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精选14篇)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1

(福建省顺昌县郑坊乡中心小学:沈金玉 高级职称 42岁)

我们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其实是从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一颗创造力的种子;创造力的种子孕育在每个孩子的大脑中,这颗种子需要生根。发芽必须精心播种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一、借助因素,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

1、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说。

低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之一是游戏,因而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地进行交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交际动机。口语交际和说话课训练的一个明显区别是要受一定的环境限制,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同一种话题的交际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训练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所谓典型的训练环境,是指根据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所设置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进入这种环境中有话说、并对学生在今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有帮助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会产生一种要求表达的热情,如进行《续讲故事》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我通过投影为学生展现了下列几幅画面,并逐一进行解说:⑴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小动物,他们在往哪个方向走?⑵读一读图下面的句子,再观察图画,仔细看看小松鼠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⑶思考:小松鼠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他有什么事?小白兔会怎样帮他?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4)动手画一画:把自己讲的故事画下来。然后开始续讲故事,自己先想一想,讲给同桌听,再指名上台讲,选择其中的一两种内容让同学进行演练,最后再成组的到前面来向同学表演。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还学到了口语交际的有关方法。

2、借助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想象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除了配有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画,很多课文还留有思维空白的地方,而且这些课文很多都是充满童心童趣的文章,如《假如》、《我是什么》、《小路的玫瑰花》、等等这些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能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激发儿童的创造欲望。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文中的空白,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良好素材,让学生放飞想象尽情说。如《假如》这篇课文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后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借助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表演说。

可以说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兴趣,而要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必须积极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引爆点”,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如在《坐井观天》一课中,可以让全班学生模仿青蛙在教室里一边跳,一边说;在《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中,可以先小组合作或同位合作表演,再请学生上台表演,给他们戴上狐狸、小白兔、小松鼠和猴子的头饰,在表演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心情,下面的小朋友还可以针对他们表演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这种演演、说说、议议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别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更是有效途径。

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训练欲望。

低年级学生大多胆小、声音轻、说话不规范、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被笑话、好动、听话不专心,许多同学在训练中既想说又不敢说,或说不清楚。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要消除他们的怯场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说话。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如《学会祝贺》一课有两幅“情境图”,一幅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做贺卡准备送给老师,从她的表情看,一定是想好了写在贺卡上的话,很开心;另一幅图是一份可以填空的贺卡,如何描述这幅图的含义,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描述:明天就是教师节了,2

这可把正在上二年级的聪聪急坏了。她想,老师要过节了,我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呢?对!应该向老师祝贺节日。怎么祝贺呢?给老师送点礼物,可老师不会收礼物的。送一束鲜花吧!不行,鲜花也是礼物呀!对了,自己做一个贺卡送给老师。想到这,聪聪连忙拿出刚买的24色水彩笔,找来图画纸,动手做起贺卡来。不一会儿工夫,一张漂亮的贺卡就做好了。聪聪想了想,在上面写上祝贺词,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给老师送贺卡呢,现在就动手吧。这样,学生就能顺着生动的描述进入做贺卡的生活情境,自然转入“送贺卡时,你打算怎么跟老师说”的讨论环节。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训练敏捷性。

循序渐进,训练口语交际的敏捷性。口语是通过语音来表情达意的,它不具备书面语言反复修改、仔细斟酌的从容,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如何培养学生在交际场合中即兴讲话的能力呢?第一步,逼导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公共场合不愿讲、怕现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如利用每天晨会课开展“五分钟说话训练”,随机从“题库”中抽取题目,随机选定学生,让其当众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每天提前抽取题目,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其稍作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如“你的爱好是什么?”“双休日怎样安排?”“你最喜欢谁?”等等。第三步,训练到一定阶段,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如开展小型辩论会,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

四、延伸教材,启发学生训练想象能力。

想象,是指以事实和已知知识为依据,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让思维自由驰骋,形象化地构造出新的图景,人中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延伸教材,启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在设计导游解说词、小记者采访、辩论会,首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采用各种方法,如设计导游词,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比喻、夸张等修饰,风趣恢谐的语言,优美的景物描写,历史小故事等等方式,对不同的景观,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这就启发了学生创造地想象。再比如记者采访,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不论是记者还是观众,他们 3

