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通用8篇)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1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原因有三: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是硬指标,而德育渗透是软任务、软指标。大多数教师担心寓德育于教学会打乱正常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其二,有的教师对“十年**”中读语录、贴标签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把它简单地同过去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挂起钩来,思想上总“热”不起来。其三,不少教师虽有积极性,但往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程式。现在要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容并将之灌输、渗透给学生,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理科和外语学科似乎难度更大。于是自然产生了“等一等”、“看一”的想法。所以,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

英语科在实施“高速度、大容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英语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外语组教师指导学生翻译一些浅显的爱国主义文章和诗词,排演爱国短剧小品。低年级学生用英语朗诵歌颂民族传统美德的儿歌;高年级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的英文写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一首首爱国颂歌从学生心田飞出,一篇篇爱国的文章从学生笔下流出,抒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炽热情怀。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编成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在老师策划的“我做导游”的活动中,学生用英语纷纷介绍黄河、长江、长城,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学生陈琼芳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已经或将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标志,是我们中学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内容。”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他们讲负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圆周率时,告诉学生祖冲之的贡献;解二元一次方程,介绍“方程”最早使用的也是中国,在《九章算术》中就已出现;讲几何时,讲国旗的制作与计算,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国旗。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多年来, 我在作文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 有机地渗透德育,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作法是: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 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 在评论中, 强化德育效果。

一、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 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 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 反之, 审题有误, 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 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 弄清为什么写, 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 或是说明一个道理, 或是吸取一个教训, 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 就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 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 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 而对题目的含蓄、隐蔽、深刻的本质, 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 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 社会阅历少, 知识经验贫乏, 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如不加以正确引导, 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 偏离题目要求, 当然也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 我在指导学生审题中,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

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家乡一处你所喜爱的景物, 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这次习作中, 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次作文提出几点要求?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次作文要求可以分为三点: ( 1) 写家乡一处景物; ( 2) 要抓景物特点细致描写; ( 3) 这处景物必须是你所喜爱的”。可见, 学生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较为正确地理解了题意。古人云: “文以意为主, 文为意而发, 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写。于是,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 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有的学生说: “我想写家乡的松花江。松花江的特点是江面宽、江水急、江上来往船只多, 江岸游人络绎不绝。我是喝松花江的水、吃松花江的鱼长大的, 松花江是我家乡的骄傲, 所以我要写松花江。”有的学生说:“我想写家乡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的特点是树的数量多, 树的种类多, 每到夏季那里就是绿色的海洋。家乡的森林公园, 不像原始森林那样天然形成, 它是林业工人叔叔亲手栽植的, 它绿化、美化了我的家乡, 它防风、排涝, 成为家乡的绿色屏障, 所以我要写森林公园。”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家门前的小花园。小花园的特点是花多、草多, 还有一座假山。这座小花园虽比不上大公园美丽, 但是这里的花是我亲手栽, 草是我亲手种, 假山是我亲手堆。清晨, 我在花下晨读; 傍晚, 我在草地上乘凉。我对小花园有特殊的感情, 她是我心目中的乐园, 所以我要写小花园。”从几个同学的发言中, 已经不难看出, 他们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里没有刻板的训导, 没有牵强的说教, 然而学生已经在学作文中悟出了“道”, 正像春雨那样,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 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 而且要学会选材, 这样, 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 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 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从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来看, 主要是“假”“空”“抄”现象严重。“假”是说假话, 口是心非; 写假事, 胡编乱造。“空”是内容空洞, 无具体事实。“抄”是东拼西凑, 抄作文选。这样不仅严重地影响作文的思想质量, 而且助长了一种不正确的文风。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用自己的话, 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做到“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他们也都是社会中的人, 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 写真事, 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 我在指导学生选材时,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或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 及时把握德育契机, 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例如, 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基础训练, 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第一次作文, 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自己做的一件好事, 而且我也从中了解到个别同学的作文选材不真实。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 以文悟道, 第二次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 并且声明不告诉家长, 不秋后算帐。我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明辨是非的极好机会。“是”和“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是”和“非”, 有的孩子能分清, 有的孩子分不清。如果“是非不分”, 或把“是”写成“非”, 或把“非”写成“是”, 那样文章的思想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是写好作文的首要问题, 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学们明确了要求, 解放了思想, 纷纷动笔成文。别看有的同学会把无中生有的好事安到自己头上, 但他们决不会轻易把别人做的坏事写到自己名下。于是, 一些鲜为人知的错事便一件件跃然纸上了。有的学生写:自己为了玩电子游戏机, 撒谎向妈妈要了5元钱。当妈妈询问要钱做什么时, 自己胡编说交给老师了, 妈妈问老师收钱干什么, 自己又答不上来, 只好支吾说不知道。现在想起来真惭愧, 既对不起妈妈, 又对不起老师。有的学生写:自己在家门前玩, 发现一辆没上锁的自行车, 便骑走玩了几圈, 回来发现还没有人来取, 又骑走玩了半天。后来, 整整骑一周才送回原处。虽然没见到车子主人, 但可以想象失主多么着急, 悔不该当初干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写自己和父母顶嘴, 有的学生写自己考试打小抄, 有的学生写自己欺负同学, 甚至有的学生写出自己作文时抄袭别人的范文等。全班40多人, 虽然都写错事, 但选材无一相同。从一篇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的作文中, 我看到一颗颗诚实的种子正埋入他们的心田。孩子们在文题面前的反思, 在选材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求实, 正说明了他们在作文中逐步学会了识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 正在不断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 弘扬正确思想的能力。

