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共11篇)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难点:

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太阳能有哪些优缺点?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复习提问: 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解决对策(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③废水处理再利用 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案3例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复习提问

中国北方缺水的原因 水 南多北少 地 南少北多 →加剧缺水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阅读我国《水法》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规定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1.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等。

2.理解关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和实行供用水合同制的节约用水原则。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保护水资源综台措施的规定。活动世界水日活动

活动提示本活动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学校日常用水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等。活动建议

1.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及评价指标,为学生进行有效活动指明方向;

2.据学校用水状况,设计学校用水现状调查表,调查的时间一般选3—5天比较合适; 3.调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但小组内需有明确分工与合作; 4.调查结果以小论文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等形式进行;

5.对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和节水方案的提出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等。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复习提问: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建议:在讲述本部分时,应结合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以增强理解的直观性。)阅读怎样衡量土地的质量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学会分析土地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对于本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当地实例进行)1.从农业利用的角度分析:

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壤层的厚度、土壤肥力水平、距水源远近、潜水的深度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2.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分析:

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受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和气象灾害(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

此外,在衡量土地质量时,还应注意土地的通达性,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交通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提问: 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 土壤侵蚀定义:陆地表面,在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案④例土壤侵蚀导致石漠化(石漠化是与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教学建议

1.让学生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上,属于南方地区的山区); 2.回顾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

3.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最终导致石漠化。阅读土地退化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危害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土地退化对各地造成的危害巨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⑵具体措施。①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②工程措施

包括水利工程和水上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③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合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板书设计

§3.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2.科学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原因: 2.对策

(1)开源

⑵节流(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⑶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2.表现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

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②工程措施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篇2

关键词 高中教材;旅游地理;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3-0050-03

Activity Design in Senior High School Optional Textbook Tourism Geography of Hunan Edition//Li Lanlan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activities in the Tourism Geography, an elective textbook of Hunan edi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premise of obeying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respecting students’ interest, closing to students’ daily life, considering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the various sorts of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 tourism geography; activity design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China 010022

地理新课程提倡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1],开展地理活动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湘教版《旅游地理》中的活动内容分析

湘教版高中《旅游地理》共分为4章,分别是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旅游规划和文明旅游。通过对其活动内容分析,笔者认为其活动类型主要分为4种,即资料搜集活动、旅游调查活动、问题探究活动、旅游准备活动。《旅游地理》各个章节均设置活动内容,共21项,主要分布情况为:资料搜集活动共5项,旅游调查活动共4项,问题探究活动共8项,旅游设计活动共4项(见表1)。

2 活动设计的原则

2.1 依据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3“旅游地理”的内容标准部分提到8项活动建议,为地理教学进行活动设计提供了有益参照。这8项活动建议中有收集资料、设计路线、角色扮演、合作讨论、展览交流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地理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等。

2.2 关注学习兴趣

如果选择的活动主题并不是学生的兴趣点,活动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兴趣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旅游地理而言,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旅游景观的欣赏,其次是文明旅游,接下来是旅游概论和旅游资源,最后是旅游规划。

2.3 贴近学生生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中谈及:“在生活中具有地理学素养的人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安排旅行路线与时机。”“旅游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设计教学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 遵循可行条件

“旅游地理”中的教学活动有些是在室内进行的,有些需要走出课堂。特别是那些室外活动,像野外考察、景区参观等更要注重其可行性的原则。这里的可行性主要包括学校经费的支撑、学生安全的保障、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只有在活动的可行性有保证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

2.5 考虑适度原则

教学活动的适度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和次数。活动的难易程度,需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鉴于“旅游地理”的选修课性质,教学活动的次数也不宜太多。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活动集中在一章之内,最好是每一章都有活动教学。

3 湘教版《旅游地理》中的活动设计

“旅游地理”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提高旅游欣赏能力,激发对旅游的热情和对地理事物的兴趣,培养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基于此目标与湘教版高中《旅游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分类,笔者从每一章中按其主要活动类别选择一项进行活动设计。

3.1 旅游调查活动

【活动主题】调查分析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调查目的】通过分组对呼和浩特大召寺的实地调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景观这一旅游资源。呼和浩特市因藏传佛教的盛行有“召城”之称,了解这一佛教文化的同时其实也就了解了家乡,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大召寺作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从它对旅游业的影响中可以感觉到文化旅游景观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再有,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考查能力及协作能力。