在交流中,都有会有创造性的问话,创造性的答语,这无疑是启发了学生创造想象,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细处入手,让学生体验训练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交际之本。而现代情感教育是一个盲点,造成部分学生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不知道互敬互爱,感情淡漠。为此,我在班上开展“学会说有人情味的话”的活动。即亲友生日,会说祝福的话;探望病人,会说安慰的话;同学进步,会说祝贺的话;同学掉队,会说鼓励的话;发现别人有困难,会说关心的话;不能给予帮助,会说抱歉的话……要求学生说有人情味的话,教师的口语首先要具情感性。冬天来了,提醒学生加件衣服;学生有错,耐心教导;过马路时,告诫学生注意安全……点点滴滴,关怀备至。在教师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的口语交际就会充满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现在的教学,有重说轻听的倾向。即强调“说”的能力训练,忽视“听”的习惯培养。心理学测试表明,人们通过视听所获取的知识占全部知识的80%以上。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倾听”。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2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 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 主要体现在: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较大程度地投入进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足够的重视;师生充分交流思想且均有所收获;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重视。

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真爱和生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下应主动和学生交朋友, 主动去关心他们,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学校的温暖。学生在学校出现了问题, 不要盲目找家长去告状, 而应心平气和地在学校内解决问题。在课下师生之间不仅是朋友, 还是好伙伴。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每堂课, 面对每一位学生, 要学会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 给学生巨大的发展空间。要时刻牢记, 如果这些孩子是我们的, 我们将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 把学生当做一面镜子, 真诚相待, 从镜子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要始终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二、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

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是在他们生活的社会气氛中培养出来的,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 使他们对学习活动创造过程产生直接需要。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小组合作采取自愿结合、优困结合的原则, 学生自愿报告, 竞争上岗。小组内应合理分工, 明确各自责任。为使小组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采取恰当的评价机制, 树立合作学习的集体荣誉感, 定期选拔优胜小组。它的指标主要有:小组内成员团结协作的再现;组内成员上课讨论的投入程度;小组内困难学生的进步程度;组内成员的

伤他们的信心, 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 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120÷40=3、1 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 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刘丽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 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 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 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地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 脸涨得通红, 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想退却了。我走过去, 抚摸她的头, 亲切地说:“没关系, 你在课堂上举手, 老师特别高兴, 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 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 难免紧张, 深呼吸, 把你观察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 即便是错的, 老师也的角色, 学习效率很高。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 她激动得热泪盈三、趣闻逸事, 寓乐于学

眶, 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 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

为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 应重视学生间的合作,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合作质量。合作交流要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要做好小组组织工作, 既要考虑学生成绩优中差的搭配, 又要考虑他们原来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型合作基础, 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 如何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展开争论和辩论, 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学会彼此尊重, 彼此欣赏。要教给学生合作方法, 提高合作质量, 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等探究形式, 来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 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三、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必须有明确目的,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要有所变化, 创设情境要注意时代性, 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要积极引导, 大胆鼓励,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让他们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知识确实有用, 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留有适当的时间开展双向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一个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 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 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即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学生与教材间的关系, 教师与教材间的关系。要密切了解、关注新课改的变化情况, 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关爱、鼓励, 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 把信心还给学生,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 在第二个格子里放2颗麦粒, 第三个格子里放4颗麦粒, 第四个里放8颗麦粒。依次类推, 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麦粒的2倍, 直到第64个格子, 给我足够的麦粒就可以了。”这实际上是一个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这些有趣的故事和游戏, 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 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我们都知道,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 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 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 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 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 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 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 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 我借助教学课件, 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 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 产生了新问题, 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

四、借助数学游戏, 培养兴趣

数学教学, 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数学知识, 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数学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 在活动中, 要事先设计好活动中应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 再用游戏这种方式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 满足好奇心, 激发兴趣, 增强求知欲。

总之, 新颖的教学方法, 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感受到数学知识创造的乐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有关数学和数学家的趣闻逸事、难题、游戏很多。例如, 传说中, 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想要什么, 发明者说:“在棋盘的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核心