三、在评改中, 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

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 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 评论一篇作文, 在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褒是贬非、扬善抑恶、爱美憎丑、留真去假的评论过程。所以, 我在作文教学中, 注意通过评改作文, 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产生强化意识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 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 结合语文基础训练,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长大了》。应当看到当代的小学生思想活跃, 聪明开朗, 但也应看到独生子女增加, 家庭娇惯, 生活条件优越, 也使部分学生依赖性强, 不关心他人, 轻视劳动等。因此, 我出的这个作文题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 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作文前, 我领着学生重温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要选择真实、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长大了。作文后, 我开始组织学生评改。有的学生写道:我已经12岁了, 可是在爸爸、妈妈眼里, 我总是小孩。他们什么事也不让我自己做, 我几乎过着一种“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小姐生活。有一次, 老师开会, 我们早放学一会儿, 不等妈妈来接, 我自己背着书包穿过4条马路来到妈妈单位, 把妈妈吓了一跳。妈妈惊奇地问我怎么来的? 我自豪地说:“我自己走来的, 我长大了!”这位同学读完作文后, 其他同学立刻从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同学们认为用“独立背书包过马路”这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向妈妈证明“我长大了”, 选材好, 以小见大, 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长对我们太不放心, 把我们看作蛋壳里的鸡雏; 二是我们依赖性太强, 12岁了才第一次自己独立过马路。

原文的小作者也参加了评论, 她说:“确实如此, 但是从那件事之后, 妈妈开始对我有了一种信任感, 妈妈也承认‘我的女儿确实长大了。’”接下去,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收拾屋子,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洗衣服,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刷碗,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钉钮扣,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给爸爸妈妈做饭……同学们在作文中大声疾呼: “我们不要做‘小皇帝’, 我们要做生活的‘小主人’”。通过互评互改作文, 孩子们的心灵在互相交流中受到熏陶, 思想在互相启迪中得到升华。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 表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不良风气的抨击。为了把“作文与做人”进一步统一起来, 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 而且要求家长把孩子在家的真实表现反馈给老师, 以便我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强化德育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东西全都有所为”。这一精辟论述, 深刻地揭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揭示了“教作文与教做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作文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它是一种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学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的深度就在于它反映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做所为的相互渗透之中。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为德育工作、教书育人提供了基础, 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又推动了作文教学。这就是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 有机地渗透德育, 这对于提高人才素质,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至关重要的。从“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在评论中, 强化德育效果”几方面展开论述, 阐述了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的观点。

