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基础建设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景观基础建设(精选11篇)

城市景观基础建设 篇1

摘要:就如何才能建设出美丽而又具有特色的城市和城市街道景观展开论述。

关键词:城市街道;问题;设计分析;景观建设

一、城市街道景观建设概况

城市街道景观具有观赏性和服务性功能,有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所谓城市街道景观就是道路两旁提供观赏和服务的设施,但并不是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相似,每个城市都要建设出有自己地域特点的街道景观,它在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前提下,还得体现出城市的文化色彩,并且美观大方。

二、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

2.1历史文化的应用与地域文化无关

目前,在很多街道景观建设中,人们都喜欢运用历史文化对其进行建设,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了解各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其应用到街道景观建设中。但是,问题就产生于此。街道景观建设主要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形象,搬用别的城市历史文化则显得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有的的确应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却只应用了形式,不求甚解,表达不出一个城市的内涵。

2.2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

在应用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当代的文化。作为现代的城市街道景观,首先它是应用于当代人的,理应满足当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这就要求街道景观建设在体现历史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应该体现时代文化精神。如今,一些设计会为了追求历史感,忽视了时代文化精神,这样的景观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使用与欣赏。

2.3街道垃圾影响美观

如今,街道两侧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垃圾箱或垃圾点,就是为了保持街道地面的整洁,干净的街道才会让人赏心悦目。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自觉,随手就把垃圾扔在路边,有的人在街边摆小吃摊、烧烤等,吃剩下的.残羹和垃圾就随手堆在路边或树坑里,加重清洁人员的负担。所以,应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街道景观建设出一份力。

2.4生态环境、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环境恶劣

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地区由农村变为城市,为了加快发展的脚步,很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古建筑群就这样的被摧毁,更有甚者为了采矿,好好的山地被炸的支离破碎,泥石流、洪水成灾。新建的楼群景观相似,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汽车尾气使空气质量变低,蓝天也失去了色彩。这些都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发展的同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分析

2.1发扬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然而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如果每个城市的街道景观都能体现出自己的地域文化色彩,每个城市的布局都不一样,各有特色,就不会出现城市景观建设雷同的现象,同时每个地区的文化色彩都能够得到传承。但是,发扬地域文化不能只是形式的展现,其文化精髓也要体现出来,

2.2增加时代文化精神

时代文化就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加时代文化特色,比如,路灯、垃圾箱、健身器材、观赏灯等设施,都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立的,这些设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可以缓解社会压力,方便人们的夜间出行等,这些都是时代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3提高人文素质,加强城市绿化

(1)街道景观的建设与人文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这些都能提高街道景观建设的质量。(2)加强街道的绿化建设。绿色是一个城市最健康的颜色,炎热的夏天,路边的大树可以乘凉,人们走在街上就能闻到花香,所以,街道景观建设中,绿化设施必不可少。

2.4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城市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为了城市发展就忽视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谓文化遗产就是历史的产物,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生态保护问题更应该刻不容缓,我们生活在其中,就得遵守它的规律,它才会给我们带来欢乐。所以,在城市街道景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

三、结语

城市景观基础建设 篇2

1 城市绿地的含义

所谓“绿地”是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 不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 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 均可称为绿地”。而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 即狭义的城市绿地, 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2 城市绿地的作用

绿地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 具有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小气候、美化城市景观等多种生态功能。

2.1 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的作用

城市环境由煤和石油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远比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多, 而植物则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并利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平衡, 从而避免或减轻了二氧化碳给人体带来的伤害。许多植物具有吸收毒气的能力。当废气和烟尘通过绿地后, 其中60%的二氧化硫被植物的叶滞留, 一般植物的含硫量可超过正常含量的1~5倍。植物还可以吸收氟化氢、致癌物质 (安息香吡啉) 等有害物质, 并具有吸收和抵抗光化学烟雾污物的能力。

