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共12篇)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1

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分析的报告

延平区政府:

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是我区职业病防控重点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投入生产以来至今已近30年,预测推算我区现阶段正值矽肺病发病率快速上升时期。从2003年到2012年,已确诊矽肺病人8名(I期矽肺6名、II期矽肺2名),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遏制职业病高发势头。

一、我区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现状

1、企业基本情况:目前我区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共30家,主要分布于南山、太平两个乡镇,从业人员200余人,大多数来自四川、安徽、贵州等地农民工。其中透辉石开采企业4家(为洞采作业方式),从业人员95人;透辉石加工企业26家,从业人员106人。从2003年至2012年,共检出职业禁忌人员34名,确诊矽肺病人8名,其中2004年1例、2008年1例、2009年2例、2010年1例,2012年3例。

2、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透辉石开采、加工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矽尘、噪声,尤其以矽尘危害为突出。卫生部门对该行业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结果显示:我区洞采作业场所矽尘平均浓度为5mg/m,国家矽尘标准为1mg/m,平均超标5倍;透辉石加工作业场所矽尘平均浓度为25mg/m,平均超标 1 333

25倍;以上两种作业场所噪声强度均在90dB(A)以上,超过国家噪声强度标准[85dB(A)]。

3、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状况:近年来在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我区矿石开采加工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改用了湿式作业,但除尘能力仍有限,作业场所粉尘浓度仍然严重超标。大部分企业还存在通风排尘设施不完善,设备简陋等问题。作业工人未按规范操作也是导致粉尘超标的原因之一,如在作业中未及时打开喷淋降尘设施等。有部分作业工人未佩戴防尘口罩直接从事接触粉尘的作业,企业在日常的职业病防治管理上存在较大的纰漏。

二、卫生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对职业卫生的领导,落实安全生产工业卫生指标。我局确实承担起监管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并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加大对我区厂矿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监测力度。二是提高对我区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的监管能力。把专项整治行动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将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列为区级职业病危害预警监测单位,加强对辖区内30家矽尘作业企业进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督促企业组织安排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要求企业加强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防护,按要求配足个人防护用品,改进防护设施,引导企业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投入。三是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监督检查与宣传指导相结合,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完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力促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协会加

强行业自律。四是督促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切实做好辖区内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及时、准确的摸清本辖区内职业卫生基本状况。五是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我局对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限期整改意见,督促企业整改.近十年来对30多家次限期整改不到位或不整改的企业予以警告,2008年、2010年分别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两家企业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罚款23000元。

三、我区矿石开采加工行业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1、作业场所设备简陋、劳动卫生条件差。经卫生监督部门多年的监督,该行业的作业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改用湿式作业,但仍存在操作不当,通风排尘设施不完善、设备简陋等状况,作业场所矽尘浓度依然超标严重(超过标准2~80倍)。

2、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意识薄弱。对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多需卫生部门督促后才予申报,目前仍有5家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未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仍有部分接触矽尘作业工人未安排职业健康体检,作业场所警示标识、警示说明和防护用品佩戴落实也不到位。

3、部分企业职业病防护意识薄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作业工人的健康权益,导致全区矿石开采加工行业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率不足70%。此外,用人单位频繁更换接触粉尘作业工人,导致矽肺的检出率降低,矽肺危害存在很大的隐蔽性。

4、卫生行政执法力量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已经颁布实施10周年,仍未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职业病防治监管模式。目前我区仅有两名兼职的卫生监督员从事职业卫生监督,从而影响监督的深度和广度,而对违法行为的纠正也只能以宣传指导为主。

5、用人单位未认真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责。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用人单位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责任主体和义务承担者,但许多单位未能充分履行,主要表现在:未能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验收;未向劳动者告知本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未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未完全落实职业健康监护等工作。

6、政府投入不足,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滞后。我区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因业务、设备经费不足,职业病防治设施、装备、技术都相对滞后,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存在诸多困难和压力,严重影响监管实效。

四、加强我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普法力度。每年定期召开矿石开采加工行业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病防治工作会议,广泛、持久地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有关职业病防治知识,同时企业应对接触粉尘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以增强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和劳动者的防护意识。

2、政府适当增加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建议政府每年增加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5万元,加强职业卫生监督队伍建设,配足职业卫

生监督人员,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及监督检测设备,以适应目前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3、强化企业职业病防治职责的落实。建议安监、卫生、劳动等执法部门要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措施。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同安全生产相结合,将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政府部门。对经过治理、整顿仍达不到要求的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应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对企业严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以执法促普法、守法,为职工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4、建立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和监督执法。对透辉石开采加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必须经过卫生部门预防性审查验收,严格执行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厂使用的规定。这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危害,减少企业在职业病防治资源上的浪费,降低防治成本。

