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材分析 未来版四年级下册品德教案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册教材分析 未来版四年级下册品德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未来版四年级下册品德教案 篇1

历史悠久的家乡

教材教法 历史悠久的家乡

教案 革命精神照后人

教材教法 革命精神照后人

教案

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教材教法 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教案 多样的风俗

教材教法 多样的风俗

教案

大家共同出本书

教材教法 大家共同出本书

教案

通信的种类和发展

教材教法 通信的种类和发展

教案 天涯若比邻

教材教法 天涯若比邻

教案

感谢你们的服务

教材教法 感谢你们的服务

教案

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教材教法 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教案 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教材教法 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教案

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教材教法 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教案 乘务员辛苦了

教材教法 乘务员辛苦了

教案 爱护交通设施

教材教法 爱护交通设施

教案

我心中的交通蓝图

教材教法 我心中的交通蓝图

教案

历史悠久的家乡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抓起。爱祖国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是每个人的情感中重要的一部分。家乡其实是一个宽泛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家乡既熟悉又陌生。本单元的五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家乡,熟悉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 “爱祖国要从小做起,从热爱家乡做起。只有全面了解可爱的家乡,才能更好地热爱自己的国家,才能成为新一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的内容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1页为单元导入页,主要表现了家乡的名人、名胜古迹和剪纸等,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概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第2页的图片时两幅地图,通过对燕赵大地时我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知道家乡名称的由来和历史。

第3页通过一幅万里长城的照片,引导学生去了解自己家乡附近有哪些名胜古迹,并了解它们的历史。

第4页以赵州桥的照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它在历史上的作用。通过演唱民歌“小放牛”,对赵州桥的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第5页的图片,通过介绍沧州的铁狮子和承德的避暑山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家乡的名胜古迹,从而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6~7页的几幅图片,通过对家乡古迹的了解,让学生尝试把名胜古迹的图片和资料对应起来,渗透历史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认识的进一步扩展,各种价值观念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爱祖国要从爱家乡做起。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爱到寻根求源,进而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深沉的爱。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逐渐扩展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符合情感的迁移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所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名胜、风俗、名人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是达到学生爱国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个课时。

(二)课前准备

1.收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旅行时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讲述旅行时的见闻。3.调查小组做好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并了解名胜古迹是在什么年代建成的,有什么特点,等等。在调查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拍一些照片、录像等。调查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班机联合搞活动。参观活动可以结合春游等组织,让学生在游玩中学习。

学生可以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每个小组去不同的地方,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的调查提纲。每个人也要有明确的分工,如收集文字资料人、收集和整理图片资料人、分专题撰稿人、总报告执笔人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调查、访谈等活动可能会越来越多,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调查前要有明确的提纲,可以让学生先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一些简单的认识。调查提纲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修建的时间;为什么修建;修建人的姓名;历史上的作用;对现在的影响等。要注意总结调查中的感受,回来后进行交流。

2.收集家乡历史古迹的资料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阅读第1~5页的图和文。教材涉及了长城、赵州桥、沧州铁狮子、承德避暑山庄几个名胜古迹,有的学生生活的区域可能离这些地方很远,不可能都游览到。其实,散落在家乡的古迹是在太多了,教材只是展示了具有特色的几个。家乡的一个石碑、一个小庙,都是富有人文特色的古迹,都能讲述出一段生动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实际,认识自己生活周围的名胜古迹。教师在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可以选

择其中一个点,或者几个点,这些点应当是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是比较容易完成考察和调查任务的。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当地的条件,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收集有关家乡附近名胜古迹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上网查阅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通过收集,引导学生写成或者设计成书面的学习材料,便于大家交流和研讨。

3.讲述有关名胜古迹的故事

许多名胜古迹,都有非常生动、有趣的一个故事,学生通过收集、讲述这些历史故事,可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萌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试着将家乡一些有特点的、生动的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起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把握社会发展的时间线索,从小具有历史感,为以后学习历史课奠定基础。

历史悠久的家乡

教案

设计思路

本主题的学习内容,由“燕赵大地我的家乡”、“家乡的名胜古迹”两个小主题组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位置,家乡的历史,家乡的物产资源和名胜古迹等,主要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在了解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这块美丽的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在我们家乡的这块土地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祖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和文化的多样性,热爱自己生活的家乡,对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有探究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感受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历史、名胜等。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名胜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实际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等。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家乡附近的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旅行时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讲述旅行时的见闻。3.调查小组做好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中国政区图)

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像一个反着的大问号是哪一个省吗?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没错!这就是我们河北省的地图,河北是我们的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同时它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省份,你对她的了解有多少呢?

学生回答 略。

过渡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了解认识一下我们可爱的家乡——河北。【讲授新课】

板书

一、燕赵大地我的家乡

教师 同学们,一说起我们的家乡——河北的时候,人们总喜欢用“燕赵大地”来形容,当你听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呢?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第二页,看看战国时期是那两个国家位于我们家乡的版图上。学生回答 略。

讲述 我们河北省简称“冀”,又以“燕赵”代称。这些名称研究起来,都有一定的含义和来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家乡名字的来历呢?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七国争夺霸业。燕国、赵国位于现在河北省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后来就将燕赵作为河北省的代称。

建议(老师可参考文本资源,介绍名称的来历)

提问 我们的家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到了现在,我们的家乡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展示 河北政区图。

讲述 大家看到了现在河北的政区图,渤海被揽在我们家乡的怀中,而且北京市和天津市镶嵌在中部和东部,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活动 阅读中国政区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到河北省的准确位置,了解河北省的基本概况。

介绍 河北省的地理概况:面积19万平方千米,人口6569万,有汉、满、回、蒙古、朝鲜等50多个民族,省会是石家庄。河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众多,野生动物约有500多种,植物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余种。

提问 我们的家乡资源丰富,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河北省的情况呢? 学生回答 略。

承接 我们的家乡不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让我们来看看家乡的总体介绍。展示 视频《河北介绍》。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美丽瑰宝。

【讲授新课】

板书

二、家乡的名胜古迹

活动 下面大家从课本第3页开始看,去图中找一找,我省都有哪些名胜。然后说一说。学生活动。

过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多名胜风景区,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说说他们的历史吧!活动 请同学先讲述自己收集得来的知识或者亲身旅行时的感受,老师可以在学生说完每一个名胜后有一个总结,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概括介绍这个古迹,参考资料详见文本资源和图片资源。

承接 这些只不过是家乡名胜古迹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欣赏更多的家乡风景和名胜。活动 请你阅读教材P.6-7的主要内容,了解这些名胜古迹得概况。学生活动。

教师 我们了解了一些课本上提到的家乡的名胜古迹,当然了,我们的家乡所拥有的名胜古迹肯定要比书上介绍的多得多。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回小老师,把你知道的美丽的风景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回答 略。

(老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现,借助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故事,老师在一旁适时引导。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学生讲述的间隙,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详见视频资源和音频资源)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一些名胜古迹,这节课进行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来实地调查一下我们家乡的名胜古迹。

【讲授新课】

活动 调查家乡附近的某一名胜古迹,并了解名胜古迹是在什么年代建成的,有什么特点等等。有条件的可以拍一些照片、录像等。调查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班级联合搞。

注意

(1)学生可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每个小组去不同的地方,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的调查提纲,组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2)调查前要有明确的提纲,可以让学生先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家乡的名胜古迹有一些简单的认识。调查提纲可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修建的时间;为什么修建;修建人的姓名;历史上的几个方面;对现在的影响等。

(3)调查完毕要总结调查中的感受,回来进行小组交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古迹、文化馆、博物馆等进行参观考察,把收集来的资料和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研讨。老师可以发起评比等活动。如果不能走出校外,可以利用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学习,同样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锻炼写作能力和资料收集分析能力。最后,让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如:诗歌、舞蹈、画画等形式赞美自己的家乡。)

【课堂小结】

1.通过学习和活动,使大家对家乡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4.养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板书设计

主题一 历史悠久的家乡

一、燕赵大地我的家乡

二、家乡的名胜古迹

革命精神照后人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在和平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远离了硝烟战火,对于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切身的体会。本主题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的革命英雄和他们的事迹,通过缅怀革命烈士,使学生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有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 “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家乡曾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内容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8页是四幅连环画,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雁翎队的故事”设计的,学生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看图讲故事。

第9页呈现的是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西柏坡纪念馆等几幅图片。要让学生了解西柏坡是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引导学生写写参观革命圣地的观后感。西柏坡广场上矗立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位伟人的塑像,引导学生爱戴革命领袖。

第10页的图片,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外貌和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的汉白玉全身塑像。通过悼念烈士,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新中国是无数的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白求恩大夫所表现出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第11页通过学生帮助军烈属的事例,引导学生热爱为革命事业牺牲的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并愿意为他们的家属和后代服务,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华北平原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战争期间的革命烈士和战斗英雄层出不穷。教师要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引导学生收集发生在家乡的英雄故事,通过参观纪念馆和瞻仰烈士陵园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的内涵,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习和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平年代成长的孩子可能不容易理解革命战争的深刻含义,教师要运用历史教学、实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掌握。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个课时。

(二)课前准备

1.收集发生在家乡的战争资料,围绕主题内容准备相关文字、图片、音响材料等。2.做好参观等活动计划安排,亲手制作一朵小白花。3.拜访军烈属。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听讲革命历史故事

讲故事可以是教师讲述,也可以由学生来讲述,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录像片,学唱抗日歌曲。

教材中“雁翎队的故事”只是展示了四张连环画,通过看图引导学生讲讲雁翎队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雁翎队的资料,然后以及资料和教科书上的配图看图讲故事、编故事或者写故事。也可以以其他革命题材讲故事,但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所在的学校有其他革命故事,教师可以不用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注意结合家乡的生活实际和学生周边的生活实际。除了讲故事以外,还可以用多种形式,如评书、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参观西柏坡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感想”,让学生说出五位伟人的名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利用家乡附近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参观后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上的提示,写写诗歌和感想,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教育学生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和革

命精神。

3.瞻仰烈士陵园

建议教师结合清明节扫墓活动组织教学,扫墓活动前,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白花。学生不可能都去华北烈士陵园进行悼念活动,建议教师在学生生活的家乡,利用家乡的教育基地来京星学习活动。参观烈士陵园的活动,也可以与班会和大队会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注意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要向先烈学习,继承先烈的遗志。

4.我们都是您的亲孙子

通过学生帮助军烈属的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和爱护军烈属,因为他们的亲属为了革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要从心里敬仰他们,同时要向烈士学习。

也可以请一些老革命到学校讲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讲讲战斗英雄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引导学生与住家附近的军烈属建立友好家庭,或者建立帮助军烈属小分队,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帮助他们,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与他们沟通,多为他们服务。

革命精神照后人

教案

设计思路

本主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形式入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本主题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雁翎队的故事”,让学生看图讲讲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讲讲发生在家乡的历史故事。第二部分“参观西柏坡”和第三部分“瞻仰烈士陵园”都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太行山是革命老根据地,西柏坡曾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军事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通过参观、缅怀、悼念等活动,使学生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要崇敬革命先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革命历史,直到新中国来之不易,懂得爱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初步的观察能力、体验能力,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爱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革命历史,知道这片被热血染红过的土地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的足迹。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家乡革命历史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共产党、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发生在家乡的战争资料,围绕主题内容准备相关文字、图片、音响材料等。2.做好参观等活动计划安排,亲手制作一朵小白花。3.拜访军烈属。【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今天上课我先来读一段课文:“白洋淀由九十多个浅水湖组成,湖边长满了芦苇。大大小小的村子就分散在相连的河淀上。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夏天,整个白洋淀芦苇密布,一望无边,像是绿色的海洋。湖面上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枝枝荷花摇摇摆摆。那些荷花有白的,有粉的,还有红的,真好看!湖中心,渔舟三五成群。渔民们一会儿张网,一会儿收网,那些网就在湖中上下翻飞。等到鱼儿满舱的时候,渔舟就一个跟着一个向村边划去。”谁能告诉我这是哪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呢?

学生回答 略。

过渡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华北明珠白洋淀》,描写的是白洋淀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白洋淀的抗战故事。

【讲授新课】

板书

一、雁翎队的故事

提问 大家打开课本第8页,大家看到了这是四幅连环画。谁能说一说这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非常不错。下面我来简要介绍下雁翎队的故事。

雁翎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芦苇丛中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民歌厘米说到的“抬杆”,就是白洋淀猎户用来打雁、打野鸭子的猎枪的名称。

图片反映的是1939年秋的一天,雁翎队对20多个日伪军进行伏击,大获全胜的故事。

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对雁翎队资料的收集和所知道的情节,看图讲故事,要求故事完整,声情并茂。

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结 大家说的都很好。当然了,发生在白洋淀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都讲完。在我们的家乡,像这样的抗战故事还有很多。我们的家乡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白洋淀、狼牙山、冉庄、西柏坡„„在华北平原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着振奋人心的故事和为了新中国牺牲的革命烈士。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历史遗址和遗迹。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把你们收集到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回答 略。

板书

二、发生在家乡的抗战故事

过渡 刚才同学们讲述了很多小故事,现在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

(请学生按照大概的时间顺序把小故事的标题写在黑板上,锻炼历史学习的能力和资料整理能力。)

教师 这些发生在我们家乡的故事很多都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比如《小兵张嘎》、《鸡毛信》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优秀电影。下面我们就一起观赏一下电影的片断。(可以利用视频资料,详见视频资料)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你们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歌。【讲授新课】

板书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展示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讲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曹火星就是我们河北平山县人。提问 这首歌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这首大众之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发展成为今天独立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首歌鼓舞和激励人民永远跟着共产党,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民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回答 略。

板书

四、参观西柏坡

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教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是西柏坡的真实写照,因为它的特殊贡献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要留心观察和记录,回去之后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同时大家要注意几点:第一,注意纪律,保持安静;第二,注意安全,不要脱离队伍单独行动;第三,不要损坏这里的一草一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或者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阅读 教材P.9图片,说出五位伟人的名字。学生回答 略。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国歌是哪首歌曲吗?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对了,是《义勇军进行曲》。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讲授新课】

展示 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讲述 这首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歌曲,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唱出了当时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还有许多为了拯救祖国、牺牲于抗日前线的革命烈士。

板书

五、瞻仰烈士陵园

提问 同学们,你们去过烈士陵园吗?你知道烈士陵园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我们即将组织一次去华北烈士陵园扫墓活动。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华北烈士陵园的情况。

华北烈士陵园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路,陵园内庄严肃穆、松柏常青,有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陵墓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献身的国际友人柯棣华的陵墓和塑像以及墓地里安息着229名团级以上军队干部和战斗英雄以及500多名烈士。

活动一 课后组织去华北烈士陵园扫墓,之前每个同学制作一些白花。活动前要了解和收集一些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活动后每人写一篇感想。

活动二 学生分小组进行帮助军烈属活动,要关心和爱护军烈属,可以与住家附近的军烈属建立友好家庭,或者建立帮助军烈属小分队,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帮助他们,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活动三 请一些老革命到学校讲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讲讲战斗英雄的故事,之后每个同学写一篇关于某故事的感想。

【课堂小结】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使学生对家乡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对家乡的革命历史有了总体上的认识,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有所感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培养了爱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感。

板书设计

主题二 革命精神照后人

一、雁翎队的故事

二、发生在家乡的抗战故事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参观西柏坡

五、瞻仰革命烈士

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社会的最基本个体就是人,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在家乡的土地上名人层出不穷,他们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家乡人,同样值得大家学习。建设家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要让学生从这些普通人身上懂得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 “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的内容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12页通过祖冲之画像和指南车图片,让学生了解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他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比欧洲推算出圆周率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

第13~14页的图片,讲述了李大钊光辉的一生,引导学生从李大钊的事迹中学习他的革命精神。第15页的图片,通过讲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16~17页是几幅不同行业的人们正在工作的图片。引导学生去了解、认识身边许许多多的人们,是他们在默默地为家乡的建设奉献着。让学生不仅了解过去的名人,更要认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更可敬,要向他们学习。

第18页的图片,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调查家乡默默奉献的人们,讲讲他们的故事,写写他们的光荣事迹。

第19页的图片,是学生正在采访。通过学生的采访活动,让他们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人们的事迹,采访后引导学生写写采访报告。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前两个主题的学习,学生从总体上对自己生长的家乡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古代历史和革命历史中了解到家乡的悠久、伟大和奋发的精神。本主题将更一步加深学生的了解,从各个历史时期中家乡的名人说起,让学生知道自古至今,家乡名人辈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现在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工作着,他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要使学生结合社会实际,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思考和理解优秀人物的优秀品质,通过这些品质的社会影响和教育意义,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地把高尚的精神融化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课时.(二)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科学家、革命家、先进人物的事迹、图片和录像资料。2.收集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劳动的资料。3.调查小组做好调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古代科学家祖冲之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收集家乡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事迹,通过交流和研讨,达到学习的目的。建议教师补充一些相应的资料,也可以选择家乡古代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了解他们的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贡献。

家乡的优秀人物不一定都像祖冲之那样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也可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但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石匠、桥梁的建筑师、生活用品发明人等,可以是历史传说,并非确有其人,但人们赋予了这些人物特殊的意义。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探索和创造的力量。

2.革命先驱李大钊

建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观李大钊纪念馆,也可以组织参观家乡附近的革命纪念馆。通过播放有关的录像、展示相关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他们的革命事迹。

如果你生活的家乡不是李大钊的故乡,可以与学生一起了解家乡的革命先驱,了解他们的革命事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材的设计思路主要是想通过李大钊的革命故事,让学生体会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许多革命家为了追求真理,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年龄可能与我们父母的年龄差不多,有的更年轻,就像是我们的大哥哥,但他们已经长眠于地下。要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3.狼牙山五壮士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革命战争年代战斗英雄的故事,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还有关于少年儿童团的故事、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等,让学生从这些革命故事中体会战争的残酷,以及革命胜利的曲折历程。组织学生到家乡附近的战争纪念碑、纪念塔、烈士陵园等地方,悼念烈士,听讲革命故事,参观他们的革命事迹展览。这种活动也可以结合清明节扫墓进行。

4.董存瑞的故事

董存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让学生了解他的英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喜欢哪些革命英雄,讲讲他们的革命英雄故事,开展“学习英雄事迹,激励我们前进”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学习先烈牺牲我一个、幸福天下人的优秀品质。

如果你生活在河北省以外的地区,建议教师组织学生结合阅读课外读物,了解刘胡兰的事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含义;怎样继承先烈的遗志。要结合自己身边的英雄,对学生进行教育。

5.学习焦裕禄

焦裕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的好干部。1962年12月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兰考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土地盐碱化严重,加上内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使兰考的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不顾身患肝癌,坚持工作,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

通过了解焦裕禄的事迹,引导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无数党的好干部,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小家,为大家,无私地奉献着。要注意收集他们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如孔繁森的事迹等等。

6.我为家乡人而自豪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先进工作者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先进事迹。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写出自己的感想。通过做小记者的采访活动,了解家乡工作的一些优秀分子。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现代劳动模范的事迹,或者了解家乡的英雄人物,并进行讨论: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将先进人物的照片、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想收集在一起,创办一期“向

先进人物学习”的板报宣传栏。

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教案

设计思路

教材介绍了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典型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仁人志士等。这些人物的事迹,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教育作用。学生可以从这些人物的事迹中,理解人物的优秀品质,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优秀品质,这些优秀品质对社会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信念和价值观,自觉地把高尚的道德精神融化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懂得人人都要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家乡优秀人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乡的名人和为家乡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的了解,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家乡的名人,知道他们的贡献。了解在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的贡献,知道他们同样是为家乡做出贡献的英雄。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名人和普通劳动者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实际法。教学媒体

视频《永远的丰碑——李大钊》、电影《焦裕禄》片段。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科学家、革命家、先进人物的事迹、图片和录像资料。2.收集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劳动的资料。3.调查小组做好调查采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中经常会用到的圆周率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它其实就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早在南北朝时期,我们的家乡人就已经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并且将这项成就保持了一千年。这个人是谁呢?

