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推荐11篇)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读一读这首诗,感受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学生在读中基础上能把这首诗所描写的场面答出来。紧接着,我让学生分句再来读一读。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根据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说得非常得好。学生自己总结的诗意,在对整首的诗意理解后,学生很习惯地就开始总结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来了。但学生对作者的感情并不能入情入境地去体会。

《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学反思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就缺少那诗味了。

《古诗词三首》第3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2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 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 这个“独”字很有意思, 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 所以称“孤”, 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 也不肯片刻停留, 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 而是“闲”得无聊, “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 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 意境优美,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1. 引用———概述全貌。

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 给人以总体印象, 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

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 写漓江的水, 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 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 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

《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 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 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等, 真是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 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 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 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 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 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 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 并作了记号“K”, 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 父亲觉得, 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 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 毅然地拨打了电话, 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 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 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 “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 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 人可以没有财富, 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 看到“这么好的食物”, 就“狼吞虎咽”地吃, 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 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 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 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 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 让他为自己“捶捶背”, 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 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 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 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 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 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 见了水就喝, 接过饭就吃, 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 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 “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与“富翁”无缘, 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 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 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 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 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 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 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 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 防止水土流失。这样, “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 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 一个孩子运用计谋, 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 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 拟人。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 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 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 连树木都“垂头丧气” (当成人来写) 起来。这里, 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

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 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 是真的野兽, 战争一开始, 枪炮轰鸣, 野兽都跑出了树林, 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 是把敌人比作“野兽”, 人们见他们来了, “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 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 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

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 “有时候学夜莺唱, 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 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 他天真活泼, 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 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 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

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 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 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 惹人喜爱。

5.反复。

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 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 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中间是“越来越响了”, 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 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 使我们赞叹不已, 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 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

在课文中,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 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 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 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 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 曲解。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 敌军官并未死心, 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 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 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 (游击队) , 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 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 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 还有洋蘑菇。”这里, 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 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 故意闪烁其词, 答非所问, 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 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 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 做过一些地方官, 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 抗争不屈, 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 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 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 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 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 晚上就搓麻线, 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 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 “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 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 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 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 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 情趣横生, 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

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 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 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 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 喷涌不息的水。

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 既表现了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 多么壮观, 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 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 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 冒, 冒”一句, 连用三个“冒”字, 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 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 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 那么活泼, 那么鲜明,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 千姿百态的水。

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 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 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 精彩纷呈。最后, 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 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 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 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 有的像一串明珠, 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 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 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激发联想的兴趣, 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 为了换零钱遭遇车祸,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

课文开头, 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 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 因此, “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 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 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次拒绝他, 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 一句话比一句话重, 使“我”觉得讨厌。但是, 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

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再联系他的穿着, 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 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 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 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 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 感动。

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 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 “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 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 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 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 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 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 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 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 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 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 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 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 满怀深仇大恨, 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 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 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 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现。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 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 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 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的呈鲜绿色, 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 再远的呈墨绿色, 一层又一层, 最后连成一片, 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 手掌宽的鲫鱼, 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等描写, 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

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 “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 就被草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草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 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 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 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 作者想“洗一洗脸”, 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 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 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 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 排比强调“可爱”。

在课文中, 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 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情形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那么可爱。

4. 对话围绕“可爱”。

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 用得好, 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 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 广而野”的特点, 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 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 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 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 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 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 推向高潮。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探析

课程改革发展下,国内小学数学和新课改还存在这一些差距,小学的数学的教育方法和教材内容的不完善,促使小学数学整体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制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只有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和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工作,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并能从中得到思维和判断力的发展。

一、新课程教材的概述

社会不断的发展,促使我国课程改革也有了新的方向。为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国内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也成为了我国重点要培养的目标。我国在新课程方面投入了更多的努力,制定了相关的对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很多的问题随之涌现。新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下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新课改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有效的进行创新和相应的措施以培养学生为目的为根本,才能从实际提高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打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合理的掌握把握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是非常难的,这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建立长久的教育创新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的高质高效。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精神的培养也是对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国外小学数学课程的探析

国外的教育倡导教材的实用性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这种观念在英语学习中也被频繁的运用。当人们讨论教学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国外已经开始研究了。教学是一门行为和思想结合的艺术,教学的过程是多样而繁复复杂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素质、课时没有正常进行,都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是不可以用固定的方法进行,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国外的教育理念更在乎通过实验的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和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身心全方面的发展。

