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观论析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幸福观论析(共8篇)

幸福观论析 篇1

闵 绪 国

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幸福不是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身幸福的创造者,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也是劳动发展的历史。劳动使人站立起来,使人独立于自然界。同时,劳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儿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P580)

第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在劳动中产生,也在劳动中发展。人不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劳动的积极成果。在劳动中,人不仅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不仅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产生了新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追求幸福的动力。正是在劳动中,人才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才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47)

第三,劳动超越了有限生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伸。诚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有些人的劳动成果却使其在逝去数千年后,仍为后人所铭记。今天,我们在讨论幸福时,就不能不回溯两千年,去汲取孔子、亚里士多德等贤哲的智慧。这是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除了现实地关切当下,也对未来满怀眷顾,能在当下创造未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当然,并不是任何条件下的劳动都能产生幸福。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称为“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使劳动与享受相分离,不仅不是幸福的源泉,反而成为压迫劳动者的手段。“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43)劳动异化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人们实现幸福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幸福。正如雷锋所言:“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罗国杰主编:《中国革命道德:理论卷》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P242)

二、道德是幸福的前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56)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人的主体性追求,对幸福的实现无疑会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人生方向。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将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科学精神的方式、艺术精神的方式、宗教精神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道德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它以善恶评价为主要手段,以应当与不应当为尺度,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生最理想,什么样的品质最高尚,应该如何完善人格和提升人生境界,从而使人生更充实、更圆满、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第二,协调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道德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手段,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一个道德的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能获得他人和社会更多的赞誉和支持,这有助于获得幸福;反之,一个不道德的人,势必人人唾骂、处处碰壁、事事难成,难以获得幸福。

第三,合理控制欲望。适度的欲望有利于幸福的实现,因为欲望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但是,过多、过强的欲望会阻碍幸福的实现,甚至导致不幸。马克思主义承认欲望存在的客观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主张把欲望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44)道德是对人的尊严、理性和本质的确认,是合理控制欲望的重要手段。人们为了有尊严地生活,会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

第四,提供精神动力。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具有鲜明的理想性,体现着主体对“应当”的追求。它立足于现实,展示完美的理想人格,激励人们为此而努力奋斗;它褒扬真善美、贬抑假恶丑,激发人们道德上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尊严感,促使人们“期善从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从而不断自我完善。

道德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应然状态,体现了人对自身完整性的追求,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同时,高尚的道德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满足,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因此,追求幸福应当与完善道德结合起来,以高尚的道德实现幸福人生。当然,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我们所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这种道德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实现幸福。

三、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结合。

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首先,抛开生存条件谈幸福是不现实的。很难想象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终日处于死亡威胁中的人,会感到幸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78—79)其次,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影响精神需要的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P126)再次,物质需要的尽可能满足,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条件。我们不能说物质条件优越,就一定幸福;物质条件不优越,就一定不幸福。但是,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确实难以获得幸福。对一个科学家而言,在科学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可能是他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他连基本的实验设备都没有,幸福从何而来?因此,我们要反对那种轻视、甚至否定物质需要的幸福观。凡是正当的、合理的物质需要,都应得到尊重。正如恩格斯所言:‚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P239)

马克思主义肯定物质幸福,同时又强调精神幸福。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P46)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人的生命具有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意义。他从末停止过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探求,他渴望不断地超越自然属性的束缚,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理想境界的实现。(赵甲明:《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实际上,因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精神幸福则为人类所独享;而且,物质幸福是初级的、短暂的,精神幸福才是深刻的、持久的。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研究表明,物质因素对幸福的作用,也受边际递减规律的影响。当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达到一定水平时,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不必然带来更多的幸福,相反,自由和真情之类的精神需求会比以前更加突出。(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 因素》,《社会》2004年第4期)这表明,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实现幸福的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不断超越的幸福追求中,物质幸福仅是低层次的幸福;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幸福。因此,我们应当追求一种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又超越物欲的持久的精神幸福。这种精神幸福,理所当然地包括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因为追求远大理想是精神需要的核心。

四、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思想家,往往看不到人的社会性,把人仅仅看作个体,甚至‚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P122)。这不仅不利于个人幸福的实现,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强调,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以往幸福观的显著区别。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存在和实现形式,包含着人的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社会条件。任何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即便是最孤立的个人活动,也不能脱离社会关系,不能脱离为其创造条件的社会文化背景。荒岛上的鲁滨逊能够生存下来,并重返人类社会,这也得益于他此前的社会文化积淀。马克思对此作了深刻的说明:‚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P122—123)。今天,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幸福的实现,也就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发展。(葛晨虹:《哲学视野中的幸福理念》,《人民论坛》2005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幸福不仅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而且,只有为社会谋求幸福,才是最高意义的幸福。个人需要、目标的满足与实现,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幸福;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谋求幸福,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才是无产阶级的幸福,才是共产党人的幸福。在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无数优秀的共产党人就体现出了这种崇高的幸福观。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方志敏烈士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罗国杰主编:《中国革命道德:理论卷》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P250)这种共产党人的幸福观远远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幸福。

