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办法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永州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办法(通用8篇)

永州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促进农村敬老院健康发展,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湖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民政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敬老院是指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主办的,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供养服务的公益性事业机构。

农村敬老院应当依法成立并办理公益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实行法人管理。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敬老院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其主办的农村敬老院,并接受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

农村敬老院的创办、撤销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敬老院等级评定和考核依据本办法规定的标准裁量。

第二章 建设标准

4、办公室应配备办公桌、椅、电脑、电话、档案柜等办公设备。

5、医务室应配备常用药品和基本医疗设备。

6、文娱活动室配置棋牌、麻将等娱乐工具和书刊、杂志、报纸等。

第九条 生活区和生产区相对隔离。

第三章 供养服务标准

第十条 农村敬老院主要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入住率达到95%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不超过10%的床位,开展社会养老服务。

社会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和服务项目另行制定。

收养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农村五保对象时必须具有相应的治疗护理能力。

第十一条 农村五保对象入院由本人或监护人向村委会申请,并经村委员会推荐,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入院前,由五保对象本人或监护人、村委会、敬老院在乡镇人民政府的监证下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三方的责任与义务。

第十二条 敬老院应建立完整的五保老人入院档案,将入院协议书、申请书、健康检查资料、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老人照片、监护人联络方式等与五保老人有关的资料建立一人(户)一档,长期保存。

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对象在农村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其主要内容是:

1、“保吃”:提供适合供养对象身心健康的膳食,科学合理安排食谱。

2、“保穿”:供给服装、被褥等基本生活必须用品和零用钱,按季节添置、更换衣被等生活用品。

3、“保住”:按敬老院建设标准入住。

4、“保医”:农村五保对象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资助参加新农合,凡在县、乡两级定点医院看病就医,其医药费在新农合报销后,剩余部份由医疗救助基金兜底。每年安排一定的门诊费,有病及时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由敬老院和村委会安排特护人员护理。

5、“保葬”:五保老人死亡后,敬老院应及时通知并配合村委会根据有关殡葬管理规定办理丧葬事宜。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放10个月集中供养金作为村委会丧葬费用。

第十四条 农村五保对象在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标准按城市低保标准上浮30%全额发放,所需资金在五保供养金中列支。

第四章 院务管理标准

第十五条 农村敬老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院民管理、财务管理、安全保卫、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膳食管理、档案管理、教育学习等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

第十六条 农村敬老院应当设立院务管理委员会,对敬老院各项制度的实施以及重大事项实行监管。院务管理委员会由主办机关、工作人员和五保对象代表组成,其中五保对象代表比例应当达到50%以上。

农村敬老院根据工作需要,设种植、养殖、文化、安全、卫生、膳食等若干小组,成员由工作人员和身体健康有一定特长的五保对象组成。

第十七条 农村敬老院应开设银行专户,建立财务专账,工作经费和供养经费分账管理,专款专用,主办机关定期监督和检查。

第十八条 农村敬老院建立院务公示栏,对财务管理、重大事项等内容实行院务公开。公开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五保供养主要法规政策。

2、工作人员、五保对象人员名单及相片。

3、敬老院基本情况。

4、每日伙食开支及每月财务收支情况。

5、农副业生产收支情况。

6、好人好事及生产劳动奖励情况。

第五章 工作人员和经费保障标准

第十九条 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按供养人员10:1的比例配备,对生活不能自理的供养人员另按4:1的比例配备护理人员。

第二十条 聘用农村敬老院院长及工作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1、政治素质好,乐意为五保对象服务,与院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或技能。

3、年龄不超过60周岁。

4、条件具备的地方,选聘有一定资质的社会工作者或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敬老院见习服务。

第二十一条 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院长由主办机关聘用,其他工作人员在主办机关的监管下由院长聘用。

第二十二条 农村敬老院院长及工作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挂牌上岗。县区应组织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和竞赛,不断提高院长及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管理服务能力。

第二十三条 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按财政部门安排一部分,民政福彩公益资金解决一部分,动员社会各界捐助一部分办法解决。

第二十四条 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及运转经费应纳入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其中工作人员按每人每年不低于

查一次,乡镇人民政府每月检查一次,敬老院每周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

第七章 农副业生产标准

第三十一条 农村敬老院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副业生产,鼓励五保对象参加有益身心健康和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并给予适当报酬和奖励。

第三十二条 农村敬老院开展农副业生产的收入主要用于改善五保对象的生活,适当考虑参加劳动的五保对象和工作人员的报酬和奖励。

第三十三条 农村敬老院要制定农副业生产计划,做到蔬菜满园,四季常绿,实现自给;充分利用养殖场地,发展牲猪、鸡、鸭等养殖项目,定期改善院民生活。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农村敬老院因制度实施不到位,管理不力,出现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办机关责令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造成重大损失和负面影响的,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1、歧视、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

2、未尽到管理和服务义务致使农村五保对象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

3、侵占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财产的。

4、其它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行为。

附件:

一、管理制度

1、院民管理制度

2、财务管理制度

3、安全保卫制度

4、环境卫生制度

5、个人卫生制度

6、膳食管理制度

7、档案管理制度

8、教育学习制度

二、岗位职责

1、院长职责

2、副院长职责

3、财务会计职责

4、财务出纳职责

5、物资采购人员职责

6、炊事员职责

7、仓库保管员职责

8、护理人员职责

9、卫生员职责

三、永州市XX县(区)XX乡(镇)XX敬老院入院协议书

四、院务管理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011122、食堂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卫生不符合要求者,立即解聘。

3、厨房餐厅保持干净卫生,消灭苍蝇、老鼠、蟑螂及其它害虫,每天统一对餐具集中消毒,统一摆放。

4、制订一周食谱,原则上三天内食谱不重复。

5、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厨房,确保食品安全。

6、每月公布一次伙食收支情况。

(七)档案管理制度

1、敬老院档案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整理存放。

2、五保老人入院协议书、申请书、健康检查资料、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老人照片及原监护人联络方式等与五

保老人有关的资料建立一人(户)一档,长期保存。

3、院长办公室设置档案柜,档案盒要有规范醒目的标识,档案柜内不得存放与档案无关的其它资料或杂物。

4、上级有关文件和有关单位来函,一律进行登记,按要求办理后归档存查。

5、定期检查、整理档案和资料。发现霉烂、褪变、破损或帐物不符时,必须及时追查、处理和修复。因失职而损毁、丢失档案者,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八)学习教育制度

1、每周确定半天为学习教育时间,学习内容为党和国家法规政策,报刊杂志,时事政治,敬老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宣讲好人好事等。

2、每月召开一次院民生活会,沟通院民思想感情,通报院办财务收支情况。

3、每季度举行一次敬老院标准化管理点评活动,表扬先进事迹,点评存在的问题,对表现好的院民进行表彰和奖励。

4、每半年进行一次综合教育学习。主要内容是院长对工作人员的点评,对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表扬,对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到位的进行批评教育,如因工作失职,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其责任。