寓德育于学习教学之中 篇3

一、实际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教学中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大家学,抽象变为具体,数学不再神秘。

例如,在教学《分类意义》一节中,我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记录测量结果,让学生积极动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践,产生于生活需要,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孤立难懂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动,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即课上师生互动,课下学生主动。

例如,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齡特征,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看书,做到仔细读、动脑想、动笔画、动手做。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抓住时机,画龙点睛

例如,讲“正方形的认识”一节,可以联想到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原则,教育学生要堂堂正正做人。讲“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育学生一看、二定、三算、四验,遇事沉着冷静,先动脑想一想,否则将遇事则不达,最后教育学生要认真书写、注意格式,养成好的书写习惯,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育德渗透要从课内走向课外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靠课堂内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课外的训练可以解决在课上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叫成绩优秀的学生牵头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他们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

例如,为了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可以开展“一帮一”“一起红”活动;学习了圆周长公式,让学生认识了“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后,可开展“小小故事会”活动。进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古代的人们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作为跨世纪的新一辈,我们不能愧对祖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好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富江乡学校)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篇4

麻池小学

谢必武

我所任教的科目是语文,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科目。它注重的是文道结合,所以,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我可以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达到学知识与学做人的统一,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感恩教育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我设置了这么一个活动"设想母爱",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何只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母亲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他们让我们今天刻苦读书,就是在我们年轻得还看不到现实的真相,生存的艰难的时候,已经为我们做着长远打算了.期望的,就是他日我们能够自谋生路,过上好的日子.那些喊着读书苦,读书累,不想读书,怨父母逼自己读书的同学们,你们可曾想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二.与人交往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着篇课文中,刘邦是一个比较懦弱,遇事束手无策的人,而"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西楚霸王项羽,却败在了这个市井小混混的手里.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为项羽感到惋惜,但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自负,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才能远不及项羽,却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招揽人才.最终,夺取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同样,我们的同学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给你的意见的呢?对于老师,同学,朋友给你的意见,你能够认真地听取吗?

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们争吵起来,都认为大象是自己看到的样子.其实从本质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都永远只能看到世界及他人的一部分真相,但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全部,那么如何能够看到完整的大象呢?这是否可能?是的,大家如果不是激烈地争吵,固执己见,而是互相分享经验,渐渐地就会通过他人的经验构筑起完整的大象形象.这个大象的形象也许会跟真实的大象有出入,但是肯定比固执己见的经验更接近真实的的大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大大世界中的小小的我,因此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

三.兴趣,爱好与学业

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打球,上网,看小说等等.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个事情上花的精力多了,那件事情上投入的精力就会减少.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很多时候都得先舍去一些东西才能有所得.所以,只能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而同学们是让这些兴趣爱好成为学业的机会成本,还是让学业成为兴趣爱好的机会成本,让学业成为代价呢?所以我们必须选择最优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懂得放弃,甚至割舍."割"肯定会痛苦,但眼前割舍的痛苦,将为我们的人生换来更多的糖果,大蛋糕,甚至是一道盛宴!

四.惜时与毅力

我们同学间的差距,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毅力.课文<<荀子.劝学> >里边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麻池小学 彭应贵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必须引起重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一、通过爱国主义内容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教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近、现代许多数学家都有杰出贡献,尤其是“陈氏定理”等现代科技成果,无不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这些史实增强了学生们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另外,在讲解一些应用题时,可以通过有关数据,比如钢产量、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民年收入的增加等,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数学课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的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水乳交融地贴合进行,以真情去启迪学生,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天线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三、通过揭示数学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如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对称轮换多项式、三角函数中的对偶式……其中呈现出的数学美让人心旷神怡。数学的奇异美使这个规律化、程式化的世界里常常出现意外的、新颖的、带有独创性的成果,令人兴奋和激动。罗巴切夫斯基在几何学的许多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简直是极其荒诞的,然而正是他的大胆想象为几何学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数学美还体现在对困难和复杂的数学问题的简洁优美的解法上,对例题和习题,要提倡一题多解,开拓思路,灵活思维,在此基础上评估最优解法,鼓励学生追求优美解法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意愿,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四、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等,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创新。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常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也可以不囿于课本提出自己的见地。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综上所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当然,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教,而是化,德育教育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它不能只依靠定条条,设框框,而应把握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