2.2 滞尘降尘、杀菌的作用

绿色植物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吸附和过滤作用, 特别是叶面粗糙或带有分泌物的叶片和枝条, 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埃, 经过冲刷又能恢复吸滞能力, 乔、灌木枝繁叶茂, 总叶面积大而且粗糙, 滞尘能力最强。城市绿地中的植物所释放的分泌物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如景天科植物的叶液能消灭流行性感冒一类的病毒, 效果比药还好。

2.3 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的作用

城市内的建筑物、铺装路面以及广场等会加大太阳辐射, 产生大量的辐射热, 白天积累, 晚上又释放出来, 引起城市高温化, 形成热岛效应。绿地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和降低温度, 是理想的城市空调。合理的城市绿化布局也能有效地改善城市通风条件。

2.4 降低噪音的作用

噪音已被列为城市环境的第三大公害, 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绿色植物茎、叶表面粗糙不平, 有大量微孔和绒毛, 就像凹凸不平的吸声器, 可减弱声波传递或使声波发生偏转和折射, 降低声能。

3 城市绿地的分类

城市绿地展现着一个城市的风貌、形象,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根据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城市小游园、城市花园道路以及城市广场等形式。

3.1 城市小游园

城市小游园也叫游憩小绿地, 是供人们休息、交流、锻炼、夏日纳凉及进行一些小型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一般面积不大, 设备简单, 投资少, 见效快, 设计精巧、管理方便, 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观建设中, 小游园的平面布局不宜复杂, 应当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园景应当充满生活气息, 有利于城市居民的逗留和休息, 另外要发挥艺术手段, 将人带入设定的情境中去, 做到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为满足不同人群活动的要求, 设计小游园时要考虑到动静分区, 并要注意活动区的公共性和私密性, 使游人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

3.2 城市花园道路

花园道路是指在城市干道一侧或两侧布置有

较宽的园林绿地。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 要做到景观优美、色彩突出、风景连续。花园道路根据其周围环境不同, 可分为道路花园带和滨河花园带2种形式。道路花园带是指与道路平行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 也可称为带状街头休息绿地。可将城市中的各种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同构成绿色城市景观。道路花园带利用植物与车行道隔开, 在内部形成不同形式的绿化空间, 并有简单的园林设施, 供人们休息观赏。滨河花园带是利用河网水系营造绿色生态环境与城市景观, 是解决用地紧张与增加城市绿色景观效果的有效途径。其空间开阔, 环境优美, 加上良好的绿化, 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安静、优美的绿地环境, 成为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3.3 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人们参加公共活动的场所,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特征, 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植物等为主体, 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合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4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由于城市绿地景观体系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因此, 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规划原则可以得到很好的借鉴。具体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4.1 自然优先原则

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山体、坡地、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区域等, 景观规划时应优先考虑, 作为绿地或遗迹保护地。

4.2 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 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 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实现优化利用, 而不必苛求且限定于局部的优化。

4.3 景观个性原则

地域性的不同可形成不同个性的城市绿地景观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中要充分把握不同的景观个性, 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乡土风味的绿地景观。盲目地对古典的和西方的构图、手法、风格加以抄袭, 而导致全国各地的不少园林绿地的形式雷同是不可取的。绿地设计要有特色, 而特色的产

生往往来自于当地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

4.4 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人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 应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 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建立生态优先的系统结构是城市建设的基本战略。我们在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规划中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前提, 首先考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利益需要, 遵循生态优先的理念构建系统生态保护结构, 并且准确定位绿地的生态保护性质, 使其形成一个能健康发展的城市生态网络, 乃至地球生态网络。

4.5 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 所牵涉的内容跨越多种学科的内容, 因此, 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 综合多种因素, 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

4.6 前瞻性原则

城市是动态发展的、复杂的。如果规划只着眼于当前, 当城市发展了, 就会不适应并阻碍城市发展。因此, 必须规划能适应并积极引导城市发展的前瞻性系统结构, 分析城市的发展趋势, 把握城市布局的发展方向, 在未来城市化突出地带预先规划, 留出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空间, 这样就可避免城市化后建设的困难, 并且由于环境的提前建设又可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

