开始愧疚。父亲却淡淡一笑。临别时, 父亲从胸口掏出一个布包, 小心地拿出里面皱巴巴的30元钱, 颤巍巍地递给我。接钱的刹那, 我分明感受到钱上的体温, 我清楚听到父亲肚里发出的“咕咚咕咚”的响声。读到这里, 相信铁石心肠都会被感化。
四、议论抒情, 升华情感
作文中, 很多学生的叙事平淡琐碎, 根本不能打动读者。如果叙事后做适度的议论, 往往能突出中心, 感染读者, 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升华作者对人、对事的情感。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 通过对母亲一生中经历的点滴琐事的叙述, 赞美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在结尾的议论中提到母亲的行为对“我”的影响, 从而抒发了“我”对母亲的尊敬和哀悼之情。
通过议论来抒情, 这种方法能使文章深刻有哲理, 有助于深化主题。但要注意议论是为抒情服务的。如一个同学在《成熟意味》中写到, 他小时候是如何被宠爱, 是如何如何娇弱。横草不拈, 竖草不拿的他终于遇到了生活的坎坷, 十四岁生日那天, 父亲外出考察, 母亲重病住院。在一阵泪水之中, 他仿佛看见了母亲鬓角的银丝, 苍白的面容、疲惫的身影……回首往事满是愧疚。于是厨房里有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身影。在拙笨的忙碌后, 他提着亲手做的饭菜。走向医院, 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脚印。在没有生日蜡烛的病房中, 飘出阵阵生日歌……他大声宣布:“我长大了, 成熟了!”在末尾有一段议论:一种经历, 一种代价, 一种付出, 一种收获, 回首那曾经跋涉过的纤道, 望着行行脚印, 成熟的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对成熟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 作者把对成熟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感悟结合起来议论, 抒发了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内心情感, 情真意切, 生动感人。
【提要】我手写我心突破了作文教学的格式化,使学生作文显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使“真”成为文章的灵魂。笔者近几年来一直坚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我手写我心”的习惯,要求学生走进生活,用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现形成小文,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育 我手写我心
写作是人们宣泄感情的一个途径,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写出一吐为快的感受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但是,在现实的学生作文中,却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在私下的语言交流时表现得口若悬河,私下写的“小字条”也很精彩,但一涉及到作文,却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内容空洞无物,情感虚假夸张。作文,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头疼的问题,本应该“快乐”的作文却成了痛苦的体验。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格式化,限制了学生情感的真实表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提倡从“真”字入手,用“我手”写“我心”:写真实的自我,抒真切的感情,使“真”成为作文的灵魂。让学生从“自我”角度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写出有真情实意的文章。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从事近二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是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我在提倡学生作文“我手心我心”时,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
一、随记、随想,随心所欲,率性为文,写真实想法,树立作文 “真”的观念。
作文最可贵的“写真”,就是写真实的事、真实的话、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感情。编造的假事情,没有真实想法,会让别人感到全是假话空话,无病呻吟。学作文就是学做人,这种做人的品格,应该体现在作文里,说真话,表达真实感情。
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会用较长的时间让学生写生活片段、随想,写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的生活,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做到有事可写、有感而发。对于写作文章的体裁、具体内容、字数均不作要求。忽然想起的对一句好诗词的理解、对幼时玩伴的思念、对一个进球的兴奋,都可以成为自己的随记范围,甚而可以写出“大逆不道”的事,抒发 “敢怒不敢言”的情感。在这个阶段,给我的印象极深,开初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敞开心扉写,我有意识地将几个带有强烈情绪的随记在班上做例文讲解,并给予了适当的鼓励,后来学生们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看法:“老师,请闭嘴”、“读书就是这样的枯燥无味吗?”、“幸福,是谁定义的?”。我将一段时期内学生比较集中的情绪、看法整理出来,用座谈会的形式与他们一起探讨,鼓励他们继续写真实,扬真情。久而久之,让养成学生言必真挚的表达习惯、不吐不快的写作情结。
这一阶段后,学生们普遍喜欢上了作文,尽管从普遍意义上来讲,这种随记、随笔还算不上严格的文章。
