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选7篇)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论辩艺术。
3、通假字:颁斑、无毋、涂途。
4、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学设想】
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2、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
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择方式:
⑴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⑵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⑶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⑷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⑴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⑶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⑷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诵读第1段。
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
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
3、诵读第2、3、4段。
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
(第一课时完。)
五、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
注意背诵技巧。
六、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诵读第5段:
措施效果
1,不可胜食也。养生
2,不可胜食也。丧死――→王道之始
3,不可胜用也。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2、诵读第6段:
措施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着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诵读到7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七、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八、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我们知道,本文记录的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对话,既然是对话,就应该有问答。有问答,那谁问谁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等都应该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探讨与学习的。对于这篇文章,本人觉得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进行解读:1.文章中梁惠王之问的实质是什么?孟子又给出了哪些建议?2.孟子是怎么(通过什么方式)让梁惠王明白这些道理的?3.从中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孟子?而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以下三个方面:为王之道;为言之道;为人之道。
先说为王之道。梁惠王劈头就说自己对老百姓是如何好,不是移民就是移粟,但是结果呢?跟邻国一比,自己的百姓也没有变得更多,邻国的百姓没有变得更少,这是为什么呢?不难看出,梁惠王之问其实就是关于“为王之道”的,即统治者怎样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那么孟子对这个问题是什么看法呢?孟子认为,王道与霸道不一样,王道应该从仁政开始,应该以民为本。所以他向梁惠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文章后三段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顺应自然。孟子说,应该让百姓有时间去耕种,那样才可以有粮食吃,很密的网不能进入河里,那样就有鱼吃了,斧头也要按时进入山林去砍伐木材,那样木材就可以用不完了。细细想一想,这些不就是要求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吗?不就是要求我们顺应自然规律来进行生产生活吗?一旦做到这些,国王就可以让百姓的生活没有顾虑了,百姓没有顾虑了,“王道”就可以说是开始了。
其次,改造自然,实行教化。那是不是做到顺应自然就是王道了呢?孟子觉得还不尽然,前面只是尊重自然,而仅仅这样还不能算是王道,还需要改造自然,毕竟自然不能提供的还有很多,所以他又说了第二方面:要在五亩大的土地上种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衣服穿了;蓄养鸡狗猪这些牲畜,而且不能耽误他们繁殖的时机,这样百姓就有肉可以吃了;百亩大的土地,按照季节去耕耘播种,数口之家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这些措施跟之前的是不一样的,它着重是要求人们去改造自然,种桑树、养牲畜、种庄稼,已经不是靠天吃饭了,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除此之外,孟子觉得还没有达成真正的“王道”,因为要想让老百姓真正安居乐业,还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所以紧接着孟子就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说明人们已经从温饱转向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么如果国王做到这样,老百姓就可以不饥饿、不寒冷。最后他说:“做到这样不能称王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此时的孟子说得是多么自信,多么斩钉截铁。
那么是不是做到“改造自然,实行教化”就可以“称王”了呢?是不是他们的对话到此就结束了呢?此时的梁惠王就这样“善罢甘休”吗?就这样听从孟子的“教诲”吗?文中虽然没有把梁惠王的质问说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对孟子之前的一番劝说与建议,他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非我也,岁也”。他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都不是我的原因,是年岁不好,是收成不好,所以老百姓受苦受难”。针对梁惠王推卸责任的言辞,孟子却是据理力争,言辞犀利。他说,诸侯家的猪狗吃人,主人却不加以制止;遇到路上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看到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错,是年成不好”,这样做跟杀了人然后说“不是我的错,是兵器的错”有什么区别呢?大王只要不归咎于年成,而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你的!如果天下的百姓都来归顺,王道就真正实现了。这就是第三方面:改变自我。
由“顺应自然”到“改造自然”再到“改变自我”,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但是不是当时的梁惠王就可以明白呢?或者说孟子是怎么让梁惠王明白的呢?这就涉及到孟子的为言之道。
梁惠王开始提出问题的时候,孟子似乎就已经知道了他的意图,但是他没有直接说,而是拐了一个弯,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做比喻吧!”接着就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让梁王回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自己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解答问题的话筒交给了梁惠王。此刻的孟子是何等的聪明,何等的机智。他深知,梁惠王作为国君,作为打仗高手,明白的东西比自己不少,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梁惠王肯定不能说“五十步笑百步”是对的,因为这样也就是承认自己发动战争、征调百姓是对的。梁惠王忽略了,虽然他对老百姓也不错,尽心尽力,可是他不知道他的那一套是霸道思想。小恩不可能让百姓幸福,更不可能让国家发达,让王位稳固。可以说,这就是孟子的“为言之道”,旁敲侧击,让梁惠王在不经意间知道自己的主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紧接着,他在为梁惠王提出建议的时候,频繁运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阐明“王道之始”连用了三组排偶句,论述“使民加多”连用了四组排偶句,无形之中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让对方无话可说,想必当时的梁王应该也是比较“狼狈”的。
除此之外,在最后指出梁惠王“罪岁”的时候,孟子依旧是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他把统治者怪罪年成不好与杀了人却怪罪兵器作对比,这样一来,梁惠王听了之后感觉上比直截了当地说应该会舒服一些。