5 城市绿地植物景观配置原则

5.1 增加植物品种

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由于其结构简单, 从本身来说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袭击。为了维持城市绿地植物正常生长, 每年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 不但成本高, 而且容易对环境产生危害。增加植物种类能够提高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减少养护成本, 降低使用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危害。

5.2 彩色植物的应用

当前城市绿地植物配置中, 过分追求绿色, 导致色彩单一。在可供绿化配置的植物中, 许多植物色彩是十分丰富的。例如传统栽培的鸡爪槭和红枫, 红色叶片十分优美;银杏在秋天到来时, 叶片变成灿烂的金黄色, 在秋天的阳光下, 宛如镀上一层黄金;乌桕和卫矛在秋天则变成深红色;紫叶李一年四季全株叶片紫红。还有许多叶色各异的灌木和地被植物。只要配置得当, 不同的季节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令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感觉到大自然季节的四季转换。

5.3 开花植物的应用

植物的花朵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色彩各异、香味芬芳, 能够起到很好的装饰和美化作用。在规划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这些开花植物, 可以达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5.4 充分利用立体空间

当今世界园林绿化建设正朝着利用立体空间发展。如日本, 不仅在地面上进行了乔、灌、草的搭配种植, 屋顶、墙体和高架桥上也进行了绿化。从植物特性看, 每种植物都具有不同生态位置、占据着不同的空间。因此, 将乔、灌、草、藤和地被搭配种植, 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6 结语

在城市中因地制宜, 结合城市特点植树造林, 可以保护自然环境, 增加经济收益, 净化空气, 确保太阳的照明度, 防止火灾、水灾, 缓和气候条件, 并构成优美的景致。绿化城市不仅能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面貌, 还能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因此,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城市绿化。我国解放以来, 城市绿地取得了很大成绩, 出现了不少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绿化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通过对城市绿地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建成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 成为各个城市学习和借鉴的“绿色楷模”。

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 篇3

【关键词】道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

景观主要包括“景”和“观”两部分内容,其中,“景”主要是指自然景色以及人文景物,“观”指的是人们在对自然景色以及人文景物进行赏析时所持有的观点。道桥中所涉及到的景观问题就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环境美学、民族情感、建筑工程美学以及城市规划等一系列知识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桥景观问题也势必会引发人们的极度关注。

1.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景观问题

当前的城市道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多的是关注其实用性和功能性,对城市景观问题的关注或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由此导致了现在普遍存在的道路景观的不和谐的状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道桥的建筑风格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直接导致了所建成的城市桥梁在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寓意也不够深刻,并且缺乏显著的地方特色;其次,在所使用的道路材料方面,各种材料层出不穷,相互混杂,从而造成整体性差的状况,不少地方在城市路桥建设当中材料混用,尤其是在车行道上沥青和混凝土混合使用,导致道路表面存在明显的色彩差异,严重影响了路面美观;最后,在道路的附属设施方面,可谓是琳琅满目,形态各异,在道路中,路灯、路标以及候车亭等自成体系,没有在色彩以及形式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并且在空间上也是出于相互交叉的状态,规划意境无从谈起。

举例来说,很多城市很积极的开展经济建设,在合理布局方面没有明确的考虑,所以导致在规划的时候功能定位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侧重于功能性,对城市景观问题一般考虑比较少,或者说不够全面,造成一些道路在景观上的不和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桥梁风格各异,寓意肤浅,未能体现地方特色。②路面材料层出不穷,城市整体性较差。一些城市路面材料混用,特别是车行道混凝土与沥青混用,使道路产生明显的色差,极不美观。③道路附属设施琳琅满目,神态各异。这样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其形象都是非常差的,而且往往东修一条,西修一条,今年有规划就建造,不去管将来这个地区的运用功能,这是很不合理的,任何城市建设的规划都应该把中心转移到低碳上来,不应该过分的不看重景观设计。