二、多读多写,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通过一阶段“随心所欲,率性为文”的随记、随笔练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说真话、写真实、表真情”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热情。但这种碎片化、片段化的写作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写作技能的提高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它只是完成了学生作文的第一步:养成写作习惯、倾诉真实情感。学生写较长的文章或命题作文,仍摸不着头绪。这是,部分教师就开始了格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结果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乍看还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写作上毫无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孜然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我在这阶段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学生进行较大量的阅读。由于任教的是初中,学生理解能力、文学素养还处于较为低层的阶段,不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大部頭世界名著和较为深奥的古典著作,以贴近生活的近代文章为主,结合自己的习惯,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反复阅读,揣摩甚而仿写,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对自己的作文寻找像是或相近的名家作品进行对比、推敲。在这个阶段我主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己喜欢的写作手段。
这一阶段后,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做到了能写、能写清楚、能表达清楚。
三、反复锤炼、提高升华
通过“随心所欲,率性为文”的随记、随笔练习,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笔记习惯,就为自己的作文提供了良好的大量的素材。通过多读多写,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谋篇布局的能力,学生能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但这样还远远不够。
年龄的增长和阅历增加会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随记、随感不断地进行修改。同时根据对自己的随记、随笔进行归类整理,更好滴为自己作文的创作服务。
前一阶段大量的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一些往前的习作在学生本人看来就有诸多不足。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这些习作会弃之如履、毫不重视,教师也然。但我却告诉学生,自己以往的习作是自己写作的宝库、是自己进化的记录。我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以往的习作就进行自我修改,并作出修改笔记,这样对自己不断认识、修改,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这一阶段的强化,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质的提升。我指导的学生也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屡有斩获。
总而言之,“我手写我心”是我作文教学的目标。而贴近生活、积累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多读多写才能让学生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复锤炼、认识自我才能使学生作文得到升华。如何实现“我手写我心”,我只是提供了我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探索、一点实践、一点思考。“我手写我心”永远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继续探索的课题,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共同前进。
【参考文献】
3.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他……
4.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着,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5.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6.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
7.所谓花心,就是有了爱情和面包,还想吃蛋糕的心情;所谓外遇,就是潜出围城,跌入陷阱;所谓浪漫,就是帮老婆买包心菜时,还会顺手带回一支玫瑰花;所谓厨房,就是结婚时红地毯通向的正前方……
8.不敢说出口,因为我胆小,因为如果你拒绝,我以后就不能够再见到你了,宁愿默默的爱着你,不能让你知道,直到,直到你投进别人的环抱
9.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10.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
11.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过机会。莽撞,可能使你后悔一阵子;怯懦,却可能使你后悔一辈子。
12.如果以后你会不经意地想起我,请别忘记我曾那样深深地爱过你:偷偷地看你,偷偷地想你,偷偷地爱你--最后,偷偷地哭了
13.只要你能记住我,哪怕用恨的方式也好.而当我试着恨你,却想起你的笑容。
14.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回里有你
15.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变模糊的全过程,心会在你 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盐。注定要融化的,也许是用眼泪的方式。
16.原来,寂寞时是自己的手指数脚指;原来,思念时是连呼吸也会心痛;原来,一个人就是一辈子
17.哭,并不代表我屈服;退一步,并不象征我认输;放手,并不表示我放弃;微笑,并不意味我快乐
18.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19.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
20.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21.不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22.是我的终究是我的`我终归是你的一个过客 `你始终不爱我`注定我和你就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注定`注定只是注定`不管我怎么跨越 不管我怎么想靠近你 `你还是会离开我的`我好想你`好想好想你`好想好想见你
23.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
24.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所以我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25.有时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间迸发出令人羡慕的火花,却注定只是匆匆而过
