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续写作文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雎不辱使命续写作文(通用8篇)

唐雎不辱使命续写作文 篇1

话说,当秦王说完最后一句话时,唐雎便把剑从秦王脖子上拿了开来。而秦王说:“先生,可否到大厅一叙。”唐雎答应了,但当到了大厅后,秦王大声说了一句:“快来人,给孤拿下他!”一会儿,就出现了一群士兵。然而,唐雎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出,便说:“哈哈,果然是这样,不过我早已经有了对策,不然我还会跟你出来吗?”秦王不解地问道:“哦?先生有何对策,依寡人所看,这次是插翅也难逃啊”(看得仔细的读者会发现这我出现了两种形式)。

唐雎说:“这个啊,是吗?实话告诉你,其实啊我姓李,就这点残兵败将还想抓我?”秦王笑道:“寡人外面还有百万雄师啊。”唐雎不以为然地说:“且~刚刚,我不是说了吗?我姓李,李姓这么的强大还怕这些小兵?好了,我该放大招了,阴阳遁!!!”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2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3、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自由翻译课文。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讲解1:前面我们说过,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刚才在自读时,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中有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呢?

[参考答案]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前两点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第三点教师可做些点拨)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2.这一幕历史剧中两个主要人物秦王和唐睢始终针锋相对,许多地方都擦出了扣人心弦的火花,你能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微之处品评一下这些火花吗?

(对比映衬的写法基本贯穿全文,作为读者自然会感受到这种时时存在的碰撞和较量,抓住这些去品析,人物对话时的心理和潜台词以及动作神态的表现力也就能拿捏到位了)本文存在的对比点:

第2段秦王话语中流露出大国君主居高临下、骄横虚伪、仗势欺人的作风,而唐睢的回答则体现了来访使臣的谦恭礼貌、不卑不亢和坚决鲜明的态度。第3段秦王写“怫然怒”,用“天子之怒”加以恐吓,试图使唐睢和安陵国就范,露出了强国之君的暴虐骄横的真实嘴脸。而唐睢沉着冷静地抛出“布衣之怒”与之抗衡,并用掷地有声的陈词和“挺剑而起”的动作予以还击,表现得慷慨激昂、有胆有识。第4段唐睢隐去而独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表现与先前情态成鲜明对比,前倨而后恭,色而内荏,大国的优越感和强势劲头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 了唐睢最终压倒秦王、不辱使命的胜利。

五、走进人物,换位评价

1.此次出使秦国,唐睢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睢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学生可能关注的几处人物语言

⑴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睢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睢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

⑵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此处唐睢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 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2.假如你是使臣唐睢,说说 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赢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赢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睢? 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上纲上线而缺少丰富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唐睢: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 横肉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 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睢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 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睢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指导下的八年级下册第17课《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八年级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历史著作的同时,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

1、积累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5、积累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人物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在学习了全面推广的“洋思经验”之后,我采取的课堂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和导学案,先自学课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我通过检查,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以及学生的疑难和困惑。通过师生讨论和讲解完成本课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广开语文资源,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继续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领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体现了新教材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过程中,交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思路:

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准备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引导初读,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具体方法及过程是:

1、激趣,引入,解题。在激趣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问:“哪个同学兜里有十元钱?请拿着你的钱到讲台前。”然后我拿出一张百元钞票对这个学生说:“我用一百元交换你这十元的,你可要答应我啊!”当我接过学生的钱后,就跟我的那张一起放进了我的包里。我再问学生对我刚才的做法有何评价?学生应该会说我用诈骗的手段欺

负同学等等,接着我就导入本课的故事:历史上也有一个跟我刚才做法一样的人,他想用诈骗的手段并吞安陵,他就是秦王。那么他的阴谋得逞了吗?是谁化解了这场危机保全了国土?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再让学生解题。这一过程大约需要4分钟

2、明确学习任务。这一过程需要1分钟。

3、检测课前生字预习情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注意做到有感情。这一过程需要6分钟。

