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知足散文(精选15篇)
什么是知足,什么是不知足,这个概念存在人类的生活,体现于人类的生活中,与每个人感观的思维并存。可谁有能诠释其中之奥秘。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不知足推动的所在。要的就是不知足,永不满足的精神。
从我国两弹一星,到神六、神七的成功的返回,都可以证明不知足中,推动了科学在不断的攀登、探索、创新。
社会的大家庭里,不知足的人们每天都在紧跟潮流前行。
否则,那些与时俱进的人群,在你住足回头的一瞬间,就超越过去,而且比你做的会更好。
在自己的小家里,不知足,表现的那是淋漓尽致。
为了改变家里的条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不知足中做着努力,工作辛苦的付出,换来了物质、精神的享用。奋斗的同时,间接或直接的回报,驱使你会再一次的不知足,明天还会再接再厉去创造。
一个小家的知足,存在于个人的境界里。有家人的牵挂、关爱,与那些孤苦伶仃的人比,我们要知足的去爱护和珍惜,去孝敬我们的长辈。
家里有一个爱你的.伴侣,家里就会洋溢着生活的甜蜜,在爱与被爱中,我们知足的去享受幸福,婚姻就不会有偏差,相濡以默的生活会冲淡一切寂寞,活的更充实。到垂老的时候,你会更加的知足。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那要看到事物的全面,不是片面的来看。不要玩世不恭的不知足,更不能怨天由人的不知足。那是一个心里的平衡。总觉得自己生活在苦大仇深中,永远也乐不起来。心底无私天地宽,那才是知足常乐的根本。
每个事业都起点于不知足,我们如果知足于一美圆的生活,就不会拥有更多的财富。就不会有第二个比尔盖茨。也就是一个永远当不了将军的士兵。
该知足就知足,该追求就追求。
“知足”,满足也!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确实能产生一种快乐。有道是“物欲无底”、“贪心不足”,从这层意义上说,“知足常乐”不失为一种人生哲理,值得赞赏和倡导;从健康角度讲,“知足常乐”更是被事实证明了的长寿之道——“乐者寿”,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然而,从更深一层意义,或更高一层愿望来说,真正的“常乐”,不是“知足”,而是“不知足”。“不知足”才能真正的常乐。乐者寿,故“不知足”者,亦健康长寿。“不知足”,同样是被许多事例证明了的长寿之道。
“知足常乐”,乐在满足,乐在无忧,乐在平淡,乐在恬静,健康长寿自然不言而喻。“不知足者常乐”,则乐在奋进向上,乐在拼搏,乐在创造,乐在不断取得的成就之中。有如此心态的人,自然永远是朝气蓬勃的,即使人老了,心也不会老,如此,健康长寿也就在其中了。香港的李嘉诚在事业上早巳“足矣”,可他仍视拼搏为乐趣,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就,获取人生一种又一种乐趣。尽管李嘉诚已过古稀之年,但仍显得那么年轻,那么精神。
俗话说:“学无止境”。的确,知识是没有穷尽的,而世间也无所谓天才,只可是是平时的仔细加勤奋罢了。所以,我们应永不知足于已学到的知识,而要不断学习和开拓创新新的知识。
是谁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其中,“学海无涯”是正确的,而“苦作舟”就不对了,为什么非得苦呢?学习知识怎样会苦呢?不知足地学习知识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何乐而不为呢?