26.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
27.有些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
28.爱到分才显珍贵,很多人都不懂珍惜拥有.只到失去才看到,其实那最熟悉的才是最珍贵的29.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
30.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31.相爱是种感觉,当这种感觉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勉强自己,这叫责任!分手是种勇气!当这种勇气已经不在时,我却还在鼓励自己,这叫悲壮
32.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爱无休,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
33.如果有一天,不再喜欢你了,我的生活会不会又像从前那样堕落,颓废…我不想再要那样的生活,所以,在我还没有放弃你之前,请你,至少要喜欢上我……
34.你当我是个风筝,要不把我放了,要不然收好带回家,别用一条看不见的情思拴着我,让我心伤
35.窗外下着雪,泡一杯咖啡,握到它凉了,才知道又想起了你。我的期待你如何才能明白
36.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为遇到你,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当初,本想嫁人后就安安心心做个家庭主妇,没想到一件突发事件围绕着一份保险改变了我整个人生!2001年,老公他堂姐夫在(深圳福永)出了车祸,两个儿子当场死亡,表姐夫经送院抢救三天也无效,也去了。三条人命就这样说没就没了,让人心寒呀!但当时最让我不解的还在后面,车祸当然涉及保险呀赔偿呀等问题,一问,三个人当中只有二儿子在中国平安买了份保险,而且买了还不够一年,当时我们立即打电话给平安业务员叫他过来,业务员很快就过来了,还带了他们理赔部的人过来拍照,让我们大大意外的是,一个星期不到就接到平安保险公司打来的电话,说赔偿金和各方面的资金已经全额按保险合同规定给我们转帐到银行,合计23.5万。当时我们只是意外但谁也没说什么,毕竟人死了给多少钱都没用,生命才是最可贵的。另外,我们也没这个心思想什么,当时正忙着找律师准备跟车主打官司呢!一翻折腾后,车主跟表姐一家最终达成了庭外和解,用28万买了三条人命。车主说了,不答应大不了他进去座几年牢,他实在没再多的钱,这28万都是要买掉在广州的房产才有现金,经过我们律师调查,这人也的确没钱,单亲家庭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和两个小孩要养!事后,有两问题意出现在我脑海里,第一、小二有保险赔了23.5万!;第二、三条人命只值28万!一个月后,我找了一位平安保险业务员,他姓付(也是我现在的上级,现在是区域经理),让他给我女儿设计了一份保险,再过了三年儿子出生了,儿子这份保险还是他设计的,再过了一年,我进了平安成为一名平安保险代理人。真没想到从平安大学毕业出来还是回来到平安公司打拼人生!一路风风雨雨的过来,开心的、高兴的、郁闷的、苦恼的、心酸的事情都让我一一承受和消化掉,但唯独让我最郁闷的事是,被最好的同事(原本在平安保险公司工作,后来跳到别的保险公司工作)挖了几个客户。一转眼,保险人生四年多过去了,在保险这个竞争越来越大的行业中,我还能快乐的生存下来真能用“超人”来形容自己!呵呵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我的朋友―--李明,与我从小一起长大,就读同一个学校。在大学毕业以后,李明成为一位很出色的会计师。他结婚较迟,但很幸福的喜获三个孩子。那个时候,三个男孩的年龄依次为6岁,4岁,1岁。他对三个孩子都寄予很高的期望,想让他们也象他一样接受大学教育。他决定在有生之年,使这个梦想和计划得以实现。我曾前往拜访他讨论寿险的事,并为他拟订了详细的计划。他实在是一位倔强的准主顾,另外他有自己的构想。他认为投资在电子工业的股票比较有利。我试图指出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代替寿险,并向他解释说:他对孩子们的计划除了寿险之外,另无其他方法可以保证实现。就这样,这件保险前后进行了6个月之久,我终于使他相信并同意购买一张一万元的保单。他本来有足够的能力缴纳保费的,可是当我携带保单前往收费时,他却推辞说还要等待一段时间。在随后的几个星期内,我每去他那里,并试图说服他交付保费使保单立刻生效,结果都没有成功。最后,由于应缴保费的期限已到,我只好将保单交回公司作废。那是元月份的时候。即使如此,我并未感到沮丧。因为,李明向我保证到了夏天的时候,他会认真考虑并增加这份计划的保额。于是,我在备忘录上记下7月份应再度拜访他之后,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三个月之后,我接到一个令人愕然的电话,是我另外一位朋友打来的,他说:“我听说李明病得很严重。”我回答说:“这不可能吧!前不久我才和他谈过话,那时,他看起来都还很健康呢!”他说:“唉!别不相信,听说他的家人已将他送进医院――而且他得的是癌症。”我简直难以置信。我急忙赶往医院以证实是否确有其事,结果是真的。李明果然住在医院。他还以为只不过做了简单的胆囊手术而已,其实,真的是癌症。甚至于到了他临终那一天,他都不知道实情。回忆起医院里的那一幕,依然历历在目。我在病房里停留了大约15分钟,和他聊天到护士要室内的人离开为止。我和李明的妻子――刘芳,一齐走到病房外的通道后,她问我:“小东,我想问你。李明是否购买了你向他推荐的保单?”我回答说:“阿芳,我很抱歉,他没有买。”然后,她恳求着我说:“他现在买行吗?”这不是很可笑吗?结局注定是悲剧性的。我只能对她说:“不行,刘芳,现在已经太迟了。”李明已经濒临死亡――他没有资格投保寿险。又过了一个月,李明终于在三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中去世了,留下了一个遗孀和三个孤儿。我帮忙处理丧事并被要求担任护柩者。有三个晚上,我尽心的参加了守灵的工作。我内心非常痛苦,一直想着,由于我在推销上的一次失败,使挚友的遗孀及孤儿不能得到保障。在公墓里,当灵柩入墓穴后,葬仪主持人要所有护柩者将灰手套投入李明的墓内。葬礼完毕后,遗族和生前的好友一起到李明的一个妹妹家里喝咖啡。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这时,前面的门被打开来,李明的三个孩子走了进来,两个年纪较大的无视于眼前的悲哀气氛,相互追逐起来并笑着叫着。随后,走起路来还摇摇晃晃的小儿子也加入了他们一起嬉戏。我老早就担心的情况,现在就发生在我的眼前。目睹此景,我心理难过得几乎要崩溃了。我实在是坐不住了,放下了咖啡,我急速的离开这栋房子,跳上我的汽车尽快地开回家去。回到家之后,我跑进屋里将我的儿子紧搂在怀里。我又面对了一次惨痛的经验。我本来可以给予李明一家更多的帮助的――我应该可以保证那三个孩子完成大学教育,使李明的遗孀在生活上不会匮乏,以及使那三个孩子永远有鞋子、衣服、食物等一切生活所必需的。但是,我是彻底的失败了,我原可给予李明的遗孀及孤儿一张十五万元的保单,以保障她们未来的一切生活所需,而实际上所能给的只是一双灰手套而已――这双灰手套已经投入李明的墓穴里了。不知道你听了我亲身经历的这个故事作何感想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序言如果有人问我:人寿保险究竟是什么