4、积累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将导学案上的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异义词等特殊词整理出,并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文言资料,疏通文意。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先自学12分钟,再交流明确、疏通文意,需要20分钟。

5、整体感知: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这一过程需要2分钟。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有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具体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六步进行。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复习本课重点的词语。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这一过程需要1分钟。

第三步:组织学生自学, 这一过程需要8分钟,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边读边想,圈,点,勾,划。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自己的疑难点。

第四部:检查自学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释疑解惑,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8分钟。首先展示媒体画面,给学生创设声音、图画交融的艺术氛围,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秦王是个阴险狡诈、骄横狂暴、色厉内荏、胆怯懦弱的人,唐雎是个临危不惧、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人。再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围绕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提问,互动式的理解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思考,在发问,在质疑,在探究,丰富了课堂形式,极大的挖掘了课堂潜力。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在组织学生讨论,在点播学生思路。第五步: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部分回到整体。

第六步:当堂训练2011全国中考部分省市试卷中《唐雎不辱使命》的课标试题,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2分钟。

到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结束。我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4

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中学

李娟

湖北省宜昌市第四中学

郭锋

【教学依据】

(一)“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从合作探究的角度对语文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性格鲜明,叙述语言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正义凛然,气势磅礴,是一篇训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材料。

(二)文章塑造的唐雎这一人物形象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抗争,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使一切威逼利诱相形见绌。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感情,从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的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不因祸福避趋之”的传统美德,让他们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力量,砥砺意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学习唐雎的不畏强暴,自主自强的精神

(二)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评价人物

(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四)学习本文的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方式〗

(一)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

因为是文言文,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能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为本文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章描写人物非常传神,则要求学生精读、品读,指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之妙。

(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综合运用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利用阅读反思与批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相互启发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构思〗

一、检查预习,交流心得,引入新课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引入唐雎,导入新课,新课。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疏通文意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提出疑点,师生共同探讨,疏通文意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简介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把握特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示,把握文章简洁传神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唐雎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唐雎的这种大意凛然的精神成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教学实录】

一、检查预习,交流心得,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一说你最喜欢他们其中哪一位,并根据你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理由。

生1:我喜欢秦始皇,喜欢他那雄吞六国,开拓创新的精神。他首次将全国分为36个郡县,这种制度延续至今;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规定隶书为全国的统一文字,统一了货币,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足以显现他的大气、才气与雄略之气。

生2:我喜欢文天祥,喜欢他的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当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南宋将领时,文天祥严正拒绝,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示他视死如归。

生3:我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豁达的性格,旷达的人生态度,将穷通起落看的十分平常,而且将这种快乐的种子散播到生活周遭。他被贬岭南,环境十分糟糕,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生4:我喜欢杜甫,喜欢他的“穷益且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操守,喜欢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襟。

师:刚才同学们发言踊跃,可见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唐雎。

〖点评〗以学生欣赏的人物为话题,搭建学生表达心声的平台。通过学生的预习来建设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相互支撑。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疏通文意

师:下面老师为大家范读课文,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的字音与节奏。师:这时候老师领着大家一起读课文,请你读准字音与节奏。师: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与节奏。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请大家认真听,然后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指名朗读读课文)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天下缟素”中的“缟”字读三声而不是读一声。生2:“安陵均其许寡人”中的“其”字应重读。

生3:“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应用轻蔑的口吻来读。师:请你为大家示范一下。

生3:“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师:读的很好,读出了轻蔑的语气。

生4:“轻寡人与”“与”字应拖长,突出威胁的语气。

生5:“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一句应提高音量,读出霸气。生6:这一句也有威胁的语气。

生7:课文最后一句读的不能太快,要读出胆怯和心虚。

生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一句他读的不够连贯,不能突出唐雎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点评〗抓主语气强化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体验人物内心世界,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请读书的同学注意要读的有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好,我们请生9读唐雎,请生10读秦王,请生11读旁白,请生12读安陵君。

师:这几个同学读的不错,感情很充沛。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大意,勾画出你理解有困难的语句。

师:这时候,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师:请各小组把你们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句子说出来,我们全班共同来讨论。生1:我们不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中的“使人谓”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们?