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历史课摆脱目前困境,进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其新时代人文教育目标的关键。历史课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即通过创造性地挖掘和使用历史材料、资源,使受教育者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得以发展。

一、历史课创新教育的内涵

首先,历史课创新教育是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和强调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民族责任感的教育。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极为重要的人文学科,既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又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以创新的态度参与并适应社会,推动时代的发展。历史留給我们现代人的启示不仅仅在于要不要创新和如何创新,更在于应该清醒认识人类历史发展需要怎样的创新,从而实现个体创新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同步。历史课作为-种历史教育的直接表现形式,应以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及人格养成为其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这也是创新教育的首要内容。中国古籍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记载,这既是一种自古至今的永恒和向上的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博大、宽容的人文胸怀;这种精神的传承和人格养成对人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形成发展和谐同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积极意义。

其次,历史课创新教育应把握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主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含义就是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思想文化创新等诸多领域。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创新史。创新是对落后因素的否定和对先进因素的追求,是一个不断批判与创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作用就是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进步的进程。判断个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就在于其对社会发展创新进步的作用,就在于对继承历史传统、把握时代脉搏的大前提下有多大程度的突破与创新。

最后,历史课创新教育是人的现代性的教育。现代性是当代社会发展与创新的现实主题,它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理性和以现代进步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历史目的论及文化价值观为内容,突出表现为以法和法治为主体的个体独立性,其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注重现在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精神。这种现代性在历史教育中的反映就是着眼于那些有用于个人的社会自觉、有助于价值判断、能够激发人文情怀、涵养人性的知识,帮助受教育者学会质疑、尝试、实证、反思、批判和创造,实现人的人性化发展道路和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培养人的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选择的能力。我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因而历史教育担当着培养现代人的重任。历史虽是已经消逝的过去,但学习历史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即叙述的对象是历史的,读史的感悟却是现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课则以展现人类历史现代化的进程,揭示人在现代化中的作用而为人提供走向现代化的现实可能及路径的选择。

二、历史课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素质,甚至是一种文化,因而需要一种适宜的环境来促成它的生成与发展。就历史课来讲,创设适宜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手: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的解放,即首先创设民主的、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乐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充分分享历史教材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以批判的态度继承与发展人类的历史经验。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养成学生创新潜质及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的能力;在阅读史料和对各种历史信息做出甄别的基础上,参与调查、讨论,提出和解决历史问题;与他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二)思维的解放。历史是验证思想推论的“实验室”,它既向学生展示人类的伟大经历,又向学生揭示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并揭示历史上各种选择的后果。因而对历史结果的思考应是多方位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惟一的。鼓励学生突破教师和教材的束缚,敢于和能够独立思考,运用历史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心理和思维品质在一种创新的教学环境下得到熏陶、培养;同时在历史丰富的形象、情感体验中孕育创新的意识。

三、历史课创新教育的核心

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性思维是构成创新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联想力和想像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从一个角度向不同侧面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进而寻求获得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历史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方案及结果。换句话说,历史课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可能性,问题解决的条件、途径和可能导致的新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因而去分析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引导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经验、思考与人类历史问题解决方案相比较并进行新的选择。这种新的选择就是鼓励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的苏醒,就是创新的训练和实践。通过这种训练和实践,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长足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历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4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

教师创新行为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新新事物的活动。它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的一般行为,就在于它新颖性和独创性。它实现了一种由熟知到新知的探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不受原有方式的干扰,产生出超常的构想,具有变通性,表现为新观念。创新行为能在较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并能迅速地进行取舍,且表现出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5

如何在成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当今,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这就是知识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主流。所谓“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将创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着重开发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的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能动作用,启发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在引导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鼓励他们去寻找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勇于除旧布新,开拓进取。时代呼唤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我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方向,成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亦应把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为重要任务,如何在成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实施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成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临的新课题。

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具体实施方法应该因校而宜,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象具体情况而家宜。比如,可以采取新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精选教材内容,提倡阅读课外资料,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其它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这里,我们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成人院校要从21世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需要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坚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制度和教学模式。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坚定创造方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技法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6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认识