我会回答说:人寿保险是工具.是人类所设想出来最伟大的”有效地减轻人生悲剧”的工具.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代替人寿保险-----我坚信这一点.你相信这一点吗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描述过她的意义和好处让我们能够领略到人寿保险的真谛而真正让人震动或者深彻感悟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自己身上的事儿.不知道你听了上面我亲身经历的这个故事作何感想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从事寿险推销工作是一项使命一种信仰和一场圣战.因为她能够使拥有她的人:即使不幸遭受意外或残疾也不至于让家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或中断收入来源免遭重疾巨额费用的威胁避免沉重的医疗负担即使我们不幸离开世间我们还可以说:孩子只要你在保险可以照顾你你可以衣食无忧学业有成在我年老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养老的.问题因为每月有保险为我提供高品质生活的费用当我富有的时候我可以合法的保全我的财产遗留后人当我遭遇人生的失败的时候有保险将我搀扶起来东山再起………人世间的爱有很多种,而人寿保险是最淳朴本质的一种。
人世间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让所爱的人拥有人寿保险的呵护,是最实在最体贴的一种。这也是我为什么坚信我所拜访的任何人都必须购买保险为什么我把寿险当作十分重要的东西来销售的原因.意外损失的补偿生活中常常有些意外事故毫无征兆地不期而至.虽然事故的发生与是否购买保险毫无关系但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购买了保险的结果却大不一样.没有保险保障亲人不但要遭受精神上的打击同时还将面临经济上的窘迫与困境.如果事先都准备了适当的保险就无疑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经济保障防线让活着的人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我所在的公司专业生产金银首饰、珠宝。1992年创立,有36名员工,到1999年时已经发展到了近千名员工,可是1999年5月30日公司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几乎使公司陷于破产的边缘。当时我们公司8名最漂亮的女孩被选到北京开金店,一夜之间被一歹徒杀害。这件事震惊了全国,也使公司陷入了“绝境”。由于公司是民营企业,资金使用上非常紧张,一出这个事,马上就要一大笔资金来处理此事,需要把所有的受害者家属接到北京,住宾馆,准备处理后事;每个家庭要专人安抚照顾,为此公司需要一大批人员进京;还要寻找墓地,给予员工家庭赔偿。幸好各经销商、客户与我们共度难关,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流动资金,否则公司就会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无法继续生产。当时公司为处理此事,前前后后一共花了200多万元。
有人提出,如果此前给这些员工买保险就好了,关于赔偿的一笔大开支,就不必完全由公司自己来挺着。公司就想到了成立“爱心基金”,即发动大家每月把一些零花钱捐出来,作为大家生病时的急用。之后有一位员工不幸患了白血病,这可是要20多万元,不得已,董事长带头捐一万元,所有的干部都参加了捐款,员工有一千多人参加了捐款,筹集了动手术的首付资金。
此事在公司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是也有人提出,这种献爱心的方式、方法不够先进、科学,为何不给员工上医疗保险呢?实际上大家平时捐出来的钱,完全可以买保险了。何况通过上医疗保险,使员工的健康有了保障,不需要动不动就以开展活动的方式来解决员工患病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健康的问题,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管理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需要。就这样,董事长又想通了,给员工买养老、意外、医疗保险,员工也想通了,乐意交自己该交的那部分钱。
保障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没有,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办企业,真是太累了。所以,买保险吧!福州市茶会小区60幢107号苗向东现实使我们需要保险
现在我们的收入比以前有了不小的提高,但高额的医疗费用却令人难以承受。
如今我们即使只是看一些小毛小病,各项费用也动辄就要花上数百元,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可是现今的各种污染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严重恶化,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在直线上升,而一旦患了重大疾病或是出了什么意外事故,除了要在生理上承受极大的痛楚之外,高额的医药费也往往会成为心理上的巨大负担,从而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保险成为我们规避风险、减轻压力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父亲刚刚从工作岗位上内退,在外地工作的弟弟就商量着父母搬去他工作的城市生活。考虑到弟弟一个人在外地,无亲无故,独自一人打拼,弟媳又要生了,工作生活确实需要添把人手,父母放弃了回老家的打算。随着滚滚的车轮,卡车满载着家具,一声长鸣,别离了飞扬的亲切的故乡尘土,在我泪眼迷离的目光里,渐行渐远。从此在异乡定居,生活。
父母刚去那几年的生活情况我了解的不是很多,在我心目中他们还那么年轻,去哪都一样,肯定适应没问题。儿子尚幼,自己创业,成天忙的焦头烂额,节假日例行公事的去看看,也因为担心店里的生意,坐不住,没工夫和父母好好唠唠嗑,父母只叫我好好生活,言语之中反而因为离我远了,帮不了我一点点事而愧疚的很。
一晃二十年,弟弟因为父母的陪伴,没有了过多的牵挂,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中,不断的激励着自己努力,成功的晋升教授,成长为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弟媳在市医院工作也很稳定,唯一的孙女乐观健康,是一名优秀的高三应届生。
儿子打拼于此,父母爱上了这所城市,一直在寻找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就像花苞等待时令的季节,一切都安排的井然有序。
他们已经悄无声息的把自己融入了这个城市,母亲不遗余力的照顾着孙女、家人的饮食起居,在这个离老家不远也不近的城市里,父亲和母亲各司其职。一刻也没闲过。没有多大学问的父亲干过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他还年轻些,应聘到当地的建行干了一份勤杂工,父亲身上始终带着煤矿工人的吃苦耐劳,朴实能干,整整干了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走到哪里,都得适应学习,绝不能给孩子添麻烦,他们自己在外打拼,不容易呀,我和你妈既然来了,就是孩子拼搏的脊梁,就有无形的依靠,哪一方水土不养人,哪一方土地不埋人,孩子在哪扎根,哪就是家吧!
