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精选13篇)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1

向诗文

儿子的童话书中,大灰狼用复原手电筒对着物体一照就知道它的原材料。儿子知道了纸的原材料是树,玻璃的原材料是砂子。突然想到自己的教学,学生自己去探究事物本质不正是新课改所希望的吗?

新课程教材与老教材不同之一就是增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内容老师和学生都不太受重视,其实增添的内容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就“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这节内容比较简单基本是属于了解层次,我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前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所熟悉的材料有哪些?

2.日常生活中你接触到的金属材料有哪些?

3.什么是合金?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4.找出生活中最普遍的金属材料,用化学方法来探究其组成?(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下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合作讨论等,所以这些内容安排在周日下午让他们去完成,第二天由课代表收集整理上交给我,我审阅后联系实验室给他们提供实验仪器,他们利用课外活动去做实验。上课时同学们分组回答问题,并谈了自己的认识,学生踊跃参与谈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谈自己如何分析Mg-Al合金中各成分的鉴定及含量的测定等。课堂四十五分钟,有四十分钟是学生在发言,最后五分钟是我归纳总结。

这一节的教学看似没讲到什么知识点,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际上师生收益颇丰,学生也学的开心。如果按老教材的教法,教师按课本内容重复一遍或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学生兴趣全无。通过这样的实践,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尽管这一节没什么新知识,但通过这样的教学,对前面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加深了理解和巩固,并且强化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2

一、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 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引发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好奇心很强, 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 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 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3.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 重过程, 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 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 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 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 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 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 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要激励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认真分析, 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 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 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 教师要多加指导, 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 教师要通盘考虑,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3. 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 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 主动地发现知识, 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时, 突破传统的讲解式教学, 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 计算出其体积,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活动证明, 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4. 转变教师角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境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 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 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3

关键词:主体;主导;作用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以获得积极的数學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设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数学实践活动在教科书中得到了具体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当前我们探究和实践的是生本教育,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学中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并与当前的生本课堂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师生两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一、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2.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好奇心很强,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3.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除考虑到教材因素、学生因素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师要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实践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3.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时,突破传统的讲解式教学,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活动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4.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境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三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实践 篇4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心,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奠定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实现由枯燥乏味的“知识课堂”向充满生机的“生命课堂”的转变?

一、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是内在美很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的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捕捉和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感受、体验以至探索数学之美,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枫叶、蜘蛛、鲸、蝴蝶、脸谱、中国结等具有对称特点的图片,配上柔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这些图案的美与和谐。然后和学生一起找人体上的对称美,进而感到对称性对于人,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也是健康和生存的需要。

二、渗透生存教育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存需求,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数学教学就不应仅仅着眼于知识的积累,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推理、验证、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结合学校的地震演习引入课题: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不少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为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学生展开了大胆的猜想。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利用分发的7根筷子、橡皮筋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拉一拉两个图形,发现了什么?学生制作图形后拉一拉,就会切身体会到三角形不易变形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性。于是,学生不但悟出了“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的道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地震的晃动造成门窗借位,打不开门。学生还提出了发生地震时逃生的重要原则:“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教师就应趁热打铁补充讲解“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则”,适时教给学生生存技能。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渗透生存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学生在应急状况下自救、自护和逃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渗透生活教育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要求,与通过体验进行“三生教育”的要求是契合的。有如下例子:“找规律”。从低年级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情景入手。联欢会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小朋友也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学生先观察这一情景,再从数学的角度探索事物的排列规律,课后找找生活中存在的规律美。“排列组合”。从衣服的搭配入手,让学生借助连线的方式找出不同的穿法。还有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操作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不重不漏地找出所有三位数。“数字编码”。选取生活中的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5

工业设计中实践教学工作中经验的总结

Abstract:Program Comprehensive Design of Industrial Design is a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It aims at that letting the student achieve mastery of the programs they learned in the 4 college years.It require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sensibility and Aesthetics Principles of the product model.The paper summarize the auther’s practice teaching experience in respect of selecting a subject, time spenting, grouping and task emphasis of the Program Comprehensive Design.Key words: Industrial Design, Program Comprehensive Design, Curriculum Innovation 摘 要:工业设计专业的综合设计是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开设目的是使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将本科4年所学科目融会贯通,在设计中将工程意识与产品外观造型的美学原理完美结合。本文从专业综合设计的选题、时间安排、小组分配和设计任务侧重点这四个方面对四年来实践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作了总结。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综合设计;课程改革