学生回答 略。

承接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在我们的家乡,有多少名人,他们都做出了什么贡献。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名人辈出的地方

讲述 大家来看课本。在12页右上角,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的画像。祖冲之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把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第七位。同时,他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提问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本上的资料呢? 学生回答 略。

承接 我们现在来看,觉得推算圆周率并不是很困难,把公式带入电脑,慢慢计算就好了。但是,在祖冲之的时代,计算出如此精确的圆周率,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这种不断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还看出祖冲之有什么优秀的品质?

学生回答 略。

过渡 在家乡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名人,比如:郦道元、扁鹊、李春等等。你还知道哪位名人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回答 略。

展示 视频《永远的丰碑——李大钊》。

提问 这段视频回顾了李大钊烈士光辉的一生。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有什么体会呢?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都很好。同学们,许多革命家为了追求真理,为了全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教育和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进。

过渡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国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焦裕禄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来欣赏电影《焦裕禄》片段。

展示 电影《焦裕禄》片段。

总结 “党的好干部”曾出不穷,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小家,为大家,无私地奉献着。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尊敬和学习。

提问 看到这些人的事迹,对你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事迹呢?

学生回答 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等。

小结 这些战斗英雄为了我们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要学习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牺牲我一个、幸福天下人的有优秀品质,同时我们也要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革命胜利的曲折历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家乡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他们的事迹传诵千古。过渡 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还有没有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呢? 【讲授新课】

板书

二、默默奉献的人们

提问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周围,你能发现多少种职业呢? 学生回答 工人、医生、农民、教师、清洁工等。小结 不错。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能够见到的,比较熟悉的职业。他们为了我们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在自己的各行各业上默默地奉献着。

提问 除了这些我们经常见到或接触到的职业,你还知道哪些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密切的职业呢? 学生回答 略。

活动 请同学从身边熟悉的职业出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职业的特点和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学生活动。

承接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虽然他们很普通很平凡,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家乡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提问 我们从电视上或报纸上可以看到关于家乡的名人、先进工作者的事迹的报道,谁能介绍一

位你最敬佩的劳动者呢?

学生回答 略。

第3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兢兢业业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进行一个校外采访活动,采访这些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

【讲授新课】

三、参观采访活动(实践)

活动 学生分小组进行采访不同的劳动者,采访前写好采访提纲,包括被采访人姓名、采访内容等。采访完毕后,回来小组之间交流采访后的感想,课下每人写一篇采访稿,题目为“我最敬佩的家乡人”。

注意 联系好采访对象,可以就是普通的劳动者,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发生的事情,锻炼学生的采访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向普通劳动者学习,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让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如:诗歌、舞蹈、画画等形式赞美自己的家乡。

建议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李大钊纪念馆,或者家乡优秀人物事迹展,报告会等。也可以邀请劳动模范、优秀人物等去学校和学生开展座谈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

【课堂小结】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介绍了家乡历史上名人和他们的伟大贡献,激发向优秀人物学习的精神。了解了在家乡的各行各业中,都有着默默为家乡做贡献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同样是大家尊重和学习的榜样,引导和培养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思想。

板书设计

主题三 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一、名人辈出的地方

二、默默奉献的人民

三、参观采访活动

多样的风俗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祖国历史、传统文化是民族感情的精神载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们越来越淡忘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其实体验家乡的传统风俗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殊的形势。有很多的传统风俗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传承的是地域文化。让学生学习家乡的传统风俗,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 “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的内容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20页是三幅杂技演员正在进行表演和举办国际杂技艺术节的照片。杂技演员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第21页的几幅图片,表现的是家乡的文化活动。上图为皮影戏,下图为耍狮等,用节目单做底衬,反映戏剧演出的剧目。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戏剧情况,喜爱家乡的传统剧目。

第22页的图片,是6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家乡著名的事物,说明古老的家乡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

第23页是几幅窗花图和人们正在贴窗花的照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学剪窗花。

第24页的图片,通过同学们动手制作中国结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中国结的深刻寓意,它代表着祥和,团结,幸福,快乐,万事如意。

第25页通过四幅图片表现家乡的风俗,有些是健康的,有些是不健康的,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26页通过一篇短文,使学生认识到农村婚俗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倡新风尚。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充分反映出家乡的人民的美好寄托。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是民族感情的精神载体,本主题就从有趣的风俗入手,让学生收集、整理家乡的传统文化,锻炼资料搜集的能力。同时,有些流传下来的风俗是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要弘扬积极向上的健康的风俗,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课时。

(二)课前准备

1.收集家乡文化活动的图片、资料、录像。

2.学生收集整理一些积极参加文化活动的照片等。3.准备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的道具。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举办模拟表演活动

建议教师在让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选一两个项目,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如自己动手制作皮影,自己编写一些皮影戏的节目。又如:大家一起动手制作龙头、龙尾(可以用纸画),用绳子作龙身,全班同学一起在操场上进行排练、表演等。

2.举办民俗展览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将收集的有关家乡民俗的资料、照片、实物等举办一个民俗展。指导学生写出观后感。

3.自己动手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剪窗花,或者自己动手做中国结,可以结合美术课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4.移风易俗树新风

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延续着许多风俗习惯,有些是积极向上的,有些是封建迷信不健康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在课程标准中有具体要求。通过图片的分析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科书中提供了一篇短文,表现了现代农村婚俗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风俗习惯上还有哪些变化,哪些越来越富有民族的文化传统,哪些是封建迷信,让学生从小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多样的风俗

教案

设计思路

本主题从家乡的文化说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材中展现的杂技、皮影、舞狮、社火、戏曲等照片,是家乡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体会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演演家乡的传统剧目”,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体验家乡的传统剧目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实际,让学生在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动手剪窗花,是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民间习俗的内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乡的文化、习俗以及家乡最著名的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家乡文化、风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家乡著名的事务,了解家乡的文化、风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家乡风俗资料,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弘扬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实际法。教学媒体

吴桥杂技《车技》和《蹬技》、皮影舞蹈《俏夕阳》。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收集家乡文化活动的图片、资料、录像。

2.学生收集整理一些积极参加文化活动的照片等。3.准备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的道具。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是怎么庆祝的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看来大家过的都很愉快。你们知道吗,这些庆祝的活动,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传承着我们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形成了风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乡多样的风俗。

【讲授新课】

板书

一、民俗之乡是我家

讲述 在我们家乡这片土地上,有些地方全国有名。我们来列举一下: 板书 河北沧州——中国武术之乡

河北吴桥——中国杂技之乡

河北丰润——中国剪纸之乡

河北曲阳——中国石雕之乡

河北唐山——中国皮影之乡

„„

小结 这些地方的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些特色风俗,为家乡争得了荣誉。现在我们就来分别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提问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这说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没错,吴桥杂技世界闻名,曾经多次在国际上获过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杂技片段。展示 吴桥杂技《车技》和《蹬技》。

承接 这些杂技表演者年纪轻轻,但是身怀绝技,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06年的春节晚会上,舞蹈《俏夕阳》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这个舞蹈就是从皮影戏中得到的灵感。让我们欣赏一下皮影戏和舞蹈《俏夕阳》。

展示 皮影舞蹈《俏夕阳》。

教师 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下面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讲各自家乡最有特点的事物。

学生回答 略。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地方的风俗,今天我们进行一堂活动课,亲身感受下家乡的风俗特色。

【讲授新课】

二、家乡风俗我也会(实践)活动一 举办模拟表演活动。

组织学生选一两个项目,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如自己动手制作皮影,自己编写一些皮影戏的节目。又如:大家一起动手制作龙头、龙尾(可以用纸画),用绳子做龙身,全班同学一起在操场上进行排练、表演等。重点不是表演的有多么好,而是让学生感受文化氛围。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当地剧团的演出。

活动二 举办民俗展览。

组织学生将收集的有关家乡民俗的资料、照片、实物等举办一个民俗展。然后写出观后感。活动三 自己动手。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剪窗花,或者自己动手做中国结,可以结合美术课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然后将学生剪好的窗花贴在窗上,进行评比,看谁的最有创意,剪的最精细。

第3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一些活动来体验我们的民俗,那么,我们家乡的不同的风俗习惯是不是都是好习惯呢?

【讲授新课】

板书

三、移风易俗树新风

讲述 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家乡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延续着许多风俗习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风俗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有些是积极向上的,有些是封建迷信不健康的内容。

提问 你都见过哪些不健康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回答 略。

读图 阅读教材P.25的4幅图,分辨哪些是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习惯? 学生回答 略。

活动 请大家把你们所知道不健康的风俗写在黑板上。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承接 通过大家的分辨,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风俗是不健康的。我们以后如果遇到了这些不健康 的风俗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家乡的风俗习惯多种多样,我们要从小学会分辨健康和不健康的风俗习惯,对于那些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风俗应该提倡发扬,对于那些不健康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舍弃,破除那些封建迷信。

【课堂小结】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了解了家乡的风俗习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是应该舍弃的糟粕,通过分析,锻炼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主题四 多样的风俗

一、民俗之乡是我家

二、家乡风俗我也会

三、移风易俗树新风

大家共同出本书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现在的孩子因为物质条件的丰富,自己制作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没有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感想作为一本书的主体内容,再亲手制作出来,这将大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可以增强思考分析的能力。资料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收集,同样的,制作出什么样的书也都由学生自己决定,鼓励孩子不要局限住自己的思维,要有创新。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关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内容要求,设置的动手实践课程。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27页的内容,引导学生将他们了解的家乡的故事编辑成文章,表达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8页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学生正在制作图册和他们做成的《家乡名人录》和《家乡风云录》,表现了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主题是对于本单元的一个实践性的总结活动。把大家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成果用编辑成书的方式表现出来,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本单元侧重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文化。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认识了自己的家乡。收集的资料也包括语言文字、民风民俗、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道德风范等多个方面。将这些资料整理好,装订成书,让学生重新回忆了本单元的内容,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课前准备

1.把自己要用到的收集的资料整理好 2.把自己的感想和资料统一纸张和格式 3.准备纸、彩笔和装订工具。

(三)教学方法

指导式、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制作书的“方法步骤”来完成书的任务。出书只不过是学习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书名也不一定如教科书一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个更好的名称,更能体现他们这些小作者意图的名称。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但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同时教师要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成功,具有成就感。

大家共同出本书

教案

设计思路

本主题是学生自己动手“出书”的实践活动,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前几个主题学习内容的升华。要让学生在了解家乡优秀人物和他们的先进事迹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装订成一本书,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也是学生感兴趣和引以自豪的事情。他们自己编辑书,自己给书起书名,将每个同学的文章编入书中,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制作书的基本常识,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 开展一堂活动课,让学生们把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资料、人物事迹等汇集在一起,装订成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

了解制作书的基本常识,学会与人合作。教学难点

培养动手、合作和创新的能力,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方法

指导式、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感受。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把自己要用到的收集的资料整理好

2.把自己的感想和资料统一纸张和格式 3.准备纸、彩笔和装订工具。【讲授新课】

教师

同学们,这是我们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了。但是,它也是最有意思的一节课。今天我们就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收集来的资料归纳整理一下,把它制作成一本书。大家都想做哪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这么多的内容!那可要好好计划一下。一本书的内容应该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大家看看你哪方面的资料比较翔实,观点比较新颖?

学生讨论后回答。

建议

大家可以根据刚才自己的观察分析,选出适合的主题,相同主题的同学可以自由结合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吧!

过渡

好了,大家的主题和小组成员都确定好了吗?下面,我们来确定活动的内容。活动

学生按小组自己动手“出书”,可以关于家乡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自己的感想等等,装订成一本书。书名不一定如教科书一样,可以自己创作一个更好的名称,更能体现出自己的意图的名称。

讲述

让我们参考一下书上的方法步骤,开始制作自己的书吧!当然了,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看过的书,它们都是用什么样的形式制作的,大家可以充分的参考。不过,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制作出真正有自己特色的书。开始吧!

学生活动。„„

教师

大家可以把做好的书互相交换看一看。说说别的小组的同学制作的书有什么优点。学生活动。

提问

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说说自己的小组制作的是什么书,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制作关于这个主题的书呢?

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发言。

小结

我们看到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家都很不错。在每个小组的制作过程中,大家自己编技书,自己给书起书名,发扬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值得表扬。我们一定把做好的书带回家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一看,看看他们有什么评价。

【课堂小结】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归纳、总结了本单元的内容,回忆了课堂上的知识,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通信的种类和发展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通信的种类和发展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通信设备开始,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通信的概念和他所涵盖的内容。然后利用照片、图片、故事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通信的发展,引起学生关注人们生活的变化。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感受通

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这一课分为通信的种类、通信的发展和学寄一封信三个部分。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1.通信的种类

第29页为单元导入页,通过学习通信的种类,让学生了解通信的发展状况。

第30页是一组反映邮政通信种类的图片。结合看图可以让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进行观察,补充各种各样的通信设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认知范围。

第31页是一组反映电信种类的照片和图片。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或家乡说说还有那些相关的通信设备,例如可视电话、无绳电话、录音电话、IP电话、通信卫星等。

2.通信的发展

第32页是一组反映中外古代通信方式照片和图片。有烽火台狼烟传递信息、信鸽送信、海上灯塔传递信号、驿骑送信、马拉松长跑送信和马拉邮车。启发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古代通信方式的特点。

第33页讲述的是鸡毛信的故事,此页的图片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过去,信封上插上一根羽毛表示信件紧急,插上两根羽毛表示十分紧急,插上三根羽毛表示万分紧急。

3.学寄一封信

第34页是一个邮政信件的标准信封,教师让学生在上面填写后,与同学交换,看看填写得是否正确。

第35页的图片,是与故事配合的插图,讲述了寄信的经历。

第36页的三幅图片,是与故事配合的插图,讲述了与一个外国小同学通信的经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学习首先是从认识通信的种类导入,让学生对通信的概念有所认识。然后用对比、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简要地了解通信的发展,以突出体现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信的发展历史不是系统的展开,而是以通信方式的变化为切入,内容上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呈现,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和教育性。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课时。

(二)课前准备

1.建议教师收集通信设施方面的图片和文字,作为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资料。2.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注意观察通信设施,以便课堂交流讨论。3.要求同学们都准备一个标准信封。

4.师生共同收集不同用途的信封。例如:挂号信封、特快专递、明信片等。5.让学生课前了解自己学校和家庭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通信的种类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调查理解什么是通信,通信都包含着那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观察有那些通信设施和设备,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自己组织学生结伴或随父母参观学校或家附近的邮局,在调查或参观前,让学生先讨论一下自己的计划,打算怎么调查。

2.通信的发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学习,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并讨论古代通信的特点有那些:

古代通信主要依靠什么-----人力和畜力。

古代通信主要传递什么?属于什么通信-----主要传递书信等实物,属于邮政通信。

古代通信传递的速度-----慢。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学寄一封信

(1)请寄过信的学生说说怎样写信。

(2)教师出示一个正确书写的信封,让学生观察,请他们对照刚才同学说的指出是否正确。(3)教师出示一个书写有问题的信封,让学生观察,请他们说说错在那里。(4)学生写信封,然后交换,检查书写格式正确与否。

通信的种类和发展

教案

设计思路

本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拟定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活动计划,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通信与生活”主题实践活动是从学生所了解和熟知的通信说起,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展开相关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实践过程。

本主题分为四个块面:1.通信的种类与特点;2.通信的发展;3.通信与法律保障;4.未来的通信。四个块面建构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而对于知识的了解本身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实践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勇于探究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也为学生从多方面去认知和了解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契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简要了解通信的发展。用适当的通信方式与亲友、同学进行通信联系,能够正确书写信封,邮寄一封信。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观察、对比、调查等方法,了解事物的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能够正确书写信封,写出调查日记,邮寄一封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通信的种类,使学生明确通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信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体验与亲友、同学进行通信联系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通信的种类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口述通信的种类和发展,并学会基本的通信方式。如寄信,打电话等。教学方法

多媒体、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知识技能准备。

(1)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2)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统计、归纳信息方法,采访技巧、调查报告撰写等方面的培训。

2.商讨活动的计划。

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住址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分工合作,然后各小组根据活动地点、时间、内容及组员工作分配等问题,进行计划书的撰写。由队员们集体讨论,评出最切实可行的一份计划书,完成他们的实践活动。3.做好器材准备(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和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联系的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人们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通信的种类和发展。【讲授新课】

板书

一、通信的种类

提问 你知道哪些通信的方式呢? 学生回答 略。

活动 读教材P.30的图片,观察这些设施你认识吗?它们曾为你提供过哪些帮助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 图中的火车、汽车、邮政局、飞机、邮件快递这些设施都为人们之间的通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我们要给远方的亲人送去问候,当我们需要与同学或伙伴交流,当我们要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过渡 如今现在人们的通信已经不局限于信件的来往,在视觉和听觉上也有了很大提高。读图 教材P.31的图片,观察图中的画面都是哪些设施。学生回答 略。

讲述 可视电脑、电话、传真机等新的通信方式越来越广泛,人们之间的通信更加快捷,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听到。

提问 同学们,你还知道其他的哪些通信方式吗? 学生回答 略。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通信的种类,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通信的发展情况。【讲授新课】

板书

二、通信的发展

提问 我们现在回忆下上节课的内容,你知道现在有哪些通信方式吗? 学生回答 略。

过渡 那么,你知道通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在古代有没有呢? 活动 阅读教材P.32的图片,观察这些古代的通信方式有什么特点。提示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古代通信主要依靠什么?