二、岗位职责

(一)院长职责

1、主持敬老院全盘工作。

2、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五保供养和敬老院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五保供养对象服务。不得利用敬老院场所进行个人经营活动。

4、制订并实施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考核。

52、编制收、支计划,及时做好财务规划,当好院长参谋。

3、按财务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做帐,财务做到日清月结,及时编制记帐凭证和报表。

4、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册等资料备查。

(四)财务出纳职责

1、积极配合会计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2、按财务管理规定做好现金管理收付及银行结算业务。

3、按规定做好银行日记帐,做到日清月结。

4、严格执行现金管理规定,没有院长签字不得付款,严禁挪用公款。

5、协助院长做好敬老院管理工作,完成院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五)物资采购人员职责

1、在院长的指导下,负责采购敬老院所需物资。

2、做好物资采购用款的申报、申销工作,积极配合保管员对采购的物资进行验收入库。

3、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不采购伪劣、霉烂变质物资。

4、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不得借用或挪用公款。

(六)炊事员职责

1、按每日食谱制做院民膳食。

2、每周食谱公布上墙,主副食品多样化,尽量符合老人的膳食营养要求。

3、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不食用腐烂变质、有馊味、异味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物。

4、负责食堂、厨房的室内外卫生和饮食卫生,餐具定期消毒,摆放整齐。

5、不断提高烹调技术,改进服务态度,做到每日按时制做饭菜,准时开餐。

6、根据特护人员的身体状况科学制做相应的膳食。

(七)仓库保管员职责

1、负责全院各类物资保管工作,严格执行物资进出库规定。

2、经常清理库房,做到帐物相符,注意库存物资的使用情况,妥善保管,凡发现过期霉烂变质食物,应立即处理。

3、坚守岗位,物资供应及时,搞好室内外卫生,存放的各类物资要放置整齐有序、卫生、无虫害。

4、不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不得借用或挪用公物。

(八)护理人员职责

1、护理人员要学习掌握护理五保老人的技能,杜绝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的发生。

2、对生活不能自理需特殊护理的五保供养对象实施全程护理并帮助打扫个人卫生、喂饭、喂药等工作。

丙方:

五保对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为丙方入住提供相应的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文化娱乐、健康训练、医疗保健等服务设施和场所,保障丙方生活环境舒适、洁净。

2、建立和完善敬老院各项管理规度和服务流程,提高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建立丙方试住一个月制度,凡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要求回原居住地或不能按照敬老院规章制度约束自己,严重影响甲方正常工作秩序并经甲方劝导无效,试住期间各方均可以要求回原居住地分散供养。

4、收养患有精神病、传染病患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治疗护理能力。

5、丙方入住期间患重大疾病,甲方有权利义务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为丙方办理医疗、护理等相关手续。

6、下列款项、物品由甲方按规定统一管理使用。①上级部门下拨的供养和运转经费;②社会各界人士、社团组织、单位向敬老院捐赠的物品、款项;③社会各界人士、社团组织、单位向敬老院全体院民捐赠的物品、款项。

7、甲方每人每月发给丙方零用钱,以保障丙方有购买日用品的能力。

8、丙方所有的耕地、经济林、住房、牲畜等财产或物品,由乙方管理或出租、出售,所得款项统一存入丙方名下,用以弥补平时零用和去逝后入葬费用,暂时不便出租、出售资产由乙方妥善保管,待丙方去逝后按有关规定处理。

9、丙方去逝后,甲方协同乙方做好安葬事宜。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有探视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2、乙方推荐丙方入院时须提供详细住址、亲友通讯电话及村民小组证明等资料。

3、丙方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要求回原居住地居住,或不能按照甲方规章制度约束自己,严重影响到甲方正常工作秩序的,乙方接到甲方通知,应将丙方接回原居住地供养。

三、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有关规定办理入住手续,签订入住协议。

2、遵守敬老院各项管理制度,服从管理,积极参加敬老院组织的各项义务劳动,外出须向院长请假。

3、遵守公共道德,讲文明、懂礼貌、不打人骂人,爱护公物、视院如家,内部矛盾内部解决,不做有损敬老院形象的事,不说有损敬老院声誉的话。

4、爱护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烟头,不乱倒污水,不随地大小便,不说粗话、脏话。

5、闲杂物品不得带入敬老院,贵重物品可交敬老院工作人员代为妥善保管,凡自己保管发生丢失责任自负。

6、未经甲方同意,丙方不得擅自在房内配置任何设施设备。

7、丙方患突发性疾病应服从甲方安排。

8、丙方生前有决定去逝后遗物处置的权利。

9、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及监证机关各执一份。

10、协议未尽事宜由各方协商解决,另行补充条款,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生效。

甲方:

敬老院(盖章)

乙方:

村委会(盖章)

丙方:

五保对象(手印)

监证机关:

永州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办法 篇2

一、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概述

(一) 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行政管理工作在学界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定义,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本文的具体实际来看, 这里所指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职权分配和工作分工, 行政机构对企业内部的发展战略、运营方式、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等工作进行统一的指挥和管理。从这个角度上说, 行政管理工作类似于一个站在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者, 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进行组织协调和安排工作。对于敬老院来讲, 行政管理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和琐碎, 不仅要通过行政管理措施来实现敬老院软硬件设施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保证敬老院在资金运转、服务水平以及基本物资供应等方面的正常发展。

(二) 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敬老院刑侦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与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相类似, 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体系性。行政管理工作虽然在具体工作内容上表现得较为复杂和琐碎。但是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讲, 体系性仍然是其基本特征。复杂的工作内容实际上是按照资金、物资、人力、后勤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统一划分和分类的。其次是体制性。体制性特征表现为敬老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有一个完善的体制作为基本的保障。这种体制的建立需要长期的努力, 而从当前敬老院的行政管理工作的体制建设实际来看, 主要分为监察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赏罚机制等四个方面, 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再次是纵深性。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上传下达的特征, 行政结构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有一个基本的方向确定和战略制定, 需要各个部分的具体实施, 这就体现为纵深开展的过程。最后是控制性。控制性表现为行政机构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内容的掌控制度和把握程度。这就要求行政管理机构能够具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 能够实现对各部门的有效监管, 对其工作内容和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当前, 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雏形, 比如在信息化工作机构的设立、信息化工作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引进以及信息化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客观来讲, 当前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仍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局限和不足。

(一) 传统行政管理工作机制和理念依然十分顽固。

笔者认为, 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转变, 更加是一种管理工作思维和管理工作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和实践。因此, 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实际上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趋势息息相关的。然而, 当前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者却没有对此有一个足够深刻的认识, 只是将信息化建设视为是一种工作部门的建立和工作方法的引进, 在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权分配上并没有表现出对信息化的足够重视。比如当前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 各部门之间无法实现工作信息的即时共享。而是将行政管理权利过度集中, 表现出“一人独大”的传统弊端, 不利于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整个工作体系产生不利影响。缺乏包容性的工作体系是很难应对当前不断变换和更新的社会发展实际的。