三、新课程四年级教材的研究

课程不断的改革,在国内外进行研究过程,我国也吸取了很多的好的地方,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还有很多的不足。课程的改革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影响学生数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多,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教材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传授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需求的传递。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育活动,将生活的经历和情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我国小学数学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模式,根据实际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不断的完善教材内容的编写和修订的工作,确保小学数学教材的实效性。

四、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

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只能作为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不能以此作为衡量新课程编写好坏的秤砣。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必须要结合当下时段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表现来综合评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根本目的,才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1、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编写的特点进行综合的衡量,特点较高的,说明教师的认同较高,可以对学生有益学习内容,需要教师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此编写到课程改革新教材中。

2、教师认同较低的编写内容,需要教师再次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3、对小学教师认同造成影响的问题有很多,如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学历、教学实施的情况和思想都会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就会出现极端。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人教和北师版教材或是西师版和苏教

新的课程虽然实行了很长时间,但并没有显著的成效。学校和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这就造成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提高,教育学达不到一定的成效。所以新课程改革必须是开放的,能够让师生共同积极探索和研究的方式进行,发挥教师最大的能力,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

活动中要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思维模式的提高,教学内容能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教学内容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教学目标全面的衡量进行设计,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加深已有学习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利用。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合理的掌控时间,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最大的效率和意义,保证教学的质量和师生相互的效益。小学数学按照新课程人教版教材,可以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意义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更完善了教材的内容。

满足社会发展、创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加强小学数学的重视,不断的根据实际教学中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完善。做到课程改革要保证教育效果,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有效的发挥自己和学生的潜能,不断实践和研究中找到教学的真谛。跟上时代的变化,对小学数学教材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筹,确保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尽职尽责,不局限于现有发展水平。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实践中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材作为对课程编写的文字课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的优良也会直接影响到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对现代化社会发展下的课程需求,教师和相关课改人员需要不断针对现有学生的发展水平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研究才能有所突破。

五、新课改中生活性的应用

课程改革是为了通过实现生活的价值,予生活于教育的思想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相关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不断的实现生活赋予的教育意义。教学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兴趣。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去学习,观察环境周围的现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生活赋予的知识和教育价值。教材本身来讲,需要教材可以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对生活现象的合理解决。

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新的课程改革发展下,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情感经历等方面的培养,有了这些基础的经验和经历才能有效的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形象化。小学数学的学习目标要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科都会和生活相联系起来,从生活中提炼出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和问题,让学生可以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所以,数学课程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的目标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学习内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常识和情感内容,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不仅止于课堂的学习。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得以发展和提高,学生可以互帮互助。根据教学活动的实践,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去验证数学问题,让学生可以通过沟通找到答案。根据教学活动的实践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多种渠道找到答案,去解决问题,确保每名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保证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做好人教版数学教材的修订和改编工作,不断的完善课改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将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多种表现方式进行编写,如图画、图表、文字、光盘等内容。新课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要以四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探析的原因时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身心也处于发展阶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培养。再有四年级的教材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教学内容更有层次感。例如,光速的课程、人口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有基本的数学知识。四年级数学课程的学习更能结合生活,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以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有阶段衔接的开展教学活动,并能达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为以后的义务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四年级新课程和教材的重视,改变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和方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数学思维的模式、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相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总结: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教师要通过学生数学学习的表现和实践进行分析,找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找到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确保教学质量的高效可以在固定的课时下不断的进行研究,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亦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念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效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27-28.

[2]宋珍珍.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下)[J].中华少年,2012:3.

[3]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4]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80.

[5]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6-57

[6]郑杰斌.有效掌握教学的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0-145.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学习重点:

1.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提示:

本课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诗词,可采用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他们的诗,按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学习。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准备:

收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句。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情景导入,目标定向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解决生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2)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1)指名读(2)汇报

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飞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去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2)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3.多诵读,悟诗情

(1)自己带着感情读(2)人小组读古诗(3)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1.我会正确的写《独坐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情景导入,目标定向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由读古诗,解决生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望洞庭:________________洞庭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2)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4.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1.我会正确的写《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情景导入,目标定向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3.自由读《忆江南》

三、合作探究,提出疑问

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1.我会正确的写《忆江南》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5

课文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我们既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也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 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 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谁来展示展示你诵读诗文的魅力?还有不服气的同学吗?与他PK一下。

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精彩!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你读诗后的感受?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研读古诗吧!【课件出示第一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谁来读读?