【调查准备】1)教师事先与大召寺景点协商参观调查事宜;2)根据调查事项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选定调查重点;3)学生需要事先查阅藏传佛教及大召寺的相关资料。

【调查提纲】1)宗教沿革。通过寺庙内导游的讲解或访问寺内的喇嘛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特别是呼和浩特市藏传佛教的引入、发展,极其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事件,比如大召寺的创建、康熙皇帝的莅临等。2)宗教节庆活动。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特殊的宗教节日,比如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同样,藏传佛教又有哪些特殊的节庆活动呢?请学生详细考察各项活动的内容及起源。3)大召寺的建筑。了解大召寺的建筑构成,绘制大召寺的粗略地图,并在图中标明其主要建筑,了解其用途及建造背景。4)调查大召寺每年接待游客的情况,了解大召寺在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调查总结】首先,各小组分别总结整理调查事项,并撰写调查总结;然后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总结,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及感悟,同时分享其他学生的调查成果,相互学习。

3.2 资料收集活动

【活动项目】旅游景观主题展览会。

【活动目的】通过对中外旅游景观资料的集中展示,使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培养学生对自然、人文景观欣赏的能力,进行美感教育。

【活动要求】展出的旅游景观资料如果是图片,则需要配有简要说明;如果是文字资料,篇幅要适中,控制在500字以内。

【活动步骤】1)分组。为了保证资料的丰富多样,分组时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不得少于4组,每组不得低于3人,组分得越细越好。2)内容布置。可以从大的方面分为4个模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人文景观、国外自然景观、国外人文景观。若分组较多,或以再按洲、地区来布置,内容越丰富越好。3)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在课内展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各组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资料进行解说,教师可以选择典型景观进行点评。

3.3 问题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关于旅游业发展利弊的辩论。

【活动目的】通过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利弊得失的分析,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全面认识旅游业与地区发展的依存关系。

【活动过程】

1)选题。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可以是学校所在地或学生家乡)进行引导性说明,陈述这个景区发展的现状,其中既包含有积极的发展前景,又有一些发展的隐患。

2)任务布置。在前一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正方的学生搜集旅游业的发展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的材料,反方的学生正好相反。然后各小组自行选定4名学生为辩手,分配好各自的发言任务。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引导性的提示,比如正方的观点应该从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着手,而反方则从破坏环境、影响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文化赝品等方面来陈述。

3)辩论会的开展。在下一节课正反两方按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辩论,其间,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好记录。辩论结束后,由教师对正反两方的观点进行总结,也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并宣布获胜的一方。

4)正面强化。教师要象征性地给获胜的一方颁发奖品以资鼓励,并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进行表扬,并提倡对问题的思考。

3.4 旅游设计活动

【活动主题】设计旅游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次旅游活动进行完整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进行旅游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旅游爱好并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

【旅游方案的设计】学生可以按表2进行旅游活动的设计。

【撰写旅游活动方案】学生可以按照以上旅游活动的准备项目对一次旅游活动进行规划,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清晰完整的活动方案作为教师评定活动成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篇3

教学重、难点

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以及岩石圈的范围 导学案

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4)教学方法

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①什么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用心 爱心 专心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 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 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 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 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四、板书提纲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掌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2、学案导学,见学案

3、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投影仪等;发学案。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自学质疑:

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地球的自转(板书)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1、方向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同学画出以下示意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

A图方向为自西向东(箭头从左到右);B图为逆时针方向;C图为顺时针方向。[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35、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判断方法如下:

第一种方法——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第二种方法——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可判断晨线或昏线。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如图二左图;昏线正好相反如图二右图。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篇5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知识结构

内容点析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本节的很多内容是首次出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对教师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流(能流)”内容的组织。这部分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以加强对原理部分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完成对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

能量交换作用的学习。

以上内容是本节的基础。

3.关于“整体性功能”内容的组织。教材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为此,在原理叙述部分、阅读部分和活动中一再举出地理环境的新功能,并说明这些功能并非地理要素自身所拥有,而是通过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拥有了新功能,不仅表明了它具有了整体性,而且也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

4.关于“自然地理过程的整体性”内容的组织。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⑴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2)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说明原理的正确性。第三部分是阅读,内容是对一般性的自然地理过程进行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观点的理 解。

第四部分是活动,给出湖泊演化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5.关于“整体性与人类的关系”内容的组织。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以下三点:⑴在外界干扰下,特别是在人类的干扰下,自然地理要素会发生变化;(2)五个地理要素对人类干扰敏感性不同;(3)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部分是案例,通过介绍人为作用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整体变化,用以说明原 理。