我爱读书,尤其是那优美如诗的文笔,那抒情而完美的散文,令我为之陶醉,为之着迷;那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都渗透着发自内心的,深邃的感情,都流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令我为之感动,为之热爱。
曾记得,多少次在文海里遨游,多少次徜徉在文学的天空,当每一幅诗情画意的风景图展此刻我的眼前,我的内心都是如此得愉快、明净,使我感到万物都是如此得完美,世界是如此富有生机……
读书使我心境舒畅,陶冶了我的情操,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审美本事,消除了我的烦恼,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和生机,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我们还要不知足于眼前的事与物,不目光短浅,应有鹏程之志,不要做井底之蛙。不知足于知识水平中等,经过不断的努力,使你提高显著;不知足于已学的知识,进取进取,认真探索、阅览以及学习,使你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开拓你的视野,增长你的见识和智慧:不知足于现状,发奋努力,使你满载而归……
这是一个老调常弹的话题。谁都知道知足能常乐,但要做到这点,却并非容易。
小时候,是计划经济市场。一切都是凭票购买。只记得那时粮食特别紧张,在我家,一天三餐,其中两餐就是喝粥。常常上学也感到饥饿难耐。逢年过节或来客人,才有一盘红烧肉。吃饱喝足了,搬张小凳子,与几个邻居一起晒太阳,甜蜜地打着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的羔羊。感觉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现如今,时代不同了,温饱不愁了,条件好的还时不时山珍海味。但人却活得不那样的单纯了。别人吃山珍海味,你家常便饭,你住高楼大厦,别人却住高级别墅。你工资涨了,别人是千万富翁了。你坐着公交车上班了,别人却开着豪华轿车。于是,你感觉自己好累,感觉现在的日子真不好过。感觉永不知足。
曾经有人对我说,你不漂亮,但很可爱。我听了,当时心里极为不舒服。虽然也知道自己长相一般,但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貌美如花,都希望得到人们真诚的赞颂。经别人嘴里这样直接说出来,我心里难受极了。后来细想想,人无完人。我平凡,但如果我能在自己生存和生活的环境里,大部分人能容纳你,接受你,小部分人能善待你,喜欢你,有那么几个人能牵挂你,真爱你,这便也是幸福的。
知足在哪方面呢?当然是生活中了。现在国家在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如果你去问阿公阿婆,他们幸福吗,他们肯定会咧嘴微笑,激动地说:“幸福,幸福。”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满足了。想当年,吃了上顿愁下顿,而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你怎么能不知足呢?如果你不知足,想要更奢侈的生活,那么,你就会对当今社会产生厌恶和不满足心理,就会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
当然,人不能只懂得知足,还要学会不知足。这点不知足应该在学习上。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要不断阅读书籍,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这里必须要有一丝贪欲了。如果你毕业后出社会就说:“我已经读了许多书,足够了。不要再读什么书了。”那你便是一位不合格的求知者。七八十岁的老人现在都在读书看报,觉得自己知道的还很少呢,你现在就不学习了?人要不断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知识就像一种使求知者吃的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已经饱了,那么不出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仅是沧海一栗。
量身定做一定要演
电视剧《巨浪》视角独特,首度聚焦于战地摄影团这一鲜少被表现的群体,以一代青年学生在历史洪流中的成长蜕变为故事主线,讲述了北平进步青年昊鸿运(张博饰)、高海薇(韩雪饰)、宋玉泉(印小天饰)、林曦(金晶饰)等人接受革命洗礼,投身抗战洪流,来到晋察冀根据地组建抗日宣传摄影队和画报社的故事,并以摄影团这群年轻人的视角和经历巧妙勾连起“一二九运动”、“平型关伏击战”、“百团大战”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以小人物视角展现宏阔历史。
张博在剧中饰演吴鸿运,谈到这个角色,张博表示,是两个方面吸引了他,“这个角色是导演苏舟力邀我来演的,他说有点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个北京人角色。因为我之前一直没有演过—个真正的北京人,而且是北平的大学生,还是在胡同中长大的,这和我的经历很相似,我很喜欢。同样吸引我的是角色的身份,我是一个喜欢挑战冷门职业角色的演员。我演过排雷战士、飞机修理师等等。而战地摄影师在电视剧中好像没有表现过,我就毅然决定一定要演。”
生活中是摄影爱好者
该剧以老一辈革命摄影家沙飞、吴印咸等人为原型,塑造了吴鸿运等青年战地摄影师的形象,对此,张博说:“拍摄前我看了很多他们的资料,也看了国外的战地摄影师方面的介绍,看完后,觉得战地摄影师是一个了不起的职业,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是一些精神,而不单单是一些摄影手法。”