1.数学教师方面的创新教育认识

首先,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能明白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能主动配合学校并在创新教学原则下对中学数学的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突破、勇敢创新。其次,数学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能理解创新教育理念,熟悉创新教育方式,并根据创新教育要求积极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开展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能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2.学生方面的创新教育认知

学生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属于主要的被教育对象,但在新教育理念中却被要求处于主体地位。为实现这两种身份的完美融合,学生也必须学会主动。主动去改变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主动配合教师的创新教育工作,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参与到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策略

创新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充分的实践。从最近几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更新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是在一个和谐、稳定、愉悦的环境下进行的,而创造这样一个教学环境的前提便是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数学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两大主要力量,教师应该更新个人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地位,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如与学生谈心,交流意见;为学生精心设计学习方案,安排学习训练,习题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道具等。

2.教师主动开放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开放自由的.环境更利于学生思维的解放,数学教师开放中学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有更多展示自我、表达个人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课堂中教师首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爱护和重视。另外,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要一味打压否定,而应该积极引导。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创造的过程。比如,教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讲的是对是错、全与不全,都不要紧,教师先表扬鼓励,之后再引导纠错。

3.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中都必须注意激发、引导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创新教育同样如此。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精心策划。首先,教学内容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其次,教学方式是新奇、有趣、浅显易懂的。最后,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要具有教学启发意义,能起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4.让学生动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既然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在创新教育中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数学教师应该主动“放手”,相信学生能做好。比如,从学生刚进入中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脑去理解课本内容;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自己动口询问问题、发表个人意见、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等。

5.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学生创新思维

个性是专属于学生个人的特色,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思维活跃的学生经常会对数学教学内容、课堂问题做出出人意料的反应。这并非有意破坏课堂气氛,而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懂得创新教育的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创新思维方式。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策略有:首先,在行为和语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学生的解题方式比较新颖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夸奖学生:“你真棒!”“这样很好!”等。其次,既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理解不同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体差异。最后,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常规。

6.充分鼓励学生提问,教学生学会质疑

敢于提问和质疑数学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备的两项素质,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这两种素质。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和问题不能采取不耐烦、蛮横的态度,应该积极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给予学生正面的解释。首先,从行动上肯定学生的这种行为,给学生建立敢于质疑的信心;其次,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正确解答,使学生找到继续开展探索性思维的目标。

三、小结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7

一、转变观念, 为培养创新精神服务

教育改革, 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革。而观念的改革, 关键要从教师开始。在语文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要有以下几点的正确意识:第一, 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第二,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潜能;第三,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第四, 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再死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联系儿童的实际, 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生动性, 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开发资源,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 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 紧扣教学内容,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首先, 教师可以在讨论中创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 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其次, 在求异中创新。语文教学中要按创新思维的特征进行训练, 既要训练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又要在教学之时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引导学生创新。在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 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的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识品格。

三、积极评价,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积极评价对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评价、及时反馈纠正, 更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 它是一根指挥棒, 应指向创新的方向, 应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 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 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 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在评级过程中我们要防止评价的单一化, 要努力做到评价的多样化、主体的多样化、角度的多样化、尺度的多样化。通过积极的评价, 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促进他们创新性的发挥, 使每个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营造氛围, 在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 特指在阅读某些作品时, 对作品没有写到的内容作合理的想象。从而培养创造新思维, 即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用表扬的语言激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及时地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励, 一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 这一声声的赞扬给他们一亲切感, 为学习创设了美好情景, “微笑教学”的艺术, 就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 而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8

1、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2、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师道尊严,学生没有自由可言,而新型教育方式是尊师爱生,师生是课堂上的共同主人。学生是主体,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活动实际成了师生之间多边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高姿态对待每个学生,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起来;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在课堂上创建一种民主的气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有创造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才敢大胆质疑、讨论。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运用,教师及时启发和引导。即使个别学生回答的不对,也要先找出他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增强其信心,从而使学生感到课堂不是被动的、严肃的课堂,而是主动、愉快的课堂,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只有这样,他们的创新灵感,才能得到激发。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现象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现象;讲到C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H2;讲到碳酸钙这种物质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水垢是什么?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空气中的N2的性质时,假设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空气中的氧气假如能燃烧,世界将又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实验时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4、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实验都会产生相应的实验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排除干扰现象,抓住主要现象,由实验现象去分析现象产生的实质,从而逐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化学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教师可分两次演示同一实验。