引言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简称ID)又叫工业造型设计,是一门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互渗透、交叉和结合形成的、以现代化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相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史,工业设计在我国刚刚兴起,近几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我国加入 WTO 以后,工业设计将对我国在21世纪创造自己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意义[1]。

由于这一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上,各高校普遍存在如教育体系不健全、学生综合能力欠缺、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2],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毕业后综合能力欠缺。2004 年我系针对这一问题开设了《专业综合设计》这门课程。这是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目的就是使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将本科4 年所学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将工程意识与产品外观造型的美学原理完美结合。该课程安排在学生毕业设计之前,它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系列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而且还使其在绘画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产品造型分析与设计能力、机械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等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为进行毕业设计、求职乃至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直接参与了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连续四届的专业综合设计的实践教学工作,以下从四个方面谈谈指导专业综合设计环节的经验,与专业同行交流,以促进该专业及学科的发展。

1.选题

工业设计专业主干学科为机械工程和艺术学,注重学生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们虽然系统学习了基础外语、普通物理、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素描与速写、平面与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模型制作、产品造型设计等学位课程,但是这些课程都是独立完成教学的,从理论课到实践课基本上是纯机械方面的内容或纯艺术方面的内容,缺少真正能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机械知识和美学原理相互结合的课程或训练。现代设计的先驱包豪斯认为教育的崇高理想就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3]。

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教学时间是3 年半,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基础课训练,然后在车间学习各种实践技能,完成多个实际课题的设计制作。经过这样培养学生必然对各种机械原理在产品中的运用游刃有余。而国内由于师资、经济条件等诸多制约条件的存在,与国外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同,大多数院校都采用的是机械工程科目与艺术学科目独立完成的培养模式。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单独的科目虽然学习得更加系统,但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这就导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毕业设计时交给学生一个实际的设计课题,他们大多会觉得无从下手。无论是先期资料的采集、分析,还是后期展品设计报告书的制作。

针对上述情况,在2004年我校该专业第一次专业综合设计的选题上,我们几位指导教师考虑应该多让学生掌握一些机械设计原理在设计课题上的具体应用。所以选择了学生在上模型制作课时使用过的线锯切割机作为改良设计的课题。因为学生易于理解线锯切割机的机械原理,而且亲手操作过,对于现有的线锯切割机的缺陷比较了解。比如说在换装锯条时不易操作,切割方式只能进行直线推进、功能过于简单等。

为了考证选题是否合适,在综合设计开始前两周我们负责专业综合设计的老师一起完成了从方案讨论、机械原理确定直至电脑效果图的制作的整个过程。经过试做我们认为这个题目难度适中,适合作为学生训练课题。学生在完成这个改良课题的时候积极性很高而且完成情况也非常理想。所提出的设计方案基本解决了现有线锯切割机使用不便的问题,而且还针对模型制作工具提出了不少新的结构方案。学生最后完成的设计方案也得到院系领导的一致好评。

由于我校2005届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扩招为两个班,一个课题对于两个班的同学来说显得过于单一,设计方案的新颖性及多样性很难保证,而且抄袭现象也难以避免,这样就达不到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所以在第二次选题时,在保留第一次的课题基础上又增加了油田的抽油机作为另一个可选题目。这样,一方面丰富了专业综合设计的课题,让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相对比较感兴趣的题目,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突出我们石油大学的特色,与油田实际工程项目挂钩,以探索我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多设置几个课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专业综合设计方案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这一原则我们一直坚持至今。

近两年,我们发现工业设计的学生在就业面试时经常被问及关于产品材料、造价、营销成本估算等生产销售的具体相关内容。虽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当中对这些知识都有涉猎,但是很少有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产品设计当中的机会。因此,我们在今年的专业综合设计的选题上增加了消费产品方向的课题,比如说显示器、剃须刀等产品,使可选课题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简历的中实践经验要具体丰富 篇6

下面我们就看看求职者小李的情况,他之前已经在一家国企做了三年的工程技术员,自认为这工地的事情他都能够搞定,并且将自己曾经做过的几个大项目都放到简历当中,本想自己如此醒目的工作经验肯定能够获得对方认同,结果投递好几家工程私营企业竟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原因就在于他自认为辉煌的工作经验在这些企业眼里只是一种很平庸的经验而已。很多在国企当中干过尤其是干过比较长时间的人,都会出现这种对自己不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在国企当中干得好就一定再私企当中同样出色。其实是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国企和私企这件的区别,在国企当中你一天真正做事也不过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并且可以慢慢地去做,做不完的明天继续来就是。但是在私企当中这节奏真的非常快,来到一个任务就要求你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内迅速解决。