(二) 信息化行政管理工作缺乏纵深的挖掘, 流于表面。

当前敬老院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内容主要是人力资源信息的信息化归档、敬老院老人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后勤物资的信息化整理和索引等方面, 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核心内容:比如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机制建设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弊端。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就需要其行政管理工作部门和机构能够建立专门的信息化数据平台, 构建起专属的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库, 并借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基本工作的制定和风险评估, 将这个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切实落实到实践的层面和管理的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基本信息的电子化转变以及电子化数据存储。

(三) 缺乏现代化行政管理团队, 信息化素质水准迟迟得不到提升。

由于敬老院的单位性质决定其在行政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上十分重视管理工作人员的社会经验和行政能力。这就使得当前的行政管理队伍在经验和传统行政能力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老龄化的弊端, 缺乏创新性的思维, 对于类似信息化、大数据这样较为新颖的工作理念存在着抵触和不接受。由于传统的工作团队得不到更新, 而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人才没能被放置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工作岗位上, 所以当前敬老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在管理团队的信息化更新方面存在着滞后和不开放的弊端。

(四) 当前信息化行政管理工作缺乏人文关怀。

行政管理工作在工作机制上十分重视分工明确和上传下达。行政管理机构要保持自身的权威性, 同时要捍卫行政管理工作条例的权威性, 一切行政事务都要照章办事。然而当前敬老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信息化转变中却过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的完善, 而忽略了当电子信息技术改变了管理工作模式, 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精力的同时也会导致敬老院中的老人与外界沟通和与工作人员的交流的机会的大幅度减弱。老人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成为一定程度的受害者, 信息化的建设反而加剧了老人处境中的孤独的成分。这是值得敬老院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认真对待和思考的命题之一。

三、如何强化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趋势

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是当前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强化措施的探索应该与上文分析的问题和不足相联系, 才能保证强化方式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 制定规范的信息化行政管理工作机制, 增强体系性。

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面临着复杂的工作内容、特殊的行政管理对象和工作单位的特殊性质等问题。笔者认为,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在于制定规范的信息化行政管理工作机制, 将信息化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维切实融入到整个行政管理工作的体系之中。比如在行政管理机制中的监察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建设中, 就可以将信息化的建设理念融入其中, 借助信息化技术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对各部门的行政工作进行信息化的分配, 并且制定完善的监察工作指标体系, 将监察工作具体化和数据化。而在反馈机制中, 则可以采用数据模型的建构来进行相关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反映, 用更加形象和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反馈的结果。

(二) 增强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文色彩。

对于敬老院来讲, 老人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被特殊关怀的群体, 尤其是敬老院中的老人更加需要人文情怀。这就要求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在积极谋求现代化转型的同时要注重对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观念的继承与发扬。让信息化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在规章制度的严格行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柔性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因此, 在具体的信息化建设中, 应该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于老人的服务性功能, 组织建立视频通话室等现代化服务机构, 让老人能够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获得心灵和心理上的安慰。这种安慰的获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行政管理信息化转变的支持。对于行政管理工作而言, 行政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对象的配合, 所以增强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文色彩势在必行。

(三) 补充血液, 增强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团队中的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形成和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基本条件作为支撑。除了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等硬件设施之外, 最为重要的是具备高水平和高水准的信息化管理素质的行政管理工作团队。对于管理工作而言, 尤其对于信息化管理工作这样一个充满现代性的管理工作课题来讲, 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支撑。如果敬老院在行政管理工作队伍和工作体制等方面无法做到人才使用上的突破, 那么将会对真个信息化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阻碍。因此, 应该注重加强对外部信息化人才的招募, 同时组织专门的竞选活动, 从机构内部选拨专门的信息化人才, 充实和更新管理工作队伍。这种信息化人才的基本素质是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超的信息技术设备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数据分析和收集能力, 能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必需的数据准备和资料支持。

(四) 将信息化理念逐渐内化, 贯穿于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前文讲到, 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加是一种工作理念和工作思维。众所周知, 电子信息技术带来了网络时代, 随之而来的则是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敬老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更大程度上被一系列的数据和网络信息所表示, 加之敬老院自身的发展情况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 所以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炸和数据爆炸必然会影响到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 信息化管理并不仅仅是数据的整理和归档, 更加是一种管理思维的改变。将信息化管理内化, 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决策环节、发展战略的制定环节以及敬老院日常运行的维护等方面就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当然, 对于强化敬老院信息化行政管理建设而言, 学习借鉴国外敬老院先进信息化管理经验也是一个可取之法。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在新时期迎来了现代化健身的新契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行政管理工作新思路。因此, 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进行长期努力和持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罗静文.信息化与敬老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融合机制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 :48.

[2]王从申.网络时代下行政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契机与挑战[J].人大复印资料 (管理学专版) , 2014 (2) :13-23.

永州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广州;农村住宅;建设管理;思路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36-05

为了解当前广州市农村住宅建设管理的现实需求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部分村村民住房需求问题,遏制违法建设行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出可行的建议。2014年7-10月,作者分别赴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和从化市进行调研,与这些区(市)的分管领导、区(市)委办综合调研部门、规划局、国土局、农业局、城管综合执法局、建设局及镇(街)管理部门、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其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管理需求和利益诉求;同时对番禺区湖涌村、蔡一村、新水坑村、塘头村,白云区石湖村、营溪村、秀水村、头陂村、东凤村、南岭村、长腰岭村、光明村、鹤亭村、两下村、沙亭村、矮岗村、鹤岗村、汉塘村,花都区永乐村、平西村,从化市城康村、何家埔村,南沙区前进村、冯马三村等24条村庄进行深度调研访谈和实地考察,收集和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和材料。

一、广州市农村住宅建设基本情况

2013年4月12日,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方案》,要求全市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编制村庄规划。在广州市村庄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对全市农村住宅情况进行了摸查(时间截点为2012年底),摸查情况如下:

表1和表2为广州市布置村庄规划摸查时的统计数据,是经过各区申报汇总后所得。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广州市农村住宅总数1510319栋,户均住宅基底面积140.72平方米,远远超过80平方米的规定;村民住宅中有宅基地使用权证比例仅为32.97%,将近2/3的农民住宅不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预计2014年新增分户人口数39584人,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的住宅建设模式,即使将农村建设用地都用来建房,恐怕也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建房需求。因此,农村住宅建设与管理不仅是村庄规划实施最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农村综合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州市2000年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城市规划发展区内不再批地建设“一户一宅”,一律由村镇统一建设农民公寓。这一文件实际上抬高了广州农民建房的门槛,由于其他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造成农民建房报建难、审批难,农村建房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一)“一户多宅”与新增分户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广州市农村村民住宅基础数据不完善,未对全市农村宅基地审批,集体使用证核发等做过全面的摸查、统计,家底不清。“一户一宅”在农村基本无法严格贯彻执行,因为多数村民建新不拆旧,加之继承房屋,非本村人使用宅基地等原因造成“一户多宅”情况严重。一方面,部分村民拥有多处宅基地,造成农房空置率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增长,部分住房困难村民申请建房的需求越来越多,由于受用地规模、村庄规划未完善等原因限制而无法申请取得农村住宅,“一户多宅”与新增分户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农村建房秩序较为混乱