1、红热的木炭直接迅速地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的底部。

2、将红热的木炭先放在同样盛满氧气的集气瓶的瓶口,后慢慢向下移动至集气瓶底部。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相同现象和不同现象。

提出问题:

1、两次实验现象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相同点和不同点各说明什么问题?

3、为充分观察实验,实验过程应注意什么事项。

在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后,大多数都能提出相同点及说明的问题,对于不同点就要求教师指点学生从燃烧产物入手分析,从而在这个结论得出后也就相应知道了应注意的问题。

5、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中学化学的教学,如果能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剧增,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化学。如:穿衣,你会区别纯毛和化纤吗?食,汽水中有什么?住,砌房子的砖和水泥是什么成分?行,橡胶轮胎为什么如此耐磨药,胃酸过多吃什么药?胃溃疡病人,为什么不能吃小苏打(NaHCO3)而吃胃舒平(AI(OH)3)?学习化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还可以通过生活接触化学。假酒不能喝的原因是因为它用工业酒精勾兑,而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是有毒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当今热门话题,提高大家对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糖和蛋白质时,可以将它与生命科学,尤其是"克隆"技术联系起来;讲氢元素时,展望未来理想的能源材料;讲二氧化硅,介绍光导纤维;讲化学工业,可介绍和探究发展中尚存的不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能源问题、环境保护等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9

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学教育是 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转变那种教师为考而教;学和来考而学的教育 观念,树立为学生一生奠基的育人观。

一、进行品德教育,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 ,使他们具备二十一世纪的人所应有的素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人人都认识到:在学习上没有什么坦 途可走,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学习文化科学的道路上想求轻松,毫无负担,是不现实的。结合教学内容 ,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光辉成就和崇业爱国的事迹是极好的教材,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如结合“圆周率” 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大数学家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 并把这项世界纪录保持了10。教“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介绍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摘取了“哥德 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和熏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鞭策学生树立 雄心壮志,更加勤奋地学习。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灵活地、综合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激 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呈现出“我想学习”、“我要好好学习”。

事实上,德育教育越是贴近小学生的实际,教育的效果才会越好。在教育方式上,“灌输”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辨别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改变道德上的无知状况。但单纯的说教,令人生厌。对小 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上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有了较明确的学习动机, 兴趣由不稳定逐步变得较稳定,责任感、义务感就会有了新的发展。

二、激发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这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努力 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并从中感到学习的意义。

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应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拴”住学生、“迷”住学生, 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可采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 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着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可以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日常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义务教材五年制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应用题例时,可安排“开商店”的游戏练习(有铅笔、钢笔、橡皮 、墨水等)。让学生做模拟商店买卖的游戏,边买买边算帐,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并巩固新知。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 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发展兴趣,逐步增强学 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勤学、爱学、好学、善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

三、重视自学指导、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负担要下来,质量要上去”,数学教学应重视自学指导。学生的自学能 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自学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操之过急,会使学生因掌握不了而失去兴 趣和信心,进而产生厌倦心理,即所谓欲速则不达。

开始安排自学内容时,不宜太难,太多,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例如讲小数加减法时,要求学生把下列 三点弄明白:(1)为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2)不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吗?(3)计算小数加 减法时把小数末位对齐对不对?为什么?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集体的讨论,从未知到已知,由感性到理 性,逐步掌握了数学知识,形成能力。