2.导致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问题的原因

导致当前城市路桥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既包括体制方面的,也包括设计以及建设管理方面的,具体来讲,导致景观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知识结构方面,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在对城市道桥基础设施的规划过程中对景观性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在相关部门的景观性控制方面,由于城市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宏观性控制上,对城市景观问题有所忽视,尤其是在具体的建筑材质以及相关的附属设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第三,由于具体的建设都是分阶段进行的,所以缺乏整体协调,并且在城管、建设以及交警等相关部门之间往往还存在着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也对实现道桥景观的有效协调统一不利。

3.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探讨

在城市化日益深入的过程中,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焦点课题之一。

3.1桥梁景观

城市桥梁景观问题具体包括线性、平面布局、造型、色彩、装饰以及肌理等六方面内容的设计,桥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以及具体的地景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很大的复合景观意义,例如,悉尼歌剧院与悉尼大桥之间的伴生景观就造就了悉尼甚至是整个澳大利亚的标志性景观;在我国武汉,长江大桥和龟蛇两山相辅伴,被视为是武汉的城市景观的亮点。从本质上讲,景观之间所产生的伴生效果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各个景观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当然这里的环境并不单指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桥梁景观设计中,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由于现代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而说到底是人本主义,能够为城市提供合理的功能构造才是设计的中心目的。且在桥梁的景观设计方面,要进行合理的布局,不光考虑道桥本身还要考虑其他的城市建筑。

在进行桥梁的景观设计和规划时,首先需要对桥梁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次,并针对具体的定位以及所分析得到的概念进行相关的图示化处理;第三步,根据所完成的处理结果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进行设计;第四步,确定桥梁景观的色彩;最后就是对桥梁景观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

要积极促成桥梁景观设计协调机制的尽快建立,逐步完善相关机制,并鼓励景观设计部门与专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单位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建筑师、环境艺术人才以及雕塑师参与进来,带动城市景观本体内在素质的提升。

3.2道路景观

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道路绿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程度,同时也是城市道路景观控制的重点内容之一。

首先,在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方面,要综合衡量艺术效果以及实际功能,在配置植物时,要尽量使用乡土树种,彰显地方特色,在布置形式上主要有自燃式园林道路型以及整齐式行道树型两种。当采取的是自然式园林布置方式时,要在道路两边设置林荫路,特别是在居民相对较为密集的一侧,这样不但可以为居民散步提供条件,还能对道路车辆排放的废气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整齐式园林行道树,一般配置植物时以乔木为主,再辅之以灌木,这样可以增加层次感和韵律感,并用不同颜色的花卉加以点缀,这样有助于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减少噪音污染。

在道路材质方面,要注意选择与道路整体效果相协调的材质,尤其是颜色和质感上;尽可能的就地取材,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控制成本;最后道路的功能性也不能忽视。

道路附属设施也是对道路景观加以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整体的景观效果,因此要在整体上对风格进行统一的定位,使其与整体景观相呼应。■

【参考文献】

[1]方志桐,王惠方.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景观.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

[2]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1.

[3]孫鸣春,周维娜.城市景观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城市景观基础建设 篇4

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建设浅析

摘要:城市新区是都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生态交错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冲突加剧的.区域,科学规划好城市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统筹城乡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新区土地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景观生态特征,探讨了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作 者:白家泽 王双超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期 刊:科协论坛(下半月)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2)分类号:X22关键词:城市新区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建设

城市景观基础建设 篇5

想像一下城市像“海绵”一样很有“弹性”,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那么,园林行业与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关系呢? 实际上“海绵城市”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但是,各种关键性生态过程在土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通过“景观设计的安全格局”合理规划在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中关键性的区域、位置和空间,它们共同构成水生态基础设施。“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故此“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由中国时创带您走进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那么,具体要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海绵城市中与景观设计结合最为紧密的低影响开发吧。