同学们,“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铺】【课件出示:铺开】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横野”指什么?【课件出示:横野】【课件出示:广阔的原野】

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小结:同学们,“草铺横野六七里”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件出示第二句诗: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声。】

同学们,诗句中“弄”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弄】【课件出示:逗弄,吹。】把“吹”代入诗句中,读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课件出示: 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吹晚风三四声。】

同学们,你们从“弄”中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小结:同学们,“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归来饱饭黄昏后。】

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你从哪里读出来?【课件出示:黄昏后】

同学们,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饭后的黄昏时分。】

小结: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

【课件出示第四句诗: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同学们,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小结: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回想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课件出示整首诗】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和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谁来试试?一起来读读。

同学们,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同学们,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同学们,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同学们,根据你的体会,谁来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六、同学们,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 那同学们在课下自由交流交流好吗?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以及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生活。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记住这个在风中吹笛的小牧童,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乘上诗歌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感受牧童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八、快乐作业: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尝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牧童 铺 弄 饱 卧

牛儿笛声为友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诵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元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3.能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趣导入古诗《元日》课题

1.你知道春节是什么时间啊?(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你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呢?

2.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感受童趣粗读《元日》古诗篇章 1.出示《元日》古诗

请同学们自己去细读这首诗,给你提出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生自己连读)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谁敢来读给大家听听?(请一生读,随机点评)哪个同学认为比他读得还好?(再请一生读,师随机点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全班齐读)

3.古诗还以他特有的节奏美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你们认为该怎样读,才算读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请一生说。课件示范)齐读。

4.读出了节奏,还要能读懂古诗的意思,要读懂古诗的意思,首先要先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反复去读读这首诗,通过你的朗读、预习你都读懂了哪些关键词的意思?

5.和同桌讨论讨论,一起来交流

6.老师也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例举了出来,请一位同学读读。(出示这些关键

词的意思)

7.再仔细读读,借助这些词语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自己说说第 1、2两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指名说。3、4两句呢?自己试试,小组内说,指名说。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小组内说,指名说。

三、了解掌握全首《元日》古诗大意

1.在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我们还得了解一下诗的作者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意思。(指名读)

2.王安石不顾官僚大地主们的反对实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法,这样,既可以农民不再受大地主的剥削,日子比较好过一些,也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元日》这首诗就是他做宰相推行新法成功时写的,想象一下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了几千年前的经典诗文,真是了不起![读诗文]集体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给你的感受。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这暖不仅仅是温暖,还有快乐、热闹。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暖?

1.感受“暖”

“暖意”何处来?(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1)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2)读者“暖”: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男生、女生)[读自己] — 2 —

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二)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过渡:看来我们读诗文,不仅要弄懂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要读读作者,最重要的要联系自己来精读诗的要点(诗“眼”),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个作品,它能让所有读它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就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也自然地成为经典之作。今天这首《元日》就这样几千年来温暖着无数人的心,当然是经典。

五、诵经典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经典,先自己在下面练习。指名诵读。

六、仿写(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已的新古诗)

(一)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

1.在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与春节有关的事物。(爆竹、春风、屠苏酒、桃符)2.你还知道哪些与春节有关的词语?(可以是2个字,也可以3个字、4个字,可以是描写景物的,可以是春节习俗的,也可以是表达心情的)

3.师课件出示与春节有关的词语。生齐读。

4.骆宾王,同学们认识吗?他是一个天才,7岁就写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名叫——《鹅》,一起背背。

5.同学们今天才10岁,你也可以成为诗人,成为比骆宾王还要厉害的诗人,有没有信心?

6.出示《元日》,仔细观察,这首诗一共几行?每行几个字,第一、二、四句末尾的字在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尾字韵母相同,叫做押韵,读起来有韵味。)

(二)学习写作自已的诗

过渡:象《元日》这首诗一样,一共4句,每句7个字或者5个字,在1、2、4句的末尾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韵,就可以称的上是诗了。

1.出示诗例:王安石围绕春节写下了《元日》这首诗,同学们也来围绕春节写一写与王安石不同的诗吧。你可以在诗中叙述春节的习俗,讲述春节的故事,也可以表达春节的心情,怎么写呢?方法就藏在这首诗中。(出示一首诗,引导学生读、议诗的句式、字数、押韵、表达的意思。)

今日课堂写古诗,掌握方法非难事。精炼押韵字数同,不信你来试一试。

2.指导学写:万事开头难,先来试试写好第一句。这些词语(出示词语)可供你使用借鉴。想想怎样用凝练的语言用上其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写一句5个字或7个字的诗句。