随着当地银行的搬迁,父亲失去了这份工作。我和弟弟却窃喜:他老俩终于可以歇歇了,都有退休金,孙女也上高中了,享受享受生活吧。
没想到父亲却是怅然若失,觉得自己身体如此硬朗,闲着玩真是浪费资源似的。成天嚷嚷着再找个工作。
生活又是如此的善意。凭着自己不太显老的外貌,居然应聘到小区不远处的一个小公园的环卫工作。从此父亲又忙碌起来。在创建卫生城的时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橘黄的身影穿梭在每一个淡雾氤氲的清晨,每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从此,我也爱上了那抹暖黄,倍感亲切。
一转眼,又是一年春已至。“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阳。”读着这首思乡的诗,也许因为年龄的原因,对父母的挂念没来由的让我坐立不安 。
遂决定即刻动身。心想着去父母家住一晚上吧。
在此记录的是父母在异乡生活了二十年后,和父母共度的一段小小时光 ,感受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一个个生活片段。
琵琶遮面的春日,花开半暖。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也没觉的累,到了小区前边的公园,恰好看到父亲,他正在打扫路牙石边的杨絮,他是那样认真的做事,细腻的感觉像在打扫自家的院子,好像打扫完了要有贵宾经过似的。
除了冬青的苍绿,公园里的新绿还不是很多,春寒依然料峭,连翘却泼泼洒洒的热情洋溢的怒放着,看着不年轻的父亲认真的干着自己的工作,心中涌上一种莫名的感动:纵使时光带给我们的是山重水复的思念,是充满肩头的疲惫,抑或花开花谢的无奈,只要心中有爱,我们还渴求什么……
“梅子,这么快就到了,走,我们赶紧回家休息。”长这么大了,父亲对我一直延续着儿时的叫法。
和父亲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停的介绍着路边那些小吃店的风味特色,问我要不要尝尝。路过一座座特色建筑,流利地讲解它的典故。一路上碰到熟人,竟然用熟练的当地方言打着亲切的招呼。回过头来,父亲还是和我说着家乡的话语。
“厉害呀,爸爸,”我和他打趣。
“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第二个家吧。”
在父母心里,能够和孩子在另一个城市里相依偎,已经是最大的给予了。
如此,这个城市变得是那么安暖。
说着道着,已经到了家门口。一眼看到母亲在厨房忙着,一丝不苟的头发已经花白,记忆中母亲很早头发就白了许多,可是她很爱好,总是染着,暮然间看见母亲这么多白发,有些酸酸的感觉。
“娘…….”
“闺女,来了”,急急的走过来。
“你那腿怎么了,一拐一拐的呀?”
“没事,人老了,哪个不是瘸儿吧唧的,没事,过一阵就好了呀!”
一瞬间,有雾蒙了双眼。倏尔浮现出母亲常常穿着她那件心爱的双排扣的白西服,穿着她那双半高跟鞋,笔挺的身板,我俩一起出入在大街小巷,身后听到:这娘俩真像姊妹俩呀!言语犹在耳际,时光却已远去……
“姐,来了,”“姑姑好!”
言语间弟弟和侄女来了。父母已经把饭菜摆上了桌。经过时光的打磨,工作的历练,弟弟看起来老成了许多,再也不是少年时的淘气包,镜片后的眼睛显现出睿智和成熟,一举一动透露出男子汉的担当。侄女高挑清秀,一直是高中优秀生。临近高考,寒暄几句,到另一个房间做作业去了。奶奶把切好的水果端给孙女,爷爷慈爱的摸摸孙女的头。
“别累着了,孩子!”
“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呀。”
老俩满脸爱意的看着一手带大的孙女,满足感漾在心头。
因为工作繁忙,饭毕,弟弟匆匆走了。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在这所城市里因了家人的携手拼搏,弟弟和父母都有了自己的房子。终于不再是异客,安居的地方定了,就扎了根,不再漂泊。每一个窗口都飘出温暖的光芒。
但万家灯火又怎么能替代的了父母一家的亮堂和温馨呢?
