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教案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改革开放40周年教案(精选11篇)

改革开放40周年教案 篇1

一、激趣导入,认定目标

投影几组衣装、住房、村镇、企业的图片,通过提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导入。这些图片对比鲜明,个别的采用了我们禹城的图片,贴近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改革开放。为保证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共同学习本课学习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定义,从宏观上对本课有一个了解。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分两步走:

第一步:给学生限定时间,速读教材,进行知识填空,这样会使学生既有时间紧迫感,又能着眼本课重点。

第二步:仍然限定学生记忆时间,指定背诵画三角号的重点知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把教材的所有内容不分侧重的来记忆,浪费时间。

三、指导方法,合作探究

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可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把探究题列成表格的形式就 会在直观上淡化题的难度,然后同号不同组回答同一问题,这样就会进一步降低答题难度,而且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得到展示的机会。

四、精讲释疑,达标测试 我将测试题分为两类,必答题和风险题。必答题比较简单,侧重中下游,风险题难度较大,侧重中上游,这样不但考察面积大,而且能够实现分层次教学。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让学生进行小结,把主动权留给他们,能促使学生动口动脑,避免学生认为一到小节就万事大吉的想法。

2、进行总结,优胜小组发奖品,这种物质刺激既可以激发小组力争上游的欲望,又可以在问题的解答中,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原来历史知识也可以来源于生活。

3、结束语时再次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既可以做到首尾呼应,又可以起到余音绕梁的作用。

【点评】

本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环节合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环环相扣,步步推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改革开放40周年教案 篇2

1966年5月9日, 湖北省人事委员会下发【66】鄂建材字第465号文, 成立湖北省推行散装水泥领导小组, 下设散装水泥工作办公室。自此, 湖北省散装水泥事业正式起步。在以后的一年左右时间, 武汉市、襄樊市、宜昌市、黄石市、荆州专区、恩施专区等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散装水泥事业逐步在全省展开。

2 湖北省散装水泥管理规章制定

1985年10月21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散装水泥的通知》 (鄂政发【1985】98号) , 这是本省第一个发展散装水泥的省政府文件。2005年11月20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第281号令《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第一次明确将散装水泥纳入建筑节能管理范畴。至此, 湖北省先后制定了发展散装水泥的省政府文件2个, 省政府令4个, 极大地推进了全省散装水泥的发展。

3 散装水泥为大型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1967年二季度,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大量使用散装水泥, 开重点工程使用散装水泥首例, 并为重点工程使用散装水泥提供了经验。随后葛洲坝水电站工程、三峡水电枢纽工程、武黄高速公路工程、沪蓉西高速公路工程、武广高速铁路工程等大量使用散装水泥。重点工程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75%以上, 三峡工程使用散装水泥400万吨、散装水泥使用率达到85%, 散装水泥使用量、率创全国纪录。

4 湖北省散装水泥宣传工作走到了全国前列

1989年6月,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散装水泥管理知识》在全国发行, 这是全国省级散办第一部有关散装水泥管理的专业书籍。

1990年,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散装水泥知识台历》, 这种以台历为载体, 宣传散装水泥知识的做法在全国散装水泥行业内属首创。

1990年3月,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组织拍摄了普及散装水泥基础知识的专题片《必由之路》。在全国省级散装水泥宣传中开了先例。

1991年12月,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编辑出版了《湖北散装水泥揽胜》画册。画册重点从散装水泥装、运、储、用、设备生产、设备经营几个方面介绍了湖北省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状况。这种以画册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一个省的散装水泥发展状况, 在全国范围内属首次。2008年8月编辑了第二部画册《湖北省散装水泥改革开放30周年》。

5 禁止城市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 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成为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5年11月21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81号令《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对武汉市和其他省辖市、州、直管市及县级市县的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时间限期作出了规定。省建设厅、公安厅、交通厅、商务厅、质量技术监督局、环境保护局等也联合发文, 制定了具体措施和要求。自此, 在全省范围内“禁现”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成为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要内容, 散装水泥管理工作得到延伸。

6 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

2007年6月31日, 省建设厅制定了《关于加快在农村推广使用散装水泥的指导意见》, 要求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在农村建立散装水泥使用网点, 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7 散装水泥技术进步显著

1975年, 武汉专用汽车厂改装了全国第一辆带空压机的立锥型罐体散装水泥专用汽车, 通过了一机部部级技术鉴定

1977年8月, 铁道部江岸车辆厂试制成功了全国第一节U60型立式下卸式散装水泥专用火车, 通过了铁道部部级技术鉴定。

1980年1月, 由长航科研所设计、长沙造船厂制造的全国第一条300吨散装水泥专用驳船, 通过了交通部部级技术鉴定, 并被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1月, 武汉市商品混凝土管理站完成了《武汉市商品砂浆的推广应用研究》科研项目研究, 制定了《武汉市商品砂浆生产与应用技术规定 (试行) 》。

2008年6月, 湖北省散装水泥办公室、十堰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武汉理工大联合课题组完成了国家商务部下达的《散装水泥流通术语》标准制定, 通过了由国家标准委员会组织的评审, 于2008年9月27日由商务部公告颁布, 从2009年3月1日开始实施。

湖北省是全国唯一能够集研制散装水泥专用汽车、火车、驳船、集装箱为一体, 并已经大规模使用散装水泥专用汽车、火车、驳船、集装箱、集装袋的省份。

8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水泥厂等大型水泥企业对全省重点工程建设和散装水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水泥厂长年来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生产供应散装水泥, 为全省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为丹江口、葛洲坝、隔河岩、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生产供应了大量的大坝特种水泥, 为全省城乡建设生产供应了大量优质水泥, 同时带动了全省散装水泥发展。

9 全省散装水泥发展加速

湖北省散装水泥供应量用23年时间达到100万吨, 用13年时间达到500万吨, 用3年时间再到1000万吨, 用3年时间达到2000万吨。历年累计供应散装水泥1.53亿吨, 创综合经济效益69亿元, 为节约资源、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10 散装水泥工作管理趋于加强

1986年以前, 湖北省散装水泥工作由省建委主管。以后转为省经委主管、省建材工业总公司代管。2003年11月, 湖北省政府决定由省建设厅主管全省散装水泥工作, 至2007年9月全省散装水泥机构全部归属建设部门管理。

改革开放40周年教案 篇3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观后感

弹指一挥四十年

波澜变革换新颜

巨大成就世人赞

人类发展树标杆

三中全会开新篇

解放思想破冰坚

中国人民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小岗农民有担当

包产到户产量增

南方讲话拨云雾

行稳致远启新程

东方风来满眼春

蛇口炮声值万金

雄安新区千年计

奋斗接续伟业新

恢复高考拉起线

公平筑梦几代人

百万人才后备军

改革动力源不尽

基本制度不动摇

公有经济稳人心

各种经营日日新

市场经济催人进

小时缺吃穿不暖

如今温饱已不言

吃出健康人点赞

穿得时尚才有范

狭窄蜗居今少见

宜居社区让人羡

昔日出行多不便

而今美景随处看

成就绝非天上掉

美好生活勤来造

党的领导最可靠

万众齐心摘穷帽

改革四十不惑年

岁月静好万民欢

行至半山激情燃

初心不改永向前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观后感

今天辅导员组织了我们班同学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直播,是我对改革开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辞职前,我对改革开放的人士还停留在初中的思想和品德教科书上。

改革开放距今已经有40年了,40年里我们国家已经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6年10月,国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走上正轨。对于改革开放在我脑海中第一个就会想到一首歌——《春天的故事》,这首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后来才知道那位老人便是邓小平,春天便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距今已经40年了,在这40年里无数人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有的甚至付出了自己的声明。在这些人中不乏文化工作者,商界人士,还有外国友人。这些人都是我们值得铭记的。我们理应向他们致敬,致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华民族指明的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路!致敬所有为改革开放创造奇迹的人!