(2)古代通信主要传递什么?属于什么通信?(3)古代通信传递的速度如何?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小结

古代通信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古代通信主要传递——书信等实物,属于邮政通信。古代通信传递的速度——慢。

阅读 教材P.33的材料“鸡毛信”。

提问 通过鸡毛信的故事,你能看出从前人们通信的状况怎样吗?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我们要向海娃学习什么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小结 鸡毛信这个故事反映的那个时代不仅通信方式落后,而且交通落后,我们要学习海娃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3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寄一封信。【讲授新课】

板书

三、学寄一封信

教师 邮寄信件仍时我们常用的通信方式。寄信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略。

提问 请寄过信的同学说说怎样写信封。学生回答 略。

活动 一个书写有问题的信访,让学生观察,说说错在哪里。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讲述 寄信时要写清:收信人邮政编码、收信人地址、收信人姓名、寄信人地址。提问 你知道什么是邮政编码吗?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表示邮局投递区域。必须准确填写,便于投递,如不清楚可以在邮局查询。

活动一 学生书写新风,然后交换检查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活动二 学生再次书写信封,可以带来信封书写,最好是一封要实际发出的信。然后再次检查书写格式的正确与否,以便能够顺利邮寄出去。

阅读 教材P.35材料“第一次寄信的经历”。

活动 结合自己寄信的经历,谈谈自己第一次寄信的感想。学生活动。【课堂活动】

1.分组调查访问(激励学生以照片、录像、录音等形式展示采访过程):

(1)分组到邮政局、电信局针对“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通信方式,这些通信方式分别有什么特点”、“通信的发展”等问题进行调查活动。

(2)采访周围人们利用通信的情况和感受。2.查找资料

指导学生获取资料,如翻阅各种书籍,从网上查寻有关通信的发展以及通信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故事。

3.整理交流:

(1)教师讲授撰写综合实践记录卡的方法。

(2)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各种资料写一份研究报告。4.汇报交流:

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综合实践记录卡的过程、方法、内容及思考进行交流,可采取多种多样形式展示成果。(如照片、展示图表、路线图等)。

认真听取别人的汇报后,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及困惑,对他人的活动提出建议。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善于倾听的能力,达到资源共享,互助提高的目的。【课堂小结】

1.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认识到一些常用通信的作用及分类情况。2.是否对周围的人们认识通信与使用通信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3.是否形成了一定的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是否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5.是否养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7.通过实践活动,是否对所获得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学会欣赏别人。

板书设计

主题一 通信的种类和发展

一、通信的种类

二、通信的发展

三、学寄一封信

天涯若比邻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学生要通过现代通信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感受社会的巨大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体验生活与通信的关系。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这一课分为天涯若比邻和通信改变我们的生活两个部分。1.天涯若比邻

第37页的图片是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本图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第38页的图片,反映居住在山村里的一家人收看电视的情景。中间是一幅微波站分布图,在全国各地象征性地标有卫星接受器,每个卫星接受器都有线段相连,此图是给学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力求将“微波接力通信”图示化、形象化。

2.通信改变我们的生活

第39页的图片,表现的是爷爷小时候,人们靠锣声传递信息,遇到急事发电报要跑很远的路,说明那时候通信方式的不便和落后

第40页的图片,表现的是爸爸小时候,已经用电话来传递消息,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快了,因此避免了很多损失。但是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的通信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例如挨家挨户用喇叭送信,街道的传呼电话等。

第41页的图片,讲述了一个农家通电话的故事,表现了通信事业发展后,农民发家致富的喜悦心情。

第42页的图片,反映了现代的通信方式。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从传真中获取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爱到寻根求源,进而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深沉的爱。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逐渐扩展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符合情感的迁移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所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位置、名胜、四季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是达到学生爱国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收集家乡通信事业发展的事例。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现代通信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结合教材提供的范例和故事,请学生充分讨论他们身边发生的和自己经历的事情,说说现代通信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要让学生自己探索生活中与现代通信技术相关的种种变化。教师可以配合展示图片、资料和录象等,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共享彼此的感想与体验。

教材中“家乡建立了微波站”和“电话通到农家院”,都是发生在农村的故事,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近2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两个故事反映的内容已经在很多农村实现,教师要结合教材提供的范例,启发学生观察和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使他们从中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党的富民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

2.通信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材还用爷爷、爸爸和我所处的不同年代通信的形式,来反映我国近代、现代通信的变化。19世纪40年代,电报的发明开创了用电做为信息载体的时代,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的“闭关锁国”和经济的落后,导致通信事业十分落后;即使解放初期,家庭安装电话的也是寥寥无几,发电报只能在省城或县市一级的邮电局。城市电话一般是街道建立的人工传呼电话,费时误事不说,数量也极有限。大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不清楚,教材用三组画面来进行对比,使学生不仅了解通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到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要启发学生从自己家庭、家乡的生活中体验变化,然后请学生写出自己的调查日记。

天涯若比邻

教案

设计思路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现代通信技术已经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城市和农村的绝大多数学校普遍建立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了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例如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学生对通信卫星的认识也不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所以本课的内容是进一步梳理和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在他们原有体验的基础上,认识现代通信大大缩小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进而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乐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调查自己家乡通信事业的变化。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的通信方式的特点,了解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家乡通信事业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激发热爱科学、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代通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对人们交往和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主要是老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互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具有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合作意义的活动建构过程。在教案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交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同桌交流等多种互动形式。

2.创设情景教学: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媒体

音频:发电报的声音。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建议老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有关现代通信的有关信息。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首古诗。板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讲授新课】

板书

一、现代通信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师 天涯若比邻是我们这一课的题目,为什么说天涯若比邻呢?这得从头讲起。

讲述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因此可以称作“天涯若比邻。”

提问 同学们知道电报吗?(出示电报机图片)知道它发电报是什么声音吗?(播放电报机发报声音)

学生回答 略。

提问 结合前2个主题我们所学的知识,你都知道现代有哪些通信手段吗?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目前,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正部分地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提问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通信手段,你还知道其他哪些通信手段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阅读 教材P.38主要内容,了解“微波接力通信”。讲述 “微波接力通信”,就是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中继站,自动把前一站发来的信号收下来,放大后发给下一站,一站一站地把电报、电话、电视传真等信号,发送给各个用户。

提问 你的家乡有没有类似的变化? 学生回答 略。

提问 对于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讨论后回答。小结 “建立微波站”、“电话通到农家院”,这些都是在党的开放政策下,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已经在很多农村实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党的富民政策也给家乡农民带来的很大的实惠。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如果用一句古诗为互联网作广告,你觉得最好的是哪一句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我有一句,大家听一听,这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讲授新课】

板书

二、通信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师 王勃的送别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确实很贴切,也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交往的美好向往。大家告诉我,在一千多年前,人们主要是怎样联系的?

学生回答 略。

提问 从古人对难以逾越的地理空间距离的恐惧,到今日的互联网,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天涯若比邻”的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资料

2002年4月6日上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地远程会诊中心”,我军首次进行海事卫星实施海上远程医疗会诊试验。10时,海军后勤部周汉荣部长宣布试验开始。专家组发出第一条信息,通过太空的海事卫星发向北海一艘军舰。七分钟后,从军舰上传来了第一份医学病历。患者是一名叫张本东的士兵,会诊申请表上写着:“两小时前不慎摔伤,左小腿中下段肿胀、压痛,经X片检查左胫腓骨下段螺旋形粉碎性骨折。”随后,一份清晰的光学射线扫描片呈现在荧屏上。海军总医院领导立即通知医务部值班员,迅速调出《远程医疗会诊专家库》,召集专家会诊。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海军骨科专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景云、海军医学摄影中心副主任胡向红、海军呼吸内科中心副主任医师聂舟山等五名专家赶到会诊中心现场,对卫星传来的病历进行诊断,写出处理意见,输入计算机,通过卫星传输给舰上医生,并通过语音指导治疗。复杂的医嘱传送时间仅用了约一分钟,舰上医生随即开始对小张进行治疗,患者的反应又被传输回来,整个远程医疗会诊仅用了30 分钟。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是什么使这位士兵转危为安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结 卫星传病历,天涯若比邻,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网络的神奇。

教师 网络既然这么神奇,它对我们的生活也肯定有很多影响了,下面同学们四人一组,畅谈网络对你或你身边的亲朋好友的学习、交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并纪录,纪录员代表本组汇报。

活动 阅读教材P.39~42的主要内容,观察在爷爷、爸爸和我所处的不同时代通信形式的变化。讨论通信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活动。

板书

三、我们的“地球村”

教师 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精彩,让我们尽情畅想未来的“地球村”生活。要知道,科技的魅力在于“人有多大胆,技有多少高”。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新的发明创造。下面,请同学们畅想一下未来的生活。

学生活动: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教师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让我们来评出本次畅想活动的最佳创意奖。

小结 这堂课所学的内容都已经浓缩在同学们的畅想中,但愿地球人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这堂课所学知识,或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在这堂课的最深体会与收获。

【课堂小结】

调查家乡通信方式的变化,要注重在教学中学习的外化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写出来、画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和祖国通信事业的高速发展。

板书设计

主题二 天涯若比邻

一、现代通信技术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二、通信改变我们的生活

三、我们的“地球村”

感谢你们的服务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学生要观察和感受邮电行业劳动者的辛劳和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学生要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这一课分为众人托起一封信和为了千家万户的亲情两个部分。1.众人托起一封信

第43~44页的图片,说明一封信由寄出到收信人手里要经过写信封、贴邮票、投进邮筒、盖戳、分拣、投递的过程。

2.为了千家万户的亲情

第45页的图片是邮电局的话务员在人工接线。

第46页的图片,反映的是农村邮递员辛勤工作的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通信种类、设施和现代通信为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关注为我们提供通信服务的人们是顺利成章的。让他们了解小小一封信经过那么多邮政工人的手,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知道没有通信行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人们将会生活在信息闭塞的社会里,那是不可想象的。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课前准备

1.老师制作PowerPoint课件。

2.组织好学生到邮电局的观察活动。3.收集有关通信行业优秀人物的事迹。4.教师准备相关的音频资料。

5.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相关图片、小故事、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传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众人托起一封信(1)常用的通信方法

教师首先可以设计几个情景,让学生讨论采取那种通信方式来传递信息。例如守卫边防的战士要问候家人,出差在外的爸爸要向单位汇报工作,留学生要联系回国后的工作,我要和手拉手小朋友交流学习体会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写信仍然是人们常用的通信方法。

(2)一封信投递的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一封信怎样从遥远的外地送到收信人的手中,这中间要经过那些环节?请学生结合课本的插图,说说小小一封信从寄信人收到,中间经历了那些步骤:盖戳——分拣——装袋——运送——盖戳——分拣——投递。明确了步骤后,还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一步骤的作用。

(3)组织小品表演“一封信的旅程”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教师不必进行知道,让学生自己设计情节,自导自演,道具也让他们自己解决。然后大家评选最佳小品表演组。教师对落选的小组也要给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2.为了千家万户的亲情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邮电局,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他们在邮电局的所见所闻。总结出邮电局都开展那些业务,采取了那些便民服务措施。对于观察细致的同学,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参观哪个邮电局,要拟定参观计划或提纲。计划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参观目的、内容(有主次或重点)、时间、地点参观路线。采访内容、对象、提出的问题,还要有必要的要求。参观活动可以采用集体参观、分组采访,请家长带领,学生自己参观、采访或学生自愿结合等形式。不管那种形式,都必须有计划,不可盲目行动;不然会使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有所收获。

可以采取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汇报,也可以采取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的学习中,了解、掌握邮电局的各项服务内容,获取有关邮电局通信的知识。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并及时总结归纳。发现学生新的想象或构思,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不可以规定一条参观路线、要求固定的访问形式、千篇一律的汇报方式,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己去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邮电局的基础上,组织模拟游戏“红领巾邮电局”,请同学分组扮演,有的组筹办邮电局的服务项目,如邮票、杂志、报纸、汇款取款、挂号信、包裹等,建立相应的窗口;另外的组扮作顾客,前来寄信、买杂志等,让学生体验邮电局的工作。对于学生有创意的表演,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演。

根据参观后的体验,有重点、有特色地布置教室,创设出邮电局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景中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不管模拟哪个服务窗口,都必须让学生对它的服务内容、程序、要求认识和了解,模拟时才能真正增强对邮电局业务服务的认识和了解。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收获,可以各抒己见。总结时可以结合评选“优秀小小营业员”、“文明小顾客”等活动进行,使学生更有主人翁意识。

3.收集通信行业模范人物的事迹 结合阅读教材呈现的故事,教师还可以一方面请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自己也可以收集一些素材,例如反映农村邮递员的电影,教师可以节选其中的一段进行放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考虑请在邮电局工作的人员来校讲讲他们是任何为人民服务的。

要启发学生结合他们日常的体验,谈谈通信行业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这方面是学生普遍能够感受到的,也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教师可以以“为我家送信的邮递员”“我认识的邮递员”等为讨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感谢你们的服务

教案

设计思路

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通信种类、设施和现代通信为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关注为我们提供通信服务的人们是顺利成章的。让他们了解小小一封信经过那么多邮政工人的手,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知道没有通信行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人们将会生活在信息闭塞的社会里,那是不可想象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邮电局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以及通信行业劳动者的辛苦工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或观察邮电局,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事物、与人平等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参观或观察邮电局,让他们感受通信行业的劳动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要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通信行业的劳动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要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观察社会事物、与人平等交流的能力。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课外参观、小品表演。教学媒体 音频:《邮政飞歌》。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老师制作PowerPoint课件。

2.组织好学生到邮电局的观察活动。3.收集有关通信行业优秀人物的事迹。4.教师准备相关的音频资料。

5.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相关图片、小故事、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宣传和交流。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怎样写信吗?谁能说说写信、寄信都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略。

过渡 那么信写出去以后会经过一个怎样的过程才到了收信人的手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信是如何寄到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主题三 感谢你们的服务

一、众人托起一封信

提问 同学们,我们知道的通信方式多种多样,你经常使用什么通信方式呢? 学生回答 略。

板书 1.常用的通信方法

提问 例如:守卫边防的战士要问候家人,出差在外的爸爸要向单位汇报工作,留学生要联系回国后的工作,你要和手拉手的小朋友交流学习体会。在这些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方法通信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 对了,写信依然是我们经常使用的通信方法。

过渡 大家想一想一封信是怎样从遥远的外地送到收信人手里的呢?这中间要经过哪些环节呢?