灯下,细细端详日夜操劳的父母渐渐衰老,他们的鬓角泛起了霜花。母亲像所有的老人一样爱回忆过往,给我絮叨她曾经的欢乐与悲哀,幸福和遗憾,还告诉我她迟迟没有出去旅游过的遗憾。
父亲开始讲述我小时候的趣事。讲我2岁时,大雪纷飞,我高烧不退,深一脚浅一脚背着我去找庄东头的神婆婆,给我叫魂退烧。我有些惊讶,其实,内心深处,一直对父亲,少些亲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爱是缺失的,他在煤矿工作,几个月都不回家一趟,只是年年墙上多张大红的生产标兵类的奖状而已。可这些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远远不及那些坐在父亲自行车大梁上飞速的孩子来的实在和风光。儿时,内心里是有怨的。
如今,豁然懂得,在那个年代里什么是一手抱子,什么是一手抱砖……为了给我们姐弟俩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已经尽己所能。
一遍遍的听我讲述老家的变迁,老屋已经被政府统一喷成了青砖黛瓦了。建成了仙月湖风景区。我们村已建成了民俗游乐村。父母忘情的听着我的描述,有种恨不能马上归的神色。
蓦然懂得,没有哪一位父母不想叶落归根,乡愁是一缕深藏的思念,牵着儿女,挂着故乡。
看着父母满足的神态,心中五味杂陈,还好,不算晚,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树欲静,风恰好止;子欲孝,而您刚好在。
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叫醒了我。惊诧的发觉,经常失眠的我,在异乡父母的床上,母亲的身边,竟然香香甜甜的睡到清晨。
“今年,这桶水,我怎么突然就提溜不了了呢?”
“我来,我来。”
听到对话,原来是母亲把纯净水装到一个烧水的懒汉炉里,父亲提到楼下,母亲再下去用木柴烧开。
“用煤气或者电烧就行,费这么大劲…….”
“我们年纪大了,又挣不多,能省点就省点,将来,好给你姐弟俩减减负。”父亲笑着说。
骨子里的脾气到哪都改不了。
一切都如我当初的父母所为。
我要踏上归程。父亲变戏法似的,摆出一大堆当地的土特产,装满了我的后备箱。
我依然还在接受着父母的又一次馈赠。内心充满了感恩,父母在,家就在,无论天涯海角。
挥别了我亲爱的父母,挥别了这个略微陌生又亲切的城市,车轮滚滚,高速路边,迎春的梅花不断的向我挥手。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指儿女,可如今,跟随我们远游的是我们的父母。又有多少位父亲和母亲,为了帮着带孩子,来到陌生城市,白天留给儿女孙辈的是笑颜如花。夜深人静,才偶尔翻出自己的心情,思念独自在家的老伴是否吃好,年迈的老母亲是否也想念自己。带着缕缕清愁入眠……
让我们爱自己的至亲,倾尽余生。
作者:张艳梅
1851年, 《纽约时报》在美国纽约创刊, 秉承“刊载一切适于发表的新闻”的报训, 时报砥柱中流, 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强大, 日益彰显风范。如今, 它不仅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报刊, 同时在西方, 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占有相当的席位,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界各大新闻舆论走向, 备受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
2 综述时报的研究现状
不可否认, 鉴于时报的影响力,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纷纷对《纽约时报》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解读。纵观时报的研究现状, 从语言学角度对新闻篇章进行文本的剖析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同时, 《纽约时报》与其他媒体报纸的对比分析也是研究的热点。欣喜的是, 近几年, 有学者开始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时报的新闻报道, 即便如此, 也鲜有研究者追溯其媒体自身享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根源。 (魏晓冰, 2013:7)
为了弥补上述的缺失, 该文试图从西方修辞学视角出发, 探讨时报树立其权威地位和机构威信的修辞根源, 究其如何“感人以威”。
3 探寻西方修辞学
在西方, 修辞已然成为一个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学科。学者们纷纷从修辞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建构人们对从公共领域到学术领域的各种话语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修辞与当代中国话语中流通的“修辞”不同。在中国, “修辞”常常被称作“修辞手段”或“修辞方法”, 指的是通过修饰、润色或调整词语和语句, 从而达到提升言语表达效果的方式和方法, 而西方修辞学除了致力于追求更精练、更准确的话语和表达之外, 它还囊括了更多更广的范畴和概念。
3.1 定义西方修辞
早在公元前5世纪, 早期的修辞学家, 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昆提利安等, 就开始通过日常的教学或话语实践活动, 提出了西方修辞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为西方修辞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西方修辞学发展至今, 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出于不同视角和目的的学者给修辞下了不胜枚举的定义。究竟什么是西方所理解和实践的“修辞”, 学者们各执一词, 莫衷一是, 始终没有统一的定论。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在他的《修辞学》一书中提出, 修辞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是修辞者在修辞活动或话语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可用的劝说手段的能力。 (Herrick, 2001:75) 昆提利安 (Quintilian) 认为, 修辞是“[使人]善于言辞的知识和技能, 而这个能力是成为理想政治家、演说家的必要前提”。 (Gage, 2007) 培根 (Francis Bacon) 认为修辞协调着“理智”、“想象”和“意志”这三大人类功能, 在理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 从而促发人类情感, 改变意志, 最终影响行为。 (Gage, 2007) 伯克 (Kenneth Burke) 作为当代修辞学的领军人物, 提出了“认同” (identification) 这一重要思想。对于伯克而言,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善用“符号”的动物。 (Foss, 2002:212) “人们通过对话语的运用促使他人产生认同, 达成共识, 从而形成一定的态度或采取某种行动”。 (刘亚猛, 2004:220)