简单易学的自学课程,使学生既尝到了自学的乐趣,又增强了信心,技能得到了提高。

义务教育的任务是让全体受教育者都成为合格的公民。所以,教师应及时调整学习的难度,因材施教,结 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不同类型对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育和指导。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原有 的基础水平上尽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立足于“不求人人升 学,但求人人成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10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新型;伙伴型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恩格斯指出,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创新。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催化剂,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教师应该摆脱“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旧观念,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变专制型或权威性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的师生关系,要改变那种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应答的不平等现象。要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要加以高度赞扬,同时鼓励学生不怕错误和失败,要敢于发现、创造。例如我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讲到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脚穿一双大拖鞋,在大街上走着,说明了她生活困苦。有一个学生却提出,她是否和日本妇女一样,在冬天也要穿着拖鞋?(在他眼中,小女孩也是外国人)面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反而表扬他肯动脑筋,敢于质疑,提得好?我让全班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解决了问题。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创造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探索,这就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而积极思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自觉地从学中问、问中学。如我在教《祖国多么伟大》中,以学生看图、表演、写话为手段,还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来安排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气氛。

三、鼓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心理学家贝费里多说过:“习惯性思维情绪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维途径。”思维定势是创造性的大禁,它堵塞思路,很难摆脱既定的传统的束缚,跳不出陈旧的,一般的思维空间。课堂教学中要打破这种固定的思维铁链,调动学生潜在空间能量,去求新、求异、求奇、求深,点燃创造火花。在语文学习中好多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做教师的不要自己说了算,一味地都统一到自己的标准答案上来,这样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其结果是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善于引导学生同中求得新“异”,这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如在《赤壁之战》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弊大于利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曹操很笨,他为什么会想不到船连成一体被火攻是难以逃跑的?这时,有学生站起来大胆质疑,他说:“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对火攻是应该想到的,所以这样做是有理由的:曹操的部队多数都是北方人,不连船就会晕船,不利于作战,而且冬天的风向大多是西北风,很少有东南风,火攻的机会很少,因此铁索连船是利大于弊。”经过学生们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产生新的认识,铁索连船有利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是曹操是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四、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经常进行想象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巧妙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他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动情地说:“他想,如果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不但周围同志的生命难保,整个作战计划也会落空。”“他想,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坚持隐蔽,至死也不会暴露目标”等。这些丰富的想象使邱少云这个熠熠闪光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在孩子心中树立起来,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遵守纪律的楷模。

五、引导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曲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自主参与的各类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掌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策略。大胆实践,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11

一、突出主体, 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将学生视为教学的附属, 被动的参与者, 机械的记忆者, 使得学生只是在一味地接受知识, 根本没有独立思考与思维的机会, 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被束缚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 使得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个性与活力, 其巨大的创新潜能被压制。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要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这样, 学生才能展开一系列积极而主动的思维活动, 从而去发现、去创造。

1. 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对立面上, 学生处于被压制、被管理之中, 没有丝毫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一切都是在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何谈创新。为此, 教师必须改变对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 不因学生小而全权代替, 而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学习者,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教学, 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全面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样, 学生才有了创新的基础。

2. 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 还要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让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与教师, 而是能够勇敢地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感受。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拘束、不畏缩、畅所欲言的健康而积极的学习心理, 将学生从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 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 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 学生才能有所创新。

二、强调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 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思考方式, 有着鲜明的个性, 在教学中经常会提出许多看似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或是不寻常的观点。这些在以往的教学中被视为与正常无关而备受教师的压制, 使得学生的个性受到抹杀, 只能让学生成为机器。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1.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向往与好奇。只有当学生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时, 才能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思维认知与积极的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 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以问题为切入点,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具体的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可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中展开主动探究, 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 并能培养学生不盲从、不唯上的良好品质, 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2. 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在思考问题时角度不同自然也会得到更多不同观点。在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 小到一个标点大到篇章分析, 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让学生各抒己见, 不求观点一致,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 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我们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如可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进行自由会话与演讲,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学生主体活动, 如朗读、讨论、表演等, 也可以进行专题讨论, 还可以开展比较性阅读等。以丰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活学生的思维,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这样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只有将教学延伸到宽广的生活空间,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不断地接触外界新鲜事物, 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见闻,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 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社会调查、报告会、访问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社会, 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勇于开拓与拼搏的精神, 让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12