板书 2.一封信投递的步骤

活动 阅读教材P.43~44的主要内容,讨论小小的一封信从寄信人寄出到收信人收到,中间经历了哪些步骤。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结 一封信从寄信人寄出到收信人收到,中间经历了:盖戳——分拣——装袋——运送——盖戳——分拣——投递。

承接 好,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些步骤,那么我请大家说一说这些步骤的作用,好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活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品,小品的名字就叫做“一封信的旅程”。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情节,自编自导,道具也可自由选择。之后,评选出最佳小品表演小组。

注意 对于落选的小组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活动。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封信投递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是主要的投递者呢? 【讲授新课】

板书

二、为了千家万户的亲请

活动 参观当地的邮电局,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在邮电局的所见所闻。总结出邮电局都开展哪些业务,采取了哪些便民服务设施。对于观察细致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注意

(1)参观邮电局之前,要拟定参观计划或提纲。计划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参观目的、内容(有主次或重点)、时间、地点、参观路线。采访内容、对象、提出的问题,还要有必要的要求。

(2)参观活动可以采用集体参观、分组采访,请家长带领,学生自己参观、采访或学生自愿结合等方式。不管哪种形式,都必须有计划,不可盲目行动;不然会使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有所收获。

(3)可以采取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汇报,也可以采取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的学习中,了解、掌握邮电局的各项服务内容,获取有关邮电局通信的知识。

学生活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程的学习要启发学生结合他们日常的体验,谈谈通信行业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这方面是学生普遍能够感受到的,也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教师可以以“为我家送信的邮递员”“我认识的邮递员”等为讨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

板书设计

主题三 感谢你们的服务

一、众人托起一封信 1.常用的通信方法 2.一封信投递的步骤

二、为了千家万户的亲情

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在社会大力倡导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宣传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爱护通信设施是有所了解的,并且学校也经常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例如:擦洗电话亭、邮筒、去除电线杆上的小广告等。但是也存在学生在邮筒里放鞭炮、塞垃圾等现象。攀爬电缆支架等也是损坏通信设施的现象,也隐藏着危及生命的不安全因素。所以有必要加强爱护通信设施的教育,学生要认识到通信设施保障着通信的畅通,损害它是犯罪,一旦通信设施遭到破坏,将会给国家建设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这一课分为爱护通信设施、电话机的自述和私拆别人信件是违法行为三个部分。1.爱护通信设施

第47页的图片,表现的是学生在擦洗邮筒,进行维护邮电通信设备的公益劳动。有人随手将废纸袋塞进邮筒里,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在公用通信设施上粘贴小广告是不文明的行为,也影响了城市的美观。

2.电话机的自述

第48页是一组反映通话礼貌和道德的拟人卡通图片。左图是两个学生在电话里聊天,打电话应该尽量短话直说。左上图,是在使用文明语言问候长辈。左下图反映的是一个学生打不通电话,就拍打电话。当打电话时听到“忙音”,应该暂时放下电话等候。右上图学生在通话时;语言不文明。这反映着一个人的素质水平,任何时候,不管自己的心情怎样,打电话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右中图,说明当要找的人不在时,应该怎样告诉对方,不能说一声“不在”就挂断电话。右下图学生不应该谎打火警、急救等电话,这是犯罪行为。

第49页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打电话时要注意文明礼貌,教材中列举了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打电话时用语文明,要遵守么共场所的秩序。

3.私拆别人信件是违法行为

第50页的几幅图片,一幅反映的是学生在别人的信封上看到自己喜欢的邮票,就想撕下来,这是违法行为。一个学生想拆开妈妈的信件,这也是不对的,应该征得家人的同意。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遵守通信规范,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知半解。在他们的生活中,法律意识是比较淡薄的。从别人信封上撕下一张自己喜欢的邮票,拆开家人的信件,他们不可能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尤其是学生在打电话时,语言不文明,“褒电话粥”,一聊就是半小时的现象,在城市孩子中极为普遍。所以从小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引起一些专家、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以教材为范例,不拘一格,创没多种情景,在活动中,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学生自主的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渗透法律、法规的教育。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课时。

(二)课前准备

1.收集社会上破坏和保护通信设施的正反两方面的咨料或照片。2.准备道具电话,以备表演用。

3.制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投影片。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拍照一些遭到破坏的通信设施的照片。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爱护通信设施

首先让学生回忆通信设施都包括哪些,说说它们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中的小诗,讨论课文中的插图,谁做的对,为什么? 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学校附近的通信设施状况怎样,这些通信设施遇到了什么问题?能拍照最好,画下来也行。调查归来请学生谈体会。

配合学生的讨论,展示一些遭到破坏的通信设施的照片,或学生拍的一些遭到破坏的通信设施的照片。例如:通信井盖被损害甚至被偷,被汽车撞坏的电缆线支架等。鼓励学生将调查的情况写出报告,如问题严重,可以将调查报告寄给媒体,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启发学生认识我们应该怎样爱护通信设施,有条件的话,利用假日组织一次维护通信设施的公益活动。

2.电话机的自述

这部分内容是用电话拟人化的方式,生动展示了如何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道德规范。

在我国,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小学生几乎人人会打电话,但是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道德规范,我们的学生就做的不那么好了。建议教师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模拟打电话”的活动中,提升对通话的基本礼貌和道德规范的认同。

如何正确打电话。在组织学生活动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电话机上的按键,了解电话机上每个按键的名字和它的用途,让学生学会正确地操作。

教材中设计的六个打电话的情境,从不问的角度,揭示学生日常打电话时的行为,每一个情境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情景之一:涉及到学生打电话聊天,甚至利用电话对数学答案,这都是不好的做法与行为。要让学生讨论认识这样打电话不仅仅是浪费电话费的问题,而且会造成电话线路阻塞,给别人带来不便,自己也会养成不良习惯。

情景之二和四:打电话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际,相互传递信息,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交流过程,因此,要礼貌待人,学会礼貌用语才能和对方更好的沟通。要学会用“你好”、“请”、“对不起”等。

情景之五:是小红接到找他爸爸的电话,但是爸爸不在,她便询问对方是否可以帮助转告。通话的双方需要彼此尊重,都需要使用礼貌用语。

情景之三:人们经常外出,很需要通过公用电话来传递信息。现在凡比较发达的地方,街道上都有电话厅,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因此,打公用电话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德。情景三是一个学生打不通电话,摔打电话机。通过这个情景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社会公德都包括哪些内容,要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然后让学生明确:爱护公物、正确使用,缴纳费用、长活短说,为别人着想等,都是良好的社会公德。

因为学生打电话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所以在学生分小组模拟打电话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设计情景。在各组表演之后议一议,主要是评论演示的这几组同学打电话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谁能够正确地使用电话。准的行为对?为什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什么是良好的社会公德,提高他们对生活中遇到的通信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模拟活动也是一种游戏,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游戏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把游戏带人课堂,让

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因此,游戏与学习在教学中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要互相渗透。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和积极的情感都是在游戏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儿童喜欢游戏,喜欢玩耍的特点来设计模拟活动。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准备,模拟邮电局活动要事先做些标志,尽量布置成邮电局的情境。最好组织学生自己筹备,这样印象最深,收获会更大。

在模拟打电话的活动中,教师要启发、指导学生应用礼貌用语:“您好!请您叫某某接电话!谢谢!对不起,打扰您啦!再见!”等等。也要注意发现学生在打电话中,良好的品质和社会公德的表现,礼貌待人。礼貌用语恰如其分都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同学们相互学习。

在模拟邮电局活动和模拟打电话活动中都要有评比的活动,不断地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建议教师对每个同学的闪光点都要给予肯定,不是仅仅表扬几个做得好的同学,我们强调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活动产生兴趣,就要给子表扬和肯定,但是,这种表扬和肯定应当是实事求是的,实实在在的,而不是空洞的,笼统的。

教材最后安排学生共同制定打电话的文明公约,每个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修改和补充。

3.私拆别人的信件是违法行为

从别人信封上撕下一张自己喜欢的邮票,拆开家人的信件,他们不可能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一方面说明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教育的缺陷。

对这部分内容,要阅读与讨论相结合。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宪法》内容,然后让学生讨论文字的含义,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明确字面的意思。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讨沦图中的同学为什么做的不对,错在那里,应该怎样做。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谈谈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反省自己行为的勇气,鼓励那些实话实说的学生,让大家鼓掌表示相信他改正错误的决心。

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对待别人的信件,每个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修改和补充。

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教案

设计思路

《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内容。教材安排了“爱护通信设施”“电话机的自述”“私拆别人信件是违法行为”这些丰富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一课的安排,对于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爱护通信设施人人有责,知道打电话的礼貌,懂得私拆别人的信件是违法行为,要自觉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道德规范。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打电话情景,让学生懂得日常生活中的打电话应具备的社会公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分析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懂得和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道德规范。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通信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懂得和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道德规范。

教学方法

主要是老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互动教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具有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合作意义的活动建构过程。在教案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交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同桌交流等多种互动形式。

2.创设情景教学: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媒体

一些遭到破坏的通信设施的照片,或学生拍的一些遭到破坏的通信设施的照片。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收集社会上破坏和保护通信设施的正反两方面的资料或照片,2.准备道具电话,以备表演用

3.制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投影片。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拍照一些遭到破坏的通信设施的照片。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通信设施有那些呢? 学生回答 略。

承接 今天这节课就来让大家学习一下怎么保护这些通信设施。【讲授新课】

板书

一、爱护通信设施

提问 刚才我们说了一些通信设施,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讲述 这些公共通信设施可以方便人们之间的通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阅读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教材P.47的小诗。学生活动。

活动 让学生分小组调查自己学校附近的通信设施状况怎样,这些通信设施遇到了哪些问题。能拍照最好,画下来也可。调查完毕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展示 一些遭到破坏的通信设施的照片,或学生拍的一些遭到破坏的通信设施的照片。提问 破坏公共通信设施的行为太多了,破环了之后的这些设施你还能用吗? 学生 不能。

提问 那对我们的生活又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哪? 学生 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

启发 那怎么样我们才能使这些公共的通信设施一直“人人都可用,方便我们生活”呢?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对!爱护这些公共的通信设施,我们才能使这些公共的通信设施一直“人人都可用,方便我们生活”。

承接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提问 你想对你身边的朋友说什么?

学生 爱护身边的通用设施,才能方便自己,方便别人!

活动 有条件的话,利用假日组织一次维护通信设施的公益活动。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些通信设施,并且我们知道要爱护通信设施,方便我们的生活。

过渡 你打过电话吗?你知道打电话要注意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电话机的自述”。【讲授新课】

板书

二、电话机的自述

讲述 在我国,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小学生几乎人人都会打电话。但是如何正确打电话,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活动 阅读教材P.48的图片,讨论图片中的情景对不对。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结 教材中设计的六个打电话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日常打电话时的行为,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1)情景之一:学生打电话聊天,这是不好的做法和行为。这样打电话不仅仅是浪费电话费的问题,而且会造成电话线路阻塞,给别人带来不便,自己也会养成不良习惯。

(2)情景之二和四:打电话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际,相互传递信息,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交流过程。因此,要礼貌待人,学会礼貌用语才能和对方更好的沟通。要学会用“你好”、“请”、“对不起”等。

(3)情景之五:是小红接到找她爸爸的电话,但是爸爸不在,她便询问对方是否可以帮助转告。通话的双方需要彼此尊重,都需要使用礼貌用语。

(4)情景之三:人们经常外出,很需要通过公用电话来传递信息。现在凡比较发达的地方,街道上都有电话亭,为市民提供了方便,因此,打公用电话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德。情景三是一个学生打不通电话,摔打电话机。

我们要明确:爱护公物、正确使用,缴纳费用、长话短说,为别人着想等,都是良好的社会公德。活动 模拟打电话:

情境:迎“六一”我们小学也正准备隆重庆祝呢,我班里一个叫小明同学就在为庆祝“六一”进行精心准备,可是,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媒体出示)

怎么和急救中心联系呢?

1.学生交流得出打电话(120)。你为什么立刻想到了打电话? 2.模拟打电话。

认识盲音、长音,懂得打这样的电话就应该语言简洁、说得清楚、有礼貌。3.拓展:了解其他特殊的电话号码和拨打常识。

第3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除了电话,写信也是人们主要的通信方式。提问 那么,对于别人的信件我们可以随意拆看吗? 【讲授新课】

板书

三、私拆别人的信件是违法行为 举例

(1)小明收到爷爷、奶奶的回信啦,可是他把信拿到手里一看,却发现角上的邮票不翼而飞啦。(2)张华收到了好朋友的来信,课间他去学校的收发室拿信,结果却发现信找不到了。提问 同学们,你怎样看待这些行为? 学生讨论后回答。

阅读 教材P.50页的《宪法》内容,看看其中的有关规定。

讲述 在宪法中,已经明确地说明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除了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可以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就是不能拆开别人的信件。

提问 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学生回答 略。

注意 对于那些做错的同学,要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并且相信他们能够改称错误的决心。活动 讨论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信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课堂小结】

这样讲课我感觉学生通过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公共通信设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还体会到了爱护公共的通信设施人人都是有责任的情感,能够充分的完成教学的任务,还使学生自己发掘到“爱护公共通信设施的重要性”,授课效果很好。正所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品德课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以后的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贯穿庆祝“六一”的情境,以分享快乐和老师联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本课所学,能学以致用,将教学效果很好地延伸入学生自己的生活。

板书设计

主题四 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一、爱护通信设施

二、电话机的自述

三、私拆别人的信件是违法行为

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常用的通信方式----邮寄包裹。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内化为品德,在学做事中学会做人。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51页的图片,学生在讨论把自己最喜爱的文具、书籍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送给希望小学的小伙伴。

第52页用一组图画反映邮寄包裹的过程:学生将自己的文具、书籍交给班长;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将文具、书籍等分类;有的学生在进行打捆包扎;还有的学生在写信和在包裹上写地址,最后大家抱着包裹走向邮局。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温情寄给希望小学是选学内容。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时间中学习常用的通信方式----邮寄包裹。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内化为品德,在学做事中学会做人。

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教案

设计思路

“温情寄给希望小学”是选学内容。目的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常用的通信方式-----邮寄包裹。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内化为品德,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

活动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道德认知的过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怎样邮寄包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寄信、寄书或寄包裹,学会邮寄包裹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教学重点

知道邮寄不同种类的包裹要用不同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会填写邮寄包裹单及邮寄包裹的方法。教学方法 组织活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包扎的绳子、牛皮纸张和粗书写笔(毛笔),邮寄包裹单、包装布、针线。2.学生准备捐助的礼物。【讲授新课】

此项活动分阶段完成。1.广泛征求同学的意见,为希望小学送什么节日礼物。(最好是实用和同学能够量力而行的物品)2.分小组收集组员的物品。3.集中大家的物品。

4.全班分工合作:分类、打捆、包扎成包裹,请老师检查,包扎是否结实。5.起草给希望小学同学的信件,征求大家的意见,修改并通过。6.在包裹上填写地址并进行复核。

7.选派代表(每组一人)到邮电局寄送包裹。8.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讲评。注意 邮寄包裹的方法和步骤: A填写邮寄包裹单。B缝制包裹袋。

C物品经邮局营业员检查后装入袋内缝好封口。

D在邮包上定清收件人的邮政编码、详细地址、姓名和寄件人邮政编码、详细地址和姓名。E邮包交营业员称重量,支付邮资。F向营业员要回邮寄挂号凭证。

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设施,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可能不能感受到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使用的交通工具也只是局限于日常的几种。其实交通运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主题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懂得交通工具的重要性,懂得怎样使用交通工具,使学生对交通运输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认识、了解、选择和应用交通运输设施与方式”的内容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53页为单元页,用几幅照片反映了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

第54页的图片,展现的是坐满旅客的火车车厢和品种齐全的蔬菜水果市场。从车厢里熙熙攘攘的人们根据路途的远近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体现出交通运输在人们出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是发达的交通运输使我们可以享用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鲜蔬菜、水果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

第55页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交通运输给家乡的生产带来的变化,丰收的果实运往各地,繁荣了全国市场,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交通工具,家乡的生产将会怎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以次体会交通运输对生产的重要性。

第56页的图片通过两幅全国交通示意图反映祖国交通发展的速度,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交通运输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57页的图片,通过对荔枝经过多种运输方式送到我的手中的描述,了解到各种形式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我们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知道我们能够吃到新鲜水果来之不易,引导他们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第58页的图片,通过展示旅游景点的照片,对旅行路线设计的活动,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一般来讲交通运输方式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五种方式,各种运输方式又有各自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几幅祖国名胜的照片,在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59页通过照片展示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表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60页的图片通过介绍詹天佑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第一条铁路的修建情况,以及“人”字型铁轨的发明,在当时弥补了铁路修建史上的空白,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第61页的图片,通过对京九线、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北京西客站的展示,体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让学生体会到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从中体会交通事业的发展。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家乡交通发展的情况,以介绍车站为切入,建议可以用文字方式,也可以用图画或剪贴画的方式。

第62页的图片,通过公路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感受交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63页展现的是一幅航空路线图,通过学生畅谈乘飞机的感受,了解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让学生了解航空事业的发展对我们与世界的联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第64页以图配文,通过学生写的短文,了解家乡道路交通的变化,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祖国交

通的发展变化。

第65页的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未来交通的发展状况,空白处是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天天和我们打交道。各种交通运输设施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生活离不开交通设施。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连接着你和我,连接着千家万户。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交通运输的各种信息,了解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课时。

(二)课前准备

1.建议教师收集有关交通运输工具的图片,以及突出表现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2.建议教师课前调查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交通工具的情况,以便心中有数,组织协调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调查交通运输工具使用情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家乡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都有哪些,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交通工具的?

2.为刘小莲设计假期旅游计划活动

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第一次,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不妨让学生选出有代表性的旅游名胜,然后再根据交通线路情况把它们串联起来。是不是很合理不重要,也不要求答案一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设计出有自己独特想法的方案。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方案,说说自己的特点,对想法独特、构思巧妙可行的方案,大家鼓掌表示鼓励。

在旅游中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工具,可以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并要求说出恰当的理由。比如去西双版纳,如果从昆明坐汽车,可以沿路浏览风景;如果坐飞机就不能一路欣赏,但是乘坐飞机非常快。乘坐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根据个人的需要以及时间来安排。

3.学生自己设计旅行方案

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全国铁路和公路图,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旅游的路线。先确定要去的地点,安排时间,然后选择适当的交通路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全家外出旅行方案,小组间交流,选出若干构思巧妙可行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展示,由学生自己选择心目中的最佳方案,假期里有兴趣可以尝试。

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教案

设计思路

从了解交通工具和我们生活的联系开始,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经常运用哪些交通运输工具,它们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从了解衣服的运输过程,体会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来之不易的,因该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对交通运输史上的历史人物和发展现状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会辉煌的社会主义成就。教师不必将五个方面分得清清楚楚,应该有重点地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感受,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实际生活体验中学习、认

识和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交通运输工具以及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交通运输工具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出行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资料和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交通运输工具和祖国交通业的飞速发展,认识到交通运输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教学难点

从了解交通工具的学习中,体会交通运输的重要,引导学生珍惜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对于辉煌的建设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媒体

全国铁路、公路示意图、电影《詹天佑》片段、视频:《磁悬浮列车》。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交通运输工具的图片,以及突出表现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适当补充。

2.课前调查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交通工具的情况,以便心中有数,组织协调教学活动。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你们每天来到学校上课,都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大家说的这几种交通工具都是平时大家最常用到的。你还知道其他的交通工具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过渡 非常好。虽然有的交通工具我们并不是能够经常见到,但是它们确实是交通运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运输有关的新课。

【讲授新课】

板书

一、了解交通工具

教师 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交通工具。每天的出行,我们都要借助交通工具。其实,关于交通业,它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产业,我们叫做交通运输业。

提问 谁知道什么叫做交通运输业呢?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交通事业不仅指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还包括传递信息和物品的邮电业。它是由运输业和邮电业两方面组成的。

提问 交通运输都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 交通事业的发展,能加快经济建设,促进各地信息交流。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交通运输业?

学生讨论后回答。【讲授新课】

板书

二、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 展示

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师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学生活动。

提问 在唐朝的时候,杨贵妃要吃到新鲜的荔枝,必须用快马接力的方式昼夜不停地传送,几天才能到达。那么现在呢?