在不可胜数的西方修辞理论和定义中, 该文不妨将修辞看作“通过象征手段 (symbolic means) 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 (刘亚猛, 2004:2) 以该定义为基础, 文章将由浅入深地探讨《纽约时报》如何借助“象征手段”构筑起修辞人格和机构威信。在此, 象征手段 (symbolic means or symbols) 指的是任何可用来表达或传递信息和想法的符号、标志、记号、手势、物体, 甚至声音等等。
3.2 解析修辞人格
西方修辞理论认为, 说话者或话语实践者诉诸于自身良好的公信力和品质, 即是在践行修辞人格在话语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因此, 一个人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道德品质构筑起修辞人格。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中提出, 修辞作为一门劝说的艺术, 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说服:诉诸修辞者人格 (ethos) 、诉诸受众情感 (pathos) 以及诉诸道理 (logos) 。他对修辞人格做了两大经典论述:一是在三大说服手段中, 修辞人格发挥了支配性的作用;二是与修辞者自身拥有的人格不同, 修辞人格是一种全新的构建。 (李克, 刘新芳, 2011:202) 亚里士多德强调, 说话者首先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向听众展示自己的某种美德, 表现出较好的人格特征;与此同时, 修辞人格的构建也是一种交际活动, 基于整个修辞活动的过程——修辞发明、谋篇布局、文体风格、记忆和演讲技巧。在此过程中, 说话者技巧性地表达观点, 受众对说话者人品的感知至关重要。
西塞罗和昆提利安也认为, 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合格修辞者的前提是拥有善良、正直、诚实的品质和美德, 而修辞人格作为说话者观点、态度、感情、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促使受众做出行动。
随着西方修辞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国修辞学家坎贝尔 (Campbell) 在其《修辞原理》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 这一著作中指出, 修辞人格涵盖了身份和品质这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西方修辞理论中的“权威”这一概念与修辞人格密不可分。 (Campbell, 1963) 由此可见, 为了实现成功的、有效的劝说, 除了良好的品质, 修辞者还应适时展示出与其身份地位匹配的修辞权威。倘若一个人有较高的修辞权威, 那么他所说的话则容易被受众信服、易被观众接受, 人们总是易于尊重并接受权威, 当这种威信转化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人格魅力权威时, 则表明说话者有了较高的修辞人格。一旦修辞者选择了恰如其分的修辞人格, 那么他所说的话就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4 时报的机构威信
中西方媒体在新闻思维和话语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我们的印象中, 中国媒体在播报新闻、传达信息时, 总是倾向于投射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以高姿态、以政府当局的声音向大众传递讯息, 因为在国人眼中, 政府发布的消息总是最权威最可靠、因而也是最值得信赖的。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 在西方, 媒体从业者或说话者总是倾向于投射出一种平等、真诚和谦逊的态度。在西方媒体看来, 受众会对那些给他们“压迫感”“强权感”的人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从而不愿意、甚至拒绝接受其观点;而那些真诚的人则更易打动受众, 得到受众的认同 (identification) 。这正如刘亚猛先生 (2004:23) 在他的《追求象征的力量》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修辞作为“象征力量”的体现只有在自己的“身份”和所服务的目的不被“识别”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发挥效力或者发挥最大效力, 任何成功的修辞因而无不成功地极力掩盖自己的“修辞性”。简而言之, 只有当受众没有意识到说话者正试图改变或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时, 此时的劝说或修辞任务才达到了最大的效力。
因此, 纵观《纽约时报》的报道, 可以发现, 在构筑其机构威信的过程中, 时报总是煞费苦心地在受众心中产生“真实性情的流露”、“实话实说的表述”、“合情合理的论证”等印象, 读者不仅因此认同了时报的观点, 而这样的报道在颇具说服力的同时, 不会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正是这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 时报进一步拥有了新闻“权威”, 当这种机构威信转化成修辞人格魅力时, 《纽约时报》的声音最终得到了各国人民的认可, 做到了“感人以威”。
5 从报道看其机构威信的构筑
理论需要实证的支撑。该文选取了2011年11月《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标题为Apple’s Visionary Redefined Digital Age的报道来分析说明时报是如何构筑起机构威信和修辞人格的。
首先, 报道的主要内容涉及苹果产品和它的创始人乔布斯。这篇报道发布的时间是乔布斯病逝后不久, 那么, 这样一篇报道势必受到大众的关注, 同时, 由于苹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风潮, 人们会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与其相关的讯息。因此, 时报通过成功的选材抓住了潜在的读者和受众。
其次, 报道还花大量笔墨向读者描述了乔布斯是如何凭借自身的努力白手起家, 取得今天的成就, 而乔布斯这奋斗的一生正是“美国梦”的真实写照。美国人民十分敬重和佩服那些通过自己努力并最终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因此, 报道通过真诚的笔触带给读者积极的影响, 并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赞同。