自2000年广州停止审批新建农民住房以来,各区(县级市)基本上都是以拆旧建新形式建房,部分农民以拆旧建新的名义进行扩建、搭建和加建,更有个别村民假借各种名义违规占地建房,有的以发展生产兴办家庭工商业为由要求多用地,有的以父母与子女分家、祖父母与孙子孙女分家等要求立户建房。按规定程序,农民申请建房时,先由村民本人提出申请,村委会加盖意见后报镇审核和批准。从目前农村建房的现状来看,村委会对村民的建房信息没有进行认真审核把关,部分镇没有审批农民也自行建房,造成农村建房既缺乏统一规划,也不遵守相关建房规定与标准,有新房没新村现象较为普遍。

(三)建房违法成本低,部门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广州土地资源缺乏,土地价值和升值预期大,农村住宅违法用地屡禁不止,据初步统计,农村违规建筑70%是农民建房。现行为配合城市建设而执行的拆迁中,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让农民同意搬迁(拆迁),促进重点项目早日建成,对于抢建的物业或房屋,同样给予了补偿。农村住宅违法用地建设或建成后,各级政府基于维稳等原因,对涉及农村住宅很少组织强制停工和强拆,即使移送法院也极少予以执行,违法成本极低。

(四)现有政策环境下宅基地报批难

在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只减不增”政策导向下,大多数村庄基本没有预留规划建设用地,大量土地规划指标落在保障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及历史留用地上,尤其农转用指标审批更难,造成涉及农地的农民建房无法报批。多年来,广州市有国家、重点项目征地农民安置区安排了少量农转用指标,但在纳入城市控规范围的村庄,已暂停受理农村住宅用地申请(包括拆旧建新申请和新申请住宅用地)十多年,由于建设规划滞后,部分村并没安排安置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缓慢,导致城市控规范围内农村住宅违法用地大量发生。

由于农民宅基地报建每户不超过80平方米(增城、从化120平方米),选址分布零散,如进行用地报批,根据规定必须出具测量报告书、规划选址意见、缴交测量费等相关费用,且每年只能申报一个总批次(每年广州市只下达一次用地指标)上报到广州市审批,报批资料收集复杂繁琐,审批时间长(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再由省国土厅备案)。因此,农村村民使用农用地(果园地、林地等现状为非建设用地的)建房报批更难。

nlc202309040824

(五)旧村宅基地空置率较高

由于广州市十多年前就停止了农民新建房屋报批,农民建房的主要形式是拆旧建新,但很多村民在建设新房的同时,原有的旧宅基地虽然与村里签订了拆除协议,但因监管和处罚措施不到位,建新不拆旧现象仍很普遍,而且有多少占多少,节约集约利用率低,造成土地严重浪费和违法用地面积较大。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村民对改善居住环境需求的不断增长,绝大多数村庄都建有不同形式的新村,村民多选择在新村建房,而旧村逐渐衰落、凋敝,空置率较高。由于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认为祖屋即使无法居住也不能拆除,以及有些房屋的权属关系不清,加之农民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意识不高,使得旧村无法改造,造成土地资源大量闲置。

三、农村住宅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农民建房既是村庄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村民最为关注、最为敏感,与村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必须采取有效的“疏堵结合”之策,在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基础上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村民由分散居住逐渐转向集中,加快转变村民的居住方式,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

(一)明确“一户一宅”的认定标准

进一步明晰“一户一宅”、村民住宅确认的核定细则,为农民住宅获取、分配、建设和管理工作奠定公平合法的基础。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对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确权、拆旧建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农民公寓分配等涉及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推进实施工作,均需以符合“一户一宅”条件作为前提和基础,宅基地新增申请、拆旧建新必须遵循“一户一宅”原则,村民申请宅基地新建住宅的,村社必须与申请人签订建房协议。宅基地经区国土房管部门审批后,申请人要按建房协议自行拆除旧宅基地上房屋,将土地证交回村社集体,原批准文件(证)由核发部门注销,拆旧建新的向规划部门申请办理。

(二)加强政策创新,强化审批服务

1.落实村民住宅保障机制

一是根据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两规进行协调,合理引导农村宅基地选址,坚决贯彻执行“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并保障农村村民宅基地面积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广州市五区(白云、花都、番禺、萝岗、南沙)农民宅基地基底面积80平方米,增城、从化农民宅基地基底面积120平方米,申请人必须是本村社集体村民的持有本人户口簿者。二是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市国土房管部门对农村宅基地涉及农转用进行审核,并适当简化审批资料及减免相关税费(已有规定宅基地不需要缴纳新增费,耕地占补平衡需履行,建议耕地占用税免除或减半);三是广州市在编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将农村宅基地用地纳入计划,并将指标单列,专项用于农村宅基地,不得挪作他用。

2.强化审批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村社、镇(街)及职能部门在农村村民住宅建房审批、监管考核制度,梳理办理流程,在办理审批中明确各环节的办理时限,在审批表中明晰各环节责任人,要求在各自审核(审批)环节中签名、盖章,对申请人、村社及各审查职能部门要求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二是严格执行违法处罚机制。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村民建房用地条件的,建议由城管部门及各镇(街)造册登记,并履行职责到位进行违法处罚。

(三)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规定,新建住宅的需将旧宅基地退回原村集体,但从目前广州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如何退、不退回又如何执行等均无具体的操作细则规定或指引。

1.严把竣工验收关

根据《广州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工作指引》(穗府〔2012〕35号)文件规定,新房建成后,申请人需向规划部门申请竣工验收,在明确村民、村社、镇(街)等部门职责后,一并验收旧宅基地处置情况。对于旧宅基地未能全部清理并交还村社集体的,验收不予通过,不予换发新宅基地证。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地意识

加大对农村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土地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农民依法使用土地的自觉性,逐步形成依法用地、集约用地的浓厚氛围。在对建新不拆旧的清理工作中,所在镇(街)要建立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联动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自己有同类现象的,首先带头拆除,发挥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各村、镇都要设立举报箱,确保工作实效。

3.强化执法检查,多占从严处罚

法律规定农村居民一户只能有一处不超过标准的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属于违法用地,应予以依法处理。对违法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依法拆除,退出多占的土地。对无视法律、不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的,按照法定程序,强行拆除,并在媒体曝光,达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在农村宅基地整合方面,授予村委会负责新宅基地分配和旧宅基地收回权限。让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用权是农民的,所有权归村委会,村统一收回宅基地使用权后进行统筹,把宅基地所有权转化成将来的股份分红。让村民成为“一户一宅”的实际执行者和监督者,从根源上破解农村“一户多宅”或无地建房等问题。