五、追求幸福人生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科学理论指南。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人生呢? 1.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道德是幸福的前提,是人们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形式,是激励人们不断奋进以实现人生圆满的巨大力量。因此,追求幸福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众所周知,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因而,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特别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其次,要坚持内省自讼、克己自律,并在‚隐蔽‛处下工夫,坚持‚慎独‛,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再次,在生活中要自觉践行道德,在锤炼自我道德品质的同时改善社会风气。

2.坚决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幸福观。

享乐主义幸福观主张人生目的在于追求当下的感官快乐,认为‚幸福就是酒、美女和歌唱‛。追求快乐无可厚非,快乐是幸福的表征。幸福的生活一定是快乐的生活,不快乐肯定不幸福,但是,快乐不能等同于幸福。有的快乐不仅无益于幸福,反而会损害幸福,如吸毒产生的快乐。幸福范畴内的快乐应是有利于人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快乐。我们要正确认识快乐,要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幸福。

拜金主义幸福观坚持‚金钱至上‛,把尽可能地拥有金钱视为人生至高幸福。这是剥削阶级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幸福观。现实表明,这种幸福观不仅不能带来幸福,反而会使人陷入不幸。一方面,可能使人走上败坏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可能把人变成金钱的奴隶,变成‚葛朗台‛。利己主义幸福观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幸福割裂开来,甚至以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来谋取个人幸福,是必须唾弃的。我们不仅要坚决反对利己主义幸福观,而且要自觉地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为社会幸福而奋斗终生。

3.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幸。幸福与不幸总是相伴而生。当面对不幸时,我们是就此沉沦,任由命运摆布,还是扼住命运的喉咙,直面不幸之痛苦?对待不幸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留下《过秦论》的贾谊可谓才华横溢,二十来岁就深受汉文帝赏识,但他受诬陷而失去文帝信任后,终日郁郁寡欢,三十二岁就郁愤而死。司马迁则是直面不幸的榜样,在遭受宫刑后,仍然发奋著史,为后世留下千秋名著——《史记》。可见,幸福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不幸给人带来痛苦,使人备受磨难,但是,它又可以磨炼意志,丰富阅历,激励人们从逆境中奋起。绝对的不幸是身处逆境而无动于衷。我们只有直面不幸,在痛苦中磨砺,在抗争中奋起,才能在不幸中求得幸福,才能在不圆满中求得圆满。这才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总之,幸福观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阶级社会中,它带有明显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我们应当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增进社会幸福的过程中实现幸福人生。

差点儿的教学论析 篇2

差点儿的教学论析

对外汉语教材大都用“企望说”来解释“差点儿”,带来了很多问题.其实“差点儿(就)VP”表示否定,“差点儿(就)没VP”表示肯定,意义明确;而表示否定的`“差点儿没VP”和表示肯定的“差点儿(就)没VP”不但重音和停顿不同,VP的构成也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前者虚指,后者实指,二者并不是同形异构.同时教材不应只是简单地用“没”来解释“差点儿”.

作 者:赵万勋 ZHAO Wan-xun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北京,100872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年,卷(期):20086(1)分类号:H195关键词:差点儿 企望 停顿 重音

论析高校学生党建的作用 篇3

论文摘要:在高校建立党建机制,可以使学校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让政治思想教育在大学生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用党建的特殊作用,在大学生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指引作用。

论文关键字:高校、学生、党建作用

一、高校党建的设置

1、组织形式

高校对于学生的领导,都是通过学生党建的具体指导才能够对于学生会和共青团进行指导的。党建,是高校中对于学生的党支部和各分属当系的统称,只是在学校中对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履行党的职责和义务。

2、安排的制度和规范

制度相对于一个事件或是一个团体,都是维持日常秩序最重要的关键之处。没有了制度的维持,任何的团体都同意陷入混乱之中。高校中的党建要想维持好的秩序和好的形象,就必须制定好制度,很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任务,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团队增加益处。

二、如何发挥党建作用

集体、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论析 篇4

集体、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论析

集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的.存在古已有之,集体主义则是一个伦理学概念,它并不与集体同时产生,与集体同时产生的是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集体主义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集体、集体意识、集体主义三者既联系又区别.