除此之外, 时报精心雕琢的新闻语句也对其修辞人格的构筑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a breakthrough in making personal computers easier to use”“These transformed not only product categories like music players and cellphones but also entire industries, like music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Times, 2011:par 10) , 这些语句看似在称赞乔布斯做出的伟大贡献, 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苹果公司的自豪感——为苹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的席位而深感骄傲。但时报并不是直接、赤裸裸地向读者描述这种自豪和骄傲, 它借助的是乔布斯这一载体——通过描述一个富有天赋、勤奋努力的人实现“美国梦”的奋斗经历。因为美国人民敬重孜孜不倦、勤奋刻苦的人, 当他们认同乔布斯时, 他们对苹果公司的认同和赞扬也随之而来。《纽约时报》这样的劝说方式不仅令人信服, 也能使读者更加欣然地接受, 这正如上文所提及, 修辞作为“象征力量”的体现只有在自己的“身份”和所服务的目的不被“识别”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发挥效力或者发挥最大效力, 即西方修辞理论中定义的自我蹈晦 (self-effacement) 。
综上, 《纽约时报》就是这样通过不同的“象征手段 (symbolic means) ”去影响受众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 从而逐步构筑起机构威信, “感人以威”。
6 结束语
《纽约时报》享有的较大影响力和地位, 究其原因, 正是它苦心经营、用来“感人以威”的机构威信。修辞的根本任务是促使受众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态度或行为, 按照修辞者的意愿行事, 而权威在西方真正的或现实的修辞实践中从来都是关键的关键, 对象征力的追求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话语权威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 要实现成功的劝说, 修辞实践者必须获得某种修辞权威。鉴于此, 《纽约时报》成功把握住了信服受众的砝码。
从本质上说, 西方修辞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各种象征力量的技巧性追求。因此, 在阅读西方新闻报道的同时, 洞悉字里行间修辞策略的运用, 探究西方媒体如何建立起机构权威, 就具有相当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研究意义。当然, 本课题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选取的报道是否具有代表性、探讨的角度是否做到具体化和多元化的辩证统一, 这些都亟待指正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晓冰.《纽约时报》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修辞根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Herrick, James A.The History and the Theory of Rhetoric:anIntroduction[M].Needham Heights, MA:A Pearson EducationCompany, 2001:75.
[3]Gage, John.Expansive and Restrictive Conceptions of Rhetoric[R].Fujian Forum, 2007.
[4]Foss, Sonja K, Foss, Karen A&Trapp, Robert.ContemporaryPerspective on Rhetoric[M].Illinois:Waveland Press, 2002:212.
[5]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6]李克, 刘新芳.修辞权威、修辞人格与修辞劝说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202.
[7]Campbell G.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Southern IllinoisUniversity Press, 1963.
晚上与老师东拉西扯地闲聊。聊着聊着,就随手翻看起桌上的一沓作文本来。老师说,孩子不多,整个二年级才一个班,共24个学生。
在乡下的学校,二年级孩子刚学习写作文。本上的作文都很短,大多干巴巴的一页就完事。乡下孩子终究不比城里孩子,想象力较为匮乏,那些苍白的文字实在无味。但我翻着翻着,不经意间就停下来开始仔细读一篇题为“我的理想”的文章。
粗糙的格子本上写道:“阿爹还没走(当地称人死为‘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
作文短,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画了个大大的红叉,没有打分,估计是严重的不及格了。是呀,普天之下有谁的理想是成为一只狗呢?
做老师的,一定会斥责这孩子……
远离贫困的家乡,我已在城里生活好多年了。经历过各种世事人情,自觉已是刀枪不入,很难再有什么事能轻易让我感动。然而,那一天,我被这个二年级学生的“理想”震撼了,觉得鼻子酸酸的。我敢说,这是世上最感人的理想之一了!
头脑体操
普天之下,谁的理想会是成为一只狗?但为了“阿妈”,孩子宁愿选择做一只狗。这是怎样动人的理想和感人的孝心啊!古语有云:“百事孝为先。”可是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发展到今天,在经济潮流的猛烈冲击下,连最基本的“孝”,也在渐渐消失。在今天,孩子变成狗的理想是那么不合时宜,那么不堪一击。文章在带给我们强烈震撼的同时,更让我们产生了扪心自问后的沉重和尴尬。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有关感人的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初三有关感人的作文09-11
《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07-17
抗洪救灾的感人故事作文10-03
感人的好人好事作文10-07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作文05-28
小学感人的故事作文500字06-12
感人的一幕小学四年级作文400字10-01
中学生学雷锋的感人事迹作文07-09
感人的电影06-10
感人的日志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