生活中的张博是摄影爱好者,对于摄影有相当研究,他说:“战地摄影和咱们拿着相机拍照片儿是两概念,战地摄影随时可能没命的,它要求摄影师具有专业性的、能掌握最生动鲜活动态,有纪录片式的摄影技巧、能力和审美。我生活中拍摄的东西静态偏多,但通过这次演出让我对动态的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像是在看一本会动的书
由于《巨浪》表现了抗战中的多部重大战役,所以拍摄起来非常的艰苦,张博说:“我拍摄的电视剧中,谈到辛苦,这部戏可以排到前三名,我们是冬天拍摄的,在山东临沂,那里非常的冷。后来我们又到了南泥湾拍摄,还有开垦荒地的戏。战斗方面,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等等,很多重要的战役都经历了。这是在战争戏中我经历的重大战役最多的一部。”
拍摄时张博常常感受到一种穿越感,“剧中大多的事件和人物是历史上真实的,只有我饰演的吴鸿运、印小天饰演的宋玉泉等四人是虚构的,剧中,我的角色和林彪、聂荣臻、彭德怀、张自忠等人有接触,参与战役,担任摄影师,留下珍贵历史照片。所以我感觉好神奇。”
张博收获巨大,“这是我第一次拍这么大场面,有这么多大战役的戏。我感觉重新走过那一段历史,对历史上这些名人名将都有一个重新的认知。我像是在看一本会动的书,不像我演光绪,演古装戏那种感觉。这部戏让我感觉更真实。让我更体会到现在美好生活是当时有那么多^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回来的。”
眼睛受伤差点会瞎
在这部戏中,张博受了一次意外的伤,他后旧但不后悔拍摄这部戏。在一场和敌人厮杀的戏中,道具用的人工血浆意外崩进张博眼睛内,其中含有的大量刺激性成分导致他当即眼角膜灼伤,张博说:“这算是这些年拍戏中受伤最严重的一回了。血浆,那个血浆,不是化装的血浆,而是道具的血浆。它差不多直接整碗全部泼到我眼睛,算是工作失误。当时我本来想坚持,但眼睛疼得实在不行,他们赶紧把我送到医院。大夫说幸亏来得及时,如果再晚个一两个小时,就不是轻度眼角膜灼伤,而可能瞎了。我非常后怕。”
说实话真没觉得自个火
今年张博在荧屏上霸屏,分别有他主演的《金战》、《出关》、《纵横四海》、《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坐88路汽车回家》、《巨浪》六部电视剧播出,问他感觉如何,有没有成就感,他说:“也是赶上了。说实话,有成就感。因为像《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坐88路车回家》反响还都不错,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付出没白费。所以今年确实对我来说还是挺不一样的,新戏不断的出,但是我倒没觉得有什么太多的变化,因为我喜欢这个行业。好多人问我哪部戏是你最满意的一部,我老说是下一部。我是一个不知足的人。我想创造出真正能脍炙人口的角色,虽然我知道这个很难。”
张博刚刚完成了中韩合作的大型电视剧《封神》的拍摄,剧中他饰演武王,这是他继《新三国》饰演孙权五年后再一次登上古装剧舞台,他说:“《封神》是我们‘三国’再聚首,我跟于和伟、罗晋一起演的,是朱苏进老师的剧本。”
作为年轻演员,张博能有这样的成绩,是不是算火,他说:“说实话真没觉得自个火了,只是播的戏多了点。我不是一夜明星。我是实实实在在的一个演员,还是要拿作品拿角色说话。老实做人踏实一步一步走,该火的时候自然就火了。是金子就会发光,因为你是金子。我希望静下心来好好演戏,拿出更好的作品面对大家。”
在厦门这个薪资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几近不成正比的城市里,
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
身挎通勤包,一手拎着笔记本电脑,另一手端着外表精美的餐盒(里面是白领们自备的午餐),
或是奔走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饱受烈日的洗礼;
或是穿梭在摇晃不定的公交车中,强敛生怕因急刹车而人仰马翻的恐惧;
亦或是在电梯口焦急等待,而后使出浑身解数挤进仅有3、4平米的轿箱,任凭在里面挥汗如雨或是让汗水沁湿衣背,这都只是为了能赶上上班签到的末班车
……
为生活奔波的疲惫,
为生存现状的担忧,
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困惑,
因职场陷阱的恐惧。
疲惫、担忧、困惑、恐惧无一不在他们的脸上显现。
相比他们,
对于在厦门的地图上还能找到自己老巢的我来说,
已是值得庆幸的了。
看到城市中每一位为生计奔波游走的人,
再看看自己现在的生活环境,
已没有任何怨言了,
当然,也不能让自己有任何怨言。
因为,在这里,
我有一个始终能为我遮风挡雨的避风港。
那么
当生活没有怨言的时候,就用心生活吧!
不知足让你变得更成功?
最近一项新调查颇引人注目,其结果显示:“略微的不满足”事实上会让你变得更成功。当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太过分时,他很难真正感到幸福。
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的时候,是怎么预见到21世纪的美国人会围绕“追求幸福”这件事团团转呢?这位美国的“建国之父”当然不会预见到,今日美国人每年花费数十亿美元,用在成堆的讲述自我修养的书籍、录音带以及DVD等产品上。我们从中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觉得自己有些幸福的人们,想要更幸福一些,而且他们会把大量支出花费在“让自己更幸福”上面。
成功却不幸福?