在学校后勤管理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麻池中学

李生元

结合学校后勤的部门特点,后勤部门应该在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上下功夫。

1、“四园”理念下的校园环境建设应该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

校园建设紧紧围绕“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的“四园”理念展开。为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上建设的工作目标,考虑更细,更实,更美:重点突出:①提高园艺化标准,增加美化度。用和谐的环境美,激发学生对美丽人生的追求。②提高工作标准(如草坪充满生机,或象绿色地毯,或绿波荡漾),增加亮化度。用植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的向上进取性。③提高生态标准,争取在校园内彻底清除裸土。用良好的校园生态系统,养成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习惯。④提高洁净标准,力争成为“无尘”学校。用高标准的清卫要求,积淀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当然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尽量考虑调动自身积极因素,自力更生少用钱,处理好经济投入与实际效果的关系,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教育素材,对学生触动更大,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

2、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在一流的服务中得到启迪 服务的本身是对学生直观展示工人辛勤劳动的过程,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本身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过程:通过后勤服务功能的发挥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能让学生在一流的服务中得到启迪、受到感染,让他们感到学校生活充满关怀,充满阳光,学校就是温馨的家。①提高工人的自身素质,塑造重点中学服务岗位新形象,严格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让工人牢记心中有一份责任:以优质的服务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以优质的服务影响人。②主动服务、时效服务:实施报修制度、地块负责制度、维修迅速响应制度、一般维修在2小时内完成,较难维修在一天内完成;学生提出的维修要求有求必应,不求也应(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时刻让学生感到学校生活的温暖。③重点塑造食堂形象:实施宾馆式管理,以饭菜质量、卫生、价格、服务为主要工作抓手,用高标准的管理让学生吃得高兴,用高质量的饭菜引领节约。

3、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德育素养。

组织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每周每班组织清卫劳动1次。每一阶段的劳动结束后,总务处总是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方面的系列专题讨论,撰写劳动的体验文章。让学生参与管理,在管理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参与食堂管理,由学生会生活部组织学生抽查饭菜质量、价格和卫生情况。原则上让学生每月抽查1-2次,并以突击抽查、不规则抽查为主,抽查的结果是:饭菜的合格率一次比一次高,饭菜质量及职工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大多数承包组的满意度在85%左右,最高的达95%。组织学生参与公物管理、卫生管理及对后勤服务质量评价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提高爱护公物,提高卫生标准的自觉性,对各班级在爱护公物、清卫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整改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参与学校后勤方面的管理使教育性更加凸现。

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 篇5

湖北省汉川市南河乡初级中学 余三平

中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责任。初中化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可从以下方面探讨。

⒈ 结合祖国的历史和今天的成就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对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造纸和黑火药分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推广后,我国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为书写的材料,中国的造纸发明比欧洲早10个多世纪,由于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唐朝就有制火药的记载,黑火药的制造,比欧洲早5-6个世纪,造纸与黑火药的发明与运用,它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唐宋时期具有精美的制瓷工艺;各种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如商代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西汉时期湿法制铜,宋朝开始大规模湿法冶金,钢铁的生产与使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冶铁与炼钢;三国时期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北宋发现并开采石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200多种药物制取方法中就广泛应用了灼热、溶解、沉淀、过滤和蒸发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建国前的旧中国,由于闭关自守,导致我国化学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那时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带一个“洋”字,如煤油称为 “洋油”,火柴称为“洋火”,烧碱称为“洋碱”,还有 “洋布”、“洋线”等,因为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从国外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化学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取消了辉煌的成就:在1965年我国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它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轰动了全世界;我国已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开发了大庆、胜利、大港、渤海等大油田,新的油田还在不断发现和建设,石油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制造并试验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火箭和卫星,不仅自己能发射卫星,也能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1981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国钢铁产量得到飞速的发展,解放初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已成功突破5000多米水深大关;“嫦娥”奔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八”交会对接,不仅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实力雄厚,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科学求实、锐意进取的超卓智慧与拼搏精神。