那么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开创政治课堂的新局面呢?现在我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 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思想状态,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 我采用的方法是———活用时事, 激发求知欲。时常听到学生课后聊天, 提到台湾问题、奥运会、某场球赛等就津津乐道, 可是一旦上思想政治课就无精打采, 甚至哈欠不断。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传授课本知识要点而忽视了以时事新闻等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许多时事事例丰富生动, 并和教材有一定联系, 加上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抓住学生这一特点, 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 就结合近年来一系列的矿难事件, 选择一些材料, 并印成小册子发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自主评, 然后组织大家评, 最后根据教材需要进行分析理解。这样既活跃了课堂, 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 又结合教材培养了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 激发创新思维

根据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或音乐渲染等手段, 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发现”获得结论, 以形成良好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系统。同时, 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或渲染气氛, 将学生带入包含正义情感之中, 使其在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促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创造潜能。

1. 尽量使用精彩的语言, 通过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

故事、小说或电影中的情节、名言、俗语等创造意境,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如我在讲“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时, 引用了很多古句:“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水滴石穿”;“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等等。又如我在讲“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时, 引用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待到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一些名言。

2. 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

如我在讲初三思想政治“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压力”这一内容时, 就勾画设计了这样一幅生动画面:题目《沉重的母亲》, 画面上一位瘦弱的母亲显得那么疲惫不堪, 她怀里抱着两个孩子, 身后背着一个, 地上还有两个。这位母亲伏压在地球上, 好像把地球给压扁了。地上的两个孩子, 一个跪在地上双手举着空碗, 另一个好像因饥饿而哭。我把这幅图画用投影一放, 学生都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着、思考着。三分钟后, 我一边看着投影一边问:“这幅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同学们看完后有什么感想呢?”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这样学生便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而回答问题也触及了本课的中心。

三、精选题目,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 题型创新。如在练习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题型, 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必太规范, 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自主发挥, 为学生的独特创意和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机会。又如设置聚合型或发散性思维的考查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练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学习巩固知识的过程中,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问题, 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题型去设问, 正反比较, 则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提高自己多角度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哲学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现在改一字为“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就成为唯心主义观点, 或者“巧妇能为无米之炊”让学生去解析说明, 以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多角度训练。解答角度的多样性、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看事物的习惯和增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加深其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也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 在试题内容上也要体现创新。对学生熟悉的试题可以变换命题的条件、结论或关键词, 这样试题内容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后引导学生适当地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 可以跳出以往的经验模式, 拓展新的思路, 获得新的设想, 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辨析题:“科学理论是系统化、体系化的真理性认识。所以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就是科学理论”。这个题目从命题上看是互逆的, 但对其观点进行具体的判断、分析、说明, 就可以发散启迪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 试题内容涉及的材料也要体现新意, 中学政治学科所选材料要尽量与现代科技前沿和时事热点紧密相连。如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写时事评论就不失为一种方法。因为时事材料新颖, 时代感强, 不拘泥于教材, 信息量大, 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大, 结合教材内容就能活学活用, 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释放创新激情, 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把握时代脉搏。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13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以及如何应用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做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起点在于问题,问题是人们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所以从增强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必须养成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学会善于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出PH=7。教师不要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但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猜测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是否有红色的铜生成?他们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具有发散性特点的思维。所谓发散性,就是指人们从多方面、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去进行的思维。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题: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气)和2LY(气体),在一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4X(气)+3Y(气)←→2Q(气)+ nR(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的n值是( )

A 、3B 、4 C、 5 D、6

这道题,是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时候出现的,除了用化学平衡的常规解题方法三段式法求解,我还鼓励学生用别的方法来解,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抓住“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选用差量法求解,有的学生抓住“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 ”得出反应由X+Y开始时,平衡必定先向右移,生成了Q和R之后,压强增大,说明正反应肯定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则反应方程式中X和Y的系数之和必定小于Q和R的系数之和,所以 4+3 <2+n,求得n=6。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中必然要进行类比,于是相互交流、讨论中体会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在讲“氨气的喷泉实验”时,教师先演示书本中的实验,当看到美丽的喷泉从烧杯涌向烧瓶时,学生好奇、惊羡,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从而唤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我立刻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水能从烧杯涌到烧瓶?②你能想出哪些方法使烧瓶内外压强不等?请设计实验。③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带着好奇心展开了讨论,知道氨气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易溶于水的实验。其原理是,挤压胶头滴管,胶头滴管的水,进入烧瓶,氨气溶于水,是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从烧杯进入烧瓶。推而广之任何能够溶于水或者能够与某种溶液发生反应的气体,使瓶内外压强不相等,就可以形成喷泉。分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延伸、设计出更新的实验?试一试,一定会有收获。以下选取的是学生设计的代表性实验。