多加入一些课外活动的内容可以增加简历的生气。如果内容太少则应略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阅历、经验的积累,这些内容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以把当选为学生组织领导、体育比赛、在校刊发表文章等内容写进去,它们将使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你,也许会在挑选过程中成为你入选的强有力条件。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7

一、让学生体会知识探究的乐趣

实践活动的功效有很多,最直接的一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探究的乐趣,这也是活动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具备很大的吸引力的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这种优势,设计各式各样的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让理论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起来,这也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这些教学内容。不少教学素材都非常适合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探究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这个过程能够起到的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

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践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让学生试着对每种图形纸片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有些图形是能够完全重合的,有些图形是不能完全重合的,从而从自身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操作的环节并不复杂,但是,学生却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点,对于轴对称图形这个知识点的感受也会更为直观。

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很重要,这是学生能够有效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答问题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各种趣味化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融入对于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时脑子也活跃起来,尤其是在一些几何知识的探究中,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探索会极大地加深学生的知识感知能力,以这种方式来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效果。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可以结合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展开,不仅在分析知识要点时可以展开对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在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环节也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并且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教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算出体积。接着,教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活动还可以继续延伸,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设问来复习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此慢慢锻炼学生的思维,整个过程可以收获的教学效果会十分显著。

三、教师要开放自己的教学思维和理念

实践活动课的展开既能够丰富课堂,也可以实现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但是,仍然有些教师在实践课的教学中缺乏较好的把握能力,设计的活动类型针对性不强,能够起到的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效果也不明显。对此,教师可以经常做出必要的教学反思,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自己的教学思维与理念,要融入更多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教学优越性。

有的教师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时有着各种担忧。比如,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像以往那样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不注意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或者教师过多地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要多融入一些生动有趣且针对性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形式才更符合新课程背景对于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各方面能力的良好锻炼。

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入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小学数学课堂,并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善于有效的设计活动的过程与展开环节,并且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师只有将更多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引入课堂,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热情才会更高,并且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来探究问题、思考相应的知识要点,最后实现知识的良好获取。

参考文献

[1]陈雅楠.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现状分析及问题解决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2]路晓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8

关键词:农村语文;实践活动;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8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在农村语文教学活动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好地实践了新课程标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方法: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注重课本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课文内容的挖掘利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课堂上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以致于出现“高分低能”的人才现象。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4.形成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扩展阅读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针对农村学生素养的参差不齐,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进行社会调查、考察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良好途径。

比如让他们写校园景色的作文,我鼓励他们去实地考察,仔细观察校园的一景一物,通过这次考察,学生生动地写出了校园在当季节的景色特点,而且有根有据地写出了其在观察中对校园景色的感悟。这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亦学会了合作及与人交往等多项语文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关于花的朗诵活动,在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花的色彩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

三、走进课改,培养评价能力

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9

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具体可以分为审计过程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审计过程质量是审计过程中具体事项和环节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控制基础。审计结果质量是最终质量,它与审计报告的形成和使用直接相关。审计质量管理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管理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

一、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人员力量不足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内审人员是质量控制的主体,也是质量控制的客体。从主体上看,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现状是人手少、项目多、任务重,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实施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等控制手段,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奖罚激励。从客体上看,由于企业发展变化快,内审工作的专业性在延伸、综合性在提高,内审人员本身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质量管理的形式要求好操作,易评价,落实比较到位;实质性要求评价难,效果往往因人而异。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开展业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审计准备过程中的问题第一,审前调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不到位,搜集资料过于宽泛从而导致调查浮浅;也有审计人员对于熟悉的单位或领域自以为驾轻就熟,对目标和方法不深入研究,导致调查流于形式。第二,审计方案设计不足,执行困难。审计小组在方案设计阶段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方案整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协同性,导致执行中在被审计单位某个岗位或者部门形成“拥堵”。

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案重视不够,执行中出现经验主义,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二是审计底稿复核不到位,如底稿问题描述不清晰、证据不充分等。三是成果评价的数量导向,导致审计忽视性质重要而金额不大的问题。四是审计评价不公允,建议缺乏建设性,可操作性不强。

二、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实践中,在探索深入执行后续审计工作的同时切实认识到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环境明显优化,审计监督力度显著增强

管理层下发了审计整改考核文件,表明重视、支持内部审计的态度。后续审计可以监督管理者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否积极、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改变了过去一纸《整改报告》作为整改效果判断依据的状况,整改检查中审计人员真刀实枪的工作,让问题整改必须踏踏实实。