延平区卫生局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2

关键词:硫酸制造业,职业病风险危害,现状评价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该化合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硫酸制造流程主要由放料,破碎,焙烧,净化,干燥,转化与吸收几个工序组成,原料为硫铁矿。有文献证实,在制造硫酸的过程中,存在职业病风险,该不良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

1 工艺情况

某公司的H2SO4生产区域工艺流程主要被分成原材料放料,破碎,焙烧,净化,干燥,转化与吸收几个工序,除了破碎工序需要人工操作之外,剩余五项过程均为自动化处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操控室内对设备进行实际操作。

2 硫酸生产企业职业疾病风险因素的认识和相关评价

2.1 硫酸企业单元规划情况

该目标公司的总体项目可以被具体分成两大评价单元,详情如图:

2.2 H2SO4企业职业病风险因素识别详情

结合该H2SO4企业的现场实际情况和具体工艺,对上述单元内有可能存在职业病风险的因素进行全面识别,详情为:

2.2.1 H2SO4生产区域

在放料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包含噪音和粉尘。

在破碎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职业风险为噪音和粉尘。

焙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职业风险种类为噪音,高温和SO2。

转化过程中,存在职业危害为H2SO4,SO2,SO3,V2O5,噪音。

吸收过程中,存在职业风险为:SO3,SO2,H2SO4,噪声。

储存过程中,存在职业风险为:H2SO4与SO3。

2.2.2 公辅性工程

在供电过程中,需要将高压转变为低压,在此过程中会生成电磁场,进而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危害。

在给排水化环节中,H2SO4制造企业使用循环水,对于不充分的部分,通常使用本厂深层井啊加以补充,当循环泵处于工作状态时,会产生噪声,进而对工人的听力造成损害。

在供暖环节中,H2SO4制造企业将余热锅对热量实现回收,方便寒冷冬季供暖,在该缓解中,并不存在高危职业病因素。

3 硫酸制造企业相关检测结果分析和评价

3.1 相关检测结果分析

在该目标企业内,工作环境中粉尘游离性SO2检测结果为31.1%,该结果属于矽尘级别。负责破碎环节的工作人员接触到的矽尘浓度为:

总矽尘:1.82~2.12mg/m3。

呼尘:1.31~1.59mg/m3。负责放料工作人员接触矽尘水平为0.31~0.42mg/m3。呼尘为0.26~0.32mg/m3。远比国家限定标准要高。该厂内工作人员接触到的有害化学物质类别为SO2,SO3。焙烧缓解接触的SO2水平为10.1~13.2mg/m3。比国家限定值要高。剩余环节工作人员接触到的职业高危因素均在国家限定范围内。存在噪音危害环节中,工作人员承受噪声为69.4~82.3分贝,符合国家限定标准,在焙烧岗位接触的工作人员,其WBGT指数在25℃以下,并不属于高温作业范畴。

3.2 硫酸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分级建议

该目标公司中,粉尘作业分为II级与0级两个级别。噪声污染尚未构成分级下限。从化学作业方面,具体被分为I级别和0级两个级别。

4 建议与总结

4.1 硫酸制造企业职业病风险分类情况

该企业属于无机化合物制造业,结合具体情况,将其职业病危害风险定位为严重级别。

4.2 防范建议

第一,对于经常接触H2SO4,SO2,SO3等具有腐蚀性化学物质工作人员,企业方面应为其提供有效的防护措施,定期安排员工体检,发放防护用具,一旦在体检中发现病变,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在企业生产区域内安装相关设施,降低噪音危害。

第二,企业方面应当在粉尘超过既定职业接触限定值岗位的工作场所中安装通风措施,合理排班,在保证生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相关人员工作时长,在开始工作之前,管理者应督促工人佩戴好防护用具。

相关文献表明,在硫酸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方面,应用HACCP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该方式集确认,分析,生产与控制过程中可能存在危险因素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苏世标,徐海娟,刘明,杨敏,耿继武,陈建雄,李小亮.HAC-CP在硫酸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及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1,03:198~201.

[2]苏小棠,陈继超,叶翠华,叶瑞能.云浮市硫酸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及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2,18:2208~2210.