作 者:眭传厚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社科系,浙江,临海,317000刊 名:台州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年,卷(期):24(4)分类号:B82-069关键词:集体 集体意识 集体主义

反倾销法的理念及其局限论析 篇5

【内容提要】反倾销法由来已久,各国立法者指出其目的是反对不公平贸易行为。但是,我们经过逐步分析可看到,反倾销法的最初和真实目的并非如此。而且,从反倾销法的具体规定看,具有倾销认定的非客观性和忽视消费者利益等局限性。因此,反倾销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保护贸易的手段。反倾销法需要加以改造,同时,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的更有效的手段是经济发展而非多多立法。

【关  键  词】反倾销法/WTO/数量增加/累……

以前,在欧美对我国产品提出反倾销指控而国内厂商对外国产品的低价冲击束手无策时,许多有识之士指出,我国反倾销法亟待确立,――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者。19初,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条例》出台。由于国际市场木浆价格急剧下降,我国生产厂商面对汹涌而来的低价纸张、木浆,甚感竞争压力,于是提出反倾销指控。此后导致确定外国产品倾销的公告发布。有关媒体对此盛加赞赏,似乎WTO对反倾销法做完重大修改,我国反倾销法一出台,我国“入世”也好,暂时自行其是也好,我国各行业面临的外国产品的竞争压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国内经济也得到了保护,消费者作为国内经济创造者的一员于是也取得了应得的利益。

问题果真这么简单吗?

当我们对国际国内反倾销法进行逐层剖析时,就会发现反倾销法具有很多局限性,某些问题也决非一、二部法律法规所能解决。

一、反倾销法的理念

所谓倾销,是指外国厂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销售的价格在他国的市场销售其产品。即一国的生产者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其产品。无论外国厂商的产品在某国市场上的价格是否低于该国的相同产品的价格,只要其低于其本国市场上的价格,即为倾销。根据威纳(Viner)的看法〔1〕,倾销可以分为三类,即偶见的倾销(Sporadic  dumping)、短期的倾销(Intermittent  dumping)和长期的倾销(Long-run  dumping)。来自国外的偶见的倾销,由于是暂时的,对于国内产业的损害不大。长期的倾销,消费者则可以从中大为受益,其收益将大于国内生产者的损失。唯有短期的倾销,国外倾销者通过低价将国内生产者排斥出市场,然后又规定出垄断价格,结果消费者受损。它属于掠夺性价格歧视(predatory  pricediscrimination),因此,威纳提出,应当对其进行反倾销,保护国内消费者避免掠夺性倾销的危害。美国向来执反倾销法之牛耳,早在19《反倾销法》中,就确定了倾销和损害标准,并授权财政部负责征收反倾销税。(注:美国早在19的《税收法》(Revenue  Act)中就规定了反倾销条款,由于要求征收反倾销税时要证明外国出口商有故意的掠夺性低价倾销行为,故而难以操作。1921年法弥补了该法缺陷。1954年后反倾销调查由关税委员会(Tariff  Commission)负责,1974年后由国际贸易委员会(ITC,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负责。)

通常情况下,对倾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征收反倾销税。即通过给来自国外的倾销产品增加税收,提高其价格,使其能够维持与其国内时的相同价格,从而保护国内的生产者。纵览欧美各国的反倾销法和WTO的反倾销法,征收反倾销税、或者针对倾销采取反倾销措施,无非要先符合以下条件:

1.存在倾销

在各国立法中,都规定了确定倾销的标准。以美国为例,美国采用了公平价格(fair  value)标准,即用某一产品的美国价格(u.  s.  price)与产品的公平价格进行比较,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则认为存在倾销,二者差额即为倾销幅度(dumping  mar-gin)。为了查明是否存在倾销,就要先查明美国价格和公平价格。

美国价格可以用两种方法查明:其一,是出口价格(export  price),即产品在输入美国前,外国生产商或转售商将产品卖给无特殊关系的当事人时,该当事人为输往美国而购买该产品实际支付或约定支付的价格。当然,这个价格不包括产品的运费、出口国的关税等费用。其二,是推定出口价格(constructed  export  price),即产品首次在美国卖给一个无特殊关系的买主时的出售价格。这一价格设定的目的是为了针对有特殊关系的公司(如联属公司)之间的交易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正确价格的状况。它通过查明产品输入美国后转给无特殊关系的买主后的价格,再将其还原,来确定美国价格。

公平价格有三种方法加以确定,既国内市场价格(home  market  price)、向第三国出口价格(third―country  price)和构成价格(constructed  price)。国内市场价格是指出口国的该产品在该国国内市场上销售,达到一定的销售量,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国内消费者所支付或约定支付的价格。这一价格通常比较合理,同时也便于查明。