不过,“过分幸福”真是件好事吗?当然没有人会把绝对的痛苦当作生存的“养分”,可要是无止境地寻求充满勇气和阳光的快乐生活,是不是有些危险呢?或者换种说法,人们是否对“幸福”的期望值过高呢?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察觉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有个研究团队甚至已开始通过收集、分析大规模数据,来对此问题进行考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快乐研究专家们决定对两组人进行比较:一组自觉已非常幸福的人们;另一组则是自觉“适度”幸福,即认为幸福状况有待提高的人们。
为简便起见,我们暂且把以上两组人分别称为“非常幸福组”(the Blissful)和“适度幸福组”(the Contented)。心理学家并不对人们“变得幸福”的短暂时刻感兴趣,他们更在意幸福的稳定状态,即:人们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总体判断。有一次,研究人员对这两组分别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与人长久的亲密关系、教育状况、职业生涯、工资收入、公民事务以及慈善事业等等。
不出研究者们所料,他们发现和“适度幸福组”相比,“非常幸福组”拥有良好、持久人际关系的可能性更大。他们预测,并有分析显示,对自己生活感到不太幸福的人们,总的来说会有更大动力去做一些改变。与之相反,感到自己已非常幸福的那部分人,可能会对伙伴或朋友有更多依赖,这当然会对巩固彼此的关系有所裨益,相应的,他们感到更幸福也就很自然了。
“可怜的8000美元奖金”
可是,在教育状况、职业生涯以及工资收入等方面,显示的结果却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那样。比如说,在只针对学生的一项研究中,“适度幸福组”对学业更有责任心,
他们很少逃课,成绩也更好些。等到他们进入职场以后,“适度幸福组”的学历要更高,并且他们在事业的发展上也比“非常幸福组”更成功,同样他们的钱包也会更鼓一些。对一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追踪调查就证明了这点。当时在学校里感到很幸福的学生,后,即在他们37岁时,年收入要比他们“沉闷”的伙伴少大约8000美元。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让我们好好想想。你应该知道有一种情况叫做“略微的不满足”。一个从未被完全装满的瓶子,会总想装得更多。这种“略微的不满足”状况对“适度幸福组”来说是种优势,会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强竞争动力。简单来说,就是“略微的不满足”会激发人们成功。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可怜的8000美元奖金”现象。
“略微不满足”的人参加政务
在政坛上,这种情况也比比皆是。心理学家发现,“非常幸福组”比“适度幸福组”较少参与政治事务。参加公民事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衡量标准之一,所以当你刚看到上面的结论时,可能会觉得奇怪。不过这里同样有一个确定的逻辑:脾气不太好的人可能会视世界为不完美的,是需要改造的,所以他们要去做点什么去修补这些不足之处。或者还可以这样说:积极的态度和与大家保持一致,会让人们成为很好的伙伴,也会让他们成为乐于遵守社会公约的好公民。当然这些人也就不太会有想要改变世界的想法了。
“知足”的人参加公益
调查结果中最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与慈善事业有关的研究。正如12月出版的《心理科学》上报道的那样,当研究者问及有关志愿者工作的问题时,他们原以为答案会与政治事务的调查结果类似,即:那些不安生的、不满足的、总觉得世界需要改变的“适度幸福组”成员,更有可能有动力去做志愿者。可事实恰恰相反。研究者们发现,相比较“适度幸福组”,“非常幸福组”更有可能花时间和精力去无私地做一名志愿者。这样看来,志愿服务与工作、政治事务不太一样,它里面包含有更多友爱,它需要的是一种无私的爱心,而物质需求相对而言并非那么重要。
要记得我们一直以来都以为“非常幸福组”并不是那些“不断向上攀升的人们”,他们只是我们身边一些自觉最幸福的普通人,而被我们称为“适度幸福组”的那些人,其幸福程度事实上也比平均水平高一些。
可心理学家的这项研究告诉我们,“适度幸福组”“孜孜不倦”争取的那些东西,其实是无意义的,而且还有可能有害,特别是当他们追求幸福过于“变本加厉”时。
1、此枚“唯吾知足”钱就是花钱。
正面四字为“隹五矢止”,即四字共用一个口字,从右向下旋读是“唯吾知足”,从上向右旋读是“吾唯知足”。径3.8厘米,重7克左右,黄铜,制作精良,钱文以篆书入手,排除了楷书给人的生硬感,不落俗套。背面篆书“纫佩”两字,取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诗意,表示此钱是用来佩戴的。纫,连缀,佩,佩饰。喻意接受了别人的恩惠或教导要铭记在心,不能随便忘记。和正面的唯吾知足相得益彰,即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无所欲求的人生追求。
2、此钱为古人的智慧,四个字都少了一个“口“字,分列上下左右,众口借一口之意。而“唯吾知足”四字,意义深远,讲究一种平和、知足、感恩的中庸思想,众字用一口,也是暗喻,“少说、少言、少用口、而少是非”之意,可谓钱之大成。
3、此钱有钮,为明末清初,天地会专为其首领挂佩者而铸造的“唯吾知足”钱,其意思是告诫佩者要严守天地会内秘密,凡会内秘密,只能天知、地知,“唯我知”足也。天地会起源于明末清初,活跃于全国各地,其宗旨是“反清复明”。首领们将此钱佩于衣衫之上,可起到天天警示的作用。
此钱的构思真使人叫绝!一是“唯吾知足”四字一般不易懂得读法而正确读出;二是即使读出,往往将“知足”连读,难解天地会真正用意;三是我国民间凡绝密之事,常称“天知、地知、我知”,此錢明镌“唯吾知”而隐去了“天地”二字,会名也就隐藏其中了。万一此钱落入统治者手中,亦因难解其中奥妙,从而保全了佩者,真可谓构思巧妙。
天地会“唯吾知足”钱,铸量极少,传世仅数枚。钱文有篆体,铜质精良,书法秀美,使人爱不释手。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后互换了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原因可想而知,一只因饥饿而死,另一只因忧郁而死。也许很多人会笑话这两只老虎:明明活得安逸自由,却不足,硬是觉得别人的糖比自己的甜,结果被对方的糖噎死了。
动物既如此,何况是人呢。
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看到了及至: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做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包厢就好了。
有位置的站着,有座位坐着,有卧铺躺着,这是多么好呀,但人却总喜欢不停地向上爬,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也一直想着,这多影响心情啊。为何不欢喜着:我有地方站,我有座位坐,我有卧铺躺?!