(二)后续审计部分解决了内部审计质量管控人员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审计人员的适当调度,后续审计形成了审计机构内外两种监督。从内部看,作为前期质量控制主体的内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都要作为质量控制客体接受监督,主体和客体身份的轮换,提高了内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水平。从外部来看,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也可以监督前期审计结论是否全面、深入、可靠。

(三)后续审计使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明显优化从审计准备过程看:

1.相对于后续审计来讲,前期审计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问题更好地设计审计方案,有利于把问题调查得更透彻。

2.审计计划的自主性增强,审计人员与审计方案的匹配度提高。从审计实施过程看:

1.经验导向受到抑制,审计方案能够得到比较彻底地贯彻,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后续审计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相互监督的氛围形成。

3.由于后续审计与前期审计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密切监督过程,之前忽视的问题有可能在中间演化并酿成恶果,所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受到审计重视,实践了“治未病”的理念。

(四)后续审计有助于快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活水

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因素是执行审计工作的人的能力。用“深究细查”、“如实报告”、“妥善处理”三个词描述这种能力。深究细查:后续审计针对性很强,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甚至对问题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溯,提高审计人员设计审计方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的能力。如实报告:此处不仅是言之有据,更讲通过后续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形成更深的认识,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妥善处理:如果后续审计验证了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正确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干劲无疑会增强;反之,也有利于找差距、析原因,优化建议。

三、应用后续审计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两点思考

实践中体会到后续审计在提高审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也来自于在安排、执行后续审计中的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在设计后续审计方案时,以前期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问题为焦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

后续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其审计重点一般限于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但是,前期审计没有发现问题的相关领域并不代表实际就没有问题,后续审计过于强调针对性就会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例如,某次审计中发现某单位招标工作中存在代理招标单位、中标单位资质不符的问题。后续审计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发现存在拆分合同金额,规避招标的问题。后续审计能够发现问题是因为在范围上关注到了被审计单位整改期间的所有合同,而不仅是招标签订的合同;在流程上考虑到了实际招标之前,而不仅是招标之后。事实提醒,后续审计要针对问题作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否则,过分强调针对性,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误区。进一步讲,为了让后续审计有更好的针对性,先前的审计结论也要适当的总结概括,以为后续审计圈出合理的内容范围。

(二)后续审计对于未整改到位事项、新发现问题要深入分析,恰当评价

在后续审计中,结合审计回复,对于已经整改的问题重视其真实有效性;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新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的原因分析及处置建议如下:

1.被审计单位对于问题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例如某地按照前期审计建议登记台帐,但是流于形式,不能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控制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与管理重视不够、能力不足有关,是纠正的目标。

2.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部门对于风险的认识差异,前者认为风险可控,问题不大。这时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对于确实影响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决不姑息。

3.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上整改难度高。对此应当在获取翔实的整改方案、核实整改进度的基础上在审计报告中说明情况。

4.因政策、环境变化等原因不需要整改的,就不再视为未整改事项。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篇10

海门市包场中学(226151)王勇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对此作了精辟的论断。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而化学在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有机地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迅速增加聪明才智,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宏观、微观两大方面把握:

(一)宏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教师自身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性和紧迫感。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历程,我国中学生在各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奖牌不少,而在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到目前为止尚无先例。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外,另一方面在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模式上值得探讨。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偏重于化学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偏重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的教学在学生知识水平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略见逊色。在高层次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人类所未知的知识,这样的研究就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揭开新的奥秘。我们必须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从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远大战略高度来认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教学任务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创新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它是基于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能力基础之上,而且短时间内不能够见效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渗透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脑海里有强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时处处、随时随地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2、教学方法自主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第一步由教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或由学生从教材中阅读、归纳获得,第二步理解这些知识,第三步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当前的化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关键在于真正做到自主化,所谓自主化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让你把所要学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也不

是仅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让学生被动地去做某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敢于让学生充分讨论,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讨论问题,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提出创新性见解,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设计出多种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设计出让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这就是化学创新教学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学生讲演法、辩论法、探究法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自由思考、积极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适时地提出质疑、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里要充分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这是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3、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作为化学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教材、去完成化学作业,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听课、如何做读书笔记,及时记下随时可能出现的奇思妙想;不仅仅教会如何设计并完成实验,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化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学法指导充分地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选择参考书,通过查资料、上互联网等不同途径获取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对比,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学会自主学习。