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今天,我们回望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既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前行,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兴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xuexila整理)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观后感

12月18日上午10点,我收看了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会上,报告让人刻骨铭心,其中第八部分明确提出要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认为,从严治党首先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让逐渐弱化的基层党组织提振精神,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要针对农村高素质人才缺失,基层村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农村党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照顾,激发农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让基层农村干部获得应有的尊重。二要发挥农村党员的创业致富模范带头作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强化农村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归属感。三要大力提升农村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农村党员应该区别与一般村民。四要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发展农村党员,将那些有致富能力、有一定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好的村民吸纳进农村党员队伍。五要对农村党员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性质及其恶劣的,按照组织程序给予清除出党员队伍。不断充实、优化农村党员队伍,从而培养、锻炼出一批高素质、有担当、有能力的村支部书记。

改革开放40周年 银行 篇4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光辉岁月。40年,农信人用脚步丈量着农田,量出丰收的硕果,用木算盘算出农信社的诚信,用勤劳之手书写着辉煌壮丽的篇章。翻开农信史册,那40年间发生的变化都历历在目,它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全部历程,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指尖上的农信-----从木算盘到键盘触摸屏

科技的进步使银行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最初的木质算盘到后来的多功能计算机再到如今便捷化的移动终端;从一笔定期取款业务需要人工核算再复核的繁琐到如今完成一笔定期存取只需一两分钟的速度;从必须在柜面完成转账缴费的麻烦到如今足不出户就轻轻松松搞定的便捷网银,农信的发展离不开指尖上的进步。

如今随着高学历,专业金融、科技人才的涌入,更有自助机和智能机的不断更新,一个个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系统,让指尖上的农信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快捷、更便利的服务,客户的等待时间有效减少,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不断地提升客户粘合度。环境变迁的农信------从单间平房到楼宇林立

1954年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诞生,本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促进县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刚成立初期只有9个网点,都只有单间平房而且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有的甚至办公地点在祠堂。而至今

农商银行已增设至12家支行、34个网点,共计502名员工。

从2010年

支行完成县第一家改建以来,三年内县所有支行与网点都陆陆续续完成了改建。一座座农信大楼拨地而起,遍布在每一个乡镇社区。如今的农商银行再也看不到顾客站着排长队等待的画面了,所有大厅都配备了客户休息区,VIP室,还免费提供茶水、便民箱等优质服务,大厅宽敞干净,为客户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大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业务拓展的农信-----从单一储蓄贷款到国际业务等遍地开花

自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增资扩股、清收不良贷款、完善法人治理、强化内控管理、利用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资产、消化历史包袱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增强金融实力和服务能力,经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成立初期的 农村信用社主要办理存款、放款、汇兑等业务。近年来,随着

农村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在立足、服务“三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先后开办了代理、担保、信用卡、保险等中间业务,新增了票据贴现、国际业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业务,为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为普通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便利金融服务。体制改革的农信-----从农村信用社到农商银行

农村信用社成立初,在管理体制上几经周折,历经人民公社管理、国家银行托管等历史阶段,无名无分,没有自己的“爹娘”,活跃于田野里的农信人被群众称为金融队伍的“游击队”。直到2004年组建了

省农信联社,农村信用社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家,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队伍的壮大,成为名正言顺的金融机构,是一支活跃在希望的田野里的支农主力军。

2017年

农村信用社正式由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成为

农村商业银行,这是

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改制后,农商银行不忘初心,立足

不动摇,紧紧围绕全县工作的主旋律和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建立更健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坚持品牌文化引领,打开智悦银行服务大众的新天地。同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合规制度,以客户为第一要旨,做

人民自己的银行,成为三农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推动

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改革开放40年,现在的农信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创造未来,以更昂扬的姿态去面对机遇与挑战。正是因为有了农信这40年的改变,我们农信人可以完全自豪的说,在未来的征途中,贡献给

人民,贡献给整个

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 篇5

40年前,我们穿衣服崇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40年后的今日,商场里的各种衣服玲琅满目,任君挑选;40年前,坊间流传“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40年后的今日,则是“米仓满,面仓满,鸡鸭鱼肉随便选”;40年前,筒子楼里冒黑烟;40年后的今日,高楼大厦遍人间;40年前,自行车都属于“三大件”;40年后的今日,满街都是小轿车……

而这些,仅仅只是老百姓“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的航母下水了,我们的飞船上天了;我们的环境变美了,国际地位上升了——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在红旗下的小伙伴们,必须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我们发自肺腑地想要呐喊一句:厉害了,我的国!

朋友们,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是否有故事要与大家分享、有心里话要说给党听?写下你的故事,说出你的心里话,让我们共同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增光添彩!

改革开放40周年教案 篇6

《美术界》创刊于1972年, 前身是《广西工农兵美术》, 1979年改名为《广西美术》, 1987年改名为《美术界》。《美术界》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一本综合性美术期刊, 走过了风风雨雨40载, 在这40个春秋里, 《美术界》在广西美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为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革”开始不久, 美术界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工农兵美术运动, 其中以陕西户县农民画与上海阳泉、旅大的工人画最为著名。工农兵美术包括美术作品的工农兵形象与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美术创作。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 《广西工农兵美术》创刊了, 1972年10月, 《广西工农兵美术》出版总第1期试刊号, 该杂志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馆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联合编辑出版, 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新华书店发行, 定价0.10元。第1期试刊号共12页, 末页发表《试刊的话》, 文中说:“《广西工农兵美术》是一个面向工农兵的普及性美术刊物, 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 坚定不移地贯彻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 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通过连环画、组画、油画、国画、版画、年画、速写、雕塑、剪纸、摄影等作品,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反映工农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光辉形象和英雄业绩, 发挥革命美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丰富工农兵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推动我区业余和专业美术创作的发展与繁荣。”由此发刊词可以看出, 《广西工农兵美术》的定位是以发表连环画为主的美术通俗期刊, 读者对象是工农兵美术爱好者。首期试刊号发表了由区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主办的“广西美术摄影艺术展览”的部分作品, 杂志封面选用了集体创作的作品《毛主席来广西》, 封底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创作组集体创作的《胜利归来》。1973年分别出版试刊号总第2、3期。总第2期试刊号封面为曾令威、黄旭、陈伟勋合作的作品《琴弦传友谊》, 封底为黄桂涛的作品《1972年全国体操比赛》宣传画。总第3期试刊号封面为阳太阳的作品《漓江放排》, 封底为黄独峰的《漓江渔火》与肖朗的《踏遍青山》。《广西工农兵美术》1974年至1975年不定期共出版4期, 1976年后定为季刊, 每年4期, 至1978年底共出版19期。