人教版解释的思路是: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这样解释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因文生义。《孟子梁惠王上》共七章,其中确实有几处比喻,比如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好杀戮的君王,比作盼望的七八月间救命雨水的禾苗。孟子用“禾苗”比喻百姓,用“雨水”比喻君恩,这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这两个比喻相互照应,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到第五章“寡人之于国也”中“请以战喻”,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过是程度较轻却讥笑别人。根据文意,把“喻”翻译为“比喻、打比方”似乎也颇合情理。其二,古文注释家释义为比喻。如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一向以注释准确著称,是当代《孟子》读本之一,在学术界中享有盛誉。在《梁惠王章句上》一文中:王好战,请以战喻。译为: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喻吧。再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孟子文选》也解释为“比喻”。其三,因人生义。孟子的门人曾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使用比喻的有93章,一共使用比喻个数159个。所以孟子散文善用多样的比喻,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与人们习见的事物作比,用直观感觉,因势利导,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顺理成章地达到传播仁政思想的目的。孟子独有的劝说特点让这个“喻”的释义成为比喻。可孟子好用比喻并不意味《孟子》中出现的每一个“喻”字都是“比喻”义。如《孟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其中“喻”释为“知晓,明白”。
这里的“喻”究竟是不是“比喻”义?我们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考释。
首先,我们要看“喻”从何处来?这需要我们探寻一下“喻”的源头。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并未见“喻”字,既然我们见到的先秦文献中存在“喻”字,该书却未能收录,原因是什么?笔者在该书中找到了形体相关的“俞”、“谕”二字。《说文》【卷八】【舟部】:“俞,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很明显《寡人之于国也》中“喻”字与水、舟无关。《说文》:“谕,告也。”有一篇关于解释“俞”字的文章,它从以“俞”为声符的诸多形声字入手,调查其共同的语源义。而“喻”字恰恰在这一组形声字中。它总结了含有“变动不居、畅达前行”意义的字,其中就有喻和谕;而“谕”字排在“喻”的前面,可见彼时“谕”使用更多且“喻”同“谕”。《集韵·遇韵》:“谕,《说文》:‘告也。一曰晓也,亦姓。或作喻。”《广韵·遇韵》:“谕,譬谕也,谏也,又姓。”“喻,同上。”《说文·言部》:“谕,告也。”《类篇·言部》:“谕,《说文》:‘告也。一曰晓也。”又口部:“喻”。这几个证据证明了“喻”是“俞”的声符字,也是“谕”的异体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晓谕人者,皆举其所易明也。”在古代汉语中,晓是明白、知道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告也”。在先秦汉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晓的意思;对于“王好战,请以战喻”,汉代赵岐的《孟子注》说:“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喻解,就是说解,开解之意,用战事来使您明白。喻并不是比喻、打比方的意思。所以,歧义也就产生了。那么,比喻之义从何处来?喻通谕,譬喻亦作“譬諭”,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现在一般称为比喻。如《荀子·非十二子》:“辩説譬諭,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姦説。”这也是“比喻”义最早出现的地方。它使用的范围是辩说,作用是委婉劝谏或顺礼义。《寡人之于国也》正是孟子劝谏梁惠王实施王道的辩说,请以战喻的“喻”字解释为“比喻”无可厚非。
在现在能够看到的文言材料中,“喻”字出现并不多见,它的解释现今已分为四种,一为《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皇疏(南朝皇侃所注《论语》)解释为:“喻,晓也。”即明白。二为《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解释为“比喻”。三为《淮南子·修务训》:“故作书以喻意。”解释为“表达”。四为《礼记·文王世子》:“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解释为“告知”,同“谕”。现代汉语用并列(联合)的构词法将比和喻组在一起。现代汉语词典中,喻的含义被分为四类。其一:说明,告知。如晓喻、喻之以理、不可理喻。其二:明白,了解。如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三:比方。其四:姓。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可以得出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喻”字应解释为“说明”。由于古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中学文言文的解释常常有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古文注释家常常采用“两说并存”或“亦通”的办法,这对教学是否有益仍待商榷,我们只能补充新的证据进行考察、辨析,提供不同的可能性,以益于注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周国瑞.中学古诗文注释汇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7]程翔,郑晓龙,严寅贤,翟小宁.特级教师高中文言文译解(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刘凌.释俞[J].兰州学刊,2013,(9).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H].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
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 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ye 数罟不入闯 gǔ wū 衣帛yi 鸡豚狗彘zhi 庠序xia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数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闯(《寡人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互动设计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互动设计5]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互动设计6]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例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例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例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例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 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读cù,密)
发
(1)百发百中(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穷兵黩武(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4)草木皆兵(兵士)
胜
(1)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孟子答疑: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2.使“民加多”的措施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内,文言文中,河都是指黄河,河内,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地方。这个地方,注意一下“凶”这个字。在这里是指谷物收成不好,也就是荒年。则,连词,解释为那么
也就是说 黄河以北的地方荒年的时候,那么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移到河东,同时还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
3、河东凶亦然。
然在这里应该是 代词,这样。哪样呢?我们把其语义补清楚就应该是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如果是黄河以东发生荒年的时候,也是这样做。
4、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察,考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这句话里面有两个之字,第一个,应该是结构助词,的。
第二个,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么用心的。
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 在这里是副词,更 的意思。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加呢,应该解释为 动词,增加。
可是那些国家的百姓并不因此变得更少,我的百姓也不因此而变得更多。为什么呢?