某铜冶炼企业砷职业危害现状调查 篇3

【关键词】铜冶炼;砷职业病危害;砷中毒;个人防护用品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0-02

为了解该铜冶炼企业现阶段的砷职业病危害现状,控制或降低砷中毒的发生,我们对该企业进行了劳动卫生学现场调查并对生产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1.1资料来源

对该企业各车间空气中的砷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对接触砷的作业工人311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1.2方法

1.2.1 工作场所空气中砷浓度检测 在车间生产正常的条件下对该企业的备料、熔炼、转炉、硫四个车间的空气砷检测17个采样点, 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采样规范》(GBZ159-2004)的要求进行现场布点,用FC-2B粉尘采样器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Z/T 160.31-2004)(DDC=Ag)测定分析样品中砷含量。

1.2.2 职业健康检查 按《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的规定对接砷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Z/T 160.31-2004)(DDC=Ag)测定分析头发样品中砷含量(本地发砷95%正常范围0-4.67μg/g)。按照《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83-2002)及《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59-2010)进行诊断。

2 结果

2.1劳动卫生学现场调查

2.1.1基本情况 该企业1958年建成投产,属大型国有企业,职工总数3000人,一线工人2500人。该企业于2006年改制为国有股份制企业,备料、转炉、硫酸8h制,熔炼12h制。主产品为电解铜,年产量50万吨,副产品硫酸100万吨;工序:备料、熔炼、转炉精炼、浇铸、铜电解、废气回收、污酸处理、炉渣冷却。产生砷毒的工序有备料、熔炼、转炉、硫酸污酸处理、渣缓冷。生产工艺流程:铜精矿→干燥→混合→炉料→火法熔炼→冰铜→转炉吹炼→粗铜→精炼→铸型(含阳极板浇铸)→铜电解→精铜

2.1.2 卫生防护设施 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流水线生产;备料干燥窑安装有静电除尘器;熔炼工段上方安装有抽风排毒罩或吸尘罩,脱硫除尘装置;转炉吹炼工段安装有静电除尘器;工人作业地点装有轴流式风扇。熔炼各工序值班室、主控室装有中央送风系统。各工段除尘排毒设施设备陈旧,车间内烟尘四处弥散。车间内积尘随处可见。防毒过滤口罩药物滤盒半年更换一次,达不到防毒的要求。

2.1.3 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尘浓度检测 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尘检测共设17个点( 33份样品),有11个检测点超标,超标率64.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8h平均容许接触浓度为砷0.01mg/m3,短时间容许接触浓度为0.02mg/m3。砷塵浓度最高为23.825mg/m3, 超标1190.25倍,最低为0.008mg/m3,平均为0.031mg/m3。主要工序生产环境空气中砷浓度见表1。

2.2 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2.2.1 主要临床表现、体征及检查异常情况 对该企业311名接触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其中男293人,女18人,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8.3岁,工龄0.3-34年,平均工龄15年。主要症状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自诉有失眠19.0%,胸闷17.4%,头昏11.6%,咳嗽咳痰8.7%,疲乏无力7.4%,多梦6.4%,,腹胀6.1%,四肢麻木5.8%,胸痛5.5%,心悸3.9%,气短3.9%,记忆力减退3.9%。内科常规检查异常60人,检出率19.3%;外科检查异常35人,检出率11.3%;X线胸片检查异常28人,检出率9.0%;血常规检查异常32人,检出率10.3%;尿常规检查异常63人,检出率20.3%。

2.2.2 发砷检测结果 共采集311份发样。发砷最低值为1.11μg/g,最高值为251.93μg/g,平均值为39.41μg/g;发砷超标281人,超标率90.4%。

2.2.3 职业性砷中毒情况 《职业性慢性砷中毒诊断标准》(GBZ83-2002)及《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59-2010),结合职业史、生产环境空气中砷浓度检测结果、临床症状、发砷检测值,共检出砷观察对象70人, 检出率22.5%,工龄2-30年,平均14.6 年;慢性砷中毒130人,检出率41.8%,工龄2-34年,平均15.9 年。

3 讨论

该企业绝大多数工序生产环境空气中砷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该企业砷职业病危害程度相当严重。

心电图检查异常133人,检出率42.8%;B超检查异常226人,检出率72.7%,脂肪肝210人,检出率67.5%;肝功能检查异常163人,检出率52.4%提示砷对心脏和肝脏存在职业性损害效应。发砷最低值为1.11μg/g,最高值为251.93μg/g,平均值为39.41μg/g,发砷超标率90.4%,砷化物在体内主要是通过甲基化后转化为易溶于水的产物,大部分可迅速随尿排出体外,少部分在毛发、指甲中蓄积[1],故发砷可作为近期内评价工人砷的蓄积程度。工龄不是砷中毒罹患的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砷中毒常有皮肤损害[2],但在本次体检中,无一例特征性皮肤异常。如此严重的铅职业病危害,主要原因为:⑴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陈旧,防护设施不到位是根本原因。⑵生产设备布局不合理,存在交叉污染。⑶工人工作时间延长,致使砷中毒罹患率高。⑷职业卫生制度和措施不健全,忽视对工人的劳动保护,缺乏有效的个人防护。⑸工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该企业砷职业病危害如此严重,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建议该企业:屏蔽毒源,降低作业场所砷浓度水平,使之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增强职工的职业卫生意识。公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3],定期组织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通风是控制工业有害物、防尘、防毒工作中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加强生产设备维修,配置有效职业病防护设施;企业应为职工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增加防护用品更换频次;增加轮换班次,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工人接触砷强度水平。

参考文献:

[1] 苏丽琴,金银龙,程义斌,等.砷暴露人群总尿砷浓度与砷甲基化代谢水平关系的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25(5):388-390.