“文革”结束后, 工农兵美术作为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 《广西工农兵美术》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于1979年2月改名为《广西美术》, 定为双月刊, 由《广西美术》编辑部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通过邮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广西美术》致力于建设广西美术事业, 发展广西美术事业, 展示广西美术家创作的成果, 提高广西美术家的创作能力与水平。1979年第一期《广西美术》在继承原有杂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为了扩大容量, 增加了页码, 依然是横向翻阅的版式。杂志依然是以连环画、油画、国画等作品为主, 但增加了少量理论文章, 提高了杂志的学术高度, 第一期发表了雷时康的《透视原理及其应用》。《广西美术》从1979年第一期至1987年第3期共出版了70期。

1987年7月《广西美术》出版3期后, 第4、5期合刊并改名为《美术界》, 以发表各类美术作品和评论文章, 培养和提高本区美术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为宗旨, 陆续开设出了不少栏目如画家介绍、新人新作、少数民族风情画廊、外国美术介绍、美术考生之友、谈画录等等。1997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读者的需要, 《美术界》顺应形势全新改版, 开本改为国际标准的大16开, 全彩色印刷, 对栏目设置也进行了调整, 以发表发映西部各族人民精神面貌及民族风情的美术作品为主, 以期办出自己的特色。2000下半年起刊物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992年以来, 《美术界》连续多次荣获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广西新闻出版局授予的广西优秀期刊称号。

《美术界》对广西美术的影响甚大,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记录了广西美术发展的历史

《美术界》是一部鲜活的广西现代美术史, 她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每一个时期广西美术发展的状态与走向。研究广西现代美术史绝对不能抛开《美术界》这份重要的学术资料, 她为广西美术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史料。

二、给广西美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彼时, 全国美术类杂志较少, 《广西工农兵美术》、《广西美术》是广西不少画家展示自己作品的舞台, 如今, 虽然美术类的杂志不少, 但是《美术界》仍然是广西画家展示自我、发表作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 广西几乎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在《美术界》发表过。

三、培养和扶持了一批青年艺术人才

《美术界》还主动担负了扶持新生美术创作人才的重任, 不少年轻的、未成名的画家、广西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等不少都在《美术界》发表过作品及理论文章, 为这些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促进了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美术界》是一本弘扬主旋律, 表达主流价值取向的刊物, 是广西美术发展的一面镜子, 为广西美术的发展与繁荣, 为培育漓江画派推波助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她发表广西画家的作品、文章, 举办美术创作活动, 扶持青年美术人才, 是广西画家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等等, 其在广西美术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广西、乃至全国美术家与美术爱好者喜爱的刊物。

从昔日的《广西工农兵美术》到如今的《美术界》, 在广西文联的领导下, 经过几代编辑的努力以及广大美术家的支持, 《美术界》已经成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重要美术期刊。如今的《美术界》以国际标准的大16开铜版纸彩色印刷, 不管是学术性还是内容的丰富性, 抑或是栏目设置的合理性, 都是比之当年有了极大的进步与改观。而且百岁画家、画坛名宿阳太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等都为其题写刊名, 也显示出她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40周年教案 篇7

单位举办“我与改革开放**周年”征文活动,自己刚好也有写点东西的冲动,提起笔,发现原来一手好字差点被电脑废了。很久没用笔来写东西了,电脑、互联网、手机这些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技术的普及,应该是改革开放**周年来最明显的变化之一了。调整思绪,时光倒转,穿过时空隧道,尘封已久的记忆片断又浮现眼前。

1978年,那时我才四岁,儿时的记忆不是那么的美好,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只让我深深记得,为了吃上一根三分钱的冰棍,与好多小伙伴一起去捡蜡烛头、牙膏皮换钱。嘴馋得实在顶不住时,便去菜地里摘辣椒,洗干净,去掉里面的籽,加点盐巴,放进嘴里嚼。现在想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记忆应该没有欺骗我。接下来的几年,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父母忙里忙外,干完农活就做些馒头、红糖包子挑到其他村去卖,换些米、钱回来,生活渐渐有所改善,82年盖了新瓦房。那年,弟弟出生了,家里的笑声也多了起来。还依稀记得奶奶曾经对我说过,几个兄弟姐妹中,带我最累最辛苦,哭得最多,十个月断奶,没有什么营养,有时候整晚上哭个不停,现在想想,估计是饿的。

1988年,我上初中了,学习成绩还不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那时候家里温饱问题虽然早就解决了,但想“奢侈”消费一下还是不大可能的。印象最深的是,整天穿着解放鞋的我非常羡慕一些同学脚上穿的白球鞋,高帮的,“酷毙了”(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几次请求父母买双给我,都被告知,穿白色的不吉利,不能买。第一次穿上白球鞋应该是两年后,我考上一所重点高中,离家住校,手头有了些许自主的零花钱,自己攒钱偷偷买了双高帮的白蓝相间的篮球鞋。穿上它时的感觉虽然没有记录下来,但我想肯定是非常OK的。

**年,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已经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攻读硕士学位,每个月有二百多元的生活补贴,不用花家里的钱了。父亲把大学期间给我汇款的收据全部收藏起来,有次暑假在家时,我把它们加了加,总共不到一万元。**年我弟上大学了,一年下来的各种费用就一万了。靠着种田、做点小生意的多年积蓄,父母不仅供我们兄妹几人念完了大学,还盖起了一幢三层的楼房,算是“奢侈”消费了一把。

**年,不知不觉,我已经在三明烟草工作了十个年头。这十年来,我和企业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改革、创新,让三明烟草充满生机和活力,严格规范使企业的发展后劲十足。企业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当我坐在八月的北京奥运赛场观看比赛时,听着“中国,加油”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今日之祖国,已经不是**年前的中国了,贫穷落后已成了过去式,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正用它的似火热情款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用它的非凡成就吸引着全球的目光。51枚金牌,100枚奖牌,多项世界纪录被打破,数字的背后是国力的强大、人民的幸福。

1978到**,短短**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滴,弹指一挥间。然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年,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年,在历史画卷上绘出了不朽的华彩 篇章!在时间的坐标上,十数亿人的人生轨迹正印证着中国蓬勃发展的历史脚步!