学生回答 略。

活动 我们现在去超市的时候,能够找到全国各地的水果、特产,甚至还有国外进口的。你知道他们都是怎么运过来的吗?都需要哪些交通工具呢?请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交通工具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板书

三、我要去旅行

教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 学生回答 略。

活动 现在,我们就参考着全国铁路和公路示意图,把你想去的地方都列出来,然后设计一个旅行方案好不好?

学生分小组设计方案。

教师 去这些地方旅行,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很多,但是我们还要看看谁设计的方案最好,线路最合理,既经济又富有创造性。

学生讨论。

(这个环节没有标准的统一答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想法独特、构思巧妙可行的方案进行表扬。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第3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如何呢?

【讲授新课】

板书

四、祖国交通发展快

提问 你知道我国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吗?是谁主持修建的呢? 学生回答 略。

展示 电影《詹天佑》片段。

讲述 詹天佑是我国铁路建设的先躯。1905年,他主持修建了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今京包线北京至张家口段),为深受侮辱的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承接 同学们,在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这条通向世界屋脊的“天路”结束了占中国八分之一土地的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伟大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挥汗谱写这部“天路传奇”的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之最,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你知道发生在施工期间的小故事吗?

学生回答 略。

承接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畅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参考文本资料)

提问 你知道我国交通上的几个第一吗? 学生回答 略。

讲述 最近,上海开通了磁悬浮列车专线,全长29.863千米,时速430千米,14分钟就可以在43

上海市区和浦东机场之间打个来回。

展示 视频《磁悬浮列车》。

小结 公路、铁路、航空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国内的交流,与国际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从现在大家都说“地球村”就可以看出,各个国家的联系真的是非常频繁非常密切。

提问 同学们,你们结合自己的情况想一想,便捷的交通都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板书

五、让梦想展翅飞翔

讲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也会更新换代。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活动 以“我的梦想”为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各自设计发明未来的交通工具,说明设计它的意图和优势。

学生活动。【课堂小结】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介绍了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以及重要的作用,回顾了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历史,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主题一 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一、了解交通工具

二、生活离不开交通工具

三、我要去旅行

四、祖国交通发展快

五、让梦想展翅飞翔

乘务员辛苦了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越是处于高度发达的地区,越能感受到各种生活设施的便利。学生们每天都会接触从事交通运输的人们,因为习以为常,所以不能感受到他们的辛苦。本主题就是从乘务员的工作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们的辛勤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做文明乘客。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活动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 “尊重交通运输行业人们的劳动,遵守交通运输条例”的内容要求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66页通过乘务员劳动和工作的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工作在公交战线的人们所付出的劳动,从心里感激他们的劳动。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语言、神态和行为中感受他们的热情服务和辛苦的劳动,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关李素丽的事迹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教师可参阅教学资料。

第67页的图片展示了长途货运司机、空中小姐、长途客运司机和筑路工人的照片,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知道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给我们创造了方便快捷的生活。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第68页的图片,通过讲述乘务员照顾生病的我的故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挖掘乘务员助人为乐的好事,重点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第69页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这些举止的文明与错误,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做个文明乘客。

第70页是学生写的一片感想,讲述了和解放军叔叔一同乘车的经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大家基本上每天都要和乘务员打交道,本主题通过对交通运输工人工作的了解和模范人物的事迹介绍,使学生知道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们的辛勤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使得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了解和感受乘务员的劳动,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名文明的小乘客。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3课时。

(二)课前准备

1.调查、收集公交战线的好人好事,尤其是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2.建议老师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3.采访身边的公交战线先进人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辛勤工作的人们

可以请在公交战线工作的学生家长或者优秀的乘务员来学校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劳动强度。通过讲座的形势,让学生体会他们工作的辛苦。

利用节假日或者假期,与自己的父母称臣,观察乘务员的工作特征,比如如何报站名,如何招呼乘客等。记录每趟车他们要报出多少次站名,每天说话的次数,与多少人交际等。回来后写篇观察日记。

如果自己的家人有做乘务工作的,可以随他们出一天车,体会乘务员上厕所、吃饭等不便,体验中会感受更深。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班上的同学交流。

2.做文明乘客

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设计做文明小乘客的模拟游戏活动,学生之间可以自行安排情境、设计角色,从多方面、多角度体现文明的行为。可以对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比如逃票、说话不文明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表演、创意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在模拟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交通法规中的一些规定,引起学生对交通规则的重视。

乘务员辛苦了

教案

设计思路

每个人在乘车的过程中都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特别是要和乘务员沟通与交流。乘务员的工作非常辛苦,他们为了人们的出行方便每天起早贪黑,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服务,默默奉献着。让学生通过对交通运输业工人的辛勤劳动和模范人物事迹的了解,体会到他们为了给人们创造方便快捷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尊重他们的劳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文明的小乘客。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和感受,在相互交流中了解他人,教育自己,为后面的学习进行前期铺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明行为规范。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体验文明行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交通运输行业人们劳动的辛苦,了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的小乘客。

教学重点

了解乘务员的工作,体会他们的辛苦。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文明的小乘客。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乘务员的工作,感受他们辛苦的劳动,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珍惜乘务员的劳动成果。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教学媒体

图片:李素丽、不文明行为、乘务员。视频:乘车注意事项。FLASH:文明乘车。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调查、收集公交战线的好人好事,尤其是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2.建议老师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3.采访身边的公交战线先进人物。4.课下排练短剧《我是文明的小乘客》。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今天啊,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展示 各行业乘务员的图片。

提问 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没错,这些都是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乘务员们。我们今天就要来看看乘务员的工作是怎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辛勤工作的人们

教师 同学们,在公交战线上,有这样一位优秀的乘务员,她的名字叫做李素丽。李素丽同志在近20年的售票工作中,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用真情架起了一座与乘客相互理解的桥梁,把微笑送给四面八方。大家知道她吗?

活动 大家说一说劳动模范李素丽的故事。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展示 李素丽的相关图片。

承接 李素丽同志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她是千千万万乘务员中普通的一员,同学们,咱们身边就能见到很多的乘务员,你对他们了解吗?谁来说一说你看到的发生在我们乘务员的故事?

学生发言。

阅读 大家看书上66、67这两页,讲述的是工作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看完了,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回答。活动建议

(1)可以请在公交战线工作的学生家长或者优秀的乘务员来学校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他们工作的辛苦。

(2)利用节假日或者假期,与自己的父母乘车,观察乘务员的工作特征,例如如何报站名,如何招呼乘客等。记录每趟车他们要报出多少次站名,每天说话的次数,与多少人交际。回来后写篇观察日记。

(3)如果有学生的家人做乘务员工作的,可以随他们出一天车,体会乘务员上厕所、吃饭等不便,之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班上的同学交流。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乘务员的工作十分辛苦,他们为了人们的生活便利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的工作着,我们作为乘客,应该注意什么呢?

【讲授新课】

板书

二、乘车要注意什么

活动 我们用扮演角色的方式,来看看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小品一:

场景:火车站售票处,一位提着行李的旅客急匆匆跑到窗前。旅客:“同志,我要买一张下午去广州的火车票。” 售票员:“对不起,车票早就卖完了。”

旅客:“同志,帮帮忙,我有急事,想办法卖一张给我吧。” 售票员:“对不起,真的没有票了。” 旅客:“唉,又要误事了。”

售票员:“同志,以后出远门乘火车,一定要提前购票。

旅客:“知道了,谢谢你。(转向大家)同学们,以后出门旅行,乘车、乘船一定要提前购票。知道吗?”

小品二:

场景:火车站候车室门口,横幅:禁止携带危险品。一位佩戴红袖章的铁路工作人员检查行李,一位旅客提者两只包进站。

工作人员:“同志,对不起,请你打开包,检查一下‘

旅客:“检查什么?我也不是贩毒的。(打开包)检查吧。” 工作人员:“(检查)这是鞭炮,不能带上车。” 旅客:“这是给小孩玩的,为什么不能带上车?

工作人员:“这是危险品,万一发生爆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不能带上车的。” 旅客:“真的吗”

工作人员:“是的,这类教训很多,除了鞭炮,还有酒精、汽油、炸药、香蕉水等都是危险品,是禁止带上车的。”

旅客:“我以后再也不带危险品上车了。(转向大家)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小品三:

场景:车厢内,两个小乘客在打瞌睡,行李放在一边;一个小偷贼 头贼脑走过来。

小偷:“车上转转找机会,顺手牵羊发小财。(看看小乘客)这两人 真大意,行李不看管。对不起,我拿走了。(下场)”(两个小乘客醒了)

甲:“哎呀,我的包怎么不见了?里面有车票、衣服还有钱。怎么办 呢?(哭)”

乙:“以后,我们要注意看管好行李,车上是有小偷的。” 甲“是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小品四:

场景:车厢内,一位乘客在睡觉,一位乘客在看报纸。

广播员:旅客们请注意,前方到达保定站,请在保定下车的旅客,作好下车准备。(过了一会儿)甲:“同志,保定快到了吧?”

乙:“早已过去了,马上快到北京了”。甲:“哎呀,我到保定下车,那怎么办呢?”

乙;“别着急,到北京下车,再乘车回保定。以后,乘车要注意听广播员报站,做好做好下车准备。(转向大家)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了刚才的表演,知道乘火车、轮船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1.提前购票;2.禁止携带危险品上车;3.看管好行李;4.注意报站。展示 视频:乘车注意事项。板书

三、做文明乘客

展示 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图片。

讨论 这些图片中的形位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学生回答。

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文明乘客的标准吗?大家来说一说。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展示 FLASH:文明乘车。

小结 做一个文明乘客就要做到依次上车、主动让座、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这既是对交通运输工作人员的尊重,也是提高自己素质的考验。

(可以利用图片资源里的资料)【课堂小结】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介绍了乘务员的日常工作,感受交通运输行业人们辛勤劳动的辛苦,了解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的小乘客。

板书设计

主题二 乘务员辛苦了

一、辛勤工作的人们

二、乘车要注意什么

三、做文明乘客

爱护交通设施

教材教法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一)学生面临的问题

学生认识交通设施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引导学生爱护交通设施。在感受交通运输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生活的同时,也能看到它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认识、了解、选择和应用交通运输设施与方式为切入点,树立尊重运输行业人们的劳动,遵守交通运输条理的意识”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这一课分为爱护交通设施从我做起和汽车与路的对话三个部分。

1.爱护交通设施从我做起

第71~72页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设施的用途,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引导学生将爱护交通设施当成自己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第73页的图片是配文图,故事歌颂了一位双目失明的老英雄渴望给大家带来光明的高尚情怀;展示了交通运输设施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快乐和方便,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在那么偏远的地方交通设施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爱护交通设施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具有的公德。

2.汽车与路的对话

第74页的图片,展示了交通拥挤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出自己的感觉,并尝试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75~76页的图片,通过汽车与路的对话,展示了一些缺乏交通法规和公德意识的人们对交通设施的损害以及日益发展的交通运输给自然和人类所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树立保护交通设施的观念和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孩子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生活,对他们而言是个重大的转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孩子从幼儿园时阿姨的悉心呵护到小学时的生活自理的转变;新的学习方式和幼儿园游戏式学习有较大区别;上课时间的延长等等,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通过本课让学生“参观调查”、“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学校生活,了解学校的学习、生活、活动设施及其作用,并能利用这些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尽快进入小学生的角色。

三、整体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课前准备

1.调查自己身边的交通设施有那些?它的作用是什么?现状如何? 2.了解交通设施给家人和周围的人们所带来的便利与问题。3.准备参加公益活动的宣传材料和工具。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参观调查。

(四)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1.爱护交通设施从我做起

交通设施给现代的人们带来了方便,要引导学生爱护这些设施。可以让学生了解交通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车站的站牌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车站的坐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设施,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可以列举实际的例子,站牌上贴上小广告,覆盖了站名,我们不知道汽车经过的地点,我们怎样乘车?如果坐椅被破坏和取消了,我们出形等车的时候,将会怎样。

2.汽车和路的对话

俗话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便利,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汽车的发展带来了交通堵塞、汽车占据公共活动场所、尾气污染等,这些都是不利因素。建议引导学生去调查和搜集有关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给自己以及家人带来的便利以及不变的事例,课上组织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充分交流或辩论,使他们初步认识到要用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交通问题。

3.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爱护交通运输设施的宣传活动和维护交通运输设施的公益劳动。

爱护交通设施

教案

设计思路

通过对交通设施用途的了解,使学生认识交通设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引导学生爱护交通设施。在感受交通运输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生活的同时,也能看到它所带来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交通设施的作用,了解交通设施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课下调查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给自己以及家人带来的便利以及不便的真实事例,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交通设施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树立自觉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积极参与爱护交通运输设施的宣传活动和公益劳动。

教学重点

感受交通设施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树立自觉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积极参与爱护交通运输设施的宣传活动和公益劳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和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参观调查法。教学媒体

一些交通设施的图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调查自己身边的交通设施有那些?它的作用是什么?现状如何? 2.了解交通设施给家人和周围的人们所带来的便利与问题。3.准备参加公益活动的宣传材料和工具。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拿出一盏路灯模型)

教师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对身边的交通设施做了一个调查,那你们身边都有哪些交通设施呢?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你的调查结果?

学生回答 略。【讲授新课】

板书 主题三 爱护交通设施

教师 我这里也有一些图片,请同学看大屏幕。展示 一些交通设施的图片。

讲述 像这些辅助交通的设备就是交通设施。那么,交通设施都有哪些用途?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和不便?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一、爱护交通设施从我做起

1.交通设施的用途。

全册教材分析 未来版四年级下册品德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领域:了解一些陶艺历史,使学生对陶艺产生了兴趣,学习不同造型的罐和壶的制作方法。

2、操作领域:学习制作的方法,能做一个简单的“罐和壶“

3、情感领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学重点:了解一些陶艺知识,学习制作“罐和壶”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制作的方法,并可以加上一些装饰。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玩过泥土吗?

二、用布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学生上台摸一摸陶罐,分析一下罐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三、讨论制作方法。如果要做好一个陶罐要从哪里入手,学生讨论。出示:毕加索的《鸟形壶》,学生讨论是如何来制作的,教师总结、演示制作方法。

四、研究“装饰”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展示,教师总结,学生自由想像。

五、制作“罐和壶”,可以模仿书本,也可以自己想像。

六、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七、开展活动。罐壶展示会,学生每人一张评价纸,把自己最喜欢的几件作品名称写下来,并写好在哪里,还有哪里要修改。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评价。

八、课后延伸: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罐和壶的图片,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

九:收拾活动场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适合纹样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适合纹样图片和生活中有适合纹样的物品,绘画工具。(教师)课件、范作,生活中有适合纹样的物品。教学过程 1.欣赏揭题。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有适合纹样的物品。引导学生感受适合纹样美化生活的作用。在教师展示部分图像后请学生也展示自己收集的作品,并请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对纹样结构特点的认识。

由于师生未曾探讨过,所以学生还不能讲清楚纹样的结构特点,这时教师引出课题——适合纹样。2.讨论研究。

(1)适合纹样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①学生欣赏分析教材中的范图。

②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同时归纳并板书学生的观点。(2)结合教材中的图例,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讨论,同时小结板书适合纹样的结构形式:对称式、均衡式、向心式、离心式、旋转式等。教师再利用课件让学生感知图案样式。(3)组织学生讨论适合纹样的内容选择。

①教师播放课件收集的适合纹样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适合纹样的图案内容。

②师生共同归纳纹样内容选择:花卉、人物、动物、风景、几何形状等。

(4)教师展示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感知,激发学生设计兴趣。①学生看图片范作。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展示的“制作步骤”。3.学生作业。作业要求:

(1)设计创作一幅适合纹样作品。(2)允许用不同的绘画工具。(3)圆形或方形均可。4.交流评价。

(1)老师展出学生的作品。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想法,并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3)同学之间互评并提出建议。(4)教师评价,并提出建议。5.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6.提示学生: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用不同材料设计适合纹样:编制、雕刻、剪贴、物品粘贴等,以便学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材料准备工作。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

本课是本册教材“车”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与“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其中图片资料尤为丰富,主要分为实物照片和绘画作品——实物照片包含了不同时代、用途各异的车,绘画作品也罗列了水彩、水粉、白描等各种综合表现技法的学生作业,因而本课的教学主旨显而易见。即:通过图片的呈现,使学生获得有关车的各种丰富信息,如车的名称、结构、用途、历史等,再通过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描绘自己感兴趣的车,同时为下一课时“我设计的车”所属“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作好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接触古今中外的不同车辆,了解其主要的组成结构、功效用途。

(2)技能目标:尝试用喜欢或擅长的方式描绘车的外形,培养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的造车历程,探究车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与车辆制造相关的典型事例。

2.学习内容

学生初步接触有关“车”的艺术性话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当对车这种重要的机械有所了解,其中包括车的各个种类、车的多样材质、车的基本结构、车的不同功用以及车的发展历史等,知道人类的这项重要发明对自身有多么重要,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尝试以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车的造型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的欣赏,了解车的各方面知识,用自己学过的绘画表现方法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车的造型。

教学难点:车辆的外形特点及其规律;以绘画的形式对车进行造型的方法。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上网浏览并下载一些表现“车”主题的资料,如文字、图片、音乐、影片,大师的画作,学生绘画用纸等。

学生准备:美术创作的工具及材料,课前查阅有关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情况。教学过程:(1)感知与体验:

①观看有关“车”的音像资料,认识各种车辆,再说说自己知道的车辆及其特点,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不同造型的车。

②教师对以上问题做简单总 结,介绍车的发展。

③同学分4—6人小组展开讨 论,围绕“人类与车”这一话题进 行交流,说说人类为什么要发明车,车辆的发明和制造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帮助。

④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单归纳和规律总结。从车的造型、材质、作用等方面进行分类概括并明确板书。

⑤教师和同学对车的造型展开进一步探究,就其主要构成部分——车身、车轮的外形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再对其中的细节做深入了解。如门、窗、顶、灯等。教师将大家的发言归纳整理后,以绘画的方式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2)创作与表现:

同学以线描绘画的形式对自己喜欢或熟悉的车辆进行表现。在表现车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注意细节的刻画。

(3)评价与反思: ’ ①同座位同学互相介绍自己所画的车,并将作品展示在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展示栏中。

②欣赏名画当中画家笔下的车。说说自己对画作的看法,谈谈画面中的车在整幅作品中的作用。

③想像未来车辆发展的趋势,同学互相交流各人对未来车辆的看法。

我设计的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欣赏了古今中外大量的车辆,合作探究了车的共性,描绘表现了车的个性。本课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现代汽车,尤其是概念车的图片,中间穿插的文字部分又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知识性学习的内容与任务以及提示性学习的建议与要求,是对教学极为有效的帮助。需要提出的是,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其他类型车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如现代自行车、摩托车、地铁、火车、磁悬浮列车等,以期更大范围地拓展学生的思路。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车辆在现代社会中不同领域的应用,知道车的设计与制造要符合人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技能目标:培养对车辆造型的设计、表现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科学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内容 本课是“车”主题单元的第二课,学生要在了解车的基础上学会创新、学习设计,即通过自己的想象,对车的形象和车的功能进行新的改进,创作出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车。这也是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为下一课时“我造的车”的学习所做的必要准备。学生将通过一些图文的展示和信息的交流,拓展认知,启发思维,借助绘画的形式创作出造型独特、功能先进的车辆。

教学重点:想象、设计新的车辆造型,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

教学难点:① 想象与设计的思路。

② 绘画与表现的技法。

(3)建议课时 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方案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车的音像素材、播放器、power point课件。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等。●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1、教师播放与车有关的声音资料,如火车鸣笛、车轮滚动、汽车喇叭声、摩托启动、自行车刹车等,学生听辨声音,以此判断车的名称。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并分析——

(1)车辆的外形:根据所听车声,猜测发出声音的车辆,回忆车辆的外形特征,用简洁的线条画出车的外形轮廓。

(2)车辆的功能:说说这些车的作用,再用肢体动作模仿它们不同的工作状态。

2、教师对同学的讨论结果予以简要小结,使同学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即:车辆的发展与变化都是应人们的需要而改进、变化。人们在设计与制造时,主要考虑的是两大方面的因素,一是外形变得更实用、更漂亮,二是功能变得更强大、更多样。

3、师生共同就车辆的设计展开以下活动——(1)教师向同学介绍班格尔等著名的车辆设计师以及各种经典车型,同学也发表意见对众多大师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观点。

(2)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与交流,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3)各组选派同学向全班同学交流,介绍本组同学的好创意、金点子。

(4)教师对同学的发言做简单小结,同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归纳。即:

·外形创作可分为几何形、实物形,力求简洁、协调; ·功能设计可分为组合式、添加式,力求多效、强势。

4、教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予以强调,并用简洁的线条进行绘画演示。

二、创作与表现:

1、采用情景创作的形式,由学生担当车辆设计师,自行设计创作一幅新款车型效果图,也可以参考教师给出的资料图重新组合。

2、动作快的同学,可采用以下不同的练习方式——

(1)在完成的效果图上添画一些必要的人物或场景,添加成完整的情景图。

(2)继续设计其他款型的车辆。

三、评价与反思:

1、作品交流。

(1)小组交流。同学完成后在组内交流,向本组同学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2)全班交流。以“车展”、“新车发布会”、“车辆设计展示会”等形式开展活动。同学将作品展示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区内,全班同学观看这些作品,由各小组选派的“推介员”负责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优秀作品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2、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做简要小结,鼓励同学开阔思路,设计出更具高科技、更富时代感、更兼人性化的新车。

我造的车

一、教材分析

《我造的车》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教学内容,通过《车》、《我设计的车》两课的教学,学生对车的发明、车的形状、车的功能已有了较为全面、深人的了解。本课主要通过“造车”行动,一方面加深对车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操作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造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同车辆的造型特征,并对废旧材料有一个新的认识。

(2)技能目标:掌握造车的基本方法,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车。

(3)情感目标:通过不断的尝试,体验创造的艰辛,培养学生在对待创造性活动时的持久性与耐挫力。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运用废旧材料“造车”,感受变废为宝的神奇与创造的乐趣。

教学难点:废旧材料的合理借鉴与运用,解决车辆造型的变化方法,以及车辆各部分的组合方法。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色彩纸、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油泥、剪刀、胶水,教师制作的车的范例。

学生准备:各色彩纸、各种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油泥、剪刀、胶水。

●教学思路:

(1)感知与体验:

①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所带的废旧材料,感受不同材料的形状、材质特征,以及色彩情况,教师就这些生活中用过便弃之不用的废旧材料进行环保方面的宣传。

②教师将“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的话题引向本课主题,并在每组中选择一件材料,快速地组合,制成一辆奇特的车,分别请两位同学进行以“车”为主题的创作尝试。(2)创作与表现:

①师生就车的制作进行讨论:从选材到制作方法。

②以4一6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自带的材料,合作制造一辆车。③将小组合作的车辆置于黑板前的展示台上,请同学简单地点评。④教师出示制造的精品车,请学生将它与前面造的车进行比较,谈谈不同的感受—更美、更奇特。

⑤学生讨论:如何将车变得更美、更奇特。(夸张造型;装饰车体)⑥利用各种手段,小组将先前造的车变得更美、更有个性。(3)评价与反思: ①小组分别介绍各组所造车的优势后,进行“奇思妙想奖”、“最佳造型奖”、“最佳色彩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的评选。②欣赏其他材料制造的车。

●板书设计:

第10课我造的车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1课 乘车印象

一、教材分析

《乘车印象》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学重点将从车的造型转向以人物造型为主的情节性创作绘画学习,通过欣赏、回忆、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回忆乘车时的印象,表现乘车时的兴奋、悠闲、焦急、无奈等情绪,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倡导文明乘车的好风尚。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中乘车时的不同情形,体会乘车时兴奋、悠闲、焦急、无奈等情绪变化,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2)技能目标:能以各种人物动态表现出乘车时的情景,并学习必要的构图知识。(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回味生活的能力,通过对乘车的种种印象的讨论,去发现平常事中平常人的闪光点,宣扬尊老爱幼、文明乘车的好风尚。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方式,回忆乘车时印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的情感。

教学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乘车印象,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思路:

(l)感知与体验:

教师提供房车的内部图片,让学生感受坐在里面一定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房车的外部—原来是一辆车,由此导人本课主题:乘车印象。

(2)学习与创作:

①学生回忆乘坐各种车辆的种种感受与印象深刻的事,并到黑板上画一画。②针对黑板上的绘画作业,了解学生绘画情况,选择下一步的教学策略:绘画创作的指导重点放在人物动态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不同构图的表现方法。

*构图—画面的安排可选择车厢内的满构图或车厢外的大范围的构图。

*人物—示范各种相关动态,注意人物表情及人物间的高低变化与前后遮挡。

③欣赏不同绘画风格的作品。

④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画风格,创作一幅《乘车印象》。

(3)评价与反思: ①看赏同学们的作品。

②可将学生作品汇集成册。

●板书设计:

第11课乘车印象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2课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1)

一、教材分析

这是本册教材中惟一涉及色彩知识的内容,是在上一册学习《三原色、三间色》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色彩练习课。本课涉及了“造型与表现”和“设计与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欣赏、思考、观察、讨论等活动,了解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组合原理,并尝试运用对比与和谐的色彩作画,从而对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是为下阶段色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由认识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及用对比色与和谐色作画两课共同组成。前一课让学生初步感知对比色和协调色,并且尝试用水粉进行调色练习。后一课选择用对比色和和谐色进行作画。

本课的学习强调观察与体验,通过观察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见到的对比色与和谐色,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及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色与和谐色进行调色练习及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学习调配对比色与和谐色,并运用对比与和谐的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学难点:对色彩对比与和谐组织原理的理解、把握;创作时恰当地运用组织分配的方法,表现生动与统一。3.课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水粉颜料、笔、调色盘、铅画纸等。

学生准备:色彩丰富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水粉颜料、笔、调色盘、水罐等。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l)引导阶段(感知与体验):

复习三原色和三间色知识。

游戏:教师取出一种三间色,学生要拿对相对应的两种原色。

给6种颜色排排队、将红、黄、蓝、橙、绿、紫6种颜色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排队。

说一说排序的理由。

教师小结:靠一起的颜色很相近,很协调,距离较远的颜色反差较大,对比较强。

(2)发展阶段(观察与探究):

板书归类归纳:

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协调色:蓝和绿、红和橙、紫和红等等。欣赏多媒体演示的一组图片,谈谈画面的色彩,以及给你的感觉。

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揭示:红与绿、黄与橙、绿与紫是对比色,对比使画产生很强的活力和跳跃感,给人鲜明、刺激的感觉。

·蓝与绿、红与橙、紫与红、黄与绿等是和谐色,给人和谐、愉悦、层次丰富的感觉。

联系日常生活,找一找身边的对比色与和谐色。

(3)练习阶段(创作与表现):

用水粉色调配几种对比色和协调色。

(4)拓展阶段(评价与展示):

介绍自己的作品。

其他同学谈一谈对其画面色彩的感受。

●板书设计:

第12课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1)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2课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2)

一、教材分析

这是本册教材中惟一涉及色彩知识的内容,是在上一册学习《三原色、三间色》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色彩练习课。本课涉及了“造型与表现”和“设计与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欣赏、思考、观察、讨论等活动,了解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组合原理,并尝试运用对比与和谐的色彩作画,从而对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是为下阶段色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由认识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及用对比色与和谐色作画两课共同组成。前一课让学生初步感知对比色和协调色,并且尝试用水粉进行调色练习。后一课选择用对比色和和谐色进行作画。

本课的学习强调观察与体验,通过观察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见到的对比色与和谐色,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及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色彩对比与和谐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色与和谐色进行调色练习及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学习调配对比色与和谐色,并运用对比与和谐的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学难点:对色彩对比与和谐组织原理的理解、把握;创作时恰当地运用组织分配的方法,表现生动与统一。3.课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演示、水粉颜料、笔、调色盘、铅画纸等。

学生准备:色彩丰富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水粉颜料、笔、调色盘、水罐等。

●教学思路:

【第二课时】

(1)引导阶段(感知与体验):

复习所学的“对比与和谐”色彩知识。

教师总结:无论是绘画或设计,对比与协调都不可少。如果以协调色为主作画,加上适当的对比色因素,会使作品显得既协调又生动,统一中有对立;如果以对比色为主作画,加上适当的协调色因素,会使作品显得既丰富又和谐,对立中有统一。

(2)发展阶段(观察与探究):

欣赏几幅大师的作品(凡高等),有些是用对比色画出的,有些是用协调色画出的,比较它们不同的色彩感觉。

说说自己对大师作品的理解,感受色彩的魅力。

小组畅谈感受并进行探讨归全内: 对比色:强烈、刺激、跳跃、张扬。

协调色:温和、含蓄、平静、柔美。

(3)练习阶段(创作与表现):

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用对比色或和谐色作画。

教师演示绘画步骤:先设计出画面的内容,再构思安排好画面,确定画面主体,将草图打好后,上色。

(4)拓展阶段(评价与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大家共同评议、交流观画感受,分享创作感受。

●板书设计:

第12课 色彩的对比与和谐(2)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3课 染纸

一、教材分析

本课染纸主要就是将吸水纸用折叠、搓、捏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染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制作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形成的纹样千变万化。通过染纸的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民间染纸艺术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技能目标:掌握不同的折叠方法及染纸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2.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掌握染纸的原理及方法,制作一幅美丽的染纸。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纸方法。

教学难点:染纸时颜色搭配和多种染纸方法的使用。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2条扎染的丝巾,宣纸、颜料、水彩笔、录像,各种染纸作品。学生准备:水彩笔、颜料。.教学思路:

1.引导阶段

(1)师生互动。

教师带来2条丝巾,一条是白色的,另外一条丝巾的颜色比较鲜艳,而且丝巾上还有一些图案。●教学思路:

A.你喜欢哪一条丝巾,为什么?

B.你知道丝巾上的颜色和图案是怎样形成的吗? C.你还知道哪些扎染的产品?

(2)欣赏。

播放一段手工印染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印染,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生互动。

出示染纸,比较染纸和丝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揭示课题。

扎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手工印染工艺。最初人们不小心将纸的一部分弄上了颜色,开始很懊恼,后来发现被染的纸很好看,便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染纸方法的试验。在试验中,人们发明了扎染。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和扎染很相像的图案表现,美丽的染纸。

板书课题:染纸。2.发展阶段

(1)欣赏作品,师生交流。

让学生欣赏多张染纸作品,欣赏的同时思考一下问题: A.染纸上的图案是怎样形成的?

B.染纸上的颜色是利用怎样的方法染上去的?

(2)师生互动。A.教师示范。教师示范制作一张染纸。先将纸对折几次,不要打开,然后将折好的纸的一角放人彩色颜料中,颜色在纸上迅速的染开,之后小心的将纸打开,纸上染出了有规律的图案O B.教师小结染纸的方法:先折后染。

(3)染纸的方法及步骤。

A.折纸。折纸时折出的式样,决定了染完以后整个印染的效果,根据要染花纹,把纸张折叠成较小的形状,如“三角形”、“田字形”、“扇形”等等,折时边与边要对齐。也可以将纸作任意地搓揉,不打开直接进行点染。教师示范半字折、田字折、折扇折和辐射折的折法。

B.调颜料。根据自己需要,调出颜料,色彩可调稀一些,以增加纸张的吸水性,所调色彩的颜色重(深)一些。

C.染纸。染纸的方法有很多,运用不同的方法染出的效果也都不一样。

浸染法,通过浸的方法给纸染上了颜色。

滴染法,将彩色墨水直接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这样可以让颜色尽快的染进去。

点染法,用毛笔将颜色涂点到需要颜色的地方。

(4)学生活动,老师辅导。

A.让学生进行染纸,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折叠和印染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B.掌握多种颜色的搭配方法(大小色块搭配、各种颜色搭配、深浅搭配等)。

(5)教师巡回辅导。

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作个别辅导,发现有创意的作品要及时交流。

(6)作业讲评。

A.作业展示:在教室里拉一根绳子,将染纸夹在绳子上展示。B.作业讲评:在作业讲评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评,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评选出“小小设计家”。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3.课后拓展

欣赏民间印染工艺:贵州蜡染、南通蓝印花布。

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同学或家长共同设计制作染纸服饰。

●板书设计:

第13课 染纸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4课 套色纸版画

一、教材分析 套色纸版画是一种特殊的美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多是套色纸版画的踪影,本课着重围绕拼版套色纸版画进行教学,在生动的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讨论、实践、探索,让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套色纸版画的奇妙之处,感受其特殊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及动脑的能力。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套色纸版画的基本知识,了解套色纸版画的印制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印制方法和技巧。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学习内容

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了解套色纸版画的相关知识,学会利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印制,让作品新颖、独特,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印制方法。

教学难点: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制作过程。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纸版画范图、彩色油墨、胶滚、白板纸、刻刀、剪刀、圆珠笔、6B铅笔、吹塑纸、乳胶、瓶盖、木蘑菇、马莲、勺子、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白板纸、吹塑纸、圆珠笔、剪刀、刻刀等。

●教学思路:

.引导阶段。

1.师生互动:(谈话导入)

(l)展示纸版画作品供学生欣赏、探究。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大家想知道吗?

我们学校美术组的同学创作的纸版画作品在全国少儿画展中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班上的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他们为我们学校赢得了荣誉,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感谢!

想知道他们创作的是哪些作品吗?

好,老师选了几张作品让大家欣赏,看看能不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我想请同学们到讲台前面来欣赏他们的作品,一边看一边可以议论。

(2)引发学生讨论。

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送出去比赛的纸版画作品,怎么样?好看吗?它有什么特点?比较一下哪一幅作品更特别一些?

这幅彩色的纸版画和其他纸版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再请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这幅纸版画可能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呢?(3)互动、交流、演示。

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很会动脑筋,谈了很多方法。这幅画是用两块版子印出来的,我也想根据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来尝试印制一下,看看会不会是这样的效果。

首先想一想,我选什么材料来表现呢?

秋风瑟瑟,落叶飘飘,老师也拣到了不少造型奇特的树叶,我想选一片叶子用它来做套印的主版吧!再选一块有纹理的墙纸作为底版。

下面要进行拓印。

先将选作底版的墙纸滚上一种颜色,再将树叶滚上另一种颜色;将滚好颜色的树叶放在底版上。

选取一张白色或浅色的印纸覆盖在上面进行拓印。

揭开印纸,看看,用这种方法印制的纸版画是不是和黑板上展示的有同样的效果?

好不好看?也给老师鼓鼓掌好不好?

揭示课题。

老师刚才用两块版子拼在一起套印出一张纸版画,这叫做“套色纸版画”,最常见最容易掌握的一种套色方法,想学习这种套印方法吗?

好!今天,我们就一块儿来学习“套色纸版画”。

板书课题:套色纸版画—拼版套色。2.发展阶段 .师生互动、交流:

刚才,老师根据同学们所说的方法尝试套印了一张纸版画,我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能不能帮老师总结一下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制作过程呢?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板书制作过程(板书步骤)。

(1)构思。

想一想,你要表现一幅怎样的内容和画面。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用来表现画面内容的主题。比方说:风景、,人物、动物、植物„„

(2)制作。

分别制作两块版,一块作主版,一块作底版。

无论是主版还是底版都可以选择不同质地和肌理的材料。例如:白板纸、吹塑纸、墙纸、马粪纸等„„

(3)拓印。

滚油墨:先将主版和底版分别滚上两种不同颜色的油墨。

选择颜色时应该注意色彩的搭配,比如深浅、对比强烈的颜色,一般来讲印主体的颜色比较深,印底版的颜色比较浅,这样能够突出主体形象。

印的油墨有两种,一种是油性的胶版油墨,这种油墨滚印时要注意不能太干,否则会拉破纸面;另一种是水溶性版画油墨,价格比较贵。选好油墨后要用胶滚将油墨滚匀,这就是滚印油墨的胶滚(展示)。这种小胶滚可以自己做,大的胶滚截取一小段加上把子就可以用了,也可以到商店购买,不过价格挺贵的。

拼版:将主版放在底版合适的位置上。(注意构图)

拓印:选用印纸覆盖在拼在一起的底版上进行拓印。

可以选用白色或浅色的宣纸或其他比较薄的纸进行拓印。

用来拓印的工具可以有很多,如:木蘑菇、马莲、突起的瓶盖、吃饭用的勺子等,只要是有突起的工具都可以。(逐一介绍)

板书步骤:构思;制作;拓印。

.启发思考、讨论、交流。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了解了印制套色纸版中拼版套色纸版画的制作过程,想不想尝试一下,也用拼版套色的方法来表现一幅套色纸版画?你们打算表现哪方面的内容呢?