能力方面我们坚决摒弃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偏面追求应试能力的做法。化学教学中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大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时间支配的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化学创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能力与传授知识相结合上。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关心、合作,具有开拓进取、创新应变等适应未来的各种能力。

4、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创新。

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往往更能充分地显示学生创新的才能。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课外我们同样必须提供必要的条件,搞些“科学小论文答辩”、“科技小制作展示”、“常用工具的改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活动场所和展示创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严肃地宣讲自己的小论文,从容地现场答辩,在创新中提出一个个尖锐的质疑,得到一个个机智的应答。在开发创新潜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小苗头,哪怕是很幼稚的异想天开,我们都要给予肯定,鼓励他们的创新热情,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微观上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创新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又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日常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匹配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学生就能够显著提高顿悟机率,增强创新能力。

⑴指导学生进行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思维的发散训练。

创新可以看成是在事物的某个层面上,在事物性质显现的不同侧面上实现了

某种新的联系,所以我们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训练。如对硫酸可以作如下思维发散训练:

a、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角度来说,一个硫酸分子中有二个氢原子,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

b、从硫酸实际存在的结构粒子种类来说,硫酸中有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硫酸分子,水溶液中还有水合氢离子。

c、从物理性质角度来看,硫酸具有无色、大密度、高沸点等性质。

d、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而言,硫酸可表现酸性、强氧化性、脱水性等性质。⑵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

事物及其属性的某种新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事物及其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统一,从思维的角度则可以看作是思维的一种集中,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多样本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集中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对乙二酸氢钠、氨基乙酸、对羟基苯酚钠等物质可作如下集中思维训练: a、从含元素种类而言,它们都含有碳、氢、氧和钠。

b、从反应时可能表现的本质来说,它们都能给出氢离子和结合氢离子。c、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它们又都属于有机物。

⑶指导学生进行事物的造形和变形训练,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素质。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结构的功能外显,物质变化的实质是原子核及其核外s、p、d、f电子的空间构型在新条件下的重构。显而易见,想象和改变微粒的空间构型在创新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想象物质构型及其变化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如通过下列几种方法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素质:

a、同性质的变形想象。

如以有孔为例展开变形想象。有孔的物质可以是与渔网、防盗门、铁丝网、滤纸、半透膜、分子筛等等。

b、同微粒不同物质的变形想象。

如碳单质可以有立体层面形(石墨)、空间正四体形(金刚石)、球形(C60)等。

c、进行造形比赛,比谁的造形种类多,谁的造形更复杂、更完美。

如应用碳球和铁棍进行有机物结构造形比赛。

2、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创新技法。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都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内涵,但在创新活动中,它们毕竟只是思维某些问题的某一个侧面时的一种特殊思维,而实际成功的创新几乎都是三种思维相辅相成和协调展开的结果。有机组合各种思维实现创新的方法称为创新技法,常见的创新技法主要有思维开拓法、逆向思维法、联想创新法、拟喻思维法、系统综合法等等。

每项创新成果都有其新颖独特之处,每项创新成果总是蕴含着某些创新技法,指导学生剖析创新成果,悟透创新技法之奥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常用的创新技法。

如剖析我校创新成果,活鱼运输的供氧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会下表的创新方法。

活鱼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技法

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的创新主要的创新技法

确定创新目标:

创造活鱼长途运输供氧装置

达成目标所需的几个方面:

1、寻找长途运输时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2、创造长途运输时鱼类避免死亡的方法

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1、估计鱼类死亡原因(缺氧)思维开拓法

2、设计对比实验,验证估计原因对比联想法

供氧养鱼和缺氧养鱼

3、寻找无毒安全的释氧原理过思维开拓法

氧化物和水反应

4、创造能够连续等量释氧的装置相似联想法

类似医用滴液装置系统综合法

整个创新过程逆向思维法

3、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和技法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但实际创新过程中还涉及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师还需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⑴指导学生收集、筛选、论证社会需求,变需求为研究课题。

如:有一次我们获悉某乡办厂需要从某种废催化剂中提取金属铜,经过师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催化剂组分基本清楚,有关分离原理学生已经掌握,需要仪器设备学校具备,这个社会需求信息可以立为正式研究课题。

⑵适时调控学生的创新研究,力保创新成功。

a、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创新研究,选择应用合适的创新技法。

中学阶段没有“思维发展”的专业课,学生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是非常有限的,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实际上是配合教材,从另一个侧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和能力。

b、指导学生调控心态,塑造高尚的创造性人格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心理上还未充分断乳的中学生,经常会有缺乏自信、意志不坚、毅力不强、情绪忽高忽低等表现,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用前辈科学家以天下科学发展为已任,百折不挠,勇于攀登创新高峰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尚人格的新一代的创造发明家。