学费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普通农村家庭,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神州大地时,正值上小学的年龄。那时学费是二块五毛钱,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起早贪黑一年结余的工分,加上爷爷奶奶长年累月积攒的压箱底的零花钱,总算凑出了我上学的书本费,至于一些零碎杂费,家里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将平日烧火做饭的木柴,一担担送到学校抵账,如果学校不要就先欠着。一个打满补丁的粗布书包里面,躺着不多几本课本,怕磨破书皮,我用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到期末,老师开始催缴学费,常常是期末了,仍欠着本学期的学杂费还不上,往年欠的就更指望不上去还了。令人担忧的是,还不上一欠再欠的学费,决定着下学期我失学与否……好在我没有失学。

一晃几年过去,转眼就升中学了。这时,田地已经分到户,中国百废待兴,农民的日子眼看着一天天好起来。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经济还是相当困难的。当时上初中的学费只有几十元,这对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来说,负担还是相当繁重的。大豆卖了,棉花卖了,肉猪卖了,可学费还是不够。父亲一咬牙,决定砍柴去卖为我交上学费。父亲砍柴要去几十里的大山深处,然后挑到十多里外的集镇上卖掉,而一百斤木柴才值一块多钱,为积攒我的学费,他付出了很多辛劳。

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我与同伴商量一起去山里砍柴。天还没有大亮,我带些干粮、拿着柴刀出发了。坎坎坷坷的山路走一程又一程,一块块木柴重如千斤,肩膀被扁担磨破了,全身的汗水挥雨如下,一阵阵火辣辣地疼痛。天渐渐黑了,林中不知名的鸟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我不禁加快了脚步,不小心闪进渠沟里,木柴散了一地,我的脚踝也扭伤了……同伴急得直哭。这时,父亲提着马灯找到了我们。第二天,我砍的木柴被父亲卖到镇上,一过磅有一百多斤,这对于十多岁还不够一米五身高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件事,特地为我免去了那个学期的部分学杂费。

得到父亲忽然逝去的消息,正是复习功课全力冲刺高考的关键时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家中的顶梁柱顿时消失。为了弟妹能够继续完成学业,我选择了辍学。就这样,我很快融入到90年代南下打工的滚滚浪潮……在辗转各地的流浪生涯中,我一边用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弟妹的学费,一边自学完成了中文课程。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弟妹也顺利考入国家提供学费的师范学院,不久即将加入到支持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志愿服务工作当中。

前不久,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从现在起国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呢,以后你再也不用在邮局排队往家里汇钱寄学费了。我想,刚上小学的女儿,比起曾经的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啊!

车眼看变化

首先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我叫丁丁,是一辆汽车,我的个子不高,身材也不强壮,但是请不要歧视我们小排量哦。我今年10岁了,在为主人奉献的这里,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

以前,我一直把载我的主人走在家乡的泥路上当作最痛苦的事。因为那时家乡的路还是泥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每次在这条路上行走,我都得一蹦三跳,跌跌撞撞,如果不小心掉进“陷阱”里,就得费尽全身的力气才能爬出来。我那件崭新的红外套就是在这条路上被蹭破的,这条路还在我的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路面上随处可见的垃圾、家畜的粪便,每次出行,我的脸上,脚上都沾满了又臭又粘的淤泥、粪便。到了夏天就更可怕了,那些四处乱飞的蚊子、苍蝇严重影响我的视线,给我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和不安全。这种噩梦般的遭遇一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那一天……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家乡的经济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经济好了,乡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强。乡民们开始修路,植树,治理污染……

那条让我吃尽苦头的路现在已经被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所取代了,路边原本属于杂草的地盘,现在已经被花草树木彻底占领了,路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垃圾箱,在那些空地上,布满了美丽的鲜花,经常能看见蝴蝶、蜻蜓在那里“开舞会”,现在走在家乡的路上,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走在这美丽宽敞的大道上,看着沿途美丽的风景,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家乡的变化真大啊!

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 篇8

同一个时期更常见到的联系方法是写信。一封信需要八分钱的邮票,贴上后投到大队上的邮箱里,等过上半月二十天之后,也许能收到回信。偶尔也有电报或者加急电报发到村子里。或许是谁家亲友身体健康方面出现问题时使用最常见。这就是七十年代以前农村通讯状态了。

80年代,大多数机关单位也就办公室有一两部电话机。后来开始使用内部电话,仅限于单位内部科室间的联络,与外部不能连接或只能接听不能拨打外部电话。这种装置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工作上的联系非常方便。到了八十年代末开始有人使用“大哥大”移动电话,当时使用的人很少,原因是这个看上去像一块儿砖头的东西售价至少一万元以上,接打都收费。使用起来信号也不是很畅通,有时需要登到高处才可以接听到。但是,你可不能小看这个形状性能都不靠谱的东西,它可是身份的重要象征,不是普通百姓买的起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无线移动通话时代的开启,意义非凡。

上世纪90年代,一种叫做“bb机”的传呼机曾经风靡一时。有人传呼时,仪器上用汉字显示出呼叫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呼叫号码,类似于现在的手机短信功能。别在腰间,一有传呼,马上发出滴滴滴,的呼叫声,起初人们听到这种声音感觉时尚新颖好奇,后来,开会、上课时不断的有这种呼叫声音出现,影响了工作和学习,听到后往往召人投来厌恶的目光。为时不长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90年代开始,固定电话安装进入家庭。电信局给匹配一个端口,申请一个喜欢的固话号码。那时候电话装在家里的兴奋劲一点儿也不比买一台彩色电视机或者一辆轿车逊色。开始的时候没有几个人打来电话,有些人家就守着电话机看着。随着时间的延长,电话安装的增多,慢慢的,固定电话铃声就响的多起来了。

随着社会发展,无线移动手机的普及,也已经将近了。它综合了通话和短信功能,可移动接听拨打,是通讯领域的划时代标志。

如今,手机的款式由直板儿到翻盖儿,又由翻盖儿到直板儿,不时的变换着。什么音乐提示,和炫音乐彩铃,彩信等诸多功能不断开发。近几年的智能手机,把电脑的很多功能移接到了手机上,内存系统升级,流量开通,路由器wifi系统应用,大大改变了手机的使用空间。其速度堪比笔记本电脑。笔者打字写短文都是在手机空间日志里完成的,随时随地的可以操作。听音乐,玩游戏,买彩票,看视频,下载电影等等几近无所不能。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手机品牌的质量已经今非昔比了,不少客户选用国产手机,并且早已打入国际市场。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精选 篇9