生2:他们断句错误,应是“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意思是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生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值五百里哉?”中的“虽”是什么意思,“岂值五百里哉”是何意?

师:谁可以帮助他?

生5:“虽”是“即使”的意思,“岂值五百里哉”是说“难道仅仅用五百里地就能交换吗?” 师:现代汉语的虽作虽然讲,而这里作即使讲,注意这是一个古今意义有差别的词。生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两个使字有区别吗? 生7:有区别,第一个使作派遣讲,第二个使作出使讲。生8:“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和“许”是何意?

生9:“其”在这里可以作“一定”讲,“许”是“答应”的意思。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有些词的意思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一记。

〖点评〗疑难共解,合作交流,扫清疑难词语对理解文本造成的障碍,同时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老师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一下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这场外交斗争。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1:战国末年,秦王要以五百里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又派唐雎出使秦国,经过激烈的口舌之战,秦王放弃了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计划。

师:大家认为他概括的完整吗?

生2:概括的不错,因为他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这件事情的时间、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内容比较完整。

师: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了,请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生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的是他说的“请广于君”吗? 生2:秦王为何不直接攻打安陵,而需要易地? 生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和不同?

生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生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物的事?

生6: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的吗?

师:刚才这些同学的问题提的非常好,就这些问题我们全班来一起讨论,请大家说说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生7:秦王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要骗取安陵君的土地,他说的“请广于君”,是骗人的把戏。生8:秦王不直接攻打安陵是因为他认为安陵这么小的国家是一吓唬就会屈服的,安陵君会很快投降。生9:秦王不直接攻打安陵是因为他认为安陵国君一定会上当。

生10:还因为他想不损失一兵一卒就轻易占领安陵,他还想为将来统一天下保存实力。

生11:安陵君拒绝秦王的理由与唐雎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愿终守之,弗敢易”,而唐雎口气强硬“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简直就是要故意激怒秦王。

生1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生13: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威胁唐雎。

生14:唐雎讲这三个人物的事情是为了反驳秦王,给秦王施加压力。

生15: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秦王的虚伪,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现了他的假仁假义,后又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了他的欺善怕恶、欺软怕硬。

〖点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实际上一个暴露学生阅读期待、阅读惯性的过程。有效利用、不断调校,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四、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把握特点

师: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很深刻,那么这篇课文中的唐雎和秦王在你的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生1:唐雎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强大的秦国他不害怕,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他应对自如。生2:唐雎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他敢在秦王面前“挺剑而起”。

生3:唐雎是一个机智、有辩才的人,当秦王威胁他天子之怒如何厉害,而布衣之怒如何不足惧时,他反应敏捷,马上举出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反驳秦王,并指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压倒秦王。

生4:唐雎是一个自主的人,他对秦王的欺诈行为有清醒的认识,不被秦王的假仁假义所蒙骗,也不为他的威逼而害怕。

生5:唐雎还是一个爱国的人,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生6:秦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想一统天下。

生7:秦王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当唐雎“挺剑而起”时,他“色挠”并“长跪而谢之“。生8:秦王是一个阴险、狡猾的人,他明明是想强占别人的土地,还假惺惺的说要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别人五十里地,并“请广于君”。

生9:秦王是一个虚伪的人,他说的“请广于君”,根本就是假话。

生10:秦王是一个残暴的人,“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就是见证。生11:秦王是一个自大的人,他认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的都很准确,请同学们思考,你是从什么角度分析出这两个人物的这些性格的呢?请你举例说明。

生1: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看出他的贪生怕死。生2:从人物的说话的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字突出秦王的霸道。生3:从秦王前后矛盾的话语中知道秦王的虚伪。生4:从唐雎的言语中我读到了他的善辩。

师: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要突出人物的性格就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话的语气等。除此以外,本文作者还用了一种非常鲜明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是什么呢?