[2] 王莹,顾祖维,等.现代职业医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9.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篇4

为了规范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与报告,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修订及执行,并由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进行指导监督。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措施、程序。

(一)发生职业病事故时,单位应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处置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治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安排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生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要求,采取防控措施。

(二)职业病事故报告程序

1、当发现单位内出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以规范格式,书面报告单位所在地县级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

2、当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立即电话报告所在地县级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卡。

3、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 篇5

1.目 的

为确定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或在紧急事故发生时能得到有效处臵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环境影响保障职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及生产顺行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特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

3.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可能危及员工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可能导致较大财产损失的潜在事故、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与响应。

3.引用及支持性文件 《员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4.术语

4.1 潜在事故:容易导致事故的危险。

4.2 紧急情况:对正常的生产、工作有严重影响的非正常情况如火灾、爆炸、洪水或危险物品泄漏环保设施故障停机等。

4.3 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危害危及企业、环境、公共安全或严重影响公司生产的紧急事件。

4.4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经营安全事件。4.5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通常情况下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具体划分在公司各专项应急程序中体现要求依据国家、地方应急预案的划分和公司的具体情况全面、详细、量化体现专业特点。5.职责

5.1最高管理者负责保证紧急情况下抢险所需人力、物力、财力。5.2 管理者代表或公司主管副总经理负责批准公司级应急预案负责公司紧急情况响应的统一指挥调度。

5.3 安环处负责对公司应急预案的汇总、审查督促、指导公司有关单位制定应急预案、防汛应急预案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管理者代表或公司主管副总经理领导下对紧急情况抢险实施统一调度。5.4 保卫处负责组织制定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对应急点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并实施应急响应。

5.5 各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紧急事故的应急预防措施、应急准备与响应以及紧急情况的消除工作。

5.6 各部门应急预案报安全环保处备案。6.工作程序 6.1 应急准备

6.1.1 各部门根据《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表》所列应急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风险对可能产生紧急情况的环境和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6.1.2 公司级应急预案由各职能部门组织制定由各职能部门检验其有效性并报管理者代表或公司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各部门制定的适用于本部门的应急预案由本部门检验其有效性并由主管领导审批。有关安全环保应急预案经审批后报安全环保处备案。

6.1.3 公司及各部门根据应急预案对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应急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应急知识与技能。

6.1.4 公司及各部门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种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应急物资的配臵。应急物资在采购过程中应向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生产许可的厂家进行购买。各单位对责任区的紧急应急设施和物资定期进行保养确保紧急应急设施在紧急情况下能正常使用。

6.2 应急组织和信息的建立各单位建立组织应急系统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6.3 应急响应

6.3.1 应急事故发生时现场在场人员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控制事故扩大同时发现人员应迅速按应急预案要求上报有关部门。6.3.2 有关部门接到应急信息后应立即赶赴现场并按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救灾。

6.3.3 若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在应急指挥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立即通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6.3.4 参加紧急事故应急的单位应事先组织好人力、物资依据实际情况迅速处理使事故损失降至最低。6.4 应急事故的善后处理 6.4.1 对事故中疏散人员进行清点确保紧急事故现场人员已全部撤离现场。

6.4.2 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护。

6.4.3 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直至事故调查工作结束后经有关部门同意方可对事发现场进行清理。

6.4.4 应急发生后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处理并填写《事故调查报告》具体按《员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程序中事故、事件调查处理执行。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6

1、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做,也可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做日常监测);

2、每年一次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只能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中介机构做);

3、每三年一次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职业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必须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中介机构做每三年一次的现状评价);

4、新改扩建项目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还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建设项目完成后在试运行阶段做职业病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和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5、向安监部门申报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表和回执单。申报网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进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7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区以来,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引进高、精、尖项目,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化港口、家电电子、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国际贸易、旅游度假为主要特色,集开发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旅游度假区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框架。随着该区项目建设的全面推进,职业病危害因素也在不断增加,通过了解区内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本底情况,旨在全面掌握辖区内职业病危害范围、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条件、劳动防护设施、劳动保护佩戴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的、有利于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发展管理模式[1],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贯彻落实,促进职业人群健康,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青岛经济开发区辖区内正常运营并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业企业;调查研究企业基本情况、职业病危害情况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情况三大部分的55个小项,包括企业规模、行业类别、接触职业危害职工年龄、工龄、文化程度分布、以及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检测情况等。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普查的方式,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把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应用,以面对面、半结构性访谈方式收集资料,并由调查员现场进行核实,逐个企业现场实地勘察。调查资料由调查员通过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Excel数据库[3],通过计算机逻辑检错和抽样复核以确保资料录入的准确性,应用SPSS 11.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共性的、出现频率高的观点或看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全区存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330个,职工总数69 112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23 717人,其中男性职工16 732人,女性职工6985人;农民工11 837人,占接害职工总数的49.91%。