(2)学生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老‘师启发。

.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设计制作的画面最美,最新颖、别致,好吗?

要求:用拼版套色的方法设计制作一幅作品。构图饱满,造型新颖、独特。

注意:主版和底版的制作要有层次。拼贴的部位要用乳胶粘牢。套印油墨时要选用两种对比强烈的颜色。拓印时要印仔细,避免重影。

教师辅导: 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及时展示出做得比较有特点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

.展示评价。

现在,同学们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了,这么漂亮,可以看得出来同学们都非常努力,老师特别高兴。想不想一起来参与评价?说一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喜欢?

请这幅作品的小作者来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创作构思、印制方法,好吗? 3.教学拓展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拼版套色的方法制作一幅自己喜欢的纸版画作品,有的设计了手帕,有的设计了花瓶,有的设计了陶罐,有的设计了盘子„„大家的设计制作都很有特色。颜色也选得比较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用拼版套色印制的套色纸版画是适合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的套色方法。在平时创作套色纸版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表现技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否对你们有启发!

课件出示其他套色纸版画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接连展示两件分版套色纸版画定格;

提问:你们想知道这张套色纸版画是怎么印的吗?(课件一步步 展示分解过程。)

总结:这是分版套色纸版画,适合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进行制作。

印制的方法还有许多(继续展示课件)。这些都是套色纸版画,都很有特色,印制方法很多„„同学们,你们今天学会了一种最简单的套色纸版画方法—拼版套色,如果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地学习用不同方法印制的套色纸版画,回去进行尝试,下节课带来,我们将举办一次套色纸版画作品展,好不好?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第14课套色纸版画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5课 看新闻,画新闻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发生很多事情,有的是一些小事,有的则是轰动国际的大事,刚刚发生的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闻。我们该了解这些新闻,使信息更加丰富;我们来画新闻,让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知道身边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2)技能目标:会用美术形式表现新闻的主要场景及情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新闻时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现力。2.学习内容

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关注时事、了解新闻,并能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近来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并用美术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能够将时事的主题及概况表达清楚,使人一目了然。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范图、部分近来发生的重大新闻的录像片、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黑色勾线笔、彩色笔、作业纸等。

●教学思路: 1.引导阶段。

○欣赏录像(教师播放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简短新闻录像)。

(1)谁能说一说短片中播放的是什么内容?

(2)你知道这件事情吗?你是怎样了解到的?

(3)原来大家是从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或电台新闻上了解到的。你常看新闻吗?

○揭示课题。新闻是我们每天应该了解的事情,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不会和时事脱轨。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看新闻,画新闻”。

板书课题:看新闻,画新闻。2.发展阶段。

○师生互动(启发提问)。

(1)你知道新闻都有哪些种类吗?

a.政治类b.娱乐类c.军事类d.科技类等等。

(2)能告诉大家,你平时都通过哪些渠道获得信息吗?你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

(3)你知道国际上或国内最近发生过哪些重大的新闻吗?

(4)你对哪些新闻比较感兴趣?为什么?

(5)最近发生了哪些事情?能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教师活动(展示老师所收集的新闻图片和其他同学画的新闻内容)。

(1)前两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新闻资料,大家想看看吗?

(2)教师课件展示近来发生的各种新闻图片资料,弥补学生对新闻不了解的空缺。

(3)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新闻,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得出发生的什么事情?

(4)展示其他学生用美术形式所表现的新闻内容。○师生互动(绘制过程和步骤)。

你想来画一画吗?

你觉得应该分成哪几步?

(l)构思。想好要画什么内容的新闻事件(重要的、关注较多的)。

(2)构图。勾画内容,要表现出新闻事件的主题,主题突出。

(3)上色。给你的作业涂上合适的色彩。

○师生互动(启发提问)。

你想表现什么新闻内容?怎样表现?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能将你看到的新闻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吗?

要求:用美术形式(绘画/绘画+制作)表现出自己所了解的新闻。

教师辅导: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及时展示出做得比较有特点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

○展示评价:

现在,同学们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了,老师特别高兴。老师想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他们画的都是哪些新闻事件?

说一说自己比较喜欢哪一位同学的作品?为什么喜欢? 3.教学拓展。今天,我们用美术的形式表现了国内外不同的新闻,有的同学画了非典时期人们共同抗击非典的情况,有的画了美国的911事件,有的画了NBA篮球赛况,还有的同学不忘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里程碑—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大家画得都非常的好二

其实,除了这些重大的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同学们的画笔就是一架摄像机,大家要学会观察生活,描绘自己的世界。

●板书设计:

第15课脚看新闻,画新闻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6课 石头中的生命

一、教材分析

石雕亦称“石刻”。最初,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打制石器,进而运用审美观,在石刻上雕刻纹饰,使之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实用工艺品,这就是早期石雕品的产生过程。中国的石艺起源很早,从巍巍壮观的万里长城建造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凿的敦煌石窟等,从富丽的十三陵,到南京中山陵建筑,从故宫、颐和园皇家建筑到人民大会堂,上海外滩建筑,从皇宫庙宇雕刻到民间石艺„„中国石文化丰富多彩,在宗教、建筑、园林、陵园等方面,独树一帜。

《石头中的生命》一课体现了美术课程浓郁的人文精神。通过大量的图片、实物欣赏,让学生掌握石刻在内容、形式上的特色,能理解并运用视觉语言,共同介入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文化的资源,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加强学生对本民族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尊重,有利于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石刻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对石刻艺术繁荣发展时期的艺术特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技能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用途及所塑造的内容,了解石雕艺术的制作工艺。

(3)情感目标:学会欣赏艺术l家的创造力和精神力量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石刻的知识,学习雕刻的简单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在掌握正确的雕刻制作方法基础上能加上一些装饰。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质地的石头若干、小型石雕实物若干、电教设备、勃土等。

学生准备:课本、各种薪土、肥皂、刻刀、牙签等雕刻工具。

环境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力所能及地收集各种质地的小石块若干,教室内悬挂一些雕塑与石雕的图片或摆放一些雕塑实物。

●教学思路:

①有条件的学校课前组织学生到附件有石雕遗址的地方参观,请教景点解说员,收集石刻的相关知识。(没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展示石雕的图片,给学生观看。)

②通过现代雕刻作品和古代石刻的观察比较,让学生欣赏讨论后说说二者的异同。

③介绍雕塑与石雕的相关知识。

④启发学生回忆:谈谈你见过什么样的石雕作品?你知道一件石雕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制作石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⑤教师示范一件“石雕”的制作过程。

⑥学生练习,作品展示。

●板书设计:

第16课 石头中的生命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7课 环境小设施

一、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环境小设施对学生进行有趣的教学和交流,力求使学生对环境小设施有所认识和了解。本课之后还有一课是《我设计的小设施》。两课既有所关联也有所区别,《环境小设施》一课在本册教材中引领出一个新的单元:有关环境设施的绘画及制作。通过学生的观察了解,体验出小设施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了解街头环境小设施的造型与功能。

(2)技能目标: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描绘出美丽的环境小设施。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回忆,想像,表现小设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2.学习内容

通过观察和了解小设施的造型与功能,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描绘出漂亮有趣的环境小设施。

教学重点: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描绘出美丽的环境小设施。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设计出造型新颖,具有创意性的环境小设施。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录像,小设施的图片。

学生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学思路:

1.引导阶段。

(1)师生互动:

教师在课前到街上去拍了许多的环境小设施,然后制作成课件,现在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一边看一边还要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哪些作用?它们都设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2)揭示课题:

现在在街边有很多这样的小设施,它们的造型都非常的美观,功能也很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对小设施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它具备更多的功能,你们能帮助它实现人们的愿望吗?

板书:环境小设施。2.发展阶段。

(1)师生交流:

刚才我们在录像里看到了很多的小设施,有报刊亭、电话亭、公交车站、垃圾桶、街边的座椅等等。那么你能给我介绍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小设施吗?包括它的造型和功育旨。

(2)游戏:

A.请每组派一位代表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出你最喜欢的环境小设施。B.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家,你想设计怎样的小设施,它 的造型是怎样的?它具备哪些特殊 的功能?

C.再派4名代表上来,就在刚 才的4幅作品上进行修改,看看哪 一组的同学最有创意。

(3)欣赏范图:

A.让学生欣赏国外大师的作品,仔细去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去创新的,他们都设计了那些小设施,这些设施都有哪些特殊功能。B.学生讨论:根据现在社会和人们的要求,你准备设计什么小设施?它的造型及功能都有哪些创新的地方?是否更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4)老师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小设施《报刊亭》,这个报刊亭的外形是一个大大的红苹果,里面有很多的报纸、杂志和书。报刊亭里有电脑显示,你可以自由地选择查阅每本书的大概内容然后再决定是否买下,这样也可避免书的损伤。每个报刊亭里都有休息室,有厕所、垃圾箱、自动售货机,还有自动换零钱的机器,实在是太方便了。

(5)学生活动,老师辅导: A.请学生大胆创作设计小设施。

B.要求小设施的外形新颖,并配有多种功能。设施的颜色鲜艳,能很快地吸引住人们的眼球。

(6)教师巡回辅导: 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作个别辅导,发现有创意的作品要及时交流。

(7)作业讲评:

A.作业展示:将学生的作品立刻扫描到电脑里,让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的环境设施。

B.作业讲评:在作业讲评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评,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评选出“小小设计家”。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3.课后拓展。

你是否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学校设计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环境小设施呢?

●板书设计:

第17课 环境小设施

范画 范画 步骤:1 2 3 4 范画 范画

第18课 我设计的环境小设施

一、教材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环境小设施,如书亭、报亭、电话亭、果皮箱等公共设施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需要人们去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自然融合了美术与社会生活,先让学生欣赏小设施巧妙造型与实用价值的完美结合,再由学生根据小设施的观赏性和功能性进行评价,找出一些不足之处,巧妙地在实物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化,使之成为各种有趣、实用的小设施,体现美术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设计出更加方便合理、外形新颖美观的小设施。在学生感受作品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能力,初步形成设计的意识。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根据生活实际需要,寻找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环境小设施不够完善的地方,通过了解和讨论,对环境小设施提出观赏性和功能性的新设想。

(2)技能目标: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自己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设计制作出更加方便合理、外形新颖美观的小设施。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简单而有创意的设计,体验与人 分享的快乐。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 能力,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设计制作出更加方便合理、外形新颖美观的环境小设施。

教学难点:作品力求新颖、独创,体现观赏性和功能性的完美结合。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台,环境小设施的作品及图片。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环境小设施的资料、彩色卡纸,各种废旧材料,准备制作工具:如剪刀、双面胶等,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思路:

(1)交流与了解: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小设施,并寻找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环境小设施需要完善的地方。

师生共同欣赏、交流丰富的环境小设施资料,展开讨论:

看到的小设施是什么造型?

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设置的位置是否科学?

小设施的主题功能是否明确?

与周围的环境是否和谐?

请同学们寻找答案,小组讨论:

·设计的小设施主题明确。

·造型独特、美观、别致。

·色彩搭配有趣味,而且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自然。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2)学生以勾线形式设计环境小设施的草图,并在小组中交流,突出设计意图,体现方便合理、外形新颖美观的特点。

(3)感受和体验:

教师简要介绍演示制作方法,如:多种材料的拼接组合,找到材质与所表现物体的相似性,如何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4)创造与制作:

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设计制作出更加方便合理、外形新颖美观的小设施。

(5)评价与展示:

作品完成后举行一个环境小设施设计模型展,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说明自己对原有的环境小设施的改进,突出自己作品的优势,然后让其他同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参观、欣赏、交流中评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富有创意的作品。

●板书设计:

第18课我设计的环境小设施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篇3

热胀冷缩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能力目标:

1.能够观察液体受热受冷时液面高度的升降变化,会提出有关液体性质所涵盖的科学奥秘的问题;

2.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假设;会根据有结构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会与他人合作探究;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2.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习惯与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探究液体的表面升高或者降低的现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初步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原理的运用,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探究生活的良好习惯。

实验桌上:温度计、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仪器车上:锥形瓶,12个烧杯(分别装有酱油、醋、橙汁等)、带玻璃管的木塞1个,热水;冷水;温度计、热胀冷缩与人类关

系、各种各样的温度计资料等。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一、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臵,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

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习目标:

1.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2.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

学习重点: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难点: 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学生准备典型的分组实验材料,热胀冷缩实验仪,烧瓶、水槽、冷水、热水、玻璃管、橡胶塞、浓肥皂水(稀释的餐洗净液)、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对实验方案与学生一起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设计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开阔学生思路,尽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交流、认真细致,对发现的现象认真思考,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等。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

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 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

第二单元

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教材简析:

岩石是学生们司空见惯的自然事物,但要对研究岩石产生兴趣,能对岩石提出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这就不容易了。本课教科书的编写着力体现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观察岩石了,了解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对岩石进行研究的方法。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

导。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教材简析:

本课在学生对岩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做岩石百宝箱的活动让学生继续体验岩石的搜集、整理和分类方法,从而进一步认识花岗岩吧、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教科书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活动引领学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岩石百宝箱,使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2.知识与技能: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虽刚刚开始经历科学课程的学习不久,但已经初步掌握

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在通过学习《认识石头》一课后,初步学会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如结构、质地、颜色、软硬、花纹等等,知道了岩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学生还会产生“谁更大、谁更重、谁更硬、谁的花纹更好看”等等问题。并在搜集、制作过程中发现岩石的用途,培养了研究岩石的兴趣。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

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岩石的方法和认识了常见的岩石后,知道学生认识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对岩石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岩石中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人类与岩石资源息息相关,渗透对岩石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难点:

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石灰岩或页岩最佳)、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保护眼镜可用游泳镜代替);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实验各相关步骤的目的意义,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及时主动将发现给予记录,提示学生注意给岩石加热和浸入

冷水时注意安全,对学生的积极合作、认真仔细观察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小组学习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而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教师演示岩石遇酸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岩石遇酸后的对比,介绍一些工业城市中岩石受到酸雨,进而带来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

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二、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3.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二、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三、学习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准备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

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并积极交流发现。教师参与学生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

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提示学生要学会用对比方法进行观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积极鼓励学生想到的好方法。

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如探究土壤保水性时充分考虑土壤的量、水量一致、倒水的时间要一致。认真主动做好实验观察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

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等方式。观察颜色、颗粒大小、气味等),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观察不同土壤不同特点,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学习活动来研究证明。认识了解筛网、放大镜、滴管、烧杯、底部带孔的饮料瓶等实验学习活动材料,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并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观察。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一)本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通过动手做对土壤种类不同的初步认识。

(二)本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土壤在某一方面,例如颜色、气味、保水性的不同,根据特征,进行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施实验、交流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加

深对土壤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材料去探究认识发现。

(三)本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研究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沙量较多 土壤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 壤土:沙和土含量适中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二、学习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

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通过倾听他人搜集的资料,初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构想假说—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与小组同学积极讨论,使实验方案不断完善。

第十课

保护土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地方法。

2.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保护土壤的想法。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一课

认识光

一、学习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实现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光的传播试验中的证据,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指导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

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二课

玩镜子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设计实验探究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使温度升高的现象。

2.认识到生活中镜子的用途,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平面镜的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汇聚太阳光后,会引起温度的升高。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三课 筷子“折”了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 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研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第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针对彩虹现象提出问题,能提出研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知道彩虹的形成原因。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五课

飞旋的陀螺

一、学习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只是。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适时提示帮助,如岩石大小要适中、新断面要露出来、如何固定等等。对学生大胆独特创新的做法、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一、学习目标: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镜。

二、学习重点:

学生制作岩石标本,认识常见岩石基本特征的探究学习活动。

三、学习难点:

学生对科学岩石的特征对自己手中岩石定名分类。

四、学习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五、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全册教材分析 未来版四年级下册品德教案 篇4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发现水受热时液面会升高,受冷则会降低的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体验到液体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温度计,请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提出探究性问题:“测量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高度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呢?”激发学生交流测量中的发现大胆质疑,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制定探究方案。

结合探究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小组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发探究学习活动资料提示卡片,提醒学生注意要首先观察温度计的构造,然后利用实验材料进行组装一个类似温度计的装置,选择一种要探究的液体装入瓶中,创造冷热两种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观察液体在冷热两种不同情况中的变化,随时做好实验发现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提示学生不仅要谈探究的方法,还要谈探究中的发现。

在引导学生交流中提示学生思考:“水、酒精在受热的时候增多了吗?减少了吗?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回答进行补充:水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酒精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体积收缩;酱油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受冷的时候收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提问:“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以巩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破裂了,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各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丰富学生认识。

1、观看教师出示的温度计,学生测试小组材料中的烧杯里水的温度。观察发现温度计中液柱的变化,思考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了解本课学习活动。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发现温度计的发现认识。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讨论,提出猜想假设。

3、了解教师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进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或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丰富自身。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设计::

1、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2、你还见过哪些温度计?

3、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吗?