生5:对比的方法,秦王和唐雎的对比,唐雎“挺剑而起”视死如归,秦王却“色挠”“长跪而谢之”贪生怕死,更显现出唐雎的大义凛然。

生6:还有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比较软弱,而唐雎的语气强硬,更显现出唐雎的自强精神。

师:这两个同学分析的很好,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学会运用对比及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点评〗就主要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一定要基于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师: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生1:“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话,也是温家宝总理的座右铭,与唐雎的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有相同的精神实质。

生2:在当今社会,唐雎的精神仍有意义。刘姝威就具有与唐雎类似的勇敢与大义凛然的精神,对于蓝田这个大集团,她的胜算不大,并且还有生命危险,但她为了正义,为了推动中国股市走上正轨,毅然坚持着这场悬殊对比的战争,并因这种浩然正气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生3:当我们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唐雎的那种不畏强暴的精神,勇于和歹徒做斗争,不能贪生怕死,敢于维护正义。

生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的完整,要象唐雎那样有自主自强的精神。生5:银行的工作人员面对歹徒的抢劫,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应该有不畏强暴的精神。师:同学们的阐述都有道理。我想,即使是在平时的生活我们也应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师: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及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表达方式表现人物形象。我们还与古人唐雎近距离的接触,一次次,我们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激励,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使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得以弘扬,个性风采得以展示!

〖点评〗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教学反思】

一、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都能如此深刻,是我在准备这一课是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了许多种引导学生思考的过度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的表现很精彩,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让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不要让学生被老师的担心束缚了手脚。

二、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篇5

一、强化诵读教学,以读代教促学。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现代汉语想去甚远,阅读它难免令人感到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空间狭小,对初中生来说,“难懂”加“无用”,所以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为打破僵局,冲出这一藩篱,针对本课教学,我采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学生的评读等多种诵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诵读,有助于对字词的读音、语句的节奏、句读、语调的把握;通过诵读,可以真实体验人物内心世界,达到解读文本的目的;通过诵读,既可丰富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改变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消极态度。学生读,学生评,教师点,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交流,逐步扫清疑难字词对理解文本造成的障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与能力。如,“天下缟素”中的“缟”字读音;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的轻蔑语气;“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连贯读出的唐雎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决心;“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两个“使”字的区别等诸多疑难与知识的解析,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得以解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重视学法指导,提升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授之以鱼”的同时,更要“授之以渔”,重心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伟大理想。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的,所以它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课堂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我理解与解读,赞赏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以“留、替、补、删、调”五字翻译为原则,让学生懂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明确文言文学习“会背、会默、会译是基础”,“会赏是提高”的目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等。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是取得“事半功倍 ”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之所在。子曰:“温故而知新”,边学习边思考,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方法指导下,逐渐养成创新思维与意识,不断提升学生自己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内外兼顾,拓宽视野,启迪思想。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 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1、点名读课文。

2、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3、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4、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问题探究:

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附:板书设计:

唐 雎 不 辱 使 命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 狂妄 色厉内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沉着 镇定 坚强无畏)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案例分析 篇7

我们的教学要想事半功倍,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地去学习。反思魏书生的语文教学,就是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一旦爱上了学习,想不学好也不可能。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而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激“趣”方法。反思下面的教学片段,或许我们能从中撷取浪花一朵。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唐雎舌战秦王》,然后选择演员表演一下,大家看怎么样?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编号。(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师可随时指导。)(二)整体感知(略)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 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下面是学生编写的课本剧: 第一场[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正色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唐雎不辱使命》的阅读答案 篇8

①以头抢地耳

②皆布衣之士也

③长跪而谢之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浙江省湖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7、①撞 ②平民 ③道歉

18、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理论内涵下一篇:细胞核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