第三部分是活动,请同学们通过讨论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影响,使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应用部分。

教学设计建议

【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入手。提问学生入学以来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回答:……)。再问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与后面讲的内容的关系(学生回答:一个宇宙环境,一个地理环境)。接着再问:两部分都是环境,但这两个环境相对的中心事物是否一样?(学生回答:一个是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个是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前面的学习,都是分别学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方面,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如果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对象、一个整体来看,它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这一章要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与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点。先让我们学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图片展示或多媒体音像材料引入。

【学习新课设】

1. 对于“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有如下教学建议。

第一步,教师出示幻灯片或直接让学生看书(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定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此定义。解读以下几个方面。(1)组成要素有哪些?(2)五个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3)这种联系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组成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第二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第四步,通过完成“活动1”中题目的要求,进一步体会和验证前面讲的道理。

这部分教学的设计理性分析较多,因此,应侧重分析和揭示知识间的关系,并尽可能使其直观化,这是教师必须把握的一点。另外,因为概念、名词较多,所以,教师在教材之外还应选择一些生动、具体、直观的实例,并且要善于及时归纳和总结。

2.对于“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有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教师运用过渡语言承上启下。教师可以这样说: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事实上不仅如此,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让我们共同找找看,分析一下。然后进入后续的学习内容。

其实,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的例子大家并不陌生,例如教材中提到的藏羚羊的例子,只是没有从事实中加以提炼。教师可以从实例分析入手,而不从概念入手,最后归纳出这些新功能,让学生有“真实这么回事”的感觉。通过这种“置疑”“解惑”式的学习,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是对这部分知识的小结,把概念、事实进一步梳理清楚。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教学,建议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教师可以遵循从一般原理到具体案例的思路,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边总结地学习这部分内容,使整个教学成为一种研讨活动。阅读材料“统一演化与循环的自然地理过程”,是对一般规律的阐释;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是一个具体的反映这一规律的事实。教师可以依据这两个材料,设计一组问题,供学生研讨。如:

(1)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图5.5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再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4. “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让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结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对案例的分析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在前面分析了东北森林(植物)之后,再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这节课的理性比较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到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并且把重点放在用生活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理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部分“活动”参考答案】

活动1 答案要点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中、生物等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出动物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活动2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活动3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所有的水 B.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资源 C.冰川是地球上水的主体

D.河流、淡水湖泊、浅层地下水是目前利用的主要水资源 答案 D 2.有关水资源地区分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总量 南美洲>亚洲 C.人均 巴西>印度 答案 C 3.下列叙述符合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的是()A.夏秋多,北方多 B.冬春多,东部多 C.夏秋少,南部少 D.冬春少,西部少 答案 D 4.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主要位于()A.干旱区 C.半湿润区

B.半干旱区 D.湿润区

B.总量 大洋洲>欧洲 D.人均 中国>美国

解析 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是华北平原,而华北平原属于半湿润地区,所以本题选C。

答案 C 千岛湖为国家一级水资源保护区,面积为580平方千米。农夫山泉源出于千岛湖距南山3.5千米处深层,常年水温12℃,天然清纯,味道甘洌,水中富含钙、钠、镁、钾、偏硅酸等。“农夫山泉有点甜”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使“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享誉国内外。据此完成5~6题。

5.“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属于下列水资源中的()A.淡水湖泊水 C.河流水

B.浅层地下水 D.深层地下水

6.“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能够享誉国内外的原因是()A.数量巨大,易开采 C.质量高,饮用安全

B.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D.农夫山泉为天然水

5~6.解析 文字材料的阅读过程中,能否敏锐地察觉关键信息,直接关系到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上述材料中的“3.5千米”和山泉水特征的描述即为关键信息。答案 5.D 6.C 联合国确定的2013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合作”,我国2013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结合相关知识回答7~8题。

7.有关我国水资源时空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少,西部多 B.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没有河流分布

C.我国春夏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秋冬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 D.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地区之一,春季的供需矛盾最突出 8.下列叙述属于节约保护水资源措施的是()①跨流域调水 ②发展滴灌、喷灌技术 ③实施阶梯水价 ④海水淡化 ⑤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监控系统 ⑥寻找地表水替代水源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④⑤⑥

7~8.解析 第7题,华北地区冬春两季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水资源贫乏;春季农业用水迅速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第8题,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和寻找地表水替代水源等措施属于开发新的水源,不属于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答案 7.D 8.B 下图是北半球内陆某区域图,据图判断9~10题。