4.完善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

一是在宅基地退出机制中,要考虑有退宅基地不还耕和退宅基地还耕两种情况存在,退出宅基地的激励机制应有多重选择,例如,在城镇提供保障房等;退耕的应以耕地面积入股村集体经济,每年分红。上述方式可以大大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享受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也有利于农村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二是实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村民有4座以上宅基地、愿意退出1座的,按每平方米1000元进行补偿,村民有4座以下、2座以上宅基地、愿意退出1座的,按每平方米500元进行补偿,退出的土地由村社另行安排。

5.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

nlc202309040824

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或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每年一次向(“一户多宅”的村民征收宅基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为:除“一户一宅”外,多1座宅基地的每年按每平方米10元计收,多2座宅基地的每年按每平方米20元计收,多3座宅基地的每年按每平方米30元计收;多4座或4座以上宅基地的每年按每平方米50元计收。征收的宅基地有偿使用费,优先用于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通过采取上述措施,逐步解决“一户多宅”的情况,引导宅基地有序退出。

(四)发挥村集体和村民在宅基地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发挥村集体在宅基地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针对当前村集体只管分配土地给村民使用,而对村民违法使用土地置身事外的现状,同时考虑降低行政监督管理成本的要求,可以尝试由村委会自主管理宅基地。具体操作办法为:村集体每年清理村内空置宅基地和各种符合规划的区域和地块,统计可建房面积及位置,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制定可获得宅基地建设者的资格,对现有宅基地使用者按年征收集体土地使用费用,组织力量对违反规则者处以惩罚,或课以罚金,或取消宅基地轮候资格,收费及处罚所得用于宅基地管理工作,镇政府对村集体每年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整改不力的村委会进行惩罚,可以采取适当减少该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方法。

2.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

农村住宅建设与管理涉及每一个村民利益,为更好地协调村民之间的利益,在依法依规推进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对农村内部治理的积极作用,利用村民自治章程约束村民行为,加强宅基地管理。引导各村进一步规范完善本村村民自治章程,将“一户一宅”、占新宅退旧宅、多占多交款等写进村民自治章程,让村民自觉按章程和村庄规划搞好修建、拆迁和旧宅基地清退工作,对那些既不遵守《村民自治章程》配合拆迁或退回闲置宅基地,又不按规定缴纳“超占费”的,可由村委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诉至法律程序,靠法律力量强制执行。

(五)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1.健全违法宅基地台账登记制度

各区驻镇(街)城监部门、国土所实现动态巡查,形成违法宅基地用地台账登记制度,对违法宅基地实行巡查、发现、制止、上报工作,做到违法宅基地用地信息日日报、月月报,并且要实现与城监部门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议各镇(街)设置一个违法用地、违章建设信息收集、报送人员,形成联合台账登记制度,做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便于防控、促进查处。

2.加强专业查控违法宅基地建设力量

由于职能权限,各部门对违法宅基地用地、违章建设执法都有一定限度的制约,如国土部门无权对违法用地进行拆除。建议各镇(街)成立由国土、城监等部门组成的违法用地建设联合执法小组,提高有效查处率,构建长效查处机制。

3.加强对辖区违法使用宅基地建房监管

在各职能部门动态巡查时,各镇(街)可通过车载流动喇叭,大力宣传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政策法规,对严重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用典型案例教育村民,让村民指导违法用地的成本比合法用地大,营造严厉打击违法建设宅基地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镇村社三级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将违法宅基地纳入“两违用地”整治范围进行严格管理。严禁未经依法批准将农用地转为宅基地的行为,禁止农民公寓建设区内的村集体安排单家独户宅基地。

参考文献:

[1]彭静.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探讨[J].农业经济,2012(10).

[2]何维佳,陈美球,王亚平.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困境及对

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10).

[3]杨立宾.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的探讨[J].福建省委党校学

报,2009(7).

[4]申家杰,吕燕,袁志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态化及路径

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0(6).

[5]邹世享,史清琪.关于农村宅基地流转开发的法律制度建设

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4).

(责任编辑:石大立)

永州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办法 篇4

杭建工发(2005)703号

各区、县(市)建设局、各开发区管委会规建局、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各有关施工、监理企业:

随着我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以下简称市样板工地)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市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广大施工、监理企业共同努力,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市建设工程的现场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为进一步全面提高创建工作水平,充分体现建设工程现场实行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三位一体管理,强化各项工作的一致性和联动性,根据省建设厅(浙建建[2005]41号)关于印发《浙江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管理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委制定了《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凡新开工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从2006开始,市样板工地作为申报“西湖杯”优质工程所要求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已开工建设且将于2005年10月1日后竣工的工程,按照新办法的要求,企业应立即补报市样板工地创建计划送所属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我委,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及相应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仍然要严格按照要求,加强对工程的跟踪管理,负责对所属工程的检查,除尚未结顶的工程,在工程主体结顶后(市政工程为中间验收),由我委组织工作组负责对现场进行检查考核外,其它已结顶工程仍将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组织进行检查考核。并按照新办法要求,进行申报、评审。

三、2005的市样板工地的申报时间范围为2004年7月31日后结顶且2005年9月30 日前竣工的工程,评审工作在今年10月底完成,企业要及时将申报表和有关申报资料(包括竣工验收记录表)上报各工程监督机构,由监督机构及相应的建设行政管理管理部门填写评价意见后,10月15日前统一上报我委。我委将根据各部门意见、工作组抽查情况及日常工程的管理情况组织进行评审工作。

新办法的实施对我市建设工程的创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广大施工、监理企业和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机构,要积极认真的做好各项创建工作,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严格按照要求,加大“三位一体”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为我市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附:

1、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管理办法

2、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创建计划表

3、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申请考评表;

4、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申报表。

联系人:夏坤、黄仁大

联系电话:87020195

杭州市建设委员会 二OO五年九月七日

附:

1、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确保建设工地安全和环境整洁,促进全市建设行业健康发展,根据《浙江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管理办法》(浙建建[2005]41号),结合杭州市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以下简称市标化样板工地)是我市建设工程建筑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最高奖。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应体现我市建筑业的先进管理水平,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条

市标化样板工地的管理和评审工作由杭州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评审主要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省、市有关规定等。

建立市标化样板工地评审专家库,成立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由评审委员会投票确定市标化样板工地,除主任、副主任外,评审委员会委员由市建委在每次评审前,从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审专家库由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监督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成绩突出的施工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专家组成。

第四条

按照工程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三位一体”的管理原则,为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的一致和联动,将市标化样板工地作为市“西湖杯”优质建设工程(含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评选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行政区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第二章

评选范围和条件

第六条

参加市标化样板工地评审的工程应具有以下规模

1、单体住宅工程40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在1500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组团,5000平方米以上的配套别墅群。

2、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县(市)的公共建筑面积不小于4000平方米。600平方米以上的仿古建筑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要古建筑和园林建筑修缮工程。

3、工程造价在1000万(含1000万)以上具有独立装置的工业设备安装工程。

4、一般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安工程造价在1000万以上(含1000万),县(市)建安工程造价在500万以上(含500万)。