倘若没有国内市场价格,或者是由于国内市场上销售量过小,或其他特殊情况,国内市场价格不足为凭,则采用向第三国出口价格和构成价格。向第三国出口价格,就是指在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产品、数量、贸易条件等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该产品对第三国的出口价格。倘若无法取得向第三国出口价格,则可用构成价格来确定。构成价格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一定的管理费和利润〔2〕。以往美国的贸易法规定管理费用不少于生产成本的10%,利润不少于生产成本与管理费用之和的8%。在《乌拉圭回合协议》中则规定有关费用和利润应以被抽查产品厂商在正常贸易作法中实际发生的数额为据。

当以上价格得以确立后,才可确定出是否存在倾销。

2.存在损害

有倾销并不一定导致征收反倾销税,还要确定该倾销存在着对某国国内产业的损害。这里所指的损害一般指三个方面,即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material  injury)或是对其造成实质性损害威胁(threat  of  material  injury)或是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建立造成实质性阻碍。如何确定损害,其内容是复杂的。以WTO为例,乌拉圭回合最后协议成果中《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规定,确立损害时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首先,要考虑倾销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和倾销的进口产品的结果对国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造成的影响。进口产品的数量增加,可以是绝对增加,也可以是相对增加,即绝

对数量不变但国内需求减少而造成的相比较而言的增加。在确定倾销的产品对价格的影响时,要考虑是否存在大幅度降价销售的情况,或者是进口产品是否严重抑制价格的情况,或是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阻碍产品价格的提高〔3〕。其次,要考虑进口产品对该同类产品的生产商造成的后续影响。在确定倾销的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程度时,要对有关部门产业状况的所有有关的经济因素和指数进行评估,包括销量实际或潜在的下降、利润、产量、市场的份额、生产率、投资收益、生产设备的利用、影响国内价格的因素、倾销幅度的大小,对现金流动、库存、就业、工资、增长率、筹措资金或投资能力等方面实际或潜在的负作用等〔4〕。

通过有关当局对上述情况以有关证据予以证明(注:虽然当局在运用资料做为证据时要遵守《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中第6条关于证据的规定,但该条中赋予调查当局的自由裁量权是很大的。其第6款规定,“当局在调查过程中,应对由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调查,直至当局认为事实有据可依,并感到满意。”),最后由当局来裁决是否存在损害。

3.损害和倾销产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要求是必然的,但因果关系宽松或严格却足以将该要求变成毫无意义或难以逾越。以美国为例,在其《乌拉圭回合协议法》出台前,它实行“最小原因”原则,只要倾销产品是造成产业损害的原因之一即可,亦即二者因果关系的关联程度大于最小即可。而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因果关系必须是“倾销的进口产品正在造成本协议所指的损害”。如果造成损害的原因多种多样,那么,应当将倾销的产品造成的损害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分离开来,“由其他因素造成对产业的损害不得归咎于倾销的进口产品”。根据这一规定,GATT1994所要求的因果关系应当是:倾销因素本身造成损害,即对现有产业的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或对将建立的产业产生实质性阻碍。

我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中对于因果关系的要求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要求国内的生产者或有关组织在反倾销指控申请书中应列明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确定?无进一步解释。

这三项基本条件就是通常情况下采取反倾销措施基本应当具备的条件。详细的要求,当然还有很多,各国也有繁简不同的规定。

反倾销措施当然形式不同,一般情况下,可以由进口国征收反倾销税,该税的征收幅度以倾销幅度为准,征收通常是由海关进行的。另外,还可以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或其他形式的担保。

在《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六条协议》规定,初步裁决倾销已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出口商可以作出价格承诺,即主动修改其价格或停止以倾销价格向该地区出口产品,从而使当局对消除倾销的有害影响感到满意而中止或终止反倾销诉讼程序,不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或征收反倾销税。不过,价格承诺是出口方主动提出的,与进口方的反倾销措施是有区别的。

以上就是国际国内反倾销法的基本规定。初看起来,规定甚为严密。倾销,作为一种不公平的贸易手段,应该受到谴责、制裁、以儆效尤。对于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做法,以不甚严格的要求就可采取严厉的手段予以制裁,既可保护国内产业,又能保护生产者。其实,这只是一个神话。当我们从经济的、逻辑的角度深入考察其基本目的和一些具体规定时,就会发现,反倾销法,不论是国际协议,还是各国国内法的规定,有许许多多似是而非、甚至南辕北辙之处。国此,为真正保护公平贸易,对反倾销法必须进行改造。