2.1.1 行业分布

全区存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主要分布于19个行业中,以汽车修理业最多60家,占企业总数的18.18%;其次为建材、机械制造业、电子、纺织、轻工行业,分别占12.42%、11.51%、7.88%、4.24%、3.94%。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百分率由高到低前5位的行业依次是橡胶(85.08%)、建材(68.46%)、冶金(66.67%)、交通(66.67%)、工艺品珠宝加工业(62.72%)。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中农民工比例较高,由高到低前5位的行业依次是制鞋皮革箱包制造业(82.28%)、交通业(80.00%)、轻工(70.26%)、建材业(69.53%);职工总人数分布前5位的行业依次是电子、机械、轻工、建材和船舶,分别占33.94%、10.49%、8.14%、5.33%和4.63%。

2.1.2 企业注册类型分布

全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以私营企业最多,为127家,占企业总数的38.48%;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76家和39家,占企业总数的23.03%和1l。81%;企业注册类型分布中职工总数占前5位的是:外商投资企业23 525人,占总职工人数的34.03%;股份有限公司类型企业14012人,占总职工人数的20.27%;集体企业10 154人,占总职工人数的14.69%;有限责任公司类型企业8922人,占总职工人数的12.90%;国有企业5318人,占总职工人数的7.69%。接触职业病危害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总数的百分比前4位的依次是:外商投资企业(15.96%)、股份有限公司企业(5.9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13%)、有限责任公司企业(2.86%)。

2.2 职业病危害情况

2.2.1 接触职业病危害职工情况

全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中,接触化学毒物的3562人,体检3009人,体检率为84.48%;接触物理因素17 812人,体检13 891人,体检率为77.99%;接触粉尘6639人,体检5452人,体检率为82.12%。从体检率上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粉尘和化学毒物的危害性已有了较强的认识,而对物理因素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接触化学毒物的职工主要集中于化工、机械行业,其中冶金、建材、印刷、微电子制造、工艺品珠宝加工行业接触化学毒物的劳动者均未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体检率最低为0;接触粉尘的职工主要集中于机械、电子行业,其中印刷、微电子制造行业体检率为0;接触物理因素的职工主要集中于机械、电子行业,其中微电子行业体检率最低,为25.00%。

2.2.2 职工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分布

接触职业病危害职工主要为青壮年,且工龄短、受教育程度低。18~28岁的职工最多,共14 649人,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61.76%;工龄为5年以下的职工最多,共15 883人,占接害总人数的66.97%;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及中专的居多,共12 102人,占接害总人数的51.03%。

2.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接触的化学毒物以有机溶剂为主,其中接触甲苯的职工最多,为743人,占接触化学毒物总人数的14.6%;其次是苯、二甲苯类化合物,接触苯、甲苯、二甲苯职工的体检率均在80%以上,分别为86.66%、84.12%、80.97%。粉尘类的危害因素以电焊尘、棉尘、铸造尘、矽尘为主,其中以电焊尘的接触人数最多,为2353人,占粉尘接触人数的36.02%。物理因素类噪声的危害最为广泛,接触职工16 908人,占接触物理因素总人数的92.00%;其次是高温作业有1211人,占接触物理因素总人数的6.59%;但高温作业的体检率最低,为25.19%,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3 讨论

从调查分析结果看,该区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人数多,年龄小,工龄短,农民工所占比例大。职业病危害因素以苯及苯的同系物、噪声和电焊尘为主。中小企业的职业卫生情况不容乐观,体检率、职业卫生检测率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实现“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目标,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监督的重要任务[4]。建议今后的职业卫生工作中:(1)应当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机制,强化“职业病易防不易治,重在防”的意识,倡导“职业卫生与初级卫生保健结合”的职业卫生服务模式,营造人人关注职业病防治的氛围,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良好环境。(2)要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关注农民工权益,监督用人单位履行法定义务、改善作业环境,把为农民工提供职业病防护保障作为卫生监督机构解决目前“农民工问题”的应对策略。(3)加强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切实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针对接害职工工龄短、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大的特点,照顾到职工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字进行宣传,通过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普及职业病防护知识,不断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劳动者自我防范能力。(4)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加大对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监管力度,做好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工作,监督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积极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和材料。(5)要严肃查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积极做好职业病危害案件投诉举报受理工作,对于重大案件线索,要认真组织查处,及时向社会通报。

参考文献

[1]杨文阁.国有特大型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现状与对策探讨.吉林:吉林大学.2005.