那么在第一段话里面,孟子与梁惠王是围绕哪个问题来展开他们之间的对话的?
回答:民不加多(多媒体)
古人为什么那么强调人口数量之于国家的重要呢/ 答案: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在当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文化上是百家争鸣,政治军事上是战争频繁。那么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需要很多人的。而且本来人口就有限,还要把大部分的壮丁都征去打战,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就会削减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进而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粮草,财政等问题。所以人口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梁惠王迫切地想要增加国家的人口数量。
PPT问题2:在提出“民不加多”前。梁惠王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是怎样呢?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对于国家,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可以说已经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但是呢,结果怎样?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那对于梁惠王来说,肯定觉得是十分郁闷了,这也太不公平了!这个时候,他很自然的就产生这个疑问,为什么会这样?
板书: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2——4自然段
接下来,孟子针对梁惠王的这个问题,开始分析原因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谈一下,孟子分析原因的内容应该是哪些文段?(齐读第2到第4自然段)孟子有没有直接阐明他自己的观点呢?(有没有直接说民不加多是因为什么什么呢/)没有!而是设喻,打了一个比方。既然梁惠王喜欢打仗,那孟子就从他喜欢的事情说,1、“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请敬副词,请允许我以:介词,用
喻:名词作动词,打比喻。“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填”是一个拟声词,形容鼓声。然”在形容词尾,„„的样子。“鼓”名词作动词,敲鼓。之(音节助词,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有一种追求整齐、对称的倾向,它是求同文化,语言也是一样,以求偶为美。我们看这个地方,“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前后都是四个字,如果在这里换成“填然鼓,兵刃既接”,就不美了,那再加一个字,这样念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后文中还有一个鸡豚狗彘的例子。豚与彘都是指猪,但这里却硬把三种动物说成四种。为了追求四字格,所以把猪用不同方式说了两遍。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战鼓咚咚地敲响,双方兵器已经撞击交战。
3、弃甲曳兵而走
“走”是一个古今异义词。逃跑
今义是 走路 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这里这个“而”表修饰)
4、或百步而后走,或五十步而后止
我将哪个字作为固定词读出来呢?
或
这是一个固定词组 或„„或„„
有的„„有的„„ 这句话怎么翻译呢
有的人跑了五十步,有的人跑了一百步。
5、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介词,凭借 凭自己跑了五十步,笑别人跑了一百步。说哎呀,你是逃兵。
6、则何如
则:那么
何如:怎么样?