二、反倾销法的局限

仅举其荦荦大端,即可见反倾销法的不足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脱离。

(一)目的性的缺陷

从反倾销法的角度来看,倾销被视为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做法,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去制约它,从而保护公平贸易。但事实上,这种做法适得其反。不论是本世纪40年代酝酿成立的ITO,还是由于其半途而废而代之的GATT,以及目前的WTO,其目的都是减少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与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5〕。要达到这一目的,必然之举是减少、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自由竞争。

事实上,作为总协定反倾销法的蓝本的、奠定现代反倾销法基础的美国1921年《反倾销法》,其目的并非为保护自由竞争,而是保护其国内产业,是保护主义的产物。20世纪初反倾销法刚出台时,遭到反倾销指控者常常发现其行为符合竞争法。〔6〕美国在70年代经济地位有一定下降,产业界人士难以接受外国厂商成功的合法性,宁愿把外国厂商的成功归结为他们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立法者响应这种倾向,不考虑如何提高国内经济效益,反而费尽心机为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救济〔7〕。因而,70年代以后的反倾销法,在适用条件上都较为宽松。乌拉圭回合谈判后,美国才为执行该回合最终协议而对反倾销法的因果关系条件要求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掠夺性的倾销是例外,而非常规〔8〕。因为倾销的成本太高,即使是在被明确认定为非法之前,这种掠夺性的价格歧视的确实例证还是很少的。倾销者为了取得不仅可能被抑制还可能是暂时的收益,要承受巨大的现时损失,因为一旦现存的竞争者退出市场而使垄断价格得以确立,那么新的竞争者就会由此价格而被吸引入市场,这样,掠夺者就不得不再重复运用低于成本倾销产品而将竞争者排斥出市场的策略〔9〕。对于倾销者而言,得不偿失的威胁时时刻刻存在着。

正如波斯纳所言,“实际引发反倾销、反补贴税和其他针对外国生产者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措施的考虑远远不仅是对掠夺性定价的关注。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了保护美国产业免受真正低成本的外国生产者的竞争,而不论外国生产者的成本是否是由低薪金、低污染控制和其他管制成本、良好的经营管理、良好的工作条件,更现代化的工厂和设备引起的”〔10〕。

因此,反倾销法以反对不公平贸易行为为名,行保护贸易之实。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倾销法还能够长期存在,久盛不衰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保护贸易虽然在整体上对世界经济福利不利,但如果把某一国福利视为一个单位的话,保护主义则在很大程度上对该国有利。这也就难怪虽然GATT的成员方都认为降低关税、自由贸易对全球经济有利,但是,一旦进行关税谈判,却是每一个回合都比上一个回合花费更多的年头(注:GATT谈判至今共有八个回合,前四个回合(日内瓦回合、安纳西回合、托尔基回合、日内瓦回合)均在一年内结束,第五个回合(狄龙回合)用二年,第六个回合(肯尼迪回合)用三年,第七个回合(东京回合)用六年,第八个回合(乌拉圭回合)用八年。)。每一个成员都希望从对方的关税减让中取得好处,而自己则尽可能地保持高关税,以保护贸易。

(二)倾销及损害判断的非客观性

由于反倾销法立足点是保护国内产业,因此,对于倾销判断和反倾销措施的适用条件,就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这种倾向。常常是反倾销调查当局根据国家的贸易政策和外交政策上下其手,而且能够从反倾销法中找到充足的依据。

1.倾销认定的非客观性

反倾销调查中,最重视数据。GATT1994的反倾销法中也确立了最佳可获得资料原则(BIA,

best  information  available),似乎是很重视数据资料。其实不然,所谓数据,实际上不可能是客观的,它只不过是一种对研究者或者调查当局有意义的“起点”而已。不同的研究者会选取支持其论点的不同的证据。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或者一个统一标准去分析数据,那么不同的研究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调查当局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裁量,选取相应的时间段和交易。如此一来,产品出口者怎能预料其产品是否会受到反倾销措施影响?因此,反倾销法没有规定采选数据的标准,必然会造成当局以自由裁量为理由的武断和专横。

2.进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

不论美国的反倾销法,还是现时GATT的反倾销法,对于倾销的进口产品的数量增加,均认为“不论其在进口成员的生产或消费方面是绝对的或是相对的”〔11〕,都视为进口量大为增加。因而,很容易地能够推论出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已经或将是很大的。