今天我们座谈会的主题之一是我与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我的故事与一个西瓜有关。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上初中时,那时我在镇里上初中,离家二十多里路,学生大多住校。一天我大姐到学校来看我,给我买了一个西瓜,当时于我而言,西瓜就是最好的水果。心里特别想立马一口气把它吃完,但一想到家里平常很少吃过西瓜,即便是搞双抢,家里也没买过西瓜吃。于是就把西瓜藏在平常放米的袋子里,想等到周末回家时跟父母一起吃。我记得,那时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打米袋子看看那个西瓜,同时想象着周末回家时,全家坐在一起吃西瓜的幸福场景。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到家时我还没有将带了一个西瓜回来的消息告诉父母,我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吃完晚饭,当我打开米袋子拿出西瓜时,却发现西瓜因几天捂在袋子里已经烂了,当时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只好偷偷地将坏了的西瓜扔了。

今天当我们从超市买回一大堆东西,还抱怨西瓜不甜、米饭不香时,我就常常想起那段艰难的读书生涯,常常想起那个因舍不得吃而捂烂的西瓜,真的是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我国gdp的总量变化的数据---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gdp)364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

通过回忆,我认为我们应该还要做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同样也是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讲的是现在年轻人的困惑,段子说的是: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当我们还没能力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找工作是难的;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很难买得起的。

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篇10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总书记说过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我出生在90年代,是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代。作为九零后的一代,也许没有体会过父辈吃不好饭、穿不好衣的年代,但是,我们却实实在在得感受到了我国近二三十年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变得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科技也飞速发展,制造业正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青年人将会是伟大梦想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作为一名行政审批局的普通党员,在新的一年中,要更加努力工作,乐于善于学习新的业务知识,遇到不懂的业务知识多向其他区县学习请教,做到原本熟悉的工作内容不出差错,新接触到的工作通过交流学习也能做好。对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中,要不断督促窗口工作人员遵守制度手册中的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为园区企业及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提升办事群众满意度。在生活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记“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向先进思想不断靠拢,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同时,我也要多阅读,多思考,用知识力量来武装自己,补足精神上“钙”,将信仰信念刻进脑中,记在心上。

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文章 篇11

我的出生地是一个三县交叉的地方茌平县菜屯镇南海子村,一个离茌平、临清、**都不近的美丽的小乡村,十岁以前就没远离过,最远也就是到菜屯镇上去赶集,我有个大爷在茌平县上班,每年都回来探亲几次,带回来的奶糖和麦乳精都是我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那时候茌平县就是我梦想的外地,哪里有我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有吃不尽得大白兔奶糖。

我是幸运的,记事时就赶上了78年的改革开放,母亲也说我是家里的福星,有我以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玉米面饼子,地瓜能吃饱,白面馒头也舍得吃了。小时我家住在马颊河边上,出了门下个坡就是水,我们就像一群没人管的小鸭子,在水边玩耍嬉戏,玩泥玩沙,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幸福满满,快乐无限。1988年,父母为了我的发展,把我送到**上高中,也是我真正意义的进城上学。就业后我是个水利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区农田水利管理站从事技术工作,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2006年东昌府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实施和每年的升级改造,2011年至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实施,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解决我区老百姓的饮水安全和完善我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基层技术人员,我参与其中,和同事们一起完成项目区调查勘测,编制方案,参与实施,完善管护机制,开展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等工作,工作是辛苦忙碌的,但也收获满满,从一个技术员一步步走到高级工程师,收入也是一步步增高,生活是充实圆满的。

2011年我有幸加入了九三学社,认识了一群优秀的九三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老师、医生、行政事业人员等,都是各行业的佼佼者,当我看到众多专家、泰斗级九三人物的事迹时,更是被深深震撼了,我要学习九三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认识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是东昌府区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政协委员,要积极建言献策,立足本职工作,尽能力去帮助他人,为统战工作做出自身的贡献。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人生不知不觉步入了不惑之年。四十年来,我经历了读书、考学、就业、结婚、生子,从一个农村妹子,变成了服务农村的水利人,仿佛小仙女手中的魔法棒一挥,我小时候梦想的生活一步步实现,并且越来越好。不单是我,我们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政策的实施,以前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没有了,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住上了砖瓦房,去年我们村还通了气,做饭取暖和城里一个样。吃的是鸡鸭鱼肉,穿的是冬暖夏凉,按我母亲的说法,我们现在过得是地主也不敢想的日子啊!村里搞社会主义新农村,过去的鸡圈猪舍都不见了,卫生搞得很好,到处令人耳目一新。

我是幸运的一代,有幸参与了我们祖国的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现在我依然有个梦想,梦想着生活的环境绿水蓝天,住上更宽阔舒适的房子,儿子学有所成,父母健康长寿,生活更加美好,愿我的梦想在未来一步步实现,并努力让它实现,加油自己!加油中国!篇二

一天,我在整理我上小学时的箱子,发现了一张发黄的借书证,上面还有我当年的一张黑白照片,这让我思绪万千,顿生回忆。

我跟图书馆应该说天生就很有缘吧!上小学的时候,在班上不是什么头面人物,但却是大家公认的“书虫子”。这个雅号正是缘起我的这张图书证,也让我的人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在今天要得到它也许易如反掌,但在当时图书事业不发达的时代,却是现在无法所能想像的到的。我非常珍爱这张借书证,一直很小心地保管着它。

在书的海洋里,我了解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历史,知道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漫长文字历程。我深深地沉浸到文学大师们迷人的文字之中,用自己能够支配的几乎所有时间来读他们的书籍,甚至晚上钻进被窝里,打着手电偷偷地读他们的小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图书馆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早已成为我守望的精神家园。因为是她,我的知识面开始拓宽;也正是她,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要感谢她让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在读大学的时候,信马由缰,在图书馆里狂热地读书,尽量发挥借书卡的效益。那时学校的图书馆实行闭架借书制度,读者要借书,需要一张一张地翻目录卡片,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目,再将书名和书号记下来交给管理员,然后管理员再根据卡片到书库里去找,还不一定能找到你要的书,有时趴在目录厨上,反反复复要找查好多目录卡,却不一定能借到你所期望的书,如愿以偿相当不易啊!为了能第一时间读到自己想读的书,就自告奋勇地跑去当义务图书管理员,四年里为学校图书馆还真做了不少工作,让我着实受益匪浅,为我以后从事图书工作也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6年毕业后如梦以偿地到图书馆做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我心花怒放,心里那个美啊…….但在报到那天却费了好大周折,才在古楼北老公园里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排老式瓦房,里面排着十几个老旧的书架,上面堆彻着一些陈旧不堪的书籍,一副破败的景象,这就是所谓的**市(县级市)图书馆了,我被眼前的这一幕彻底惊呆了,当初从事图书管理员那种美妙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从老同事那里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县图书馆建立,初名**专属文化馆图书股,1952年归**县,称**县文化馆图书室,1956年10月,从文化馆中分出来,正式成立**县图书馆,后又称为**市(县级市)图书馆。馆址几度更换,后长期在人民公园内办公。**县图书馆建筑面积530平方米,有书库和借书室6间,阅览室2间。里面的藏书更是少的可怜,且藏书种类也十分单一,除了社会科学类的图书就是自然科学图书,文学类图书少之又少,可读的书只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苦菜花》《红岩》《青春之歌》《骆驼祥子》等之类的书。那时,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政治藩篱中,藏书面也相应狭窄。并由于各种原因,已停借多年。老图书馆的印象,是神秘而破旧的,老式的瓦房、树叶掩映下的静寂和些许破落剥离的墙壁,无疑在向每一个走近她的人诉说自己的沧桑与沉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愈发完善,**市(县级市)图书馆随之焕发新颜,现已依托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逐渐发展成一所集古色古香与现代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市级公共图书馆,1997年正式更名为**市海源阁图书馆,隶属于**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承担着**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