1.先在一60ml集气瓶中收集满CO2气体,然后将玻片稍稍移开,向瓶中迅速注入10ml浓NaOH溶液,并立即剥去外壳的熟鸡蛋堵在集气瓶口。过一会儿,鸡蛋就会被“吸”入瓶中。

2.先在锥型瓶内注入酒精,按课本的装置连接仪器,然后酒精通过热水加热,酒精挥发,使锥型瓶内的压强增大进而引发 喷泉。

3.先用一支大试管收集满一试管HCl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将其倒放在一盛水的水槽中,在水面下放开拇指。过一会儿,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水面上升。

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对于这些创新的实验设计,给予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通过对课本演示实验的改进,学生能更深地理解了喷泉实验的原理,而且敢于对课本的实验进行置疑,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杨建光.《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2.《名师伴你行》.光明日报出版社,高二化学(上).

金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1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方式

就小学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来说, 如何变革旧的教学模式, 打破旧的教学观念, 从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运用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与辐合 (集中) 思维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抓好两种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 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詹天佑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人’字形线路呢?”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 很多教师总是满足于让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原理, 从中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至于“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 往往无人怀疑。而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 探索新的设计方案,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 又回到“人”字形线路, 集中体会它的好处, 并认识到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 还无法克服其中的“弊”。通过“发散”和“集中”,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二、鼓励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 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才有创新的思想基础。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 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 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英国小说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品质》一课的教学时, 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是歌颂普通劳动者老实、诚恳、忠于自己技艺的高贵品质, 而有的同学对这一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提出质疑:“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 手工艺人还固守他的制作工艺和款式, 能继续生存下去吗”。我不但表扬了提问的学生, 还让他们自己思考讨论, 去寻求答案。又如, 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 让学生思考: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 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为什么这样, 引导学生由果溯因, 可以活跃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在质疑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 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引导求异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方法为基础, 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 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积极鼓励学生对传统观念进行大胆怀疑, 进而推陈出新。在教学中, 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 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 提倡一文多解、一题多议, 发展创新思维。

四、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 想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在语文学习中,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可以有很多, 还可以抓住结尾, 引导续想。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 余音不绝, 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 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 引导推想。例如在学习一年级课文《坐井观天》后, 有这样一个课后问题:青蛙跳出井口后, 会说些什么?我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它和小鸟的对话,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在其后的课堂交流中, 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了青蛙会向小鸟道歉, 或者会感叹天的无边无际、更或者会羞愧地再跳到井里等。答案有很多种, 但是每一种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有些课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文, 蕴含着创造思维培养的许多因素和良机, 教者可根据体裁特点,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展开科学而合理的推理。如一年级有一篇课文叫《兰兰过桥》, 课文中通过兰兰过的桥给我们展示了兰兰的爷爷设计的几种新形的桥。在学习完课文后, 我针对课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桥梁设计师, 你会给大家设计什么样的桥呢?带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回家设计桥梁图形, 并在第二天上课时, 让每个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桥。虽然有些画画的并不美, 有些想法也很幼稚, 但其中涌动的是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和他们这个年龄对未来桥的一些想象。小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索和良机, 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 把握培养良机, 引导主体参与,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这需要教师发挥学科优势, 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参与实践,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超.提高语文素养发掘创新能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初探[J].保山师专学报, 2005 (4) .

[2]陈所粉.小学语文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尝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 (4) .

[3]赵文婷.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 2009 (8) .

[4]李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7 (9) .

[5]张勤.浅析主动性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华章, 2009 (7) .

上一篇:分公司计财部述职报告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 暑期三下乡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