⑶指导学生评估课题研究。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是人类的一种宝贵财富,及时总结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可以使学生的创新素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课题研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创新成果的社会功能,可以坚定学生的创造发明的志向。

4、改进教学方法,选择适当模式,努力创造提问和质疑的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性的土壤,正如诗人龚自珍所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课堂中可根据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模式一般分为:创设情景;激发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架设探究桥梁;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重复智能训练;进行智能的重新组合;创新学习等七个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因为提问是创新的开始,有的化学教师为了鼓励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设置了积累分制度,给大胆提问、勇于纠正教师教学中的错误、积极在各种刊物上撰写文章、善于补充完善其他同学回答、参与讨论的学生加分,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和参与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5、组织和开展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和评比。

实践表明,化学小论文的撰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小论文的类型有多种多样,如知识归纳型、实践探索型、教具的改革与制造、调查访问报告、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化学晚会的组织、化学诗歌、谜语、化学魔术的创作、学习方法的心得体会、对某些化学问题(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真知灼见。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不少现代的化学家就曾经是几十年前化学小论文的积极撰写者。

6、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向学生征集试题,调动积极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创新的、简捷的解题思路,比较制备方法的优势;让学生在实施师生角色互换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价值。撰写试题必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11

传统课堂主动拥抱“互联网”对于课堂教学转型升级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代表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通过“互联网+”中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传统课堂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让课堂衍生出更有生命力、更开放、更灵活的“触角”。打造出可复制、会扩散的课堂,实现数学教学“走出”教室,“走进”家庭,实现“无边界”教育。

1、微课“走进”课堂,“留足”思考时间

以下两种不同教学领域、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都是借助“互联网+”衍生出的高效教学模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带给学生身临其境、打动人心的“视觉体验”,刺激学生兴奋点的同时让学生在微课教学和课堂教学来回“穿梭”,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最终在互联网基础上,“+”出整堂课的坚实基础,“+”出学生超出预期极致体验,非同以往的体验让学生回味绵长,感受到数学的课堂也可以精彩纷呈、美轮美奂,流连忘返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

如三上复习“万以内加减法”,教师通过前期充分准备,利用IPAD软件中演示播放功能,精心制作微课视频,详实梳理算理,一一罗列方法:摆小棒、计数器、口算、笔算等。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上课伊始,借助几分钟微课视频直观演示,同时教师有意识的给学生留足联想回忆时间。唤醒学生似曾相识的经验,既避免了计算课枯燥乏味又让学生高潮迭起的万千想法肆意流淌在数学课堂、撬动数学思考大门触发思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一堂数学计算练习课夯实基础。

又如,“四边形的认识”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环节过程中,借助IPAD在线传输———教师适时实时利用手中IPAD,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将具体过程以视频形式录下来,当堂即时生成微课,再配以学生解说,既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又节约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节奏,同时以详细、真实的“叙事”方式,第一视角呈现给学生,留足留够时间来让学生讨论、验证,自己动手尝试,把“个体经验”推向班级,形成共识,深化共识,掌握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新奇在“忙碌”、在探索、在交流、在求证,而不是被动等待老师告知结论、机械记忆结论。

2. 连“点”成线,集“点”成网

“互联网+”下的一节课堂教学是一个“线状”的,一堂课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生与生、师与生、人与机器)之间的广度和厚度决定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教学价值越大。虽然不同的点(师、生)权重不同,但没有一个点是有绝对的权威,所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课堂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是分布式,是师生之间平等、学生之间平等。

如在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中,部分不能直接写出分数,但可以通过合并、拆分、转换等“转化”思想,巧妙变化为可以直接写出,利用“互联网+”将这两个不同点通过“转化”牢牢地连接在一起。“题目方寸之间,思维可集大成”———集合学生一点一滴的思维碰撞,合成思维的集中爆发,得以深化、升华成学生自己方法迁移。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互联网+的点与点串联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体验,明显感觉到学生欲罢不能,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被迅速点燃,于是教师适时设问:判断下列图形是否可以表示三分之二?学生自然开始更积极的思考过程。图1学生很快得到答案,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追问:图2能不能也表示三分之二?学生通过观察认为并不能表示,但前面铺垫而有所踌躇,在此情况下,教师及时让部分孩子“站”出来表达想法。

(1)你的想法是?———引导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答案。

(2)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开始深入思考并进一步表达思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只看白色它有2份,而红色则有3份,白色占红色的三分之二。