低影响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如果说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

律。

研究表明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措施繁多,不利于传播和普及,因此我们在本文中按海绵城市处理雨水的先后顺序归纳成三大类,分别是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储存、过滤雨水的“蓄水措施”,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

在三大类雨水处理措施中初步阶段的收水措施与景观设计的联系最为密不可分。接下来将首先就被归为收水措施的七种最为常见的雨水处理手法进行重点探讨。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雨水花园做为低影响开发最为常见的设计手段,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种形式。狭义的雨水花园仅为规模有限、结构简单的浅凹绿地,适用于小区或私宅绿化。

而广义的雨水花园则可囊括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如下图中的墨尔本爱丁堡雨水花园,在调蓄的同时运用生物净化手段对径流进行阶梯式处理,为其所在公园提供了大量灌溉水。

生态滞留区

和雨水花园具有相同功能的措施还有生态滞留区。但较前者不同的是,生态滞留区土壤对于工程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对于土壤和工程排水结构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且根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如同下图街边生态滞留区,通过对街豁口将路面径流引流至收水区进行蓄留。在对于通行或树荫要求较高的区域可将单个的树池作为一个生态滞留单位。

植草沟

假设比起调蓄下渗径流,更需要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的话,则可以设置植草沟。植草沟为横切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的带状下凹绿地,适用于道路两旁绿化隔离带等狭长地带。由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在植草沟内应以石头铺于底部防止土壤侵蚀。

如果植草沟的竖向坡度较大超过4°,则应设置消能坎减缓水流,可以根据风格设计不同的消能坎。下图中的消能坎为河中卵石铺置而成。虽为带状转输雨水措施,但植草沟的宽度并无硬性规定,亦可设计为绿地形式,成为集休闲绿化、转输渗留于一身的多功能区域,如下图。

如果说以上的几个措施都更适用于绿化空间较小的区域,那么渗透池则适用于绿地面积较大的开阔空间,渗水池能有效地削减径流峰值,补充地下水。同时可以设计为草坪绿地,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供居民放松。

与渗透池规模相近但功能不同的人工湿地是对雨水调蓄与净化的措施。其可以将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措施收集的雨水进行集中净化,与其他处理手法一起形成多功能的雨水调蓄系统,打造怡人的湿地景观。

透水铺装

除了设于绿地的雨水管理措施,在硬质地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于水景观中,打造互动的亲水景观。

低影响开发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下图为屋面收水的结构示意图

下图为铜质排水沟

排水管道还可以发挥创意为建筑物的外立面起到装饰作用。

下图为德国音乐排水管,下雨时不仅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还能“演奏”一曲雨中交响曲。或者景观风格较休闲的区域如私宅,可以利用雨水链代替排水管道收集雨水

通过收水措施收集的雨水在下渗补充地下水之后多余水量由蓄水措施进行储蓄。蓄水措施是低影响开发雨水处理的中间步骤。

雨水桶

雨水桶是规模较小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设施,设于地面之上。普遍用于住宅等建筑密度较低的区域。

在建设密度较高的区域可以设置位于地下的储水箱。透

特制的可渗透地下水箱在储水的同时也具有被动收水的功能。

用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最终环节。将收集净化好的雨水在各方面进行利用,减少对自来

水的需

求,缓

力。

本文集中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措施——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作为强调以生态方式收纳雨水的雨水管理理念,是传统排水防涝系统的优化和加强。

城市景观基础建设 篇6

城市的发展与公园和广场密不可分,公园广场附近常成为景观建筑的聚集地。潍城区作为潍坊重要的城区之一,随着城区的东扩和高新区保税区的政策支持而发展趋缓,但是如果潍城区发展受影响整个潍城主城区乃至昌乐临朐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作为潍坊著名的公园之一的自怡园正好处于白浪河以西潍坊城区的中心位置,也是潍城区新城区与老城区的中心,建议以扩建自怡园,连接潍城老城区与新城区,提升潍坊西部城区层次。