这个标准是有利于调查当局认定倾销损害的。假定甲国第一年对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为100,000件,而乙国向其销售该产品2,000件,被甲国调查当局认定该产品属于倾销产品,但根据有关规定,由于其占进口国国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数量不足3%,因此,其数量可以忽略不计。次年,甲国对该产品的国内需求为60,000件,而乙国对其销售的产品数量不变仍为2,000件,根据反倾销法,甲国调查当局则足以认定乙国倾销产品的数量大为增加。同样是2,000件,前一年被认为忽略不计,次年却被认为是数量大为增加,完全是甲国自己的国内市场造成的,却认定乙国应该为此负责,对其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岂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3.累积评估〔12〕

根据GATT1994反倾销法的规定,调查当局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进口产品可以采取累积评估的办法。即只要来自某一成员方的产品的倾销幅度不小于2%,或者来自某一成员方的倾销产品虽然不足该进口国市场的3%,但所有不足3%的成员方其产品总量超过进口国市场的7%,都应累积起来进行评定。这样,就可以避免孤立分析可能不会得出损害结论的情形,将更多的产品出口方纳入反倾销的对象中,即使这些出口方产品数量并不大。实际上这一规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反倾销措施更容易采取。出口方无法预料其产品是否将被采取反倾销措施。

(三)忽视消费者利益

反倾销保护的是国内生产者,而非消费者。为了国内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首先,倾销产品由于具有竞争性,或者甚至可以说,由于具有竞争性,进口产品才被调查当局视为是倾销产品,消费者本来可以获得的该产品降价的好处,因为反倾销税的征收,而被迫支付较为高的价格,享受不到竞争所带来的利益。

其次,征收反倾销税,能够刺激国内生产商继续进行低效率的生产,迫使消费者承受进一步的损失,并且在支付一个固定价格的前提下,只能取得竞争力较为差的产品。在对反倾销中的自愿出口限制进行分析中,OECD发现美国小汽车行业每得到一美元,消费者就要为此多付出3.5―4.5美元〔13〕。正如一位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征收关税有三种影响:刺激国内低效率的生产;要求消费者很不经济地削减他们对征税物品的购买;增加政府的收入。只有前两种影响才必然给经济带来缺乏效率的代价”〔14〕。“政府收入和生产商利润的增加要小于消费者的经济损失”〔15〕。

最后,在反倾销法中,也很少提及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无权过问反倾销调查,无权取得有关资料,但是其受反倾销措施的影响却是直接的,甚至有时是长期的。欧洲消费者组织曾经提出要求取得反倾销调查中的材料,但欧洲法院却认为反倾销程序并不直接针对消费者及其组织,因此,不予准许〔16〕。即使在GATT1994的反倾销法中,也只是规定“当局应向受调查产品的工业用户提供机会,如果该产品通常是由零售渠道出售的,还要向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组织提供机会,让他们提供关于倾销、损害以及因果关系的有关调查的任何资料。”〔17〕但是,消费者却无权获取资料,无权要求中期评审和日落复审(sunset  review)。

三、结论

反倾销法由于其立法目的的缺陷,在实际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对全球经济利益并非福祉。诚然,掠夺性的倾销虽然不多见,但在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决定了反倾销法存在的必要性。但这种必要性应该是建立在对反倾销目的和具体措施的改造基础之上的。

首先,反倾销法的目的要真正建立在维持公平贸易的基础上。因此,反倾销法只能是限制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工具,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而不应该成为一国对外政策的附属品,成为一国在经济效益不良时对付另一国的随时可用的武器。这就要求反倾销法的具体规定包括倾销的确定、损害的认定和因果关系的确认上都应该是严格的。在这一方面,应该说,虽然GATT1994的反倾销法并不令人满意,但是,它毕竟比以前有所进步,比起美国、欧洲联盟的规定来确实前进了一大步。今后,有必要进一步严格化。

其次,对于倾销认定所依据的资料,应当有明确的标准,不能笼统地全部交给调查当局去自由取舍。从而,进一步增强认定倾销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虽然GATT1994的反倾销法中提出了BIA原则,但对数据的计算却没有提出一个固定的、可靠的判断标准,调查当局自由裁量的权利过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

第三,消费者的利益应当予以考虑。在GATT1994的反倾销法中,消费者并没有被列为具有利害关系者,因此,在反倾销法中应当进一步规定,对于消费者的利益损失要进行经济分析,以确定反倾销措施的采取是否得不偿失。同时,还需要规定消费者在反倾销调查和其后的复审中应具有相应的权利。

第四,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条例》显系以GATT1994的反倾销法为蓝本,但是,规定过于简单化。对于损害与倾销之间的因果关系、累积评估的具体方法、消费者利益、资料使用等方面,均无明确规定。应当吸收GATT1994反倾销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同时,为了尽快“入世”,增强法律法规的透明度,而不是以内部规章去进一步详细规定具体程序和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本国的产业要得到真正的保护,必须从实质上加强产品的竞争力。法律法规只是为经济或其它社会活动制定规则,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作用也是有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只是事后补救的手段。如果本国产业本身不具有竞争力,那么,仅依靠法律法规的保护作用,从整体上看,不仅目的难以达到,最终也会使自己受到损害。

【参考文献】

[1]Bernard  M.  Hoekman  and  Petros  C.  Mavroidis,  Antidumping  and  Antitrust,JOurnal  of  World  Trade,  Nol,

1996,P29.