小时候,当我已经拿到了一个月饼后,仍不知足地哭闹着,因为我想再要一个。奶奶会和蔼地说:“乖孙女,你哥哥姐姐们有的没有,有的才只有一半,你都拿了一整块了,还不知足啊!应该高兴了。”
姐姐看到我拿了一块,她也哭闹着要一块完整的月饼,奶奶仍用那和蔼的语气对姐姐说:“让着妹妹,她还小,你看,哥哥都没有,你要知足喽!”
大哥哥吵着要月饼时,奶奶微笑了,说:“我们闽南语有句话:人比人,气死人。你不要跟着小妹们比,让着她们。对不起,奶奶这次买少了,下次补偿你,再说了,从小到大你吃的月饼比妹妹还多,你前天才吃了。该知足了。”
听了奶奶的话,我们都知足了,笑了。
“娇……”外婆的呼唤声打破了我的回忆,我匆忙回屋。“耐心”地听着外婆“唠叨”。现在我觉得外婆的唠叨是多么的甜,它代表着有一颗关爱我的心在我身边飘荡。我握着外婆的手,叮嘱着:吃好些。赶快把身子养好。不要太担心我。:我为外婆还在感到十分幸福。想想别人,也许有的人已听不到自己外婆的唠叨。
其实幸福很容易抓住――知足就可。
知足,才能常乐
金钱对于幸福生活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须的。而幸福是一种状态,是金钱不能买到的。
最近热播的《知足常乐》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剧中涉及到了钱、权。苦苦追随金钱与权势,最后呢却丢失了一切。追悔莫及啊。有没有有心人从剧中悟到了什么呢?这个社会,很美好却夹杂着一股股的坏势力。你真的喜欢钱吗?不,其实是为了让家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有更好的生活,对吧?后来,你成功了。你是有钱人了,可是呢,却又偏偏禁不住诱惑,你开始厌烦妻子孩子。最后呢,妻离子散。
总而言之,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最好。你或许还是一家不出名的小公司的一个小齿轮,每天会像发条那样忙来忙去,但是下班后,看到妻子甜美的笑容,孩子喊你“爸爸”,顿时,那种疲劳感会不会烟消云散?你会不会感到自己的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呢?
生命其实就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的短暂,与其活在不幸福中,倒不如每天知足常乐,努里的工作,自然地面对生活。如果你对生活简单,那么生活就会对你简单。或许会是你想不到的一帆风顺。
那些出现在约会节目上的女生们,你们是真的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么?我看你们个个长得貌美如花,却是剩女,实在不知为何??记得某约会节目上有人说过,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呵呵,我不得不承认,你很慷慨,竟然用自己的一辈子的幸福用做交换条件,只为金钱。
金钱,只能满足你一时的需要,而那种真挚的爱,你将一辈子都得不到。相比之下,聪明的人啊,可不可以听听自己内心最真的想法,而不被你的虚伪所蒙蔽了那双眼。
我想问:上帝给你的那杯水,你想怎样喝?