自怡园位于东风西街与安顺路、怡园路交汇处,北临西园街,但是因为自怡园东部部分破旧小区未改造的原因,自怡园并不能够真正与怡园路相连,而自怡园整个公园也无怡园路的门口。自怡园项目提升曾经列为潍坊市2013年度十大重点提升工程,但是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还没有任何实质进展,同时自怡园与潍坊植物园、人民公园的绿化和造园层次差距逐渐拉大。

但是鉴于自怡园是潍坊重要的城市园林之一,代表着潍坊的园林层次,建议潍坊以自怡园为城区中心新的突破口,适当扩大自怡园的面积,同时将潍城区园林局搬迁至自怡园内部建筑中,将东部、西部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将原来位置进行绿化打造,内部河流湖泊进行疏浚,将自怡园东部与怡园路相接,成为城市西部新的环境和城市景观提升的突破点。

现有资源优势:

自怡园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已经成为潍城区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潍坊自怡园的规模建制与淄博城区中心的人民公园有一定相似性,而淄博人民公园已经成为淄博最著名的园林和高端居住区的所在地,潍坊自怡园可以按照淄博人民公园的格局进行打造,最大限度扩大城市绿地和湿地面积,同时成为新项目理想的入驻地。

规划后备潜力优势:

自怡园东部有大量的可进行规划的棚户区——苗圃社区,西部为安顺路,同时周围也有大量的区域可以规划,同时北面有潍城区重要的城中村——友爱村,同时自怡园内部还有大量的待开发土地。如果将自怡园进行改造提升后,可以极大提升该地区规划的高端性。

建议内容:

城市园林中绿地景观建设探讨 篇7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 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 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 (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 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 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 种群间相互协调, 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 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 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 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 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 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 即在园林建设当中, 模仿自然生态景观, 通过艺术加工, 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 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 以植物造景为主, 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2 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 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 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 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 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 以艺术为手段, 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 以内容美为核心, 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 静中寓动, 动中求静, 静态景物中有动感, 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 烘托、借衬, 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 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 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 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 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 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 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 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 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 增加更多的绿量, 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 适应性强, 枝繁叶茂, 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 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 则显绿量不足, 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 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 减少草坪花坛。同时, 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 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 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 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 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 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 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风格多样, 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 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 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 地方特色越强, 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 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 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 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 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 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 让市民亲近绿地, 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5 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 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 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遵循生态原则, 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 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 就存在缺陷, 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 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 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 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 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 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 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 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 因此, 以绿为主是城市绿化的着眼点。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 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 起到点景的作用。

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 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 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 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 极富变化的动景, 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

摘要: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 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 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既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 又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 以及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城市绿地不同植物配置形式, 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 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 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选择合理的植物, 是绿地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形成城市绿地风格, 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在绿地景观营构时, 不仅要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特性, 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条件, 才能保证植物生长茂盛, 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园林, 2008, 1.

[2]王祥荣, 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11.

城市景观基础建设 篇8

关键字:主题文化;城市文化景观;城市特色

1.城市主题文化

纵观当今的国内城市,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景观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千城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或者景观风格各异,杂乱无章。这样的城市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毫无魅力可言。但凡有特色的城市,其城市文化景观都有着自己的主题文化方向。城市的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精神、特色建筑的总和,它决定着城市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就是要基于城市主题文化来分析城市的文化景观建设。