5、隧道、轨道交通、污水处理厂、净配水厂、广场建安工程造价在3000万以上(含3000万),县(市)建安工程造价在2000万以上(含2000万),广场项目中广场土建占地面积应不少于总面积的50%,且工程量不少于总量的60%。

6、住宅小区、厂区项目工程造价在300万以上(含300万)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7、工程规模未达到上述要求,但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创建方面成绩突出的工程。

第七条

申报市标化样板工地的企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必须是本市注册的施工企业或已在本市备案的外地施工企业,并具有相应资质。企业在本市范围一年内未发生三级及以上工程建设重大事故。

2、工程的总承包单位。

3、住宅小区、连片住宅、公共建筑群等存在两家以上(含二家)承建单位的,可采取联合方式申报。

4、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安工程量占工程分包工程量的20%以上的,住宅小区(含连片住宅、公共建筑群)的施工企业承建工程量占该工程建安工程量10%以上的,均可作为参建单位申报,但总数不得超过三家。

第八条

参加市标化样板工地评审的工地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市场行为规范。

2、已列入各区、县(市)、开发区或市质安监总站创市标化样板工地计划,符合国家、省、市颁布的有关施工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到各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先进水平。

3、积极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施工机械设备。

4、施工现场积极贯彻落实各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和布置开展的各项工作。

5、办理了施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工程竣工后已达到所属监督和管理部门在管辖范围内开展实施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标要求。

7、上10月1日至本9月30日内竣工工程

第九条

施工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取消市标化样板工地参评资格:(1)发生等级以上工程建设重大事故。

(2)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及相关人员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3)发生工程倒塌或报废、地下管线损坏、施工机械设备损坏、火灾等有责事故及居民集中投诉、治安案件及恶意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被查实,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

(4)在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单位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检查中,发现违反工程建设法规、强制性条文,或者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受到通报批评以上处理的。第三章

申报和评审程序

第十条

市建委建立考评工作组,负责组织实施市标化样板工地的申报受理、日常管理及考评工作。

第十一条

企业在工程开工15日内将创建计划(附表一)报工程所属监督机构和市建委,工程主体结顶(市政工程为中间验收)10日内将申请考评表(附表二)报市建委,由工作组进行实地检查考评,主要内容是核查各项申报条件,检查现场实际情况和有关资料台帐以及现场落实管理部门布置要求的各项有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的实施情况等。工程竣工后于每年10月15日前,将申报表(附表三)由各相应管理部门填写意见后汇同其它申报材料上报市建委。

第十二条

每年 10月下旬开始,市建委从评审委员会中抽调人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对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并综合各部门意见和日常管理情况,对工程形成综合评价,报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在听取汇报、抽查资料、讨论评议的基础上,最后评审出当市标化样板工地。

第十三条

申报市标化样板工地需提交下列资料:

1、《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申报表》(本表一式两份,其它资料一份);

2、工程总承包、分包合同(复印件);

3、工程竣工验收记录。(原件)

4、一篇介绍工地创建市标化样板工地的总结材料。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网络、实施计划和措施、实施的主要经验等。(字数不少于1500字)

5、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主体结顶和装饰四阶段及市政工程主要施工阶段的工程外观与有关检查分项安全状况的彩色效果照片一套(照片需在背面注明时间、部位,并由施工、监理企业签章确认)。

6、工程办理了施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证明。

7、相关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机构)对申报工地在基础、主体结顶和装饰三阶段有关安全检查分项的评分表(主管部门或监督机构负责提供,参照JGJ59-99执行)。

8、工程监督机构《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评价报告》(参照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关于出具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施工评价报告的试行办法》,主管部门或监督机构负责提供)。

9、工程达到各地(部门)实施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标要求的证明材料(文件形式,主管部门或监督机构负责提供)。

第十四条

市标化样板工地评审每年一次,评审时间定在10月份。第十五条

市标化样板工地实行总量控制,数量参考每年实际情况确定。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市标化样板工地的创建工作实行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管理,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要严格按照办法中的有关要求,加强对工程的日常管理和检查,积极指导和督促企业做好创建工作。要对管辖范围内的创建工程建立跟踪管理档案,实行基础、主体和装饰阶段的不告知抽查,抽查次数不得少于三次,抽查内容包括市场行为、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状况等方面。如检查中有两次及以上达不到创建要求的,即实行动态否决,取消项目参评资格,并报市建委。要及时掌握和记录日常的检查和管理情况,待工程竣工后及时对工程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情况作出评价并在申报表中真实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

第十七条

施工企业应将工程的创建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现场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项工作;各监理企业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及时督促企业做好相关工作,要做好日常的检查管理记录,并如实在申报表中填写意见。第十八条

市建委对创建工程建立管理档案,及时掌握和记录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业绩和问题,除工作组在工程主体结顶进行实地检查考核外,还将不定期从评审委员会抽调人员,对创建工程进行抽查。检查和抽查结果都将如实记录,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椐。第十九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应建立投诉受理机制,接到对申报工地投诉经查实的,在责令整改的同时应在跟踪管理档案和申报表中如实记录。

第二十条

市标化样板工地评审实行公示制,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获奖工程经网上公示并经市建委审查后,正式发文公布。第五章

评审纪律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

申报企业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对违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直至撤消申报和获奖资格。

第二十二条

检查、评审人员要秉公办事,严守纪律,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对违反者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或撤消其检查和评审资格。

第二十三条

对获得市标化工样板地的承建单位及参建单位授予《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证书和奖牌,并由市建委发文进行全市通报表彰,获奖工地及其承(参)建单位、监理单位、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名单,在有关媒体及信息网站公布,并作为企业和执业人员信用信息登记。

第二十四条

市标化工样板地的管理和评审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市建委设立监督电话:87020195接受投诉举报,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评审前后存在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取消其评比资格或荣誉证书。

第六章

第二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由杭州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具体申报评审要求如有变动,另行发文通知。第二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见自2005年10月1日起执行。

第二十八条

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和实施管辖范围内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达标管理办法。

附件2:创建计划表

附件3:申请考评表

农村敬老院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农村敬老院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工作安排,4月22日,县政协副主席方世根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常委,对我县农村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参观了连江镇敬老院和县社会福利院,并在民政局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有关部门情况汇报,并就该项工作进行了讨论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x年以来,我县紧抓民生工程建设机遇,按照“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多方筹资,建管并举”的原则,对全县农村敬老院及社会福利院进行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全县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建筑面积40000多平方米,新增土地面积150多亩。截至目前,全县22个敬老院、1个福利院全部得到了新建或改扩建。xxxx年又争取了3所农村敬老院、300床位改扩建项目。完工后全县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床位将达到4560张,集中供养率将达到56%。截至xxxx年3月份,全县五保供养对象8058人,其中分散供养五保对象3884人,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174人。集中供养标准年人均3410元,分散供养标准年人均2560元,均按季度由县财政实行一卡通打卡发放。xxxx年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县,是安徽省唯一受表彰的县。