原来图书馆大厅里的目录厨,也由现在的电子检索机和触摸屏、微信移动图书馆、电子借阅机、阅报机、自助办证机替代,读者在这里可以查到图书馆里所有的馆藏信息,集中彰显了数字化管理、电子阅读等高新技术。现在的图书馆,不再局限于借阅功能,还有电子阅览室、综合报告厅、多媒体阅览室、高保真音视频播放室、地方文献阅览室、历史文献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等多功能服务设施,凭借着其藏书丰富、人性化服务、高新科技等特点让这里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

信息网络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之利,也带来了沟通、阅读和研究之便。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去更新,图书既是时一次性消费商品,也是反复利用的材料。过去买书读书是一种美德,现在买书读书简直是一种浪费。尤其是欣赏消闲性的书籍,读过一次之后就束之高阁,难以问津。如果大量地购买阅读,岂不是浪费?现在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不占用宝贵的空间,就可以阅读大量的图书,查阅尽可能多的资料,这也是广大读者,知识分子和研究人员共同的愿望。数字图书馆馆藏丰富,书海无涯,广袤无边,要什么书就有什么书,要读什么书,就下载什么书。足不出户,手持一卡,就可以尽情阅读天下奇书。可以在这个24小时开放的网络图书馆里,免费使用图书馆的数据库,查找、下载所需要的资料,身居斗室,就能漫游书海,不受语言、不受地域的限制,鼠标轻点,读天下美好书籍,充分享受到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方便快捷,真是其乐无穷,岂不美哉!这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落后的过去简直是痴人说梦,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现在的图书馆已演变成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一个城市的灵魂栖息地,它传承着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

她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我做为一名图书馆的工作者都会感到陌生。姗姗来迟的改革春风只是微微吹了口气,海源阁图书馆的大楼便像打了激素似的生长起来,现代化先进的阅读、借书设备和馆藏图书数以几十万册,分布在香江社区、利民社区、新时代社区等多个图书分馆中,实现了统一的ILAS通借通还管理,大大方便了读者。传统的文本文献源源不断地挤进书库,真可谓汗牛充栋,多种数据库不断添置,一网打尽天下信息。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接轨世界最新的思想文化动态,就连古城区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道路也平整了很多,我的心情指数也随着图书馆的变化不断升温,每天上班都会看到一批一批的读者高高兴兴地来,心满意足地走,我感觉到这个知识的海洋正在过于猛烈地向前奔跑,恍惚间甚至还能听见它沉重的喘息声。这个被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称为“天堂的模样”的地方,经历了目录卡片、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网络数据库的发展,无论是藏书量、藏书种类、馆舍面积还是读者服务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变迁宁静祥和、犹如一方净土,静静地见证了人们的思想变化,见证了**市公共文化的发展,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变迁。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市图书馆新馆。目前,市图书馆新馆已经立项,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规划设计,这将成为我市一个新的文化地标建筑,让我们期待更好的明天。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轰轰烈烈的40年,也是中国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奋发图强、砥砺奋进的40年,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迁,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很大的改观,40年让中国的经济、文化面貌焕然一新,骄傲面对新时代的世界潮流。篇三

我的老家是鲁西大地上的一个小乡村,当时村里条件非常艰苦和落后,再加上家里世代贫农且孩子较多,家里的光景自然可想而知。但据家里老人说,我自小就是家里的福星,因为随着我的出生,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过起来,不但能解决家人的温饱,还能供我上学。从升初中到高中,后来还成了村里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成为全家骄傲的资本。其实现在想来,那是因为我生在了改革开放年代,让原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一一变成了现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2018年,自1999年本科毕业至今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近20年。这期间我经历了成长成熟、成家立业,更是见证了国家的科技兴国、科研强国的累累硕果。恰巧赶上国家科研转型升级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落实,才使我有幸搭上了科研发展的快车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学乍练心生梦(1999-2003年)

我是一个纯理科生,学的是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自认为经过了正规系统的学习,脑子里装满了动物生长、产品生产等数据,去企业工作是最好的出路。也许是命运使然吧,赶上聊城农校并入当时的聊城师范学院(需招聘农口教师)这么一个偶然的机遇,使我进入高校成了一名大学教师。心想既然不能做技术那就好好做学问吧。拿起课本走上讲台才发现,脑袋里的数据还只是躺在课本上,很多理论知识自己还处于懵懂状态怎么能教会学生呢?于是我翻遍了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带着自己的困惑和学生的疑问不断地去寻求和探究。我深知学生的学业是教师工作的首要问题,要把学生教好,不提高自己怎么行呢?为此我成了图书馆常客,每天带着困惑找答案,找了答案找出处……,凡事都要弄明白个子丑寅卯才肯罢休。渐渐的我发现,一旦了解了问题的本质,方法就自在眼前了。抢抓机遇再攀登(2003-2008年)

梦想萌动。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国家创新体制改革建设进行,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家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的一系列体制改革。我想我省是农业大省,而我又是学农教农的,通过这个机会是不是可以搞点名堂出来呢?有了泡图书馆的阅历,我又开始穿梭于各大养殖场、饲料厂、屠宰场等,试图为自己的理论知识寻找与实践的结合点。

学无止境。从我说尽好话进入养鸡场半夜帮人注射疫苗开始,就注定了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和再思考。同时我告诉学生们,科学技术不是孤立的,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疾病、生长与养殖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博览、尝试钻研才能学好本专业。谁知有了理论和切身操作实践做基础,我不但没有获得感反而觉得需要掌握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了,而我这个人还有个钻牛角尖的毛病,因此这一时期搞调查、做实验、找数据、忙分析就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了。为了知识的系统化,我回到母校开始研究生再学习,带着问题的学习为我打下了基础。

产研思考。随着科研成果转化率越来越高,社会上琳琅满目的速成动物产品越来越多,这确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可同时我也注意到下面这些现象:动物生长快速利润却没有了;防疫程序严格疫情却增多了;抗生素泛滥疫病却难治了;加工精细选择却难了,畜牧及相关企业发展产生困惑,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这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这两个词汇时常萦绕在我心头了,久久挥之不去。砥砺前行寻梦路(2008-2013年)