通过上述这些丰富生动素材,可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报效祖国的运

大理想。

⒉ 通过科学家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崇高的品德:

在讲我国辉煌的成就时,可介绍“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钱学森28岁在美国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0年争取回国,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美国军方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他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遭到软禁,失去了自由。最后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冲破种种阻力于1955年回到了祖国。钱学森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讲我国制碱工业时,可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之心返回祖国,日夜奋战在工厂,终于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洁白纯碱,其产品畅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又精心实验,刻苦钻研,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令世人刮目相看,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通过介绍科学家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着重任,从而树立起为振兴国家经济而努力的远大抱负,以促使他们自觉努力学习。

⒊ 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化学教材运用插图,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工开物》图是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在钢铁的冶炼内容中运用了我国古

代冶铁图,介绍了我国的钢铁史,我们伟大祖国在2300多年以前就掌握了冶炼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1980-1992年钢产量示意图,说明我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1992年的已达到8000万吨,1994年突破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第四位的国家。教材中刊印了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的肖像,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将这些插图材料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本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⒋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基本国情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我国幅员辽阔,化学资源丰富,我国不少矿产资源居世界前茅,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平就很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所拥有的科技实力是不相称的,大量的先进成熟的优秀科技成果依然束之高阁,科技在经济增长中只占30%左右,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目前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要认为我国事事不如外国,产生民族自卑感,丧失民族自尊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去信心,缺乏远大理想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目前我们国家在前进中暂时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克服困难,我们祖国的明天将会更

加辉煌。

通过上述基本国情的教育,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可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⒌ 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化学的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同时又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因此,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涉及的环保知识可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水体的污染”、“白色污染”、化学试剂贮存与环保的关系、化学实验与环保的关系等,重点讲解环境受污染的原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以及防止污染的措施。

通过上述环保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⒍ 通过化学教学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客观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以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远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习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与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寓“学习迁移”于教学之中 篇6

江泳 浙江金华市城乡建设学校 322100)

“学习迁移”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个专用名词,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先前的学习影响后继 的学习,叫做顺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叫做逆向迁移。学习迁移的性质又有正负之分,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 迁移。把所学的知识推广到其它类似的情境中去叫做水平迁移。

本文就以中专物理教材“电场”一章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应用“学习迁移”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 系统化、整体化。

1 利用“顺向迁移”引导学生把每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形成某一单元的“知识链”

“电场”一章可用两条知识链来研究。第一条知识链是从电荷受到电场力出发,研究电场的性质,这里的 知识点有“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场线”;第二条知识链是从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出发,引进了 “电势”、“等势面”等概念。在分别对学生进行这两条知识链的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 出每条知识链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共同要素,以帮助学生进行顺向迁移,因为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新、旧知识 间相同要素越多,迁移的分量就越大”。以第一条知识链的教学为例。在这里,“电场强度”的教学是关键, 学好这个概念对“电势”的教学也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定义式E=F/q中, 教师必须特别强调:电场 强度反映了电场中力的性质,所以它与一切外界因素(检验电荷q的大小、正负、存在与否以及检验电荷受到 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无关,电场强度是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所以可以用来描述电场。教师可以与重力场 或ρ=m/v,R=U/I等比较, 找出它们之间相同的要素,以便学生进行顺向迁移。

对“电场线”教师必须特别指出电场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电场强度和电场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的,但是 引进电场线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电场。电场线的疏密程度反映电场强度的弱强;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 线方向就是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找出这些共同要素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电场强度”到“电场线”的顺向迁移 。

2 应用“水平迁移”引导学生找出“知识链”间内在的联系,并进一步形成“知识网”