9.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A.冬季 B.秋季 C.春季 D.夏季

解析 由题干中的空间位置信息,结合图例来判断,图中湖泊为内流湖,其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夏天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湖泊水量丰富。答案 D 10.近些年来该湖泊面积逐年萎缩。对这一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

C.湖泊对地下水补给量增大,即渗漏严重 D.为争取增产粮食,开荒种地

解析 湖泊萎缩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如果人类过量用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对地下水补给量将增大。

答案 B 读中国某气象灾害多发原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 B 12.研究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但春季干旱程度更高,其原因不可能是()A.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大 B.农业灌溉用水量较大 C.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量旺盛 D.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答案 D 济平干渠工程位于山东济南至东平湖之间,输水线路全长90.055千米,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骨干工程之一,也是向胶东输水的首段工程。据此回答13~14题。

13.济平干渠在沿线地区实施防渗衬砌措施,首次实现了大块塑薄混凝土板在渠道衬砌中应用,渠道衬砌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水渗漏损失,提高渠水利用效率和输水效率 B.防止沿途某些地区的水土流失 C.减少地表径流 D.改善其航运条件

14.济平干渠的建成,对沿线地区的有利影响是()A.向东营市区及沿途县区补充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 B.缓解沿线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C.减少沿线地区的水污染

D.有效缓解济南市的供水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13~14.解析 第13题,渠道防渗可以起到防止漏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防止沿线地区因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的次生盐碱化。第14题,济平干渠引调了东平湖水,向济南市区及沿途县区补充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改善了沿线的生态环境,下一步将承担着向胶东地区输送长江水的重要任务。

答案 13.A 14.D

二、综合题

15.分析下面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1)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

(2)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3)若缺水类型包括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那么江苏省缺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江苏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

(2)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得多,而蒸发又比较旺盛;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浪费严重。

(3)水质性缺水,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水体污染较严重

16.中东地区是世界的热点地区,巴以冲突最难解决。已故约旦国王侯赛因说过:“如果约以之间爆发战争,那么水问题肯定是惟一的原因。”读下表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成因上看,甲是________而形成,乙是由于终年受________控制而形成。

(2)该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是________,此水源对该地区的重要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水比牛奶贵”的中东以________、灌溉农业为主。为解决水源短缺问题而长期致力于灌溉技术的研究,已成功地把计算机控制技术普及到灌溉系统,达到浇作物而不浇土地。我国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迫切需要引进这种技术。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篇7

主体地理思想——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国土整治范畴,对一个地区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先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点事件的“现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Ⅰ”和“必修Ⅱ”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Ⅲ”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Ⅲ”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其中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是在前三节基础上的递进、深化。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第一部分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所以与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课时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个模块。根据与学生生活的贴切程度和参考鲁教、人教版教材,本节课创造性利用教材,选取“西气东输”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虽通过不同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

从心里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合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线;学会分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学会分析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知识的迁移。此前提是学生必须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定为难点)

【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讲授、解释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西气东输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材料准备和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西气东输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程状况以及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的影响等。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广西)

[教师讲述] 西气东输已经进入广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们将会深切感受到这种国家大型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大型工程就叫做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并且以西气东输为例。

[目标展示] 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哪些?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出示图片] 教材27页,图1-22“我国西气东输路线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结合我国行政区图,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终点、途经行政区、所经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师归纳]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并对阐述不清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并板书。

思考并

回答问题

阅读图文,并从中提取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中国行政区图、地形图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的原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

“西气

人人教版高中地理旅游资源,分类教案 篇8

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

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四、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按性质分类 ⑴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⑵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导入新课: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开发条件

阅读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 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 篇9

一、课前系统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学生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课堂系统

(一)、教学设计

2(二)、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热岛环流

课后探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 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11

⑴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⑵在世界地图上,说明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⑶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⑷亚欧、亚非,南、北美洲分界线;

课本知识积累

1、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比例:

2、陆地的分布

3大洲与大洋:

⑴大陆的概念:

⑵大洲的概念:

⑶七大洲与四大洋的比较: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面积(㎡) 4400 1000 3000 2400 1800 900 1400 18000 9300 7500 1300

地理

位置

其他

特征

⑷大洲与大洲的主要分界线:

典型例题

1.读东西半球图(1-3),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的名称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① _____ ② _____ ③ _____ ④ ______