[2]沈达明,冯大同.国际贸易法新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491.

[3]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S].第3条第2款.

[4]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S].第3条第2款.

[5]GATT[S].前言部分.

[6]Bernard  M.  Hoekman  and  Petros  C.  Mavroidis,  Antidumping  and  Antitrus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Nol,  1996,P29.

[7]David  Palmeter,  Protectionist  and  the  Rise  of“Un-fair”  Trade  Review  Essay  of  Regulating  Unfair  Trade  by  Pietros,  Journal  of  World  Trade,  No4,  1993,  P101.

[8]Bernard  M.  Hoekman  and  Petros  C.  Mavroidis,  Antidumping  and  Antitrus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Nol,  1996,  P29.

[9][美]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399.

[10][美]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405.

[11][12]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议[S].第3条第2款,第3条第3款,第5条第8款.

[13]Bernard  M.  Hoekman  and  Petros  C.  Mavroidis,  Antidumping  and  Antitrus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Nol,  1996,P7.

[14]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高鸿业等译.经济学(第12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440.

[15]同上,1439.

[16]Bernard  M.  Hoekman  and  Petros  C.  Mavroidis,  Antidumping  and  Antitrust,  JOurnal  of  World  Trade,  Nol,  1996,  P11.

幸福观论析 篇6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1-10 10:56:00 ]作者:李静娅

[论文关键词]经营者;评价;激励

[论文摘要]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理论界的极大关注。商业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同样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怎样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样是商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行为的不可观测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商业企业亦是如此因此加强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设在商业企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市场机制不健全外部激励与约束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阶段市场环境不完善通过股票市场、金融市场等市场机制对商业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微乎其微。从股票市场来看.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市场管理较为混乱发展不规范整个资本市场处于一种弱势有效从而导致股票价格并不能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真实的业绩财务造假等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从银行借贷市场来看由于我国产权改革不到位相关法律不健全借贷市场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作用也不大。

2.经营者声誉机制作用有限。理论学家认为声誉即是经营者长期成功经营企业的结果也是经营者拥有创新、开拓、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重要证明。经营者的声誉也是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本良好的声誉对于人力资本而言起到增值的作用能增强他们在经理人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能力。如果经营者经营不善就会降低他们的人力资本价值从而降低了他们未来的现金流入。为了在未来获得高收入,那么经营者就会努力工作,追求良好的声誉。因此健全的声誉机制能够有效约束经营者行为使得经营者目标和企业目标趋于一致降低经营风险。然而我国目前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有限信息不透明导致声誉机制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3.激励力度不足没有体现绩效优先。从我国目前状况看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者的激励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经营者同员工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多种激励方式正在进行但是激励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一般员工同经营者激励区别不大业绩优秀的经营者同一般经营者激励区别不大。商业企业经营者所付出的大量超额劳动未能得到承认其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经营者在薪酬方面受到的激励力度过小因此难以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经营者薪酬水平缺乏对外竞争力也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

4.激励方式简单激励作用受到限制〔从目前情况看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探讨企业经营者激励手段、方法仍然比较滞后同国外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①仍然停留于原有的传统激励方式直接导致经营者激励弱化。②新的激励方法推行不够。比如按照商业企业特点设计绩效工资股票期权等。③激励短期化经营者缺乏长期利益导向。

二、完善商业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对策与建议

从现状来看我国商业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不健全,普遍存在着收入偏低.职

务消费混乱、激励不足.约束不足.贡献和报酬不相称等现象。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对于推进商业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逐步完善市场体系的建设。包括形成规范的、市场信号真实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利于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以及所有者的评价与监督。

2.进一步建设经理人市场充分发挥声誉机制在经营者聘任和薪酬设计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构建完善的经营者声誉评价体系在统一的标准下对经营者做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影响其声誉从而确定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其次要加强经营者个人声誉信息建设比如建立声誉档案等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对称从而有效地进行聘任和薪酬方面的决策进一步加强对经营者约束和激励。