如:爆竹。爆竹什么特点?(响)爆竹怎么响?(爆竹声声响)7个字的(爆竹声声震天响)

春节。(春节真热闹)(新春佳节真热闹)

写好第一句了,下面按照诗的要求去完成剩下的3句。3.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

4.学生朗读自已写的诗,教师机评改、鼓励。

七、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一)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

1.生长童趣: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

2.推荐古诗经典。(出示古代诗写传统节日《 》、《 》、《 》,引导学生朗读,并选一首讲一讲诗的句式、字数、押韵、表达的意思)

你都知道这些节日的故事、风俗、以及人们过节时的心情吗?课后同学们可以试着去写写这些节日的诗。愿意吗?写好之后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和老师、家长探讨,也可贴到教室的墙报栏内与大家分享。

附 板书设计:

元日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7

1.我能照样子把下边的字写得工整、端正。

2.我能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1)鸟字旁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宝盖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竹字头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1)鹅 鸡 鸭 鹭(2)塞 寒 赛 察(3)笠 箬 篮 簇

3.我能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才了蚕桑又插田。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童孙未解供耕织。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了:结束 解:懂,明白 归:回 4.我能根据要求画出相关的词。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5.读了()朝诗人()的《四时田园杂兴》,我了解到了几种农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宋 范成大 耘田 搓麻(织布)种瓜 6.我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下面诗句的意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戴着青青的斗笠,身披绿色蓑衣的我,在细细的春雨中不愿回来。7.学习了这三首古代诗词,我要大声背诵它们并默写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加油站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第一站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下边的诗句,并为带点的字加上正确的音节。

()

()

桃 红 复 含 宿 雨,柳 绿 更 带 朝 烟。..第二站

我要一边读,一边想象下边的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站

在能表达我读诗后的感受的词语后画“√”(可多选)。读着这首田园诗,我的感受是:

答案:第一站 sù zhāo

第二站 宁静、自然、美好的春天雨后的田园景色 第三站 A(√)B(√)C(√)D(√) 我的收藏夹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8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ónɡ suō yī jī lónɡ lián pénɡ()()()()

二、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1、默写《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两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喜小儿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

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

,朗读时要读出。

三、赏析品味

1、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 遮: 诗句的意思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答案:三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9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0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1

高密市东关小学马雪莲

教学难点: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学习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 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出示课文插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尊严》(板书)。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尊”字,它是本课的一个生字。

a.指导书写:尊(上部写得紧凑,不要漏掉短横,下边寸字的横写长一点,平一点,是主笔,把整个字稳稳地托起来。)b.在本上写两个,注意写字姿势。c.写后展示、评议,再练一个。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学会归纳。

同学们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敢接受检查吗?

1、检查字词

请看大屏幕,谁能正确、响亮、流利地读出这些生字词? 屏幕出示生字词: 沃尔逊 杰克逊 逃难 捶背 僵硬 善良 许配 例外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骨瘦如柴(1)指名读,开火车读,订正读音(2)在预习中,你弄懂了哪些词语? A.学生交流

B.教师预设,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a.疲惫不堪: 课前,老师也查了“疲惫不堪”。重点查了“堪”的意思(屏幕出示:

1、能,可以,足以;

2、忍受,能支持)。“疲惫不堪”的“堪”选择哪个意思? “疲惫不堪”的意思是什么? C.多音字:难

2、整体感知

(1)你能选择几个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来说几句话吗?

(2)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一说吗? 屏幕出示:------------(时间),--------(主要人物)随着一群逃难的人,来到-----------(地点),他---------(事件),最后-----------(结果)。(3)同学们已经能够完整并简练地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写事的文章,大体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结果” 等方面来归纳主要内容。瞧,现在你还能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屏幕出示: 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结果-----这就叫把书读薄,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和阅读能力,咱们在今后的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多加练习。

【学习内容的解读应该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逻辑过程,所以在进行深入的探究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了说主要内容的练习,同时也锻炼学生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体会尊严,领悟写法。

1、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却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生交流,屏幕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指名读;齐读。

2、学贵有疑,会提问就会学习。我在第一次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充满了疑问。你们也读读,看看有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他有尊严?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却百分之百是个富翁?为什么只要有尊严就是富翁?„„)

3、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提出问题就是思考的起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近哈默,探个究竟。课件出示 导学提纲:

1、自主研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哈默外貌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哈默动作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哈默语言的句子,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合作: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处,准备在全班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4、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咱班同学既会读书又会思考,很多同学都在自己的书上留下思考的痕迹。愿意把自己的思考与大家交流吗?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并准备展示学习成果。

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点拨。(1)外貌: 屏幕出示:

句子一: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句子二: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A.读句子;

B.理解: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发青、发暗,疲劳的受不了了; 脸色苍白——脸上没有一点血色; 骨瘦如柴——瘦的就像柴火一样。C.用心地再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 你看他-------------------综述:哈默是个-------------的人。(十分饥饿,脸色苍白,非常瘦弱,瘦的皮包骨头,好像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倒„„)。

D.你们说的非常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此时此刻他最需要什么?可是当食物摆在面前时,他却拒绝了,为什么? 哪个组来交流一下年轻人的语言?

(2)语言: 屏幕出示三次对话:

句子一: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回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句子二: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们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句子三:“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A.小组交流句子

B.同学们自由读读三次对话,想一想,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C.师生合作读对话:

第一句:我听出了一个有礼貌的哈默。

第二句:我听出了你的疲惫;无力;还有坚决的态度。你为什么非得干活才吃东西呢?难道你不饿吗?

第三句:刚才的“不”为什么读的这么短促,这么坚定?(一定要先劳动再吃饭的原则)你再给大家读一读?更加坚定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D.从三次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哈默?(3)动作 屏幕出示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 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A.读句子,说体会: 仰起头:地位平等,人格平等,不准备让别人施舍; 目光灰暗:说明哈默很失望,没有活干,他就不能吃东西; 轻轻地捶背:干活认真;

B.课件出示: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说: 指名读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喉结上下动了动,说明了什么?

C.课件出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狼吞虎咽: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哈默非常非常饿)哈默已经饥饿到了极点,但他仍然坚持干完活再吃饭。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其他逃难人得到的是善良人的——施舍,而哈默得到的是劳动之后的——报酬。所以哈默得到食物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他与其他逃难者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了食物吗?还得到了什么?(别人的尊重;尊严)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学习过程还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学生对逃难者的境遇的了解并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以图促悟,使文本语言变得鲜明可感,再作用于朗读,得到情的烘托。将哈默与其他逃难人比较,比较中突出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6、小结:我们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到哈默强烈的尊严感,杰克逊大叔也是从哈默的外貌、语言、动作中看出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我们再来看杰克逊大叔说的话。

课件出示: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1)齐读,指名读。

(2)读的真好,这个句子我给它变一种形式能说出来吗? 课件出示: 他没有--------,没有--------,也没有--------,但是他有-----------。同桌交流,指名交流。(预设: 他没有食物,没有衣物,也没有工作,但是他有尊严。他没有财富,没有家,也没有亲人,但是他有尊严。

(3)大家都觉得他有尊严,此时此刻,从哈默身上,你感觉尊严是什么?(预设: 尊严是宝贵的财富。尊严是用钱财买不到的。尊严是无价之宝。有了尊严就可以去创造财富。尊严就是美好的品质。„„)

(4)在哈默身上这美好的品质是什么?(预设: 是利用自己的双手吃饭。一定要用劳动得到食物。„„)

(5)你看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哈默一定要自食其力,绝不不劳而获的尊严。现在,对前面提到的问题还有疑问了吗?说说你的收获?

【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四、拓展阅读,尝试补白,再悟尊严。

弯腰拾起的尊严

七十多年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来到法国,他要报考着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看中他。身无分文的青年男子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上,勒紧裤带在一棵榕树下拉起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人的驻足聆听。饥饿的青年男子最终捧起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钱放入琴盒。一个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青年男子看了看无赖,最终 弯下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无赖说:“。” 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再次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青年男子再次看了看无赖,深深地对他(动作)说

:“。” 无赖被青年男子出乎意料的举动震撼了,最终捡起地上的钱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然后灰溜溜地走了。

围观者中有双眼睛一直默默关注着青年男子,是刚才的那位主考官。他将青年男子带回学院,最终录取了他。这位青年男子叫比尔〃撒丁,后来成为挪威小有名气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1、学生默读

2、我想这个年轻人的形象在你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但是文中有空余的地方,你可以运用这节课所学的词语,或是方法,把空余的地方补充完,让这个年轻的形象生动起来。可以在课后完成,下节课交流。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阅读《勇敢的人——哈默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上一篇:特朗普内外政策走向下一篇:超励志的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