唯有知足,才能常乐
着名的布雷默曾说过:“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觉得那些欲望十足的人们,是因为贪多,之所以不够快乐。其实只要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正如人之常言,一知足常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人家在自家的门口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本人愿意将自己唯一的一间房子送给他人,如有需要者,请求领取。”
过了几天,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一天,一位富翁路过老人家,他看到这个牌子,走进了老人的家。他对老人说“老人家,您好。我最合适领取这间房子了,尽管我应有尽有,但是我缺少的是恬静的生活。你的房子附近群山环绕,一出门便是绿色,周围的环境实在令人陶醉。这正是我理想中的桃源仙境。”
老人听后,瞧了瞧他,说:“人要知足,你现在一无所缺,但是你缺少的是一颗知足的心。你已经有房子了,你还要这间房子做什么呢?这间房子应该属于知足的人。”
人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而正是由于这种不知足,成为人们活得不快乐的根源。一个人要知足,并不是说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也不是讲以穷为乐,安贫乐道。知足贵在一个人能够看淡名利,凡事以诚待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真正体会到人间的温暖,才会感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反之一个将名缰利锁看得太重的人,眼中只有功名利禄他会变得麻木不仁,唯利是图,虽然他物质上很富裕,但是他的精神上是空虚无聊的,他的人生是不会快乐的。
皓月当空的夜晚寻不到明星,正如星罗棋布的夜空望不到月亮;波涛翻滚的长江映不出倒影,正如沉静如玉的湖面掀不起波浪。甜的橘子不大,大的橘子不甜,人事不也如此么? 你有你幸福美满的家,有享不完的来自家人的疼爱,他有他更早的独立、更多的担当、更快的成熟;你有你的丰衣足食、无穷无尽的物质享受,他有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财富;你有你安逸的工作坏境、稳定的工资收入,他有他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宝贵历程。有得必有失,珍惜所得才会快乐。
正是因为珍惜时代的恩赐,诸子百家才会在动荡之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创造夺目火光;新式文学作品《阿Q正传》才应运而生,让人振聋发聩;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才会在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令人心驰神往。也正是因为珍惜时代的恩赐,冰心才编写出那样清新、充满爱与童真的散文集,老舍才创作出那样贴近生活、淳朴真挚的文学作品,鲁迅为后人留下诸多有文学时代价值的小说。
忽视所得,只观望远方,只会悲伤。
《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名句,似乎让人觉得只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才是最美好的。于是,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虽风华绝代,然而临死时也是悔恨和遗憾,对子女的疏忽。一味追求事业上的巅峰必然造成家庭责任的缺失。猴子捞月、夸父逐日的故事,哪一个的结局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徒劳无功。然而史铁生却没有追求奔跑,而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失去了双腿,他便坐在轮椅上,静静的坐着,每来坐着轮椅进入地坛,一待就是一天,静静地想,静静地写,最终他到了无人可及的境界,他的作品无不透露出安静的力量,让人心远离尘世的喧嚣,仿佛也置身于地坛,融入到那一片寂静中。
知足者常乐,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接受上天送给自己的一切,容貌、家境、遭遇,不羡慕他人所得,不悲叹自己所失,保持一颗宁静、满足的心境,便是快乐,便是最精彩的人生。
当我从龙德芳老师的《以背为桥》一文中看到这样的一幕幕时,我不禁为之震撼了。
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大墩小学,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老师背着学生淌过近20米宽的河水,坚持几十年接送学生上下学。王文周,54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33年,是大墩小学的前任校长;王升超,45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25年,是大墩小学的现任校长。大墩小学每天早上7点半上课,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点整就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学生背过来。下午放学,他们还要背孩子过河回家。对于荣誉,王文周和王升超说:“我们别无所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孩子们自己过桥上学。”
另一位老教师,同样也是背孩子上学,她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南北塘镇罗堰村学校的教师。她每天要背14个孩子,涉水28趟,60余米的河滩,让52岁的她,每次都要汗流满面,每次都要弓着身子。她用右手拄着木棍,左手揽着背上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趟过冰凉的河水,无论狂风暴雨,还是骄阳似火,都一如既往。她叫邹桂芬,是罗堰教学点唯一的教师。“年轻时,我送学生过河是一只胳膊挟一个,现在不行了,一次只能背一个,为了安全起见,现在还必须靠它了。”她摸着手中的木棍,秋风缭乱了她花白的头发,憨实的笑容难掩她一身的疲惫。33年了,她用羸弱的脊背背学生过河10万余人次,在水中行程2万多千米。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这些孩子上学能不再走崎岖的山路,能不为河阻!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正像龙老师说的:“真不知道是什么信念让他们有几十年的坚持和坚守……”但我只想说,他们的伟大,他们的崇高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不能比的。在这样幸福的年月,居然还有这样的教师,为了山里的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脊背,用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重复着这古老、单调而无奈的故事。与他们相比,我们这里的教师简直是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放学,我们不用一个一个地背孩子过河,孩子们能排着队、唱着欢快的歌走在宽敞的大道上;我们不必冒着严寒和酷暑,双腿浸泡在水中一次次地来回;我们也不会长年累月和山里的孤清冷月相伴,也不会出门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放学了,我们收拾好手中的工作,便可以潇洒地开着车向家里飞奔。我们有的是家的温馨,一家人的海阔天空,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因而,我们该知足了!