[2]钱平.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杨文敏,周永华,黄蓉.2007年广西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人群的调查分析.职业与健康,2008,24(20):2134.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8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5-02

1前言

不同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也不一样,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多样性,会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工程、工艺生产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前,应采用文献进行检索,并充分掌握工作单位相关资料,对该工作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采用类比调查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定性识别,然后再进行危害筛选,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主要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和程序主要取决于识别目的,以建设项目为例子,这类工作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重点在于类比调查、工程分析以及资料调研,而职业健康检查、控评监测以及日常监测的识别重点在于现场调查。另外,传统卫生职业可采用检查表法和经验法进行识别,但应考虑其工艺条件变化情况,以免工艺条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影响。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依据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时,应根据以下规定进行筛选。

2.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职业采样检测标准及接触限制标准等。

2.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险性、强度以及浓度等。

2.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2.4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人群特性。

2.5多因素评估、相关要求、水平对比以及专家评估等结果。

3如何识别特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些特殊环境,如职业病诊断、项目建设、设备检查和维护、紧急状态、异常状态以及密闭空間等。其中,设备维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较难察觉,如锅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不接触保温材料及耐火材料,但在锅炉检修过程中,接触保温材料及有害物质粉尘。密闭空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急性职业中毒和缺氧性窒息,其识别重点包括有毒气体产生原因、通风换气问题、以及低洼处是否存在高密度有毒气体。异常及紧急状态识别重点包括设备故障、异常开车或停车以及生产等,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较低,或不接触危害因素,但在异常紧急情况下,不仅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且接触水平较高。异常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具有潜在性,容易造成遗漏和忽略,因此,应高度重视异常紧急状态,充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存在的问题

4.1没有全面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杂质中含有的成分没有全面重视。因为用人单位通常只是将反应资料全面提供,对于副作用没有给予关注,导致出现常常忽略杂质成分的情况。②对于存放废渣、辅料等问题没有重视,例如砷、磷等杂质含在硅铁中,一旦硅铁遇到水或者潮湿的环境时则会出现砷化氢或者磷化氢等物质。③对于地方特色没有重视的态度,因为地球化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导致地壳中不同方面的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在进行炼铁高炉工作中有着相对严重的铅危害。④现今,大部分企业的化学物质经常以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口号生产,因为基于配方保护的前提下,生产产期对于化学品安全生产所使用的物料清单并不提供,造成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无法做到全面[1]。⑤对于密闭空间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重视。⑥对于紧急情况或者异常情况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的重视。造成无法全面识别的因素具体是:一方面是企业在构建技术能力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配备专业机构人员,导致在学科参与方面相对缺乏,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在自身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责任以及法律方面有着较弱的意识。同时,卫生监督方面也是造成无法全面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原因。

4.2过度的识别职业危害因素过度识别职业危害因素具体在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工作中体现,主要是因为负责人对法律责任的承担有一定的惧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构建“剂量的接触是决定毒物毒性大小的相关原因”等主要意识。②对于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者“使用”的相关参数与概念没有明确标明。③对于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监测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主要重点没有明确区别,例如,只是在检修或者维修过程中偶尔接触部分毒物,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检查时并没有做特定的识别,一旦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评价监测等工作中则以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5职业病危害因素筛选的相关对策

5.1深入健全相关法规政策现今,我国有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义为:在职业活动中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影响的相关危险原因[2]。根据这样的说法,危险因素应该包含环境、劳动以及工艺等方面的原因。由于现今列入职业病的名单中没有与生产环境、劳动过程相关的原因,因此,没有统一的职业病危险因素筛选方法。例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的文件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以3大类型划分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分别以10大类型进行划分;《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伤害与伤亡事故等方面的原因,分别以6大类型进行划分。

5.2将体格检查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通常情况下,对职业健康进行检查时发现职业病因素,但是监测的资料均出现不超标的提示;而监测资料中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显示超标的情况时,检查职业健康并没有出现职业病的情况。一旦检查资料出现上述情况时,则可能是无法全面识别职业病中的危害因素,或者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相同的侧重点,应该将检查健康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对全面识别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常全新,杨霞,程亚琪,马玉华.某钢帘线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12(05):196-197.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9

()职项目审字〔 〕 号

(单位名称):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你单位提出的《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申请受理后,经组织专家对你单位提交的申请文件、资料内容等审查,我局同意你单位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请你单位严格按照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措施组织落实,并将《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作为该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依据之一。并在项目建成试运行180日内向我局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年 月 日