(3)其他同学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引导更多学生进入思考空间,在教师板书下,学生可零距离接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教室穷追不舍的追问下,适时延展出第三问:图3能不能表示三分之二?学生表现的比前两题更加慎重,这一系列“又麻又鲜”的“问题串串”不仅让学生品味到思维敏捷性和严密性是缺一不可的更体味到数学是灵动和理性的结合体。适当延时让同桌充分讨论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关注点从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跳跃出来,凝聚在红色部分与白色部分“相差数”是2份上,不断以“问题”为诱饵,让学生“碰一碰、跳一跳,够一够”自己摘得关键分。

通过一再利用相近示意图同时借助互联网,引导学生从“点”状思考中跳跃出来走向“线”状思考,又从“线”的思考集成缠绕出“网”状思考。当中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多元化、多样化以及多变化,更是显现出现代“互联网+”思考方式,不在乎一章一节教学内容落实的得失,看的是更长远、更持久的收获。

3. 运用互联网技术,注重教学整体延展

互联网教学模式既传递了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又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预设性太强的不足。实践也证明,“预设”诚可贵,“生成”价更高,精彩的课堂离不开有效但瞬间即逝的即时生成资源。在通读教材中,教师理解重构知识的结构框架,理清模块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各知识内容、各知识点的研究,但学生在每个学期学习过程难免感觉到混乱茫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时有发现。现在老师借助互联网带来的IPAD教学手段,使整个呈现方式、叙述风格都极大程度上的贴合学生知识、年龄特点,学生可以清晰理解掌握每个阶段、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学习要求,游刃有余的行走在课堂里,使学生的学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让学生看到知识的源头,又瞭望到知识的延伸。

如在教学四下“三角形内角和事多少度”这一节中,学生通过量、剪、拼、折等活动,经历了“仔细观察———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一系列探究过程,自主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成功动态演示三角形内角和确实等于180度,让本节课枯燥抽象结论生动有趣、直观易懂,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但教师并没有停止延伸触角,而是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大胆将问题适度延展:“三角形外角和是多少?”这一追问马上又激发起学生开始思辨,小组讨论,发现只要和刚刚探索内角和方法一样,三角形外角和也可以转化成一个周角等于360度。层层深入剖析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合理利用“互联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适量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合理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起来,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玉香.还原数学教学灵动的特质---小学“灵动数学”教学策略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15,(05):14-15.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12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田鹏飞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0期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浅谈化学中实践活动的教学 篇13

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初中科学教材文字量比几十年前使用的分科教材 (即人教版的物理、化学、生物) 要少得多, 但是具有大量的图文信息。教师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文本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消化与运用, 如果文本信息处理得当, 科学课堂如虎添翼;若处理不当, 还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往往在科学学习中感受到科学知识丰富, 老师讲解深入浅出, 实验科学史引人入胜, 所以听课兴趣十足, 也觉得能听懂。不过一旦遇到科学问题时往往做做就会错, 尤其在中考中当遇到问题的立意、情景设置都较新颖的考题时, 学生还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懂题意。甚至有的学生一看到较长的题干就被吓倒, 不能按照步骤仔细阅读, 慌乱之下往往得分率不高, 几次之后连原本很自信的听课也觉得不自信起来。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文本信息的阅读能力较差。

二、有关概念的内涵

在新课程下, 文本泛指教材及为教材服务的相关资料, 包括文字、相关配套资料、音响设备、网络咨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类信息。文本阅读是指阅读主体以自己的经验对文本进行阅读, 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并加以处理的一种再创造活动。科学文本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科学文本, 发展对文本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是发挥学生科学学习潜能的重要前提。本文所说的文本阅读不仅包括对传统意义下科学教材的阅读, 还包括对各种科学课外知识及媒体信息的阅读。

三、研究内容

对于科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文本阅读教学来说,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与学的主体, 即教师是传授文本知识和组织文本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加工文本教学信息的主体。这也就要求我们对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必须以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即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地位及所作措施要有清晰的认识。

(一) 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1.思想上不重视文本阅读

我们以学生课堂学习最常见的两个片段为例来说明学生在思想上对文本阅读的不重视。片段一, 学生在看题或看书时, 并不对文本加以仔细阅读。比如很多学生在态度上对读题这个环节有些不屑一顾, 觉得嫌麻烦, 不愿意去细看文本。片段二, 课本上阅读、思考、讨论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弃之不顾。对于课本上的图片和科学史等图文信息也仅仅抱着好奇的目光浏览, 并没有重视里面的内涵和知识。