板书设计: 第一课

温度计的秘密

变大——胀

变小——缩 原理:热胀冷缩 教学反思:

第二课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力目标: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所冷缩现象。

情感目标:通过大量的气体与固体实验,获得科学结论,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认识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学生小组实验合作学习活动对实验现象的发现。课前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夏天自行车突然爆裂的情景,或类似事实(玻璃杯倒入热水爆裂),引导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出示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如烧瓶、玻璃管等,引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欣赏倾听他人的发现,完善自己小组的学习活动。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应当先设计后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积极思考,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后的铜球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二、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与学生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介绍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认识生活中的受热膨胀现象,了解本课学习活动的主题。

2、学生进行认识气体热胀冷缩的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了解教师的出示探究分组实验材料,积极据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交流,从倾听他人的实验方案中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学生交流汇报探究实验结果。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交流汇报,认识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观看教师出示关于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交流热胀冷缩在生活的应用。

进一步巩固认识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关于热胀冷缩趣味小实验和热缩冷涨的小实验,激发兴趣,延伸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热涨冷缩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生活中看到过那些热胀冷缩的应用现象

板书设计:

热涨冷缩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温度升得越高,膨胀越明显;

温度降得越低:收缩越大。

质量越大热涨冷缩越明显。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第三课 认识岩石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并学会能用图和文字表达,学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观察岩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

教学重点: 学生利用简单的观察仪器对岩石观察认识的探究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按照顺序对岩石观察发现进而对岩石分类的学习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等;岩石实验盒、自然界中美石图片、岩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出示岩石,使学生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岩石的不同。使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

教师出示稀盐酸等实验材料,教会学生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与学生充分交流,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提示实验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强合作,敲击石头注意不要损坏其他物品。

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进行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三、拓展延伸:教师提出课后进一步探究的主题活动:“给搜集到的岩石命名。”增加学生对研究岩石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岩石,正确认识岩石,能区分与生活中常见砖块、土颗粒不同,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发现认识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发现岩石的特征,发现岩石的不同。学生观察认识发现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等发面的不同。

认识教师出示的稀盐酸等实验材料,学习掌握科学正确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讨论,学会科学研究岩石的方法。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在活动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顺序去观察、实验。

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观察岩石内外颜色、岩石的结构层理、岩石的硬度、岩石遇酸的反应、岩石的质地等特点,主动及时对自己小组中的岩石观察研究的发现结果给予记录,并进行鉴别、分类、定名。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汇报小组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认识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

3、学生了解教师提出的课后探究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增加对研究岩石的兴趣、丰富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生活中常见的岩石有哪些?

2、从哪些方面观察研究岩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 做个岩石百宝箱

知识目标:能够对石头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能力目标:知道不同种类岩石的特征和名称,能绘制、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类整理。

情感目标:愿意亲近岩石,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体验到动手做岩石标本的快乐。

重点难点: 在观察制作中了解岩石的特征和种类,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稀盐酸、滴管、镊子、放大镜、铜钥匙、小刀、小锤子、小刷子、烧杯等;岩石实验盒、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资料;制作岩石百宝箱的材料:纸盒、胶水、卡纸、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搜集的岩石命名情况,交流学生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适时出示相关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到在此基础上简要归纳整理出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采集岩石—砸新断面—洗净—晾干—分类—编号—作标签等。

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制作学习兴趣,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学习活动。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考察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岩石类型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对常见岩石特征的观察发现,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认识到没有统一命名带来的不便,了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认识常见岩石的特征。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观察,对照岩石标本实验盒里的岩石标本。学习教师出示的相关资料,认识发现常见岩石(花岗岩、砂岩、灰石岩、页岩、大理岩等)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制作岩石标本百宝箱。

学生充分交流制作岩石标本箱的方法,在动手之前先动脑,认识制作岩石标本箱的一般步骤,激发动手制作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制作岩石标本箱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制作的岩石标本箱进行评价,学会客观公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取长补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成果作品。

3、学生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课后继续探究的主题活动内容,进一步了解岩石用途,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作业设计: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 岩石的用途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岩石开采活动给保护资源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岩石的用途,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进而对科学合理认识岩石资源。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学习活动准备:岩石用途以及岩石资源保护方面的资料;制作岩石资料卡的工具材料:胶水、水彩笔、图片、剪刀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教师适时出示相关图片,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汇报并进行归纳整理。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调查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身边生活实际,积极交流。

教师适时对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给予指导(如倾听、查阅书刊、上网等),使学生学会资源共享,从他人的学习发现中不断补充完善自己对岩石用途的认识。

三、拓展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在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基础上,适时出示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关于岩石的手抄小报,并参与学生学习活动,适时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认识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关于岩石的科学小报,进行课后延伸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积极交流上次课堂学习的课后拓展活动学习情况,讨论对岩石用途的情况,充分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学生通过自身身边生活已有常识经验,交流关于岩石的用途。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人类活动对岩石资源的破坏,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岩石资源的密切联系,学习教师出示的图片等资料,进一步讨论交流,积极思考岩石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岩石资源的重要性。

作业设计:

1、岩石都有哪些用途?

2、如何保护岩石资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岩石的风化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知道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岩石风化原因的探究,提高学生自行获取知识、自行研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并了解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渗透一种发展、辨证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习得到的实验发现对岩石的风化认识。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酒精灯、岩石碎块、水槽、镊子、火柴、矿泉水瓶、稀盐酸、滴管、岩石的风化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有代表性的岩石风化资料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岩石特点,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

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积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猜想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归纳整理,指导学生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测给予证明。教师出示酒精灯、矿泉水瓶等实验材料,进一步加强与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通过现有实验材料设计对现实生活中的岩石所处到的环境(如温度差异、水流冲击等),进行模拟探究实验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充分交流模拟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做到先动脑后动手,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规范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模拟探究合作学习活动。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学生的发现,通过图片的资料,使学生直观认识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通过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的风化现象是若干因素同时进行的,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2.教师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岩石不断的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

指导学生通过资料学习,观察岩石的风化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一步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推测。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学生的创新大胆想法进行鼓励、肯定。

三、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埃及金字塔等古老岩石建筑和现代工业城市中的现代岩石建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产生问题,进而思考关于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拓展课后学习活动。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1、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2、对岩石及相关石刻作品防风化的措施处理方法有哪些?

板书设计

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日晒,风吹,雨淋,搬移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植物与土壤 第七课 土壤里有什么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做实验记录;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情感目标: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做到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学习重点: 学生探究认识土壤的构成成分的探究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对土壤成分构成的鉴别分类。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每小组准备实验仪器、活动材料准备:不同地区采集的一定量土壤样本、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镊子、滤纸、烧杯、筛网、放大镜、玻璃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讨论,交流资料,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在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

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课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利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学生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学生在学习中知道土壤的种类,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进一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教学难点:样品选择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不同地方采集到的不同的土壤样本并标号、搜集查阅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教师对学生课前采集土壤标本提出安全、保护环境等问题应注意的事项。分类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搅拌棒、放大镜、白纸、滴管、筛网、水、底部扎孔的塑料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积极了解学生平日玩“土”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教师课前采集的含沙较多的土壤进行小制作游戏,使学生主动发现桌上现有的土壤无法捏成团,进而思考、猜测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发现土壤有不同的种类,激发学生好奇心,研究土壤种类不同的学习愿望。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标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三、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一未标号土壤样本,提出问题:“我这里还有一种土壤,是在我们周围采集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吗?它还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课后延伸学习兴趣,调查身边花园、菜地、农田的土壤种类,并做好记录,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1、学生与教师交流日常对玩“土”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捏泥动物的小制作游戏活动,并从中发现桌上的土壤无法做出泥质的小作品,积极思考,大胆猜测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各种不同的种类土壤的特点。学生利用感官观察发现课前采集土壤标本的特点,积极交流发现。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并认真倾听他人的发现结果,从而认识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样的。”

学生充分交流探究实验学习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土壤的种类不同。

3、学生观察认识教师出示的土壤样本,积极思考问题,激发课后延伸学习兴趣,为下次学习活动做好准备。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九课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学难点:学生对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相关资料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直接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认识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充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并积极进行大胆猜想。

三、拓展延伸: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设计在课后给予动手实施,继续搜集有关土壤与植物生长相关知识,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能力目标: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课前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

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

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拓展活动:

1、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

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1)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交流: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保护土壤的措施。如:尽量不用塑料袋,买饭用饭袋、买菜用菜篮子、买米用米袋,减少白色污染;成立环保宣传小组,在校园内宣传,到社会上宣传,到家庭中宣传;承包公共绿地,多植树造林,做“护绿小队”队员;等等。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光与我们的生活

11、认识光

知识目标: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

能力目标: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情感目标: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 课前准备:蜡烛、激光器、硬纸板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单元小诗

2让学生猜想: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变的这样绚丽多彩? 教学活动:

活动一:提出问题:哪些地方有光?

1、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2、对光的分类:自然光/人造光/生物光

3、理解光源的概念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同学们刚才的举例很好。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类能发光的物体:天体发光,如太阳、星球;生物体发光,如萤火虫;还有靠电能发光的,如电灯等。我们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小结:使学生知道自然光源、人造光源的区别;了解生物光源、热光源、冷光源的概念。

活动二:哪些地方用到光

1、学生交流哪些地方用到光

2、引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归类、整理。

小结:灯光不仅仅能照明,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要使用不同的光源。有的地方适合热的光源;有的地方需要采用冷光源等等。

活动三:光沿着什么路线传播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沿着什么路线传播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蜡烛的光穿过三块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探究实验。

9、实验说明了什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自由活动:

1、做手影游戏。或观察一个物体的影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评价: 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通过资料卡了解光速的知识,设计实验比较光和声音传播的速度。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玩镜子

知识目标: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多个平面镜会聚太阳光后,会使聚光出温度升高。

能力目标: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不同种类镜子的成像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制作活动,了解镜子的应用。

情感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事物和图文资料。不锈刚勺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导入:生活中哪些物品中有镜子?你搜集了哪些与本课探究有关的材料?

学生交流、回答。活动一:玩各种各样的镜子

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1、交流,观察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你们有什么发现,设计观察方案。

2、开展观察活动,以表格为引导观察三种镜子的成像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3、交流、整理

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

结论:凸透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透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不同,凸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大;凹透镜反射的范围最小;平面镜反射的范围居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三种镜子所成的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有较大变化。

活动二:我们一起做游戏

1、提出问题:镜子反射的太阳会聚到一点,温度会怎样变化?

2、分组活动

(1)学生进行假设与预测。

(2)实践活动进行探究,填实验表格。(3)讨论交流结果。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比赛,分别将阳光反射到各自的温度计上,一段时间后,看哪组温度计升温的快。

结论:镜子反射的光会聚到一块后,温度会升高。阅读P35的资料卡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三: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镜子

镜子的用途很广,你能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吗?

1、学生讨论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在班上说说。

小结:弯道反光镜、汽车后视镜起到了观察扩大范围的作用;平面镜具有可以成像的作用;室内装饰镜具有可以成像的特点,使室内景物成像后,可以使人产生室内空间扩大的感觉;太阳灶说明镜子反射的太阳光会聚到一点,所产生的高温可以用来烧水、做饭。

自由活动:

1、出示万花筒,让学生观察,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模仿制作万花筒。

评价: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可以叙述方式评价,也可以采用星级评价。

拓展活动: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用到镜子的物品,了解镜子起到的作用。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3课 筷子“折”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3.情感目标: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并进行总结归纳。课前准备:

1、玻璃砖、大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杯子、水等

2、海市蜃楼等光的折射现象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魔术吗?

教师通过百度搜索魔术师表演魔术的视频 师:教师表演魔术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演一个魔术好不好?

(将透明的杯子和硬币对学生展示,将硬币放在本子底部(外面),从侧面可以看到,倒入水后,硬币“消失”。)

问:你们想不想解开这个魔术的秘密? 引入课题:筷子“折”了

课件出示(通过百度搜索到的有关图片)

二、探究活动

1、课件展示:

温馨提示:实验前先检查你的实验器具是否完好,齐全。实验时注意操作安全,不要把水撒到外面。分组合作,小组长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活动:筷子“折”了。

出示课件:筷子“折”了。猜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意图:即使学生讲不出什么也不要紧,为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师,那么谁能尝试着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画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光的传播路线)

2、观察小实验:硬币“升高”

师:将硬币放在杯子内底部,放好,恰好视线看不见为止,稳住不动,此时另一位同学倒水至杯子中,直到看到硬币,好像硬币“升高”了。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设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充分表达。

出示课件:解释现象

师:这两种视觉的错误,说明光线方向发生了变化,那从上述两次观察中,我们能不能找到共同点呢?(光都是穿过了两种透明物质)

师:继续鼓励:想不想继续尝试?

3、实验观察:

用激光笔斜射玻璃砖后看看光点会怎样变化? 找两组组学生示范,教师指导。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现象。

这里要求学生尝试着自己画一画光传播路线图,然后,师出示光线传播图,简单明示即可。

出示课件:光的折射的定义

因为光在通过两种透明物质时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光线发生改变造成的视觉错误。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共同提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4、联系生活: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让学生说,譬如:水变“深”了、鱼变“大”了、海市蜃楼、三日同辉等。百度搜索相关的图片。

出示课件:渔民捕鱼

可能有的现象学生根本讲不出来,教师可以试着引导。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想一想这些现象应该怎样科学地解释。因为光在通过两种透明物质时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从而使我们看到一些本来看不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光线发生改变造成的视觉错误。都是由于光的折射。

三、拓展:

师:魔术师经常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表演。你能学会老师演的魔术吗?试一下吧!

让学生在课堂上试一下这个魔术,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小魔术。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在课下完成。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十四课 彩虹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色光组合而成的,我们看到的物体的不同颜色是色光反射形成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教学难点 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课前准备:

1、空心塑料三棱镜

2、制作彩色陀螺所需材料──火柴梗,红、绿、蓝圆形卡纸等。

教学过程:

引入

1、谈话:

(1)(出示彩虹挂图或投影片)你们认识它吗?说一说彩虹是什么样的?

(2)彩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出现在天空的哪个方向?(3)关于彩虹你还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及关于光的有趣问题。

学生回答 能过图片初步了解彩虹

探究

1、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构成的。谈话:彩虹的形成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讲述: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一组水盘里有5厘米深的清水,把水盘端到阳光下,把平面镜正对阳光,斜放在水盘中,对面放置纸屏,调整平面镜和纸屏倾斜度。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小结:阳光照射在空心三棱镜,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的平面镜上,平面镜对面的纸屏上就出现了一道彩虹。白色的阳光变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

你看到什么现象?数一数,有几种颜色的光?它们像什么? 你能按顺序说出各种光的名称吗?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2、认识彩虹的形成。

(1)提问:阳光为什么会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呢?(2)讲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每个组都有一个喷雾器,喷雾器的瓶子里装有水。我们到室外向阳处用喷雾器背着太阳向天空喷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①喷水时,看到什么现象?②停止喷水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5)讨论:①以上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彩虹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6)师生小结: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成的。夏天,雨后转晴的天空仍然悬浮着很多小水珠,它们像水中的镜子一样,将白色的阳光分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彩虹总是出现在太阳的哪一边呢?

(7)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像彩虹一样的的七色光?你还有哪些方法做成彩虹?②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推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对彩虹的制作和探究了解彩虹的成因及光的色散原因。

探究

3、认识人眼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的多种颜色。

(1)讨论:阳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出现什么现象?(2)提问:几种不同颜色的纸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别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3)学生分组利用学具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课下可以让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课飞旋的陀螺

知识目标: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课前准备:准备 卡纸、水彩、火柴、胶水、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聪明的孩子都爱玩,今天咱们做一个陀螺玩一玩。

1、做陀螺 请同学们按课本的制作说明自己动手做一个陀螺 学生动手做,教师查看 教材只是提供一个制作的范例,暗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知道的或搜集到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也可以让几个不同方法的同学做一下演示,做到小组之间相互借鉴,以丰富制作的方法,避免制作上的千篇一律。这一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开让学生动手做,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成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每个实验小组最好能多做几个,这样,在给陀

螺涂色时,选择的余地就大了。教材还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安全警示,提示学生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

给陀螺涂上颜色,玩陀螺。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2、学生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找到使陀螺转得更稳定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探究。另外,应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都要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现出什么颜色,并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汇报和交流。

1、为做好的陀螺涂色。

4、学生再玩陀螺

3、学生将制作、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将发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教师只可对看到的现象及“视觉暂留”的生理特征作简单的介绍,但对愿意做进一步探索的同学,教师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查阅资料或走访专家,作更深入的探究。

活动时,让学生把手电筒蒙上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进行不同色光混合的实验,红光和绿光叠加就变成了黄光,红光、绿光和蓝光叠加变成了白

光。在这个环节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色光叠加模式,并且把叠加的结果留作空白(教材插图中的“?”所指),意在让学生创造性地组合光,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学生手中的有色玻璃纸越多,其组合方式就越多,产生的混合色光就越丰富。因此,教材为学生的记录留下了大幅空白,方便学生把自己所创造的斑斓色光一一记录下来。

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光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力目标:了解光污染的来源、危害和防止方法;会做简易护眼眼镜。情感目标: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难点

1、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光污染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课前准备:两片偏振片、卡纸、剪刀、胶水,搜集有关光与我们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呢!”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所举的例子,大部分会是有利的一面,当然也不排除会谈到“光污染”,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新东西甚至比我们要快的多。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直接谈话切入。

二: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谈话的形式:“生活中除了阳光,还有哪些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展开交流。第一组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方便。

第二组有三幅图,这三幅图分别展示了光污染的三种主要表现: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建筑物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容易产生白亮污染,大型霓虹灯或大功率光源把夜晚照的太亮容易产生人工白昼,舞厅、夜总会安装的旋转灯、荧光灯容易产生彩光污染)。

以上三幅图主要反映了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怎样更好地利用光,防止光污染? “把我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指向的供学生记录用的空白格,意在提示学生将探究成果及好的治理光污染的方法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及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

利用偏振片来制作简易护眼眼镜。首先让学生明确偏振片的性能,可通过阅读资料卡或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这是学生制作护眼眼睛的理论基础;然后让学生动手制做护眼眼镜,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之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并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独特见解;最后对制作的护眼眼镜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动手做 本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的兴趣及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情感态度。

三:拓展活动:

教材提示了拓展活动的指向:查资料,认识激光等新型光源。总结提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17、航海家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上一篇:西游叙事类作文下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三年级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