⑤ _____ ⑥ ______ ⑦ ______

(2)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洋的名称填写在下列的空格内。

A ____ _ B _______ C _______ D ________

(3)七大洲中面积的是 _____。同为一个大陆的大洲是______和_______ 。

(4)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_____。介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_____ 和______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______。

(5)按南北半球来说,海洋面积广阔的是____________ 半球。(6)我国位于__________洲。

【解析】本题是大洲和大洋学习后的常规检测题,学生应从大洲和大洋的学习中初步形成对大洲和大洋分布的心理地图,包括大洲的形状和位置,然后才能完成第一小题;对四大洋的记忆,除了知道形状和位置以外,还特别注重与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完成第二小题;第三和第四小题还考查学生对七大洲和四大洋面积掌握情况以及大洲和大洋之间的相对位置情况;第五小题从半球的侧面考查海陆分布的比例;第六小题从我国的实际位置说明大洲的位置,促进学生对大洲和大洋分布空间位置的形成。【选题角度】帮助学生落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答案】(1)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欧洲 亚洲、大洋洲、南极洲;(2)北冰洋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3)亚洲、亚洲 欧洲;(4)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5)南 (6)亚洲

2.一架飞机从我国北京,沿纬线向西绕地球飞行一周,依次经过那些大洲和大洋?

【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洲的概念,虽然做出正确答案需要对本节的知识点即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要清楚,但要判断准确,还要用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 首先,要熟悉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大洋和大洲之间的相对位置。北京在北半球,以北京为中心,西北面是欧洲,欧洲西濒大西洋。东南面是太平洋,隔太平洋与北美洲隔洋相望。第二,注意本题的其他已知条件,即从北京出发,沿纬线向西环绕一周。【选题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地理综合能力

【答案】亚洲、欧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课堂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世界上纬度的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

2.面积、水温、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白令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4.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就是大洲 B.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C.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 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5.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 )

A.东半球 南半球 B.西半球 北半球 C.北半球 东半球 D.南半球 西半球

6.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因是:( )

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 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C.地球上七分是海; D.地球上没有水。

7.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环绕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8.有关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各大洲中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B、是各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C、周围直接濒临三大洋; D、全部位于南半球,东半球上。

9.能看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大洲有: ( ) A、非洲; B、欧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10. 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有: (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11.下列大洲中,被三大洋包围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12.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3.大陆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 )

A.非洲和南美洲 B.亚洲和南美洲

C.欧洲和大洋洲 D.亚洲和非洲

14.跨热带、温带、寒带的大洲有( )

A.亚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C.北美洲和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15.里海和黑海之间的亚欧两洲的界线是( )

A.乌拉尔山脉 B.乌拉尔河 C.大高加索山脉 D.土耳其海峡

二、判断题

1.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多为重要的海上航道。 ( )

2.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有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 )

3.每个大洲的面积都大于它所在大陆的面积。 ( )

4.四大洋中,全部在北半球的是北冰洋。 ( )

三、填空题

1.在七大洲中,面积的是_____ __洲,面积最小的是__ ____洲。

2.在世界四大洋中,面积的是__ ____洋,面积最小的是__ ___洋。

3.在世界七大洲中,非洲位于___ __半球,南美洲位于____ _半球。

4.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_____。地球上的陆地共可划分为__ __洲。

5.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 。

6.我们把面积广大的陆地叫作__ ___;而把面积较小的陆地叫作_____;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叫______。

7.主要分布于北半球、西半球的大洲是_____;全部分布于南半球、东半球的大陆是_______。

8.世界上的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_________、_________、北冰洋;七大洲中面积的是_________,面积最小的是_________。

的大洲 的大洋

最小的大洲 最小的大洋

跨经度的大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经度的大洲 纬度的大洋

面积的大陆 面积最小的大陆

四、填表题

参考答案:

一、1.A 2.B 3.A 4.D 5.A 6.C 7.C 8.C 9.D 10.BC 11.BD 12.AC

二、1.√ 2.√ 3.√ 4.√

三、1.亚;大洋;2.太平;北冰;3.东、西;4.大洲,七大;5.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6.大陆;岛屿;半岛

四、

的大洲 亚洲 的大洋 太平洋

最小的大洲 大洋洲 最小的大洋 北冰洋

跨经度的大洲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北冰洋

经度的大洲 南极洲 纬度的大洋 北冰洋

上一篇:策划书附件下一篇:六年级科学德育渗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