坎坷不平科研路。2008年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于是各级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纷纷成立服务社会机构,建立与企业的紧密结合机制。这时,我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寻找着发挥一技之长的土壤。然而,人才济济、基础深厚的农科专业院校具有得天优势,他们形成了很好的科研合作基础,资历学历尚浅的我在寻找科研合作的路上还是屡屡受挫。坚持不懈驴业助。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一次偶然机会,我了解到东阿阿胶从2004年开始发展养驴,但技术缺乏技术支撑。我隐约感到搞驴产业研究于我可能是个机会。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查阅各种能找到的资料和文献,了解驴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和产品链条方面的专业知识。逐渐地我发现驴产业发展链条的问题:首先驴草食单胃的消化研究空白及配孕率低、繁殖周期长的特性限制了规模养殖、拉低了经济效益,没有规模化养殖基础;其次是农业机械化使驴役用基本功能丧失,更加剧了驴存栏数量的减少;第三是作为滋补圣品、国家中药瑰宝的阿胶,市场消费量大幅提升。中国驴产业相比于其他国家,因为阿胶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而90%的阿胶产自**,聊城又是阿胶源产地,因此有了“世界驴业看中国、中国驴业看**、**驴业看聊城”的说法。这一产业特点使我找到了坚持从事驴产业研究的支点,更增强了我找到用武之地的信心。

功夫不负梦成真(2013年至今)跻身平台。2013年开始,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本完成布局,聊城大学建立了生物制药研究院,我调入研究院工作。通过研究院这个平台,开始了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合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产学研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产学研特殊政策及提供的法律保障给设立了科研特区,为我的科研探究梦想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聘为咨询。2014年聊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扶持发展驴产业,我有幸参与了聊城市驴业发展调研、政策及规划的起草等工作,并被聊城市政府聘为“市政府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专家”。聊城最早提出并制定了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预案对全国驴业养殖和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16年聊城将驴产业与精准扶贫完美结合,随后全国有9个省、17个地市陆续出台了23个养驴扶贫政策文件,进而国家也将驴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粮改饲和扶贫攻坚事业的重要举措。由此,我为自己对驴产业的作用感到骄傲,更加为自己的探究方向找到了政策依据。

参与团队。随着驴产业的发展,产业价值及养殖效益成为关键。**省驴产业发展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促使**省率先成立**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与驴产业发展接触较早,并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等基础使我有幸成为驴产业创新团队的一员。2017年4月**省长对驴产业作了重要批示,2017年12月**省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驴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府扶持措施的出台使我信心倍增,全身心投入驴业研究。2018年聊城大学、聊城市畜牧局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三方联合组建了聊城毛驴高效繁殖生态饲养研究院,我成为筹建成员之一,算是真正站进了驴队。联企共享。我深知国家提倡以企业为主、协同创新的英明,一直在寻找与各大高校及企业协同的机会。今年7月成功联合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国内外该领域具有明显研究优势的7家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组成了“驴产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实现了驴产业企业需求和科技研发的无缝对接,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与管理,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同时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减少了资源浪费。不忘初心成就梦

其实我知道做研究是一项非常枯燥和艰苦的工作,若干次的失败才有可能换来一次成功。我想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还是那句话“学无止境,研无止步”。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正确指导,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我相信“有梦想谁都会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篇四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序幕。40年来,在建国以后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伴随着祖国奋发前进的铿锵步伐,测绘人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气势磅礴的创新实践,开创了中国测绘史上的灿烂辉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光辉历程,谱写了砥砺前行的壮丽史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万里河山待重整,测绘尖兵须先行。一批批充满激情的开创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忘我工作,建立了国家大地控制网、水准网和重力基本网,获取了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资料,测制和更新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共和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测绘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测绘人继续奏响改革、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气势磅礴的创新实践,在锲而不舍中改革发展,在坚忍不拔中成就梦想,向着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改革是推动传统测绘向现代测绘转变的根本动力,创新是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从以光学机械为主要标志的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到以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再到初步建立以数据获取实时化、数据处理自动化、数据管理智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几十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坚持“科技兴测”“人才强测”,从自主创新中汲取发展能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飞跃,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各行各业、保障经济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作用日益彰显、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促进产业发展创新升级,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深刻变革。

当前,由“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的“新四大发明”无一不依赖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八纵八横的高铁工程中,测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制图、地形测量、轨道测量、桥涵测量、隧道测量等等,正是因为高精度的测量需求,高铁相比一般的工程测量,在测量设备、方式上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精度要求越高,测量的工作量越大,在遍布神州的高铁工地上,洒满了无数工程测量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正处于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全球各地人们的生活与个人位置数据息息相关,一系列新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如网购、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孕育而生。逛过淘宝的人都有过一个体会,比如今天主要浏览了某一类商品,下次再逛的时候,界面上就会出现好多类似产品。其实,零售商使用个人位置数据来创新购物模式,通过人口密度统计信息,迅速生成详细报告,分析消费者对哪些商品感兴趣,采取相应促销和广告途径,推送产品购买链接,统计客户数量和购买历史。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对获取的各种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与电信、零售和媒体等多个行业跨界融合,创造的机遇将远超我们今天所能预见的范围,在新时代,必将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面对越来越近的强国梦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使命光荣,任重道远,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广大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的征程中展示新作为、开创新格局、再铸新辉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篇五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出生在90年代的我来说,是在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参加测绘工作刚满2年,我享受着改革开放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蓬勃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积极投身于开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工作中去,努力取得新成长,为测绘工作的新发展贡献力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从传统模拟光电机械测绘时代发展到数字化测绘时代,当前正迈入信息化测绘的新阶段。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在实现了从定位服务、地图服务到地理信息和技术服务的跨越后,正朝着地理智慧服务方向发展。就拿立体测图来说,对比以前的测绘技术水平,明显感觉到了改革开放推动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听老一辈测绘人讲,过去立体测图采用的是传统的光学模拟仪器,工作时要把窗户挡得严严的,形成一个暗室,然后带上红绿眼镜观测立体,进行立体测图,一幅约有二十多个像对的1:1万图幅要测二十天左右,工作环境差、工作效率低。后来,通过生产技术改造,测绘技术完成了从模拟测图到解析测图的转变,数字化测图又取代了解析测图。如今,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快,自动化程度高、数据获取和处理时间短的新型测量技术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人工干预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78年12月,国家测绘总局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2017年,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建成并使用。1992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后经两次修订,总书记签署第67号主席令公布了第二次修订后的《测绘法》。2017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圆满完成,全面摸清了我国地理国情家底。应急测绘保障纳入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成为国家和地方重要的应急保障力量。地理信息产业挺立“互联网+”前沿,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对广大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而言,改革开放催生的测绘新技术新成就鼓舞人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更是温暖了测绘人的心怀。

2015年7月1日,总书记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充分肯定了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精神,这封回信也让广大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读出了关怀和期盼,读出了信心和动力,成为了干事创业的“励志书”。李克强总理连续多年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张高丽副总理亲自担任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并进行调研考察,多次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作出具体指示。这些都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成为广大测绘人奋发有为、忠诚奉献、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思想保障。