很多城市在构建自己的文化景观时,迷失了方向,要么建的千篇一律,要么建的千奇百怪,都建造不出自己的特色。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景观可遵循两大原则:其一,把握城市文化发展方向。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拥有引以为傲的历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古以来养育民众千年的文化可以说就是城市的主流文化,不需要借鉴外来的欧美文化坐阵。城市应把握住这样的文化方向,并以此为文化景观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二,要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和谐统一是审美原则的第一要义,无论景观建设的多有文化内涵,一旦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破坏了环境的和谐统一,就不能称此景观为美观。好比一个人的长相,即使把鼻子整得再高再美,若不能与整个五官气质相衬和谐,就会显得突兀、丑陋;即使五官普通平凡,若搭配地和谐统一,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气质、美感。 比如重庆著名的吊脚楼建筑。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简陋的吊脚楼已不再适合现代人居住,但是其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但是,也有些景观为了刻意展现出吊脚楼的文化,将吊脚楼化为雕塑,其与周围的现代化楼房建筑格格不入,造成了不美反丑的局面。吊脚楼雕塑虽然旨在展示吊脚楼文化,但是不能与周遭环境和谐统一,而且吊脚楼的魅力不是在其外观的形象,而是去展现建筑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精神。若将吊脚楼的精神价值去掉,一味去展现吊脚楼的外在形象并不是真正的展现吊脚楼文化、巴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主题文化并做到和谐统一,自然就会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本文就以以上两个原则来分析国内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情况。

2. 哈尔滨的主题文化景观建设

哈尔滨是我国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文化在近代才逐渐发展成熟。1898年中东铁路在此修建,大批外国殖民者,尤其是俄罗斯殖民者涌入并在此定居,带来了各种欧洲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闯关东”移民潮而来的关内文化也融入进来。一时间中西方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此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具有哈尔滨特色的中西合璧文化。俄罗斯式、古典主义、新艺术等各种欧洲近代建筑风格,日伪时期日本近代建筑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的建筑格局共同形成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使之获得“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称号。

在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中,俄罗斯传统式的大教堂和西方折中主义建筑是西方文化景观的代表。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圣索菲亚教堂集中反映出了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又体现出沙俄入侵哈尔滨的近代历史,这些欧式建筑都是城市近代西方文化入侵的印记。哈尔滨文庙则是近代关内移民文化的代表。建于1926年的哈尔滨文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孔庙,也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完整的仿古建筑。这是近代“闯关东”带来的移民文化杰作。哈尔滨文庙整个结构为南北向三进院落,属于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哈尔滨街头别具风格的各类欧式建筑与我国传统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无不体现着哈尔滨的主题文化—中西合璧文化,正是构建具有这样文化氛围的城市景观使得这座城市成为闻名于世的“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

2.2哈尔滨冰雪文化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文化的源头,也是国内冰雪文化的集中地,创造出了很多在中国乃雕游园会、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等。建于1999年的冰雪大世界是哈尔滨市政至世界冰雪文化之最。哈尔滨的冰灯就是世界冰雪文化的创新,并由此衍生出来一系列的冰雪文化,包括由冰灯发展起来的冰雪节,大世界和故事园等。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并体现出了中外并蓄、南北兼收的鲜明特点。在古代,女真人在哈尔滨发明了一种滑冰的竹马,这是中国最早的滑冰方式之一。近代,俄罗斯移民把大量欧洲文化带到哈尔滨,包括当时风靡欧洲的冰帆、冰橇等冰雪运动。

目前,哈尔滨比较著名的冰雪文化景观主要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斯大林公园的大型冰雕、太阳岛上的雪府为了迎接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而建造的大型冰雪文化艺术精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以冰雪文化为主题的室外大型娱乐工程,充分展示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一年一度的太阳岛雪雕游园会也是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杰出代表。太阳岛上空气清新,污染少、雪质好,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雪雕塑品充分体现了哈尔滨人民的智慧。

冰雪文化是独属于哈尔滨的地域文化,这个文化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所以,哈尔滨应将其冰雪文化作为城市的主题文化并将城市打造成独具特色、如同“水上城市—威尼斯”般的冰雪城市—哈尔滨。

参考文献:

[1]石方.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学习与探索,1995.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3(05).

[4]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世界名城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7:30-113.