(本文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建设单位,一份实施机关留存)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意见书

()职项目审字〔 〕 号

(单位名称):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你单位提出的《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申请受理后,经组织专家对你单位提交的申请文件、资料内容等审查,我局同意你单位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请你单位严格按照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措施组织落实,将《XXX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作为该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计依据之一,并向我局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未经审查批准,不得开工建设。

年 月 日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10

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

昭通监察分局于11月上旬接到《云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转发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开展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和个体防护用品专项监察文件的通知》(云煤安调查〔2009〕16号)要求监察分局开展煤矿企业场所职业危害专项监察及调研活动,由于分局监察计划已制定并经省局批复,无法将专项监察纳入11月份监察计划,只好采用调研的方式进行,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监察区域煤矿企业职业危害基本情况

昭通监察区域煤矿原以私挖滥采为主,直到2006年6月份煤矿才办齐相关证照,全部完成合法化手续。

在煤矿进行私挖滥采期间,办矿不正规,从业人员不稳定,加之多年来未诊断出因尘肺病死亡人员,全区域范围内未开展过未开展过煤矿企业职业病危害监控及防治工作。2007年以来,昭通监察分局虽按国家局及省局要求开展几次职业病危害调研活动,但调研结果均不理想。通过分局督促虽部分县区已认识到煤矿企业职业病的危害性,但所开展的工作也仅限于由卫生局牵头,临时抽调部分医护人员对煤矿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职业病防护机构至今没有成立,也未开

因昭通区域内煤矿职业病防治工作未正式开展,分局未对煤矿职业病问题下发执法文书,只有监管部门下发了几次监管执法文书。

(一)附件3填报情况说明

煤矿职业安全个体防护管理制度及教育培训制度均为煤矿提供数据,防尘口罩部分煤矿配备标准防尘口罩,多数煤矿配备普通口罩,甚至部分煤矿未配备口罩。

安全帽及矿靴配备情况十分不理想,在分局对煤矿进行监察过程中,发现只有个别煤矿配备的安全帽或胶靴达到安全防护要求,绝大多数煤矿配备的安全防护用品虽也能提供MA/LA标志,但其质量明显达不到煤矿井下作业防护要求。

三、建议

由于监察区域内没有正常开展煤矿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分局对该项监察工作开展难度十分大,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监察工作,建议省局对昭通区域专门开展一次大规模的煤矿职业病防治专项监察工作,邀请相关部门参加,就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立及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向昭通市人民政府提出专项建议,要求地方政府切实开展煤矿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11

【摘要】目的:了解冶炼行业的职业卫生状况,为预防职业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标准对辖区内5家冶炼厂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铅、锰和高温的测定点合格率分别为69.2%、92.3%和50.0%。结论:冶炼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需加强技术革新和职业卫生管理。

【关键词】冶炼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众所周知,冶炼过程中矿石经高温加热后有大量的铅烟、锰烟逸出。为了解冶炼行业职业危害状况,我们于2010年12月对5家冶炼厂工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辖区内5家冶炼厂为调查对象。

1.2方法:生产性毒物(铅、锰)用FCC-3000G型防爆个体粉尘采样器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进行采样,铅、锰检测分别按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铅及其化合物》、GBZ/T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锰及其化合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分析;高温测定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189.7-2007)进行;评价测定点检测结果是否合格按国家颁布的职业卫生标准[1, 2]进行。

2结果

2.1生产工艺流程:配料(锰矿、富锰渣、硅石、焦炭等)-下料-电炉冶炼-出料(硅锰合金、炉渣)。

2.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1工作场所空气中铅、锰浓度检测结果:铅浓度范围0.007~0.348 mg/m3,测定点合格率为69.2%(45/65),锰浓度范围0.003~0.168 mg/m3,测定点合格率为92.3%(60/65),二者合格率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1.14,P<0.01),见表1。

2.2.2工作场所WBGT指数检测结果:共检测工作场所高温作业点22个,WBGT指数范围27.1~43.2℃,根据岗位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和接触时间率进行评价,有11个测定点的WBGT指数符合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合格率为50.0%。

3讨论

检测结果表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浓度及高温强度测定点合格率较低,为69.2%、50.0%,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较为落后。工作场所空气中锰烟浓度测定点合格率为92.3%,其原因是由于锰的沸点较高,达1900℃以上,熔点约为1200℃左右,而生产工艺炉内温度只达到1300℃左右,故空气中锰烟浓度多数不超标,而铅的沸点较低约700℃左右,故即使矿石中铅的含量较少,但全部挥发出来,导致空气中铅烟浓度部分超标。提示我们冶炼行业的职业病防治重点应在铅危害的治理和高温的防护。同时要加强对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2]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S]