可是,据媒体报道,一些年轻教师一个劲地发帖子诉说自己的生活是何其凄惨,日子过得是何其艰难,收入是何其微薄,把自己说得要多可怜有多可怜。他们抱怨自己的课时和工作量多而重,压力太大,但收入却很低……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谁又会没有压力呢?在教育改革推行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在承受着教学成绩考核、职称晋升、岗位竞聘、买房的高额费用等多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部分年轻教师总喜欢以身边的老教师作为参照。其实,老教师刚参加工作时拿的工资更低,他们那时生活的拮据、住房的艰难……现在幸福的年轻教师又何曾尝过?又怎能体味到?也许,这些年轻教师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他们不过是从一个校门毕业后又到另一个校门从教,从而发现不了很多同龄人的境遇并不比自己好,有的甚至更糟。要是他们能到我们各地的兄弟学校去看看,再想想王文周、王升超和邹桂芬这样的老教师,他们就会满足,就会知足了!
其实,任何事情在拥有其优点的同时也会有不足,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教师悠长的假期,是多少人花钱都买不到的“福利”;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是让我们的心永远年轻的“鲜活剂”;而当我们为人父母时,孩子上幼儿园又近在咫尺,不必背着孩子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学校食堂里的饭菜是那样的可口,比每天在办公室里咀嚼盒饭的“白领”要卫生得多、实惠得多……所以,我们该知足了!
不管当初我们是出于无奈还是由于生活所迫而选择了从教,但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光荣的岗位,就应当去接受它,并试着去喜欢它,爱上它,珍惜它。我们的岗位担负着传承文化和教书育人的使命,而这份职业古往今来就不是与人斗富的职业。我们端上了教书这个“碗”,就要踏踏实实地把它端好、端稳,在“碗里”吃出自己独有的味道来,这样,这辈子也就不枉端了这个“碗”了。
所以,老师,知足吧!别管钱多钱少,也别管官大官小,在从教这条路上用心尽责,用心钻研,问心无愧,永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最初的梦想!一百次感叹,不如一次实干,加油吧!
作者单位
禄丰县广通西堡小学
当今社会充斥着竞争、充满着挑战,有的人抱怨工作繁重,满腹牢骚的说着工作量大,抱怨牺牲休息时间来学习、培训,抱怨工作待遇的高低等等,但是通过对“六知”教育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今后工作中我将用知足知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自己的人生,重新认识一切。“用知足知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会抱怨;用知足知恩的心去工作,你就不会感到乏味;在我们周围,听到多的是报怨和无奈,谈得少的是工作的开心和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快乐地工作呢?那就是用知恩的心对待工作,对事业忠心耿耿,对工作履职尽责,用奔放的热情、满腔的赤诚去对待事业、对待工作。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是选择维持“勉强说得过去”的工作状态,还是选择良好的工作状态,这就取决于你内心是否热爱这份工作,有无工作激情和进取心。所以说,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去工作,不管工作环境如何,我们都应该恪守职责,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分析和抨击别人,重要的是如何能尽善尽美的干好自身工作,并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用感恩的心去工作,这不是一句漂亮话,而是真情的,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工作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我们应该怀有感恩的心去孝敬回报父母;同样单位给了我们工作,我们应该知足感恩的回报单位。《塔木德》说:“聪明的人会随时心怀感恩,感谢上帝赐给自己的一切”。用感恩知足的心去工作,你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用感恩知足的心去工作,你会觉得工作是为自己;用感恩知足的心去工作,你在受到批评时就不会感到委屈;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才能真正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第一次接触“知足”与“不知足”,是去年6月14日,区委邀请原张家港市市委书记秦振华做解放思想大讨论报告会,区委张永霞书记在做报告总结时要求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思“知足、知不足与不知足”,当时对这句话的意思还没有太多的思考。现在,区委开展“知足”与“知不足”主题教育,又研读了仲祖文的《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才深切感受到,这朴实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奥的人生哲理,是每一名共产党人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坐下来潜心沉思自己的“足”与“不足”。
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整天哀叹自己挣钱不如别人多,开的车住的房子不如别人的豪华,好象自己怀才不遇,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一样。我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而且知足常乐,想想自己从工作之初每月拿390元工资,三扣两扣发到手不到250元钱,到现在十年多的时间涨了七、八倍,在城里买了房子,又到了城里上班,感觉自己非常幸福也很幸运,在生活上、在工作上非常知足。