作者简介:王贝贝(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城市景观论文 篇9

万城之城——罗马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令人难忘。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意大利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罗马是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时时颠覆着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认知。地理位置: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南北方向,把意大利半岛分成了东西两部分。亚平宁山脉旁边,有一条台伯河,罗马位于台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处,东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83万(1989)。文化历史: 罗马是世界天主教中心,世界文化之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古代罗马的发源地。约公元前二千年初,罗马人从东北移居于此。公元前八至前四世纪筑城堡,逐步形成早期罗马城。公元756-1870年为教皇国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国统一后成为意大利首都(教皇国退至梵蒂冈)。

城市景观 课程作业 感想 篇10

学习建筑专业三年以来,景观这一名词不断出现在各个方案和书籍当中,虽未系统的涉及其精确概念,但对其涵义也略有了解。经过本学期这门课程的学习,算是对景观学的概念和发展有了较为系统的初步认识。

首先,它是一门十分必要、实用、急需人们重视并作为的学科。其意义景观(Landscape),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 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 或综合自然地理区, 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 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 园林绿化和小品。我的理解景观是一种景象,它是综合的系统的代表一个区域的面貌,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可以利用的美的资源。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景观学一词最早来源于英国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般认为,是由美国风景园林师奥穆斯特德于1858年首先提出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景观

学已经在国际上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独立学科。园林营建在中国扎根已久,但“景观”二字,其实是近几十年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日本接受西方文化较中国早,在1933年日本人把大地景象营建艺术引进翻译为“景观”时,它只是生态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景观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它等同于景观设计吗?首先一提到景观学就先说是它一门综合学科。在研究范围上跟许多别的学科相交叉,这说明了其综合性,但在给其划分研究范畴的时候也带有了天生的复杂性。景观学的命名也是一直存有争议,时至今日,仍有风景园林、园林、园林科学与工程、风景建筑学、景观建筑设计学、景观学、景观设计学、景观规划设计等更多争议。在学科内涵、学科方向、实践领域和行业规范等方面,学术界依旧没有达成共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对于广义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面向户外环境建设的学科,是一个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科学,其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所以,它涉及的学科专业极为广泛综合,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农学、地理学、动物学、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宗教文化、历史学及心理学等。而狭义的景观设计指的是广义景观设计中的场地设计和户外空间设计,主要指基于环境美学的基础之上,对城市居民户外生活环境进行的设计。

这样来看,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可以综合成为城市景观规划,景观设计也可以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景观专业与其他这些专业既相互有关联,但又存在着本质区别。比如说建筑学,它关注更多的室内空间,而景观则关注的是户外环境与人的和谐。所有这些也说明了景观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结合这门课程和我平时的信息涉猎,我对当下的景观学发展现状及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景观规划设计在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的今天已经具有更加广泛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它正逐渐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景观的人文化倾向。讲究人文,注重人的感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的,特别是到了近代,人文景观的提出,对历史遗产的保护等等,到现在,人文已经是景观学科中深入骨髓的重要内涵。2.景观的科技、工业化倾向。工业革命对人类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到今天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遗留了很多问题。而景观作为关注环境与人的重要学科,其科技、工业化倾向也在近期显现出来。3.景观的生态化倾向。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人口剧增与自然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4.景观的艺术化与个性化倾向。作为与人类生活密

切相关的事物,景观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表达人类理想和个性生活的方式。景观的艺术化表现在很多方面特殊艺术气氛的创造;将观赏、休闲、参与结合在一起形成立体化景观空间;结合拼贴的艺术形式创造的景观空间,充分发挥游戏景观的自由想象;表达某种深刻寓意的景观行为作品等。

浅谈桥梁景观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桥梁景观 城市建设 重要意义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

一、桥梁景观的特点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3.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間环境均有其特指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地标作用的深层次原因。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象延安大桥与宝塔山、布鲁克林桥与曼哈顿,这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二、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1.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2.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高潮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上一篇:优秀教师师德演讲比赛稿下一篇:幼儿舞蹈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