2.认识上没对文本深入理解

有的学生仅仅把文本通读下来, 只是简单的理解, 往往忽略文本中的信息本身也具有可以挖掘的涵义, 有时甚至会把一道信息量很大的探究题简单的视为一堆枯燥的知识叙述。在文本阅读中, 如果学生不讲究方法、看文本时不能有效地把题意中的几个点连成一条线或者一个面, 全盘考虑题干中所蕴含的意义, 就会对文本的解读比较狭隘。

3.能力上不对文本进行提升式的阅读

阅读如果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 就显得没有活力, 只有阅读与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创新等思维活动相互渗透, 阅读与思考并用, 才能对知识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提高阅读的理性程度。

这一点, 恐怕不少学生都是欠缺的。在与学生交流中, 经常有学生这样说:“老师讲的知识点我都懂, 但我在具体解题时却不知道运用哪个知识点”。这种情况就是欠缺提升式阅读。这时学生需要在题干所列的字里行间找到真正的涵义, 并且提升到某一个层次, 结合所学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二) 教师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1.教师要保留一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 并指导学生用探究发现式的眼光去阅读材料

设想如果整篇文章都是教师在讲解, 那学生就没有时间理解材料, 甚至出现在整篇文章讲完之后学生都不清楚大概内容。因此笔者提倡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引导, 比如学生无法理解一些较深层次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以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考方向。

2.教师要培养学生“笔读”的好习惯

笔读就是在阅读中时刻保持手中有笔, 随时用笔阅读及记录的阅读方式。在日常的练习中, 教师都会让学生习惯性地在练习册上记录下一些数据, 其实文本阅读也需要进行勾画, 更何况在阅读时一些学生往往会进行跳跃式阅读漏过很多重要信息。所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用笔点着文本内容一行一行进行, 对一些关键性文字进行“圈点勾画”, 如科学材料中现象、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另外对于文本中重点内容还要进行注解笔记。有一部分教师认为阅读材料并不重要, 因此引起学生对材料阅读的忽视。

3.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处理问题式文本信息

第一, 强调学生审题时要抓住关键信息。问题文字叙述较长, 信息量较大, 如果把题目一字不差从头到尾读完, 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也抓不住重点, 怎样提高此类题目的阅读水平, 提高题目的准确率, 关键是在阅读中找准有用信息, 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并解决问题。

第二, 提醒学生阅读要认真要注重细节。很多同学阅读时, 看到似曾相识的问题就心头一阵狂喜, 却不知条件发生变化, 要善于把题目中的考点挖掘出来。

第三, 告诫学生答题时要注意文本叙述的规范。在答题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规范答题, 落笔之前应看清题目要求。

4.教师要善于构建阅读的平台,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第一,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将多媒体课件与阅读材料相衔接, 提高教学中文本阅读的效果。

第二, 教师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实验相结合,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第三,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阅读, 要根据文本内容经常创造一些问题情境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第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科学材料。

(三) 学生要有意识地养成主动阅读文本的好习惯

1.学生应转变观念, 在科学文本阅读环节中重新定位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学生会提出对某段文本内容看不懂。笔者让学生跟着笔者的节奏一字一句阅读过去, 学生就豁然开朗了。因此学生只有在观念上以主导者实践者对自己进行定位, 才能很好地感受和领悟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

2.学生要会提问, 有敢于质疑的勇气。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强烈的求知阶段, 每个人对于材料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的分化往往就是从学生进行阅读过程中有没有积极地、独立地思考, 有没有敢于质疑的勇气开始的。

3.学生要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节奏

第一, 为了扩大科学文本材料的阅读面, 就要获得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背景。教材仅仅是学生文本阅读内容的一小部分, 现行很多练习册中都含有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 内容寓知识与趣味为一体, 如科学史或科学趣味小知识介绍, 还有一些是课本科学知识的梳理及补充知识。其实这些文本信息, 不光是对学生已经学习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 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第二, 学生应寻找一切机会强化训练自己的文本阅读能力, 即多阅读多思考。新课预习环节可以用课本、作业本等教材资料为阅读载体, 课外可以用科学课外读物、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及多媒体信息为载体。课后巩固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体裁来进行阅读训练。如图文结合研究性地读,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发现性地读, 圈圈点点抓重点性地读, 创设情境表演性地读, 自选课题个性化地读, 写科学观察日记、科学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四、思考及展望

上一篇:市教育局事迹下一篇:乡镇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