我们把每一节的物理内容看成一个“点”,通过上面这样的教学,学生就可以把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成 一条“链”(称为“知识链”)。如本章中从电场力→电场强度→电场线是一条知识链;从电势能→电势→等 势面是另一条知识链。在物理学习中,如果教师不但能引导学生找出每一条知识链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进 行顺向迁移,而且又能引导学生找出知识链之间各对应物理量的关系以进行水平迁移,那么学生就能从某一单 元的“知识链”编织成为整章内容的“知识网”,形成一个全方位交叉的知识网络。

如在电场一章中,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出发,引出了“电场强度”、“电场线”等概念,形成一条 知识链;从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出发引出了“电势”、“等势面”的物理概念,形成另一条知识链。这两 条知识链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却存在着许多类同性。如电场力与电势能、电场强度与电势、电场线与等势 面,它们就是一对对相对应的物理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类似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使 学生进行水平迁移。以电场强度与电势这对类似的物理概念为例,教师必须讲清楚:电场强度和电势都是为了 描述电场而引进的物理量,所以它们都由电场本身决定,与一切外界因素无关。相对应的.公式E=F/q,U=E[, P]/q适用于任何情况;而E=kQ/r[2]、U=kQ/r 只对真空中的点电荷适用。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势是标量。在 匀强电场中U[,AB]=Ed。对其它两对类似的物理概念即电场力和电势能,电场线与等势面也进行比较,学生就 容易发现,在第一条知识链中的各物理量,电场力、电场强度是矢量,教师可提醒学生在使用这条知识链中的 公式时,如F=kQq/r[2],E=F/q,各量的正负号是否代入都无关紧要; 在第二条知识链中电势能、电势是标 量,在用公式E[,p]=kQq/r,U=E[p]/q时各量的正、负号就一定要代入。通过这样的教学, 不但可以使学生 顺利地进行水平迁移,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以防止“负迁移”。

3“学习迁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随着教学的进展,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教师适时地帮助学生学会总结,把平时学习的比较零乱的知识按 其内在的联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模型,那么就能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俗话说:会读书的人可以把书越读越 薄。之所以这样,是因他善于总结,以使头脑里形成知识结构的清晰图象,到需要时就能按照总结的纲要去思 考。

总结的方法很多,诸如结构法、列表法、归纳法等,按照本章知识结构采用结构法总结较合理,后面的图 表是其知识结构的网络图。

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探讨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德育,渗透

一、深入挖掘教材, 找到德育点

在英语课本上, 只有单词、对话和课文, 并没有标明怎样育“德”。其实德育的点, 就隐藏在这些对话、课文之中, 关键在于教师的发现和挖掘。例如, 从简单的入门对话“Good morning, how are you”开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见到同学、老师、朋友要热情打招呼, 向对方问好, 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一篇阅读短文中, 有一篇为《Rich or poor》, Mr rich有钱但没有朋友, Mr poor没钱却很快乐的原因是他有许多朋友。在读完两段文章后, 我向学生这样提问: (1) Who is happier? (2) Which is more important?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be?学生的回答为: (1) Mr poor. (2) Friends are important.we should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这时我说:“钱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没有朋友却会心灵孤独, 失去生活的快乐。那么我们生活中, 应该多为他人着想, 关心他人, 以豁达的胸怀去创造生活的快乐, 生活才有意义。”在学Apple picking时, 学生找到了劳动的兴趣, 同时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话不用很多, 但要让教师的启发与教学内容自然、紧密结合, 短少而精深, 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二、抓住适当机会, 充分利用练习材料