其实,“知足”与“不知足”都是人的一种心境,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比较,本没有错,但要看和谁比,比什么,怎么比。要比财富谁也比不过比尔盖茨,比官职谁也比不了胡锦涛,如果一味地和这些人比下去,自己就会感到“不足”,心里就会很烦恼,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国家也只有一个总书记。“知足”就要在生活上、在名利上、在职位上有满足感,有成就感,不为世俗所累,不为名利所缠。如果感到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如别人,就到建筑工地上和烈日下的农民工比一比,看看他们的劳动强度和所得的收入是否比自己好;如果感到自己的工资水平低,就到贫困农户家看一看,他们住的是什么房子穿的是什么衣服吃的是什么饭;如果再感到自己不幸福,就到医院走一走,看看躺在病床上被病魔缠绕的病人。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就很幸福,这样就会知足了。
知足,要常怀感恩之心。我常想自己,从学校到南湖党委到区外经贸局,每一步的成长与发展,都与党的培养,与单位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帮助、支持所分不开的,对他们的每一份关爱心中都怀有感恩之心。只有身怀感恩之心,才能施以报恩之情,把这种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压力,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向他们回报。
知足,并不等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工作上要做到“知不足”与“不知足”。“知不足”就是要常常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一日三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知足”也要常比较,要与能力上比自己强,工作上比自己优,作风上比自己过硬的人比;与先进分子比,与劳动模范比。比的是只争朝夕,奋力拼搏的精神;比的是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的干劲;只有这样比,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才能找到自己的弱点和软肋;在比中,才能更加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只有在这样的比中,才能生发出更大的精神和干劲。
“知不足”与“不知足”,是要贯穿人的一生的。只有具有“不知足”的精神,才能保持一生不停息地奋斗。在修志过程中,我曾采访过很多离退休老干部一生中最遗憾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大都是在自
这又是两个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国家,良序善政,时见迭出;君子贤人,代代不绝;温敦气象,布在士民。《论语·公冶长》记孔子夸奖虙不齐(旧注为宓不齐,字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意思是,虙不齐这样高尚的人,只能孕育和生长在鲁国这样的君子之乡。同样,卫国也是君子之乡,贤人渊薮。《论语》里提到的君子贤人,也以卫国为多,如史鱼、蘧伯玉、宁武子、公子荆等等,我们来看看孔子眼中的公子荆。
《论语·子路》: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他善于管理家业。开始有些财产时,他说:‘差不多够了。’财产稍有增加时,他说:‘差不多完备了。’到财产富足时,他说:‘差不多是非常美好了。’”
孔子夸公子荆“善居室”,不是指他善于积累财富———孔子对于善于聚财的人,抱有深刻的戒备之心,连对子贡都如此。孔子夸奖公子荆,是夸奖他对待财富的心态。公子荆的财富状况,有三次变化:始有,少有,富有,但他的快乐是一直的,他在家庭财富的每一阶段都很知足,不贪婪,不奢求,在有限的财富中感受到满足和幸福,下一阶段没来之时,不奢求,下一阶段既来之时,不拒绝,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
公子荆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真聪明在于———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一般人理解为:懂得满足,便会常常快乐。这样理解很好。但是,这个“知足”的“知”,不光是我们常说的“懂得”的意思,还有“感知”的意思。因为,快乐不是源于对快乐道理的理性认知,而是来自于对快乐生活的感性体会。
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未必就能快乐。快乐在于:我们的心灵能否在有限中感知无限,在单薄中感知丰富,在缺憾中感知圆满,在匮乏中感知充足。
一句话,能否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感知幸福。
足觉是一种心灵的能力,是比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皮肤的触觉更为重要的知觉能力。
世上尽有盲聋之人而自感幸福的,也有聪明之人而自感不幸的。前者丧失了视觉和听觉,却保有“足觉”;后者耳聪目明,却丧失了“足觉”。
失去了味觉,就不能感知滋味。失去了听觉,就不能感知音乐。失去了视觉,就不能感知色彩。失去“足觉”的人,沉沦于物欲之海,欲壑难填,与物相刃相靡,最终麻木不仁,灯红酒绿而醉生梦死。“足觉”,让我们感知人间的温暖,感知世界的诗意。拥有“足觉”,才是“知足”。
所以,一个人,保有“足觉”,保护自身“感知”幸福的能力,比贪得无厌地去追求外在物质的餍足,更重要。
因为,对于幸福来说,“知足”比“餍足”更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