喻是设好了,这个地方实际上呢,也相当于设下了一个圈套。让梁惠王自己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一看梁惠王的反应如何。“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只是„„罢了
是„„也:这是„„呀 只不过没有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梁惠王的回答不知不觉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时候,孟子继续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 通 毋 不要
多于邻国:介宾短语后置,也可以说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它的语序。
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孟子非常巧妙地利用梁惠王喜欢打战的心理,设了一个圈套,套住了梁惠王。从而轻而易举地得出了一个结论:他所说的尽心也,就是移民移粟这样的小恩小惠,在本质上跟邻国为政是没有区别的。就像五十步和一百步,只有程度上的轻重不同而已,本质上是一样的。板书:孟子设喻揭示原因:以五十步笑百步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地过度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问题: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包括几个方面。PPT 请同学一起朗读课文剩下部分的内容。回答问题 回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问题:王道之始 有什么要求呢
回答: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密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
胜:尽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代词,这样
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
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
丧: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这样便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没什么不满的。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是王道的开始)
这一段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也就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那“王道之成”又应该如何来做呢?它的具体措施又是什么?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之: 结构助词,的 树:栽种,动词
之:代词,指五亩之宅
以:介词,用
衣:名词做动词,穿。
齐声翻译:五亩大的宅院,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
2、鸡豚狗彘之序,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齐声翻译:鸡、狗、猪的喂养,不错过他们的繁殖周期,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齐声翻译:每户百亩大的土地,不错过农业生产的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
4、谨xiangxu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申:反复告诉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齐声翻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地告诉学生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假 斑
负戴于道路:介宾结构后置句,也就是状语后置。于路上负戴。
齐声翻译: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这样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之”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了“有”的前面。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四组排比句。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从养民到教民。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提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请大家齐声朗读出来。最后一段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这里有两个食,第一个是动词,吃;后一个是名词,食物。检:制止,约束。涂:通 途,道路 殍:饿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百姓的东西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岁:年成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同„„有什么不同呢 兵:兵器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则,那么
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到你这里来了
这段话批评了梁惠王归罪于年成,推卸责任,阐述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
板书:孟子主张: 行王道
那么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大家觉得孟子这个人怎样啊?(可以说是一谈话高手了。)
答:很善于引导对方,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使对方落入自己设置的圈套中。就像梁惠王,起初还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治国是“尽心焉耳矣”。但孟子轻描淡写的一句“以五十步笑百步”就让梁惠王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孟子从而从容不迫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总结:孟子认为梁惠王要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实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要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季节。然后还要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上,倾心归附。至此,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王道可成。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板书: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 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对比)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一、迂回曲折, 巧设譬喻。
谏诤君王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直谏;一种讽谏。这正如配药, 一种话如极苦、极涩的药, 难以下咽, 听者若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倒还好, 否则一个直言不讳, 一个讳疾忌医, 则项上人头不保者大有人在。但另一种话如良药裹了糖衣, 吃起来毫无苦涩感, 既可治病, 又使病人极愿服用。孟夫子就是位“高超的药剂师”, 他的专长就是把药做得有滋有味, 使用药者乐于接受。
孟子清楚的知道要改变对方的立场, 首先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取得对方的信任与认同, 而后再引导对方走上自己的立场, 这是孟子辩论技巧的关键。
《寡人之于国也》中, 当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与国也, 尽心焉耳矣”, 但不明白何以“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时, 孟子并未直接给他泼凉水, 而是把话题转到梁惠王感兴趣的“打仗”上。孟子在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时, 一步步把惠王引入自己预设的“陷阱”, 直至惠王顺理成章承认五十步“是亦走也”时, 孟子才正式提出“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即梁惠王对百姓的小恩小惠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 实际上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在与人对话时, 常常诱对方进入一个与对方所犯错误相类同的环境中, 而这个环境往往又是根据对方言行设计出来的简洁形象的模拟氛围, 这样对方所犯的错误也就显而易见了。文中孟子就以模拟的故事情景迂回曲折地批评了梁惠王的治国现状, 并促使他改变, 这就为下一步提出如何实现“王道”埋设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一柔一刚、宽猛相济。
孟夫子谈话的艺术高超处就在于他能够综合几种方法, 多管齐下, 使对方心悦诚服。如果在谈话中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还犹豫不定、彷徨顾虑时, 就需要以气势宏大的思想来激励他, 以敏锐透辟的说理来启发他, 以旁征博引的广博折服他, 以滔滔不绝、精妙绝伦的语言感化他。
孟子一句“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疑有别于前面设喻式的循循善诱, 而改为强有力的诘责和迎头痛击式的批评, 粉碎了惠王的自以为是, 一柔一刚, 恰到好处。
接着孟夫子开始给惠王提供实现“王道理想国”的具体方案:王道之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养民政策)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教民政策) →王道之成。其中如何“养民”和“教民”, 是孟子实现“理想国”的重点。他在谈到“养民”时, 连用三组“……不可胜……也”的排比句式, 阐述了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及要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孟子又进一步通过四组排比提出教养百姓的观点和方法。整个行文气势浩然、逻辑严谨、纵横恣肆, 至此孟子的“仁政蓝图”触手可及, 令惠王怦然心动, 迫切希望实现王道。
然而孟子到此并未欣然鸣金收兵, 而是顺水推舟地针对惠王自以为已“尽心”的心理, 运用比喻“刺人杀之归罪于兵器”来驳斥他的“路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荒唐。在前文委婉道来的基础上, 这里水到渠成、直截了当的痛斥, 如晴天霹雳、当头一棒刺激着梁惠王的神经, 使他真正明白如何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前后一柔一刚、宽猛相济、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