3.对商业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也应当将报酬与绩效挂钩并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将企业经营者与员工的分配渠道分离取消工资总额的限制。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年薪制、远期收入制等以在其薪金构成中加入与企业长远效益挂钩的部分。在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探索管理层持股等激励制度在考虑物质激励的同时强调企业文化的归属感企业价值的认同强化以人为本投资于人和培训成才的理念。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和培训规划使精神激励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4.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化的指标考核体系客观地、全方位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满足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评价和了解经营者经营能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从而使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激励、约束更趋公正、合理。

幸福观论析 篇7

摘要:燃气企业生产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燃气调度,把握供需关系,强化需求侧管理,达到燃气的供需平衡,是调度技术的基础;进一步扩大调度涵盖范围,整合管理职责,强化生产运行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运用,是调度技术发展的趋势;只有不断提高燃气调度技术,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平稳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燃气公司;调度;意义

燃气企业生产运行的中心环节是调度,生产调度是燃气运营的关键工作,通过管网运营状况监控、分析、调配以及气源协调、应急指挥,使整个输配系统保持平衡状态,从而确保燃气输配系统的安全运行,对天然气供应、使用进行科学调配和管理,提高燃气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保证安全平稳供气,最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天然气发展概述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清洁、方便、安全、经济的天然气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能源之一,在国家发改为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760亿立方米;到20页岩产量65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约935亿立方米,城市和县城天然气用气人口数量约达到2.5亿,约占总人口的18%;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陕京线和沿海主干道为大动脉,连接四大进口战略通道、主要生产区、消费区和储气库的全国主干网,形成多气源供应,多方式调峰,平稳供气的安全格局。目前燃气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天然气市场蓬勃发展,科学高效的燃气调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调度措施

1.拓展调度涵盖的范围,确保安全平稳供气,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中之中,拓展调度涵盖的范围,多方位覆盖、整合管理职责,形成统一调度指挥运行机制,确保安全平稳供气。调度职责应从一般天然气输配调度管理,扩张到生产运行管理及应急救援等,即涵盖供气计划的编制、气源采购、协调、结算、合同签订与履行、调度,输配调度数据汇总分析,调峰计划,供气预案的编制并督查实施,管网的运行及管道完整性管理、主干管网工程连头碰口、置换和投入试运行,技措、安措年度计划审核及指导实施、应急抢险管理等。

2.强化需求侧管理,把握用气规律,提高供气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途径之一城市燃气客户按使用性质大致分为民用燃气客户、商业燃气客户、工业燃气客户三类。在城市燃气用气结构中民用燃气客户比例最大且用气量受气温影响也最大,季节性峰谷差达到1.5倍以上、日峰谷差较大达到2倍以上;工业燃气客户比例最小,一般是均衡、连续用气,用气量相对稳定,受气温影响较小,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商业燃气客户比例居中,用气规律与民用燃气相同,但终端销售价格最高。燃气公司应在对城市燃气总量进行掌握的基础上,加强需求侧管理,做好用气预测分析,测算好用气结构,利用仿真系统,建立预测模型,把握用气规律变化,尽力保证供需平衡,提高供气量,即维护社会稳定,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利用生产运行智能调度系统,输配好最经济气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按照“及时、精准、高效”的要求,建立生产运行智能调度管理系统,深化SCADA、GIS数据运用,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切实提升科学调度能力,做好多气源、多品种模式下的调度管理,确保安全平稳供气,全面提高经济效益。随着页岩气、LNG、CNG产业的发展,企业气源模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换,实现了气源途径多样化,但各气源价格高低不一,调度人员通过SCADA系统,对流量、压力等进行实施监控、分析,及时调整各气源点压力,在保证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气源供气量,做好多气源模式下的稳定供应,输配好最经济气量;同时还可通过压力、流量的变化情况,结合GIS系统、管网巡检系统,监控管网运行情况,加强维护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平稳供气,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燃气公司是关系民生的企业,调度工作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必须掌握好燃气的供需关系和规律,科学调度,确保安全平稳供气,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园媛.浅谈现代燃气施工企业生产调度管理[J].城市燃气,(,5):25-28.

[2]王兵.自贡市燃气企业调度分析与改进[D].电子科技大学,.

幸福观论析 篇8

论文摘要:公民的文化权利需要通过政府创造条件而逐步实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责任体现。作为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其应承担的文化责任。档案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档案馆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档案文化需求为目的,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档案文化产品与档案文化服务的活动和过程。档案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坚持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和多样性原则。

自我国签署《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来,各界对公民文化权利及其如何实现的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公民的文化权利要通过政府创造条件而逐步实现,这要求政府承担起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义务,明确政府在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中的责任。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根本途径。作为国家出资设立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该如何保护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众档案文化需求呢?笔者认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档案馆保护公民文化权利的根本途径。

 

上一篇:感谢有你优美散文下一篇:开展执法评议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