作者单位:364000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1

职业病危害现状报告 篇12

关键词:通用泊位,职业病危害,粉尘,控制效果评价

为了解岚山港口通用泊位工程职业病危害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012 年7 月14—16 日, 在项目正式运营期间我们对作业环境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并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某新建通用泊位, 靠泊能力为3 × 104t级, 年通过能力为75 ×104t。主要货种为煤、木材、非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及其他杂货组成, 其中煤炭30 × 104t、木材20 × 104t、非矿15 × 104t、矿建材料及其他各5 × 104t。工程总定员为81 人, 管理人员10 人, 其中生产人员71 人, 直接装卸工人数15 人, 司机人数46 人。全年作业天数为290 d, 日装卸作业时间18 h。项目在生产过程或作业环境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煤尘、矿砂粉尘、噪声、高温及太阳热辐射, 装卸设备在维修时产生电焊烟尘、氧化锰、氮氧化物、臭氧等。项目的主要装卸工艺, 见图1。

1. 2 评价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4-5]和《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6]等卫生法规、标准进行评价。

1. 3 现场采样在满负荷生产状况下,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日连续采样3 d, 定点采样每天上下午各采样1 次, 粉尘采用定点采样和个体采样, 计算短时间接触浓度 ( STEL) 和时间加权平均 ( TWA) 浓度。

1. 4检测仪器粉尘采样器 ( FCS-30 ) 、个体采样器 ( SP330) 、大气采样器 ( QCS-3000) 、个体空气采样器 ( TMP-1500) 、WBGT指数仪 ( Heat stress) 、个体声暴露计 ( AWA 5610B) 等。

2 结果

2. 1粉尘本次共检测78 个粉尘作业点, 其中7 个粉尘作业岗位超标, 超标率为9. 0% 。超标岗位主要为煤尘和电焊烟尘岗位, 超标率分别为33. 3% 和12. 5% 。见表1。

2. 2 噪声对装卸作业现场、门座机驾驶室、装载机驾驶室和电焊维修作业岗位进行了53 个频次的噪声检测, 13 个检测结果超标, 超标率为24. 5% , 各检测岗位的超标率分别为16. 7% 、18. 8% 、37. 5% 和22. 2% 。见表2。

2. 3 高温本次检测在检测当天选择10: 00、14: 00和16: 00 等3 个时间段对门座机驾驶室、装载机驾驶室和露天作业现场进行了高温WBGT指数检测, 门座机和装载机驾驶员为Ⅰ级作业, 露天作业为Ⅱ级作业。见表3。

注: 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

3 讨论

码头作业因装卸货物不同, 可接触多种危害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 工人在作业过程中可接触到煤尘、矿尘、混合尘等不同种类的粉尘以及装卸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维修作业过程中可接触到电焊烟尘和噪声。虽然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对堆场和道路定期进行喷洒、堆场周围设置可移动式围挡、对进出港的车辆进行冲洗和对港区道路积尘随时进行清扫等防尘措施, 但从检测结果来看, 港区内煤尘作业岗位部分粉尘检测点的粉尘浓度仍然超标; 有报道6. 8% 的码头作业工人X线片肺纹理发生改变[7], 应引起注意。本次电焊烟尘调查结果显示, 22. 2% 的岗位电焊烟尘超标, 由于一般维修作业具有流动性和临时性, 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8], 危害较大。彭文彬[9]调查发现, 电焊工尘肺患病率为8. 6% 。本次调查发现, 部分作业岗位噪声强度超标, 总超标率24. 5% 。由于码头作业为露天作业, 夏季各岗位及工种可接触到高温危害, 本调查也显示露天作业的高温作业分级为Ⅱ级。

建议合理安排装卸作业时间, 各装卸机械进行装卸作业时, 采取湿法降尘, 进行港区道路清扫时, 应尽量采用机械化清扫设施, 避免人工清扫产生二次扬尘。另外应加强宣传教育, 使工人形成良好的职业防护习惯。杨凤等[10]调查表明,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工龄的工人在宣教后焊接作业安全行为形成率及工作中卫生习惯有明显的提高和改进。高温季节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Z].2011-12-31.

[2]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S].

[3]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4]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5]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6]GBZ 159-2004.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7]曾小峰.港口码头装卸作业对工人呼吸系统的影响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6, 22 (3) :338-339.

[8]段建军.某油田电焊尘危害情况回顾性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05, 21 (10) :1465-1466.

[9]彭文彬.某集装箱制造公司电焊工尘肺高发原因调查与分析[J].职业与健康, 2006, 22 (1) :19-20.

上一篇:秦观《虞美人》阅读答案下一篇:前期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备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