二、存在问题

(一)入住率偏低。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宣传引导不足,已建成的农村养老院和福利院普遍存在入住率低的问题,目前按照民政部门提供的数字,全县五保供养对象8058人,集中供养只有4174人,入住率不足52%,这与上级要求在十二五末集中供养率必须达到7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二)管理服务人员不足。目前各乡镇敬老院管理人员缺少,工作人员年龄大、文化低,素质不高。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与供养对象比例为1:20左右,与省里要求1:10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工作人员待遇偏低,人员队伍不稳定。目前,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大都是聘用制,他们每月的平均工资为500-600元,均没有参加各类保险。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五保人员集中供养比例。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乡镇及县民政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加大政策和工作宣传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动员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参加集中供养,提高床位利用率,促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稳定人员队伍,调动管理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为适应敬老院管理工作的需要,各级都要加大投入,加强敬老院、福利院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及时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切实解决好敬老院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参照相关政策落实其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消除后顾之忧,促使其安心工作,稳定队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三)加强敬老院规范管理。从建章立制入手,建立健全敬老院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职责,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人性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议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将敬老院列入事业单位,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并将敬老院管理配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敬老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永州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办法 篇6

关键词:农村;法治文化;法治精神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16-02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近年来,亳州市出台了《法治亳州建设纲要》,以及《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把法治文化建设任务量化、细化、责任化,实行工程化、项目化、常态化推进,为“三个亳州”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但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区、法治单位的创建活动的实践中,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落后的农村法治环境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农村法治文化需求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尽快优化现有的农村法治文化环境。

一、亳州市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上的重点、难点

1.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法治文化建设最大的阻力

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法制与经济,总有一种难分难舍的内在关系。总书记说:“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奠定民主与法制的物质条件。特别是,亳州市城乡之间、富裕村和落后村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2014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19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4 264元,恩格尔系数为31%,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4.5平方米;而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96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 591.9元,恩格尔系数为36.2%,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2平方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地区法制建设的不平衡,要发展农村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也只有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物质生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后,农村和农民才有条件和精力来发展文化,整个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才能得到改观。

2.经费投入不足是法治文化建设最大的硬伤

在基层,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方面往往受制于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特别是乡镇一级司法所的经费必须由镇政府所决定,如果要在推进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中“大展拳脚”,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因此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迫在眉睫,要做到拿好“经济报表”的同时也拿好“法治报表”,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社会文化工作统筹中,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并寓于地方发展的大局,改变开展法治建设只是为了应付普法依法治理考核的短浅观点。当前,各级政府对文教卫、养老、清洁工程等等的财政预算都有一定的投入比例,但是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投入则没有明确要求的比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随意性大,往往是为了完成上级特定时期的交办任务,“蜻蜓点水”式地上一堂课,贴贴宣传画,搞搞体育运动,组织一些歌咏比赛等等,把法治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去抓,缺少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表层的、形式化的东西多,一阵风过去后,预算投入就滑坡回落。

3.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是法治文化建设最大的困惑

法治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和最大受益者是广大人民,人民是法治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在文化活动,出现了很多群众不愿意参与的局面,宣传文化活动出现的“热与冷”现象不容忽视。(1)广场活动热,阵地活动冷。(2)重点地区热,边远地区冷。(3)重要活动热,一般活动冷。(4)民办项目热,官办项目冷。根本原因是形式化的东西多,很多活动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纯粹是应景之作,严重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自然村农家书屋里的书多数是出版日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籍,和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格格不入,当然导致了“见物不见人”的尴尬局面。所以,法治文化建设一旦脱离了具体的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不能对群众产生感召力。

4.传统文化的积弊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最大羁绊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是以村庄为相对固定的单元系统组成的国家,绝大部分的社会成员以血缘关系组合在一起,家族也是一个村落。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感,并且只对乡规民俗认可、奉行,看重的是人情、天理,而不是法律、行政条例。这也就是很多的法律史学家,把我们传统的法律称为是情理法的原因。

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形成的“和”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人们在遇到纠纷时往往会选择“私了”的方式,厌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法治文化的普及。在“人情大似天”的乡土社会文化土壤当中产生不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这样一个法治的追求。“乡土社会”的过分发育是对法制社会的腐蚀、市场竞争的摧残、和谐社会的瓦解,甚至公权力也沦为交易工具。

5.政府部门引导不力是法治文化建设最大的缺失

基层一些同志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法治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亳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在法治文化建设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活动用地、发展方向、服务内容、技术指导等等方面,仅仅靠群众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规范和指导,否则农村文化建设很容易出现偏差。在调研中发现,基层一些公务人员,不学法、不懂法,甚至讲起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讲不过群众。

二、尝试性的建议

近年来,亳州市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制定了《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亳州建设信息工作制度》,组织开展了具有亳州特色的“江淮普法行”“万名公民旁听庭审”和“徒步普法行”等活动。从法制宣传活动的形式、制度建设和重点对象普法等多个方面入手,基本完成了对“六五”普法工作格局的部署。但与建设法治城市的要求相比,与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为在依法治市轨道上更好地全面推进“三个亳州”现代化建设,提出几点尝试性的建议。1.确立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理念

亳州市文化历史悠久,受传统道家、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市农村中“人情味儿”“乡土味”十分浓郁,但是以血缘、地缘和业缘所维系的圈子,也同时让法治精神难以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了有法制,但是没有法治的局面,对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增加了障碍。要铲除盘根错节“乡土社会”的积弊,逐渐步入“公民社会”“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增强法治信仰,打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应逐渐地把法治的理念和精神通过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法律成为农民信仰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法律援助,保证公正司法,是塑造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以保证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地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从而,培养农民对法律自发的、理性的高度认可和遵守,不断转变成农民的自觉文化,用真正的法治赢得民心。

2014年底,《中共亳州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市”的总体目标:让法治信仰深入人心。旨在借助亳州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法治化轨道上推动亳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让法治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2.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亳州市在创新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与形式方面,取得初步进展,比如建设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走廊等法制宣传场所。还应该在法治文化建设格局上有进一步的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法制宣传新媒体:互联网、广播电台、《亳州晚报》等作为宣传法律知识、报道法治动态的阵地。二是利用开发传统曲艺资源:“土里生来土里长,要听还是拉魂腔,字字句句泥土香。”梆剧、二夹弦、泗州戏是亳州市特有的戏曲表现形式,能够使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更贴近基层、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三是可以开发民间艺术资源,拍摄一些普法短剧、相声,组织一些法治文化书法、绘画、剪纸作品的展出。

3.加强法治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亳州市法学研究会、法律工作者、司法人员、市县两级党校法学教师及各界人士建设有一批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组成人才队伍,逐步实现法治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2015年3月亳州市召开县区法治建设工作会议,对县、区法治建设重点考核工作进行了指标量化,明确了“123456”工作法。其中,“4”就是,抓好4支队伍,抓好普法讲师团队伍活动;抓好普法志愿者队伍活动;抓好法治联络员暨法治信息员队伍活动;抓好法治文化建设队伍活动。