练习和测验, 是衡量教与学效果的尺度。 教师若只把目光盯在分数上, 那么, 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全面的。 相反, 通过测验, 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诚实、自信、不畏困难的品格。英语测验以选择题居多, 有的水平差的学生, 题做不出来, 就“ 蒙”一个, 这时教师就应该告诉他那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同时也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同时告诉他要静下心来, 认真考虑, 相信自己的能力, 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练习内容也是德育的好途径。 记得有一次考试后的第二天, 得知成绩, 大部分同学情绪比较低落, 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这时, 我拿出了短文《 My Teacher》 。 这篇短文是Heller Keller记述她的老师怎样帮她学习“ 语言”, 她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的故事。 我一边读, 一边解释难句, 让学生们自己理解简单句。 教室里静极了, 学生们在听的同时都受了故事的感染, 在我读完后, 有好几个学生都哭了。我轻轻地说:“ 海伦·凯勒遇到了那么多困难, 可她坚持下去, 获得了成功。 你们这次的小失败算什么呢! 找出自己的不足, 再加把劲吧! ”学生们振奋了, 并告诉我要以Helen Keller作为他们的榜样和动力。 还有一次读到这一句“ If you want a friend, be one”, 学生不能理解, 以至影响了下面的阅读。 这句话是说, 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 就要先以和善友好行为去对待别人, 成为别人的朋友, 你才有了朋友。 学生深受启发, 会意地朝我点头, 随之顺利地读完了下面的文章。可以说, 阅读的段落, 不仅是阅读能力的训练, 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的熏陶。 语言, 总是跟社会背景和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我们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输进了人的思想、社会的舆论。 我们要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找到文章的闪光点, 适时地将美好的人类的思想输入到学生的头脑当中, 帮他们把握人生的方向。

三、教师做好表率, 坚持相互交流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教师优美的语言、实事求是的作风, 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中, 我总是以情带英语, 用英语传情,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例如, 哪位学生病了, 我在班上提问:“ Where’s×××! What’s wrong? or I’m sorry to hear that” 当他回来时, 我用惊奇热情的目光看着他, 并说:“ Oh, I’m very happy to see you.I hope you are better now.” 同时, 我还鼓励学生用英语说出要对他说的话, 这样既锻炼了口语, 也创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渐渐地, 在英语课上, 乃至课下, 英语交流越来越广泛, 学生们也朝着real man的方向发展, 彬彬有礼的多了, 敢于认错的同学也多了。 我还在班内设立了English Comer, 并挂上了一个小信箱, 学生可以用英语写出心里话, 表达自己对班内某事的看法, 或者请老师给予帮助。 这样既锻炼了写作, 又交流了感情。 教师授以语言和知识, 同时授以做人之道, 双手齐抓, 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 我们教师应拿出细心、耐心、恒心, 想尽一切办法, 因势利导, 坚持不懈, 利用好我们每一节课的内容, 发挥好我们每一言行的作用, 将德育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生活,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成为一个大写的“ 人”。

参考文献

[1]廖顺萍, 张淑燕.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探析小学英语教学模式[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4) .

[2]卢文娟.英语新课程与德育渗透[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12) .

寓德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德育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有效的德育能够对于学生未来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初中阶段的各学科教学之中,历史学科毫无疑问是对于学生德育起着积极作用的学科,有效地利用历史这门学科进行德育不仅是对于历史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明确,同时也是对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的概念是每个公民心中最为神圣的内容,对于祖国的热爱将会转变成许多优秀的品质,如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等,这些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都是基于爱国主义情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爱国主义精神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近代历史之中,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的威胁时,无数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情怀的驱动之下承担起了救国的历史重任,这些感人的事迹值得后世铭记于心。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重点提炼其中的精华,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有效培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道德教育

道德是我们现代社会非常讲求的品质,公民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优秀的道德教育必不可少。而关于这一点,历史这门学科能够做出最完美的阐述。我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最高尚的道德,如谦虚、仁爱、礼貌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需要公民具有的优秀道德品质。作为教师,在历史课程内容讲解的过程中,不能仅让学生记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更应该让学生透过这些看到我国文化之中最纯美的部分,在历史的学习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塑造自身良好的内在道德品质。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肩负起德育的重任,深度挖掘历史教材内容之中的教育精华,利用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这样不仅对现阶段的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未来的一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上一篇:山根中心学校学生考勤管理方案下一篇: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