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在享受着改革发展成果中成长起来的我来说,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所在的单位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职工的成长发展,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今年年初,院里积极响应局党组提出的打造高素质、听党话、能战斗、善取胜的新时代“测绘苏军”的号召,发出了建设新时代“测绘苏军”先锋队的倡议书,以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开展劳动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引领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本领。近期,“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展开,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坚持改革创新、奋发担当作为。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我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感到十分幸运,同时也感受到了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

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这是对青年的殷切希望,是时代在召唤青年要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立足本职岗位辛勤劳动、挥洒青春汗水,唱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新时代青春之歌。就我自身而言,要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努力锤炼新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测绘苏军”先锋队的建设中去,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篇六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让人心血澎湃,热血沸腾。“少年强则中国强”让人心潮起伏,“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人慷慨激昂。国的发展靠人的进步,人的进步需要年轻人的新思维、新动力、新征程;企业的发展靠员工的努力,员工的努力包含青年职工的新境界、新能量、新跨越。所以,企业要发展,山东能源要进步,更需要我们青年人的团结一致,奋发有为,需要我们这些“小牛犊”们的谋略勇气,开拓进取,凝聚新生力量,才能展现新的作为!展现新作为,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近几年来,煤炭形势变化较大,这让许多职工失去了斗志,迷失了方向。面对悲观,我们山东能源并没有听之任之,听天由命,而是审时度势,奋发作为,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讲解企业面临之困难,未来之方向。各分公司组织观看形势任务电视专题片,解民众之惑,答职工之虑,鼓员工之气;让员工自发讨论,自我探究,煤矿的出路在哪里,煤矿的效益从哪里来?让所有的山东能源员工都能了解发展形势,它并不仅仅囿于煤炭单一,它还聚焦电力、煤化工等多元产业,由“一煤独大”到“多元发展”,由依赖煤炭到多措并举,资产结构、产权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已一步步转型,一步步升级。所以我们不能气馁,不能妥协,要相信能源集团,更要爱山东能源,要奋斗在山东能源。山东能源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山东能源的兄弟姐妹就是我们亲如一家的血脉至亲,我们相信家不散亲不离,我们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趟不过的泥水河。“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抱成团”,煤矿的发展,山东能源的强盛,也离不开山东能源人和衷共济的扶持,风雨同舟的相伴和守望相助的团结。只有全体山东能源人提振信心,看到明天的希望,只有全体山东能源人不畏困苦,描绘未来的前景,山东能源才能大有作为,才能宏图大展。

展现新作为,用实干实绩再造新优势。要想有新的成绩,新的作为,新的辉煌,就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具备融会贯通的创新思想,摸打滚爬的未知探寻。作为山东能源的一员,我们热爱山东能源,摒弃狭隘的个人主义思想,放宽自己的视野,理解改革是大势所趋,如果改革与自己的利益相悖,那应该支持改革,谅解改革,应以大局为重,快速适应新角色,努力奋战新岗位。大时代面前,我们都是标点,大集团面前,我们都是元素个体,元素让整体丰盈圆满,个体才能构成坚不可摧的城墙。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任务和要求,新机遇给予我们新的挑战和使命,所以我们青年人应忙碌奋战逆水行舟,应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应时不我待担当作为,应铿锵有力义无反顾。应在实践历练中成长自己,应在岗位建功中实现新的作为。

热情的人像太阳,照在哪里哪里亮,我们青年人就应该是太阳,就应该有满满的正能量,就应该有积极努力的上进心,就应该有紧迫压力感,有使命责任感,就应该有精彩辉煌的人生。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气馁,高标准,严要求,众志成城,定能凝聚新力量,展现新作为!篇七

我小时候常听外婆说:“宁缺一天米,不缺一天水。”

水是要用器具盛的。这个器具就是陶土烧制的水缸。在生我养我的黄岭村,以前家家户户都有水缸。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那口水缸很大,大概一米五的直径,一米左右的高度,敞口大肚,能装满满的四担水。放在厨房的土灶的一角靠墙方便取水的地方,做饭炒菜用水时,只要一转身就可以用瓢从缸中将水舀出,倒进锅里。水缸见证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记得当年父亲在公社码头装卸站里卖苦力,水缸里的水几乎都是靠母亲挑满的。偶尔碰上母亲来不及挑水就到生产队上工去的时候,就由兄长和我去门前的兴隆河弄水。

我只有八九岁,兄长也不过十一二岁,个子都矮小得刚及水桶高,哪挑的起大人挑的水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只好在桶耳下面再梱绑一根桶绳,兄长在后面,尽量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肩头,我在前面摸索,抬着水桶一脚高一脚低地往家走。大人挑一担是满满的,而我们抬一担仅是大人挑的二分之一。好不容易把水抬了回来,还得慢慢地放在缸边,先用瓢一瓢一瓢地将桶里的水舀进水缸里。桶里的水少了,就用双手抓着桶耳,用力地将桶提到缸口,再将桶里的水倒进缸里。

这么艰辛弄点水倒进水缸,那水清澈倒好说,若是碰上夏天暴雨过后,那水就浑浊得不能饮用,只能取备用的明矾净水,待水用完后再淘缸底的臭淤泥。

桃花汛过后,河水上涨,可以站在岸上取水;如果是冬季枯水期,河水一退再退,还得挽起裤腿到河中心找积水洼去一瓢一瓢地舀。家里没钱买雨靴,即使数九寒天冰雪刺骨,也得赤脚踩着泥泞去取水。

我们生活在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从家里到河岸不过百米之遥,称得上是“枕水人家”。但即使这样,我们吃一口水还是如此之难。所以每当我们洗脸刷牙,用水稍微多一点,外婆总会嘀咕:“莫浪费呀,热水要人烧,冷水要人挑。”

有时,外婆也会期期艾艾地说:“我们要是城里人就好了,他们有自来水,用手一拧就不缺水。” 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我真的进城用上了“用手一拧就不缺水”的自来水。就在这个时候,兄长和弟弟分了家,家里那口祖辈传下来的大水缸分给了弟弟。

然而我还是时常为弟弟担心,因为弟弟是残疾人,出生七个月因一场高烧而落下小儿麻痹症,导致他右腿严重萎缩。每天一担水,爬堤上坡就够他喝上一壶的。

时间来到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春,弟弟搭车进城,喜形于色地告诉我,黄岭村要安装自来水了,只不过每家要交一千元的入户费。我说,那就交吧,我们盼水盼了多少年,有了自来水交多少钱都高兴。当洁净卫生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哗啦哗啦流了出来,家里那口不知用了多少年的水缸“退役”了。放在空荡荡的院子里,它显得是那样苍老,黑褐色遍布岁月沧桑,仔细看一下缸身,好像还有用水泥填补的漏砂眼和洗不净的白灰痕迹。

上一篇:交响乐论文感悟下一篇:写字楼保安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