永州市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办法 篇7

和星级学校建设工作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案

根据朔州市教育局实施《朔州市普通高中学校建设与发展评价标准》和星级学校建设与评定工作专家组对我校星级学校建设工作存在问题的建议,我校校委会经过认真研究,计划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观、学生发展观的转变进行改进。具体方案如下。

一 坚定不移推进“637高效课堂”和随笔化写作,将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1、加大课改落实和完善力度,成立以姜校长牵头的课改领导组。组长,卢校长;成员:马培植、马建锋、王亮欢、杨秉文、赵晓珍,以及各学科教研组长,各年级学科组长。课改领导组负责检查、落实、听课、评课、培训、指导等工作。其中,赵晓珍为高一课改第一负责人,杨秉文为高二课改第一负责人,王亮欢为高三课改第一负责人,马建锋为补班课改第一负责人;教研组长为学科第一负责人,年级学科组长为年级学科第一负责人。

2、加大课改培训研究工作,坚持间周三业务学习。业务学习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组织教师结合课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朔州市二中“637高效课堂”解读与指南》的关键章节,二是语文组要结合随笔化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学习成浩教授有关随笔化写作的论述指导。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更符合二中学情的教学模式。

3、解决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安排、导学案编写的优化和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等问题。教导处计划调整自习与课 时的比例,按1:1安排自主学习时间与课时比例。导学案的编写要让教师编细、编实,并且做到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更加具体深入细致的个性化备课,要吃透课标,吃透教材,摸清学情,在摸清学情的基础上设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动积极的获得知识和能力。为此,教导处要加大检查教师集体备课和个人二次备课的力度。

二、进行专题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师的质量关和学生发展观。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支持并指导学生的多元发展、特长发展,实现个性和谐发展,把学校办学理念中“发展每一个学生”外化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刚性指标,内化为每一位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独特的人、潜质深厚的人、充满创造力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了解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寻求面向全体和个性张扬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负责。学校要利用校园宽阔、环境美丽、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多方位多渠道的构建学生展示才艺、发挥特长的平台,积极有效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原有的各种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发展活动、信息技术活动,专人负责,有计划开展,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力争让广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侧面都留下闪耀聪明材质的光点,真正的让我校充满人性和灵智的光辉。

三、加大学校科技硬件建设,完善学校配套设施。

新校区综合楼建起以后,为学校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书画室、舞蹈室、图书室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校已严格按照星级学校建设标准,拟定了整改计划,投资120万元安装了五个64座物理实验室、五个64座的化学实验室、四个64座的生物实验室,二个64座的通用技术教室,二个64座的书画室,这些设施现已安装完毕投入使用。新校区的图书室、阅览室也已按计划进行安装,其藏书也进入采购阶段。体育设施的种类数量也随着新校区体育场地的整理,也按照星级学校的标准进行配备。学校的设施设备的增购配置,完全能够满足全校师生各种课型的需要,能够有效的践行发展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

我们相信有朔州市星级学校建设与工作组专家的悉心指导,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巩固发展优势,认真迅速的解决存在问题,强化薄弱环节,向五星级学校的更高目标迈进。

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 篇8

农村公路是公路路网重要组成部分,是路网的基础,同国省干线公路相比,农村公路同群众利益更加贴近,管好农村公路,特别是管好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不仅是一项建设任务,更是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改善党群关系的政治任务。

一、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

农村公路建设是指县道,乡道和村道公路的新建和改建工程,由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其技术标准无法达到等级公路的技术标准,因此,交通部、省交通厅及市交通局根据实际情况专门针对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进行了调查,即对技术要求进行了降低。

(一)路基工程 (1)路基宽度:单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4.5m(村道),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 m(乡道),村道工程特别艰巨地段报交通局同意后路基宽度可采用3.5 m。

(2)错车道:村道建设中单车道路基必须设置错车道,错车道长度不小于10 m,错车道处路基宽度不小于6.5 m,可结合地形(哪个设得起就在那儿设),交通大小(交通量大的错车道设密一些,小的设稀一些),通视条件的(双方来车能否及时反应)综合考虑设置。

(3)水沟:水沟按“五五八”(即沟底50cm宽,沟高50cm,沟顶高80cm)土水沟。

(4)涵洞:分两类:一类分为排水涵洞,根据地形和路基排水状态设置;一类为灌溉涵洞,充分考虑农田灌溉需要设置。涵洞要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设置齐全,因为水泥砼施工完成后无法再增设。

(5) 防护工程:针对路基不稳,路基宽度不够等地段,可考虑采用挡土墙(即堡坎)、护坡等防护措施,防护工程顶宽应不小于60 cm,背坡按1/4放坡。

(二)路面工程

(1)总体要求:路面结构必须有基层和面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

(2) 村道通达工程修建泥结碎石路面,同时必须设置基层,基层可采用片拳石基层,基层厚度不得低于15 cm,泥结碎石面层厚度不得低于8 cm;通乡公路和村道通畅工程可选择修建水泥砼路面或沥青表处路面,同时必须设底基层和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片拳石结构,厚度不得低于15 cm,基层可采用二灰碎石结构,厚度不得低于10 cm,水泥砼面层厚度不得低于20cm,沥青表处面层厚度不得低于2 cm。有重载车辆通行的乡村道路建设结构层必须报交通局审定同意。

(3)路面横坡:路面横坡统一采用2%,路肩横坡统一采用4%的横坡。

〖HTK〗(三)路线〖HTSS〗

最小曲线半径不小于10米,最大纵坡不大于11%。

二、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关键环节 质量是农村公路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虽然公路施工现场的工序繁多,质量管理难于面面俱到,但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地控制好关键部位的施工,对容易出现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的环节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严把几个关口,就能最大限度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

1、严把原材料关。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原材料质量好,工程质量才会有保证。因此,要对外购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严格把关,水泥必须有出厂证明和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片碎石尽量采用石灰石,如自然条件限制必须采用砂岩的.必须实验检测其强度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入工地,已经进场的要坚决清除出去,彻底消除来自原材料的质量隐患。

2、严把配合比关。配合比就是施工时间单位体积的集料中各种材料所占的比重(一般采用重量比),例如拌和一罐混凝土需要多少水泥、多少碎石、多少砂的重量之比。

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因此:(1)在铺筑基层和水泥混凝土面层前,必须把配合比明确公布在拌和机旁,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清楚;

(2)必须按规定的配合比进行配料。以水泥砼施工为例,砼搅拌前采用磅秤准确称量各组成材料,并在斗车上做好标记,每次装料按照标记装料并将表面铲平。3、监督人员必须到位,每个施工时段必须严格称重,并随时监督上料情况。

3、严把工序关。好的工程质量是通过一道道过硬的工序逐渐形成的。严把工序关,就是要求我们的工程监督管理人员加强对每道工序的控制和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排除,对不合格的工序施工单位必须及时进行缺陷修补或返工。比如路基压实不够、涵洞未设置好的不允许进行路面底层、基层施工,路面底层、基层不合格的不允许施工面层等。

上一篇:知恩 感恩 报恩主题班会下一篇:县政府安全生产工作情况的汇报